聖經導讀-第1312期

羅馬書第十三至十六章
1.第十三章:
羅馬書第十三章是一再受到爭議的一章經文,特別是這一章的1至7節。原因是有些基督徒主張不可以參與政治活動,他們常引用這段話來譴責那些關心國家政事,和社會問題的基督徒或是教會。使徒保羅大約是在主後57或58年左右寫成羅馬書,那時羅馬帝國正好是由尼祿皇帝掌權,在他手中曾將焚燒羅馬城的罪嫁禍給基督徒,藉此全面逮捕基督徒入獄,將他們賣給奴隸市場,或是送入競技場娛樂大眾,有更多人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但在羅馬書完成的時代,尼祿皇帝尚且還沒有全面性的展開迫害,而是猶太人激進份子迫害基督徒甚厲,他們甚至故意攪亂社會秩序,造成羅馬統治者誤解是基督徒所為。因此,使徒保羅寫此段經文,有意思要讓基督徒和猶太人之間有個明顯區隔,讓羅馬統治當局認清基督徒是很善良,跟猶太人的激進黨派非常不一樣。
早期教會在剛開始之初,羅馬政府分不清楚基督教與猶太教之間的差別;在羅馬統治者看來,那是猶太教內部分裂的問題,因為剛開始時,信徒幾乎都是猶太人(參考使徒行傳廿一:20),但大多數猶太人很排斥基督徒。使徒保羅為了要防止有人將叛亂行為嫁禍給基督徒,因此,使徒保羅希望基督徒在政治問題上保持中立的態度。這也造成有一種說法:認為使徒保羅之所以堅持要上訴到羅馬皇帝的法庭,主要原因是想要讓羅馬皇帝明白:基督徒並不是猶太教徒,是支持羅馬皇帝的。但使徒保羅是否真的這樣,並不清楚。不過有個事實是,使徒保羅每到一個地方傳福音,就有猶太人跟在後面攪局、煽動人民作亂(參考使徒行傳十三:50、十四:2、19、十七:5)。因此,如果基督徒支持羅馬政府,至少可以減低羅馬政府對基督徒的敵意,則猶太人煽動、鼓譟的事件,就不會牽連到基督徒身上。

使徒保羅本身是羅馬公民(參考使徒行傳十六:37-40、廿二:25-29),因此,帶給他許多方便,即使他上訴到羅馬去,也得到許多禮遇,可以繼續傳福音(參考使徒行傳廿八:30-31)。

另有一種看法:認為在使徒們的觀念中,基督徒是屬於天上的公民(參考腓立比書三:20),因此天上的公民應該是超越世上王國的主權。對世上的政治事物,應該有更超脫的觀點,也就是並不在意世上的權勢團體。因為基督徒是以耶穌為主,不是聽從世上這些君王的話(參考使徒行傳五:29)。

2.第十三章1至7節:
從這段經文也可看出,早期教會就已經和統治者之間,有了很大的緊張。使徒保羅雖然並沒有去過羅馬,但他一定聽到許多有關基督徒和統治者之間的緊張事件。在主後49年,就曾發生羅馬皇帝「克勞第命令所有的猶太人離開羅馬」(參考使徒行傳十八:2),這件事不僅讓基督徒備受冤屈,也讓猶太人對基督徒懷有敵意。因此,使徒保羅在這裡強調統治者的政權,來自上帝的「准許」。這種說詞有舊約時代的觀念背景,就像上帝揀選巴比倫作為僕人,來管理祂的子民一樣(參考耶利米書廿五:9)。

第1至2節,很清楚地,在這兩節經文裡,使徒保羅勸勉羅馬教會信徒要順從掌權的羅馬政府,主張羅馬政府的權力是從上帝來的,甚至認為「抗拒當權者就是抗拒上帝的命令」。使徒保羅不僅是對羅馬教會提出這個觀點,他對門徒提多也說出類似的話(參考提多書三:1),同樣也要求提摩太一定要教導信徒為執政者祈禱(參考提摩太前書二:2)。另外,門徒彼得也提出相同的觀點,認為要順服世上的掌權者(參考彼得前書二:13-15)。

使徒保羅會有這樣的看法或許可以這樣理解:(1)他具有羅馬公民的身分(參考使徒行傳十六:37-40、廿二:25-29),因此在宣教事工上帶給他不少便利,至少羅馬官員對他是相當禮遇。(2)迫害早期教會最嚴厲的是那些猶太教激進派分子,他們都是反對羅馬政府者。使徒保羅不希望基督徒被牽連,讓羅馬政府以為基督徒就是那群猶太教激進黨派的人。如果基督徒順服羅馬政府,反而是個安全保障,同時可凸顯猶太教激進黨派者的搗亂問題,減輕基督徒被迫害的壓力。

第3至5節,注意第3節使徒保羅已經在暗示著統治者不是上帝,只不過是上帝的僕人,是要執行上帝所交託的使命。換句話說:如果統治者不是在執行上帝所交託的使命,則人民沒有「服從」的必要。統治者執政的態度和方針,應該是獎善懲惡。若不是這樣,這種政府就不會是使徒保羅所說,應該要「服從」的對象。在使徒保羅的看法中,所有的人,都應該成為上帝完成拯救工作的同工,而不是自己扮演著拯救者的角色。但要注意,使徒保羅認為服從必須是從良心做起,也就是誠實的心,不是虛偽應付的態度。

第6至7節,使徒保羅在這裡提到要納稅,且是應該的,這點也是後來使徒保羅令一些激進派的猶太人感到厭惡的原因之一。因為他們曾用抗稅來表明對羅馬統治者的不滿,且將稅吏當作叛國賊看待。在使徒保羅的觀點中,統治者要面對的是上帝的審判,因此,若統治者是依照上帝的旨意行公義,則必定會贏得人民的尊敬。若是沒有這樣,他就必須懼怕上帝嚴厲的審判。因為他領受比一般人更多的權柄,就要承受更多的懲罰。

3.第十三章8至13節:
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特別談到基督徒應該有的信仰責任--愛人。他強調這才是每個基督徒應該展現的信仰能力和態度。
第8至10節,使徒保羅在這裡所說的「債」,可以指兩方面的。一是指財物方面的「債」,另一是指對人的愛。對於前者,他認為應該不可以在財物上對人有虧欠。這種財物上的「債」,還包括了稅賦方面的。欠稅,只會帶來牢獄之災。而欠人的債,則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及不和諧。特別是在基督信仰團契中,更容易因此造成仇恨、分裂。至於後者,使徒保羅要我們自認在愛人的方面一直做得不夠多、不夠好。好像都沒有完成應該做到的結果。接著,他提到十誡中的第六、七、八、十等誡命,這部分都是屬於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使徒保羅指出,遵守這些法律的基本態度,就是將這些上帝禁止的事,看成是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而能遵行這些,就是如同耶穌所說的,達到了「愛人如己」的使命。

第11至12節,這兩節很清楚的提到「末世」的觀念,也可看出使徒保羅思想的主軸之一。他喜歡用「黑暗與光明」對比的方式,來說明那末日時刻來到的景象(參考哥林多後書六:14,以弗所書五:8-9,歌羅西書一:12-13,帖撒羅尼迦前書五:4-11)。他提醒信徒「不可再做暗昧的事」,所謂「暗昧的事」是指不潔淨、見不得人的事。而「武器」,是指屬靈的力量,為的是要和魔鬼、誘惑人離棄上帝的邪惡勢力對抗(參考羅馬書六:13,哥林多後書六:6-7,以弗所書六:11-17)。
第13節,使徒保羅強調基督徒的生活應該有所節制,因為身體乃是上帝的殿(參考哥林多前書三:16-17、六:19),是作為獻祭用的(參考羅馬書十二:1),應該是屬於潔淨的祭品。因此,他提出幾項生活準則:
(a)「行事為人要光明正大」,意思是指不會暗算別人,貪圖別人的利益。
(b)「不可縱慾醉酒」,「縱慾」(komois),原本是指得意和歡樂的景象。後來是指狂歡到深夜也不停止的情形。「醉酒」(methais),是指喝酒超過身體所能負荷的量,因為醉酒容易使人亂性,這會敗壞基督徒的形像。
(c)「邪淫放蕩」,邪蕩(aselgeiais),是指非常邪惡的態度。也是說人犯錯,卻不知道羞恥。
(d)「紛爭」(eridi),不考慮別人,只想到自己。「嫉妒」(zelois),意思是不滿別人的成就,故意用不實在的話毀謗別人。

第14節,這節是此段經文的總結。這節也可參考加拉太書第三章27節,使徒保羅說基督徒就像是「穿上基督」,代表著基督的形像,就是這裡所說的「要以主耶穌基督裝備自己」之意,表示基督徒應該在生活態度上顯示出基督的樣式(參考以弗所書四:17-24),讓人看到那是一種新生命的記號。

4.第十四章:
使徒保羅所寫的書信有個特色,就是會用一些篇幅討論有關信仰和生活的關係。這種和生活相關的問題,不僅是在家庭、社會,同時也要用在教會共同信仰團契中。教會就是一個用信仰建立起來的團契,有來自各種不同社會、家庭生活背景,對事物的看法很自然地也會有所差異。更值得注意的是,當使徒保羅在外邦地區開拓教會後,教會裡的信徒就開始有所謂「猶太人」和「外邦人」。而猶太人信了耶穌之後,很自然也會將傳承自猶太人的習俗、信仰認知帶進來。同樣的,外邦人也有他們自己傳承下來的習俗,這二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卻要因為共同信耶穌的關係而相處在一起,這就需要很大的容忍胸襟才有辦法,否則單單是吃的問題,就會引起許多爭端。

羅馬教會雖然不是使徒保羅所開拓的,也同樣有類似上述的問題發生,就像食物的問題,發生在哥林多教會的事(參考哥林多前書八:7-12),也同樣發生在羅馬教會。食物的問題在猶太人看來,就有很多的限制,摩西法律寫得很清楚,分成潔淨與不潔淨之物(參考利未記第十一章),很自然地,猶太人雖然信耶穌,但對食物的看法,必定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彼得在異象中的反應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參考使徒行傳十:9-16)。相對於外邦人來說,猶太人認為不潔淨之物,外邦人看法可能不同。

5.第十四章1至12節:
從第十四章開始,直到第十五章13節,使徒保羅都鎖定一個主題:在基督的信仰團契中,大家要彼此接納,互相扶持。用體諒別人的軟弱,這就是在耶穌裡愛的一種表現方式。

第1至4節,這段經文是討論到有關食物的問題。在第1節的「信心軟弱」,並不是因為在生命中遇到了極大困難,或是因為發生挫折,導致對上帝的信心產生懷疑、動搖,並不是這樣,而是指在良心上的感覺和信仰之間有了衝突,卻不知道該怎樣辦而有疑惑,或是良心上的不安。這種情況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因此,使徒保羅要大家學習「接納」,而不是用爭論的方式。這裡是從生活中每天都會遇到的問題談起,就是飲食的事。聖經的教導是所有上帝賞賜之物,都是潔淨的(參考使徒行傳十:15)。使徒保羅希望大家都能接納彼此之間對食物看法的差異,而不是一味地批評。

第5至6節,這兩節是關於守哪一天才算是「安息日」的問題。這點確實困擾著初代教會,即使在今天也有這樣的問題,只是不那麼明顯而已。耶穌說:「安息日是為人而設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而生的。」(馬可福音二:27)使徒保羅強調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見解,但重要的是不論吃或是選擇聚會的時間,都是為了尊崇主的救恩才對。

第7至9節,使徒保羅提供一個基督徒必有的觀念:為了基督而活。因為基督就是為了我們而死,也為我們而復活。因此,每個領受基督恩典的信徒,都應該有這樣的認識,不論是生、是死,都是為了和基督連結。

第10至12節,這裡很清楚地說出一個重要的信仰認知:每個人都要向上帝交帳,接受審判(參考希伯來書四:13)。第11節是引用以賽亞書第四十五章23節。使徒保羅也引用這節詩歌在腓立比書第二章10至11節,強調耶穌就是主,大家都要向他「下拜」。

6.第十四章13至23節:
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再次將問題拉回到原來討論的主題:甚麼是可吃的食物?他以一個基本的原則來討論這個問題,就是第19至20節所說的:「要追求那促進和睦、彼此建立群體生活的事。不要因食物而破壞上帝的工作。」所謂「上帝的工作」,指的就是救贖的工作。

第13節,這節可參考第1節。使徒保羅要信徒在團契生活中,不要成為別人接近福音的絆腳石。意思是指對於因著傳統而在生活和信仰上表達不同看法的兄姊,應該用更寬闊的胸襟看待。

第14至16節,使徒保羅再次指出食物的問題,他強調食物本身是潔淨的,但心思意念可能將原本潔淨的食物看成是不潔淨,這樣,食物就是不潔淨。從第15節就可以看出使徒保羅的態度:只要團契中有人對某種食物有忌諱,就要因此寧願不吃這食物,這也是他寫給腓立比教會書信所提到的,不要只顧自己的事,也要關心別人的事(參考腓立比書二:3-4)。

第17至18節,這裡他提到「上帝的主權不在於飲食,而在於聖靈所賜」的各種恩典,這點非常重要。使徒保羅提到聖靈所賜的有「公正、和平、喜樂」這三項。這都是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內涵。所謂「公正」,簡單地說,就是指誠實、不欺。「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參考馬太福音五:37)。「和平」指的是與上帝有合宜關係,這關係的基礎是在耶穌。「和平」也是在表明有秩序。「喜樂」,乃是指能帶給大家生命力的信息,是幫助別人把生命重新建造起來。

第19至23節,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強調:若是因為吃某種食物而使軟弱的人跌倒,就不要吃那些食物。一個人若能夠在省思信仰的功課上,心安理得,那是很大的福氣,因為這樣就可以坦然面對上帝的審判。

7.第十五章:
羅馬書從第十四章開始,直到第十五章13節,都是談到在信仰團契中,大家應該彼此相互關懷、扶持的責任,尤其是對於那些在信心上比較軟弱的兄姊,更應該用寬闊的胸襟對待。他特別強調要以耶穌作為榜樣來學習,這樣,就能使信仰團契更有見證,而最好的見證方式,就是彼此相愛,這樣才能使外邦人因此認識上帝拯救的愛。

作為一個基督徒應該為別人的需要設想,而不是單想自己的需求和滿足,這是使徒保羅對信徒的勸勉。特別是在共同的信仰團契裡,這種觀念更應該堅持。第十五章一開始,他又說:「信心堅強的人應該幫助信心軟弱的人,分擔他們的重擔,而不求滿足自己。」這句「信心堅強的人」,剛好與第十四章1節的「信心軟弱的人」成對照句。在第十四章使徒保羅解釋了「信心軟弱」者的特徵。在這一章則是向「信心堅強的人」說他們應該有的信仰行動。

8.第十五章1至6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一再強調每個人都應該為其他的信徒著想,而不是只想到自己的利益。
第1節,這節和第十四章1節成相對句子。很清楚可看出使徒保羅將自己列在「信心堅強」者的一方。他認為信心堅強的人,有義務和責任幫助軟弱的人。換句話說,信心是用來分享,而不是用來誇耀自己的能力。「信心堅定的人」應該有的態度是不要跟「信心軟弱的人」爭辯。而是要接納他們所持有的不同見解。他進一步強調說,要「幫助」「信心軟弱的人」。在加拉太書第六章2節,使徒保羅強調在教會中,要學習的功課,就是「要彼此分擔重擔」。

第2至3節,可說是第十四章的總結。使徒保羅認為建造信仰團契的基本原則,就是學習耶穌的榜樣,他連生命都奉獻出來了,因此,學習「彼此分擔苦難、分享喜樂」就成為一個信仰基督團契的指標。第3節的b句是引用詩篇第六十九篇9節b句的詩歌,表明基督徒要學會忍耐,且甘心承受這世上的苦難,就像耶穌也是如此。

第4至6節所說的「聖經」,指的是舊約聖經而言。最好的信仰,就是從耶穌的身上來學習,而不是建構在人的基礎上,這樣,大家就能同心歌頌上帝在耶穌裡的救恩。

9.第十五章7至13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引用了好幾段經文,只有一個用意,希望羅馬教會的信徒能夠合一,同心頌讚上帝在耶穌裡的救恩。這些信徒是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在前面他以「信心軟弱的人」和「信心堅強的人」作對照,主要在說明一件事:耶穌,是所有人的救主,因為他來自上帝的差遣,是上帝的兒子,是所有世人的盼望。

第7至8節,這三節說出使徒保羅寫此書信真正的目的,是要讓所有猶太人基督徒知道,要接納外邦人基督徒成為他們的兄弟姊妹,如同一個信仰團契。在羅馬教會裡,必定有猶太人基督徒,也有外邦人基督徒,因此,勸勉他們彼此在耶穌裡相互接納。因為上帝不單是愛某一個族群,他愛所有的人。第8節說「上帝的信實」,主要在說明上帝是信守與猶太人祖先所立之「約」的神,對於這「約」,上帝從不放棄或改變。

第9節,這節是引用詩篇第十八篇49節。詩人說要在列國中宣揚、歌頌上帝的救恩,這樣,所有的人都能聽見上帝拯救的信息。這裡的「慈愛」,表明的意思是指「永遠不變的愛」,這也是整本聖經所要傳達的信息(參考民數記十四:19,詩篇十三:5、廿五:6、廿六:3、三十一:16、八十五:7)。

第10節,引用自申命記第三十二章43節。使徒保羅引用這詩句,主要是在說明,當人看到上帝的救恩臨到身上,就會主動出去宣揚,讓更多人都知道,不論聽到的人是否為上帝的子民,只要聽到,就都會發出歌頌讚美的聲音。

第11節,引用詩篇第一一七篇1節。主要在說明,沒有任何人會忘記、忽略了頌讚上帝,因為大家都領受到上帝的救恩。
第12節,引用以賽亞書第十一章10節。「耶西」是大衛的父親(參考馬太福音一:6)。因此,當先知以賽亞預言說「耶西的後代要出來」,並且說是要「起來統治外邦」,意思是指這位在族譜上傳承了大衛家族的系統,但卻要讓所有的世人都歸順於上帝。

第13節,說明在上帝的國度裡,就是「喜樂、平安」。而這些恩惠都是因為來自聖靈的導引。是聖靈的力量,不是來自人的能,因為能夠賜給人平安心靈的是上帝。

10.第十五章14至21節:
從第十五章14節開始,直到第十六章結束這段經文是這本經書的結語。在第十五章14至21節的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提到個人的事情,也提起他寫這封信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讓羅馬教會的兄姊知道:他並不是要在羅馬城開拓教會,而是要讓羅馬教會信徒知道:他沿路走來都是在「傳揚關於基督的福音」(參考第18節)。

第14至15節,使徒保羅稱讚羅馬教會的信徒是很有信仰見證的。雖然有很好的見證,但在他看來也是有需要提醒之處。
第16至17節,是使徒保羅表明自己在福音事工上的角色,他說自己是個「祭司」,是專門為外邦人而作祭司,主要目的是要讓外邦人也能成為上帝所喜悅的子民。這就和猶太人認為只有他們才是上帝所喜歡的百姓之觀點非常不一樣。而且他說自己就是因為這項工作而深覺光榮,因為他參與了上帝拯救世人的工作。

第18至19節,使徒保羅在這裡很清楚表現出「僕人」的角色,強調不是因為自己有甚麼能力,而是耶穌「藉著」他的「言語行為」,又用「神蹟奇事和上帝之靈的能力」,這樣他才能到外邦人地區傳福音,且有收穫可以將之獻在上帝面前。這裡的所謂「言語行為」,可以從他四處在猶太人會堂與人辯論有關耶穌救恩的信息(參考使徒行傳十七:2-4、10-12、十八:5),以及他在雅典,和當時羅馬社會的思想界大師辯論有關耶穌的死和復活之信息(參考使徒行傳十七:16-34)看得出來。使徒保羅因為有聖靈充滿,使他在傳福音的旅程中,有好幾次施行神蹟(參考使徒行傳十三:8-12、十四:8-10、十九:11-12、二十:9-10、廿八:3-6)。他說自己活動的範圍,從耶路撒冷到此地區,一直到「以利哩古」,就是今天的「阿爾巴尼亞」和「南斯拉夫」的地方。其實,使徒保羅並未到達南斯拉夫,他只到馬其頓而已(參考使徒行傳十六:6-10)。可能他原本有這樣的計畫,只是沒有想到,當他回到耶路撒冷之後,就被抓了起來。

第20節,這是一節很值得注意的經文,在這裡使徒保羅表示:為了使更多人認識耶穌,他只「在還沒有聽見基督的地方傳福音,免得我的工作建立在別人的基礎上」,為此,他四處旅行傳福音,他並不佔據某一地方,就像耶穌一樣周遊加利利湖附近的城鎮傳上帝國的信息。

第21節,這節是引用以賽亞書第五十二章15節。使徒保羅引用這節詩歌,主要是在說明他傳福音的目的,要讓外邦人認識耶穌。也從這節詩歌,表明福音帶給世人的,是對生命有新的認識,並且聽到新的信息。

11.第十五章22至33節:
在前面使徒保羅已經很清楚表明,他並不想要在羅馬城開拓教會,因為羅馬城已經有人傳福音,他深怕會被人誤會。再者,從現在這段經文可看出,他寫這本羅馬書信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透過這樣的書信認識,使羅馬教會信徒全力支持他到西班牙去傳福音,這才是他寫此書信的目的。跟他寫其它書信在處理教會內部發生的糾紛非常不一樣。因此,這段經文可說是他清楚表示要去羅馬城拜訪該教會的原因。

為甚麼使徒保羅一直希望到羅馬去?他並不是要去羅馬開拓福音事工,也不是要在那兒開拓教會,因羅馬已經有了教會,主要原因有可能是希望到西班牙去傳福音(第24、28節),要藉著羅馬教會信徒的力量作支援。使徒保羅的作法就是建立一間教會後,就以該間教會當作支援中心,繼續開拓另一間新教會傳福音。

第22至24節,在第一章13節,使徒保羅並沒有說明他為甚麼「有好幾次計畫訪問」羅馬教會,卻都受到阻礙之因。而使這項阻礙一直沒有及早處理的另一個原因,是在第20節已經提起的,羅馬城已經有了教會,就不像那些還沒有建立教會的地區那樣急迫。也許還可以這樣了解:使徒保羅寫羅馬書時,很可能是在哥林多城寫的。當時使徒保羅剛在那裡待了三個月的時間,原本有意趕緊去耶路撒冷之後,就去羅馬訪問。但當他離開哥林多到達以弗所,並且結束在以弗所的工作,這是他的第二次旅行傳道。當他正準備繼續計畫的旅程時,卻因為該城發生暴動而延誤到哥林多的時間(參考使徒行傳十九:21-23),使他繼續停留在該城長達兩年以上的時間。這也是他延遲到羅馬去的原因。因此,他希望在工作告一個段落之後,就去羅馬教會訪問。

第25至26節,這三節說出使徒羅他沒有辦法現在就去羅馬城之因,是為了要將馬其頓和亞該亞等地教會所捐出來要救助耶路撒冷信徒的錢趕緊送去耶路撒冷。

第27至28節,他提出一個很重要的信仰認知:分享。羅馬教會能夠得到福音信息,是和耶路撒冷教會有密切關係。因為,耶路撒冷教會分享了福音信息給羅馬和外邦地區的教會信徒,現在外邦人已經知道耶路撒冷有貧困的人民子弟,就有責任與他們一起分享物質上的需要。因此,他希望羅馬教會也能募款救助耶路撒冷的信徒。他表示下次去羅馬城時,也會將福音的信息分享給羅馬教會的信徒。

第30至31節,使徒保羅請求羅馬教會為他的行程代禱。尤其是關心他將前往耶路撒冷的事。這裡提到「受到在猶太那些不信的人的危害」,是因為有些嚴謹、保守的猶太人,他們對使徒保羅在外邦地區的工作相當有意見,特別是使徒保羅並沒有堅持外邦人基督徒必須先受割禮(參考使徒行傳廿一:20-22)。其實使徒保羅有個心願:他想用這種救助耶路撒冷教會貧窮兄姊的方式,來縮短猶太人基督徒,與外邦人基督徒之間的隔閡有關。他盼望猶太人基督徒會感受到外邦人基督徒在信仰上的愛心,而更願意接納外邦人信徒,也會關懷同在耶穌救恩裡的兄弟姊妹,並同時肯定他在外邦人地區工作的意義。

第32節,這句「上帝若准許」,也說明了使徒保羅心中有一個預感,那就是他會在耶路撒冷受到迫害,這件事應該是跟先知亞迦布的預言有密切關係(參考使徒行傳廿一:10)。

第33節,有不少學者認為羅馬書到此就結束了。因為這裡出現「阿們」(參考羅馬書十一:36),表示此書信的段落結束。但也有另一種看法,認為此書信很有可能是分成好幾次才寫完(參考羅馬書十一:36、十六:27)。「賜平安的上帝」,這句話再次出現在哥林多後書第十三章11節c句;腓立比書第四章9節;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五章23節;帖撒羅尼迦後書第三章16節。這裡的「平安」,並不是說一切都很順利、沒事發生,而是指在苦難中,也不會喪失對上帝的信心,仍有堅強的意志。

12.第十六章:
使徒保羅的書信有另一個特色,就是在最後都用問安語作結束。像哥林多前書第十六章19至20節;腓立比書第四章21至22節;歌羅西書第四章15節;提摩太後書第四章19、21節;提多書第三章15節;腓利門書第23至24節等。但在所有書信中,羅馬書的請安句可說是最長的。

羅馬書可能在第十五章33節就結束了,因此,這第十六章或許是因為編輯上的需要才加上的。會有這種看法,是因為這一章同時提出要向許多人問候的話。而這些人是分散在他旅行傳道的各地,羅馬教會的人並不一定都認識他們,何況使徒保羅自己也不曾去過羅馬教會。因此認為,羅馬書這本書信是託菲比帶去的,使徒保羅只要在信中介紹菲比給羅馬教會的信徒就可以了。
但也有些學者認為,這一章可能是寄給另外一間教會的信,後來在編撰羅馬書時,也順便將之編輯在此,作為書信的結語,以符合使徒保羅寫信的習慣。因此,有人認為這章可能是寫給以弗所教會的信。不過,這樣的說法也欠缺足夠的佐證。

這章是使徒保羅介紹他的同工最多的一章,總共看到廿七個名字。可以這樣了解:新約聖經中有紀錄出名字的這些人,可能在早期教會中都很活躍,或是在早期教會歷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雖然有些人只有提到名字,並沒有留下任何事蹟可供參考,讓人了解他們所做的事工。但是,他們的名字會被記錄下來,可見他們在早期信仰團契中必定常被提及。再者,就是在這份廿七個名單中,女性就佔了六個,包括有菲比、亞居拉、馬利亞、土非拿、土富撒、彼息等。可見女性在早期教會福音事工上有美好的見證。

13.第十六章1至16節:
這段經文是使徒保羅紀念著在他傳道工作中,與他同工過的兄姊,他不僅逐一提起他們的名字,並簡略說這些同工在福音事工上的努力和用心,肯定他們。也用這種方式介紹他們,以便他日這些同工有機會去拜訪其他教會時,大家可以因此認識而善待這些同工。

再者,在這段經文中,總共出現二十七個名字,其中有六個女性,可見在早期教會中,婦女在福音事工上貢獻非常大,是不可忽略的一股力量。就像腓利的四個女兒,沒有結婚,她們都是「傳講上帝信息」的難得人才(參考使徒行傳廿一:8-9)。使徒保羅開拓腓立比和其它教會,就是得到賣紫色布匹的呂底亞極大的支持(參考使徒行傳十六:14-15,腓立比書四:14-16)。
第1至2節,這兩節介紹「菲比」,她是一位女「執事」,可見當時外邦人的教會已經有了女性參與教會管理的事工。使徒保羅就是託她將這封信帶去給羅馬教會,因此,才會在介紹上多所著墨,並請求該教會善待菲比,可見她在使徒保羅心中是很被肯定的同工之一。這裡說菲比是「堅革哩教會的執事」,這是哥林多地區的一個港口教會,菲比就是受使徒保羅之託,牧養該教會。
第3至5節a句,「百基拉和亞居拉」是一對熱心福音事工的夫妻。他們和使徒保羅同樣,都是以織帳棚維持生活(參考使徒行傳十八:1-3),且是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地區福音事工的最好伙伴。後來他們搬家到以弗所去,就以自己的家作為聚會的地方(參考哥林多前書十六:19)。使徒行傳第十八章24至26節的記載,他們夫婦兩人曾幫助過一位很熱心傳揚耶穌信息的同工亞波羅,「更加準確地把上帝的道路向他解釋」,使亞波羅後來在教會事工上有很突出的表現(參考哥林多前書一:12、三:6)。使徒保羅在第4節並沒有說明是甚麼原因,百基拉和亞居拉這對夫婦必須「冒生命的危險」保護他的安全。但很有可能是和使徒行傳第十九章21至41節所記載的以弗所城之暴動事件有關。也從這裡可看見他們在信仰上的熱心和堅定。

第5節b句至7節,「以拜尼土,他是亞細亞省第一個歸信基督的人」。「以拜尼土」這人到底是誰?現在已經找不到資料。「亞細亞省」,這是包括了今天的土耳其、伊朗、伊拉克、阿拉伯、敘利亞、約旦、以及以色列等地區。第6節提到「辛苦工作的馬利亞」,這位婦女是誰?無法得知。但可以知道她是積極投入參與福音事工的姊妹。第7節說跟使徒保羅「一起坐牢的猶太同胞安多尼古和猶尼亞」,他們是比使徒保羅還早皈依耶穌的信徒。為甚麼他們會跟著使徒保羅「一起坐牢」?沒有更詳細的資料。但可以確知「安多尼古」是希臘人的名字。有人說他和猶尼亞是一對夫婦,但是否如此?也不清楚。值得注意的是,使徒保羅特別強調說,他們兩位在「使徒中頗有名望」,這句話表示他們兩人確實在早期教會非常認真,且在福音的事工上頗受重視。

第8至11節,這裡提到「暗伯利、耳巴努、士大古、亞比利」等這四個人的名字,這些都是當時奴隸普遍的名字。如果他們果真是奴隸,則對早期教會來說,就有很重大的意義,這表示信徒當中也有奴隸了。使徒保羅用「主內親愛的朋友」、「事奉基督的同工」、「經歷過考驗、對基督始終忠心」等等稱呼他們,可見這些人雖然曾經是奴隸,但在歸信基督耶穌後,確實都有很好的見證。「亞利多布一家人」,其原本的意思是「問候亞利多布家裡的人」,這樣的話,就沒有包括「亞利多布」在內。這有兩個意思,一是他已經去世;二是他並未信主。有些聖經學者認為,「亞利多布」這個人是大希律王的孫子,是希律亞基帕一世的兄弟。因此,這裡說要問安「亞利多布一家人」,有可能是指亞利多布家裡的僕人或是奴隸。這樣也很有意思,他沒有信主,但卻允許他的奴隸去聽信福音的信息,成為基督信徒。若是他已經去世,但是接受他財產的人,也允許他留下來的這些僕人(奴隸)去信耶穌。「希羅天」,有可能也是和亞利多布一樣,同屬希律家族的奴隸之一,或已經被釋放成自由人。而「拿其數一家信主的弟兄們」,意思很清楚,就是指他家裡的僕人。有人認為這位「拿其數」,可能就是提庇留革老丟王的家僕。這樣看來,在使徒保羅等人的努力下,基督教的福音已經進入到權貴階層的家中了。

第12節,「土非拿」和「土富撒」可能是雙胞胎姊妹。「彼息」這個名字意思是「波斯婦女」。使徒保羅說她為傳福音的事工,很「勤勞工作」。原本這句「為主勤勞工作」是形容這三個婦人,可惜《現代中文譯本》只將這「為主勤勞工作」的形容句子用在「彼息」,沒有用在「土非拿」和「土富撒」身上。《中文和合本》譯文比較清楚:「又問為主勞苦的土非拿氏和土富撒氏安。」

第13節,這節很重要,因為這裡介紹的這位「魯孚」,就是替耶穌背負十字架的古利奈西門的兒子(參考馬可福音十五:21)。「魯孚」這名字的意思,是指「紅色」、「紅髮」之意。使徒保羅說他「是主內一位傑出的工人」,這句話很值得推敲,有可能就是魯孚的父親古利奈的西門先受感動之後,帶全家信主。然後全家都在早期教會中相當活躍。另有一種說法,是當古利奈的西門被羅馬士兵強迫替耶穌背十字架時,剛好魯孚也在父親的身邊,看到這情景就已經深受感動了。使徒保羅特別強調說魯孚的母親,對他很照顧,把他當作「像自己的兒子一樣」看待。他這段話有深刻的感恩心情。

第14至15節,這節連續提到五個名字,包括有「亞遜其土、弗勒干、黑米、八羅巴、黑馬」等人。這些都是奴隸的名字,或他們原本是奴隸,現在已經是自由身。這樣看來,早期教會成員中,有不少信徒都是來自奴隸的背景,他們在當時的社會地位並不高。但他們卻和那些具有社會地位的信徒同屬一間教會,這種現象,過去如此,現在也是。因為在教會中,並沒有也不應該有社會地位之別。也從這裡可以看出早期教會跟近代教會的經驗一樣,最快歸信耶穌基督的人,大多是社會中的低階人民,出自貴族的家庭甚少。

第16節,「用聖潔的親吻互相問安」,這是早期教會聚會的方式之一,表示大家都互相想念,彼此關係相當緊密。這樣的句子也常出現在使徒保羅的書信中(參考哥林多前書十六:20、哥林多後書十三:12,帖撒羅尼迦前書五:26)。

14.第十六章17至27節:
這段經文是最後勸勉的話。從使徒保羅傳福音的過程中所遇到的情形可以了解,每當他開拓一間教會,一離開後,馬上就有人跟在後面進入教會破壞他所建立的教會內部和諧。這也是為甚麼他雖然離開了當地的教會,卻還得時常用書信處理教會所發生的事務之因。因此,他經常寫信去處理所發生的問題。不但是信仰的,也包括了生活方面的問題,以及信徒彼此之間的糾紛。

羅馬書雖然不是為這些事所寫,但使徒保羅擔心會有人故意去破壞該教會已經領受到的福音信息。使徒保羅在這裡用「滿足自己的肚子」這句話,來形容那些專事破壞福音事工者的真正目的,就是把福音事工看成是「職業」,而沒有想讓生命更新的使命感。因此,使徒保羅在這裡要羅馬教會的信徒們,必須防範這樣的人進入教會中。使徒保羅在這裡提醒羅馬教會的信徒,說這些專門用花言巧語說「另一種福音」的人,乃是「職業傳道者」,他們不是在傳福音,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肚子」。

第17至19節,羅馬教會雖然不是他開拓的教會,他也不曾去過,但他要他們預防有人滲透進入該教會去攪亂他們在信仰上的美好見證。因為這種事在外邦的教會已經屢見不鮮了(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一:12-15,加拉太書一:6、9,腓立比書三:2、19)。使徒保羅指出會去騷擾、攪亂教會的人,是將福音當作一種職業,這種人是為了肚腹之需,出賣良知、真理(參考哥林多後書二:17)。他們並不是真正在傳揚耶穌復活的信息,也不是以耶穌為生命的主。從第19節可看出使徒保羅稱讚羅馬教會信徒在信心的表現上,確實很有口碑。現在他在這封信的結尾時,再次表示對羅馬教會信徒的堅定信心非常敬佩。第19節說他們「在好事上聰明,在壞事上無知」,所謂「聰明」,指的是智慧,也在表示對於信靠上帝的事,要有堅定的信心。「壞事」,是指離棄上帝的教導,這樣的人是愚蠢的。「無知」,是指當作都不會,就算是有人在教導、誘惑,也不會去學、去接觸。
第20節,這句「主耶穌賜恩典」,是指耶穌的復活和救贖,這是來自上帝白白的恩典,是上帝賞賜給忠於祂的子民,使這些忠實的子民得以跟上帝和好。

第21節,「提摩太」,他是使徒保羅第二次傳福音時,在路司得得到的門徒。母親是猶太人,也是信徒,而父親是希臘人。提摩太在自己的家鄉路司得和鄰近的以哥念一直有很好的風評,表示他是一個很嚴謹又認真的青年。因此,使徒保羅決定帶他一起去傳福音。而在出發之前,使徒保羅還特地為提摩太行割禮(參考使徒行傳十六:1-3)。「路求」,是使徒保羅在第一次旅行傳道時,在安提阿教會遇到的宣教同伴,他是古利奈人(參考使徒行傳十三:1-3)。「耶孫」,他是在使徒保羅於帖撒羅尼迦傳道遇到暴亂時,收留使徒保羅和西拉到他家裡避難的人。因為耶孫幫忙使徒保羅和西拉,暴徒們大表不滿,衝進他的家,並控訴他,要捉他去見地方官。結果他被要求「繳款具保」後,才得到釋放(參考使徒行傳十七:5-9)。「所西巴德」,他可能就是使徒行傳第二十章4節中所說的「所巴特」這個人,曾跟使徒保羅在馬其頓、希臘傳道。

第22節,這裡說代寫此書信的人是「德提」,他很可能是使徒保羅的秘書。

第23至24節,「該猶」,可能與哥林多前書第一章14節所提起的是同一個人,他是使徒保羅親自施洗的信徒。該猶可能也是個富有的人,才能容納全體會友「在他家聚集」。「以拉都」,他是負責財務的工作。「括土」,這是奴隸的名字,意思是「第四子」。

第25至26節,這兩節是非常重要的經文,清楚說出使徒保羅將耶穌所傳「上帝國福音」,轉變成「福音是關於耶穌基督的信息」,他將耶穌和上帝國福音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第27節,這裡「全智」的意思,是指一切決定都是在上帝手中。要隱藏起來成為奧秘,或是要掀開來讓眾人都清楚看見,這都是在上帝的決策,而不是人的能力可以左右。

讀 哥林多前書這本書信
《哥林多前書》應該是使徒保羅寫給該教會書信中的一封,到底使徒保羅寫了幾封書信給哥林多教會,已經無法正確知道,不過至少有四封,除了新約聖經中的哥林多前後書之外,在前書第五章9節提到他曾寫信給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提起「不可跟淫亂的人來往」,這封信顯然已經遺失了。哥林多教會內部的問題很嚴重,因為使徒保羅曾用痛苦的語氣寫信給他們,說:「我在憂傷痛苦中流著許多眼淚給你們寫信,不是要使你們憂愁,而是要你們都知道我多麼愛你們!」(哥林多後書二:4)又說:「關於從前我給你們的那封信,即使它使你們心裡難過,我也不後悔。我可能因知道那封信在你們當中引起一時的憂愁而有點後悔。」(哥林多後書七:8)這封曾使哥林多教會信徒感到「憂愁」的信,和使徒保羅曾用「流著許多眼淚」寫的信,都遺失了,目前保留在新約聖經中的,就是只有《前書》、《後書》這兩封書信而已。

另外,也有一種情形,就是信有好幾封,但集合起來成為《前書》、《後書》,因此,有人將之看成各自一封。比如:哥林多前書第七章1節說:「現在來討論你們信中所提的事。」然後開始說到有關婚姻的問題。但可以看到從第七章開始,是討論有關哥林多教會寫信給使徒保羅,問他有關信仰的問題時,使徒保羅所做的回答。這樣,前面的六章也可能是另一封書信,使徒保羅先述說他對哥林多教會內部發生問題,而當這些問題傳聞到他那兒時,他聽了確實很傷心,於是寫信說他聽到有關該教會發生各種問題之後的感想。

除了羅馬書之外,就像上述說的,從第七章開始,記載使徒保羅寫這書信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要回答該教會提出的問題。他寫給其他教會的書信也是一樣,都是為了要回答或處理教會所發生的事。

哥林多城與哥林多的教會
哥林多教會是使徒保羅、亞居拉和百基拉這對夫婦開拓起來的。在寫給羅馬教會信徒的書信中,使徒保羅這樣寫著:「請問候事奉基督耶穌的同工百基拉和亞居拉;他們為了我冒生命的危險。不但我感謝他們,外邦的各教會也都感謝他們。也請問候在他們家裡聚集的教會。」(羅馬書十六:3-5a)簡單的幾句問候話語,卻提供了相當寶貴的資料,除了讓讀者知道亞居拉、百基拉這對夫婦在福音事工上是好模範外,他們也是使徒保羅相當忠心的福音伙伴。雖然並不清楚他們到底在甚麼時候曾為使徒保羅「冒生命的危險」,但卻可以明白他們與使徒保羅在福音的事工上有「生死與共」的密切關係。再者,也從羅馬書這句請安語中,對照使徒行傳第十八章19至21節,就會發現到另一個寶貴資料:以弗所教會信徒的聚會地點,就是在亞居拉、百基拉的家裡。

亞居拉和百基拉這對夫婦,是在羅馬皇帝克勞第命令所有的猶太人離開羅馬的時候,從義大利輾轉來到哥林多城。剛好,使徒保羅的第二次旅行傳道在那時候也來到哥林多城。最有意思的是:他們夫婦與使徒保羅都是以從事「製造帳棚為業」。在安息日,他們一起到猶太人會堂去見證福音。後來西拉和提摩太從馬其頓來到哥林多,使徒保羅就用全部時間投入福音的事工。但因為猶太人當中有人強烈反彈,使他們無法繼續使用猶太人會堂,改到一位名叫提多‧猶士都的家裡聚會,使徒保羅就是住在他的家裡,因他的家離會堂很近。這樣,可以看到當時聚會的地點很可能就是在提多‧猶士都的家裡(參考使徒行傳十八:1-17)。使徒保羅旅行傳道時,除了停留在以弗所城最長,約有三年時間,再來,就要算是哥林多城了,將近有兩年的時間(參考使徒行傳十八:11、18)。

在羅馬時代,哥林多是個出名的海灣城市,位於希臘的南端。在主前27年前已經是羅馬帝國在亞該亞省的行政中心。由於是相當活躍的港灣城市,因此,外來的商賈客旅甚多,人種複雜,當時的人口已經相當多,至少有五十萬人以上,包括了「自由人二十萬、奴隸四十萬」,這樣的數目在距今兩千年前的城市,可說是相當大的城市,且是相當繁榮的大都會。雖是繁榮,但在道德生活上卻相當墮落,當時就有「那是很哥林多化」這樣的俗語,用來形容一種物品很「色情樣」,或是用這句話來形容一個很好色、淫亂的行為。原因是該城有許多的妓女,包括該城神廟中就有不少間廟宇擁有娼妓,例如他們供奉的「阿弗洛狄特女神」(Aphrodete Kallipygos)就有「廟妓」的編制,遇到神明祭典的節期,或重大的事故,都會先請廟妓跳舞酬神,但這些廟妓也提供性的服務,因此,參加廟會的活動並非專心為了要參與祭拜活動,有些人就是為了與廟妓性交易。

真正的問題就在這裡發生了;因為哥林多城的淫蕩行為,也讓哥林多教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原因是有人將這樣的行徑帶入了教會,這就是為甚麼使徒保羅在這封信中提到說:「我確實聽說你們當中有淫亂的事;這種淫亂在異教徒中也是不能容忍的。我聽說有人跟他的繼母同居!」(哥林多前書五:1)然後他繼續說:「凡是淫亂,拜偶像,姦淫,作孌童,親男色,盜竊,貪婪,酒醉,毀謗人,或勒索人的,都不能作上帝國的子民。」(哥林多前書六:9-10)從這兩段經文可看出教會出現淫亂的事,且這種相當嚴重的道德瑕疵,連非基督徒都比他們更好。這就是後來為甚麼使徒保羅會用更嚴苛的口氣寫信,譴責他們之因。可惜的是那封信已經無法尋獲而留存下來。請注意,教會內部如果發生淫亂的事,就很難說明基督徒的道德生活規範遠超過一般人,這也就是為甚麼使徒保羅在他的書信一再強調「聖潔生活」的重要性(參考羅馬書十二:1-2,哥林多前書六:19,哥林多後書五:17,加拉太書五:13、六:15,以弗所書四:22-24,歌羅西書三:5-10,帖撒羅尼迦前書四:3-7)。

另外一點,哥林多教會內部發生分裂的事件,也是使徒保羅寫這本書信主要的內容之一。這本書信從第一章到第四章,都是在處理該教會因分裂帶來糾紛的問題。使徒保羅強調:耶穌的十字架才是基督教信仰的中心,其他都不重要。因此,不應該把某個人當作信仰的權威,那是沒有意義的。他告訴哥林多教會信徒,所有可幫助人信仰成長的,不論人或事,都是為了要見證上帝在耶穌基督裡救贖的恩典。他用「與上帝同工」來形容一個福音工作者的角色。

幾個問題迄今依舊存在
從第十二至十四章,可看出早期教會已經發生大家在爭論誰比較有「屬靈的恩賜」這種問題,而且是將「屬靈的恩賜」放在講方言這種現象。使徒保羅聽到之後非常難過,他在這段經文中回覆給該教會特別強調,大家都是建構在基督的肢體上,沒有說誰比較有「屬靈的恩賜」,誰就比較重要。也不是誰比較會說方言,誰就比較有聖靈的力量,這種認識並不正確。他這樣說:「我即使會講人間各種話,甚至於天使的話,要是沒有愛,我的話就像吵鬧的鑼和響亮的鈸一樣。」(十三:1)然後,他在第十三章的結尾說:「然而,信心、盼望,和愛這三樣是永存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愛。」(十三:13)這節經文已經很清楚說明一件事:可以讓一個信仰團契凝聚在一起的,只有愛。並不是某個人的特異才能,或是有什麼能力。

從這裡再延伸出來的,還有愛筵的問題。信仰團契基本上是以愛凝聚在一起,因此,每個人就不應該以自己的事為重,而是會知道關懷別人的欠缺和需要。其實,也可以這樣說,愛筵就是將耶穌與門徒守最後逾越節晚餐改變過來的,因為逾越節晚餐,是在紀念以色列人民因著上帝的帶領離開埃及為奴之地。使徒保羅用耶穌和門徒守這逾越節晚餐,改變成為聖餐,就是在表明大家在耶穌裡,感謝上帝透過耶穌拯救的恩典。而這恩典是要與所有的人一起分享的,不是用來只顧自己飽食的。

他在這本書信中也討論到婚姻的問題。婚姻的問題並不是今天才有,早在摩西時代就有訂出離婚的條例,而耶穌很清楚表明,摩西寫下離婚的條例,是因為以色列人民的「心腸太硬」(參考馬可福音十:5)。使徒保羅用一章的篇幅討論關於婚姻的問題。
從上述這些問題來看今天的基督教會,並沒有因為基督教會已建立接近兩千年而解決,相反的,在今天的基督教會中這些問題依舊存在,包括說方言的事,也包括了聖餐所代表的意義和規矩,以及信徒是否可以離婚的問題等等。

寫這本書信的日期
從哥林多前書第十六章8節可以看出,使徒保羅寫這封書信的時間,大約是在主後55年。這節經文記載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信徒說:「我還要留在以弗所,一直到五旬節。」哥林多前書的這本書信大概就是在這個時候寫的。在這之前,他應該寫過比這封更早的書信給該教會,例如第五章9節有這樣的話說:「從前給你們的信裡,我告誡過你們不可跟淫亂的人來往。」可見這封「從前給你們的信」已經遺失了。因此,這封書信就成為「前書」。也是他完成第二次旅行傳道,當第三次旅行傳道時,在以弗所停留三年的時候寫的。這幫助我們明白他寫哥林多前書的時間,比最早出現的馬可福音還要早大約十年的時間。如果將這本書信第十一章23至26節提到關於耶穌的聖餐,和馬可福音第十四章22至25節記載關於最後晚餐的記事,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早期教會對於聖餐的瞭解,已經受到使徒保羅的影響了。

這本書信的大綱
1.第一章1至9節,請安的話。
2.第一章10至第四章21節,有關哥林多教會內部分裂的問題,包括結黨分派、信仰認知上的錯誤。
3.第五至六章,基督徒的道德生活規範,特別是關於淫亂的事件。
4.第七章,有關婚姻的事。
5.第八章1節至十一章1節,基督徒社會生活應該有的基本原則、態度。
6.第十一章2至34節,婦女在公眾場合參與敬拜的事宜,以及守耶穌基督聖餐的問題。
7.第十二至十四章,關於聖靈恩賜的問題。
8.第十五章,有關復活的信仰問題。

哥林多前書第一至三章
1.第一章:
哥林多前、後書都是使徒保羅寫的書信,主要是談論到有關基督徒生活和信仰之間的問題。在使徒保羅所寫的書信中,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占有很重要份量。前後兩份書信共計有廿九章,討論的範圍甚為廣闊。從使徒行傳第十八章1至4節可以看到使徒保羅到哥林多城,在那兒遇到了亞居拉和百基拉這對夫妻,因為他們和使徒保羅都是「靠製造帳棚維持生活」,因此,他們在哥林多成為很好的福音同工。在使徒行傳第十八章第4節說:「每逢安息日,保羅都到會堂去,跟人家辯論,勸導猶太人和希臘人歸信。」這一節說出使徒保羅奠立了哥林多教會的基礎。原本使徒保羅是「靠製造帳棚維持生活」,後來因為西拉從腓立比的教會帶來一筆信徒的奉獻(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一:8-9),使徒保羅在生活無慮之後,就把全部的時間投入傳福音的事工上(參考使徒行傳十八:5)。

哥林多是希臘的大城市,是羅馬帝國統治下屬於亞該亞省的首都,也是一個甚為繁華的城市,不過社會風氣相當敗壞,道德低落,是個多宗教信仰的城市。這些社會敗壞的現象也發生在教會內部,使徒保羅聽到後感到相當的痛心,當他在以弗所三年的福音事工即將結束,準備要離開之前寫了這封書,目的就是要處理信徒在信仰和生活中所發生的問題,並且透過此書信勸勉大家應該彼此相愛,因為每個信徒都是上帝福音的同工。

2.第一章1至3節:
就像現代人寫信時會有一定的樣式,古代人在這方面更是如此。新約聖經時代寫信都會先自我介紹,然後寫明收信的對象,然後是寫上問候語。使徒保羅的書信也是循著這個模式。
第1節,使徒保羅所寫書信的特色,他自稱是「基督耶穌的使徒」,在他的書信中一再出現這種句子(參考羅馬書一:1,加拉太書一:1,以弗所書一:1,歌羅西書 一:1,提摩太前書一:1、後書一:1,提多書一:1)。他之所以每寫一封書信就自稱「使徒」,原因是在他離開開拓起來的教會之後,很快就有人去傳「另一種福音」(參考加拉太書一:6),這些傳「另一種福音」的人,最喜歡說使徒保羅不具有「使徒」的身分。若依照使徒行傳第一章22節記載有關揀選「使徒」的條件,使徒保羅確實是沒有「使徒」的資格。但就像他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中所說的,他之所以自稱為「使徒」,並「不是由於人的選召,也不是受人的委派,而是耶穌和那使他從死裡復活的父上帝指派的」(參考加拉太書一:1)。
這裡提到「所提尼」這個兄弟,這個名字只在這裡出現,他很可能就是使徒行傳第十八章17節記載的那位在哥林多城管理猶太人會堂者,因為使徒保羅在該城的猶太人會堂傳講耶穌的福音,激怒猶太人,他們抓住他,毆打他。可能後來他們因為聽到使徒保羅所傳講的福音,或是聽到亞波羅傳講的福音信息而皈依信耶穌。
第2節,這節很重要,這一節已經說出普世教會的觀念,即所有信耶穌的信徒,都是屬於「上帝教會的信徒」,都是以基督為元首(參考以弗所書一:22)。

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信徒」一詞,表示「分別為聖」之意,和一般人是不一樣的。換句話說,在主耶穌裡,所有的信徒都是屬於上帝的子民,是神聖的子民。且是在耶穌裡成了合而為一的團契,是同一個家庭的份子。使徒保羅會這樣說,一定和教會內部的分裂事件有關。

第3節,這裡說出當時書信的模式,就是問安和祝福。這裡說「恩典」,表示來自上帝的賞賜,這種來自上帝的賞賜,是不能用任何代價換取得到,而是上帝在耶穌裡白白給予的。「平安」,這詞不是表示沒有遇到任何問題,而是指生命充滿著飽足、喜悅,且滿有活力之意。

3.第一章4至17節:
這段經文也呈現使徒保羅寫書信的特色,就是先稱讚收信的對象,就像他寫的羅馬書(參考一:8-12);以弗所書(參考一:15-18);腓立比書(參考一:3-8);歌羅西書(參考一:3-5);帖撒羅尼迦前書(參考一:2-10);帖撒羅尼迦後書(參考一:3-4)等等。但在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則是例外,在該卷經書一開始,使徒保羅就很嚴厲的譴責該教會接受了「另一種福音」。但一般來說,他的書信都會先稱讚受信的對象。

第4至5節,使徒保羅為哥林多教會獻上感謝,因為他知道上帝藉著耶穌賞賜給該教會的各項恩典,是豐富的,特別是在「知識和口才」上更是如此。這裡的「知識」,指的是對真理的領悟力,而「口才」是指傳講真理的能力(參考哥林多前書十二:10),但也可以指講靈語的能力(參考哥林多前書十四:2)。

第6至7節,使徒保羅肯定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在認識耶穌再次顯現的恩賜上,是具備了足夠的知識,這點他並不擔心。
第8節,這節提起關於「基督降臨的日子」,和第7節「主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的意思是一樣的。早期的教會認為這一天也是上帝審判世界的日子,是末世的觀念。再者,在那日子來臨時,主耶穌將成為審判者,所有信靠他的人,都可坦然無懼地面對審判。

第9節,上帝是「信實的」,表示上帝呼召來成為耶穌信徒的子民,都將緊密連結在一起,不會分離。這也說出了使徒保羅一貫的思想:與耶穌同死,也與耶穌同復活之意。上帝既然差遣耶穌到世界上來呼召人歸屬於他,祂一定會信守這個承諾(參考約翰福音三:16)。

4.第一章10節至第四章21節:
這段經文是使徒保羅在處理哥林多教會結黨分派的問題。他認為這樣的教會,並不是以耶穌為中心的信仰團契,而是將以耶穌為信仰團契的身體給分割了,這是非常不好的現象。

5.第一章10至17節:
從這段經文可明顯看出早期教會已經出現了分裂的問題。提供這訊息給使徒保羅的是在「革來」家聚會的人。這革來是誰,已經沒有資料可查詢,但明顯地,信仰團契有分黨結派的現象出現,就可能帶來教會分裂的危機。
第10至11節,使徒保羅在這裡說「奉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你們」,這句話已經表示他接下來要講的話是很嚴肅的事,一種帶有發誓的語句。他要大家講話一致,「不可分裂,要團結」,這表示教會內部已經有了「分裂」的現象出現。
第12至13節,這裡使徒保羅指出哥林多教會分裂成好幾派別,包括有「保羅的人」、「亞波羅的人」、「彼得的」、「基督的」等四個派系。他直接指出,這樣的分派就是把基督「分割了」。他要大家想清楚:是誰為大家死在十字架上?大家受洗是奉誰的名?

第14至17節,他在這段經文中提到他受呼召,並不是為了替人施洗,而是為了要傳福音,而且不是要用「智慧的語論」。這句「智慧的言論」是指口才好,講論令人動聽之意。其實,從這段經文可看出當時哥林多教會中,因為分別從使徒保羅、彼得,和亞波羅等人受洗,自認背景很有權威,因此,就在教會中形成一個小團體,於是有人很不滿,乾脆把自己歸類在「基督」的派別中分別苗頭。要注意的是,使徒保羅這樣說,並不是說他輕看施洗的重要性,而是要除去把被某人施洗當作信仰權威。使徒保羅認為受誰施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基督才是教會這信仰團契的中心。他強調真正重要的,不是在洗禮的事上,而是傳福音的工作。福音的本身就是耶穌基督(參考馬可福音一:1)。受洗的主要目的,是使人歸信耶穌,認耶穌為救主,這才是重要的。

6.第一章18至31節:
在這段經文中,可以看出使徒保羅寫這本書信最主要的中心題旨,就是要說明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信息,遠勝過世上任何一切。使徒保羅強烈且明確地指出:只有耶穌死在十字架上的信息,才是屬於耶穌基督這個信仰團契的中心。如果疏忽這個重要信息,很快就會曲解福音的本質。

第18至20節,這節明確指出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信息,就是上帝拯救的大能。然後在第19節,使徒保羅引用以賽亞書第廿九章14節,經文的背景是耶路撒冷有危機,被亞述帝國包圍,為了要解決圍城的危機,猶大忘了尋求上帝的協助,而是去尋找那些所謂國家「智囊團」,想要與埃及聯盟,以為倚靠人的力量可以解決城被圍困的問題,結果是徒然無功。

第21至25節,這是很重要的一段經文,使徒保羅在這裡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認識:認識上帝不是倚靠人的知識,想以人的知識明白耶穌死在十字架上的意義很難。就像先知以賽亞書述說的,上帝和人之間的認知相差之遠,就如同天和地之間差距一樣地遠(參考以賽亞書五十五:8-9)。認識上帝,必須用謙卑的心靈,從認罪開始,因為知道認罪的人,才體會得出十字架的意義。他特別提到希臘人講究智慧,而猶太人尋求神蹟,但只有信耶穌的人才會知道十字架救贖的可貴。

第26至31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說出了他在外邦人地區傳福音的心得,就是會接受福音信息的人,都是從自認很卑微的人開始的,相對的,那些自認很有學問、地位的人,卻沒有機會藉著耶穌和上帝連結起來。

第26至29節,上帝揀選人,是在表明祂的主權,不是依據人的條件。其實這也是使徒保羅的親身經驗,他原本看自己很高貴,且鄙視信耶穌為救主的基督徒,他才會用殘酷的手法迫害信徒,但最後,當他遇到復活的主耶穌時,感到萬分羞愧,也從那時起,他改變了生命態度,並投入一生的力量奮力傳福音。使徒保羅說上帝這樣揀選的方式,是要讓心中驕傲的人感到羞愧,而知道謙卑下來。

第30至31節,使徒保羅說信耶穌的人,就得以藉著耶穌的救恩和上帝有合宜的關係,並且因此而成為聖潔的子民。因此,真正可以誇口的,就是他認識上帝的救恩。第31節是引用耶利米書第九章23至24節的話語。

7.第二章:
在這章中,使徒保羅繼續強調耶穌十字架的救贖恩典。使徒保羅一再強調:福音,不是用人的智慧可以瞭解的,而是上帝啟示人的心靈,使人得以知道祂在耶穌裡奇妙的救恩。

8.第二章1至5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很清楚表示,傳福音跟是否有高深的學問,或是用美麗的詞句並沒有關係,因為十字架表示上帝在耶穌裡的愛,這才是最重要的信息。
第1至2節,在這裡使徒保羅提到「從前」到哥林多去傳福音的經驗,這「從前」,就是使徒行傳第十八章1至17節的記事。在該段記事中,可看出使徒保羅在猶太人會堂被拒絕,但在「提多‧猶士都的家裡」卻有會堂主管基利司布和他全家都信了主,還有許多哥林多人也信了。而使徒保羅強調,當時他都是只講「耶穌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而已,不過,因為講耶穌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救恩,卻導致猶太人聯合起來攻擊他,並把他抓去官府。但羅馬總督卻釋放了他。猶太人因此將憤怒轉向會堂主管的身上去。

第3至5節,在那種環境之下,使徒保羅深深體驗到,用人的學問(他本身就是受過嚴謹的法利賽派的訓練)是沒有用的,也不是用花言巧語能使人接受福音,而是因為聖靈的力量,才打開人的心門,而這就是上帝的大能帶來的效果。因此,福音的事工就是聖靈的事工,傳福音需要聖靈的感動作工,也需要聖靈的引導,因為有上帝的靈的感動,人才能認識有關上帝救恩的事。否則靠人的智慧、能力,很容易使福音變成人的哲學思想。

9.第二章6至16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以人的智慧和上帝的智慧之間的差別作對照;他特別指出上帝的智慧是種奧秘,不是人的智慧能夠解開,除非有聖靈在人內心中做工才會有效果。
第6至8節,這裡的「靈性成熟的人」,相對於第三章1節所提到的「信仰上的嬰兒」。使徒保羅說對這種可以認真思考生命問題的人,他所傳講的,是屬於「上帝奧秘的智慧」。這裡所說的「奧秘」,原本是指隱藏,不為人知道的事,如今已因上帝的啟示,使人明白、頓悟過來。在使徒保羅的書信中,「奧秘」是指:1.有關上帝救贖的工作(參考二:1),2.死人復活(參考十五:51-52),3.上帝的創造 (參考二:7),4.婚姻的關係(參考以弗所書五:32)。5.外邦人信主耶穌,猶太人拒絕(參考羅馬書十一:25)等。

第9節,比較麻煩的是這一節的出處在聖經中找不著。主要在表明:上帝賞賜給祂的子民,都是最好的,是世人過去未曾看過、聽過,甚至想像不到的。例如:以色列人民能經過紅海,在曠野吃嗎哪,甚至可以進入迦南地等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10至12節,這三節很重要,這裡說出只有在上帝的靈裡,才能認識上帝。換句話說,要認識上帝,並不是用人的智慧、經歷,甚至學歷可以認識的,而是需要上帝聖靈的啟示,而每個接受耶穌作為生命救主的人,都是領受了上帝的聖靈,這是上帝給基督徒最好的恩賜。
第13至14節,使徒保羅很清楚地說,他不是用人的智慧傳講上帝救恩的事,而是用聖靈所教導的言語。但屬靈的人和不屬靈的人之間是會有差別的;後者無法領受上帝的恩賜,甚至會嘲笑上帝在耶穌裡的救恩。
第15至16節,「屬聖靈的人」,是指有上帝的聖靈同在者,這種人在判斷世上的事物時,會因為有聖靈同在而充滿智慧,使他清楚知道萬物的價值。而這點是一般人無法理解的。使徒保羅在這裡引用以賽亞書第四十章13節,表示只有在上帝聖靈啟示之下,人才能明白上帝拯救的恩典。因此,每個信耶穌的人,都會有聖靈充滿而明白上帝拯救的計畫,並且依照上帝的旨意去遵行。

10.第三章:
在前二章裡,使徒保羅一再強調說,他不用智慧的話語來傳達上帝拯救的信息。但這樣的說法,並不是說他不重視智慧的重要性,而是說上帝的拯救信息,並不是倚靠人的智慧能明白,因為拯救是屬於上帝的事,必須有上帝的靈啟示,人才能曉悟。想得到上帝的靈啟示的人,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有謙卑的態度。驕傲的人是不會曉悟上帝話語的真諦。這就是使徒保羅所說的:「上帝偏要揀選世人所認為愚拙的,來使聰明的人羞愧;上帝揀選世人所認為軟弱的,來使堅強的人羞愧。上帝也揀選世人所輕視、厭惡、認為不足輕重的,來推翻一向被認為重要的,使人在上帝面前無可誇口。」(一:27-29)從教會歷史的記錄來看,這樣的例子一再出現,即使是在今天的時代,基督教的宣教工作還是充斥著這樣的史蹟。

在這章經文裡,使徒保羅繼續談到第一章所提起過的哥林多教會問題,就是教會內部有了紛爭,甚至分裂的跡象。他說這種現象就是信仰沒有成熟的緣故,如同嬰兒在吸奶一樣,是沒有長大、茁壯。他希望大家能在信仰上進步,不要再吸奶,而能吃飯。
再者,在使徒保羅的書信中有個特色,會談到末日審判的事。在這一章經文中他也提到上帝的審判,他強調信徒必須有好的信仰基礎才能經得起上帝審判的考驗。

11.第三章1至9節:
在使徒保羅看法中,出現分裂的教會,就是信仰還沒有長大,這樣的信徒,如同是在吸奶,而不是吃飯,是需要人餵養,而無法自食其力。他認為教會必須清楚奠基在上帝的救恩上,上帝才是生命的中心。
第1至2節,使徒保羅很清楚地告訴哥林多教會信徒,他看他們像是還在吸奶的嬰兒。這種看法和希伯來書在描述他那時代的教會信徒相同(參考希伯來書五:11-14),表示在信仰的基礎上還很軟弱。
第3至4節,使徒保羅會這樣說的原因,是因為教會內部有紛爭,這種紛爭是和「嫉妒」有密切關係。這種紛爭和嫉妒的形成,就是把人當作權威,這是錯誤的態度,這種用人當作教會信仰團契的權威之觀念是錯誤的。
第5至7節,使徒保羅在這裡強調說,不論是屬於亞波羅派的,或是自稱屬於保羅派的,或是其他派別的,這些都一樣,在福音事工上只不過是上帝的僕人而已。若是僕人(這詞等於奴隸)又有甚麼好誇耀的?「每一個人都按照主所分派的工作去做。」這句話說出了福音事工有分類,但沒有所謂哪部門重要,哪部門可以輕視。他提出一個重要的認識:能夠使福音事工成長、發芽起來的,並不是人的能力,而是上帝。他清楚指出就算是他,或是亞波羅都一樣,只不過是上帝的工人而已。
第8至9節,「上帝會按照每一個人的工作報酬他」,這句話說出審判的來臨,每個人都要向上帝交帳。上帝清楚知道誰盡心盡力為福音事工努力,這跟哪些人居於那種地位一點關係也沒有。「我們是上帝的同工」,這句話有兩種意思:一是指使徒保羅說他和亞波羅都是福音的同工;二是指他們兩人都是上帝的同工,領受上帝所給的命令而傳揚福音信息。使徒保羅在這裡要表達一個信仰基本觀念:所有的基督徒都是「上帝的僕人」,是與上帝同工。

12.第三章10至23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用建築物作比喻,用怎樣的材料,建造怎樣的房子,這主權都是在建造者,而不是僕人或是材料本身可以決定的。
第10至11節,建築物最重要的,就是根基。好的根基,才能使建造起來的建築物屹立不搖。上帝已經立耶穌基督作為教會唯一的根基,沒有其他的根基可以取代,這點不僅在早期教會非常重要,在今天的時代也是一樣。沒有任何人可以取代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救贖恩典。
第12至15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特別提起有些人建立的根基不是用基督,而是各式各樣的東西,意思是指這些物品,不在於價值多寡,而在於審判的日子來臨時,其他的根基都會露餡,經不起考驗。這裡提到「大火」,就是審判的意思。就像台灣俗語所說的:「真金不怕火。」好的信仰根基,火越燒,會越光華亮麗。信仰也是這樣,奠立在耶穌基督之基礎上的信仰,無論受到怎樣的考驗只會發出閃亮的光芒。
第16至17節,這兩節是此章的中心經文;使徒保羅用「上帝的殿」來形容教會與上帝之間的緊密關係,信主耶穌的人應該有這樣的認識。教會就是以基督為體(參考以弗所書一:23),因此,分裂的教會,等於是在分裂基督的身體,在毀損上帝的聖殿一樣,會做種事的人,不會是信主耶穌的人。而上帝一定會對這種分裂教會的人採取嚴厲的審判。
再者,這兩節也在提醒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在日常生活中,必須有嚴謹的態度,而不能有淫蕩的行為。因為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上帝的記號。
第18至20節,在教會內部,每個人都不要自以為很有智慧,因為每個人在上帝面前都是愚拙的的。使徒保羅引用約伯記第五章13節的話語,說明上帝會使那些自命聰明的人,掉落在自認為周全的詭計中,這表示人無論多麼聰明,一定要謙卑下來,才會看見上帝的大能。
第21至23節,這三節很清楚說明使徒保羅的觀點:基督徒身上所擁有的一切,全都是來自上帝的賞賜。一個真正有美好信仰的人,不會把所做的事,全都看成是自己的成就,應該要清楚知道,是上帝的賞賜才有的結果。不論是誰都是一樣,只要進入基督教會的信仰團契,大家都是一樣同屬於基督、屬於上帝。
第22至23節,這兩節被「日本無教會主義」的創始者內村鑑三引用而有類似的名言:「我為日本、日本為基督、基督為世界。」同樣的,基督徒應該有這樣的看法:我為福音,福音為基督,基督為上帝。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8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