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301期

民數記第七至十四章
1.第七章
這章是摩西五經(指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五本)中最長的一章,共計長達89節。這一章也可以緊接在出埃及記第四十章之後,摩西巡視聖幕全部都完工,且看見上帝的雲彩降臨在聖幕裡,顯示出聖幕的榮耀,以色列人民看見,就知道上帝臨在聖幕中,然後這一章開始說明每個支派帶來他們的禮物獻給上帝。因此,也可以明白這一章最主要是在介紹以色列十二支派的代表者,也是以色列各支派的領袖(長老),他們代表著以色列各支派來到聖幕裡獻祭給上帝。
這章也充分顯示出「祭司文獻」的特色,就像創世記第一章在描述創造的過程一樣,強調獻祭的過程是相當有秩序的。
若是注意第九章15節,就會發現該節也是說「聖幕豎立的那一天」,這表示從第七章到第九章,這之間記載的都是和聖幕的規矩有密切關係。
2.第七章1至9節:
這段經文記載聖幕經過摩西檢查認為完美之後,他就用聖油塗抹聖幕,和聖幕內所有的一切器具,表示分別為聖之意。
第1至3節,當摩西塗抹所有一切器皿之後,就將之「奉獻給上主」,意思就是這些物品都是屬於上帝的,是分別為聖出來的物品,一般人是不可以觸摸或是移動的。接著是以色列各支派的領袖,就帶著代表他們支派的禮物來奉獻給上帝。他們用十二頭公牛代表著十二個支派。
第4至5節,利未人在聖幕內所分派的工作不是在獻祭的禮儀,因為這部份只有祭司才可以做。他們主要工作是作祭司的幫手。
第6至9節,利未支族的代表有革順和米拉利。都要分派他們看管十二支派奉獻的篷車,以及公牛,只有哥轄的支派沒有,因為他們負責聖幕內所有的聖物。
3.第七章10至83節:
這段經文很詳細地說明各支派獻祭的順序。先從東邊營區三族:猶大、以薩迦、西布倫等,接著是南邊營區三族:呂便、西緬、迦得等,再來是西邊營區三族:以法蓮、瑪拿西、便雅憫等,最後是北邊營區三族:但、亞設、拿弗他利等。作者用「第一天...」這種方式介紹,就像在介紹上帝的創造時所用的重複句型。再者,每個支派所奉獻的物品都是一樣的,這也說明了一點:無論哪個支派,在上帝的面前都是一樣的,沒有強弱之分,或是大小之別。
第10至11節,因為共計有十二支派要輪流獻給上帝禮物,加上獻祭時,需要耗費時間,因此,一天只能為一個支派獻祭,這樣,就長達十二天的時間。
第12至83節,這段除了記載獻祭的順序外,也說明每個支派所奉獻的禮物都相同,不論人口多或少,大家都一樣是「一個銀盤,重一點五公斤,一個銀碗,重八百公克」。在這銀盤和銀碗中,還要裝滿調和著油和細麵粉作素祭。然後還有「一個金碟子,重一百一十公克,裝滿著香;一頭小公牛,一隻公綿羊,一隻一歲的小公羊作燒化祭;一隻公山羊作贖罪祭;兩頭公牛,五隻公綿羊,五隻公山羊,五隻一歲的公羊作平安祭」,就是以上這些牲祭太多,因此,每個支派單單獻這些牲祭,就要用去一天時間才能完成。
4.第七章84至89節:
這段經文將所有獻祭的總數作個統計,也可看出以色列人民對上帝的感恩之情非常重。但更重要的意義,應該是在強調每個支派在敬拜上帝的事上都是一樣同等重要,沒有支派大小之分,而且每個支派都支持聖幕和祭司在聖幕中的角色與工作。再者,獻祭和事奉也在表明以色列人民和上帝之間緊密、不可分的關係。
可惜的是後來因為信仰變了質,導致獻祭的態度也大為改變,使獻祭的意義也變質,已經失去了原有信仰的意義,這也是主前第八世紀先知阿摩司、彌迦所譴責的,說上帝並不真的喜愛人的獻祭,無論獻祭多少,都不會因此而取悅上帝。因為上帝只希望他們會用不變的愛、謙卑的心靈和上帝同行,並且知道實行公道、維護社會正義(參考阿摩司書五:21-24,彌迦書六:6-8)
第89節,這節也是回應了出埃及記第廿五章22節,說上帝親自降臨在聖幕中,且是透過約櫃親自與摩西講話,這表明了存放約櫃的地方,也是上帝顯現的地方。也可以這樣瞭解:聽到上帝與人對話的神聖之地,就是與上帝立約的地方。
注意這裡的「櫃蓋」原本有個意義,表示「施恩座」,也就是「覆蓋」之意,指將人的罪藉著上帝的慈愛將之蓋過去,這也就是「贖罪」的原意。
5.第八章:
這章最主要是談及將利未人分別為聖的條例。在前面的第三、四章是談及有關利未族人口普查,並且說明他們的工作職責。現在則是說明他們分別為聖的禮儀。
6.第八章1至4節:
這段經文可參考出埃及記第廿五章31至40節,以及利未記第廿四章1至4節等經文都有詳細說明聖幕中的燈臺之製作與配件。
第2至3節,「燈光向前面照射」,這是亞倫(也是代表著祭司)每天都必須要做的工作,傍晚的時候讓燈點燃,直到天亮時才熄滅(參考利未記廿四:1--4)。在這段時間內,燈火要一直照亮著聖幕內面。
第4節,燈臺全部都是純金打造的,有別於其他陳設的器皿是用金包裹起來的大不相同。
7.第八章5至19節:
這段經文是關於為利未人分別為聖的禮儀,也就是行潔淨禮。
第5至7節,先將利未人和其他族群分開,用潔淨的水灑在他們身上,然後將他們全身剃刮乾淨,且將衣服洗滌乾淨,這就是為利未人所行的潔淨禮。
第8至9節,接著就是要獻兩種祭,一是素祭,二是贖罪祭。
第10至12節,這裡先行按手禮儀,是由以色列人民全體的手放在利未人頭上,原因是他們代替的是全體以色列人民的長子(第18節)。他們主要是協助祭司執行聖幕裡祭典的工作。接著利未人要獻兩頭公牛,一作贖罪祭,一作燒化祭,這樣所有潔淨禮才完成。
第13至16節,這段經文很清楚說明,利未人和其他族群不一樣;他們代表其他族群的長子,因此,他們是屬於上帝的財產,是獻給上帝的。主要工作是和聖幕的工作有關。而祭司是專事聖幕獻祭的工作,因此利未人就歸屬祭司管轄。
第17至19節,這段經文重複敘述第三章12至13節所說過的,上帝之所以要利未人代替所有以色列人民的長子之因。在第19節,利未人一生時間都將在聖幕協助祭司的工作。
8.第八章20至26節:
這段經文再次表明將利未人分別出來,並不是摩西個人的意思,而是遵照上帝的指示做的。
第20至22節,這裡一再重複敘述有關將利未人分別出來,是以色列人民的大事,大家都確實遵照上帝命令摩西的話一一地做,因為利未人的工作都是和聖幕有關,也就是和敬拜上帝的禮儀相關,不可以隨便。
第24至26節,這裡說他們工作的年限是從二十五至五十歲,但是在第四章35節中卻說年齡是從三十至五十歲。有聖經學者認為:(1)可能前五年是屬於學習的時期。(2)另一種可能是因為戰爭死傷的人太多,以致於聖殿的祭典禮儀工作缺少了人手。(3)也有的學者說以前的三十歲,是因為在曠野時代的會幕時期,搭帳棚的生活,各樣設備都很簡單,人力足夠。後來提早到二十五歲,是因為聖殿已經建造完成,管理範圍廣闊繁多,需要的人手較多,因此,將年齡提早到二十五歲開始。由此可知,第四章和此章的資料來源,可能是因為時期不同而有變化。
再者,第26節特別強調退休後的利未人,還是可以繼續襄助其他年輕的利未人關於獻祭或是維護聖幕的工作,但不可以單獨行動,表示他們可以不必承擔工作的責任。
9.第九章:
這章談到兩個重要的主題,一是關於守逾越節的規律,這在出埃及記第十二章1至28節、43至51節等;利未記第廿三章5至14節也有記載。但在這裡特別探討若是有人碰到了屍體,表示這人已經不潔淨了,是否可以守逾越節的規律。二是關於上帝用雲彩降臨在聖幕中,表示祂在聖幕裡,此時,以色列人民是否要行動的事。
10.第九章1至14節:
就像前面提過的,這段經文是談及有關逾越節要遵守的規矩,和出埃及記第十二章、利未記第廿三章所記載關於逾越節的相關細則雖然不同,但卻可以互補。
第1至5節,在出埃及記第十二章記載以色列人民出埃及之前一夜,第一次守逾越節,然後他們出埃及後,經過三個月的時間,走到西奈山下(參考出埃及記十九:1),在這裡是經過了一年的時間,守逾越節的時間來臨。以後都是依照規定在每年正月十四日舉行,且是所有的人(包括外僑在內)都必須參加。因此,這裡記載的逾越節,可以說正式將之法律化。這裡強調「上主命令摩西的話」,以色列人民「都一一遵行」。
第6至8節,這段經文特別的地方是談到有人因為不慎接觸到屍體時,該怎樣辦理的事。因為根據摩西法律的規定,只要觸摸到屍體,就成為不潔淨的人。因此,他們來詢問摩西為甚麼他們不能在指定的時間向上帝獻祭?摩西並不是自己決定事情,所有的法律規矩都是出自上帝的旨意。因此,他回答需要請示上帝的旨意。這也在說明一件重要的認識:不是摩西在決定以色列人民的法律事務,而是上帝在決定。因此,遵守摩西法律等於遵守上帝的教導。
第9至10節,這段經文是摩西請示上帝之後所得到的回應。這裡包括兩種對象,一是觸摸到屍體的人,二是外出遠門的人也想要守這重大節期者。
第11至12節,這兩種人可以延遲一個月的時間,也就是在二月14日晚上守逾越節。而且所有的條例都要依照逾越節的規定,不可以因為延遲一個月就有所省略。
第13節,這節提到故意不守這節期的人,就是看輕上帝拯救恩典的人,這樣的人不能成為上帝的選民,要將之除名。
第14節,寄居在以色列人民當中的外族人,若是要跟以色列人民守這節期,也是一樣,所有的規矩都要遵守。依照出埃及記第十二章48節的規定,這些寄居者或外族人,若是要跟以色列人民守逾越節,第一個要件,就是要先行割禮。
換句話說,任何人要守逾越節的活動,就必須一切都和以色列人民在這節期所要求的相同,不可以有省略。而所有這些要求可以參考出埃及記第十二章。
11.第九章15至23節:
這段經文可以參考出埃及記第四十章34至38節。
第15至16節,這裡再次提到聖幕完成的那一天,也就是把聖幕奉獻給上帝後,上帝就降臨在聖幕裡。而且是用「雲彩」來表明上帝來到聖幕中。
第17至22節,這段經文清楚說明雲彩有時停留很久,有時只有短暫時間。雲彩是在表示上帝同在的記號。出埃及記第十九章說,當人民聚集在西奈山下時,雲彩出現籠罩在山頂,上帝說要在雲彩中出現來對人說話(參考出埃及記十九:9、16、廿四:15-17)。雲彩,成為以色列人民移動的依據,雲彩動,他們就動;雲彩停,他們就停。這表示以色列人民在曠野漂流的年代,都有上帝同在。也因為這樣,他們才能走過這四十年的曠野生活。正如申命記第八章2至4節所說的,在那段艱難的四十年時間裡,上帝帶領他們,使他們沒有吃、喝的欠缺,也沒有因缺乏衣服而凍僵,或是腳因為沒有鞋子而走腫。
第23節,不論是拔營、紮營,停止,或是移動,他們都「遵照上主藉摩西所命令的話做了」,這句話可說是以色列人民整個漂流在曠野時代的中心信念。
12.第十章:
這章談到以色列人民在曠野移動的事,包括用甚麼方式要大家啟程。啟程時,拆解和移動聖幕的工作非常重要,而利未族人就是負責這項工作的人。
13.第十章1至10節:
是否要啟程,或是要停留,以色列人民全憑著雲柱作決定,因為雲柱表示著上帝的同在與否。但是,一百多萬人口要啟程,可不是用口喊的,早期又沒有擴音器廣播,因此,吹號的喇叭就成為非常重要的信號器。
第1至7節,上帝要摩西去準備兩支用「銀」鎚出來的號筒作為號召民眾和拔營之用。兩支號筒同時吹長音,就是所有以色列人民要集合在聖幕之前。但若是只有一支吹號,就表示各宗族領袖要集合到摩西面前。若是吹短促的緊急號,就是要拔營。這裡規定吹號筒是祭司的責任。
第8至10節,同樣的,吹號筒也用來作吹奏警告的信號,第9節說明了這項功能。不僅是在移動時要吹號,在緊急時也吹號,獻祭時也用這個信號器來提醒人民節期的時刻來臨(第10節)。從這裡可以看出,此時的以色列人民已經是很有組織的團體,和剛出埃及的時候已經大大不相同。
14.第十章11至28節:
這段經文描述以色列人民移動的情景。
第11至12節,前面有說過,只要上帝的雲彩上升,他們就拆營移動。這次他們從紮營前後總共有十三個月又二十天的西奈山下,移動到巴蘭曠野的地方。
第13至16節,就像前面已經敘述過的,整個曠野行動的中心思想,就是遵照上主給摩西的命令前進。這句話不僅表示他們對上帝的順服,也在說明整個族群的活動都是很有組織、秩序的。這裡說他們依照順序移動,且是一隊一隊地移動。
第17至21節,這段經文述說利未族人拆下聖幕後,由革順和米拉利這兩宗族的人扛聖幕。哥轄宗族是負責扛聖幕裡的器皿。革順和米拉利走前頭,等哥轄宗族的人抵達,先頭的這兩族已經將聖幕架好,哥轄族的人只要將器皿帶到,祭司就會將這些器皿擺設妥當,即可每天進行敬拜上帝的事,包括點燈、燒香等等。
第22至28節,移動的秩序,是依照守衛在聖幕四周的移動次序也是依照東、南、西、北等守衛的次序而行。
15.第十章29至32節:
這一段資料很可能是後來加入的。摩西懇求他的內兄何巴作嚮導,幫助他帶領以色列人民走這段漫長的曠野旅途。
第29節,何巴,在這裡說是米甸人,在士師記第一章16節說是基尼人。這兩族的人都居住在曠野,遊牧民族,且有不少人相混雜居住在一起。他們對於煉銅的技術很有心得,後來以色列人民因為得罪上帝,結果有很多人因此被毒蛇咬死,上帝要摩西鑄造銅蛇掛在柱子上,讓以色列人民看見銅蛇而得痊癒(參考民數記廿一:4-9)。而這銅蛇很可能就是出自基尼人的手。
在前面說有雲彩當作他們拔營啟動或停止紮營的記號,但是,要走向哪個地方,是需要對曠野熟悉的人帶路。摩西找到對此方面相當有經驗的「小舅子」來幫忙,也可看出他的用心和智慧。
第30至32節,何巴是在曠野出生、長大的人,對曠野環境甚熟,因此,有他帶路會更清楚在哪地方紮營更妥當。
16.第十章33至36節:
這段經文描述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啟動或停止時的情形。摩西無論是啟動或停止,都會先祈禱。他懇求上帝讓他們有平安的旅途,也感謝上帝讓他們可以停留下來休息。
第33至34節,這段說約櫃在以色列人民移動時,總是走在前頭。因為約櫃代表著上帝同在之意。有上帝在前頭帶領,表示一切都很安全。這裡特別強調「白天有上主的雲彩在他們上頭」,表示上帝一直照顧著他們。
第35至36節,每次移動和停止,摩西都會向上帝祈禱。移動時,應該是在白天的時間,停止時間是在晚上。第35節是在白天移動時的祈禱文,也可參考詩篇第六十八篇1節。第36節則是晚上停止時。
17.第十一章:
這一章是民數記中很重要的一段文獻。在曠野流蕩的四十年時間裡,以色列人民可說是抱怨連連,每當遇到困難,就會發出怨言。不僅是吃的,也有喝的,也有瘟疫等等。
18.第十一章1至3節:
前面十章都一再重複說以色列人民都遵照上帝命令摩西的話一一地去做,現在卻隨即說到以色列人民「遇到了困難,開始埋怨上主」。其實,這種埋怨的事在出埃及記中一再出現。
第1節,這裡並沒有說明他們是為甚麼事而埋怨上帝。但上帝聽見他們埋怨的聲音,因此用「降火在他們中間,燒毀了營地的一端」。聖經也一再用「火」來表示上帝的忿怒(參考申命記四:24),表示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
第2至3節,以色列人民看見營地被火燒毀了一端,驚嚇也驚慌,趕緊祈求摩西向上帝禱告憐憫他們,這樣火就熄滅了。那地方就稱為「他備拉」,表示有火焚燒的意思。
19.第十一章4至23節:
以色列人民向摩西抱怨沒有好的東西吃,這並非第一次,在他們剛出埃及的時候,因為遇到缺水,就抱怨(參考出埃及記十五:22-25);然後遇到缺乏糧食,也是抱怨(參考出埃及記十六:1-5)。曠野,絕對不是一條易行的道路,就像奔走天國之路一樣,耶穌說那是一條「窄門」之道,能夠找得到的人不多(參考馬太福音七:13-14)。由於曠野生存不易,因此,可以了解上帝要摩西將以色列人民帶出埃及後,就進到曠野之地,就是要將他們在埃及四百餘年的心思意念全部洗滌乾淨。要讓他們知道,人生存不是倚靠食物,也不是倚靠人的力量,而是要倚靠上帝所說的話才行(參考申命記八:3)。
第4至6節,這裡特別強調是由外族人首先發怨言的。這些外族人是當以色列人民出埃及時,緊跟著以色列人民離開埃及(參考出埃及記十二:38)。這些人可能是奴隸,或是雇工,他們看到以色列人逃出埃及,也趁機逃跑。但現在他們卻在以色列人民中成為煽動者。說他們想要吃肉。而從第5節可以看出,埃及是個物產豐富的國家,但是曠野則是寸草不生之地,上百萬的人要吃、喝,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色列人民為了想要吃肉,對摩西說他們天天吃嗎哪已經吃到腳無力了。
第7至9節,這三節介紹嗎哪。在出埃及記第十六章14節也有說明嗎哪是露水結成「一層薄薄像霜一類的東西」。可能是因為天天三餐都吃這種東西,才使他們感覺乏味。
第10至15節,摩西聽見以色列人民這樣發牢騷,引起上帝忿怒,他當然會難過。因為以色列人民直接向他發怒,他也有人的軟弱和限制,天天聽抱怨的聲音,即使是很有耐心的人也會受不了,難怪他會對上帝說,人民這樣的抱怨,等於是一種折磨(第15節)。他很清楚向上帝表示無法忍受以色列人民繼續這樣抱怨下去,尤其是他們想要吃肉,這更是超乎他的能力之外。因此,摩西向上帝祈求「死」。這也是先知以利亞、耶利米、約拿等共有的念頭。
第16至20節,這段經文是上帝解決摩西遇到的困境。
上帝要摩西去找「七十個受人尊敬的長老」,這和出埃及記第十八章記載摩西的岳父葉特羅提議是相近的,他的岳父告訴摩西,不要自己一個人擔當所有的重大事務,可以將之委託人民中的領袖。因此,摩西接受建議後,將人民組織起來,並且選出「能幹的人」來幫助料理人民的事。這些人就是這裡所說的長老。不過在這裡很不一樣的地方,是這七十位長老都被帶到上帝面前,上帝要把賜給摩西的靈「分給他們」,使他們能幫助摩西「分擔責任」。這裡也是一樣,上帝不要摩西自己「一個人挑這重擔」。
第18至20節,上帝決定要提供肉食品給以色列人民吃到無法消化,用這種方式來表示上帝的懲罰。上帝提供的肉品,是鵪鶉。這種鳥在春天大批飛越地中海,在早秋向南折回,在途中經常被漁夫或是農人捕獲。詩篇的詩人描述這件神蹟時說:「他使東風吹起;他又運用威力激起南風。他使飛鳥像沙塵降落,給他們肉食多得像海灘上的沙;飛鳥降落在營中,在帳棚的四周。他們都吃,且吃飽了;上帝照他們所要的給了他們。」(詩篇七十八:26-29)
第21至23節,這裡也說明了摩西雖然手中曾行過好幾次神蹟奇事,甚至把紅海分開過,從磐石中出泉水,也親眼目睹嗎哪的神蹟,但卻無法明白上帝是無所不能的神。因此,當他聽到上帝要賞賜給以色列人民吃一個月的肉時,他認為那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單單離開埃及的以色列男人就有六十萬多人,若是再加上婦女,以及未滿二十歲以上的孩子,和外族人等都加在一起,那數目更是驚人。但上帝要施行的這個神蹟,正好說明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信仰認知:在上帝手中,沒有不能成就的事。祂回答摩西說:「我的能力有限嗎?你就要看見我說的話會不會實現!」基督教信仰看上帝,是個無所不能的上帝(參考創世記十八:14,約伯記四十二:2,馬可福音十:27)。
20.第十一章24至30節:
這段記載上帝如何將降在摩西身上的靈分給那七十位長老。
第24至27節,摩西帶領七十位長老站在聖幕的四周。當上帝把賜給摩西的靈分給那七十位長老時,聖靈就充滿在他們身上,使他們也都像先知一樣呼叫。有兩位長老伊利達和米達並沒有去聖幕,而是留在自己的營房內,但他們也是一樣得到上帝的靈充滿而像先知一樣呼叫起來。
第28至30節,約書亞似乎不喜歡有人像摩西一樣,可以有上帝的靈充滿、感動。因此,他要摩西阻止這兩位長老伊利達和米達。但摩西拒絕,他是個偉大的領導者,希望每個以色列人民都能像他一樣,充滿著上帝的靈的賞賜。
21.第十一章31至35節:
這段經文記載上帝施行祂奇妙的作為,如祂對摩西所說的,要讓以色列人民吃肉,吃到無法承受。
第31至32節,上帝颳起颶風,這樣成群結隊的鵪鶉飛越來停留在以色列人民的營地四周。而且是多到無法可數,因為綿延好幾公里長,到處都是鵪鶉,這些鵪鶉飛的高度連小孩子都可以伸手捉得到,因為只有離地一公尺高而已。就這樣,他們「每人至少捉到一千公斤」,這雖然是有點誇張的說法,但卻也指出以色列人對長久沒有肉吃的渴慕和貪慾。他們捕捉這麼多,多到吃不完,於是將之在營地四周「曬乾」,這樣可以吃更久。
第33至35節,說上帝向以色列人民發怒,降瘟疫給他們。其實是因為人民暴食的結果,或是因為沒有將這些肉煮熟了才吃,因為只有曬乾,可能因此造成的食物中毒現象,死去的人不少。詩篇的詩人說,他們是因為貪婪造成的後果,而死亡的有很多都是菁英(參考詩篇七十八:30)。於是,他們再次移動到哈洗錄去。
22.第十二章:
這章是記載發生在摩西家裡的事件。原因是摩西的姊姊美莉安和摩西的哥哥亞倫,都認為他們也可像摩西一樣領受上帝直接給予的信息。這件事引起上帝的忿怒。
23.第十二章1至3節:
這段經文述說美莉安和亞倫對摩西的不滿。
第1和2節,事件的開始,說因為摩西娶了「一個古實的女子為妻」,引發美莉安和亞倫的批評。古實,是含的後裔(參考創世記十:6)。他們的不滿只不過是個藉口而已,真正的原因是在第2節,因為嫉妒摩西在以色列人民中的地位日漸高昇有關。雖然亞倫是具有「大祭司」的高尚位階,但在以色列人民中的地位,還是遠不及摩西的角色。上帝對摩西的重視,從出埃及記第四章16節,上帝對摩西說這樣的話:「他(指亞倫)要作你的代言人,替你向民眾說話,而你就像上帝一般,指示他說甚麼。」這節很清楚,亞倫的角色其實是在摩西的支配之下,就像利未人是在祭司的指揮之下一樣。
第3節,這節說出摩西的為人是「比世上任何一個人都謙虛」,連上帝都喜歡與他面對面說話,能得到這樣恩典的人確實不多。
24.第十二章4至8節:
這段是上帝對於亞倫和美莉安的嫉妒和不滿替摩西辯駁。
第4至5節,上帝突然對摩西、亞倫、美莉安說話,要他們到聖幕去。上帝降臨在他們面前。
第6至8節,上帝表示摩西和一般先知不一樣;上帝是透過異象向先知啟示祂自己。但對摩西是「面對面說話,清清楚楚,不用謎語」,除了面對面說話,親密到有如朋友一樣(參考出埃及記三十三:11),摩西甚至看見過上帝的「形像」(參考出埃及記三十三:18-23)。上帝質問亞倫和美莉安為甚麼對摩西不禮貌。
25.第十二章9至16節:
這段記述上帝懲罰美莉安,但並沒有解釋為甚麼沒有懲罰亞倫。以及後來摩西替美莉安祈求上帝的憐憫,才使美莉安的痲瘋病得到醫治。
第9至12節,上帝生氣,用「痲瘋」來懲罰美莉安。亞倫因此驚嚇到不知所措。因此只好求救於摩西。亞倫承認和美莉安都是「愚昧犯罪」。他祈求摩西不要讓美莉安像是「爛掉一半的死胎」,表示她的後半生將必須被隔離出來,遠離眾人。美莉安所受到的懲罰是得了痲瘋病,這是當時的人看為非常嚴重的一種病,必須從人群中隔離出來,居住在營外(參考利未記十三:45-46)。亞倫沒有受到懲罰,有一種說法,認為亞倫是大祭司,需要替以色列人民辦理重大獻祭的事。而痲瘋是屬於不潔淨的,若是亞倫和美莉安一樣,就不能再成為祭司了。
第13至16節,摩西向上帝呼求,求上帝醫治美莉安。上帝垂聽摩西的祈禱,才使得美莉安用隔離七天當作懲罰。也因為這樣,以色列人民延後七天才繼續他們的行程。於是,他們離開那地方到巴蘭曠野紮營。
這一章也說明了,不要隨便輕視上帝所揀選的僕人,因為輕視上帝親自揀選的僕人,如同輕視上帝一樣。再者,摩西替美莉安向上帝祈求,得到上帝垂聽,正好表示他真是上帝揀選的先知,先知若替人祈禱,會得到上帝應許(參考創世記二十:7)。
26.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都是記載有關摩西派人先去迦南地窺探的事。
第十三章是記載他們去探勘回來後,四處去傳達迦南地的情景,並且強調說不要進入迦南地。
27.第十三章1至20節:
上帝要摩西從以色列的十二個支派,每個支族揀選一個領袖作代表去勘查迦南地。這是為了以後要居住在迦南地,必須先進行實地勘查的工作。
第1至15節,這項選派領袖去勘查的方式,就是從每個族派出一名代表,十二支派共計十二個人。他們主要勘查的項目包括有:人口、土地、國勢強弱、環境好壞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猶大支派的代表「迦勒」,以及以法蓮支派的「何希阿」這兩位。後來的猶大支派成為南國的主力,而北國以色列,就是由以法蓮支派來管理。迦勒和何希阿都是強力主張應該依照上帝的指示進入迦南地的代表。
第16節,「嫩的兒子何希阿改名為約書亞」。何希阿,這名字的意思是「救恩」,而「約書亞」名字的意思是指「耶和華拯救」。
第17至20節,摩西吩咐這些代表進入迦南地,要注意幾件事:一是地理環境;二是有多少人口;三是人口的素質;四是防衛系統是否周全;五土地是否肥沃。最後是要他們將當地土產的水果帶回來。因為從水果是否肥碩,就可以看出土地以及當地農業栽種的狀況。
28.第十三章21至24節:
這些受派去勘查的探子依照摩西的指示前去,也依照摩西的要求,帶回當地的葡萄回來作證研究。
第21至22節,這裡說這些探子進入迦南地之後,發現了幾個族群,包括有「亞希幔族、示篩族、撻買族」等,這些都是「巨人亞衲的後代」,這表示這些族群都是長得非常高大,他們甚至認為比起他們,自己就像蚱蜢一樣的渺小(第33節)。這句「希伯崙比埃及的瑣安早七年建造」,這表示希伯崙已經是個城市了。也說明了迦南地確實是個很進步、繁榮的地方。
第23至24節,這裡說探子們砍了一截葡萄枝,上面有一大串葡萄,沒有想到這截葡萄枝竟然需兩個人扛才有辦法,表示迦南土地果然是如同上帝所說的,是個流奶與蜜之地。另外,他們也帶回石榴、無花果等,這些都是迦南地出名的水果。另外還有一種這裡沒有寫出來的,就是橄欖。
29.第十三章25至33節:
這裡記載這些探子回來後,他們向摩西、亞倫,和全體以色列人民報告迦南地勘查後的實情,也同時強烈主張不要進去迦南地。在所有這些探子中,除了迦勒和約書亞兩人主張應該要進入迦南地外,其餘十個都表示反對。
第25至29節,他們進入迦南地,共計在裡面勘查長達「四十天」,這表示勘查到非常詳細之意。他們將帶回的果實給大家看,並且證實迦南地確實是個「流奶與蜜的肥沃土地」。他們同時強調當地居民「很強悍」,且有巨人亞衲的後裔。他們也提起六個族群名字,包括有亞瑪力人、赫人、耶布斯人、亞摩利人,和迦南人等。而他們的城牆是「又大又堅固」。單單由城牆的高大來看,就知道當地的文化、國力都是很進步的,因為城牆表示建築的科技,和文化的記號。這樣,想要進入佔有該地,是連想都不用想了。
第30節,猶大支派的代表迦勒,除了安撫這些表示悲觀的代表外,他還是堅持主張,現在就應該上去佔領迦南地,並且強調以色列人民有足夠力量。
第31至33節,但這群代表仍舊有很悲觀的想法,認為不可能進入且佔有迦南地。為了要阻止這項進入迦南地的計畫,這十個族群代表就到以色列人民當中去散佈且誇大一些情景,那就是認為當地的物產不夠養活當地人,其實,一截葡萄枝需要兩個人扛,就表示物產豐富,足夠有餘。他們甚至描寫以色列人民比起巨人亞衲的後裔,有如蚱蜢一樣的渺小。這種傳言確實是影響到民心的安定。因為他們就是為了要進入迦南地而離開埃及,若是進入迦南地也一樣成為當地人民的奴隸,以色列人民一定感到相當的沮喪。
30.第十四章:
這章也是記載有關那些受派前去窺探迦南地的代表,帶回來的消息,以及因為他們的報告所造成的影響。在第十三章曾提到有十個支派去窺探的代表認為,比起迦南人,以色列人民就「像蚱蜢一樣渺小」。現在第十四章則提起有兩位被派去窺探的人認為應該要有信心進入迦南地,他們就是以法蓮支派嫩的兒子約書亞,和猶大支派耶孚尼的兒子迦勒。但是他們兩人報告時卻差一點被以色列人民用石頭打死。
為以色列人民這種對上帝沒有信心的態度,上帝也非常難過。上帝想要用嚴厲懲罰來教訓他們,但摩西懇求上帝的憐憫和寬恕。上帝雖然是垂聽了摩西的祈禱,但卻也決定不讓年滿二十歲以上的人進入迦南地,要讓未滿二十歲的新生代進入這應許之地。
31.第十四章1至10節:
這段經文是談及以色列人民聽到這些代表的報告後,產生很大的困擾,人民開始覺得悲哀,上帝要賞賜給他們的土地,竟然可能是再次使他們陷入奴隸悲慘生活之地,怎麼是這樣子的呢?他們甚至認為倒不如另選一位領導者來帶他們回埃及去。
第1至4節,以色列人民又埋怨起摩西和亞倫來了。認為他們帶領他們離開埃及,竟然是去一個令他們感到恐懼與不安的地方。他們認為只要進入迦南地,一定會被殺光,妻兒會被擄去當奴隸或是被姦污。他們認為不如回去埃及繼續當奴隸來得好,甚至要選一個領袖帶他們回去埃及。這等於是要廢掉摩西和亞倫,用現在用語,就是叛變。
第5至9節,摩西和亞倫俯伏在地上,並不是在向人民請罪,而是在向上帝祈求。他們知道只有上帝才有辦法解決這種問題。因為是上帝要他們從埃及帶領以色列人民出來的。因此,上帝會自己解決這種困難的問題。
以法蓮族的領袖約書亞和猶大族代表迦勒兩個人出來對以色列人民講話。他兩人所說的有幾點重點:一是確實迦南地相當肥沃,而這也是上帝應許的要件。二是如果上帝喜歡以色列人民,就會親自帶領大家進入迦南地。三是不可以背叛上帝。四是上帝會與大家同在,要有這樣的信心。
第10節,但他們兩人所講的話,民眾聽不下去,甚至想要用石頭打死他們,可是突然看見上帝的榮耀顯現出來。若不是這樣,約書亞和迦勒就會被他們用亂石打死。
32.第十四章11至25節:
這段經文是摩西和上帝之間的一段重要對話。上帝對以色列人民確實非常失望,而摩西不愧是一位偉大的領袖,他從經歷過的歷史來述說,堅信上帝是慈悲的,絕對不會擊殺這些悖逆的以色列人民。否則各地的民族聽說上帝擊敗埃及,帶領以色列人民離開,卻將他們殺死在曠野,這樣的傳言將不會是慈悲上帝所喜歡聽見的。其實,摩西是用這種方式在祈求上帝的憐憫和寬恕。
第11至12節,上帝不但生氣且對以色列人民失望極了。他們雖然看過神蹟,卻還是對上帝沒有信心,這一點讓上帝相當的難過。這跟耶穌時代的猶太人領袖一樣,一再要求神蹟給他們看,他們才要信,但耶穌在他們面前行了許多神蹟,他們還是一樣不信(參考約翰福音十二:37)。這裡,上帝決定要消滅這群埋怨甚至主張不要進入迦南地的以色列人民。當以色列人民說要棄絕摩西,另外選出領袖出來帶領他們回埃及時,上帝的決定剛好和他們的計畫相反;上帝要揀選摩西,使他的家族成為新的民族、國家,取代現在的以色列人民。
第13至14節,從第13節開始到第19節,這段都是摩西向上帝祈求所說的話。摩西強調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是上帝用奇妙的神蹟才得到的成果。並且因此使迦南地的人都聽到埃及人在傳述這件偉大的事。而且更重要的,上帝一直和以色列人民同在,這種火柱與雲柱的顯現,都是有目共睹。看見的人也因此不敢來侵犯。
第15至17節,摩西表示:若是上帝現在擊殺了以色列人民,這會讓當地許多民族誤以為是上帝沒有能力帶領以色列人民進入迦南地,所以在曠野把他們都殺了。第16節是很重要的一節,說出摩西對上帝最有力的懇求,為的是要讓更多人明白上帝的救恩和仁慈,即使像以色列人民那樣墮落,也要拯救他們、帶領他們。這就像先知以賽亞的詩歌中所描述上帝說的話,祂會這麼做,是上帝為了自己,不要使自己的名蒙羞(參考以賽亞書四十八:11)。
第18至19節,這兩節也說出整本聖經的中心信息:上帝是慈悲,有豐富的愛,不輕易發怒。他祈求上帝用這種豐盛的愛,偉大不變的愛赦免以色列人民。
第20至25節,這段是上帝答應摩西的懇求,但並不表示上帝不把以色列人民那種悖逆的心不當作一回事,不是這樣。上帝很堅定地向摩西表示,將不會讓這些對上帝沒有信心的人民進入應許之地。因為他們是一次又一次地試探上帝、懷疑上帝,不聽從上帝。但因為猶大支族的領袖迦勒對上帝有足夠的信心,因此,上帝決定賞賜給迦勒的後代擁有迦南地。
33.第十四章26至38節:
這段經文記明上帝對以色列人民嚴厲的懲罰。
第26至29節,上帝要摩西和亞倫去向以色列人民傳遞祂懲罰的信息,就是因為他們既然祈求不要進入迦南應許之地,上帝就成全他們,這種成全方式,就是讓他們當中二十歲以上的人,「沒有一人能進入」迦南應許之地。
第30至32節,迦勒和約書亞這兩位領袖,因為對上帝有足夠的信心,因此,二十歲以上的,就是他們兩個人得以進入迦南地。而二十歲以下的新生代都可以進入。其餘的都將死在曠野的地方。
請注意,這裡的「二十歲以上的人」,就是那些在戶口普查時,可用來打仗的壯丁。換句話說,這些人都深受埃及文化、思想的影響,認為埃及才是最堅強的國家。他們並沒有真正認識上帝用神奇的力量帶領他們出埃及,走過紅海,從天上降下嗎哪等這些奇妙的神蹟,仍然相信只有軍事力量才是真的,這果真是「奴隸性」甚重的人民,這樣的人民是不能成為新國民,建立新國家的。
第33至35節,也因為這樣,即使新生代要進入應許之地迦南,時間也延長了,原本已經是目的地在望了,現在卻因此而被上帝懲罰拖延,計算的方式,就是這些探子進去探勘四十天,以每天換一年算,必須長達四十年時間滿了,才得以進入迦南地。而這段時間,他們將繼續在曠野漂流,經歷艱困的生活。原因是他們一再埋怨上帝,對上帝失去信心。也從這裡可看出,經常埋怨上帝,對上帝沒有信心的人,就必須付出昂貴的代價。
第36至37節,另外對於這些散佈不誠實話的人,上帝用瘟疫懲罰他們,這也是一種終止謠言散播的方式。
34.第十四章39至45節:
這段經文是記載以色列人民首次進攻迦南地,但卻是失敗的,因為上帝沒有與他們同在。
第39至40節,聽到摩西和亞倫傳遞上帝懲罰他們的信息之後,這些以色列人民就感到相當哀傷,為了要表示他們對上帝的信心,他們要用實際行動表示他們承認自己對上帝缺乏信心的錯誤。因此,他們決定去攻打迦南地。
第41至43節,摩西阻止他們,認為這樣的態度等於是在要脅上帝改變既定的旨意。他告訴這些想要進攻迦南地的以色列人民,讓他們知道,若是沒有上帝同在,他們無論怎樣攻打,都將失敗。摩西很清楚,他們上去打迦南地,遇上亞瑪力人就會被殺死。
第44至45節,他們還是堅持要去攻打,而且是在沒有摩西和約櫃的陪伴下攻打。結果正如摩西所說的,他們被亞摩利人和迦南人打敗,甚至被敵人追趕到何珥瑪這個地方。
這至少說明了一點:沒有上帝的允許,人想用自己的方式進入上帝所應許之地,是不可能的。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