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234期

詩篇第一三一至一四三篇
1.第一三一篇:
這是一篇非常特別的詩歌,有學者認為應該是在被擄去巴比倫當奴隸之後,透過深切反省而寫成的詩歌。若是被擄之後的詩歌,就很容易明白原來詩人回想起過去在大衛王朝到所羅門王時代,正是以色列民族最興盛的時代,且是邊疆幅地最廣闊的時代,但也因此,以色列人民開始驕傲起來,漸漸忘記了上帝的話語。卻在被擄去當奴隸,嚐盡敵人對他們的羞辱之後,開始有了深切的反省而寫出這首詩歌。
整首詩篇短短三節用了四次「不敢」,表示與過去完全相反的態度之意。
第1節,「不敢再狂傲」,這「狂傲」一詞,表示內心的驕傲。「妄自尊大」,這表示目中無人之意。「不敢再有大企圖」,表示不敢再有雄心大志,原因是若沒有上帝賜福,一切都將成為妄想。「不敢再做力所不及的事」,表示謙卑而不會狂傲,自認很有能力可以完成想要得到的計畫。詩人說會先知道上帝的旨意之後,才來決定是否要去做。因為若不是上帝同在,就算有能力,也是沒有用。
第2節,這節很有意思,斷奶的嬰兒是會煩躁的,但若是躺在母親的懷抱中,就會感到舒適安穩,不再有恐懼。因此,心靈會寧靜,這是因為體會到上帝看顧的恩典之後,有感而發。
第3節,這是詩人的呼籲,他認為只有回到上帝的身邊,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才能享有第2節所提到的美境。
2.第一三二篇:
這是詩篇第一二○至一三四篇等十五篇的「登階之歌」中最長的一篇。這首詩的特點是在祈求上帝保護大衛王朝,以及立約的約櫃。
第1至5節,這裡提到請求上帝記得大衛「忍受的一切辛勞」,這可能是指他在繼任王位之前所遇到的各種苦難,尤其是被掃羅追殺的經歷。而詩人說大衛王曾「許願」、「發誓」,為的是要替上帝「找到住處」,表示大衛要為上帝建造聖殿。大衛王曾對先知拿單表示,他住在香柏木的宮殿,卻讓上帝的約櫃住在帳棚裡(參考撒母耳記下七:2),這使他感到心裡不安。
第6至9節,前段詩歌都用單數的「我」,這段詩歌則是用多數的「我們」,表示另一組詩班的人在吟唱。當大衛在伯利恆的時候,聽到說約櫃是在基列耶琳,也就是《現代中文譯本》的「雅珥」,就派人要去將約櫃帶進耶路撒冷(參考撒母耳記下六:2-12),這雅珥可能是在基列耶琳郊外的小村落。第8節是引用民數記第十章35至36節,約櫃代表著上帝,每當喊一次「上主啊,起來吧」,以色列人民就要大聲呼喊、歡呼。然後祭司就將約櫃往前移動一段路程。
第10節,這裡稱大衛是上帝的「僕人」,表示上帝和大衛之間有特別的揀選關係。既然是上帝親自揀選的僕人,詩人祈求上帝不要拒絕大衛。
第11至18節,這段詩歌都在表示上帝應許給大衛和他的後裔「永遠繼承」他的王位(參考撒母耳記下七:16)。另一方面,上帝選錫安作為「永遠在此地居住」的地方,這樣,大衛和他治理的國度,將因為有上帝與他和以色列人民同在,而永遠「昌盛」。
後來在所羅門王的手中聖殿建造完成,他們用很隆重的方式將象徵著上帝同在的約櫃運入聖殿的至聖所。以色列人民一直有一個看法:只要有約櫃在,就表示上帝在他們當中。約櫃在聖殿中,就表示上帝在聖殿中。有約櫃的地方,就有上帝的約的記號。上帝必定會實踐祂與人所立的約。
3.第一三三篇:
這是深受大家喜愛的一首讚美詩歌,也是富有智慧意義的詩歌。在歌頌大家以愛心相聚生活的喜悅,和睦相處的美妙。
早期以色列人民都有大家族同住在一起的習俗,這種習俗後來因為被擄去巴比倫當奴隸之後,而有很大的改變。
第1節,「弟兄姊妹」指的是廣義的,包括了整個民族在內都是弟兄姊妹。但真正讓以色列人民感受到兄弟姊妹和睦相處的美妙,是在他們亡國於巴比倫受苦之後學習到的。因為亡國的經驗,他們學習到亡國之前分裂的悲哀。後來返鄉後,原本分裂的民族變成合一,這也是他們原先想也想不到的上帝奇妙恩典吧。也從這裡學習到這樣的認識:苦難,不見得是不好。若能反省苦難所要帶來的意義,對生命是有幫助的。
第2節,在利未記第廿一章5節規定:「祭司不可剃頭、修鬍鬚,或割自己的身體來表示哀悼。」加上亡國於巴比倫時代,要得到珍貴的香膏油是極為不容易的事。這樣,可想像得到有那麼珍貴的油可以從頭上流到鬍鬚直到衣裳,那種喜悅的心情是多麼地滿足。詩人也同時用這麼詩意的方式在表達上帝的恩典,使人感受到生命豐富有餘到遍滿大地。
第3節,「黑門山」座落在以色列北部,山上經常積雪,每當春天來臨,山上的雪融化之了後,就會有甘露流不停。「錫安山」,就是指耶路撒冷,這是在黑門山以南,但黑門山上的甘露不會流到錫安山,這是一種象徵性的詩意,表示上帝將會永遠居住在錫安,上帝賜下永恆的生命給這些會和睦相處的子民。
4.第一三四篇:
這是「登階之歌」最後的一首,也是最短的一首。以第3節對朝聖者的祝福作結束。
第1節,這節提到「所有夜間在聖殿事奉的人」,是指利未人在聖殿的職責,是全天候的供職(參考歷代志上九:33),也有另一個意思,是指連續好幾天敬拜上帝,這樣就可能是住棚節,因為需要用連續七天的時間舉行感恩禮拜。他們呼召所有的上帝子民「要頌讚上主」,特別是在聖殿服事的利未家族都要這樣頌讚上帝。
第2節,「舉手禱告」,這是許多祈禱方式之一。這裡的「聖所」,指的是「至聖所」之意。
第3節,「創造天地的上主」,若是這首詩歌普遍用在住棚節,這表示農作物能夠收成,主要是來自這位創造天地的主上帝所賞賜,因為包括日光、空氣、水、風等都是祂創造的。這位創造的上帝,就住在聖殿裡的至聖所。
5.第一三五篇:
這是一首讚美的詩歌,是在讚美上帝乃是創造宇宙萬物,以及歷史的主宰。這首詩篇有個特色,就是在開始用「要讚美上主」,以及結尾也是「要讚美上主」作回應。另外,這首詩歌中許多句子在前面的詩篇都有出現過。
第1至4節,這段詩歌就像一位主持禮拜的人在宣召所有的人民來齊聲頌讚上帝。要頌讚的原因是這位上帝「至善」、「慈愛」,而且「揀選」了以色列人民「歸屬」於祂。
第5至12節,詩人在這段詩歌中說這位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祂運行創造的力量和旨意,在「天」、「地」、「海洋」、「深淵」中,依照自己的旨意行事。包括天空中的「雲霧」、「閃電」、「暴雨」、「風」等,都會依據這位創造主的旨意而行。因為只有真正的創造主才有這種能力,讓所有受造之物聽從祂的命令行事。
第8至12節簡短卻很精準地說明了從出埃及到進入曠野,後來又進入迦南地的這段旅程,從頭到尾都是這位全能的創造主決定的。
是在歌頌上帝創造的奇妙和偉大。第8至12節可以說是屬於史詩, 在描述他們出埃及的故事,以及進入迦南地的過程。從第13至18節則是很清楚地說明他們墮落跟隨迦南人崇拜偶像神明的罪過。第19 至21節再次回到歌頌,用來告知所有的人民,真正的上帝乃是創造生命的主宰。
第13至18節,由於前段詩歌說明了上帝伸出萬能的手,接著這段詩歌就說明沒有任何一個神明能像這位創造宇宙萬物,且能號令萬物聽從祂的旨意行事的真神。
第15至18節和第一一五篇4至8節相同,都提起列國的神明都是虛假的,是用人的手所製造出來的。詩人強調:製造和敬拜偶像的人,結果都會像這些偶像一樣,毫無用處。先知耶利米則是強調誰聽信假先知的話,誰跟假先知所受的懲罰相同(參考耶利米書十四:14-16),這樣,誰拜偶像,那人的結局就是跟這些虛假的偶像一樣,會被上帝所毀滅。
第19至21節,這段詩歌和第1至4節相同,呼召民眾來歌頌讚美敬拜上帝,也用相同的頌詞作結束。
6.第一三六篇:
這是一首讚美上帝的偉大,和感謝上帝拯救以色列人民脫離埃及,進入應許的迦南地之詩歌,也是一篇很美的「史詩」,和詩篇第一三五篇的內容很接近。這首詩歌有一個很明顯的特色,就是每次的回應句都是「他的慈愛永遠長存」。這樣的寫法有個用意,就是主領敬拜的長老或祭司,念第一句,民眾就接著回應這句「祂的慈愛永遠長存」。詩歌的主題放在出埃及的救恩史上,也可從這裡看出以色列人民對出埃及的事件看得非常重要。
這首詩篇可分成四個主題:一是第1至9節,述說上帝創造的偉大;二是第10至15節,描述上帝帶領以色列人民脫離埃及的轄制;三是第16至22節,述說上帝帶領以色列人民經過曠野之後,進入迦南地;四是第23至26節,讚美上帝有永遠的慈愛,沒有因為以色列人民犯罪就離棄他們,不但繼續照顧,也繼續餵養他們。
第1至9節,在前三節很清楚表明,這位慈愛的上帝,是高居萬神之上。也就是說除了這位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外,沒有其他的神。其它外國所崇拜的神都是虛假的。因此,大家要感謝的是這位真實的神。
第4節的「行大神蹟」,就是用上帝的創造來說明,上帝的創造表明了祂特有的智慧,不是人的知識所能領悟、明白,因為實在太深奧了。這包括了第5至9節所提到的「諸天」(表示浩瀚的宇宙)、「深水」、「大地」、「太陽和月亮」、「星宿」、「白晝與黑夜」等。在上帝奇妙的手管理之下,一切運轉都很順利,井然有序。
第10至15節,這段詩歌述說上帝「伸出」祂「堅強的手和膀臂」帶領以色列人民離開埃及,並且用祂奇妙的雙手將「紅海的水」給分開,使以色列人民能夠平安地走過去,但卻「淹沒了埃及王和他的軍隊」,這些歷史記錄都可以從出埃及記第十二至十四章看得到。
第16至22節,這段詩歌和以色列人民離開埃及進入曠野之後的記事有關。第17至22節這段詩歌和詩篇第一三五篇10至12節相同,可參考民數記第廿一章21至26節、33至35節,都有詳細的資料。
第23至26節,這第23節是很有意思的一節詩句,也說明了基督教信仰的要義:上帝不是只在我們成功的時候與我們同在,在我們失敗、痛苦的時候,祂也跟我們在一起,一直陪伴著我們走過最艱辛的生命旅程,就像祂從不拋棄以色列人民一樣,這一點才是基督教信仰最精華的地方。
第23至24節也是在隱喻著以色列離棄上帝後,被擄到巴比倫去當奴隸時,上帝依舊跟他們在一起。
第26節回應了第1節,呼召所有民眾要來感謝上帝的大慈愛。
7.第一三七篇:
這是一首亡國之後寫成的詩歌,也是屬於哀歌,內容充滿了哀怨、感傷。
第1至3節,這很清楚是以色列人民被擄到巴比倫去當奴隸時唱出來的詩歌,時間應該是從主前597年第一批被擄的人開始算起,一直到主前586年耶路撒冷淪陷止。以西結書第一章1節說他們的集中營是在巴比倫的「迦巴魯河邊」。因此,這裡第1節說「巴比倫河畔」,可能就是指這個「迦巴魯河邊」。在第2至3節可以看出奴隸的悲哀,就是除了要努力工作外,有的人(很可能是婦女)就成為娛樂巴比倫人的女奴,甚至是「性奴隸」。巴比倫人羞辱以色列人民的方式,就是要他們唱「錫安的歌」,這增加了他們內心的痛苦。
第4至6節,亡國的心痛,已經無法唱出歌頌上帝的詩歌,而這正是俘虜他們的巴比倫人想要聽的,這是在羞辱以色列人民,說他們所拜的上帝無法庇護他們免受災害。換句話說,巴比倫人是在說以色列人民所拜的上帝沒有用的意思。但詩人仍舊堅信,上帝是真實的,上帝一定會記住他們。
第7至9節,這三節詩歌是在控訴以東人和巴比倫人。以東人的惡劣行為可以從俄巴底亞書第10至14節;約珥書第三章19節;耶利米書第四十九章7至22節;以西結書第廿五章12至14節等處經文看出,詩人祈求上帝對以東人進行懲罰,因為他們趁著巴比倫人攻擊耶路撒冷城時,幸災樂禍,且是當巴比倫人的殺戮幫手。
第9節很特別,這節詩人說到把巴比倫人或是以東人的嬰孩摔在石頭上的人,是有福的人,這種說法並不是說他們要這樣做,而是在說明以色列人民所遇到的遭遇,就是巴比倫軍隊攻入耶路撒冷城內時,只要聽見嬰兒哭泣,他們就用這種方式進行殘酷的手段屠殺嬰兒。因此,詩人祈求上帝,用巴比倫人的方法懲罰他們。這也是舊約摩西法律中所提起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之懲罰或報復方式。
但我們知道在耶穌基督裡,這樣的報仇思想不是基督教信仰的本質,因為耶穌的教訓是「要愛你們的仇敵,並且為迫害你們的人禱告」(參考馬太福音五:44)。使徒保羅也說:「要祝福迫害你的人;是的,要祝福,不要詛咒。」(羅馬書十二:14)
8.第一三八篇:
這一首感恩、頌讚的詩歌。也是一首以宮廷的詩歌作為主軸寫出來的詩歌,和詩篇第四十、六十六篇的詩歌很類似。
第1至3節,這裡一開始就提到「諸神」,這可以翻譯成「有權力者」,或是「異邦諸王」。也有的譯本用「天使」。這意思是指無論是甚麼樣的神、天使,或是有權力的人,這位君王在它們面前也不會改變對上帝原有的忠誠,會在它們面前敬拜耶和華上帝。原因是這位上帝是「信實」且「有不變的愛」。不但這樣,這位真實的上帝會鼓勵敬畏祂的君王或人民。
第4至6節,詩人在這裡說到只要是明智的君王,都會知道要頌讚真實的上帝,因為這位上帝是信實的,只要祂說出的應許,必定會實現。這位上帝也是拯救的上帝(這裡用「榮耀」一詞來表示上帝拯救的能力),只要尋求祂的幫助,祂必定會伸手救助。因為這位上帝「看顧卑微的人」,相對的,任何「狂傲的人」看見這位拯救的上帝出來,必定顫抖、無法站立。
第6節很值得注意,詩人說:像這樣威嚴、偉大的上帝,卻仍然「看顧卑微的人」,而那些狂傲的人一定會被上帝給揪出來。因為狂傲人的心中,沒有上帝(參考詩篇十四:1)。
第7至8節,這兩節詩歌很像詩篇第廿三篇,在敵人面前,上帝也會擺設宴席,讓祂的子民一點都不用恐懼不安。上帝的慈愛會永遠和信靠祂的人同在。
9.第一三九篇:
詩篇中有一部份詩歌被稱之為「智慧文學」的詩歌,例如第九十篇、第一二七至一二八篇等等。而這篇也是極具代表性的一首智慧文學之詩篇。
第1至6節,這段詩歌可看出詩人明確表白了祂的信仰態度:上帝是無所不知的上帝。包括人的「一舉一動」,上帝都清楚知道。這也是基督教信仰對這位宇宙萬物的獨一上帝之宣告。上帝確知人內心的意念,即使是隱藏在內心深處,祂也清楚知道,但相對的,人對上帝的認知是非常的少。
第7至12節,這段詩歌則是詩人在表示他所認識的上帝,是無所不在的上帝,這點也是基督教對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之第二個宣告。在這段詩歌中,詩人說無論人想要到哪裡隱藏,是無法藏得住的。同時,在最困境的環境裡,上帝也會幫助敬畏祂的人,不會有甚麼地方是可以阻止上帝的手的。因為宇宙萬物、時間和空間都是來自上帝的創造,因此,「黑夜跟白晝」、「黑暗和光明」在上帝看來,都是一樣。
第13至16節,這段歌頌上帝創造人的奇妙之詩歌,可參考約伯記第十章8至12節,詩人從人體身上的構造談到上帝的偉大,並且強調上帝對人的了解相當透徹,沒有任何事可以躲避上帝的眼目。換句話說,人無論做甚麼、在哪地方做哪些事、想些甚麼計畫,都會記錄在上帝的「冊子」上,這冊子以後會成為上帝審判的依據(參考啟示錄二十:12)。
第17至18節,這兩節可參考詩篇第四十篇5節。這是詩人在歌頌上帝的計畫,細密到如同海邊的細沙那樣無法使人細數出來,表示上帝所做的事,都是很周全的、完美的。第17節可參考以賽亞書第五十五章8至9節。
第19至22節,詩人在這段詩歌中表示他是屬於上帝的子民,學習上帝痛恨邪惡的人,這些人會褻瀆上帝,甚至污衊上帝的神聖。因此,只要是上帝所不喜歡,詩人也是一樣不喜歡;只要上帝痛恨的事,他也一樣要痛恨。這表示,他要依照上帝的教導行事,不敢有所違背。
第23至24節,前面述說上帝對人的了解非常透徹,因此,詩人希望上帝隨時都鑒察他,用這種方式好使自己蒙受上帝的喜悅、接納。
10.第一四○篇:
這是一首詩人向上帝祈求,幫助他脫離邪惡者侵犯的詩歌,是屬於哀歌的詩篇。可以用詩人在呼求上帝時,求叫上帝的名字來分段落。
第1至3節,這是第一次呼求上帝的名,祈求上帝的救助。詩人提到詩人就像含有劇毒的蛇一樣,其毒無比,就像眼鏡蛇口中的牙,其毒之厲足以讓人立即斃命。
第4至5節,這是第二次求叫上帝的名,祈求上帝救助詩人「脫離邪惡者的權勢」。詩人說這些邪惡者就像「狂傲」的人一樣,他們心中根本就沒有上帝,因此,設計陷害人的「圈套」,以為沒有人知道,但上帝一定清楚知道哪些地方有「陷阱」,祈求上帝帶領幫助。
第6至7節,這是第三次呼求上帝的名,詩人表明他對上帝絕對有堅定的信心,相信上帝一定會拯救他,就像在戰場上一樣「保護」著他免受敵人的攻擊。
第8至11節,這是第四次呼求上帝的名。這段詩歌是一種祈願詩,詩人期盼上帝能立即出手打擊這些邪惡的人,使他們惡劣的計謀無法得逞,甚至使他們設下的陷阱害到自己。
第12至13節,這是詩人第五次呼求上帝的名,他再次表明對上帝的認知,表示知道上帝會「維護弱小者的權益」,也會為「貧窮的人伸張公義」,因此,只要「正直的人」都會歌頌上帝的名。
11.第一四一篇:
這是一首祈禱的詩歌,也是屬於哀歌。在現代中文譯本有標題寫著「晚禱」,是依據第2節:「願我高舉的雙手成為晚祭。」所謂「晚祭」,是指每天早晚都當獻祭的一部份。出埃及記第廿九章39至41節清楚提到早、晚獻祭的內容。詩人以祈禱代替獻祭,說明他心中確實是敬虔的態度,如同在獻牲祭時那樣,不敢怠慢。
第1至2節,詩人表示他已經面臨了生命的苦難,祈求上帝「快快幫助」他,他祈求上帝「垂聽」他的祈禱,祈願這樣的祈禱會像所燒獻的香之煙一樣,冉冉地升上天去,讓上帝聞到、聽見他祈求的聲音。
第3至4節,詩人雖然心裡痛恨邪惡的人,但他還是要謹守自己的口舌,不出惡言,但求上帝幫助他有能力抵擋作惡的人的誘惑,不會加入他們的行列。
第5至7節,在這段詩歌中,詩人深信正直的義人的祝福才真實,就算是出自義人的責打,他也甘心接受。他深信邪惡的人一定會受到上帝嚴厲的懲罰。
第8至10節,詩人知道邪惡者的厲害,不是人的能力有辦法分辨、防範,唯有上帝的幫助才有足夠的力量阻擋。詩人除了祈求上帝幫助他有這樣的能力外,也祈求上帝讓作惡的人「陷入」自己設計想要陷害別人的羅網中。
12.第一四二篇:
這是一首祈求上帝救助的詩歌,也是個人的哀歌。
第1至3節a句,顯然地,這位詩人面臨極大的痛苦,需要向上帝傾訴,且是要用高昂的聲音向上帝「呼求」。他要向上帝吐露心中遇到的生命「苦情」。即使是如此,他仍對上帝沒有失去信心。
第3節b句至4節,詩人感到相當孤寂,因為找不到可以幫助的力量。除了上帝以外,沒有其它任何可倚靠的對象。
第5至7節,詩人深信上帝才是他真實的倚靠,是他的一生當中所能信靠的對象,即使敵人的力量是那樣龐大,比他強大很多,他還是一樣堅信,只要信靠上帝,上帝必會「恩待」他,救助他脫離「災難」。
13.第一四三篇:
這是詩篇中七首懺悔詩中的最後一首懺悔詩(其它六篇是:第六篇、第三十二篇、第三十八篇、第五十一篇、第一○二篇、第一三○篇等)。雖然說是懺悔詩,但是除了第2節「因為在你面前沒有無辜的人」是懺悔詩句外,其餘都是屬於哀歌的內容。
第1至2節,詩人一開始用詩篇中經常出現的祈求句,祈求上帝「垂聽」他的「呼求」。就像許多詩人所歌頌的,這位救助生命的上帝,是個「信實」、「公義」的上帝。但接著第2節,是詩篇中比較少出現的句子,就是詩人祈求上帝不要「審判」他,因為他知道沒有任何一個人在上帝面前是「無辜」的人。換句話說,沒有一個人能夠自認是「義人」(參考詩篇十四:3a,羅馬書三:20,加拉太書二:16),如果上帝果真追究,必定沒有人能夠站立得住。
第3至4節,這兩節詩歌可看出詩人遇到的生命際遇是很悽慘,包括他被「囚禁」在黑牢中,生命不再存著任何盼望,可說是「悲愁」到極點。
第5至6節,詩人在上述這種環境中,一再回顧過去走過的日子,知道上帝是他唯一的盼望,有如乾旱在渴望甘霖的降臨一樣。「舉手禱告」,這是多種祈禱的方式之一(參考詩篇廿八:2、七十七:2)。
第7至12節,詩人在這段詩歌中更明確表明,他需要上帝的拯救,才能脫離仇敵欲置他於死地的危險。
在第10節,詩人這句「你是我的上帝」,和最後一節最後一句的「因為我是你的僕人」,正好表明出作者內心的順服。這也是以色列人民表明他們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就如同這裡詩人所說的,是主人與僕人的關係。而僕人唯有聽從主人的命令。這位詩人表示他要「遵行」上帝的旨意,這樣,必定能走上「平坦」的道路。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