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232期

詩篇一○八至一一九篇80節
1.第一○八篇:
有一種看法,認為詩篇從第一○八至一一○篇,這三篇是所謂「大衛詩歌」,意思是確認這三篇都是大衛所寫的詩歌。原因是不論第五十七篇或是第六十篇,都有註明是屬於大衛的詩歌。而這兩首詩篇又和這幾篇詩篇有關連。
這首詩篇是由兩首不同的詩歌合併在一起的,第1至5節和詩篇第五十七篇7至11節相近,而第6至13節和詩篇第六十篇5至12節極為相近。前半部詩歌可說是在歌頌上帝,而後半部詩歌是祈求上帝的幫助,使他們能夠有力量對抗敵人的侵犯。作者相信,唯有倚靠上帝的力量,才能勝過敵人威脅。我們無法了解為甚麼會將這兩首不同的詩歌彙編在一起,很可能是因為當時以色列人民經常受到以東人和非利士人的侵犯打擾,因此,將前面有用過的詩歌再拿出來吟唱。
第1至5節,詩人表達了他對上帝有堅定的信心,不論遇到甚麼狀況,都要用歌頌的方式來讚美上帝。第2節的「我要把太陽也喚醒起來」,其意是指早上起得非常早,天還沒有亮,太陽還沒上升,詩人就已經起來歌頌上帝了。在第4節提起上帝的特點,就是有永恆的愛,和祂信實的偉大,有如高天那樣的大,令人讚嘆,也令人敬畏。
第6至13節,這段詩歌是在祈求上帝拯救。在這段詩歌中很清楚地提到好幾個族群,第8節提到瑪拿西、以法蓮等,這些都是屬於北國以色列,而猶大則是南國。瑪拿西是約旦河東岸,而以法蓮和猶大都是西岸。詩人主要在說明,這些都是屬於上帝賞賜給以色列民族定居的土地。詩人用「頭盔」來表示最重要的防衛能力,而用「權杖」來表示王權、統治權。
第9節,祈求上帝讓他們能降服摩押,將以東人趕出去,也打敗非利士人。
第10至13節可看出詩人心中的掛慮,因為以東顯然入侵而他們無法抵擋,詩人擔心會受害。但,詩人也說只要有上帝伸手幫助,就一定會戰勝仇敵。
2.第一○九篇:
這也是一首屬於哀歌類型的詩。整篇內容充滿濃厚的不滿情緒。很可能就是因為作者被人陷害、誣告,他像是站在法庭中,向那些審判者哭訴自己所受的冤屈,並且請求代為伸冤。申命記第十七章8至13節記載關於人民申訴的事件,難以判斷的時候應該有的處理方式。可以想像得知:當法官無法判斷真偽的時候,人民就更容易覺得受到冤屈。這首詩歌顯然有這樣的內容。類似這樣的詩歌,在詩篇中有第五十八篇、第六十九篇、第八十三篇、第一三七篇等,但是以這篇所用的詞句最為激烈。
從這首詩篇可以學習到聽受冤屈者的傾訴,如同上帝垂聽受苦者的傾訴一樣,是件非常重要的信仰功課。
第1至5節,詩人來到上帝面前,請求上帝替他伸冤。因為他的仇敵用「撒謊」加上「毀謗」的話攻擊他,中傷他,更嚴重的是,這些仇敵是「以怨報德,以恨報愛」。這種情形也出現在詩篇第三十五篇11至12節。
第6至19節,這是一段比較容易引起爭議的詩歌。因為所用的詞句都是非常惡毒之話語,因此,有不少詩篇學者認為這樣的詩句不可能出自詩人的手筆。整段詩歌充滿著報復的詞句,也就是敵人怎樣對詩人,詩人也期盼上帝用同樣的方式來懲罰敵人。其實,在早期近東流行著「以眼還眼」的觀念,因此,這種詞句也經常出現在祭祀禮儀中,認為這樣才能算是公平。但耶穌教導人要改變這種觀念和思維,他認為應該要用愛勝過惡,而且要學習上帝的仁慈,才是正確。因為上帝用祂的慈愛和永遠不變的愛對待所有的人(參考路加福音六:27-36)。
第20至25節,這段詩歌是在向上帝求助,他向上帝傾訴自己所遇到的困境,包括「窮困貧苦」、「內心傷痛」、身體虛弱無力、被人「譏笑」等等,這些都讓詩人感受到生不如死的難過。因此他用「像黃昏的殘影」、「像一條蝗蟲被抖掉」,生命即將消失一樣的無奈。
第26至31節,再次祈求上帝用祂的慈愛來拯救他脫離敵人的迫害,詩人深信上帝一定垂聽了他的祈禱,因此,他在群眾的聚會中出來作見證,讓大家知道上帝真的為「窮苦人伸冤」。

3.第一一○篇:
這是一首君王登基加冕的時候所吟唱的詩歌。有些詩篇學者認為此首詩篇很重要之因,是因為第1節被耶穌引用來反問那些經學教師,使他們啞口不敢再問他問題(參考馬可福音十二:36)。這也就是為甚麼古代教父們曾對此詩下了一句評語說:「篇幅雖小,份量卻重。」原因是它是一首關於君王的詩歌。不過這位君王是誰?目前沒有人能給予肯定的答案。不過很可能是在期盼一位拯救的君王來臨,如果這樣,這位君王應該是和彌賽亞的來臨有關係,原因是猶太人早就將此首詩歌當成是「彌賽亞詩篇」在吟唱,且早期基督教會彼得曾引用(參考使徒行傳二:34-36),以及希伯來書的作者也多處引用它(參考一:13、五:6-10、七:11-19),使得這首詩在早期教會佔有很重要的份量。從第1節可以看出詩人的期盼,就是那位要來的君王是上帝自己揀選出來的,因此,這位君王可以和上帝同席而坐,且是成為大祭司「麥基洗德」的樣式(參考創世記十四:18),不但是君王的角色,且是帶領人民認識上帝的祭司。
第1至3節,第1節很可能就是祭司向王宣告,表示肯定被揀選出來繼位的君王,是上帝所接納派駐在地上管理上帝子民之君王。然後就說這樣的君王,必定會得到上帝的賜福,不但國家的力量會興旺擴大疆域,且充滿著年輕活力。
第4至7節,詩人說上帝發誓,絕不改變,這樣的句子一再出現在先知文獻中(參考以賽亞書十四:24,耶利米書廿二:5,阿摩司書四:2、六:8)。
「麥基洗德」,在亞伯蘭時代,是撒冷王,也是至高上帝的祭司(參考創世記十四:18)。這裡強調所有的君王就要像是一個「祭司」,讓人民認識上帝,也幫助人民有敬虔的宗教心,知道用真實的態度敬拜上帝,也用同樣忠實的心,愛護自己治理之下的人民。這樣的君王必定會有上帝的同在,任何外力侵犯都將被「制伏」。
4.第一一一篇:
這是一首讚美的詩歌。
從第1至8節都是相對句(現代中文譯本在「啟」的部份,是「要讚美上主」,應的部份是「我要一心一意感謝上主,在他正直子民的聚會中感謝他」),第9至10節是三個對句。在唱的時候,就像今天在主日禮拜時所用的「啟應文」一般的模式。如果注意讀,也會發現此首詩和第一一二首詩篇相當類似,甚至有人說這是出自同一個人的手筆。比較特別的地方,是這兩首詩都有二十二個句子,每個句子的開頭就是依照希伯來字母的順序排列寫出來的,就像詩篇第九篇、第十篇、第廿五篇、第三十四篇、第三十七篇等的寫法一樣,可見詩人的文學造詣相當高。這首詩是在歌頌上帝的智慧、全能,和祂的正義。由於在第4至6節可看到是跟出埃及的經歷有關,因此,通常都是用在逾越節、七七收穫節(五旬節),以及住棚節等節期時讚美上帝。
第1節,「要讚美上主!」從這一篇開始,連續三篇都是用這句詩句作開頭。這句話的希伯來文是「哈利路亞」。當詩人唱出這句時,會眾就會回應第二句:「我要一心一意感謝上主,在他正直子民的聚會中感謝他。」也就是啟應的方式進行。也從這句回應句開始,才算是本首詩篇的開始,第一一二篇也是這樣。
第2至6節,這段詩歌是在敘述上帝用祂大能的手,行奇異的神蹟帶領以色列人民的祖先走出埃及,不但這樣,也在曠野賜下「食物」(這食物包括了嗎哪和鵪鶉),並且與他們立永遠的「約」,接著是賜下「土地」給他們可以安心居住。第2節用「上主的作為多麼奇偉」開始,在第6節回應是「他向他的子民顯示大能」結尾。
第7至9節,上段詩歌以上帝奇妙作為作主軸,這段詩歌以立約作重點。這立約的基礎是根據上帝的公義和信實,使祂和揀選的子民間的約,可以存續到永遠。
第10節,在第9節結束時用上帝「神聖可畏」,接著這第10節就說「敬畏上主是智慧的開端」,這句表示有智慧的人,才是「明智」的人,這種人認識上帝,知道祂是生命的源頭。這句話也出現在箴言第一章7節、第九章10節,約伯記第廿八章28節。
5.第一一二篇:
這首詩篇同樣是讚美的詩歌,內容偏重在讚美上帝的仁慈、憐憫、正直,敬畏上帝的人必定會得到祂的賜福。看這首詩歌時,可以從第一一一篇最後一節(第10節)的「敬畏上主是智慧的開端」這句開始,緊接著在這篇第1節開頭就吟唱說:「敬畏上主的人多麼有福啊!」也是跟第一一一篇相同,用啟應方式編寫此首詩歌。
第1節,這裡說:「喜歡遵行上主誡命的人多麼有福啊!」這句詩句可參考第一篇1至2節、第四十篇8節、第一一九篇35節、97節等,都有相同的句子。因為上主的誡命會使人生命更新,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參考詩篇十九:7-11)。
第2至4節,這段詩歌提到「義人」會得到上帝的賜福,包括他的後代子孫在內都是。
第5至9節,這段詩歌談到「義人」對上帝的心,是永遠堅定不移,不論是遇到甚麼際遇,他都知道且深信上帝會與他同在,因此,不會因為得到壞的消息而「驚惶」不安,因為他深信上帝一定會看顧他,成為他的倚靠。這段以第5節的「慷慨好施的人有福了」開始,以第9節的「慷慨賙濟窮苦人」作結尾,都在強調這種人是上帝所喜悅和賜福的對象。
第10節,因為上帝喜悅義人,因此,「邪惡的人」看見這景況,就越苦惱,也越嫉妒。但上帝還是一樣不會賜福給這種邪惡的人,他們只能「咬牙切齒」、「希望將歸幻滅」,最後是無疾而終。
6.從第一一三篇開始到一一八篇,都是逾越節晚餐時必唱的詩歌。這六篇詩被稱為「頌讚詩集」。這幾首詩歌常出現的詩句是「要讚美上主」。其實這段詩歌不僅是在逾越節唱,也在五旬節、住棚節、奉獻節等節期的時候唱。通常是在逾越節的晚餐時唱第一一三至一一四篇,飯後唱一一五至一一八篇。馬可福音第十四章26節說:「他們唱了一首詩,就出來,到橄欖山去。」就是唱詩篇第一一五至一一八篇中的一篇。
7.第一一三篇:
這是一首頌讚上帝的詩歌。主要在讚美上帝的威嚴、榮耀,以及祂對卑微、窮苦的人的眷顧、疼惜,就像在第一三八篇6節a句所說的:「上主至尊無上,但他看顧卑微的人。」上帝雖然相當的尊貴、威嚴、至上無比的榮耀,但祂會垂憐那些在卑微、困苦中的子民。猶太人在重要節期中都會吟唱此首詩歌。
第1至4節,這裡一開始就說到「上主的僕人」,在以色列人民的觀念中,他們就是上帝揀選的「僕人」(參考以賽亞書四十一:8、四十三:10、四十四:1、21、四十九:3)。另一方面,所有的君王、領袖等,都是上帝的僕人,祭司、先知也是。因此,當帶領全會眾聚會的人說「上主的僕人哪,要頌讚」這句時,等於所有的會眾都要回應第2節,說上帝的名「應受頌讚」,且是要頌讚到「永遠」。然後第3節啟者又宣告說「從日出到日落之地」,接著回應的群眾要說「上主的名應受頌讚」,第4節也是一樣的方式。
第5至9節,這節說出這位偉大的上帝,是多麼地關心卑微困苦的子民。第6節的「觀看諸天和大地」,表明上帝關心祂所創造的天地萬物。然後緊接著第7至9節,詩人在表達一個基本觀念:上帝不是離人間很遙遠,祂不是高高在上,不聞人間苦難的聲音,不是,祂是關心至極。特別的地方是上帝會從「糞土中救拔貧乏人」,這句話表明的是社會中貧乏人往往被當作沒有用的對象,如同糞土般的被人鄙視、隔離出來。但上帝卻要提拔這種人,使他們高昇且尊貴如同王子一般。同樣的,在以色列人的文化中,不能生育的女人是被人瞧不起、鄙視的對象,也是女人生命中最大的恥辱,但上帝卻要讓這種女人「在家受敬重」。注意這句「賜她兒女」,有兩種意義:一是看來不可能懷孕生子的人,可以懷孕生育。另一種表示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可以幫助許多困苦的人得到安慰。
8.第一一四篇:
從這首詩的標題可清楚看出是「逾越節之歌」,是在節期的第八天中吟唱。內容也很清楚在歌頌上帝帶領以色列人民走出埃及的偉大神能。這首詩也被稱為「埃及的讚美詩」 (Egyptian Hallel)。
第1至2節,這裡用「猶大」和「以色列」,都是表示「雅各的子孫」之意。第2節用「國」一字,表示這是先知撒母耳時代膏立掃羅作王之後的事,以色列民族正式開始有君王制度出現,成為一個國家的形式。
第3至6節,這第3節所說的「紅海一看見就奔逃;約旦河也倒流」,可參考出埃及記第十四章19至24節,以及約書亞第三章14至16 節等,表明的是從出埃及到進入迦南地。第4節提到「群山像公羊跳躍;丘陵也像綿羊蹦跳」,這是因為上帝出現才會有的景象。聖經說每當上帝出現時,整個山嶺都會因為聽到祂出現的聲音而震撼、搖動(參考出埃及記十九:16-18,詩篇廿九:6、六十八:8)。不但這樣,連磐石都會「湧出泉水」,這在以色列人民漂流在曠野時代就曾出現(參考出埃及記十七:5-6,民數記二十:8-11,申命記八:15),表明上帝創造的萬物,都會聽從上帝的命令而行動。
9.第一一五篇:
這首詩篇也是歌頌、讚美上帝的詩歌。通常唱這首詩歌時,是用輪唱的方式來進行。在希臘文和拉丁文的翻譯本聖經都將詩篇第一一四和此篇合併在一起。原因是認為前者為出埃及的感恩詩歌,這第一一五首則是接續歌頌,雖然曾經遇到阻礙、挫折、沮喪,就像從前的祖先在埃及經過苦難的日子,上帝還是帶領他們出埃及。現在,上帝還是像從前一樣,帶領著祂的子民。不過,將這兩首合併在一起的作法並不普及在其他聖經學界。這首詩的唱法是:從第1至8節,由民眾來唱,然後在第9至11節改由祭司唱。接下去第12至13節由民眾唱,然後第14至15節換祭司唱,最後第16至18節由民眾唱。
第1節,再次強調上帝有「信實不變的愛」,這點也可說是整本聖經的中心信息之一。
第2至8節,這段詩歌以第2節的詢問句開始,問及為甚麼大家都問「你們的上帝在哪裡?」這個問題。會有這問題出現,很明顯的,是詩人或是以色列人民被擄到外國去當奴隸,被人嘲笑、譏諷時,他們經常聽到的(參考歷代志下三十二:14,詩篇四十二:3、10、七十九:10)。然後詩人用真正的天上上帝和人的手所造的偶像神明,完全不相同的情景來對照。
第4至7節描述人的手所製造出來的神明,是虛假的,不能動的。這種描述方式可參考詩篇第一三五篇15至17節;以賽亞書第四十四章12至19節;耶利米書第十章3至5節等。
第8節是祈願句,意思是指製造偶像神明讓人崇拜的人,結果就會像他們所造出來的偶像神明一樣,只能像癱瘓者一般,無法彈動。
第9至13節,在這段詩歌中一再呼籲上帝的子民一定要「信靠上主」,因為上帝要「賜福給敬畏他的人」,這裡是將「敬畏」和「信靠」相連接在一起。知道信靠上帝的人,一定會知道這位上帝是真實的,不是虛假的偶像神明。因此,清楚這件事的人,就會心存敬畏的態度。所謂「敬畏」,指的是以真心實意的態度敬拜上帝,唯獨敬拜這位真實的上帝,不會去跟隨虛假的神明,即使是一點點念頭也不會出現。
在這段詩歌中也提到「以色列人」、「祭司們」、「敬畏」上帝的人等,這三種其實都在指認識上帝的人,且是可以幫助人來認識上帝的人。
第14至18節,這段詩歌說明了知道敬畏上帝的人,一定會得到上帝的賜福,生命充滿著力量。而第16節也說出了上帝和人之間是有差別的;這裡說上帝是屬天的,人是屬地的。換句話說,真正的上帝,是不會受到人間的標準、價值影響的。詩人在這段詩歌的最後強調:當人還活著的時候,就要知道歌頌、讚美上帝。
10.第一一六篇:
這篇也是一首感恩的詩歌,主要是詩人在經歷過死亡邊緣的困境中,得到上帝的拯救而獻上的詩歌。從第14節、第17節,以及第19節可以看出,詩人曾到聖殿去獻上還願的祭。因此,這首詩也被用在聖殿的敬拜禮儀中。
第1至11節,這段詩歌是在述說詩人被拯救的經過。詩人一開始就說上帝「垂聽」了他的「禱告」,這是他最感到欣慰的事。而且是「每次求告」上帝,上帝都會「垂聽」,這是他即使陷入在最危險的困境中,也能夠有堅定的信心之因。
第6節詩人說上帝「保護單純的人」,這裡的單純,也可以說心裡沒有詭詐之意,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愚蠢的樣子,但內心是純潔的。這樣的人才能進入上帝的殿宇中敬拜上帝(參考詩篇廿四:3-5)。這種心裡單純的人,也是謙卑的人,他知道上帝會鑒察人的內心意念,不用隱藏,也不可能隱瞞得住上帝的眼睛。因為上帝知道所有的一切。
詩人也在這段詩歌中表示,就算在「非常沮喪」中,他還是一樣,對上帝「保持信心」,這點是贏得上帝賜福的基本要件。
第12至19節,是詩人表示要還對上帝所許的願。這段詩歌很清楚,詩人得到上帝拯救的恩典,且是從死亡的邊緣中被救出來。因此,對他來說是很大的恩典,他一定要表示感謝。而這感謝是要在上帝子民的聚會中表示出來。
第15節是很有意思的經文;他說:「在上主的心目中,他的一個子民死去是多麼可痛惜的事!」這是指一個至死都忠於上帝,不改變心志的人,這樣的子民,在上帝看來是非常珍貴的,所以一定會拯救這樣的人。可看出作者感受到自己生命從死亡的邊緣中被上帝拯救回來的喜悅。也許他自認是很卑微的人,但是,上帝並沒有因此就疏忽了他。因為任何一個人的生命在上帝面前都是貴重的。
第16節可看出這個詩人全家都是延續對上帝忠實的傳承,沒有改變。而這節的「釋放」,也在表示從死亡的境況中脫離出來。
第18和14節完全相同,表示他要在公開的場合為上帝這奇妙的救恩作見證。
11.第一一七篇:
這是詩篇全部一五○篇中最短的一首詩歌,也是讚美詩歌。主要是在宣召民眾來讚美上帝的恩典。由於僅有簡短的兩節和四句詩句,因此,也有學者認為這應該不是獨立的一首詩歌,而是和第一一六篇連結,且是屬於第一一六篇的結語。但有的人也認為和第一一八篇連結在一起吟唱會比較好。不過,不論是與前或後一起吟唱,都顯現出它的特色,就是這首詩在呼召全體民眾來敬拜、讚美上帝。他呼召的對象不僅是以色列人民,也是呼召全世界所有的人民要敬拜上帝、歌頌 上帝的慈愛。
這首詩篇也是凸顯整部詩篇的中心信息:上帝的慈愛和信實。上帝的慈愛是豐富的,且是永不改變的。因為祂信守與祂子民所立的約,要永遠成為以色列人民的上帝,而他們就是上帝的子民,會與他們同在,救他們脫離敵人加給他們的枷鎖,保守他們免受敵人的威脅和迫害,這點一直在以色列民族的歷史中呈現出來,從古到現在都沒有改變。
12.第一一八篇:
這首詩篇好像是從許多詩人所寫的詩歌中取材,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編撰而成的一首詩歌。讀這首詩歌,很快會想起宗教改革的先驅馬丁路德,他最喜愛這首詩歌。在他所寫的詩歌中,會發現與這首詩的內容相當接近(參考長老教會台語聖詩320首「上帝是咱安全要塞」)。因為這首詩是描述從仇敵手中得到解脫的感恩詩歌。因此,可能是在表明以色列人民從埃及出來,或是從巴比倫奴隸之地返鄉回去重建家園。
第1至4節,宣召所有的人來敬拜上帝,為的是要感謝上帝的慈愛永遠長存、至善。第1節的詩句也同時出現在第一○六篇1節、第一○七篇1節等。
這裡再次提到「以色列人」、「祭司」、「敬畏上主的人」等,就是指所有認識上帝,知道敬拜上帝,也會帶領人來敬拜上帝的人,這種人都會清楚知道上帝是仁慈的。
第5至9節,這段詩歌表示詩人在危難中,祈求上帝的救助,上帝就伸手救助了他。詩人見證說,只要祈求上帝的幫助,就能勝過任何其他的力量。只要有上帝同在,就不用懼怕任何對生命威脅的力量。
第10至14節,詩人在這段詩歌中描述敵人之多就像從蜂窩中飛出來的蜜蜂一樣,從四面八方圍繞要攻擊,但詩人知道只有上帝才是救主,因此,他求上帝,上帝救助了他,使他從被攻擊倒在地上,也能夠站起來,脫離險境。
第15至18節,這是一段詩人在歌頌上帝的詩歌,詩人表示被上帝嚴厲的懲罰或管教,差點就喪生,但上帝憐憫,展現祂拯救的大能力,使他從死亡中脫離出來。
第19至21節,從第19節開始,就是一種啟應的方式,當領詩的人帶領群眾來到聖殿之前,他大聲呼喊聖殿管理者開啟聖殿的門,然後就唱出「開啟聖殿的門」,群眾接著回應「我要進去頌讚上主」,接著依序領唱者一句,群眾回應一句。
第22至23節,在新約聖經中,耶穌和使徒們都引用過(參考馬太福音廿一:42,馬可福音十二:10,路加福音二十:17,使徒行傳四:11,以弗所書二:20,彼得前書二:7)。表示人看不起的,卻是上帝所重視的。詩人用這種方式在表達,當敵人鄙視他的時候,上帝看顧敬畏祂的人。
第24至25節,這兩節在說明上帝出手拯救,就獲得勝利。這是值得歡慶的時刻。第25節「上主啊,救我們,拯救我們」,這句詩歌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和散那」之意。這也就是耶穌騎驢子入耶路撒冷城時,民眾喊出的讚美詩(參考馬可福音十一:9-10)。
第26至29節,當群眾都來到聖殿門口,祭司就宣告上帝賜福所有參與敬拜歌頌行列的群眾。第27節「拿著樹枝向著祭壇行進」這句詩詞,有學者認為這首詩是用在住棚節的詩歌。第29節和第1節相同。
13.第一一九篇1-80節:
詩篇第一一七篇是最短的一篇,而第一一九篇是詩篇裡最長的一篇詩歌。總共有176節,可分成廿二段,每段有8節,且都是對句。在這廿二段詩歌,就是依照希伯來文22個字母的順序寫成的。每段中的每節也都用同樣的字母開始。
另外一個特色,就是長達176節的詩句,主要內容就是在稱頌上帝的法律和教訓。因此,也被稱為是「智慧詩歌」。
在詩篇中,這種用字母的順序寫成的有:第九篇、第十篇、第廿五篇、第三十四篇、第三十七篇、第一一一篇、第一一二篇,以及第一一九篇等。有人認為 此首詩是將詩篇第十九篇7至13節稱讚上帝法律的美給予擴大發揮。由於是長達176節詩句,因此,很可能它原本不是用來吟唱的,是提供給人閱讀的。作者將舊約聖經最主要的八個描述上帝法律的字彙充分地引用在此詩篇中,這八個字是:法律、法度、訓詞、命令、誡命、典章、律例、話等。
第1至8節,這是第一段詩歌。開始就說行為都遵守上帝法律、順從上帝命令的人,是有福的人,這正好跟詩篇第一篇1節的開頭相同。詩人在這段詩歌一再表示想要學習認識上帝的法律誡命,渴望能夠忠實地遵守,祈求上帝不要離棄他。其實,上帝只會離棄那些故意違背祂的法律誡命的人,不會離棄確實要遵行的人。
第9至16節,這是第二段詩歌。詩人可能在年輕歲月中有些特別的經驗,因此對年輕一代的人提出勸勉,若他們想過純潔的生活,就只有遵行上帝的法律誡命才可以。而這方法就是將上帝的話謹記在心中不忘記,就可以排除在不注意當中得罪上帝。詩人一再表示對上帝話語的渴望和欣慕,一直不停地在學習。
第17至24節,這是第三段詩歌。在這段詩歌中可以看到詩人所面對的,是誘惑力相當大的環境,甚至面對著統治者的壓迫,因此,更讓詩人發現有上帝的話,就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抵擋這些誘惑和壓力。詩人說在世上的時間是短暫的,就像「客旅」,時間很有限,因此,祈求上帝讓他可以明白,這樣他就不必擔憂因為認知不足而受到「羞辱和咒罵」。
第25至32節,這是第四段詩歌。這段詩歌可以看出詩人似乎面臨了相當大的困境,他曾被「擊倒在塵土上」,也曾「被憂愁所困擾」,這些已經暗示著詩人幾乎是接近死亡的邊緣,但即使如此,也都沒有改變他堅持要學習上帝話語的決心。因此,他期盼能「了解」上帝的法律,學習其中的「奧秘」,這樣,他就會知道「選擇真理的道路」,遵行上帝的教導而不至於蒙羞。
第33至40節,這是第五段詩歌。在這段詩歌中,詩人祈求上帝親自教導他「法律的真義」,使他明白,好讓他一生日子都「始終遵守」。詩人也將上帝的法律誡命用來跟誘人眼目的金錢相比,他寧願學習上帝的話語,因為有上帝的話語,就會「勝過貪慕錢財」,因為錢財是虛幻的。他祈求上帝給他新生命,這種新生命是藉著上帝的公義所賞賜得到的。
第41至48節,這是第六段詩歌。詩人可能面臨困境,因此,祈求上帝拯救他。在這段詩歌中,詩人也充分表示因為上帝對他顯示慈愛,他要為上帝這拯救的愛作見證,因為上帝的話語救了他,這樣,他不僅是在羞辱他的人面前,甚至在君王面前他也會為上帝的話語作見證。因為他以明白上帝的話語為樂,喜愛上帝的話語勝過一切。他深深知道,有上帝的話在他生命中,就有希望。
第49至56節,這是第七段詩歌。從這段詩歌可以清楚看見詩人經常受到「驕傲的人不斷地侮辱」,他依舊不為所動,堅持要遵守上帝的命令。因為他知道能在患難中得到安慰的力量,是來自上帝的話語,且因為有上帝的話語滋潤,生命就如同新生命一般,帶來新的希望。雖然在「世上寄居」的時間很短,不能留下甚麼,但詩人表示就算有這樣的限制,他還是要寫詩歌來讚美上帝,因為上帝的話語如同他生命的詩歌一般。
第57至64節,這是第八段詩歌。詩人發願,要盡一生的力量遵守上帝的話語,他這樣的決定,是經過「反省自己所走的路」之後的心得,因此「決意轉向」上帝的法則。雖然在生命的旅程中,曾有過「作惡的人用繩索捆著」他,想要讓他放棄上帝的法律誡命,但他都沒有忘記。不但如此,他所結交的朋友都是「敬畏」上帝,知道「遵行」上帝法律的人,他也看到在世上處處都「充滿著上帝不變的愛」。
第65至72節,這是第九段詩歌。 詩人過去曾誤入歧途,違背上帝的命令。但上帝的愛勝過他所犯的錯誤,並且用祂的話語來開啟詩人的心靈,使他明白有上帝的話語,就不會受到誘惑,雖然那些攻擊他的人,造謠生非,他也不會受到影響,改變遵守上帝話語的承諾。他也明白因為犯過錯受到上帝的「責罰」是對他「有益」的。他體會出只要有上帝的「法律」,就會「勝過世上千萬金銀」的價值。
第73至80節,這是第十段詩歌。詩人用上帝創造人的形像說明,有上帝的話語在人的身上,就能顯明上帝形像的珍貴,會使所有看見的人,都會喜歡。因為上帝的形像表明上帝的愛,且這種愛是永不改變的。上帝的話,是創造的話,也是公正審判的話,是責罰,也是信實。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