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224期

詩篇第廿二至三十三篇

1.第廿二篇:

這首詩歌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份就是從第1至21節,這部份是屬於個人的哀歌,第二部分是從第22至31節,這部份是屬於歌頌讚美的詩歌。

第1節,「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甚麼離棄我?」耶穌在十字架上就用過這句詩歌(參考馬可福音十五:34)。這是詩人感受到生命陷入極大的困境中所呼喊出來的求救聲。

第2節的「也得不到安息」這句話,表示詩人在極大痛苦中,一直呼喊著上帝救他,但都沒有得到回應。但他並沒有停止呼救。

第3至5節,詩人確信上帝一定會救助他。他從不失去信心。原因是詩人的祖先曾和上帝立過約,每當遇到困境時,呼求上帝,上帝就會出手救助。如今他還是深信上帝也會像這樣救助他脫離災難。

第6至11節,詩人在第6節自比是「像一條蟲」,表示自己的卑微是甚麼都不是了。這是因為詩人被仇敵或是欺壓者凌辱,就像第7節所提到的,被人譏笑,甚至看見他的人還譏笑他,說他所倚靠的上帝為甚麼不來救他,這樣的話經常會在失敗時,在耳際響起的話語,讓詩人心中有很深的感觸。但即使是這樣,他還是堅信自己不會懷疑上帝,但求上帝不要離棄他。

第12至21節,這段詩歌是詩人在描述所遇到的苦難和困境。

第12至15節,詩人提到敵人凶猛的樣式有如公牛、吼叫的獅子,相對於他,則是軟弱無力,甚至像蠟燭一般,就快要熔化一樣,毫無生機可言。

第16至18節,這三節描述敵人的惡形惡狀,就像餓到極點的野狗一般,對詩人猛烈攻擊,甚至連他身上所穿的衣服也不放過,想要脫掉他的衣服好羞辱他的樣子。第18節也被福音書作者引用,描述在耶穌十字架下的情景(參考約翰福音十九:24)。

第19至21節,這三節是此段詩歌的結語,也回應了第1至2節,詩人很清楚知道,能夠脫離險境的方式,只有尋找上帝出手救助,沒有其它妙方。

從第22至31節的這段詩歌又與前面大不相同,因此,也有些詩篇學者認為這是另一首詩歌。此段詩歌是頌讚上帝的恩典,因為上帝確實有拯救受難者。這段詩歌也說出作者充滿感恩的心,他要用最大的感恩方式,那就是在公眾面前歌頌上帝,述說上帝奇妙的作為。另一方面,就是要「世世代代」都事奉上帝,也要傳揚上帝的名到後代子孫。

第22至23節,詩人呼籲所有領受過上帝恩典的人,都要站出來頌讚、榮耀上帝的名。

第24至26節,詩人介紹這位拯救的上帝,並不會忽略貧窮的人,因為祂是公義的神,在所有族群當中,祂最關心的對象,就是那些貧困無助的人。

第27至31節,詩人認為最好頌讚上帝的方式,就是將上帝奇妙的作為,和拯救的恩典,告訴所有的親朋好友,更重要的是要「世世代代」相傳下去。

2.第廿三篇:

這是大家甚為熟悉的一首詩歌。在聖經中,大概除了主禱文外,再來就算此篇詩篇最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一首詩歌了。

這首詩歌也被肯定是大衛王所寫的詩歌之一,原因是大衛王出身牧羊人,而以色列人民都會將上帝比喻成牧者(參考以西結書三十四:11-16),將自己看成是上帝的羊群,他們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就像羊和牧羊人之間那樣緊密、不可分的關係。

第1至2節,「上主是我的牧者」,類似這種視自己為上帝的羊群的句子,在詩篇中一再出現(參考七十四:1、七十七:20、七十八:52、七十九:13、八十:1)。另外,詩人在這裡用「我的」一詞,是含有「約」的意思,表示造物的主和祂的受造物之間有約,是生命的約。因此,這位造物者會將祂所創造的人看成如同牧羊人在帶領所屬的羊群一樣。牧羊人帶領、看顧羊群,最重要的,就是讓羊群沒有缺乏的掛慮。不僅這樣,還會讓羊群免於「飢」與「渴」的威脅。

第3至4節,「心靈復甦」,意思是指清楚該走的路。雖然會走過危害生命安全的「陰森山谷」,也不用害怕,因為有上帝在帶領。祂就像一個牧羊人手裡拿著杖、棍帶領著,使所有跟隨的羊群不會走失了。

「陰森山谷」也有另一個含意,就是「上帝使我的生命復原」。因此,這也可以指出詩人的病況危急。

「護」一字,也有「安慰」的意思。因此,這也在表示詩人因為經過陰森山谷受到極大的驚嚇。但不論如何,只要有上帝同在,所有上述這些危害生命的力量都將消失。

第5節,這裡的「敵人」,是指危害生命的對象。第5節說上帝保守、看顧,就可以讓敵人不敢亂來,而寧願和上帝保護的子民簽訂和平的約。古代社會很清楚的,就是敵我雙方要達成和解時,表示要和好的一方,就要擺設宴席邀請對方代表。雙方代表可以盡情的吃喝,並且用香膏油抹在對方的身上,這樣,除了表示尊崇之外,也可使香氣四散在整個簽約會場。

很清楚地說明了在曠野和進入迦南地之前,他們經常與當地居民戰爭的危險,但是上帝卻用奇妙的手使他們安然無恙。

第6節,詩人說上帝的愛永遠會跟祂的子民同在,他會用一生的日子來歌頌讚美上帝。

3.第廿四篇:

有一種說法,認為這首詩篇是由兩首不同的詩歌合併起來的,就是第1至6節,和第7至10節。但這也只是幾種看法中的一種,還是有很多學者認為這是一首完整的詩歌。

第1至2節,這兩節都是在歌頌上帝創造的奇妙和美。世界上一切萬物都是屬於上帝的,都是祂的手所創造的。從第2節也可看到古老的宇宙觀,認為海洋是大地的根基,這可能和創世記第一章9節的創造故事有關。

第3至6節,這段詩歌可對照詩篇第十五篇,就會發現很相近。「上帝的山」,在出埃及記是指西奈山(參考出埃及記三:1),但在這裡是指錫安山,也就是耶路撒冷之意。因為該城建造在山丘上。而聖殿就建造在耶路撒冷城內最高處之地。詩人認為只有心靈純潔,不做壞事的人才能進入敬拜上帝。因為上帝就是要和這種人接近,而會拒絕那些專門作邪惡之事的人。

「不發假誓」,表示說話誠實,這點非常重要。再者,這句話也表示不濫用上帝的名行欺騙的事。三是不會作假見證的人。因為往往是立約或有糾紛要和解時,才需要發誓來表明。這種人會得到上帝的賜福,尋找上帝一定會得到回應。

第7至10節,這段詩歌是用一種啟應的方式吟唱。當朝聖隊伍或有團體要進入聖殿時就會唱。也有人說是和大衛當年抬約櫃要進入聖幕有關,當約櫃抬進耶路撒冷城之時,群眾高歌頌揚時唱的。但後來就演變成在過新年時唱這首詩歌,歌頌上帝賜給那些敬拜他的人有新的生命和希望。敬拜的隊伍到達了聖殿門口的時候,聖殿內會傳出聲音問:「這偉大的君王是誰呢?」群眾就要大聲回應唱著說:「他就是堅強有力的上主;他是戰無不勝的上主。」就像這樣,第3、8、10節由殿內的人發問,然後群眾回答。這首詩就是用這種方式唱。第7、9節都是群眾的呼喊聲,然後門內的守門者就要在群眾的呼聲中,緩緩地將門打開,讓群眾依序進入。

4.第廿五篇:

這首詩篇是以希伯來文字母排列方式寫出來的詩歌,希伯來文字母總共有22個,而類似這種寫法的詩篇,在詩篇中總共有九篇,就是第九篇、第十篇、第廿五篇、第三十四篇、第三十七篇、第一一一篇、第一一二篇、第一一九篇、第一四五篇等。有的聖經學者認為此篇詩歌和第三十四首是同一個作者,而這首詩篇是一首祈求上帝赦免的詩歌,在編寫上很特別,採對稱的方式:例如第2節「求你不使我失敗蒙羞」,和第20節的「求你不使我失敗」相對稱;第8節「他指示罪人該走的路」,和第12 節「上主會指示他該走的路」。我們可以將這首詩這樣看:一是第1至3節和第16至21節對稱,二是第4至7節和第8至15節對稱。

原本這首詩是個人的祈禱文,然而因為有第22節提到「求你拯救以色列」的句子,就成為公眾的祈禱文。

第1至3節,詩人一開始就說要向上帝祈禱,原因是遇到了生命挫折。因此,他知道只有上帝才是生命最可靠的對象。而詩人向上帝表白仇敵正在等候著他失敗,好來恥笑他。

第4至7節,第4至5節所說的「道路」、「途徑」、「真道」等,指的都是上帝的話語。第6至7節都說到上帝有「不變的愛」,這句話也是整本聖經的信息(參考詩篇一○三:8)對尋求祂救恩的人,上帝總是伸出憐憫的手給予救助。第7節,詩人祈求上帝將他過去無知所犯的罪過給予赦免、寬恕,這樣,他就能夠再次享受上帝的恩惠。

第8至15節,這段詩歌說明了上帝的愛,表現在祂信守著自古以來就與祖先的約上。這約且延續到後代子孫,上帝不曾忘記過,一直保守著。因此,詩人強調上帝會用祂特有的「信實不變的愛」來帶領他走過這段生命艱困的旅程。

第9節可參考彌迦書第六章8節,一個認識上帝之愛的人,會用謙卑的態度跟隨上帝的腳步走正路。

第12至14節,詩人在這裡提到上帝給予的幾項特別賞賜,一是上帝會指引敬畏祂的人走「該走的路」。二是可以安定生活在所居住的土地上,這表示不會有外來邪惡的力量入侵、打擾。三是上帝和遵守祂的約的子民成為好朋友,這就像亞伯拉罕成為上帝的朋友一樣(參考雅各書二:23)。耶穌也說遵守他命令的人,他會將他們看成是「朋友」(參考約翰福音十五:15)。

第16至22節,即使在困境中,詩人還是沒有改變他對上帝忠心的態度,雖然他已經陷入險境、孤單困苦、憂慮、痛苦患難等,身邊又有那麼多仇敵圍繞他、憎恨他,他仍舊是仰望上帝的救恩。這說明了詩人確實有堅定的信心,沒有離棄上帝。他等待上帝的拯救。

5.第廿六篇:

這是一首受冤屈者向上帝祈求伸冤的詩歌,和第十七篇很類似,一般會將這首詩歌列為是個人的哀歌。要注意的是這首詩歌的背景是聖殿,而聖殿是敬拜上帝的地方。因此,在敬拜上帝的地方,將內心的痛苦陳述給上帝聽,是最好的方式。古代人的這種觀念很重,認為上帝就住在聖殿裡,祂是生命的審判者。因此,喜歡用聖殿當作法庭,向上帝傾訴,由上帝來裁判,祂是公義的神。

第1至3節,詩人深信只有上帝才能還他清白,因此,一開始,他就祈求上帝為他伸冤。他坦蕩蕩地將自己擺在上帝手中,祈求上帝鑒察他的內心,若果真是無辜受難,他祈求上帝依照所立的約帶領他。第3節所說的上帝之「信實」,意思是指上帝是守約的神。

第4至5節,這兩節可參考詩篇第一篇1節。這裡提起的「虛偽」、「偽善」、「邪惡」等,都是上帝所厭惡的事。因此,一個遵守上帝命令的人,一定會遠離這些事,以免因為受到誘惑而離棄上帝,引起上帝的忿怒。

第6至7節,「洗手表示無辜」,在彼拉多判耶穌釘死十字架時,也是用這種動作,表示他是無辜者。「繞行祭壇的周圍敬拜」,這是古老聖幕的時代,除了祭司進入帳幕內外,其餘民眾就繞者聖幕外面,同聲歌頌上帝,述說上帝「一切奇妙的作為」,這是指上帝所行的神蹟奇事。

第8至10節,聖經每當提到「榮耀」,也在表示上帝出現的地方。聖經時代以色列人民深信上帝就住在耶路撒冷聖殿裡。因為至聖所有約櫃,約櫃放著上帝與以色列人民所立的約。但詩人深信上帝會清楚誰才是作惡的人,這裡所說的「作惡」一詞,也含有「淫亂」之意,表示這種人表面上看起來是信上帝,但實際並不是如此,而是虛有外表罷了。因為這種人只知道「到處收受賄賂」,他們的手不乾淨。

第11至12節,詩人祈求上帝拯救他,憐憫他,而他的祈求上帝確實應許了,使他深受感動,他決定要在公眾面前「歌頌上主」,述說上帝無比的愛。

6.第廿七篇:

有不少詩篇學者認為這是由兩首不同的詩歌編撰在一起的,因為第1至6 節和第7至14節的題材和內容截然不同。原因是在第一部份表明詩人的信心,而第二部份則是一首哀歌。但也有詩篇的學者持不同看法,認為這原本就是一首詩篇,因為詩人所用的詞字並沒有差異。

第1至3節,詩歌的開始,就說上帝是「亮光」、「拯救」、「保障」,縱使有「大軍圍困」、「襲擊」著,也不用害怕,因為相信上帝就在身邊看顧、保守。

第4至6節,有不少學者認為從第4節就可看出這首詩歌是出自大衛王的手筆。理由是大衛一心一意想要蓋聖殿,因為上帝不同意,改由他兒子所羅門王建造完成。這位詩人說上帝將他安置在「穩固的磐石上」,表示有上帝同在,就是最安穩。這樣,即使仇敵想盡辦法要攻擊他,他還是不怕,因為有上帝同在。他要在聖殿歌頌上帝的救恩。

第7至14節,前面有提過,這部份很可能是另一種詩歌的形式和內容。詩人在尋求上帝的幫助和拯救。詩人在呼求上帝垂聽他的祈禱。

第8節,這節很清楚說到上帝對仰望祂救恩的人,都會垂聽並看顧。因為祂是慈悲的生命之主。

第9至10節,這節可以和詩篇第廿二篇1節對照來看,就可以發現聖經作者一貫的思想:人若離開了上帝,或是被上帝所離棄,生命就變成孤獨無助,陷入危險中。因此,他祈求上帝縱使他的父母離棄他,上帝也要看顧他。

第11至14節,這節是此段詩歌的中心思想:唯有遵行上帝的道路,才有生命的盼望。人不能倚靠自己的能力勝過這個世界,唯有倚靠上帝的帶領才能勝過世上的各種試探和誘惑。因此,詩人發出聲音,祈求上帝指示他人生的道路。他認為無論仇敵怎樣攻擊、恐嚇,他都深信只要有上帝同在,一定會看見上帝在他生命中最美好的旨意。他要堅信上帝,永不改變。

7.第廿八篇:

從第廿六至廿八篇,這三篇詩篇都有提到聖殿的事。第廿六篇說上帝就在聖殿中,在那裡有上帝的榮耀(拯救之意),敬畏上帝的人都可以看見上帝的榮耀。第廿七篇詩人認為任何人只要居住在聖殿中,就可以獲得「平安」。第廿八篇這裡詩人說他在聖殿「舉手求告」上帝,上帝一定會垂聽。這三篇詩歌都說明一個重要主題:一個人生命的安危,都和上帝有緊密關係。甚至一個民族、國家也都是這樣,只要有上帝同在,就算在最危險的環境中,也會有平安。

第1至5節,詩人一開始就深信上帝就是「保護」者。這裡的「保護」意思是指磐石。是最安穩的地方。詩人因為知道向上帝祈求救助,一定會蒙上帝垂聽,因此,他特別說他要到聖殿去向上帝祈求。他在這裡祈求上帝將他分別出來,就是從作惡的人當中區別出來。意思是指他是神聖上帝的子民,和那些心中狂傲,不承認有上帝的人是不一樣的。他們是作惡者,心中「藐視上主的作為」,而且看不起上帝「創造」的奇妙。他相信上帝一定會懲罰這樣的人。

第6至9節,這段詩歌是在祈求上帝得到幫助之後,歌頌上帝的恩典。他相信只要是專心信靠上帝的人,都會獲得上帝的「衛護」。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在第8至9節,因為這兩節是為大眾祈求的詩歌,也因此,這首詩就從屬於個人的詩歌變成大眾公用的詩。第9節提到求上帝「牧養」屬於祂的子民,這正好像詩篇第廿三篇1節所說的,上帝就是牧羊人,祂的子民就是羊群一樣。

8.第廿九篇:

這是一首古老的詩歌,有的聖經學者認為這首詩歌原本是迦南人在歌頌他們的神明「巴力」的,後來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後,將之加以修改用來歌頌上帝偉大的作為。也有些詩篇學者認為此首詩歌有出埃及記第十五章的背景,原因是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後,走過紅海,使這首詩歌後來被歸類為凱旋的詩歌,每當以色列軍隊打勝仗回來,就唱這首詩歌。

第1至2節,「神的眾子啊」,這是指上帝身邊許多隨從的天使(參考詩篇九十七:7,約伯記一:6)。第2節說到「歌頌上主榮耀的尊名」,這是指不可濫用上帝的聖名,只能歌頌,且是要用最為敬虔的態度敬拜祂。

第3至4節,表明連海洋都要聽從上帝的命令,就像創造時,上帝命令一出,海洋的大水就匯集在一起,使陸地出現。當上帝的命令一出,紅海的水隨即分開,然後又因為上帝的命令,海水又復合起來,強大的埃及軍隊因此葬生海底。

第5至6節,「香柏樹」,這是黎巴嫩最貴重的樹木,也是最高等的建材。當上帝的命令一出,不僅是海洋的水聽從,連黎巴嫩高山上的大樹也為之折斷,表示順服。而「黑門山」因為終年積雪,每當春季來臨,雪融化變成水,山泉因此流竄下來,那種聲音有如野牛在奔跑所發出的響聲一樣。

第7至9節,這三節說明在曠野,也處處看見上帝發出命令後的反應,雷電交加發出巨響的聲音,就像敬拜上帝的子民相聚在聖殿吟唱詩歌所發出的聲音一樣。

從天上的天使,到海洋,再到高山,又到平原的曠野,詩人要說明一件事:只要是受造物,都要歌頌上帝的聖名。

第10至11節,「洪水」,這是以色列人民看為危害生命最大的力量,就像創世記第七至八章,上帝用洪水淹沒所有世上一切萬物。但這些洪水在上帝命令之下,也會順服。因此,聽從上帝命令的子民,上帝會賞賜給他們「力量」和「平安」。表示有上帝庇護的人,必定會得到平安,而使生命永遠延續下去。

9.第三十篇:

這是一首個人的感恩詩歌,詩人很可能是因為患了重病得到醫治後,獻上這首感恩的詩歌。

第1至3節,詩篇中的「仇敵」,並不一定是指帶著兵器來攻打的對象,它往往代表著重大疾病,或是任何威脅著生命的力量都是。這首詩的開始,就說上帝拯救了他,使危害他生命的「仇敵」不敢越過雷池一步。這裡的「救」一字,也有「拔出」、「拉起來」的意思。而在這裡所用的「仇敵」是用複數名詞,因此,也表示著病情很嚴重。從第3節可看出詩人曾經面臨了死亡,還好上帝及時伸出醫治的手,使他從死亡的邊緣轉回來。

第4至7節,在第4節詩人提到「忠貞子民」一詞,這在詩篇中一再重複出現(參考十二:1、十六:3、10、三十一:23、三十七:28、五十:5、七十八:8、八十九:19、一一九:5、一三二:16、一四九:1)。這詞表明無論多麼惡劣的環境下,還是有一些對上帝絕對忠實的子民,上帝一定會看顧,在患難中會伸手救助。只有在上帝的庇護之下,才能享有真實的平安。失去上帝,等於喪失生命一樣。

第8至12節,在這段詩歌中,詩人用了許多求救的詞彙,包括有「呼求」、「懇求」、「垂聽」、「不緘默」等。當詩人獲得上帝的拯救,脫離死亡後,他第一件事,就是「歌唱頌讚」上帝的救恩,且是要永遠歌頌下去。

這首詩後來被猶太人用在紀念被敵人俘虜去當奴隸的經驗,他們從被擄之地回來後,感覺自己好像從死亡的邊緣走回來一樣。特別是他們在主前164年,從希臘統治者安提阿哥依皮法紐四世手中奪回耶路撒冷聖殿時,將聖殿重新清除乾淨後,唱出這首詩歌,表明他們心中的感恩,有如一個差點死去的病人得到痊癒後一般的喜悅。

10.第三十一篇:

這是祈禱的詩歌,可能是一個身心俱疲的詩人所寫的。在這首詩歌中,一再使用「堡壘」、「避難所」來形容上帝和詩人之間的關係。這首詩歌可以分成三個段落來看:

第1至8節,在這段詩歌中,詩人一再確信上帝就是他最好的保障,是生命中的「堡壘」。從第2節可看出詩人確實已經陷入了危險當中,因此,他呼求上帝「立刻拯救」他。

第5節,耶穌在十字架上時,曾引用這句「我把自己的靈魂交在你手裡」(參考路加福音廿三:46),而使基督教會對此首詩更加重視。

第6節則說出基督教信仰最基本的認識:上帝「恨惡拜假神的人」,只有這位創造宇宙萬物的神,才是值得所有的人敬拜。第7節再次提到上帝有「不變的愛」,詩人用這句子表明上帝一定會持守祂和祂的子民之間所立的約。因此,上帝一定會將詩人安置在穩妥的地方。

第9至18節,這段詩歌是對前面第一段所遇到的困境進一步地描述。特別是提到自己已經在人們眼中像是個死去的人般,生命就在這種環境中逐漸衰竭下去。這段詩歌最重要的地方,是作者雖然在極為痛苦的生活中,還是一再表示上帝就是他的上帝,因為詩人清楚知道上帝有不變的愛,祂一定會持守所立的約,絕對不會忘記祂的子民陷入困境所面臨生命的危險。這也是上帝和人之間最大的差異;人會看見好,就靠攏,看見朋友失敗,就會擺脫,詩人說到連知己朋友看見他落難,都怕他,使他更加孤獨。但他深信上帝還是引領著他,陪伴在他身邊。

第16節再次提到上帝「不變的愛」,在第7節也有用過,都在表明和上帝之間維護所立之約的重要性。再者,這裡所用上帝的「慈愛」一詞,也表示上帝慈愛的臉。所謂「用慈愛待你的僕人」,意思是指不要把臉遮住,讓他的僕人可以看得見,就像摩西向上帝懇求一樣(參考出埃及記三十三:18-23)。因為若將祂的臉遮住,就表示拒絕之意。

第19至24節,作者用這段感恩的詩歌做結束。在這段感恩詩中,作者再次將過去的經歷作一次簡單的回顧,並呼籲大家要以堅定的信心,仰望上帝的慈愛和救恩。特別是在第22節,詩人說出一般人在信心上的軟弱,總以為上帝離開了,才使人遇到困境。但詩人發現上帝並沒有這樣,而是一直陪伴在身邊,與他同在。因此,他呼籲所有上帝「忠貞子民」,無論如何,都要「剛強」、「要勇敢」。

11.第三十二篇:

這是屬於詩篇裡七篇懺悔詩中的一篇,另外六篇是:第六篇、第三十八篇、第五十一篇、第一○二篇、第一三○篇、第一四三篇等。這篇雖然是屬於懺悔詩歌中的一首,但卻也充滿了懺悔後的喜樂,這是此首詩歌最大的特色。這種喜樂是因為犯罪後,得到上帝的寬恕,心靈得到了釋放而向上帝唱出感恩的詩。

第1至2節,這兩節連續提到「有福」,這是指被上帝「寬恕」、「不被上主定罪」,這兩種人就是有福的人。

第3至5節,詩人很清楚在表達一個觀念:上帝清楚每個人的作為,包括人的心思意念,都無法隱藏。因此,「閉口」不講、不承認,並不表示上帝不知道,祂不但知道得很詳細,也會因為人不承認所犯的罪,而發怒。因此,詩人清楚知道唯有人承認自己的罪過時,上帝才會赦免。

第6至9節,詩人特別呼籲大家要趁著生命尚活著的時候,尋找上帝,祈求祂的寬恕。先知以賽亞也引用這詩人的說法(參考以賽亞書五十五:6)。詩人在這裡在表明一件事:認識上帝慈愛的人都會知道,在困境中最好也是唯一的途徑,就是尋找上帝。上帝一定會伸手保護。只有愚蠢的人才會想要用自己的力量脫離患難。

第10至11節,第10節是相對句型,聽從上帝的旨意和離棄上帝的人,必定會有截然不同的後果。第11節所提到的「義人」,是指依照上帝旨意行事的人。這樣的人不會偏離正路。

12.第三十三篇:

這是一首讚美的詩歌。通常用在國家脫離險境時,舉國民眾高唱讚美上帝的慈愛。

第1至3節,這三節是此首詩歌的序言。也從這序言可看出是讚美歌頌上帝的詩歌。

第4至9節,在這段詩歌中,詩人強調整個宇宙萬物都是用上帝的話所造成的。而在整個創造中,也顯露了上帝的特性:喜愛正義公平。這正好表現了上帝的慈愛。換句話說,有愛的地方,就會看見上帝創造的偉大。

第10至12節,上帝創造萬物,因此祂對自己所創造的一切萬物都知之甚詳。誰有陰謀想要陷害他人,上帝都看得清楚。因此,遵守上帝旨意的國家、人民,一定會獲得上帝賜福。

第13至15節,詩人清楚地描述出上帝的特質和能力,表明創造的上帝,深知受造人類的心思意念。這也是聖經一再告訴我們的,上帝是看人的內心,沒有人能夠隱瞞得過上帝的眼光。

  第16至19節,這段詩歌對那些喜歡窮兵黷武的人來說,這些詩句確實是很好的教材,詩人說到真正可以使我們的生命得到保障的,不是在於人的手所造的器械,而在於上帝的眷顧。

第20至22節,這段詩歌是此首詩歌的結語。詩人提醒只有仰望上帝的人,心中才會有喜樂。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