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218期

約翰福音第二十至廿一章

1.第二十章1至10節:

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抹大拉的馬利亞等婦女去探耶穌的墓。現在這段經文記載抹大拉的馬利亞在「星期日清晨」一個人跑去探墓,發現墓門的石頭已經移開,她覺得不對勁,就趕緊跑去找彼得,和另外一位「耶穌所鍾愛的」門徒。抹大拉的馬利亞認為有人去盜墓。於是這兩個門徒就跑去看。

彼得到了之後就直接「走進墓穴」,跟著他去的那位耶穌所鍾愛的門徒也跟隨在彼得的後面進去。可見這個墳墓的洞穴相當大,足夠讓兩個人同時進入。

是誰打開了堵住墓穴的大石頭呢?依照馬太福音第廿八章2節的記載,是「主的天使從天上降下來,把石頭滾開,坐在上面」。前三本福音書都有記載抹大拉的馬利亞等幾位婦女最先去探墓。她們去的主要目的,是要用香料塗抹耶穌的屍體(請參考路加福音廿四:1)。唯獨約翰福音記載只有抹大拉的馬利亞一個人。

包裹耶穌的頭巾「是捲著」,這表示沒有人動過手腳,跟原來的一樣,好好地放著。再者,頭巾若要「捲著」,必須包在頭上才有辦法,否則會散開。這也在表示復活的耶穌沒有移動包裹身體的麻紗和頭巾,他好像「煙」一樣離開包裹他身體的布和頭巾。

他們進入墳墓後,卻看不見耶穌的屍體,這是他們遇到的事實。只剩下包裹耶穌的頭巾和麻紗。換句話說,墳墓裡是空的,耶穌並不在墳墓裡面。

作者依舊強調說,此時的門徒們仍然不明白聖經所說,耶穌必定會從死裡復活這句話的意思。

2.第二十章11至18節:

約翰福音作者提供特別資料,說明復活的耶穌親自顯現給抹大拉的馬利亞看見。因此,抹大拉的馬利亞是所有跟隨者當中第一個看見耶穌復活的。而四本福音書共同的寫法是,復活的耶穌出現時,沒有人認識他,都是當他開口叫出人的名字,或是做出某一種動作,比如擘餅分給門徒時,大家才想起原來是耶穌。

第12節說有「兩個穿著白衣的天使」出現在墓穴中,這種說法和路加福音第廿四章4節記載的相同。只有約翰福音記載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這兩位天使有過一段對話。其它三本福音書都說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其他婦女看見天使都會害怕。約翰福音不但說抹大拉的馬利亞不會怕,還向天使控訴有人將耶穌的身體「移走」。

抹大拉的馬利亞看見復活的耶穌時,並不認得,是耶穌叫她的名字後,她才清楚過來。

三本福音書都說出現在墳墓中的天使要抹大拉的馬利亞去告訴門徒,說耶穌復活了。只有約翰福音說是復活的耶穌親自要她去告訴他的弟兄,而抹大拉的馬利亞則是跑去告訴其他的門徒,說她已經遇見復活的耶穌。

因此,可以清楚知道復活的耶穌,並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他顯現在人的面前,並且是他親自啟示人認識復活的他。

3.第二十章19至23節:

這段經文是記載耶穌第一次顯現給門徒看見。且時間是在復活的當天「晚上」。

四本福音書所描述有關耶穌復活的事蹟都有一個共同點:很奧秘。就像約翰福音的作者在這裡所記載的,當「門徒聚集在一起,門緊緊地關著」,但就在這個時候,復活的耶穌突然出現了(第19節)。換句話說,復活的耶穌可以穿過「緊緊地關著」的門。然後在第26 節也是一樣,「門關著,可是耶穌忽然顯現,站在他們當中」。這到底是個怎樣的身體?真實的?或是虛幻的?如果是虛幻的,他的手卻是可以觸摸的,表示那是真實的身體。這是復活的最高奧秘,遠超過我們人的理解能力。

「願你們平安!」這是復活耶穌顯現給門徒看見時所說的第一句話。當耶穌把自己的「手和肋旁」給門徒看過,門徒看出那是「主」之時,就「非常歡喜」,這點和路加福音第廿四章37節記載門徒的反應是「驚惶戰慄」大不相同。

第22至23節,耶穌要差遣門徒出去傳福音,因此,他向門徒「吹一口氣」,使門徒因此「領受聖靈」,並且給門徒有赦罪與否的權柄。這裡的「吹一口氣」,就像上帝創造人類時,從塵土捏好的人的鼻孔吹氣進去,人就變成有生命的人(參考創世記二:7),表示上帝和祂創造的人之間,有緊密的生命關係。這裡一樣,當耶穌差派門徒出去傳福音時,雖然是有生命的危險,但耶穌吹一口氣進入門徒當中,表示他與門徒之間永不分離。

4.第二十章24至29節:

這段記載耶穌的門徒多馬,當耶穌顯現給門徒看時,他不在場。因此,當他回來,其餘10個門徒都異口同聲見證這件偉大神蹟時,他表示絕對不相信。除非「親眼看見他手上的釘痕」,並且用「指頭摸那釘痕」,以及用他的手「摸」耶穌的「肋旁」,否則他就不相信。

為了要讓多馬確信,「一星期後」,復活的耶穌再次顯現給「聚集」在一起的門徒們看見。然後,復活的耶穌要「多馬」用他的手「摸摸」耶穌的「肋旁」。他同時勸勉所有的門徒「不要疑惑,只要信」。

「我的主,我的上帝!」這是多馬對復活的耶穌的信仰告白。其實這也是信仰最重要的關鍵。因為信仰不是完全靠理性推理就能完全明白,它有更重要的部份:心靈的功課。就像復活的耶穌對多馬所說的話:「你因為看見了我才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信的是多麼有福啊!」

5.第二十章30至31節:

  第30節,到底耶穌還行過多少神蹟奇事?福音書沒有完全記載。再者,作者也在表示還有很多有關耶穌的事蹟在早期教會中流傳著,這也就是路加福音在第一章1節所說的:「已經有好些人從事寫作,報導在我們當中所發生的事。」可惜的是,這些報導、流傳的事蹟都沒有紀錄下來,或是保存下來。

第31節,作者寫這本約翰福音的主要目的,為的是要幫助大家能夠清楚知道:「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要你們因信他而獲得生命。」這剛好和馬可福音的作者說他寫該本福音書的主要目的:「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的福音是這樣開始的。」相同。

6.第廿一章:

約翰福音原有的經文到第二十章31節就結束。這一章可說是後來編者增補上去的。補上這一章的資料其目的有幾種說法:一是和本章第20至24節的問題有關,認為耶穌會在這位他所鍾愛的門徒去世之前來臨。但作者有意要說明時間在上帝手中,因為上帝有自己的拯救計畫,不用人來擔心。二是早期教會內部早就流傳著這一章的資料,但在編輯完成之後,又蒐集到這份資料,於是就以附錄的方式添加在最後。三是早期教會內部有關耶穌復活的神蹟流傳著兩種傳統,一是耶路撒冷的,這是以路加福音的看法為主軸,認為復活的耶穌會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然後將福音往外傳開。這樣,約翰福音第二十章就屬於這個傳統。另一是加利利的。認為復活的耶穌會在加利利和門徒相會面,這點也是馬太和馬可這兩本福音書的觀點。而第廿一章則是屬於加利利的。

7.第廿一章1至14節:

這段經文是記述有關耶穌復活後再次給他的門徒看見的經過。故事的經過很像路加福音第五章1至11節,耶穌呼召彼得兄弟和雅各兄弟的情景。

第1節,「提比哩亞湖」,這是指加利利湖。耶穌在這裡顯現給門徒看見。

第2至6節,原先,耶穌被抓,釘死在十字架上後,包括彼得在內,「所有的門徒都離棄耶穌,逃跑了。」(馬可福音十四:50)現在門徒們以彼得帶頭,又回到加利利湖去捕魚。他們可能是想用這樣的方式忘掉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悲傷,或是心中的極大失望。因為他們曾經拋下一切所有的跟隨耶穌去了(參考路加福音五:11)。結果耶穌卻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但就在這個時候,復活的耶穌顯現在他們面前。

就跟過去耶穌呼召彼得、雅各這兩對兄弟時的經歷一樣,門徒們同樣是沒有捕到魚,就在這時候,復活的耶穌出現,並且指導他們在哪地方撒網,他們按照耶穌的指示之處撒網下去,結果「拉不上來,因為網著了太多的魚」。

第7至10節,是耶穌所鍾愛的門徒很敏感,馬上發現「是主」,他告訴彼得,彼得這時候才醒悟過來,於是「拿一件外衣」遮住他赤裸的身體就「跳進水裡」,而「其餘的門徒」則是趕緊划船上岸,並且清點了他們所網到的許多魚,共計有「一百五十三條」。但當他們上岸時,發現復活的耶穌已經替他們準備好了早餐,包括有「魚和餅」。

第11至14節,這裡說撈進網裡的魚雖然多,但都沒破網導致魚兒掉落,這正好回應了第六章39節、第十七章12節,耶穌所說過的話。

復活的耶穌以「吃」來表明他確實是復活了,且是身體的復活。這對早期教會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當時教會流傳著耶穌並沒有實際在人間,大家看見的只不過是個幻影。但這裡說耶穌跟門徒一起吃早餐,表明他確實曾在人間與大家一起生活。而且用分餅和魚給門徒,讓門徒想起耶穌曾用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餵養超過五千人飽食的神蹟。在這裡偉大的神蹟又再次顯示給他們看見。

第14節說這次是第三次顯現。第一次是在第二十章19節,第二次是在第二十章26 節。現在是第三次。

8.第廿一章15至19節:

這段經文回應了彼得有三次否認耶穌和他的師徒關係,而在這裡,復活的耶穌連續三次詢問彼得「你愛我嗎」這個問題。好像有意要提醒他:彼得啊,你還會否認我嗎?

這裡彼得的回答是很堅定,就像耶穌在預言他會三次否認的時候,他也是用很堅定的語氣對耶穌說:「即使我必須跟你同死,我也絕不會不認你!」(馬可福音十四:31)現在當耶穌第三次再問彼得「你愛我嗎」之後,作者說彼得「就難過起來」。因為這種連續三次的詢問是嚴肅的,而且也可以理解這三次的詢問是有「生命之約」的內涵在裡面。特別是這段詢問是編排在彼得和其他門徒捕到許多大魚的事件之後,問「你愛我嗎」這樣的問,也是在問說:「你愛我勝過這些大魚嗎?」而每問一次,彼得的心就更堅定,回應的語句也越堅強。而當彼得回答說「是的」之時,復活的耶穌總是提醒他要「餵養我的羊」。

第18至19節,這兩節已經為彼得將會在迫害中受難說出了預言。後來確實應驗。大約是在主後64年左右因羅馬皇帝尼祿火燒羅馬城,並將之嫁禍給基督徒,在那次事件中彼得殉教了。

9.第廿一章20至24節:

到底作者所說的「耶穌所鍾愛的那門徒」是誰?作者一直沒有給明確的答案。而彼得為甚麼要問這個門徒的後事?很可能是因為復活的耶穌預言他會受難,而他也想要知道這個門徒會有甚麼際遇,是否會和他一樣。復活的耶穌讓彼得知道這種「生與死」的事,主權是在復活的耶穌手中。

第24節,作者說出這位耶穌所鍾愛的門徒,就是本福音書作者自己。

10.第廿一章25節:

這節可以對照第二十章30節,意思是相同的。

讀使徒行傳這本教會歷史書

如果要用一句最簡單的話來說明使徒行傳這本書,它可說是最早記載基督教會歷史的一本經書。可從這本經書中清楚看到早期使徒們宣教工作的路線,以及他們在宣教工作中種種的遭遇、經歷。

了解使徒行傳重要性的人應該清楚,這本史書對基督教信仰發展的影響非常的大。當早期教會在討論是否要將使徒保羅所寫的書信放入新約正典裡時,這本使書發揮了決定性的影響,因為有這本史書,後代的基督徒才得以明白使徒保羅在宣教工作上的努力和貢獻。雖然在使徒行傳、路加福音之前,使徒保羅的書信早已在教會中流傳了,但很可能因為這本史書的緣故,大家越發加倍珍惜使徒保羅的書信,才使他的書信廣傳到各地的教會去。

外邦人加入基督教會

再者,使徒行傳除了可看到早期基督徒受到嚴重的迫害外,也從這本經書知道外邦人加入基督教會的經過。使徒行傳第十五章記載基督教會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會議-耶路撒冷會議。這個會議是在主後49年召開的,主要的目的是討論有關外邦人加入基督教會的問題。作者談到此次會議時,雖然僅僅用「經過長時間的辯論」(參考使徒行傳十五:7a)這麼簡單的一句話,但卻可以想像其間必定經過相當冗長的辯論,才獲得外邦人不必接受割禮也可以加入教會的結果。當然,從加拉太書中可以發現: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們並非真心、實在同意這個決定,而是出於相當勉強,這點從彼得以及原先與使徒保羅最同心的宣教同工巴拿巴,都不敢在公開的場合跟外邦人聚在一起吃飯(參考加拉太書二:11-14)可以看得出來。

一本記錄教會受難史的經書

當使徒行傳記載有關教會受迫害的事件時,也同時看見上帝奇妙的手在帶動歷史的走向。可以這樣說:使徒行傳就是一本教會受迫害的歷史。從第四章開始到第廿八章,都有使徒們在宣教事工上受到迫害的紀錄。包括:

彼得與約翰被捕入獄(參考四:1-4);

使徒們被囚禁(參考五:17)、被打、警告(參考五:40);

司提反被殺害(參考六:8-13,七:54-60);

信徒受到迫害,分散四處,但卻未停止宣教工作(參考八:1-5);

信徒繼續受到迫害(參考九:1-2);

掃羅受到迫害(參考九:23-25,九:29-30);

司提反事件的延續(參考十一:19-21);

希律迫害教會,約翰的哥哥雅各被殺、彼得被關(參考十二:1-5);

迫害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參考十三:45-50);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在以哥念受到凌辱(參考十四:1-7);

在路司得使徒保羅被猶太人用石頭丟打,差點死去(參考十四:19);

使徒保羅與西拉在腓立比被棍打及監禁(參考十六:16-24);

使徒保羅在庇哩亞受干擾(參考十七:13-14);

使徒保羅在哥林多被拉上法庭控告(參考十八:12);

在以弗所,該猶和亞里達古被抓(參考十九:29);

猶太人設計要殺害使徒保羅(參考二十:3);

保羅被捕,以及他上訴羅馬法庭的經過(參考廿一:27至廿八章)。

從上述資料可以了解整本使徒行傳,其實就是一部教會受迫害的歷史。但就在人(尤其是手上握有政治權力的人)看來教會已經消滅了、沒有希望了的情況下,上帝奇妙的手開始顯現出祂對人類歷史導引的方向。從使徒行傳第八章與第十一章,都可看到這些受到迫害的基督徒不但沒有退避,而是換方向到各地去傳耶穌的信息。上帝的靈感動這些傳福音的人,也感動那些聽福音的人,福音就這樣傳開了。有誰想到結果會是這樣?有哪一位猶太人的宗教領袖在迫害基督徒的時候,想到帶來這樣的反效果?這也就是有人這樣描述基督教會:「教會是建立在基督和殉教士的血的基礎上。」這句話從使徒行傳看來確實是一點也不錯。

宣教工作的特色

使徒們在宣教的過程中有幾個重要的特色很值得我們注意:

1.宣教工作並非固定在一個地方。

  這跟今天的傳道者固定守在一間教會的宣教型態很不相符;使徒保羅宣教上最大的特色,是四處去傳福音;耶穌的宣教工作也是四處周遊,走遍各村鎮。福音書的作者最常用的一句話是「耶穌繼續在附近各村莊教導人」(參考馬可福音六:6),或「耶穌周遊各市鎮鄉村,在各會堂裡教導人,宣講天國的福音,並治好民間的各種疾病」(參考馬太福音九:35)。

  這種情形也是早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的方式;宣教師們是以一個據點為中心,然後四處向外傳福音。例如:他們以台南府為中心,然後往台南府的四周去傳福音、開拓教會。

2.有聖靈的同在,使受迫害者不再懼怕,反而更加勇敢地去傳揚福音的信息。

  這種信仰的力量,不是來自人為的訓練,而是來自聖靈的充滿。翻開教會歷史的資料,就會發現世界各地的宣教史蹟充滿這樣的經驗、經歷。迫害越是嚴重的地方,常常是越有見證的地方,這種迫害與見證呈正比的情形即使在今天的基督教會亦然。例如中國的「地下教會」,在中國共產黨政府的政策下,它是違法的宗教團體,但是在中國卻是基督教教勢發展最快速,也是最興旺的宗教團體,中國共產黨政府取締越厲害,信徒的信心是越堅定。為甚麼會這樣?坦白說,沒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唯一能說明的理由,就是聖靈的同在。

    聖靈,這是使徒行傳這本經卷非常重要的一個主題。在第一章8節,耶穌對門徒說:「聖靈臨到你們的時候,你們會充滿著能力,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和撒馬利亞全境,甚至到天涯海角,為我作見證。」這句話說出基督教會在傳福音事工上的特色,就是依據聖靈的引導做工,而不是靠個人的能力。這一節也可說是使徒行傳的主軸。作者路加就是要告訴所有的信徒,能帶領人皈依基督耶穌的,並非人的能力使然,而是聖靈藉著人做祂拯救的工作,這個認識非常重要。沒有聖靈工作,人在福音的事工上的努力不可能有任何結果的,這一點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信念。

團契生活的重要性

    這也是使徒行傳提供的寶貴資料。作者路加描述早期教會充分表現出信仰團契的特質:大家如同一家人。基督教會這個信仰團契有幾個特點:

1.同心禱告(參考一:14,二:42,四:24、31,六:6,八:15,十二:5,十六:25,二十:36,廿一:5)。同心祈禱是走過艱困的力量來源,即幫助人走過艱困最有力的方法。

2.分享與分擔(參考二:42-47、六:1-7,比較出埃及記十六:17-18)。這是信仰團契的基礎,也是基督教信仰的特質。分享是見證信仰最好的方法,分享本身就是最奇妙的神蹟。

3.真實不欺的心。這一點是成為信仰團契最為重要的條件,原因是誠實就是在見證信仰。任何人加入基督的信仰團契,必須有這樣的態度,否則,就是在欺騙上帝。從亞拿尼亞和撒非喇的欺騙事件(參考五:1-11),可以體會到「誠實」對信仰團契的重要性:沒有誠實,就無法達到真正的「同心合意」(參考二:46,四:32,五:12)。信仰團契若要減少紛爭,最重要的就是真實的心,缺少它,這個信仰團契不可能平靜,甚至會因為有人不誠實,而使信仰的本質丕變。

寫作的日期

這本書是甚麼時候寫的?一般而言有兩種說法:

其一,是在主後62年左右。原因是這本書只記載到使徒保羅抵達羅馬城,並沒有進一步記載關於主後65年羅馬城被焚,基督徒遭到大迫害的事件。且以作者路加是這樣細膩記載宣教事蹟的人,尤其是記載門徒們在宣教工作上遇到的迫害,不太可能將這件事忘記,或是忽略掉。使徒保羅和彼得都可能在這次羅馬城被焚事件後殉道。另外一點,主後70年,耶路撒冷聖殿被羅馬將軍提多(Titus)率軍摧毀。這是大事件,是猶太人傷痛至極的際遇,對基督徒來說有很大的意義。但是,作者路加也沒有提起這次事件。再者,這本書只記錄到使徒保羅被送到羅馬,沒有進一步紀錄有關他受審的情形。因此,這本書很可能是在主後62年左右寫成的。

其二,此書寫於主後72年以後。持這種看法的理由是:a.路加福音大約寫於主後70至80年之間,使徒行傳不太可能比這個時間更早成書,因為使徒行傳是比路加福音還要晚期的作品(參考使徒行傳一:1)。b.因為在第一章8節作者路加有說到福音要傳至「耶路撒冷、猶太,和撒馬利亞全境」,而使徒保羅在主後67年左右殉道,耶路撒冷聖殿在主後70年被摧毀,如果作者將使徒保羅的殉道、耶路撒冷聖殿的破碎都紀錄下來,顯然跟第一章8節的主軸思想不符。c.那為甚麼這麼注意社會事件發生的作者,會將上述兩個重大事件-羅馬城被焚、耶路撒冷聖殿被摧毀-忽略了呢?有可能是因為在路加福音第廿一章20至24節中,作者已經有提起相關的暗示:

「當你們看見耶路撒冷被敵軍圍困時,你們就知道它快要被毀滅了。那時候,住在猶太的,要逃到山上去;住在城裡的,要出來;住在鄉下的,不要進城。因為這是『懲罰的日子』,要使聖經上的話都得應驗。在那些日子裡,孕婦和哺育嬰兒的母親就苦了!嚴重的災難將臨到這地方,上帝的義憤要降在這人民身上。他們要死在刀劍下,或被俘虜到各國去。異教徒要踐踏耶路撒冷,直到他們的期限滿了。」

而使徒保羅殉道或是受審的過程,在當時的基督徒中是人盡皆知的事,沒有必要多加贅述。因此第二種看法認為此書是比較晚期的作品。

此書的特色

作者路加很用心地述說對基督教信仰應有的正確態度,就是相信耶穌是上帝所差來的救主,他的救贖並不只是給猶太人的,而是為了全人類。

向人傳講耶穌的死和復活,是相信耶穌主要的見證方式,這一點也是使徒行傳這本書的最重要的記事。它記載早期的基督徒到處去見證耶穌,是為了我們的罪而死,上帝使他從死裡復活。這見證就是「福音」的主體。

讀完使徒行傳,可以了解今天的教會其實繼續在寫「使徒行傳」,或是說應該有這樣的認知:今天教會存在的使命,就是繼續使徒們未完成的工作-到天涯海角為復活的耶穌作見證(參考使徒行傳一:8)。用這樣的心境來了解作基督徒的意義,用這樣的瞭解來看今天基督的教會,就會比較清楚作者路加的用心了。

可以分成幾個段落來看

一、耶穌復活升天,以及門徒揀選馬提亞取代猶大。第一章1至26節。

二、聖靈降臨在門徒身上,福音事工大大興旺。第二章1至六章7節。

三、教會受到迫害,以及福音向外邦傳播。第六章8節至八章40節,第九章32節至十二章25節。

四、掃羅皈依主耶穌並開始傳福音。第九章1至31節。

五、耶路撒冷會議。第十五章1至35節。

六、使徒保羅的宣教工作:

1.第一次旅行傳道。第十三章1節至十四章28節。

2.第二次旅行傳道。第十五章36節至十八章22節。

3.第三次旅行傳道。第十八章23節至廿一章16節。

七、使徒保羅在耶路撒冷被捕和審問。第廿一章17節至廿六章32節。

八、使徒保羅赴羅馬上訴的經過。第廿七章1節至廿八章31節。

也可以分成下列不同的段落

一、依照人物來分:

1.彼得和其他使徒,以及最初的信徒。第一章1節至六章7節。

2.司提反事件。第六章8節至八章3節。

3.腓利的宣教工作。第八章4節至八章40節。

4.掃羅皈依基督。第九章1至31節。

5.彼得的見證。第九章32節至十二章25節。

6.使徒保羅的見證:

a.第一次旅行傳道。第十三章1節至十四章28節。

b.第二次旅行傳道。第十五章36節至十八章22節。

c.第三次旅行傳道。第十八章23節至廿一章16節。

7.使徒保羅在耶路撒冷被捕和審問。第廿一章17節至廿六章32節。

8.使徒保羅赴羅馬上訴的經過。第廿七章1節至廿八章31節。

二、依照城市、地區分段落:

1.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宣教工作。第一章至六章7節。

2.發展至猶大和撒瑪利亞地區。第六章8節至九章31節。

3.發展至凱撒利亞和安提阿地方。第九章32節至十二章24節。

4.使徒在小亞細亞地區。第十二章25節至十六章5節。

5.使徒保羅到馬其頓、雅典、哥林多、以弗所的經歷。第十六章6節至十九章20節。

6.從耶路撒冷到羅馬。第十九章21節至廿八章31節。

三、按照經文記事分段落(這也是使徒行傳這本書特別的地方,在下列的段落處,都會有類似「上帝的信息傳開,信徒人數增加」這樣的句子出現):

1.第一章1節至六章7節。

2.第六章8節至九章31節。

3.第九章32節至十二章24節。

4.第十二章25節至十六章5節。

5.第十六章6節至十九章20節。

5.第十九章21節至廿八章31節。

使徒行傳第一至五章

1.第一章1至5節:

這段經文是使徒行傳的序言。作者先說明寫此史書的目的,就是要介紹使徒們如何在聖靈充滿之下,到各地去傳福音,見證耶穌復活信息的腳跡。

第1至2節,這裡談到作者「所寫的第一部書」,指的就是路加福音。在該福音書中有詳細記載耶穌出來傳福音到死而復活之後,都有「藉著聖靈的力量」給他的門徒許多指示。

第3節,這節可以對照使徒保羅所寫的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5 至8節,說復活的耶穌給許多人看過。

   第4至5節,作者路加說耶穌交代門徒「不要離開耶路撒冷」,和路加福音第廿四章47節,以及第52節等,都可看出作者認為耶路撒冷乃是傳開福音的中心地點。並且認為耶穌的門徒的施洗,將會帶有聖靈的力量。

2.第一章6至11節:

第6至7節,門徒們所關心的還是和以色列國的政治問題有關。但耶穌很清楚地告訴他們,那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上帝在決定一切。

第8至9節,這裡說到「聖靈臨到」門徒身上。在往後的使徒行傳裡,常常看到「聖靈降臨」或是「聖靈充滿」在門徒身上等這種句子出現。這也是使徒行傳的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傳福音的工作,就是聖靈的工作,不是靠人的能力可以達成,而是聖靈藉著人顯現出祂的力量來。

因為有聖靈同在,福音才會廣傳到「天涯海角」,為復活的耶穌作見證。作者說復活的耶穌是在門徒的眼前「被接升天」,這升天的記事也可參考路加福音第廿四章50至53節的記事。

第10至11節,與路加福音第廿四章4節提到墳墓裡的兩個衣服發光的人相同。「你們看見他怎樣升天,他也要怎樣回來。」這句話從早期教會流傳下來至今,這信息一直在基督教會中被流傳著沒改變。

3.第一章12至26節:

這段經文有兩個重要的主題,其一是關於猶大的死。其二是關於遞補門徒猶大死後留下來的缺。

猶大的死,在早期的教會流傳著兩種說法,一種是馬太福音第廿七章3至10節記載的,說猶大後來上吊自殺了。另一種就是作者路加所蒐集的版本,猶大是墜死。雖然詳細內容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猶大出賣耶穌並沒有得到他想得到的,無論是錢也好,或是所謂的有「政治企圖心」也好,換句話說,人想用自己的方式改變上帝的計畫,那是很愚蠢的想法。

另一個主題是關於揀選另一個人遞補猶大,這跟早期教會的發展有關。使徒團還是希望維持「十二」這個人數,也可能是和猶太人的十二支派之傳統有關。彼得訂出遞補的條件是:「這個人必須是當主耶穌在我們當中出入時──從約翰施洗開始到耶穌被接升天為止那一段期間──始終跟我們在一起的人。」

當時符合這個條件的人不少,因為跟隨耶穌的人很多,但是耶穌只從這些人當中揀選出十二名當門徒。但這些跟隨者並沒有因為沒被選上就脫隊了,沒有,他們還是跟隨耶穌到耶路撒冷,且親眼看見他受難、復活。這樣的心境是很重要的。

第23至26節,他們從眾人當中「推選兩個人,就是約瑟和馬提亞」。經過祈禱之後,用「抽籤」方式,「抽出馬提亞來」,這樣,又變成「十二個使徒」了。

4.第二章1至13節:

這一章是基督教會歷史上非常重要的記事,說明基督教會成立的背景。

「五旬節」,這是猶太人重要的節期之一,從逾越節的次日開始算七個禮拜。因此,又叫「七七節」(參考申命記十六:1~12)。這也是猶太人慶祝收割的感恩活動,因此又叫「收割節」(參考出埃及記三十四:22)。

第2至4節,提到聖靈降臨的情景,作者路加描述說,聖靈降臨的「形狀像火焰的舌頭」,聲音則像「一陣大風颳過的聲音」。而最特別的是被聖靈充滿的人,「開始說起別種語言來」。這種現象使許多從外地回來耶路撒冷參加節期活動的人都大感「驚訝詫異」。

第5至8節,這段經文說「有從世界各國來的虔誠的猶太人住在耶路撒冷」,似乎都被聖靈的力量感動,心裡充滿著喜悅,而「每一個人聽見都信徒用他本地的語言說話」,這件事使這些從外地回來的猶太人,大感詫異。他們無法了解這些來自「加利利」的耶穌門徒們,為甚麼能說他們在僑居地各自使用的語言。

第9至13節,這裡說明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名稱,共計包括了十五個地區,幾乎涵蓋了羅馬帝國所統治的轄區。值得注意的,是第10至11節說「有從羅馬來的,包括猶太人和皈依猶太教的外邦人」,這已經隱喻著猶太人和外族通婚的情形非常普遍。而這些門徒所傳講的,就是「上帝偉大的作為」,這句話表示門徒是宣講上帝怎樣使耶穌從死裡復活。但也有人認為這些門徒會講各種語言,其實是他們喝醉了。

5.第二章14至42節:

這段經文可以說是使徒們最早的見證詞。

第14至16節,「彼得和其他十一個使徒站起來」見證說,他們並沒有喝酒,因為那時才上午九點鐘。

第17至21節,這十二個使徒引用約珥書第二章28至32節。先知約珥對從巴比倫奴隸之地回到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所說的話,指上帝將重建他們,使猶太人有新的生命力。使徒們將這樣的話用來勉勵早期的信徒,也是在表示因為信靠復活的耶穌,將使人的生命重建起來。因為上帝差遣耶穌到世上來,就是要重建猶太人,成為新的選民。而相信耶穌的人就是耶穌要拯救的對象,使之成為新的子民。其實,使徒用這種方式在宣講,也有一個重要的用意:要讓猶太人知道耶穌就是先知預言要來臨而他們期盼已久的拯救者。

第21節,原本約珥是「呼求上主之名」,現在使徒將之改成為「呼求主名」,意思指只要向耶穌呼求,就會得到救恩。

第22至28節,這是使徒們見證的第二部分。在這段宣告中,使徒們很清楚地將耶穌傳「上帝國」的信息,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信息連結在一起。換句話說,要傳揚耶穌,就要從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開始。而十字架是代表著生命的苦難,但卻讓人看到上帝的救恩。

第25至28節的這段詩歌,是引用詩篇第十六篇8至11節。這段詩篇通常被認為是大衛王在預言拯救者即將來臨的詩歌。主要在說明,一般人所經歷的生命之死,耶穌也有。但耶穌並沒有死後停留在陰間,他的身體不但沒有腐爛,而是成為得救的通道,使新的生命獲得喜樂。

第29至35節,這是第三段見證。這裡使徒們特別強調一個敏感的問題,就是猶太人最喜愛、尊崇的大衛王,他就算很偉大也是死了,且埋葬。相對於耶穌,不但沒有死,而且是復活了。這是「上帝已經使他復活了」,這些使徒就是為耶穌復活的事作見證的人。

第30節,是引用詩篇第一三二篇11至12節、17至18節,另外也可參考以賽亞書第十一章1節等。

耶穌不但復活了,他是升天到上帝的右邊,在那裡領受聖靈的力量。而現在使徒們就是因為耶穌的聖靈充滿而說話。

第34至36節,這裡的詩歌是引用詩篇第一一○篇1節,說明大衛也尊稱這位拯救者就是他的「主」。而這位「主」,就是耶穌,他復活了。

第37至39節,這段經文也成為今日教會勸人悔改的內容。彼得要大家「悔改,並且要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好使「罪得到赦免」,這樣就會領受聖靈。換句話說,有悔改認罪的人,透過洗禮會得到上帝給予生命的力量,這是上帝所應許要賞賜的恩典。

第40至42節,大家都深受感動,因此,一下子受洗的人就有「三千人」,這些人不但受洗,而且「專心向使徒領教,參加團契生活,分享愛筵,一起禱告」,早期教會就這樣開始有了雛形,信徒增長的速度可說是相當的快。

6.第二章43至47節:

「使徒們行了許多神蹟奇事」,這必定是和他們被聖靈充滿有關。因為有聖靈的力量,才能行神蹟,且使人有敬畏的心。這數以千計的信徒大家變賣財產,「按照各人的需要把錢分給大家」。會這樣的原因是大家都認為耶穌很快就要再降臨,世界末日到了。留著財產對生命的得救沒有幫助,因此變賣財產成為那時大家聚集在一起的主要動力。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同心合意,天天在聖殿裡聚會」,並且以「純潔的心一起用飯,頌讚上帝,跟人人保持和睦的關係」,這才是教會之所以為教會的典範。

7.第三章1至10節:

這一段是大家熟悉的經文,也是膾炙人口的神蹟故事。彼得和約翰醫治好一位生下來就瘸腿的人。

第1至5節,這裡開始提到「禱告的時間」。在舊約時代是每天早上和下午各有一次祈禱的時間。嚴謹的猶太人會每天祈禱七次(參考詩篇一一九:164)。耶穌的時代,一般猶太人已經習慣每天有三次祈禱,時間是在早上九點、下午三點,以及下午六點。因此,第1節說彼得和約翰下午三點到聖殿去,也可能就是要去祈禱的時候,在聖殿的美門前遇到這位乞丐在行乞。

第6節,是整個神蹟的中心。這節將神蹟的力量和傳耶穌的福音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另一方面,這節也驗證了耶穌給門徒的應許,只要奉他的名求,他必定應允(參考約翰福音十四:13)。

第7至10節,確實,在使徒們的身上是充滿著聖靈的力量,使他們也能行神蹟奇事,因為這醫治的神蹟,讓眾人都「大感驚異」,而這個被治好的乞丐,則是「邊走邊跳,頌讚上帝」。這個醫治的神蹟也是在回應第二章43節。

8.第三章11至26節:

由於彼得和約翰行醫治神蹟,在耶路撒冷聖殿造成很大的反應和震撼。彼得就趁著這機會見證耶穌就是大家所期盼的基督。這段見證詞主要的內容在說明:耶穌乃是上帝在以色列先祖時代,就已經預定要來的基督(彌賽亞)。

整段見證詞中最重要的是在第15節,人將生命的主─耶穌給殺死了,但上帝使他從死裡復活。彼得說他和其他使徒就是為此事作見證的人。

第17節,這裡所說的「無知」,可對照路加福音第廿三章34節,耶穌在十字架上所說的:「父親哪,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曉得自己在做甚麼。」人不曉得自己在做甚麼,這就是「無知」。

值得注意的是第22至24節,彼得從摩西說到「所有傳信息的先知們」,就是在宣佈耶穌是上帝差派到世上來的基督這個信息。換句話說,耶穌就是整本舊約述說上帝拯救工作的總結。

彼得的這段見證詞,很明顯的也是在勸大家一定要悔改,轉向上帝。這樣才能得到上帝的赦免。耶穌就是為了赦免和拯救人類來到這世界上。

9.第四章1至22節:

第1至4節,這節說當彼得和約翰還在見證耶穌復活的信息時,有些祭司和聖殿警衛,以及撒都該人來找他們。撒都該人是不相信有死人復活的事(參考使徒行傳廿三:8)。因此,當彼得和約翰在傳耶穌復活的信息時,他們「非常惱怒」,並且將彼得和約翰逮捕入監。雖然這樣,信徒的人數卻越發增加,從三千人,現在增加到超過五千人了,這也說明了越迫害,信的人越多。

第5至12節,這段經文說到猶太人的領袖們,為了要阻止彼得和約翰傳復活的耶穌的信息,就召開猶太人最高議會,並對他們兩人進行審問。

從第8到12節是彼得在「聖靈充滿」下的見證。這也回應了耶穌曾告訴過他們的,當他們遇到被送入會堂或法庭時,不用擔心,上帝的聖靈會指示他們該說的話(參考路加福音十二:11-12)。

從第9至10節可以看出猶太人最高議會之所以將彼得和約翰逮捕,除了是和他們醫治好那位瘸腿的乞丐有關係,更重要的是他們傳講耶穌復活的信息。因為他們見證這乞丐的復原,就是奉耶穌的名所發出的神奇力量。

第12節,這是彼得最重要的信仰告白,也是基督教會這兩千年來的信息中心,強調除了耶穌以外,找不到其它得救的名可作為倚靠。而這也是使徒保羅的告白所說的:「除了耶穌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以外,甚麼都不提。」(哥林多前書二:2)

第13至22節,雖然面對這些權貴階層的審判,彼得和約翰並不害怕。加上那位被治好的瘸腿乞丐是最好的見證者,因此,這些宗教領袖只好警告他們,不得再用耶穌的名傳講信息。但第19至20節則說出他們兩人的勇敢見證:在上帝面前,聽從人的命令重要,或是聽從上帝的話重要?這是個非常重要的信仰課題。他們聽了之後,只好釋放他們。因為他們是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揚出來。且有那位被治好的乞丐作見證人。

10.第四章23至31節:

受迫害也不喪失傳福音的熱情,這就是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所要見證的事。當他們獲得釋放回到其他使徒的地方,大家同心歡樂歌頌上帝,也向上帝祈禱,特別是祈求上帝賞賜給他們「能藉著」耶穌的名「行神蹟奇事」,好使傳福音的事工更有見證和力量。

第31節,描述這些使徒再次「被聖靈充滿,開始勇敢地傳講上帝的信息」。

11.第四章32至37節:

教會之所以能夠存在下去,就是要有「同心合意」的心靈,而這必須是用誠實和敬虔的心才可以。在早期的基督教會裡,這絕對不是一件平凡的事,這是因為聖靈在作工才能有的結果,也是信仰團契最重要的見證。

從第32至 35節也可以看出,早期教會非常實際地在實踐「分享」的信仰告白。真心誠意地「分享」,就不會有缺乏。

第36至37節,作者路加以巴拿巴作為例子,介紹早期教會這種「同心合意」的實況,他賣掉了自己的一塊田地,把錢拿來,交給使徒。

12.第五章1至11節:

這段記載有關亞拿尼亞和他妻子撒非喇的事件,和前面第四章32至37節所記載信徒們都「同心合意」,以及巴拿巴的表現,剛好成強烈的對比。

亞拿尼亞和撒非喇這對夫妻,是用不誠實的心,要加入一個「同心合意」的信仰團契,因此,他們沒有將賣田地的錢誠實地交給門徒,這和巴拿巴的態度完全不一樣。換句話說,他們是以不誠實的心,加入一個誠實的信仰團契,若是沒有處理,必定會帶來更大的災難。

這段記事說出一個很重要的信息:要加入一個信仰團契,就必須用誠實的心。如果用欺騙、不誠實的態度加入信仰團契,不但對自己沒有利益,甚至會使信仰團契受到傷害。私心,是信仰團契中最為忌諱的態度。摩西帶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時候,教導他們一個非常重要的信仰功課──知足、不貪。

第9至11節,這裡說彼得非常忿怒,譴責亞拿尼亞這對夫妻是「串通來試探主的靈」。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果然,不但亞拿尼亞受到詛咒死去,連撒非喇也因為欺騙受到詛咒死去。「全教會和其他聽見這事的人都非常害怕」。

13.第五章12至16節:

這段經文再次看到信徒們是「同心合意」的聚會。信徒的人數也日漸增加。這段經文也讓我們看到聖靈充滿之下的使徒們,確實是很有醫治的能力,他們在「民間行了許多神蹟奇事」。

  為甚麼說「信徒以外的人都不敢接近使徒」呢?很可能是和亞拿尼亞、撒非喇的事件有關。再者,「信徒以外的人」,很可能也是指那些猶太人的領袖們,就是那些囚禁彼得和約翰的人。因為一般民眾都對使徒們有信心,加入團契的人才會越來越多。

14.第五章17至42節:

猶太人的宗教領袖們「非常嫉妒」,因此,就展開對使徒們的迫害。這跟當時他們也是因為「嫉妒」耶穌(參考馬可福音十五:10),才將他送交給彼拉多,並且煽動民眾大喊釘耶穌在十字架相同。現在他們也是這樣的心態要除掉使徒們。

他們雖然逮捕使徒關入牢獄,但「主的天使」卻到監獄去「打開監門,把使徒領了出來」,並且差派他們去聖殿見證福音的信息。

第22至26節,當警衛去監牢要將使徒提出審問時,才發現原本關在監牢的使徒們已經在聖殿教導民眾了,這一驚非同小可。於是他們趕緊又去聖殿將使徒們帶去見猶太宗教領袖。

第27至28節,這是大祭司的控訴,認為使徒們要將殺害耶穌的「血債歸在」他們身上。這也說出了他們心中的害怕。

第29至32節,這段經文是第五章的中心信息。彼得和其他門徒對大祭司的回答,也可以說是他們共同的信仰宣言:服從上帝比服從人更重要。

第33至35節,這段經文是猶太出名的宗教師迦瑪列的發言。

猶太人的經學教師有兩個派別,其一是比較保守的「夏麥」(Shiammai),另一個是比較自由派的叫「希列」(Hilliel)。迦瑪列是屬於「希列」學派的大師,在主後25年至50年代,在耶路撒冷是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大師。當猶太人的議員想要殺害使徒們的時候,他出來替他們講話,他要大家辦理審問使徒的事,必須要小心謹慎。從第39節看到迦瑪列的話很受大家尊重,因為他是經學大師。

第36至37節,迦瑪列提到兩件歷史事件,一是發生在主後第44至46年間,當時杜達曾帶領四百名猶太人去約旦河,對眾人說自己有能力如摩西般,可使約旦河的水分開。羅馬總督法都司(Fadus)派兵襲擊他時,他告訴跟隨者不要怕,說他有能力可以擊潰羅馬軍。結果自己被羅馬軍隊所俘,並且斬首送去耶路撒冷示眾。另有許多跟隨他的猶太人也被斬首。

另一件事,發生在主後第6年羅馬巡撫居里扭執行戶口普查。由於這次戶口普查的目的是為了要抽稅,引起「加利利的猶大」煽動民眾,激進黨派的人就利用機會跟著煽動人民抗稅。這樣可知道猶大事件,是發生在杜達事件之前,而不是第37節所說的「以後」。

第38至39節,迦瑪列建議不要處置使徒,「由他們去吧!」他認為,若是出自人的作為,必定會失敗,但若是出自上帝的旨意,如果加以阻止,等於是「敵對上帝」,那就很危險。

第40至42節,使徒們雖然受到鞭打,卻還很高興,這就是傳福音的人最可愛的地方,因為是為了福音的緣故而遭受苦難。而依照摩西法律,鞭打之刑不能超過四十下(參考申命記廿五:3)。使徒們雖然受到鞭打,卻還是繼續「傳揚有關基督耶穌的福音」。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