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451期

啟示錄第十二至十八章
1.第十二章:
從第十二章開始就是一連串的異象,這些異象和前面出現的七個印、七個天使和七枝號筒很不相同;前者的特色就是有次序地敘述異象中要呈顯出來的意義,且每個印的開啟和天使吹號筒之間都有相關連。這些異象是為了鼓勵在苦難中的信徒,不要放棄對耶穌的信仰,要堅持到世界的末了,這樣才能贏得天上的冠冕。
再者,啟示錄作者喜歡將信仰看成是一種屬靈生命的戰爭,且這種戰爭經常都很激烈,因為信仰就是生死之戰。無論這些異象用甚麼方式顯示都離不開這樣的主題。作者也是用這種方式在描述教會與邪惡勢力之間的衝突,這些異象就是在象徵著這兩者間的對立。
第1至2節,這裡用「神秘的景象」,「景象」一詞表示「記號」,也含有「神蹟」的意思。這裡所用的「景象」這詞,主要是在指人、物,而不是在說事情。
這裡說「有一個女人身披太陽,腳踏月亮,頭上戴著一頂有十二顆星的冠冕」,表示她是被上帝所特別揀選、照亮的女人,因為上帝就是她的亮光(參考以賽亞書六十:19-20)。「她快要生產」、「生產的陣痛」等這種用詞在聖經中一再出現,是特別用來形容生命所遇到的苦難(參考列王紀下十九:3,詩篇四十八:6,以賽亞書十三:8、,耶利米書四:31、六:24,彌迦書四:9、10、,馬太福音廿四:8,馬可福音十三:8),現在這個帶有榮耀光彩的婦女,遇到極大的迫害,且在痛苦中「呼叫」上帝的拯救。而這就像一個婦女在臨盆時的呼喊相同,表面上看起來是痛苦的,但在生產過後則會有新生命出現的喜悅。只要有上帝伸手救助,生命就會重新獲得喜悅。
第3節,這時天上又出現另一個景象,有一隻「大戾龍」,顏色是「紅色的」,且有「七個頭,十個角」。這隻「戾龍」和創世記第三章1節所提起的「蛇」是同一個意思,牠就是引誘人犯罪離棄上帝話語的力量。作者用「紅色」來表明牠是殘酷、嗜血如命的。這裡的「七」和「十」等數字,都是在表示特有的力量和能力。這隻戾龍的每個頭上都「戴著王冠」,表示牠靠著凶惡的力量,已經掌握了控制的權柄。
第4節,形容這隻戾龍有很大的力量,單用牠的「尾巴」,就能夠「捲起天上三分之一的星辰」,並且將之「摔在地上」(參考但以理書八:10)。且牠等著要「吞下」那即將出生的嬰兒,這資料可能引用自耶利米書第五十一章34節,描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吞滅了耶路撒冷一樣,毫不留情地洗劫所有,就像巨龍吞下耶路撒冷城裡所有一切財物。
第5節,這女人「生了一個男孩」,而這男孩要用很強硬的手法如同「用鐵杖」般的方式「統治萬國」,好讓一切混亂變成有條理和秩序。這觀念是引用自詩篇第二篇9節。詩人在描述一位上帝所揀選的君王,就是拯救者,他將會把萬國治理得很有秩序,而不再有喧嘩鬧事失序的現象。
「但是,這孩子被提到天上的寶座上去」,隱喻著死而復活之意。因為早期教會的信徒所重視的,就是終末審判所帶來的應許。這就像使徒保羅所說的,與耶穌同死,也將與耶穌同復活(參考羅馬書六:8)。
第6節,「那女人逃到荒野」避難,從這句話可以理解到早期教會已經有不少信徒為了躲避迫害,都紛紛逃入「荒野」山洞中隱居,以免遭遇迫害。且躲藏了「一千兩百六十天」,這數字就是三年半的時間(參考啟示錄十一:3),表示所有迫害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很快就會過去。
第7至8節,「米迦勒」,他是「天使長」,是以色列人的守護天使(參考但以理書十:21、十二:1)。這位天使長率領其他天使和「戾龍和牠的使者」打仗,要阻止牠們繼續迫害上帝的子民。最後天使們打敗了「戾龍」,說明無論邪惡的力量多大,都無法抵擋上帝的審判和力量。戾龍和牠的跟隨者都因為戰敗而從天上被驅趕下來,不能繼續留在天上。
第9節,這戾龍被以「古蛇」來描述,也稱之為「魔鬼或撒但」,這些都是在描述一個很具誘惑力的力量,而且它的力量大到足以迷惑全人類。
「撒但」,這字在舊約聖經中原本的意思是指「敵對者」。在天上,也有敵對者可以在上帝面前遊走,就像一個「檢察官」一樣,專門在向上帝控告那些它看不「順眼」的人。因此,在舊約聖經中,「撒但」在上帝面前也有一席立足之地,它甚至具有「天使」的角色。
但在新約聖經中,「撒但」有時也被稱為「魔鬼」,意思就是「毀謗者」。與舊約聖經觀念中的「敵對者」,顯然有意義上的差距。這種「毀謗」含有「阻礙」的意思,意指使人背叛上帝的旨意,或是使原本忠實上帝的人產生懷疑,而無法接近上帝。
第10節,這節清楚地談到上帝的審判終於來臨,上帝發出聲音,表示「上帝拯救的時刻」,意思是指上帝得勝的時刻來到。「他所立的基督也顯示了他的權威」,這表示上帝所揀選的拯救者-基督,已經彰顯了他統治的大權,不再讓邪惡、迫害上帝子民的力量繼續得逞。而那些想盡辦法「控告信徒」的誘惑者最後失敗了,而且被上帝懲罰「從天上被摔下來」。
第11節,這節可說是整本啟示錄的主軸,說明拯救並不是倚靠極強大的軍事武力,反而是用「羔羊的血」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換取得到。當人看為是「死」的時候,在上帝的救恩中卻是拯救的記號。而這勝過邪惡的力量就是來自上帝的「真理」。
第12節,天上是永恆的安寧,因為邪惡的力量已經被驅逐殆盡,上帝的子民可以在天上「歡欣」安享快樂。但相對的是被「魔鬼」所控制的,都因此而面臨滅亡的懲罰,那日子接近了,所剩的日子不多。
第13至14節,「那生了男孩子的女人」,代表著教會與上帝的子民-基督徒。這「戾龍」被懲罰「摔在地上」而忿怒到想「追擊」那女人。因為它已經無法傷害到那「男孩子」。但這被攻擊的女人,獲得「大鷹的兩個翅膀」,而能飛到遙遠的「荒野」,在那裡被妥善照顧長達「三年半」的時間,都不受「蛇的攻擊」。這就像出埃及記中所描述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入曠野,備受上帝的看顧一樣。
第15至16節,這「蛇」從「口中噴出一股洪水」,在以色列文化中,「洪水」就像創世第七至八章所描述,是指威脅生命的力量。詩人經常用大水或海浪來形容威脅生命的力量(參考詩篇十八:4、三十二:6)。這裡用「洪水」表示那條蛇(戾龍)對「女人」(也可代表著「教會」)的威脅從不間斷。但有上帝幫助,這些威脅人生命的大水,將不會得逞。因為大地會「張開口」把這些「水吞下去」。大地也是上帝創造的,聽從上帝的話,救助這女人。
第17節,這節說明了與敵對者(魔鬼、撒但)的戰爭並不會停止,因為只要教會存在的一天,這些敵對的力量,就會想盡辦法挑釁上帝的子民,想要發動戰爭。因此,基督教會隨時都面臨這種來自撒但的挑釁,因此要隨時準備應付戰爭,這就是所謂的「屬靈戰爭」。
第18節,也有些版本將這一節編輯在啟示錄第十三章的第1節。「戾龍站在海灘上」,意思是指戾龍從海的深淵出來(參考啟示錄十一:7)。
2.第十三章:
第十三和十四這兩章,作者就用「怪獸」連續出現的方式,來描述這些邪惡勢力怎樣尋找機會要攻擊忠實於上帝的子民。這兩章也是持續第十二章17節所說的,戾龍會持續不斷地攻擊。因此,這兩章的「怪獸」就是前面所說的「戾龍」。
啟示錄作者的時代,面臨著羅馬皇帝多米田殘酷迫害基督徒的環境下,是用這種方式描述羅馬皇帝就像「怪獸」一般在威脅並管轄他們,一個接一個出現,帶給基督徒驚慌與不安。甚至會讓基督徒感覺上帝好像已經忘記了祂的子民的苦難,或是邪惡的勢力已經掌權了的樣子。也因為這緣故,作者一再提醒並鼓舞當時的基督徒,一定要有「耐心和信心」(參考啟示錄十三:10),因為上帝審判的日子即將來臨。
第1節,「我看見一隻獸從海裡上來」,這裡並沒有說明這是甚麼獸。但從這隻獸擁有「十個角和七個頭」,和第十二章3節出現的那隻戾龍一樣,也是有「七個頭和十隻角」。不同的地方是這隻怪獸在「每一個角上都戴著王冠」,而戾龍則是每個頭上都戴著王冠。其實「頭」和「角」都是相同的意思,代表著領導、統治者,有權力的人。
這裡特別強調「每一個頭上寫著侮辱上帝的名號」,意思是這七個頭的上面都有一個名號是自稱為某某神,表示他們都跟上帝一樣偉大,這樣的態度就是在褻瀆上帝,不把上帝放在眼中。如果「七個頭」表示著羅馬皇帝,那麼,在啟示錄作者的時代,剛好歷經了奧古斯都皇帝之後的七位羅馬皇帝:包括有(1)提庇留(Tiberius,14~37 AD)、(2)加里古拉(Caligula,37~41 AD)、(3)格老丟(Claudius,41~54 AD)、(4)尼祿(Nero,54~68 AD)、(5)威斯巴先(Vespasian,68~79 AD)、(6)提多(Titus,79~81 AD)、(7)多米田(Domitian,81~96 AD)。
第2節,作者描述這隻從海裡上來的怪獸身上,有豹、熊、獅子等凶猛野獸的特徵。作者用這種方式在表達這是隻非常奇怪、沒有人性且凶猛的野獸。因為這隻像戾龍的怪獸,連嬰兒、孩童都會生吞下去(參考十二:4)。
第3至4節,這節很清楚說出這頭怪獸「似乎受過致命重傷」,因它曾從天上被擊敗摔到地上來。但牠卻有復原的能力,且復原的非常好。為甚麼會這樣?作者並沒有解釋。這兩節在隱喻著:許多人喜歡跟隨殘暴者走。或是說:一個統治者非常殘暴,卻還是會得到許多人跟隨,甚至將之當作是「拯救者」、「神明」一般的看待。這些有權勢者在最顛峰時,其跟隨者總是會發出歌頌的聲音,認為天底下沒有人能與之相媲美。但聖經作者則一再提醒,無論是在世上或是宇宙之間,都找不到可以跟上帝相比的對象(參考出埃及記十五:11,詩篇三十五:10、一一三:5)。
第5至7節,這段經文描述這隻怪獸的特徵,它有「一張誇大褻瀆的嘴巴」,表示牠瞧不起上帝,一「開口污辱上帝的名」,也污辱上帝的「居所」。所謂「居所」,可以理解是指上帝子民(基督徒)聚會的地方,也就是「教會」。甚至連「所有住在天上的」也都被褻瀆,這表示怪獸的行徑已經是到了無法無天的狀態。這裡「住在天上的」,是指圍繞在寶座邊的天上使者。這很清楚表示凡是上帝的選民都在這隻怪獸「攻擊」的範圍之內,沒有一個特例可以倖免而不被波及。
「四十二個月」,也就是三年半的時間,表示這隻獸剩下的時間不多了(參考啟示錄十二:12)。
第8節,會將這隻怪獸當作是神明敬奉的,就是那些名字已經不在「生命冊」上的人民,這些人乃是離棄上帝、背棄上帝的人。聖經的作者強調只有在生命冊上有名字的人,才能進入上帝的榮耀裏(參考腓立比書四:3-4,啟示錄二十:15、廿一:26-27)。
「羔羊」,可參考第十二章11節。這是指拯救的記號。
第9節,「有耳朵的,都聽吧!」表示人應該要注意聽天上的信息,並不是來自地上統治者的命令。
第10節,這一節的前半句,啟示錄作者引用了耶利米書第十五章2節,下半句則是引用馬太福音第廿六章52節耶穌所說的話。前半句主要在說明:在這迫害當中,也可以看出上帝的旨意,因此,不用害怕和逃避,要勇敢地接受,心甘情願地為信仰承受無法避免的迫害。後半句則是指出這些迫害人的,終究會受到一樣的對待(報應)。
「上帝的子民都需要有耐心和信心」,這句是引用馬太福音第十章22節,耶穌基督說為了他而堅持到底者,必定會得到拯救。
第11節,這節說另一隻從地裡出來的獸有「兩個角」,且是「像羊的角」,意思是看起來很像羔羊(參考十二:11),其實是一隻更為恐怖的怪獸。因為牠會偽裝來迷惑信徒。這種情形在每個動盪的時代都會發生。
第12節,這隻從地上來的怪獸,「行使頭一隻獸的一切大權」,意思是這隻獸是在執行前一隻獸所訂的一切迫害計畫,就是前隻從海裡上來的怪獸的幫兇。這隻獸做了最惡劣的事,就是「強迫大地和所有住在地上的」,都要「去拜」那頭一隻獸。其實,不論是地裡或海裡出來的這種怪獸,都是「像戾龍」一樣。
第13至14節,這兩節都說明了這隻怪獸大有能力,會「行大奇蹟」,這種事最容易迷惑人心。它既有能力「使火從天降在地上」,「迷惑了所有住在地上的人」,因它有這種能力,因此更容易迷惑當時的人,以為它就是神,還吩咐「世上的人」為這怪獸造「一座像」,供世人崇拜。
第15節,這第二隻獸看起來就好像擁有像是上帝的能力一樣,「可以把氣息吹進那頭一隻獸的像裡去」(參考創世記二:7),且「殺害所有不拜獸像的人」,這表示在一片迫害的環境中,還是有人堅持對上帝的忠實,除了上帝以外,絕對不承認有其他的上帝。
從這裡看到這第二隻怪獸顯現神蹟,是為了要人民去拜那第一隻怪獸。結果兩隻怪獸互相連結在一起,力量更大,迫害人民的壓力也增強。
第16節,現在這隻怪獸則是命令所有的人,不論是自由或是奴隸的,都要作記號,表示所有的人都必須服從牠。這種記號有的在「右手」,有的在「額上」。「右手」,表示「權柄」之意。一個人在「右手」被印上記號,表示他的權柄已經不再屬於他自己,而是屬於記號上的主人。「額上」的記號,這是古代奴隸通常被印記的地方,清楚且容易辨識。
第17節,「沒有這印記,就不能做買賣」,這句話已經很清楚統治者用這種方式,逼迫其治下的人民必須順從。這會讓基督徒感受到生存的危機,因為沒有經濟活動和商場買賣的機會,就沒有生活的空間。若是迫害到這種階段,若要不委屈接受侮辱,恐怕也沒有多少生存空間。
第18節,「這裡需要有智慧」,聖經談「智慧」,意思是指認識上帝之意。因此,認識上帝的人,就會明白誰是虛假的神。這隻怪獸的代號,就是一個數字,而此數字就是「六百六十六」。有很多聖經學者解釋這個數字剛好就是尼祿皇帝名字的代號。因為古代的人會用拼音字母當作數字來表示,例如「A」代表著「1」這個數字。但也有學者認為「六六六」有另一個意思,是指「七」的一個缺角,表示沒有完整。它象徵著即使有這樣大而有能力的統治者,也不過是一般人而已,並不是創造萬物的上帝。但「六六六」這數字真確的意義是甚麼?實在很難明白。
3.第十四章:
前面已有提過,啟示錄作者在寫作或編撰上有一個特色,就是出現連續性的異象,且這些連續性的異象又分成兩個大段落,從第一個到第四個異象,接著是第五至七個異象。可是每當第七個異象出現時,又會再次出現新的連續性異象,而這新的連續性異象也是跟原有異象景況相同。緊接著,又會看到單獨的異象中,也是分成兩組,類似這些異象都在說明彼此之間有其關連性,也有其相對性。但不論這些異象中的怪獸是多麼奇形怪狀,都在說明一個事實:那是一個很畸形的世代,人心與行為,以及顯露出來的心思意念就像這些怪獸一樣,特別是在那些有權勢的統治者身上,從他們所做種種殘害人民的行為可以印證。
第十四章記載「羔羊」、三個「天使」的歌頌聲,以及彷彿人子的出現。這些在表示上帝的拯救在迫害之後隨即來臨。作者這種筆法的技巧特色,就是將「善」與「惡」交叉在一起,也說出了人類思想中的這兩股力量,一直存在於人的心裡。
4.第十四章1至5節:
這段經文讀起來就跟前一章差別很大,在這裡看到的是充滿寧靜、聖潔與喜樂的景況。這喜樂是來自拯救的羔羊所帶來勝利的結果。
第1節,「我再看」,在第14節再次出現。這一詞也跟第四章1節的「我得到另一個異象,看見」、第六章2節、5節的「我一看」、第七章9節的「我一看」等,在原希臘文都是一樣的意思。
「羔羊」,作者在這裡用「羔羊」代表著一個勝利的軍事領袖、有權勢的領導者。這羔羊是「站在錫安山上」,這裡用「錫安山」或是「錫安」表示是屬於上帝的地方,也是傳遞上帝賞賜「安息」的信息之處。跟羔羊在一起的有「十四萬四千人」,且這些人的額上都有寫著「他和他父親的名字」,表示有蓋印的記號,也表示這些人都是分別為聖的子民。
第2節,「有聲音從天上來」,這是作者約翰最喜歡用的詞句(參考九:13、十:4、十一:15、十二:10、十四:2、13、十八:4、十九:1、5)。作者描述這來自天上的聲音,「好像大瀑布的吼聲」,也像「豎琴師彈奏的琴聲」,這種形容的方式在第一章15節也曾使用過,且表明發出這種聲音的,乃是「人子」發出的聲音很大聲卻非常悅耳動聽。
第3節,這「十四萬四千人」都站在萬物主宰的上帝面前唱「新歌」。這跟第四章所描述的天上景況相同,都是在歌頌全能的上帝。「新歌」,表示的意義就像獻「初熟的果子」給上帝一樣,是最新鮮的,也是最好的,最聖潔的詩歌。作者進一步強調這首「新歌」只有這十四萬四千人「會唱」。因為他們是被揀選的子民,跟一般人不同。
第4節,「這些人都是沒有親近過女人的童男」,他們都「是從人類中被贖出來」,這句話在聖經中表明的就是上帝拯救的對象,屬於「上帝和羔羊」的族群。用這句「沒有親近過女人的童男」,是因為聖經時代,特別在迦南地的民間宗教敬拜中,都會用「妓女」來參與祭祀的行為(參考耶利米書五:7-8)。這種情景不僅在舊約時代,在新約時代的小亞細亞地區也特別興盛。因此,這裡的「童男」是在表示這些信徒在信仰上都是很純潔的,對上帝絕對忠實。只要「羔羊走到哪裡」,他們「就跟到那裡」,絕對不會偏離。
第5節,表達最好、最聖潔的方式,就是「從不撒謊」。這「從不撒謊」有另一個意思就是指「心裡沒有詭詐」,詩人說這樣的人是有福氣的人(參考詩篇三十二:2)。先知的信息中,強調上帝要拯救的對象,是這種「不撒謊」的以色列人民(參考西番雅書三:13)。而「沒有玷污」,指的是沒有瑕疵之意。就好像要獻祭給上帝,必須用完美、沒有缺陷的祭品才可以一樣(參考利未記三:6、四:3、23、28、32)。
5.第十四章6至12節:
這段經文出現三個天使的異象,這帶給正在受難中的信徒很大的安慰,並且清楚指出迫害者的國度將會很快就倒塌,而離棄上帝的人也會受到嚴厲的審判和懲罰。相對的,所有受到迫害的信徒將會獲得上帝賞賜的恩典,有份於天上喜樂的行列。
第6節,「一個天使在空中飛著」,這位會飛的天使要向全世界傳出「永恆的福音」,這是指著上帝的信息。因為「永恆」是屬於上帝,人類都是短暫有限的(參考以賽亞書四十:6-8)。作者用這種方式在說明:羅馬帝國統治者雖然看起來很強悍、有力量,但基督徒不用怕,那些都是短暫的,很快就會成為過去,因為他的掌權不會是永恆的。而「永恆的福音」,表示上帝對人類拯救的愛永遠沒有改變,一直存在著。且非常重要的,這「福音」是對所有的人傳出的好消息。作者用「各國家、各部落、各民族,和說各種語言的人」來形容全世界(參考五:9、七:9),也就是所的「四方」之意(參考詩篇六十六:8)。
第7節,這會飛的天使傳出的信息,說上帝就是「創造天、地、海,和一切泉源的主」,這句話表明的意義就是:羅馬皇帝並不是創造者,他和一般人都是一樣,不過是受造者罷了。
第8節,「第二個天使」也跟著傳出信息,他連續傳出兩次「倒塌了」的信息。這裡作者用來「大巴比倫」隱喻著羅馬帝國必定會「倒塌」。它倒塌的主要原因,是喝了「淫蕩的烈酒」。「淫蕩」一詞,在聖經通常是用來表明對上帝的不忠實,到處鑄造、雕刻神明崇拜的行為。而「烈酒」是代表著上帝嚴厲的懲罰(參考詩篇七十五:8,以賽亞書五十一:17,耶利米書廿五:15-16)。
第9至11節,這是「第三個天使」傳出的聲音。這裡提到上帝將怎樣懲罰這些喝了「烈酒」的人。這第三位天使傳出的信息指出:任何拜這怪獸的人將會如同喝了烈酒一樣,受到上帝嚴厲的懲罰。而且上帝的懲罰不但不會減輕或消失,就像沒有經過「沖淡」的烈酒一樣。上帝的懲罰有「烈火與硫磺的酷刑」,就像創世記第十九章上帝毀滅所多瑪城與蛾摩拉城的情景相同,且是更為嚴重,因為那懲罰是像「永遠不停的煙」一直冒著,這才是最恐怖的事(參考啟示錄十九:3、二十:10)。
第12節,相對於第9節那些拜怪獸的人,就是那些確實「服從上帝命令、忠於耶穌的上帝子民」,作者再次呼籲他們一定要有「耐心」。意思就是不要受到那些邪惡者的誘惑,或是因為受到迫害就想要逃避而妥協,一定要堅持到最後。
第13節,「為主而死的人有福了!」這句話可參考馬太福音第五章11至12節,以及帖撒羅尼迦前書第四章13至14節。都在表明為福音而受難者,都將會因上帝的救恩得以「結束勞苦而享安息」。這裡的「勞苦」,指的是身體因為工作到無法休息,甚至工作到死去。另一方面,就是指在心靈上遭受羞辱而受苦。作者在這裡說這些都將隨著生命的結束而釋放。但卻因為他們的信仰堅持不改變,而使他們結出信仰的果實。這果實會「隨著他們」在上帝的救恩裡,享有永遠的「安息」。
6.第十四章14至20節:
這段經文是另一個新的異象,作者約翰在這裡要說明,上帝的審判不會停止,也不會輕易了事,祂一定會很清楚進行審判,使任何迫害信耶穌基督的人都將會受到上帝嚴厲的審判。再者,這裡出現的天使,有特別註明他的角色是「管理火的天使」。
這段經文的資料很可能取材自但以理書來(參考但以理書七:13),形容拯救者「人子」將從天上乘雲而下。這種異象也被福音書作者採用,收集在耶穌基督的言論中(參考馬可福音十三:26、十四:62)。這位人子,就像一個準備收割的農夫一樣,手中拿著鐮刀上禾場。這是象徵著審判的工作即將進行,對於那些還在受難中發出呻吟之聲的基督徒來說,正是心中最大的期盼。
第14節,注意這裡的「人子」,和福音書中提到的「人子」之希臘文是不同的。在福音書中所用的「人子」之前有加上定冠詞,表示是特定的對象。在這裡所用的「人子」並沒有加上定冠詞,因此,只能當作「有一位人子」。這位人子的「頭上戴著金冠」,這表示他充滿榮耀。這位人子的「手裡拿著鋒利的鐮刀」,用來比喻上帝審判的時刻來臨。
第15至16節,「另有一位天使」,他「向坐在雲上」的那位「人子」,喊著「收割」時候到了,這是因為時刻到了,「地上的農作物就被收割了」。再者,在收割的同時也將農作物分成兩類,其一就是真實有結果的,其二是空殼如同糠秕的(參考詩篇一:4,以賽亞書廿七:12,馬太福音三:10、12)。
第17節,「又看見另一個天使從天上的聖殿出來」,這位天使也是同樣「有一把鋒利的鐮刀」。這位天使是奉上帝的差遣來進行「收割」(審判)的工作。
第18節,這裡「有一個管理火的天使」,他的手上並沒有拿鐮刀,而是向那從天上聖殿出來的天使下命令,要他拿著手上的「鐮刀割取地上的葡萄」,因為葡萄「已經熟了」。先知約珥也曾特別提到收割葡萄之後,要榨壓葡萄(參考約珥書三:13b),用這種方式來隱喻審判的嚴厲,是沒有可以逃避的地方和機會。
第19節,將收割出來的葡萄「扔在上帝烈怒的大榨酒池裡被踩踏」。這種比喻對猶太人來說是相當清楚的,因為收割葡萄之後,要扔進榨壓葡萄的酒池中,然後用榨出來的葡萄汁來釀酒。這句「上帝烈怒的大榨酒池」,可以參考以賽亞書第六十三章3至5節。
第20節,「葡萄在城外的榨酒池裡被踩踏」,且葡萄汁溢出來「淹沒了三百公里」之廣闊,又「深約兩公尺」,這些都在說明上帝的審判很徹底。
7.第十五章:
從這章開始直到第十八章止,又是一個新的段落,而且是再次出現「七」的連串異象,就像在第一次的「七」封給「七」間教會的信(參考一:9-三:22)、「七」個印封著的書卷(五:1-八:1),以及「七」個天使吹著七枝號筒(參考八:2-十一:19),這次是第三個「七」位天使傾倒「七種災難」到世界上,這「七」種災難代表著上帝的極大忿怒。這次的「七」之循環,也是最後一次的循環。
第十五章到第十六章,再次出現「七個天使」的異象。在這兩章中,會看到前面已經有提過的資料,例如、「天上的聖殿」、「水變成血」、「太陽」、「黑暗」、「怪獸」等等這些奇異現象的描述。也因此,這些重述的資料讓讀者閱讀此經書時,不會有太多的陌生感,這也是作者編撰此經書的另一個特點。現在這裡的「七個天使」捧著「七個碗」所啟示出來的,表示著上帝極大的憤怒,也因此,所帶來的就是極大的災難,這也是此處「七個天使」和前面所形容的「七個天使」不同之處。
第1節,這節是作者所看見「另一個神秘的景象」的序言。這裡說景象非常不一樣,是「又大又奇」。這「景象」是在描述天使在做的事情。「七個天使掌管最後的七種災難」,表示每個天使都有各自負責的職責工作,且「這些災難必定會貫徹」上帝的忿怒。
第2節,「玻璃的海」,在第四章6節有提到這種「玻璃海」看起來就像「水晶一樣光潔」的景象。但在這裡則不相同,此處「玻璃的海」則夾雜著「火」在其中。作者約翰說他看見得勝者參與歌頌上帝的行列,強調他們手上都是「拿著上帝給他們的豎琴」,這些人就是得勝者,他們就是得到平安和喜樂的人,因為他們已經通過了「火」的考驗,勝過了那「獸、獸像」等。
第3節,「唱上帝僕人摩西的歌」,所謂「摩西的歌」,可參考出埃及記第十五章1至18節。因此,有些學者認為第2節所提到的「玻璃的海,摻雜著火」,是指著「紅海」的意思,表示著這些為了信仰遭遇到迫害的殉道者,他們就像早年以色列民族出埃及的時候,走過「紅海」時的景況,如同經過死亡的威脅,終於獲得上帝的拯救。接著摩西唱了歌頌上帝的詩歌。而「羔羊的歌」,乃是早期教會以耶穌基督勝過死亡、復活升天為主要內容(參考使徒行傳二:22-36;另外參考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每次聚會時都會用之來歌頌上帝偉大的救恩。但不論是「摩西的歌」或是「羔羊的歌」,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在歌頌上帝拯救的恩典。
「全能的上帝」,這是上帝的特性中最重要的一點(另外兩點:上帝乃是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的上帝)。是指在上帝看來,沒有做不到的事(參考創世記十八:14,約伯記四十二:2,馬可福音十:27)。接著說上帝的「作為多麼宏偉奇妙」,表示上帝的作為不是用人的智慧可以明白透徹。
「公正真實」的上帝,這是整本聖經的主題之一。上帝的公正,也在表示上帝的慈愛、憐憫。祂憐憫軟弱者,但對壓迫者施行審判和懲罰。
第4節,「誰敢不敬畏」上帝?這句話可以參考詩篇第八十六篇8至10節,以賽亞書第四十五章22至23節,瑪拉基書第一章11節。
「只有你是神聖的」上帝,可參考出埃及記第十五章11節,撒母耳記上第二章2節,詩篇第九十九篇3節,以賽亞書第八章13節。
第5節,「天上的聖殿開了」,可參考第十一章19節。這是引用摩西帶領以色列民族出埃及在曠野時代的背景,那時他們建造了「聖幕」,在聖幕的裡面有「約櫃」,表示上帝臨在其中與以色列人民對話,與他們同行(參考出埃及記四十:34)。
第6至7節,這兩節描述「掌管七種災難的天使」身上的特徵,包括有:(a)穿著「光潔的麻紗衣服」,(b)胸前繫著「金帶」,這種穿戴就像在會幕時代大祭司的穿著一樣(參考出埃及記廿八:4-13)。這些天使象徵著大祭司,要執行上帝的懲罰命令。
「四活物的另一個」,可參考第四章6至7節。
「忿怒的七個金碗」,這裡的「碗」所用的希臘文是「phialas」,與第五章8節所用的「金爐」也是用「phialas」這個詞。因此,這裡所說「上帝忿怒的七個金碗」,就是第五章8節中所提到的「金爐」一樣,裡面盛滿著信徒們的祈禱,特別是為那些因福音而受難的人的祈禱(另外參考六:10)。
第8節,天上的聖殿充滿著「煙」,這「煙」表明上帝出現的一種榮耀方式。這些看起來是「煙」,其實也跟雲彩一樣(參考出埃及記四十:34,列王紀上八:10-11)。在舊約聖經中,用這種方式表明上帝的榮耀極大,大到人無法接近。
8.第十六章:
這章描述七個天使帶著「最後的七種災難」,上帝用這種方式要進行最後的審判。這七個災難與出埃及的災難也有類似的地方,顯示啟示錄這本作品的特色,不但數字上一再重述使用,且以數字「七」最常見。另一方面,也有災難內容的重複運用,這種災難則是以出埃及前,發生在埃及遍地的大災難作基礎。但在這組的七個災難中,以第四個災難最特殊,也是前面災難所沒有出現過的。
第1節,這節提到有「大聲音向七個天使」發出命令,這大聲音是從「聖殿」發出來的。如果聖殿代表上帝的居所,則這聲音就是來自上帝,祂要進行審判和忿怒而發出聲音。
「碗」,是一種淺淺的碗,且在這「七碗」的前面有加上定冠詞,表示這些碗都是為某些對象特別訂製的。這裡強調碗中所盛的,乃是「上帝的忿怒」。
第2節,這是「第一個天使」所拿的碗,這個碗「倒在地上」,而所帶來的刑罰是使那些身上有獸的印記的人身上都長滿了「既臭且毒的瘡」,這也是使人的生命受到嚴重折磨的一種方式(參考約伯記二:7)。
在出埃及之前的第六個災難中,就是「瘡災」(參考出埃及記九:8-12)。申命記記載摩西警告以色列人,若是沒有遵守上帝的誡命而過「淫亂」的生活,將會因此帶來上帝的忿怒而遭遇到這種嚴厲的毒瘡之災(參考申命記廿八:35)。
第3節,這是「第二個天使」拿著第二個碗,他將碗裡所盛上帝的忿怒傾倒在「海上」,結果「海水」都變成「死人的血」,使海中所有的「生物全都死了」。這種災難在出埃及的災難中也發生(參考出埃及記七:17-21)。而在第一回的連續七個天使拿著七枝號筒中的第二個天使,其所造成的災難也是如此,使海水變成血,海中生物全都死亡(參考啟示錄八:7)。海是以色列文化中用來表示邪惡者居住的地方。如果海水都變成血,也表明這些邪惡者都將遭遇到死亡的結果,其所以賴以維生的環境變遷,不再適合它們居住了。
第4節,「倒在河流和水源裡」,這種災難的方式也是如同海水變成血一樣,在這裡是使所有河流和水源變成血,這樣,將會使人的生存遇到嚴重的威脅。
第5節,「管理水的天使」,這些天使只是負責「管理」,並不發出命令,天使是要聽從上帝發出的命令行事。上帝創造人時,也是賦予人有「管理」的責任(參考創世記一:28)。
上帝是「至聖者」,這句話說出了當時羅馬帝國皇帝自認是「神聖」者,但啟示錄作者就是要讓讀者知道,唯有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才是惟一永生的主宰(參考出埃及記三:14,以賽亞書四十一:4、四十三:10,啟示錄一:4、8、四:8),只有祂才是「神聖」的。不但這樣,這位創造萬物的上帝也是「公義的審判者」,因此,祂一定會替受到冤屈者伸冤。
第6節,這裡所提起的「先知」並不是指舊約的先知,而是指著在早期教會中那些傳達上帝信息的福音工作者(參考使徒行傳十一:27、十三:1、廿一:10,哥林多前書十二:28,使徒行傳四:11)。
「上帝子民」,可參考啟示錄第六章9節。
第7節,上帝的審判是公義的,這點也是整本聖經的信息之一。上帝的公義包括了祂的慈愛(憐憫),憐憫慈愛的上帝,絕對不會讓無罪的人受到冤屈(參考創世記十八:25)。
第8節,描述第四個天使。這節與第七章16節相對。啟示錄的作者認為歸屬於上帝的子民,他們並不會被太陽或任何炎熱的光線所灼傷。會被太陽灼傷的人,就是那些迫害上帝子民的人在地上掌權的人。
第9節,可參考第21節。人心墮落到即使遇到嚴重的災難「仍然不悔改」,就像埃及王一樣,即使受到那樣多的災難,也是想盡辦法要對抗生命的主宰上帝,這一點才是上帝最痛心的事。
第10至11節,這是第五個天使施行的大災難,對象是坐在「王座」上的獸,這表示那專門在迫害基督徒的統治者,其實,就是指著羅馬帝國皇帝說的。當這忿怒的碗傾倒下去時,發生了嚴重的變化,一是「黑暗籠罩了獸的國度」,跟以色列人在出埃及之前所經歷到的黑暗相同,災難的情景是埃及人居住的地方才有黑暗,而以色列人的地區都大放光明,兩者呈現出明顯的對照(參考出埃及記十:21-23)。這裡說只有「獸的國度」才會被黑暗所籠罩,並且人們會痛苦到咬舌,這情景就比埃及所遇到的黑暗還要嚴重了。二是他們仍然被毒「瘡」纏身,若再加上黑暗的痛苦而咬舌,這樣就是雪上加霜的痛苦。但這種加重痛苦的經歷,並沒有讓這些有權勢的統治者知道謙卑、認罪、悔改,反而是變本加厲,拒絕上帝的恩典。
第12節,這是第六個天使。他將上帝的忿怒傾倒在「幼發拉底大河上」,造成河水乾涸,並且出現可通過這河的道路。這有如上帝帶領以色列人民過走過乾涸的紅海(參考出埃及記十四:21)、約旦河(參考約書亞記三:17)一樣。先知以賽亞說上帝會吹乾埃及的海,並且將幼發拉底河用熱風吹乾,好帶領以色列人從被擄之地回故鄉(參考以賽亞書十一:15)。
第13至16節,這一段可以說是第六個天使與第七個天使之間的插入段落,可說是另一個異象。就像前面兩組異象中所提供的,在第六和第七之間又有新的異象出現一樣。可參考第七章、第十章1節至第十一章14節。
第13節,從「戾龍的口、獸的口,和假先知的口出來」的邪靈,在這裡用「青蛙」來表示。作者用青蛙代表著骯髒、吹噓之意,代表著邪惡者的面目。在出埃及災難中的第二個就是青蛙之災(參考出埃及記八:5-7)。作者指出三個邪靈分別出自「戾龍的口、獸的口,和假先知的口」出來。
「假先知」,指的是專門在說謊言的人(參考耶利米書十四:14-15),他們以欺騙博取人的信任,喜愛說諂媚的話(參考列王紀上廿二:6)。
第14節,這節提到「邪惡的靈」的特徵,就是「會行奇蹟」,這是它們欺騙人去跟隨的伎倆。
「偉大的日子」,這是指末日來臨,也是上帝審判的時刻,但同時也是指上帝拯救的來臨(參考瑪拉基書四:5-6)。
第15節,這節可參考馬太福音第廿四章42至44節、路加福音第十二章35至40節、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五章2節。
「多麼有福」,這是啟示錄中記載七次「有福」中的一個,另外六個記載在第一章3節、第十四章13節、第十九章9節、第二十章6節、第廿二章7節、14節等。
第16節,作者說要與上帝對抗的地方是在「哈米吉多頓」。有不少學者認為這是指一個名叫「米吉多」(Megiddo)的山,但卻沒有真的找到這座山。很可能是作者為了不讓統治者發現他所說的意思,故意將古代軍事必爭之地,用含糊的方式來表達,為的是要說明上帝絕對不會放過這些迫害祂子民的統治者,要讓這審判的日子成為一場類似重大且殘酷的戰爭那樣,將所有的背叛者全部都帶來懲處。
第17節,「成了」,這句話出現在耶穌基督被釘死十字架之前(參考約翰福音十九:30),表示他完成了上帝的使命。在這裡作者約翰是將之用來表示迫害上帝子民的殘暴統治者淪亡了(參考啟示錄十四:8),跟耶穌完成上帝使命截然不同(參考啟示錄廿一:6)。但都是在表示結束之意。
第18節,有巨大的響聲出現,這些都是啟示錄作者引用來形容上帝出現的方式之一(參考詩篇十八:6-15、五十:3-6)。這節「地震」用兩次,表示「地震」乃是上帝表達忿怒的主要方式之一(參考以賽亞書廿九:6,耶利米書十:10、五十:46,以西結書三十八:19-20)。
第19至20節,地震造成的災難相當大。巴比倫「裂為三段」,這表示是徹底的倒塌,無法再恢復或站起來,也代表完全毀滅之意。在這裡表面上說是巴比倫,其實要說的是羅馬帝國。
第21節,「大冰雹」打到人的身上。這是上帝用來懲罰背叛者的工具之一(參考以西結書三十八:22)。這種冰雹的災難也是出埃及前的十大災難之一(參考出埃及記九:22-25)。上帝也用冰雹來打擊與以色列人敵對的亞摩利人,使他們死亡慘重(參考約書亞記十:11)。這裡說從天上降下的冰雹重達四十公斤,表示被這冰雹打到身上的人,絕對沒有生存的可能。因為「四十」也代表是極限的意思。
9.第十七章:
第十七至十八章都是在描述有關巴比倫帝國淪陷的情景。其實這裡說是巴比倫帝國,真正的意思是指羅馬帝國。可以這樣了解:整本啟示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安撫那些正在受難中的基督徒,或是已經因為福音的緣故而遭遇到殘酷迫害的基督徒家庭,要讓他們知道上帝必定會審判那些迫害者,且審判的時間隨即就會來臨。作者的主要用意在於鼓勵這些受難者、安慰他們,讓他們知道上帝一定會伸手救助他們,替他們伸冤。
在啟示錄中共有七次提到巴比倫帝國的滅亡:第十四章8節、第十六章17至21節、第十七章5節、第十八章2節、10節、21節、24節等。雖說巴比倫帝國是象徵著羅馬帝國之意,但也有另一個意義,就是撒但、淫亂的記號。作者同時也用天上的耶路撒冷來比喻上帝子民的團契,因為耶路撒冷就像是屬於上帝國度的城市一樣。
第1節,「大淫婦」,聖經作者喜歡用這種形容詞來描述一個犯罪深重的城市、國家(參考以賽亞書廿三:15b-16)。這個「大淫婦」指的是一個城市,且又是「建造在河流邊的大城」,這是指巴比倫帝國,因為巴比倫城就是建造在幼發拉底河邊。用淫亂來比喻犯罪,意思是指對上帝不忠實(參考耶利米書三:9-10,以西結書十六:30-34),特別是指自以為是神明或是代表著神明的這種心態(參考以賽亞書十四:12-15),最受聖經作者所厭惡。因此,在這裡指出七位天使中的「有一個」告訴作者約翰,說上帝要懲罰這位「大淫婦」,也就是要懲罰這個罪惡甚重的城市-巴比倫,意思就是要懲罰羅馬帝國。但真正的懲罰到第十八章才出現。
第2節,真正的問題是在這帶頭者之背後或是身邊會有一大群擁護者,大家共同參與了淫亂的事。這種共同犯罪的行為,作者在這裡用「地上諸王」和「世上的人」這詞來表示許多共犯。而所謂「行過淫」、「淫亂的酒」,意思是指這些依附在羅馬帝國領導下的附庸國家,將羅馬帝國看成是「神明」一般在敬拜,這些國家的人民也跟著統治者的號令起舞。
第3節,「受聖靈支配」,可參考第一章10節。
這裡作者約翰說他被聖靈帶到「荒野」之處。「荒野」,也在表明是人和上帝最親近的地方(參考何西阿書二:14)。「朱紅色的獸」,這個獸和第十一章3節所描述的紅色大戾龍的長相相同,都是有「七個頭和十個角」。這隻獸身上是「遍體寫滿了褻瀆的名號」,表示對上帝極盡的侮辱。「七」和「十」都含有「多」的意思,可以表示「多」到無法可數那樣多。作者用「遍體寫滿了褻瀆的名號」這樣的語句,表示著羅馬帝國時代,崇拜偶像神明的風氣相當興盛。
第4節,這節很詳細地描述著這個「大淫婦」的穿著,除了有「朱紅和紫色的衣服」,還配戴著「金飾、寶石,和珍珠」,這都在顯明這是一個富有的女人,也同時表示她藉由淫亂累積了許多財富。這個隱喻正好說明了在羅馬帝國富裕景況下的社會相當淫亂。這女人手中拿著「金杯」,而杯中卻是「盛滿了她淫亂可憎的穢物」,這說明了「金杯」看起來很耀眼,但卻是裝滿了使人離棄上帝教訓的「穢物」。
第5節,這節說出了羅馬帝國在崇拜偶像神明上非常嚴重,再加上因為經濟富裕所帶來的淫亂、荒誕行為甚多。所謂「可憎之物的母」,這句話表示這種淫亂的行為不但會影響到更多人,而且還會持續流傳到下一代。
第6節,「血」,在聖經中代表著生命之意(參考利未記十七:11)。從這節可更清楚羅馬帝國對迫害基督徒採取的手段有多麼嚴厲,因為基督徒被殺之多,其所流的血多到幾乎可以當作「酒」一般讓人喝到「醉」,這表示因迫害而遭遇到殺死的人數極多。這裡作者約翰用「大大驚奇」,描述他在異象中看到那種悽慘的景象,與他原先所期盼看到情景差異甚大。
第7節,天使要掀開這「大淫婦」女人和她所騎的這隻怪獸的秘密。這裡說這個女人是騎在怪獸上面,而這怪獸就是指著羅馬帝國說的。因此,說到女人騎在怪獸身上,這都是與羅馬帝國有關,或許是指著羅馬帝國的皇帝。
第8節,這隻獸自己有修復傷痕的能力,表示這隻怪獸的能力很強,也因為有這種奇特的能力,就自以為是神,不但顯現出很驕傲的心,更讓大家看了都驚奇地以為牠就是神而崇拜牠。但牠「曾經活過、現在不再活著」,這表示不是永恆,和第一章4節、8節、第四章8節、第十一章17節等所描述的「昔在、今在、將來永在」的上帝成強烈的對比。
這裡說只有名字「沒有被登記在生命冊上的」人,才會驚奇這隻怪獸的再次出現。但在生命冊上有名字的人,他們並不會驚奇,因為他們都清楚知道為福音受苦難乃是「正常」的事,不足驚奇。
第9至11節,由於啟示文學最典型的表現方式,就是用「隱喻」的方式來描述作者時代的社會現象,或是想要傳遞的信息,因此,需要有「智慧」的人才能明白這些數字所代表的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這裡提到「七個頭」,指的是這女人所坐的「七座山」,是代表著七個皇帝。「五個已經倒了」,這是指羅馬帝國已經去世的五位皇帝,分別是(1)奧古斯都、(2)提庇留、(3)加里古拉、(4)革老丟、(5)尼祿等五位,而那位尚且還在的很可能就是指在尼祿之後,將混亂的局勢穩定下來的(6)威斯巴先(Vespasian,68~79)。而緊接著威斯巴先之後的,乃是(7)提多(Titus,79~81),他在位期間很短,只有短短兩年多而已。而第(8)個就是多米田皇帝,他是啟示錄作者時代的羅馬統治者,因此,第11節說他「正在走向滅亡」,這一點才是作者約翰所要強調的,他要讓受苦中的基督徒得到安慰,知道所有的苦難都將在很短的時間內過去,只要忍耐到底,必定獲得拯救和天上的冠冕,這才是作者真正希望傳遞的信息。
第8節的「那曾經活過、現在不再活著」這句話,就是要與「昔在、今在、將來永在」相對照;人無論怎樣強盛,都無法跟永恆的上帝相比,更無法取代上帝。因為人是有限的,不能永遠存在著。
第12至14節,「十個角是指十個還沒有開始統治的王」這句話可參考但以理書第七章24節。聖經作者常用「角」表示權力、權柄之意。作者約翰說這「十個角」所象徵的統治權並不會很久,只有短短的「一個鐘頭」。作者要表明一點:只要是敵對基督者(參考第14節),都將很快會滅亡,他們生存的時間都很短促。
這「十個角」並不是很有權力,而是小角色而已,因此,他們「要把自己的能力權柄交給那獸」,表示他們只能聽從大怪獸的指揮。
「羔羊」代表著基督,因此,真正的問題就是這些擁有世上權力的人,都想與基督敵對。但羔羊(基督)和所有跟隨的人都將勝過這些擁有世上權柄但卻想敵對基督的統治者。
「萬主之主,萬王之王」,可參考在第一章5節所說的:耶穌基督就是「作地上諸王統治者」。這句「萬主之主,萬王之王」也是用來形容創造宇宙萬物的主上帝(參考申命記十:17,詩篇一三六:2-3,但以理書二:47)。
第15節,這裡的「各民族、各種族、各國家和說各種語言的人」,都是在這位大淫婦的統治之下,順服著她。表示她的勢力很強大,統治的範圍幾乎就是「萬國萬民」這樣多,也因為這樣,這帝國才會把自己當作是神明一樣,並且逼使眾人都要敬拜她。
第16節,這節也可參考以西結書第廿三章28至30節。
這裡說出上帝懲罰的結果,是使這些原本都是順服大淫婦統治的,將會背叛她。他們要聯合起來對抗大淫婦,而且使他們自相殘殺。結果是使這位大淫婦付出代價,包括「奪走她所有的一切」,原因是這些過去附庸於她的國家都背叛,使這些原本所擁有的,都在突然之間消失了。這句「使她赤身露體」,表示強暴她、羞辱她之意。而「吃她的肉」,這表達一種極大的痛恨(參考彌迦書三:2-3)。接著是「用火焚燒」,這是古代最嚴厲的酷刑之一(參考利未記二十:14、廿一:9),尼祿皇帝當時迫害基督徒最經常使用的刑罰之一種,就是用火將基督徒活活燒死。現在變成羅馬統治者要受到同樣的懲罰,表示迫害人的,也將會有「報應」臨身。整節經文表達一個意思:上帝要用嚴厲的手段懲罰羅馬帝國,而且要使它完全滅亡。
第17節,在第13節已提過這「十個王」要「把自己的能力權柄交給那獸」。而在這節則說出了全能的上帝有奇妙的作為,祂用奇妙的方法,之所以會將統治權交給大淫婦,乃是因為上帝的奇妙旨意,讓這些小角色的王會知道聯合起來,有「相同的目標」交出統治權。但這樣的動作,也是為後來聯合起來抵抗大淫婦作準備的,好使「上帝的話實現」。這也在說明不論這些暴君多麼偉大,上帝只要伸出手,就可以讓他們自認的偉大變成灰燼。
第18節,「統治地上諸王的那個大城」,這裡的「大城」是在指羅馬城。如果以今天來看,則是指因權力大而驕傲,並且敵對上帝救恩的人、團體或是國家。
10.第十八章:
這章是繼續第十七章所提到有關巴比倫帝國淪亡的事,就像這一章雖然是採用了詩體來形容巴比倫滅亡。前面已有提起過的,啟示錄作者引用了許多舊約的資料,類似這種詩歌的型態在先知文獻中是屢見不鮮。而在這裡所引用的資料是和耶利米、以西結等先知的作品有關,且在第二段經文中特別用君王、商賈,和水手等三種人物來描述巴比倫帝國的滅亡。
在這章作者一再用「慘啦!慘啦!這大城」(第2節、10節、16節、19節)來表示巴比倫帝國滅亡的慘狀。前面已經說過所謂的巴比倫帝國,就是在指羅馬帝國說的。作者寫作時,正好是羅馬帝國最輝煌的時代,因此,在那樣時空背景之下,預言羅馬帝國會像巴比倫帝國那般地毀滅,是很少人會接受的。但對那些正在受苦中的基督徒來說,卻是很大的慰藉,且他們也深信這種來自上帝的信息必定很快就會實現。
另一方面,也應該有這樣的看法:啟示錄作者時代,正是羅馬帝國國勢最興旺,且在軍事武力、經濟、政治等都是最強盛的時期,那時候的統治者都會喜歡把自己扮演著神明,在這些統治者的眼中,世上沒有任何一個神明可以跟他相比。雖然羅馬皇帝也鼓勵人民崇拜宇宙的神明宙斯,其實,那只是表面的,真正的用意是要人民拜皇帝為神。因此,當啟示錄作者在表明羅馬帝國將會被上帝徹底摧毀、消滅時,也是在表達羅馬帝國所代表的一切,包括它的建設、文化活動等等,都將被上帝摧毀殆盡。作者要強調一個基本信仰觀念:凡是敵對上帝的,其結果就是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
11.第十八章1至8節:
這段經文是以詩歌的文體寫的,且有兩次宣告巴比倫帝國的毀滅。
第1節,「另一個天使從天上下來」,在第十七章1節說在七位天使中,有一位對作者約翰說話,現在則是看到「另一位天使從天上下來」,且這位天使很有權威,在他手上是「掌握大權」,身上會散發出「光輝」,「大地」都被他的「光輝照耀」著。
第2節,「倒塌了!大巴比倫倒塌了!」這句話和第十四章8節之天使所說的相同。
這裡用「邪魔的窩,邪靈的穴」、「鳥類的巢」等詞來形容巴比倫帝國將會遭遇到的結果(參考以賽亞書十三:21-22,耶利米書五十:37,西番雅書二:13-15),這些用語都是在說明巴比倫帝國過去繁華的城市,如今將成為廢墟,不再是人居住的地方,而是野獸、野鳥、野狗等出沒、盤居的荒涼之處。
第3節,「列國都喝了大淫婦淫亂的烈酒」,這句話可參考第十四章8節。
天使指出巴比倫帝國的毀滅,不只是因為它犯罪導致的結果,更可怕的乃是官方統治者跟著犯罪,以及商人為了賺錢也在犯罪的事上推波助瀾。這兩種共犯,以今天的話語來說,就是所謂的「官商勾結」。
第4至5節,「另一個聲音從天上來」,這是指另一個天使發出的聲音。
「出來吧,我的子民」,這句話是天使在呼喊居住巴比倫城內的上帝子民,要趕緊逃離出來。這種呼籲也含有另一種隱喻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上帝的子民不要與犯罪的人為伍,以免受到污染,或是因為耳濡目染之後,對犯罪的事麻木。
「罪惡滔天」,這一詞可參考以賽亞書第十四章14節、第四十七章8節、10節。上帝「記得她邪惡的行為」,這句話是指統治者把自己當作神明,想要取代上帝。也就是這些統治者偶像化、神化了自己,這是上帝最厭惡的事,也是不能原諒的行為。
第6節,這節指出上帝的懲罰含有「報應」的用意,且是要「加倍」,就像是倒滿「雙倍濃烈的酒」一樣。
第7節,說明加倍懲罰巴比倫帝國的方式,就是以它所誇耀和犯罪行為多重,就用同等的重量作懲罰。換句話說,懲罰與犯罪是同等的。先知以賽亞對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婦女提出警告也是如此(參考以賽亞書三:16-17)。
「我不是寡婦」,這句話可能引自以賽亞書第四十七章8節,意思是指丈夫並沒有死在戰場。這也是在指自己的國家、軍隊甚強,不用擔心婦女會成為寡婦,也不會有哀傷的事件發生。
第8節,「在同一天裡」,意思是指變化極快,幾乎無法預測之意。當人正在享受所獲得的榮華富貴之際,卻隨即發生了變故(參考路加福音十二:20)。
這裡提到饑荒、哀傷、死亡、火燒等四種災難,且都是在同一時候發生。意思是指沒有任何可逃避、預防、承受的機會。也在表示是當時的人料想不到的事。
12.第十八章9至17節a句:
這段經文是用先知以西結書第廿七章的資料,該處經文是先知在為泰爾城的滅亡哀哭之哀悼文,作者約翰引用這資料來預言羅馬帝國滅亡的景況。作者在這裡印用來述說上帝審判巴比倫帝國的情景,並且是用君王(第9至10節)、商人(第11至17節a句)、水手(第17節b句至19節)等三種不同人物為巴比倫帝國滅亡所唱哀悼的詩歌,表示各階層的人都看到了巴比倫帝國被毀滅的慘狀。其實,他們並不是為該國的淪亡感到傷心,而是因為失去了原有的利益。因為他們只能站在遠處觀看,且是一面觀看、一面歎息。
再者,這段經文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先知文獻有說明那些被上帝忿怒而遭遇到毀滅者之因。但在啟示錄的作者約翰,並沒有說明為甚麼上帝要毀滅巴比倫帝國。原因是大家都已經清楚知道當時羅馬帝國統治者是怎樣在對待基督徒,就如同早年埃及、亞述、巴比倫等帝國怎樣對待上帝的子民一樣。
第9至10節,這兩節是為君王哀悼的內容。這些君王也代表著在羅馬帝國興盛時代,與之聯盟,或是被統轄而成為附庸國家的君王。他們目睹「焚燒著」的帝國所冒出來的「煙」也只能站在遠處觀望,跟第10節所說的「遠遠地站著」是相同之意,但卻只能「為她哀哭」。
「慘啦!慘啦!」這用詞的意思是指「禍哉!禍哉!」(參考以賽亞書五:8、11、18、20)。表示原本就不是在為該城的毀滅哀傷,而是面對審判來臨時,感到憂心重重之態。
「還不到一個鐘頭」,表示時間非常短促。這可看出上帝懲罰的時刻立即來臨,很快、緊迫。換句話說,榮華富貴只不過是瞬間的享受而已,而上帝懲罰時刻來臨之快,讓人連想到要預防或是預測的機會都沒有。
第11節,從這節開始直到第16節,都是借用商人所敘述的內容,來說明巴比倫帝國毀滅的慘狀。
「再也沒有人來買他們的貨品了」,這句話也可看出當時的環境和背景,是羅馬城幾乎就是整個歐洲和中東世界的中心。這句話也說明過去在此經商貿易的商人看到該城被毀,也等於他們看到自己過去所擁有的產業、賺錢的機會,如今都消失了,他們也會因此而難過。
第12至14節,這三節提到詳細的貿易商品的名稱。對照以西結書第廿六至廿七章來看,就會發現二者的內容很接近。也從這三節所描述的商品內容,可看出當時羅馬帝國的繁榮、興盛。
可將這些商品分成六大類:
一是金銀珠寶類:包括有(1)金、(2)銀、(3)寶石、(4)珍珠等。
二是高級服飾類:包括有(5)麻紗、(6)絲綢、(7)紫色衣料、(8)朱紅色衣料等。
三是高級藝術雕刻飾品:包括有(9)香木、(10)象牙、(11)木器、(12)銅器、(13)鐵器、(14)大理石等。
四是高級香料:(15)肉桂、(16)香料、(17)香、(18)香水、(19)乳香等
五是食品:(20)酒、(21)油、(22)麵粉、(23)麥子、(24)牛、(25)羊等。
六是生產力工具:(26)馬、(27)馬車、(28)奴隸、(29)人口等。
從以上所列舉的項目中,要注意第(28)和第(29)兩項是「奴隸」與「人口」,這表示當時羅馬帝國時代,人口販賣的情景很興盛。
在第14節提到「貪愛」,是指人內心的意念,也可說是心裡嚮往之意。
「再也找不回來了」,意思是完全消失了之意。
第15節,這些商賈也是和那些只會說諂媚之言的附庸君王一樣,只能「遠遠地站著」(參考第10節)觀看,這表示兩種意義:其一是知道自己沒有能力搶救,因為災難實在太大,是他們從來沒有見過的。其二是他們已經驚嚇到不知所措了。
第16至17節a,「慘啦!慘啦!這大城啊」,可參考第10節。
「還不到一個鐘頭,這一切財富都喪失了!」,這句話也出現在這些富有的商人口中,因為連「一個鐘頭」都不到,結果使這些商賈富豪們就算是想要搶救財物,卻因為時間太短促而失去了一切財富。
13.第17節b句至20節:
這段經文是用水手的哀嘆聲,描述他們所看到的巴比倫帝國毀滅之慘狀。從君王到商賈,再從商賈到水手,這些都說明了整個社會主體結構上的問題,是整個帶狀墮落關係,上自君王、下至倚靠勞力生存的水手都一樣犯罪、墮落。但另一方面,也在說明不論何種階層的人,只要看到巴比倫帝國的毀滅,都只能發出連連的感嘆聲,但不論哪一個階級的人都一樣,大家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該帝國的淪陷、毀滅,而無人能夠出手搶救,因為這些懲罰乃是來自上帝極大的忿怒所致。
第17節b句至18節,「所有靠海謀生的人」,這是指「船長、旅客(商人)、水手」說的。這些人也是一樣,只能「遠遠地站著」看大城的毀滅,心中有很大的感觸,才會說出「哪一座城可跟這大城相比」這樣的話來。
第19節,「拿灰塵撒在自己頭上」,這表示極度的哀傷(參考以西結書廿七:30,約拿書三:6)。在這三類不同的人群中,只有這些航行的水手為該城的毀滅而哀哭。因為他們以後將無法再像過去那樣,航行來往於這個富庶、繁榮的城市。過去他們是靠著這個城市「發財」的,現在失去了這個城市,等於是失去了發財的機會,生命好像失去了希望和倚靠一般。
「還不到一個鐘頭」,這句話也說明了比想像中的還要快,原本擁有的財富如今都已成泡影。
第20節,這一節說明了作者寫這本經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受難中的信徒,上帝為他們伸冤的日子終於來到,迫害者羅馬帝國終於毀滅了,天地都會因此大聲歡呼。
「天哪,要歡喜!」當那些倚靠羅馬帝國而生存的達官顯要、富豪商人、水手等發出哀嘆聲音之時,啟示錄作者約翰則是發出另一種極端強烈對比的聲音,要「上帝的子民、使徒和先知們」都「要歡喜」。因為上帝出手為他們「伸冤」的時刻來臨了。
14.第十八章21至24節:
這是另外一個異象,這段經文所描述的,可參考耶利米書第五十一章60至64節,都是在描述巴比倫帝國的徹底毀滅,如同把大磨石丟入海中、沉入海底一樣,表示永遠都會消失、沉入海底下。
第21節,所謂「大磨石」,這是用來象徵著羅馬帝國。現在有強壯的天使舉起這「大磨石」,將之猛烈「拋到海裡去」,象徵著羅馬帝國已經被上帝的使者給拋到海中,沉入海底,不可能會再重新興旺或是浮出水面,且天使在拋擲這「大磨石」時,並不是輕輕地放下,而是用最大的力量拋擲下海去。
第22節,過去歌舞昇華的景象將全部消失不見,也聽不到了。這種被毀滅的景象可參考以賽亞書第廿四章至9節,以西結書第廿六章12至13節。
「琴師、樂手」、「各種手藝的技工」等,這些都在說明在羅馬帝國最興旺時代,羅馬帝國幾乎就是當時歐洲世界文藝、藝術的中心。
「推磨的聲音再也聽不到了」,表示原本人口很多,處處餐廳、飯店、住家,都充滿著人潮,大家都在為著預備宴會的佳餚而忙碌,如今這種繁華的景象沒了。
第23節,這節可參考耶利米書第廿五章10節。
「燈光再也不發亮了」,這是上帝懲罰的結果。表示過繁華的景象已經消失,這城幾乎已經成為廢墟,沒有人居住,或是已經貧窮到連點燈的能力都沒有。
「新郎、新娘的輕言細語」,這是用來形容淫亂時歡愉的聲音再也聽不到了,因為該國已經消滅了。
第24節,這節也是在回應第六章10節,那些在祭壇下呼喊的聲音。說明了巴比倫帝國毀滅之因,就是因為該城發現「先知和上帝子民的血」,也說明該城會毀滅之因,就是殺害上帝的僕人和子民,這是上帝最不能原諒的事。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被殺害的人」,他們可說是無辜遭到殺害者,上帝為他們被殘害提出伸冤而嚴厲懲罰巴比倫。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