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444期

彌迦書第二至七章
1.第二章:
任何一個時代都有一個共同現象,就是國家的滅亡並不只有外來強權的攻擊,更不是因為發生天災,一個國家會滅亡,乃是因為該國的領導群很腐敗,只知道貪污、枉法,使一個社會沒有公義的準則,這樣的社會很快導致國家的衰亡。
有些人看一個國家的滅亡,是從經濟的角度去看:有的人是從政治的問題去探討;另外有些人是以社會的角度去審視問題;更有的人會從國防軍事裝備看現象。這些都說明了一個國家是否強盛的因素。但聖經中的先知並不是從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的角度看,而是從宗教信仰的立場反省一個國家、社會的問題所在。原因很簡單:一個社會如果在信仰上很亂,這個社會必定不會安寧。信仰態度不忠實的社會,人民就會放縱情慾,更會對弱小貧困的人民採取欺壓的手段,使社會失去公義的準則,沒有是非的觀念,這樣的社會、國家遲早必定會滅亡,不用敵人、他族、別國的人攻打,自己也會分裂敗壞而滅亡。
先知彌迦反映出主前第八世紀的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的情景,在第一章他就已經說出北國以色列將會滅亡(參考一:5-7),而南國的猶大也沒好到哪兒去(參考一:9、16)。在第一章提到先知彌迦針對以色列人民的問題提出指責,他說上帝要審判以色列人民,原因就是以色列人民背叛了上帝,對上帝不忠實。先知彌迦指出以色列人民拜偶像的行為相當猖獗,引起上帝極大的憤怒。現在所讀的第二章則是進一步地指出以色列人民的社會中,因為在信仰上的腐敗,行為便出現墮落和不當的行為,以及當先知傳講上帝的信息時,人民不接受的反應。
第1節,先知彌迦指出這些「圖謀作惡的人」,是連「躺在床上」也在思考作惡的事。當「天一亮」,就開始去做在床上所想到的壞事。這就像創世記第六章5節所說的:「上主看見人類個個邪惡,始終心懷惡念。」
第2節,這節很清楚地指出這些人所犯的罪行。他們貪取別人的「田地」、「房屋」等財產。很顯然地,這表示在先知彌迦時代,貪婪的風氣已經盛行,才會使先知彌迦必須嚴詞譴責。誰有能力去貪圖別人的土地、房屋,和其它財產?必定是在社會上有地位、權力的人。就像先知阿摩司在指責北國以色列人民所犯的罪行一樣(參考阿摩司書三:10、15、五:10、12、六:4-6)。同樣是主前第八世紀的先知何西阿,他也是一樣指責北國以色列人民所犯的罪過,也指責有權勢的人欺騙,偷竊,在街上打劫(參考何西阿書七:1-2、何西阿書六:9、十二:7-8)。他們所做的這些行為都是違背十誡(參考出埃及記二十:17,申命記五:21)。
第3節,說上帝要出手懲罰這些作惡的人。原本這些有權勢的人走起路來往往是昂首闊步,自以為很了不起,現在上帝要讓他們「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地走路」,因為上帝要把「災難」降在他們的「身上」,使他們「無法逃避」。所指的災難就是讓敵人來侵犯他們,並且將他俘虜當作奴隸對待。
第4節,上帝懲罰他們的方式,就是將北國以色列這個國家交給敵人亞述帝國來佔領他們。這時,他們就會聽到在「悲慘的經驗」中所編織出來的「輓歌」。而這輓歌的內容很清楚地指出:上帝要拿走他們過去所擁有的「地產」,把他們所擁有的「田地交給搶掠」他們的人,就是亞述人。類似這樣的信息先知以賽亞也提醒過(參考以賽亞書三十三:1)。
第5節,這節說出一個基本的認識:土地是上帝所有,不是人自己擁有的產業。因此,用詐欺、惡劣手段取得的土地,將來上帝「收回土地」重新分配時,這些人將不再有份。意思是指這些人將會成為居無定所的流浪者。這很清楚,表示以色列人民將會淪落到外國當別人的奴隸。
第6至7節,這兩節是「民眾」聽到先知彌迦這種信息後的反應,他們除了非常惱怒外,更進一步地要阻止先知彌迦繼續對他們說這種在他們聽來相當刺耳的「不吉利的事」。這和先知阿摩司的經驗相同(參考阿摩司書七:12-13)。注意的是第7節很像假先知的話語模式,就是拿上帝的恩典當作擋箭牌,說上帝是「仁慈」的,不會「真的」用這種方式對付祂的選民,這種話語模式很像先知耶利米時代的假先知一樣,他們告訴以色列人民,上帝為了自己的榮耀和面子,絕對不會讓耶路撒冷城被敵人佔據,而聖殿是上帝的居所,上帝更不會讓敵人來污穢它。所以,躲在耶路撒冷城裡是安全的,特別是在聖殿中更是可靠,絕對不會有生命的危險(參考耶利米書七:8-11)。
第8節,「外衣」,這是用來禦寒用的,特別是當有人貧窮而需用外衣作抵押借錢時,債權者就必須在日落之前把外衣送還給這窮人(申命記廿四:10-13)。現在是連當軍人的從戰場上回來,原本是想可以安然休息一下,如今卻連他們可以安居的地方也沒有,因為在他們去為國家打仗時,那些權貴已經霸佔了他的房子,這是多麼可惡的行為。這句「從背後偷走他們的外衣」,意思指有權勢的人不但沒有感謝這些為國家安危去打仗的軍人,還想盡辦法侵佔他們的房地產,這樣的人再怎麼說、辯解,都讓人無法接受。
第9節,這節說出這些達官顯要們的行徑更惡劣;他們把一些弱勢家庭當作犒賞品一般用來獎賞給那些升官者,造成他們的家庭破碎,妻離子散。因為這些有權勢的貴族剝削貧窮人家,還將些無法還債的窮人的孩子當作商品賣了。
第10節,這是上帝審判的結果,要讓這些貴族嚐到居無定所的結果;他們原本是盡一切所能地搜刮別人的土地、房屋、財產,甚至是別人的妻兒等等,如今上帝要加倍地重罰他們,使他們所有的一切都「毀滅」。
第11節,這是一節很諷刺的話,說明在先知彌迦的時代,有許多假先知出現,他們傳的信息都是一般人所喜愛聽的。要注意的是,先知彌迦指出來這些假先知所傳出的信息是:「大富大貴」的信息。他們說上帝會賞賜很多財富給人等等,類似這樣的信息,才是最敗壞信仰的假話。
第12至13節,上帝要像個牧羊人再次集合祂那失散的羊群。這樣的信息也出現在先知以西結的信息中(參考以西結書三十四:11-15)。先知彌迦的時代,是社會失落了公義的準則,官員貪污,敗壞了社會紀律,在那樣的時代裡,那些受欺壓而感到生命相當無助的貧困者經常會發出哀號的聲音,就在那時候,先知彌迦傳出上帝要重新帶領他們,像「牧羊人」重新找回祂的羊群,照顧他們,給他們最好的生活環境,使他們因此而能再次「人丁興旺,像牧場上有繁多的羊群」這種充滿著生命的活力。而這是因為上帝將親自成為他們的「君王」,上帝「會親自帶領他們」。
2.第三章:
接續第二章13節所提到的,上帝將親自牧養祂的子民,要帶領他們重新回到自由,過著快樂、充滿生命力的日子。相對的,在這第三章則是清楚指出以色列人民會墮落的原因,就是整個社會充斥著虛假,這些都和當時社會的領袖有密切關係,包括君王(統治者)和宗教領袖(先知),他們都不真實,而是專門做欺騙的工作帶來的結果。
在先知彌迦之作品中就可發現整個社會充斥著假先知,他們的特色就是為了要「養肚子」而說假預言,說穿了,就是把先知的工作當作一種職業,這樣的先知是只要有人出錢,他就講他們喜歡聽的話,只為了要討好人。這就是先知阿摩司時代所遇到的情景(參考阿摩司書七:14-15)。可以這樣瞭解:真正的先知,並不是自己想當先知就是先知,先知也無法靠學習變成先知。先知是傳講上帝的信息,因此,上帝會親自啟示祂所揀選的僕人先知。若沒有得到上帝的啟示,卻假借上帝的名義發表任何言論,這樣的人就是屬於假先知。假先知可能會行神蹟奇事(參考馬太福音七:21-23),但不要忘記,他們所傳講的話只會迷惑人心遠離上帝而已,對人的生命是否得救並沒有甚麼意義可言。
第1節,先知彌迦有很強烈的聲音在譴責當時的社會已經失去了公義。在第二章1至2節他指出當時那些有權勢的貴族、達官顯要們,看到喜歡的土地、房屋,就想盡辦法要侵佔,也因為這樣,所以「沒有一個人的家庭或財產是安全的」(參考二:2b)。現先知彌迦說一個統治者應該提供「正義」的原則。所謂「正義」,簡單地說就是「公平」,大家在上帝面前都一樣有生命的尊嚴。
第2至4節,這段經文可清楚看出先知彌迦指出他看見的景象,就是司法人員所做出來的,如同活生生地把人的皮「剝」下來,把這人的肉「剔下」放進鍋裡煮,也像殘酷的屠夫「打碎」了人的「骨頭」一樣的惡劣。先知彌迦很清楚地指出,這樣的人無論怎麼禱告,上帝都不會聽,因為他們不但沒有替受冤屈的人伸冤,反而是趁機欺負弱勢者。因為上帝是公義的,祂不會眼睜睜地看著祂的子民受到欺壓而不聞不問。
第5至6節,這段經文是針對那些專門迷惑上帝子民的假先知而傳出上帝要懲罰他們的信息。在這段經文中,先知彌迦提到有些先知是為了混一口飯就亂講話,這樣的先知就是名符其實的假先知。這些假先知會用「戰爭恐嚇」人民,只因為人民不想要供養他們。但上帝對付這些假先知的方式,就是讓他們再也沒有「好日子」可過。不但這樣,也不會有「異象」可看,且「說不出預言」。這些都在表示上帝已經離棄這些人,因為這些假先知竟然是用占卜、巫師用預測的方式,試著要明白生命是否安危,上帝就用懲罰這些巫師和占卜的人所得到的懲罰一樣,使他們「蒙羞」。
第7至8節,這兩節剛好呈現對比;在第7節說那些假先知或是行巫術的人,必定聽不到上帝回應他們的話和祈禱,因為他們是欺騙上帝子民的人,上帝當然不會聽他們的祈禱。而第8節則是先知彌迦明確表示自己的身份--上帝的僕人,有上帝的靈與他同在。先知彌迦說自己充滿著「主的靈和能力」,先知以賽亞曾傳出上帝揀選祂的僕人時,會以祂的靈充滿被揀選的人(參考以賽亞書四十二:1)。有上帝的靈充滿的人,必定會充滿「正義感和勇氣」,會明確地指出人民的錯誤,所犯的「罪」。而不是只會講人們喜歡聽的話。使徒保羅就說他不說「諂媚的話」,「不討好人,只求取悅那位察驗」人心的上帝(參考帖撒羅尼迦前書二:4-6)。
第9至11節,這段話又再次回到南國猶大的執政者身上;先知彌迦譴責他們胡作非為的事實。先知彌迦在這段預言中就很清楚地指出南國猶大的官員之問題,就是他們污衊上帝的名,因為他們並沒有按照誠實來治理國家,卻一再以污穢、骯髒的手段在羞辱上帝的名。我們在這段經文中看到幾件恐怖的行為:一是:憎惡正義、顛倒是非(第9節);二是:在耶路撒冷城有殘酷殺戮的行為,是暗殺的行徑,是非法的,沒有經過公平審判的(第10節);三是:法官接受賄賂,這是顛倒是非的主要因素(第11節a句);四是:宗教領袖敗壞了信仰基礎--只知圖謀財利(第11節b句)等。當先知彌迦指出南國猶大官員有上述這些問題之後,隨即指出上帝將要毀滅這樣的國家,即使他們用「上帝之城」所稱呼的耶路撒冷城也一樣,因為他們已經將上帝的城變成殺害無辜者性命的城。就像瑪拿西王所做一樣的惡事,引起上帝的忿怒(參考列王紀下廿一:16)。
第12節,「錫安山將像田地被翻動;耶路撒冷要變成廢墟」,這些後來都在主前586年巴比倫帝國攻入耶路撒冷之後驗證了。
3.第四章:
彌迦書第四章與第五章可說是這本經書的第二部份;在第一部份,先知彌迦譴責以色列的達官顯要們,並且很清楚地傳出上帝即將懲罰這些專門欺負弱小人民的官員。而從第四章開始,則是以一種新的信息出現,就是安慰的信息,也是希望的信息。在這段只有十三節的經文中,主要是以一首詩歌為主軸,然後配合一段有著濃厚應許願景的散文。先知彌迦傳出的信息對那些已經因為戰亂感受到生命苦難的以色列人民來說,是個極大的安慰和鼓勵。
第1至2節,先知文獻用詞的一個特色,就是提到「將來的日子」。通常先知提到「將來的日子」,都是指上帝的拯救將要來臨。
這裡指出建造在山丘上的耶路撒冷「聖殿」將成為所有萬民敬拜的中心,這個思想一直是申命記派作者的異象(參考申命記十二:5、11、14、18、21、26、十四:25、十五:20、十六:2、5-6、11、16、16-17)。申命記作者一直認為耶路撒冷聖殿才是真正敬拜上帝的地方,因為那是第一所為敬拜上帝而建造的聖殿,且建造聖殿的藍圖是從摩西傳承下來的,具有相當的權威。先知彌迦傳出的信息說耶路撒冷聖殿將成為世上敬拜的中心,意思就是指萬民將回歸到上帝的面前,聆聽上帝的話語,遵行上帝的旨意和命令(第2節)。大家都以上帝的話為依歸,走上帝指引的道路。這也就像詩篇的詩人所說的:「你的話是導引我的燈,是我人生路上的光。」(詩篇一一九:105)
第3節,從第1至4節的這段詩歌和以賽亞書第二章2至4節幾乎是雷同的。
戰爭,是摧殘人生命尊嚴最殘酷的手段,也是最違背上帝創造人類和萬物本意的行為。在戰爭的環境中,人的生命是最脆弱的,毫無保障可言。
先知彌迦傳出的信息是戰爭將停息,「國際間不再有戰爭,也不再整軍備戰」,先知彌迦說「排解列強的爭端」,使「民族間的糾紛」可以獲得排解,也要使列強不再窮兵黷武。要把戰爭用的武器變成耕種、生產的工具。先知彌迦傳出的這句話,正好說明了不再會有戰爭,只有耕種、收割的喜樂。
第4節,這節並沒有出現在以賽亞書,只有彌迦書才有,也是先知彌迦傳出上帝信息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盼望:生命不再有恐懼,只有安詳與快樂。這必須有有兩個基本要件:一是每個人生活上的需要都足夠,沒有缺乏。二是人人都誠實、沒有貪婪的心。先知西番雅提到一個沒有恐懼的社會,乃是一個充滿公義、誠實、足夠生活所需的社會(參考西番雅書三:13)。
這節可看到兩種以色列人民最喜愛的水果--葡萄與無花果,另外兩種是:橄欖和石榴等,都是用來表明以色列人民和上帝特有的關係。
第5節,先知彌迦呼籲以色列人民必須以這樣堅定的態度,來告白他們的信仰,以表示他們對上帝絕對的忠實。他告訴以色列人民無論別人怎樣「膜拜並順從他們自己的神明」,也不論這些人的家道如何的興旺,但以色列人民對上帝忠實之心必須絕對不改變,「遵從」上帝的「旨意,直到永遠」,這才是真確的信仰態度。
第6至7節,這兩節再次看到先知文獻中另一個特色,就是提及有關「殘存之民」的信息(參考以賽亞書十一:16、廿四:14、三十七:31,耶利米書廿三:3、三十一:1-7,撒加利亞書八:6-8)。這兩節同時也可看到先知文獻中的另一個特色,就是提出「希望的信息」,上帝將在適當的時機,帶領所有被擄到外國去當奴隸的以色列人民返回故鄉,重新與他們立新的約。最重要的一點是:上帝親自統治以色列人民(參考二:13)。
第8節,這裡說上帝在耶路撒冷「像牧人照顧他的子民」,就是指上帝將會繼續保護該城讓他們不會淪陷在敵人手中的意思。
第9至10節,有些聖經學者會認為這兩節經文比較可能是後來的人填加進去的,因為耶路撒冷曾在主前586年被巴比倫摧毀。而先知彌迦乃是主前第八世紀的先知,怎可能談及後來發生在主前六世紀的事情。
不過,另有一些聖經學者持著不同的看法,認為當主前721年,亞述帝國摧毀了北國以色列首都撒馬利亞後,將以色列人民販賣到外國去當奴隸,另一方面則是同時將外國人移民到撒馬利亞城來居住,特別是亞述帝國也從「巴比倫、古他、亞瓦、哈馬,和西法瓦音遷移人民到撒馬利亞各城市,代替被擄的以色列人民」(參考列王紀下十七:24),而先知彌迦乃是主前750年至686年之間的先知,他必定親眼看過這幕殘酷的景象而發出這樣的預言,認為:如果今天亞述帝國可以將巴比倫人遷移入撒馬利亞城,誰能保證未來的日子巴比倫帝國不會興旺起來?如果巴比倫帝國強盛起來,要將耶路撒冷毀滅掉有困難嗎?這些學者認為先知彌迦後來在以色列人民心中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的這份預言成真了。
第11至12節,這兩節經文的背景很可能與主前701年有關係,因為該年乃是亞述大軍進攻耶路撒冷的時候,這這年也是希西家王在位的第十四年。希西家王為了讓亞述帝國撤軍,不僅賠上一千公斤的黃金和一萬公斤的銀子,另外還有二十萬一百四十六名以色列人民被擄去當人質。
從亞述帝國來看,他們併吞了多達四十六個以色列人的城市,且俘虜這麼多人民當奴隸,又可索取這麼高的戰爭賠償款,這是多麼榮耀的一刻啊!可是,有誰會想到,就在他們最得意的時候,上帝親自替祂的子民出氣了。如果我們繼續讀列王紀下第十十八至十九章,就會看到上帝差派天使進入亞述營中,殺死了十八萬五千名兵士,逼使亞述皇帝西拿基立撤退回尼尼微去了。這正好說明了先知彌迦在這裡所說的,沒有人會知道上帝的計畫,鄙視上帝的強權都會遭到上帝嚴厲懲罰。
第13節,這節是先知彌迦傳出鼓勵的信息,主要目的是要以色列人民必須對上帝有信心,因為上帝將要成為他們的保護者,使他們像尖銳的武器一樣,可以擊潰來攻擊的任何仇敵。
「鐵角」,這是指尖銳的軍隊,勇猛無比的意思。
「銅蹄」,是指徹底毀滅敵人的進攻,甚至可以踐踏敵方的軍隊,如同人在踩踏螞蟻一樣的容易。
4.第五章:
在前一講我有說過,彌迦書第四與第五章都是「希望的信息」,是先知彌迦傳出上帝帶給以色列人民好的信息。
先知彌迦是主前第八世紀的先知,與他同一時期的是先知以賽亞,我們在這兩位先知的文獻中都會看到他們傳出上帝給以色列人民一個極大的盼望,就是將會有一個新的君王出現帶領他們,且是一位公平正義的君王(參考以賽亞書九:6-7)。
在第五章的經文中,先知彌迦再次提出這種盼望的信息;他讓以色列人民聽到一個重要的信息:所有被俘虜到外國去當奴隸的以色列人民,都將會被帶回故鄉,重新享受著和平的生活。這對那些生活在苦難中的人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盼望。也因為這個盼望,他們即使生活得非常痛苦,也沒有失去信心,不但這樣,他們還會將這樣的盼望繼續傳遞下去,讓他們的子孫知道:有這麼一天,上帝一定會實現祂的應許,賜給他們一位公義的君王來帶領他們。
第1節,開始就提到耶路撒冷城被「圍困」的事,這是和主前701年亞述帝國皇帝西拿基立率兵攻打耶路撒冷的事件有關;當時猶大國王希西家因為聽從先知以賽亞的話,而使耶路撒冷城免去一次浩劫。但在這之前,以色列人民看到整個耶路撒冷城被亞述帝國包圍時,那時民心的恐懼,領導階層必定也會出現各樣的聲音,包括投降敵人、堅持抵抗到底等相對的論調都會出現。先知彌迦在這裡傳出的聲音是要大家「團結起來」,要他們聽從上帝的聲音,不要對上帝失去信心。
「敵人在打以色列領袖的嘴巴」,這句話意思是指亞述在羞辱以色列人民領袖。列王紀下第十八章22至25節記載亞述大將對希西家王所說的話,就可清楚看到出亞述將軍根本就不把猶大王希西家放在眼中,他說希西家王「連亞述軍隊中最小的軍官也比不上」,且說這話是當著希西家王所差派的三個使者面前說的,這等於是在「洗希西家王的臉」一樣是極大的羞辱。
第2節,這節經常在聖誕節的節期中被引用來描述伯利恆這個小小村鎮,因耶穌基督降生而變得重要。馬太福音第二章6節記載那幾位東方的博士在回答希律王詢問有關耶穌基督降生之地時,就是引用這節經文的。耶穌基督雖然是出生在伯利恆這個小小村落中的卑微馬房裡,可是,人類整個歷史卻因為他改變了,且如今還持續在改變。
人喜歡看「大」的樣式、「多」的數字,但在上帝眼中卻不是這樣;當人看為壯觀、眾多的時候,在上帝眼中可能連一眼也瞧不上。上帝可以用人看為最卑微的人來拯救人,少年大衛在打敗歌利亞之前是連他父親也不認為他是甚麼大器之材(參考撒母耳記上十七:11),但大衛卻戰勝了巨人歌利亞。人看外表,上帝看的卻是人的內心(撒母耳記上十六:7)
第3節,先知彌迦在這裡清楚地表明,以色列人民會有苦難是因為上帝的懲罰,是上帝把以色列民族交給他們的仇敵。但是將來上帝會差遣拯救者來帶們脫離苦難,因此先知文獻中經常會有預言說將來會有拯救者出現。這裡是用「生產的婦人生下兒子」,先知以賽亞則是預言說:「有一個嬰兒為我們而生!有一個兒子將賜給我們!」(以賽亞書九:6,另外可參考七:14)這樣的預言,表明的乃是一個生命的開始,是新生命,是重新創造的生命。
先知彌迦認為這些流亡或是被擄到外國去的以色列人民,將因為上帝的拯救,重新得到「回來」聚集在一起的機會,他們必定會有新的生命觀和生活的態度。
第4至5節a句,這節再次引用牧羊人和羊群之間的關係來表明,這位即將來臨的拯救者,對屬於他的子民的態度,就像一個好的牧者仔細地「照顧羊群」。由於以色列民族是遊牧民族,因此,牧羊人和羊群之間的關係,就成為以色列人民最喜歡用來比喻他們和上帝之間的關係。上帝是他們最好的牧者,他們就是上帝最喜愛的羊群(參考撒母耳記下五:2,以西結書第三十四章)。
這裡的「太平」、「和平」,意思除了指沒有戰爭之外,也表示著「繁榮」。這種繁榮必定和自然界的風調雨順有關,當風調雨順時,人們所播種的五穀就會豐收,羊、牛等牲畜才能找到青翠的草地。這樣必然使整個國家、民族的生命力大大提升,人口滋生遍地。
第5節b句至6節,這裡指出亞述帝國將會受到懲罰,主要原因在於亞述的將領擁兵自重,他們以為有強大的軍隊在這個世界上毫無敵手可對抗,他們可以為所欲為,更嚴重的,還用藐視言語譏諷以色列人民所敬拜的上帝(參考列王紀下十八:28-35)。但聖經作者強調,只要上帝出手,最微小的也會變成最偉大的。
「寧錄地」是指亞述。
第7節,這裡特別提到「劫後餘生」的詞句,指的對象就是那些尚且活著的以色列人民,特別是那些被擄到外國去當奴隸受苦而知道悔改的以色列人民,上帝將要拯救他們,並且要讓他們變成最堅強的一支隊伍。
先知彌迦在這裡用「露水」與「甘露」來形容上帝的恩典。
第8至9節,「猛獅」原本是形容亞述、埃及、巴比倫等帝國(參考以賽亞書五:29,耶利米書四:7),現在則是形容這些被上帝保護而生存下來的殘存以色列人民,他們將有足夠的力量「征服敵人,毀滅他們」。
第10至14節,這是一段和前段經文完全不相同的內涵;在前段說上帝要使以色列殘存的子民得到最大的力量,可以擊退任何來攻擊它的仇敵,特別是亞述帝國。以色列人民會勇猛如同飢餓的獅子一樣。但在這段經文中,上帝卻要把以色列所擁有的一切軍事裝備都拆除掉,主要原因只有一點:一個國家的生存並非倚靠軍事武力,也不是在堅強的國防軍備,而是在倚靠上帝的帶領,這點一直是聖經的教訓(參考詩篇三十三:16-19)。
再者,這裡也特別提到一個基本觀念:虛假的信仰才會使人相信那些虛偽的東西,就是軍事武力、經濟能力、學識、財力、外交政治等等。先知彌迦特別提到在當時所盛行的「巫術」、「占卜」、「偶像」、「神像」等等,這些都在說明人在信仰上的錯誤行為。而這些錯誤的信仰行為並不是只有在其他民族中,在以色列人民中也有這種現象,這才是引起上帝極大憤怒的原因。現在先知彌迦說上帝要把這些不該有的信仰行為之記號全部拆除,包括居住的城市也不例外,這在表示上帝的子民所居住之處,都必須是潔淨的才可以。
第15節,先知彌迦提到上帝所要懲罰的對象,不僅是違背祂旨意的以色列人民,也包括所有拒絕聽從祂旨意的人民和國家在內。換句話說,上帝是萬國萬民的生命之主宰,所有的人、國家,都必須面對上帝的審判。
5.第六章:
先知文獻很大的特色之一,就是上帝有嚴厲的懲罰,但也有赦免的恩典。懲罰,這是為了要讓以色列人民知道悔改。當上帝要施行祂的懲罰時,那表示上帝已經無法再容忍了,如果再繼續容忍下去,對祂所有的子民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有害。但上帝也是個慈悲憐憫的上帝,就像詩人所說的,祂不會永懷忿怒,也不按照我們的罪過懲罰我們(參考詩篇一○三:8-10)。因此,當人在經歷懲罰的痛苦中悔改時,上帝會隨即施行祂拯救的恩典,並且讓那些在苦難中的子民得到生命的新力量,重新建造新的社會秩序。
先知彌迦在第四章勾勒出一幅美麗的世界藍圖,然後在第五章接著預言那些被擄到外國去當奴隸的以色列人民,將會有如同甘露、雨水一般降臨在自己那原本乾渴的土地上,滋潤著草木和牧場,不但如此,他們將會成為相當茁壯的族群,不會再有任何敵人來侵犯他們。沒有人會再去想要尋求那些虛假的神明指示生命的方向,因為大家都清楚知道:真正的上帝,就是創造宇宙萬物的耶和華上帝;祂曾帶領他們的祖先從為奴的埃及地出來。
第六章和第七章可說是彌迦書的第三部分。在第六章,可看到先知彌迦將信息帶回到原本對以色列人民譴責的言論。他提出幾則以色列人民所犯的錯誤行為,特別是那些社會領導者,犯錯的情景更嚴重。
第1至2節,這兩節經文有一個很特別的景象,就是上帝開法庭審判那些背離祂旨意的子民,這也聖經談及上帝審判時,所喜歡引用的方式(參考約伯記二:1,詩篇五十:3-7、八十二:1,以賽亞書一:2-3)。
再者,這裡用「大山小山」,以及「大地永固的基石」作為上帝指控以色列人民犯罪的見證人,表示以色列所走過的路徑,以及他們在大小山丘上拜偶像的行為都留下了痕跡。這也在表示上帝指控以色列人民時,並不是無的放矢,憑空捏造,而是有充分的證據。
第3至5節,這段經文非常重要,就是與以色列人民出埃及走過曠野,以及經過約旦河,然後在準備進入迦南地的第一個城耶利哥前所發生的事件有關,事件的地點就在吉甲。
聖經作者經常提起出埃及的歷史,述說一件重要的歷史事實:上帝曾帶領以色列人民的祖先走出埃及為奴之地。作者不厭其煩地述說這件史實,主要目的都是要以色列人民明白,當年若是沒有上帝親自帶領他們的祖先出埃及,就沒有今天的以色列民族。換句話說:今天以色列人民還能存活著,就是因為當年上帝親自帶他們出埃及,否則他們早就死在埃及了。
這裡提到有關摩押王巴勒和比珥的兒子巴蘭的事件,這是記在民數記第廿二至廿四章,主要內容是在述說摩押王巴勒,因為想要打擊以色列人民,使他們無法順利進入迦南地居住,就想盡辦法要用錢賄賂先知巴蘭,要他詛咒以色列人民,好讓摩押人能打敗以色列人民。
「從什亭到吉甲所發生的事」,這段歷史背景可以參考約書亞記第三至第四章,這段經文記載一件很類似當年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經過紅海的神蹟,就是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民走過約旦河,雖然當時因為遇到漲潮,但當祭司們抬著約櫃走在前頭,當他們的腳一入水,約旦河湍急的河水就隨即停止流動,河水從中間分開來,使以色列人民能順利走過「約旦河中間的乾地」。然後約書亞帶領全體以色列人民過約旦河之後,立刻在耶利哥城東邊的吉甲紮營,並且從約旦河取了十二塊石頭,就在吉甲這地方豎立了石碑,然後告訴以色列人民,說這是證明上帝帶領以色列人民走過約旦河,就像當年帶領他們走過紅海一樣(參考約書亞記四:21-24)。
另外,在吉甲發生的另一件大事,就是約書亞帶領所有的以色列人民施行割禮,並且也是在吉甲紮營的時候,他們在「耶利哥平原守逾越節。第二天,他們第一次吃到迦南的土產:有烤的麥穗和無酵餅。那天,嗎哪停止降下,以色列人民不再吃嗎哪了。從那時開始,他們吃迦南地的出產。」(約書亞記五:10-12)
第6至8節,這段經文是彌迦書最重要的一段經文,特別是第8節經文,可說是整本彌迦書的中心經節。先知彌迦在這裡提到在信仰一個非常重要的認識:不要想以奉獻來取悅上帝,上帝所喜愛的事,乃是人以真實的心,確實去執行上帝的教訓。類似這樣的教導在聖經中一再出現(參考撒母耳記上十五:22,詩篇五十一:16-17、四十:6-8,以賽亞書一:11-15,耶利米書七:22-23,何西阿書六:6)。先知彌迦說上帝真正喜歡祂的子民去做的事,就是「伸張正義,實行不變的愛」,以及用謙卑的心跟上帝同行。
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這是先知彌迦提出的第三個重要信仰態度。基本上可以這樣瞭解:一個人若是知道謙卑,心中自然就會有上帝。相對的,心裡驕傲的人,就是心中沒有上帝的人(參考詩篇十四:1)。先知彌迦之所以會提出這種信仰認知,是因為當時以色列的許多貴族、王公、高級官員們,想用這種龐大且看起來隆重的國家祭典禮儀來掩飾他們的罪行,因為他們經常欺負那些貧困軟弱的人民。
第9節,「敬畏上主是明智的」,這句話可參考箴言第九章10節。
第10至15節,這段經文很清楚指出這些以色列貴族們怎樣欺負貧困的同胞,他們以為沒有人知道他們做的壞事,這就是因為他們心中沒有上帝的緣故,其實,上帝非常清楚他們的一切惡行;包括他們用兩種不同的法碼、天平詐欺別人,像先知阿摩司所譴責他們所做的「抬高物價,用假法碼和小升斗欺騙顧客」(參考阿摩司書八:5)一樣。先知彌迦指出他們從不誠實得到的財富,都將因為戰爭而消失,因為上帝要用戰爭來毀滅所有的這些東西。
第16節,這裡提到兩個以色列的王,其一是暗利,他是在主前885至874年統治北國以色列,而他的兒子就是亞哈,是在主前874年至853年作以色列王。在列王紀作者的筆下,這兩位父子是非常惡劣的。他們的惡劣行為為下一代子孫留下了極壞的榜樣,使以色列王國經過一百多年後,因著貪婪、不公義,整個國家就在主前721年被亞述帝國所滅,人民被販賣到國外去成為奴隸,受盡一切的侮辱、藐視,甚至幾乎帶來滅族的危機。
6.第七章:
第六章先知彌迦提到以色列人民的問題,特別是上帝親自審判以色列人民,上帝就像一位檢察官,在法庭中對以色列人民提出控訴。控告以色列人民犯的罪,包括他們忘記上帝就是曾帶領他們祖先從奴役之地的埃及出來;控告他們想用繁文縟節的宗教禮儀,和豐盛的祭品來掩飾他們犯罪的事實;控告他們用欺騙的商業行為奪取貧窮人的財物等等。先知彌迦嚴厲警告以色列人民,除非他們敬畏上帝,以公義的行為實踐上帝的愛,以謙卑的心學習上帝的教訓(參考六:8),否則上帝的懲罰將會降臨到他們的身上。
先知彌迦在提起主前第八世紀的以色列領導者,就是因為沒有好好的以上帝教訓中的公義準則帶領人民,也沒有依照摩西法律中所規定的,善待貧窮的人民,相反的,這些領導者反而是用更殘酷的手段欺負那些孤苦無助的人民,因此,引起上帝極大的忿怒,決定採取嚴厲的懲罰手段對付這些貴族、領袖。
第七章就是繼續在描述上帝要怎樣對付這些惡劣的官員和領導者。但就像其他先知的文獻一樣,在上帝懲罰中,也帶有憐憫、慈悲,能重建脆弱的以色列民族。
第1節,這兩節可對照第四章4節的詩歌。
這裡一開始就提到「在葡萄園找不到留下的葡萄。所有的葡萄和無花果都被摘光了」,這句話的背景必須參考利未記第廿三章22節,摩西的法律中有這樣的規定,收割時必須留下一些給貧窮人可以撿拾(另外參考申命記廿三:24)。如果連該留下來給貧窮人充飢用的食物都沒有了,就可以想像得到那是「多麼慘的景況」,因為食物嚴重匱乏。
第2至4節,這段經文是在描述一個墮落到極點的社會景象,除了人人計謀怎樣殘殺他人外,根本就找不到一個「誠實正直」的人,意思就是人的心裡已經沒有上帝。先知以賽亞在描述他那時代的社會景況是毫無公義可言(參考以賽亞書五十七:1-2)。
第5至6節,這裡說出一個社會、家庭破裂的主要因素,就是失去了彼此信任的心,更嚴重的乃是連自己的妻子也不可靠。先知彌迦在這裡指出人如果要認真聽且遵從上帝僕人的教導,就會面臨類似必須在親情間抉擇的問題。在這裡我們看到的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裡,大家尋求的是「自保」,只要能自保,就算是最親密的家人也會彼此懷疑猜忌,甚至是互相出賣。耶穌基督也曾警告他的門徒,當他們出去傳福音時,也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參考馬太福音十:34-36)。
第7節,先知彌迦用比較性的呼籲詞句,就像約書亞在臨終之前對以色列人民的呼籲(參考約書亞記廿四:15b)。先知彌迦在這節所說的話也是在作信仰告白,他要讓他那時代的以色列人民知道:當大家都這樣壞事做盡時,他還是要遵行上帝的教訓,絕對不違背。「仰望」與「等候」都是表明有信心的態度。他不會因為看不到立即性的懲罰來到,就以為不會發生,也不會因為眼前所遇到的災難,而對上帝失去了信心。
第8至10節,先知彌迦提醒讀者注意,北國以色列已經被亞述消滅了,而猶大正陷入危險中。先知不是要祈求上帝免除災難,而是帶領以色列人民承認今天會被敵人攻擊,乃是因為過去背叛上帝的旨意,引起上帝的怒氣,因此,如今承受災難是理所當然的。先知彌迦要讓大家知道一件重要的信息:受苦,乃是因為得罪上帝,並非上帝沒有能力拯救他們。
第11至12節,這兩節很清楚說到一個新的希望,那就是回歸重建家園的未來願景,這也是先知文獻的特色,就是傳出希望的信息。
「城牆」這個詞,並非指耶路撒冷城牆,而是指一般的城牆,也就是以色列人民居住的家園,當然也包括了葡萄園或是羊圈在內的圍牆、籬笆。
第13節,這節和第11至12節相對;第11至12節提到以色列人民的家園將重整,且耶路撒冷將再回復以前繁榮的樣子。但相對的,那些曾經踐踏過以色列人民的國家,包括亞述、埃及和鄰近國家、族群,都將因為上帝要復興以色列人民的城鎮,使他們居住的地方變成荒涼。因為他們曾諷刺過以色列人民的上帝。
第14節,先知彌迦特別提到以色列人民是「孤獨」地居住在曠野中,因為所有肥沃的土地都被強敵所佔據,他們只能在曠野中求生。
「巴珊和基列」,這兩個地方都是當時最出名的牧場。前者巴珊,是位於約旦河東的地區,土地相當肥沃,畜牧業很發達。後者基列,是個聞名的藥草生產區,從藥草提煉出來的香料更是遠近聞名,這些香料有乳香和沒藥(參考創世記三十七:25,耶利米書八:22、四十六:11)。這裡也是非常好的牧場,雅歌的作者說這裡可以看到羊群跳躍(參考雅歌四:1),先知耶利米則是用基列來表示美麗宜人的景觀(參考耶利米書廿二:6),也是盛產農作五穀的肥沃土地(參考耶利米書五十:19)。
第15至17節,這段經文再次提到出埃及的歷史經歷,對以色列人民來說,這段出埃及的歷史是他們最重要的功課。他們清楚知道,是因為有出埃及的事實,才能有今天還存活著的以色列人民。因此,在他們的認知中,忘記出埃及的經歷,等於是否定自己作為以色列人的尊榮一樣的羞恥。這段經文也是在回應第10節所提到的,因為敵人一再羞辱他們,問他們「你們的上帝在哪裡」,先知彌迦祈求上帝再次如同從前帶領以色列人民祖先出埃及一樣,再次讓以色列的敵人看到那種令他們膽戰心驚的場面,就像當年埃及和鄰近族群聽到是上帝親自帶領以色列人民走出埃及時,都聞之色變且喪膽(參考出埃及記十五:14-16,約書亞記五:1)。可見從出埃及到進入迦南的神蹟,確實震撼了迦南當地的族群,雖然有些族群聯合起來想要抵抗以色列人民,但都失敗了(參考約書亞記第九章),因為這是上帝親自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入迦南,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抵抗上帝的作為。
這句「像蛇在地上爬」,這是引用創世記第三章14節上帝懲罰蛇的故事背景,來比喻抵抗上帝的人,會慘遭上帝的懲罰,像蛇一樣用「肚子爬行,終生吃塵土」。
第18至20節,這段經文是彌迦書的結論。短短的三節,其實在表達的就是這本書作者先知彌迦的名字之意:有誰像上帝?先知彌迦就是要告訴以色列人民兩件基本的信仰認知:一是沒有任何一個神明可以和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上帝相比;這位上帝不僅是大有能力的上帝,更重要的,也是第二件所要認知的,這位上帝乃是一位滿有慈悲憐憫的上帝,有豐盛的慈愛,會寬恕祂的子民的罪,因為祂是一位信實且是守約的上帝。
所謂「信實」,意思是從來不會疏忽或忘記,祂一定會依照所說的話去實行。

認識 那鴻書這本先知書
通常在舊約聖經中可以將先知的文獻分成大先知書和小先知書兩大部份。之所以會分成「大」與「小」先知書,並不是說這些先知的社會地位的高或低小,而是以他們所寫的作品份量多與少來區別。以賽亞書共計有六十六章,是所有先知文獻中份量最多的;再來是耶利米書有五十二章;篇幅第三多的就是以西結書共有四十八章。這三位先知都被稱為「大先知」。
小先知書就是從何西阿書開始,直到瑪拉基書,共計有十二位,因此,又稱之為「十二先知書」。他們的作品篇幅少多數只有三、四章而已。寫得比較長的,是先知何西阿和撒迦利亞,這兩位先知的作品都各是十四章。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先知但以理的作品,並沒有被列入小先知的文獻中。
在十二小先知的作品中,那鴻書是排第七位,這樣的排序並不是依照年代來排,因為若是依照年代,則約珥書寫作的年代很可能會比那鴻書的時代要晚些,約珥書大約是在第六世紀的末期完成的。
先知那鴻這個人
先知那鴻,這名字的意思是「安慰」。這名字和「尼希米」這名字的意思很接近。先知那鴻是伊勒歌斯人(參考一:1),這個城市位在哪裡?已經無法考證。在小先知的文獻中,有些有詳細介紹先知的身世背景,而那鴻書則是只有說他是伊勒歌斯人外,其餘的資料都闕如。因此,有關他的生平事蹟,幾乎都沒有任何資料可尋。唯有從他這本經書中,可看到他是一個很活潑、樂觀的先知,有很好的信仰,又是一位富有愛國情操的詩人。他的時代,北國以色列已經早已被亞述帝國滅亡(主前721年),以色列人民被擄到亞述去,甚至賣到奴隸市場上(參考列王紀下十七:6、十八:11),並且還從亞述所統治的區域大量移送人民到撒馬利亞來居住,迫使留在北國的以色列人民和這些移民入來的外族人通婚(參考列王紀下十七:24)。亞述皇帝採用這樣對待北國以色列的手法,主要目的就是要消滅以色列族群,這也就是所謂的「滅族」政策。
這種殘酷歷史的經歷,對後代的以色列人民來說,是一件無法忘記的心頭之痛。因此,當主前614年,巴比倫帝國強力攻擊尼尼微城時,先知發出的信息就充滿了「伸冤」的期盼。這就是這本經書在第一章15節所提到的,說先知那鴻傳出的信息是個「好消息」,內容其實就是有關亞述被攻擊的事。先知那鴻甚至呼籲所有的猶大人民都要高聲歡呼、慶祝。因為亞述帝國被攻擊了。也因為這樣,一般聖經學者認為先知那鴻應該就是猶大的以色列人,而這本經書所談的內容都是有關亞述帝國毀滅的事。
為甚麼亞述帝國滅亡是好消息?
為甚麼要對亞述帝國的滅亡發出歡呼的聲音?這可能和主前第八世紀末業,也就是以色列王何細亞時代(主前732至724年),因為被亞述王撒縵以色降服而必須年年進貢。加上亞述皇帝索求無度,讓何細亞忍到無法承受這重大的壓力,於是尋求埃及王梭的支援。何細亞和埃及聯盟後不再向亞述皇帝進貢,採取堅定態度對抗亞述。
其實,何細亞王的判斷和決定並不正確,因為當時的埃及並不強大,無法抵擋亞述也沒有能力來支援北國以色列。因此,當何細亞王作這樣的決定之後,亞述皇帝撒縵以色就在主前724年派兵攻打北國以色列,俘虜了何細亞王,將他監禁起來,只剩下首都撒馬利亞尚未攻下。經過兩年多的圍城攻打,在圍城時期,亞述皇帝撒縵以色去世,繼任者撒珥根二世繼位,他繼續帶領亞述大軍圍攻撒馬利亞城,終於在主前721年攻佔了該城,並且將以色列人民擄到亞述去當奴隸(參考列王紀下十七:5-6)。北國以色列就此滅亡。
撒珥根二世統治北國以色列到主前705年,繼任的是西拿基立皇帝。他更有企圖心,一直想順勢南下併吞南國猶大。
在主前702年左右,也就是猶大王希西家在位的第十四年,亞述帝國皇帝西拿基立揮兵南侵猶大,攻下了猶大的許多邊防衛星城鎮,並且佔領了將近四十座城市,猶大希西家王還為了要平息亞述帝國的怒氣,用一萬公斤的銀子和一千公斤的金子作為戰爭賠償的費用,甚至是從「聖殿和王宮寶庫裡的銀子都送過去,又把聖殿門上的金子和包在殿門柱上的金子都刮下來」的(參考列王紀下十八:15-16)。但亞述西拿基立皇帝並沒有因此而滿足撤軍,還繼續圍攻耶路撒冷城,並且當眾羞辱希西家差派去求和的大臣,同時侮辱上帝的神聖。這讓南國猶大的以色列人民感受到極大的羞辱(參考列王紀下十八:13-十九:19,以賽亞書三十六:1-三十七:20),這說明了在南國的猶大以色列人民的心中,亞述帝國確實是他們的夢魘,如果能早日垮台、除滅,那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國家、民族大事。
因此,當亞述帝國在主前612年被巴比倫帝國摧毀時,可以想像得到猶大的以色列人民心中是多麼的歡喜雀躍。由於尼尼微城是亞述帝國的首都,因此,全書就是以尼尼微城代表亞述帝國。

本書寫成的日期
先知那鴻是在主前664年至主前612年之間擔任先知的工作。因為在第三章8至10節提到有關古埃及首都的底比斯城傾覆的事件,這城是在主前663年左右被亞述摧毀的。因此,當作者提起這城的毀滅時,就可以想像得到這本經書必定寫於此年之後。
但由於在本經書中一再提起有關亞述帝國首都尼尼微被毀滅的事,而該城是在主前612年亡於巴比倫帝國。因此,也有人說這本書寫成的日期應該比這個時間要晚一些年代。不過這種看法也有人持著不同的觀點,認為先知通常都有預言性的特質,而認為此書應該是在尼尼微城被毀滅前幾年寫成的。
這本經書的主題、特色
全書只有三章,主題都是繞在有關尼尼微城被毀滅之事,可見先知那鴻對亞述帝國興衰的重視。他說上帝必定會懲罰亞述,因為它是一個「詭計多端」,「圖謀攻擊上主」的國家(參考一:9、11),也是一個「充滿著欺詐和強暴;搶劫掠奪,無休無止」(參考三:1)的城市,這樣的國家、民族,上帝當然不會袖手不管。
這本經書和其它先知文獻最大的不同,就是沒有呼籲以色列人民悔改、歸向上帝等之類的勸告內容。再者,這本經書可說是一部詩歌,全部三章都是用詩歌文體寫成。與約拿書的作者描述尼尼微城的犯罪,上帝給予寬恕的主題,差異更大。
可分成下列幾個段落
一、用一首介紹的詩歌做開始,這首詩歌包括讚美上帝(一:2-10),以及預言尼尼微將被懲罰(一:11-14),和上帝對以色列人民的應許(一:15)。先知那鴻要所有以色列人民因為得到這美好的信息而出來歡唱、快樂,因為這是上帝顯示了祂的慈悲才有的結果。
二、尼尼微城即將受到上帝嚴厲的審判。上帝的審判就是透過巴比倫的軍隊進攻尼尼微城,同時也描述尼尼微城內的亞述人民是如何地驚惶失措,窘態畢露(二:1-10)。如今該城已經成為廢墟了,像是野獸寄居的洞穴一般,和以往該城繁榮景象相較已是截然不同的景象(二:11-13)。
三、 尼尼微城被入侵的敵人踐踏的慘狀(三:1-8),以及被徹底毀滅的理由,就是因為它曾經以殘酷的手法蹂躪其它弱小的族群(三:9-11)。如今即將被毀滅,且是徹底的毀滅,以後永不會再紀念這城市(三:12-19)。
那鴻書第一章
「那鴻書」這本先知文獻用他的名字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因為這名字就是「安慰」之意。而先知那鴻所傳遞的信息中心,就談到亞述帝國的首都尼尼微城很快就會被毀滅,而南國猶大繁榮重現,因為上帝將伸出大能的手來拯救祂的子民以色列人民。
原因是主前721年,亞述帝國毀滅了北國以色列,並且把人民擄到亞述帝國去,然後轉賣到各地去當奴隸。又把鄰近國家、族群強制移居到撒馬利亞城內,與北國以色列人民混居在一起。
因此,當先知那鴻傳出信息說上帝會懲罰亞述帝國,首府尼尼微城會被毀滅時,這對正面臨威脅的猶大之以色列人民來說,實在是大快人心的好消息。而對那些被擄到亞述和外國奴隸市場等待販賣的以色列人民來說,確實是從這裡得到很大的安慰。
其實,從先知的文獻來看會發現一個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一個國家的興盛,是因為該國的統治者知道用謙卑的心帶領人民建造公義、和平的社會,而不是自己扮演神明的角色,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主前第八世紀的先知彌迦所說的,上帝的要求是「伸張正義,實行不變的愛,謙卑地跟我們的上帝同行」(參考彌迦書六:8)。一個沒有公義的社會,就無法見證上帝的愛。因為上帝是公義的,祂希望人類社會有公義;沒有愛的社會、國家,很快就會滅亡,自古以來都是如此。
另一方面,聖經的作者也提到上帝最不能容忍的事,就是統治者將自己神化了,這不但是先知那鴻所指出亞述帝國的問題(參考那鴻書一:2),也是先知以賽亞指出巴比倫帝國毀滅之因(參考以賽亞書十四:12-15)。
第1節,這節只提到先知那鴻是「伊勒歌斯人」,前面已經有提過,確定的地點已經不可考。但這裡說先知那鴻所傳出的信息和當時亞述帝國的首府尼尼微城有密切關係。上帝讓先知那鴻所看見的「異象」。這「異象」也可以當作「啟示」解釋。
第2節,從這節開始,整本那鴻書都是用詩歌的型態寫出來的信息。先知那鴻很清楚說「上主是不容忍對立的上帝」。這裡的「對立」,是指「嫉妒」之意,是出埃及記第二十章5節所用的「忌邪」是同一字,也和約書亞記第廿四章19節所用的「忌邪」這個字相同。這點可從亞述皇帝西拿基立在主前701年圍攻耶路撒冷時,他對希西家王和大臣所說的話,等於是在羞辱上帝一樣,因為他鄙視上帝,認為上帝庇護不了耶路撒冷,並且自認跟上帝一樣偉大。
先知那鴻得到上帝的啟示,說上帝對這種自扮神明角色的統治者相當不滿,因此,一定會採取「報復」的行動,且上帝對亞述皇帝這種傲慢的態度感到相當地忿怒。
第3節,「上主不輕易發怒」,這句子在聖經中一再出現(參考出埃及記三十四:6,民數記十四:18,尼希米記九:17,詩篇八十六:15、一○三:8節、一四五:8,約珥書二:13,約拿書四:2),描述上帝的慈悲。但這句話也同時是在表示當上帝會發怒時,事態已經非常嚴重了。
「絕不以有罪為無罪」,這句話也說明了上帝就是公義的,這是上帝的特性。先知那鴻說這句上帝「絕不以有罪為無罪」,已經說明了獨裁統治者的真正問題,他們經常會冤屈人民,殺害無辜的人。
上帝一行動,會有「暴風驟起」,這詞在《台語版本》聖經用得更美,是用「捲螺風」。先知那鴻用這種方式在形容,當上帝進行審判時,整個大地有如起了「暴風」般的揚起「飛塵」,讓看見的人都心生膽怯。
第4至5節,這兩節說出上帝可以改變祂所創造的天地和大海。因為整個宇宙大地都是在上帝的旨意之下創造出來的,所有受造萬物都會聽從上帝的命令,否則就無法存在。這裡用「斥責海」,表示上帝可以讓海水分開使海床「乾涸」。
這裡提到「巴珊」、「迦密山」、「黎巴嫩」等地,原本都是指肥沃的土地,草原茂密、花朵遍地盛開的地方。但上帝卻可以使之枯萎,使原本肥沃的土地因此而如焦土成為發黃貧瘠、寸草不生之地。換句話說,原本人看為生命最可靠的肥沃土地,將會因為上帝的烈怒而喪盡生機。
第6節,將前面這段詩歌作了一個結論:如果上帝真的發出烈怒,還有誰能夠生存下來?連海水都會枯乾,江河會乾涸,原本肥沃的土地都會變為貧瘠荒涼之地,甚至連巖石都會「粉碎」,絕對沒有人能「存活」。
第7節,這節可參考詩篇第三十三篇18至19節的詩歌。
先知那鴻說上帝會看顧的是倚靠祂救恩的人。上帝絕對會「保護在患難中的子民」,誰投靠上帝,誰就會獲得上帝的「照顧」。
注意「至善」的「善」字,指的是良善、美好、快樂、福氣等。
第8節,這節說上帝會懲罰「敵人」。在第1節很清楚地說,先知那鴻所傳的信息對象,就是欺壓上帝子民的亞述帝國。因此,這裡所說的「敵人」就是指亞述帝國。因為亞述皇帝自比為上帝,並且用極其輕藐的語句污衊上帝的神聖。
第9節,很清楚說明了亞述一直在「陰謀反抗上主」,但有這樣的陰謀的人只是在自找死路。「沒有人能再次反抗他」,意思是不會再有第二次的災害出現。因為上帝的懲罰只要一次就夠了,除非上帝憐憫,否則沒有人能在上帝烈怒下懲罰後,還能夠生存下來,且又有能力繼續反抗上帝的。
第10節,在《現代中文譯本》中少了一句沒有翻譯出來,就是「像喝醉了的人」,這句在其它版本的聖經都有。因此,這節提到像「荊棘」、「枯乾的麥稭」、「喝醉的人」等三種人會「被火焚燒」到毫無所剩。前二項都是指毫無價值的東西,沒有人會撿拾,只能當作野草一般丟棄不用。第三種「喝醉的人」,意思就是指沒有理智思考,或是瘋狂的人。
第11節,這節提到有一個「詭計多端的人」從「尼尼微」出來,雖然沒有寫明這個人是誰,但應該就是指前面提過的亞述皇帝西拿基立,他就是用極為褻瀆的話語「圖謀攻擊上主」。
第12至13節,這裡不但提到上帝要毀滅亞述帝國,也同時在安慰以色列人民。
所謂「我的子民」,是指南部猶大國的以色列人民,因為那時的南國猶大一再受到亞述的騷擾、侵犯、威脅。上帝承諾將不再使祂的子民們受到痛苦。現在上帝要「終止亞述」對以色列人民的「轄制」,也要「打斷捆綁」他們的「鎖鍊」。這裡原本用「軛」和「鎖鍊」,表示以色列人民在亞述人的控制下,有如田裡的動物一般被驅使著從事辛苦的勞役生活,被如同牲畜一般對待,甚至將他們看成像囚犯一樣。現在上帝要釋放他們,讓他們可以過著自由、快樂的生活。
第14節,這節是「宣告」上帝對亞述人的懲罰;第一個就是完全消滅亞述人。因為這裡說「不會有後代好保存他們的姓氏」,《台語版本》聖經很清楚地說「無閣傳種」,意思很清楚是指完全滅亡,沒有後代子孫。
第二個是要除掉亞述人「神廟中的偶像」,意思就是他們所敬奉的皇帝或神明,都成為被鞭打、懲罰的對象。
第三,很清楚地說到要為亞述人「預備墳墓,他們不配存活」,這表示他們將會被敵人殘殺。過去亞述帝國最興盛的時候,他們對待戰敗國人民的行徑都是很殘酷的,也因為這樣,當巴比倫帝國和瑪代軍隊聯合將尼尼微城摧毀之後,亞述人所面臨的災難,幾乎是被屠殺殆盡。
第15節,這節可參考以賽亞書第五十二章7節的詩歌。
在這裡先知那鴻傳出的信息很清楚,就是「和平的好消息」。原因是戰爭已經結束了。那強大的侵略者--亞述已經被上帝懲罰,且滅亡了。所以不用再害怕、恐懼、不安,也因此,先知那鴻說大家都要歡喜慶祝。因為這是生命的解脫,是從死亡中走出來,從恐懼中獲得釋放的大好消息,應該好好慶祝一番。
原本以色列人民最重要且最高興的節期就是逾越節,這節期是當年在慶祝脫離埃及奴隸的統治,生命獲得重生的節期,如今則是用來慶祝欺負他們、羞辱他們的亞述帝國滅亡,相對的,就表示以色列人民將不再受到欺負、奴役。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