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437期

但以理書第六至十二章
1.第六章:
表面上看起來,但以理書是一本以但以理為主角的經書,但讀起來卻好像每一章都是獨立單元。例如:第三章的經文內容跟前後文並沒有關連,第四章又是另外一個單元。然後,在第五章卻換成另一個朝代,現在這一章又是另一個新的朝代開始。故事仍以但以理為主角,但事件卻又和第三章很類似。第三章中只有提到但以理的三個朋友被丟入火爐中,現在第六章則是只有但以理被丟入獅子坑裡。但不論是第三章或是第六章,主要都在說明一件重要的信息:有上帝的同在,即使生命面臨危險,也不用擔心,因為上帝會保護祂忠心的僕人。
如果但以理書的成書背景是在主前第二世紀希臘帝國安提阿哥四世統治的時代,那麼,我們可以看到安提阿哥四世就是對猶太人採取嚴厲的「宗教淨化」政策,他規定在其統治轄區之內所有的人民都必須完全希臘化,而在這項希臘化政策之下,是包含了宗教信仰的要求在內。他命令所有轄區之內的人民都必須信奉希臘人的神明。他極力推動希臘化的宗教信仰,可將這種政策稱之為「宗教淨化政策」,它很直接就衝擊到以色列人民在信仰上堅持保有的:唯獨創造的上帝才是真正的神。也因為要維持這樣的信仰,在安提阿哥四世統治之下的猶太人確實也為此付出了相當大的生命代價。
2.第六章1至13節:
在第五章31節曾交代過米底亞人大流士在六十二歲的時候,巴比倫帝國改由大流士統治。但歷史上提供的資料是波斯王塞魯士的將軍「哥布利斯」(Gobryas)率軍攻入巴比倫城,並且結束了巴比倫帝國的時代。而這裡所提到的大流士,乃是在主前522年繼塞魯士王的兒子「剛彼西斯」(Cambyses, 530〜522 B.C)為波斯帝國的王,他原本是國王的侍從官,名叫「希斯他斯比司」(Hystaspes, 522〜486 B.C),但卻得到軍隊的擁護,因此,當他在主前522年繼位為王時,隨即改名為「大流士」(Darius),他一直掌權直到主前486年。
再者,歷史上的資料也沒有提起波斯帝國的塞魯士王,或是大流士王有過迫害以色列人民的宗教信仰之記錄,反而是波斯帝國塞魯士王善待以色列人民,鼓勵他們返鄉重建家園(參考以斯拉記一:1-4)。因此,可以這樣了解:但以理書的作者並不是在撰寫歷史史實,而是重視這些故事要表明的信仰意義。
這段經文在描述這位新的王聽從所有參謀政要的建議,沒有明察那是他們想要陷害但以理而設計出的計謀,因此,同意發佈一道禁止令,要所有的人除了向國王祈求外,禁止向任何神明祈禱。但以理決定抗令,繼續向上帝祈禱,使他面臨被判死刑的危險。
第1至2節,從文中看到大流士王是一位很有政治謀略的君王,他在全國設立一百二十個行政區,然後每一區都指派一人當行政管理首長,而但以理和另外兩人管理這管理、監督這「一百二十個」行政首長。
第3節是作者想要強調的重點,是但以理有上帝同在。因此各項表現都很優秀。就像第五章12節所的一樣。
第4至5節,可看出人性的軟弱和矛盾,就是忌才,這種事似乎在每個地方、每個時代都不停地發生。但以理就是遇上了這樣的問題,因他的能力太強而引起其他官員的嫉妒,決定要除掉但以理,但發現唯一能陷害他的,就是他的宗教信仰行為。
第6至8節,這段經文是這些想要陷害但以理的官員的計謀,他們向國王獻策,要國王頒佈命令規定全國官員在「三十天內,不得向任何神明祈禱,或向任何人祈求甚麼」,只准向國王祈求。很清楚這道宗教限制令其實就是針對但以理「量身訂造」的。
第9至10節,國王接受了這些臣僕的建議,就親自簽署的詔令,大流士王頒發這道詔令之後,但以理仍是和平常一樣,沒有甚麼激烈的反應,好像不把這道詔令當作一回事看待。他當然也知道詔令一出來,想要更改也沒有辦法,唯有的途徑就是尋求上帝的幫助。他就和平常一樣每天在家中樓上的房間那朝著耶路撒冷的窗戶向上帝祈禱三次。這是以色列人民在國家滅亡之後,每天生活中都必須遵守的規律。詩篇的作者在詩歌中這樣說:「無論早晨、中午、晚上,\我要向他悲歎申訴;\他一定會垂聽。」(詩篇五十五:17)這樣我們知道早晨、中午、晚上,每天三次祈禱就是指這些時間。
第11至12節,因為但以理祈禱時是將閣樓的窗子大開,那些專注他的一舉一動的仇敵因此逮到了這機會,就集合起來一狀告到國王大流士那兒去。他們提醒國王曾經發出這道詔令,且強調這是不能更改的詔令。國王也同意他們的提醒,表示詔令確實是不能更改。
第13節,這些官員主要想謀害的對象是但以理,因此,他們先向國王說但以理是「從猶大被擄來的」,這句話是含有藐視的意味在裡面。這些官員也在用語上強化了但以理「不服從」國王頒佈的詔令,繼續維持他個人在宗教信仰上的規律。換句話說,這些人要讓國王大流士認定但以理根本就不把他放在眼裡,他們的主要目的,就是想用這種方式讓國王下命令將但以理丟入獅子坑餵獅子。
3.第六章14至28節:
這段經文描寫大流士王在難過的情況下,依照他頒發的詔令把但以理扔到獅子坑中,但結果上帝與但以理同在,並沒有傷害但以理,然後把那些控告但以理的官員扔進獅子坑中,結果那些人都死在獅子的口中。然後大流士國王發佈歌頌但以理的上帝之頌詞,要求全國人民都必須敬奉但以理所信靠的上帝。
第14至15節,當大流士王聽到原來這些官員幕僚是為了要害死但以理才設計出這道詔令,心裡難過至極,很想要救但以理。而這些想要害死但以理的官員則是逼國王必須趕緊執行他所發出的詔令。
第16至18節,國王沒辦法只好將但以理抓起來「扔進獅子坑」,並且祝福他能得到「上帝搭救」。也為了要防止但以理逃脫,坑口還用石頭堵起來,並且貼上蓋有國王印璽的封條。而國王整夜無法安息,因為他掛念著但以理的生命。
第19至20節,國王大流士是關心但以理的安危,徹夜未眠到天亮時,急忙趕到獅子坑去探望但以理,並且稱呼但以理為「永生上帝的僕人」,問但以理是否上帝有救他「脫離獅子的口」?當國王發現但以理安然無恙,他肯定但以理的上帝就是「永生上帝」,他的問題很有意思,如果但以理沒有回答,表示但以理已經被獅子吃掉死了,這樣的上帝,不會是「永生上帝」,因為「永生上帝」會看顧祂忠實的僕人和子民才對。雖然大流士王看起來很關心但以理的生死,但他也想知道到底但以理經常在介紹這位全能的上帝是否真的就是「永生上帝」,這才是大流士王話中之意。
第21至22節,這時但以理回應大流士王的詢問,並且從獅子坑中告訴大流士王,上帝「差派天使來封住獅子的口」,使這些獅子不能傷害他。但以理強調上帝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上帝知道但以理乃是「無辜」的,他並沒有做任何「冒犯」國王的事。換句話說,但以理讓大流士王知道,真正的問題不是在他,而是在那些設計這個計謀之官員們的身上。
第23至24節,大流士王當然聽得懂但以理話中的含意,隨即命令人將但以理從獅子坑中拉出來,然後又「下令逮捕所有控告但以理的人」,然後「把他們和他們的妻子、兒女都扔進獅子坑」,結果他們都死在獅子的口中。這些被丟入獅子坑的官員,人尚未落到坑底,就都被獅子吃掉了,可見這些獅子已經是餓到一看見獵物,便迫不及待從坑底跳起來搶食了。
但以理書的作者寫這些故事,其實是有個目的,希望在安提阿哥四世統治下受到迫害、誣陷的以色列人民能得安慰,要讓他的同胞知道:那些誣陷他們、使他們受到迫害的,有一天都會陷入自己所設計的羅網中。
第25節的「世界各國」,這只能是在他統治轄區之內行得通而已。
第26至27節,再次強調但以理所敬拜的上帝才是真實、「永生的上帝」。因為是「永生的上帝」,就在表示祂才是真實,且祂統治的權柄才會「永遠長存」。
聖經的作者喜歡用類似「永活的上帝」來介紹上帝,表現在「永活」的方面,就是以上帝會行神蹟奇事來說明。從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入曠野、進入迦南地,現在則是拯救但以理,這些神蹟奇事都在說明這位「永活」的上帝並不是活在某一個階段、某一個地方,而是跨越時空的上帝,且不會受到人的能力所限制,因為真正「永活」的上帝,有祂自己的工作計畫。
4.第七章:
從第七至十二章,這是屬於但以理書的第二部份。這部份全都是屬於但以理個人看見的異象,一般來說都將這部份納入聖經中屬於「啟示文學」的類別。在這部份最有趣的事是,前面六章說但以理有聰明的智慧,會解夢,甚至連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忘記的夢,他都可以替國王找回來,而且還會解夢,讓國王清楚明白他所做的夢,或是所看見的異象的意義。可是,現在輪到自己看見了異象,卻無法明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並且自己也會害怕、憂慮所看見的異象,就像伯沙撒所看見的異象一樣,因不明白夢的意思而擔憂,還要詢問出現在他面前的天使才得到明白。
第七章可說是但以理書中最中心的一章,因為這一章剛好可以將前面部份和後面部份做一個連結。特別是在第七章讀起來就好像似曾相識的樣子,原來在第二章有記載尼布甲尼撒王忘記自己的夢,被但以理尋找回來,但以理說這夢談到有四個帝國。在這第七章裡,也是談到有四個帝國,且都是第四個帝國最強大。
「四」,這個數字在以色列文化中具有很特殊的意義,它表示著「普遍」或「適當」之意。「四」的倍數就是「四十」,這個數目我們就比較熟悉了。例如摩西在埃及王宮「四十年」、在曠野「四十年」、以色列人民在曠野漂流「四十年」、耶穌基督在曠野接受試探「四十天」等等,都與「四」有關。
5.第七章1至14節:
這段經文是但以理看見的異象,這樣包括了四頭怪獸從海裡出來,這四頭怪獸分別像獅子、熊、豹,以及一隻十角獸等。另外的異象是看見寶座上坐著的「萬古永存者」,有上千上萬甚至是上億的人侍立在其面前。接著在晚間的異象中看見一位彷彿人子的出現。但他卻無法理解這些異象的意思。
第1至3節,「伯沙撒作巴比倫王的第一年」,這句話並不是史實的資料。作者是想藉用這種方式把第七章之後的後半部和前面六章的部份連結起來。因為重要的乃是在記述但以理看見的異象,而不是伯沙撒當巴比倫帝國的王。
「異象」,這是超出一般人所能瞭解的圖像,也可當作是一種夢境。第3節說這異象包含著「四頭巨獸從海裡上來」。在往後的經文中描述這些「巨獸」也可以當作「怪獸」理解。
第4節,這是「第一頭巨獸像獅子」,但不但有「老鷹的翅膀」,也「有人的頭腦」。獅子,在聖經中代表兇猛的動物,也可以當作雄壯的軍隊。先知耶利米就曾將巴比倫帝國比喻成像獅子一樣(參考耶利米書四:7、四十九:19),形容軍隊雄武堅強,沒有國家能夠抵擋一樣。這節說但以理正在看這頭巨獸的時候,突然間看到巨獸的翅膀被剪除了,這表示巨獸不能再飛了,且需要藉著其他的力量才能站穩。
第5節,這裡提到第二頭巨獸像「熊」,牠能「用兩隻後腿站立」,而且牙齒「咬著三根肋骨」,這是指波斯帝國在主前546年征服了整個波斯灣地區,並且在主前538年消滅了巴比倫帝國,然後在主前525年打敗了埃及。
第6節,第三頭巨獸是像「豹」。這是比熊還要兇殘的動物,特別的地方是在牠的背上有「四個」像鳥一樣的「翅膀,又有四個頭」。這裡的頭表示四個統治者,包括:塞魯士、大流士、亞達薛西(Artaxerxes)、薛西(Xerxes)等四位。
第7至8節,這是第四隻巨獸,但這隻巨獸最特別,長相也最奇特,不但有「大鐵牙」,也有「十個角」,然後在這些角中,長出了一個「小角」,且這些小角「把原有十角的三個拔掉」。更恐怖的是這些小角「有人的眼睛和一章說誇大話的嘴巴」,這簡直是怪物中的怪物,難怪一開始就說這頭巨獸看起來「令人恐怖」。
第9至10節,這兩節提到一個新的場面,就是「萬古永存者」出現坐在祂的「寶座上」,接著說「他宣佈開庭」,並且把「案卷」翻開來,要進行審判的工作。
作者以東方社會官場的審判場面形容上帝的審判情景。這種描述審判者出現的特徵,有「潔白」如同雪一樣的衣服,有如光一般的火燄,但以理書的作者說「萬古永存者」,指的就是上帝。祂出現時不僅有上述這些景象,更特別的,乃是在祂的身邊有千千萬萬的服事者。這些服事者主要就是聽從上帝的差遣,去執行上帝所命令他們的工作。
第11至12節,這是很值得注意的兩節經文,因為這裡提到最先被懲罰的,乃是第7節所提到的那第四頭巨獸,而這頭是最令人看了就覺得恐怖害怕的怪獸,牠被審判者殺死。而前述的另外三隻則是只有剝奪「權柄」而已。之所以會這樣處分的原因,是和第8節以及11節所提到「說誇大的話」有關係。因為「說誇大的話」表示驕傲、狂傲,而這正好都是歷代許多殘忍的統治者最典型的問題。
第13至14節,這兩節可說是但以理書中最重要的一段經文,這段經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裡提到一個重要的名詞「人子」,被福音書引用來代表著耶穌基督的身份(參考馬可福音九:9、十四:62)。
「人子」這個詞,在希伯來文是「ben adam」,意思就是指「具有人性的人」。前面都指著巨獸、怪獸,但這裡用「人子」,表示一位來自天上的上帝所差遣的,降臨來到,這個受差遣者是「具有人性的」,和那些怪獸、巨獸的毫無人性,完全是相反的。所謂「具有人性」,意思就是有上帝的「形像」,而上帝的「形像」乃是祂的愛,並且是以愛來「管理」受造的萬物。這個「人子」就是帶著上帝的愛來「管理」世上萬國。因為是代表著上帝,因此這位「人子」接受了上帝所給予的「權威、光榮和王權」,為的就是要讓世上萬國、萬民都服事他。
如果再將這裡的「人子」身上所擁有的榮耀、權柄等對照以賽亞書第九章6至7節,以及第十一章1至9節等先知的詩歌,就會發現先知以賽亞所說的是一位來自上帝的拯救者,而但以理書則是說到上帝要針對那些正在受苦難中的人民說的,也一樣是談到有一位拯救者會來臨,這位拯救者具有上帝的榮耀,也將會永遠統治著上帝的子民。
6.第七章15至28節:
這段經文是上帝的天使為但以理解釋他所看見的異象之意。
第15至16節,但以理因為看見異象而感到「憂慮,非常不安」,因此他請坐在寶座前的「一個侍從」為他解釋所看見的一切。
第17至18節,這兩節是這個侍從為但以理解釋他所看見的異象。
這「四頭獸」表示四個即將興起的四個帝國,這是指巴比倫、米底亞、波斯、希臘等。這位侍從天使接著說上帝的子民將會成為整個世界的中心,領導所有的國家、民族、人民歸向上帝。
第19至20節,但以理向這為侍從天使表示他想要更清楚有關「第四頭巨獸的事」,因為這隻怪獸竟然有十個角,且在這些角中又會長出另一個小角,然後這個小角會把另外的角拔掉三個。這樣的怪獸到底要說明的是甚麼?在這隻怪獸的身上有非常尖銳的牙齒,也有很堅硬的腳足夠踐踏被他咬傷的對象。這個「小角有眼睛和說大話的嘴巴,顯得比其他的角更可怕」。作者沒有明說這個「角」就是安提阿哥四世,很可能就是那時正好就是他用殘酷的手法在迫害猶太人,使作者無法明說。
第21至22節,重點就在這兩節,因為這兩節提到這個小角跟上帝的子民打起仗來,這很清楚地表示出這個角已經不是一般的角,而是會打仗的「角」,因此,可以明白作者是用「角」來形容或是代表著「國家」。但卻看到這個小角並不虛弱,敢跟上帝的子民打仗,且戰勝了。只有強盛的國家、民族才會有這樣的企圖心。但作者強調上帝一定會伸手出來拯救祂的子民,會出來幫助祂受屈的子民,為祂的子民伸張正義。
第23節,侍從天使說「第四頭巨獸」就是「第四個帝國」,其實這是指希臘帝國,也就是亞歷山大大帝所建立的。這希臘帝國和其他帝國不同的地方,包括它的武力強大,可以併吞全世界,也有能力蹂躪、粉碎全地。
第24至25節,這裡指出後來興起的這個王很厲害,他推翻了十個王中的三個,且是越來越有力量,也因此敢用狂妄的話藐視至高的上帝。這個新出來的王,就是前面所說的安提阿哥四世。其實這本經書主要目的就是在述說這個以殘酷手段逼害猶太人的王,將會遭到上帝嚴厲的懲罰,因此,從第26至27節就是要解釋上帝怎樣用祂奇異的手懲罰這個囂張的王,並且永遠消滅他。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25節提到安提阿哥四世將會統治耶路撒冷長達「三年半」的時間。就是從主前167年6月到主前164年12月,前後就是三年半久。
第26至27節,這兩節可說是但以理書作者寫此書的主要用意,就是要讓所有當時在困境中的人民知道,上帝一定會替祂的子民伸冤,祂一定會「審判」這囂張狂傲的統治者,並且要「徹底消滅他」。然後上帝要讓祂的「子民接收世界各國的大權」,並且讓他們永遠統治全世界,這對苦難中的上帝子民來說是一件很能鼓舞人的信息。
第28節,但以理聽到這樣的解釋之後,突然感到「非常害怕,臉色蒼白」,但他把從侍從天使所詮釋的異象之意「都存在心裡」。
7.第八章:
從第八章開始,又恢復到像前面第二章4節以前,用希伯來文寫。原本從第二章4節直到第七章28節這段都是用亞蘭文寫成的。會用這種文字寫的原因,很有可能是作者引用的資料來源多為亞蘭文的作品有關係。也有另一種可能性,就是會分別用亞蘭文和希伯來文寫這本經書,是因為這兩部份的作者並不相同,然後編者將之編撰在一起,主要是與主前第二世紀中葉安提阿哥四世統治之下的猶太人所受之苦難有密切關係。特別是從第七章以後,直到第十二章,都是和這樣的背景有關連。第八章更清楚可看出當時歷史的脈絡,因為這一章寫出猶太人被欺壓的景況。因此,第七至八這兩章都是在寫同一樣的事件,只是所用文字和筆調大不相同。
8.第八章1至14節:
這段經文是但以理第二次看見異象,而這異象內容很像第七章所提到的一樣,只是這裡是用公綿羊和公山羊作為異象的內容,說明公山羊欺負公綿羊,且是越來越驕傲,力量也越來越大,大到能夠攻擊天軍和星辰,不但這樣,還敢公然地對抗天軍統帥,也毀壞了聖殿。而這樣的情形卻要持續長達一千一百五十天之久,這段時間內,聖殿因為沒有人去獻祭而荒廢了。
第1至2節,這裡說時間是在「伯沙撒在位的第三年」,那就是在主前550年至549年之間。但前面有提過,作者注重的並不是在述說史實,而是在取歷史背景述說他那時代發生的事。雖然這裡說是第二個異象,而第七章1節提到的異象是第一個,很容易誤以為第八章的異象是接連在第七章之後發生的。不過,前面已經提起過,這是同一件異象,只是以不同的方式描述罷了,因此,可以說這並不是第二個異象。在第七章說但以理看到的異象是發生在巴比倫,現在則說異象出現的地點是在「以攔省的書珊城」的「烏萊河邊」。以攔,這是波斯帝國的首府,書珊城則是以攔的省會。烏萊河則是在城的東邊。
第3至4節,這是但以理所看到異象的描述。這裡提到有隻公綿羊,牠的力量很大,沒有任何足以抵擋這隻公綿羊的力量,牠力大到可以向三個不同的方向撞去,沒有任何動物能逃脫牠的勢力範圍,「牠高興怎樣就怎樣,越來越猖狂。」這句話可說是對此公綿羊最重要的描述。
第5至7節,這段經文說但以理看到的異象是:正在想所看見先前那隻公綿羊猛力撞向四方的時候,卻突然出現了另一隻公山羊出現,牠的速度相當快,是快到「腳不著地」,牠朝向那隻公綿羊「猛衝過去」,牠有很大的力氣,比先前的那隻公綿羊還要大,把公綿羊撞倒在地上,「沒有人能救牠」。依照第21節的解釋,這隻突然出現的公山羊是指希臘帝國。
波斯帝國是在主前538年取代了巴比倫帝國,而巴比倫帝國則是在經過兩百年統治之後,也就是在主前336年被亞歷山大大帝所滅,希臘帝國因此建立。
第8節:這段經文提到這隻兇猛的公山羊也跟前面那隻公綿羊一樣,當自己有能力了之後就開始狂傲起來,且是「越來越狂傲」。但牠怎樣想也想不到牠的「角」會斷了。這裡是指希臘亞力山大大帝突然在主前323年病逝,因為沒有兒子可繼承他的王位,因此他死後帝國分裂成四個區域,就是馬其頓和希臘由迦撒得(Cassander)統治;埃及這個地區由多利買將軍(Ptolemy)統治;敘利亞由西流古將軍統治(Seleucus);小亞細亞地區則由利新馬可(Lysimachus)統治。這也就是這節所說的,這四個角長出來之後,「各指向不同的方向」,因為他們都各據一方,發展自己的版圖和勢力範圍。
角,這在聖經中經常用來表示能力、權威的意思。
第9至12節所提到的在這個角當中的一角又長出一個小角」,這種說法就像第七章8節所提到的,在十個角當中「長出另一個小角」一樣。這裡特別指出這個新長出來的小角很有能力,不僅向南方、東方伸展,更重要的是牠伸向了「美好之地」,擴張了牠的勢力,且強大到足夠第十節所說的「把一些天軍和星辰摔倒在地上,並踐踏它們。」這裡所謂的「美好之地」,是指巴勒斯坦的以色列人民居住之地(參考耶利米書三:19)。這裡說這長出來的小角也是很狂傲,力量強大到「攻擊天軍和星辰」,這句話已經在暗示這新的王安提阿哥四世出現,他用殘酷手段對待以色列人民;他禁止以色列人民在聖殿獻祭,也為了要阻止在聖殿獻祭,他進行了嚴厲的「宗教淨化」政策,下令禁止以色列人民守割禮,若被發現,不但孩子會被殺死,且會將被殺死的孩子用繩子掛在母親的脖子上遊街示眾。不但如此,他甚至故意將以色列人民認為不潔淨的動物--豬的血潑灑在聖殿的祭壇上,並將殺死的豬在祭壇上燒化獻祭給希臘的神明「宙斯」。他同時強迫以色列人民必須跟他一樣,到聖殿去祭拜希臘人的神明「宙斯」。就這樣,他毀壞了聖殿,使人民無法繼續在聖殿獻祭給上帝。有些以色列人民為了求生存,只好順從安提阿哥四世的規定,去做不該做的事。
第13至14,但以理聽見不是只有一位天使,而是有幾位天使同時出現,且他們之間有對話。他們提問第11至12節所提到的耶路撒冷城將遇到的景況,甚麼時候才會過去。有一位回答說「要持續一千一百五十天」。
9.第八章15至27節:
這段經文提到天使加百列出現在對但以理解釋他所看見的異象。這異象就是在說明希臘帝國將會發生的事。
第15至16節,這裡說有一個天使出現,他就是加百列。這加百列的天使也曾出現在新約路加福音第一章26節,他受上帝差遣去通知在拿撒勒的馬利亞,使她知道聖靈將藉著她懷孕生下耶穌基督。現在這位加百列天使則是被差遣要說明但以理看到的異象。
第17節,看見天使反而害怕起來,天使加百列告訴但以理,他所看到的異象和「歷史的終局」有關,也就是希臘帝國的結局,而這剛好回應了第13節的一位天使所問的問題--這要持續多久?
第18至19節,但以理很可能是害怕過度而「失去了知覺」昏倒在地上。加百列扶起他並告訴他有關上帝的憤怒要懲罰這狂傲的希臘帝國之結局,意思是希臘帝國將會受到上帝嚴厲的審判。
第20至22節,這裡說明了第3節與第5節之公綿羊和公山羊所代表的意義,乃是指米底亞和波斯帝國,以及後來的希臘帝國。而第一個王就是亞歷山大。這帝國就在亞力山大去世之後分裂成為四個國家。
第23至26節,這段經文都是在描述安提阿哥四世的面貌;他是「凶惡」、「詭詐」、「狡猾」、「驕傲」的君王,也因為這樣,他策劃的事往往順利成功。表面上看起來,安提阿哥四世好像成功了,但他的成功、興旺只不過是暫時性的而已。作者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讓那些因為受到迫害而在苦難中的同胞有耐心等待希臘帝國「終局」的來臨。作者在這裡提到安提阿哥四世「要公然敵對萬王之王」,他想要扮演著上帝,要人民崇拜他,以為他是神。但結果是自取滅亡。現在天使加百列特別強調說但以理所看見的異象「一定實現」,並且要他得「保密」。原因是上帝有自己的計劃,不希望但以理將這異象的含意說出去。
第27節,這節說雖然天使加百列已經說明了,可是但以理還是不解,最主要原因是這些神蹟奇事或異象,經常都是超出了人生命的經驗之外,且遠超過人的理性思考範圍所致。
10.第九章:
把第九章整章讀下來,就會發現第3節之後原本是接上第21節,可能是後來編者加筆添入了第4至20節這段祈禱文。不過也有聖經學者認為原本就有一篇祈禱文,是後來編者在編撰這本經書時,發現同樣有關於耶路撒冷預言的事(第2節與第24節),且都與先知耶利米的預言有關,因此,認為將這兩份資料放在一起會更清楚。但不論是甚麼樣的看法,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耶路撒冷城將會再次復興。作者主要目的就像前面所說過的,要鼓勵也安慰受難的猶太同胞。希望這些話能鼓勵他們有更堅定的信心,不要改變心志而離棄原有的信仰,上帝一定會伸出援手拯救他們脫離苦難。
11.第九章1至19節:
這段經文是但以理在靈修時,有感於先知耶利米的預言以色列人民將會再被擄到外國去,耶路撒冷將會荒廢長達七十年時間的事,不禁一陣悲傷從心底油然而生,因此,他向上帝懇切地祈求。
第1節,這裡的「亞哈隨魯」,就是「薛西」(Xerxes)王,他是在主前486至465年執政,但大流士王並不是他的兒子,相反的,應該是大流士一世(DariusI)是亞哈隨魯王的父親才對。
第2至3節,這裡提到但以理在靈修時,讀聖經提到有關先知耶利米的預言之事,這段經文可參考耶利米書第廿五章9至14節,上帝藉著先知耶利米傳出信息,說猶大人民將會在巴比倫過著奴隸的生活長達七十年。他為此事悲傷到禁食、穿上麻衣、坐在灰塵上「懇切」地向上帝祈禱。
第4節,從這節開始,是但以理以極其哀傷痛悔的心在祈禱,懇切地求上帝寬恕他的同胞所犯的罪過。在這節他提到兩點;一、上帝是信實的,祂「信守」所立的約。二、上帝有「不變的愛」。
第5至6節,但以理在這祈禱文中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他提到違背「約」的主要原因,並不是他們不知道或是忘記了,而是故意違背,因為上帝曾派出僕人先知對以色列的領導者和全國國民說話,可是沒有人想要聽。先知以利亞、耶利米等都曾有嚴厲的控訴。不但這樣,他們還將上帝的僕人殺死(參考列王紀上十九:10)。
第7至8節,在這兩節中,但以理強調上帝的作為「始終公正」,可惜的是「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卻因為悖逆上帝的旨意、教導而被異國統治,以色列人民被流放到各國去。拒絕上帝的話,結果只是「自取其辱」而已。
第9節,這是很重要的一節,但以理說雖然以色列人民悖逆上帝的旨意,但上帝還是一樣以「憐憫」、「寬恕」對待以色列人民。
第10至14節,這段經文是但以理繼續前一段懺悔禱告文,在這段懺悔禱告文中,重要是在表明:
一是表明上帝是公義的神,祂沒有冤屈人,因此以色列人民受嚴厲懲罰乃是罪有應得。
但以理提到耶路撒冷被毀滅,乃是罪有應得,並不是冤枉。他特別提到耶路撒冷城所受到的懲罰比任何一個城市受懲罰還要嚴厲,但這樣的懲罰並不冤枉,而是公義的上帝確實遵行與以色列人民之間所立之「約」。
二是即使受到懲罰,也堅信上帝的懲罰是公正的。這一點是這篇祈禱文的中心內容之一,在第7節、第14節等都強調上帝的審判是公正的。當聖經在描述上帝是公正之時,也有另一個意思,就是指上帝乃是慈悲憐憫的上帝。
三是雖然這樣,以色列人民還是沒有認罪、懺悔。這很清楚在說明以色列人民確實是心硬、頑固。
第15節,但以理再次提起上帝用祂「大能」的手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這件事一直是他們永遠不能忘記的事。但以色列人民卻始終不停的「作惡犯罪」。
第16節,但以理也是在祈禱中再次懇求上帝息怒。因為上帝的懲罰已經使鄰近族群、國家都用「輕蔑」的眼光看待「耶路撒冷」和以色列人民。
第17至19節,這三節經文一再重複但以理向上帝祈求「垂聽」他的祈禱。他特別提到被毀壞的耶路撒冷「聖殿」。要注意的是但以理並不是在控訴安提阿哥四世污衊聖殿的行徑,而是在懇求上帝寬恕憐憫他的以色列同胞,就是因為他們的犯罪,才導致他們原本看為最神聖的地方也遭到仇敵的污衊、詆毀他們從祖先傳承下來最神聖之地。但以理知道耶路撒冷城遭到摧毀乃是上帝對以色列民族嚴厲懲罰的結果,因此,他懇求上帝寬恕、息怒,不要再生氣,並且讓耶路撒冷城重見光明,好使聖殿顯現出上帝的榮耀。因為以色列人民若是有完好的耶路撒冷城,他們就可以重新在聖殿用隆重的禮儀來敬拜上帝。再者,但以理祈求上帝施下特別恩典--大憐憫,而不是以色列人民有甚麼值得稱讚或是值得上帝看為美好的事。而是如果上帝依照祂的公義行審判,必定會為以色列人民帶來無法承受的重擔,甚至整個民族都有可能滅亡。因此,但以理在這裡提出了懇切的哀求,求上帝憑著祂的「大憐憫」來接納以色列犯罪的同胞。
12.第九章20至27節:
在前一段經文看到但以理的祈禱文內容中,他懇求上帝不要生氣,對以色列人民犯罪的事懇求上帝息怒。因為耶路撒冷聖殿已經遭到安提阿哥四世的污衊到不堪卒睹。而耶路撒冷聖殿的毀壞所代表的意義,乃是上帝不再繼續與以色列人民同在,因聖殿所代表的是上帝臨在以色列人民當中。
現在這段經文最主要是記載上帝的天使加百列來對但以理說話。在第八章曾記載天使加百列奉上帝之命幫助但以理解讀他所看到的異象,現在則是又奉命來幫助但以理明白他所讀的經文中,有關先知耶利米所預言的「七十年」之事件。比較特別的是,這段經文並沒有說明但以理聽了天使加百列解釋之後有甚麼回應,這和一般解夢後的反應不太一樣。
第20至23節,就像前面說過的,第20節也可以接續在第3節之後,因為這樣讀起來也是很順口的。但以理祈禱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承認」犯罪。就在他向上帝祈禱的時候,上帝差派天使加百列以「飛」的方式,很快地來到但以理的祈禱中。這裡說時間是在「獻晚祭」的時候,這大概是在下午五點或是六點之時,通常以色列人民都是以太陽下山的時間為準。天使加百列告訴但以理,說上帝已經聽他的祈禱,並且差派他向但以理解釋先前提到有關先知耶利米所說有關「七十年」預言的事,上帝要賞賜給但以理有足夠的「智慧」能夠「明白」上帝啟示的預言。
第24至25節,這裡說「七個七十年」,這先注意以色列文化中對數目的看法,他們喜歡用數字來代表著象徵性的意義。「七」所代表的是「神聖的」、「有福氣的」、「圓滿的」,是含有上帝旨意在裡面的特殊數字,因為與上帝創造天地完成的時間有密切關係。這樣看起來,在這裡的「七個七十年」,這裡的「七個」應該是一種表徵「加倍」之意,意思是指使他們在七十年的奴隸生活中「加倍」痛苦。也是在警告以色列人民必須透過被擄當奴隸的痛苦,知道懺悔認罪。否則,只會為他們帶來更大的災難,延長了上帝懲罰他們的時間,直到他們「完全」、「徹底」悔改為止。這時上帝要赦免以色列人民的罪惡,帶給他們「永久的正義」。然後上帝要讓耶路撒冷城在經過「七個七年」之後可以重新建造起來。
第26至27節,這兩節就非常清楚地談到但以理書作者真正想說的事了;因為在這裡所說的時間就是他在主前第二世紀,也就是安提阿哥四世的時代。
第26節一開始提到「過了這時期」,這句話必須回到第25節最後所提到的耶路撒冷將「豎立七個六十二年」。從主前538年到經過「七個六十二年」,也就主前104年的時候。
這裡所說的「上帝選出來的領袖將被枉殺」,可能是指在主前171年有一位重要的大祭司名叫阿尼亞三世(Onias III),他的兄弟耶孫(Jason)用錢賄賂統治者,奪取他的大祭司的職位,並唆使人將他殺掉(參考馬加比傳下四:7-8、33-38)。這裡也提到耶路撒冷城和聖殿「將被一個王侯的入侵軍隊所摧毀」,這是在指主前168年,安提阿哥四世帶兵進入耶路撒冷城,劫掠了聖殿所有的貴重器物,並在聖殿的祭壇上殺豬。而「結局將像洪水沖來」,可以想像的到洪水沖來之後,就是一無所有,更像是毀滅一般,不但是財產被毀,生命也都將遭遇到極大的損傷。
這裡也提到「締結盟約七年」,這是安提阿哥四世當皇帝的時間。這句話裡是在譴責一些背棄自己同胞的猶太人,當安提阿哥四世掌權之後發生的事。依據「次經--馬加比傳上」第一章11至15節的記載有以色列人民與統治者勾結,鼓勵同胞接受安提阿哥四世嚴厲推行的「希臘化」。不但這樣,他們也拒絕再接受祖先與上帝之間立約的記號--割禮。
這一節的「那毀滅性的可憎之物」這句話,在第十一章31節再次提到,這句話也被耶穌基督引用來形容末日來臨的景象,並且提醒大家在大災難發生之時,要注意防範的方向。這句「那毀滅性的可憎之物」就是在指安提阿哥四世是污衊聖殿神聖的人,他把希臘神像放置在聖殿的至聖所中。上帝的憤怒絕對不會罷休,一定會懲罰他,直到他死亡為止,這神像才會被移走。
13.第十章至十一章1節:
但以理書從第十章到第十二章都是與異象有關,且這些異象的信息是直接來自上帝的啟示。而第十章就像開場白,第十一章則是有關啟示的內容,而第十二章是有關這啟示的結語,同時也是但以理這本經書的結論--上帝才是真正的生命之主。
前面已經有提起過,但以理書並不是要寫歷史,而是藉用歷史背景寫作者那時代的事件,這個認識很重要。另外一點,雖然是藉用歷史背景,作者也沒有依照歷史年代的順序編排,而這一點通常也都是聖經作者喜歡的筆法,因為這樣才不會在迫害的時代,被當時的統治者發現而遭到迫害或殺害。
第1節,「塞魯士作波斯王的第三年」,塞魯士是波斯帝國的開國皇帝,他在主前538年打敗巴比倫帝國,並且取代了巴比倫帝國統治下的所有地區。因此,這裡說「第三年」,應該是指主前535年。這裡說但以理看見異象,導致他「很難了解」。
第2至3節,由於異象很令但以理驚恐,就像他過去看到的異象一樣,也是深感恐慌與不安(參考七:15、28)。他悲傷了「三個星期」的時間,用一種靈修的方式,吃很簡單的食物,沒有整理儀容,表示心裡的哀傷。
第4至6節,這裡的「正月」,是指以色列人民的「亞筆月」,是指逾越節的節日。但以理再次看到的異象,這個異象顯然不像是一般人,比較接近天使的模樣。「細麻紗」,這是當時最昂貴、高級的布料,而其中最出名的產品就是埃及手工織品。身上有如「寶石發光,臉孔像閃電發亮」等,這些記載都是在說明天使代表上帝來臨。
第7至10節,這裡並沒有記載和但以理同在一起的人到底有幾個人,或這些人是誰?只記載說看見異象的人,只有但以理一個人,其他的人可能是因為發現但以理在看見異象之後「臉色大變」,都因此而「都非常恐慌,逃跑躲藏起來」。但以理看到異象之後,是「俯伏在地上,失去了知覺」。但是,就在這個時候,這個異象中的天使突然用手扶著但以理。但他還是感到驚慌而「全身發抖」。
第11節,這節可對照第九章23節,天使加百列曾告訴但以理說,上帝垂聽他的禱告。這位受上帝差派來的天使也是說因為「上帝非常喜歡」但以理,因此,現在要傳遞上帝的信息給他。
第12節,「不要怕」,這句話經常出現在天使對人說的話(參考路加福音一:30、二:10,馬太福音廿八:5,馬可福音十六:6)。這裡說但以理一開始祈禱,因為他很「謙卑」,所以上帝垂聽了他的祈禱,這對但以理來說是個很大的鼓勵。
第13至14節,很奇怪的一節,並不太容易明白為甚麼上帝的天使會遇到「波斯的護國天使攔阻」他,而且是在「天使長米迦勒」幫助下,才能來到但以理這裡。原來古時候聖經作者有這樣的觀點,認為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一位天使在保護著,也同時在記錄著人生活中的各種言行舉止(參考馬太福音十八:10)。同樣的,在每個民族、國家中,也都有上帝派的守護天使(參考約書亞記五:14,撒加利亞書一:7-12)。但上帝特別恩待以色列民族,差派天使長米迦勒作以色列人民的守護天使。因此,當這些民族或是國家遇到了危險時,這些守護的天使就有責任起來保護他守護的對象。
這裡說波斯的守護天使不想讓加百列去傳遞這美好的消息,為此,讓這位但以理的天使費盡了長達三個星期的時間與他爭鬥,後來得到守護以色列的天使長米迦勒幫助才得以解脫。
第15至17節,但以理對這位天使說,看到異象時已經害怕到說不出話來,現在是天使摸了牠的嘴唇,才開啟了他說話的能力。但他還是表示了自己的軟弱無力。
第18節,這位天使聽了之後,再次伸手「扶」但以理,使他「恢復了力氣」,增添了他的力量。
第19節,這位天使再次用鼓勵的話讓但以理知道,上帝確實「非常喜歡」他,要他「堅強」起來。就在這時候,但以理告訴天使,他的力氣恢復了,可以將上帝的信息傳給他。
第20至第十一章1節,這位天使告訴但以理,他帶來上帝的信息給他,並且說要將這寫在「真理書」上的信息啟示給但以理明白。所謂「真理書」,指的就是「生命冊」上的事,這生命冊是記載人類的所行所言。這也可以說是上帝的「計畫書」。接著,這位天使告訴但以理,他要趕緊回去「跟波斯的護國天使作戰」,接著就是「希臘的護國天使要出現」,表示波斯帝國將結束她統治時代,換成是希臘帝國來臨。但天使長米迦勒會繼續守護著以色列民族。
14.第十一章2至45節:
這章開始很清晰地指出背景就是希臘帝國時代的景況。首先是說明在安提阿哥三世的時代背景。作者主要在說明一件事:上帝必定會為祂的子民伸冤,也會審判欺壓祂子民的仇敵,一定會拯救祂的子民脫離被迫害而受苦難的日子。
跟其他的先知文獻有個相同之處,就是作者一再努力要讓以色列人知道,上帝將會拯救以色列人。雖然統治者很有權勢,也有足夠的財力可以蓄養許多精良的部隊,但這些都無法抵擋上帝憤怒的懲罰,因為上帝絕對不會讓他的子民永遠生活在痛苦的際遇中,祂一定會伸出援手幫助祂的子民脫離迫害者的手。人最大的毛病,總是把軍事武力當作最好的武器,經常會用它來威脅、甚至是挾持他邦異族要他們聽從順服,但不要忘記,真正的力量不是在這些,而是在上帝。類似這樣的信息在先知文獻中相當豐富,只要上帝出手,人即使有最精良的科技武器也是枉然(參考詩篇三十三:13-22)。
聖經的作者給我們一個明確的指標:無論是個人、民族或是國家,若要期待上帝的拯救,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回到上帝的面前,承認上帝就是我們生命的主宰,這樣的社會、民族、國家才有希望。
第十一章談到希臘帝國的歷史,可成兩個部份,其一就是第2至20節,主要在說明安提阿哥三世的興起和沒落,以及第二部份從第21節至45節有關安提阿哥四世的故事。
15.第十一章2至20節:
這段經文是記載希臘皇帝安提阿哥三世治理時代的情形。
第2節,這位天使說要把「真實」的話告訴但以理。這意思就是說:這是上帝要天使轉達的信息,虛假不得。天使是上帝的僕人,不可以違背上帝的旨意亂講話。
這節說波斯以後還有「三個王要統治,以後還有第四個王」。其實在歷史上並沒有所謂的第四個王國,在波斯開國之王塞魯士統治之後,再來就是「大流士」一世(Darius I)、「亞達薛西」(Artaxerxes)。若說有第四個王,很可能就是指「薛西一世」(Xerxes I)。而這位「薛西一世」大約是在主前486至465年統治波斯帝國。在他統治之下的波斯帝國可說是個黃金時代,也因此,使他興起要攻打希臘帝國的念頭。在主前480年他真的興兵去出征,但沒有想到會失敗。這就是此節所提起的「他要向希臘國挑戰」。
第3至4節,「有一個勇猛的王要出現」,這是指亞歷山大大帝,他也是希臘帝國的開拓者,他統治的時間並不長,是從主前336年到323年,只有十三年時間,即因為生病而去世。他去世的時候,也是正當他的統治大業達到「最高峰的時候」。但沒有人會料想的到他會在這個時候去世。也因此希臘帝國就「分裂」成四個部份,這點在第七章4至7節中有提到但以理看到一個異象,說有「四頭巨獸從海裡上來」,所指的就是希臘帝國在亞歷山大大帝之後分裂的景況。由於亞歷山大大帝並沒有兒子「他的王國將由別人統治」。
第5節,這裡提到「埃及王」,是指多利買王(Ptolemy),他控制埃及和巴勒斯坦地區。但有另外一位將領是控制巴比倫和敘利亞地區,這就是西流古一世(Seleucs I)。他們兩位原本是好朋友,因為西流古一世在主前316年為了逃避敘利亞總督安提格奴(Antigonus)的追殺而到埃及去避難,得到多利買的庇護,他就效忠於多利買王。並且得到多利買王的支持,出兵打敗並殺死了安提格奴,而重新控制了敘利亞,也成為希臘帝國在亞歷山大大帝之後一位傑出的領袖。
第6節,主前250年,多利買二世想利用自己的女兒貝尼絲(Berenice)當作籌碼嫁給安提阿哥二世,並且附上許多昂貴的陪嫁品,藉機想要擴張領土版圖,而條件是安提阿哥二世必須跟原配夫人拉歐迪絲(Laodice)離婚,且還要廢除拉歐迪絲與他生的孩子王儲的地位。為了這件事,拉歐迪絲相當憤怒,她串連效忠於她的將領一直在尋找機會報復。
當多利買二世正在陶醉自己的策略成功之際,四年後突然去世。就在他去世之後,貝尼絲因為在婚姻生活上並沒有讓安提阿哥二世感到滿意,於是安提阿哥二世趁此機會將貝尼絲給廢掉,然後再次把原配夫人拉歐迪絲帶回王宮。她一入宮就進行報復行動,將貝尼絲和她與安提阿哥二世所生的孩子殺掉,也殺死貝尼絲的從僕,並且設法毒死她的丈夫安提阿哥二世洩恨。
第7至8節,貝尼絲的哥哥繼承了父親的王位,稱之為多利買三世。他曾利用安提阿哥二世宮廷內這種家族鬥爭之際,趁機出兵替自己的妹妹報復。沿途路過殺戮甚多,攻下的城市不少。把這些城市的「神像和神殿裡的金器銀器都帶回埃及」,豐富了埃及的國庫「過了幾年的太平日子」。
第9節,「敘利亞王」安提阿哥三世繼承王位之後,很想重振國勢,造成埃及極大的威脅。
第10至12節,「敘利亞的王子們」中的「一個王子」,指的就是安提阿哥三世(Antiochus III, 223〜187 BC),很想要再攻打埃及,因此積極準備,除了招募傭兵之外,也囤積許多糧食。然後在主前219年對埃及作戰,作者說他的軍隊勢如破竹般的勇猛,把埃及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也奪回了原本失去的巴勒斯坦大片土地。然而卻在主前217年,再次攻打埃及軍隊於拉飛爾(Raphia)時,卻被埃及國王多利買四世打敗。也因為這次埃及戰勝,使埃及軍隊俘虜獲許多軍隊、戰利品,和收回失土。可惜他並沒有趁勝追擊,使安提阿哥三世有機會養精蓄銳,再次整軍備武等待機會要反撲。
第13至16節,這段經文再次描寫埃及和敘利亞之間的戰役,這裡說安提阿哥三世經過了長達十四年的準備,他徵集更多的軍隊要攻打埃及。就在主前205年,埃及王多利買四世去世王位由只有五歲大的多利買五世繼承,他根本無法料理國事,只能由他人來攝政輔佐。安提阿哥三世認為機會難得,就在主前203年,聯合馬其頓王飛利普的軍隊,與埃及的軍隊開戰,雙方軍隊在巴尼亞斯(Paneas)交鋒。而猶太人當中,有人為了個人的利益,支持並贊助了安提阿哥三世攻打埃及。安提阿哥三世此舉不但把埃及的軍隊逼退,也收復了整個巴勒斯坦地區。但原本參與協助安提阿哥三世對抗埃及的那些猶太人以為會為自己的同胞或家鄉帶來安穩、自治的機會,可惜事與願違,因為在第16節很清楚寫出,安提阿哥三世帶給巴勒斯坦的,竟然是「橫行無忌,沒有人能抵抗」,安提阿哥三世並沒有感謝猶太人支持他,反而虐待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
第17至19節,敘利亞安提阿哥三世雖然他打敗了埃及的軍隊,也佔領了巴勒斯坦地區,但持續擴張國家版圖的心願卻從來沒有絲毫減少。主前197年安提阿哥三世把自己的女兒克麗帕狄雅(Cleopatra)嫁給埃及王多利買五世。但他的女兒竟然慫恿自己的丈夫多利買五世與羅馬聯盟共同抵抗自己的祖國敘利亞。這就是第17節所提到的,安提阿哥三世的計劃「對他沒有益處」的原因。雖然如此,安提阿哥三世還是積極地先後在主前196年至192年間攻下了一些城鎮,同時佔領了馬其頓的幾個地區。這種擴張版圖的舉動當然會引起羅馬帝國及臨近國家的疑慮。主前191年,馬其頓得到羅馬的支援,在特摩派里(Themopylae)打敗安提阿哥三世的軍隊。隔年,羅馬的將軍西比歐(Lucius Cinosephale Scipio)又率兵與之對抗,安提阿哥三世的軍隊慘敗,只好撤退回敘利亞,但也付出極大的代價,就是要割地賠款。
第20節,這個起來繼承安提阿哥三世的王位者,就是他的兒子非羅巴達,也就是所謂西流古四世(Seleucus IV Philiopator)。他並不是一個聰明有智慧的君王,可能因為受到父親必須賠款給羅馬帝國的影響,因此他只知道「欺壓人民,橫爭暴斂,為要增加王國的財富」。他可說是一位昏庸的統治者,根本就談不上甚麼治國理想和遠見。這節說他統治「不久他就會被殺」。這就是這節所說的他「不是死於戰爭」之因。
16.第十一章21至45節:
前段部份在介紹希臘統治者安提阿哥四世竄起的經過,後段部份在介紹他的政權會毀滅的原因。
歷史是一面鏡子,自古以來,人類最殘酷的行為,就是想透過戰爭解決國家、民族之間的爭端,也想用武力的方式,讓對方降服。但從來沒有一個國家、民族,是用武力可以讓對方心服口服,反而只會增添仇恨而已。
第21節,這裡說「有一個邪惡的人」,這個人就是指安提阿哥四世。他在聽到哥哥西流古四世(Seleucus IV Philiopator)被殺死後,趕緊從羅馬趕回來。沒有想到他的財政大臣希流多路(Heliodorus)深怕安提阿哥四世回來奪取王權,於是夥同部下設計要將之殺死,想要擁護西流古四世尚且年幼的兒子繼位,這樣他就可以成為輔佐國王的大臣掌控大權。但卻沒有想到此時安提阿哥四世正好從羅馬趕回來。他表示可以輔佐自己的姪兒,然後就「乘人不備」殺死了姪兒,奪取了「政權」。
第22至24節,安提阿哥四世是一個很有心思謀略的人,他想到原本忠於哥哥西流古四世的舊臣會不安與不滿,因此積極地佈局,以個個擊破的方式,甚至包括了「上帝的大祭司在內」,這位大祭司就是指阿尼亞三世(Onias III),因為他並不聽從安提阿哥四世的指揮,堅持不配合推動巴勒斯坦地區希臘化政策而被廢除大祭司的職務,而安提阿哥四世接受阿尼亞三世的兄弟耶孫(Jason)的賄賂讓耶孫繼承大祭司的職務(參考九:26)。另一方面,他也積極拉攏埃及,因為當時埃及王室的政權不穩,亟需與希臘修好,安提阿哥四世就利用這機會與埃及外交訂定的安全協防關係,巧妙地奪取了許多原本屬於埃及的巴勒斯坦地區,就是第24節所提到的「最富庶的省份」。也因為這樣,造成以色列人民更大的傷害。
第25至28節,表面上安提阿哥四世是和埃及聯盟,但並不是甚麼安全聯盟,而是為了要養精蓄銳,準備在有機可乘時去攻打。主前170年他出兵埃及,以雄厚的軍隊入侵埃及,埃及軍隊死亡慘重,國王多利買六世逃亡。安提阿哥四世就這樣把埃及納入了他管轄的範圍。在主前169年,他帶著勝利的軍隊班師回朝路經耶路撒冷的時候,開進城裡到聖殿去搜刮了所有的財寶,掠奪了聖殿中所有的金器、銀器,並且屠殺了許多維護聖殿神聖的祭司、法利賽人,這就是第28節所提起的內容(可參考次經--馬加比傳上一:20-25)。
第29至30節,安提阿哥四世上次才大敗埃及,也搜刮了耶路撒冷聖殿所有的寶貴器物,如今又將再次出兵埃及。主前168年,他再次帶兵出征埃及。沒有想到這次羅馬帝國決定出兵幫助埃及。這裡提到「基提人的艦隊」指的就是羅馬人。也從這裡可看到主前168年代,羅馬的海軍已經可以很有效率地運載大軍敵對希臘軍隊,並且開始進入歐洲的其它地區。當安提阿哥四世這次因羅馬軍隊而折返時,他聽取一些幕僚的建議,認為要徹底改變猶太人的宗教信仰,才能使猶太人和他族人完全混合,增加他統治的能力。
第31節,安提阿哥四世派軍「褻瀆聖殿」,所謂「毀滅性的可憎之物」這句話(參考八:13-14、九:27節),指的就是安提阿哥四世故意進入耶路撒冷聖殿,將豬在聖殿裡殺死,並且將豬血灑在至聖所的祭壇的四個角,然後將豬獻祭在祭壇上。他放縱部隊四處掠奪、強暴婦女等等惡劣行徑都令人髮指。不但禁止猶太人進入聖殿獻祭,甚至還在聖殿的至聖所內豎立宙斯的神像,然後又強迫猶太人必須向宙斯神像獻祭,使他們的心靈受創甚重。
第32至35節,這段經文中提到有些猶太人「忠心跟從上帝」,他們「起來反抗」。也有「民間明智的領袖們要教導平民,使他們明白」,這裡所提到的「民間明智領袖」,就是指馬加比家族,後來他們率領以色列人民起來反抗。也因為這樣的反抗,付出的傷亡代價也相當高,有的「戰死、被火燒死、被搶奪,或俘虜」,也有的村落、家族被「屠殺」,也有「明智的領袖將被殺害」等,這些都是為了抵抗安提阿哥四世而付出慘痛的代價。作者強調這些帶頭起來反抗安提阿哥四世的人是犧牲了,但他們英勇的作為就成為「洗滌」人民心靈最好的效果,使人民在信仰上可以「純潔」,尋求上帝的幫助、帶領。
第36至39節,安提阿哥四世傲慢的態度猖狂到自認為「比任何神明偉大,甚至高過萬神之神--上帝」。他去「拜祖先沒有拜過的那守護堡壘的戰神」,也利用「信奉異教神明的軍隊防守他的堡壘」,然後用犒賞厚祿的方式收買順服他的軍隊指揮官。
第40至41節,但以理書的作者持守著一個明確的思路:狂傲的人終究會被上帝所殲滅。這裡提到埃及再次出兵來攻打安提阿哥四世,而且是傾巢而出。安提阿哥四世為了要對付埃及的大軍,乾脆將軍隊帶入巴勒斯坦,利用過境耶路撒冷的時候,再次掠奪耶路撒冷,這次的路過所造成的耶路撒冷城之損傷,遠超過以前的任何一個時刻。有「成千上萬的人」被安提阿哥四世所殺。主要原因就是他再次進入聖殿搜刮一切財物、器皿。但這裡提到「以東、摩押、亞捫」等三個族群的人得以逃脫。
第42至45節,埃及並沒有戰勝,但是許多「珍藏的金銀財寶和其他貴重的東西」都被掠奪而去。安提阿哥也聽到許多「從東方和北方」傳來敵對他的軍事行動,使他更為生氣,就在盛怒下「殺盡滅絕許多人」,從這裡可看出他手段的殘忍。但上帝決定要除掉他。在主前163年,安提阿哥四世突然間生了一場不明的病,結果死在他征戰途中的波斯塔貝城(Tabae)。
17.第十二章:
讀但以理書會發現這本經書中有許多「異象」,在這些「異象」的背後,都有作者要探討許多的社會問題,尤其是統治者對當時以色列人民逼迫的事件,導致以色列人民生活在極為痛苦中。但以理書的作者用「異象」的方式來鼓勵他的以色列同胞,要他們以勇敢、堅定的信心仰望上帝的救恩。他深信上帝必定會為祂的子民伸冤,受到逼迫的上帝子民必定會得到拯救。這樣的信息對當時正在痛苦中的以色列同胞來說,確實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但以理書的作者在告訴他那主前第二世紀時代,在希臘安提阿哥四世極盡殘酷的統治之下不要放棄信仰,要相信上帝必定會審判。雖然有許多以色列人放棄原有的信仰,跟著安提阿哥四世的命令去拜宙斯神明,也有人開始放棄自己以色列人的身份,把自己徹底改變成為希臘公民,過著跟希臘人一樣的生活。但以理書的作者要鼓勵那些還沒有放棄信仰的以色列同胞,不要放棄原有成為一位上帝選民的榮耀。
第1至2節,這裡說守護以色列民族的是「天使長米迦勒」,他要出現在他們當中,注意這裡用了一個很重要的詞「那時」,這是指上帝審判的時刻。但以理書的特色是,並不是由但以理扮演先知的角色說出上帝要懲罰的時間,而是由天使親自告訴但以理。這裡說會出現「立國以來最大的災難」,可惜這裡並沒有說明清楚到底是怎樣的大災難,只說這大災難的情況乃是空前的。有時災難是來自上帝的懲罰,但有更多的災難乃是因為人類犯罪引起的結果。這裡所指的災難,乃是安提阿哥四世對猶太人迫害所帶來的,但上帝並不會袖手旁觀,讓這樣的災難無辜地延續下去,上帝必定會施行拯救。
這裡也提到那些名字「登記在生命冊上的,都會得到拯救」。聖經有好幾個地方都提到有關生命冊的事。例如:詩篇第六十九篇28節;腓立比書第四章3節;啟示錄第三章5節等。以色列人民自古以來就有天使與生命冊的觀念,認為一個人出生之後,天上就有一位專門負責看顧這個人的天使,會記錄下其所看顧的這個人之言行舉止,作為上帝審判的依據。
再者,但以理書作者也提到很重要的一件事:許多已故的人將復活。復活這個概念在舊約聖經中很少提到,除了這裡,在以賽亞書第廿六章14節也有記載。作者認為那些在生命冊上有名字的人不僅是復活,還將會享受永恆的生命,相對的,在生命冊上找不到名字的人,將永遠受盡羞辱。
第3節,這節是為第2節的享有永恆生命的人進一步提到享有這項福氣者,乃是「明智的領袖」與「教導多人秉公行義」的人。所謂「明智的人」,乃是對上帝永遠忠心,不改變心志,即使在最艱困的時候,也持守著上帝的旨意者。而「教導多人秉公行義」者,是指那些遵行上帝的教訓者,不會因為受到迫害就改變應該遵守的規律。這兩種人都是作者所要強調在生命冊上留有名字的人。這樣的人,將會像天上的星辰一樣,永遠發出光芒。
第4節,很清楚地看到「世界的末日」,而末日與審判都是相連結的。另一方面,談到末日的事情時,往往是非常奧秘的,因為末日的事並不是一般人的智慧可以明白,那乃是上帝要施行審判的作為,而上帝要怎樣進行祂公義的審判,人的智慧無法理解,因此,除非有上帝親自啟示,否則無法倚靠人的知識明白。天使要但以理將「這卷合起來,加上封印,一直到世界的末日」,表示這是只有在審判者同意下才能看的書。
第5至6節,但以理在這裡又「看見兩個人」出現在河邊,當中有一個人問這位跟但以理說話的天使「要等多久才結束」這些奇異的事。他們所詢問的,也正是多數以色列人民一再詢問的問題:甚麼時候,以色列人民可以建立自己的國家?甚麼時候,上帝會收回祂的怒氣,讓以色列人民自己治理,不再受到外族人的統治?
第7節,這位天使很清楚說出時間是「三年半」,這個數目也是第七章25節出現第四隻怪獸所出現的意義。跟第八章13至14節所提供的時間是一千一百五十天相似。
第8至10節,但以理進一步地詢問在毀滅的時間一到時,到底會有甚麼「結局」會出現?天使並沒有直接回答他,且還叮嚀他不要將所看到、聽到的事傳講出去,「要保密封閉到末日」。原因是在第4節已經記載這些異象所要表明的信息已經加上了「封印」,不再啟開,除非時機已經來臨。天使並且清楚地說明苦難還會持續下去,同樣的,邪惡的人並不會罷手,他們還是會繼續迫害上帝子民的工作。但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會明白,「會領悟」上帝的旨意和奇妙的作為。
第11至12節,這裡提到的數目是「一千兩百九十天」,然後又說「一千三百三十五天」。這些數目上的意義到底在哪裡?很難明白。從主前168年安提阿哥污辱聖殿開始,直到聖殿潔淨之後重新恢復敬拜,總共經過了一千兩百九十天。但在第12節的一千三百三十五天是怎麼來的,已經無法查考。
第13節,「那些忠心到底的人」是有福氣的人,這才是但以理書作者寫這本經書的主要目的,因為在迫害的日子,這也是唯一能夠說出的一句看來並沒有甚麼特別新鮮的話,但卻也是最重要的話。因為但以理「忠心到底」直到他「安息」的時候,這樣他「復活」時才能享受上帝的「獎賞」。

認識 雅各書這本書信
作者是誰、哪一位雅各
在這本書信的第一章1節,作者開始就自稱是「雅各」,於是大家想要知道這位「雅各」就是耶穌基督的門徒,或者是他的兄弟?從名字可以確定他是猶太人,而在猶太人中「雅各」這個名字則是很普遍,單單在耶穌的門徒中就有兩個名叫「雅各」的,其一是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參考馬可福音一:19、三:17),也就是約翰的兄弟,他是耶穌基督的門徒中最早殉道的,時間是主後44年(參考使徒行傳十二:1-2)。另一位同名的門徒是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參考馬可福音三:18),還有一位門徒猶大(非加略人猶大),他的父親也是名叫雅各(參考路加福音六:16)。第四位是耶穌基督的弟弟也叫「雅各」(參考馬可福音六:3),耶穌的弟弟雅各後來在早期教會成為相當有影響力的人,是耶路撒冷使徒會議的主席(參考使徒行傳十五:13、19),連彼得都「怕」他(參考加拉太書二:12)。
因此,真正的作者是誰?一般來說,很多人認為作者乃是耶穌基督的弟弟雅各。不過,也有不少聖經學者認為不太可能,原因是雅各書中的希臘文相當典雅,應該不是出自木匠家庭的雅各。再者,如果真的是耶穌基督的弟弟,為甚麼書信中都沒有提起關於耶穌基督的事?尤其是關於耶穌基督的出生與受釘死於十字架的事都沒有提起,也沒有關於耶穌基督教導的言論出現,因此這種論點很難被所有學者所接受。也因此,作者到底是誰迄今都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唯一可以確知的是:作者是一位猶太人,他信了耶穌基督,成為基督徒,在早期教會相當活躍。
為甚麼信仰需要實際的行為
一談到雅各書,大家很快就會聯想到該書的思想,似乎和使徒保羅的以信心作為最高指標的信仰態度有很大的差距。原因是作者在第二章24節說:「人得以跟上帝有合宜的關係是藉著行為,不僅僅是藉著信心。」這和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一再強調的,人是「藉著信耶穌基督而得以和上帝有合宜的關係」(參考羅馬書一:17、三:22、26、28)。特別是在羅馬書第四章5節,使徒保羅這樣說:「但是那信靠宣判罪人為無罪的上帝的人,上帝要因著他的信,而不是他的行為,使他跟自己有合宜的關係。」也因為這樣的明顯差異,這本書信是否要列入正典也引起相當大的爭議,甚至在宗教改革時代,許多改革家就強烈堅持應將雅各書排除在正典之外。約翰‧加爾文就認為這本書信就算不讀也無所謂,而馬丁路德則說讀這本書信,就有如吃「草芥」一樣,根本就很難嚥得下。雖然這樣,教會還是接受了這本書信的信仰價值。
其實,使徒保羅也強調信仰不應只有停留在理性的思考狀態,他認為信仰應該有很深的內省能力,並且能透過這樣內省產生新的生命動力,包括在社會道德、倫理生活上,都會有更高的要求,這點我們從他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可以看到許多這樣的論調。
雅各書之所以強調實際的信仰行為表現,主要原因可能與早期教會那些講究「重智派」(Gnosticism)的人有關。這些人除了喜歡高談論闊之外,常疏忽了信仰在生活中應有的見證。他們之中大致上可分成兩個派別:
其一是主張過著「遁世」的生活,認為這個世界就是壞的,只有過著苦修的生活,才能使人的靈命提升。因此,他們採取的態度是避開塵世的生活態度。但這和耶穌基督積極關懷人類世界的苦難大不相同。
另一派的人主張:人既然已經因為信耶穌基督而獲得拯救,這樣的人就是真正自由的人,不再受會朽壞的物質世界所束縛。因此,主張人可以隨心所欲。
但雅各書的作者卻不是這樣想,他認為如果一個人無法將信仰落實在生活中,這樣的信仰是假的,不切實,甚至是虛偽的。例如在第二章1至4節,他特別提到為甚麼在基督徒的聚會中,無法落實大家都是兄弟姊妹的信仰告白,而有貧賤富貴之分?作者強調一個真正自由的人,會更嚴謹地要求自己、規範自己的人(參考雅各書二:12)。如果我們細讀、深思作者的言論,就會發現他的想法其實就是將使徒保羅的思想具體化,並未與使徒保羅的精神相違背。
寫作的時間和地點
猶太的史學家約瑟夫(Josehpus)說耶穌基督的弟弟雅各死於主後62年。如果這本書信是他寫的,則不會晚於主後62年的年代。
由於書信中都沒有提起有關在耶路撒冷發生猶太基督徒與外邦基督徒之間,對於割禮所引起的各種問題。因此,有些學者認為這本書信應該是在主後49年耶路撒冷會議之前就已經寫了。而且在早期教會有一個共同的信仰特色,就是期盼耶穌基督再臨的日子趕緊來到(參考雅各書五:7),因此,這本書信應是在主後50年代以前完成。
但是,也有另一種看法,認為羅馬書第三至四章,使徒保羅相當強調「因信而得以和上帝有合宜的關係」,這種論調在早期教會中引起相當大的爭議。作者為了要平衡這樣的看法,寫了這本書信,特別在這書信的第二章14節以下,作者很強力要求信徒用實際行動見證信仰的重要性。因此,這顯然是在耶路撒冷會議以後的事,因為早期教會的信徒根本沒有所謂的富人階級者,更何況那時的耶路撒冷教會還在等待外邦教會給予救濟,因此,此書信應該是更晚期的作品。也因為這樣,有人認為可能是雅各的門徒所寫的。若是這樣,則寫作日期應該已經在第一世紀的末期,甚至是在第二世紀之初。
可分成下列幾個段落
一、 問安,第一章1節。
二、 信心和智慧、貧賤和富貴,第一章2至11節。
三、 考驗和試探、聽與行,第一章12至27節。
四、 不要有偏心的態度,第二章1至13節。
五、 信心和行為,第二章14至26節。
六、 在言語有節制,第三章1至12節。
七、 兩種不同的智慧,第三章13至18節。
八、 基督徒生活的世界,第四章至五章6節。
九、 忍耐和禱告,第五章7至20節。
(本書經文取自「現代中文譯本聖經修訂版」,香港聖經公會版權所有,承蒙允許使用。特此致謝。)


雅各書第一章

1.第一章:
這章就已經把整本書信的幾個重要題旨表達得非常清楚,包括有:信心和智慧的問題;面對試探的事;財富的危險;傾聽和實際行為;對苦難者的關心等等。
第1節,「我--雅各」,這是作者自我介紹。但就像在簡介這本書信時有提過的,這位雅各並不一定就是作者的名字,有可能是借用「雅各」的名字寫這封信。因為當時耶穌基督的兄弟雅各在初代教會裡很有影響力,因此,用他的名字寫信,對當時某些讀者來說很快就能得到效果。
  再者,這位作者自稱是「上帝和主耶穌基督的僕人」,這「僕人」一詞也表示「奴僕」之意。這裡表達兩種意思,一是指完全屬於主人,沒有自己的自由。二是自己甘願成為主人的僕人。
「散居在全世界的上帝的子民」,這句話在中文《和合本》是採用原希臘文寫的「十二支派」這詞而用「散住十二個支派之人」。其實,在雅各書寫成的時候,所謂的十二支派已經不存在。且這本書信也不是寫給猶太教徒看的,因此,這用「十二之派」這一詞,是早期教會基督徒自喻為「新以色列百姓」或是「新以色列選民」。《現代中文譯本》將它翻譯為「全世界的上帝的子民」就是根據這樣的瞭解。
2.第一章2至18節:
在這段經文中並沒有一個明確的主題,但談到三個重要的內涵,包括有:遇到試探時,怎樣用信心和智慧搭配去克服。再者,也簡略地談到有關貧賤和富貴之間的差異。三是談到每個人的生命都會遇到考驗和試探,但一定要堅持到底才會得勝。
第2至4節,這裡提到「遭遇各種試煉」,這是指在信仰上遇到了迫害。再者,所謂信仰上的迫害,並不盡然都是指政治、宗教上的,有時也是生活與工作上的,例如生病久了,很容易使人沮喪(參考五:14);又如遇到不公義的事也會使人失去信心(參考二:6)。作者認為試煉乃是使人在信心上更成熟的一種方式,因此,應該將之當作是一種「可慶幸的事」,而且要「忍耐到底才能達到十全十美」。
  第5至8節,作者提到使信心更完備的方式,就是祈求上帝賜予智慧。而祈求最重要的態度就是不要有任何疑惑,因為上帝會聽人的祈禱。如果向上帝祈求,還「三心兩意,搖擺不定」,這樣的人無論祈求甚麼,都不會有任何效果。
再者,聖經談到智慧,意思是指認識上帝的旨意。依照箴言第二章6節的記載,智慧是從上帝賞賜才得到,而這智慧是包括了「知識和悟性」。
第9至11節,這段經文和上段經文完全不相連。但可將此段經文對照以賽亞書第四十章6至7節來看。
「貧賤」,這一詞指的是卑微之意。這樣的人「蒙上帝提升」,確實是一件很值得「高興」的事。因為貧賤本身就是很大的試煉,能夠勝過這種試煉後,會得到上帝的賜福而提升了他在上帝面前的重要位置,這當然是件很高興的事。相對於「富貴的人被貶低」,表示喪失了原有財富,也應該是值得高興的事,因為這樣他才會知道財富本身就像是花草一樣不可靠。並且因此知道回來倚靠上帝,而不會把所有生命的時間在「事業上孜孜經營」,結果是喪失了對上帝的認識,這就等於喪失了生命一樣,因為上帝是生命的賞賜者。
  第12至15節,這段經文是談及有關「試煉」的問題。第12節提到「生命的冠冕」,指的就是永恆的生命。冠冕也是賞賜的意思。一般人看「冠冕」都是屬於那些高貴、有權勢的人所擁有。但那樣的冠冕是暫時的,如同花草樹木一樣,很快就會凋謝。而雅各書的作者則認為這種屬於永恆生命的冠冕並不是專門為某些人準備的,而是為所有在信仰上經得起考驗的人所準備的。因為「生命的冠冕」是來自天上的獎賞(參考腓立比書三:14)。
要特別注意第13節所說的,上帝「不試誘人」。會試誘人心的,是人內心的私慾。因此「一個人受試誘,是被自己的慾望勾引去的」。作者在這裡很清楚地說到一個連結關係,就是「慾望」會導致「罪惡」,而「罪惡」帶來的結果就是「死亡」。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七章說這就是人的貪慾,他用「本性」來描述,是罪的表現,而罪使我們邁向死亡。
第16節,「不要被愚弄了」,這「愚弄」一詞表示欺騙之意。
第17節,作者在這裡強調「一切美善的事務和各種完美的恩賜都是從天上來的」,原因只有一個,因為是完全的(參考馬太福音五:48)。上帝是「一切光的創造主」,這句話可從創世記第一章3至5節。光,代表著生命(參考約翰福音一:4)。
第18節,這節可參考創世記第一至二章記載的創造故事有關。
3.第一章19至27節:
作者從這段開始要進入他寫本書信的主要論述,就是信仰需要用實際的行動表達出來才是正確的。因此,聽道和行道是一體的兩面,不能分開。
第19節,這節可參考箴言第十七章27節。類似這樣勸人寡言、多聽的句子,在箴言中甚多(參考箴言十:19、十五:1、十七:27-28)。雅各書作者後來在第三章1至12節中,有更詳細的論述。
第20節,「上帝公義的目的」,意思是指上帝的愛,特別是指第27節所說的,關心那些孤兒寡婦。但人的「怒氣」並不會使上帝的愛增添,因為「怒氣」是指批評、斥責,這些對於顯示上帝眷顧那些生活在困苦中的人的慈愛,一點兒幫助也沒有。
第21節,「掙脫」,表示替換之意。作者在這裡說要將「一切不良的習慣和邪惡的行為」,改用「順服的心來接受上帝種在你們心裡的道」。前者是因為沒有上帝的「道」,才會有「不良的習慣和邪惡的行為」。後者說用順服來接受上帝的「道」,這「道」是指天國之「道」,是上帝的信息,上帝的話。這很清楚在表示:只有上帝的話才能改變人的心思意念,才能改變人的行為準則。
第22至25節,這段經文很清楚在表明一個重要事實,就是若是認為「只要聽道就夠了」,這種說法和想法都是一種「欺騙」,就是不實在的事。而是要把聽到的道實踐出來才是真的。若是沒有這樣去遵行,就好像人在看「鏡子」一樣,離開鏡子之後,就看不見「自己的面目」,忘記「自己的長相」了。
「嚴密」又「完整」,且會使人「得自由的法則」,若是果真「謹守」,這樣的人是「切實行道的人」,這樣的人在他所做的事上「一定蒙上帝賜福」。
耶穌基督曾教導門徒說「只有實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入上帝的國(參考馬太福音七:21)他又說:「凡實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馬可福音三:35)
第26至27節,這裡作者為虔誠下了定義,第一,就是知道會「管束自己的舌頭」,這意思很清楚,就是誠實。若是沒有這樣,就不是真的虔誠。第二,是對人的苦難有愛的行動,特別是對那些「孤兒寡婦」會給予「照顧」。第三,是知道「保守自己不受世界的腐化」。使徒保羅也在羅馬書第十二章2節這樣說:「不要被這世界同化,要讓上帝改造你們,更新你們的心思意念,好明察甚麼是他的旨意,知道甚麼是良善、完全,可蒙悅納的。」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