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434期

以西結書第三十五至四十章
1.第三十五章:
這章是論及上帝懲罰以東的記事。在第廿五章12至14節也有一小段經文記載上帝要懲罰以東的宣告。在這章經文中有個特色,就是在每段宣告之結尾,都是用「這樣,你就知道我是上主」(第4節、第9節、第15節),這句型在表明上帝是審判者,是生命真正的主宰。
這章說明上帝之所以要懲罰以東人,是因為他們做了一件上帝最無法忍受的事,就是當巴比倫軍隊攻陷耶路撒冷城時,以東人盤踞在城的四周,每當看見猶大人民從城裡逃跑出來,他們就趁機洗劫、殺戮,或是將逃跑出來的猶大人民逮捕並將之交給巴比倫軍隊(參考俄巴底亞書第12至14節)。為此,上帝要審判他們這種可惡的罪行。
第1至2節,「公開斥責以東」,表示上帝的審判是「公開」的,這也在表示上帝的審判都是公平。而「斥責」這詞,表示用很嚴厲的話語說出來。
第3至4節,這「至高」一詞,表示審判者上帝是唯一的主宰。這裡的「以東山」,這是指以東之意。上帝說要和以東「作對」,意思是指上帝將以東看成是敵人一樣。因此,要「伸手攻打」以東,使這個國家變成「荒廢」的地方,不僅是「城鎮荒涼」,連他們居住的「土地」也要變成「荒蕪」之地,表示敵人會攻進他們的城鎮,人民會被擄他去。
第5至6節,這節說以東是「以色列的世仇」,表示這種仇恨是從歷史上一件件累積起來的。這裡說明上帝要懲罰以東,是因為當上帝在懲罰以色列人民時,以東人還趁勢把他們「交給敵人屠殺」,這句話可從俄巴底亞書第10至14節的記載清楚看出來。這表示以東人是幫兇,就是協助巴比倫攻擊、屠殺猶大的劊子手一樣。因此,上帝決定要用他們所用的方式來對付他們,因此這裡說「血債必須用血債償還」。
第7至8節,這兩節可看出上帝決定要嚴厲地懲罰以東,而懲罰的方式,就是讓強敵來侵犯以東,這種懲罰的結果,不但土地被佔領,人民也會被殺害殆盡,就像猶大人民所遭遇到的慘況。
第9節,「永遠荒廢」,意思是指永遠成為他國的附屬國,這件事一直到主前第二世紀才實現,也就是馬加比時代,打垮希臘帝國,並且佔領了以東的土地,更名為「以土買」,並且強令以東人要遵守割禮,表示臣服於猶太人。
第10節,這裡用「猶大和以色列」一詞表示以色列民族,而他們所居住的土地是指整個迦南地。但這是上帝賞賜給以色列人民居住的土地。而以東人「竟敢說」那是他們的,並且用實際行動「併吞」了這塊「土地」,這點也是上帝所無法忍受的事。
第11節,「憤恨、嫉妒、厭惡」,表示內心的仇恨極深。現在上帝要以東人所用的方式來回應他們,這也在說明上帝會「報應」,表示祂是個「伸冤」的上帝。
第12至13節,這兩節說出以東人「瘋狂自大」,心中根本就沒有上帝。
第14至15節,這兩節再次說明上帝一定會報應,過去以東人看見猶大人民慘劇時發出歡呼,現在輪到別人同樣對待他們。
2.第三十六章:
這章在說明上帝真的是憐憫了全部以色列人民。上帝要讓以色列民族換成嶄新的「心」,是顆會順服上帝旨意的心,就是從洗滌他們的心靈做起,讓他們知道真正生命的主,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不但這樣,上帝還要賜福給以色列民族,讓他們有堅強的生命力及眾多的後代子孫。
3.第三十六章一至15節:
這段經文是上帝要透過先知以西結向所有以色列民族居住的「山嶺」、「土地」說話,這種象徵性的表達方式,主要在向以色列民族傳遞一個重要信息:上帝要再次帶領他們回到這片祂所賞賜的土地上居住。這樣的宣告,也等於在告訴在那片土地居住的人民,上帝對祂所指定的土地有主權。
第1至2節,上帝要先知以西結「向以色列的群山傳達」祂的「信息」,這表示山嶺也是上帝創造的,必須聽從上帝的命令。另一方面,這句「以色列的群山」,也在表示對所有佔據在這些山嶺的族群知道上帝在對他們說話了,要讓他們清楚他們所佔領的這些山嶺並不是他們的,而是上帝的,是祂賞賜給以色列人民居住的地方。
第3至4節,現在上帝要先知以西結對這些佔領了以色列民族土地、山嶺的鄰國說話,這些鄰國過去曾「譏笑以色列」,也曾「洗劫、侮辱」以色列民族,現在他們都要聽上帝的話。
第5節,這節說上帝要「在烈怒下斥責鄰國,尤其是以東」,這表示上帝生氣了,特且別針對「以東」,原因是他們的態度是「目中無人。
第6至7節,這兩節再次強調上帝確實是忿怒到極點了,祂堅持要對這些佔領以色列民族土地的國家、族群,進行嚴厲的懲罰。
第8節,這節說出兩個重要信息:一是上帝要再次使這些被破壞而遭到砍伐殆盡的樹木重新恢復生機,「再度茂盛」起來,並且使果樹都能「結出果實」。二是上帝要讓祂的子民「很快就要返鄉」,上帝要把四散到各地的以色列人民帶回故鄉,重建家園,就像重新栽種的樹一樣再度茂盛起來。
第9至12節,這段經文說到了上帝對以色列民族的應許:一是要讓四散各地的以色列人民能夠返鄉,二是可以重新「耕犁播種」,他們的子女不會「捱餓」,這也表示他們將可以安定生活,三是賜福他們會「多子多孫」,表示有充沛的生命力。四是比從前更具有活力,城鎮「更繁榮」。
第13至15節,「這塊土地是吃人的」,這句話隱含著在主前587至586年間,當巴比倫帝國圍困耶路撒冷城時,城內發生嚴重饑荒,導致人民做出交換嬰兒烹煮充飢的慘事(參考耶利米書十九:9,耶利米哀歌二:20、四:10)。但現在不再會有過去那樣交換兒女烹煮來吃導致「絕子絕孫」的現象,也不會是「亡國喪民」土地,相反的,在上帝賜福下,這塊過去被蹂躪的土地,將會重新出現生新機。「不會再使你們被外國人辱罵、譏笑」,原因是上帝作為他們的上帝,成為他們的盾牌和守護者。
4.第三十六章16至38節:
這段經文是上帝透過歷史的回顧,重新要建立以色列民族,使他們成為新且是聖潔的以色列民族。
第16至18節,這裡提起過去以色列人民(意思是指南北二國)因為去「拜偶像」神明,「生活行為都玷污了那塊土地」,導致他們在上帝眼中就像「不潔淨」的婦女一樣(參考利未記十五:19-24)。他們也犯了「殺人」的惡劣行為,因此引起上帝「傾注烈怒」作為懲罰的方式。
第19至21節,上帝懲罰的方式就是把他們「放逐到外國去」,只要看見他們的人,都知道以色列民族是上帝的選民,卻如此潦倒、落魄,譏笑他們的時候,也同時羞辱上帝的「聖名」。
第22至24節,這兩節很重要,說明並不是以色列人民有甚麼值得提的優點,使他們能夠返回故鄉,而是上帝為了要保全「自己的聖名」。過去以色列人民使上帝的名「蒙羞受辱」,如今上帝要證明祂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因此,上帝要把以色列民族帶回故鄉,證明上帝絕對的神聖。
第25至28節,在這段經文中,上帝表示了幾個重要行動來說明祂和以色列民族之間的特殊關係:一是上帝要重新改造以色列民族,洗滌他們一切的污穢。二是給他們換上一顆「新的心、新的靈」,使他們知道「服從」上帝的旨意。三是與他們重新立約,他們要重新作上帝的子民。
第29至30節,這裡說要讓以色列人民重返故鄉之後,在上帝賞賜給他們居住的土地上「不再有饑荒」,所播種的「五穀豐收」,使他們的「果樹結實纍纍,田園增產」,這些都是當時世界看為最珍貴的生命財產。在這種環境之下不會有「饑荒」,也不會被「列國侮辱」。
第31至32節,這兩節可參考第六章9節、第十六章63節、第二十章43節等。
當以色列人民重返家鄉之後,發現上帝是如此恩待他們,此時他們就會醒悟起來,知道過去所做的事真是荒唐至極,而知道「痛恨」萬分。上帝再次強調祂會這樣做,並不是因為以色列人民有什麼優點,而是上帝要維護自己的聖名的緣故。因此,上帝要以色列人民知道悔改,知道「為自己所做的感到慚愧羞恥」。
第33至36節,這段經文說明上帝洗滌了以色列人民的罪,也就是寬恕了他們,並且賜福他們,使他們過去荒廢的土地重新獲得賜福而能生出一股嶄新的力量,耕種的田園就像伊甸園那樣的美,不再是廢墟,而是「人口稠密,又有鞏固的堡壘」可安全居住的城鎮。
這句「還沒有滅亡的鄰國」,表示那些僥倖生存下來的族群,都會看到上帝怎樣保護以色列殘存的人民,帶領他們返回故鄉,且讓這些人民得以「重建廢墟重耕荒地」。這既然是上帝是用祂永恆生命發誓的話,就一定會實現。
第37至38節,這兩節再次說明返鄉後的以色列人民,已經顯示出嶄新的氣象,除了清楚知道,他們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倚靠者,就是曾帶領他們從奴隸之地返回故鄉的上帝,而祂要賜福給他們「人口像羊群一樣增多」,真是最大的賜福。這樣,他們除了過去在戰爭中死亡慘重外,被擄去當奴隸的也有很多是操勞過度而死亡,剩下的就是所謂殘存的人民。現在返回故鄉之後,上帝賞賜給他們的,就是按時降雨,使他們的土地肥沃而生產豐富的五穀、果實,使他們沒有飢餓的危險,讓他們可以因此生養眾多,遍滿大地,重建起來的城鎮,將會像過去繁榮、人口擁擠的耶路撒冷城一樣,充滿著生命活力,也會知道獻上感恩的祭。
5.第三十七章:
這章可說是整卷以西結書最特別的一章,談到上帝讓死去的枯骨全部甦醒過來,這種異象的預言,是在回應前面一再提起過上帝要帶領四散在世界各國的以色列人民返回故鄉之期盼(參考二十:34、廿八:25、三十四:13、16、三十六:24),對於所有的以色列人民來說,這是很大的鼓舞和激勵。這種應許的背景,正好在說明整本聖經一再傳遞的中心信息:在上帝手上沒有不能成就的事。因為祂就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這位創造主能從「無」生「有」,當然可以用已經枯乾甚久的骨頭,來創造新的生命。
這章還有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用兩根木棍來比喻分裂的以色列民族,上帝要再次帶領他們返回故鄉重建家園,使他們有機會重新復合,就像讓兩根木棍成為一根。
6.第三十七章1至14節:
這段經文是談到有關死去已經很久,骨頭都已經極其枯乾的狀況下,上帝用重新創造的方式,吹氣進入這些骨骸,使這些死後已經埋葬在墳墓裡的屍體復活過來,成為能夠保國衛民的軍隊,在自己家園的土地上耕耘。
第1至2節,這裡記載是上帝的「靈」在運行,這靈帶領先知以西結「走遍山谷」,整個「山谷裡堆滿了極其枯乾的骨骸」,這是令人看了就會怵目驚心的景象。這可以聯想到主前587至586年期間的背景,當時巴比倫軍隊圍困耶路撒冷城,城內鬧饑荒嚴重到人吃人充飢(參考耶利米書十九:9,耶利米哀歌二:20、四:10)。另一方面,就算是能逃出耶路撒冷城,也會被守在城外的巴比倫軍隊,或是在城外等候圍捕殺戮的以東軍隊殺害。而整個山谷都是骨骸,就可知道被殺害的人數是多到無法估計,而用「極其枯乾」一詞,正好表示死亡已經有一段很久的時間,在人看來,絕對不可能有任何復活的希望。這也隱喻著所有在俘虜營中的以色列人民對生命已經絕望到極點。
第3至6節,這段經文是先知以西結和上帝之間的對話。
上帝的靈問先知以西結,這些枯骨是否「能再活過來」?先知以西結很清楚生命的問題「只有」上帝才「知道」。
既然這樣,上帝就要先知以西結向這些極其枯乾的骨骸說「預言」,表示上帝要做的事:一是「我要吹一口氣進你們裡面,使你們再活過來」,這個「氣」字,希伯來文是「ruah」,在創世記第一章2節、第二章7節等記載相同的字,這說明了上帝的靈,就是上帝的力量,也是生命之氣。因此,當上帝的氣一吹入這些枯骨,這些原本沒有生命的枯骨,就會「生筋長肉,包上一層皮」,重新出現生機。二是上帝的氣一吹,原本看來是完全死去的生命,就會「再活過來」,而這是只有生命的主宰--上帝才能做得到的事。
第7至8節,當先知以西結「遵照上主的命令說預言」,他突然發現這些骨骸開始有了「瑟瑟的聲音,一陣騷動,骸骨彼此連結起來」,且是「生筋長肉,包上一層皮」,然後說「軀體還沒有呼吸」,表示還沒有生命的跡象出現。這很清楚說明了這些原本極其枯乾且是四散分離的骨骸,現在重新組合了起來,表示生命開始在重整,展現了生命的契機。
第9至10節,上帝要先知以西結接著「向風說預言」,這裡的「風」一字,就是創世記第一章2節所說上帝的「靈」,也是第二章7節的「氣」字。當他遵照式樣的命令對風說預言後,果然有「從四面八方吹來,吹進這些軀體」,這些「軀體就活過來,站立起來」,而且更特別的是,這些活過來且站立起來的人,數目「足夠編成軍隊」,也表示這些復活的人,不是像生病剛復原的人,而是像可以馬上赴戰場的精兵一樣壯碩。
第11至14節,這段經文說出以色列人民就像前面所敘述的滿山滿坑的屍體,且是極其枯乾的骸骨一樣,對整個民族的生命已經不存著任何希望了。但現在一切都要改變,因為上帝伸出了祂憐憫的手。上帝說要「打開」死亡的「墳墓」,把他們「帶出來」,領他們回到「以色列本土」。不但這樣,他們不再像是埋葬在墳墓裡已經死去的人,而是「活過來」有上帝「氣息吹進」他們原本已經死去的身體,他們就這樣重新得力,且體驗出這位吹氣在他們身體、賞賜給他們新生命的就是主上帝。
第15至19節,這段經文是上帝要先知以西結拿「兩根木棍握在手裡」做象徵性的比喻預言。在這兩根木棍中,其中有一根在上面寫著「猶大王國」,另一根上面寫著「以色列王國」,然後將這兩根木棍「兩頭相接,當作一根木棍」。這在說明以色列在所羅門死後分裂成南北兩國,現在要接起來,表示重新復和成一個國家。其實,早在先知運動中就有過這樣的呼籲(參考何西阿書一:10-11,以賽亞書十一:12-13,耶利米書三:18、三十:1-3)。上帝要先知回覆那些來詢問這個木棍比喻的同胞,在上帝手中,以色列民族就是一個,沒有南北二國之分,表示上帝要拯救的是整個以色列民族。
第20至22節,這段經文很清楚表示上帝要先知以西結將「兩根木棍握在手裡」,讓以色列人民清楚看見,上帝決定從四散到世界各地的以色列人民,將他們帶回故鄉「本土」。然後要把他們「組成一個國家」、「由一個君王來統治」、「不再分裂為兩國」,這都在表示著上帝的應許即將會實現,如同兩根斷裂的木棍,將重新組合在一起。
第23節,這節說到幾個重要的動作:
一是,返回故鄉的以色列人民「不再拜可憎惡的偶像玷污自己」,換句話說,他們會對上帝忠實,專心敬拜上帝。
二是在社會生活上「不再腐敗犯罪」。過去濫殺無辜、欺壓弱勢者等罪行,將不再出現。
三是上帝要親自「洗淨他們」,表示上帝要用清潔的水洗滌、噴灑他們,洗掉他們身上的污穢。
四是上帝要再次宣告與以色列人民之間的約:「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們的上帝」。
第24至25節,這節回應了第三十四章11至15節所預言的,上帝要揀選一位「像大衛的君王出現」,這是因為大衛王被認為是上帝僕人(參考撒母耳記下三:18、七:8、列王紀下八:19、十九:34,以賽亞書十一:1、10、三十七:35)。在上帝眼中,大衛如同好的「牧人」一樣,會照顧上帝的子民,且會帶領這群上帝的子民「誠心遵行」上帝的「法律」。且這位君王是會帶領人民永遠住在上帝賞賜給他們祖先「住過的土地」上。
第26至28節,這兩節再次提到上帝與以色列人民之間的約外,也用「同他們住在那裡」這句話來表示上帝將不再和他們分離。上帝會賜福給他們,使他們「人口增多」,會「永享太平」,且有上帝的「聖殿永遠屹立在他們的土地上」,這在表示以色列人民代代子孫都會以敬拜上帝為榮譽。這時候,所有「列國就知道」,上帝已經回到了以色列人民當中,「揀選了以色列人民」作為祂的子民。
7.第三十八章:
這章和第三十九章,這兩章都是談到有關歌革的事。但誰是歌革?這一直是聖經學者在尋找的問題。雖然有很多討論這名詞之意,不過,有一種說法比較可以接受,就是歌革是邪惡勢力的代名詞,表示作惡多端的世界。也可以用來表示黑暗和光明在歷史中一直彼此爭鬥。
再者,這兩章有很濃厚的「啟示」文體內容,因此,很重視數字上的表達,例如上帝和邪惡的勢力決戰,將撿獲的器械當作柴火用,要用七年時間才能燒完,而收屍埋葬要用七個月,「七」是表明潔淨。
有趣的是這兩章共分成七個段落,每個段落的開始都會「至高的上主」開始。這七段落是:1.第三十八章3至9節、2.第三十八章10至13節、3.第三十八章14至16節、4.第三十八章17至23節、5.第三十九章1至16節、6.第三十九章17至24節、7.第三十九章25至29節等。
8.第三十八章1至9節:
這段經文描述以色列人民剛從巴比倫被釋放回來故鄉,就馬上遇到了歌革率兵從瑪各地區的米設和土巴來攻打,對才剛要開始安定生活的以色列人民帶來極大的威脅。
第1至3節,上帝要先知以西結「斥責」瑪各地區的「米設和土巴兩國的統治者歌革」。因為他帶領軍隊來攻打剛返鄉重建家園的以色列人民,破壞了他們正想開始的安定生活。因此,這位「至高的上主」要和歌革這位統治者「作對」。
第4至5節,這節說出上帝和歌革作對的方式,就是要把他「扭轉過來,要用鉤子鉤住」他的「腮」,讓歌革聽從上帝的命令。
從這節也可看出歌革所率領的軍隊是訓練有素、裝備齊全,因為他的「軍隊有很多戰馬和制服整齊的騎兵」,且「每個士兵都配備著盾牌和劍」。不但這樣,他的軍隊還有不少是外籍傭兵,包括有從「波斯」、「古實」、「弗」等地,而且武器的配備都很齊全。
第6至7節,除了第5節所提起的外籍兵團以外,這節提到還有更多的聯盟軍隊,包括有從「歌篾和北方的陀迦瑪來的軍隊」,還有從「其它各國來的軍隊」,歌革所率領的確實是一支勢力相當強大的聯軍。
第8至9節,這兩節說到無論是誰在帶領軍隊,背後都有上帝的旨意。這裡說「再過幾年」,表示以後會發生的事。上帝要命令歌革去「征服一個國家」,而這國家很清楚就是以色列。為甚麼會這樣?這裡並沒有說明。但有個可能是在說明歌革率領軍隊去攻打正過著返鄉有安定生活的以色列人民。
9.第三十八章10至17節:
在這段經文中,主要在描述歌革一直計畫著要侵犯以色列,掠奪他們所有的一切,就如同凶猛的野獸攻擊被牠看中的獵物一樣。但聖經作者在表達一個思想:每件事的背後,都有上帝的旨意。若不是,歌革也不會想要趁機洗劫以色列人民。但是,上帝卻要用歌革洗劫以色列人民的行動,讓歌革知道是神聖的上帝在主導這件事。這就像俗語所說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第10至12節,這段經文說明時間一到,上帝就會讓歌革「心生陰謀詭計」,想到要侵略那些還沒有或是根本就沒有「設防的城鎮」,因為這些城鎮的居民認為有上帝在看顧保守他們,因此,他們居住的城鎮不需要建造城牆(參考撒迦利亞書二:4-5)。但也因此讓他們很容易成為外族人眼中的獵物。但上帝要先知以西結清楚地指出歌革心中所想的,就是想要洗劫以色列人民居住的城鎮,因為以色列人民「擁有許多牲畜和財物」。
第13節,這裡的「示巴」,是指現今阿拉伯半島西南的葉門。「底但」,這是在以東南部的地方。「他施」,這是今天的西班牙。「各城鎮的商人」,表示這些都是有財力的人,也可以表示領袖。這些人都在問歌革一個問題:他是否真的想要「奪走洗劫」這城鎮的一切財物?這看起來好像他們在關心這件事,其實也對,他們關心的是想要趁機分一杯羹,而不是要阻止歌革的惡劣行徑。
第14節,「趁我子民過著安逸生活」,這是上帝保守看顧才有的福氣。但歌革要出發去攻擊上帝的子民以色列,上帝是很清楚的,因此,上帝差先知以西結去刺激他快去,趁著以色列人民都沒有城牆作防備的時候進攻。
第15至16節,這是由許多盟國聯合組成的軍隊,軍伍看起來相當壯觀,是「龐大,又精銳的騎兵隊」,且兵士之多就「向烏雲籠罩全境」,簡直就是看不清楚,但令人看了就會膽戰心驚,心生畏懼。作者在這裡表示上帝允許歌革率領軍隊進攻以色列,用這種方式來說明整個行動的主權是在上帝的引導下。
第17節,這裡說歌革就是上帝「從前預告將要來臨的那一個人」。但要注意的是:在先知以西結之前,並沒有出現歌革帶領軍隊攻擊以色列的記事。因此,這是用歌革來代表巴比倫帝國的皇帝。
10.第三十八章18至23節:
這段經文看起來是過去已經發生的事,雖然沒有明指巴比倫帝國,但其實就是講巴比倫帝國。因為在先知以西結之前後,上帝的僕人就曾傳出上帝警告的信息給以色列人民說,上帝要差派強大的勢力入侵以色列,來懲罰以色列人民。問題是以色列人民不聽,才會導致國家淪亡,人民被擄到異國去當奴隸。
第18至19節,這有兩個層面可看,一是指上帝不喜歡歌革的軍隊入侵以色列。因此,上帝在他的軍隊入侵時,極為生氣。二是指以色列人民一直不聽警告,結果引發上帝大怒。但在接續的下文來看,是第一種情形,指歌革就像搶匪一樣,是上帝所不喜歡的對象。
第20節,這節說上帝的確是生氣了,導致連「水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大小動物,以及人」等等,都會因為聽到上帝震怒的聲音而「戰慄發抖」,連「高山峻嶺」都會「崩裂」,且「城牆倒塌」,這些現象都在說明上帝確實非常忿怒。
第21至22節,上帝要用「各種災難使歌革害怕」,這裡描述上帝所用的方式是:讓他的軍隊起「內鬨,彼此殘殺」,這樣就會讓聯盟瓦解。另外又讓「瘟疫和流血」、「豪雨、冰雹、大火、硫磺」等這些來自大自然的災害降臨在這看來都是精銳部隊的「聯軍身上」,使聯軍很快就被摧毀瓦解。這就像主前701年亞述皇帝西拿基立率兵攻打耶路撒冷時,在半夜被上帝的天使擊殺,死亡人數多達十八萬五千人一樣(參考列王紀下十九:35)。
第23節,上帝用這種方式要向這些自認很偉大的國家領導者表明,祂才是「神聖的上帝」,而列國才知道真正的上帝是誰,人絕對無法高過上帝。
11.第三十九章:
這章也是針對歌革所說的預言,其中有許多內容和第三十八章重複。就像前面有敘述過的,上帝有審判,必定有拯救。這一章說到上帝懲罰歌革和他的聯軍,也同時說到上帝拯救祂的子民以色列。
12.第三十九章1至20節:
這段經文很清楚說到歌革軍隊慘敗的情景,屍體橫臥野外,被野獸和飛鳥當作食物,原本他率領的軍隊是要攻擊以色列人民的,現在卻反而是以色列人民要去清理歌革軍隊死傷的屍體,且是需要用長達七個月時間,這說明了歌革若不聽從上帝的話,就會為自己帶來悽慘的結果。
第1節,這節和第三十八章2至3節相同。
這節強調上帝要和米設和土巴這兩國的統治者歌革「作對」,表示上帝會懲罰他。
第2至3節,參考第三十八章15至16節。
這兩節說歌革將率領精銳軍隊「扭轉過來」,上帝把歌革帶到「以色列的群山上」,卻是要「要打掉」他「左手握著的弓,右手拿著的箭」,這表示情況已經完全改變過來。
第4至5節,這節描述歌革軍隊慘敗的情況,他所率領的聯軍將會打慘敗導致軍隊的「橫屍野外」,不但這樣,上帝要把軍隊的「屍體給飛鳥和野獸作食物」,就像上帝過去懲罰以色列人民一樣(參考以西結書三十三27)。在本章第17至20節有更詳細說明上帝怎樣差遣飛鳥和野獸來吞噬屍體。
第6節,「放火燒瑪各的土地,和沿海一帶安居的人民」,這種情形就如同上帝在懲罰埃及一樣(參考三十:8)。
第7節,這節說上帝要用這樣嚴厲的懲罰手段,主要是為了要維護祂的「聖名」,上帝絕不容許祂的聖名再次被人「侮辱」。
第8節,先知以西結說,上帝所說出的話「一定來臨」,因為祂的話一出,事必定會成就。
第9至10節,這兩節說明戰爭已經結束,而歌革所率領的軍隊戰敗之後,留下許多武器,讓所有的以色列人民「出去撿」當作柴火燒,數量「多得足夠燒七年」之久。這也是隱喻著以後將不會再有任何戰爭發生,而這裡所說的「七年」,是一個象徵性的數字,表示武器數量非常多燒不完之意。以色列人民「要搶劫」、「掠奪」過去搶劫和掠奪他們的這些敵人,這表示以色列人民會進行報復的動作,而這些動作都是上帝所允許的,表示這是上帝在報應歌革所犯的嚴重罪過。
第11節,這節說明了歌革的軍隊死亡慘重,因為以色列人不想讓他們的屍體污染土地,所以將之集體埋葬(或說是丟棄)在一個稱之為「歌革軍谷」的地方。因為「歌革和他的部隊都要葬在那裡」,這表示歌革也在這次的戰爭中陣亡。
第12至14節,這裡說以色列人民單單要處理這些死去的歌革軍人之屍體,就需要花上「七個月」時間,其實,這裡的「七」也是一個象徵性的數字,表示一段長時間,因為死去的人非常多,所以「要動員全國的人力來埋葬」,且是要「派專人巡視各地」,才有辦法完成這項潔淨土地的工作。若有「還暴露在地面的屍體」,就需要將之「埋好」,表示這種潔淨的工作一定要徹底實行。因為依照摩西法律的規定,屍體是不潔淨的(參考利未記五:2、廿一:1-4、廿二:4,民數記五:2、六:5-8、十九:16、三十一:19)。而上帝所賞賜的土地是聖潔的。
第15節,可以理解,若是有屍體經過「七個月」之後還沒有埋葬,暴露在外受到風吹日曬,以及飛鳥野獸吞噬,必定只會剩下「骸骨」而已,這些都必須留下記號,讓專責埋葬的工作人員好尋找處理,而埋葬骸骨的地點就是在「歌革軍谷」。這就是將歌革軍隊的屍體都全部埋葬在一起,以防有屍體暴露在外,使路過的旅客因為碰觸到屍體而不潔淨。
第16節,「附近有一個村莊以這軍隊命名」,這裡並沒有寫出「軍隊」的名字,但在《中文和合本》有寫「哈摩那」,意思是指「軍兵」,或是「群眾」之意,以今天的名字來說,就是「萬人塚」的意思。
第17至20節,這段經文可說是再進一步描述第9至16節的歌革軍隊戰敗後悽慘之情景,就是屍體遍滿山谷,足夠餵飽所有的飛禽走獸。因此這裡說「從四面八方呼喚」所有的飛鳥走獸來吃上帝為牠們準備的「祭肉」。這些祭肉除了是死亡的軍兵屍體,也包括歌革軍隊的後勤補給品,有「公綿羊、小羊、山羊、公牛,和巴珊的肥牛」等,這些家畜會因為沒有人保護而成為飛禽走獸的食物,被牠們「盡情地吃肉,喝血,直到吃飽醉倒」為止。
13.第三十九章21至29節:
這段經文很清楚說出上帝的審判,對於那些沒有依照上帝旨意行事的軍事強國,上帝絕對不會寬待,包括上帝自己的選民以色列民族也是一樣。另一方面,這段經文也說到上帝還是會伸出憐憫的手來看顧以色列人民,使他們可以從四散的世界各地返回故鄉重建家園,因此,這段經文也是為第四十章以後的重建耶路撒冷城和聖殿作準備。
第21至22節,上帝的審判有兩方面:一是拯救,另一是懲罰。而這裡說上帝「要讓列國看見」祂的「榮耀」,這榮耀意思是指上帝的權威。在這裡上帝要「執行」祂「公正的判斷」。因為公正,所以會獲得大家的稱讚,而這稱讚就是在榮耀上帝。
第23至24節,這兩節清楚說出以色列人民之所以會淪落成為他國的奴隸,並不是上帝無能「看顧」他們,而是因為他們「得罪」上帝,去拜偶像神明,導致上帝發怒「離棄他們」,故意「讓敵人擊敗他們,殺害他們」,這是上帝「施行報應」的方式。
第25至26節,上帝說要「憐憫雅各的後代」,使他們可以「重整家園」,上帝用這種方式來「維護」祂的「聖名」,不再讓那些俘虜以色列人民的國家或他們的人民繼續羞辱上帝的名。
第27至28節,這兩節再次說到上帝要從「放逐」的各地帶領以色列人民「回到本土」,而且就像牧羊人找回所有的羊,一隻也「沒有留下」,全部都領回。
第29節,上帝要用祂的「靈澆灌以色列」人民,這就像為以色列人民換一顆新的心、注入新的靈一樣(參考以西結書三十六:26-27),這樣,以色列人民就會遵守上帝的旨意,而且上帝絕不會「離棄他們」。
14.第四十章:
從第四十章開始,一直到第四十八章止,這段都是記載先知以西結所看見新的耶路撒冷和聖殿的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異象中,作者強調有泉水從聖殿裡流出來,就像生命的泉水流過一樣,過去沒有生命跡象的,現在都呈現出一片活潑的生命力,就像創世記第二章所顯示出來的伊甸園一樣。
這段長達八章的啟示經文,很可能有祭司資料的背景,這種資料有個很重要的思想主軸:一切都是上帝的榮耀。這種榮耀是以敬拜為中心,表示人願意尊崇上帝,以上帝的旨意為依歸。
15.第四十章1至16節:
這段經文描述先知以西結在異象中看見一座位於以色列的高山,並且遇到一個像銅一樣發亮的人,這人要指示先知以西結該看的事物。這段經文也同時描述聖殿外院和東門的情景。先知以西結並不是建築師,他是先知也是祭司。他只是將他所看見的異象記錄下來說給與他同在巴比倫集中營的以色列人民聽。
第1節,這裡提到「耶路撒冷陷落的第十四年正月初十」,也就是先知以西結等第一批被擄去巴比倫的以色列人民,在異域「流亡的第二十五年」。這年是主前573年。
「上主的大能臨到我身上」,在第三十七章1節用過,表示上帝的靈臨到先知以西結身上,使他感受到一股極大無法抗拒的力量。這力量把他「帶走」。
第2節,「在異象中」,先知以西結看見「眼前有彷彿一座城的建築物」出現,地點是在「以色列地」的「一座高山上」,這是在暗示著錫安山,而這座城就是指耶路撒冷城。
第3至4節,先知以西結看見「一個人像銅一樣發亮的,手裡拿著麻繩和木尺」,這個人就站在城的「門口」處。這個人要先知以西結「仔細看,留心聽,專心注意」,這人要他將所看見的「一切告訴以色列人」。這個人好像是一個「導覽者」,要傳遞給先知以西結,好回去教導以色列人民。但從本章第5節開始,這人都是用他手上的量繩在測量,但沒有說出任何的話語。而先知以西結可能就跟著這個人,把所看見的都記錄下來。
第5至6節,先知以西結說他看見的是「聖殿,周圍有牆」,然後看見這人拿著「一根三公尺長的木尺,正在量牆」,而這「牆高三公尺,厚三公尺」,然後來到了「朝東的門洞」,這就是所謂的東門,也就是聖殿的正面。「外院」有三道門,就是「東、北、南」,剛好和內院也有三道門相對(參考四十:32)。
現在是從外院的東邊洞口要進入內院的東門處,就是從外院要進入聖殿正門的地方,有「臺階」。這是從外院進入聖殿正門之前的臺階,共計有二十五階,外院門口有階,內院門口有八階(參考第31節),這樣,臺階就可以讓要進入內院的民眾稍事停喘一下,並且整理衣服、儀容等。這裡有個「外玄關,有三公尺深」,就是在這裡歇一下。
第7節,在這厚達「三公尺」玄關之後有「甬道」,在「甬道」的兩旁,「各有三間守衛房」。這些「守衛房」就是警衛在看守,對進入聖殿內院的人需要檢查,除了要防範外邦人進入外,也要檢查帶入祭壇的牲畜是否有祭司檢驗合格證明。過了「守衛房」之後,就是個「門廊」對著聖殿。
第8至9節,「門廊有四公尺深」。然後,接近聖殿的「甬道」的兩邊都有「牆柱厚一公尺」,可見這是很雄偉又有氣派的建築。
第10節,同樣的,在進入聖殿的「甬道兩旁各有守衛房三間」,從這裡開始,進入的聲音就要開始降低,與外牆之處不同。喧嘩的聲音是會馬上被禁止。
第11節,這是內院東門的入口,其「寬六公尺半,甬道五公尺」。這樣的門,算是寬闊的。很容易讓朝聖客進入內院。
第12至13節,守衛室前面有「矮牆」,這矮牆的作用是要隔開聖殿警衛與民眾。這裡的守衛者是利未族人。
第14節,從「甬道」到「門廊」,甬道是五公尺,而門廊是「十公尺」,因為出了門廊就是內院空地了。
第15節,從大門進入到內院空間,是二十五公尺,若加上門廊的十公尺,就有三十五公尺。
第16節,這裡說外牆都有「小窗」,這其實是用木條子交錯起來的窗格子,具有裝飾的作用。再者,「甬道兩邊的牆柱都有雕刻著棕樹」,這也是一種裝飾。
16.第四十章17至27節:
這段經文是屬於聖殿外院,以及外院的北門和南門的部分。
第17至18節,這裡並沒有說明這「三十個房間」的功用是甚麼,也沒有說明確切的地點。
「鋪石的路」是繞著外院,但「外院比內院低」,這可以凸顯出內院的崇高和重要性。因為內院接近聖殿,也可看出越接近聖殿,地勢越高。
第19節,「內院有一個門,比外院的門高一個臺階」,這都在表示內院和外院之間是「聖俗」之間的不同。內院的門和外院的門距離有「五十公尺」遠。
第20至21節,這裡說「通往外院朝北的門洞」,那門洞有「甬道」,跟東門一樣,也是「兩邊各有三間守衛房」,這都說明了即使是要進入聖殿的外院,也都要經過這些守衛室警衛的檢視。然後從外院要進入內院時,也是一樣,要通過甬道的守衛室。
第22節,這裡說北門在「門廊、窗戶,和雕刻著棕樹的牆柱都跟東門的一樣」,這表示在先知以西結的異象中,新的聖殿是每個門都一樣。
「有七個臺階上北門」,表示聖殿確實是蓋在一座小山丘上。通常會說「上錫安山」,表示聖殿是蓋在最高的地方。
第23節,外院通往內院「兩個門間的距離,長五十公尺」,這和東門一樣。因此,可以清楚看出,新的聖殿是正四方形。
第24至25節,「朝南的門洞」,這是指南邊的門,包括「守衛房、牆柱,和門廊的尺寸都跟其他的門一樣」,表示這聖殿除了西邊沒有開門外,其餘東、南、北等三門,不論在外觀和內部方面都相同。也就是說,無論從哪個門進入內院,都是相同的。
「甬道」的長度和寬度,也是一樣和東門、北門相同,分別是「二十五公尺」和「十二公尺半」(參考第13、15、21節)。
第26節,「甬道的入口有七個臺階上南門」,這和北門的甬道入口相同(參考第22節),可以看出聖殿是位於最高的地方,表明它是神聖的。
第27節,這個帶領者手上一直拿著量尺,每道門都量,而且也量了外牆的門到內牆的門之間的距離,都是「長五十公尺」。
17.第四十章28至49節:
這段經文談及內院的南門、東門、北門,以及廂房和聖殿的部份。
第28節,「內院的南門,大小跟外院的一樣」。既然有門,就會有圍牆,否則這門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因此,可以理解在外院要進入內院時,又有一道圍牆區隔著內院和外院。因為外院是外邦人也可進入的地方,若是內院沒有圍牆,就很容易讓外邦人在不注意之下誤闖內院而造成衝突。
第29至30節,從這裡可看出內牆與外牆的牆間之設施都相同,包括有「守衛房、門廊,和牆柱」等。且四周都有「小窗」,而且甬道也一樣「長二十五公尺,寬十二公尺半」。
第31節,上內院要爬「八個臺階」,表示內院比外院要高出「八個臺階」。這也在暗示著要進入外院之前,就必須要有敬畏的心,就像要登上上帝的殿一樣。
第32節,「內院的東門,大小和跟其他一樣」,這句話已經說明了東門、南門、北門等三個門,不論在設施、造型等都相同。東門並沒有因為是屬於正門就比較特別。
第33節,牆壁上的設施包括有「守衛房、門廊、和牆柱」等,也有「小窗」。甬道的長寬度也和外院的牆相同,「長二十五公尺,寬十二公尺半」。
第34節,「上這門有八個臺階」,從圍牆的外面要進入外院,就要爬上七個臺階,再來從外院要進入內院則是要爬「八個臺階」,這樣,就共計要爬十五個臺階。就像前面說過的,表示越來越高,越接近至聖所之意。
第35節,「北門,大小跟外院的一樣」,當然也跟其它的門相同。
第36節,每道門的設施都相同,有「守衛房、牆柱,和門廊」等。因為有守衛房,因此,需要開「小窗」透光。「甬道長二十五公尺,寬十二公尺半」,這句話也在表明內牆的厚度,和外牆相同。
第37節,從北門這裡要進入這到內牆,同樣是需要爬「八個臺階」。
第38節,「外院有一間廂房」,而這廂房是在「通往內院的北門」的地方,這裡主要是用來「清洗燒化祭的祭牲的」,原因是祭壇在內院處。因此,靠近內院之處也有兩種用意,一是比較接近,但不是在內院,因為內院很接近至聖所,這樣才不會造成內院污穢,導致至聖所也連帶受到污穢。
第39至41節,可以看到共計「有八張桌子」,都是為了要用來宰殺獻祭用的牲畜,包括有「燒化祭、贖罪祭,和贖過祭的祭牲」,都在這八張桌子處理。奇怪的是沒有寫出「平安祭」,而且這種祭是含有節期歡慶的內容(參考申命記廿七:7,撒母耳記上十一:15,列王紀上三:15、八:63,歷代志下三十:23、三十一:2)。
先知以西結不厭其煩地述說這些,也有一個用意,要讓返回故鄉重建家園的以色列人民知道要用信仰重建生活秩序,讓一切都從信仰開始,而信仰就是不可以隨便,一切都得按照規矩來。
第42至43節,這些桌子是「石頭鑿成的,高五十公分,桌面七十五公分正方」,然後在桌子的「四邊有七公分半寬的槽」,宰殺動物流出來的血可以順此槽流來收集,之後將之灑在祭壇的四周。
第44至46節,這裡說明設立這些廂房的作用,就是為了提供給辦理獻祭禮儀的祭司用的,特別分開坐北朝南的廂房,是為了「在聖殿供職的祭司用」,而坐南朝北的廂房是專為「在祭壇前供職的祭司用」,這樣,就不會有混亂,因為祭司各執不同的工作,也有專門歌唱和專門宰殺牲祭等不同的工作。
「所有祭司都是撒督的後代」,這跟在摩西時代規定所有祭司都必須是出自利未支派亞倫的後裔(參考出埃及記第廿八至廿九章),已經有了差異。會改變是在大衛王時代,因為亞倫後裔的大祭司亞比亞他參與大衛宮廷爭權內鬥(參考列王紀上一:5-8)。因此,當所羅門掌握了王權之後,隨即把亞比亞他大祭司的職位給廢了(參考列王紀上二:26-27),然後任命撒督取代亞比亞他的職位(參考列王紀上二:35)。
第47節,「內院,是五十公尺正方,聖殿坐落西邊」,外院是正方形,內院也是。而聖殿則是坐西朝東,因此,正門就是東門,只要從東門進入,就會直接看見聖殿,使人心生敬畏。
第48節,「聖殿的前堂」,一般稱之祭司院,是只有祭司才可以進入的地方。根據所量出來的尺度,這個前廳並不是很大,只有「深兩公尺半,寬七公尺」而已,倒是兩邊的牆壁很厚,有「一公尺半」。
第49節,這節說出要上聖殿,必須爬上臺階,這裡雖然沒有標示有多少臺階,但《七十人譯本》將希伯來文的「asher」這字翻譯成「臺階」。這樣,「臺階寬十公尺」,就成為有十個臺階。但《現代中文譯本》的翻譯認為是一個臺階,且是很大的一個臺階,有「寬十公尺,深六公尺」之大。
若是以「臺階」來看,這就可看出聖殿比內院高了十個臺階。也從這裡可看出先知以西結心中的概念:敬拜上帝的地方,是最崇高之處,更要有敬畏的心。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