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425期

耶利米書第四十四至五十章
1.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二至四十三章說到在巴比倫帝國統治下的猶大殘存軍事將領約哈難等人,雖然是懇求先知耶利米替他們祈求,因他們想要知道上帝的旨意,並且發誓說:「無論上主--我們的上帝的話是好是壞,我們一定聽從。」(四十二:6a),可是,當先知耶利米在十天之後得到上帝的啟示說,要這些殘存的猶大軍事將領留在猶大與「那些最窮苦、沒有財產的人」的同胞一起重建家園,上帝甚至要先知耶利米告訴這些殘存的猶大菁英,會建立他們,不會拆毀他們;培植他們,不拔除他們,因為上帝已經「後悔」懲罰猶大(參考四十二:10)。但這些將領、菁英雖然曾經信誓旦旦說會聽從上帝的旨意,但後來的反應卻是違背他們先前所發的誓,而是依照自己所認為安全的路徑,逃向埃及去避難。
第四十四章很清楚記載先知耶利米對那些執意不聽從上帝信息而流亡到各地去避難的猶大菁英發出信息,既然他們堅持不聽從上帝的話,這樣,無論他們逃到哪裡去,都將在「自己定意要去的地方遭遇戰爭、饑荒或瘟疫而死」。也就是說,人如果指著上帝的名發誓,就必須確實依照所立的誓願去行。以藐視的態度回應上帝慈愛的人,祂絕不會任其囂張、逍遙,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是一樣。
這一章也特別提到有些婦女和她們的丈夫公開對先知耶利米表示,他們已經向所拜的偶像神明許過願,也因此而獲得飽足,享受著安樂的福氣,沒有遇到遭禍。但他們現在卻因為聽從先知耶利米的話,而災難連連,痛苦不已。先知耶利米聽了之後,沒有多說甚麼,只表示既然他們執意這樣行,就去吧。但他們將會親眼目睹他們的國王西底家受到巴比倫國王的處置,包括他們認為安全的埃及也會同樣受罰,埃及國王合弗拉也會遇到相同的命運。
2.第四十四章1至14節:
這段經文都是先知耶利米傳出上帝要嚴厲懲罰這些囂張的猶大菁英之信息。這段經文很可能是在耶路撒冷淪陷之前,先知耶利米對全體南國猶大人民所說的話。而其說話的時間可能是在一個重要節期中,有許多來自已經移居外國的以色列人民返鄉參加節期活動之時。但也有不同的意見認為這原先是先知耶利米對那些逃亡到埃及去的猶大菁英,也就是約哈難等人所說的,後來編者認為應該將之擴大範圍,讓所有早已經去到外國避難的以色列人民都能明白上帝曾透過先知耶利米警告他們,可惜的是他們都拒絕了聽從上帝的話,且將離棄上帝當作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先知耶利米還是要提醒散居在外國的以色列人民,千萬要記得:背棄上帝的結果就是災難將會永遠跟隨著他們,即使他們是寄居在大家認為安全的地方或國家,也是一樣。
第1節,這節指出那些流亡到「埃及」去避難的人,分別散居在「密奪、答比匿、挪弗,和埃及南部」等地方。現在上帝要先知耶利米告訴他們關於他們的「命運」。
第2至6節,先知耶利米告訴這些流亡到埃及等地去的猶大人民,上帝一定會降災難在他們原本引以為傲的耶路撒冷,以及猶大各城市,因為他們的緣故,上帝要將會使耶路撒冷和猶大各城市成為廢墟「沒有人居住」,主要原因是上帝差遣祂的僕人傳遞信息給他們,但他們「總是不聽,也不理會,不肯放棄向別的神明獻祭的惡習」。
第7節,這節是上帝要先知耶利米提問這些猶大菁英的問題,問他們「為甚麼」要做上帝看為厭惡的事?為甚麼要讓他們和自己的後代都「滅絕」?這正好說明了他們心中根本就沒有上帝,只有利益。
第8至9節,這兩節清楚說明這些人即使是逃到埃及去,還是一樣積習難改,他們已經習慣拜偶像,因而「激怒」了上帝。而且是「猶大君王和王后」等領導階層者帶頭拜偶像,做上帝看為「邪惡的事」。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因為這些領導者對上帝不忠實,人民就會放肆,離棄上帝。
第10節,「直到今天」,這是指先知耶利米勸勉他們、公開指責他們的時刻。這些逃亡到埃及去避難的猶大菁英,仍不知道「痛改前非」,不知道要「敬畏」上帝,也不遵守上帝的法律誡命。因為會「敬畏」上帝的人,必定會遵守上帝所頒佈的法律誡命。
第11節,這節說出上帝決定採取嚴厲懲罰的方式,就是要「毀滅整個猶大」。
第12節,特別指出約哈難等這群逃亡到埃及去避難的菁英,因為不聽上帝的話,「硬要逃亡到埃及去住」,但結果是一樣將被上帝「全部消滅」,不論他們的「地位高低都要在埃及戰死或餓死」,就是戰爭、饑荒、瘟疫的災難會緊隨著他們。
第13至14節,這兩節很清楚說出上帝用「戰爭、飢荒,和瘟疫」懲罰耶路撒冷,也要用相同的方法懲罰這些逃「到埃及去」的猶大人民,而且是「無一倖免」,沒有人能夠再返回猶大故鄉。
「除了少數難民」,這句話也再次說明了上帝在極大的忿怒中,總是存留著恩典,沒有全部毀滅,而是留著殘存但忠貞於上帝的子民。
3.第四十四章15至30節:
這段經文特別提到為甚麼這些在埃及的猶大人民會不聽從先知耶利米的話,特別是一群婦女們,原因是他們認為曾從所拜的偶像神明得到福氣,如今要她們表示堅決不放棄向偶像神明燒香獻祭。因此,先知耶利米轉達了上帝的信息給這些拒絕改過歸向上帝的猶大人民,清楚告訴他們,上帝一定要嚴厲懲罰他們,而懲罰的方式,就是用戰爭、饑荒、瘟疫等。為了要證明上帝的話是真,上帝要給他們一個記號。
第15至18節,這段經文也說明了這些逃到埃及去避難的猶大菁英,和一些猶大人民的婦女,她們提出了他們拒絕聽從先知耶利米轉達上帝信息之因,就是他們曾允許妻子去向偶像神明祭拜,結果得到這些偶像神明的回應,給他們豐富的物質生活,可以「吃得飽,非常享福,無災無禍」,可是當他們聽了先知的勸告,不要再拜偶像後,卻發覺災難連連,他們的「同胞不是戰死就是餓死」。這些理由使他們不願繼續聽從先知耶利米的話,決定再回去拜偶像。他們的這種說法和主前第八世紀先知何西阿譴責北國以色列人民忘記上帝的恩典完全相同(參考何西阿書二:8)。
第19節,這些婦女特別提醒先知耶利米,說她們之所以會這樣做,並不是自己暗中去做的,而是丈夫們都同意之後她們才去做。這樣的回答是有依據的,根據摩西法律的規定,女人要許願做甚麼事,有丈夫同意就可以(參考民數記三十:6-16)。因為以色列人民的宗教事務,是男人在決定的,女人只能聽從男人決定的事去行。這些女人向先知耶利米提出這些答辯時,其實也是在表明她們所行的,並非只出於自己的主張,而是有丈夫的認可。
這些人這樣回答,可從列王紀下第廿二章至第廿三章30節,或是歷代志下第三十四章至第三十五章,有關約西亞改革猶大宗教信仰的情形看得到。他雖然很致力於改革的運動,卻在一場與埃及軍隊的戰爭中去世,使猶大的以色列人民無法接受這樣的打擊,認為約西亞王就是因為摧毀巴力神廟與女神亞舍拉神柱,才會在戰爭中去世。而在歷代志下的記錄中,約西亞推動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先知耶利米是有關連的(參考歷代志下三十五:25),這就是為甚麼這些人會對先知耶利米說:「我們不聽你奉上主的名對我們說的話。」因為他們認為聽從先知耶利米的話,結果是國王在戰場上去世,導致國家需要賠償埃及的龐大軍事費用(參考歷代志下三十六:3),使他們開始面臨挨餓、生活困苦的結果。
但他們忘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為甚麼需要約西亞進行宗教改革?就是因為因離棄上帝,導致他們所行的事都離開了上帝的誡命,行盡一切的壞事(參考耶利米書七:5-15),因此,當約西亞在進行改革時,其過程是相當艱辛的,因為他繼承下來的是他祖父瑪拿西、父親亞們所留下來的宗教信仰墮落的弊病。其實,要改掉上兩代留下來的弊病,可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甚至有時候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也可以這樣說,如果不是瑪拿西和亞們兩代在信仰上的墮落,約西亞可不用花那麼多時間於進行宗教信仰改革,他可以很快地完成國家大事、人民心靈的更新,而讓國家更符合上帝的旨意,猶大國很可能會因此再次恢復大衛王朝時代的輝煌景象。
第20至23節,這段經文是先知耶利米回應他們的話。他讓這些猶大人民知道,上帝很清楚他們在大街小巷中燒香獻祭給偶像神明,只是上帝憐憫他們,沒有降大的災禍給他們,結果他們卻以為上帝根本比不上迦南神明巴力和天后。先知耶利米讓他們知道,如今災難來臨,就是上帝給他們的回答。先知耶利米再次強調,他們會遇到大災難降臨,是因為他們離棄上帝,去拜別人的神明,「不遵守上帝的誡命」,得罪了上帝。
第24至25節,先知耶利米傳出上帝的話,說既然他們執意要拒絕上帝,上帝就不再理會他們,隨他們去。這也是使徒保羅所說,當人故意不承認上帝時,上帝會「任憑」這樣的人去做他想要做邪惡的事(參考羅馬書一:24、26、28)。
第26至27節,上帝表示拒絕再讓這些悖逆的猶大人民使用祂的「聖名」,並且再次提到上帝要讓他們戰死,或因為瘟疫而「病死」,直到「全部消滅」。
第28節,在這節卻說出上帝在極大的忿怒中仍有慈悲憐憫,祂會看顧那一群忠實於祂的子民,祂決定留下這些人來作見證。這種留下一些少數人作見證,就是先知文獻中一再出現的「殘存的人民」,或是用「劫後餘生」這詞,表示上帝是慈悲、憐憫的,猶大人民雖然惡劣到足以完全消滅他們,但上帝沒有這樣做,祂還為他們留下延續以色列民族命脈的一小群殘存的人。
第29至30節,為了要讓猶大人民確信上帝的信息,上帝決定給這些猶大人民「一個記號」,證明上帝的懲罰一定會來臨。這記號就是除了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王可為此事作見證外,也有「埃及王合弗拉」也將被巴比倫王逮捕、殺害,不能庇護那些去埃及的避難者。
4.第四十五章:
耶利米書第四十五章因為很清楚是寫著「約西亞的兒子約雅敬作猶大王的第四年」,可以對照第三十六章1節來看,就會發現有些學者認為這一章應該編輯接續在第三十六章之後,因為都是先知耶利米要秘書巴錄記下他所說的話。但在這短短的五節經文中,可看出是第四十六至五十一章作了很好的引言,因為前面所有的經文都是關於上帝對猶大子民說的話,而緊接下來的六章都是與外國的興衰有密切關係。
這章也是先知耶利米在回應巴錄的話。原因是巴錄感到生命有苦難。
第1節,「約雅敬作猶大王的第四年」,這是指主前605年的時間,他是在主前609年繼位到主前598年。「巴錄」,可以說是先知耶利米最忠實的伙伴,在第三十六章4節介紹了巴錄就是「尼利亞的兒子」,而尼利亞乃是「瑪西雅的孫子」(參考三十二:12)。他忠實地記錄先知耶利米所說的話。
第2至5節,這段經文都是先知耶利米傳遞上帝所講的話。
這裡提到巴錄曾說自己「悲傷痛苦」也是「呻吟而憔悴,不得安寧」,這可能是因為他看見先知耶利米也曾因為說出上帝的信息而被關入監牢,他自覺可能也會受連累,因此他說自己「完了」。但先知耶利米讓巴錄清楚知道,一切事都有上帝的旨意,上帝的僕人只能聽從上帝的旨意,而不是只想到自己的理念。先知耶利米讓巴錄知道,過去上帝要他去「建立」的,現在上帝決定要「拔除」,原因是上帝子民都不聽從祂的旨意。因此,他決定要整個「拔除」,且要「對付大地」。但上帝允許巴錄有機會「逃命」,無論到哪裡去,上帝都會保護他,免受災害。
5.第四十六章:
從這章開始到第五十一章止,都是有關上帝論及列國的信息,就像以賽亞書第十三至廿三章;以西結書第廿五至三十二章;阿摩司書第一至二章;西番雅書第二章四至十五節等經文,也出現相同的先知信息,內容也是預言有關以色列鄰近國家的未來。在耶利米書是從第四十六章談到埃及的處境,然後提到有關非利士(第四十七章)、摩押(第四十八章)、亞捫、以東、敘利亞、基達族和夏瑣城、以攔等國,與民族即將受到上帝懲罰的事(第四十九章),最後是用兩章的篇幅論及有關巴比倫將會毀滅,上帝要審判它,是因為它「太狂傲了」(參考五十:31-32,以賽亞書十四:12-15)。第五十二章則是將第三十九章有關耶路撒冷城和聖殿被毀滅扼要的記事,更詳細記載,而這些記事在列王紀下第廿五章也有同樣的記載。
6.第四十六章1至12節:
從第四十六章3節至第四十八章20節,這段經文都是用詩體寫成的。內容是關於埃及帝國和非利士人、摩押族人的滅亡。在論到埃及的問題時,第一首詩歌就是從第3節直到第12節。整首詩歌的中心思想是:只要是上帝出手懲罰,即使是最偉大的國家也會滅亡,就算是有最堅強的軍事武力也是枉然。
第1節,「上主向我提起有關列國的事」,這句話已經說明了往後六章的內容之引言,都是與以色列民族鄰近國家有關係的事。
第2節,這節說明往後詩歌是「關於埃及」的事。
這裡提到「埃及王尼哥」,他就是主前第610至595年統治埃及。根據歷史的記載,他在主前605年,也就是巴比倫帝國皇帝尼布甲尼撒上任的第一年,尼哥國王想要恢復古埃及的榮耀,當他得知亞述已經被巴比倫打垮,清楚知道真正的危險就是來自巴比倫帝國,且那年又是新皇帝尼布甲尼撒上任,於是率領大軍去攻打巴比倫帝國的軍隊,主要目的就是要取代亞述帝國在巴勒斯坦的統治權。但沒有想到卻在迦基米施一役,被巴比倫帝國打敗了,這一敗也結束了長久以來埃及帝國想要在巴勒斯坦稱霸和統治整個中東地區的野心,也同時改變了整個巴勒斯坦政治版圖,巴比倫興起取代了亞述,且後來成為統轄以色列民族十二支派的強國。
這裡提到「迦基米施」,中文《和合本》用「伯拉河」,該處位於幼發拉底河的北邊,軍事地位重要,不但巴比倫帝國想佔據,埃及也想佔有該處,連猶大也擔心此處被巴比倫帝國佔有,因此,正在進行宗教改革的猶大王約西亞就曾率兵去阻止埃及出兵,結果反而被尼哥王所殺,猶大不但兵敗,且還賠上了大筆金錢,總數 是銀子三千四百公斤,黃金三十四公斤(參考列王紀下廿三:28-33)。
從第3節開始,直到第八章20節都是用詩的形式描寫。
這兩節是描述埃及指揮官發出命令要出兵攻打巴比倫,從第4節可看出埃及的軍事裝備相當齊全,是相當堅強且現代化的武力,從這些軍事裝備來看,也可看出當時埃及是個相當富裕的國家。
第5至6節,這兩節在論述此次埃及和巴比倫兩國在迦基米施的戰役。雖然埃及有堅強的陣勢,最先進的軍事裝備,但在上帝眼中看見的埃及軍隊,是「驚惶退卻」、「戰士潰敗,拼命奔逃,不敢回頭」,而且是連最會跑的戰士「也跑不掉,他們都覆滅瓦解」,這很清楚地表示埃及軍隊將會遭遇到慘敗。
第7和9節,「像尼羅河上漲,像江河氾濫」,表示埃及軍事力量聲勢龐大,就跟埃及尼羅河每年氾濫成災時的樣式,有如水庫在洩水一般的雄壯。先知耶利米用這樣的詩句來說明埃及尼哥王出兵攻打巴比倫帝國軍隊,似乎有想以此次戰役就一舉消滅對方之意。因此用「尼羅河上漲」來形容埃及的軍隊,堅強到似乎是任何人為力量都無法阻擋的樣子。
「古實」,這是指今天的衣索匹亞。
「弗」,很可能是今天的利比亞,或是索馬利亞。都是當時埃及統治之下的地區。
「呂底亞人」,也是非洲的一個族群。在創世記第十章13節,用「路低人」的名稱,屬埃及人的後裔。擅長使用弓箭(參考以賽亞書六十六:19),特別是擅長騎在馬上回頭射擊敵人。在埃及的國王尼哥算盤裡,這是一支堅強的隊伍,對抗巴比倫軍隊必定綽綽有餘。
第10至12節,這段詩歌提到上帝要採取的行動。這裡說上帝要「報復」、「懲罰」埃及,而懲罰的方式就是借用巴比倫軍隊的劍當作器具,可想而知,上帝既然站在巴比倫這邊,就可看到埃及軍隊受傷的嚴重。
所謂去「基列」去「找膏藥」,更嚴重的是「所有的藥品都無效」,這表示埃及軍隊所受的傷相當慘重,嚴重到無藥可醫。「基列」,是個以出產藥品聞名的城市。特別是它所出產的乳香,在當時不僅用來當作特等香料,更重要的,也是極為昂貴的藥品。而這句「大地回響著你的哀號」,正好表示埃及軍隊慘敗的情況是「戰士跟戰士相撞」,表示傷重的士兵無法站穩行走,彼此跌撞在一起。
7.第四十六章13至28節:
這段詩歌的歷史背景和前段相差有將近有40年的時間。因為前段詩歌提到埃及攻打巴比倫是在主前605年,而這段詩歌描述的是巴比倫軍隊攻擊埃及,那是在主前568或567年之間。整段詩歌描述巴比倫軍隊進攻埃及,導致埃及嚴重受創,幾乎無法站立,從此一蹶不振。
但在兩強當中苟延殘喘的猶大人民,上帝還是會照顧,上帝提出了祂的應許,祂要帶領猶大和以色列人民返回故鄉重建家園。這說明了上帝的慈愛,祂雖然用嚴厲的手法懲罰背叛的以色列人民,但祂並沒有棄絕他們,因為上帝乃是個信實的上帝,祂遵守與以色列人民祖先所立的約,要成為他們的上帝,永不改變與祂的子民之間所立的約,因為這約是永遠的約,也是生命的約。
第13節,「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進攻埃及的時候」,這是發生在主前568年或主前567年的時候,也就是尼布甲尼撒在位的第37年,那時埃及國王名叫亞馬西士二世。這時候,上帝要先知耶利米傳出祂的信息。
第14至16節,這裡說埃及全國都武裝起來,準備防禦巴比倫來入侵。
「密奪」,這是埃及的軍事要塞。
「答比匿」,這是位於尼羅河下游三角洲東部孟沙樂湖口以南的地方,也是當時埃及重要的港口城市。
「挪弗」,是下埃及的首要城市。
這裡指出這三城市要「起來,準備作戰」,很清楚地表是巴比倫軍隊將會用猛烈的戰火攻擊這三座重要城市。不但這樣,且說出這三座城市將會遭遇到「吞滅」。這是連埃及人所崇拜、倚靠的「大牛神亞比士」,也被打垮「仆倒」在地上,亞比士並不能保護埃及的安全,因為上帝「把它擊倒了」。因為連守護神都無法自保,埃及軍人為了要自保,大家都紛紛「回到老家去」避難,好遠離「敵人的刀劍」。
第17與18節,這兩節詩歌剛好成對應句;第17節提到埃及王是個「吹牛王」,意思是指他所誇耀的武力並不是真實的,是不堪一擊的。但相對的,耶和華上帝是「萬軍的統帥」,包括巴比倫的軍隊的皇帝「尼布甲尼撒」都是在祂的指揮下行事、用兵。先知耶利米就曾指出尼布甲尼撒王就是上帝揀選的僕人(參考廿五:9、廿七:9、四十三:10),而僕人只能聽從主人的指揮。而在上帝指揮下的巴比倫軍隊之陣容,比「他泊山」和「迦密山」還要雄偉,埃及的軍隊根本不堪打擊。
第19至24節,這段詩歌都是在描述埃及在強大的巴比倫攻擊之下,顯露出來的慘敗景況。
這裡說「挪弗要變成廢墟」,前面有提過這城市是下埃及的首都,若是變成廢墟,表示已經被攻下、摧毀了。因為巴比倫帝國就像依附在牛隻身上的一種吸血蟲「牛虻」一樣。埃及就像一隻肥壯的牛,也將會因為牛虻的攻擊,導致死亡、毀滅。而埃及雇用來打仗的「傭兵」在大難來臨時,「個個轉身逃跑,沒有一個挺身作戰」,這樣,埃及根本毫無抵抗巴比倫軍隊攻擊、蹂躪的能力。而巴比倫軍隊的人數是遠比「蝗蟲還多」,且是多到「不可勝數」,結果是打敗仗的埃及人只能「蒙羞受辱」。
第25至26節,這兩節是散文體,都是關於埃及的神明將都被消滅,所有的貴族,包括國王和領導者都將被巴比倫帝國所消滅。
「底比斯」,這是位於埃及南部的城市。而「亞捫」是這個城市敬拜的主要神明,可說是埃及人認為最偉大的神。
這兩節經文也有個特點:埃及可以得到復興的機會。為甚麼上帝會讓埃及有機會得到復興呢?這裡並沒有說明,不過有可能這兩節經文是屬於較後期的作品,主要在說明埃及後來並沒有被巴比倫帝國給完全消滅。
第27至28節,這兩節說出了慈悲上帝對以色列民族的特別厚愛。當在巴比倫和埃及打仗中,最擔憂的就是被統治的弱小國家、族群。這裡說上帝給猶大和以色列人民一份特別的恩典,就是要他們「不用怕」,也「不要驚惶」,上帝要「搶救」他們,並帶領他們「返回故鄉」,使他們可以「安居樂業,無所恐懼」。因為將會有上帝與他們同在。
8.第四十七章:
這章是論及有關非利士人的問題。長久以來,以色列民族跟非利士人之間一直是爭吵不斷。非利士人居住的地方可說是迦南地最肥沃的地區,包括沿海的城市有亞實突、亞實基倫、迦薩,和比較內陸的迦特、以革倫等五個城市。當地拜的是「大袞神」(參考撒母耳記上五:2),以及迦南人最崇敬的神明巴力‧西卜(參考列王紀下一:2)。他們也是非常慓悍善戰的民族,曾將以色列人打得落花流水,連約櫃都搶奪過去(參考撒母耳記上四:10-11)。雖然這樣,在以色列人民的眼中,非利士人仍舊是不潔淨的民族而鄙視他們的身份(參考士師記十五:18,撒母耳記上三十一:4)。
這章也談到關於非利士人的一些城市被攻打的情景,包括迦薩、亞實基倫等這兩個城市在內,但卻幾乎看不到這兩城市有任何反應,這也在表示這兩個城市的傷亡相當慘重。
第1節,「在埃及王進攻迦薩」,埃及是在南部,不是北部,而第2節則說「北方」,這是指巴比倫帝國。現在的問題是:新興的大帝國是巴比倫,應該不是埃及。在《七十人譯本》聖經中就沒有這句「在埃及王進攻迦薩」,直接就提到「有關非利士的事」,因此,有不少聖經學者認為這句「在埃及王進攻迦薩」是出自編輯者自己加上的註腳,但卻是錯誤的註釋。
但也有些學者認為這篇預言很可能是歷史背景的不同,並不是在談論主前568年以後的事,而是在主前605年的事件,那時埃及確實為了要預防巴比倫帝國在巴勒斯坦地區成為龍頭老大,而影響到埃及在中東地區之經濟利益和影響力,因此,派兵去攻打巴比倫。就在迦基米施一役,埃及輸了(參考四十六:2),而巴比倫帝國在那年卻趁勢攻打了非利士人的城市,且造成很大的傷害,這就是此首詩歌第5至7節所描述的內容。
第2節,這節提到「河水在北方上漲,成為一股氾濫的洪流」,這是以尼羅河氾濫成災的景象形容即將來攻打非利士人的巴比倫軍隊的勢力,表示力量大到無法抵擋,唯一避免災難的方式,就是趕緊逃跑。
第3節,「戰馬蕭蕭」、「戰車轔轔」、「車輪轆轆」等,這些詞句都是在形容巴比倫軍隊的雄壯樣式,連原本最善於打仗的非利士人也只能坐以待斃,根本就無力反抗。
第4節,這是比較麻煩的一節,因為「泰爾」與「西頓」並不是非利士人的城市,而是屬於腓尼基人的城市,也是沿海城市。會被列入攻擊的對象,很可能和這節下半句「滅絕從迦斐託島沿海來的遺民」有關。這「迦斐託島」是非利士人的發源地(參考阿摩司書九:7),在創世記第十章14節很清楚記載,非利士人就是「克里特人」的後裔。他們後來移民到迦南地的沿岸地區定居。
有一個可能是因為非利士人的「亞實突」、「亞實基倫」、「迦薩」等這三個城市,都是屬於沿海地區。而沿海城市有個特色,就是經濟貿易往來頻繁,因此,巴比倫帝國將和非利士人來往密切的城市也都算入攻擊的對象,這有個重要作用,切斷經濟來源。另一種可能,就是泰爾與西頓曾在物資上支援非利士人抵抗巴比倫軍隊,因此連帶成為被攻打的對象。
第5節,這節用「悲傷」、「死寂無聲」等這些詞表示「迦薩人」和「亞實基倫人」遭到巴比倫軍隊嚴厲攻擊的結果是傷亡相當慘重,這兩城市的非利士人幾乎無法承受了,情況嚴重到快要被滅絕,以致於連喊叫的聲音也沒了。
第6至7節,這兩節說這兩城市的非利士人祈求上帝罷手饒了他們,但上帝顯然並不接受。可見這兩城市的人在上帝眼中必定是非常惡劣。這裡所謂「上主的寶劍」,意思是指巴比倫軍隊。因為巴比倫就是上帝的僕人(參考廿五:9、廿七:6、四十三:10),僕人只聽主人的命令行事,因此,如果上帝沒有喊停,巴比倫的軍隊只會繼續進兵攻擊,不會罷手。但上帝要「叫它揮動砍殺」,除非有上帝的命令,否則上帝的僕人--巴比倫軍隊--只會繼續攻擊。
9.第四十八章:
這章是關於摩押受懲罰的記事,也是先知文獻中,述說摩押的遭遇篇幅最長的一章。在舊約聖經先知文獻中,一再出現有關上帝對摩押這民族忿怒的信息。先知耶利米除了這章之外,也多次傳出上帝要懲罰摩押的信息(參考九:25、廿五:21、廿七:3)。
摩押城是位於死海以東,是羅得和女兒亂倫所生的後裔(參考創世記十九:37)。他們曾用錢收買巴蘭,要他去陷害以色列人民(參考民數記第廿二至廿四章),然後又在什亭谷的地方,用女人去誘惑以色列人民離棄上帝(參考民數記廿五:1-3)。後來,摩西法律很清楚規定,摩押人和亞捫人「不得加入上主的聚會」,並且還警告以色列人民,在「有生之日不可為他們尋求平安和繁榮」(參考申命記廿三:3-6),這也說明了兩個族群之間,雖然有遠親的血緣關係,彼此之間的仇恨卻非常大。另一方面,列王紀下第廿四章2節記載主前601年,當猶大王約雅敬決定背叛巴比倫帝國而與之對抗時,摩押又與巴比倫聯合攻打猶大,使猶大的國勢更加衰微。也因此,摩押和猶大之間的衝突更厲害。
這整章都是說到摩押的災難,而從第26至30節之經文就可看到摩押真正的問題是驕傲。換句話說,在摩押人的心中,根本就沒有將上帝放在他們眼裡,他們認為自己有能力可以抵抗上帝的權威。
10.第四十八章1至25節:
在這段經文中提到許多城市的名字,每提到一個城市名稱,就會記載災難緊隨其後出現,表示上帝決定嚴厲懲罰摩押人,而且嚴厲的程度從第8節就可清楚看出來。
再者,這段經文也很清楚描述出摩押的滅亡,是跟他的驕傲有密切關係,這國家的人民根本就不相信上帝,自認比上帝偉大。但當上帝懲罰摩押時,摩押就會知道自己就像上帝手中的酒瓶一樣,上帝隨即可以輕易地將瓶內的酒傾倒在地上。
第1至3節,「尼波」,這原本是分配給呂便支派的土地(參考民數記三十二:4、38),在亞嫩河以北,靠近尼波山的地方。大約在主前840年,摩押背叛了以色列,攻下這城。
「基列亭」,這是個古老城市(參考創世記十四:5),位於約旦底本西北大約十公里的地方。
「希實本」這個城市,原本是分配給呂便支派的(參考民數記三十二:37、45,約書亞記十三:17)。後來重新分配時,將之分配給迦得支派作為利未人的城市(參考約書亞記廿一:38-39)。
「瑪得緬」和「何羅念」,這兩個城市的地點都已經無法可考。
這裡說「摩押的光輝消逝了」,因為巴比倫軍隊已經摧毀他們的家園,使之成為廢墟了。
這段經文描述這些城市將在巴比倫軍隊攻入時,摩押人民發出「大聲哀叫」,就能明白巴比倫軍隊入城後殘酷的殺戮手段。而城市不僅是被「被佔領了」,人民也「蒙受羞辱」,是在表示巴比倫軍隊入侵之後,對待戰俘的手段都很殘忍,毫不留情。
第4至6節,這裡說「孩童的哭聲傳到瑣珥」,是在表示災情確實是相當慘重,孩子的父母若不是在打仗中死去,就是被俘虜了,只剩下小孩而已。這些小孩到處流浪尋找他們的親人,但卻找不到。
這裡提到「瑣珥」這個城市,原本是個土地肥沃的城市,位於死海的東南部。
「魯希」,中文《和合本》用「魯希坡」,是相同的意思,只是並不清楚確實所在地。
這段經文說這些城市的摩押人民「像曠野的野驢奔逃」,以確保自己的生命。因為巴比倫的軍隊殺戮手法非常殘酷,若要保全生命,就要趕緊逃跑。但幾乎每個城市都會聽到人民「哭泣」、呻吟的聲音。
第7節,這節很清楚說出摩押真正的問題,就是狂傲,認為只要有「軍力財力」作倚靠,就甚麼都不用怕了。但當上帝要懲罰一個人或是一個國家時,又有誰能承受得起?沒有任何人或是國家有可以抵擋上帝的懲罰。
「你的神明基抹」,這是摩押人最崇拜的神明。在民數記第廿一章29節,列王紀上第十一章7節、33節,以及列王紀下第廿三章13節等,都有提到摩押的神明基抹。作者要表明的是聖經一貫的信念:沒有一個神明能夠在上帝之前站立得住,也沒有任何一個神明可以和上帝對抗。因此這裡說摩押的神明基抹,將會「流亡」,意思是指基抹神明,將會和俘虜一樣,被人當作物品買賣,甚至精美的神像雕刻也會當作藝術品拍賣。
第8至9節,這節說出整個摩押國家將會被消滅。因為所有的「城鎮都要毀滅,一個也不存留」,包括「山谷」、「平原」,若不是被「蹂躪」,就是被「踐踏」,這表示巴比倫軍隊攻進摩押之後,掠奪了一切所有,也摧毀了所有一切。因此,「給摩押豎立墓碑」,表示它將會完全被「毀滅」,所有城市都將成為「廢墟,再也沒有人住」。
第10節,這節是編者加入的經文。
「不專心做上主工作的人該受詛咒」,這是古代的人的觀念:每一國家都有最重要的神明,如果該神明不能庇護該國家免於滅亡,則該神明也會被俘虜,和被擄的人民一樣當敵對者的奴隸。戰勝者往往用這種方式處理這些俘虜得來的神明,就是將這些神明擄到自己的神廟裡,放在神廟內神像面前。這樣的做法是在表示:綁敵人的神回來獻給自己的神明。然後再將這些「俘虜」來的神像拖到外面,用火燒掉就是表明用這些神明獻祭給自己的神一樣。而那些祭司也可能就在焚燒那些戰敗的神明像中一起被燒死,這就是這節所說的「不專心做上主工作的人該受詛咒」。
「不揮動刀劍殺敵的人該受詛咒」,這句話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上帝指派巴比倫軍隊去攻打摩押作懲罰,若是巴比倫帝國沒有認真而有怠慢,將會受到上帝的懲罰。二是指摩押城內的人民或軍隊,看見危險就收手,若是沒有勇敢起來抵抗敵人,國家災難就會跟著來到。
第11節,這節說明了摩押雖然過去經歷過被侵略、佔據,但從沒有亡國、被擄的經歷,也因為這樣,使他們總是「始終安逸無憂」,就像封住瓶口裡的酒一樣,保持著「香醇」美味。
第12節,「時候將到」,這也是先知文獻中經常出現的詞句,表示上帝審判的時間即將來臨。上帝要如同倒酒一般地「把摩押倒掉」,不但是「把酒瓶倒空」,甚至還要「摔碎酒瓶」,這很清楚表示摩押這個國家將不會再有任何存在的價值或功能。
第13節,因為人民被俘虜,經歷了慘痛的迫害,就不再對他們的守護神「基抹」有任何信心。
「以色列人對他們所倚靠的神明貝特利失掉信心」,這是指所羅門王去世後,以色列人民分裂成南、北二個國家;南國名叫猶大,北國取名以色列。北國開國第一位國王耶羅波安一世,為了要安撫不能回到耶路撒冷去敬拜、獻祭的北國人民,他用造金牛的方式來引誘北國以色列人民離棄對耶和華上帝的忠心,他鑄造了兩頭金牛,一頭金牛立在伯特利,另一頭立在但。然後對人民說:「你們上耶路撒冷敬拜太辛苦了。以色列人民哪,這就是領你們出埃及的神明!」。這就是此處所說的以色列人民「所倚靠的神貝特利」之背景。他在伯特利祭壇上向他所鑄造的金牛獻祭,並且在伯特利設立祭司,要他們在他所建造的神殿事奉。耶羅波安也訂定每年八月15日是去伯特利向這金牛獻祭燒香(參考列王紀上十二:28-33)。但北國以色列並沒有因為拜這金牛而得到庇護。主前721年北國以色列被亞述帝國所消滅,人民被擄販賣四散各地當奴隸。
第14至16節,這兩節說出摩押會遭遇到毀滅的結果之因,就是以為擁有強勢的軍事武力就可以保護自己國家的安全,但結果還是被巴比倫給滅亡了。雖然摩押有「最精銳的少壯部隊」,相當猛勇,但只要是上帝決定要毀滅的,任何精銳的部隊也抵擋不了,上帝決定要讓巴比倫來摧毀摩押,使它的「終局逼近」,且是「不久要荒廢」。
第17至20節,這段詩歌是一首哀歌,在形容摩押被毀滅時那淒慘的景況。
「威力光榮」、「光榮的位上」等這樣的用詞,都在表示過去一段時間裡,摩押確實是個很令人羨慕、喜愛居住的地方,因為摩押除了有很好的經濟實力外,也有很堅強的軍事設施。但摩押的統治者可能因此而「專橫的霸權」,會欺負鄰近國家或是少數民族。因此,當巴比倫帝國軍隊開始侵吞她的時候,許多鄰近被她欺負、壓迫過的弱小民族會袖手旁觀,像「亞羅珥」的居民就會「站在路旁觀望」,問那些逃難的人到底出了甚麼問題,而逃難的人回答是只能為摩押「蒙羞淪陷」哀號「哭泣」,因為「摩押滅亡了」。
第21至25節,這段經文列出了摩押的主要城鎮名單,其中有些地方都不可考了。
11.第四十八章26至47節:
第26至39節的經文和以賽亞書第十五至十六章,二者的相似之處很多,主要內容是在說明摩押會被上帝懲罰,是因為她很驕傲、狂妄。在第26節、29節、30節等一再提起她的傲慢態度。
這段經文也描述摩押在巴比倫帝國攻擊之下,人民四處逃亡竄流的情形,但無論他們怎麼逃,都無法逃得了。可是上帝有恩典,沒有讓摩押完全毀滅,會讓摩押人得到重整家園的機會。
第26至27節,上帝對祂揀選的僕人巴比倫帝國(參考廿五:9)下命令,要讓像「喝醉」了人一樣,然後要讓他在自己「吐出來的東西」上「打滾」,讓摩押人成為被嘲笑的對象,就像過去他們在「嘲笑以色列」人民一樣,讓他們以後提起這段往事,都會感覺自己就像被「抓到的強盜」,只能羞愧「搖頭」。
第28節,「像鴿子在峽谷中築巢」,這句話可參考詩篇第五十五篇6至8節,表明若是知道上帝已經非常忿怒,他們就要趕緊改變築窩的方式。
第29至30節,這兩節可參考西番雅書第二章8至10節。這節很清楚說明了上帝要嚴厲懲罰摩押人之因,就是他們「傲慢」、「驕傲」、「狂妄自大,自以為了不起」。但上帝非常清楚,摩押「所誇耀的都是虛妄,所做的事都沒有根」,只是虛有其表而已。
第31至33節,這段經文和第11至12節相對應;在第11至12節中提到有關葡萄酒香,以及酒瓶後來被摔碎的情形。而在第32至33節則是談到葡萄樹本來是生長得很美壯,但現在被摧毀了,不但夏季的果實沒有了,連葡萄酒的酒池也釀不出酒來。
這段經文也提出好幾個城市的名字,都是屬於呂便和迦得的區域,在約旦河東岸(參考約書亞記十三:15-28)。
「吉珥‧哈列設」,這是古摩押的首都,以出產葡萄出名,特別是該城的葡萄餅更是遠近聞名。這個「哈列設」的字意含有「打碎陶器的碎片」,因此,「吉珥‧哈列設」的意思,就是「成為碎片的城市」。
「西比瑪」,可能在希實本以西大約五公里遠的地方。這城也是以盛產葡萄和夏季水果聞名。這裡說上帝毀滅的方式,就是將這些都摧毀。
「雅謝」,這是在死海的北邊,有可能就是今天的「雅紀爾」(Jazzir)城。這裡也和「西比瑪」一樣,都是盛產葡萄和夏季水果。
上帝要為上述這些城市「哀哭」,表示過去因為盛產葡萄所帶來安穩之經濟繁榮的生活,如今已因戰亂甚至國家滅亡而導致葡萄園無人整理而荒廢,當然就再也沒有好收成可言,放眼望去是一片死寂的景象,過去用來誇耀的,如今都變成一片空白。沒有任何「歡樂的聲音」出現,因為沒有任何葡萄生產,也就「不再有人榨酒歡呼了」,因為這些城市都荒廢了。
第34節,這節和以賽亞書第十五章4至6節相同。
「希實本」,這是位於死海北部東邊約三十公里的地方,在以色列還沒有佔領此地之前,是亞摩利王西宏的首都。
「以利亞利」,在希實本以北約兩公里處,因為緊鄰在一起,每次提到希實本,也常會連帶說到以利亞利。
「雅雜」,在希實本西南方約三十二公里處。
「瑣珥」,是靠近死海的南端。羅得逃難時,曾在這裡躲過所多瑪城被毀滅的厄運(參考創世記十九:23、30)。
「何羅念」、「伊基拉」、「施利施亞」等這些城市,正確地點都已經不清楚。
「寧林」,是在死海南端約十六公里處。
以上這些後來都是屬於摩押的城鎮,但卻在巴比倫軍隊蹂躪之下,到處聽到「哭」、「哀號」,以及在傷痛中的呻吟聲音。最悽慘的莫過於原本用來澆灌的溪水乾涸了,這是因為戰爭的緣故,敵人阻塞河道,破壞了水源。
第35節,過去他們認為偉大的神明基抹,也因為敵人入侵、蹂躪的緣故,摩押人對神明基抹失去了信心(參考第13節),或是說神明被敵人給擄走,也無法再像過去一樣向神明「獻燒化祭」了。
第36至39節,這節可參考以賽亞書第十一章16節,耶利米書第十六章6節、第廿二章28節。
上帝說要替摩押人和他們首都的人民「悲傷」、「輓歌」,因為戰敗的結果是過去「所擁有的一切都完了」,如今都已經成為過去。這裡描述摩押人為了要表示心中的哀傷,他們「剃光頭髮,剪掉鬍鬚」、「割傷了自己的手,穿上麻衣」等等,這些都是古時候以色列人民用來表示極度哀傷的方式。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人,認為留長髮、長鬍鬚,是在表示一種社會力量與地位。對一個人侮辱的方式,就是將他的頭髮或鬍鬚剪掉(參考撒母耳記下十:4-5),這樣的人會覺得羞愧,嚴重的話會自殺而死。而「割傷了自己的手」,也是巴勒斯坦地區的人用來表示哀傷的一種方式,摩西法律中嚴厲禁止以色列人民學習這種方式(參考利未記十九:28)。不但這樣,在摩押境內是到處都可聽到「哀慟的聲音」,原因和上帝出手懲罰有關,沒有人敢伸手救助。帶給摩押的就是「羞辱」,被鄰國族群「嘲笑」而已。
第40至46節,這段經文都在描述上帝用巴比倫軍隊來懲罰摩押,使巴比倫軍隊有如同「老鷹」凶猛,連想要預防也困難。因為巴比倫的攻擊有如「猝然衝下來」的老鷹,使摩押無法遁逃。而這只有一個原因,就是他「自大」、驕傲所帶來的結果,不相信上帝會伸手打擊它。而這種打擊的痛苦,就如「像陣痛的產婦一樣」。無論摩押人想要怎樣逃避,都無法躲得掉上帝「已經定下懲罰摩押的時日」。雖然摩押人曾想要尋求「希實本」給予「保護」,但他們會發現這城早已經「成灰燼」。也從這裡看見巴比倫軍隊所過的城鎮,盡是放火燒毀,人民無法找到安居保身之處,不僅是摩押人民受到嚴厲的懲罰,連他們守護神「基抹」也難逃被燒毀,甚至連「他們的子女都被擄走了」。
第47節,這是很重要的一節,說「將有一天」上帝要再次「讓摩押重整家園」,表示上帝在懲罰的背後,總是帶有憐憫與恩典。就像在懲罰埃及一樣,也是讓它有復原的機會(參考耶利米書四十六:26)。但卻沒有讓非利士人得到同樣的恩典。
12.第四十九章:
這章提到有關亞捫、以東、大馬士革、基達族、夏瑣城,和以攔等國家的災難。其中亞捫、以東等這兩個民族和以色列民族有血緣關係,但彼此之間並沒有因為祖先有血緣關係而使關係比較親近,相反的,幾乎是世世代代成為仇敵的狀態。
13.第四十九章1至6節:
這段經文是關於上帝要審判亞捫的記事。在以西結書第廿五章1至7節;阿摩司書第一章13至15節;西番雅書第二章8至11節等處經文也都有論及上帝懲罰亞捫人的事。
第1節,「亞捫」,這是羅得與次女亂倫之後生下來的後裔(參考創世記十九:38),和以色列民族有血緣關係的遠親。這個民族居住在約旦河東部,摩押的北部,也就是今天約旦王國首都安曼地區。
這節用反問的方式提出這樣的問題:詢問為甚麼原本分配給迦得支派居住的土地(參考約書亞記十三:25),如今竟然「沒有人保衛」而被亞捫人所佔領。再者,這節也指出亞捫人的神祉是「米勒公」,又稱之為「摩洛」(參考列王紀上十一:5、7)。亞捫人在重要節日的祭典時,會用火祭將兒童燒死在祭壇上獻給米勒公神明,而以色列人民也曾跟著學習這種在上帝看來是極為惡劣的信仰行為,可見亞捫人對以色列人民的信仰影響甚大(參考列王紀下十六:3、十七:17、廿一:6)。
第2節,「時候將到」,上帝要讓亞捫首都「拉巴」的居民聽見「戰亂吶喊的聲音」,而且要把拉巴城燒成「廢墟」,這時,以色列人民就可以重新把該城「收回自己的」手中。
第3節,「希實本」,這是屬於摩押的城市(參考四十八:2),是個盛產葡萄的城市。這裡將希實本寫成是亞捫的城市,是因為亞捫和摩押是親兄弟,且這兩國人民經常聯合在一起,特別是在主前第六世紀末葉。
「艾城毀滅了」,這艾城到底在哪裡,已經不可考。
「拉巴」的婦女將因為戰敗而舉哀,以「穿上麻衣」的方式來「舉哀」,這表示她們因為這次被巴比倫帝國軍隊入侵,幾乎人人家中都有至親死亡。這裡也提到被擄到巴比倫的,除了守護神「米勒公」外,連「祭司、首領將一起被擄」,這表示亞捫淪亡了。這樣的句子也在表示他們為祭祀這米勒公獻上的貴重物品同時被搜刮他去。
第4至5節,「背叛的國民」,很可能是指亞捫曾參與謀害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所任命總督基大利的謀殺事件有關,而謀殺者的背後有亞捫王巴利斯支持和策劃(參考耶利米書四十:14)。因此,這裡指出巴比倫王絕對對亞捫採取報復作懲罰。
第6節,跟摩押人一樣,「有一天」上帝會讓亞捫人也能得到「重整家園」的機會。不過歷史卻是和這裡所說的預言不同,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位第廿三年(主前582年),出兵毀滅了亞捫。
14.第四十九章7至22節:
這段經文是對以東發出的信息。
以東,這是以掃的後裔,與以色列人民的關係來說,是「叔輩兄弟」,是相當親近的血緣關係。但從出生開始,這兩個祖先是雙胞胎的兄弟就一直爭吵不停,他們的後裔也是一樣,特別是在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時候,以東人不但曾拒絕以色列人民借道經過,還派出精銳的大軍攻打以色列人民(參考民數記二十:14-21);在大衛王的時代,以東人曾被大衛的軍隊屠殺有一萬八千人,並且被以色列駐軍管轄(參考撒母耳記下八:13-14)。後來在猶大王約蘭在位期間,以東人乘機獨立(參考列王紀下八:20-22)。
同樣記載有關上帝要懲罰以東的經文,也出現在詩篇第一三七篇7節;以賽亞書第廿一章11至12節;耶利米哀歌第四章21節;以西結書第廿五章12至14節;阿摩司書第一章11至12節,以及俄巴底亞書等。從先知俄巴底亞的文獻來看,就會發現這位主前第六世紀的先知俄巴底亞的信息幾乎全都是針對以東人所發出的。他指出以東人最大的問題是:當外族人攻擊猶大的時候,以東人不但袖手旁觀,甚至是趁火打劫參與掠奪,簡直就是和仇敵一樣對待猶大(參考俄巴底亞書11至13節)。
第7節,以東在舊約聖經時代,被認為是當地最有智慧的族群。他們在中東地帶的商業活動非常活躍。但聖經所說的「智慧」、「賢達」都是指認識上帝是生命主宰,並不是指在商業上能力很強,或是在應付世事的事上有很靈巧的技能。
再者,以東還有另一個出名而被認為很聰明的事,就是位居高聳的峭壁,很好的天然屏障,使他們往往尋找機會下來偷襲,卻沒有其他族群能攀上高山去襲擊他們,而使他們可安居高枕無憂。
第8節,「底但人」,這個族群也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參考創世記廿五:2-3),阿拉伯人的一個遊牧部落。在以西結第廿七章20節說,這個部落的人喜歡用馬鞍和毯子跟別的族交易,換取生活用品。他們平時接觸的對象是敘利亞、腓尼基和巴勒斯坦人。
現在上帝要「懲罰」、「消滅」以東人的時刻到了,因此,要「底但人」躲藏起來,不要再跟以東人有任何來往,以免受到連累。
第9至10節,這兩節經文和俄巴底亞書第5至6節相同;在俄巴底亞書提到小偷或盜賊來,只會拿走所需要的東西,他不可能全部都拿走。同樣的,以色列人民依照摩西法律規定,摘葡萄的時候,不可以全部摘完,必須留下一些給那些貧窮的人,或是外出的人可以得到果實來止飢(參考利未記十九:9-10、廿三:22,申命記廿四:20-21)。但在這裡,用比較的詞句說明上帝的懲罰,是不會再存有憐憫的恩典,將會對以東人採取相當嚴厲的態度,方式就是「把以掃的後代剝得精光」,並且要「揭露他們藏匿的地方」,使他們無所遁形。這樣,即使是存活下來的人,也會貧窮到極點,因為他們過去對猶大人民的態度就是趁火打劫。
第11節,上帝說要照顧以東人的「孤兒」和「寡婦」,這說明了以東的男人都將在這次的災禍喪生戰場,沒有人存活下來。
第12至13節,這裡特別指出若是上帝決定嚴厲懲罰以東,無論他們怎樣躲藏也沒用。在這裡也提到以東的首都「波斯拉」,將會變成荒野,這也表示著以東將不可能有繼續存在的機會了。
第14至16節,這三節經文和俄巴底亞書第1至4節相似。
這裡採用的是一種擬人化的筆法,說上帝「差使者到列國,要他們召集軍隊」,這就像今天所謂的「外交大臣」準備結盟成聯軍出擊以東。其中方法之一,就是孤立以東,讓以東失去外援。上帝會懲罰她的原因,就是她「傲慢欺騙」成性,即使她的地理位置是在「山峰上的峭壁」,就像「老鷹在高處築巢」也一樣,只要是上帝決定要毀滅的旨意,任何一個地方都一樣,無法逃避上帝懲罰的手(參考詩篇一三九:7-8)。
第17至18節,這裡和耶利米書第十九章8節所預言猶大的結局相同。這裡說「以東將遭遇令人恐怖的毀滅」,就像「所多瑪、蛾摩拉」這兩城一樣,是徹底毀滅。且是包括她「周圍的城鎮」也是相同的遭遇。
第19節,從這節至21節在第五十章44至46節再次出現相同的句子,只是以東換成巴比倫。
這節提到上帝「選立的統治者將統治這個國家」,指的是上帝選派來懲罰以東的國家,並且用「獅子」來代表攻擊以東者的強悍。也從這節也看出以東這個國家對上帝的藐視,想要跟上帝「比」、「挑戰」、「反抗」,這些都是驕傲才會出現的態度。
第20至22節,包括以東的大城「提幔城」,他們的孩童也會「被人拖走」,成為沒有父母可以照顧的孤兒,整個城內居民所發出的哭聲連遠在「紅海」地區的人也聽得見,這表示上帝懲罰以東情形的嚴重,已經因為來攻擊他們的人就像凶猛的「老鷹展開翅膀,猝然衝下來攻擊」,使他們無法防備,唯有感到像即將臨盆的產婦「陣痛」、「一樣恐慌」。
15.第四十九章23至27節:
這段經文是有關懲罰大馬士革的記事,也記載在以賽亞書第十七章1至3節;阿摩司書第一章3至5節等。
大馬士革是敘利亞的首都,也是當時中東的交通要塞,也是敘利亞的商業大城之一。
這段經文比較困擾的是:沒有說明為甚麼上帝要懲罰大馬士革,聖經在這方面提供的資料也缺乏。依照猶太史學家約瑟夫(Flavius Josehpus)的看法,巴比倫帝國的軍隊是在主前605年從埃及進入敘利亞。
第23至24節,「哈馬和亞珥拔」,這兩個城市都是位於大馬士革的北部,是大馬士革北部的邊防重鎮。主前第738年,就已經被亞述帝國攻陷(參考以賽亞書十:9、三十六:19、三十七:13)。當這兩座城陷落在亞述帝國手中之後,大馬士革接著在主前731年淪陷(參考列王紀下十六:9)。因此,當這兩個城鎮的人民感到「焦慮不安」的時候,也正好說明了攻擊的勢力是來自北方的巴比倫帝國軍隊。因為這兩座防衛城市陷落,進而使大馬士革城內的居民因此就「失掉了勇氣,轉身逃跑」。先知耶利米也是用「產婦陣痛,焦慮痛苦到極點」來形容大馬士革人民痛苦的樣子。這種以產婦臨盆的痛苦來形容生命的苦難,也是先知文獻的特色之一(參考以賽亞書十三:8、廿六:17,耶利米書四:31、六:24、四十九:22)。
第25至27節,這三節說明上帝已經決意要嚴懲大馬士革,也會因此使過去甚為繁榮的這個城市,轉眼間就變成「荒涼」沒有人居住的地方。不但如此,當巴比倫軍隊攻入大馬士革後,用她慣有的殘酷手段,不但用「火燒大馬士革的城牆」,也會摧毀敘利亞王的「堡壘」,且更慘的是殺盡了所有的「年輕人」和「戰士」。就算年輕人四處躲藏,無論是在「大街」上,或是在「小巷」中,都不能倖免。
16.第四十九章28至33節:
這段經文是指基達族和夏瑣城的遭遇。這兩個族群、部落都是在敘利亞和阿拉伯沙漠地區的遊牧民族。在以賽亞書第廿一章16節、第六十章7節、耶利米書第二章10節,以及以西結書第廿七章21節等處,都有提到這些遊牧民族的名字。也有人稱他們為阿拉伯人。
第28至29節,這兩節說到「基達族」。他們是以放牧羊群為生,駱駝則是他們主要的交通工具,他們也是很好的弓箭手(參考以賽亞書廿一:16-17)。有時也會被稱之為「貝都音族」人(Bedouin)。因為是游牧民族,居住都是帳棚。因此這裡說他們遇到巴比倫軍隊來攻擊時,不僅「帳棚」被「拿走」,包括帳棚裡面的東西也不能倖免。而「羊群」、「駱駝」都會被「帶走」。巴比倫軍隊甚至會再掠奪殆盡之後,更殘酷的是將他們用來遮風避雨的帳棚也割破、燒毀,讓他們成為漂流者,生活陷入更大的困境。
第30至33節,這段經文是指夏瑣城和周圍的部落說的。
「夏瑣」,這是指那些已經有固定居所的阿拉伯人,他們是以放牧牛、羊群為主的過生活,是部落群聚生活樣式。雖然是已經有成形的聚落生活,但卻沒有圍牆當作庇護的要塞等這種類似國家、城鄉等比較現代化的組織,因此,遇到有強敵來攻擊時,往往會不知所措。
在這段經文中很清楚地指出,即將來攻擊他們的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和他的軍隊,這次攻擊的年代很可能是在主前599至598年之間,是尼布甲尼撒王在位的第六年,他派出軍隊去曠野搜尋這些在曠野的遊牧民族和夏瑣人的部落,掠奪了他們所擁有的一切,包括了他們的駱駝和羊群。
這裡特別提到「剪短了頭髮的人」,這是指在曠野的阿拉伯人和遊牧民族。他們習慣留短髮,這和以色列人民不一樣。這裡用「剪短了頭髮的人」這句子,其實也是含有鄙視的意思,指的是他們雖然也守割禮(參考耶利米書九:25-26),但他們並不是潔淨的民族。這裡說上帝要「驅散」他們,所以「從周圍降災難」,導致他們為了要求生存而被逼到四散逃逸。
17.第四十九章34至39節:
這段是論及以攔這個國家即將面臨的遭遇。
以攔,這個國家是位於底格里斯河下游的東北方,首都是蘇薩(Susa)。是富有的貿易國家,曾建立過很堅強的軍事武力。但在主前640年被亞述帝國打敗,在第36節所提起的「各地各國都有它難民的腳蹤」這句話,就是在亞述帝國打敗他們之後產生的。
第34節,這裡提到在「西底家作猶大王的初期」,是指主前597至586年之間,這段期間也是猶大國最困頓的年代,因為在主前597年,猶大約雅斤王和國內一萬名相當優秀的人民被擄到巴比倫去當奴隸(參考列王紀下廿四:10-16),因此,這裡說西底家繼任為王的「初期」,也就是主前597年的時代。
第35至38節,這段經文談到上帝要怎樣懲罰以攔,包括「折斷以攔最主要的武器--弓」,確實,以攔軍人最拿手的武器,就是弓(參考以賽亞書廿二:6),並且讓敵人「從四面八方襲擊以攔」,使該國人民幾乎沒有逃亡的機會。上帝要藉著巴比倫帝國的手,嚴厲地用「戰爭」徹底地懲罰以攔。但這裡並沒有說明為甚麼上帝要懲罰這個族群。
第39節,不過以攔是和摩押、亞捫一樣,都將得到上帝的特別恩典,「將有一天」會得到上帝賞賜「重整家園」的機會。
18.第五十章:
這章和第五十一章都是談到有關巴比倫帝國滅亡的信息,這也是耶利米書提起與以色列民族互動有關的國家、民族、部落等滅亡之言論中,所用篇幅最長的一段。
依先知耶利米的說法,巴比倫帝國原本是上帝揀選的僕人,為的是要用來懲罰以色列人民的,在第廿五章9節、第廿七章6節,以及第四十三章10節等經文,都有記載著「我的僕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這樣的句子。同樣是先知耶利米的話語,卻傳出上帝要嚴厲懲罰巴比倫帝國,且懲罰的方式是相當嚴重,是要毀滅巴比倫帝國。
為甚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也許可以從先知以賽亞的信息中可以看出來,他傳出的信息指出巴比倫的國王把自己看程非常偉大,甚至可以和上帝比高低,因此引起上帝極大的忿怒(參考以賽亞書十四:12-15)。他忘記是上帝揀選的僕人,卻把國家的成就,等同自己的偉大,甚至把自己當作神明一樣,這才是真正問題所在。
要注意的這兩章中有些描述的經過和所發生的事實並不相符,例如第五十章8至10節說:
「以色列人哪,逃出巴比倫吧!你們要搶先逃離那地方!我要發動北方列強,聯合起來,攻打巴比倫。他們要列陣進攻,攻下巴比倫。他們的箭頭像神箭手發射的箭,支支射中目標。巴比倫要被洗劫;洗劫她的要隨意擄掠一切。我--上主這樣宣佈了。」
上述這段經文讀起來,好像是聯軍進攻巴比倫的時候,以色列人民驚慌逃難,而巴比倫是慘遭無情的洗劫,而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因為進兵巴比倫帝國的是波斯帝國,且以色列人民幾乎是以歡迎的姿態迎接他們,因為波斯帝國是來解放他們的,而波斯帝國的軍隊是不費一兵一卒就入城,是以「解放者」的姿態進城,更重要的是波斯皇帝塞魯士對巴比倫人的態度友善,沒有殺戮的行為發生。也因此,這也是引起許多聖經學者探討這兩章經文寫作時間,以及對於本章是否出自先知耶利米的作品,一直存疑的主要因素。
19.第五十章1至20節:
因為以色列的猶大國是在主前586年被巴比倫帝國所消滅,而在這之前的605年,巴比倫帝國又將亞述帝國給消滅,使亞述帝國在主前721年所滅亡的北國以色列,其民族就此全部都歸在巴比倫帝國管轄統治之下。因此,當論及巴比倫亡國時,另一方面就是在表示以色列整個民族都將獲得釋放的機會。
第1至3節,這裡開始就說明以下的信息都是針對「巴比倫城和它的居民」。從第四十六至四十九章就已經清楚看到毀滅這些國家、族群,就是巴比倫帝國的軍隊,因此,這些國家和人民都對巴比倫帝國的興起,以及它殘酷的手段感到深惡痛絕。而現在換巴比倫被懲罰的消息要傳出來,聽在這些被巴比倫摧毀的國家、俘擄的人民耳裡,都是一件非常興奮的消息。
這裡提到「馬杜克」(Marduk),中文《和合本》用「彼勒」、「米羅達」,這是巴比倫的最主要神明,巴比倫人將之看成是他們國家的守護神,也是他們認為管理土地的神。因為「巴比倫陷落了」,所以連帶的他們所信奉的神明馬杜克也「蒙羞受辱」。這是因為古代的人認為:要摧毀一個國家或是消滅一個民族,就是先將那個國家或民族的主要神明給摧毀。這樣,信奉它的人民就會驚慌不安。而會來摧毀攻打的是「有一個國家從北方來」的,但若對照第9節來看,就會發現不是只有一個國家,而是許多國家聯合起來攻打巴比倫。且是會徹底消滅巴比倫,使之成為「國土荒廢,沒有人居住;人和野獸都跑光了」的地方。
第4至5節,從這節開始直到第10節,都是提到有關以色列民族將會返回故鄉的事。這裡提到「以色列和猶大的人民」這句話,意思是指全體以色列民族,他們要「邊走邊哭地尋找」上帝。並且也要尋找「往錫安去的路」,這表示他們如今可以返鄉回去,但許多在巴比倫出生的新生代,已經忘記了,需要有年老一代的指引、帶領。而這句「他們要跟我訂立永遠的約,永不背棄」是說出他們之所以會淪落成為巴比倫帝國的奴隸,就是忘記了曾與上帝有立過永遠的約,他們沒有照約去行,現在要重新與上帝訂立新約。先知耶利米曾指出,這新約不再寫在肉體上,而是要寫在心版上(參考耶利米書三十一33)。只有刻畫在心版上的約,才會永遠記住,「永不背棄」。
第6至7節,這兩節經文說出以色列人民的問題,就是領導者錯誤的引導,使人民離棄了上帝的旨意。
注意這裡所用的「牧人」一詞,是指以色列的領導者,包括君王、先知、祭司、社會領袖等。這裡提到以色列的統治者怠忽職守的問題,他們沒有好好照顧人民,現在找不到「羊圈」,表示國家已經沒有了。因為以色列人民曾淪亡在亞述帝國和巴比倫帝國統治之下。現在上帝要重建他們,因此,當上帝出手懲罰巴比倫時,也給以色列民族帶來一個契機。
第8至10節,這三節是呼籲所有以色列人民趕快「逃出巴比倫」,並且要他們「搶先逃離」。因為要發動「北方列強,聯合起來,攻打巴比倫」,且會「攻下」,使巴比倫束手無策。
第11至13節,這節說上帝指責巴比倫人「侵奪了」祂的「國家」,這意思是指上帝子民以色列民族所建立的包括以色列與猶大。但巴比倫以為自己很行,很有能力,還為此而「狂歡」。不懂謙卑,也忘記要尋求上帝的旨意,因此,現在上帝懲罰巴比倫,使之「蒙羞受辱」,且「淪為最弱小的國家,成為乾旱無水的曠野」,換句話說,巴比倫將會變成他人欺負的對象。
第14至16節,這段經文說出上帝已經發出命令,要開始懲罰巴比倫,讓包圍巴比倫的聯軍以弓箭對準。現在上帝要用巴比倫過去對待那些被她打敗的人的方式來回報她。
巴比倫人「怎樣待別人,你們也要照樣待他們」,這句話也反應了早期社會的人際關係--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社會生活定律。出埃及記第廿一章24節、利未記第廿四章20節,以及申命記第十九章21節等處經文,都可看到摩西法律規定的「報復」行為。
「不要讓他們播種,也不要讓他們收割」,這句話表示巴比倫受到懲罰性的攻擊結果,幾乎是被洗劫一空,成為廢墟的狀態,因為即使居住在城內,也將活活餓死,缺糧的情景將會非常嚴重,也因此,可以逃跑的「外僑」都離開了。
第17至18節,這裡用「獅子」來表示列強如亞述和巴比倫。然後說到以色列民族的歷史際遇,就是亞述先在主前721年「吞吃」以色列,「接著」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主前586年「啃著」的骨頭,使猶大也被吞噬殆盡。但現在上帝要用過去亞述帝國被滅亡的方式,「照樣」來對待巴比倫帝國,消滅它。
第19至20節,這兩節說出上帝要帶領以色列人民回到他們的「故土」迦南地,這樣的預言一再出現在先知的文獻中。先知耶利米曾提到以色列人民經過巴比倫帝國統治「七十年」後,將會獲得釋放返鄉(參考廿五:12)。
主前538年,當波斯帝國消滅巴比倫帝國之後,塞魯士皇帝就下令釋放統治區內所有以色列人民返回故鄉去重建家園。
這裡提到「迦密山」,這是位於地中海附近的一座山,也是水氣相當充沛的山,因此,取名「迦密」,意思是指「肥沃」的意思。
「巴珊」,這是在約但河以東的地方。以西結書第廿七章6節說這裡出產聞名的「橡樹」,而在第三十九章19節則是說巴珊以出產肥牛出名。
「以法蓮」,這是巴勒斯坦中部地區,以青翠草原,非常適合放牧羊、牛聞名。
「基列」,這是以有肥沃的土地,有豐富的草原地區而出名。在民數記三十二章1節提到雅各的長子呂便被分配到這塊土地,可以安心放牧牲畜,因為草原廣大使呂便支派想爭取在這裡定居生活。
當上帝要帶領以色列人民返回故土的時候,也就是以色列人民身上的罪過已經都被上帝寬恕、赦免了(參考以賽亞書四十:1)。
20.第五十章21至46節
這段經文的主題中心在說明巴比倫帝國為甚麼會從上帝的僕人(大鐵鎚),變成被上帝懲罰的對象?理由就是「敵對上帝」(第24節)、「狂傲地敵對上帝」(第29節)、「狂傲」(第31、32節)。雖然是一再說巴比倫帝國「狂傲」,其實就是說巴比倫想要扮演上帝的角色,以為自己就是上帝,忘了強盛是來自上帝的揀選,要用她來懲罰背逆上帝的以色列人民,以及和以色列人民四周那些鄰近的族群。但巴比倫並不是上帝,只不過是上帝的僕人。
第21節,「米拉大翁」,意思是指「加倍叛逆」,這可能和巴比倫語的「maratu」字有關係,因為這字是指巴比倫南部的地區。
「比割」,這是巴比倫字「Puqudu」,意思是「審判從上帝來」,是指東部的巴比倫。
將上述這兩地合起來,意思是指全部的巴比倫都將受到上帝嚴厲的懲罰,且懲罰相當嚴重,遠比一般的懲罰還要嚴重,因為是「加倍」的懲罰。
第22至27節,這段經文描述上帝下令攻擊巴比倫的軍隊怎樣懲罰巴比倫。也就是過去的巴比倫「曾經像一把大鐵鎚,征服了全世界」,但「現在」這把鐵鎚「被搗碎了」。因為上帝就像張開羅網,已經準備好要抓住她。然後將軍械庫的武器都全部出籠攻擊巴比倫,使它毫無防禦的機會,結果穀倉打開了,巴比倫人唯有的就是完全投降,繳出他們所有的財物,所有抵抗的士兵都被「殺死」,且幾乎就是「全數殲滅」。
第28節,這節是編輯的加筆。
「巴比倫逃出來的難民回到耶路撒冷」,這和歷史事實有點不相符。因為波斯帝國皇帝塞魯士是公開下詔令,要全國人民協助以色列人民返鄉(參考歷代志下三十六:22-23)。因此,沒有所謂「逃出來的難民」這種問題。不過可以理解:當巴比倫帝國遭遇到波斯帝國攻擊時,正好是被擄的以色列人民獲得脫離奴隸的機會,可能有人利用機會逃出集中營(參考以西結書一:1)。但編者特別強調上帝懲罰巴比倫帝國的原因,是和巴比倫人「燒毀聖殿」的事有關,上帝是為此事採取報復行動。
第29至30節,這兩節可參考第14至16節、第四十九章26節。
古代社會弓箭手可說是戰爭場上最重要的攻擊和防衛手。上帝下命令,要所有弓箭攻擊手,「不許有一人逃脫」,這表示對巴比倫帝國的懲罰是非常徹底,要完全殲滅之意。
「她怎樣待別人,就照樣待她」,這句重複第15節b句。也可參考第廿五章14節。
「她狂傲地敵對上帝」,這句說明了上帝要嚴厲懲罰巴比倫之因。而在上帝懲罰之下,巴比倫幾乎是徹底被消滅了(第30節)。
第31至32節,這兩節都在強調巴比倫是個狂傲的國家,在她的眼中根本就沒有上帝。這樣的國家、民族在遇到上帝生氣、懲罰時,也不會有人敢出來幫忙、扶持,因為那是上帝的懲罰,誰幫助上帝懲罰的對象,就是敵對上帝一樣,只會引起上帝的忿怒而已。
第33至34節,這兩節形容上帝看到以色列人民在巴比倫被「壓迫」,逼使他們過著奴隸的生活。但上帝卻施展了祂「大有能力」的手,要用懲罰巴比倫人的方式「親自替他們伸冤」。
第35至38節,這是一首名為「劍之頌」的詩歌,原本在以西結書第廿一章1至17節是以「上帝的劍」來描述上帝怎樣懲罰那背棄祂的以色列人民。在這裡是用來形容上帝懲罰巴比倫帝國。
這段詩歌主要內容在頌讚上帝要替以色列人民報復,攻擊巴比倫帝國。攻擊的方式除了是軍事力量由鄰近各國聯合的軍隊出兵摧毀巴比倫的軍隊外,更重要的是第38節所提到的,上帝將以「旱災」攻擊這個曾經被揀選為僕人的帝國,使她因為旱災來臨,河流乾涸而不能耕種,這時候就會凸顯出拜偶像神明的人民是多麼地愚蠢,因為這些偶像神明並不能解決乾旱的問題,它們不是真神,無法命令天降大雨在地上。乾旱,使土地龜裂不能耕種,饑荒將隨之而來。
這段詩歌很清楚地說出若上帝決定要徹底消滅,無論人累積多少財富,結果都將成空。巴比倫皇帝尼布甲尼撒的部隊曾從耶路撒冷聖殿和宮殿搜刮所有的貴重物品,結果全部都被波斯帝國皇帝下令歸還。
第39節,這節可參考以賽亞書第十三章20至22節。
這節說出巴比倫在慘敗之後,會出現的景象,就是「鬼神、污靈」,和「梟鳥」都會出現,使巴比倫人感到不安、恐懼。上帝過去怎樣消滅所多瑪和蛾摩拉這兩座犯罪的城,也要用同樣的方式來毀滅巴比倫。
第41至43節,重複第六章22至24節。
在該處的經文是描述耶路撒冷將受到來自北方強悍的民族巴比倫摧殘,現在則是角色對換,換成巴比倫帝國將受到這新興的波斯帝國以同樣的方法給予摧毀殆盡。這裡也再次用「好像產婦陣痛」的句子描述痛苦的感受。在先知耶利米的比喻中一再出現,可參考第四章31節、第六章24節、第四十九章24節等處。
第44至46節,這段經文和第四十九章19至21節相同。該處經文是用來描述以東,現在則是形容巴比倫帝國就是上帝所要徹底毀滅的對象,原因是她膽敢成為上帝的敵對者(參考第24節)。
啟示錄的作者也因為這段經文,指出巴比倫就是末日審判被上帝懲罰的主要對象(參考啟示錄十四:8、十六:19)。
從這段經文看到一個基本信息中心:誰自認有力量抵擋上帝,成為上帝的仇敵,誰就是自取滅亡。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