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417期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4-04-27 17:11
以賽亞書第五十一至五十九章
1.第五十一章:從這章開始一直到第五十二章12節止,這段經文提到有關上帝要重新建造、復興耶路撒冷。在這段經文中可看到先知以賽亞將整個重點放在第五十一章7至10節,形容被上帝拯救回到故鄉的以色列人民,歡欣鼓舞地唱歌頌讚上帝,因為上帝已經「回到錫安」,重新作以色列人民的王。在這段經文中,也看到先知重複提醒以色列人民,一定要注意聽上帝的聲音(話語)。因為只有聽從上帝的聲音,才會發現上帝的救恩就在身邊環繞著,祂永遠不會忘記與自己立約的子民。
2.第五十一章1至16節:
這段經文的第1節、第4節、第7節等共計有三次用「聽」上帝的呼聲作為主要基礎。其實,整本聖經都是在告訴上帝子民,一定要聽從上帝的話,才能安然存活在上帝賞賜居住的土地上。
這段經文也有個特色,就是以對話的方式編排,透過先知向以色列人民呼求,然後上帝回應以色列人民的呼求。這段經文也在提供一個重要信仰觀念:凡是誠心實意悔改並呼求上帝拯救的人,上帝都會垂憐並救援。
第1至2節,這節開始就提到尋找上帝救援的人「都要聽我(上帝)的話」,這點也是整本聖經的教導中心。然後連續有四次「想一想」,要以色列人民回顧歷史腳跡,就會看見上帝呼召了他們的祖先亞伯拉罕,讓他從一無所有到擁有一切,特別是給他有眾多的子孫。若此,他們就會清楚明白上帝才是生命和生存力量的「源頭」。
第3節,這節繼續第1至2節所提起的,說出上帝對被擄的以色列人民「施憐憫」,帶領他們重返家園,並且使已經如同「廢墟」、「荒蕪」的故鄉,再次像「伊甸園」般美麗。並且使他們「有喜樂」、「有歡欣」、「有讚美感謝」的聲音出現等等,這些都在說明將來會跟他們過去在巴比倫奴隸的生活完全相反,將有新的開始,生命充滿活力。
第4至5節,再次呼籲四散各地的以色列人民要「聽」、「留心聽」,上帝將要「立刻救援他們」,不但這樣,上帝還要「親自」以「公義」來統治他們。
第6節,這節可對照第四十章7至8節。說明世間的一切會有變化,但上帝拯救的計畫永不改變。這裡的「我的拯救」,是指上帝的救恩,而上帝的救恩是來自祂的話語。「我的勝利」,是指上帝的公義和愛。
第7至8節,這是此段經文第三次提出呼籲,要大家都聽上帝的話。只有會傾聽上帝話語的人才會知道「甚麼是公正」,並且因為實踐上帝的話語而「不怕」別人的「侮辱和嘲笑」。相對的,羞辱和嘲笑上帝僕人的人,終將會像破銅爛鐵一樣朽壞、腐爛,像花草一般很快就會凋謝枯萎,只有上帝的話「永不停止」、「世世長存」。
第9至10節,聖經作者喜歡用「擬人化」的筆法來描述上帝。這裡用上帝好像還在「睡覺」沒有「醒起來」的樣子。因此,上帝聽不到以色列人民在痛苦中的哀求。其實,這是以色列人民的一種感受,因為他們在苦難中向上帝祈求,盼望上帝能趕緊伸出救援的手。這裡是以出埃及過紅海、約旦河等為背景。再者,這裡提到「海怪拉哈伯」,這是代表邪惡的力量。通常都用來代表埃及帝國。「戾龍」,這是指魔鬼、撒但、邪惡的力量(參考啟示錄二十:2)。
第11節,這節指出以色列人民能從奴隸之地被釋放返回故鄉,這是一件非常重要且奇妙的生命經歷。因此,他們「快樂地歌唱,大聲喊叫」,並且將「不再憂愁悲傷」,這都是指一個嶄新的生命和生活。
第12至14節,這節開始到第16節,是上帝在回應前段第9至11節以色列的人民呼求上帝拯救的話。詩人先知以賽亞明確地傳遞上帝已經寬恕、赦免以色列人民過錯,勸勉以色列人民不要再倚靠人的力量,也不要懼怕「逼迫」他們的人,有創造天地的主宰上帝可以作為倚靠,人無法傷害他們,不但這樣,上帝將會賞賜給他們「自由」,他們將在上帝賞賜的土地上「享長壽」、「得飽足」,不會有欠缺。
第15至16節,這兩節用來表示生命真正的倚靠,應該是這位有能力「攪動海洋,使波浪洶湧」,以及「鋪張天幕」,「立下地的根基」的上帝。這句「你是我的子民」,是「立約」的典型句子,說明上帝和祂揀選的以色列民族之間,有特殊、緊密的關係,祂一定會「保護」祂的子民。
3.第五十一章17至23節:
這段經文記載先知以賽亞傳出的信息,認為南國猶大的首都耶路撒冷城會被毀滅,是因為上帝對以色列人民發怒所帶來的懲罰。
第17至18節,一開始先知就呼喊「耶路撒冷啊,醒起來吧」,這詞剛好與前面一再出現的「注意聽」、「留心聽」相對應。表示以色列人民若是有注意傾聽上帝的話,就會醒悟過來,不再繼續沈迷於罪惡中。接著說上帝懲罰猶大人民的方式就像給他們喝了「烈酒」一樣,使他們無法挺直站立,全身「搖搖晃晃」不穩定,最後是醉倒下去躺在地上,只能任人宰割。整個國家找不到真正可以「領導」、「牽引」的人,結果只會走向滅亡。
第19至20節,這兩節很清楚指出耶路撒冷被毀,人民被擄的情景。猶大將會面臨的「雙重災難」,都是因為戰爭所引起。不但土地被踐踏也因此使食物嚴重缺乏,飢餓的人「在街頭巷尾昏倒」,這一切都是因為「上主的忿怒」帶來懲罰的結果。
第21節,這裡說猶大國的以色列人民會「受苦」,是因為「上主懲罰」的緣故。
第22至23節,這兩節說上帝要做出新的決定,就是要拯救祂的子民脫離被壓迫的苦難。上帝採取的行動,就是要使他們「搖晃的杯挪去」,這杯是上帝「生氣的時候」懲罰祂子民所裝烈酒的「杯」,從今以後他們「用不着再喝了」,因為上帝寬恕了他們。接著上帝要將這烈酒的杯轉移「給那些」趁機欺負被上帝懲罰的以色列人的強勢者,他們所做的超出上帝所允許的範圍,沒有依照上帝選召的旨意,甚至擅作主張過度壓榨以色列人民,就是指巴比倫帝國,上帝決定將這苦杯換給他們喝。
4.第五十二章1至12節:
這段經文是繼續前段第五十一章17至23節有關耶路撒冷將獲得上帝拯救的信息。先知以賽亞傳出的信息非常清楚,他說上帝已經施展祂大能的手,要拯救以色列人民脫離一切捆綁,要讓他們平安且不需付出任何代價,就可以順利返回故鄉耶路撒冷。
然後在第7至12節是一首讚美歌頌上帝的詩歌,主要在歌頌上帝來到聖城耶路撒冷掌權。後來,這樣的詩歌變成國王登基時,聖殿詩班所頌讚的詩歌。
第1至2節,這裡一開始就說上帝的子民將要「披上榮美的衣服」,而且「異族的人不再任意」地進入他們的「城門」,這因為上帝伸手救助祂的子民,要讓祂的子民從被踐踏如同「塵土」中再次站起來,更特別的是讓他們登上上帝榮耀的「寶座」,沒有人敢再輕視他們。
第3節,這是一節相對句。他們是被俘擄而賤賣到外國去,所以沒有資格跟俘擄他們的人談任何籌碼。現在上帝拯救他們,也是特殊的恩典,既然是恩典,就無法用任何代價可換取得到,因為這是白白的恩典。
第4至5節,這兩節很簡短的敘述了以色列人的歷史。這裡說以色列人民「到埃及去寄居是自願去」,這句話可參考創世記第四十六章1至27節。當年以色列人是為了避開迦南地嚴重饑荒,又因約瑟在埃及當宰相,可以庇護雅各家族不會因饑荒受到死亡的威脅。因此,雅各舉家遷移到埃及去。而這句「亞述人用武力把你們擄去」,可參考列王紀下第十七章5至6節,是指主前721年,北國以色列被亞述帝國滅亡,人民被擄送到各地販賣為奴。現在是「巴比倫發生同樣的事」,這是指主前586年,巴比倫帝國消滅了南國猶大,把人民擄去巴比倫當奴隸。不論是亞述或是巴比倫,他們都是因為戰敗被擄去當奴隸,根本就沒有自主權。不論是亞述或巴比倫都一樣,他們都是「統治者」,他們都「心高氣傲」,且「不斷地蔑視」上帝,這也是上帝要出手懲罰他們之因。
第6節,「有一天」,意思是指以色列人被巴比倫釋放的那一天。上帝要再次與祂的子民立約。
第7至8節,從這節開始到第12節,是一首讚美歌頌上帝的詩歌。
這裡說有從前線跑回來報信的人,他「爬山越嶺而來」,主要目的是要傳捷報,是「好消息」,好讓後方的人民可以安心,且用歡喜的心情慶賀。因為戰爭「得勝」了,上帝是得勝者,祂要重新「掌權」。因為跑來報這好消息的人一傳開這消息,所有「城上的守望者」,一聽到就「高聲」呼喊並「一起歡呼」。
第9至10節,上帝既然出手救贖祂的子民,這種「神聖的力量」必定會震撼所有看見的人,也清楚知道沒有任何國家、軍隊、君王有力量可以阻擋上帝這樣的決定。
第11節,因為波斯帝國的塞魯士皇帝下令,要將巴比倫帝國將一切他們從耶路撒冷聖殿掠奪的聖器,全部交還給以色列人民,並且釋放以色列人民回故鄉。此外,他還必須贈送大筆金錢給以色列人民,作為他們重建聖殿之用(參考以斯拉記第一章)。而這些屬於聖殿用的器皿都是「聖物」,因此,就必須由利未人小心地將之「保持潔淨」,以免玷污了聖物的聖潔。
第12節,這節強調以色列人民返鄉,並不是像奴隸逃脫一樣是「匆忙奔逃」,相反的,他們是非常有尊嚴的離開巴比倫,因為有上帝親自在「前頭領導」他們離開被奴役之地。不但這樣,上帝也要從「後面保護」他們,使他們前後都很安全,沒有人敢來攻擊、掠奪他們。這就類似出埃及時的景況(參考出埃及記十三:20-22、十四:19)。
5.第五十二章13節至第五十三章:
這段經文是第四首僕人詩歌,也是這四首僕人詩歌中篇幅最長的一首。
為甚麼上帝的僕人一定會受苦?這一直是聖經學者討論的問題。受苦,到底在表明甚麼意義?其實,聖經作者只想表達一點:受苦,是因為人的罪所帶來的結果。上帝透過僕人受苦的形像,喚醒人心的良知,使人看到自己的罪惡,進而知道悔改認罪。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歌一直被認為是在隱喻耶穌,特別是第五十三章中許多經節所描述的都和耶穌受難的情景相接近。再加上耶穌自己說他就是僕人,是來侍候人,不是來被人侍候(參考馬可福音十:45),特別是當他與門徒的晚餐之後,他特別以僕人的樣式為門徒們洗腳,並說那是他留給門徒的榜樣,要他們跟著學(參考約翰福音十三:5、14-15)。
再者,「僕人」這一詞,在希伯來文是「Ebed」,原本是指「奴隸」,或是侍奉主人的「僕人」。但也可以指臣相官吏。因此,在聖經中,「僕人」這一詞有時並不是只有指卑微的奴隸,也可以是一種「尊稱」,例如凡是敬畏上帝的人,可以稱之為上帝的僕人(參考詩篇九十:16)。例如上帝稱亞伯拉罕為祂的「僕人」(參考創世記廿六:24)。先知也是上帝的「僕人」。
6.第五十二章13至15節:
這三節可說是第五十三章的前言,表示上帝的僕人雖然受盡屈辱,但上帝卻高舉他,讓這僕人有至高的榮譽。這三節和第五十三章12節相呼應。
第13節,「我的僕人要完成使命」,這句話已經很清楚,上帝的僕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完成上帝所付託的使命。而這僕人就是以色列人民(參考以賽亞書四十四:1),是上帝所揀選的僕人,上帝會喜愛、扶持(參考四十二:1)。原因是這位僕人忠實於上帝的付託,且完成了使命。這裡也說出這位僕人確實是受苦的僕人,必定是受盡了折磨,才會「容貌憔悴,幾乎沒有人的形像」。原因是這僕人受到極大的凌辱,使將上帝原本創造時「人的形像」都變形了。因此,當「許多國家」、「君王」聽到上帝拯救的大能是透過祂忠實僕人顯示出來,而這位忠實僕人卻是被眾人,尤其是這些國家或民族的領導者所折磨的對象,使他們都感到「驚異」而「啞口無言」。因為這時候,他們才知道這原來是上帝拯救的奧秘和計畫。
7.第五十三章:
這章的詩歌很清楚地描述這受苦的僕人,如何經過苦難,他願意承擔人類一切的罪孽,沒有發出任何求救的呼聲,也沒有任何抱怨。而且他「自願犧牲生命」來「擔當眾人的罪」,只為了要喚醒眾人歸向上帝。
第1節,這裡一開始上帝的僕人就問「誰會相信我們的傳報?」這是長久以來一再發生的事,上帝的信息總是沒有人願意傾聽,人只有在生命遇到極大苦難時,才會想要尋找上帝的話來脫離苦難。這句話已經清楚說明上帝僕人所傳的信息,沒有人願意聽。因為大家都只會期盼看見上帝彰顯祂的大能,如同過去顯現在以色列人民出埃及進入曠野等神蹟奇事。但即使有這些,也沒有人會因此而相信上帝的話語、旨意。
第2至3節,這裡開始就說上帝的僕人受苦、受凌辱,其實「是上主的旨意」,不是人的思維有辦法明白。這兩節描述這位苦難的僕人的樣式如下:
「要像幼苗抽芽」,這句話可參考以賽亞書第十一章1節,提起要從耶西的殘幹上抽出嫩芽。
「像花草在乾旱的土壤裡生根」,表示這位僕人並非弱不禁風,他是在最艱困的環境下成長茁壯。
「無威儀,也不英俊」,「儀表平凡」的普通人樣式出現。
「被藐視,被人棄絕」,這表示在他的時代,沒有人理會他,雖然他是傳揚上帝的話語,但並不受歡迎。
「他忍受痛苦,經歷憂患」,這是上帝忠實僕人經常會遇到的際遇。
「人都掩面不看他一眼」,表示這僕人外表所呈現就像患了重病一樣,眾人都不敢他接近,就像是被隔離的人。
第4至5節,這兩節說明了這個受苦的僕人,所承受的苦難之大,並不是一般的疾病或是所犯的罪過,而是遠遠超過我們所能想像的範圍之外,但大家都認為他承受這種生命的苦難是應該的,認為他是因為得罪了上帝才導致這種重大結果。其實,他是承擔了人類的「罪惡」、「過犯」,也因此,使「我們得痊癒」、「醫治」。這表示受苦的僕人是個「贖罪者」,不是因為他自己犯罪,而是他將人們所有的罪過承攬了下來。
第6節,「一群迷失的羊」,可參考耶利米書第五十章6節。這裡說「一群迷失的羊」,意思很清楚,不是指一隻羊,而是整體民族的迷失。這裡的「迷失」一詞,也表示是離開了上帝的教導,導致偏離了正路。但是上帝憐憫人的「過犯」,將這一切苦難都給這僕人「承擔」下來,這位僕人就像是代罪羔羊一樣。
第7至9節,這位受苦的僕人「受迫害,受虐待」,卻像是「待宰的小羊」在「剪毛」的人的手上,是「一聲不響」、「一言不發」,這種沉默的現象,在以賽亞書第四十二章2節曾提起過,而這點在先知耶利米身上就發生過(參考耶利米書十一:18)。即使他「被拘禁,受審判,被處死」,他都將這些承擔下來,沒有任何抗議之詞出現,這種情景就像福音書所記載耶穌在公會受審判審判,甚至將他判定釘死在十字架完全相同。在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候,他的身邊有兩個「暴徒」也跟他同釘十字架(參考馬可福音十五:27,馬太福音廿七:44),而死後,是埋葬在「財主亞利馬太的約瑟」之墓穴(參考馬太福音廿七:57)。
第10節,從這節到第12節,都在強調上帝僕人受苦,其實也是出自上帝的旨意、安排。換句話說,是上帝特意讓祂的僕人面臨這種遭遇,並不是上帝不出手救助。而是要透過這位僕人的受苦成為「贖罪的祭」。
第11節,這節很清楚地指出,上帝僕人受難,就是為了要使「眾人成為義人」,並且因此而得到上帝的「赦免」。因此,當看見上帝拯救的恩典降臨時,這位受苦的僕人知道自己有完成了上帝所付託的使命,就會得到「喜樂」,知道自己受苦「不是徒然」。
第12節,可參考第五十二章13節。這節說這僕人的受苦,並不出於勉強,而是出於「自願犧牲生命」,表示這位僕人並不是在圖謀自身的利益,而是在於「自願」為「承擔眾人的罪」。因此,即使是面臨死亡也不逃避,為的是要表達對上帝的忠實和順服。
8.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四至五十五這兩章是第二時期以賽亞書(也就是從第四十至五十五章)的結尾。有些學者認為這兩章是此段經文的「附錄」,主要在說明一個新時代即將來臨。因此,在這段經文中充滿著喜樂、盼望,與前段受難僕人的詩歌很不一樣。再者,這兩章經文也說明了一個重要認識:雖然波斯帝國被上帝揀選為僕人,要執行的任務是釋放以色列人民返回故鄉,並且協助他們重建家園。但真正能使以色列人民復興起來,且恢復過去榮耀的是上帝。
從這章可看到一個重要主題:平安。這個主題也是每個時代的人民所熱切期盼得到的福氣。真正的平安是從上帝來,不是用人靠自己的力量可以得到。
9.第五十四章1至10節:
這段經文用夫妻的關係作比喻,說明上帝和以色列民族之間的關係。詩人特別強調上帝並沒有永遠遺棄以色列人民,而是「暫時」的。因為以色列人民曾背叛上帝,上帝用這種方式懲罰他們,但上帝永遠深愛著以色列人民。
第1節,使徒保羅在加拉太書第四章26至27節引用這節經文。
這裡說以色列人民就「好比不能生育的女子」,表示是一件極大的羞恥。「但現在」已經完全不同,原本離開的丈夫回到她的身邊,因此她發出「歌唱」、「歡呼」的聲音。
第2至3節,可參考第四十九章19節。
這句「擴張你居住的帳棚」,是在形容以色列人民返回故鄉之後,居住和活動領域將會擴大(參考四十九:20)。再者也表示人口會增加,跟第1節所說的「生養更多」同樣的意思。因為人口多,所以必須「拉長帳棚的繩子」,表示帳棚越來越大,也說明了上帝賞賜給返鄉之後的以色列人民,更有生命力和活動力,生活的環境更美好。雖然現在是被波斯帝國塞魯士統治,以色列人民卻「要回歸故土」,且重新繁榮起來,使過去長達五十年之久,早已經「荒蕪的城鎮」,再次「人煙稠密」。
第4至5節,參考第四十四章2節a句、第四十六章4節、第廿六章20節。
過去因為被俘虜到異國去當奴隸是件羞恥的事。但現在上帝已經寬恕他們,要重新與他們同在。上帝和以色列人民重新恢復夫妻的關係。
第6至8節,這裡再次用夫妻關係來比擬,說明上帝要「娶」以色列人民回來,並且重新立約。過去上帝會「暫時離開」他們,是因為他們自己離棄上帝,並不是上帝離棄他們。再者,這「暫時」是在表示短暫的懲罰。但上帝對以色列民族的愛「卻是永久」的,這點也是聖經的主軸信息。
第9至10節,可參考創世記第八章21節。這裡引用上帝對挪亞的應許,祂要再次給以色列人民一個重大應許--不再向以色列人民「發怒」,這是極大的恩典,也表示上帝對以色列人民有極大的寬恕、憐憫,不再計較他們所犯的罪(參考十二:1、四十:2)。上帝要重新和以色列人民立「平安的約」,這約表明出來的愛「永遠不動搖」。
10.第五十四章11至17節:
這段經文描述上帝怎樣保護著以色列人民,要讓他們永遠不再受到敵人的侵犯。不但這樣,這裡說耶路撒冷城將會有一個嶄新的面貌出現,表示上帝特別的鍾愛之意。
第11至12節,這裡所描述新的耶路撒冷之景況,可參考啟示錄第廿一章9節之後所記載有關新的耶路撒冷城。過去該城常常遭受異族的入侵、威脅,導致人民孤立無援而陷入困境,但現在上帝要用「彩色的石頭」及「寶石」,重新「奠立」該城的「基礎」,表示上帝會看顧、庇護,並使該城有穩固的基礎,而且會發出閃爍的光彩。
第13至14節,可參考以賽亞書第五十章4節,也可參考出埃及記第三章7至8節,是上帝親自伸出救助的手。有上帝帶領的民族、國家,將會享受「繁榮和平安」,且是用「正義」治理他們,使他們「強大」起來,因此不會再有任何民族、國家來「侵略」、「欺凌」他們。
第15至17節,這裡很清楚表示:只要有上帝同在就不用懼怕。欺負上帝的子民就等於是跟上帝敵對,這樣的君王與國家一定會在戰爭中失敗。因為去侵犯有上帝庇護的國家,就等於是敵對上帝,上帝會親自保護,並出手還擊敵人的攻擊。
11.第五十五章:
就像前一章已經提起過的,第五十四至五十五章,就是第二時期以賽亞書的總結,述說上帝要重新復興,並且重建耶路撒冷和以色列人民。這章的主題就是在強調,一定要「聽上帝的話」,這也是聖經一再強調的中心思想:生命能存活是因為順服上帝的話。
從這章的詩歌中也可看出人性的軟弱;當以色列人民從巴比倫被波斯帝國釋放返鄉、重建家園之後,沒多久受到過去在巴比倫生活近半世紀的物慾化生活所影響,以色列人又再次忘記上帝的話。因此,先知以賽亞再次提出呼籲,要以色列人民記住上帝的話,才是生命真正重要的生存要件。
第1至2節,詩人先知以賽亞一開始就說「口渴的人哪,來吧」,呼籲所有上帝的子民要注意傾聽上帝的信息,就好像對「口渴」的人說「這裡有水喝」,也像上帝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進入曠野時,讓磐石湧出泉水給他們,也如同從天上降下嗎哪餵養他們,這些水和糧食都「不用花錢,不付代價」,而且賞賜給他們居住的迦南地乃是流奶與蜜之地。既然如此,為甚麼上帝的子民還要「花錢去買那吃不飽的東西」?「為甚麼浪費工錢」去買這種吃不飽,或是說吃了,結果還是「仍舊捱餓」的東西?先知的信息很清楚,要他們傾聽上帝的話語,照著上帝的吩咐去做,就會「享受最好的食物」,也才能使他們的「心靈獲得飽足」,因為上帝的話語是心靈的食物。
第3節,這裡很清楚說出「留心聽」上帝的話,就能獲得「生命」,因為上帝就是用祂的話創造宇宙萬物的生命。不但這樣,只有聽從上帝話語的子民,上帝就會與這樣的子民「立永遠的約」,而且這約是和大衛有關,表示上帝曾應許大衛,要讓他的後裔永遠掌理猶大王國,先知以賽亞用這種方式說出上帝極大的慈愛(參考以賽亞書五十四:10)。
第4至5節,可參考創世記第十二章3節。
先知以賽亞在這裡再次重申上帝對大衛的愛,上帝要讓與祂立下生命之約的子民「作萬國的領袖和元首」,並且要「藉著」這位被揀選的領袖,彰顯出上帝的能力,使「列國」都來歸順「投靠」,成為極大的「榮譽」。
第6至7節,先知提出誠懇的呼籲,要大家「趁著上帝尋找」、「可靠近」的時候,趕緊「尋找」、「求告」上帝。尋找、求告上帝的人必定會「離棄邪惡的道路」,並且「回心轉意」,這樣的人一定會得到上帝的「憐憫」、「寬赦」。
第8至9節,這兩節說出上帝和人之間的差距;上帝是永恆的,而人的生命卻是短暫的;上帝是看人內心的「意念」,而人卻只能看到人的外表。這裡所說的「道路」,是指生命的方向、目標。
第10至11節,這兩節強調只要上帝的話一出口,必定照祂自己的旨意完成。上帝的話,包括了祂對人的應許。所謂上帝的話「像雪和雨從天而降」,意思指上帝的話是滋潤大地的細雨、甘霖,會使大地充滿蓬勃的生命力(參考詩篇六十五:9-13)。如果人聽從上帝的話語,就會像這樣充滿活力,不會枯萎。因為上帝的話永不改變(參考以賽亞書四十:8),而且一定會依照所說的實現,「從不落空」。
第12至13節,這兩節再次指出上帝要帶領祂的子民「歡歡喜喜」與「平平安安」地返回故鄉。因為是上帝親自帶領他們離開巴比倫(參考五十二:12),就如同早年上帝帶領以色列人民的祖先離開埃及一樣,他們經過的路徑連樹木也會拍手叫好。這裡用「松柏」和「番石榴」來作為上帝應許的記號,這兩種樹木和水果是上帝應許的記號。
12.第五十六章:
從第五十六章開始直到第六十六章止,是這本經卷的第三段落。在這段落中,大部分是出自重建耶路撒冷城和聖殿時期的背景。也從這段落中,可以清楚看到編撰者很重視安息日以及祭祀的制度。其實,我們也可以這樣了解,這段落的作者深受前一段落(第四十至五十五章)作者的影響,整個思路延續著前段的脈絡發展。但作者仍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用詞較前段經文作者要嚴肅甚多。另外,雖說這段落是屬於第三時期的以賽亞作品,並不表示都是同一個人寫的,也並不見得是屬於同一個時代的人,部分的作者可能比較早期,部分比較晚期,只是在編輯時將之彙整在此段落中。
在這段經文中,可看出這些返鄉的以色列人民,他們的心中原本充滿了許多盼望,但卻遇到很多現實的艱難實況擺在眼前,例如回歸者和當地人民之間有了嚴重衝突,而且這種衝突不僅出現在自己的同胞中,他們與從外地移入,定居在迦南地的外邦族群之間的鴻溝更大,引發更大的不滿情緒。更嚴重的,是他們發現自己的故鄉已經被納入波斯帝國的版圖及屬地,他們只不過是波斯帝國殖民統治下的臣民,並沒有所謂「自主權」,再加上故鄉的四處仍有對他們抱持戒心及仇視的外族人,因此,返鄉的以色列人民想要建立一個有自主、安全的生活環境,是一條非常艱辛的路。
這章經文主要是在鼓勵返鄉的以色列人民,要有更寬闊的胸襟,不要排拒任何人來同享上帝拯救的恩典。在這裡先知以賽亞提出兩種被以色列人民排拒的人,一是外邦人。他們是已經皈依了猶太人的耶和華信仰的人;二是「太監」。他們是被閹割過的人。依照摩西法律申命記第廿三章1節的規定,他們不可以參加任何敬拜上帝的聚會。先知以賽亞在這段經文中很清楚地說出,只要他們也遵守安息日,一樣會得到上帝的賜福,上帝也會歡迎他們進入敬拜祂殿宇中。就像詩人所說的,只有手潔心清,不拜偶像,不發假誓的人,會得到上帝的賜福與拯救(參考詩篇廿四:3-6)。這位先知以賽亞確實有很寬闊的胸襟,他向那群帶著懷舊且哀嘆命運的返鄉人潮,提出這種觀點,無異是讓自己陷入孤獨、被排擠的行列中。
第1至2節,先知以賽亞傳出上帝重要的信息,就是要返鄉後的以色列人民,重建一個「秉行公義」的社會(參考創世記十八:19,以賽亞書一:17,耶利米書廿二:3)。這裡所說的「公義」一詞,有兩種意義,一是指社會行為必須有很好的道德規律;二是上帝拯救的恩典。先知以賽亞很清楚表達這個理念:若是沒有公義,就無法彰顯上帝的愛。再者,先知的信息強調「切實遵守安息日」的重要性,這是獲得上帝「賜福」的要素。
第3至5節,這裡首先提到「皈依上主的異族人」,這些人是包括他們被擄到外地去當奴隸時,通婚之後的對象,以及那些對以色列人民信仰有認同而改信耶和華宗教的人。上帝會接納這些人進入敬拜祂的行列中,沒有人可以拒絕他們。先知以賽亞傳出的這個信息確實是很新的教導,因為摩西的法律明確規定亞捫人、摩押人、私生子等這些人都不可以參加「上主的聚會」(參考申命記廿三:2-3)。但在這裡先知以賽亞說:上帝會接納這種人跟以色列人民「一起崇拜」。
另一種人就是「經過閹割的人」,這是指太監,在摩西法律中有清楚的禁令(參考申命記廿三:1),他們因為身體不完整,而被視為不潔淨的人。在以色列人民被擄去當奴隸的時期,有很多人並不是自願「閹割」,而是被統治者篩選出來要送入王宮裡服事國王或是嬪妃的人,他們被迫受閹割,這種情形在波斯帝國時代一再發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但以理和他的朋友(參考但以理書一:21)。換句話說,有些人被閹割是出於無奈、無辜。從這裡可以看出聖經一個準則:拯救是上帝的主權,不是人的法律規定可以作為限制。只要知道「謹守安息日」,且做上帝所「喜悅的事」和「信守」與上帝所立的「約」,上帝就會賜福給他們「勝過」他們擁有「許多子女」,不會再被人擄去。
第6至7節,這兩節很清楚說出外族人當中,確實有人嚴格遵守上帝所教導的規律來過生活。對於這些遵行上帝教導的人,上帝一定會賜福。注意這裡說上帝的「聖殿將稱為萬民禱告的殿」,這裡所說的聖殿,是指耶路撒冷聖殿。若是沒有遵行上帝的教導去行,就會將敬拜上帝的殿變成「賊窩」(參考馬可福音十一:17),要不就是變成「市場」(參考約翰福音二:16),這種事發生在耶穌的時代,因為欺騙、撒謊充斥在當時的宗教領袖和一般人民當中。耶穌就曾很嚴厲譴責當時的猶太人領袖,說他們是在褻瀆、污穢上帝的殿宇。
第8節,先知以賽亞在這節說出了上帝的拯救,並不是針對特定的族群,而是針對所有的人。耶穌也提出了這樣的看法(參考約翰福音十:16)。使徒保羅也有同樣的教導,他強調在耶穌裡,所有的人都將成為一個活在基督裡的共同體(參考加拉太書三:28)。
第9節,從這節開始,直到第五十七章13節這段經文,先知以賽亞傳出上帝的信息,都是在指控以色列人民背叛上帝,他們並沒有認真遵行上帝給他們的教導。這和第一時期的先知以賽亞之信息很接近,說出了這群返鄉的以色列人民當中,有人並沒有因為在異鄉過著奴役的生活,而認罪悔改願意認真學習上帝的教導。
這節說出一個非常基本的認識:外邦人有能力侵犯以色列人民,好「像野獸一樣來吞吃」以色列人民,這是因為以色列人民背叛上帝,去做上帝看為邪惡的事,導致上帝發怒不再庇護以色列人民,讓他們就像羔羊被野獸盯上了一樣(參考耶利米書五:6、十二:9,何西阿書五:14、十三:6-8)。
第10至12節,這三節可說是上帝的指控,說「守望」以色列人民的領導者,例如先知、祭司、君王等,都沒有盡心忠於職守,像是「瞎了眼」一樣,只知道混,「茫然無知」,「只會躺下來睡覺」,又「像貪吃的狗,貪得無饜」,「個個任意妄為,只求自己的利益」,結果是帶來國家滅亡,民族淪落為他國奴隸。
13.第五十七章:
這章很明顯地分成兩個部份;第一段是從第1至13節,這段經文清楚指出返鄉的以色列人民,他們的生活態度並沒有改變為上帝喜悅的樣式,可能是他們將在巴比倫崇拜的偶像神明帶回故鄉,甚至在道德生活規範上放蕩不羈,還想要隱藏所犯的過錯。上帝再次透過先知的警戒,讓他們知道,只有倚靠這位帶領他們離開奴隸之地的上帝,才是他們永遠生存下去的途徑。第二段是從第14至21節,在這段經文中,先知的信息再次傳出上帝憐憫、慈悲的愛。雖然以色列人民當中,有些人是像第一段所敘述的那樣不知悔改,但上帝並沒有因此就放棄他們,還是繼續勸勉他們,只要他們徹底悔改,上帝一定會醫治他們,寬恕他們所犯的過錯。就像在第五十六章6至7節所提到的,要趁著上帝還可以靠近的時候,回來尋找上帝。
為甚麼這些以色列人民返鄉之後,生活就很快又墮落了?原因之一可能是他們返鄉後,很快就受到那些居住在他們土地上的外族人,或是已經離棄上帝的人的影響。另外一種可能,就是那些留在巴勒斯坦故鄉與外族通婚,或是寄居在巴勒斯坦的外族人,他們也有人知道耶和華上帝的信仰,但並沒有真確地認識,他們只學到一些祭祀禮儀和虛有其表的信仰。但這些人已經形成一個有力的團體,對這些剛從巴比倫回來的以色列人民,採取剝削、欺壓的態度,這讓先知以賽亞非常忿怒,他再次傳出上帝忿怒的信息,指出他們錯誤的行為。因此,這段經文就像第四十一章1至7節,或是第四十三章8至13節的信息一樣,提醒這群放蕩不羈的人民,要認清真正主宰歷史的是耶和華神聖的上帝;祂是創造的主,也是生命的主宰。忘記上帝,只是為自己帶來死亡,但若歸向祂,就有生命。
14.第五十七章1至13節:
這是一段在譴責以色列人民的信息。先知以賽亞很清楚地指出以色列人民並沒有因為亡國被擄到巴比倫當奴隸,而有警惕、真心悔改之意,反而再次去拜偶像神明。因此,先知傳出嚴厲的信息,譴責以色列人民將拯救並帶領他們返回故鄉的上帝給遺忘了。
再者,在這段經文中,先知以賽亞傳出的信息除了譴責以色列人民離棄上帝外,也同時譴責他們用不公平的手段對待自己的同胞,使那些虔誠的人、好人、行為正直的人同樣遭受到迫害,但上帝會看顧、接納這些被迫害的人。
第1至2節,「好人死了」,所謂「好人」指的是與上帝保持和好、緊密關係的「義人」,和「虔誠人」的意思相同,都是指對上帝忠實的人。這裡說這種人去世反而是一件好事,至少他們可以「避免將來的禍患」,因為上帝會讓這些人享有「平安」就像「行為正直的人「因死而得安息」一樣。
第3至4節,「罪人應該來受審判」,聖經提到「罪人」,是指拒絕承認上帝是創造主、神聖、拯救者,是把自己當作和上帝同等的人,這種人和狂傲者一樣(參考詩篇十四:1)。先知以賽亞強調這些狂傲的人,並不比「巫師」、「姦夫」、「妓女」等這些人好,因為同樣都是做上帝所厭惡的事。
第5至6節,這些離棄上帝的狂傲者,會「在綠樹下行淫」、「崇拜繁殖的神明」,並且「在山谷洞穴中把自己的孩子當牲祭獻上」等,這些行徑看起來好像很隱密,但上帝卻非常清楚,一定會嚴厲懲罰他們。這裡提到用「光滑的石頭當神明」,意思是指欺騙、不誠實之意。而「石頭」表示愚昧,沒有反應。意思是指這種神明是虛假的、不實在的,對信眾的祈求不會有任何反應。
第7至8節,「高山」,與第5節的「山谷洞穴」連結起來,表示整座山丘都充斥著這些虛假的神明廟宇。為了要獲取更多財富,甚至利用崇拜這些偶像神明而有淫亂的行為。他們用這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慾望」,這句話說出了拜偶像真實的心情,就是為了要滿足自己的需要。這就如同妓女一樣,只要有錢賺,她願意跟任何人上床。摩西法律很清楚指出,這種行為所賺取的錢是不潔淨的,不可以拿來奉獻給上帝(參考申命記廿三:17-18)。
第9至10節,這是一種比喻,表示他們為了拜偶像神明,打扮得非常漂亮。「摩洛」的神是迦南地的神祇之一,是屬於「陰間」的神,據傳這種神明最喜歡信徒獻兒童為祭品。經文中記載他們使盡力氣希望透過各式各樣的禮儀崇拜得到拯救,甚至燒獻孩童給這些神明,也是枉然,原因很簡單,這些都是虛假的神明,根本就不會回應人的任何問題和需要。
第11至13節,先知以賽亞傳出上帝對以色列人民背棄祂的感嘆,所使用的詞句都是一種比喻的方式。表明以色列人民和上帝之間的關係破裂,已經到了必須開庭審判的時候,也只有如此才會喚醒以色列人民。這幾節也表示上帝已經容忍到極點,而以色列人民則是相對的放蕩到目無法紀。這裡指出以色列人民對上帝「撒謊」,上帝在問以色列人民,他們到底怕的是甚麼?要不然怎會對上帝撒謊?上帝也問他們是否因為他們覺得上帝對他們這種拜偶像行為沒有立即的反應,以為上帝「長久緘默」,就表示默許他們的行為是正確?既然這樣,上帝就放任以色列人民去期望他們所崇拜的那些假神會來救他們了,上帝將不會再理會他們,但那些對祂忠心的人,上帝一定會保存他們的生命,使他們繼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並且接受他們的「敬拜」。
15.第五十七章14至21節:
這段經文再次表示了憐憫的上帝對以色列人民有永恆的愛。但前提是以色列人民會用真誠的心悔改歸向上帝。
第14節,先知以賽亞再次傳出上帝慈悲的信息,只要是歸向祂的人,祂都要赦免他們的罪(參考四十:3-4、四十九:11)。為了這些真心悔改的人,上帝會把所有一切「障礙」清除,讓這些人能夠順利回到上帝面前。
第15至16節,這裡連續用「神聖」、「永遠」、「至高」等這些用詞來形容這位生命的主宰上帝,並且說這位上帝雖然是「住在至高神聖的地方」,「但也住在痛悔和謙卑的人當中」,這句話清楚說出上帝憐憫的特性,祂不是遠在天上不可親近的上帝。上帝最喜歡以「痛悔的心」回到祂面前的人(參考詩篇五十一:17),會「賜生命」給這些痛悔認罪的人,不會「再挑剔」、也「不永遠向他們發怒」
第17節,這節再次提起以色列人民受到懲罰,是因為他們「貪婪犯罪」。因此,上帝用「丟棄」的方式懲罰他們,讓他們被擄到外國去當奴隸。可惜,經歷過奴隸生活的苦難,他們還是一樣「頑固」,不肯接受上帝僕人的勸勉、悔改歸正,「繼續走自己的路」遠離上帝。
第18節,在第17節述說以色列人民所犯的錯,這節則說上帝慈悲憐憫的愛,看見了祂的子民行為偏差越來越嚴重,決定及早伸出救助的手,導引他們回來正途。這節的「醫治」、「帶領」、「幫助」、「安慰」等詞,都在表明上帝的愛,是無私的愛,也是完全的愛。
第19至20節,這兩節是相對句型。
這裡連續用了三次「平安」,表示上帝將永遠與歸向祂的子民同在,賞賜給他們有永遠的平安。「無論遠近」都可以享受上帝恩典極大,是超越種族、歷史、地理界線的恩典。但對那些「邪惡人」,就是拒絕上帝,仍抱住虛假神明,持續向這些偶像神明呼救的人,他們不會有平安的恩典,而只會面臨「浪濤不停地洶湧」打擊,且是活在「垃圾污穢」裡,永遠沉淪在不潔淨的環境中。
第21節,「罪人沒有平安」,可參考以賽亞書第四十八章22節。意思是威脅生命的恐懼、不安,將會與拒絕聽從上帝話語、教導的人形影不離。
16.第五十八章:
這章再次指出以色列人民之所以恨淪落為巴比倫的奴隸,是因為他們真的離棄了上帝,不把上帝放在他們眼裡,甚至用虛偽的態度敬拜上帝。這種虛偽的敬拜,等於是在褻瀆上帝的神聖一樣嚴重。再者,在這一章中,也再次提到整個先知運動中共同的信息,就是一個會真實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必定會知道用同樣真實的心建立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換句話說,真實的宗教信仰,應該和社會生活連成一體,而不是分開的。
第1節,「你要大聲喊叫,像號角那樣響亮」,這句話已經清楚表示,上帝要先知以賽亞公開且嚴厲的斥責以色列人民,要嚴厲地指出他們的「罪狀」,就是背叛上帝的教訓、旨意。
第2節,這節指出以色列人民並不是真的認識上帝。更嚴重的是,他們表面上看起來是「天天敬拜」上帝,看起來好像「喜歡知道」上帝的「道路」(話語),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表現出來的只不過是虛假面貌而已。
第3節,這節可參考瑪拉基書第三章14至15節。先知以賽亞清楚指出以色列人民真正的問題所在,就是只做到表面功夫。包括他們禁食的用意也是一樣,都是有目的的,要讓人看見,或是想要跟上帝討價的。因此,上帝指出他們「一邊禁食,一邊做自己想要做的事」,還會「欺壓工人」,這種態度也是在藐視上帝的神聖。注意這裡的「工人」,是指在痛苦中勞苦工作,不但酬勞很低,工作時間又很長,很像奴工一樣。
因為「禁食」原本是一種自卑的表示,即在上帝面前低頭之意。因此,禁食的基本態度應該是從真實謙卑、認罪的心開始。若是沒有懺悔、謙卑的心,即使禁食很久,也是枉然。或是想用禁食取悅上帝,那更是錯誤的思想,和不正確的信仰認知(參考以賽亞書五十八:3-9)。
第4至5節說到以色列人民越「禁食」,心性卻是「更凶暴」,甚至出現「吵鬧、打架」等行為,這表示他們完全聽不下上帝的話。原本禁食應該是使人更謙卑、認罪,表示從此願意遵行上帝的旨意才對,但現在表現出來的正好相反。而有的人是禁食是為了要讓別人看見。於是用「虐待自己,垂頭喪氣」,看起來似乎是禁食很久,沒有吃飯,導致全身毫無元氣的樣式,就像快要「凋謝的花朵」。甚至是「在地上鋪麻布,撒灰」,讓人看起來好像真的是在懺悔、認罪,其實,內心並不是這樣。上帝很清楚人的心思意念。因此,這種虛有的外表,只能欺騙人的眼目而已,但無法瞞過上帝,因為祂會鑒察人的內心意念。
第6至7節,這兩節說出與前面第3至5節相反的態度。這兩節說到上帝要的禁食,是「解除欺壓的鎖鍊」,這是指不要在欺壓工人、箝制工人。然後要把「食物分給飢餓的人」,讓「無家可歸的窮人」可以有房子可過夜,讓那些「赤身露體的人」有「衣服」穿,並且「不要拒絕求助無門的人」,這些都明確指出對貧困者的憐憫要用實際行動來表達。
第8至9節a句,如果上帝的子民果真照著第6至7節所記載去做之後,上帝說一定會得到這樣的結果:一是上帝會「喜歡」並悅納他們;二是會像「晨曦那樣照耀」他們,表示有生命的盼望出現;三是他們的「創傷就能立刻得到醫治」;四是上帝會「隨時搭救」;五是只要他們「禱告」,上帝一定會「應允」,垂聽他們的「呼求」。
第9節b句至10節,這段經文是繼續上帝對他們實踐祂的旨意之應許。包括有:一是「停止欺壓」、「指責人」,這是指當眾羞辱他人之意。這種事情經常發生在有權勢的人身上,他們常會用不屑或藐視的方式指責比他勢力弱小者。不「毀謗人」是指作假見證陷害他人。二是他們果真的會「給飢餓的人吃」,使「窮困的人得滿足」,注意這裡的窮困,包括了第7節的「無家可歸的窮人」,以及「拿衣服給赤身露體的人」等,上帝將會使他們生活中所遇到的生命困境得到解除。
第11至12節,這兩節是在回應第9至10節所提到的「假如」。若是以色列人民果真將第9至10節所說的惡劣行為排除掉,就會得到上帝的應許。上帝會「引導」他們。這樣,他們就不會受到敵人的侵犯。因為有上帝帶領,必定不會有缺乏,會有「美物滿足」他們的需要,即使在「在乾旱中」,也能「得滋潤」、「水源充足」,會有「永不乾涸的泉水」在他們居住的土地上,他們不用擔心發生饑荒。因此,他們可以「在廢墟重新建造」,「在原有的根基上復興」,這意思是指過去遭到摧殘的家園,將會獲得重建家園的能力,使他們脫離奴隸的生活,重獲自由。
第13至14節,再次重新強調遵守安息日的重要性。因為安息日是上帝看為神聖的日子,會遵守安息日的人,也表示把自己分別出來,作神聖上帝的子民。這樣的人必定會獲得上帝賜福,上帝怎樣賜福在以色列人民祖先,也會同樣賜福在他們這一代子民身上。這裡提到幾件事:包括不「做私事」,因為在安息日做私事,正好在表示這種人根本就不把上帝看為重要,而是把自己看為生命的中心。再者,這「做私事」也有另一個含意,是指放縱情慾。二是不在安息日「旅行」,表示忘記上帝,去遊玩作樂。三是不「工作」,表示不做生意、賺錢。這也是先知耶利米傳遞上帝話語要他們停止的行徑(參考耶利米書十七:19-27)。四是不「說閒話」,可參考申命記第十八章20節,意思指假借上帝的名義發言,說不誠實的話,這種行為等於把自己的話當作是上帝的話,這種人就像假先知一樣。因為,在安息日應該傳遞的是上帝的信息,不是個人的想法或話語。
若是果真確實這樣遵行安息日的規律,上帝一定會有回應,包括賜下「喜樂」,這表示有上帝的賜福在生命中,就像乾旱的土地有甘霖滋潤(參考第11節)。使他們「在世上到處受尊重」,並不再淪為亡國的子民,受統治者的鄙視、唾棄。而是可以在世人面前昂首闊步,在上帝所賞賜的土地上「享安樂」,這是指不會有外族、列強來侵犯,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居樂業。
17.第五十九章:
這章是接續第五十八章,先知以賽亞在控訴以色列人民之所以會淪落到亡國,且人被擄去他國當奴隸的背景。也是針對耶路撒冷之所以會被毀滅,以及後來上帝為甚麼伸手救助的經過。但返鄉後的以色列人民,若是還不知道真心悔改,從過去失敗的經驗取得反省的教訓,仍和過去一樣墮落,上帝拯救的恩典就不會再次顯現。
18.第五十九章1至8節:
這段經文很清楚地指出,以色列人民過去的生活和工作悖逆上帝的教導,做盡上帝看為邪惡的事,因此,雖然他們曾用很隆重的祭祀禮儀敬拜上帝,但上帝並不理會,就像是第一章11至17節所提起的,若是他們沒有遵行上帝的教導,就算有很多禮拜儀式,也是枉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段經文中,一再重複使用「你們」共十三次、「你們的」共七次。很明確的表達:真正的問題不是在上帝,而是在以色列人民自己的身上。
第1至3節,這段經文很清楚指出上帝不垂聽以色列人民祈求的聲音,是因為實在是他們做盡了壞事,不聽上帝的勸導,只會一意孤行,且是去傷害無辜者的性命,這種人的祈禱,上帝不會聽(參考約翰福音九:31)。並不是上帝沒有能力,或是不要搭救他們,而是因為他們所犯的「罪」,是違背上帝的旨意,離棄上帝去拜偶像神明,並且欺壓他人,詐取他人的財產使自己的財富增加,因此,他們雖然有敬拜,但先知在這裡的信息說他們的「敬拜無效」。原因就像先知在是這裡明確指出的,他們的雙手沾滿了血,指頭染滿了罪」,「嘴唇撒謊,舌頭出凶言」等,這些罪狀都非常明確。
第4節,「上法庭,卻不講公道」,「靠著謊言訴訟」,「憑著陰謀害人」等,這也是主前第八世紀在北國以色列法庭的情景(參考阿摩司書五:10-12)。而這種行為是摩西法律中所嚴厲禁止的(參考申命記十六:18-20),因為上帝不能接受這種惡劣的行為。
第5節,「毒蛇在孵蛋」,這裡用毒蛇表示狡猾、不誠實。也用來代表撒但、魔鬼之意。在這裡,這句話也是指誰吃了毒蛇的蛋,一定會死。「蜘蛛在結網」,意思是指蜘蛛結的網是不能用來織衣,意思那是沒有用的東西。「蛋打碎了,毒蛇就跳出來」,指做邪惡的事的人,不但會傷害他人,也會傷害到自己。
第6節,「陰謀遮不住自己的醜惡」,意思是指無法滿足自己的慾望。但為了滿足需要,任何壞事都做得出來,連最「殘暴」的「手段」都會使用。
第7節,「時時計畫壞事」,可參考箴言第一章16節。意思是指以色列人民一再拒絕聽從上帝僕人的勸告,從不停止做壞事的念頭。在他們的心中,根本就沒有上帝,因此才會下手「殺害無辜,毫不遲疑」。列王紀作者後來在評斷猶大亡國的原因之一,就是認為因為他們的王瑪拿西王不但去拜偶像,雙手還沾滿了無辜者的血,導致上帝無法原諒他們,而讓猶大國淪陷在巴比倫帝國手中(參考列王紀下廿四:4)。
第8節,這裡先知很明確指出是他們破壞安寧。而且上帝非常清楚他們所做的一切,必定會追究。
19.第五十九章9至21節:
前段經文描述先知以賽亞明確指出以色列人民所犯的罪過,而現在這段經文則是很類似哀歌一般,以色列人民已經體驗到自己的罪過,和因為罪而感受到生命的脆弱、無力感。就像大衛在詩歌中所陳述自己痛悔之心意一樣(參考詩篇第五十一篇)。像這種承認自己的過犯,也等於是在祈求上帝的憐憫一樣。
第9節,從這節開始,一再出現「公平」、「公義」這用詞(參考第9節、第11節、第14節、第15節、第17節)。這兩個詞都是在指上帝的形像,也是祂拯救的愛。現在以色列人民感受到他們因為欠缺這兩項,因此,他們無法看到「光明」與「亮光」。
第10至11節,這兩節說以色列人民就像「像盲人摸索」,看不見腳前的絆腳石,因此,走路常跌倒、受傷,即使在大白天也一樣不安全。他們過去沒有公平對待弱勢者,如今換自己「渴望公平」臨到身上,但即使像熊一樣發出大聲的「號叫」,或是軟弱到像「鴿子哀鳴」一般的呻吟,「卻得不到」公平。說明了生命已經毫無希望。
第12至15節,這兩節都是以色列人民在表明懺悔的態度。可以參考耶利米書第十四章7至9節。他們承認自己所犯的過錯,包括「作惡多端」、「違抗」上帝的旨意、「棄絕」上帝,進而「壓迫別人」,且有「謬誤」的思想,以及滿口「謊言」等等。因為這樣,在他們當中已經無法找到「正義」、「公理」、「真理」、「公道」等代表上帝的形像。找不到這些,等於找不到生命的盼望。這也說明他們處在一個失去公平、正義,卻顛倒是非的社會。這樣的社會,壞人很囂張,連好人也受他們的「欺負」。因為這樣,上帝「看見了這一切」,一定會「不悅」、生氣、忿怒,隨後就會採取懲罰的行動。
第16至18節,這三節先知以賽亞說到上帝看見祂的子民惡劣的行徑,絕對不會袖手旁觀。祂一定會採取行動。在這裡,上帝「驚訝竟然沒有人幫助被欺壓的人」,祂一定會伸手救助那些受到不公義對待與欺壓的人,使這些人「得勝」(參考以賽亞書四十五:8)。先知以賽亞在這裡用一種擬人化的筆法,說上帝要用「公義作鎧甲」,以「勝利作頭盔」,接著是「報復作衣服」,然後以「熱忱作外袍」來進行祂的拯救和懲罰。這裡的「頭盔」是軍人保護頭部的護具,而這裡的「勝利」是一種榮耀的象徵,「報復」是懲罰的意思,「熱忱」,表示對生命的疼惜、熱愛。人無法逃離上帝報復的行動就算是躲在偏遠地區也一樣。
第19節,「洪水」、「旋風」,這些都是當時的人所懼怕的力量。當上帝進行審判時,人人看見都會心生畏懼。
第20節,這節可參考以賽亞書第一章27節。上帝拯救的恩典,不是一種廉價的,而是有代價的。這種相對代價,就是「離棄罪惡的人」才能享有,持續做惡事的人是得不到的。
第21節,這節可參考第四十二章6節,耶利米書第三十一章31至34節。
這裡說上帝要「親自與你們立約」,這是因為人已經離棄罪惡,重新回到上帝面前,上帝會用憐憫、寬恕的愛,與這樣的子民重新立約。立約,也在表明上帝揀選出來的族群,上帝必定會拯救他們。也特別勸勉他們一定要「服從」上帝,甚至「子孫世世代代都服從」上帝,這是回應上帝立約之愛的基本態度。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