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416期

以賽亞書第四十四至五十章
1.第四十四章:
在這章中先知以賽亞繼續提到一個重要的信息:真正的上帝,是宇宙萬物的創造主。在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神明可以跟祂比擬。若不是這位創造主所揀選、指定的僕人,就是假的,不可信,就像那些崇拜偶像神明的愚蠢者一樣。
2.第四十四章1至20節:
這段繼續前第四十三章所提起的,先知呼籲以色列人民要聽從上帝的聲音。因為他們是屬於上帝揀選的子民,是上帝的僕人。先知以賽亞在這段經文中也很清楚地在譴責那些離棄真正的萬軍統帥--救贖主,而去拜虛假的神明的人,他們的愚笨正好和那些無用的虛假之神相同。
第1至2節,這裡連續兩次都說以色列民族是上帝的「僕人」,且是上帝的「選民」,是上帝所「鍾愛的選民」,表示在上帝對以色列民族確實是情有獨鍾,對他們也有特別的期待。
第3至4節,因為是上帝親自揀選,因此,上帝「賜力量」,給以色列民族,讓他們可以在艱困、惡劣的環境下,也可以生長得像栽種在溪水邊的青草、楊柳樹一般,長得非常「茂盛」,永不枯萎。
第5節,因為有上帝的靈(力量)澆灌在以色列民族的身上,且都在他們的「手臂上刺著上主的名號」,因此,吸引更多人趨之若鶩,跟著嚮往要來分享。再者,這種「上主的名號」也代表他們與上帝有特殊關係。古代奴隸都會在手臂或是額頭上刺著主人的記號,表明主僕的關係。以色列民族就是上帝的僕人,後來改變用割禮為記。
第6至7節,這裡用「開始」與「終結」這兩個詞來形容這位創造主是永恆的上帝,也是人類與世界的主宰(參考四十一:4,啟示錄一:8、17)。要注意的是「開始」這一詞,意思是指祂不是從何處出現,也不是從某個存在物開始,祂是原本就已經有的,且萬物都是因著祂「開始」。而「終結」這一詞有兩種意義;一是指萬物都終結的時候,祂還是繼續存在。再者,祂不被時間所限制。這就是這裡所要表達的信仰觀念:除了這位創造萬物的主宰,沒有任何上帝、神明,可以和這位宇宙萬物的主相比。
第7節,這節再次強調真正的神,是會預言將來要發生的事,且所預言的,都必定會實現。因為萬物和萬事都是在這位創造主的手中才能出現、發生。這裡用「預言將來的事」、「把要發生的事宣佈出來」、「誰能做我做過的事」等句子,表示沒有任何一位神明有如此的能力。
第8節,上帝要祂揀選的以色列子民不用「驚慌害怕」,原因上帝是歷史的主宰,而不是人在創造歷史。他們是上帝「大能力」的見證人。這裡的「大能力」,另一個意思是指「磐石」、「倚靠的力量」之意。表明是永遠可靠的力量。
第9至11節,這三節經文不但提到虛假的神,是用人的手所雕刻出來的偶像,而去拜這種假神的人,也會和它們一樣受到羞辱。這裡特別指出「造偶像的也是人,並不比別人高明」,這句話已經說明了人人在上帝面前都一樣,不是誰的手藝精巧細膩,造出來的神明就會比較有能力,所有的人在上帝看來都是相同,不論他身懷任何絕技,到上帝面前受審判時,都會「驚慌羞愧」,因為要面對真神的審判。如果他們所雕塑的神明是真的,就不用這樣「驚慌羞愧」了。
第12節,這是描述用「金屬錘鍊」鑄造偶像的情景,古往今來都相同。有限的人不可能造出無限之物。再者,這些匠人也會餓會渴,若是不吃不喝,就會「疲勞困倦」,這正好說明匠人的軟弱,他的手所造出來的神像也必定跟他一樣脆弱無力。
第13節,前一節提到鐵匠鑄造金屬神明,將之「做成人的形像」,然後放在「廟宇裡」供人崇拜的荒謬。
第14至17節,這段經文是描述這些匠人所用的材料都是來自上帝的賞賜,那些樹木本來是上帝賞賜給人遮蔭、取暖或烤火作食物,如今卻被匠人拿來當作神明,這是非常諷刺的話語。這裡特別提到「香柏樹」、「橡樹」、「檜樹」、「松樹」等這些品質極佳的木材,都須要上帝從天上降下的「雨水」才能「使它長大」。換句話說,這些人看為最珍貴的材料都是來自上帝賞賜,為甚麼不敬拜上帝,卻去敬拜上帝下雨澆灌才能長大的樹木?如果這些樹木都是神明,就不可以當作生活用品,用來「烤火取暖或烤餅」,因為這樣做,對神明是非常不敬的態度。可是人卻用來當作神明膜拜,更糟糕的是向這些「木頭」神明祈求拯救。若是這些木頭偶像可以救人,它就可以救自己免受爐火的燃燒,也不用被人用鋸子鋸斷,且被人用來雕刻。
第18至19節,這裡可參考第六章9至10節。這裡指出雕刻這些偶像神明的人,真的是非常「愚蠢」,只要他們稍微「動點腦筋」,就會醒悟起來。但很清楚的,這些匠人或是去膜拜這些偶像神明的人都是沒有醒悟的人。
第20節,「拿灰充飢」,意思是指這些木頭燒成了灰之後,是不能用來當作食物。人若是飢餓還是一樣會感到飢餓,拜這些虛假之神,對人生存的迫切需要依舊毫無用處。
3.第四十四章21至28節:
這是一段勸勉的詩歌,呼籲以色列人民一定要記住上帝的大恩,特別是要記住上帝是獨一的創造主,才是帶領過他們離開埃及,並且將要帶領他們脫離巴比倫的主。
第21至22節,這裡提起「要記住這件事」,是指:一是上帝揀選以色列民族當作祂的「僕人」。二是上帝「造」了他們。表示主人有責任保護「僕人」而這裡的「造」一字,意指創造,也含有另兩種意義:一是「揀選」,二是「非常了解」。雖然僕人犯了引起主、忿怒的罪行,但主人慈悲,願意饒恕他們的罪過,要僕人「回頭」認罪、懺悔。
第23節,這節可參考第四十二章10至13節,表示所有的受造物,包括「諸天」、「地的深處」、「森林群山」、「林中的樹木」等都要歌頌稱讚上帝。
第24節,這裡用「救贖者」,表示上帝乃是「創造」的神。聖經作者每當談到「創造」的上帝,就會表示這位上帝是「獨一」的神,沒有其它的神能參與創造。因此,這位創造的上帝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第25節,與第24節記載上帝奇妙的創造相對應,人想用自己的知識、能力,或是求問巫師的「占卜」預測未來,都是極為愚蠢的作法。這裡說上帝要使那些自認「聰明人的話」,變成愚拙。使徒保羅也引用這樣的說法(參考哥林多前書一:19-20)。
第26節,這裡說真實的先知是上帝所差派,上帝一定會使這些僕人、使者所說的「計畫和預言」的事都「實現」。這節也說以色列人民將返鄉,將早已成為「廢墟」的「猶大的城市」再度「重建」,並且讓他們可以「再度在那裡居住」。
第27節,這裡說上帝命令使「海水乾涸」成為「河流變成旱地」,這「海水」和「河流」都是代表巴比倫。表示上帝要摧毀巴比倫帝國,好讓以色列人民可以平安返回故鄉重建家園。就像過去帶領以色列人民走過紅海一樣。
第28節,「塞魯士」,他是波斯帝國的皇帝(參考歷代志下三十六:23)。這裡說上帝要塞魯士皇帝替祂「牧養」羊群。並且也要協助重建「耶路撒冷」城,重建的工程後來就在尼希米、以斯拉的時代完成(參考以斯拉記一:2-4、六:3-5)。
4.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四章28節是為第四十五章作了簡單的介紹,其中記載上帝將要揀選波斯帝國皇帝塞魯士成為祂羊群的牧者,且為以色列人民返鄉後重建家園出力,這件記事在歷代志下第三十六章22至23節已有清楚記載。在以斯拉記第一章有清楚記載塞魯士曾下命令,並且歸還所有巴比倫帝國皇帝當年摧毀耶路撒冷和聖殿時,所掠奪的所有聖物。
5.第四十五章1至8節:
這段詩歌表達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上帝揀選某人或是某個國家完成祂的計畫、旨意,並不是因為他們有甚麼特別要件,而是因為上帝拯救的計畫。因此,受揀選者,不能因此而驕傲。再者,這段經文也說出了一個領導者、當權者認清,並不是因為自己有甚麼偉大,而是因為上帝賦予他的使命和責任,就像主人將看顧羊群的責任付託給牧羊人。相對於揀選塞魯士來負起牧養的工作,也是在表明上帝看到祂所揀選的子民受難,並沒有縮回祂的手,也沒有離棄他們。我們可以從這裡確信,一個與上帝有約的基督徒,上帝永遠不會忘記、離棄。只要人知道悔改,上帝永遠敞開祂的雙手,隨時準備伸手救助。
第1至4節,這段經文特別說「上帝膏立塞魯士」,當聖經用「膏立」用此名詞時,含有上帝特別揀選的旨意。既然是上帝所膏立的君王,也表示上帝要賜給這個人能力、權柄,然後「差他去削減諸王的權力」,借用他的手使所有被擄到外國去當奴隸的以色列子民得以返鄉重建家園。不但這樣,上帝還要「親自」為他「開路」,並且又伸手為他「削平大小山岡」,且「攻破銅門」,使他能夠完成上帝所付託給他的旨意。再者,這裡也特別提到上帝揀選塞魯士皇帝,並不是因為他「認識」上帝,而是上帝「認識」他。這也說出上帝揀選誰當祂的僕人,是上帝自己在決定,而且這種決定並不是依據人的條件或是標準。
第5節,從這句「我是上主」、「我以外沒有別的上帝」,就可看出先知以賽亞信息都將重心都放在這個基礎信仰上,這些句子再次重複於第6節、第14節、第18節、第21節、第22節。聖經一再提供一個重要信息:上帝揀選的僕人,上帝會他賜力量,讓他可以排除所有困難,完成上帝所付託的使命。
第6至7節,「普天下」、「從日出到日落之地」、「造光明」和「造黑暗」,和「降福」和「降禍」等用語都在說明上帝是宇宙萬物的主宰。這兩節表明的就是:賞賜生命的是上帝,結束生命的主權也在上帝手中。因為生命都是從上帝來,也會回到上帝手中。就像約伯所說的「上主賞賜的,上主又收回」一樣(參考約伯記一:21)。
第8節,這節可說是從第四十四章22節開始到第四十五章7節的總結。主要在說明,上帝依照祂的旨意行事,進行祂拯救的工作。
6.第四十五章9至19節:
從這詩歌文可以看出上帝奇妙的作為,總是讓許多人感到驚訝,但有的人不但不信,反而認為那是不可能的事。當先知以賽亞傳出預言,說上帝將要揀選波斯帝國皇帝塞魯士來幫助以色列人民,並且帶領他們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家園時,就有人認為那絕對是不可能的事,上帝怎麼可能會差派不認識祂的人,來幫助祂所揀選的以色列人民?這樣豈不是違背常理?這段經文就是先知以賽亞傳出上帝的不悅,並且同時再次強調上帝乃是創造者,祂萬事都能。
第9至12節,這三節可參考第廿九章16節、第六十四章8節。這裡表示上帝就像個陶匠,而人就像「瓦器」、「泥土」等,陶匠用泥土造陶器,依照自己的旨意去捏土造器,這些受造的器皿都是依照陶匠的旨意完成,不是陶器本身可以決定。這裡用「父母」和子女來比喻,說明沒有人可以責問父母,為甚麼把他「生成這個樣子」。這位宇宙萬物的主宰,不允許有任何人對祂的創造提出質疑,因為人和萬物都是祂親手所造之物。當聖經說上帝創造宇宙和一切萬物時,也同時是在表達一個基本信念:上帝是主,所有受造物,都要聽從這位宇宙萬物的主宰。
第13節,可參考本章第1至2節、第五十章3節。這裡的「沒有人雇用或賄賂他做這事」這句子,是指上帝自己決定要這樣做,就像做陶器的師父自己決定要怎樣捏陶,不需要聽別人的建議。上帝本身就是萬物的主宰和擁有者,誰能夠賄賂上帝?或是可以拿甚麼來賄賂上帝?有賄賂的行為,就沒有公義可言。而上帝是公義的主宰,因此,才能有公義的審判。
第14節,這節可參考第四十三章3節。這節意思是說「埃及和古實」要向以色列人民投降,成為以色列人民所統治的對象。如果連「埃及和古實」都不能自保,也就是表示以色列人民現在已經非常興旺,且其勢力範圍像「西巴」人也都將成為以色列人民的奴隸,這是非常大的轉變。
第15節,這節說出上帝的特性,就是人看不見祂,但祂一直在人的當中,觀察人的一切言行舉止。耶穌也說人在暗中所行的事,上帝都清楚看見(參考馬太福音六:4、6、18)。換句話說,是上帝把自己「隱藏」起來,使人看不見(參考約伯記九:11、廿三:9)。
第16至17節,這兩節是相對句子。倚靠偶像神明只會自取其辱,但倚靠萬物的創造主,就必得救。
第18節,和第12節相似,都是在說明這位上帝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惟有祂才是真正的主宰。
第19節,可對照第15節所說的,上帝雖然「隱藏」了自己,但並不是因此就不對人啟示祂自己。以色列人民想要認識祂,可以從生活的經驗中,也從祂的教導中來認識這位上帝就是「公義」、「真理」的神。
7.第四十五章20至25節:
這段經文也是在述說上帝審判背逆的以色列人民,因為他們曾倚靠偶像神明。先知也在這段經文中,再次傳出上帝拯救的信息,強調這位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就是惟一的真神,只有祂才是拯救者。因此,呼籲所有上帝的子民,都要回到這位拯救者的面前。
第20至21節,這兩節可參考第四十一章21至22節。這裡很清楚地指出世上所有的人都要接受上帝的審判。因此,上帝要大家聚集「到法庭來申訴」,上帝要開庭審判所有背逆的人。上帝允許任何人向祂提出申訴,以免有人呼喊冤枉。上帝再次表明祂是「公正、拯救的上帝」,祂「早已預言要發生的事」。這裡也重複兩次「我以外沒有上帝」,這是此時代的先知以賽亞之中心信息(參考四十三:10、11、四十四:6、8、四十五:5、6、14、18、22、四十六:9、四十八:12)。
第22至25節,上帝透過先知以賽亞喊出要「全世界的人」,都歸向祂。因為祂是「真理」的神,也是「永不改變」的神。這也表示上帝的應許,是絕對可靠的,因為祂是創造的神,祂的話是拯救的力量。
8.第四十六章:
這章和前面的經文有多次重複,特別是和第四十五章9至13節的內容很接近。這章也說明了這時期先知以賽亞的用心,他一再苦勸以色列人民,一定要相信上帝的拯救。在這一章中,先知以賽亞再次苦勸以色列人民,一定要相信上帝的拯救,也同時提起上帝會嚴厲審判背逆的以色列人民。
第1至2節,「巴比倫神明的末日到了」,表示上帝要嚴厲懲罰它。而這裡提到「彼勒」(Bel),這是巴比倫人民所崇拜「馬杜克」(Marduk)神明的別名,意思是指「主」。而「尼波」(Nebo),這是巴比倫人民稱為「拿布」(Nabu)的神明,它是「彼勒」神明的兒子,專事管理智慧和寫作,有如台灣民間的文昌帝君。現在因為上帝審判要摧毀巴比倫,所以描述這些偶像神明無法「自救」,都被波斯軍隊當作戰利品帶走,或是拿去劈成燒飯的柴堆,也可能要將之載去丟棄、搗毀。但因為神像鑄造得非常大,反而成為驢子載運時的「重擔」。
第3至4節,「殘存的以色列人」,這種用詞從主前第八世紀,北國以色列被亞述帝國消滅之後開始出現,也在先知的文獻中成為一個重要主題,用來表示雖然在惡劣的環境下,上帝還是伸手救助他們,保留了一些忠實於祂的子民,作為將來復國後的種子。上帝說在以色列民族「一出生,一出母胎」,祂「就關心」他們。聖經作者經常用這種「母腹與胎兒」之間關係,來表明上帝對生命的關切(參考以賽亞書四十四:2、四十二:14、四十九:15)。而這裡用「我是你們的上帝」,這句話充分顯示出「約」的意義(參考耶利米書七:23、三十一:33),代表著上帝的拯救(參考出埃及記六:7,利未記廿六:12)。
第5至7節,先知以賽亞的信息中,上帝是至高也是神聖的的神,絕對不允許有任何人或任何神明跟祂相比。而一般用來雕刻偶像神明所用的就是上帝創造的金屬或樹木。在前面有多次提起過這些偶像神明的鑄造情形,特別在以賽亞書第四十四章12至20節,描述得很詳細(參考耶利米書十:3-5)。這種用人的手所造出來的神明是「不能救人脫離苦難」,即使「向它祈禱」也沒有用。
第8至11節,這段詩歌提醒以色列人民要回想過去歷史中,上帝怎樣伸出祂的手救助以色列人民,現在也一樣,上帝依照自己的「計畫」、「旨意」來拯救以色列人民。上帝計畫從「東方」「召來一人」,就是指波斯的塞魯士皇帝,帶領軍隊「像老鷹俯衝下來」,這表示兩種意義:一是指上帝的拯救,使人無法想像得到,超乎人所需要和期待的。二是指上帝的懲罰很快臨到,使人來不及做任何逃離災難的準備。上帝既然這樣宣告,就表示祂「一定實現」所宣告的拯救計畫,絕對不是戲言。
第12至13節,這裡「頑固的人」跟第8節所提起「有罪的人」之意相同,是指那些崇拜偶像神明的子民,拒絕聽從上帝的命令。上帝要「親自把勝利帶來」,那些原本對勝利不抱任何期望的人,如今將完全改觀,從原先以為是「遙遙無期」,改變為「那日子不遠了」。因為上帝不會「耽誤勝利的來到」,祂的拯救計畫即將實現。
9.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七至四十八這兩章有一個共同主題就是:上帝要借用波斯帝國皇帝塞魯士來當僕人,差派他去帶領上帝的子民脫離巴比倫的轄制,使他們重返故鄉。為甚麼上帝要懲罰巴比倫?依據以賽亞書第十四章12至15節的記載,是該國從國王到人民都很驕傲,甚至要和上帝共比高,忘記了他們是上帝所徵召來當僕人(參考耶利米書廿五:9),必須聽從上帝的旨意,而不是把自己當作上帝。
第四十七章,是以哀歌的形式寫出來。內容在描述曾經輝煌、榮耀到極點的巴比倫帝國,如今將沒落,且將面臨被毀滅的結果。
第1至4節,經文開始就是上帝直接對巴比倫說話,要它「下來」,且是從它的「寶座上下來,坐在地面的灰塵上」,這裡用「灰塵」形容巴比倫即將陷入極為卑賤之態(參考約伯記一:8),表示它的名譽掃地如同灰塵一般。且說它將「成為奴隸」,負責「推磨,磨麵」的工作。而它的婦女被迫必須「除下面罩」、「脫下長裙,露出腿來」如同妓女一般。而它的人民將被對待如同奴隸,正像過去他們對待猶大人民一樣,不僅是被剝掉了身上的衣物而「赤裸」,就算要過河也必須是赤腳涉水而過,這都是上帝「報復」它們的懲罰,因為上帝要拯救「釋放」以色列人民。
第5節,現在上帝下命令,要巴比倫「不許作聲」,去「坐在黑暗」的監牢裡,它已經失去了原先上帝揀選出來當僕人時擁有的光環。
第6至7節,這裡很清楚指出並不是巴比倫帝國有甚麼能力可以制伏以色列民族,而是因為上帝的旨意,要用巴比倫來懲罰以色列人民。但巴比倫以為自己很行,用極其慘忍的手段對待以色列,「毫無仁慈,對老年人也殘酷無情」,從「不思想這事的結局」就是滅亡。
第8至9節,「聽吧!」這是一句警語,且是很嚴肅的語句。這兩節指出巴比倫滅亡的原因,就是「自稱跟上帝一樣偉大」,這在表明巴比倫帝國人民的心目中,根本不把上帝放在裡面,不但這樣,統治者還會把自己當作是神,要人民崇拜他(參考但以理書六:7)。現在上帝要透過波斯帝國的塞魯士來懲罰它,可想像得到的結果就是人民將會「喪夫失子」,沒有重新再起、復興的機會。
第10至13節,既然巴比倫自認跟上帝一樣偉大,沒有人可比,而且「以為沒有人看見你的惡行」,現在上帝表明祂不但清楚看見它所有惡劣的行徑,且要出手嚴懲,就算它用盡所有「法術」,災難照樣降臨到它身上,任何「咒語」都救不了它。縱使國內許多「星象家」也無能為力,只能「按月」說出將要發生的災難而已。
第14至15節,這些宗教師或是星象學家,看起來很有學問,可以占卜預測將會發生的事,但卻無法保護自己免受災難。因為上帝出手懲罰的時候,任何人都無法逃離。想要倚靠自己的知識、才能的人,最後就是「走上末路」,無法得到上帝的賜福。
10.第四十八章:
這章的詩歌是第四十至四十八章這段經文的總結,說明以色列人民為甚麼會淪為巴比倫的奴隸?原因就是他們享有以色列這名號的尊榮,但卻沒有順服上帝的心,而去拜偶像,悖逆上帝的旨意,這些都在說明他們拒絕聽從上帝的信息。因此,在這章中,詩人也就是先知以賽亞很清楚述說以色列人會淪為奴隸之因,是他們拒絕上帝的話。現在上帝要重新塑造他們(參考第10至11節),並且要伸手拯救以色列人民離開巴比倫,並不是因為他們已經悔改,或是真的有改變,而是上帝信守過去祂和以色列人民的祖先之間的立約,上帝期盼以色列人能夠在脫離巴比倫之後,真的聽從上帝的話。
11.第四十八章1至11節:
這段詩歌很清楚指出以色列人民之所以會淪落為他國奴隸,並不是因為上帝不愛他們,而是他們拒絕聽從上帝的話,才落到如此悽慘的下場。整本聖經的中心信息是:聽從並且確實遵守上帝的話語,必然會得到上帝的保守,在上帝所應許的土地上存活。
第1至2節,再次呼籲以色列人民要「聽這話」,也就是上帝透過先知所傳遞的信息。這裡用「雅各家的人」、「是以色列人」、「是猶大的子孫」等用詞,其實都是指全體以色列人民。特別要注意的是,當提到「雅各」這一名詞時,也同時在表示他們是和上帝立約的族群。但不要以為全部以色列人民都是「聖城的人民」,而是僅有的少數,因為僅有少數是真的「倚賴」以色列的上帝。
第3至5節,這段詩歌再次說明這位以色列的上帝「預言將要發生的事」,不但如此,祂也可以決定在甚麼時候要「實現」預言。上帝也明確指出以色列人民因為心硬,「剛愎自用」、「頑強如鐵」、「堅硬如銅」,他們根本不把上帝的話放在心裡。但上帝讓以色列人民知道他們將會遭遇到的懲罰,而這絕對不是他們去拜的假神所能預先警告他們的事。
第6至8節,這段詩歌再次強化了第5節所提起的,上帝所預言的事都發生了。而且祂現在要繼續發佈新的預言,要使所有的預言應驗。上帝這樣的動作只有一個目的:讓祂的子民知道,擁有這種能力的神,才是真正的神。而這些都是「隱藏的事」,沒有人知道,也是「從來沒有聽見過」的事,但上帝現在要讓這些事發生,這是指上帝要興起波斯皇帝塞魯士,這是當時的以色列人民無法想像得到的。因為當時巴比倫乃是整個中東地區最強悍的帝國,但上帝卻讓波斯打敗巴比倫帝國,並且將之完全消滅。而這種事,上帝故意不及早發佈,以免那些拜虛假之神的人民又說他們早已經知道了。上帝清楚知道這些悖逆的以色列人民心懷「詭詐」的念頭,而這是上帝最厭惡的行為。
第9至11節,上帝一再容忍以色列人民的悖逆行為,但透過許多方式來「試煉」他們,就是讓他們經歷「痛苦的火鍛鍊」,希望他們在苦難中,認識上帝才是真正的拯救者、真正的神。上帝強調祂會這樣做就是為了要維護祂的聖名,因為祂和以色列人民之間有約。祂信守這約,才會伸手救助他們(參考出埃及記二:23-25)。
12.第四十八章12至22節:
在這段詩歌中,詩人先知以賽亞再次強調,並且呼籲以色列人民,必須要聽從上帝的話,因為這是他們獲得拯救的唯一途徑。上帝不但期盼他們會聽從祂的旨意、命令,同時也會給予所應許的福氣。
第12至13節,「雅各啊,聽我說吧!」這句話和第1節a句是相同的意思,對象就是以色列人民。這裡再次強調這位拯救的上帝「是開始,是終結」,表示這位上帝是永恆的主宰,祂是「天和地」的創造者。
第14至15節,大家都要聽上帝的話。這裡上帝已經清楚表示要呼召波斯的塞魯士皇帝作祂的僕人去攻打巴比倫(參考以賽亞書四十五:1)。因為被上帝呼召而順服的人,必定會得到上帝的賜福而得到「興盛」的福氣。
第16節,上帝的僕人,必須面對上帝。領受上帝的命令、旨意,就是面對上帝,上帝會親自下命令並且賜力量給祂所揀選、差派的僕人,讓他們有能力完成使命。
第17至19節,再次出現「以色列神聖的上帝」,這詞要表達的意義,是指這位上帝就是救贖主,這位救贖主一再呼籲祂的子民聽從「命令」,這樣「平安就像河水滔滔不絕」來到他們當中,聽從上帝的話的社會,也會享有「公義」像「浪濤滾滾而來」,充滿著生命的喜樂,這樣的社會、國家就不會被敵人「消滅」。
第20至22節,這裡說到上帝伸出救助的手,帶領以色列人民離開奴隸之地巴比倫,這樣大好的消息要傳遍到「天涯海角」給所有被擄的人民知道,不但這樣,上帝也會引領祂的子民「走過沙漠」曠野之地,且會從「磐石流出水來」使他們不至於乾渴,而能平安地返回故鄉巴勒斯坦,就像當年帶領以色列人民的祖先離開奴隸之地埃及一樣。而上帝會棄絕作惡的人。
13.第四十九章:
從第四十九至五十五章是第二時代先知以賽亞信息的另一個段落。在這段落中,這位詩人先知以賽亞提出一個重要的中心思想:上帝的僕人受苦。就像在第四十八章16節所記載的,這位僕人很清楚上帝差遣了他,這正好回應了第六章8節,當上帝在呼召人去傳祂的信息時,這位僕人自告奮勇地說:「我去!請差遣我!」但上帝是提醒他,不要過度樂觀,以為大家一定會聽從他所傳講的信息。若是會,他們早就悔改歸向上帝而得醫治了(參考六:10)。這就是先知耶利米一再向以色列人民提出的,不是上帝不理會祂的子民,祂一再派出僕人去對以色列人民呼喊,要他們歸向上帝,但他們都拒絕聽從(參考耶利米書七:13、廿五:4-7、廿六:4-5),甚至後來以色列人民被擄到巴比倫去後,先知耶利米在他所寫給以色列人民的書信中,還是繼續呼籲他們要聽從上帝的話(參考耶利米書廿九:19-20)。
上帝盡忠的僕人一定會很忠實地將上帝話語傳遞出來,而上帝的子民若是遵從,上帝一定會看顧保守。因此,可看出整本聖經有個中心信息:要聽從上帝的話,因為上帝的話語是永遠存在,其他的東西都很快就會消失(參考以賽亞書四十:6-8)。
14.第四十九章1至7節:
這段經文一直被看為是一首上帝僕人的詩歌。有時也會被稱為以賽亞書中的第二首僕人詩歌;第一首是在第四十二1至4節。而在這第二首詩歌中,再次說明以色列就是上帝的僕人,這肯定地表明出來:上帝並沒有離棄與祂立約的子民以色列。
第1至3節,這節強調不論居住在哪地方的以色列人民,一定都要傾聽上帝的呼聲(參考以賽亞書廿四:14-15a)。這裡的「諸海島的人哪」、「遠方的人哪」,都在表示居住在世界各地的海島人民,就是指當時被賣到遙遠的國家、地區去當奴隸的以色列人民。值得注意的是這裡說這位被選召的僕人是在「出生以前」、「未出母胎」就已經被「指名呼喚」了,這點在第四十四章1至2節、第四十六章3節等處都曾提起過。這也是先知耶利米親身的經歷(參考耶利米書一:4-5)。再者,上帝選召的僕人傳遞的信息有如「銳利」的劍(參考希伯來書四:12)。且上帝所造的「銳利的箭」是「隨時可以發射」。這表示上帝選召的僕人,上帝會賞賜給他們有完成任務的能力。上帝不會選召一個人,卻讓那個人自己到處摸索。
第4節,這節是僕人在回應上帝的話。他雖然是「努力工作,可是毫無效果」,這句話也說出了上帝忠實僕人出去努力傳上帝的信息,可是人們不願聽從。他說「用盡力氣,仍然一事無成」,這就很像第五十二章13節至第五十三章12節所描述的那位受苦之僕人一樣。不過上帝忠實僕人並不因為受苦而失去對上帝的信心,他深信上帝會為他「伸冤」,而上帝會照忠實僕人的行為來「獎賞」他。
第5節,可對照第1節。上帝揀選的僕人是很「光榮」的。而他的力量是來自上帝的賞賜。
第6節,這節再次說明第5節的僕人之使命,就是要使人認識上帝的救恩,讓眾人看見上帝拯救的亮光。這「救恩普及天下」,這就是要把上帝的愛傳開來,使更多人享受上帝的救恩。
第7節,這節濃縮了第五十二章13至第五十三章12節的中心思想,上帝的僕人表面上看起來是受苦難,但上帝透過這些苦難,進行祂奇妙的拯救行動。人看為卑微的「僕人」,卻是代表著上帝的救恩。「上主必持守他自己的應許」,這句話說明了上帝的話一出,事就必定成。因為祂是信實的上帝,所說的話,一定會實現。
15.第四十九章8至26節:
這段首詩和第四十章1至11節的詩歌內容有很多相似之處,是再次確定上帝要伸出救助的手,帶領以色列人民重回已經荒廢好許久的家園,而這也是被擄到異域去過奴隸生活的以色列人民日夜所盼望的大事。
從這章第14節開始直到第五十章,都是在說明以色列人對上帝不再心存盼望,但是上帝卻一再表明沒有忘記祂的子民,一定會拯救他們,這兩種不同的反應交織在一起。在這裡的詩歌中,作者有三次提出問題,就是第14節、第21節,和第24節。然後第15至20節回答第一個問題;第22至23節回答第二個問題;第25至26節回答第三個問題。
第8節,這節的詩歌很清楚,表明上帝將會重新與他的子民和好,要「垂聽」、「幫助」、「保護」他們,並且要重新領他們回到故鄉去「重建家園」。
第9至10節,這兩節可參考詩篇第廿三篇,以及以賽亞書第四十三章19至20節。
第9節,對那些「被俘的說:你們自由了」這句話是極大的好消息,這跟「對黑暗中的人說:你們重見光明吧!」一樣,有重要的意義。而這也是上帝僕人被派出去的任務,以及要傳揚的信息內容(參考四十二:7)。施洗約翰的門徒被派去問耶穌的身分時,耶穌也是這樣回答(參考路加福音七:21-22)。
第11至13節,這三節很清楚說到上帝拯救了祂的子民,為了要讓祂的子民順利返回故鄉,上帝特地「在高山上開闢道路,造一條大道」給祂的子民走。因此,祂的子民會從「從西,從北,又從南方的希尼來」,也就是指來自世界各地。因為生命獲得拯救,很自然地就會唱出頌讚上帝的詩歌,且是會「大聲頌揚」,表示對上帝的感恩。
第14節,也是從這節開始,直到第五十章是關於他們對上帝有兩種矛盾的心境不斷交織的描述,即是對上帝的拯救失去信心,或是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
這裡詩人說「上主已經遺棄我們」,類似這種失志的話,在第四十章27節,以及耶利米哀歌第五章20至22節也出現過。以色列人民認為上帝已經不再看顧、保守他們。
第15至20節,這段詩歌是在回答第14節提出疑問,認為上帝「已經遺棄」祂的子民。
這裡一開始就用「母親」和「吃奶」、「親生的嬰兒」來作比喻,表明上帝和祂的子民之間,就如同母親和吃奶的新生嬰兒一樣,是一種不可割捨的生命關係。詩人用這種方式在對「耶路撒冷」的子民,也就是猶大國的以色列人民說,上帝絕對不可能忘記他們,因為上帝都把他們的「名字刻在手心上」,表示永遠不會忘記,也塗抹不掉。上帝要來重建他們的家園,而侵佔他們的人會很快離開,上帝要用祂的「生命保證」,也因此,返回故鄉的人只會越來越多,多到「需要更大的地方」才容納得下。
第21節,這節可說是對19至20節的具體回應,也是以色列人民發出的疑問。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是因為所看到的遠遠超過他們能了解的現象。因此,提出三個不解的現象:
第一個現象是人口增加很多。第二個現象是怎會有人扶養這些幼兒長大成為年輕一代,且是具有相當活力的一代。第三個現象是過去「孤苦伶仃」,現在則是看到下一代出現,不再是絕望,而是生命出現新的希望。
第22至23節,這兩節是在回應第21節的疑問和驚訝。
上帝「向列國示意」,意思是指上帝要向那些曾經買賣或擄走以色列人民當奴隸的國家、族群說話。上帝要他們將以色列人民的下一代送還給以色列人民。這些國家、族群就像是以色列人民的「養父」或「奶媽」一般(第23節)。不但這樣,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上帝的命令,且上帝會賞賜給祂的子民極大榮耀,因此,這些族群、國家的代表都會來「跪拜」,還會用「舔你腳上的飛塵」,表示返鄉後的以色列人民,將在眾國家、族群之前擁有尊嚴,不再被看成是卑賤的奴隸,大家要尊敬他們,這是上帝奇妙的作為。因此,要對上帝有堅定的信心。
第24節,這是第三個疑問句,但卻是帶著肯定的句型。過去巴比倫帝國有如「勇士」、「征服者」,怎麼可能從它的手中「奪走戰利品」、「搶救俘擄」呢?
第25至26節,這兩節是在回答第24節的句子。
先知以賽亞說這樣的事即將發生,而且是「快發生」,之所以能夠從「勇士」或「征服者」手中搶救俘擄、戰利品回來,是因為上帝要將他們看成是「仇敵」,而上帝打擊的方式就是讓他們彼此「互相殘殺」,這樣,他們就會從一起「壓迫」他人,變成彼此傷害。以現代人的用語來說,就是「內戰」。這裡用「喝自己的血」來表示。而這只有在上帝的「大能」之下才能成就的大事。
16.第五十章:
這章的詩歌是用兩種當時的人都清楚的觀念來比喻上帝與以色列人之間的關係,就是夫妻關係以及畜養奴隸的制度作為教導。以色列人民一直將上帝和他們民族之間的關係,比喻成夫妻。上帝是「丈夫」;以色列民族是上帝的「妻子」(參考以西結書十六:8)。雖然以色列人民一再背叛「丈夫」上帝,但這位慈悲的上帝(丈夫)卻一直是深愛著與祂立約的以色列人民(妻子),這是整本聖經提供一個重要觀念:上帝與祂立約的子民有永遠不可磨滅的生命,如同夫妻連結成一體之關係。
再者,古代社會有蓄奴的制度和習俗。以色列人民在戰敗之後,被販賣或是被擄為奴。但上帝卻伸出救援的手救助他們,祂要把這些被賣為奴的子民救贖回來,讓他們重新活在有自由、有尊嚴的環境下。
這章可說是繼續第四十九章所提起上帝會拯救以色列人民的承諾,上帝要將他們從敵人巴比倫帝國手中拯救出來。但就像前面所提起過的,這件大好消息在以色列人民中流傳開來後,出現出兩種聲音:一是以色列人民當中還是有人繼續這樣問:上帝為甚麼在之前拋棄了他們?二是上帝果真會伸手救助他們脫離奴役他們的人的手嗎?這位既是詩人也是先知的以賽亞則秉持著一貫的理念:上帝一定會贖回他們。因為以色列人民是祂親自揀選的子民,且是跟祂立約的百姓。
第1至3節,這三節可說是一種隱喻的方式,在說明以色列人民會被外族人俘虜去當奴隸的主要原因是他們離棄了上帝,並不是上帝拋棄他們。
就像前面所提起的,以色列人民在奴役的痛苦生活中,第一件想到的事是認為上帝「趕走」他們。這裡的「趕走你們的母親」和「給她休書」所要表達的意思都是指「離婚」。但上帝提出反問「休書在哪裡」,表示沒有這回事。再者,他們認為會被擄去當奴隸,好像被上帝給賣了一樣,上帝在這裡問以色列人民,「究竟是賣給哪一個」。上帝強調他們會淪落成為奴隸,是因為他們的罪故。接著上帝很清楚表達的信息是:為甚麼以色列人民懷疑上帝拯救他們的能力?「為甚麼沒有人」回應上帝呼喊的聲音?這是上帝提出的反問,莫非以色列人民還在懷疑上帝的能力?只要看過去上帝帶領他們祖先出埃及的各種神蹟,就會清楚明白上帝的大能(參考參考出埃及記十:21-29、十二:30)。
第4節,從這節開始至第9節的這一段可說是第二階段的先知以賽亞,以賽亞書總共有四首描述上帝僕人的詩歌,這段是第三首,其它詩歌分別在第四十二章1至4節;第四十九章1至7節;以及第四段是在第五十二章13至五十三章12節。這四首詩歌都有個特點:上帝的僕人是絕對忠實的。
詩人在這裡開始就說上帝「教我說該說的話」,這句話已經清楚說出上帝僕人的使命和責任,就是忠實於上帝的話,如同先知米該雅所說的,上帝要他說甚麼,他就說甚麼(參考列王紀上廿二:14)。而他的責任是去「安慰憂傷的人」,為此,這位僕人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聆聽上帝的話語。
第5至6節,這僕人很清楚上帝給他的使命,以及他應盡的責任。因此,即使被人「鞭打」,或是「鬍鬚」被「拔」,甚至被「吐唾沫」在他的「臉上」,這位忠實的僕人絕對會「忍受人的侮辱」,不會「反叛」上帝,也不會「違背」上帝的旨意或命令。
第7至9節,因為他是上帝所揀選的僕人,因此,任何的羞辱都無法「傷害」他,他有堅忍的毅力「勇敢地忍受一切」,因為很清楚上帝就在他的「身邊」,會替他「伸冤」,且在上帝法庭,上帝也會替他「辯護」,因此,他可以安然自在,不用懼怕。
第10節,這節很清楚表示「凡是尊重上主、聽從他僕人教訓的人」,不論遇到甚麼困境,都會知道「信靠上主,倚賴上帝」,因為知道上帝不會視而不見,或是袖手旁觀,上帝祂絕對會伸手救助,為祂忠實的子民伸冤、辯護。
第11節,說出了整本聖經提供的一則信息:上帝是會報應的神。任何設羅網想要陷害他人的人,結果一定是掉進自己所設的羅網中。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