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414期

以賽亞書第廿八至三十六章
1.第廿八章:
從這章開始一直到第三十五章止,這段經文是以賽亞書很重要的一個段落。因為在這段經文中,探討一個很重要的主題:當敵國亞述持續強大,威脅到猶大國時,猶大國的領導者到底要倚靠上帝?或是要倚靠他國強大的武力和政治力量?若是要倚靠上帝,他就必須回到聖經的教導,全心全意信靠上帝。其實,這樣的問題不是只針對南國猶大,而是針對所有以色列人民。
這段經文有一個重要的歷史背景,就是在亞述帝國皇帝西拿基立執政時代,國勢非常強盛,所以當西拿基立派兵攻打耶路撒冷城時,他的大將以極為狂妄囂張的姿態對猶大國挑釁(參考以賽亞書第三十六章)。其實,在希西家王的時代,宮廷中就有許多參謀認為可以倚靠埃及的軍事援助,避免被亞述帝國併吞。希西家王聽從了這些參謀的建言,結果反而導致許多城鎮被亞述帝國佔領,最後危及首都耶路撒冷(參考以賽亞書三十六:1-2)。先知以賽亞就是在這段經文中,斥責當時宮廷幕僚主張去投靠埃及的想法是錯誤的。而先知以賽亞則是強烈建議希西家王必須真心倚靠上帝的帶領,才能擺脫亞述的侵犯(參考以賽亞書三十七章)。
2.第廿八章1至13節:
這段經文是針對北國以色列所提出的警告。先知以賽亞透過預言北國以色列的滅亡,來警告南國猶大的人民,要從北國以色列所遇到的災難,得到警惕,及早悔改歸向上帝。在這段信息中也同時清楚指出這些宗教領袖們的低俗、無能,就如同現代的「神棍」一般,只會欺騙人民,不知道如何忠實於上帝的話語,更不會真實傳遞上帝的信息。
第1節,這裡提到第一個「遭殃」的預言。「光榮」、「花冠」、「香水」等用詞是描述北國以色列首都撒馬利亞這個城市過去輝煌的景況。然後用「喝得爛醉倒在地上」這句話說明了北國以色列的領導者失去了明智的心靈,導致整個國家失去秩序,無法站穩腳步。因此,這裡用「倒在地上」,其實正好在表示國家將會滅亡。
第2至4節,這段經文表明上帝的忿怒,就像「強風」、「暴雨」、「猛烈的洪水」,這些大自然的力量都是人無法抵擋的,它們的威力會大到讓人膽戰心驚。國家會面臨這樣的結果,是因為領導者如同「喝醉了酒」一樣,思路不清,意識模糊了。這樣的領導者只會被敵人鄙視,甚至被人以對待奴隸的輕蔑態度,逼他們與外族通婚(參考列王紀下十七:5-6、十七:24)。
第5至6節,先知文獻的特色,就是描寫上帝有懲罰,但也有救恩,而上帝的救恩總會隨著上帝懲罰來到。這兩節說出這種信息,跟前面第1至4節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結果。這裡出現「劫後餘生的子民」,表示這些人都是對上帝忠實,沒有去拜其他偶像神明的子民,即使在最艱困的環境下,他們依舊堅守著與上帝之間的純潔關係。上帝會將祂的榮耀如同花冠般,再次「戴在劫後餘生的子民」,恢復他們原本屬於上帝揀選之子民應該擁有的榮耀。再者,上帝也會賞賜公義的社會和生活環境給「劫後餘生的子民」。
第7至8節,「先知和祭司」,前者是指上帝的代言者(參考列王紀上廿一:14);後者是指帶領人民透過獻祭敬拜上帝的宗教師。這裡指出這兩種宗教領袖,也是一樣「醉得東倒西歪」,表示他們根本就「不明白上帝給他們的異象」。看不見上帝給予的「異象」,也沒有能力可「辨別是非」。從第8節就可看出整個社會混亂的狀況。
第9至10節,這兩節說出人民對這些宗教領袖傳遞的信息不滿。因為不知道他們到底「在教些甚麼」,只能像對嬰兒講話一樣,用最簡單的語詞。這裡用「一課一課、一行一行、一個字一個字地教導」,來形容先知們就是把人民都當作甚麼都不懂、都不會的孩童,也反映出這些先知們根本就沒有認真看待上帝的信息。
第11至13節,這段經文已經說出上帝的審判,如果他們還是「不聽」上帝的話,上帝的審判就是會「打發外國人,用奇異的語言來教導」他們,這明白指出:拒絕聽從上帝的話語,等於自尋滅亡。因為這些外國人所講的話他們完全聽不懂(參考以賽亞書三十三:19),正好可以用來懲罰他們悖逆上帝的心。他們將會像幼兒剛學走路一樣,每「走一步」,就會「摔一跤」。
3.第廿八章14至29節:
這段經文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虛偽、撒謊等行為,都是上帝所厭惡的行為,而驕傲更是上帝所無法忍受的態度,因為驕傲等於是在褻瀆上帝的神聖,必定會招來上帝嚴厲的懲罰。在這段經文中,先知以賽亞用以色列人民最熟悉的農事生活和工作方式,來說明上帝像一個老練的農夫,一定會很有計畫進行所有的農事,雖然有時計畫也改變,但一當他開始耕種,就已經確定目標。先知用此比喻來說明只要上帝一出手,就會定意去完成。
第14節,這節說「在耶路撒冷治理人民的傲慢首領」,等於是在指那些耶路撒冷的領袖們因為是「傲慢」,所以不認為上帝才是他們的庇護者,而且會用鄙視的態度看待信仰之重要性。
第15至17節,先知以賽亞非常清楚,若是由這種「傲慢」的人領導一個國家或是社會,等於是「跟死亡簽了約,跟陰府訂了合同」一樣的危險。但上帝卻要「在錫安建立堅強穩固的基礎」和「貴重的基石」,而且是要以「真理與公義」是一個社會穩定的基礎,先知以賽亞呼籲以色列人民一定要對上帝有信心,他強調「有信心的人必然堅定不移」。但一個社會若失去真理和公義這兩項基礎,縱然經濟繁榮,也必是剝削了貧困者而得來的。這樣的社會是上帝所厭惡,且是上帝所要懲罰的原因。
第18至19節,這段經文回應了第15節所說的,先知以賽亞要以色列人民聽好,不要以為跟埃及結盟就可以解決問題,沒有。若沒有上帝的帶領,就是自取滅亡。「災難」是指上帝的懲罰,就像第17節所提到的,有冰雹、洪水。而且上帝的懲罰是必定徹底,不會有任何緩衝空間。
第20節,這是一句流傳在巴勒斯坦的諺語,表示毫無益處。先知以賽亞用這諺語來表示:猶大要跟埃及聯盟,不但沒有用,反而使自己礙手礙腳,全身都不舒服。
第21節,這裡先知以賽亞提起歷史故事。關於「比拉心山」,可參考撒母耳記下第五章20至21節,上帝幫助大衛打敗非利士人,情況有如「洪水沖破堤防」一般,使非利士人受到相當慘重的損失。「基遍谷」,可參考約書亞記第十章1至11節,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民在基遍擊潰了耶路撒冷、希伯崙、耶末、拉吉,和伊磯倫等亞摩利王聯合的軍隊。這兩次的出擊,都是在上帝親自帶領下完成的。有上帝的幫助,就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力量和勝利。這說出一個重要的觀念:上帝可以幫助以色列人民對抗敵人,上帝也可能將悖逆祂的猶大人民當作祂的敵人,就像祂打擊非利士人,或是用冰雹打擊亞摩利人一樣。屆時,猶大人民不要以為上帝打錯了對象。
第22節,這節是先知以賽亞用警告的語氣告訴以色列人民,要他們不要把上帝的懲罰當作是可「譏笑」的信息,否則只會為他們帶來更大的懲罰,他們絕對不逃出上帝忿怒所帶來懲罰的「厄運」。
第23節,「要留心聽」,這是來自天上的呼籲,在先知的文獻中一再出現。
第24至25節,這兩節都是用農夫在田裡犁田、工作的實況,說明農夫耕種必定會有預定的目的。因為要栽種的農作物不一樣,耕田的方式也會有不同。先知以賽亞用「小茴香和大茴香」跟「小麥或大麥」,以及「在田的邊緣種其它穀物」等,來說栽種的種類不同,耕犁的方法也會有差異。先知以賽亞用這種比喻,在說明上帝出手之前,也都會先計畫好一切的工作,不論是拯救,或是懲罰都一樣。
第26至29節,如果農民都知道怎樣耕種,就更不用說賞賜生命給農民的上帝了。先知以賽亞用農事作比喻就是要讓猶大人民知道上帝對待他們,就像一個農夫知道怎樣篩選麥子或其他農作物一樣,先知以賽亞期盼他的同胞猶大人民趕緊悔改認罪。
4.第廿九章:
從這章開始到第三十二章止的經文都在描述亞述帝國對南國猶大的侵略。
第1節,從第廿八章開始到第三十四章止,先知以賽亞提起六個災禍。第廿八章1節一開始就說到第一個「遭殃」的以色列國,現在第廿九章1節提到第二個「要遭殃」的對象就是「耶路撒冷本身」。雖然耶路撒冷都照例在節期中舉行各種祭典,看起來好像對上帝很忠心,其實並不是真的如此。
第2至4節,延續第1節,提到上帝降災難在耶路撒冷之後,人民將會「呻吟哀號」,而且是「全城要變成一座血淋淋的大祭壇」,這已經清楚在說明是上帝允許以色列人民的仇敵來攻打他們。而這些攻擊相當嚴厲且殘酷,導致耶路撒冷的人民都「不敢作聲」,只能「蹲在地上」等候災難趕緊過去。因為若發出聲音就會被敵人聽見而暴露行蹤,為自己帶來更大的災難。
第5至8節,此段經文剛好與前段第1至4節所描述的景況完全相反。在這段經文中,先知以賽亞傳出上帝拯救的信息。他說「忽然,出乎意料」,上帝會用各種人料想不到的方式來驅散敵人,這種方式包括了「雷轟」、「地震」、「暴風」、「巨浪」、「烈火」等,這些都不是任何國家的力量可以阻擋得住。上帝用這些當作工具來拯救以色列人民,讓攻擊耶路撒冷的敵人毫無招架的餘力。
第9至12節,這段經文是指猶大和埃及聯盟是愚蠢的想法。先知以賽亞一再提醒以色列人民,上帝曾將他們的祖先從被奴役之地埃及搶救出來。現在雖然受到亞述帝國的威脅,但只要專心倚靠上帝的保守帶領,必定可以安然無恙。捨棄上帝而去尋求埃及的支持是非常「愚蠢」的想法。不但如此,採取這種策略就跟瞎眼的人相同,是「盲目」的行動,也像喝「醉」了的人一樣,隨時會倒下去。先知以賽亞提到一個重要的觀念:若是沒有上帝啟示,不論是世上的「飽學之士」,或是「目不識丁」的人都將無法明白上帝所啟示的意義。
再者,這裡也有另一個意思,就是不論是誰,大家都不想用時間去解讀上帝「書卷」--聖經中的話語(參考以賽亞書一:1),只想請人讀給他們聽,但即使請了飽學之士講解,若是沒有上帝啟示也是枉然。
第13至14節,這段經文正好說出假先知和祭司虛偽的信仰態度,和他們誤導人民對上帝之敬拜行為--欠缺真誠的心,這正好顯示他們在信仰的程度上很膚淺。先知以賽亞強調上帝很痛心猶大的人民,只會用「唇舌」口中唸唸有詞地敬拜祂,但他們的「心卻遠離」,說穿了,都沒有用真心實意的態度敬拜上帝。先知耶利米也指出他那時代的以色列人民有同樣的問題(參考耶利米書十四:11-12)。這裡更清楚地指出「他們的宗教僅是人間的一種規條傳統,熟讀背誦而已」,這是指外表的行為。為此,上帝一定會嚴厲懲罰他們。上帝會使「聰明人的聰明」、「精明人的精明」都變成沒有用的東西。
第15至16節,這兩節指出人心中以為「沒有人曉得他們在做甚麼」,但是聖經作者說上帝是無所不在的神,不論是上到最高的天,或是下到地底最深的深淵,都會遇到上帝(參考詩篇一三九:7-8)。耶穌就很清楚的說,人在「隱密」中所做的事,上帝都看得非常清楚(參考馬太福音六:4、6、18)。當這些領導者「顛倒是非」時,正好說明他們心中根本沒有上帝。
第17節,這節成為下段經文的一個轉折點。主要在說明,真正改變一切的,就是上帝,只有祂才有能力使「荒地要變成肥田;肥田要變成荒地」。因為萬物都是來自上帝的創造,也在祂的手中成就歷史大事,因為一切萬事都有著上帝的旨意在其中(參考詩篇一三五:6)。
第18至21節,這是一段美好的信息,也是審判的信息,讓那些忠於上帝的子民,就是「聾子會聽見」、「盲人會張開眼睛」,這都在回應第10至11節原先盲目的心靈,將再次重新開啟。在以賽亞書第三十五章5節,先知的預言中,說「瞎眼的能看,耳聾的能聽」,這是上帝極大的救恩。當以色列民族這群劫後餘生的子民看見上帝的奇妙作為,在上帝帶領他們回歸故鄉後,他們就會像是開了耳朵與眼睛的人一樣,明白並遵從上帝的話。
第22至24節,這段經文再次說明了上帝對以色列子民的期盼,希望他們會知道帶領他們祖先離開埃及的上帝,一定會保護他們,他們也將看見上帝所賜給的各種福氣,而會「敬畏」上帝,甚至連「愚笨的人」也會因此而認識上帝的救恩。
5.第三十章:
這是繼續談到關於以色列人民會「遭殃」的問題。在這章很清楚記載,是針對南國猶大和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民說的。背景依舊是跟猶大準備要跟埃及簽訂聯盟的時間。先知以賽亞一直警告南國猶大,千萬不要相信埃及,而是要倚靠上帝的保守。他一再告訴猶大人民和領袖們,只有上帝才有能力抵擋亞述。跟埃及簽訂聯盟,只會為自己帶來更大的災難,北國以色列就是個最好的例子。
這一章也可看出先知文獻的特色,就是有上帝嚴厲的譴責,但在譴責之後,就有上帝憐憫的恩典。
6.第三十章1至18節:
在這段經文中有四個段落記載上帝透過先知以賽亞傳出來的預言,包括有第1至5節、第6至7節、第8至14節、第15至18節等。前兩段預言,都是向埃及求援的事件有關,而第三段則是針對那些圍繞在希西家身邊的策士有關,先知以賽亞提到這些策士根本就聽不進上帝的話。
這段也是從第廿八章開始提到第四個會「遭殃」的對象。在這個預言中,先知以賽亞說上帝強烈譴責猶大人民,因為他們不願意尋求上帝的庇護,卻想要去找埃及的幫忙,他說這樣做只會為猶大帶來災害,毫無幫助。
第1至5節,「治理猶大的人要遭殃了」,這是指國王和他身邊的人,將會成為上帝懲罰的對象。這些人的權柄來自上帝,他們就必須負起錯誤的責任。這裡說這些猶太人領袖「背叛」上帝,意思是指他們沒有聽從上帝的話。原因是他們「跟人簽訂」違背上帝旨意的條約,也就是與埃及簽訂同盟條約之意。在這裡上帝很清楚指出,跟埃及聯盟是沒有用的。因為上帝若定意要用亞述懲罰猶大國,就算有最強的軍事武力也無法抵抗(參考詩篇三十三:16-17)。雖然猶大已經派遣大使到了埃及首都「瑣安」和「哈內斯城」求援,但先知以賽亞傳出信息,要喚醒猶大領導者清楚知道埃及是不可靠的,不要以為它現在看起來強壯,其實埃及並不是可靠的國家,因為當非利士人的亞實突城受到亞述大軍攻擊時,埃及並沒有出兵救援。
第6至7節,這是第二個預言,同樣在說明尋求埃及幫助,是荒謬、錯誤的策略。因為從猶大要到埃及,需要經過一片廣大的曠野。因此,當時猶大人民還會關心使節團的人是否平安到達埃及。這裡提到「南方野獸」一詞,表示從猶大到埃及,要經過一大片曠野之地,在這越過廣大的曠野,會面臨「獅子、毒蛇,和會飛的惡龍」攻擊,那些代表猶大的「使節」們必定也會面臨到與「驢和駱駝」相同的危險。其實在這節先知以賽亞很清楚指出,埃及是一個「不能幫助他們的國家」,尋求埃及的幫助,等於是自尋死路一樣的愚昧。埃及只不過外表好看,其實是一頭「不中用的怪獸」。
第8至11節,「行動記錄在書上」,就像第八章1節所說的,要把上主的話寫下來一樣。而且是記錄這些做邪惡之事的人,好作為教育勸誡後代子孫的教材。先知以賽亞傳出上帝要他記錄下來猶大子民讓上帝忿怒的第一件事,就是「背叛上主」、「一直撒謊」、「一直不聽上主的教訓」,這些語詞都是連接在一起,因為這都是都是「背叛」上帝的行為。第二件是「他們要先知閉口」,這點跟伯特利的祭司亞瑪謝對先知阿摩司的態度一樣(參考阿摩司書七:10-13)。
第12至14節,這節指出猶大人民真正的問題,就是不想要倚靠上帝,他們認為「倚賴武力和欺詐」才有用。但先知以賽亞提到上帝會對背叛祂的子民進行嚴厲懲罰。這裡指出猶大會像「一道裂了縫的牆」,很快就會傾斜、倒塌(參考詩篇一二七:1b)。也會像「粉碎了的陶器」無法修補,即使修補了,也不再有實用價值,因為仍會有裂縫,既不能拿來「撿爐中的炭」,也不能用來「盛池中的水」。
第15至16節,這節說出上帝傷心,決定摧毀猶大之因,就是上帝曾差遣祂忠實的僕人傳出信息,但猶大人民硬是不聽。當他們發現錯誤帶來災難而想要逃走,也是無濟於事。因為上帝毀滅的力量遠勝過他們所能閃避、躲藏的力量。
第17至18節,這裡清楚指出:除了上帝以外,任何力量都不足以對抗亞述的大軍。但即使這樣,上帝還是一樣慈悲、滿有不變的愛,祂用最大的耐心等待祂的子民回心轉意。即使是在嚴厲審判中,上帝總是帶著憐憫、疼惜的心,給祂的子民留下一個機會,希望他們會悔改。
7.第三十章19至33節:
從第19節開始,都是談及上帝乃是恩典滿滿的神,祂對祂子民的愛,永遠不會改變。這段經文述說上帝伸出全能的手,就如同一位勇猛的戰士般,將會使威脅祂子民的力量瓦解,不再出現。
第19至21節,這段經文說出「上主是慈愛的」,這句話說出上帝的本性。雖然有時上帝會讓祂的子民「忍飢捱餓」,但這卻是一種訓練,就像當年以色列人民出埃及時,上帝用飢餓來教導他們,然後用嗎哪來餵飽他們,他們不用四處去「尋找」食物,就有來自天上降下來的食物給他們。為的是要「教導」他們學習聽從上帝的話(參考申命記八:3)。上帝會差派祂忠實的僕人隨時隨地指點他們該選擇的正確之道。
第22至26節,整本聖經的一個中心主題,就是呼籲上帝的子民必須對上帝絕對忠實,不可離棄上帝去拜偶像神明。因此,偏離上帝的道,就是拒絕聽從上帝的話,去拜偶像。因此,「扔掉偶像」,將之當作「垃圾」般看待才是對的。這樣,必定會得到上帝的保守、照顧。上帝必定會「降雨」澆灌他們所播種的一切農作物,並照顧他們的家畜動物。換句話說,上帝會賜福給他們,使他們的生活安定、無慮。不但沒有任何敵人敢來攻擊傷害忠實的上帝子民,就算有人受傷了,上帝也會親自「包紮」、「醫治他們」,就像母親看顧、守護著孩子,展現出無微不至的愛。
第27至29節,這裡提到「火和煙」、「烈火」、「氣」、「洪水」等這些用詞,都是在描述上帝的威嚴,使人聽到、看見就會生出膽怯。而「大能和榮耀」,是在表明上帝透過神蹟奇事來顯示祂的榮耀。先知以賽亞在這裡說出一個重要的信息:任何忠於上帝的子民都可以看見上帝拯救的榮耀,在審判來臨時,這些子民都會興奮地像個朝聖者,在歌舞聲中走向敬拜上帝的聖殿去歌頌上帝。
第30至33節,這段經文中,特別強調所有的人都可以聽見上帝「威嚴的聲音」,而且會看見上帝用「火燄、烏雲、冰雹,和豪雨」等景象,讓所有的人都可輕易看見,就算勇猛的大國亞述「聽見了上主的聲音就驚惶顫抖」。因為「上主要親自攻擊亞述人」,「像硫磺焚燒那一堆木材」,這說明了上帝決定要徹底消滅亞述。
8.第三十一章:
這章是繼續在對猶大的人民呼籲,不要對埃及存有幻想,而是要對上帝有信心才正確。在先知以賽亞的觀念中,上帝的選民不信靠上帝,卻去信靠上帝隨時只要伸手就摧毀的軍事武器,或是政權隨時會因外力介入而興衰的國家、政府,這是非常不智的選擇和態度。在這章經文的信息中,先知以賽亞一再提出這個信息:上帝絕對會保護耶路撒冷,而這點在主前701年耶路撒冷陷入危機時,正如先知傳遞的信息一樣,上帝確實是伸手解救耶路撒冷,也解決了猶大人民被亞述帝國圍困的窘境。
第1至3節,這是第五次提到「遭殃」的預言。這裡的「求救」、「倚賴」、「倚靠」、「求」等四個詞字,都和「信心」有密切關係。雖然先知以賽亞沒有使用「信心」這詞,但卻用各種相關的詞呼籲猶大人民對上帝要有絕對的信心。雖然「埃及龐大軍力--戰馬、戰車,和步兵」,但先知以賽亞還是提醒猶大人民,這些軍事武器是不可靠的(參考詩篇三十三:16-17)。其實先知以賽亞要傳遞一個基本信念是:要選擇倚靠上帝,或是倚靠人的力量?上帝的子民必須有明確的抉擇。他在這裡也提到上帝一定會懲罰「作惡的人」,連「袒護」作惡的人也會受懲罰。這句「埃及人並不是神;他們不過是人」很重要,因為話中表達的中心信息是:只要是人,就不是神。只要是人,就會有人的軟弱。不論人多麼強勢有力,或是多麼堅強的軍事力量,只要「上主一伸手」打擊,這些都將瓦解潰敗,甚至消失。
第4至5節,這裡用「獅子」和「幼獅」來表示森林中最強悍的野獸,捕獲「另一隻野獸」時,絕對不會放開。先知以賽亞用這種方式在比喻上帝不輕易改變祂的決定。上帝若決意要保護耶路撒冷,就會像獅子捕獲獵物一樣,絕不放手,也沒有人敢去從獅子口中再奪取回去。然後他又接著用飛禽來比喻,跟第4節所說的比喻相同。
第6至9節,在所有先知的信息中都有個共同點:呼籲猶大人民悔改歸向上帝,不要再陷入那不能拯救他們的脫離災難、用「金銀所鑄造的」偶像神明。另一方面,先知以賽亞的信息與讓猶大人民知道,即使像亞述這樣威武的帝國,也會被上帝摧毀,他們的國王也會「逃跑」,軍官將領也會「撤退」,上帝重新恢復耶路撒冷的榮耀。連亞述都會失敗落跑,這應該是指主前701年亞述皇帝西拿基立率兵攻打耶路撒冷的事件。那次的戰事猶大能獲得勝利,既不是猶大的軍隊打勝亞述軍隊,也不是埃及派兵前來協助,而是上帝的天使進入亞述的營寨,殺死十八萬五千名兵士,才使亞述皇帝西拿基立趕緊班師回朝(參考以賽亞書三十七:36-37)。
9.第三十二章:
這一章和第三十三章都是提到上帝將會有公義的審判。因為有公義的審判,才能為社會帶來新的氣象。在這兩章中,先知以賽亞提出四個信息主題:一是第三十二章1至8節,將會有一個公正的領袖出現,他會以公平治理國家。二是第三十二章9至20節,上帝的審判將臨到,會懲罰悖逆的人,但之後必定會有新的景象出現。三是第三十三章1至6節,上帝確實伸出救助的手。四是7至24節,上帝確實是拯救者和審判者。只有在祂的身上,才有生命的真實希望。
第1至4節,「有一天」,這種用詞也是先知文獻的特色,表明一個重要的信息:上帝的審判將會來臨,祂的救恩會使受難的子民獲得釋放。先知以賽亞信息的中心,是有一個「以正義掌權」、「公平治國」的君王會出現(參考以賽亞書九:7、十一:4-5十六:5)。在先知以賽亞筆下的上帝,就像這節所提到的新君王一般(參考以賽亞書廿五:4)。一個「正義」、「公平」的政府,會成為他治理下的人民的「避風港、躲雨洞」,也會像是人民在「沙漠中的泉源」,和在「荒野裡遮蔭的巨石」一樣,會讓其所治理下的人民感到安全、有倚靠的對象。這就會看見嶄新的現象出現,就像第三十五章5節所說的「瞎眼的能看,耳聾的能聽」。大家願意聽從上帝的教導,因此,也會看到上帝救贖的恩典就在眼前。
第5節,這裡很清楚地說出公義、公平的社會,就是一個是非分明的社會。「小人」指的是和吝嗇有關。第6節的「愚拙」有另一個含意,是指在道德上失去規律的人。這兩個用詞都在表示一個失去責任感的人,只知貪圖自己的利益,甚至會不擇手段爭取自己的需要,他們在充滿正義的社會中無法生存。
第7至8節,這兩節是對偶句,前段說出「狡猾」者。雖然這種在人看來像是很精明的人,在上帝眼中卻是愚拙到極點。這種人很會用「詭詐」的方式「剝削窮苦人」。而「撒謊」就是他們講話的特色。相對於狡猾的人,就是所謂「高尚的人」,這種人會做「高尚的事」,也就是會樂意奉獻,經常幫助貧困的人。此處的「高尚的事」,也表示「善事」,指的是幫助別人。
第9至14節,這段經文是對耶路撒冷的婦女提出呼籲,要她們「留心聽」先知傳遞出來上帝的信息。這裡用幾種現象來描述國家被敵人滅亡的慘狀,就是:不能再有安逸的生活;田園荒廢使生活物品欠缺;捶胸哀傷;國家田園都荒廢了,這些也在表示家裡的男人若不是戰死沙場,就是被擄他去。
第15至20節,這段經文和第9至14節呈現完全相反的現象。這裡說到在上帝嚴厲的審判之後,會出現一個嶄新、美好的境界,這個境界影上帝的靈澆灌、充滿,絕對不是人為的力量能夠成就。有上帝的靈充滿在祂的子民身上,就會改變前面因為上帝忿怒帶來懲罰的頹廢景象,萬物都將煥然一新。
這裡說「上帝差遣祂的靈」降臨到人間,一切都將是新的創造一樣;荒蕪的田園將重新變成翠綠茂盛的景象,是一種新生命出現。那位即將來臨的君王要用「正義」、「公道」治理國家、帶領人民。這樣,「人人行為正直」,也因為這樣,人們會「永遠安居樂業」,生活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中。在這樣環境中,連社會上最基層的普羅大眾,也就是牧羊人都可以「無憂無慮」地在田野過放牧生活,「牛」、「驢」都可以安心地在大片「草場上吃草」。
10.第三十三章:
這章延續著前一章所提到上帝的審判,而會受嚴厲審判的,就是倚靠戰車、戰馬等軍事武力而囂張的亞述帝國。在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件事,就是主前701年西拿基立率軍圍攻耶路撒冷城,因為猶大希西家王倚靠上帝,因此,西拿基立王的軍隊在一夕之間被上帝所差遣的天使擊殺,死亡的軍兵多達十八萬五千人,迫使他趕緊撤兵回尼尼微城(參考以賽亞書三十七:36-37),解除了耶路撒冷被圍困的危機。
第1節,「我們的敵人要遭殃了」。這是第六次說到「遭殃」,而對象則是指猶大的敵人亞述帝國。
先知以賽亞在這裡指出,過去亞述怎樣凌辱小國、欺詐弱小民族的事,都沒有人敢對他們怎樣,但現在上帝要審判,祂要建立公平、公道的新世界,絕對不允許有這樣的惡劣大國存在。因此,上帝伸手把他們的角色調換,過去亞述很霸道,現在「他們就要被人家搶奪欺詐了」。
第2至6節,這節開始到第9節,是一篇祈禱文。在請求上帝伸出祂的膀臂來救助。這篇祈禱文中,先知以賽亞教導猶大人民懇求上帝的「憐憫」,並清楚表示把希望寄託上帝手中,這樣敵人來攻擊時,上帝會出手庇護。有上帝當他們的主宰,耶路撒冷就會充滿著「正義公平」、「國家安定」,大家都清楚知道,「敬畏上主就是他們最大的財產」。
第7至9節,這節再次提到那些去尋求埃及援助的外交使節團,所遇到的困境,遠比尋求上帝還要困難。因為上帝就在人的身邊,祂是無所不在的神,但人卻往往捨近求遠,這是愚昧者的作法。這也說明了猶大王國原本以為亞述帝國拿到了勒索的錢財就果真會撤軍,但實際上並不如此,他們反而增加兵力圍困耶路撒冷,因此,「人和人互不信任」,也因為戰爭頻繁,導致「土地荒蕪」,即使是最肥沃的「沙崙的山谷」也會荒涼,因為上帝沒有降下甘霖。
「巴珊和迦密山的樹葉都掉光」,「巴珊」原本所代表的是美麗的草原,肥沃的土地,因此,畜牧業相當發達。而「迦密山」則有「花園」、「果園」之稱,形容風光景色很美。但這些如今都改變了,整個生態環境已經呈現死亡的現象。這不是人的能力造成,而是因為上帝懲罰所帶來的結果。
第10至13節,這裡說出上帝審判的情形,就是用火來燒毀一切,連「石頭」也會被燒毀成「灰燼」一般,毫無任何價值可言。這時候,「遠方的人」和「近處的人」,都「要看」、「要承認」上帝是「權能」的神,祂決定一切,並且依照計畫進行,不是用人的知識、經驗所能認識、測知。
第14至16節,當上帝審判來臨時,些藐視上帝的「錫安的罪人」會膽戰心驚地說上帝的審判像「永不熄滅的火」。這火,也可以指地獄、陰間的火。只有「行為端正」、「言語誠實」,的人就「能生存」。
第17至19節,這段說到上帝拯救來臨時,猶大人民就會看見生命的盼望,因為有一位帶著「光輝」的君王要來統治,也會看見上帝賞賜「廣大的國土」,不再看見「外國的稅吏」,也不會「有傲慢的外國人在講你們聽不懂的話」, 表示國家是獨立自主的。
第20節,耶路撒冷城一直是以色列民族慶祝重要節期的中心城市,也是在這裡要成為救贖的中心。因為慶典在這裡舉行,所以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客長途跋涉到此。
第21至23節,就在上帝管理、固守的城市,就有著祂的光輝顯示出來。因此,沒有任何外國武力的船艦可以靠近,即使靠近了,也使不上武力。因為這是上帝的城市,不論是誰來到這裡,只能歌頌讚美,不是掀起戰火或爭端。這些外來的船隻,所載運的貨品,不是用來戰備之用,而是用來當作獻上感謝之祭。
第24節,先知以賽亞說出在上帝管理的城市,必定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地方,在這裡不再有罪惡的纏絆,也不會痛苦。有如啟示錄第廿一章1至4節作者所說的新城一樣。
11.第三十四章:
這章和第三十五章通常被稱之為「以賽亞的啟示」,就像第廿四至廿七章一樣。第三十四章主要內容是談及有關上帝的審判,並且是針對「以東」這個族群。若此,則背景和主前586年耶路撒冷被摧毀的事件有關,那時當巴比倫帝國圍攻猶大的耶路撒冷時,以東人並沒有出手協助,而是在旁觀戰,還存著幸災樂禍的心,更惡劣的行為是他們參與巴比倫帝國的掠奪,這使得南國猶大人民對以東人的仇恨更加惡化。因此,第三十四至三十五章,很可能就是以色列人從巴比倫返國之後的作品。
先知文獻中有個特色,就是以上帝的審判為主要題材,然後必定會強調上帝慈悲憐憫的救恩緊隨在審判之後。這章就提到上帝怎樣進行祂公義的審判,祂的審判有個特色,就是並且嚴厲,一點也不含糊。以賽亞書的作者用這種筆法在提醒所有讀者:不要在生命的旅途中疏忽上帝的審判。不論是位居高官的統治者,或是一般平民百姓,都要注意上帝才是真正審判的主。對於那些為非作歹,特別是殘害無辜者性命的人,上帝絕對不會寬待。因此,在閱讀此章經文時,必須了解:上帝是公義的,絕對不會放任那些作惡多端,欺壓苦難者的人繼續逍遙,上帝的手在拯救受難的子民時,祂對懲罰做這些邪惡之事的人是絕對不會手軟的。用這種觀點來看世事,就比較容易進入狀況。
第1節,這節也是在回應第三十三章14至16節,當人想盡辦法要逃避上帝的審判時,先知以賽亞提出上帝忿怒的審判出現。他說上帝現在就要開庭審判,不是秘密開庭,而是公開審判,要讓所有的人都聽得到上帝的審判。
再者,這裡說「萬國的人民」,是指著上帝的審判,並不是只針對某些對象,而是針對所有的族群、國家,沒有例外,大家都要來聆聽上帝的審判。
第2至4節,這裡很清楚說出上帝的審判,是針對「各國和各國的軍隊」,意思是指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免除審判,而這裡所提起審判的結果是相當「徹底」,是「徹底殲滅」的狀態,連天上的日月星辰看見都會懼怕失色,也從這裡可看到這些受懲罰的對象,他們過去所犯的罪,是多麼嚴重。
第5至8節,這裡很清楚說出上帝要懲罰的對象,就是「以東人」。「以東」,這有一個意思是代表著「敵對上帝子民的對象」。這裡提到上帝懲罰的速度相當快,有如在獻祭時宰殺牲畜一樣,手法乾淨俐落。
這裡所謂的「波斯拉」,這是古代以東的首都,盛產銅礦。為守護國家,以東歷代的統治者在建造防禦工事時都很嚴密。但即使防禦工程非常嚴密,上帝決意要懲罰以東石,她的敵人會很快進入以東,並且進行殘酷的殺害,逼使以東毫無招架餘力,只能任敵人痛宰。這也是上帝懲罰以東的一種方式。
第9至10節,這兩節很清楚地指出,以東將會徹底毀滅,甚至連原本居住的地方都會變成荒涼的廢墟,就像所多瑪和蛾摩拉一樣(參考耶利米書四十九:17-18)。
第11至15節,這段經文所提起的飛禽、動物等,都是屬於不潔淨的族類(參考利未記十一:13-19,申命記十四:12-18)。就像上帝懲罰巴比倫一樣(參考以賽亞書十三:21-22),如今懲罰以東也是如此,使之成為廢墟,只剩下這些不潔淨的飛禽走獸盤踞,不是人可以居住的處所。比較特別的地方,作者說懲罰的嚴重如同回到「空虛渾沌,像在創世以前一樣」,就是回到上帝創造萬物之前,一切都呈現出「大地混沌」的樣式(參考創世記一:2)。表示人過去所有的努力都將成為泡影,人也不復存在。因為環境已經不再適合人居住了。作者用「沒有王,也沒有長官治理他們」,這句話表示兩種意義:其一是回到原點。是指一個沒有人居住的地方,就算有君王、長官,又有甚麼用?或是說,人口相當稀少,根本就用不著國王,或是有甚麼高官貴族的管理。其二是很混亂,就像「渾沌」一樣。誰也不聽誰,大家各自為政。觸目所及的,就是一片廢墟、混亂而已,很像沒有整理過的叢林。
第16至17節,「去查考上主的書」,表示現在所說的,都是過去已經提起過的事。但人並沒有注意,或是根本就不理會上帝的話,才導致今天的結果出現。但這裡並沒有特別指明是哪些書,但在耶利米書第四十九章7至22節;以西結書第三十五章;阿摩司書第一章11至12節,以及俄巴底亞書等都有記載關於上帝要懲罰以東的記事。因此,上帝透過祂的僕人先知的預言中,有關惡行囂張的以東必定會受到上帝嚴厲的懲罰。
12.第三十五章:
就像前面所說的過,以賽亞書第三十四至三十五章被稱為「以賽亞的啟示」。第三十四章提到上帝嚴厲的審判,而第三十五章就接著說到上帝拯救的恩典,是緊隨在懲罰之後來到。因此,從這首詩歌可看出與第三十四章所提起上帝的懲罰,呈現出相對的內容;這一章是充滿著被釋放回國的喜樂,前一章說到整個以東的城市將成為廢墟,相對於這一章,耶路撒冷呈現出來的是沿路所經之處,不但是花朵處處綻放,而且所有的人民,包括過去被人所疏忽、社會邊緣的人,都興高采烈地跳躍歡唱,走上返鄉之途。
仔細閱讀這章的這首詩歌,就會發現詩人是以出埃及為背景,走過曠野,進入迦南地,然後以耶路撒冷為聖城,聚集天下萬民同聲歌頌上帝的恩典。用這種方式在表明上帝懲罰之後,就如同出埃及走進曠野一樣,所看見的一切都很荒涼。但上帝並沒有讓他們死在曠野,雖然他們曾背離上帝的救恩,拜自己鑄造的金牛偶像。但上帝還是在極大的忿怒中,容忍他們並憐憫,繼續帶領他們進入迦南應許之地。
第1至2節,作者用擬人化的筆法寫出「沙漠要欣喜」這樣的句子。這裡的「沙漠」、「荒野」,並不是指曠野的地帶,而是指上帝賞賜給以色列人民的迦南富饒之地。不但是「黎巴嫩」的森林出現茂密,巍巍「壯麗」,連山野間的花也都開得「萬紫千紅」,原本荒涼的「迦密和沙崙」等地,現在則呈現出一片「肥沃」的景象。這樣,「人人要看見上主的榮耀」,因為原本在人看來完全沒有希望的景象,如今完全相反,已經展現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每當有人問起,就都會說是上帝奇妙的作為。
第3節,過去是「疲乏的手」和「顫抖的腿」,現在變成的是「健壯」的手,和可以安然站立,不再「顫抖的腿」。這樣的句子,是在描述堅強、壯碩、有力之外觀。換句話說,在上帝賜福之下,生命會從過去的軟弱無力轉變成現今強壯有力。
第4節,從這節也可看到上帝的愛,永遠都在,雖然以色列人民過去一再心硬,不理會上帝僕人的呼聲,他們甚至用嘴唇敬拜上帝,心遠離上帝。但上帝並沒有因此就放棄他們。祂依舊是存著豐富的愛,只要以色列人民呼求,上帝必定會伸手救助,就像第三十三章2節所提到的懇求上帝救助之祈禱一樣。
第5至6節,這兩節清楚說出拯救的恩典,就是讓原本看不清楚的,如今能看得清楚;聽不見的,現在可以聽見;而原本瘸腿,如今有健壯如鹿一般能跳躍的雙腿;過去靜默不語的啞巴,現在會高聲歌頌上帝拯救的恩典。先知以賽亞多次提到這種奇異的救贖恩典,就是生命完全改變,跟過去是眼盲、耳聾、瘸腿、舌結等完全不同(參考以賽亞書廿九:18、三十二:3、四十二:7)。這樣的救恩,也出現在耶穌的身上,當時施洗約翰的門徒來詢問耶穌,他是否就是那即將來臨的拯救者時,耶穌的回答就是用這兩節經文(參考馬太福音十一:5)。
第7節,這節可參考第四十一章18節,說出上帝拯救的結果,是出乎人所能意料的之外。上帝的恩典遠遠超過人所能想像的豐富。當人面對著「灼熱的沙漠」,只會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耗盡,毫無盼望可言,但上帝卻能使這種地方變成「池塘」;在乾旱之地,上帝可以使之出現「水源」,使「青草和蘆葦」滋生而出,生命不再乾渴。
第8節,在上帝拯救的日子來臨時,會出現一條康莊「大道」,這條大道也會稱為「聖潔之路」。也就是專為選民所開闢的道路,且是通往上帝之城的道路,也是以色列人民返鄉的專用道路。作者特別強調說「罪人」、「愚昧的人」等不配走上這條「聖潔」的大道,因為這兩人都曾藐視過上帝的救恩,不願意聽從祂的話而悔改。他們是連「徘徊」在旁觀看的資格也沒有。
第9節,在這條「聖潔之路」上,是「沒有獅子,也沒有野獸」,這表示安全、沒有危險。因為這一條是上帝的「大道」,有祂帶領、保守著。
第10節,這節和以賽亞書第五十一章11節相同。這節也可參考詩篇第一二六篇,詩人在詩歌中所描述的返鄉情景。那種喜悅,已經無法用任何文字來形容。因為那是超越生命的經歷。
13.第三十六章:
以賽亞書從這章開始,一直到第三十九章止的經文,都是在描述主前705年至701年這段時間,亞述帝國皇帝西拿基立率領軍隊攻打耶路撒冷的經過。
這段經文和列王紀下第十八章13節至第二十章19節的記載內容,可說相同,且同樣的歷史資料也記載在歷代志下第三十二章,這三處經文都是記載亞述帝國準備攻打耶路撒冷,以及希西家王時代的結束。其中以歷代志下的資料差異最大,該書記載有關希西家王的記事,是從第廿九章記載到第三十二章,在這四章的篇幅中,歷代志作者對希西家王的改革宗教信仰有很高的評價。
14.第三十六章1至12節:
這段經文描述的時間背景是在希西家王執政的第十四年,亞述帝國軍隊逐漸逼近南國猶大首都耶路撒冷。這也說出了第廿九至三十章的經文背景,先知以賽亞一再警告南國猶大的領導者,不要去跟埃及聯盟,要相信上帝、倚靠上帝,才是正途。這段經文記載亞述的軍隊已經兵臨城下,對耶路撒冷造成極大的威脅。
第1至2節,「希西家王在位的第十四年」,希西家王在位期間是從主前715至686年。因此,「在位的第十四年」,就是主前701年。這位「亞述皇帝西拿基立」是在主前705至681年執政。他率兵「攻打猶大的設防城鎮,加以佔領」之後,就企圖佔領耶路撒冷。這裡所說的「設防城鎮」,意思是指衛星城鎮。其實,在他的部隊尚且還在「拉吉」的時候,希西家王就差派特使去求和,答應給予「一萬公斤的銀子和一千公斤的金子」。為了要籌募這筆龐大的戰爭賠償費,希西家甚至把聖殿中,鑲在牆壁和柱子上的黃金都刮了下來送去。但很顯然的,亞述皇帝西拿基立並沒有因此而滿足。他下令大將率領在「拉吉」的部隊去進攻「耶路撒冷」要脅「希西家投降」。
第3至6節,為要解決耶路撒冷被圍困的危機,希西家王派出三位親信大臣去跟西拿基立談判。但亞述大將質問猶大希西家王派出來的三位代表說:希西家王為甚麼還不投降?他用鄙視且不客氣的語氣,指出猶大的「軍備和實力」都不足以阻擋亞述大軍。他甚至語帶威脅地說:猶大還不投降,等於是想要「反叛」亞述。他也清楚指出,去向埃及求助而不尋求上帝的庇護,這樣的念頭和舉動,都是極為愚蠢的政策。現在亞述兵臨城下,埃及不可能來救助即將被攻破的耶路撒冷。就算埃及想要來救助,也像用「一根破裂的蘆葦當拐杖」,一點幫助也沒有,因為自身難保的埃及,就像已經有破損受傷的蘆葦一樣的脆弱,卻想要用來當扶持用的拐杖,那簡直就像是痴人說夢話一樣。
第7至10節,這段經文是亞述大將繼續對猶大的三位官方代表說話。亞述大將說出嚴重藐視全能上帝的話,而這也是亞述帝國從此一蹶不振的主因。這段經文中,提到幾點:一是希西家王進行的宗教信仰改革是沒有用的。二是他以非常鄙視的態度看待希西家王,說他治理之下的猶大,根本就沒有任何軍事力量。三是猶大最大的軍官都比不上亞述小兵的能力。四是自認有上帝親自呼召來攻打猶大,要毀滅猶大這個國家。
第11節,這節與列王紀下第十八章26節相同。這裡提到「亞蘭語」,這是當時通用的外交和商業的國際語言,就如同今天的英語一樣。而這節可以看出當時亞述大將能使用「希伯來語」,這可看出當時亞述帝國的確是有實力的大國。亞述大將故意用「希伯來語」對這些代表說話,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讓耶路撒冷城內和看守城牆的軍兵聽到,讓他們心生恐懼,在正式開戰前,就先使敵人之軍心潰散,也是一種心理戰術。
第12節,這節清楚說出這位亞述大將的用意,就是要讓猶大人民心生恐懼,而這種方式也是讓猶大的外交代表無法隱瞞任何談判內容。他說要讓耶路撒冷城內所有的人都「吃自己的糞,喝自己的尿」,這句話已經在暗示:若不趕緊投降,繼續這樣下去的結果,就是會發生糧荒,導致人民飢餓難耐,大家只得用自己的「糞」和「尿」來充飢解渴。他這樣說,主要原因是他知道希西家王告訴耶路撒冷城內的猶大人民,上帝會救他們脫離亞述帝國的侵犯。因此,這位大將這樣說就是要讓他們不信任希西家王,認為希西家王只會害死他們,讓他們餓死、渴死(參考歷代志下三十二:11)。
15.第三十六章13至20節:
這段經文是描述這位亞述大將第二次對所有耶路撒冷城內守軍和人民公開說的話。內容無非是要城內人民不要猶豫,投降是唯一使他們得以生存的途徑。更重要的,這位大將在這裡將耶和華上帝和其他民族的神明來比較,這正好是十誡最禁忌的事--崇拜其他與耶和華上帝對立的神(參考出埃及記二十:5)。因此,這位大將所說的話,就是在褻瀆上帝的神聖。
第13節,從這節到第20節,都是這位亞述大將用希伯來語說的話。他用「大聲喊叫」的方式,要他們聽「亞述皇帝的諭旨」,不要理會希西家王所說的去信靠上帝。
第14至16節,在這段經文中,這位大將一再強調「希西家的欺騙,希西家不能救」猶大人民脫離亞述攻打之後所帶來的災難。他會這樣說,就是要煽動城內的猶大人民,背叛希西家王。但他忘記並不是希西家有能力救他的人民,而是希西家所倚靠的上帝。他要城內的猶大人民只要出來投降,就可以有得吃、喝,甚至「有餅和美酒」。這裡所謂「照舊吃自己的葡萄、自己的無花果,喝自己井裡的水」,意思就是讓他們保有原本的產業,但條件就是要他們「出來投降」。
第17節,但這節則說出他在第16節所說的承諾是謊言,因為這句「遷到另一個地方,跟你們的本土略約相同」,已經很清楚洩露了真相,也就是當猶大人民投降之後,就會被他們俘虜送到外地去,他們必定要放棄現有的產業。跟前面第16節所說的「照舊吃自己的葡萄、自己的無花果,喝自己井裡的水」,是完全不一樣。當他說「略約相同」這句話時,已經忽略了當年上帝應許給以色列人民的這片迦南地,乃是最肥沃、流奶與蜜之地,沒有別的地方可比擬。
第18至20節,這三節清楚看到這位亞述大將所說的話,已經將耶和華上帝和其他的神明放在同一平台上看待,這也是褻瀆上帝的神聖。這位亞述大將將皇帝西拿基立當作「至高」的神明看待。他在告訴猶大人民,他們所信靠的耶和華上帝,也一樣沒有能力救他們脫離亞述的攻擊,就像當年亞述人的祖先攻下撒馬利亞城時,上帝也沒有伸手救助是一樣的。
這裡提到「哈馬的神」,這是位於所羅門王統治區內最北邊的城鎮(參考歷代志下八:3-4)。「亞珥拔」,是靠近「哈馬」的一座城市,以上兩座城市,都在主前717年之前,被亞述帝國所佔領。「西法瓦音」的詳細地點現在已經不清楚了。這位亞述大將提起前面這些神明的事,主要在強調亞述帝國的大軍,能夠摧毀所有國家的神明,包括耶路撒冷的猶大人民所敬拜的耶和華上帝。
第21節,「人民都不作聲」,因為他們都「遵照希西家王的命令」。這也顯示了這三位外交使節代表已經無言可對,這對外交官員來說是相當痛苦的一件事。
第22節,這節說這三位代表「悲痛地撕裂衣服」,很痛苦地「回去把將亞述大將的話向希西家報告」,並將皇帝西拿基立所寫的信帶回去給希西家王看。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