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407期

箴言第廿六至卅一章
1.第廿六章:
第廿六章主要的重點在描述愚蠢人和懶惰人的特性。其實,這兩種人就像一個銅板的兩個面一樣,是相同的。
第1節、第8節,這兩節都提到「讚揚愚昧人」的結果,就是不但沒有效果,而是得到反效果,如同「夏天下雪,收割時下雨」,或是用「弓弦」發射「石頭」一樣,都是不符合需要。
第2至3節,這裡用「鳥兒飛來飛去」,用來形容愚昧人不論是祝福或是詛咒,都是不會有任何功效,原因是他們的發言本身就是沒有理由,只是亂亂講話而已。但任何對愚昧人的教導,必需要相當清楚,不能跟著含糊,該用「棍子」就要用,否則他還是一樣不清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第4至5節,跟愚蠢人討論問題,只會使自己跟他們一樣愚蠢。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他們提出的問題回答他們,這樣,當他們發現回答是那樣的愚蠢時,才會發現原來是自己愚蠢,別人跟他們不一樣。
第6節,這節可參考第廿五章13節。愚蠢人基本上是不可靠的。就算託他們轉達消息,也會壞了事,只會增添「麻煩」,並不會有任何幫助。
第7節、第9節,「箴言」、「智言」都是相同的意思,是指智慧之語。就算愚蠢人想用這種智者之言來說話,也會讓人看破手腳。不會因此增添他們任何光彩。這其實也是在說,一個人不要隨便引用智者的話來說話。
第10節,愚蠢人不論是做事,或是受主人之命行事,都會讓更多人擔心,增添麻煩,甚至是徒勞無功而已。
第11節,彼得後書第二章22節也引用這句。表示愚蠢人所做的事不會有什麼新意,只會一再回味做過且是已經不適合的事而已,就如同狗吃吐出來的食物一樣。
第12節,這節可參考第廿九章20節。愚蠢人已經夠笨的了,但若是用嚴厲的方式教導,還會使愚笨的人有進步的空間(參考第3節)。可是,若遇到毫無實才,卻自以為很有才華的人,這種人比愚蠢人就更笨了。使徒保羅對這種自負、驕傲的人也有這種看法(參考哥林多前書三:18)。
第13至16節,這四節都是和「懶惰人」有關。這裡描述懶惰人的特質,就是懶惰人最喜歡「賴床」,不想要工作,說睡覺又不是。他們懶,懶到連拿食物來放在嘴裡都「嫌麻煩」,最糟糕的,就是自以為很聰明,其實是愚笨至極。
從第17節開始直到第28節的這段經文,都是在說明喜歡惹是生非的人,最容易顯露出來的樣式。
第17至21節,這段經文描述爭吵的事。往往是從多管閒事,且是根本不清楚糾紛之因,就直接介入。最愚蠢的作法,就是用欺騙的話語處理糾紛的事,結果只會增加更多困擾,且可能帶來傷害。而最不應該的,就是故意用挑撥離間的話,帶來更多的糾紛。
第22至28節,這段經文都是與說話是否誠實有關;誠實的話,對人的生命有再生的推進力,相對的,虛偽、不誠實、花言巧語、諂媚的話,都是對人生命的摧殘。但說這種「言不由衷」的話的人,就如同挖了陷阱想要陷害別人,結果是害了自己。
2.第廿七章:
這章比較像一般諺語,沒有特別明顯對比如同明智和愚蠢者之間的差別。但還是可以清楚看到對偶句子。
第1節,這節可參考路加福音第十二章16至20節,記載一位財主在打算怎樣用他的財富過生活的比喻,結果耶穌說在上帝眼中,那位財主是個很「糊塗」的人,因為當夜他的生命被上帝收回去,則他所擁有的一切都將歸於別人。雅各書第四章13至14節對箴言這節經文也有很好的回應。
第2節,這節是勸人不要自己誇耀。讓別人來誇耀會比較正確。先知耶利米認為若是要誇耀,就要誇耀認識上帝,而不是人的財富、智慧,和力氣(參考耶利米書九:23-24)。因為上帝才是生命的主宰。使徒保羅強調若是要他誇耀,他就只誇耀自己的軟弱(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一:30),要不就是只誇耀上帝奇妙的作為。而能夠讓上帝稱讚的人,才是真實的,不是「自吹自擂的人」(參考哥林多後書十:17-18)。
第3至4節,愚昧的人往往會表現出憤怒、嫉妒,他們造成的禍害遠勝過一切。因為愚昧的人無法控制情緒,唯有聰明的人知道怎樣穩住自己。
第5至6節,這是一般人很難做得到的事,因為甚少人會接受「公開的譴責」。所謂「做作的愛」,是指虛情假意,只會是如同在傷口撒鹽一樣。因此知道敵人的熱情,就必須防範,即使是簡單的「擁抱」也必須當心受騙。
第7節,這也如同一句時常聽到的俗語:飢不擇食。
第8節,這裡所謂的「離鄉背井」,意思是指如同今天的街友一樣。已經失去了可安居的處所,也找不到可維護生活的工作者。這種人就像「鳥兒離巢遠飛」,這樣就無法孵蛋生子,延續下一代。
第9至10節、第17節,都提及友情的重要性。第10節就像台灣俗語所說的:「遠親不如近鄰。」好朋友是使生命的內涵更加昇華。
第11節,可參考第十章1節。智慧,可以回堵別人的譏笑、羞辱。
第12節,是對偶句子,可參考第廿二章3節。「機警的人」和「愚昧人」是相對的。前者知道躲開災禍,後者只會無知地接近而惹禍上身。
第13節,和第二十章16節相同。都是在提醒不要為陌生人作擔保的事。
第14節,「清晨吵醒朋友」已經是相當無知的舉止,加上「大聲為他祝福」,是更無知。這裡的「祝福」有「說諂媚的話」之意,表示虛偽到極點。
第15至16節,可參考第十九章13節、第廿一章9節、19節等,表示嘮叨的婦人,將成為丈夫沉重的負擔。其實,這裡的「嘮叨」就是指「潑婦」一樣的潑辣凶悍。
第18節,這節用「看管無花果樹」來形容忠實於主人的僕人,必定會得到主人的賞識而有好的回報。
第19節,這節說明每個人都應該知道自己是甚麼樣子,不用隱瞞,也不用掩遮,更不用做作,因為甚麼樣子就是甚麼樣子。或許可以騙得了別人,卻騙不了自己。
第20節,慾望就如同陰府一樣深,永遠不會滿足。需要節制。人的慾望常常使人不知道滿足。使徒保羅勸人要知足,特別是在錢財的事上,最容易使人陷入誘惑裡(參考提摩太前書六:6-10)。知道滿足的人,他很容易生活,且會得到生命的喜悅。
第21節,一個人的真實與否,都需要經過「爐火鍛鍊金銀」一般。經得起考驗的人,才會被人稱讚。
第22節,這節可參考第廿六章11節,表示愚蠢人很難改變,因為那已經是僵化的性格,很難改變。這通常也是一般人所說的「本性難移」之意。
第23至27節,這段經文用羊群來比喻殷勤的人努力做工,即使在最困境的時刻,也會得到飽足。一個聰明的人會知道怎樣運用自己手上有的能力,認真工作,這樣,他和家裡的人就不會有缺乏。
3.第廿八章:
這章是以「正直」為主題彙集起來的箴言。
第1節,這節是對偶句子,用「邪惡人」和「正直人」成對比。所說的內容就像俗語所說的:「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有人敲門。」另一句是:「有理走天下。」
第2節,這一節也可參考第廿九章2節。這節可說和以色列的歷史有關係;在所羅門王去世後,以色列分裂成南北二國,北國以色列,南國猶大。北國從開國國王耶羅波安一世的主前930年開始,到何細亞的主前721年亡國止,短短的二百十年時間,總共換了十九個國王,有九個王朝,可看出竄奪王位的情況很嚴重。先知何西阿就這樣傳出上帝的話說:「在烈怒下,他們謀殺了首領。君王相繼被暗算,卻沒有一個人向我求援。」(何7:7)這樣的國家政情必定不穩,社會也很容易紛亂。相對的,南國猶大則是穩定了許多,它從羅波安的主前930年開始,到最後西底家時代終止的主前586年,前後共計三百四十五年中,也是十九個國王,但都是屬於大衛的王朝。
第3節、第12節、第15節、第16節、第28節,這些經文都與統治者有關,好的統治者必定是通達事理,且會維持公義、照顧貧窮人等弱勢者。相對的,如果是一位暴君,就完全不一樣,他不但會欺負貧窮人,且會手段殘酷,大家只會想盡辦法要躲藏他的統治。其中第12節、第28節,都是對偶句子。
第4節、第5節、第7節、第9節,這些經文都和遵守法律有關係。其中第4節是對偶句子。而要注意的,這裡所說的法律,是指上帝的規矩。因此,遵守法律規矩行事,就會知道上帝所喜愛的是甚麼。違背上帝法則的人,就算祈禱,也不會得到上帝所垂聽(參考詩篇第一篇,約翰福音九:31)。
第6節、第8節、第11節、第20節、第21節、第22節、第24節、第27節,這些經文都與財富的來源,以及對貧困者的關懷態度有關;一個人富有,如果沒有愛心,這樣累積起來的財富也會失去。同樣的,如果一個人的財富是因為從貪婪、詐欺、高利貸、收受賄賂、剝削他人而累積起來的財富,這樣的人不會得到上帝的賜福。第27節是對偶句子。
第10節,這節說明只有心思邪惡的人才會誘惑正直人去作惡,這種人最後必定會掉落在自己所設計的陷阱中。相對的,不心存陷害人的人,就是心地純潔者,一定會蒙上帝賜福。
第13節,這節都是對偶句子。用「掩飾」和「承認」過錯,這二者之間必定不同。因為上帝會以仁慈對待承認自己過錯的人(參考約翰一書一:9)。
第14節,這節也是對偶句子。這節很清楚說出必須用敬畏的心靈敬拜上帝,不可以頑固不冥,心地剛硬,這種聽不下上帝的話,結果是自取滅亡。
第17節,殺人,這是上帝所嚴厲禁止的事。不要阻止對這種人受到法律的懲罰。因為這是他必須接受的懲罰。
第18節,這節是對偶句子。也可參考箴言第十章9節。「行為正直」和「行為詭詐」成相對。這裡是指依照法律的規定行事,且是誠實,不是鑽牛角尖的思緒。
第19節,這節可參考第十二章11節。只有勤勞的人才不會浪費時間在那些瑣碎不事生產的事上。這樣的農夫絕對會有存糧。相對的,必定貧窮。
第23節,說誠實話的人,一定會受到更多的「愛戴」,相對的,喜歡說「諂媚」的話的人,一定會被人鄙視。
第25節,這裡的「自私」隱含著「貪婪」之意。這種人最容易挑起爭端,「製造紛爭」。而「信靠上主」的人一定會得到上帝的賜福,永不缺乏。
第26節,愚昧的人,無論怎樣勸他都沒有用。結果必定引來滅亡。但相對於聰明的人,必定會聽從智者的勸勉。這種人必定會得到幫助。
4.第廿九章:
這章以聰明的君王為主題,說明有智慧的君王不僅是國家社會的福氣,更是人民的幸福。同時也用「義人」、「明智人」來表示好的君王,相對的,用「愚蠢人」、「邪惡人」來形容昏君。
第1節,這裡說愚蠢的人即使用心教導、責罰,也是改變不了他。這種情形有如撒母耳記上第二章25節所描寫的祭司以利的兒子一樣。
第2節、第4節、第12節、第14節、第16節,這些經文都用來描述一個好的君王必定會「秉公行義」,使人民受益,這樣的國家一定強盛,這樣的君王不會聽諂媚的話,會知道維護窮人的權益,這樣的國家、社會一定長治久安。相對的,一個愚蠢的君王,是人民的悲哀,因為在這種君王統治之下,貪污必然盛行,國家很快就會敗壞,原因是他喜歡聽虛偽的話,也沒有執行公義的政策。其中第2節、第4節都是對偶句子。另外,在第廿八章12節、28節等,也提起好的君王是人民的福氣。
第3節,這節是對偶句子。這節的上半句可對照第十章1節、第十五章20節、第廿三章24至25節、第廿七章11節等,都是提醒兒女只有成為明智者,才會使父母得到欣慰。下半句「結交娼妓的,傾家蕩產」,這句話可用來對照第五章7至10節、第六章26節。也可參考路加福音第十五章13至14節耶穌比喻中所描述那浪蕩的兒子之景況。
第5節,可參考第廿八章23節。這裡的「諂媚」,表示虛假的言詞,結果只會使自己受害,一點利益也沒有。
第6至11節、第23節、第27節,這些經文都提到明智者和愚蠢者之間的差異,也是用對偶句子呈現出來。邪惡者只想設計謀害他人,結果掉落在自己的網羅中,因為他既會陷害他人,就不會尊重別人的權利。只會講究自己的利益,,會在動亂中獲取私益,心中憎恨正直人。相對於明智的人,既不設計陷害他人,就不會掉落在自己的網羅中,可過自由的生活。他所想到的,就是關心、協助貧困的人的需要,總是會想辦法協助維護社會安定。無論是做了幫助人的事,總是會心懷若谷,謙虛應對,但對邪惡的人會有強烈的反感。
第13節,如同第廿二章2節所說的:「貧窮人和有錢人有一處相同,二者都是上主所造。」這裡主要是在說明所有的人都得到上帝相同的賞賜、恩典,但是有些人知道怎樣運用上帝的賞賜,貢獻社會,有些人卻是將上帝的恩典濫用到作惡的事上。就像耶穌在馬太福音第五章45節所說的:「天父使太陽照好人,同樣也照壞人;降雨給行善的,也給作惡的。」上帝對待所有的人都是一樣,但有的人卻不知道感恩,反而去行壞事,這才是使上帝傷心的地方。
第15節、第17節,這兩節可參考第十三章24節、第十九章18節、第廿二章6節、15節、第廿三章13節等,這些經文都有提到管教子女,一定對他們有幫助。
第18節,這節提到遵守上帝的法律,是維護整個社會安定的力量。這樣的社會才能安定,人民才有幸福可言。
第19節、第21節,這兩節都提到管教僕人的方式,必須用實際且真實的態度規範。單用言語說教,無濟於事。而放縱僕人,只會使自己受害。
第20節,可參考第十五章2節、第廿六章12節。「信口開河」表示隨便且語帶誇耀,這樣的人和愚蠢的人沒有兩樣。
第22節,這節可參考第十四章17節、29節、第十五章18節、第廿二章24至25節等。談及一個明智的人,會知道怎樣控制自己的脾氣,以免因急躁而製造更多的紛爭。
第24節,「跟盜賊同夥」,這種人也是盜賊,等於是使自己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25節,「怕人」,有幾種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缺乏信心。因此,「信靠上帝」就是最好的保障和倚靠。
第26節,一般人都以為君王能夠替人伸冤,或是給人許多利益,其實,真正對人的生命有幫助的,是上帝;祂賜給人的禮物才是永恆不變的。也是對人的生命最有幫助的。君王所給的,往往是利益一時而已,甚至有一天,他會索取回去。
5.第三十章:
這章和第三十一章,可說是箴言的後記。在第三十章特別標示著是「亞古珥的箴言」,這「亞古珥」名字只出現在這裡。所說的「雅基的兒子亞谷珥」是誰?已經不可考。可能就是一位有智慧的人。他的箴言有個特點,就是很喜歡用「兩點」(第7節)或是「三點」(第15節)、「四點」(第18節、24節、21節、29節)的方式來表達。讀起來就覺得很清楚、易懂。特別是用「四點」或是「四件」來描述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行為;例如第11至14節的四種人;第16節的四種永不會說「夠了」的存在;第19節的四種自然景象;第22至23節的四種事實;第25至28節所提起的四種聰明小動物;第30至31節另四種動物。
第1節,「上帝不與我同在,我得不著幫助。」這很清楚再表明只有上帝才是賞賜智慧的源頭。有上帝同在,即使是在患難中,也知道怎樣解困。
第2至4節,這三節經文是延續第1節所提到的需要有上帝同在。智者會知道用極為謙卑的語句,述說自己認識的有限。特別是在第3節提到「對有關上帝的事毫無所知」,然後接著在第4節非常清楚地提出整個宇宙的創造,則遠超過人的能力所知的範圍。這從約伯記第三十八至四十一章,記載上帝回答約伯的問話,可看出整個大自然界之浩瀚偉大,已經不是人的智慧、常識所能明白。
第5至6節,上帝的話語不能增添或是刪改,因為祂的話語是生命的語言(參考提摩太後書三:16-17)。就像申命記第四章2節,上帝要摩西轉告以色列人民所說的:「我的命令你們不可增減。你們必須遵行我所傳授上主-你們上帝的誡命。」另外也可參考申命記第十二章32節。
第7至9節,這段祈求兩件事的內容很實在,可說是生活上最容易經驗得到的,但卻不是很容易實踐。原因貪慾一直是人生命最大的障礙。
「不撒謊」,這是誠實的另一說詞。誠實,也是箴言這本經書中最重要的教訓之一。「不窮也不富」,這是指滿足、知足。使徒保羅說:「貪財是萬惡的根源。有些人因貪慕錢財而背離了信仰,飽嚐痛苦,心靈破碎。」(提摩太前書六:10)一個人如果誠實、知足,生活就會感到愉快、有力。也會很快學到謙卑。第9節也回應了第1節所提到的,需要有上帝,絕對不可以說「不需要」。
第10節,「批評他的僕人」,這是指多管他人的家務事,這結果是吃力不討好。
第11節、第17節,這兩節經文可參考出埃及記第廿一章17節,以及利未記第二十章9節,都清楚記載說:「凡咒罵父母的,必須處死。」第17節的「嘲笑」一詞,指的就是鄙視之意。也唯有這樣的人才敢咒罵父母。但不論是咒罵、鄙視,都將受到上帝懲罰。
第12至13節,這兩節提到不知道謙卑的人的心態。當人想驕傲時,就要看第4節提到上帝的偉大。其實,渺小的人,沒有甚麼好誇耀的。
第14節,這節也反應了第1節所提起的需要有上帝同在。因為沒有上帝同在的人,會用「殘暴」的手段「剝削窮人,吞食無助的」,但這種人必定會受到上帝嚴厲的懲罰。
第15至16節,「水蛭」,喜歡吸附在人體上,一吸附上,吸著人體的血,就不脫離。所以這裡說「給我」,意思是牠永不會脫離,因此也沒有「夠了」這個念頭。跟水蛭一樣的,就是(1)「陰間」,這是永遠不會「客滿」的地方。(2)「沒有兒女的婦女」,這在古代社會是非常悲慘的,因為她會被認為是個卑賤的女人看待。相反的,能夠生育,且生育甚多,乃是女人得榮耀。因此,古代的女人從來不會對自己懷孕生子說「夠了」。(3)「乾旱缺雨的土地」正需要大量的雨水,對雨水的需求是多多益善。(4)「蔓延不熄的火」,這是很恐怖的災禍。將第(1)的「陰間」與第(3)的土地、水,是屬於自然界的現象,而第(2)與第(4)項則是屬於人性的慾望,如同火源一般,不會停止,只會燃燒更多、更廣。
第18至19節,這四樣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自然景觀。「鷹」,這是指牠飛翔天空,卻可以從高空猛然下撲吃地上的動物;蛇,沒有腳,卻可以在磐石上「爬動」也不會摔下來;船卻可以順著風,在大「海上航行」;而「男女相戀」,確實是最不容易明白、奧秘的一件事,因為這往往不是理性可明白的事,是超理性的範圍。
第20節,這節很特別,說到不貞潔的女人,和淫婦一樣。這裡形容浪蕩的淫婦將淫亂的事當作如同吃三餐或是偷吃點心一樣的容易、簡單。也就是說,這樣的女人從來不會承認所犯的過錯,男人只要一接觸到她而發生問題時,也只能承受。
第21至23節,這是古代社會的生活秩序。(1)古時候的奴隸來源通常都是因為戰爭失敗的緣故,才被俘虜去當奴隸,但有一天奴隸卻變成主人,表示極大的改變。(2)愚蠢的人才會需索無度、貪婪不知足,但卻會知道飽足,很難理解。(3)「討厭的女人」也可說是「不被疼惜、愛憐」的女人,幾乎沒有人會想要娶之為妻,因為人見人厭,就像第廿一章9節、19節、第廿五章24節、第廿七章15節等所描述的「嘮叨的女人」一樣。這樣的女人也可說是被丈夫所厭棄的女人,遭丈夫冷落,但如今卻有人愛慕而跟她結婚。(4)婢女代替主母的地位,就像創世記第十六章1至6節所記載的夏甲差點取代莎拉的地位一樣。
第24至31節,這是自然界的景觀,三種極小的昆蟲和一種小動物-石獾。另外有三種大體積的動物加上君王。
第32至33節,主要意思在於勸勉人要謙卑,不要與人起糾紛。
6.第三十一章:
這是另外一段智慧者的語錄。這章可分成兩個段落,其一是第1至9節,其二是第10至31節。
第1節,「利慕伊勒王」是誰?在以色列歷史上找不到這位君王的名字。
第2節,這段經文,這段經文是母親對兒子的勸勉;開始讓兒子知道他的出生是與母親的許願有關,也就是說,兒子的生命來源是上帝特別的恩賜,這樣的孩子應該過「聖潔」或是「分別為聖」的生活。就像撒母耳的出生,就是他的母親哈娜向上帝所許願得到的(參考撒母耳記上一:11),也像施洗約翰的出生,乃是父親撒迦利亞向上帝祈求得到的(參考路加福音一:13)。
第3至9節就是母親對兒子的叮嚀。這段勸勉中主要有三點:(1)不可在情慾的事上,特別是在女人身上浪費精力、金錢。(2)不要酗酒,因為這會使君王亂了國事。(3)要伸張公義,替弱勢者伸冤。
第10至31節,這是一段膾炙人口的詩歌,是稱讚「賢慧的妻子」的詩歌,而「賢慧」,這一詞可說是箴言這本經書裡最重要的主題。箴言作者一再強調一個人能擁有智慧,是因為敬畏上帝才能得到。因為上帝就是智慧的來源。這段詩歌總共有22節,剛好是用希伯來文22個字母次序排列編撰而成。和詩篇的第九篇、第十篇、第廿五篇、第三十四篇、第三十七篇,以及第一一九篇等詩歌相同的編撰方式。
在這段詩歌中所描述的賢慧妻子,不僅是家事能手,且是事業的高手,這在古代實在很不容易得到,因為古代社會只要求女人好好管理家務事,甚少會想到讓女人也參與丈夫的事業。但是,這裡所描述的賢慧妻子,卻是連管理家族的事業也贏得眾人的稱讚。詩人描述這位有才德的女人,是能力強,且樂意賙濟窮苦人,更難得的是,她也是個有「智慧」的女人,知道講甚麼話對人有利益。
整篇詩歌的重點就是在第30節所說的,外表的美很容易流失、改變,也不是真實,「只有敬畏上主的女子應該受讚揚」,因為「敬畏上主的女子」,就是賢慧的女子,這就是詩人所要表達的。

認識 傳道書 這本經書
舊約聖經總共有三十九卷,其中有三本經書被歸類在「智慧文學」作品中,傳道書就是其中的一本,另外是:約伯記、箴言這兩本。這本經書的希伯來文是「Qoheleth」,意思是:在大聚會中演講的人。如果以這個字意來看,也可以當作是「演說者」、「老師」的意思。
在舊約聖經中,有五本經書與以色列民族的節期有關,傳道書就是其中一本,通常會在「住棚節」的聚會中念給群眾聽。綜觀整本經書的內容,不外是在探討一個主要的問題:生命的價值是甚麼?人活著的意義是甚麼?將這樣的問題在「住棚節」的時候念給群眾聽,必定有很獨特的用意。因為「住棚節」是以色列人民收割的季節,同時也是親朋好友、宗族相聚的時候,這個節期前後長達八天,也是歡慶的季節。許多青年男女婚姻配對就在這個時候進行,這和台灣原住民的「豐年祭」很類似。就在大家歡欣慶祝收穫的時期,男女相識進而決定婚姻成家時,誦念這本經書給大家聽,一定有很不同的感受,大家會進一步地問:這樣,我結婚是為了甚麼?今年豐收,對我的生命有甚麼意義?今年收成少,生活比較困苦,生命這樣勞苦,到底人活著是為了甚麼?
可能是因為這本經書有如此內容,因此,當討論到這本經書是否應該列入聖經正典(Canon)之中時,猶太的拉比們有過很大的爭論。直到主後九十年的「雅麥尼亞」(Jamnia)會議後,才通過將此經書與以斯帖記、雅歌都同時列入聖經正典。傳道書也就因此成為舊約聖經最後被列入聖經正典的一本。但雅麥尼亞會議並不是討論是否要將傳道書納入正典,因為它早已經被列入正典了,所以討論的題目是「為甚麼它是正典」?通常要將一本經卷列入正典,有幾個要件:一是會談到上帝救贖的工作和恩典;二是因為作者的關係;三是內容;四是保存是否完整;五是被教會廣泛使用;六是聖靈的感動。而由於長久以來教會傳統上認為傳道書是所羅門王所寫,因此,對該書被列入正典有很大的助力。
這本經書的特色
這本經書並沒有提及上帝的救恩,也沒有對上帝在整個宇宙間偉大的創造,或是談及西奈山盟約的事件有所著墨。但這本經書卻很關心人對上帝的認識,例如作者會強調一個人若是連時間都不知道,就更無法了解創造時間的上帝,因為在上帝創造中,無論甚麼事都有一定的時間(參考三:1-8),整個宇宙,特別是人類生存的空間,就是在上帝決定的這種時間下完成的(參考三:11)。因此,當人想要用有限的智慧,明白無限的上帝的奧秘,那簡直是件愚蠢的事(參考八:16-17)。作者強調人類對生命的認識是相當有限的(參考十一:5)。
雖然是這樣,作者卻一再提醒要人們注意看上帝奇妙的作為(參考七:13),用敬畏上帝的心看世上的萬事和萬物(參考三:14、十二:13),因為每件事都有上帝的審判在其中(參考十二:14)。
作者明白表示:在世上的生命會死會結束,沒有任何受造物能逃得了這樣的定律(參考三:18-20、十二:7)。因此,想要逃避死亡的來臨,是很無知的念頭,只會帶來更多的焦慮與不安,學習如何面對死亡才是正確之道。
作者最喜歡用的詞應該是「勞碌」、「空虛」,這兩個詞,總是交織在一起,要說明人無論怎樣勞碌,結果都是一樣,好像在「捕風」一樣。這種用詞與句型一再出現在整卷經書中,正好說出了作者對生命的無力感。而為了要讓這種「空虛」、「捕風」轉換成正面的生命意義,作者強調掌握時間,將勞碌所得用得恰當,特別是在時間上更需要掌握得住,這樣才不至於使生命虛度。
但人真正的問題,往往是對時間的認知很模糊,甚至經常會聽到「時不我與」這句話,表示人對甚麼時間才是正確,總是沒有確定感。而這點正好顯示出人的有限和軟弱。
再者,這本經書作者對於傳統認知的生命價值提出強烈的反省,作者接受智慧文學在探討生命的問題,但不想停留在一般表面的層次上看生命的價值,特別是想用人有限的智慧探討無限的上帝,作者認為這種已經偏離了智慧的本意。作者認為看人的生命,應該從實存的現象來看,會比較真實。這種實存的現象,就是看到生命的老化、死亡。當人明白死亡是緊隨在每個人生命中時,就會更清楚該怎樣把握活著的時候。因此,在這本經書中,談死的記事相當豐富(參考二:16、三:2、19、四:2、5、16、六:3、12、七:1、2、15、17、26、八:10、九:3-5、十:1、14、15、十一:8)。可以這麼說,作者認為死是生命的終極。因此,參與喪家的哀傷,遠勝過參與喜宴更有意義(參考七:2)。因為這會幫助活著的人,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面臨相同的結果。
作者是誰、寫作的年代
談到「智慧」,就有人喜歡說是所羅門王的作品。尤其是在本經書第一章1節開頭就說:「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語錄。」既然是「大衛的兒子」,最有智慧的就是所羅門王了。在整卷中,出現這種隱喻性的句子很多次,都是用在耶路撒冷當過以色列的王,或是統治者這種用詞(參考一:12、16、二:4-9)。在猶太教或是基督教界中,通常都會說傳道書是所羅門王所寫的作品,原因是他可說是最有智慧的君王,他曾向上帝祈求賞賜給他智慧,好治理國家和為人民斷案,結果上帝悅納他這樣的祈求,果然賞賜給他有聰明的智慧(參考列王紀上三:10-14),使他在政治和經濟取得很大的成就,並且建立起良好的國際關係(參考列王紀上四:29-34),甚至遠至示巴的女王都不辭千里來向他請教智慧(參考列王紀上十:1-23)。
但是,整本經書中從頭到尾都找不到明顯的文字,明確說這本經書是所羅門王所寫的。特別是當希伯來文的「兒子」也可以作「後裔」解釋時,就更不一定是指「所羅門」,也可以是其他人所寫。這本書都是用「傳道者」這詞自稱共計有七次(參考傳道書一:1、2、12、七:27、十二:8、9、10),用這詞來表達作者自己,而且也有不少經節提到作者是個平民,甚至會懼怕像國王這樣有權勢的人(參考傳道書八:2-5),作者也認為官場的人迫害人民並不是甚麼新鮮事,因為官官相護(參考傳道書五:8),作者明確指出社會一再出現不公義的事,原因是有權勢的人欺壓弱者,而被欺壓者卻無處可申訴(參考四:1)等,類似這些問題,正好說出傳道書作者不可能是所羅門王,因為他就是傳統上所認為最有智慧的審判者,他的智慧,使他領導的以色列帝國可稱之為國泰民安是,人民幸福指數非常高的國家。
反對此經書是所羅門王所寫的另一個原因,是他治國的時代,也是以色列的黃金時代,除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之外,政治領域更是空前絕後的強盛、活躍。在那樣的背景下,要說出這樣「空虛」的人生的可能性不高。會有生命「空虛」的感覺,往往是在失落一切之後,遭遇極度貧窮,感受到混亂、社會動盪不安,或是被人欺負難耐,覺得生命活著很冤枉,才感受得出來。這與所羅門時代的社會背景大不相同。
再者,反對是所羅門王的作品的第三個原因,是近代考古學家發現,這本經書裡文字的使用,比較接近主前第二世紀中葉的時代,因此,這本經書的寫作年代,最早應該不會超過主前第三世紀,與所羅門年代相差至少長達六百年以上。這是從語言、文字方面的發現。
其實,我們可以這樣瞭解:舊約聖經中的這三本「智慧文學」,都不是一個人單獨的作品,而是累積了許多人生命的經驗所得到的「智慧」,並傳述下來。然後有人將這些「智慧」的結晶編撰而成的經書。
這本經書的主要內容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這本經書的內容,以「一部探討人生哲學的經書」這句話來形容,大概不會差太遠。可以將第一章2節:「傳道者說:空虛,空虛,人生空虛,一切都是空虛。」看成是此經書的中心思想,因為作者也是以這句話作結束:「空虛,空虛,傳道者說:一切都是空虛。」(十二:8)從開頭到結束,就是要說生命的「空虛」,單單這個「空虛」的用詞,就一再重複出現,而中間夾雜著傳道者對生命成長過程中的辛酸苦辣之經驗,特別是在談論到空虛時,總不忘記用從辛勞(或是勞碌)到死亡作為回應空虛的意義。
作者發現人的慾望濃厚,卻永遠不能滿足(參考一:8b)。很可能是因為作者看到許多人瘋狂地追求事物,特別是在財富上不停的汲汲營營,有一天死了,結果還是跟貧窮人的生命一樣。因此,他對這樣的富人提醒說:「在這世上我看見一件可悲的事:有人累積財富,反而害了自己。」(五:13)他強調上帝賞賜給人財富、榮譽、產業,不是要人雙眼觀看而不知使用、享受,而是希望人會懂得好好享用這些來自天上的賞賜(參考五:19)。不知道要享用上帝這些恩賜的人才是很可悲的人(參考六:1-2)。
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作者在這本經書中想要告訴讀者的:好好地享受生命勞碌所得,因為這是上帝的賜福(參考八:15)。但在享受從勞碌所得到的一切果實時,不要忘了上帝。因為人一離開上帝,任何多彩的人生也是枉然,沒有甚麼意義可言(參考七:13-14;九:1)。
作者用「太陽底下」將主題引出,並且申論的基礎就是在「太陽底下」。這個詞也是傳道書的重要詞句,總共用了29次之多。所謂「太陽底下」,意思就是沒有遮掩的,非常明顯、清楚的事。緊接在「太陽底下」,傳道者用「周而復始」的方式來形容,一個有限、規律、界線的生命循環(第4至8章)。這都在說明整個宇宙萬物的進行,就是在上帝的創造之下,依照上帝的旨意在運行。大自然是這樣地循環周轉,人也是屬於大自然的一環,也跟大自然一樣,沒有區別。這樣看來,人的生命就是屬於整個宇宙萬物的一環,是屬於上帝所管理,因此,將生命與上帝的創造結連在一起,就會發現「秩序」的重要性。對於生活在一個混亂「失序」的時代,傳道書確實是一本很有意思的經書。
這本經書的主要大綱
1.第一章1-11節:前言。
2.第一章12節至第六章12節:凡事都是「空虛」。
3.第七章1節至第十二章7節:論真的智慧。
4.第十二章8節:結論。
5.第十二章9-14節:後記。
傳道書第一至二章
1.第一章:
這章一開始就提出作者對生命的觀點,也預先為此書提出共同主題--空虛。作者認為在這世上其實並沒有新的事,一切都像整個宇宙星辰一般,生命總是如此周而復始的循環。
這章可分成兩個段落,一是第1至11節,這段經文除了介紹本經卷作者外,也將本書卷要講的內容作了個簡介。因此,本段經文也可說是此書卷的序言。二是第12至17節,在這段經文中一再強調的主題是:追求屬於人間世上的智慧、事物等,結果都將會是白忙一場。
第1節,「在耶路撒冷作王」,從大衛王開始,到所羅門之後的耶羅波安,直到西底家末代國王為止,只要是猶大王都是在耶路撒冷作統治者。因此,並不確定這位作者是誰。「傳道者的語錄」,這裡的「傳道者」一詞在本書卷中共計出現七次(參考一:1、2、12、七:27、十二:8、9、10)。這詞也可當作是「老師」,動詞含有「聚集」的意思。「語錄」有著用堅定的語氣在指導聽者得到正確或清楚的方向之意(參考十二:9),因此,這句「傳道者的語錄」之意,可以說是老師在為問題找答案(參考七:27)要幫助有疑惑的人。
第2節,「空虛」,這一詞可說是整本傳道者的中心題旨,在本卷中共出現35次。此字原本是指在清晨看見空氣中的霧氣,當陽光出現的剎那,會在這些霧氣看見美麗、鮮豔的光彩,但霧氣很快就消失不見了。作者說「人生空虛,一切都是空虛」,這種句型是漸進、加強語氣,表示生命中一再出現「空虛」的各種經歷。
第3節,從這節到第9節這段經文中,一再出現「太陽底下」一詞,而在整本傳道書中,共計出現29次。所謂「太陽底下」,表示在人生存的實況範圍或是生命的極限之內。再者,所謂「太陽底下」也在表示沒有隱藏的地方,即使在隱密之處,也會被發現。「操作勞碌」,這個「勞碌」一詞,也構成這本經書的重要用詞,共計出現22次。除了表示身體的勞苦(參考詩篇一二七:1),也可以是心靈上的痛苦(參考詩篇廿五:18)。「益處」,原本是商業上的用詞,表示「利息」、「獲利」,也可以當作「滿足」。
第4至7節,這段經文可用一個常聽見的詞句來表示,就是「周而復始」。其實,這四節也是在強化第2至3節所說的勞苦終生,所得到的最後都要歸還原處。所謂「一代過去,一代又來」,這是指生命的一種週期,不會停止。「世界」也可以表示「大地」,而「太陽」、「風」、「江河」等,都以一定的規律在動、運轉,它們存在的定律不會改變,也不會消失。這裡用「再從那裡出來」、「循環不已」、「歸回原發之處」等用詞,跟第4節所提到的「世界老是一樣」同樣的意思,表示整個上帝所創造的宇宙都是不斷循環,包括人的生命也是一樣,一代接著一代,包括人在內的整個世界並不會停止。因為一停下來,就是末日來臨了。
第8節,「萬事」,是指第4至7節所提起的一切,作者用「人」、「太陽」、「風」,和「水」來表示。「厭倦」,這一詞也表示「枯燥」、「乏味」,或是「困乏」之意,也表示已經習以為常,沒有甚麼感覺。因此無法述說完整生命的感受,因為有「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生命總是覺得有欠缺,不能完全滿足心意,而這也是一種痛苦或「空虛」。
第9至10節,就像第4至7節所提到的,一切都會依照原訂的規律持續不停的運轉,且是周而復始。因此,從前「發生過的事還要發生;做過的事還要再做」,表示就是因為這樣,才會使人感到生命的空虛。當人自以為發現新鮮事的時候,打開歷史的資料來看,會發現原來過去已經有人做過了。特別是在生命的旅程中,人會發現死亡時刻圍繞在身邊,而且揮之不去,這時候才會感受到自己的軟弱和有限,而且無法超越自身的瓶頸與界限。
第11節,這節是相對句型,用「往昔的事」和「今後發生的事」作對照。而「沒有人追念」和「也沒有人記住」,是相同的意思。這節表示生命的時間是過得那麼快,一下就都不會有人去懷念,因為世事更替的太快,來不及仔細看,又有另一種事、物出現了。人很快就會忘記今天發生的事,即使是非常有名望的人,也是一樣,時間一久就不再有人記住(參考九:5)。
第12節,這位傳道者說他「在耶路撒冷做過以色列的王」,這句話和第1節所說的相同。因為他曾經擁有君王的榮耀和富貴,因此,他可以從許多智者身上學習到一般人所學習不到的事物,包括智慧在內。
第13節,這位傳道者「決心用智慧探求,考察天下發生的一切事」,表示這位君王很認真在尋求想明白「天下所發生的一切事」,就這點來說,這位有君王身分的傳道者算是不錯的一位。但他發現「上帝給人類的擔子是多麼沉重」,這裡所謂的「沉重」,也可以表示無法了解,對於許多不明白的事物,即使追求、探索欲知究竟,結果總是白忙一場。但身為君王,又必須明白一切才能治理好國家,卻發現無法知道事故發生之因,心情因而「沉重」起來。
第14節,這位君王「觀察了世上的一切事」,他發現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虛,等於捕風」,因為「風」是抓取不到的,因此,等於虛無,也就是「空虛」之意。這「捕風」一詞共計出現9次(參考一:17、二:11、17、26、四:4、6、16、六:9)。
第15節,這節很可能是古代的諺語。這句「彎曲的東西不能變直」,這表示既定的事實是無法改變的。而「沒有存在的事物不能數算」,這裡所說的「不能數算」之物,就如海邊的細沙,天上的星辰那樣多。意即人的能力,是無法改變已經存在的現象,特別是人所能承載的力量相當有限。
第16節,這是一句出自示巴女王稱讚所羅門王的話(參考列王紀上十:7),認為他「比任何一個統治過耶路撒冷的人都有智慧」,而列王紀作者也認為所羅門王是「比世上任何一國的君王更富有,更聰明。全世界的人都想覲見所羅門,要聽上帝賜給他的智慧的話」(參考列王紀上十:23-24)。
第17至18節,也因為這樣,這位很有智慧的君王「決心辨明智慧和愚昧,知識和狂妄」之間的差別,但結果就像一般世人勞碌一樣,都是「捕風」,徒勞無益而已。作者有個深切的體驗,就是學越多,想越多,結果發現苦惱也越多。假如是這樣,結果還是一樣,是空虛、捕風。
2.第二章:
這章作者覺得一切都是空虛之際,想要有所改變的方式是選擇「享樂」來突破生命的侷限,而他所謂的享樂是指感官上的享受。
第1至3節,傳道者的內心已經決定要這樣做,就是親身去體會到底「享樂」、「享福」對生命的意義是甚麼,結果自己就像小丑一樣,讓人看起來就想要發笑。表示失去了分辨能力,「享樂毫無益處」,沒有得到想要得到的。於是想要「藉酒自娛,尋求快樂」,因為「酒」可以使人短暫忘記苦惱,可能使人感覺興奮,或是使身體減輕痛苦,感覺舒暢。但就像俗語所說的「借酒澆愁,愁更愁」。
第4至8節,作者想用建造花園的方式,使自己生活環境改變,希望用這種方式來使自己快樂起來。他建造富麗堂皇的建築物,就像皇宮一般。而且還栽種葡萄樹,且「修造庭院果園,種植各種果樹」,並「挖掘水池,灌溉樹木」,這都在表示這個人若不是一個大財主,就是個君王。有了這麼堂皇的大房子和廣大的庭園,就需要有人來幫忙整理。因此,這個人就去買來許多「男女奴隸」來協助整理看管。從第8節的描述來看,這位大財主很像所羅門王,因為他有一千個嬪妃(參考列王紀上十一:3)。但卻因為有這麼多的財富和嬪妃,使他離棄了上帝,這樣並不值得。因為離開上帝,人就會「隨心所欲」到最後會喪失一切。
第9至11節,這位君王或是大財主,確實是很富有,他的富有「強大,勝過任何在耶路撒冷住過的人」,並且自認「始終有智慧」。這個自認很有智慧的君王或財主,把身上的財富用來「盡情享受,不受拘束」,他認為這些錢都是自己辛勞得到的,應該讓自己好好享受,這是一種對自己辛勞得來的「報酬」,就像第4至8節所描述的一切,這樣看來,全部所作所為都是理所當然。但當他「回顧」察看時,便發現「自己的成就,思想所付出的辛勞」都白費,因為他「領悟到一切都是虛空,都是捕風」。於是他說「太陽底下的一切都沒有益處」,這句話再次回到了第一章3節所提到的。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會變化、摧毀、消失。
第12節,「一個君王所能做的,都是以往的君王所做過的」,這句話回應第一章9至10節。意思是沒有什麼是新的,都是舊的。這裡可看到一個自認很有智慧的君王,所能做的事也不是甚麼新事,這樣,他的智慧又算是甚麼?和狂妄、愚昧又差多少?其實是一樣的。
第13至14節,這兩節用智慧和愚笨作比較。真正的「智慧」是會「勝過愚昧」,至少智慧者會知道人的生命有限,需要上帝的扶持,比起「愚笨的人卻在黑暗中摸索」,是要好過千倍。聖經作者喜歡用「光明」和「黑暗」來說明生命的兩種結果,就是生與死。在這裡作者說聰明人和愚笨的人,結果都相同。原因就是人都會死,沒有任何人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讓生命延長、不死(參考路加福音十二:25)。其實兩者之間的差別是:聰明人因為看見可能會面臨死亡而焦慮,會想盡辦法要脫離;而愚昧人卻是因為沒有敏感度,或根本就是無知。但兩者的結局果都一樣面對死亡。
第15節,「愚昧人的遭遇也是我的遭遇」,因為作者自認很有智慧(參考第9節),但在這裡卻很清楚指出,任何人都必須面對死亡的來臨,這正好是傳道書的中心題旨:死亡,是上帝賞賜給人類最公平的禮物。作者在此又加上一句,儘管是聰明,只要想到死亡,就不會覺得聰明對生命有甚麼特別「益處」了。因此,他說「一切都是空虛」,表示人對死亡根本就無法掌握,也無法制止,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的來臨。
第16節,這節回應了第一章11節。這節說出了第14至16節所提到的,只要是死亡,大家都是相同的,沒有任何人例外。這很清楚地說到「無論是智是愚,都要死去」,沒有任何人能夠因為聰明而有例外。
第17節,這節回應了第3節所提到的,作者在追求智慧的驅使心之下,開始尋求生命的意義,但結果卻發現死亡籠罩在每個人的生命,讓人消耗許多時間在思考如何避免死亡,事實卻是人永遠脫離死亡的威脅。
第18至19節,這兩節是作者對生命的省思。人一生「辛勞」總是會累積「財富」(不只是可數的金錢,也包括了才能、知識、生命經歷等無形的財富),因為「不能不把一切留給後人」,這些累積的財富,要由誰繼承呢?更重要的,繼承的是「智」者,或是「愚」笨的人呢?這只有上帝知道。因為人看來聰明的,往往是上帝眼中的愚昧者。
第20至21節,這兩節可參考路加福音第十二章16至20節。這裡提到「智慧、知識、技能」等三樣,總括代表的意義就是智慧。經文中提到但雖然擁有這些,但是一和得到遺產的人相較,心裡還是很不甘願,因為得到遺產的人是不勞而獲。
第22至23節,「操心、辛苦、勞碌」等用詞都指相同的意思。因為勞碌的結果一樣是「痛苦愁煩」,結果導致「夜夜不得安寧」,表示身心都受到痛苦。
第24至25節,作者在這三節說出了生命最基礎的要件就是:生命需要有上帝的參與,唯有如此,才是得到幸福的泉源。作者強調只有在「上帝的旨意」之下,人「能夠吃喝,享受他辛勞的成果」,這才算是最大的「幸福」。第25節的「要不是出於上帝」,這句話也可說是整本傳道書的中心思想,說出一切都是出自上帝的賞賜,否則,人即使勞碌一生累積甚多財富,生命也無法滿足。能夠享受吃的、喝的,其實都是來自上帝賞賜的結果。因此,要用感恩的心來回應,且會知道珍惜,因為這一切都是上帝賞賜,這也是為甚麼祖先都會警告子孫不可暴殄天物之因。
第26節,這節是相對句。「智慧、知識,和喜樂」這些都是上帝賞賜的恩典。這種恩典是賞賜給那些屬於上帝「喜歡的人」。相對的,上帝所不喜歡的人,就是「罪人」,也就是只知道想到自己享受,卻忘記上帝恩典的人。這種人,無論累積多少,最後都會像捕風一樣,一無所有。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