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349期

認識 帖撒羅尼迦這兩本書信
帖撒羅尼迦這個城市
  這個城市是在主前315年左右,由馬其頓王腓力的女婿「卡珊德」(Cassander)將鄰近幾個鄉鎮的居民集合起來建造而成的。主要是為了紀念自己的妻子,也就是希臘亞歷山大大帝同父異母的妹妹「帖撒羅尼迦」,就將該城命名為「帖撒羅尼迦城」。
該城位處重要地帶,曾有過幾次重要的軍事行動,特別是在主前168年,羅馬與希臘的「比特拿」(Pydna)之役,大大提升該城的政治地位。主前42年,羅馬政府將之設定為「自由城」,使該城成為內政上自治,且沒有羅馬駐軍的城市,有自己的地方官約五至六名。也因為這樣,該城成為商業相當繁榮的城市,貿易往來興盛。也因為商業繁榮的關係,許多猶太人遷移來此經商。該城人口多的時期曾達到二十多萬,居民大多數是希臘人,直到現在還保存著相當濃厚的希臘文化傳統。
  由於該城正好位於出名的「伊革那大道」(Egnatian Way),是歐亞大陸的銜接口,因此,使徒保羅和西拉將福音傳到此城,就有特別的意義,因為福音可藉此條大道傳入東方的世界。
使徒保羅和帖撒羅尼迦教會
  帖撒羅尼迦教會是使徒保羅第二次傳福音的時候,和西拉同行來到該城。依據使徒行傳第十七章的記載,他們來到該城後,使徒保羅「習慣進會堂,連續三個安息日,根據聖經跟人家辯論,講解並證明基督必須受害,然後從死裡復活。他說:「『我對你們傳揚的這位耶穌,就是基督。』其中有些人信了,成為保羅和西拉的同道;有好些敬拜上帝的希臘人和婦女界的領袖也信了。」(使徒行傳十七:2-4)這就是帖撒羅尼迦教會的開始。其中有一位後來成為使徒保羅好的福音伙伴,就是「亞里達古」,他是猶太人,曾陪使徒保羅上訴到羅馬去(參考使徒行傳廿七:2,歌羅西書四:10-11)。由此可知,該教會不但有外邦人,也有猶太人。雖然這樣的教會時常會發生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必須學習在基督耶穌裡「合而為一」的問題,卻也凸顯了外邦人教會的特色。
  可能因為有不少猶太人皈依耶穌基督,使得一些保守派的猶太人相當不滿,他們除了向該城「地方官」控告使徒保羅他們「違反皇上的諭令,說是另有一個王,名叫耶穌」。也因為這件事,引起羅馬「地方官」和當地居民高度的關切(使徒行傳十七:7-8)。當使徒保羅離開帖撒羅尼迦城往庇哩亞城傳福音時,帖撒羅尼迦城的猶太人也緊隨在後,他們去「搗亂、煽動群眾。」為了要保護使徒保羅的安全,庇哩亞的信徒又將他護送到雅典城去(參考使徒行傳十七:13-15),但留下西拉和提摩太繼續在庇哩亞傳福音。當使徒保羅平安抵達雅典後,這些護送他的信徒返回庇哩亞時,帶了使徒保羅的口信,希望他們兩人趕緊到雅典去和他會合。
  大概是因為帖撒羅尼迦教會成立得太順利,因此引發保守派猶太人很大的反感,因而極盡所能地攪亂,這也使得使徒保羅心中感到非常不安,他在雅典等到提摩太和西拉來會合後,又急著差遣提摩太返回帖撒羅尼迦去探個究竟(參考帖撒羅尼迦前書三:1-5)。當提摩太到哥林多城與使徒保羅會合相聚時(參考使徒行傳十八:5),也同時帶回來該教會發展的情況,這就是該書信的背景。
寫這封書信的目的
  使徒保羅寫這封書信最主要目的,是該教會內有人散布一些奇怪的信息,就是有關耶穌基督再次降臨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就是後來使徒保羅再次寫第二封書信的主要原因。為了要迎接耶穌基督第二次降臨,已經有些信徒停止工作,「專心等待」耶穌基督再臨的時刻。可是他們的生活所需卻因此而要仰賴別人工作所得來提供(參考帖撒羅尼迦前書四:10-12)。而有些人因認為耶穌基督即將再臨,也就是世界末日到了,因此生活有放蕩的行為(參考四:3)。
另外有些人則是對於那些在耶穌基督再臨前就已經死去的人有很大的擔憂,不知他們會如何?(參考四:13-17)?每間教會都有類似這種在信仰上的認知不同而帶來分裂的事件發生,就像哥林多教會的情況一樣,帖撒羅尼迦教會也不例外。同樣的,也有人在該教會散布謠言,說使徒保羅是個貪婪的人,為此,使徒保羅解釋他和工作伙伴為傳福音的事工所採取的態度是:不增添該教會任何財物上的負擔(參考二:9)。
寫了前書隨後又寫後書
  我們可以說帖撒羅尼迦前書和後書之間並沒有甚麼特別大的差別,後書主要是針對有關耶穌基督再臨的問題作更詳細的解釋。另一個原因是,對使徒保羅所寫的前書,信徒當中有人誤會了(參考帖撒羅尼迦後書二:2-3),甚至有人利用使徒保羅在前封信所說的話,借題發揮,故意不工作,「游手好閒」,說甚麼是為了要專心等候耶穌基督再臨,但卻終日無所事事,「專管別人的閒事,」(參考三:6、11)。為此,使徒保羅很生氣地警告這些人,並要求該教會信徒必須「提防」這些人,「不要跟他們同夥,使他覺得慚愧」(參考三:14)。
  不論是帖撒羅尼迦前書,或是帖撒羅尼迦後書,我們知道使徒保羅在意的不是人家怎樣說他,最重要的是他想要說明清楚有關耶穌基督再臨的事。這問題也是早期教會一再引起討論的事。其實,直到今天,這個信仰上的問題還是爭論不休。
寫這兩封書信的日期
  一般來說,帖撒羅尼迦前書大概是在提摩太來到哥林多城與使徒保羅會合後不久寫的。從使徒行傳第十八章11至17節來看,時間大約是在主後第51年左右,也就是迦流就任亞該亞總督的時候,地點就是在哥林多城。然後過不多久,使徒保羅又寫了後書給該教會。因此,前書與後書之間,時間大概相差兩三個月吧(因為當時的信件都是差人專程送去的,需要加上交通往返的時間)。不過,必定不會相差很久才對,因為第二封書信是針對第一封信而寫的。
可分成下列幾個段落
一、帖撒羅尼迦前書部分:
1. 第一章1節:序言。
2. 第一章2至10節:為帖撒羅尼迦教會感謝上帝。
3. 第二章至三章:使徒保羅為自己的行動解釋。並且稱讚該教會信徒在信心上的認真。
4. 第四章1至12節:基督徒應該有的信仰行為。
5. 第四章13至第五章11節:有關耶穌基督再臨的問題。
6. 第五章12至22節:最後的勸勉。
7. 第五章23至28節:問安並代禱。
二、帖撒羅尼迦後書部分:
1. 第一章1至2節:序言。
2. 第一章3至10節:鼓勵並稱讚該教會信徒。
3. 第二章:用怎樣的態度看待耶穌基督再臨的事。
4. 第三章1至15節:請求代禱,並提醒大家注意那些懶惰、不工作的信徒。
5. 第三章16至18節:問安並祝福。

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一至五章
1.第一章:
就像使徒保羅寫給其他教會的書信一樣,開始就是請安,再來就是先稱讚受信的教會或是對象,接著就會提到他寫此信的原因。
第1節,使徒保羅說這封書信是他和「西拉和提摩太寫給帖撒羅尼迦教會」的。西拉,是使徒保羅第二次傳福音時的同工(參考使徒行傳十五:40)。他是耶路撒冷教會所派出的兩位代表之一,另一位是巴撒巴的猶大(參考使徒行傳十五:22),他們兩人在教會備受尊敬,甚至在安提阿教會被稱為是上帝的先知(參考使徒行傳十五:32)。
另一位是提摩太,他也是使徒保羅第二次出去傳福音時,在路司得遇到的一位難得的好青年。在路司得和以哥念的信徒們都很稱讚提摩太(參考使徒行傳十六:1-2)。
這節使徒保羅還提到一件非常重要的信仰認知,那就是帖撒羅尼迦教會是「屬於父上帝和主耶穌基督」,這句話很清楚說明一間真正的教會,並不是屬於某個人的教會,也不是某個人擁有的私人財產,真正的基督教會,乃是屬於上帝和耶穌基督的。
第2至3節,使徒保羅一開始就提到要為帖撒羅尼迦教會的緣故感謝上帝。原因他提到三點:一是他們把信仰實踐出來,這裡的「信」是指對上帝絕對忠實。二是以愛心辛勞工作,使徒保羅在這裡所用的「愛心」,在希臘文是用「Agape」這個字。三是堅守主耶穌基督的盼望,這裡的「盼望」,是指對復活的盼望。從這點也看到帖撒羅尼迦這本書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就是談到未來復活的信息。這可看出帖撒羅尼迦教會在使徒保羅眼中,是一間有達到「信、望、愛」這三項標準的教會。
第4至7節,使徒保羅稱呼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弟兄姊妹們」,他在給該教會這前後兩本書信中,也不過是短短的八章,但「弟兄姊妹們」卻用了共計21次,前書用了14次,後書用了7次。使徒保羅用這個詞句的意思,原本是指「被一般人看為愚笨、沒有能力、地位卑賤」的,但卻都是被上帝揀選的子民(參考哥林多前書一:26-27)。使徒保羅在這裡則是用「弟兄姊妹們」這個詞,強調大家都是上帝所鍾愛的對象,是上帝特別「揀選」出來的百姓。再者,使徒保羅也強調他傳講福音信息除了用言語,也「倚靠聖靈的大能」,這是指感動人心的力量。因為福音的信息若沒有聖靈的感動,就算人用盡了所有美麗的詞藻,也是枉然。
從第6節就會發現帖撒羅尼迦教會也受到迫害。受到迫害可說是早期教會共同的經歷,當時羅馬帝國的政府已經開始對基督徒有防備之心,且開始對基督徒施壓力。使徒保羅稱讚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很有見證,即使在這樣的迫害之下,他們學習使徒保羅的模樣,也學習耶穌基督在十字架的受難,寧願接受迫害,也不改變對上帝的忠實,並且還用喜樂的心接受,這一點可真不是簡單的事。這也是為甚麼使徒保羅會說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是馬其頓和亞該亞教會的模範。
第8至10節,這段話對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來說,確實是很大的鼓勵。使徒保羅說帖撒羅尼迦教會美好的見證已經傳開來,且是越傳越遠。使徒保羅提到在外地教會傳述有關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有美好見證的事,包括了三點:其一是他們接受福音的熱情;二是他們在信仰上有美好的見證;三是他們用信心在盼望耶穌基督的再臨。而值得注意的是有關第10節的「盼望耶穌從天上降臨」,使徒保羅在這本書信中提起很多次,有第二章19節;第三章13節;第四章16節;第五章2節。也可以這樣說,帖撒羅尼迦前書的主要內容也是在談論有關耶穌再臨的主題。
2.第二章:
在這章使徒保羅談到有關他在帖撒羅尼迦傳道的經歷。在這章經文中可看到該教會中,有人對使徒保羅和其他同工多所誹謗,他對這些流言只做了些微的辯駁,但他深信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應該會明白過去的日子裡,使徒保羅和其他同工都是盡心盡力服事,且對該教會就如同父親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
第1至3節,第1節和第一章9節是有關連的;在第一章9節提到使徒保羅和西拉去帖撒羅尼迦傳福音的時候,他們對福音的信息有很好的回應。在使徒行傳第十七章4節也有記載,說使徒保羅和西拉在帖撒羅尼迦城的事工很好,不但得到了信徒,他們當中有人尚且是「希臘人和婦女界的領袖」。但現在該教會裡有些謠言傳出中傷他們在那兒開拓的福音事工,因此,使徒保羅在此作了澄清:
第一是「不是出於幻想」,這是指使徒保羅在傳講耶穌基督復活的信息。使徒保羅強調耶穌基督的信息不但是真實,而且是上帝拯救的大能(參考羅馬書一:16),他甚至說如果耶穌基督沒有復活,那麼信仰耶穌基督才是「幻想」(參考哥林多前書十五:16-17)。其實使徒保羅就是親自遇見復活的耶穌基督,才會拼命四處見證。
第二是「沒有不良動機」。這裡所謂的「不良動機」,指的是人內心的心思意念不純潔,有想要陷害別人的意念。使徒保羅傳上帝在耶穌基督裡拯救的福音,這福音乃是為了要拯救人的性命免於滅亡,怎麼可能成為「不良動機」呢?所以他說沒有「不良的動機」(也可參考哥林多後書十:2)。
第三是「不是想欺詐甚麼人」,這句話也反應了當時在信徒當中發生的事,就是有人假冒先知或是「使徒」的身份,為的就是要欺騙別人的錢財,這種情形在哥林多教會發生好多起(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一:5)。其實這些都是故意要毀謗使徒保羅和其他同工。
第4至6節,這段話非常重要,也說出了傳道者應該有的態度和使命感。使徒保羅強調一個傳福音的人,不是在講求人的稱讚,因為福音事工是上帝拯救人的事工,是來自上帝的交託,因此,要對上帝負責。福音就是上帝的信息,上帝的信息可能會使人感受到如同針刺一般的難受(參考希伯來書四:12),但不能因此就不說、不傳。也不能因為人的稱讚就心滿意足,因為人的稱讚可能是虛假的,上帝則是鑒察人內心的意念。
第7至9節,這是一段非常感人的話語。使徒保羅表白他為了要傳福音,可說是毫無保留地把生命都獻上了。他在第7節這裡說對待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有如母親在乳養自己的兒女一樣,而在第11節則是說如同父親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再者,也從這裡看到使徒保羅和同工傳福音有一個特色,就是除非有信徒甘願資助,例如腓立比教會信徒出錢出力,否則他就以自己的技能(織帳棚為業)維生,工作所得足夠餬口之後就繼續傳福音的事工。這件事可從使徒行傳第十八章1至5節中,他和亞居拉和百基拉夫婦的故事得到證明。他不希望因為傳福音反而造成信徒們的負擔。
第10至12節,這是一段記載對獻身傳道的人很重要。使徒保羅和西拉,在傳福音的事工上,確實很盡心、盡力,並且在生活言行舉止中,都保持「純潔、公正、無可責備」,並且這不是使徒保羅自己說了就算,他讓帖撒羅尼迦信徒自己評斷是否這樣,同時,他也以上帝的名為證。
注意這裡提到的三樣言行:
一是純潔,這是指分別為聖。意思是指與一般人有所不同。如果以今天的話語來說,就是不流俗。
二是公正,意思是指有規律,不隨便,態度謹慎。
三是無可責備,意思是指沒有甚麼可以引起爭端,或是讓大家感到為難、不好處理的事。
他在這裡也勸勉帖撒羅尼迦信徒,要以蒙上帝的喜悅為目標。因為基督徒就是分別為聖的人。
第13至16節,第13節是很重要的一節經文,使徒保羅很清楚地表示,他所傳的確實是上帝的福音,並不是屬於人的信息。因為福音是上帝的話語,對那些想要離棄上帝的人來說,聽起來是很刺耳的。因為上帝的話就像雙刃的劍一樣鋒利,使人難以忍受,甚至會刺透人的骨髓(參考希伯來書四:12)。這裡也提到帖撒羅尼迦教會與猶大地區的教會一樣,受到嚴厲的迫害(參考使徒行傳八:1、十一:19、十二:1)。使徒保羅提到這些迫害基督徒的猶太人,其實也是殺害耶穌基督和先知的人,這些的行為是冒犯了上帝,一直在阻止福音傳向外邦。使徒保羅說這些人的行為只會累積更多的罪惡,有一天上帝的「義憤」將會臨到他們身上。
第17至20節,這是一段鼓勵的話。第17節的「分離」,意思是指「成為孤兒」。使徒保羅告訴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他不能去看他們,是因為有阻礙,而不是故意棄他們於不顧。使徒保羅並沒有說明到底是甚麼事阻礙他們去看他們,不過有可能是因為耶孫被抓的事阻礙了,後來為了要避開不必要的災害,信徒們將使徒保羅和西拉護送到庇哩亞,然後又從庇哩亞護送到雅典,可見當時情況的危急(請參考使徒行傳十七:10-15)。
第19節使徒保羅再次談到一個重要的主題:主耶穌再來。這也是他在這兩封書信重複提到的問題,可見使徒保羅寫給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書信,主要目的就是要跟他們討論有關這方面的信仰認知。
再者,使徒保羅稱讚帖撒羅尼迦教會乃是他們工作成果的「希望」、「喜樂」、「冠冕」,他是指該教會的信徒,在受到迫害時,並沒有放棄信仰,也因為對該教會存著極高的盼望,知道該教會可以成為傳福音很好的基地。這裡所說的「冠冕」一詞,並不是指 -國王頭上所戴的王冠(diadema),而是指在競技場上比賽得勝者頭上所戴的花冠(stephanous)。使徒保羅意思是說:當耶穌基督再臨到的時候,他不會空手見耶穌基督,而是會雙手捧著在帖撒羅尼迦教會的福音果實呈現在耶穌基督的面前。該教會的成果,等於使徒保羅等同工們頭上的冠冕一樣的耀眼,也是他們最大的榮耀。
3.第三章:
第二章17節使徒保羅提到自己不能如願地到帖撒羅尼迦教會去探望他們,但差派他最得意的門徒提摩太代替他去。而現在提摩太從他們那裡回來,帶給使徒保羅相當大的安慰,原因是提摩太提到該教會的各種見證,使他知道帖撒羅尼迦果然是一間很有美好見證的教會。
第1至5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提到差派提摩太去訪問帖撒羅尼迦的教會,是為了要鼓勵他們。但也同時告訴他們,他對該教會信徒有相當的信心。在第1節這裡所用的「留」一字,原來是指含有「生死之別」的意義。換句話說,使徒保羅差派提摩太去,是在非常捨不得的情況下派去的,因為提摩太就如同他的「真兒子」一般(參考提摩太前書一:2),因為提摩太離開,使徒保羅就必須自己一個人獨自前往雅典,可能因此而有「落寞」的感覺。提摩太好像在帖撒羅尼迦教會停留的時間比預期的還要長,當使徒保羅到哥林多城的時候,提摩太與西拉才來這城與他相會(參考使徒行傳十八:5)。
使徒保羅說派提摩太去,目的是為了要堅定他們的信心,使他們不至於「退縮」。這個「退縮」,也是指「動搖」之意。這個詞在當時通常都是用來形容狗尾巴搖來搖去的狀態。使徒保羅很清楚知道,在他離開帖撒羅尼迦教會之後,隨即有猶太人前去搗亂信徒的信仰,並且因為面臨迫害,若是放棄信仰馬上就可解除受迫害的威脅,因此有些信徒開始對信仰的態度開始搖擺不定。他告訴大家,經歷迫害,乃是信仰成長過程中必定會遇到的事。因此,他表示對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有相當高的期待和信心,不相信他和西拉等人在該教會的事工會經不起迫害的考驗。使徒保羅會有這樣的說法,當然是和他拼命傳福音的態度有關。
第6至9節,這段經文可看出提摩太帶了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三項好消息回來:包括他們有「信心和愛心」,以及對使徒保羅的想念,這三點讓使徒保羅感到相當安慰。可能因為迫害越來越嚴重,且搗亂的事件不斷,使徒保羅形容他幾乎快要喘不過氣來。現在因為提摩太帶來正面的消息,因此,才使他大大鬆了一口氣。為此,使徒保羅說首先要感謝上帝。因為面對苦難的衝擊、迫害的來臨,若不是有上帝的帶領,要走過這樣艱辛的路段確實不容易。
第10節,使徒保羅再次表示很希望去帖撒羅尼迦探望他們,並且日夜為此事獻上祈禱,可見使徒保羅對該教會有一份很深的感情。他說想去帖撒羅尼迦教會,是要去「補足」他們的信心。所謂的「補足」是指要提升、加強。
第11至13節,這段經文讀起來,隨即會想到這是一封書信的結束才有的句型。這樣,很可能這第一封書信就是到此結束。從第四章開始,似乎又接上了另一封書信。這種類型的書信也出現在他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參考哥林多前書九:15)。在這裡使徒保羅特別祝福帖撒羅尼迦教會在愛心上會更成長,不僅是在彼此相愛的信仰功課上,更在愛人類的心。從第四章9至10節就可到該教會不僅信徒彼此之間會互相幫助,而且還會幫助馬其頓的其他教會之需要,這就是使徒保羅所稱讚他們的地方。
第13節這裡有幾點要特別注意的:
一是提到「主耶穌和他的信徒們來臨」,跟其它地方只提到「主耶穌再臨」,這裡是多出了「和他的信徒們」。很顯然的,這句話的觀念和猶太人對末日來臨的觀念很相似,那就是在末日審判時刻一到,上帝會和祂身邊的眾天使一起降臨審判世界。在帖撒羅尼迦後書第一章7節寫的:「他要使你們這些受苦的人跟我們一同得到釋放。主耶穌和他大能的天使從天上顯現在火燄中的時候,上帝就要執行這一件事。」這樣,可以明白這裡提到耶穌基督的信徒死後就是與耶穌基督同復活、同在一起。因此,當主耶穌再臨的時候,他們也會跟著耶穌基督一起來臨。
二是真正有信心的人,會成為聖潔、沒有缺點的人。這裡所謂的「聖潔、沒有缺點」,並不是說一個人成為「聖人」一般,都不會犯錯,或是沒有任何罪惡。而是說讓自己遠離罪惡,不再過犯罪的生活,和沒有信耶穌基督的人,在生命的價值觀及態度上有所區別。
三是能夠站在上帝面前。聖經很清楚說明末日審判者就是上帝。無論是誰,每個人都要接受上帝的審判,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例外。
4.第四章:
就像前面已經提起過的,這章似乎是一個新的段落,也可說是另一封書信。
如果注意使徒保羅所寫的書信,都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會勸勉收信的教會信徒們,在信仰與生活之間必須有緊密的連結。在這段經文中,他強調「努力工作」與「火熱的心事奉主」是同等的。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認真工作,跟熱心事奉上帝都是一樣重要。如果一個人在工作職場上隨便、應付、偷工減料,這樣的人無論怎樣熱心教會的事工,都是不正確的,也不算有好見證。因為好的信仰,並不只是在教會,也要在工作場合中見證出來。
第1至2節,類似在第二章至6節所說的,基督徒並不是要討人喜悅,而是要面對上帝。因此,在生活上就必須活出上帝所喜悅的模樣。
第3至6節,這段經文說出了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的信仰生活出了問題。從第3節這句「絕對沒有淫亂的事」,就可看出在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出現淫亂的行為,這就和哥林多教會所發生的狀況一樣了(參考哥林多前書五:1)。因此,使徒保羅要他們知道「控制自己的身體」,這句話也可當作「與自己的妻子相處」,這句話很清楚,就是不可以有「婚外情」的行為。第6節所說的「不可以有對不起同道或佔他便宜的行為」,意思是指有關性方面的事,也就是「通姦」的行為。因為這種事不但傷害自己,同時也傷害了別人,更嚴重的是,導致整個信仰團契的分裂、不和諧。
注意這裡的「身體」一詞所用的希臘文是「skeuos」,指的是「器皿」的意思。使徒保羅的意思是,我們的身體乃是上帝的「器皿」,必須潔淨,不可以有污穢,因為基督徒就像要作為獻祭給上帝的「器皿」一樣。這就像他寫給羅馬教會提到的,基督徒要像個「活活的祭物獻給上帝」(參考羅馬書十二:1)。
使徒保羅在這裡很清楚地說到,上帝對犯淫亂行為的人是不會原諒的,一定會懲罰。使徒保羅會這樣強調,主要是要讓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知道,無論是甚麼理由,保持潔淨的婚姻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功課,因為婚姻是生命之約的記號,就像洗禮一樣,都有上帝與我們生命立約的記號,因此,必須用純潔的心來遵守。
第7至8節,這裡所提到的「選召」這個字眼。這個字的意思並不是隨便挑出來,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確定之後,所做的決定。含有「願意付出」代價的意思。這表示上帝揀選以色列民族作為祂的選民,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結果,而上帝揀選他們,並不是因為他們有甚麼好條件,反而是因為上帝的憐憫和慈愛。因此,他勸勉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應該就要從被揀選的觀念來聖潔自己,讓自己覺得身為基督徒與一般人有不樣的地方,要比一般人對自己有更高的道德要求,有更高的生活規律準則,有更嚴謹的工作態度等。他說拒絕這份揀選,不是拒絕人,而是拒絕上帝。請注意這裡所謂的「拒絕」這個詞,使徒保羅所用的希臘文是「ahteteo」,這個詞的意思可以當作「遺棄」,也含有「不看在眼裡」之意。也就是不願意從敗壞的當中改變過來,不把這些敗壞的道德行為遺棄掉,這就是拒絕上帝揀選的恩典,等於是不把上帝的揀選之愛當作一回事,不看在眼裡。
第9至12節,這裡說要「彼此相愛」,使徒保羅在這裡所用的是「philadelphia」這字,這意思是指同為一個家庭的親兄弟姊妹之愛。使徒保羅會用這個「philadelphia」這個字來形容帖撒羅尼迦教會,有意要讓該教會信徒知道:他們就像一個大家庭中的兄弟姊妹一樣,都有同樣的天父、同樣的救主。他勉勵他們要在這個愛人如己的功課上繼續進步。而帖撒羅尼迦教會的確是一間很有愛心的教會,他們不僅會像一個大家庭中的兄弟姊妹一般彼此相愛,而且還會關心所有馬其頓教會的信徒,這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裡他勸勉信徒要「安份守己」,這詞在《台語版》聖經用「恬靜」(中文《和合本》相同,用「安靜」),意思是指會冷靜思考,不隨便跟著別人的意見起鬨。
另一方面,使徒保羅也勸勉該教會信徒要「親手做工來維持自己的生活」,這句話說出一個重要的社會背景;當時希臘文化的社會,因為國勢曾經達到顛峰的狀態,人民富裕,幾乎每人家中都有畜養奴隸做工。因此,靠勞力做工養活家計的人一直被希臘文化的社會鄙視,認為那是卑賤的人從事的工作。帖撒羅尼迦教會中,有些人就是這個態度,他們認為既然教會是一個大家庭,就要彼此分享,因此,只等待別人提供給他們吃喝用,卻不曉得自己也要努力工作,以求自給自足,並進一步幫助需要的人,反而是遊手好閒,喜歡談天論地,評論他人的態度,不但對教會團契生活沒有幫助,也不是一個信徒應該有的生活態度。
第13至18節,每一個時代的信徒都會對耶穌基督再臨的時刻,或是景象提出問題,就像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也是這樣,因此,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用整章的篇幅論及有關復活的事。現在這裡他跟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談及有關耶穌基督再臨的景象。早期教會有個共同的觀點:主耶穌基督再臨的時候,也是審判的時刻,不但要審判已經去世的,也要審判還活著的每一個人,因為那是末日的時刻。另一個觀點是:信耶穌基督的人,都會得到復活的耶穌基督的拯救。很多人因為等待耶穌基督的再臨,結果等到去世時還沒有出現,因此帶著憂傷離開世間。而還活著的人卻一再祈求那末日趕緊來臨。因此,使徒保羅說明這件事:即使已經去世了,當耶穌基督再臨的時候,他會讓那些已經去世的人,復活過來,並且帶他們到他為大家安排的地方(參考約翰福音十四:1-4)。
第15節提供一個重要的觀念:復活,對所有信耶穌基督的人來說,無論是已經死去的人,或是尚未死去的人,恩典都是一樣,沒有先後之別。 第17節的「雲裡」,通常都是指上帝顯現的時候(參考出埃及記十四:19、三十四:5、四十:34-38)。而在空中與復活的主耶穌相會,乃是基督徒最大的榮耀。
5.第五章:
會有等待耶穌基督再臨的信仰,在早期教會看來,那也是世界末日的時刻來到。因此,大家就聚集在一起,把所有的金錢、財產都拿到聚會的地方,這也是早期教會信徒一個重要信仰告白。從使徒行傳第二至五章,可以看到甚至有的信徒是為了要等待耶穌基督的再臨,變賣了所有的家產,拿來教會讓大家一起公用,因為他們認為耶穌基督很快就會再臨,他一再臨,就是世界末日來到。這個世界都將消失,一切都將變成新的。世上這些財物等東西,都將變成沒有用的東西。
但是,「等待」也是對信心最嚴酷的考驗,一般可以等待一天、一個禮拜或是一個月,但是若得等待半年、一年之後,甚至在等待一年、兩年以上,恐怕就需要更多的信心來支持。而當有些信徒因為等不及就去世了,信徒裡面開始有人承受不了這樣的失望,逐漸變得失去信心,帖撒羅尼迦教會也發生這種問題。因此,使徒保羅寫這本書信,就是以討論這個問題為主題。
第1至3節,這段經文可參考馬太福音第廿四章36至37節,耶穌基督很清楚地說,沒有人知道上帝的審判甚麼時候會來臨。使徒保羅就是借用耶穌基督所說的教導來說明:主再臨的日子,就像小偷在夜裡忽然來到一樣,也像災禍、像懷孕的婦女,突然陣痛臨盆來到一樣。他用這種方式來說明沒有任何人可以知道主耶穌再臨的日子的真確時間。
第4至8節,使徒保羅用「黑暗」和「白晝」來表明基督徒應該是屬於「白晝」的人,也就是有生命希望的人。因此,不用擔心不知道復活的耶穌基督再臨的日子,因為信靠耶穌基督的人,都會知道怎樣準備,因此,隨時隨地都在為迎接復活主耶穌再臨而活。他特別強調基督徒應該是每天都很「警醒」,就像在白晝一樣那樣清醒,不能「沉睡」,而是需要「警醒戒備」。他在這裡也用「沉睡」,以及「酗酒」來說明,這兩個詞都是指沒有信耶穌基督的人,也就是沒有真確信仰的人,這種人因為不知道生命的盼望何在,因此,不會有警醒的生活態度。他希望基督徒在生活態度上是積極、認真的,且會珍惜每個時刻,因為他知道所有的準備,都是為了要迎接主耶穌基督的突然再臨。他特別提到要「以信和愛」作為「頭盔、護胸甲」,表示像個勇士準備要上戰場去打仗一般發揮力量,這樣就可以阻擋所有的誘惑。
第9至11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提到基督教信仰一個基本的認識:所有信靠耶穌基督的救恩的人,都會因為耶穌基督的緣故獲得拯救。這也是聖經所說的,上帝差遣耶穌基督到世界上來就是要拯救所有信他的人(參考約翰福音三:16)。第10節可說是這本書信最重要的一節經文,也是他寫這封書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有許多信徒來不及等到耶穌基督再臨,就已經死去了。就像他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所提到的,跟耶穌基督同死的人,必定也會跟耶穌基督同復活(參考羅馬書五:8)。使徒保羅在這裡特別強調,一個信靠耶穌基督為救主的信徒,不論是已經死了,或是還沒有死,都是一樣,當復活的耶穌基督來臨時,都不會有區別,大家都要同時享受與復活的耶穌基督同復活的喜悅和福氣。因此,他在這裡也說出一個信仰團契最重要的信仰態度,就是要彼此鼓勵、幫助。這裡所用的「幫助」,是指「建造」,就像蓋房子一樣,單獨一個人沒有辦法完成一間安全的房子可居住,而是要許多人同心協力才能建造出一間安全的房子。信仰團契也是這樣,如果單靠一個人的努力,這樣的房子是很脆弱的,只有大家一起來,同樣的心志,相同的愛心,互相扶持,這樣建造起來的信仰團契在根基上才會更加堅固。
第12至13節,這裡提到要「尊重」這個動詞,其希臘文是「eidenai」,意思是指「認識」、「了解」。在這裡也包含了「體諒」的意思。要特別注意的是,使徒保羅在這裡所提起的「尊重」,是因為這些被揀選出來的福音同工是真的有認真「辛勞」工作,才會受「尊重」。這裡使徒保羅也提到要用「愛心」對待這些被按立來傳福音的工作者,這個「愛心」所用的希臘文就是「agape」這個字。這樣的「愛心」,是真實的,不是表面的。
第14至15節,使徒保羅勸勉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要「警告懶惰的人」,這裡「懶惰」一詞,希臘文是「ataktous」,這是借用軍事用語的詞彙,指士兵不聽從指示,不按照規矩行動。也就是脫隊了,或是違抗命令一樣。這也表示在帖撒羅尼迦教會中,有人進入教會中,卻偏偏不守教會規矩,以為自己的見解最正確,不合群,也不合作,不願意遵守大家共同約定的秩序。使徒保羅認為這樣的人,不是只有傳道者要規勸他,所有的信徒都有責任約束他。
「灰心」與「軟弱」對照,這是指膽怯的意思。在教會中,總是有些人很容易就對信仰失去信心,特別是指那些遇到迫害就想要放棄信仰的信徒。在帖撒羅尼迦教會有遇到這樣的案例,使徒保羅鼓勵大家面對這些迫害時,大家更需要彼此相互鼓勵,不要受到外力的影響而放棄信仰。
「不可以惡報惡」,這句話也是他寫信給羅馬教會說過的話(參考羅馬書十二:17)。使徒保羅認為伸冤的主權在上帝,上帝一定會「報應」。「為別人的好處著想」這句話,是比前一句的「不可以惡報惡」來得更積極。
第16至18節,這短短三節,卻說出使徒保羅對一間有信仰見證的基督教會的期待和盼望,也可說是他為一間真正有美好信仰見證的教會,擬出了一個準則,就是常常「喜樂、禱告、感謝」這三樣的心境。這裡的「要常常喜樂」,指的是在受到迫害的這種惡劣的環境下,要憑著對復活生命的盼望,心中有喜樂。因為受迫害是為了福音的緣故。而要「常常禱告」,這也是經常被引用來勸勉今天的信徒的一節經文。祈禱乃是與上帝對話,也是基督徒生命力量的來源。會祈禱的人,就是在表明他的心中有上帝。然後他說「在任何環境中都要感謝」,這句話更清楚地說出基督教信仰的特性,因為一個有真實基督教信仰的人,他很清楚知道有這麼一天,生命將會復活在上帝面前。因此,在世上所經歷到的各樣際遇,都是為了將來復活作準備。
使徒保羅強調以上三項都是來自上帝的旨意,他這樣說,是為了要鼓勵帖撒羅尼迦的信徒努力以赴,不要聽到他這樣說,就認為不可能,因為信仰乃是一門生命的功課,需要用心學習,也需要學習克服所遇到的困難。
第19至22節,這裡「抑制」一詞,原本是指把火消滅的意思。聖靈就像一把火,會使人的生命燃燒起來。有聖靈充滿的人,就是生命充滿活力的人。同樣的,有聖靈充滿的教會,會充滿著活力,讓人感受到教會積極在福音的事工上作見證。「不要輕視信息的傳講」,這裡所說的「信息」,是指上帝的話。使徒保羅強調聖靈最好的恩賜,就是傳講上帝拯救的信息。但上帝的話必須忠實傳遞,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使徒保羅在這裡再次說明了等待耶穌基督再臨的要件,就是信徒們想要保有最好的心靈,就必須棄絕邪惡,堅持保守美好的見證,這樣才能談得上準備最好的心靈,等候主再臨的日子來到。而「查驗每一件事」,這對當時瀰漫著許多怪異論調誘惑人心的傳說,確實是一件很重要的功課(參考歌羅西書二:4、20-23)。
第23至24節,使徒保羅寫這封書信給帖撒羅尼迦教會一開始就用「平安」,這字原本表示的意思是「沒有恐懼」、「不再有死亡的威脅」。緊接「平安」的,就是「聖潔」,且是「完全聖潔」。「聖潔」所表示的乃是「分別為聖」的意思。也就是有所不同之意。他在這裡特別提到「靈、魂、體」的「完全聖潔」,意思是指一個全人格的「聖潔」。使徒保羅強調上帝是「信實可靠」的上帝。所謂上帝是「信實」上帝,就是指上帝會依照祂所答應的事去完成。聖經的作者一再告訴我們,上帝是遵守約的上帝。
第25至28節,這一段是本書信的結尾。使徒保羅一再期盼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為他和其他同工代禱。他寫給歌羅西教會的書信也是這樣,要大家為他和其他同工們傳福音的事工祈禱(參考歌羅西書四:3)。使徒保羅寫這封書信,並不是只給某某教會的長老或是執事、代表看的,而是要給全體信徒看的。因此,他要求這封書信要公開朗讀給大家知道。也因為這樣,這書信會流傳下來,因為必定有許多人聽了之後,還想再閱讀一次或幾次。最後這裡用「恩典」一詞,表示的就是復活的救恩之意。

聖經導讀
帖撒羅尼迦後書第一至三章
1.第一章:
從這裡也可以想到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必定是在接到頭一封書信後,有不同的意見或看法,他們可能也曾寫信回答使徒保羅,表達他們的看法。若是果真有寫信給使徒保羅,那就很可惜,因為他們寫的書信並沒有被收藏在聖經中,也因此無法知悉他們如何回應使徒保羅的觀點,只能就使徒保羅和西拉、提摩太等人所寫的來了解。
也從這章經文中看到使徒保羅繼續談到有關耶穌基督再臨的事,就可以發現當使徒保羅在前書又提到有關耶穌基督再臨的事,可能因此造成信徒們對這件信仰的認知產生了誤解。因此,他認為有必要加以澄清,或是進一步說明,而這也是此帖撒羅尼迦後書的主題。
第1至2節,使徒保羅帖撒羅尼迦教會是屬於上帝和主耶穌基督的,因此,所有信徒都是一樣,沒有誰比較特別。可以明白使徒保羅要傳遞的一個觀念:所有信靠耶穌基督為救主的信徒,都是上帝的最愛,上帝並不偏愛某些人。然後他用「父上帝和主耶穌基督」所賜恩典、平安,為該教會祝福。
第3至4節,也是使徒保羅寫書信的一個特色,他常常稱讚收信的教會,希望這樣的鼓舞能更堅定教會信徒信心。他喜歡用「信心、愛心、耐心」這樣的詞句來說明一個基督徒應該有的信仰美德。這裡的耐心特別指出該教會經歷一切「迫害、患難」,仍然在信仰上堅持著,不妥協或是放棄,這也是使徒保羅認為是帖撒羅尼迦教會最值得拿來誇耀的地方。
第5至7節,在前書第一章就曾提及帖撒羅尼迦教會曾經受到大的迫害,卻還是「在聖靈所賜的喜樂中領受信息」(參考一:6)。而在第二章也提及他們「受到自己同胞的迫害」(參考二:14),現在使徒保羅一再提起上帝的公義,他就是在告訴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讓他們知道:當他們為了福音受迫害,卻還一直堅持信仰的原則,不妥協、不改變他們對耶穌基督原有的信心,上帝將會因此加倍憐憫他們,將使他們享受特別的福份,就是上帝國的福澤。而在這裡使徒保羅也特別指出那些迫害耶穌基督的信徒的人,將會受到上帝嚴厲的懲罰。因為公義的上帝絕對不會對那些為非作歹的人袖手旁觀,更不會把故意作惡的人當作無罪的人看待。公義的上帝絕對不會這樣,祂是會生氣也會懲罰的上帝。第7節提到「主耶穌和他大能的天使從天上顯現在火燄中」,「火燄」,這通常有兩種意思,一是指上帝的審判,另一是指上帝的臨到。
第8至1 0節,這段經文可對照羅馬書第一章21至32節,提到那些「故意」不承認上帝的人,上帝以「任憑」懲罰這樣的人。使徒保羅已經很清楚指出這些「不承認」、「不聽從」主耶穌基督拯救的信息者,並不是不清楚,而是故意拒絕聽從上帝拯救的信息。因此,從第9至10節也看到在「主再來的日子」時,使徒保羅就明確指出二者之間會有極大差別的結果出現。
第11至12節,使徒保羅一再為帖撒羅尼迦的信徒代禱,主要原因是使他們能夠在信仰上有美好的見證,才「不至於辜負」上帝的呼召。他告訴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見證福音者的一個最大福份,就是在耶穌基督的名裡享有生命的榮耀。同樣的,也因為見證福音的緣故,使耶穌基督的名也得到榮耀。也只有在耶穌基督的愛裡,才能看到這種因為福音的緣故相互得榮耀的意義。
2.第二章:
這一章開始就再次談到帖撒羅尼迦這兩本書信的中心主題,就是有關耶穌基督再臨的問題。
第1至4節,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到帖撒羅尼迦教會也遇到有人假借末日來臨的信息,將自己當作神明。耶穌基督曾經告誡他的門徒說的:「你們要當心,不要受人愚弄。有許多人要假冒我的名來,說:『我就是基督』,因而愚弄了好些人。」(馬可福音十三:5-6)在帖撒羅尼迦教會裡還可能有人自稱為上帝,這些人可能就是那些拒絕承認有上帝的人,或是異教徒,他們用自稱是上帝的方式,來諷刺基督徒的信仰。
第5至8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提醒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注意的是那「不法者的力量」,是在暗中進行破壞的事工,目前還不敢公開露面,因為有「阻止」的力量在。而這「阻止」的力量是甚麼呢?使徒保羅並沒有說明。但他很清楚地表示:當主耶穌再臨來到的時候,所顯示出來的光輝,就會使這些隱藏在暗處阻擋福音的信息,或是欺騙信徒的惡劣行徑都會出現。
第9至12節,這段經文可看出有些「不法者」的人懷著身上的某種特殊力量,就會到處招搖欺騙。他們這種惡劣行徑,就像耶穌基督所指出的,這些人會藉著耶穌基督的名行神蹟奇事,但在審判的日子來臨時,耶穌基督會很清楚對這種人表示不認識他們,並且說他們是「作惡的」人(參考馬太福音七:22-23)。這也說明了一件事:不是會行奇蹟異能就是來自上帝的使者,或是上帝所揀選的僕人,有些人還是假冒上帝的名字,甚至是魔鬼的化身呢!但使徒保羅說,這些都將在主再來臨的時刻便顯現出來,而對那些持守真理的人,即使有人誘惑他,他也有力量阻擋這些迷惑人心的詭計。
第13至17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強調上帝選召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使他們成為福音的種子,並且使他們成為聖潔、得救的子民。再者,揀選(呼召)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被揀選者「有勇氣來宣傳和實行一切美善的事」,這就是見證上帝在基督耶穌裡拯救的慈愛。第15節提到傳福音除了口傳之外,還有書信。書信,乃是使徒保羅對今天基督教會影響最深遠的「利器」。他勸勉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務必要有堅定的信心,也要堅守從使徒保羅和其他同工所教導他們的「真理」。
3.第三章:
這章使徒保羅要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為他和其他同工代禱。再者,使徒保羅也勸勉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要認真工作,好作為美好的見證。
第1至2節,使徒保羅請帖撒羅尼迦的信徒為他和其他同工在傳福音的事工上代禱,好使福音的信息可以很快傳開來。他特別提起祈禱中紀念他們,可以「脫離邪惡的人」,這是指那些專門在扯使徒保羅後腿的猶太人,時常在使徒保羅傳福音的地方,煽動當地的人民起來反對使徒保羅,使他和同工們在傳福音的事工上倍加辛苦。「並不是人人都信從主」,這句話也出現在羅馬書第十章16節。
第3至4節,這裡說「主是信實的」,這句話也是整本聖經在見證「上帝是信實」的信息。即使人不信,或是故意不認識上帝,上帝還是信實(參考羅馬書三:2-3)。上帝的「信實」指的就是祂永不變的愛。祂已經承諾的事,必定會依照承諾實現,即使人改變了心意,上帝還是一樣不減輕對人的愛(參考申命記七:9,詩篇一○○:5,哥林多前書一:9)。
第5節,他也祝福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在信心和耐心上更加成長,體驗更深切。
第6至10節,這段經文清楚指出帖撒羅尼迦教會的問題,就是在信徒當中有人只知道說東說西,整天游手好閒,不作工,卻想要與別人分享辛苦工作所得到的食物。使徒保羅對基督徒的生活態度要求很嚴謹,就像他在羅馬書第十二章1至2節所說的,要成為聖潔的人,像活活的祭品,與一般人有所不同等等,這些都是他對信徒的要求。在他的觀念裡,基督徒應該有更高的標準過世上的生活。他要這些游手好閒的人,向他和其他同工學習,因為他們在帖撒羅尼迦時,也是「辛苦勞碌,日夜工作」養活自己,然後又利用時間認真傳福音,他們留下這個讓該教會信徒可作為學習的榜樣。
「不作工的人不得吃飯」,這是一句猶太人的俚語。主要是根據創世記第三章17至19節,上帝對人的要求,要人辛勞工作,且是汗流滿面才吃得飽。很可能帖撒羅尼迦教會已經學習耶路撒冷教會「愛筵」的聚會,有些人就利用這樣的機會,專門享受吃飯,而另一方面卻躲在背後講些對信仰沒有造就的話。
第11至15節,使徒保羅勸勉這些終日無所事事的會友,要親手做工來維持生活的需要,而且不可以在教會中亂放話,用現代的語言表達就是「八卦」,他要這種人安靜下來。如果這樣的勸告還是不聽,他主張最好的方式就是將之區隔出來,不與之為伍,主要是為了讓這些人「覺得慚愧」,希望用這種方式能達到類似懲罰的效果,使這種游手好閒的人知所警惕並改過。
第16至18節,這段經文也是使徒保羅書信的特色,除了祝福受信者外,也表示這封書信是他親筆所寫的。但有可能是由別人代筆,然後由他親自簽名。
「保羅祝你們好」這句話可看哥林多前書第十六章21節、歌羅西書第四章18節,都是一樣的寫法。
認識 約伯記這本經書應該有的認識
關於約伯記這本經書
舊約聖經中有三本被列為「智慧文學」的作品,這三本就是「約伯記」、「詩篇」、「箴言」等,有時也將「傳道書」和「雅歌」放在智慧文學之列。
所謂「智慧」,在舊約聖經中,一般來說可從兩個方向來認識:
1.生活經驗累積所得到的心得結晶。例如箴言就是很典型屬於這類的智慧。
2.真實地認識上帝,對上帝始終懷著敬畏的心,知道上帝是絕對可信的。約伯記就是這種典型的作品。
而在這些智慧文學的經書中,又以「約伯記」最受注目,引起的討論也最多。當然引起討論的主要因素很多,其中一個時常被提起的問題是:上帝怎麼會允許撒但去試探對祂忠心的僕人約伯?上帝不但沒有保護約伯,還讓撒但二次向約伯下手「重罰」(參考一:12、二:6),上帝這樣做對嗎?雖然後來約伯有得到上帝的「補償」,但是,除了財產上的增添外,原先的孩子已經死了,而現在雖然也得到和原先相同的七個兒子、三個女兒,但是,對原來十個孩子的去世,他們的死是相當無辜的,後來即使已經又補償了十個,但並沒有甚麼特別的意義。因為現在的這十個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十個啊!畢竟生命是不能取代或更換的。因此,延伸出來幾個經常被提起的問題,也是這本書討論的中心主題。
這本經書討論的中心主題
1.約伯記深入探討人與上帝的關係:人是否真的可以毫無所求地信靠上帝?在痛苦與極度貧窮的生活中,仍然會對上帝忠心,而不會失落對上帝的忠實?約伯記的答案是可能的。希伯來書的作者也這樣告訴我們,要我們能夠堅忍這些圍繞在我們生命中的苦難(參考希伯來書十:32-39)。使徒保羅就說他是把一切目標放在天上,一輩子的時間都在學習、追求,因為他認為基督徒應該自認為「天上的公民」,一心盼望的乃是永恆的生命(腓立比書三:12-14、20),不是眼前可見、可觸摸、可改善的際遇。而要注意的是:當使徒保羅在講目標放在天上,得到天上的賞賜時,這些都是一個人死後離開世界以後的事,而不是現實世界的可見、可觸摸、可改變的境況。
2.上帝是全能的嗎?如果是,祂怎麼會創造出撒但,又允許撒但來試探人?但這樣的問題又與傳統上教會所傳講的聖經信息有差異;傳統上教會教導信徒認識的上帝是全能的,在祂,沒有「不可能」的事(參考創世記十七:1、廿八:3、三十五:11、四十三:14、四十八:3、四十九:25,出埃及記六:3,以賽亞書十三:6,耶利米書三十二:17,約珥書一:15,馬可福音十:27,路加福音一:37)。而在約伯記單單在描述上帝是個全能的上帝,就多達三十一次。既然如此,上帝為甚麼不乾脆把撒但消除,這樣人類世界就不再會有苦難,不是嗎?
3.上帝是公義的嗎?若是,好人受苦又將怎樣解釋呢?好人為甚麼會遇到苦難?聖經也是教導這位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是公義的(參考出埃及記九:27、詩篇十一:7、一一九:137、一二九:4、一四五:17,以賽亞書四十五:21,耶利米哀歌一:18,西番雅書三:5,希伯來書六:10,約翰一書一:9)。但先知耶利米就曾對上帝的公義有懷疑而提出疑問說:「為甚麼壞人順利?為甚麼詭詐的人事事亨通?」(耶利米書十二:1)而同樣的這個問題也一直出現在約伯與他三位朋友的對話中。其實同樣的問題也在許多人的心中迴盪著。最常聽到的問題總是:為甚麼這樣的災難(苦難)會發生在我的身上?
4.人可能是無辜受苦,表示世上也有好人,並不是全然都是壞人。但聖經卻說所有的人都是壞人,在上帝的眼中沒有一個好人(參考創世記六:5,詩篇十四:1-3,列王紀上八:46,詩篇一四三:2,傳道書七:20,羅馬書三:10-12)。約伯記之所以會深入人心,正因為它就是在說明有一個好人--約伯,他的生命遇到了極大苦難,而這苦難又與上帝的「旨意」有密切關係。
約伯記的作者用三個約伯的朋友呈現出這樣的問題,反覆與約伯討論。約伯的三位朋友是採傳統的思考方向,而約伯則是採取反面思路,成為雙方辯論的主軸題材。
另一方面,許多人希望從約伯記得到一個答案:怎樣面對苦難才會能像約伯一樣,體會到「從前我聽別人談論你;現在我親眼看見你。」(約伯記四十二:5)約伯會說出這句話,表示他已經非常清楚自己受苦難的原因。然而,若仔細讀此經書,並沒有如同一般人所期待的,有明確解答苦難的問題。即使是這樣,約伯記之所以吸引讀者的原因還有一點,乃是看到約伯這個受苦的人,敢與上帝抗辯。聖經中記載人敢對上帝抗辯的例子有好幾則,例如:約拿、列王紀上第十九章記載有關先知以利亞的求死、耶利米書第二十章7至18節先知耶利米埋怨上帝,以及馬可福音第十五章34節記載耶穌在十字架上大聲呼喊「上帝為甚麼離棄」他......等等,這些都可看出苦難的生命中,人對上帝提出抗辯的情形。生命有苦難,可以直接對上帝申訴,詢問上帝,上帝必定會回答人對祂的質疑。上帝不是默默不出聲,也不是不理會人生命遇到的苦難,上帝在看,也會審判,祂知道所有的一切。
是誰所寫?他在甚麼時候寫了這本經書?
到底是誰寫了這本經書?這一直是聖經學界還在研究的問題。唯一比較可以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的意見是:作者乃是一位以色列人,且是一位很有智慧的人,這可從書中看出作者很用心地藉著約伯和他的三位朋友的對話中,在詮釋以色列人民心目中的上帝。雖然也有人認為這本經書的作者是摩西,理由是其中有些詞句的用法也出現在「摩西五經」中。但這種說法並不被普遍接受,原因是經書內並未提起猶太人的禮儀、習俗、法律等這方面的規定。
再者,有些學者認為經書的寫作格式與箴言的格式相同。因此會比較傾向認為作者是一位飽學之士,他很有系統地整理當時甚為流傳的「約伯故事」,在淪亡巴比倫的時代,也就是在「以西結的時代之前」,留下記錄。
所謂「在以西結的時代之前」這句話,就會牽涉到這本書寫作的時間。在以西結第十四章14節有這樣的一句話:
「即使挪亞、達尼爾,和約伯三個人都住在那裡,他們的義行也只能救自己。」
還有同一章第20節也這樣記載:
「我--至高的上主指著我永恆的生命發誓,即使挪亞、達尼爾,和約伯都住在那裡,他們也救不了自己的兒女;他們的義行只能救自己。」
這表示以西結也知道約伯的故事,因此,在主前第六世紀之前這本經書裡的故事應該已經普遍在以色列民間流傳著,否則以西結不會用之來當作教材勸勉、警告以色列人民。
不過,流傳的故事與寫下來的時間往往會有一段距離,有些聖經學者認為將約伯記的故事記錄下來,應該是在被俘虜、充軍之後,因為那是以色列人民遭遇到空間的大變動,大家在被擄的環境中一直反省:為甚麼上帝的選民會淪落為奴隸?這樣他們祖先與上帝之間的「永遠之約」將怎樣解釋?整本經書中充滿著這樣的省思:上帝是否忘了「約伯」?就像詩篇的作者所描述的,上帝可能已經忘了以色列人民(參考詩篇第十三篇:1、四十四:23-26)。而書中的「約伯」其實就是以色列人民的化身。
但這樣的觀點也被質疑,認為類似約伯的故事這種悽慘的生命經驗,並非只出現在以色列人民淪亡到巴比倫充軍、奴隸,而是人類生命共同的經驗。尤其是這樣的省思在主前第七世紀之後就已經甚為流行,對於生命的苦難,雖然採取絕不妥協的態度,但面對現實的際遇卻又很無奈,因為人無法改變現狀。
總結來說,約伯記很可能是一本逐年累記下來的,時間跨越相當長久。可能從所羅門王時代,直到被擄返鄉之後。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說:約伯記是出現在每一個時代的作品。
作者寫這本經書的目的和信息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樣的觀念普遍深植於人的心中,約伯記的作者顯然有意要打破這樣的觀念,要告訴讀者,人通常的經驗是:壞人享受福氣,好人常常事事不順,甚至是災禍連連。如果細讀這本經書,就會發現作者就是一直在努力解釋這個問題:為甚麼好人會遭遇到苦難?這也是作者寫這本經書的主要目的。因此,可以這樣瞭解:故事發生在一個完全信靠上帝的家庭,家庭裡的成員都是有堅定的信心信靠創造的上主。但家庭卻發生了極大變故,在這事件當中,家庭的成員都在討論到底是為甚麼會發生這樣的大災禍?到底是誰犯了罪使家裡遇到在大災難(參考約書亞記第七章)?如果一個人確實是無辜的,那又將怎樣說上帝是個「公義的上帝」呢?因為在祂管理的世界中,也存在「不公義」的現象。
再者,「忌邪的上帝」竟然會允許邪惡存在,這若不是上帝的無能,至少也表示了上帝不是全能者。透過約伯與三位朋友之間的對話,以及以利戶的「獨白」,作者努力要將隱藏在人內心中的疑惑表達出來,並且期盼能尋找到答案。
綜觀這本經書就會發現,作者並沒有找到答案,因為上帝並沒有回答約伯所提出的問題,而是指引約伯去看整個宇宙、世界,並且強調:人如果對整個浩瀚的宇宙都不明白,要明白上帝對每個人生命創造的意義,是很困難的。
另外一點:當人認為自己是「無辜者」的時候,是依據自己的經驗、價值判斷、是非、好壞等準則來說的,這個層次與上帝之間顯然有極大的差距。正如先知以賽亞所說的:
「上主說:我的意念不是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不是你們的道路。正如天高過地,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以賽亞書五十五:8-9)
但是約伯記作者也說明了一項非常重要的信息:上帝並不冤屈人,人生命的苦難,並不代表是來自上帝的懲罰,而是誘惑者試圖引人離棄上帝、痛恨上帝。約伯的生命所彰顯最珍貴的一點是:即使在那樣困境中,雖一再向上帝投訴自己不應受到這樣的苦難,約伯卻從來沒有離棄上帝,而是一再相信上帝會證明他是無辜的(參考約伯記十三:18、十四:13-17、十六:19、十九:25-27、廿三:7)。約伯對上帝的絕對依靠,堅持相信上帝到底,這是他所表現出來最重要的信息(參考雅各書五:11)。新約希伯來書的作者也提出這樣的信息(參考希伯來書十:32-39、十一:35b-40)。
如果細心思考約伯記的內容,就會發現約伯記中所呈現出來的,就是「人的焦慮、人的痛苦,以及生命的奧秘」。
約伯記這本經書的特色
約伯記之所以廣受喜愛,最主要有幾點:
1.作者透過約伯在表明:傳統對生命的觀念--宿命觀--不是正確的,不是凡事都逆來順受,應該要勇於向苦難的命運挑戰。
約伯就是勇於向這種傳統態度挑戰的一個受難者。約伯記的作者一再傳出這樣的信息:人受苦,並一定和犯罪有關。這一點長久以來一直是以色列人民的觀念。耶穌基督的教導中也提出這樣的質問,就是有人告訴耶穌說:「有些加利利人在向上帝獻祭的時候被彼拉多殺害。」耶穌基督的回答是:
「因為這些加利利人死於非命,你們就以為他們比其他的加利利人更有罪嗎?我告訴你們,不是的;除非你們悔改,你們也會遭遇到同樣的結局。西羅亞塔倒塌時所壓死的那十八個人,你們以為他們比其他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壞嗎?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要是不悔改,你們也要同樣死亡。」(路加福音十三:2-5)。
約伯的朋友都認為:一定是約伯犯罪激怒上帝,才會遭受這樣大的災禍。而約伯堅決不接受這樣的推論,他甚至用尖銳的語氣反駁這些想要安慰他的朋友,說他們的作為根本就比他還差(十二:1-3、十三:2、5、十六:1-5)。
2.作者認為人應該為自己所做的事負責,同時要勇敢向上帝申訴自己所受的冤屈。
有很多人勇於對傳統的價值觀念提出挑戰,但若是要向上帝提出申訴,或是「挑戰上帝」,一般人都不敢這樣大膽。而約伯記的作者則是告訴讀者,不要怕向上帝申訴、挑戰,只要自己願意對自己所做的事負責,就應該要有這樣的勇氣。
其實,在先知的文獻中,也經常可看到先知們對上帝提出抗議,例如先知耶利米就問上帝,如果差遣他去傳上帝的信息,那上帝為甚麼還讓他受到威脅?讓他覺得出生的日子根本就不是祝福,而是詛咒,否則他不會受到這樣的污辱(參考耶利米書二十:7-18)。先知哈巴谷也這樣質問上帝:
「上主啊,我要呼求多久,你才垂聽?你才救我們脫離強暴?你為甚麼要我看見這樣的災難呢?你怎能容忍這種壞事呢?我的周圍盡是毀壞、強暴,到處都是打鬥、爭吵。法律沒有力量,沒有作用;正義永遠不得伸張。壞人欺壓義人,正義被歪曲了。」(哈巴谷書一:2-4)
約伯記的作者是比這些先知們的作法還要大膽,他想直接上訴到上帝那兒,與上帝對話,問問上帝:為甚麼生命有苦難?如果真的是自己犯罪,那麼,就會勇敢承受所受的懲罰,如果不是,他要向上帝討回公平的審判。
3.作者表達出對上帝創造的大自然的喜愛,且更有意思的是,從大自然中,人所看到的,與上帝所要呈現的有差距。
約伯記的作者用甚多的篇幅在描述自然界的偉大、美,上自天上的星辰、氣候景象,路上的羚羊、駿馬、獅子等野獸,下至海裡的海怪、河馬等等。但因為人也是受造者,看同樣的受造物,與造物者上帝的觀點差距甚大。因此,觀點差異極大,從第三十八章至第四十一章,是上帝用祂所造的大自然界來回答約伯的話,結果約伯啞口無語,終於說出:「從前我聽別人談論你;現在我親眼看見你。」(四十二:5)。
也可以這樣看約伯記
1.約伯記其實也是一齣戲;上帝乃是扮演著「試探者」或是「控告者」的角色,這角色就如同是「撒但」一樣,在挑戰著「約伯」,他的角色乃是一個在信仰上相當有「深度」的人,成為上帝的「對手」。上帝挑戰他,並不是因為約伯想要扮演著上帝的角色而挑戰他,而是因為將約伯當作可敬、可愛的對手,而用「賞識」(含有喜歡的意思)的態度來挑戰約伯。就像那位來詢問耶穌怎樣才能得到永恆生命的財主,耶穌很賞識他的回答,「心裡很喜愛他」,然後繼續「挑戰」他,結果這位財主就不堪一擊而退縮(參考馬可福音十:21-22),實在可惜。
2.約伯記也提供給另一個思考的空間:有亮光的地方,並不表示黑暗就消失了,而是變得少,它還是存在著;有喜悅、滿足的時候,並不表示哀傷、空虛就沒有了,而是暫時停止罷了。
3.約伯記也有另一個主題貫穿著整本經卷,那就是「到底上帝是個怎樣的上帝」?這個問題一直是每個時代的人都在不停討論的問題。因為這裡所呈現的上帝跟人想像以及希望得到的很不一樣。約伯記的上帝似乎是個「冷漠、無情」的上帝,跟人們所期待的:在苦難中祈求,祂就出現的上帝差距很遠。特別是在那些無辜者的心目中,無法明白上帝到底是怎樣的上帝?上帝似乎對人無辜受害毫無憐憫。
4.整本約伯記就是在架構在兩個主題之下:
一是人對上帝的信仰態度,應該是達到「無利可圖」的階段才是正確。
會有這樣信仰境界的人,他信上帝,是因為上帝乃是賞賜生命的主,人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來自上帝的恩賜。因此,除了感謝之外,別無所求。撒但就是從「有利可圖」切入(參考約伯記一:9),代表著人在信仰上的態度與上帝對抗,並且質疑上帝就是以「有利可圖」來維持人與祂之間的關係。但在約伯的身上,上帝否定了撒但這樣的觀點,並且以約伯來證明確實有像約伯這樣的人,信仰相當真實,並不是因為「有利可圖」才信靠上帝。
二是當人有真實的信仰之後,就會明白上帝對人乃是「毫無所求」。
因為上帝乃是個富有的上帝,祂毫無條件地把所有的一切都賞賜給人類了,人類所擁有的一切也都是上帝所給予的。因此,上帝並不會要求人類給祂甚麼,因為人類所能給的,原本就都是屬上帝的。上帝會賞賜給人類的一切,只因為祂是愛的上帝(參考約翰一書四:8、16)。約伯記作者用第三十八至四十一章等篇幅,描述上帝透過生活環境所能認識、接觸到的一切,讓約伯明白,所有這些都是上帝毫無條件賞賜給人類,因此,上帝既然是這樣毫無條件賞賜給了人類所有的一切,祂根本不會再對人類要求甚麼。這也就是約伯記在第四十二章5至6節中,約伯最後說出自己對上帝有了明確的認識,才發覺以往在苦難當中埋怨上帝是不正確的,因而深覺羞愧而「坐在塵土和爐灰中懺悔」。
這本經書的大綱
1. 第一章1節至第二章13節:前言與介紹。
2. 第三章1至26節:約伯的申訴。
3. 第四章1節至第十四章22節:約伯和三位朋友第一回合的對話。
4. 第十五章1節至第廿一章34節:約伯和三位朋友第二回合的對話。
5. 第廿二章1節至第廿七章23節:約伯三位朋友第三回合的對話。
6. 第廿八章1節至28節:對智慧的歌頌。
7. 第廿九章1節至第三十一章40節:約伯最後的陳述。
8. 第三十二章1至三十七章24節:約伯另一位朋友以利戶的獨白。
9. 第三十八章1節至第四十二章6節:上帝回答約伯。
10. 第四十二章7至17節:故事的結尾。


約伯記第一章
1.第一章:
約伯記第一至二章是整本約伯記的「序文」,在這兩章的篇幅中,作者將整個故事人物作了個清楚交代,包括事件的背景和約伯這個人的特質。說約伯是個正直的好人,敬畏上帝,不做任何壞事。在這章的序文中,是用上帝和撒但的對話方式來進行,並且描述僕人們一個接一個來向約伯報壞消息的描述,說出約伯的苦難,竟然是在上帝同意之下才發生。
2.第一章1至12節:
這段經文是介紹「約伯」這個人,以及天庭開會的情景。這種天庭開會的場景,可說是約伯記這本經書最特別之處。作者透過這種方式,在強調一個中心思想:天上的決策,可以變更地上的一切。
第1至3節,這段經文先介紹約伯的背景。其實「約伯」這個名字含有「攻擊者」,或是「被攻擊者」的意思。但這樣的名字和這裡所介紹的「約伯」完全不相同。「烏斯地區」,可能是在約旦河以東的地區,正確地點已經不可考。作者說「約伯」是「正直的好人」。所謂的「正直」指的是:一切遵照上帝的教導去行。而「好人」一詞,一再出現於約伯記中,有時用「無可指責」(參考八:20)、「清白」(參考九:20)、「無罪」(參考九:21、22)、「正直清白」(參考十二:4)。說約伯「不做任何壞事」,意思是指遠離邪惡的事,也因為這樣,才能表達約伯是一個「正直的好人」之生活態度。把「敬畏上帝」與「不做任何壞事」連在一起看,就像摩西法律上所要求以色列人民做到的「愛上帝」,同時也「要愛自己的鄰人,像愛自己一樣」(參考利未記十九:18)。約伯這個人確實是做到了這個程度。
然後作者說他有「七個兒子,三個女兒」。聖經中的「七」這數字,表示含有上帝的祝福之意,因為他有敬畏上帝之心。三個女兒與七個兒子,加起來是「十個」;「七」千隻羊加「三」千隻駱駝也是「十」;「一千頭牛」等於是「五百加五百」等,這些數字都在表示一個概念:雙手伸出來就是「十」根指頭,代表著完美無缺。以色列文化中「五」與「十」都表示著「完美」之意。
駱駝,這是當時遊牧民族最貴重的「動力」,有駱駝的人,表示家境不錯,而約伯有「三千隻駱駝」,正好表示他是相當富有的人,同時也代表著他在當時的烏斯地區擁有極高的社會地位。
第4至5節,這兩節經文可看出約伯的富有,不僅是有一萬一千五百頭的牲畜,還有「成群的僕人」,並且可以經常在家裡宴客。第5節也是回應第1節的所謂「敬畏上帝」,包括會在歡宴之後省思是否犯罪的行為。這種反省的功課,是深怕在「無意中侮慢得罪上帝」,意思是指用不正確的話語談論有關上帝的事(參考馬可福音三:28-30)。
第6至7節,這兩節可說是聖經中最特別的一節,說明上帝在天上的眾神明前召開天庭開會,眾「神子」聚集在上帝面前,這些「神子們」,就是上帝的僕人,也是指「天使」的意思(參考列王紀上廿二:19,詩篇八十二:1、八十九:5-7,以賽亞書六:2),他們是上帝的幫手(參考創世記三十二:2、詩篇一○三:20-21,撒母耳記下廿四:16,列王紀下十九:35)。上帝召開天庭會議,也同時在表示上帝要審判重大的事務,討論有關世上發生的事情,或是聽聽各地「使者」的回報(參考撒迦利亞書一:8-12、六:4-7)。
注意這裡的「撒但」,有加上「定冠詞」,表示他也是上帝的「僕人」之一,它扮演的角色是像「檢察官」一樣,專門負責「控告」、「檢舉」世上人類的行為。但後來聖經中的「撒但」沒有再加上「定冠詞」,很可能是因為後來以色列人民看「撒但」就是專事「搗蛋」,挑撥人遠離上帝的一種力量,這種觀念已經普遍,因此,就不再加上「定冠詞」,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壞的」、「不好的」。上帝詢問這位巡視(漫遊)地上各地的「撒但」,問它有沒有看到甚麼特別的事或物?
第8至11節,這節是上帝在介紹約伯給撒但認識。上帝稱呼「約伯」是祂的「僕人」,意即「約伯」和上帝之間已經到了「不可分」、「相當密切」的關係。當上帝稱呼一個人是祂的「僕人」時,也在表示這個人就是上帝親自揀選的對象。上帝讓撒但知道約伯確實是個忠心的僕人。但撒但卻反駁上帝的說法,認為約伯之所以會忠心,是因為「有利可圖」,撒但這樣的回應非常直接且尖銳。也就是說:上帝和「約伯」之間關係是建立在彼此互利的基礎上。撒但為了要證明所察看是正確,它建議上帝從約伯身上撤退,並且要「拿走」約伯身上從上帝所領受的一切財富,他認為若是這樣約伯一定會離棄上帝。
第12節,整本約伯記一再受到議論的經文,就是這一節。一般都會問:為什麼上帝會允許撒但去做這件「擺佈」約伯的事?這樣,上帝是真的愛約伯嗎?約伯這樣忠實於上帝,上帝豈不更應該伸手庇護約伯,讓撒但遠離約伯才對。但作者要表示一個重要的認識:上帝對忠實於祂的僕人有絕對的信心。就像約伯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因為上帝認識約伯。這裡也說上帝允許撒但對約伯進行測試,但有限制在一定的範圍,不可以毫無顧忌的為所欲為。作者用這種方式在說明撒但也是在上帝掌控之中,它必須聽從上帝的命令行事(參考哥林多前書五:5,哥林多後書十二:7)。
3.第一章13至22節:
在前一段經文是以上帝的天庭為背景,說明上帝在天上召開天庭會議,是以上帝和撒但的對話為主軸。現在是第二段的故事,背景則是回到人間的世界,以約伯的僕人連續來對他報告,說家裡遇到極大的災難,以及用簡潔有力的筆調,描述約伯對家裡所遇到的災難的回應。
第13至15節,從第13節開始,說上帝允許撒但對約伯進行連串測試。也可說是撒但開始進行它在天庭會議後,從上帝手中取得的「執行令」,就像「搜索令」一樣。撒但想在約伯身上找到線索,證明約伯也不過是一個為了牟取利益的信徒,而不是真心敬拜上帝的人。然後第一個災難發生了,僕人來報告說有「示巴人」來搶奪他的牛、驢,並且殺了看守這些牛、驢的僕人。參照在第3節記載的,說約伯有一千頭牛、五百匹驢。雖然沒有說看守這些牲畜的僕人有多少,但確定在這群僕人中只剩下「一個」僕人得以逃生。
注意第15節、第16節、第17節、第19節都有「只有我一個人」,這句「只有我一個人」,表示雖然整個情況相當不好,在極大困境中,上帝還是一直維持著與約伯的關係,沒有中斷。
第16節,這是第二次災難,是從第一次災難中逃回來的僕人報告尚未結束,這個僕人就跑來傳話,報告所發生的第二個災難。這種連續發生的災難,表示災難接連而來,讓約伯毫無喘息的機會。第二個災難是「雷電從天而降」,這次的災難是跟上帝的管理有關。表示上帝並沒有特別照顧約伯,才使得「雷電從天而降」破壞約伯的產業,這也就證明上帝並不是像撒但所說的,總是特別恩待約伯「時常保護他、他的家,和他所有的一切」(參考第10節)。這次的災難造成約伯另一次重大的損失,共計有羊群七千隻,以及在照顧這七千隻羊群的「牧羊人」,同樣,在災難中只剩下「一個」牧羊人得以逃難出來,其餘的都被雷電擊殺死亡。
第17節,這是第三次的災難。這次災難肇禍者是「迦勒底人」,這個族群是來自北方,在巴比倫定居的半游牧民族,後來成為巴比倫帝國的核心份子。這裡說,迦勒底人「分三隊襲擊」,意思是指他們被完全包圍,沒有逃脫的空間。這次的災難是三千隻駱駝被搶走,而僕人也一樣被殺害到只剩下一個人逃跑。從第一個「牲口」到第二次的羊群,直到現在的駱駝等,這些災難都與約伯的財富有密切關係。如果這些財富都是來自上帝的賞賜(參照第10節),現在開始,上帝賞賜給約伯的一切都喪失了。
第18至19節,這是第四次災難,災禍來自上帝所創造的自然界,這也是屬於上帝管理的範圍。撒但要引發約伯對上帝起懷疑之心,最好的方式,就是讓約伯會埋怨上帝,埋怨上帝怎麼會讓這屬於祂的手可以控制、管理的「暴風」,從「曠野那裡颳來」來打擊他的產業,不但「吹倒屋子」,更嚴重的是還壓死了「屋裡的人」,而在屋內所有的人,就是約伯所有正在宴席中歡樂的兒女和僕人。就像先前的災難一樣,只有「一個」僕人來得及逃生,跑來向約伯報告這件大災難。
第20至21節,這兩節是約伯聽到各個部門逃出來的僕人之報告後的反應。且這些反應是在他聽到十個兒女都遇到了災難死去之後,他才表示哀傷。在這之前的前三次災難中,約伯都沒有對擁有的財產之損失表示過任何意見。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發生的災難,都是接踵而至,使約伯根本就沒有時間反應,直到他已經一無所有時,他才能定下心來檢視自己所受到的慘重損失,和所受到的傷害。
這裡說約伯「悲傷地撕裂衣服、剃掉頭髮」,這是以色列人民在表示生命中最哀傷的狀態(參考創世記三十七:34,以賽亞書十五:2-3)。第21節約伯所說的這句話,也是最常被基督徒引用的經文之一。
「我空手出生,也要空手回去」,這句話在中文《和合本》是「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參考傳道書五:15,提摩太前書六:7)。「母胎」,這是指孕育生命的「母親」。而土地就像孕育人類生命的「母親」一樣。「上主賞賜的,上主又收回」,約伯這樣說,是在見證他身上所發生的一切事件,都必定和上帝的創造、作為有密切關係。因此,如果要瞭解真相,必須回到上帝那裡才能明白其中的意義(參考哥林多前書十三:12)。
第22節,「約伯並沒有犯罪」,這句話表示在撒但的懷疑中,約伯確實是如同上帝對他的認識一樣,並不是因為「有利可圖」才對上帝忠實。但這句話也說明了以色列人民長久以來的觀念--好人有好報,惡人會有惡報,這樣的觀念並不是正確的。再者,這句話也說明了好人、沒有犯錯的人,或是「無辜者」,都有可能會遭遇到如同約伯所遇到的一樣,是生命中最殘酷的境遇。而約伯的這句話也同時是在反駁箴言所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樣的觀念(參考箴言十:3、十:24-25、十三:9、十四:11)。在約伯記的作者看來,箴言這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點,並不是正確的。因為至少從約伯身上的經驗所看到的並不是這樣。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