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模式: 普通 | 列表

聖經導讀-第1323期

 

撒母耳記上第十六至廿一章

1.第十六章:

從這章開始是介紹以色列出現一個新的王--大衛。這也在說明上帝已經確定要廢除掃羅,另立一位新的王來替代他的政權。但掃羅並不是隨即被上帝廢掉,而是後來在跟非利士人的戰役中,掃羅被敵人的弓箭手射中,受了重傷,最後,他拔出自己的刀來,「伏在刀上自刺而死」(參考三十一:3-4)。因此,從這章開始,撒母耳記上的作者用很大的篇幅在介紹這位新的王大衛,並且特別清楚說明當掃羅知道大衛要接替他的王權時,便想盡一切辦法要阻止此事的發生。但既然這是出自上帝的旨意,人就算使盡所有的力量,也無法阻止。

這章也是接續第十五章的觀點,記載對君王制度的設立,表示反對的意見。作者一再強調一個基本觀念:只有上帝才是以色列人民真正的君王。因此,上帝有權膏立掃羅,也就有權廢除掃羅的王權。同樣的,上帝決定膏立大衛來接替掃羅時,也是在表明真正領導以色列人民的是上帝。

[閱讀全文]

聖經導讀-第1322期

撒母耳記上第九至十五章
1.第九章:
第九章至第十章,都是記載有關掃羅被設立為王的經過。第九章認為設立君王的事,是上帝主動提出,並且指示先知撒母耳去執行。
這章有關先知撒母耳和掃羅相遇的故事,在作者筆下是非常有趣的;作者筆下的掃羅和他的僕人並不認識先知撒母耳,掃羅和僕人為了要尋找失去的驢子,想要去問先知,看是否能知道遺失的驢子在何處,沒想到卻遇到先知撒母耳,而被膏立為以色列民族有史以來第一個王。而先知撒母耳依照上帝的指示,要尋找一個適當的人來作以色列人的君王,卻找到一個連想要當君王之念頭都沒有的年輕人掃羅。作者用這種方式在說明一個重要的信息:一切都是在上帝的旨意下完成。而上帝的旨意,跟人所想的完全不相同(參考以賽亞書五十五:8-9);上帝特地揀選便雅憫支派的掃羅,這支派是以色列民族中最弱小的一支,上帝卻選出一個自認家族最卑微的人來帶領以色列人民。

[閱讀全文]

聖經導讀-第1321期

路得記第四章
1.第四章:
路得記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涵,就是關於親族間的互動關係。申命記第廿五章5至10節談及有關「為去世的兄弟傳宗接代」的法令規定,是有其歷史背景的深厚意義。設立這法令的最主要目的,是在維護一個家族的命脈,以及保護弱勢者的生存空間,免得因為家族沒有兒子傳承,導致家中弱勢女子生活陷入困境,淪落到終身靠乞食維生,甚至成為妓女。但要達成這條法律的效果,親族就必須確實配合。如果有這樣的法令,卻沒有人願意配合,那就失去了立這條法令的善意了。這一章就是在描述以利米勒的這位至親波阿斯,確實依照摩西法律去遵行,就照他對路得發誓所說的:「我一定盡這個義務。」(路得記三:13)他確實做到了。

[閱讀全文]

聖經導讀-第1320期

 

士師記第十七至廿一章

1.第十七章:

從第十七章到第廿一章,是士師記的結尾部份。這部份是用兩個故事串連起來,其一是從第十七至十八章,敘述在米迦的家裡發生的故事,其二是從第十九章至廿一章,敘述發生在一個利未人身上慘痛的事件而引發的以色列人民內戰──聯合攻打便雅憫族人。雖然是兩個事件,卻有同一個主題:在「那時,以色列沒有君王」,然後附加一句形容社會景象的話是「人人隨自己的意思行事」(參考十七:6、十八:1、十九:1、廿一:25)。比較特別的是在這五章中,都沒有再提起前面所重視的「士師」角色人物。然後再緊接下去的撒母耳記就提起以色列人民向先知撒母耳要求膏立國王統治他們(參考撒母耳記上八:5、19),這些充分表示出以色列人民在迦南地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後,受到迦南文化的影響甚深。

[閱讀全文]

聖經導讀-第1319期

 

士師記第九章30節至第十六章

1.第九章30至41節:

為了要防範以別的兒子迦勒的背叛,和攻擊以色列人民,導致示劍城遭受到無妄之災,該城首領西布勒採取積極行動,派人將此件背叛的計畫告知亞比米勒,使他有足夠的時間採取防範措施。

第30至33節,西布勒派出特使去見亞比米勒,告知以別的兒子迦勒煽動示劍城的人民反叛他。他會這樣做,原因是和第28至29節有關,原來迦勒想要背叛西布勒,成為示劍城的首領。其實,西布勒這樣做,是為要維護自己當示劍城首領的一種策略。

第34至36節,迦勒不知道這件事,而亞比米勒得到西布勒的通報之後,早已經準備部隊埋伏要攻擊迦勒了。迦勒看見起先並不清楚是亞比米勒的軍隊,去告知西布勒,而西布勒卻故意回應說迦勒太緊張,看錯了影像。

[閱讀全文]

聖經導讀-第1318期

 

士師記第三章至第五章

1.第三章:

從這一章開始,士師記作者逐一介紹上帝賞賜給以色列人民有士師帶領他們,這也是從約書亞之後,進入士師的時代,然後才有先知運動出現。在這章經文中,作者先介紹兩位士師,一是俄陀聶(第7至11節),二是以笏(第12至31節)。會有士師出現,都有一個基本前提,就是以色列人民得罪上帝,去拜偶像神明,上帝生氣,允許外族人來欺負他們,他們才在痛苦中祈求上帝憐憫寬恕。於是上帝差派士師去帶領他們抵抗外族侵略。這樣的情況重複出現,也說明了以色列人民對上帝的忠實度相當低,這也反映出每個時代的信徒也差不多是如此,值得反省。

[閱讀全文]

聖經導讀-第1317期

以弗所書第二至六章

1.第二章:
這章是在討論一個人若有基督耶穌在他的生命裡,他應該活出怎樣的生命。使徒保羅特別強調上帝透過耶穌向所有的人,不論猶太人或是外邦人,都在顯示祂奇妙的愛。只要是罪人,都需要上帝的救恩,沒有任何人例外。
2.第二章1至10節:
將這段經文與第一章13節對照來看,就會比較清楚了;在第一章13節提到信耶穌的人,是屬於上帝作印記的對象,上帝作印記的主要目的,就是使這個人的生命從死裡與耶穌同復活。也就是在這一章開始所說的「從前」是死的,現在因著信耶穌,成為復活的人。使徒保羅說享有這種恩典的人,並不是因為自己有甚麼能力才得到的,而是憑著信心得到的。信心,是對耶穌絕對的仰賴,因耶穌改造了我們。

[閱讀全文]

聖經導讀-第1316期

 

哥林多後書第十三章

1.第十三章:

從第十章到第十三章,如果將之放在這本經書的最前面,然後才開始從第一章接續下去,或許這樣讀起來會比較順一些。因為在第七章他提到在馬其頓遇到提多後,知道哥林多教會對使徒保羅的責言有辯護,也作了澄清,使他非常高興。因此,在這一章中,他提到將會有第三次造訪哥林多教會的計畫。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