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336期

列王紀下第廿五章
1.第廿五章:
這章經文記載有關耶路撒冷城終於在主前586年被巴比倫帝國軍隊攻破,猶大的以色列人民再次被擄去當奴隸,聖殿被焚燬。而巴比倫皇帝尼布甲尼撒任命的總督基大利卻遭遇到暗殺。這些記事也同時記載在歷代志下第三十六章13至21節,但簡略了許多。反而在有關耶路撒冷聖殿被焚燬、猶大的以色列人民被擄去當奴隸的記事上,耶利米書第五十二章12至33節有詳細的記載,且有關總督基大利被暗殺的事件上,耶利米書第四十章7節至第四十一章有很詳細的記載。歷代志下第三十六章22至23節,則是記載一段很重要的資料,是關於波斯皇帝塞魯士皇帝登基,隨即下令要釋放被擄在巴比倫當奴隸的以色列人民。
2.第廿五章1至7節:
這段經文是記載巴比倫帝國皇帝尼布甲尼撒率軍來攻打耶路撒冷聖殿,從西底家在位的第九年十月十日,也就是主前588年,圍城長達一年六個月,一直到隔兩年,也就是主前586年的四月九日,因為城裡飢荒非常嚴重,人民沒有糧食,其實就是城不攻自破,就這樣,猶大亡國。
第1至2節,這裡一開頭就說「西底家背叛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為甚麼他要背叛巴比倫呢?這很可能是和當時埃及的態度有關。主前596年當西底家登基作王時,他曾宣誓要效忠巴比倫,而巴比倫為了確保西底家真的效忠於他,還俘虜了「一些顯要作人質」(參考以西結書十七:13),而這最重要的人質中,就是約雅斤王,而且跟他同時被擄到巴比倫去的還有他的母親、妻妾、一大堆王室的重臣、善戰的勇士,以及猶大擁有才華的匠人等八千人(參考列王紀下廿四:15-16)。西底家原本是約雅斤的叔父,名叫瑪探雅,被尼布甲尼撒設立為王時,改了他的名字叫西底家。他在登基時還曾派遣了沙番的兒子以利亞薩和希勒家的兒子基瑪利當特使,前往巴比倫晉見尼布甲尼撒王(參考耶利米書廿九:3),表示絕對忠誠順服。
西底家的態度會改變,並不是現在才開始,早在他執政第四年,也就是主前593年,他就曾暗中邀請以東、摩押、亞捫、泰爾,和西頓等外交使節在耶路撒冷開會,密謀反叛巴比倫的聯盟大事。但五年之後,他利用埃及發動反抗巴比倫的時刻,趁機反叛巴比倫,西底家真的以為埃及是可靠的。依據耶利米書第三十七章5節、11節的記載,當巴比倫軍隊圍困耶路撒冷時,埃及確實曾出兵來救援,巴比倫王一聽到,就馬上撤軍回去。這樣的經驗讓西底家聽從身邊幕僚的建言,要他趕緊趁此機會脫離巴比倫,不聽從先知耶利米的勸告,要他投降。因此,當主前588年十月十日,巴比倫軍隊再次圍攻耶路撒冷時,且一直圍困到主前586年四月九日,前後一年六個月的時間,埃及不但沒有出兵來相救;或是曾經出兵,但被巴比倫軍隊在途中攔截(參考第6節的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親自守住利比拉據點),且曾經表示要聯合起來同時反叛巴比倫的以東等國,並沒有如約所說的,同時出兵。而以東還趁著巴比倫帝國軍隊攻破耶路撒冷城時,城內的人民逃離出來,他們還趁火打劫,且抓住逃亡者交給巴比倫軍隊(參考詩篇一三七:7,俄巴底亞書第12至14節)。就這樣,耶路撒冷城終於被攻破了。
第3節,這節很清楚說出城門會打開的原因是糧食嚴重缺乏,甚至傳出人民交換孩子煮來吃(參考耶利米哀歌四:3-10)。可見糧荒的嚴重已經非筆墨所能形容。
第4至5節,在這麼嚴重的飢荒威脅下,守軍就會棄城逃亡。西底家也帶著家眷跟著逃亡。但在逃到耶利哥附近的平原時被巴比倫軍隊追上逮捕,與他一起逃亡的軍人都離開他,各自散了。
第6至7節,為了要徹底消除猶大以色列人民一再謀劃反叛的事,巴比倫皇帝的做法很徹底,就是將耶路撒冷--這座以色列人民看為政治、經濟、宗教等中心城市給摧毀殆盡,同時把以色列人民數百年來看為最重要的信仰中心--耶路撒冷聖殿--也給完全摧毀燒壞。同時當著西底家的面前把他的兒子給殺了,而他自己則是被挖出眼睛,然後被擄到巴比倫去。
這個巴比倫軍隊圍城的「十月十日」,後來成為以色列人民列為每年禁食的紀念日之一(參考撒迦利亞書八:19)。
3.第廿五章8至21節:
這段經文是描寫耶路撒冷聖殿被摧毀,以及猶大人民被擄去巴比倫當奴隸的記事。耶利米書第五十二章12至34節有更詳細的記事。
第8至12節,這是發生在巴比倫皇帝尼布甲尼撒執政的第十九年,也就是主前586年五月十日,也就是耶路撒冷城被破一個月後,巴比倫軍隊的司令官尼布撒拉旦放火燒毀「聖殿、王宮,和一切達官貴人的房屋,然後把可抓到的人都俘擄準備帶到巴比倫去當奴隸,只「把一些最窮苦的人留在猶大,叫他們在葡萄園和田裡工作」。
早在約雅斤時期,巴比倫王已經俘虜了一萬八千個猶大人民去當奴隸,且他們幾乎都是重要的人物,「都是善戰的勇士」(參考廿四:14-16),如今尼布甲尼撒王又將「那些剩下的匠人和投降巴比倫的人都擄到巴比倫去」,這時的耶路撒冷城幾乎已成為廢墟。
第13至17節,這段經文描述巴比倫軍隊摧毀聖殿的情形,就是將所有用來敬拜上帝的一切器皿都帶走。就這樣,所羅門所建造起來甚為富麗堂皇的耶路撒冷聖殿,以及皇宮,在一夕之間,完全被摧毀了。就像當年上帝對所羅門王所說的:「如果你和你的後代不順服我,不遵守我給你們的法律誡命,去拜別的神,我會把我的子民以色列從我賜給他們的土地上趕出去,並且離棄這座我曾分別為聖、作為敬拜我的聖殿。各地的人將譏笑以色列,輕視他們。這聖殿將成為一堆廢墟。」(列王紀上九:6-8)這樣的警語如今也應驗了,理由很簡單,就是離棄上帝,忘記上帝才是他們生命的救主。
這個「五月七日」,巴比倫軍隊攻入耶路撒冷城的日子,也成為禁食紀念日(參考撒迦利亞書八:19)。
第18至21節,這裡說巴比倫大將軍也同時把大祭司西萊雅和副祭司西番雅,以及「聖殿的三個重要官員」也擄走,可是並沒有說出這三個重要官員是誰。這個大祭司西萊雅,就是後來跟以色列人民返鄉重建家園以斯拉的父親(參考以斯拉記七:1)。這裡很清楚指出這次巴比倫大將軍所擄去的人,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但這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並不是去巴比倫當奴隸,而是被帶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面前處死,且在處死之前還給予嚴厲的凌虐、鞭打等,這些都是要讓猶大人民心生畏懼,不敢再反叛。第21節b簡單的一句「這樣,猶大人民被擄,離開了本國。」清楚說明猶大從此亡國。時間就是主前586年。
主前721年北國以色列被消滅,然後在主前621年,亞述被巴比倫消滅,這樣,使得以色列人民都在巴比倫帝國統治之下,成為該國的奴隸,一直到主前538年,波斯帝國興起打敗了巴比倫,他們才得到機會返回故鄉重建家園。
4.第廿五章22至30節:
這段經文有兩件記事,一是記載巴比倫皇帝尼布甲尼撒任命管理猶大的總督基大利被謀殺的事件,以及以前被擄到巴比倫當人質的猶大王約雅斤被釋放,但繼續留在巴比倫王宮當人質的情景。
有關基大利被殺害的記事,也記載在耶利米書第四十章7節至第四十一章。而約雅斤被釋放留在巴比倫王宮的記事,則是記載在耶利米書第五十二章31至34節。
第22至24節,會任命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為總督,很可能是因為亞希甘是支持先知耶利米且救過先知耶利米(參考耶利米書廿六:24)。再者,基大利也是貴族出身,祖父沙番就曾當過約西亞王時代的王室書記(參考列王紀下廿二:3)。而沙番就是極力推動宗教改革的主要策劃者之一。可惜的是,當他被任命為亡國之後的猶大總督時,一群死硬派的人(現代用語稱之為「鷹派」,主張和埃及聯合繼續和巴比倫對抗者)就來投靠。當然基大利很清楚這些人的背景,就鼓勵他們留在故鄉,不要去埃及,只要「服事巴比倫王,一切都會順利」。依照耶利米書第四十章10節的記載,基大利甚至允許他們繼續留在原本的故鄉城鎮,可以享有豐富的收入,保留財產不會受到任何的損傷。可惜這並不是這些人想要的。
第25至26節,結果就在基大利擔任總督不久,王室有個年輕一代名叫以實瑪利的人,帶了十個人來到米斯巴,利用晉見基大利的機會,把他刺殺,連當時和基大利在一起的「以色列人和巴比倫人」也一起殺害,結果卻因此,害得更多的以色列人民必須逃跑去埃及避難,以免受到巴比倫王的究責、報復。
若是從耶利米書第四十章13節至第四十一章18節的記事來看,就會發現在這之前,曾有約哈難來告訴基大利這件暗殺的消息,並讓他知道策劃這件事和亞捫王有關係。他們希望基大利先下手反制,但這樣的建議被基大利回絕了。基大利甚至要他們不可以冤枉以實瑪利。沒有想到,正如約哈難所說的,當以實瑪利進宮去晉見基大利,且受到基大利誠摯地接待,一起吃飯時,趁機把基大利殺害了,也殺了所有在場的以色列人民與巴比倫軍人。而且也說逃去埃及避難的人,就是想要搶救基大利而被拒絕的約哈難,及他和其他人從以實瑪利手中搶救出來的,都因為怕被巴比倫王追殺,而逃去埃及,他們都是支持也擁護基大利的人。
後來基大利被殺害的這一天(七月)也被列為禁食的日子(參考撒迦利亞書八:19)。
第27至30節,這段記事也記載在耶利米書第五十二章31至34節。
這裡說尼布甲尼撒王去世後,由以未‧米羅達接續為王,他善待約雅斤,從監獄釋放他,並且禮遇他。而這已經是他被擄到巴比倫當奴隸「後的第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這個時間就是主前562年3月22日到4月4日之間。他上任繼承王位,第一件事就是大赦約雅斤,讓約雅斤從監牢中出來,他成自由身,並且「終生跟巴比倫王同桌進餐」,也同時可以領取王室給予的生活費用。
認識 歷代志上這本經書
關於歷代志這本經書
歷代志上、下原本是一本書,是後來翻譯成希臘文時才分成上、下兩本經書。有一段時間,人們將這上、下兩本經書,和以斯拉記、尼希米記等四本看成是同一本經書;持這種看法的原因,是因為在歷代志下第三十六章22至23節記載的內容,和以斯拉記第一章1至3節的經文內容相同。也因此,有人認為歷代志上、下、以斯拉記、尼希米記等這四本經書,全都是出自以斯拉的手筆。但這種說法並不能確定,因為真實的作者是誰,尚待考證中。理由是:歷代志下第三十六章22至23節所記載的有關波斯皇帝准許猶太人返鄉的諭令相當簡單,但以斯拉記則是內容甚為詳細。比較接近實況的說法是:歷代志比以斯拉記記載的時間更早,且成為以斯拉記作者後來蒐集這方面資料的主要參考資料。
歷代志這本經書,在希伯來文的意思是「日誌」、「年代誌」。而在希臘文《七十》譯本用「遺漏之事」來稱呼本經書。這樣就可知道這本經書有「補漏」之意。也就是將撒母耳記和列王紀這兩本經書所遺漏的事加以補足。這也是為什麼讀歷代志會感覺,這本經書和撒母耳記或列王紀有很多相同之處。但在近代的聖經學者中,有不少人對此看法提出質疑。
作者的用心確實可取
歷代志這本經書原本是被編列在希伯來文舊約聖經的最後一本。耶穌在控訴殺害上帝僕人的罪狀時,就曾引用歷代志下第廿四章21節,有關祭司撒迦利亞被約阿施殺害的事件,直接指控他那時代的猶太人領袖也認同祖先們這樣的惡劣行徑(參考馬太福音廿三:35)。後來改編在以斯拉記的前面,是依據希臘文《七十人》譯本的舊約聖經和《拉丁文》版本聖經的編排方式而改變的。
讀歷代志這本經書,會發現有許多內容和撒母耳記上、下,以及列王紀上、下等經書很雷同,原因是它至少有一半的資料是取材自上述這些經書,另外也取材自摩西五經、士師記、詩篇、以賽亞書、耶利米書、耶利米哀歌等經書。比較特別的是,作者也提起了幾個重要的資料來源,諸如:以色列列王史(參考歷代志上九:1,歷代志下二十:34;三十三:18)、大衛王的官方記錄(參考歷代志上廿七:24)、猶大和以色列列王史(參考歷代志下十六:11;廿五:26;廿七:7;廿八:26;三十二:32;三十五:27;三十六:8)等。另外,作者也引用所謂的「先知書」,例如:歷代志上第廿九章29節的「撒母耳先見、拿單先知、迦得先見的史冊」。還有其它如「先見史」(參考歷代志下三十三:19)、示羅人亞希雅預言書、先見易多異象等書」(參考歷代志下九:29)。從這些都可看出作者引用的資料相當廣泛,認真且用心整理的程度一看即可明白。作者之所以這麼用心地整理,是為了要讓從巴比倫返鄉的猶大和以色列的子民知道:祖先會淪落到被擄去異鄉當奴隸,就是因為離棄了上帝的誡命、教訓所致。他深切地希望返鄉的全體以色列子民都會認真地從歷史記錄學習到新的教訓,以免重蹈歷史覆轍。

重視族譜的一本經書
歷代志上開始的前八章記載一連串的族譜,也從這些族譜可看出以色列民族對家族傳承之歷史的重視。其實,他們也是用族譜在表明這個民族存在的重要性和意義,也同時透過族譜要表明他們和上帝之間,確實是有特殊之約的關係。而且這些族譜可說都是在主前第六至五世紀,從巴比倫返回故鄉落籍下來的宗族,這也在表明他們所居住的這片土地,確實是上帝所應許之地,不論他們被分散到甚麼地方去,他們對上帝所應許給他們的這片土地,是絕對不會放棄,而且還要不斷地傳承給他們的子孫。
一提起族譜,就可以明白這是「祭司」體系最重視的一件大事。族譜,也是用來表達「秩序」的重要性。歷代志編撰者在上卷一開始就用族譜,其實也是在告訴返鄉的猶大同胞,若不是重新回到信仰的秩序,就算今天已經回家鄉,有一天還是一樣,再次淪亡成為他人的奴隸。因為信仰才是生存的根基,而這種信仰是建構在對上帝絕對忠實之基礎上。這也是上卷用族譜來表達,然後用很長的篇幅描述大衛王準備建造聖殿的事,一直到下卷所羅門繼位之後,隨即就進行建造聖殿,歷代志作者用這種方式在說明:建構生命的秩序,是從對上帝忠實的心培養開始,而這種對上帝忠實的心,就是從敬拜上帝的事做起。
這本經書的特色
這本經書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色,就是作者是以「合乎上帝心意的人,其治理之下的國度必然興旺」,用這樣的理念作歷史的主要脈絡。因此,大衛王的事蹟中,如果違反這樣理念的事,都不會出現在他筆下,這也就是為什麼撒母耳記下第十一至十二章有關大衛犯姦淫罪的事,在歷代志中被省略了。再者,大衛晚年宮廷中發生爭權和剷除異己的事件,也沒有記載在這本經書。原因是大衛乃是合乎上帝旨意的君王,是上帝親自膏立的人,必然不會有這種違背上帝的話和不合乎上帝教導的事件出現。
同樣的模式也出現在所羅門的事蹟中,像亞多尼雅被他殺害,以及大將約押和祭司亞比亞他等人參與背叛的事件,而被他下令將約押殺死在聖幕的至聖所祭壇邊他擊殺示每的事,和他娶了一千個嬪妃的事等等,全都被省略。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作者對北國以色列的歷史並不感興趣,大多只記載分裂後的南國猶大歷史,對北國的事蹟幾乎不再提起,原因是這本經卷的編撰者極可能是出自南國猶大的史學者,他對南國有份特殊的感情,認為猶大才是正統繼承雅各的命脈。因此,他將北國以色列十個支派看成是「反叛大衛王朝」(參考歷代志下十:19)的行為。也從這裡可以瞭解,作者是以大衛和所羅門為主要架構(參考歷代志上第十一章至歷代志下第九章),在述說他所知道的南國猶大歷史的演變,一個人是否有如同祖先(其實就是指大衛)一般敬畏上帝?有,則會得到上帝的賜福,反之,則是為王國帶來詛咒。
另一點,作者對耶路撒冷聖殿作為敬拜上帝的惟一殿宇有特殊的感情。這種觀念與申命記派的作者不謀而合;申命記的作者就相當強調「上主要選一個特定的場所作為敬拜的地方」(參考申命記十二:5、11、14、18、21、26;十四:25;十五:20;十六:2、5、11、15、16)。歷代志的作者則認為耶路撒冷聖殿是唯一合法的聖所,其他地方的敬拜都不屬於上帝所賜福的地方。強調耶路撒冷聖殿敬拜的重要性和權威,也就是在強化從大衛王朝所設立的敬拜制度,他將詩歌、歌手、樂器引進入聖殿的敬拜(參考歷代志上廿五:1)。我們可以用一句最簡單的話來形容歷代志編撰者寫此經書的主要思想,就是為了要保持以色列民族在種族、宗教信仰上的純潔。也為了這個原因,作者不厭其煩地用相當多的篇幅介紹從巴比倫返鄉回歸故鄉的以色列民族(參考歷代志上第一至九章)。
上卷這本經書的主要大綱
1.歷代志上第一至九章:族譜的資料。
2.歷代志上第十章:掃羅王朝結束。
3.歷代志上第十一至廿九章:大衛王朝的時代。

歷代志上第一至六章
1.第一章:
從第一章開始一直到第九章都是族譜。這段族譜也是聖經中最長篇幅的。而這份族譜開始就是從亞當寫起,直到以色列民族全部淪落在巴比倫當奴隸,以及他們再從巴比倫返鄉,這些人都是一脈相承下來的。這說明了一件重要的信息:從被揀選到被擄,再從被擄到被釋放回鄉,都在上帝的計畫中進行。另一方面,以色列人民相當重視族譜,因為族譜是表達生命的延續,且是相當有規矩秩序,這對一個從奴隸返回已成廢墟的家園中要重建的民族來說,也是在尋找一個新的「秩序」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出發點。而整個族譜架構就是以大衛王朝的體系為底,因為大衛是出自猶大的後裔,也因此,猶大的族譜很自然地就占有重要的位置。也因為是大衛王朝的系統,因此就被認為這些資料都是出自「官方」的觀點。
這一章族譜是從亞當開始,直到以東(以掃的後裔)結束,這也在表明上帝所關顧的對象,其實並不是只有以色列民族,而是世上所有的族群,都是上帝所關心的對象。以色列民族(雅各的後裔)和其他的民族都一樣,沒有比較特別。只是上帝要透過以色列民族來說明上帝揀選和拯救的愛。
2.第一章1至27節:
這段經文可說是依據創世記的資料編輯的族譜。在編輯上有一個特色,就是先從雅弗、含的後裔說起,然後才說閃族的。同樣的,在第28節以後,在閃族的族譜是先從以實瑪利、以掃等這些屬於旁系的族譜說起,然後才說猶大的。
第1至4節,這份族譜和創世記第五章有關係,但卻是簡略了許多。在這段族譜中,雖然是從亞當開始,但卻沒有提起該隱和亞伯,而是直接就提塞特。這可能和第四章24節所說的彼此殘殺,因此,不是上帝所喜悅,結果消滅了。上帝後來決定讓亞當再生下一個兒子,名叫「塞特」,而當塞特生下「以挪士」之後,創世記作者給這名字下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就是「人開始求告『耶和華』的名」。
第5至7節,這段記載挪亞的三個兒子之族譜,而且是先從最小的雅弗這段族譜開始,這也跟創世記第十章有關挪亞族譜的排序相同,都是從雅弗(參考創世記十:2-4)開始寫起。同樣的也只有歌篾和雅完有記錄下來他們的後裔。
第8至16節,這段經文是關於挪亞第二個兒子含的後代。這份族譜和創世記第十章6至20節記載的相同。這裡也是一樣,在含的四個兒子當中,只有「古實」、「埃及」,和「迦南」有記下他們的後代名字。
第17至23節,這段族譜是關於閃的後裔。這族譜也可對照創世記第十章22至29節。創世記作者特別註明閃族就是「希伯」子孫的祖先。這個「希伯」就是後來希伯來人的祖先不論是在這裡或是在創世記,都有強調說希伯有兩個兒子,其中有一名叫法勒,這名字表示分散的意思。因為在他的時代,後裔不再集中,而是分散開來到各地居住了。
第24至27節,這裡說從「閃到亞伯蘭」,共計是十代。在創世記第十一章10至26節中,有很詳細記載這些世代在世上的時間表,且可以發現存活的年限一代比一代減少,從閃的六百歲,到亞伯蘭(亞伯拉罕),就只剩下一百七十五歲(參考創世記廿五:7)而已。
3.第一章28至54節:
這段經文是關於亞伯拉罕後裔中,那些旁系的子孫,包括有以實瑪利、以掃、西珥、以東等後裔的族譜。
第28至31節,這段經文是關於亞伯拉罕的兩個兒子以實瑪利和以撒。這裡先記下以實瑪利,他和雅各都有十二個兒子,後來也都成為部族的酋長。這是和上帝的賜福有密切關係(參考創世記十七:20)。
第32至33節,這是亞伯拉罕的妾基土拉,她為亞伯拉罕生下了六個兒子,可是亞伯拉罕為了要減少糾紛,分配給他們財產之後,就要她帶著兒子離開以撒(參考創世記廿五:1-6)。
第34至37節,這段記載亞伯拉罕的孫子以掃,也是以撒的長子的後裔。這段族譜可參考創世記第三十六章1至19節。在創世記有很詳細的記下族譜名單,在這裡只簡略地介紹他的後裔是那些部族的祖先。第36節有點難以理解,依據創世記第三十六章12節:「以利法的妾亭納生一個兒子,叫亞瑪力。」而這裡則說以利法是亭納、亞瑪力各部族的祖先。顯然有很大的差異。
第38至42節,這段經文是西珥的後裔,這段經文也可參考創世記第三十六章20至30節。將西珥列入在這裡,會讓人以為是以掃的後裔,比較可能的原因,是在創世記第三十六章9節的資料,已經在暗示以掃的後代曾經統治這個地區,也跟這裡的人通婚的緣故。
第43至54節,這段經文是談到關於以東的後裔。可以參考創世記第三十六章31至43節的資料。第43節可說是很特別的一節,說明以東還沒有君王以前,他們都被其他族的人所統治,這也表示他們已經和當地許多部落、族群通婚已經很頻繁。
4.第二章:
從第二章開始直到第九章,稍微注意一看就更明顯了,主要都是以猶大後裔所產生的大衛家族為主軸所留下來的族譜。
5.第二章1至8節:
這份族譜主要就是從雅各說到法勒斯的希斯崙,然後要從希斯崙的兒子蘭接續到耶西,準備接下去介紹耶西的兒子大衛。
第1至2節,這是雅各的兒子名單,可參考創世記第三十五23至26節。
第3至4節,這是猶大的五個兒子。前面三個是猶大跟妻子「巴書亞」,在創世記第三十八章2節是用「書亞的女兒」。這個妻子為他生下珥、俄南、示拉等。這裡說「珥非常邪惡」,這句話也是引用創世記第三十八章7節。但聖經作者並沒有說明他做了甚麼邪惡的事。再者,創世記第三十八章記載的,不僅是「珥非常邪惡」而已,連「俄南」也是一樣,不願盡兄弟的責任,而且有貪婪的心,結果也受到上帝的責罰死去。另外有兩個兒子叫法勒斯和謝拉,他們都是因為猶大和媳婦塔瑪在亂倫之下生下來的兒子。
第5至8節,這段經文是記載有關法勒斯和謝拉的下一代。在第7節特別提到有關「亞干」的事件,可參考約書亞記第七章18至26節的記載,事件是發生在約書亞帶以色列人民攻打耶利哥城的時候。亞干因為貪心,導致上帝生氣。結果造成以色列人民在攻打艾城的時候慘敗,這件事後來被發現是因為亞干私藏戰利品引起的結果,因此,約書亞將他判處死刑,民眾用石頭將他和他的家人打死,並且用火燒毀他所有的東西。
6.第二章9至17節:
這段經文是關於大衛家族的族譜,且是從希斯崙開始說起。
第9至12節,這裡說希斯崙是法勒斯的兒子,他有三個兒子,其中有一位蘭,而從這個蘭到耶西,這份族譜可能就是出自路得記第四章18至22節的資料。耶西就是大衛的父親。
第13至17節,這段經文可看到耶西有七個兒子,其中大衛是最小的一個。另外有兩個女兒,其中一位洗璐雅,她是約押、亞比篩、亞撒黑的母親。他的這三個兒子都是大衛身邊的左右大將,特別是約押。但在大衛臨終前特別交代所羅門,一定不可讓約押「善終」,因為他殺害無辜者的性命,卻讓大衛承受痛苦(參考列王紀上二:5-6)。而第17節的亞瑪撒原本也是大衛的外甥,大衛曾派他取代約押擔任大元帥,結果卻被約押利用機會殺害(參考撒母耳記下十九:13、二十:9-10)。
7.第二章18至24節:
這段經文是有關迦勒的後裔之族譜,但也夾著他父親希斯崙的另一部份族譜。
第18至20節,這裡最重要的族譜名單中,就是要介紹比撒列,他就是被上帝的靈充滿,聰明又有才智、技巧,能夠做各樣工藝,因此,在他的主導下,摩西時代聖幕的建造就是出自他的傑作(參考出埃及記第三十一:1-11)。也因為這樣,比撒列的祖先迦勒就在族譜中佔有極大位置(參考第42至55節)。
第21至24節,這段經文再次提到希斯崙於六十歲時又娶了一個妻子。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在這裡提到希斯崙有個孫子睚珥,說他曾在基列境內統治過「二十三座城」,可是對照士師記第十章4節的記載,是統治三十座城,甚至城市的名字也是用睚珥命名。
8.第二章25至41節:
這段經文是關於耶拉篾的後裔族譜。其實在這段經文中有兩份族譜,一是第25至33節屬於蘭的系統。二是第34至41節是示珊的族譜。
第25至33節,在這段經文中提到耶拉篾娶了兩個妻子,共生了六個兒子。值得注意的是,這裡開始就說「耶拉篾有五個兒子」,然後又說「耶拉篾的另一個妻子叫亞她拉」,卻沒有說出第一個妻子的名字。然後在第33結束時,又說「以上都是耶拉篾的後代」。這看起來就很清楚自成一個族譜系統。
第34至41節,這份族譜非常特別,特別提到示珊因為只有女兒,所以他把女兒嫁給家裡的一個埃及僕人耶哈。但這份族譜只有出現在這裡,在聖經中並沒有提起這些族譜的事蹟。
9.第二章42至55節:
這份族譜是屬於迦勒的後裔。他是希斯崙最小的兒子。這份族譜有個特色,就是把地名和人名夾雜放在一起述說,提起某某人開創了某個城。
第42至45節,這裡並沒有提起迦勒的妻子名字,只直接提到他的兒子和孫子的名字。
第46至47節,這裡卻把迦勒的妾以法的名字寫出來。這個妾為迦勒生了三個兒子。
第48至49節,這是另一個妾名叫瑪迦所生的四個兒子名單,並且在這裡特別提到「示法開創了抹比拿和基比亞城」。這裡也特別提到迦勒還生下一個女兒名叫押撒。
第50至51節,這段經文主要是「戶珥」的族譜。他是迦勒的另一個宗族後裔,是迦勒和妻子以法她所生的。戶珥有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都開創了城鎮。包括他的長子朔巴開創了「基列‧耶琳」,次子薩瑪開創了「伯利恆」,三子哈勒開創了「伯‧迦得」等。
第52至54節,這三節特別提起朔巴的後裔,以及薩瑪的後裔族群。
第55節,這裡特別提到「特拉族人、示米押族人,和蘇甲族人」等這三族,可能分別擔任著誦讀、抄寫、校對等工作,代表著文士階級。這裡也特別提到這三種族群是「基尼人和利甲人通婚的後代」。應該說基尼人原本並不是雅各的後裔,而是外族人。後來因為受到同化而加入了猶大支派。
10.第三章:
這一章記載的都是大衛的後裔。名單的來源和撒母耳記下第三章2至5節有關。也從這份族譜名單,可以看到大衛娶的妻妾也不少。
再者,也可以這樣瞭解:大衛就是以色列人民最期盼看見的一個標準形象,也因為這樣,他的族譜就成為猶大家譜的主軸,這點從此章經文也可看出來。這章的族譜也是延續第二章10至17節。可以將這章分成三個段落來看,一是大衛的家(第1至9節);二是以色列君王(第10至16節);三是被擄回歸後的家族譜系(第17至24節)。
11.第三章1至9節:
這經文是記載大衛在希伯崙被膏立為王時,他的妻兒名單,以及後來他當全以色列民族的王後,在耶路撒冷出生的孩子名單。
第1至4節a,這段經文記載大衛在希伯崙時代,所娶的妻妾所生的六個兒子,這份名單對照撒母耳記下第三章至5節來看,就會發現有些差異。
這裡說第二個兒子是「但以利」,但在撒母耳記下寫的是「基利押」,且是和迦密人拿霸的遺孀愛比該所生的,跟歷代志這裡所說的「母親是瑪迦,基述王達買的女兒」很不相同。
再者,這裡強調大衛在希伯崙生下這六個兒子,那時他在希伯崙統治七年半的時間,北部是由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所統治著,但僅兩年,後來就因為伊施波設的手下大將押尼珥投靠大衛,而瓦解了北邊政權,大衛因此成為全以色列民族的統治者,也把政權中心轉移到耶路撒冷去(參考撒母耳記下第三至五章)。
第4b至9節,這段經文是從大衛在耶路撒冷統治三十三年說起,在那段時間裡,他也有娶妻生子。作者說他大部份的兒女都是在耶路撒冷執政期間生,最出名的一個妾就是拔示芭,那是大衛犯淫亂罪的妾,生下所羅門,後來繼任大衛統治以色列民族。
這裡說拔示芭替大衛生下四個兒子。另外還有九個兒子,就沒有寫出這些兒子的母親是誰。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第9節加上了一句說:「大衛還有從妃嬪所生的兒子。他也有一個女兒,名叫塔瑪。」這並不是說他只有塔瑪一個女兒,而是這個塔瑪和押沙龍是同母,因為被暗嫩(大衛的長子)強暴並且遺棄,押沙龍為了替妹妹出氣,殺死了暗嫩。換句話說,寫出塔瑪的名字,是因為她發生了這件受辱的事。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大衛確實是娶了許多妻妾,從這裡可以看出且明白撒母耳記下第十二章1至15節a記載先知拿單去對譴責大衛的話的背景。
12.第三章10至16節:
這段經文是描述猶大王國歷代君王的名單,且是從所羅門王開始到最後的一位西底家。這段族譜剛好反映出以色列王國從最興盛到亡國,再到被擄到巴比倫的歷程。
第10至11節,所羅門死後沒有多久,就因為兒子羅波安錯誤的政策,導致以色列王國分裂成為北國以色列,南國猶大。羅波安只有統治南國猶大而已。而他去世之後,就是兒子亞比雅繼位,接著是亞撒,而後是約沙法、約蘭、亞哈謝,接著是約阿施。
第12至16節,從歷代志下第廿二章9節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句話:「亞哈謝家沒有留下一個能保住王位的人。」因此,接續者是他的同父異母的妹妹約示芭把亞哈謝最稚齡的兒子約阿施從王宮裡救出來,藏在耶路撒冷聖殿中長達六年,到第七年才正式讓約阿施繼位執政。
接續王位的是亞瑪謝、亞撒利雅、約坦、亞哈斯、希西家、瑪拿西、亞們、約西亞、約哈斯。接續約哈斯的是約雅敬,他是約哈斯的哥哥以利亞敬,但被埃及國王尼哥給改名字叫約雅敬。然後由約雅敬的兒子約雅斤繼任,但他被巴比倫王擄去當人質,改由他叔叔西底家繼任為王。
第15節的「約哈難」,在聖經中其他地方都沒有提到。他很可能是「約哈斯」的筆誤,依照列王紀下第廿三章30節他是約西亞的兒子。
13.第三章17至24節:
這段經文是亡國之後在巴比倫時代,以及返國後的族群發展。特別是在約雅斤之後,就沒有所謂繼承父親的「王位」的情形發生。
第17至20節,這段經文中的第19節提到比大雅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名叫「所羅巴伯」,他就是從巴比倫返鄉運動中很重要的幹部之一。在以斯拉記第五章2節說他是「撒拉鐵的兒子」,這是有可能因為哥哥撒拉鐵早逝,比大雅娶兄嫂的關係。
第21至24節,這些都是返鄉之後的族譜名單,主要在說明猶大支族的人回鄉者眾,也因此以色列民族往往被稱為「猶大人民」。因為其他支族的人幾乎不是被賣為奴,就是逃亡到鄰近各國,甚至隱姓埋名了。
14.第四章:
就像前面所說的,因為返回故鄉迦南重整家園的以猶大支族的人數最多,很自然地,整個以色列民族的中心,就在猶大支族。因此,作者在這章中,開始介紹的,就是從猶大支族的族譜開始,且介紹的非常詳細(第1至23節)。之後,從第24至43節是介紹西緬支族的族譜。
但會以猶大為首,也可能是因為呂便與父親雅各的妾辟拉上床(參考創世記三十五:22),被雅各取消長子的繼承權(參考創世記四十九:4),排行第二的西緬和第三的利未共同策劃大屠殺示劍城所有男人的事件,引起雅各相當的生氣,詛咒了這兩個兄弟(參考創世記四十九:5-7),因而改由排行第四的猶大取代。可是這樣還是有疑問。因此,有另一種說法,認為會先提到西緬支族,是因為西緬支族和猶大支族是在同一個區域,且後來也是歷代志作者寫這份族譜的時候,西緬支族已經被猶大支族所併入了。說白些,就是如同雅各詛咒時所說的「他們要分散在以色列全境」、「散居在以色列人當中」(參考創世記四十九:7)。
15.第四章1至10節:
從第1至23節這份猶大族譜,可看出官方資料的特色,因為在其他的經書中都沒有這份資料,只出現在這裡。
第1至2節,一開始就說猶大有五個兒子,最小的是朔巴,接著就是介紹朔巴的後裔。但要注意這裡寫「迦米」,應該是迦勒才對。
第3至4節,這段族譜開始,也會介紹人物和他們所開創的城鎮,也就是人名和城市的名字相疊。其中伯利恆城就是戶珥的後代開創的,而比努伊勒則開創基多城,而以謝珥開創了戶沙城。
第5至8節,這段經文介紹提哥亞城的開拓者亞施戶的族譜。
第9至10節,這裡說有一個人名叫「雅比斯」,這個名字在希伯來文是「痛苦」的意思。她的母親替他取這個名字,正好說明他出生時遭遇的苦難,當時的人都以為需要改名才能改變生命的結果。但是,雅比斯卻直接向上帝祈禱,結果上帝聽了他的禱告。這說明了聖經作者的觀點:在苦難中,向上帝祈求,必獲得上帝的垂聽。
(幾年前,有一本很轟動的書,名叫《雅比斯的祈禱》,就是在告訴讀者,只要向上帝祈求,上帝都會垂聽,照你所要給你。結果該書在各地教會書房大賣。其實,這樣的認知很需要重新檢討和省思。)
16.第四章11至23節:
這是另一份猶大家族的族譜。在這份族譜中的14節可看到「匠人谷」的名稱,其實就是和今天的「同業公會」意思相同。
第11至12節,這裡提到基綠的後裔。他的後裔中有個提欣拿的,是開創「拿轄城」的人。
第13至14節,提到基納斯的後裔。長子俄陀聶,他是第一位士師(參考士師記一:13、三:9-11),在以色列中享有極高的榮譽。而約押則是「匠人谷」的開創人,他集合了所有的匠人一起,很有現代化的思維。
第15節,這裡提到耶孚尼的迦勒,他是猶大支族派出去勘查迦南地的勇士(參考民數記十三:5),就是他和約書亞兩人主張要進兵迦南地。結果從埃及出來的人當中,只有他們兩人如願以償地進入迦南地,其餘的人都死在曠野(參考約書亞記十四:30)。
第16至20節,這份族譜應該是屬於被擄之前的。特別提到許多城市的開拓者,包括有益巴建立的「以實提摩城」,雅列開拓「基多城」,希伯開創「梭哥城」,耶古鐵開創「撒挪亞城」等。
第21至23節,這裡特別提到示拉這個宗族的後代。從這段族譜也看出早期中東地帶的社會型態,就是不但會以家族和地域關係形成一個社區,也會匯集同樣技能者形成一個社區。就像第14節提起的「匠人谷」一樣。在這段經文中,有出現「伯‧亞實比城芝麻紗的宗族」,這已經說出該城就是個紡織業的城市。而在第23節,則是說出燒窯業者就會居住在靠近土礦區域,自然地就會形成一個特區。古時候如此,現今的社會也不例外,就如同工業區、礦區等等。
17.第四章24至43節:
這段經文是記載西緬的後代。從這段族譜記錄也可對照創世記第四十六章10節;出埃及記第六章15節;民數記第廿六章12至13節等。
第24至27節,這段經文是西緬的兒孫。特別要注意的是第27節,這裡說「西緬支族不像猶大支族那麼人丁旺盛」這句話,其實這句話說明了一個事實,就像前面已經有提起過的,西緬支族後來被併入了猶大支族中,因為他們有許多子孫都是居住在猶大的土地上。
在這段經文中,最需要注意的是第25節的「少羅」,這裡記載好幾世代的子孫,也可看出少羅這宗族可能是西緬支族中最強壯的一個家族。
第28至33節,這段經文可參考約書亞記第十五章26至32、42節、第十九章2至9節,以及尼希米記第十一章25至29節等處經文的資料,就可發現猶大支族後來有很多人都進入西緬支族的區域、村鎮居住,而猶大支族龐大,無形中就將西緬支族給弱化到逐漸沒落、消失。
第34至43節,這段經文是關於「宗族族長領袖的名字」。
在這段經文中特別指出這支族群向西邊擴展幾乎到了基拉耳(基多)這區域,也曾在猶大希西家王時代,擴張到以東地區,並且在那邊對亞瑪力人造成的傷害。後來在波斯帝國時代,哈曼這位宰相就是亞瑪力人,試圖為祖先的慘遭屠殺進行相同的報復手段(參考以斯帖記第三章)。
18.第五章:
這章記載約旦河東岸三個支族的後裔名單;包括有呂便、迦得,和半個瑪拿西支族等。他們之所以會分配到約旦河東岸,是因為呂便和迦得兩個支族看見約旦河東岸的土地適合他們支族的牲畜牧放,而向摩西提出的建議,要求讓他們的支族不要越過約旦河去,後來獲得摩西的允許(參考民數記三十二:1-32)。
19.第五章1至10節:
這段經文是介紹呂便支族的族譜。作者很清楚必須先交代為甚麼在介紹族譜時,沒有從長子呂便開始之因,就像前面所提過的,是跟他和父親的妾辟拉上床,被父親雅各知道之後,大為生氣而詛咒的結果。其實,在整體以色列人民當中,呂便長子的名譽並不備受尊崇,原因也和他們看見約旦河東岸的美麗草原,就搶先要得到。當時摩西是相當不高興的。詳細的過程可參考民數記第三十二章。照理說長子要成為兄弟中的領頭羊,但顯然的,呂便沒有這種胸襟,反而是搶先爭土地,結果只會被瞧不起而已。
第1節,開始第1節很重要,這節可以明白創世記第三十五章22節,以及創世記第四十九章1至4節的背景。這裡說約瑟獲得了長子的「權利」,這意思是指約瑟獲得兩份財產,也隱喻著在雅各的眼中,約瑟才算是長子,這是根據申命記第廿一章15至17節的規定,長子可以獲得兩份財產。而雅各會分配給約瑟兩份財產,當然是他想用這種方式來感謝約瑟拯救了整個家族的性命,這點可從創世記第四十八章5節可看出來。
而第2節已經說出大衛王統治整個以色列民族有關。
第3至10節,這段開始說出呂便的後裔,在這段族譜中,不但記述有關後裔的名單,還特別提起「約珥」,但卻沒有提起他的父親是誰,顯然他的族譜也有遺失(失傳)的情形。再者,作者也提醒呂便支族的人雖然在掃羅王的時代有過戰績,但是他的後裔在主前733年最先被亞述帝國所俘虜,同時被擄過去的,包括了東岸的支族,就是迦得和半支瑪拿西的後裔。有關這部份可參考列王紀下第十五章29節。而作者很清楚地說他們之所以會淪亡,是因為背叛了上帝,對上帝不忠的緣故(第25至26節)。
從第9節可看到呂便的後裔曾在他們居住的約旦河東岸發達的一陣時間,這句:「他們在基列地有成群的牲畜,因此他們佔領了東邊的曠野,一直伸展到幼發拉底河。」說出開始之際,呂便支派確實很活躍,且在經濟活動力上很強,直到掃羅時代,都是很強的族群。
20.第五章11至17節:
這段是迦得的後裔。要特別注意的是第17節,作者特別提醒這份族譜是在猶大王約坦和以色列王耶羅波安在位時期所撰寫的。猶大王約坦的年代是在主前750至732年時代,而耶羅波安二世的時代,則是在主前793至753年時期。
第11至12節,這兩節提到迦得這支族是分配在呂便支族的北邊「巴珊地區」。從阿摩司書第四章1節有提起「巴珊的母牛」是肥美的。表示該地確實是肥沃的土地,草原非常適合畜牧業的發展,難怪這支族的人會想到去跟摩西說,他們留在約旦河東岸即可。這裡特別提到幾個重要領袖,包括有約珥、沙番、雅乃,和沙法等。
第12至17節,在這段經文可清楚看到迦得支族的人居住地區是在「巴珊和基列」區域,而基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區域,是盛產香料的地方。
21.第五章18至26節:
這段經文提到有關在約旦河東岸這兩個半支派的戰果,以及東瑪拿西支族成長的情景,和他們後來都因為離棄上帝,遭遇到亞述的入侵,並且把他們俘擄他去而解體。
第18至22節,這段經文是關於包括呂便、迦得和瑪拿西半支族等這兩個半支族在東岸發展的情形。作者用「他們信靠上帝,向他祈求幫助」這句話,來表明早期的祖先因為出埃及、入曠野,以及後來進入迦南地,親身體驗到上帝帶領的慈愛,因此在信仰上有很好的見證(參考士師記二:7-8)。
這段經文說他們聯合去攻打夏甲族人和他們的盟國,結果是大勝凱旋,不但如此,還奪取了這些盟國許多的戰利品,包括有「五萬隻駱駝,二十五萬隻羊,兩千匹驢,又俘虜了十萬人」,這真的是非常龐大的數目。更重要的,是擴展了邊界。
第23至24節,這兩節特別提到東瑪拿西支族的發展,確實是有得到上帝的賜福,因此「他們人口增加很快」,也出了很多領袖,且都是勇敢善戰的軍人。
第25至26節,可惜的是,下一代的子孫並不像這些早期進入迦南之地的祖先那樣敬畏上帝,他們在信仰上背棄了上帝(參考士師記二:10-15)。聖經作者一再提醒,離棄上帝等於自尋滅亡一樣。上帝讓亞述帝國入侵約旦河東岸這兩支半族的土地(參考列王紀下十五:29),還俘虜了他們遠離故鄉,去住在「哈臘」等地(參考列王紀下十七:5-6),這年代大約是在主前733年。後來,亞述又從外國遷移很多人民進住在這些原本以色列人民居住的城鎮,使之通婚(參考列王紀下十七:24),而有所謂的撒馬利亞人出現。
22.第六章:
這一章全部都是和利未家族的後裔有關。有一個前題稍微注意一下,就是利未原本因為和西緬參與屠殺示劍城的事件(參考創世記第三十四章)而遭到雅各的詛咒(參考創世記四十九:5-7)。後來,利未人的後裔因為在出埃及入曠野時代,「服從摩西的命令」,殺死那些敬拜金牛的人民(出埃及記三十二:26-30),因而得到摩西的祝福(參考申命記三十三:8-11)。因此,從原本雅各詛咒的分散,到後來摩西對他們的祝福,變成明顯的對照,就是他們分散在各族居住之地,但卻成為各族在心靈上的指導者,他們主要的工作是帶領人民敬拜上帝,替以色列人民「贖罪」(第48至49節),也因為這樣的工作,他們逐漸變成以色列社會的意見領袖,特別是亡國於巴比倫帝國之後,祭司的角色抬頭,且占有相當重要的份量,成為後來猶太人社會的領袖。
23.第六章1至15節:
這段經文是介紹利未的家族之族譜。也許是和祭司的資料有密切關係,因此,這份族譜可說是最詳盡的祭司族譜。其他的資料可參考歷代志上第九章10至12節,以及以斯拉記第七章1至5節,以及尼希米記第十一章15至24節等。
第1至4節,這份從利未到非尼哈的族譜,可說是從出埃及記第六章16至25節的資料節錄出來的。
第5至15節,這段族譜從第4節就可清楚看到主要是在介紹以利亞撒的後代,也是以撒督的直系家族為主軸。
在第15節特別指出在主前586年猶大亡國,人民被擄去巴比倫當奴隸時,祭司約薩答也在被擄的行列中。其實,大部份的祭司都是,也因為祭司在奴隸之地無法再維護祭祀禮儀,他們轉而推動「會堂」研讀聖經和祈禱的活動。直到主前538年巴比倫亡國,波斯帝國讓以色列人民返鄉,當猶大人民回到故鄉,雖然重建了聖殿,但他們仍然維護著「會堂」聚會的方式。
24.第六章16至30節:
這段經文主要在介紹利未的三個兒子:革順、哥轄、米拉利等三人的後裔。
第16至19節,這段經文是對這三個兒子的族譜作個開場白,說他們「每人都有兒子」,這句話表明了祭司的後裔都有上帝的賜福。
第20至21節,這是革順的族譜。
第22至28節,這是哥轄的族譜。在這段資料中,可以看到以利加拿,以及撒母耳的出現。撒母耳是祭司也是先知,在以色列民族的歷史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注意第28節,說撒母耳有兩個兒子,一個是約珥,另一個是亞比亞,但他們兩人都在別是巴作士師,但卻都「不學父親的榜樣,只顧賺錢,收受賄賂,不按公道判案」(參考撒母耳記上八:2-3)。這也是導致後來以色列人民向撒母耳要求為他們設立君王的一個遠因。
第29至30節,這兩節是米拉利的族譜。
25.第六章31至48節:
歷代志作者對聖殿的音樂很重視,多次提到有關利未人在聖殿中負責音樂的事工,例如在本章第31節、第十五章16節、第十六章4至7節、第廿五章1至8節、歷代志下第廿九章25至26節等。這段經文就是談到有關聖殿歌手的名單。
第31至32節,這裡說當大衛將約櫃引進耶路撒冷,安置在聖幕之後,大衛王就每天派人在聖殿中負責音樂的事。他用這種方式來讚美、歌頌上帝。
第33至38節,這裡介紹第一班的領袖,是哥轄宗族的人希幔支族譜。
第39至43節,這是第二班領袖亞薩和他的族譜,他是革順的後裔。
第44至47節,這是第三班領袖米拉利宗族的以探,以及他的族譜。
第48節說除了在聖幕的音樂工作外,也同時兼負著聖幕其他的工作。
26.第六章49至53節:
這段經文是關於亞倫和他後代的工作。
第49節,這節提到有關亞倫後代在聖幕中的工作,除了供奉香火外,也要負責獻燒化祭,以及禮拜上的一切事宜,這些都是依照摩西所規定的去做。尤其是辦理贖罪祭,是他們主要的工作之一。
第50至53節,這段是亞倫的後裔族譜。
27.第六章54至80節:
這段經文主要在說明利未族人居住的區域。
第54至61節,這段經文是關於亞倫後裔哥轄宗族分配到的村鎮。這裡特別提及亞倫後代分配到希伯崙城鎮,這城是屬於庇護城。哥轄宗族在猶大、便雅憫,以及西緬等區域內共計有十三個城鎮可居住,在西瑪拿西區域這邊有十座城可居住。
第62節,這是屬於革順分配到的城鎮,也是十三座城。這些城鎮分別在以薩迦、亞設、拿弗他利,但東瑪拿西境內。
第63至65節,這是屬於米拉利分配到的十二座城鎮,分別在呂便、迦得,和西布倫境內。
利未人除了獲得城鎮可居住外,也同時有草原給他們,這樣他們也可以放牧羊群供應自己生活的需要。
第66至70節,這段經文是關於哥轄宗族分配到的城鎮,包括有在以法蓮山區的庇護城示劍,以及其他的城鎮和草原,也有一部份在西瑪拿西的境內。
第71至76節,這段經文說明革順宗族分配到的城鎮和草原,地點是在東瑪拿西、以薩迦、亞設,和拿弗他利等境內地區。
第77至80節,這是米拉利宗族分配到的城鎮和草原,分別在西布倫、呂便、迦得等境內。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