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332期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3-08-11 23:05
這段經文述說敘利亞王和他的臣僕商討要採取什麼樣的新戰略,可以打敗以色列軍隊。他們認為前一次會失敗是因為對以色列人的上帝認識不足。因此,他們準備在調整之後,要展開第二波的攻勢。
第23至25節,這段經文說明了敘利亞的王便‧哈達和他的臣僕對上帝的認識是,認為以色列的上帝是個「山神」,因此,在山區跟以色列軍隊打仗,就會失敗。若是能引誘以色列軍隊下到平原來,他們就能打敗以色列軍隊。他們不但要重新整軍備戰,而且決定戰爭的地點是在「平原」。
其實,把以色列人民所敬拜的上帝看成是山神,這是非常錯誤的認識,因為這位上帝是創造宇宙萬物的神,不僅掌管山,連平地、海洋、日月星辰等都是祂所創造的,且都是在祂的管理之下而運行。
第26至27節,這兩節說明敘利亞整軍成功,人數相當多,相對的,以色列軍隊與之相較,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
第29至30節,這裡並沒有記明這位「神的人」是誰。但他傳遞了上帝給以色列亞哈王的信息,告訴他上帝要讓敘利亞王便‧哈達在這次戰役中慘敗,因為他藐視上帝,認為上帝僅是個「山神,不是平原的神」。這場戰爭打了七天,以色列軍隊殺滅了敘利亞步兵多達「十萬人」,且生還者躲進亞弗城時,城牆又倒塌,壓死了「兩萬七千人」,最後,戰役結束,敘利亞軍隊死亡人數高達十二萬七千人,可說是慘敗。連敘利亞王便‧哈達也躲入亞弗城中的一間屋子裡。
第31至34節,這段經文說敘利亞的臣僕因為此次戰役慘敗,知道繼續躲藏可能還是會喪命,因此,建議敘利亞王向亞哈王求和。敘利亞王便‧哈達以非常低的姿態求和,他同意歸還過去奪取的以色列城鎮,並且讓以色列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設立貿易中心」,而果然得到亞哈王的寬恕。訂了這項和約之後,亞哈王就釋放便‧哈達,結束了這場戰爭。
2.第二十章35至43節:
這段經文可看到早期先知通常都會以說故事的方式,或是用身體語言來表達上帝的旨意。例如先知以西結就是以身體語言傳遞上帝信息的高手(參考以西結書第四至五章),而先知耶利米也有過這種方式(參考耶利米書第十三章)。現在這段經文也是,先知用身體語言的方式向以色列王亞哈說出上帝的信息,讓以色列王亞哈知道,他將敘利亞王便‧哈達釋放是一件嚴重的錯誤。
第35至36節,這兩節說出上帝的僕人先知,若是拒絕上帝的命令,只有死路一條。因為他們都是先知,且一起學習傳遞上帝的信息,聽到「奉上主的命令」,這應該就要注意傾聽,且去實踐,這才是先知該有的態度。
第37至40節,這是一段先知用身體作語言,傳遞上帝的信息之方式。故事題材很像先知拿單對大衛王犯罪後,用說故事的方式,讓大衛自己作出判決。這裡是以色列王亞哈看到這則身體語言之後,也立即作出判決,說這個故事主角「非受懲罰不可」。這表示亞哈王並不清楚這是一齣先知的「行動劇」。
第41至43節,當亞哈王說完判決後,先知很清楚指出亞哈王將敘利亞王便‧哈達釋放回去,他將要付出代價,因為他違背了上帝的旨意。亞哈王聽了之後,心裡「悶悶不樂地回撒馬利亞的王宮去」。
前面的兩次敘利亞王挑釁以色列,結果都被上帝打了回去。不是以色列王或人民本身有什麼能力,因為他們的國勢和國防力量都遠不如敘利亞,若不是上帝親自帶領,根本就無法勝過敘利亞。因此,對以色列國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國王和全民都要忠實於上帝,聽從上帝的話,而不是自己決定要怎樣做就怎樣做。有關亞哈王違背上帝的旨意之事,是在釋放敘利亞王便‧哈達的事件上,沒有先詢問上帝的旨意如何。因為能逮捕敘利亞王,是有上帝親自出征。雖然後來亞哈王得到外交上的利益,包括設立貿易中心,但他沒有遵行上帝的旨意,所得到的一切都將成為泡影。
3.第廿一章:
這章是有關亞哈王想要佔有拿伯葡萄園的事件。這章也是舊約聖經中相當有名的一篇故事,說明國王與人民之間同樣都是上帝的子民,國王不能因為自己有權力,就想要佔有或是貪圖人民的土地、財產,反而更要知道保護人民的財產才對。何況,為了佔有人民的土地,還做出用假見證謀害人民生命的惡劣行為,上帝絕對不會允許這樣的事發生。
4.第廿一章1至16節:
這段經文描述亞哈王看見拿伯的葡萄園靠近王宮,很想要取得該園。他想要用換地的方式,或是用購買的方法取得拿伯的葡萄園,但都被拒絕,結果使他很難過。他的妻子耶洗碧認為既然身為國王,要拿人民的土地有什麼不可以。於是就設法用假見證陷害拿伯,說他褻瀆上帝,而讓拿伯活活被打死,然後把他的葡萄園侵佔起來。這的事件說明了王后耶洗碧用殘酷的手段奪取人民的財產。這是上帝所無法容忍的事。
第1至3節,亞哈王希望拿伯將他靠近王宮附近的葡萄園賣給他,或是用其它的土地和拿伯交換該葡萄園,但拿伯拒絕亞哈王說:「上主不准我把祖產讓給你。」拿伯這樣回答是根據摩西法律的規定:「你們不可把土地賣斷,因為土地是我的;你們不過像外僑蒙准使用土地罷了。」(利未記廿五:23)這也在表示亞哈王已經忘記了上帝透過摩西設定法律的命令了。
第4至6節,身為國王的亞哈,因為無法如心所願的取得人民土地,這件事使他「悶悶不樂」,甚至不吃飯。他的妻子耶洗碧因此問他事情的緣由,他把這件事說給妻子聽。
第7至10節,這段經文說王后耶洗碧決定替丈夫亞哈王取得拿伯的葡萄園。王后耶洗碧用假見證,不但買通了城裡的「顯貴和民間長老」,然後又用「禁食」這種含有認罪、哀傷意義的宗教禮儀方式,又進一步地要這些顯貴和長老去「叫兩個流氓當面控告」拿伯,「說他辱罵了上帝和王」。因為依照摩西法律,辱罵上帝要用石頭打死(參考利未記廿四:16)。這等於說,耶斯列城裡的這些達官顯要是聽從王后耶洗碧的話,而不是遵行上帝的命令。且在謀害人民的性命之事上,竟然可以這樣做。
在第9節、12節都有提到耶洗碧要長老們宣告全國「禁食」,這是僅有在國家遇到危機,或是遇到大災難的時候才會通告全國人民遵行的事。且「禁食」通常是與「祈禱懺悔」連結在一起,懇求上帝的憐憫。但耶洗碧這樣做,卻是因為想要圖謀取得拿伯的葡萄園。這種圖謀私利的事,卻掛著神聖的宗教名義,就是濫用上帝的名(第三誡)相同。因此,上帝無法容忍這樣的事發生。
第11至14節,果然,這些達官顯要並不是遵從上帝的話,而是聽從王后耶洗碧的話。把用來懺悔、痛苦的禁食拿來當作欺騙的方式,包括用假見證誣告無辜的人,這才是真正褻瀆上帝的名。他們陷害拒絕出讓葡萄園的拿伯,活活將他「用石頭打死」,然後派人去將這件事報告給亞哈王知道。
第15至16節,亞哈王不但沒有阻止王后耶洗碧做這件絕對不可以做的事,反而是放手讓她去做,且在她做完後,還聽從她的話去「霸佔」拿伯的葡萄園,身為國王的亞哈竟然犯下這樣謀財害命的罪行!
5.第廿一章17至29節:
這段經文說明人所做的事,上帝都非常清楚這些事情背後的陰謀。因此,就派出先知以利亞去指責亞哈王和王后耶洗碧,並且傳出上帝要嚴厲懲罰他們的方式。
第17至19節,上帝要先知以利亞去找亞哈王,指責他殺了人還霸佔被害者的財產,然後讓他知道,上帝要用亞哈王的性命來抵償。
第20至24節,先知以利亞因為曾在迦密山上殺死亞哈王自己御養的先知和祭司,讓王后耶洗碧憤怒的表明只要見到先知以利亞,就要殺他。如今先知以利亞自己到王宮來,因此,亞哈王開口就說先知以利亞是他的「冤家」,意思是指仇敵。先知是上帝的僕人,只聽從上帝的命令。就算有生命的危險也要全力以赴完成上帝所付託的使命。因此,先知以利亞很清楚指出亞哈王的遭遇會像「耶羅波安王的家一樣」,這表示他的全家族將會「被殺害,沒有一個存活」(參考列王紀十五:29),也會像「巴沙王的家一樣」,也是「全家的人」都被心利王沙光,甚至是「連他的親戚和朋友,凡是男的,都處死」(參考十六:11)。不但這樣,王后耶洗碧因為是真正害死拿伯事件的策劃者,因此,上帝絕對不會寬待她和她的「親屬」,他們都將死得很慘。
第25至26節,這兩節出整個事件的主要問題──存心做上主看為邪惡的事。就像前面所敘述的,明明知道是違反上帝的誡命,卻還故意去做。即使那是王后耶洗碧所為,但是,卻是得到亞哈王的允許,他也算是參與有份。這裡特別提到,亞哈「犯了最可惡的罪」,上帝絕對無法忍受他和妻子耶洗碧的惡劣行徑。
第27至29節,亞哈一聽到先知以利亞傳出上帝要嚴厲懲罰他和他家族的信息,就知道事情嚴重,知道先知以利亞所傳出的信息必定會實現,因為上次在迦密山上和上帝的先知對抗的經驗,讓他吃盡了苦頭。因此,他馬上就謙卑下來,脫下王袍,改穿麻衣,還以禁食表示懺悔之意。上帝因此改變原先想要懲罰的時刻,不在他活著的時刻立即懲罰,而是使懲罰在他的後代中出現。其實,這也表示上帝給亞哈王機會去教導他的孩子改變行為態度。只可惜,他沒有確實這樣做。
6.第廿二章:
這章主要是介紹先知米該雅的事蹟;另外,這章也在描述北國以色列和敘利亞之間的戰爭。作者利用這麼長的篇幅,在說明北國以色列王亞哈,他是多麼不遵守上帝的旨意,甚至在王宮內自己養了許多聽他的話的先知,為的就是要抵銷上帝的話,結果他的這些假先知不但沒有給他帶來幫助,還因此使他遭遇到生命的危險,最後終至死亡。
這章經文記事也同時記載在歷代志下第十八章。
7.第廿二章1至9節:
這段經文記載以色列亞哈王想要出兵去攻打敘利亞,好將祖先時代被敘利亞王佔去的城市--基列的拉末--奪回來。這時剛好猶大王約沙法正到北國以色列訪問,他不得不表示也願意參與這項出兵的重大行事。但是他建議這種軍事行動最好事先聽聽上帝的旨意。亞哈想用自己所養的先知來證明自己所做決定是正確,但猶大約沙法王卻不這樣認為,而是主張應該聽聽上帝的先知的話才正確。亞哈王只好派人去帶上帝的先知米該雅來,請他問問上帝的旨意。
第1至3節,若是依照第二十章34節的記載來看,顯然地敘利亞王答應把他所侵佔以色列的土地,還有些沒有歸還。雖然敘利亞已經和以色列之間簽訂了兩國和平條約,但經過兩年的和平之後,以色列亞哈王利用正好到北國訪問的猶大約沙法之際,要求兩國聯盟出兵去攻打敘利亞,理由是希望能奪回基列的拉末城。約沙法會去訪問北國以色列,依照歷代志下第十八章1節的記載,是因為兩人結為親家的緣故。
基列的拉末,這是位於約旦河東岸,遠在摩西時代就屬於以色列人所有(列王紀上四:13、申命記四:43),由迦得支族管轄。但當時已經淪陷在敘利亞人的手中。
第4至6節,約沙法隨即表示同意兩國同盟出兵,但要求必須先問問上帝的先知,好知道上帝的旨意。歷代志作者說,約沙法是個敬畏上帝的君王(參考歷代志下十七:1-9)。亞哈王隨即從王宮內召來「四百名先知」詢問他們的意見,結果這四百名都順著亞哈王的意思,說上帝一定會讓他獲得勝利凱旋回來。其實,這四百名先知都是亞哈的御用先知,多會講亞哈王喜歡聽的話而已,因此,也可以稱為假先知。因為真實的先知,只講上帝要他講的話。
第7至9節,猶大王約沙法覺得不對勁,他要求應該聽「上主的先知」。而亞哈說這位上主的先知是「音拉的兒子米該雅」,顯然地,亞哈王清楚知道他自己所養的先知,和上帝的先知不相同。因為米該雅不會聽從他,講他喜歡聽的話。亞哈王向約沙法表示,說上帝的先知米該雅常向他講「凶險的話」,就是不吉利的話,讓他感到厭惡。但約沙法還是認為要聽上帝先知的話,亞哈王不得已,只好同意,就派人去找先知米該雅。
8.第廿二章10至28節:
這段經文描述米該雅述說他想要傳遞給亞哈王上帝的信息,就是他若是帶兵出征,一定會死在沙場,但卻因此,讓他被亞哈王下令給關在監獄裡。即使先知米該雅知道會有這樣的結果,他還是堅持先知的基本責任,就是「上主對我說什麼,我就說什麼」。
第10至12節,這裡說所有王室的先知都聚集,其中有一個代表是「基拿拿的兒子西底家」,他造了一些鐵的角代表著力量,然後對亞哈王說,此次戰役一定會勝利。
第13至14節,亞哈王派去召上帝的先知米該雅的使者,要求米該雅也跟其他的先知一樣,都要向國王說「吉祥的話」。他這樣說,主要是在向先知米該雅下馬威,要他不可以隨便說話,只能跟著四百個假先知說一樣的話。但先知米該雅則回應說:「我指著永生的上主發誓,上主對我說什麼,我就說什麼。」這句話也為先知的使命作了準確定義,表示先知只說上帝要他說的話,而不是要說取悅人的話。使徒保羅也有這樣的表示(參考帖撒羅尼迦前書二:4-6)。
第15至16節,這節表面上看起來,米該雅說的也和其他假先知相同。但亞哈王卻很清楚知道,那絕對不是先知米該雅想要說的話。因此,亞哈王並不相信,他要先知米該雅既然「奉上主的名」對他說話,就要說「誠實」的話。換句話說,亞哈王也知道他所養在王宮中的先知,講的並不可信。因為他們並沒有奉上帝的名傳講信息。
第17節,既然亞哈王要聽誠實的話,於是米該雅就依照王的意思說出來。他表示亞哈王帶兵出去,以色列軍隊會像羊失去了牧羊人一樣,四散逃竄。他用上帝的話說,可以叫這些人平安回家去。
第18節,亞哈王一聽到這裡,就很不高興地對約沙法王說,米該雅總是對他說「凶險的話」。
第19至22節,這段經文是先知米該雅傳遞上帝給他的信息,主要在說明亞哈王喜歡聽假話,這些假先知就是要騙他上戰場去死。結果真的應驗了。
第23至24節,這群四百名假先知中的代表就是基拿拿的兒子西底家,他聽到先知米該雅說他們是假先知之後,大為生氣,就上前賞了先知米該雅一巴掌。因為米該雅揭穿了他們的假面具。他一面打先知米該雅,一面質疑米該雅的話不是真的。
第25節,米該雅並不想多作辯護,他認為一個人是否為真先知,就看他所預言的結果是否實現。
第26至28節,亞哈王對先知米該雅非常生氣,於是下命令部下,將先知米該雅關在監獄裡,而且要惡待他,僅給他「餅和水維生」,亞哈王準備打勝仗後,回來要好好懲罰先知米該雅。但米該雅一點也不怕,他沒有妥協,因為他是真實的先知,只傳講上帝要他說的話。他說若是亞哈王能夠平安回來,就表示他講的不是上帝給他的信息。他的這句話也是在回應第25節對假先知西底家所說的。
9.第廿二章29至40節:
這段經文主要在描述亞哈王因為不聽先知米該雅的話,他聽自己養的假先知所說的話。於是真的帶兵去打敘利亞佔領的拉末城。結果真如先知米該雅所預言的,死在戰場上。
第29至30節,雖然他不聽先知米該雅的話,但心裡卻擔憂著會死在沙場。於是化妝成一般兵,不穿王袍,但他建議約沙法穿著王袍,這表示他的坐騎是王的專用馬車。
第31至34節,雖說亞哈王化妝成一般兵,且坐騎也是,但卻因為一個敘利亞兵的無心之箭射中他,且剛好是射在護甲的接縫處,導致他「受重傷」,而決定退回陣地。
第35至36節,亞哈王因為受重傷而流血過多,結果就死在他坐騎的車上。因為這樣,就有命令下傳給所有以色列士兵,要他們各自回家去,這剛好是第17節記載先知米該雅所預言的。
第37至38節,這兩節也應驗了第廿一章19節的記載:先知以利亞因為亞哈王殺死拿伯併吞他的財產,拿伯被石頭打死之後,有狗來舔他流出來的血,現在是換成狗來舔亞哈王流出來的血。
第39至40節,這兩節可看出亞哈王的奢華,竟然用象牙作為他建造王宮的建材,但這些並沒有使他安享晚年,而是戰死沙場。他的王位由兒子亞哈謝所繼任。
10.第廿二章41至53節:
這一段經文主要是在介紹猶大王約沙法。他可算是一位不錯的王,因為至少他將耶路撒冷聖殿給予潔淨了,這是非常難得的事。歷代志下第二十章31節至第廿一章1節有詳細介紹他如何帶領人民敬拜上帝,倚靠上帝的帶領。
第41至44節,這裡很簡略地介紹猶大王約沙法,他三十五歲作王,統治耶路撒冷廿五年,這樣共計活了六十年。在他當猶大王期間,做上帝看為喜歡的事,很可惜的是,他並沒有將以色列人民拜偶像神明的行為給斬草除根。不過在他作王期間,保持著與北國以色列之間的和諧,這點可能跟他和以色列王亞哈結為姻親有關。
第45至46節,這兩節經文可參考列王紀下第十七至十九章,有詳細介紹他治理之下的猶大國。列王紀作者在這裡特別強調約沙法努力剷除偶像神明廟中有男娼的出現。
第47節,這節說明了以東當時是隸屬於猶大統治,這是從所羅門時代就已經是附屬在猶大治理之下(參考列王紀上十一:14-25)。
第48至49節,依照歷代志的記載,是因為約沙法和北國以色列的王亞哈謝聯盟,這不是上帝所喜歡的事,因此,他們雖然造遠洋商船,但是上帝並沒有祝福(參考歷代志下二十:35-37),結果此項遠洋貿易的計畫就沒有成功。
第50節,前面已經有提起過,約沙法是三十五歲時作猶大的王,統治耶路撒冷廿五年,這樣,他死時是六十歲。他的兒子約蘭繼承他的王位。
第51至53節,這段經文簡略地介紹亞哈的兒子亞哈謝繼承王位後,也是跟他的父親亞哈學習壞樣式,帶領以色列人民拜巴力這迦南人的偶像神明,使人民離棄上帝,這是上帝最為憤怒的事。
認識列王紀下這本經書
列王紀下這本經書,是繼續列王紀上記載有關以色列王國分裂之後的南北二國之發展情景。原本只有一本的列王紀之所以會分成現在的「上」、「下」二本,是因為有一本稱之為《七十人譯本》的希臘文聖經,將列王紀和撒母耳記一起編列成王國史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列王紀就是屬於第三與第四卷,也就是目前這種「上」與「下」兩本,後來的拉丁文譯本也跟著分成「上」與「下」,就這樣保留至今。
也有的聖經學者比較喜歡將列王紀分成三個段落看:
a.列王紀上第一章至第十一章,這是以色列王國還沒有分裂的時代。
b.列王紀上第十二章至列王紀下第十七章,這是分裂後的南國以色列和北國以色列時代,以及北國以色列滅亡,以色列人民被擄和被販賣至各地當奴隸。
c.列王紀下第十八章至第廿五章,北國以色列滅亡後的南國猶大之景況。
因此,有人認為若是分為上、中、下三卷更為貼切。不過這種觀點並沒有被接受,只能當作分段閱讀的一種方式。
作者和寫作的日期
就像聖經中其他經卷一樣,我們無法確認真正的作者是誰,列王紀也是一樣,時至今日聖經學者還是不清楚作者是誰。雖然有的學者認為作者是先知耶利米,理由是他當時是出入宮廷頻率算是高的先知,因此,可以在列王紀裡看到與耶利米書相同的內容,例如:列王紀下第廿四章18節至廿五章30節,幾乎就和耶利米書第五十二章1至34節相同。但是這種觀點也被懷疑,認為不太可能,原因是列王紀下第廿四章說約雅斤王是被擄到巴比倫去,而先知耶利米則是被帶去埃及(參考耶利米書四十三:6)。因此,比較可能的作者,是一位與耶利米同時代的先知,他看到當時社會的景況,心中有許多憂慮,而寫下了這本史記。
若此,則這位先知引用了不少撒馬利亞和耶路撒冷官方(或王室)檔案的資料,例如:列王紀上第十一章41節提到的「所羅門史」;列王紀上第十四章19節的「以色列列王史」,和第29節的「猶大列王史」等。不過也有聖經學者持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上述的「所羅門史」、「以色列列王史」、「猶大列王史」等,是否就是官方史料,還需要考證。原因是在列王紀上第十六章20節說:「心利其他的事蹟,包括他陰謀背叛王的經過,一一記載在以色列列王史上。」也許我們會說心利只當短短「七天」北國以色列的王而已,他的惡行當然可以記錄在官方史料上,這樣的說法也同時可用在列王紀下第十五章15節有關「沙龍」的事蹟,因為他當以色列王也是只有短短一個月而已。
不過也可以這樣想:就是每個時代都有人會紀錄當代王朝的各項事蹟,這些事蹟有許多都是類似公開的年鑑,特別是先知們最喜歡寫這樣的年鑑,並加以提出信仰上的觀點,列王紀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出來的作品。
什麼時候寫此書的?這也是個尚未確定的問題。原因是這本經書最後提到約雅斤被擄後的「第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他被巴比倫王以未‧米羅達從監獄釋放出來(參考廿五:27),依照這個年代,應該是在主前562或561年之間。但是,只有提到他被釋放,且是被恩待可以終生和巴比倫王同桌進餐(參考廿五:29),但卻都沒有提到他從巴比倫被釋放回國的記事,因此,應該不會是在主前536年之後寫的。
這本經書的主要信息
如果將此本經書單純當作「史書」看,那是不正確的,因為聖經的作者不會單純是在記載王國史料或社會檔案而已。聖經的作者寫書,有一個共同的目的:是要告訴後代子孫,讓他們學習認識上帝怎樣賜福帶領他們的祖先,以及上帝和他們祖先之間互動的關係。因此,編撰此本經書時,年代的順序並不是編撰者最主要的考量,而是要將重點放在與上帝之間約的關係這基礎上。因此,以色列人民是否遵行祖先與上帝立約的教訓,就成為此本經書在編輯上的重點。作者想要表達一個基本觀念:不論是那一位國王,他在經濟、政治、社會的繁榮上有多少貢獻,編撰者考量的重點都是這位國王怎樣帶領人民敬拜上帝。編撰者就是根據這點來衡量一個國王的好與壞,也從這點在評定一個國家、民族的興衰。
以北國以色列為例,如果要從政治、軍事考量一個國王的功績,則暗利王對北國以色列可說是貢獻匪淺,這包括:他定都撒馬利亞(列王紀上十六:23-24),他也是帶領北國以色列征服摩押人的優秀君王,甚至在他的後代要描述王朝的輝煌時代,都會以「暗利王朝」來作為指標。但是,他卻是帶領人民拜偶像的君王,因此,在列王紀編撰者筆下的評語卻是:「暗利比他先前所有的王犯了更重的罪,做了上主看為邪惡的事。」(列王紀上十六:25)。
再以耶羅波安二世為例,他也是對北國以色列相當有貢獻的君王,在他統治長達四十一年之中,「收復了所有屬於以色列的領土,從北方的哈馬隘口直到南方的死海。」也收復了「大馬士革和哈馬,重歸以色列版圖」(參考十四:25、28)。在他的時代,北國以色列的國勢可說達到最顛峰狀態,但是,作者給他的評語是:「他做了上主看為邪惡的事,仿效他祖先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的壞榜樣,領以色列人犯罪。」(十四:24)
從列王紀可看到編撰者就是用這樣的句子──他做了上主看為邪惡的事──形容一個君王是否有依照上帝的教訓帶領人民。這個教訓主要是對以色列人民的後裔提醒:要對上帝忠心,絕對不可以離棄上帝,去拜偶像。因此,如果有一個國王帶領以色列人民剷除境內的偶像神明、祭壇,帶領人民敬拜上帝,這個君王就會被評定為是上帝所喜歡的王,因為他行上帝喜愛的事。例如猶大的希西家王就是個最佳的例子,在他統治猶大王國廿九年的時間,列王紀的編撰者寫下這樣的評語:
「希西家效法他先祖大衛王的榜樣,做了上主認為對的事。他除掉山丘上的神廟,拆毀了石柱,砍倒了亞舍拉女神的柱像,又打碎了摩西所造的銅蛇......他忠於上主,從來沒有違背上主;他謹守上主給摩西所有的誡命。因此上主與他同在;他所做的一切事都順利。」(十八:3─7)
尤其是在介紹猶大王約西亞的時候,用的句子更特別,說:「約西亞做了上主認為對的事,跟隨先祖大衛王的腳步,不偏左不偏右。」(廿二:2)他並且帶領全國人民「一心一意遵守法律誡命」,更重要的,是他將已經很久沒有遵行的逾越節重新舉辦,且成為國家祭典(參考廿三:21─23)。
這本經書的特色
從列王紀上、下兩卷經書的記事,就可看出編撰者對先知角色和使命的重視。先知的使命就是忠實地傳達上帝的信息(參考列王紀上廿二:14),因此,當以色列人民偏離上帝的教訓時,上帝就差遣先知去警告他們。但是,好的君王會聽從先知的話語,只有惡劣的君王會拒絕聽從上帝忠實僕人先知所傳遞的信息。因此,拒絕聽從上帝的話語,等於是在為自己的國家、民族帶來災難。列王紀編撰者提供許多先知的記事,雖然其中有些和舊約聖經中的先知文獻不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從記事的表面來看,列王紀好像是在記載以色列民族的「諸王歷史」,其實,貫穿在這些史料中的,則是以先知運動為主軸,將整個南、北兩個王國歷史給串連起來。而先知運動的主軸,就是在上帝的話語和信息。這點從先知阿摩司傳遞給北國以色列耶羅波安二世的話就可看出來。雖然耶羅波安二世治理之下的北國以色列,有很繁榮的經濟、堅強的軍事武力,但是先知阿摩司卻傳出上帝這樣的信息:
「時候已經到了,我要使以色列遍地饑荒。他們飢餓,並不是沒有餅吃;他們乾渴,並不是沒有水喝。他們飢渴是因為聽不到上主的話。這是我──至高的上主說的。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他們要到處尋找上主的信息,可是都找不到。在那一天,連美麗的少女和強壯的青年也會因口渴而昏倒。那些拜過撒馬利亞的偶像、向但和別是巴的神明許過願的人,都會倒下去,再也站不起來。」(阿摩司書八:11─14)
從上述這段話就可看出在先知的眼中,他們看一個社會、民族、國家存在的基礎,就是在於該國君王怎樣帶領人民聽從上帝的話語。列王紀就是以是否遵行「上帝的話」作歷史評價。也可以這樣說,列王紀編撰者是從這角度下筆,記錄以色列南與北兩國在君王治理之下,給予中肯的評鑑。
因此,閱讀此卷經書,不要單純從政治的角度看,而是將之當作一卷信仰反省的經書來讀,這樣會有更深刻的瞭解。編撰者是從歷史的經歷作例子,在述說一個國家的君王若是失去了對上帝真實信仰的基礎,不知道以上帝話語教導來帶領人民,治理國家大政,這樣的君王和人民就會敗壞。而回到上帝的話裡,這個論點也是申命記作者所強調的(參考申命記十七:18-19)。
這本經書的主要大綱
1.第一章,記載以色列王亞哈謝和先知以利亞。
2.第二章,記載先知以利亞和門徒以利沙。
3.第三章至第八章15節,記載先知以利沙的事工。
4.第八章16節至第十六章,記載猶大和以色列諸王的介紹。
5.第十七章,記載北國以色列被亞述帝國滅亡。
6.第十八至二十章,猶大王希西家的記事。
7.第廿一章,是關於猶大王瑪拿西和他兒子亞們。
8.第廿二章至第廿三章30節,猶大約西亞王的記事。
9.第廿三章31節至第廿四章,記載關於猶大王約哈斯、約雅敬、約雅斤、西底家。
10.第廿五章,記載猶大被巴比倫帝國所滅,人民被擄至巴比倫當奴隸。
列王紀下第一至三章
1.第一章:
這章是繼續上卷第廿二章51至53節簡略介紹亞哈王的兒子亞哈謝繼任為王之後,他背棄上帝的記事。
2.第一章1至8節:
這段經文描述以色列的王亞哈謝和先知以利亞之間的衝突。原因是以色列的王一再帶領人民去拜偶像神明,離棄上帝。
第1節,這節開始就說亞哈王去世之後,摩押國就趁機背叛北國以色列的統治。摩押國是在大衛時代成為以色列的附庸國(參考撒母耳記下八:2)。後來,摩押每年要向以色列進貢十萬隻小羊和十萬隻公綿羊的毛。摩押王米沙敢公然背叛北國以色列的統治(參考列王紀下三:4-5),可見以色列目前的情況是在衰微中。
第2至4節,亞哈的兒子亞哈謝繼任為王後,因為不慎從王宮頂上的陽台摔下來而受到重傷。他派人去求問非利士人五大城市之一的以革倫神明「巴力‧西卜」,看是否能康復。這個神明在新約福音書中被稱之為「鬼王」別西卜(參考馬可福音三:22)。這個神明也是在迦南地的人民最喜歡崇拜的神,被稱為「蒼蠅王」,他們認為這神明很有能力,可以醫治百病。從第2節可看出以色列人民背叛上帝的情形是相當嚴重的,連國王出狀況都去詢問非利士人的神明,那人民就更不用說了。但上帝要先知以利亞去質問亞哈謝派去的僕人,為什麼不問上帝,卻去問非利士人的神明。並且要先知以利亞直接就告訴亞哈謝的僕人,說亞哈謝「一定會死」。上帝忠實的僕人先知,不論是多麼危險,只要上帝命令出來,就必須照著去做。以利亞確實遵照上帝的命令去告訴亞哈謝的僕人。
第5至8節,亞哈謝的僕人聽到先知以利亞所說的話,就知道大事不妙,於是立即回宮廷去秉告給亞哈謝王。亞哈謝問僕人所遇見的人是長得「甚麼樣子」。當僕人回答說這個人「穿著獸皮外袍,束著皮帶」。這裡的「獸皮外袍」,還有另一個意思,是指他的身上有很多毛,這是他的特徵。當亞哈謝一聽到這特殊記號,隨即就知道是上帝忠實的僕人以利亞。
再者,先知以利亞的打扮,說明他是屬於嚴謹離俗派的先知。他的這種打扮後來就成為嚴謹、離俗派修士的生活樣式,過著非常簡樸的生活。新約時代的施洗約翰也和先知以利亞一樣,吃蝗蟲、野蜜,穿駱駝毛的衣服(參考馬可福音一:6)。
3.第一章9至18節:
這段經文述說亞哈謝的心很剛硬,以為只要把先知以利亞關在監獄中,他所說的預言就不會實現。
第9至10節,亞哈謝王決定派人去緝拿先知以利亞。很可能認為若是將先知以利亞抓起來,就可以強迫他改變所說的預言。亞哈謝這樣的舉動,就像他的父親亞哈王,以為將上帝忠實僕人米該雅關在監獄裡,他所預言壞的結果就會失去效力一樣。但他沒有想到,這次派去抓先知以利亞的軍官和五十個隨從,都被先知以利亞祈求上帝從天上降下大火燒死,就如同他跟亞哈的假先知在迦密山上對決一樣,先知以利亞祈求上帝從天上降下大火燒掉在祭壇上的牲祭一樣。
第11至12節,亞哈謝並沒有因為這些去逮捕先知以利亞的官兵被天上降下的大火燒死而有改變,他不相信上帝。因此,決定再次差派另一個軍官也同樣是帶領五十個隨從去抓先知以利亞。這表示亞哈謝的心中根本就不相信上帝有這麼大能力。
第13至14節,這是亞哈謝第三次同樣派出一個軍官帶領五十個隨從去抓拿先知以利亞。但這次受派的軍官很清楚知道,絕對不可輕視上帝忠實的僕人先知以利亞。因他所代表的就是上帝。前兩次受亞哈謝差派去捉拿先知以利亞的軍官和士兵,都是以極端無禮的態度「命令」先知以利亞。結果他們都遭遇到被火燒死的厄運。因此,這位軍官用懇切的語句請求先知以利亞「憐憫」他和他的部下,救救他們的性命。不要像過去兩次那樣,祈求上帝天上降下大火燒死他們。
第15至16節,在上帝命令先知以利亞跟隨這個軍官回王宮去時,先知以利亞才跟著去王宮。但先知以利亞並沒有因此而有任何懼怕,他照樣當著以色列王亞哈謝的面,說出上帝的生氣,「一定」會讓他死去。因為他不信上帝,且帶領人民離棄上帝。
第17至18節,就像先知以利亞所預言的,亞哈謝果然死了。亞哈謝沒有兒子可繼承王位,改由他的弟弟約何蘭繼承王位。這大約是在主前852年左右。
4.第二章:
這章主要記載上帝忠實僕人先知以利亞離開人間,被上帝接回天家,以及他的學生以利沙接續他的工作之情形。
也是從這一章開始,一直到第八章15節止,都是記載有關以利沙的事蹟。
5.第二章1至18節:
這段經文記載先知以利亞被上帝接回天家的經過,同時記載以利沙繼承以利亞為先知工作的一段重要記事。在這段經文中,可看到先知以利亞怎樣訓練先知以利沙,前後三次,他都要以利沙停止跟隨他。就像耶穌也是這樣,對那些想要跟隨他的人說:「狐狸有洞,飛鳥有窩,可是人子連枕頭的地方都沒有。」(路加福音九:58)有人則因為聽到耶穌傳講的道理感到很難接受而離開(參考約翰福音六:66)。從這裡可以看出先知以利沙有非常堅定的信心,堅持要跟隨先知以利亞去,結果他成功地完成了這段長途的旅途訓練,也完成了他的心願──成為先知以利亞的繼承人,同時獲得上帝賞賜給他如同先知以利亞的能力。
第1至2節,這裡提到先知以利亞身邊有個跟從者以利沙。依照列王紀上第十九章16節的記載,上帝曾命令先知以利亞膏立「亞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兒子以利沙接替」他作先知。現在作者說上帝要「用旋風接以利亞升天」,這也是聖經中所有先知最特別的一位。當他們兩人從「吉甲」出發,在路上的時候,先知以利亞就要他的子弟以利沙不要跟隨他去,他接獲上帝的命令,要去伯特利。這裡也是上帝向雅各顯現的地方(參考創世記廿八:10-19)。但以利沙堅持要跟隨以利亞到伯特利去。
第3至4節,這裡說「有一群伯特利的先知」,這表示此地區有個「先知學校」。他們似乎都聽到上帝要接先知以利亞回天家的信息。因此,他們向以利沙提出這個問題。但以利沙並不想談此事。而先知以利亞第二次要求以利沙停止跟隨。但以利沙堅持要繼續跟隨他。
第5至6節,這是第二次有一群來自「耶利哥的先知」,這表示在耶利哥也有「先知學校」的設立。再對照第7節、第15節來看,知道這群先知共計有「五十名」之多。他們向以利沙提出和伯特利那群先知相同的問題。以利沙的回應也相同,不想談此事。就在這裡,先知以利亞再次要以利沙停止跟隨。但以利沙都是用很堅定的語氣表示一定要跟隨,絕不離開。
第7至8節,這裡說有「五十個先知跟他們到約旦河」,從第15節知道這些先知是從耶利哥出來的。在這裡說先知以利亞以他的外袍打擊約旦河,河水就分開,他和子弟以利沙走過約旦河,這也在表示這是在五十個先知的面前發生的神蹟,他們都親眼目睹。
第9至10節,先知以利亞看見以利沙堅持跟隨他,於是問他在被上帝接回天家之前,能為他做什麼事?以利沙祈求先知以利亞能把能力加倍給他。因為他要繼承先知以利亞的工作。但先知以利亞知道,他身上的能力並不是他自己的,而是上帝賞賜的。因此,他很清楚地回答那是「很難答應的要求」。但他給以利沙一個記號,就是若他能看見他升天,就表示他身上有了這樣的能力。
第11至14節,就在他們一面走一面談話之際,突然從天上降下一輛火馬拉著的火焰車,把先知以利亞接到天上去,這也為後來先知瑪拉基在預言終末審判來臨時,上帝要先差派先知以利亞來臨的記事,留下一記伏筆(參考瑪拉基書四:5)。
當以利沙看見此景象時,那也表示他身上已經擁有先知以利亞的能力了。他將自己的衣服撕裂成兩半,表示不捨老師先知以利亞離開他,也同時將先知以利亞身上掉下來的那件獸皮外袍撿拾起來,他用這件獸皮外袍打擊約旦河,果然河水就分開,然後他又走過河底到對岸去。在歷代的先知中有這樣能力的人,除了摩西、約書亞外,再來就是先知以利亞,接著就是以利沙。
需要注意的是,以利沙是否能成為先知,這不是用先知學校(例如第3、第5、第7節等),或是「師徒」之間的相授可以成事,因為真正的先知是上帝的僕人,是上帝親自揀選的。這就是先知以利亞告訴以利沙,他唯一可以給的是讓他知道上帝的旨意,這旨意是透過「記號──親眼看見他被接到天上去」(第10節),就表示他已經被上帝所揀選。
第15至18節,這五十個來自耶利哥的先知,因為親眼看見發生在他們眼前的神蹟,可是他們懷疑先知以利亞並不是回到天上去,而可能是被上帝的旋風吹到「山上或山谷裡」。因此,他們告訴以利沙,要去尋找先知以利亞。雖然以利沙阻止他們,他們還是要去,結果是什麼都沒有找著。不過他們都因為親眼看見以利沙可以分開約旦河的河水,而確信先知以利亞的能力已經在以利沙身上了。
6.第二章19至25節:
這段經文主要說明耶利哥城的水質不好,後來有一座名叫「以利沙水泉」之由來,就是因為以利沙用一把鹽改變這城的水質而得名。這個神蹟說明了兩件主要的內容:以利沙已經繼承了先知以利亞的力量。再者,依照利未記第二章13節的記載,鹽也在表示和上帝之間立約的關係。
第19至22節,因為以利沙繼承了先知以利亞的能力,且有五十個來自耶利哥的先知親眼看見作見證。因此該城的人見以利沙,跟他說該城的水不好,導致土地貧瘠,這也說明了該城的人生活陷入困境。以利沙用一個新碗加上點鹽,他將這些碗中的鹽放入水中,從此之後,該水泉出來的水一直很「純淨」。鹽,本身就有消毒作用。但就像前面所提起過的,「鹽」也代表著和上帝立「忠實」的「約」的意思。
第23至25節,這段經文的背景是發生在前往伯特利途中。若將之對照第一章9至12節,就會看到列王紀編撰者想要表達一個重要信息:以利沙確實是擁有先知以利亞的能力。
第23節說背景是以利沙前往伯特利的途中,可能是他繼承了先知以利亞的使命後,受到伯特利居民的排斥,因為該城已經在耶羅波安的導引下,敬拜偶像神明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份。他們不喜歡上帝的先知時常譴責他們所拜的是偶像神明,是虛假的神。再者,以色列人民認為長頭髮才是上帝賜福的記號。現在先知以利沙卻是禿頭,因此,伯特利城的年輕人出來對他叫囂說:「禿子,滾開!」這是極為藐視的態度,而藐視上帝的僕人,等於是在污衊上帝的神聖一樣嚴重。
第24節說以利沙以非常憤怒的眼睛瞪他們,並且奉上主的名詛咒他們,結果這些年輕人都受到嚴厲的懲罰,被母熊撕碎。以利沙發出咒詛之效力,就像先知以利亞對那些亞哈謝派去逮捕他的不禮貌官兵一樣有效力。這都在說明以利沙確實是傳承了先知以利亞的角色和使命。
7.第三章:
這章主要在說明摩押人想要脫離以色列統治的一場重要戰爭。編撰者在這章所描述的以利沙,很像先知米該雅一樣,對國家要戰爭的事提出上帝的信息。
8.第三章1至19節:
這段經文述說因為摩押要脫離以色列的統治,而引發以色列王約何蘭決定出兵鎮壓。他邀請猶大王約沙法聯合出兵。但當他們出兵遇見困境時,約沙法王建議詢問上帝的先知,想要知道上帝的旨意。這跟列王紀上第廿二章記載約沙法在出兵之前,就先詢問上帝的旨意,很不相同。
第1至3節,這是列王紀編撰者很典型的句型,先說明這位統治的君王在位統治多少年,之後,就是說這個君王「做了上帝看為邪惡的事」,用這種句子來形容一個悖逆上帝旨意的君王。不過,這裡說約何蘭王比起他的「父親和母親耶洗碧」,他是好多了。因為也把父親亞哈為了拜巴力所建造的神柱除掉,可惜,他並沒有帶領以色列人民回歸到上帝面前,敬拜上帝。
第4至8節,這裡可參考第一章1節,有提起亞哈王去世後,摩押國背叛以色列。而現在是以色列王約何蘭決定要出兵鎮壓摩押。他邀請南國猶大王約沙法也同時派兵一起去攻打。約沙法的回答就像他當年回答亞哈準備出兵去攻打敘利亞一樣。由於攻打的路線要經過以東,而當時的以東也是在以色列的統治之下,因此,也等於是把以東也拉入同一戰線中。
第9至10節,這三國盟軍因為補給品不足,尤其是缺水嚴重,這對出征的軍隊來說,是很大的困境,如過持續下去,必定會被摩押打敗。
第11至13節,這時候,猶大王約沙法認為應該要詢問上帝的先知,好知道上帝的旨意為何。這跟上次他建議亞哈王在出兵之前,先問先知,這次顯然慢了許多。以色列王約何蘭有個臣僕提醒他們,有個先知以利亞的助手以利沙,是上帝的僕人先知。約沙法相信只要是上帝的先知,一定有上帝的信息可聽。於是這三個王就聯合去找以利沙。而以利沙很清楚地回應他們,拒絕給他們信息。他特別對以色列王約何蘭說,要他回去問他的父親和母親的先知,意思是說王宮中尚且有許多宮廷養的先知,可以去問他們。這句話的意思是以利沙在表示,他和他們沒有任何關係,拒絕回答之意。約何蘭聽了之後,很謙卑地向以利沙表示,他寧願聽從上帝的僕人先知的信息。
第14至19節,以利沙聽了之後,就指著上帝的名表示,他會回應,並不是因為約何蘭王的緣故,而是因為約沙法的關係。因為他是忠實於上帝的君王。他就在一位琴師的奏樂聲中開始說出上帝給他們的信息,這信息包括:一是他們最需要水,上帝會補足給他們,整個山谷將充滿足夠的水,給他們的軍隊和牛羊牲畜喝。二是上帝會幫助他們打敗摩押人。三是要他們把摩押人的田園都給予徹底損壞。
9.第三章20至27節:
這段經文描述以利沙對他們所的預言都逐一實現了。這也說明了只要是上帝忠實的僕人先知所傳遞的話,就是真實的,是可信的。
第20節,這節再次說明了以利沙確實是上帝的僕人先知。因為他傳遞的信息實現了。
第21至23節,全摩押城的人,不分老少都全部集合起來要對抗以色列、猶大,和以東三國的聯軍。這也表示他們想要脫離以色列轄制的心是很堅定的。但因為山谷充滿了上帝引進的水,在陽光照射下,讓他們誤以為這三國聯軍在互相殘殺。於是就全軍進攻。
第24至25節,但沒有想到進攻的摩押軍隊反而被以色列等聯軍反擊回去。聯軍趁勝追擊。他們一方面進攻,一方面把所經過的良田都破壞,堆置了石頭,使田園無法繼續耕種,同時使河渠也無法蓄水備用。
第26至27節,摩押王見「大勢已去」,本想帶七百個配劍的兵殺出重圍,以便到敘利亞去避難,但並沒有成功,因為他的城被三軍聯合包圍。他用一種奇特的方式,也就是摩押人的宗教禮儀,將自己的長子殺死當作獻祭,把屍體掛在城牆上獻給摩押的神明,這讓三國聯軍的官兵看見了都非常恐懼,因此,就撤兵回去。而摩押也因此而獲得解圍的機會。這也在表示此次的征討是失敗的,而且影響很大,因為後來的以東也是如此背叛了猶大而獨立(參考列王紀下八:20)。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很可能是因為以利沙似乎沒有跟著他們去打仗,而是在說完預言後,就離開了他們。這則故事說明以色列、猶大和以東的國家統帥,並沒有帶領人民真正的相信上帝的僕人以利沙傳出的信息。因此,到了最後,當摩押人「用長子當牲祭」在城牆上獻給他們的神明時,反而使以色列人民恐慌到害怕而退回自己國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