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331期

列王紀上第十五至二十章22節
1.第十五章:
列王紀作者從第十四章開始,撰寫王國歷史的特色,就是介紹南、北兩國的君王治國之情景交替編撰在一起,且都有一定的格式,例如:「以色列王XXX在位第X年,XXX登基為猶大王。」這是介紹猶大王用的句子。同樣的,介紹北國以色列王時,就會這樣寫著:「猶大王XXX在位的第X年,XXX登基作以色列王。」
列王紀上第十五章分別記載猶大亞比雅(第1至8節)和雅撒(第9至24節)這兩個王,然後介紹以色列拿答(第25至32節)和巴沙(第33至34節)這兩個王。
2.第十五章1至8節:
這段經文是記載猶大王羅波安死後,他的兒子亞比雅繼承他的王位。作者只有短短的八節篇幅記載亞比雅當猶大王的事蹟。同樣的記事也記載在歷代志下第十三章1節至第十四章1節。從歷代志下第十三章的資料就會知道,亞比雅執政期間曾和北國以色列的耶羅波安王有過一場大戰。北國出兵八十萬,南國出兵四十萬,剛好是北國的一半。但是南國猶大尋求上帝的幫助,在祭司吹號角聲中,上帝出力協助南國猶大,使兵員只有一半的南國猶大大勝北國以色列的八十萬大軍,並且還消滅了北國以色列五十萬精兵。更重要的是,此次戰役,猶大王亞比雅佔領了北國的城市:伯特利、耶沙拿、以弗倫,和附近村莊。
第1至2節,這兩節記載亞比雅登基作猶大的王,但他統治的時間很短,只有短短「三年」而已。比起他的父親羅波安統治耶路撒冷長達十七年,確實是短了許多。其實,認真說來,他在位尚且不滿三年,只有兩年多而已。
可是第2節這裡有點問題,因為這裡說亞比雅的母親叫「瑪迦,是押沙龍的女兒」。但根據撒母耳記下第十四章27節的記載,押沙龍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而這女兒的名字叫「塔瑪,非常美麗」。這樣,瑪迦和塔瑪應該是同一個人。但若再對照歷代志下第十三章2節的記載,瑪迦是「基比亞城烏列的女兒」。這樣看來,比較正確的看法是:烏列娶押沙龍的女兒塔瑪,然後生下瑪迦。所以,瑪迦應該說是押沙龍的孫女。
第3節,列王紀作者喜歡用「沒有像他曾祖父大衛那樣一心一意忠於上主-他的上帝」這樣的句型,來形容歷代君王是否順從上帝的旨意。而大衛是成為列王紀作者衡量一個君王的標準。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就是離棄上帝,去拜偶像神明。
第4至5節,這兩節特別提到大衛,表示大衛因為對上帝忠實,因此上帝應許大衛的子孫可以繼續統治耶路撒冷,雖然大衛的子孫一再悖逆上帝的旨意,但上帝還是賞賜給亞比雅有個兒子可以繼承他的王位,這也說出上帝永遠信守承諾。這裡特別指出大衛有做錯一件非常錯誤的事,就是有關「赫人烏利亞」的事件(參考撒母耳記下第十一章)。作者認為這件事以外,大衛並沒有離棄上帝的旨意。
第6至8節,第6節只提到在亞比雅活著的時候,他的父親「羅波安跟耶羅波安」之間常有戰事(參考十四:30),在歷代志下第十三章則是有提到羅波安用少於耶羅波安一倍的軍力,打敗了北國以色列,並且將他龐大軍隊之精兵「消滅了」多達「五十萬」。而這種戰事,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消逝,以及北國以色列曾有過慘敗而收斂,亞比雅還是得經常和耶羅波安統治的北國以色列發生戰爭,這可能也是導致他才統治三年就去世之因。他的兒子亞撒繼承他作猶大的王。
3.第十五章9至24節:
接續亞比雅繼任為猶大王的亞撒,可說是分裂後猶大王國中最被稱讚的一位國王,也因此,他執政的時間長達四十一年之久(主前910至869年)。這也表示他治理之下南國猶大,雖然還是像他的祖父羅波安一樣,經常和北國以色列的王巴沙之間常打仗,但因為他像祖先大衛那樣做上帝看為對的事,上帝賞賜給他有相當穩定的政情,這種穩定的政情,就是透過外交手法,促使敘利亞跟以色列交惡,解除以色列侵犯他們的危機。這段經文可參考歷代志下第十五章16節至第十六章6節,也從歷代志作者的資料中,看到亞撒如何進行宗教改革,使猶大人民全部都對上帝忠實。亞撒的成功,最主要就是進行宗教改革,讓那些混淆了純潔信仰的偶像神明,和污穢上帝祭壇的異端信仰無立足之地。
第9至15節,從這段經文可看到當時拜巴力偶像的宗教信仰行為中,已經出現「男娼」,而這種行業必然會影響到以色列人民對上帝忠實的聖潔態度。為了要進行宗教改革,他大力剷除了祖母瑪迦時代所引進的巴力偶像神明崇拜的行為,拆毀神像、祭壇等。列王紀作者認為亞撒的父親亞比雅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的祖母瑪迦導引他父親離棄上帝。因此,在他執政的時候,就將祖母的「太后」地位給廢掉。
第11節可用來對照第3節,作者非常清楚地說明一個國王是否得到上帝的喜愛和祝福,就看那個國王是否有像他們的祖先大衛那樣地敬奉上帝,唯獨以耶和華上帝為中心。
第16至19節,這段經文說明以色列王巴沙已經入侵猶大,且切斷了猶大的對外交通,這對猶大來說是很嚴重的威脅。因此,亞撒用財物去建立和敘利亞王便‧哈達的外交關係,雖然這裡說亞撒用這種方式,確實得到了敘利亞王便‧哈達的善意回應,其實也是在說明亞撒雖然進行宗教改革,卻同時也有心理上的矛盾──對上帝的信心不夠。
第20至21節,便‧哈達知道猶大亞撒王的意思,和猶大結盟之後,立即派出他的不下去攻打以色列的城鎮,逼使原本在拉瑪築壘設防的巴沙不得不趕緊將軍隊退回到得撒去。
第22至24節,亞撒王這次的外交是成功的,而且他也趁著猶大撤回軍隊而留下沒有完成的拉瑪防線,將所有建材全部運回猶大,在米斯巴和迦巴做築壘設防的建材。
晚年的亞撒似乎有離開上帝越來越遠的現象,根據歷代志作者在第十六章的記載,說他晚年連先知哈拿尼將上帝的信息傳遞給他聽,他聽了之後不是謙卑地悔改認罪,而是「非常氣憤」,然後就把先知關起來,且開始「虐待一些人民」,自己已經病重瘸腿也不向上帝祈求幫助,只求問醫生,結果兩年後就死去了。
4.第十五章25至34節:
短短幾節經文,述說北國以色列的君王是由耶羅波安兒子拿達繼位,但他跟父親耶羅波安一樣,帶領人民做上帝看為邪惡的事。列王紀作者喜歡用這樣的句子表示,這君王就是帶領人民離棄上帝,去拜偶像神明,導致國內人民生活陷入困境之主因。
第25至26節,從大衛之後,不論北國以色列或是南國猶大,君王的出現不再是上帝揀選膏立,而是改為世襲,要不就是有勢力的領袖篡位奪取,這也在暗示著他們沒有上帝的賜福。就像南國大衛傳遞給自己的兒子所羅門,所羅門傳給羅波安,羅波安傳給亞比雅,接著是亞比雅的兒子亞撒繼位。現在北國以色列也是一樣,耶羅波安去世之後,讓兒子拿達繼位作以色列的王,但他並沒有學習大衛敬畏上帝,而是帶領人民離棄上帝,「做了上帝看為邪惡的事,使以色列人民陷在罪中」,這句話表示沒有上帝的看顧、帶領之意。
第27至30節,耶羅波安是以法蓮支族的人,現在是以薩迦支族的人巴沙起來「陰謀背叛拿達」,利用出兵打非利士人時,將耶羅波安的兒子拿答殺害,自己當王。因此,拿答統治北國以色列只有短短兩年。不但這樣,這種會篡奪王位的人,絕對不會有憐憫之心,為了要斬草除根,他也將耶羅波安家族的人都殺害,這件事正好應驗之前先知亞希雅所說的預言(參考十四:10-11)。這也說明了上帝的僕人先知所傳遞之信息,一定要注意傾聽,因為上帝的話一定會實現。
第31至32節,短短兩節,清楚提到猶大亞撒王在位期間,經常和北國以色列巴沙王的軍隊打仗。這也說明了南北兩國兄弟經常不斷地打仗,消耗了以色列民族在大衛王時代所培養起來的國勢、力量。
第33至34節,巴沙並沒有從先前的君王統治期間怎樣得罪上帝而有警惕,同樣地,他帶領北國以色列人民去「做了上主看為邪惡的事」,意思是指他帶領以色列人民繼續去拜偶像神明,不再聽從上帝的話語。
5.第十六章:
這章很清楚談到上帝是會報應的神,會殺害無辜的人的君王,上帝也會出手用同樣的方式對待這種君王和他的家族。這章主要談及北國以色列政局的不穩定,因為有強人接續篡奪王位的事件發生,從心利到暗利,且繼任為王的一代比一代更惡劣。
6.第十六章1至7節:
這段經文記載上帝差遣先知耶戶去對巴沙說話,預言他的家族將會遭遇到和他所殺害的耶羅波安家族之際遇相同。這也說明了上帝是會報應的,人怎樣對他人,上帝也會用相同的方式對待他。
第1至4節,這段經文說上帝差派祂的僕人先知耶戶去傳遞信息給巴沙,信息的內容和第十四章10至11節,上帝透過先知亞希雅傳遞給耶羅波安的相同。巴沙原本是個軍人,利用以色列王拿答帶領軍隊和非利士人戰爭的時候,殺害拿答,並將耶羅波安的家族全部都殺害。現在上帝的先知耶戶傳給巴沙的信息也是這樣,說他的家族也將被全部殺害,發生在耶羅波安家族的慘況,也會同樣發生在巴沙的家族身上。
第5至7節,由於歷代志作者是以猶大王國為主軸,因此,北國以色列王國的記事都沒有出現,就很難對照知悉巴沙對北國以色列的貢獻,或是他「英勇的行為」有哪些。依照第十五章33節的記載,巴沙在以色列執政長達廿四年的時間,在這段不算短的時間內,他所有的行徑是更「激怒」了上帝。
巴沙去世後,他的兒子以拉繼任為北國以色列的王。
7.第十六章8至14節:
這段經文介紹以拉作以色列的王才兩年,就被自己王室的一個指揮官心利篡奪王位了。列王紀作者給了一個經文模式,就是會述說發生這種君王更替的年代,是北國發生的事件,在南國君王執政的年代;而發生在南國猶大的事件,是在北國君王執政的年代,這樣查考歷史時,會更清楚。
第8至10節,「猶大王亞撒在位的第二十七年」,這大約是在主前885年左右。以拉繼承父親巴沙的王位,但僅有兩年之久,就發生了朝廷王室指揮官心利「圖謀背叛」,他是利用以拉在大臣亞雜家裡宴席中喝醉酒的機會,把以拉殺死,然後奪取王位。
第11至14節,心利一上任王位,第一件是就是剷除巴沙全家族的人,甚至範圍擴大到連他的親戚、朋友都不能倖免,一律處死。這剛好應驗了第1至4節,上帝差遣先知耶戶對巴沙所說的預言。列王紀作者認為一個離棄上帝的君王,就會做出殺害無辜者的性命。但上帝一定會報應這種可惡的行為。
8.第十六章15至20節:
這段經文記載心利篡奪王位才僅有七天時間,並沒有獲得軍隊的支持,軍隊就支持暗利為王。
第15節,這節可對照第十五章27節,事件發生在以色列軍隊對抗非利士人的基比頓城之時。發生的時間就是在「猶大王亞撒在位的第廿七年」,也就是主前大約在885年的時候。心利才當王「七天」而已。表示他作王,情勢並不穩定。他可能那七天時間,都是在對以拉的家族進行殺戮行徑,卻沒有想到軍心不服。
第16至17節,當前線的軍隊聽到心利殺王篡奪王位,他們不服,改為擁護前線將軍暗利為王。暗利把他的軍隊轉向,離開原本圍攻的非利士人成是基比頓,回朝去攻擊北國首府得撒。
第18至20節,心利一聽到這消息,知道自己無法躲過被報復殺害,就在王宮中放火「焚燒宮殿,把自己燒死」。這樣,也可以說心利想要篡奪王位的事沒有成功,因為以色列的軍隊並不擁護他當王,他們是擁護暗利。
9.第十六章21至34節:
從第21節開始,一直到第廿二章40節止,都是記載有關北國以色列一個新的王朝--暗利王朝時代的事蹟。
第21至22節,雖然在前線的軍隊擁護暗利為王,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擁護他,有另一半的人是擁護基納的兒子提比尼為王,這也可看出爭奪王權的熱烈,也說出了北國以色列政局的動盪不穩。不過,後來因為提比尼去世,暗利就很快地成為北國以色列的王。列王紀作者並沒有說明提比尼去世之因。
第23至24節,這兩節非常重要,說明北國以色列原本首府是在得撒,在暗利執政時代,他在主前大約880年時,用「六千塊銀子從一個名撒馬的人那裡買來撒馬利亞山」,他在這座山建造一座城,就稱之為「撒馬利亞城」,這裡就成為後來北國以色列的首府。後來,在主前721年,亞述帝國消滅北國以色列後,將人民俘虜去當奴隸,並移入外族人到撒馬利亞,強迫通婚,生下來的後代,就被以「撒馬利亞人」之輕視語氣稱呼。
第25至28節,列王紀作者用「做了上主看為邪惡的事」這句話來形容敗壞的君王,也是帶領人民離棄上帝的君王。暗利統治北國以色列共計十二年,死後,他的兒子亞哈繼任為王。
第29節,從這節開始,到列王紀上卷第廿二章止,都是記載有關以色列王亞哈的事蹟。這節說亞哈當北國以色列的王共計長達「二十二年」。
第30至33節,這裡詳細述說有關亞哈王犯罪的事,用一句簡單的話來形容亞哈王,就是他「做了上主看為邪惡的事,比他先前任何一個王更甚」,這句話就可以清楚他到底做些甚麼事了。他不但娶外邦女子為妻,且建造偶像神明,親自帶人民去拜這些偶像神明,包括巴力、亞舍拉等。
第34節,這節說亞哈在位期間,命令伯特利人希伊勒重建重修耶利哥城,主要是在於防禦工事。但約書亞當年攻打耶利哥城後,就曾下過詛咒,不准有任何以色列人重建該城,約書亞的詛咒說:「奠立城基的人,將喪失長子;建造城門的人,將喪失幼兒。」(約書亞記六:26)如今這詛咒的話語應驗在希伊勒的身上,他的大兒子亞比蘭,和小兒子西割接踵而死,這樣的咒語本身要表明的,就是沒有後代可傳承家族命脈,因此,用「大兒子」和「小兒子」來表示。而這也清楚表示亞哈已經忘了約書亞警告的話語,同時表明他的心中根本就沒有上帝。
10.第十七章:
亞哈王也可以說是以色列分裂成南北二國之後,北邊以色列國諸王中被詳細記載的一位國王。在這段從第十六章29節開始直到第廿二章記載有關亞哈王的經文中,主要的事蹟都是關於上帝的僕人先知以利亞和亞哈王的御用先知,進行真假先知之「鬥」的事件;亞哈王怎樣圖謀侵佔拿伯的葡萄園,以及亞哈王拒絕聽從上帝先知以利亞的信息而戰死沙場的事件等。在當中穿插著北國將面臨嚴重乾旱,先知以利亞受到迫害,以及他求死的事件。
第十七章就是記載先知以利亞對亞哈王提出警告,將會有嚴重的乾旱臨到,上帝怎樣用人所注意不到的方式,包括有烏鴉送食物,和一位住在撒勒法的寡婦幫助先知以利亞度過飢荒的危機,以及先知以利亞救活了這撒勒法寡婦的獨生子。
11.第十七章1至7節:
先知以利亞是舊約聖經中佔有很大份量的一位先知,也是舊約聖經中記載兩位沒有「死亡」,被上帝直接接回天上的人物之一,另一位是與上帝有密切交往的以諾(參考創世記五:24)。舊約聖經先知瑪拉基書甚至預言先知以利亞是在上帝進行終末審判來到之前,會先回來的先知。也因此,傳統上,猶太人在正式的聚會場合,都會留下一個空位,為的是讓給先知以利亞來到的時候有個座位可坐。以利亞,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是我的神」。也可從先知以利亞的言行看出他這個名字的特色。
第1節,先知以利亞是「基列的提斯比人」,這是位於約旦河東北部的地方。其實,原本希伯來文是說他「寄居」在「提斯比」。他指著上帝之名用發誓的語氣對亞哈說,除非他祈求,否則在「以後的幾年內」,天將不會下雨,也不會降下甘露。這很明顯地表示北國以色列將會有極大的乾旱來臨。
第2至4節,這幾節是上帝給先知以利亞的信息,上帝要他離開亞哈的地方,到約旦河東邊的「基立溪附近藏起來」,原因是上帝知道亞哈王將會對先知以利亞採取報復行動。上帝讓先知以利亞知道,祂會差派「烏鴉送食物」來養活他,且會讓該溪水在極大乾旱時還可以取得到水。這可說是極大的神蹟,烏鴉會聽從上帝的命令送食物來給先知以利亞,這在人看來是不可能的事,但在上帝的手中每件事都可能實現。
第5至7節,最重要的,就是聽從上帝的話。先知以利亞聽從上帝的話。烏鴉也一樣,聽從上帝的命令,「每天早晨和傍晚都送餅和肉」來給先知以利亞。由於沒有下雨的時間太久了,這表示先知以利亞的誓言果真的實現了,且是長達三年半的時間(參考路加福音四:25,雅各書五:17)。基立溪的水乾涸,沒有水可喝。
12.第十七章8至16節:
前一段說上帝用烏鴉送食物給先知以利亞,這段則是說上帝要先知以利亞去撒勒法一位寡婦的家裡,這寡婦可以供養他。
第8至9節,上帝要先知以利亞到西頓附近的撒勒法去,祂「已經吩咐住在那裡的一個寡婦供養」他。撒勒法,這是位於西頓南方大約十三公里的地方,也是用來躲藏亞哈追緝的一個住處。而要收留他的,卻是一個寡婦。
第10至12節,先知以利亞聽從上帝的話去撒勒法,剛好到了該城的城門口,就遇見了這個寡婦正在撿拾木柴。這個地方顯然還有些存水,因此,他請這個寡婦給他一些水,並給他一些餅,顯然地,這時飢荒已經嚴重到連先知以利亞都餓到必須向寡婦要餅來吃。但這寡婦卻說,她家裡只剩下「一把麵粉和一點橄欖油」,她對先知以利亞說,這是她用來準備和他的孩子「最後的一頓飯了,以後只有等著餓死」。這句話更顯現出飢荒的嚴重性,必定有很多人因飢餓而死。
第13至14節,先知以利亞傳出上帝的應許給這位寡婦,要她「別擔心」,儘管先去做餅給他吃,並且讓這位寡婦知道,她家裡的「麵粉用不完,瓶裡的油也用不盡」,這很清楚表示上帝將因為先知以利亞的緣故,賜福給予這個寡婦永不缺乏,特別是在這極大乾旱的時刻。
第15至16節,這兩節說出整本聖經的一個重要信息:只要上帝說出的應許,一定會實現。果然,這位寡婦家裡的麵粉和油,從來不曾欠缺過,讓先知以利亞、這個寡婦,和她的兒子都可以有「足夠的食物吃」。
從烏鴉送食物到這位撒勒法的寡婦家裡的麵粉和油從不欠缺的神蹟,這都在說明一個重要的信息:上帝忠實的僕人,即使在那最困境的時代裡,也不用擔心,上帝自會眷顧、帶領。就像以色列人民在曠野一般,人看為無法生存的環境中,上帝用嗎哪餵養,並從磐石中出泉水養活他們四十年的時間,使他們可以安然地進入迦南地。
13.第十七章17至24節:
這段經文也是聖經中記載第一件使死人復活的神蹟。作者也用這種方式在表明:先知以利亞確實是一個偉大的先知,在他身上充滿著上帝聖靈同在的力量。
第17至18節,這裡說「過了一段時間」,並沒有說明是多久。寡婦的兒子生病,結果這位寡婦認為是先知以利亞帶給她的懲罰,上帝因為先知以利亞的緣故「記起」她的罪。她已經忘記先知以利亞到她家的那天,她正準備要跟兒子一起吃「最後的一頓飯」,吃過之後就「只有等著餓死」。如今因為先知以利亞,才使他們母子都可以安然地活下去。現在卻因為孩子生病日漸嚴重,反而怪起先知以利亞到她家,才使上帝記起她的罪而懲罰她的兒子。其實,這位寡婦的反應,正好說明了以色列人民的態度。當以色列人民在埃及當奴隸快死去的時候,他們呼求上帝拯救脫離災難。結果當上帝帶領他們離開埃及進入曠野之後,他們每次缺乏食物和水的時候,就怪上帝把他們帶到曠野,要讓他們死在曠野。
第19至22節,這段經文說明在先知以利亞身上有極大的能力。先知以利亞並沒有對這位寡婦的控訴表示任何意見,他要這寡婦將孩子交給他,然後將之抱到樓上去。他努力祈禱上帝,賞賜生命給這位寡婦的孩子能復活起來,連續三次伏在這孩子身上,每次都向上帝祈求使這孩子還魂回來。非常重要的是在第22節,上帝垂聽先知以利亞的祈禱,孩子活了過來。就像前面提起他對亞哈所說的,若是他沒有向上帝祈禱,天不會下雨,而上帝也確實聽了他所說的誓言。這都在表明:上帝一定會垂聽祂忠實僕人祈求的聲音。
第23至24節,當先知以利亞將活過來的孩子交還給這寡婦之後,這位寡婦確信先知以利亞就是「神的人」,意思是指來自上帝所差派的人。
14.第十八章:
這章可說是舊約聖經中最精彩的一章記事,說明上帝的先知,或是人以自己的能力所雇用的先知,這二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其實,這件有關先知以利亞和亞哈御用的先知、祭司之間的事件,都在說明一件事:人想要脫離上帝,自認為和上帝一樣有能力。結果是有這種想法的人的罪,只會更加嚴重,讓上帝更憤怒,對眾人一點幫助也沒有,只會連帶遭殃而已。
15.第十八章1至19節:
這段經文描述先知以利亞遇見亞哈的事務官俄巴底的經過。俄巴底是個敬畏上帝的人,因此,曾救助了一百個先知免遭到亞哈的妻子耶洗碧殺害。當俄巴底受亞哈差派去尋找水源時,遇到先知以利亞,他要俄巴底回去告訴國王亞哈,說遇到他,且讓他知道地方。俄巴底會害怕的原因,是他知道上帝在庇護先知以利亞,萬一他回去通報國王亞哈,結果亞哈來尋找而沒有遇上,必定會殺了他。但先知以利亞給予保證絕對不會如此。這也說明了俄巴底確實知道先知以利亞身上有上帝的靈同在。
第1至2節,這節開始說上帝決定要降雨了,因為已經飢荒到了「第三年」,迦南地區必定死亡慘重。
第3至4節,亞哈的囂張,必定和他的妻子耶洗碧有密切關係,因為她敢殺害上帝的先知,表示根本就不怕上帝。這種人往往會扮演著上帝的角色。而俄巴底卻在最危險的時刻,敢於暗中救助一百個先知免遭耶洗碧殺害,正好表示他確實是個忠實於上帝的以色列子民。
第5至6節,從這兩節可看出乾旱帶來的飢荒之嚴重性,已經到了必須殺家畜動物才能充飢。亞哈和俄巴底分別到全國各地去尋找青草,只為了要讓家畜動物活下去。這裡特別提到「馬和騾子」,這兩種動物在當時不僅是主要交通工具,馬更是軍隊主要的戰力之一部分。表示情況已經嚴重到連國防安全都受到了影響。
第7至8節,就在路上,俄巴底遇到了先知以利亞,因此,先知以利亞要俄巴底回去告訴亞哈,說他遇見了先知以利亞,並告亞哈地點,意思是要讓國王亞哈來找他。
第9至14節,這段經文可以看出亞哈曾在各地尋找先知以利亞。原因是他曾當面跟亞哈說除非他祈禱,否則上帝不會下雨。亞哈也害怕有他國的人藏匿先知以利亞,使他不再祈禱下雨,這樣下去,將使北國以色列不戰而亡。但俄巴底很清楚,並不是別國或是某個人隱藏先知以利亞,才使亞哈找不到,而是上帝親自出手。因此,如果他回去報告國王亞哈,說他遇到先知以利亞,並說出地點。萬一,上帝改變主意,把先知以利亞帶到其他地方,國王亞哈來了而找不到,必定會讓國王誤以為他欺騙,會將他殺害。因此,他向先知以利亞表示,他不敢回報。他特別向先知以利亞提出自己曾保護先知,但不希望保護先知的結果,卻被先知以利亞害死。
第15至17節,先知以利亞回應俄巴底,讓他知道這次一定會見到國王亞哈。意思表示他可以放心,這次不會藏匿起來。果然,這次亞哈看見了先知以利亞,且當面就責罵他是「使以色列遭殃的人」。他忘記是因為他聽從妻子耶洗碧的話,還帶領人民離棄上帝,去拜巴力偶像,才會惹上帝憤怒。
第18至19節,先知以利亞很清楚指出,真正帶來災禍的,就是國王亞哈自己。他甚至要亞哈把他供養的「四百五十個巴力的先知和四百個亞舍拉女神的先知一起」帶到迦密山上去,先知以利亞要在那地方和他們見面。
16.第十八章20至40節:
這段經文描述先知以利亞如何利用獻祭的方式,讓這些國王亞哈所供養的巴力先知和亞舍拉的先知,都顯露出這些神明,是假的神,不是真神。
第20節,亞哈果然依照先知以利亞的約定,就將他供養的巴力和亞舍拉這兩個神明之先知都聚集在迦密山上。他會同意這樣做,就是要讓先知以利亞知道,他所供養的巴力和亞舍拉神明是真的。他不認為耶和華上帝才是惟一的真神。為此,他也召集以色列人民相接到迦密山上去觀賞這件先知世紀大對決的戲碼。
第21節,這節就像摩西和約書亞當年對以色列人民所說的話一樣(參考申命記三十:15、19,約書亞記廿四:14-15),都在說明一件基本的信仰態度:明確的抉擇。沒有灰色的信仰地帶。但作者在這裡說以色列人民聽了先知以利亞說的話之後,「一句話也不說」,這表示他們確實是跟亞哈王去拜巴力和亞舍拉好一段時間了,才會對先知以利亞的話沒有反應。
第22至24節,先知以利亞很明確地表明,現在上帝的先知只剩下他的一個人,巴力和亞舍拉的先知加起來就有八百五十個。他要把牛當作獻祭的方式,看到底耶和華上帝才是真的,或是巴力神明是真實的。但這次的獻祭不可以點火,要讓獻祭的牛擺在祭壇上,讓真正的神自己來點火,表示這樣才是真實的。
火,這表示著除去雜質的一種方法。耶穌在天國比喻中,時常用「火」來表示末日審判的方式(參考馬太福音十三:30、42、50,馬可福音九:49,路加福音十六:24)。
第25至26節,先知以利亞先讓巴力的先知把他們的牛放在祭壇上,然後開始大聲呼叫巴力,一直求到中午,可是都沒有任何反應出現。
第27至29節,直到中午,這些巴力的先知既跳又叫,甚至用刀、短劍砍傷自己流出鮮血,但都沒有得到巴力任何回應,祭壇依舊毫無動靜。先知以利亞以諷刺的話對他們說,可能他們的巴力和亞舍拉神明沒有聽到,或是正在忙碌著,沒有空閒。他用這種方式刺激這些假神明的祭司、先知更賣力在祭祀禮儀上。但直到下午獻晚祭時還是一樣沒有效果。
第30至35節,現在要換先知以利亞獻祭了。他要民眾站到他的身邊,然後把已經荒廢毀壞的祭壇修築好之後,用十二塊石頭,表示以色列十二支族。然後在祭壇邊放水,且吩咐民眾把放在祭壇上的祭物和木柴都灑上水,讓祭壇上的水流滿了祭壇四周的水溝。這表示在如此潮濕的祭壇,就算要點燃火種也非常困難。
第36至37節,先知以利亞走到祭壇前禱告上帝,請求上帝一定要答應,將祭壇點燃起火,燒掉獻在祭壇上的牛,用這種方式來讓已經離棄上帝遠遠的以色列人民認出「上主是上帝,使他們回心轉意」,歸向上帝。
第38至39節,上帝果然垂聽先知以利亞的祈禱,祂從天上降下大火,不但燒了獻在祭壇上的牛,也將祭壇都燒了,包括祭壇邊溝渠裡面的水都燒乾了,就在這時候,以色列民眾才恍然大悟,說:「上主是上帝;惟有上主是上帝!」
第40節,先知以利亞於是隨即下令,把所有巴力和亞舍拉的假先知都殺死,一個也不許他們逃脫。這也是為那些被耶洗碧殺害的先知報仇。
17.第十八章41至46節:
這段經文說明先知以利亞向上帝祈禱,果然上帝從天上下起大雨,滋潤大地。解除以色列的嚴重飢荒。
第41至43節,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出亞哈王因為這次的「鬥」輸,只能聽從先知以利亞的吩咐。想當然,他一定嚇呆了。先知以利亞甚至跟他說,上帝就快要下雨了。然後他命令僕人向海的那邊望去,結果這僕人來回七次,都沒有看見甚麼。第43節這裡說僕人來回「七」次,這「七」表明的是「神聖」、「完全」之意。也就是說,現在要下雨也是上帝的旨意,不是因為某人的需要。
第44至46節,這樣直到第七次,這僕人才回報說有看見一朵小雲彩如同拳頭那樣大小而已。接著,先知以利亞要僕人去通知亞哈,要他趕緊下山,因為即將下大雨。果然事就這樣成了。這表明先知以利亞才是真實的先知。真實的先知,他所信奉的神必定是真的。上帝的靈和先知以利亞同在,使他有能力跑得比亞哈坐馬車還要快。
使天乾旱,使天下雨等,這些都在說明只有真正的造物主才有這種能力。同樣的,只有真正的造物主,才有能力從天上降火下來將祭壇上的牲祭給燒掉。而先知以利亞就是這位真正的上帝之僕人,他深知上帝的旨意,也遵從上帝的旨意行事。因此,他的祈禱,上帝必定會垂聽。
18.第十九章:
這章說出上帝僕人的孤獨、無奈。因為以色列人民的心已經剛硬,聽不下上帝僕人先知以利亞所傳出上帝的信息。他曾表示寧願死去,因為非常痛苦。也同時向上帝控訴以色列人民的悖逆行為。但上帝還是照顧先知以利亞,並且為他準備一位門徒以利沙。
19.第十九章1至18節:
這是一段難解的經文,因為先知以利亞既然能夠勇敢地「鬥」倒耶洗碧總共八百五十名御用的先知,怎麼又怕耶洗碧一個人呢?當她恐嚇說要殺他的時候,先知以利亞卻害怕了起來,真奇怪。為什麼會這樣?也許和耶洗碧是外邦女子有關,在她的觀念中,根本就沒有上帝,也不怕上帝的審判和懲罰,因此,她才敢恐嚇上帝的僕人先知。而先知以利亞則暴露了人性最大的弱點,當耶洗碧威脅要殺害他的時候,他認為生命已經有了危險,因此,以死來向上帝控訴。這種以死表明當先知的「孤獨心境」,他說所有的先知都已經被殺死,只剩下自己一個人,還被恐嚇將遭遇到殺害。若是比較第十八章4節,俄巴底曾救出一百個先知,因此,不是都死了,至少還有一百個先知存活著。不過這種以死來向上帝控訴,表明自己內心孤獨的心境,先知耶利米(參考耶利米書二十:14-18)、約拿(約拿書四:3)都有共同的經驗。
第1至4節,以色列王亞哈因為迦密山上的失敗,他就把先知以利亞在迦密山上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詳細告訴妻子耶洗碧。一個真正好的王后,一定會幫助國王帶領人民趕緊回到真實的上帝身邊,悔改認罪。但王后耶洗碧不是這樣,而是差遣使者去恫嚇先知以利亞,說「明天」要殺害先知以利亞。這裡的「明天」,表示很快、馬上之意。因此先知以利亞害怕,帶著僕人逃到南國猶大去避難。但這種逃亡的生活,讓他感到很難受,先前已經有為了避開亞哈的追緝殺害,他到處躲藏。現在是王后耶洗碧下令要殺害他。因為王后耶洗碧已經殺了很多先知,讓先知以利亞膽戰心驚。他留下僕人,走到距離僕人約有一天的路程的一個杜松樹下求死。他向上帝表示自己已經「受不了了」,他寧願死去。
第5至8節,很可能因為太累的關係,先知以利亞就在這棵杜松樹下睡著了。上帝差派天使來伺候他,有食物和水。他都吃過、喝過,但卻繼續躺下去,似乎表明死的意願很強的樣子。
天使第二次出現,要他起來繼續吃東西,就這樣,讓先知以利亞有體力,可以繼續走長達「四十晝夜」抵達「何烈山」。這裡也是摩西被上帝呼召的地方(參考出埃及記三:1)。
第9至10節,上帝親自對先知以利亞說話,問他在何烈山這裡做甚麼?第10節是先知以利亞向上帝控訴以色列人民背棄和上帝所立的約,不但拆毀上帝的祭壇,且還殺害上帝的先知,現在只剩下他一人。其實,俄巴底就曾救出一百位先知。因此,先知以利亞說只剩下他一人,只是在表示他的孤獨。
第11至12節,這兩節描述上帝從以利亞面前經過的情景,但是不論是出現強烈的大風、地震、火,都沒有看到上帝,只聽到上帝對他說話的聲音。換句話說,人無法看見上帝的面,就像摩西雖然上了上帝的山,可是就是不能看見上帝的面。人只能看到這些使人生命感到膽怯、驚慌的景象。而這些景象也不過是因上帝的命令出現。
第13至14節,這是先知以利亞第二次聽到上帝的聲音在問他。他回答上帝的話,都是在控訴以色列人民悖逆上帝命令,不再遵守與上帝所立的約。他們殺了先知,只剩下他一人。
第15至17節,這段經文述說上帝賦予先知以利亞的三項使命:一、要他膏立哈薛當敘利亞的王;二、要他膏立耶戶當以色列的王,這在暗示著亞哈王的死期已經到了。三、膏立以利沙接續他的工作。這在表明上帝準備要接先知以利亞回去。
第18節,這是很重要的一節經文,在先知運動中一再出現這種所謂「上帝餘民」的觀念。這七千個人就是「上帝的餘民」。但是「七千」卻含有「神聖」、「足夠」的含意。意思是說:上帝賜福給忠心的子民不用多,即使是「七千」人也是很大的力量。另一方面,「七千」也可當作龐大的數目的意思。
20.第十九章19至21節:
這段經文述說先知以利亞遇到先知以利沙的經過。
第19至20節,在上帝交代的三件工作中,以利亞最先達成第三件,就是膏立先知以利沙。當他離開何烈山後,就遇到了「沙法的兒子以利沙」,那時他正在放牛。先知以利亞將自己的衣服披在以利沙身上,用這種動作表示膏立以利沙,使他成為先知,接續以利亞的工作,同時也是用這種方式在表示把自己的能力,轉移到以利沙的身上。於是以利沙馬上就向家人辭行,跟隨了先知以利亞。
第21節,以利沙回去向家人辭行的時候,也同時表示要放棄所有過去的工作,他宰了一對牛,接著是把牛的軛當柴火燒了煮了,並且把牛肉分給大家吃,之後就跟隨先知以利亞去了。彼得和安得列、雅各和約翰也是如此,他們聽到耶穌的呼召,就放下漁網和家人,跟隨了耶穌(參考路加福音五:11)。
20.第二十章:
這是一章描述敘利亞和北國以色列之間衝突的歷史經過。其中主要說明敘利亞想要擴張邊界版圖,因此,從搜刮以色列的資源財力之外,更想要將之納入附庸國。原因是以色列和腓尼基有很好的外交關係,且擁有通往猶大和以東地區的礦區,使敘利亞感受到前往阿拉伯地區經商的壓力,因此,欲控制以色列,進而勒索猶大,如此也可以逼腓尼基就範進而分享採礦權。而以色列則正值昇平之際,經濟財力發展得相當好,並不想打仗,亞哈王想的是:如果能用錢解決問題就好。可是敘利亞王並不以此為滿足,他要的是以色列完全臣服於他。因此,激起以色列全國人民的不滿,兩國因此而開打。從第15節與第27節可看出以色列軍隊確實不及敘利亞的強壯,編制上也相當弱小,根本就不是敘利亞的對手。弱小國家面對強大鄰國的威脅,惟一可以解套的,就是智取,而不是莽撞、硬碰。敘利亞前後兩次的挑釁都沒有成功,原因是以色列在這兩次的戰爭中,都得到上帝特別的眷顧。聖經的作者從這裡說明一件事:有上帝的幫助,等於得到「天兵天將的幫助」,即使是兵員短缺、弱小,也能克服強敵的環伺。這就是詩人所說的:「君王不靠強大的軍旅獲勝;兵士不倚仗自己的力量取勝。靠戰馬不能保證勝利;馬的威力救不了人。」(詩篇三十三:16-17)
21.第二十章1至22節:
這段經文敘利亞王便‧哈達準備侵犯以色列的經過,同時說明以色列王亞哈如何應變這場戰爭的情景。
第1至3節,這章開始就談到敘利亞王便‧哈達率領他屬下的三十二個王和他們的戰車、戰馬出征,這表示敘利亞的軍隊陣容相當龐大,且已經包圍了北國首都撒馬利亞。這時候,便‧哈達派使者去對亞哈恫嚇,必須將他的「金子、銀子」,以及亞哈的妻妾、健壯的兒女都交給他,這是很重的勒索。
第4至6節,為了要解救撒馬利亞,也可以說亞哈很清楚知道自己的軍隊無法對抗敘利亞龐大軍隊。因此,亞哈只有答應這個條件,別無選擇。但使者又帶來便‧哈達的訊息,表示這樣還不夠,他要進入王宮和大臣的家去搜查,只要看見值得的東西統統要拿去。
第7至8節,亞哈在無奈之下,只好召開臨時國會,將國內所有長老都召來,把便‧哈達的意思轉達給大家知道。但這些代表族群的長老表示「不要理他,不要答應」便‧哈達的要求。
第9至10節,亞哈聽了這些長老的建議,表示只接受第一個條件,就是他的金子、銀子,和妻妾、兒女都可以給他,就是不能隨便讓他的使者進入王宮和大臣的家去搜查。便‧哈達聽了這樣的回應之後,相當憤怒,表示要將撒馬利亞城摧毀殆盡。
第11至12節,亞哈態度堅定,不受這種過度的勒索,而便‧哈達則是下令部屬「預備攻打撒馬利亞」。
第13至15節,「這時,有一個先知去見亞哈王」,這裡並沒有說出先知的名字。但這先知必定是來自上帝的差派,因為亞哈所詢問的問題,他都很清楚說出,包括帶兵指揮司令官必須是亞哈。且要由「各地區省長屬下的少壯軍人」領先攻打敘利亞。就這樣,共計召集了「少壯軍人共兩百三十二名,又召集以色列軍隊七千人」。以這樣的兵力要對抗龐大軍伍的敘利亞軍團,是很薄弱的。但這卻是上帝的旨意。
第16至18節,就這樣的,這些少壯軍人聽從先知所發出的信息,要先攻擊。而敘利亞王便‧哈達聽到偵察兵警告有軍隊從撒馬利亞城出來,就下令要活捉這些人,他可以用活捉這些人來做更多的勒索。
第19至22節,果然,這些帶著上帝賜福的以色列少壯軍兵,相當勇猛,打敗了敘利亞人,連便‧哈達也跟著騎馬落荒逃逸。亞哈則是趁勝追擊,且奪取了敘利亞軍隊的許多戰利品,包括戰車和馬匹。敘利亞軍隊可說是潰敗。這位沒有記下名字的先知回去告訴亞哈王,要他利用這些戰利品趕緊「擴建」以色列的軍隊。並且提醒亞哈說敘利亞的便‧哈達王明年的春天會再來攻打撒馬利亞。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