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324期

 

撒母耳記上第廿二至三十章20節

1.第廿二章:

撒母耳記作者在描述第廿二章有關掃羅去挪伯處分祭司亞希米勒之前,先插入了幾段大衛逃往迦特王亞吉(參考廿一:10-15)、亞杜蘭城(參考廿二:1-2),以及摩押的米斯巴(參考廿二:3-4),之後,大衛接受先知迦得的預警,他逃往哈列的森林(參考廿二:5)。會編入這三段記事,並不是時間上前後的問題,而是想說明在這個過程中,大衛逐漸累積他的人脈和勢力。

從整個逃亡的過程中,可看到大衛到亞杜蘭城尋求庇護,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因為從這裡開始,大衛不再是孤獨一個人,而是有一群人跟著他,而這群人當中,除了家人以外,還包括了祭司在內(參考廿二:20),這點對他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此後,他身邊都有可協助他的力量,不但退可守,進也可攻。更重要的,他可隨時透過祭司詢問上帝的旨意(參考廿三:6)。相對的,掃羅卻殘殺了上帝的祭司,換句話說,作者已經在表示掃羅不但失去了上帝的靈保守,他更棄絕了上帝的旨意。這正好說明了大衛雖然是過著逃亡的生活,但有上帝的話語一直伴隨在他身邊,而掃羅則是因為沒有上帝話語,而經常感到「失落」,他一直無法如心所願的追緝到大衛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

掃羅殺害了上帝的祭司亞希米勒和他的家族,這件殺害上帝的僕人祭司的事件,使上帝非常生氣。聖經作者表達一個觀念:任何統治的力量,若是缺少宗教信仰的支撐(輔導、協助),很快就會衰微。掃羅殘害祭司,以及亞比亞他投靠大衛,正好說明一個政權的衰微,另一個政權的興起之因。

2.第廿二章1至10節:

這段經文可分成兩個段落,一是述說大衛獲得摩押王的幫助,替他照顧父母,並且得到先知迦得給予的信息。二是描述掃羅埋怨他的臣僕不支持他,就在那時多益提供掃羅情報說大衛曾逃難到挪伯祭司亞希米勒那裡去。

第1至2節,短短兩節記載大衛離開迦特城,到亞杜蘭去避難,但卻也說明了大衛從此之後,有了新的轉機,他不再是單獨一個人,而是有群眾跟隨著他,這些跟隨者當中,有許多是不滿掃羅政權的民眾。這樣,大衛一下子身邊就增加了四百個跟隨者,而他也成了這些投靠者的首領。

第3至4節,大衛又逃到摩押人的地區,這說明了在掃羅統治的以色列地區,已經很難讓大衛有藏身之處。他在這裡請求摩押王准許他的父母居住下來,使他毫無後顧之憂。而摩押王願意庇護大衛的家人,可能與掃羅曾攻打摩押有關係(參考十四:47)。

第5節,先知迦得之所以會來幫忙大衛,必定是跟上帝給他的啟示有關。因為大衛是上帝所揀選準備要接替掃羅成為以色列人的新王。前有先知撒母耳膏立大衛並且協助他逃亡,現在又有先知迦得加入大衛的陣營,這說明了在大衛身邊,有上帝的僕人先知,以及後來又有祭司亞希米勒參與幫忙大衛,和祭司亞比亞他加入大衛陣營中等等,這使得大衛實力更加強大。這位先知迦得,也是後來參與編撰大衛一生事蹟的作者之一(參考歷代志上廿九:29-30)。而先知迦得會建議大衛回到猶大去,也在表示大衛的勢力已經足夠使他安全回去。但是否就是現在?這節經文可能是比較晚期的資料。因為此時的大衛還沒有足夠的能力。但有另一種說法是:大衛此後都在南部猶大地區活動。掃羅都在猶大北面、便雅憫支派的基比亞地區。因此,也有一種說法,說大衛和掃羅之爭,就是南與北兩方勢力的對抗,也跟此逃亡的事有關。

第6至8節,這裡說掃羅可能從其他人的報告中,得知有便雅憫支派的人去投靠大衛(參考歷代志上十二:16-18),因此才會說第7節這些話,認為大衛就是用「田地和葡萄園」來賄賂便雅憫支族的勇士。掃羅要大家清楚知道此時的大衛根本就沒有這種能力,而會傳出這種謠言的人,是故意的,主要目的是想要對抗、謀害掃羅罷了。他也埋怨自己的兒子約拿單竟然和大衛結盟,而他的臣僕卻沒有人向他報告。但他說「大衛正在找機會殺我」,這種話剛好與事實相反。

第9至10節,這裡說掃羅的畜牧長以東人多益,在發現大衛藏身於挪伯的亞希米勒處時,已經有想向掃羅報告了。在掃羅的認知中,這種幫助大衛,且借刀給大衛,都是在協助大衛謀害他(參考第13節)。多益是以東人,他可能是被擄來當看管掃羅家畜的奴工。如今可以和其他臣僕站在掃羅身邊,很可能就是因為他向掃羅報告有關祭司亞希米勒資助大衛逃亡的事而升官。多益舉發亞希米勒替大衛求問上帝旨意,並且提供食物和歌利亞的刀給大衛。值得注意的是:多益指控祭司亞希米勒的罪狀中有兩項,一是為大衛「求問上主」,但這是屬於祭司的職責,他不能拒絕。二是給予大衛「食物」和「歌利亞的刀」,這項指控使得亞希米勒全家族和該城的人慘遭掃羅屠殺。

3.第廿二章11至23節:

這段經文描述掃羅做了一件非常不應該的殘酷事件,就是大屠殺祭司亞希米勒、他的族人,和挪伯城的居民,這是非常不應該的事,也是上帝所無法容忍的事件。

第11至12節,在多益的告狀之後,掃羅隨即傳喚祭司亞希米勒和他的家人,共計有85名,這也在表示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發生甚麼事。

第13節,掃羅直接提出控告亞希米勒的罪狀:一是陰謀對抗國王;二是為何資助朝廷通緝要犯大衛?三是為甚麼替這樣的人求問上帝?掃羅提出這些控訴的主要原因,是認為亞希米勒「背叛」他,且準備要「殺他」。在當時,背叛國王等於是叛國。因此,他認為亞希米勒幫助大衛,就等於是和大衛共同「陰謀對抗」一樣。

第14至15節,這是祭司亞希米勒的答辯。他並不認為大衛是叛國者。理由有下列幾點:大衛是「最忠心的臣僕」,且是國王的女婿,是宮廷裡最受敬重的人,而且他執行祭司的職務,向上帝詢問旨意,也不是第一次。但他承認自己並不知道大衛是朝廷要犯。因此,他請求掃羅息怒,不要怪罪他或他的家人。不過,當亞希米勒提到大衛是「宮廷裡最受敬重的人」時,這句話剛好刺傷了掃羅的心,因為他最怕的就是民眾也有同樣的說法,這也是掃羅對大衛產生嫉妒之心的原因(參考十八:9),且因為大衛戰勝非利士人有功,在民間的聲望,遠超過掃羅(參考十八:16、30)。

第16至19節,掃羅當然不會接受亞希米勒這種辯解,隨即就說他和他的親屬都該死。隨即下命令要侍衛殺死亞希米勒和他的家人,但沒有人敢這樣做,原因可能是他們知道掃羅想殺大衛的理由並不充分。因此,掃羅故意嫁禍給這些祭司。他們表現出來的,就是不敢殺害無辜者,因為這不是摩西法律所禁止的事(參考出埃及記廿三:7)。因此,掃羅要這檢舉人多益去殺害這些祭司。果然,多益照著掃羅的話去做了。多益會這樣做是因為他是檢舉者,就必須先出手殺死他,但依摩西法律規定,也必須有兩個人以上作證人才可以(參考參考申命記十七:6-7,列王紀上廿一:10),掃羅的命令連這樣的基本要件也不符合。不過,多益若沒有出手,就表示他的舉證是假的,變成他作偽證,換他要被處死。不過有另一個原因,是多益想要討好掃羅,這樣,才能保住他的官位,讓他留在宮廷過著富裕的生活。多益這一殺,竟然殺了多達八十五位「有資格穿戴以弗得的祭司」,這是一種「趕盡殺絕」的作法,掃羅以為這樣,就不會有後顧之憂。更殘酷的是不但將所有「穿戴以弗得的祭司」全部殺害,且連挪伯城裡所有的人,「不管男女、嬰兒或幼童」,甚至連動物都殺了。這樣的作法已經在表明:掃羅的心中根本就沒有上帝。因為這些「牛、羊、驢」等動物,都可以用來當作獻祭的動物,連牠們也被掃羅殺了。這樣,他不僅毀了所有可以協助、參與祭典之工作者祭司,也毀了所有可供作獻祭的用品。再者,現在連想要詢問上帝旨意的「以弗得」也沒有了。表示掃羅跟上帝的關係真的是一刀兩斷了。

第20至23節,這段經文說在大屠殺中,亞希米勒的一個兒子亞比亞他逃掉了,他逃到大衛那裡去,大衛收留了亞比亞他,並表示會保護他的安全。另一方面,大衛曾在宮廷生活的人,他也知道掃羅是個殘酷的君王。因此,他說當時他發現多益在場時,就深覺不妙,一定會發生抄家滅族的殘酷報復行動。他對亞比亞他承認這件事跟他有關係,所以他有責任負起亞比亞他的安全。

4.第廿三章:

這一章說明大衛已經可以用自己的武力,為保護以色列人而抵抗非利士人的侵犯,這也是在說明大衛獲得民心的主要因素。再者,在第廿二章記載掃羅殘害祭司亞希米勒的族人時,唯一逃離災難的祭司亞比亞他也去投靠大衛,在這章就記載他成為大衛詢問上帝旨意的好幫手。這也是說明在大衛身邊,隨時都可以聽到上帝的話,使他明白上帝的旨意。而掃羅卻因為殺盡了祭司家族的成員,而切斷了自己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此後,掃羅再也聽不到上帝的話語。這樣的政權,等於是在自取滅亡。

5.第廿三章1至13節:

這段經文記載三件主要事情,一是第1至5節,說大衛求問上主出兵,決定去救基伊拉城。二是從第6節的記載,清楚說明了祭司透過以弗得詢問上帝的旨意,讓大衛明白上帝要他做的事。三是第7至13節,記載大衛避開與掃羅的正面衝突。這也說明了大衛並沒有因為勢力逐漸壯大,就有恃無恐,他依舊謙卑的詢問上帝的旨意。

第1至2節,「基伊拉城」,位於亞杜蘭南方約五公里、希伯崙北方約八公里的地方,是一座建造在海拔四百五十公尺高的城市。該城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更特別的是,該城有門,設防非常堅固,原本就是屬於猶大支族的轄區。但自古以來,經常受到非利士人的攻擊,因為佔有該城,就能使非利士人所居住的平原得到天然屏障,免於更多的外患。現在這裡記載大衛聽說非利士人來攻打這城,且搶奪了許多穀物,他隨即「求問上主」,這也說明了他心中一直尊崇上帝,從他收留祭司亞比亞他的事件就可以看出來。想知道上帝對出兵去攻打非利士人的旨意。結果上帝給的答案很清楚,是「去攻打他們,救援基伊拉城」。

第3至5節,但大衛的部下有不同意見。他們認為此時並不妥當,原因是大衛的勢力尚不足以抵擋非利士人的力量。其實,以色列人普遍都對非利士人有恐懼感,再加上當時來投靠大衛的,並不是原本以色列人中的「正規軍」,而是一群烏合之眾(參考撒母耳記上廿二:2),他們沒有受過完整的軍事訓練,縱然已經訓練過,但還談不上是精銳部隊。因此,大衛再次詢問上帝的旨意。上帝回應的答案是要大衛不要怕,要他去攻打非利士人。因為有上帝的應許和幫助,大衛和他的部下打敗了非利士人,並且還「擄來敵人的牲畜」。這是指大衛的部隊獲得許多戰利品之意。為甚麼非利士人出戰的時候,會帶著牲畜去?很可能是他們為了要搶奪基伊拉城收割的新穀物,特地趕著牲畜一起去,準備運載之用。因為他們沒有想到大衛曾出兵來攻擊他們,並且打敗了他們。結果這些牲畜就成為大衛的戰利品。不過也有另有一種說法,說非利士人原本不只是要搶穀物,而是計畫佔領基伊拉城,並且準備長久居住下來。因此,他們出征的時候,也順便把牲畜都帶了過來。但不論是甚麼原因,他們這次不僅是兵員大受折損,更嚴重的是:連耕種、生活需要的牲畜食物都賠了上去。

第6節,說明了在大衛身邊已經有了先知,此時又有了祭司。亞比亞他逃出掃羅的手時,帶出了「以弗得」,這是祭司身上穿的聖袍(參考撒母耳記上廿二:18),可用來詢問上帝旨意的聖器(參考撒母耳記上廿三:9)。這表示以後大衛可以隨時透過亞比亞他獲得上帝的旨意。

第7至8節,掃羅一聽到大衛和他的跟隨者到基伊拉城,認為這是逮捕大衛千載難逢的一個機會。但問題是:當以色列人居住的基伊拉城受到非利士人攻擊時,掃羅不是立刻出兵救援該城。而是等到大衛打敗了非利士人之後,才想要派人去捉拿大衛。掃羅所看到的是大衛自投羅網,而大衛看到的是基伊拉城人民的苦難,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看在以色列人眼中,必然會有不同的感受。而這也剛好說出了有否與上帝同在所顯現的差距。掃羅說「上帝已經把他(指大衛)交在我手中了」,這是一種當時普遍流行的口語,意思是指會打贏對方,並不是掃羅真正獲得上帝賞賜的恩典。掃羅之所以會這樣確定他此次可以捉到大衛,是因為過去大衛都是居住在山區或是曠野處,漂流不定,不容易逮捕。現在,大衛到基伊拉城,這是個山丘上的要寨,有城牆,且牆門有鎖可關。在掃羅的看法裡,只要他一下命令,就可以關閉城門,這樣大衛就無法逃脫。且又有跟隨者在他身邊,剛好可以利用此次機會將這群他眼中的叛亂份子一網打盡。因此,他決定出兵,且是出了「重兵」。

第9至12節,當大衛得知掃羅想要派兵來緝捕他。於是要求「祭司亞比亞他」帶著「以弗得」來問上帝的旨意。因為過去在挪伯的經驗,他並不想就此逃離,以免他走了之後,使基伊拉城民受到掃羅殘酷的報復而「毀滅」(第10節)。這也說出一個完全不相同的態度:大衛是為了救援該城,使之免於被非利士人攻擊,才到此城來。而掃羅卻是為了要緝拿大衛,才想「毀滅」該城,差異之大明顯可見。何況,大衛來救援該城,是經過詢問上帝旨意之後才進行救援的工作。因此,他必須再次詢問上帝的旨意,好清楚明白:再來該如何面對掃羅的攻擊?再者,大衛也害怕該城的人民會因為掃羅是當政者,他是逃亡者,而將他交給掃羅(第11節),以避免受到連累之災難,如同挪伯城一樣。基伊拉城的人民考慮到的是:在掌權者和逃亡者之間作抉擇。何況當時大衛身邊的人數只有四百個人,即使如第13節所說的,最多已經增加到「六百人」,但若是要與掃羅的正規部隊正面衝突,損傷的都是自己的同胞,而這並不是大衛所願意的事。

第13節,當大衛從詢問上帝旨意得知基伊拉城的人民會將他交給掃羅時,大衛隨即毫無戀棧的,就帶著他身邊六百人立刻離開該城,到處去「流蕩」,雖然辛苦,但卻救了基伊拉城的人民,因為掃羅聽到大衛離開該城,他也不攻打該城了。

6.第廿三章14至29節:

在第13節記載大衛為了要保護基伊拉城的人民免受掃羅大屠殺的威脅,在明白上帝的指示之後,他隨即決定帶著身邊的隨從離開該城,再次過著「到處流蕩」的生活。雖然是這樣,掃羅仍然沒有放棄任何可能緝拿大衛的機會,只要有人通報,他就想盡辦法要殺害大衛。這段經文就是在說明只要有上帝的同在和庇護,即使在最危險的狀況下,上帝都保護著大衛,使他有平安。

第14至18節,這段經文說明了兩個重要主題,一是「上帝不把大衛交給」掃羅,原因很簡單,大衛是上帝所揀選要接替掃羅帶領以色列人民的王。二是在這段經文中可看到在那樣困難的處境中,約拿單還是繼續支持著大衛。他並不因為自己的父親掃羅想殺大衛,就協助父親,他知道自己父親的行為是不對的。因此,他反而去找大衛,並且給予鼓勵。第17節說出約拿單誠摯的內心,他是真的想要擁護大衛當以色列的王,而不是像掃羅懼怕大衛繼承王位。也只有這樣坦誠的心,才能使他和大衛之間建立了「生死之交」的友情關係。

現在大衛帶著跟隨者來到「西弗一帶的荒野躲藏」,這是在希伯崙的南邊,靠近死海的西岸地區。這裡所說的「荒野」,應該是指山丘地帶,該處是藏身最好的地方,就算掃羅派兵來,想要抓到大衛也很困難。

7.從第廿三章19節開始,一直到第廿六章25節:

連續記載三段有關大衛本可出手輕易殺害掃羅,以及與他敵對的拿霸,但他都沒有這樣做。這些都在說明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在第廿五章31節所說的,使大衛不至於因為無故殺人,或替自己報仇而後悔。這樣的觀念對於一個準備將成為君王的大衛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也在說明一個以色列君王,必須用這種態度治理上帝的子民。換句話說,掃羅一再殺害無辜者,這樣的君王不會是上帝所喜悅的。

第19至20節,這裡說西弗城人出賣大衛,將大衛躲藏的地方告訴掃羅。在大衛看來,真正的敵人是非利士人,因此,只要是非利士人打以色列人民,他就要出面抵擋,就像基伊拉城的事件一樣。他不想與掃羅對抗。

第21至23節,掃羅聽到西弗人這樣對他表示忠誠之心,就回應他們。掃羅說大衛是個「很狡猾」的人,必要的話,即使總動員搜遍了各部落,也在所不惜。他也稱讚西弗人,說他們對他很好。西弗人是南方猶大族的人,而基伊拉城居民也是南方猶大族的人。他們都對掃羅忠誠。當掃羅聽到西弗人的通報之後,隨即要他們再去查清楚,看大衛躲藏在哪裡,誰看見過他,這些話都已經在暗示,若發現大衛藏匿在哪裡,那一家人將會像亞希米勒的家族那樣遭到滅族大屠殺。甚至連看見而沒有通報的,都將列為被屠殺的對象。

第24至25節,這些西弗人很快就打探出大衛藏匿在「瑪雲荒野」之地。這地點就是現今的「瑪因廢墟」(Khirbet Ma'in)。位於希伯崙南方大約有十三公里、西弗以南約七公里處。這裡也是拿霸的故鄉(參考廿五:2)。他們趕緊向掃羅通報。掃羅隨即帶著部下去搜捕。但大衛也有眼線,當掃羅開始大肆搜捕他的時候,有人來向他通報。因此,大衛就又躲藏,但顯然搜捕他的人相當多,使他的行蹤很快就顯露出來。

第26至27節,因為大衛身邊帶著有六百個隨從,只要稍微一動,就很容易引起掃羅這邊搜捕隊伍發現。果然,掃羅的部下很快就發現了大衛和他跟隨者的蹤跡,並且差點就被掃羅的搜捕隊伍逮到。作者最想要表達的一個信仰觀念:有上帝同在的人,在最危險的時刻,也會得到上帝的庇護、看顧。

第28至29節,就在掃羅快要逮到大衛之際,非利士人卻在這時候來了,這說明了時間掌控在上帝手中,一切都是上帝奇妙的安排。逼得掃羅只好趕緊班師回去抵擋非利人的侵犯。

8.第廿四章:

這章是延續第廿三章掃羅搜捕大衛的事件。前一章說到在瑪雲荒野,掃羅幾乎就快要緝拿到大衛之際,突然接到信報,說有非利士人來進犯以色列國境,讓掃羅不得不趕緊率部下回去防禦。等到打退了非利士人之進犯後,他又繼續這項緝捕的行動。換句話說,在掃羅心中,除非殺死大衛,否則他一定不會善罷甘休。可見他是多麼痛恨大衛。這章說大衛有機會殺害掃羅,但他沒有這樣做,因為他是上帝所揀選出來的君王。

9.第廿四章1至15節:

這段經文說掃羅一直不停地四處去搜捕大衛,但搜捕的行動不但沒有成功,反而是被大衛「突擊」差點殺害。但大衛沒有這樣做,他留下掃羅的生命,並且讓掃羅知道為甚麼他沒有出手殺害他。

第1至3節,這是緊接第廿三章28節,說掃羅「回師去打非利士人」。現在已經將非利士人「進犯」以色列的事處理好了,他又回到大衛藏匿的地點「隱‧基底」。大衛喜歡藏匿在此處,可能和此地的地理環境有關,除了鄰近山丘上洞穴多之外,再者,那裡水源豐富,具備了人生存的要件。當掃羅得知大衛藏匿地點,就率領以色列精銳部隊三千名要去搜索大衛。當掃羅來到一個山洞,想進去解手的時候,他萬萬沒有想到大衛就藏在這山洞內。而這剛好給大衛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突擊掃羅,何況掃羅正好落單,沒有侍衛在身邊。

第4至7節,現在換成大衛的部下發現掃羅在洞穴內解手,讓大衛知道這是一個反撲除掉掃羅的機會。於是大衛是悄悄地爬到掃羅的身後,然後「割下掃羅所穿的袍子的一角」,這樣的動作已經說明大衛有足夠的機會和力量殺害掃羅。但他沒有這樣做,而只將掃羅的衣服切割一塊下來而已。大衛用這種方式在證明:他沒有想叛變、密謀殺害掃羅的意思。所有過去掃羅聽到有關大衛的事,都是錯誤的訊息。如果真要殺害掃羅,他不必只割下他穿在身上之袍子的一角。然後大衛認為有必要對他的部下解釋,他之所以有這種「割下袍子的一角」動作之因。大衛強調掃羅就是國王,因此他在這裡稱呼掃羅是「我主」、「他是王」,更重要的是他讓部下知道掃羅就是「上主所選立的君王」。殺害上帝選立的君王(僕人),等於是在抵擋上帝一樣。這也是聖經作者要表達的一個重要觀念:上帝的僕人,必須尊重、維護。就這樣大衛說服了他的部下不准傷害掃羅。

第8至15節,當掃羅解手之後起身走出山洞時,大衛此時追出去跟他說明整個事件的經過。他拿出一塊他割下的布讓掃羅知道,他原本有機會殺害他,但他沒有這樣做,因為:一他沒有做出對不起掃羅的事。二是他讓上帝當公正的審判者。在第13節他用「死狗」、「跳蚤」來形容自己,也用這種方式來描寫掃羅已經失去了王者的風範,竟然去做這麼微不足道的芝麻小事,而不是帶領以色列人去對抗、防禦非利士人侵犯的這種大事。

從第12至15節可看出基督教信仰非常重要的信息之一:伸冤在上帝,祂是會報應的上帝(參考羅馬書十二:19,約伯記三十四:11,箴言廿四:12)。

10.第廿四章16至22節:

這段經文說掃羅聽了大衛的這些說詞之後,感到相當羞愧。他終於承認自己的錯,也感到大衛確實是「以德」對待他,他也承認大衛將會作以色列的王,因此,他要大衛用上帝的名發誓,當他作王之後,要保留掃羅的後代。意思是指不會為了他對大衛的事進行報復。

第16至17節,掃羅知道大衛根本就沒有想要與他作對,或是有機會可以殺害他,卻沒有這樣做,這讓他感到相當的羞愧而放聲大哭。掃羅向大衛承認自己錯了,而大衛是對的。

第18至19節,掃羅是想盡辦法要抓大衛,而大衛卻是可以殺死掃羅,卻不做這種殺害的事,這點正好顯示出他們兩人之間的差異。掃羅特別為此祝福大衛。

第20至22節,掃羅也從這裡發現真正的王應該是大衛。因此,他懇求大衛能用上帝的名發誓,當他繼任為以色列的王時,會善待他的家族,不會報復。而大衛也如掃羅之心所願。表面上掃羅的這段話,看起來似乎很感人,可是真正的問題是:他雖然承認大衛將繼承王位,但是並沒有邀請他回王宮去,這也在表示掃羅雖然說了這些感人的話,但實際上他的心是有保留的。這也是為什麼他自行回去王宮而沒有邀請大衛同行之因。

11.第廿五章:

這章主要在說明大衛是個有智慧的人,而拿霸就像掃羅一樣,是個愚蠢者。大衛雖然出身貧寒,卻充滿著智慧;他沒有權勢,但是個很有才華的領導者,因此,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聚集了數以百計的跟隨者,且能將這批跟隨者訓練成驍勇善戰的軍人。相對於大衛,拿霸和掃羅一樣,雖擁有財富和權勢,卻沒有智慧,因此顯現出來的姿態只是「凶惡粗暴」的樣式,從拿霸的身上可看出掃羅的樣子。掃羅是個「尋索者」(參考廿三:14),相對的,大衛是個「被尋索者」。而拿霸就像是掃羅一樣,他用不同的方式對待大衛,拒絕給予大衛任何協助,並且在大衛僕人面前,用污衊的話語羞辱大衛。但結果受到上帝懲罰而喪失了性命。

這一章的重要主題是:大衛才是上帝所選立的君王。任何人想要殘害上帝所選立的君王,都將會被上帝所消滅。這章也在說明:大衛和猶大支族之間會建立緊密的關係,就是從大衛和愛比該結婚開始。因為愛比該繼承了拿霸的產業,且她是個有智慧的女人。因此,大衛後來的發展與愛比該有絕對的關係。

12.第廿五章1至19節:

這段經文一開始先交代先知撒母耳去世,然後開始記載大衛從隱‧基底逃到巴蘭的荒野去躲藏以逃避掃羅的尋索。大衛知道拿霸頗有財力,希望能獲得拿霸的資助,卻被拿霸以藐視的態度回應的經過。

第1節,簡單的一句話,說明先知撒母耳時代已經結束。距離上次記載先知撒母耳的事,是在第十九章18至24節,大衛逃到拉瑪去見先知撒母耳,尋求他的協助。這段經文未出現先知撒母耳的空檔中,說明了一個重要信息:君王的時代正式來臨,而先知的角色退居幕後,不再是領導者,而是輔佐者,甚至是監督者。這裡只說所有以色列人為他舉哀,但並沒有提到掃羅出席這項哀悼的行列,也說明了在掃羅執政的時代,先知的角色已經被他所疏忽。

第2至3節,「迦勒宗族」,迦勒的父親耶孚尼,原本並不屬於猶大支族,而是屬於基尼洗人(參考民數記三十二:12)。後來併入猶大支族,並且發展得很好,而成為猶大支族的一支。後來迦勒還代表猶大支族,和嫩的兒子約書亞同時被摩西差派去窺探迦南地,他和約書亞同樣主張應該進攻迦南地(參考民數記十三:3-15、十四:5-10)。「拿霸」就是迦勒宗族的人,從「瑪雲城」來。而這地方是大衛和他部下過去躲藏之處(參考撒母耳記上廿三:24)。他是一個富有的商人,但卻是一個「凶惡粗暴」的人。但他卻有一個跟他性格完全相反的妻子愛比該,這名字原本有「父親的喜悅」,可見她出生時,使他的父親相當高興,也因此使她的名字含有「美麗賢慧」的意思。

第4至8節,大衛聽到拿霸是個富有的商人。因此,大衛利用這時候,差派僕人去見拿霸,除了向他表示「敬意」之外,主要是希望獲得拿霸的回饋,大衛因為「保護」他的事業(參考第7節)。作者在這裡說「剪羊毛」時,也表示這地區很平靜,沒有受到干擾,才能使這節期照常舉行。而能有這種平靜、節期活動,正好說出大衛的勢力在此地具有安定的作用。大衛要僕人轉達他的意思給拿霸,主要有:一是拿霸的事業能夠順利,不受強盜、盜賊、外族人的干擾,都是和他的保護有關。二是因為有大衛的保護,拿霸的僕人可以安心做事業。這一點從第15節拿霸的僕人向愛比該說的話看得出來。三是希望拿霸能夠從獲利中,出資支持大衛的需要。

第9至11節,這些僕人是「以大衛的名義」去向拿霸說明這件事。換句話說,大衛是完全授權給這些僕人。而從「誰是大衛?誰是耶西的兒子?」這些話就可看到拿霸回答的話表示出他根本就不把大衛放在眼裡。他甚至用「逃跑的奴隸」這種話來暗示大衛的身分卑微,因此,用這句「那些不知從哪裡來的人」,表示他和大衛之間根本就沒有任何關係可言。意思說白了,就是他不會幫助大衛。

第12至13節,大衛的這些僕人聽了拿霸的話之後,並沒有立即用暴力相向,而是回家去向大衛報告。聖經作者用這種方式在表明,大衛的這些僕人是受過嚴格訓練,不會隨便出手傷害別人。這也是為甚麼拿霸的僕人放牧羊群、牲畜動物時,沒有受到任何干擾之因(參考第15節)。但大衛無法忍受拿霸這樣的羞辱。因此,他準備要帶四百個僕人配戴著武器去對付拿霸。

第14至17節,拿霸家裡有一個僕人趕緊將整個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向拿霸的妻子愛比該報告。這僕人的報告有幾點值得注意之處:一是拿霸污辱了大衛。二是指大衛真的對拿霸很好,因為他的事業能夠順利,都是在大衛庇護之下才享有的。三是拿霸的態度表明他是個忘恩負義的人。這僕人提醒女主人愛比該,若不趕緊修補這件事,這樣發展下去,可能會為主人的家帶來「災難」。四是這僕人提醒愛比該,說拿霸「主人很凶,誰的話他都不聽」,這句話回應第3節所描述的拿霸。

第18至19節,從第18節開始,到第31節止,角色都放在愛比該的身上,描述她是如何的聰明、伶俐,又賢慧。在這裡說愛比該聽了僕人的描述後,隨即有了反應,馬上著手進行修補關係的工作。她帶賠罪禮品包括「兩百塊餅,兩皮袋酒,五隻烤好的羊,十七公斤烤熟的麥子,一百串葡萄乾,和兩百塊無花果餅等物品,帶著僕人同行要去見大衛,要向他賠罪。她讓僕人走在前頭,她走在後面,這有兩個作用:一是可測知大衛是否會殺害僕人。二是用這種方式先消弭大衛的怒氣。

13.第廿五章20至35節:

這段經文描述愛比該和大衛之間的互動結果,是完美收場。

第20至22節,這節說愛比該正要去拜訪大衛,卻在途中遇到了大衛和他的四百人隊伍。這種「正好」的對遇,其實是有上帝的手在引導。而大衛的這群隊伍原本是的計劃要去報仇。

第23至27節記載,愛比該是個很聰明賢慧的女人,她向大衛表達:一是願意承擔她丈夫拿霸的錯誤;二強調拿霸是個「蠢材」。三是她認為像拿霸這樣的人確實是該懲罰。四是她請求大衛收下她帶來的禮物。

第28至31節,她先請求大衛饒恕她的過錯,其實是她的丈夫拿霸犯錯。但愛比該卻表示要承擔丈夫犯錯所帶來的懲罰。她相信上帝與大衛同在,保護他,就像人在保護珍貴的寶物。她也肯定大衛會成為王。但同時提醒大衛,不要當個殺害無辜者的王。

第32至35節,大衛一聽完愛比該所說的話後,大受感動,他非常同意愛比該所說的,以後他當王時,就不會因為殺害無辜者,而使自己成為有缺點的君王。因此,他向愛比該承諾絕對不會殺害拿霸和他的家人,也表示一定會寬恕拿霸而收下了愛比該送給他的禮物。

14.第廿五章36至44節:

這段經文描述拿霸猝死後,大衛迎娶愛比該成為他的妻子。

第36至38節,拿霸會如此「心情愉快,喝得爛醉」,必定跟「剪羊毛」節期中,他獲利很多有關,想要好好慶祝一番。但他用那種「像王所享受的一樣」奢華的慶祝樣式,相對於保護他財產、僕人免受損害的大衛的需要,卻是如此吝嗇,且是拒絕給予大衛任何資助,正好呈現出相當大的對比。愛比該是個有智慧的女人,她知道此時此刻,並不適合向拿霸說任何事,因此她等到隔天早上,拿霸從酒醉中清楚過來後,愛比該才將昨天發生的事告訴丈夫拿霸,而拿霸聽了之後,則立刻有如中風一樣癱瘓了,很快地,在十天之後就去世。

第39至40節,大衛一聽拿霸去世,就派人去向愛比該提親,表示要娶愛比該為妻。

第41至42節,聽到大衛要娶她為妻,愛比該二話不說,馬上就答應成為大衛的妻子。

第43至44節,作者沒有說明大衛在甚麼時候娶了「亞希暖」為妻。這個名字和掃羅的妻子同名(參考撒母耳記上十四:50)。依照撒母耳記上第廿七章3節的記載,大衛在娶愛比該之前,已經娶了亞希暖為妻了,而且還生下一個兒子名叫「暗嫩」(參考撒母耳記下三:2)。可見,大衛也擁有「多妻」。再者,這兩節經文也為撒母耳記下第三章13至16節,有關「歸還」米甲給大衛的記事,以及後來大衛和米甲之間的不和諧留下伏筆。

15.第廿六章:

這章和第廿三章19至廿四章22節的記事,是相同的內容,主要都是提到有關大衛確實有機會和能力殺害掃羅,但他並沒有這樣做。原因是大衛一再強調:不可以殺害上帝所選立的君王(參考廿四:6、10、廿六:11、23)。大衛強調一個中心思想:上帝選立的君王,應該給予必要的保護,否則就是失職(參考廿六:16、24)。

其實,大衛這種說法也是在提醒掃羅,既然他是上帝所選立的君王,掃羅就算自己是君王,也不可以對大衛下手殺害。因為謀殺上帝選立的君王,等於是在對抗上帝,這樣的行為只會為自己帶來上帝嚴重的懲罰-死亡。

這章經文主要在述說大衛不但沒有殺害掃羅,反而還阻止他的部下殺害掃羅。

16.第廿六章1至12節:

掃羅並不是真心地悔悟,認為自己確實犯錯。他心中依然無法釋懷大衛將會取代他的家族繼承王位。這段經文再次描述當他接到情報知道大衛躲藏之處時,隨即又派出精兵要去殺害他。當大衛和隨行者得到殺害掃羅的機會時,大衛還是秉持著這個基本態度:不可以傷害上帝所選立的王。

第1至5節,就像第廿三章所提起的,西弗人可能因為受到挪伯遭遇掃羅大屠殺的影響,當他們知道大衛藏匿之處,隨即向掃羅通報。而掃羅聽到這消息之後,隨即率領「三千精兵」去搜尋,動作相當積極。而大衛也獲得情報說掃羅派兵要來緝拿他的時候,隨即派出探子去調查實況。這很有意思的說出一件事:大衛不是聽到後就馬上行動,剛好跟掃羅的反應相對。他是先派出探子去調查,是否事實,經過證實之後,才採取因應的對策。這表示大衛絕對不會冤枉掃羅,但掃羅卻一再冤屈他的忠誠。他也打聽到完整的情報,知道掃羅的營地,且知道掃羅睡在軍營裡。

第6節,「赫人亞希米勒」,這是聖經中唯一出現的一次。「赫人」這個族群一直居住在迦南的南部,可說是迦南地最凶悍的族群。大衛的部隊中也有「赫人」加入,例如拔示巴的丈夫就是「赫人烏利亞」(參考撒母耳記下十一:3)。這也在表示大衛的軍隊是相當善戰。亞比篩對大衛表示他願意跟隨大衛去掃羅營區,這是非常冒險的行動,若是不小心被發現,他們兩人都可能喪命。而「洗璐雅」,是大衛的姊妹,她有三個兒子-亞比篩、約押、亞撒黑等(參考歷代志上二:16)。這三個兒子都是大衛部隊中的勇將(參考撒母耳記下二:17-18)。

第7至8節,當大衛和亞比篩偷偷地進入掃羅的營房內,發現他還在睡覺,那是一個最好的機會可以輕而易舉地殺害掃羅。

第9至12節,大衛阻止了欲殺害掃羅的亞比篩,他的態度相同,就是上帝所選立的君王絕對不可殺害。他深信上帝自己會懲罰違背祂旨意的掃羅,而且上帝會用各種不同的機會,或許是像第廿五章36至38節所描述的拿霸猝死,也有可能會在戰場上死去。這次大衛決定拿走掃羅隨身的矛,和身上的水罐作證據,就像上次大衛割下掃羅身上的袍之一角作為證據一樣。大衛和亞比篩完成這件偷襲事件後就離開,掃羅和所有軍營的人都還在睡覺,且是沉睡。

17.第廿六章13至25節:

大衛離開到掃羅營寨的對面,然後叫醒掃羅,且讓掃羅知道他已經進入他的營房偷襲,只是沒有殺害他而已。大衛這樣做是要讓掃羅知道,他確實是有能力殺害他,但他沒有這樣做,因為他要維護上帝選立的君王。

第13至14節,大衛大聲呼叫掃羅的元帥押尼珥,此時押尼珥還不知道到底是誰在叫喊。

第15至16節,大衛讓掃羅的元帥知道,他已經失職,因為沒有盡到保護他們的主人掃羅的安全,因為掃羅的矛和水罐都被人偷走了。

第17至20節,這段經文也可說是大衛的告白。當掃羅醒過來知道是大衛的聲音,又開始用他那帶有欺騙的聲調呼喚大衛。大衛很清楚地向掃羅表白,若是上帝決定讓掃羅敵對他,他願意順服讓掃羅完成心願。但若不是,就是有人設計陷害他,為了是要讓大衛離棄上帝。但大衛堅持要倚靠上帝,與上帝連結。他質問掃羅為甚麼要殺害他,像殺害一隻跳蚤,或是像射殺一隻野鳥。

第21節,掃羅聽了大衛的辯訴之後,承認自己「錯了」。這裡的「錯」表明是一種「罪」,意思是指冤枉無辜人的罪。掃羅承認自己是個行事愚昧、無知的「糊塗人」,是個「犯了大錯」的人,他同時承認大衛確實是有能力殺害他,不但沒有下手,而且還阻止他的隨從者出手殺害。雖然掃羅這次對大衛說「再也不會傷害」他,但大衛已經無法信任掃羅,因此,他要掃羅派一個人過去他那邊拿回他的兵器-矛。

第22至24節,這段經文是大衛的回應。他要掃羅派人來他的地方取回掃羅的矛,他也再次向掃羅表示:他沒有傷害上帝選立的君王,同時祈願上帝保護,使脫離所有的災難。第23節的「信實正義」,意思是指誠實、守約、規矩,而這些都是掃羅所違反的行為。大衛已經在譴責掃羅向來都是違背約定的人,不會得到上帝的賜福。

第25節,掃羅聽了之後,再次祝福大衛,然後就回去,這也說明了他想要殺害大衛的計謀再次徹底失敗。

18.第廿七章:

從第廿七章開始,直到最後第三十一章結束,這段經文的重點放在大衛遇到的困境,一是他一直覺得在猶大地區很不安全,掃羅很可能隨時會來尋索他、殺害他。在長達五章的篇幅中,主要也在說明一件重要的歷史:掃羅已經走到窮途末路。他離棄了上帝,去尋求巫師找回已經去世的先知撒母耳的亡魂,想了解自己的困境,並且設法要脫離這種困境,但還是無法逃避上帝對他的懲罰。就在與非利士人的戰爭中,不但自己喪失生命,連他三個兒子也都戰死沙場。

這一章提到大衛逃到非利士人迦特城亞吉王處尋求庇護,跟第廿一章10至15節的記載內容並不相同;在第廿一章的記事,認為大衛逃到此處時,原本並不想讓人認出來,但結果還是被發現,並且被帶到亞吉王那裡,大衛為了怕被殺害,故意在亞吉王面前裝瘋賣傻,結果被亞吉王當作是一個瘋子,斥責他的臣僕帶個瘋子來騷擾他,要他們將這瘋子趕走。但在此處,則是說亞吉王不但接納大衛,而且對他相當信任,並將一個城市-洗革拉,交給大衛管理統治。

19.第廿七章1節至廿八章2節:

由於大衛對掃羅已經失去信任。因此,雖然掃羅要大衛回到他身邊(參考撒母耳記上廿六:21),大衛並沒有跟著回去,而是繼續留在哈基拉山隱藏著。大衛已經遭遇兩次西弗人去向掃羅通報他所隱藏之處(參考廿三:19-20)。因此,他總覺得有很大的不安全感,不但對西弗人如此,也不信任掃羅所說的「我錯了」這樣的話(參考廿六:21)。因此,他決定去投靠非利士人。

第1至4節,大衛一直躲藏在西弗的哈基拉山上的荒野中。但西弗人一直對掃羅忠心,這點一直讓大衛感到相當不安。因此,他認為還是到非利士人的地方比較安全。因為非利士人一直是以色列人的仇敵,掃羅若想要緝拿他,就必須派出正式部隊去攻打非利士人才有辦法捉到大衛。就這樣,大衛「帶他的部下六百人」,去投靠迦特城的非利士人。該城的亞吉王接納了大衛,讓大衛和他部下,以及所有的家眷都在迦特城住了下來。而掃羅一聽到大衛逃到非利士人的迦特城去躲藏,就「不再搜尋他」,因為掃羅知道要對付迦特人是很棘手的事。再者,掃羅會放棄繼續尋索大衛的計劃,也可能是認為大衛既然已經離開以色列人的土地,對他的王位就沒有威脅了,他的兒子約拿單便可順利繼任王位。

第5至7節,大衛確實獲得迦特城亞吉王的信任,而且備受禮遇,因此,他向亞吉王提出一個建議,就是請求亞吉王賜給他一個小城。這點也正好說明了大衛聰明之處,因為他帶去的人數龐大,可能稍微不小心,他的部屬便會與非利士人發生衝突,若是如此,很容易使他陷入困境,甚至造成更大傷害,縱然他沒有死在掃羅手中,卻可能讓他喪生在非利士人之手。若是能給他一個小城管理,這對他來說,正好可以保障安全。一則他的人數可以壓過小城人口,即使不能,也能夠自保。二則由他來管理,等於讓他當該城的郡主一樣。亞吉王聽到大衛的建議之後,也認為那是個好意見,就決定將洗革拉城給大衛負責管理。這「洗革拉」的詳細地址已經不清楚。該處原屬於西緬支派所有(參考約書亞記十九:5)。後來又歸屬於猶大支族管轄的區域(參考約書亞記十五:31)。但可能猶大支族的人,一直沒有進入此區域去管理,而被非利士人佔據,否則亞吉王不可能有權柄將此小城分配給大衛管理。就這樣,大衛住在洗革拉城「十六個月」,意思是指大衛在洗革拉城居住的時間,直到掃羅去世後,大衛才遷移到希伯崙去(參考撒母耳記下一:1、二:2-3)。

第8至9節,亞吉王會將洗革拉城給大衛去管理,也是跟該城鄰近的族群,包括「基述人、基色人,和亞瑪力人」等,經常來洗劫洗革拉城有關。因此,大衛獲得此城的管理權之後,隨即整頓軍備,並且對鄰近這些族群進行掃蕩維安的工作。大衛不單是攻擊這些城鎮,且掠奪了他們所有的一切。就這樣,大衛勢力越來越強。而在第12節解釋了大衛之所以會這樣做的原因,就是要取得亞吉王對他的信任,但他並沒有讓亞吉王知道,他所攻擊的對象是哪些族群、城鎮。

第10至12節,每次大衛將所獲得的戰利品帶回送去給亞吉王時,亞吉王都會詢問他去哪裡出征,或是「掠奪」,而大衛所回答的,都以「猶大南部」,要不就是說「耶拉篾部落境內」。大衛本身就是屬於猶大支族的人,因此,當他籠統的說「猶大南部」和「耶拉篾部落境內」時,聽在亞吉王的耳中,是非常得意的,因為那表示大衛回去攻擊自己的同胞。其實,若是依據撒母耳記上第三十章29節的記載,大衛不但沒有攻擊這些族群的人,而是將攻擊其他族群所獲得的戰利品贈送給這些族群的人。這樣,可看出,大衛之所以會以攻擊「猶大南部」和「耶拉篾部落境內」,或是基尼人等這樣來回答,是因為這些族群乃是亞吉王的仇敵,他要讓亞吉王覺得大衛可信任,替他打敗仇敵,減少後患。說穿了,他提供洗革拉城給大衛,也是要利用大衛的實力罷了。從這裡可以看出大衛之所以會將所侵犯過,掠奪過的上述幾個城鎮,都趕盡殺絕,為的就是要防止有人去向亞吉王通風報信,使亞吉王知道大衛所做的都是背叛他的行動。因為亞瑪力、基述、基色等城鎮,以及一些小部落等,都是亞吉王的盟友。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大衛的部下中,竟然沒有任何一個人將這樣的消息吐露出去,這表示大衛深獲部下的愛戴和信任。要不就是大衛用強力高壓的手段帶領他的部下。而亞吉王也因為大衛這樣的作法,以為大衛將永遠成為他的部下之一,且是忠實的臣僕,為他所用。從第廿九章9節亞吉王在稱讚大衛時所說的話,他認為大衛簡直就是「像上帝的天使一樣忠心」這句話,我們就可看出他對大衛非常信任。

第廿八章1至2節,這兩節說出大衛面對一個重要的抉擇,那就是非利士人準備要攻打以色列人民,亞吉王需要大衛的支持。大衛是歸順非利士人的以色列軍人,如今亞吉王要大衛跟他並肩作戰,現在就是一個重要時刻。當大衛聽到亞吉王這項要求時,他很清楚表示一切都是聽從亞吉王的指揮。這句「你知道我能做甚麼」,其實也是說明了大衛內心既無奈,也無法抵抗。這句話就是在告訴亞吉王,只要他下命令,要他做什麼,大衛就做什麼。亞吉王聽了大衛的回答之後,很欣賞他的態度,表示要大衛永遠(長久)留在他的身邊,當他的「侍衛」。大衛也確實做到讓亞吉王信任的程度,讓亞吉王都找不到大衛對他不忠實的把柄(參考廿九:6)。

20.第廿八章:

這一章插入這段有關掃羅找巫師,將已死的先知撒母耳從陰間裡找出來,問及有關他可能遇到的事,確實引起許多爭論。爭論的焦點是:基督教信仰接受這種牽引亡魂的事嗎?或是討論先知撒母耳死後,一直都在陰間裡嗎?長久以來討論甚多,但都沒有明確答案。基本上可先這樣了解:掃羅發現自己確實已經走到窮途末路,再來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由於迦南人流行這樣的信仰,因此,摩西法律中非常明確訂定禁止令(參考利未記十九:31,申命記十八:10-11),甚至說「召鬼問卜的男女都必須處死」,且是可以用「石頭打死」(參考利未記二十:27),可見這條禁止令是相當嚴格的。但在以色列歷代君王也有人招魂問卜,其中,以猶大王瑪拿西最為嚴重,他不但帶領人民拜巴力神明,建造巴力神廟,更嚴重的是「把自己的兒子燒獻了,又行占卜、巫術,求問算命的、通靈的」(參考列王紀下廿一:3-6)。列王紀的作者甚至說猶大國會滅亡,就是因為瑪拿西這種行為,大大引起上帝的憤怒且無法原諒的緣故(參考列王紀下廿四:1-4)。如今,掃羅會這樣做,也在說明,他的心中已經失去了上帝的靈的同在,在他的生命中,早已經離開了上帝。撒母耳記的作者其實想要表達一個信息:掃羅和他的三個兒子後來都戰死沙場,跟這事件有關。

21.第廿八章3至19節:

這段經文描述掃羅在窮途末路時,不知道該怎麼辦才能繼續維護自己的王權。因此,去找巫師來替他求問已經死去的先知撒母耳之亡魂,但這是違背摩西法律規定的事。當一個國王會去作違背法律的規定,也在表示這個王陷入危機中。

第3節,這節特別強調掃羅「曾經強迫所有占卜的和巫師都離開以色列」,但這是過去他跟從先知撒母耳時,聽從他的教導,才會做這樣的事。作者用「曾經」這詞,就是要說明掃羅現在因為已經沒有先知可以幫助他,就違背了過去所學到且做到的事。因此,這句話也是為了要說明後來掃羅會找巫師來詢問上帝的旨意之因。

第3至7節,這裡再次說到掃羅遇到非利士人聚集挑釁的壓力和危機,想求問上帝,但上帝卻不給予任何回應。原因是上帝已經離棄掃羅,這點從第十五章35節的「上主後悔立掃羅作以色列的王」這句話開始,接著是第十六章14節的「上主的靈離開掃羅」等這些話,到後來在第廿二章描述掃羅殘殺祭司亞希米勒和他家族所有的人,這些都在說明上帝已經離棄了掃羅,不再給他任何啟示。就在這時候,他想到要去找巫師來詢問,臣僕提供在「隱‧多珥」的地方有一個巫婆可以替他解惑,這是離非利士人紮營的書念約有九公里遠的西北邊。但這也在表明掃羅已經像迦南人一樣,拜鬼神,聽從鬼神的旨意。

第8至11節,掃羅因為怕人家認出他來,原因是這個巫婆的地方,離非利士人的營房很近,萬一被認出來,就糟了。因此,他「改裝易服」,在侍衛的隨從下,去找這個巫婆。更特別的,是掃羅指定這個巫婆替他招來先知撒母耳的亡魂。這個巫婆因為掃羅已經「改裝易服」,使她認不出來詢問的就是掃羅本人。但她還是詢問說這是會被判處死刑的事,原因是掃羅曾有過嚴厲的禁止令。很諷刺的事,掃羅已經不信上帝了,卻又用上帝的名發誓。這等於說,他雖然是用上帝的名發誓,但這樣的舉動是沒有任何意義可言的。而更加諷刺的是:掃羅用永生上帝的名發誓,卻是要詢問死人的亡魂!然後又進一步用永生上帝的名,向巫婆保證做這種事,不會有任何生命的危險。說穿了,掃羅的這些舉動,其實都是在利用宗教法術罷了。真正有信仰的人,絕對不會做這種自己既不相信的事,卻又要發誓說確有其事。巫婆問掃羅要招哪個亡魂?他回答是先知撒母耳。

第12至14節,這段經文可說是撒母耳記中最難處理的一節經文;最常提出的問題是:現在出現的,是否真是先知撒母耳死後的亡魂?要注意的是:此刻巫婆還沒有進行巫術,但撒母耳亡魂已經先行出現了。因此,有些學者認為先知撒母耳並不是被巫婆用法術招來的。因為上帝的先知,不可能被巫婆用法術招來喚去。因此,已經去世的先知撒母耳知道掃羅和巫婆的動作,他提前親自顯現在巫婆和掃羅面前。也因為這樣,才讓這位巫婆大為震驚而呼叫起來。就是因為先知撒母耳在毫無預警之下,突然出現在她眼前,才使她隨即發現來求助的人,竟然是掃羅王。這有一個可能,就是在這位巫婆的了解中,沒有人敢說要招先知撒母耳出現,因為先知撒母耳就是以色列人的領袖。除了國王以外,沒有人敢這樣做。掃羅一知道先知撒母耳出現,就趕緊伏在地上表示尊敬之意。

第15節,直到現在,掃羅依舊沒有看到先知撒母耳,只是聽到他說話的聲音。「你為甚麼煩擾我」,這句話說明先知撒母已經「安息」了,現在卻被人打擾。掃羅向先知撒母耳表示希望先知撒母耳能出來幫助他知道該怎樣做,才能避免被非利士人打敗。但真正的問題是他被「上帝離棄了」,這一點才是整個問題所在。

第16至19節,先知撒母耳的回答很清楚,被上帝離棄的人,也等於是上帝的敵人,這樣的人,就算先知想幫助也難(參考耶利米書十五:1)。因為先知是上帝的僕人,唯一的使命,就是聽從上帝的話,並且將上帝的話忠實地傳遞給祂的子民(參考列王紀上廿二:14)。因此,先知撒母耳很清楚地告訴掃羅,上帝會把以色列的軍隊交給非利士人,表示以色列軍隊一定打敗仗。而掃羅和他的兒子們,將會和先知撒母耳在陰間相會,這表示他們都將戰死沙場。這句話後來確實應驗了(參考三十一:2-3、4)。

22.第廿八章20至25節:

掃羅聽完先知撒母耳的預言後,嚇到無法站立起來,連吃都有困難。

第20至22節,作者並沒有說明,先知撒母耳對掃羅講話時,那位巫婆是否聽得到。因此,當掃羅聽完先知撒母耳的話之後,驚嚇到「立刻倒下、全身僵直,躺在地上」,難怪當她一看到掃羅突然倒下,她也被嚇到了。先知撒母耳的預言,讓掃羅不但無法吃下任何食物,且使掃羅心情更加沈重,終於不支倒地。巫婆要求掃羅吃她煮的食物,以增添力量。

第23至25節,起先掃羅拒吃巫婆為他準備的食物,後來還是聽從他僕人的意見,同意吃巫婆準備的食物。當天晚上,他們就離開這位巫婆,回紮營的地方。

23.第廿九章:

撒母耳記的作者有個明確的觀點:上帝揀選的僕人,上帝會與他同在。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上帝絕對不會袖手旁觀,而會伸出援手救助。大衛是上帝所揀選的僕人,每當他遇到困難時,上帝一定伸手救助他。現在這一章也是在這樣的題旨之下,述說上帝怎樣幫大衛解危。當亞吉王要求大衛帶兵去迎戰自己的同胞-以色列軍隊時,上帝使非利士人的其他酋長反對大衛出兵,而使大衛免於面臨必須殺害自己同胞的困境。再者,這一章另有一個可能用意,是用來說明或是反駁那些故意惡言中傷大衛的謠言;這些謠言說大衛曾帶兵幫助非利士人殺害自己的同胞。作者希望用這篇故事來說明,其實大衛並沒有做這樣的事。由於上帝親自介入,改變了原本可能造成的傷害。因為大衛是上帝所揀選的君王。

第1至3節,非利士人是採取聯邦制度,各城邦都是獨立自主,但遇到有外敵入侵任何一城,或是有對外進攻掠奪的計劃,都是採取聯邦共同出兵。現在是非利士人決定要攻打以色列人民。在第2節有提到「五個非利士酋長」,這裡的五個,指的就是迦特城、加薩城、亞實基倫城、亞實突城,和以革倫城等。這些酋長帶著自己的軍隊,有「百人一隊和千人一隊依次前進」,這是指出征之前的校閱,有鼓舞士兵精神的作用。而大衛將他的軍隊跟在亞吉王軍隊的後面走,這表示大衛和他的部下是隸屬於亞吉王的隊伍之一。但當非利士人的軍事將領一看到大衛帶領他的部下也跟在亞吉王後面,感到不解。原因是他們即使沒有看過大衛,或是親自和大衛交戰過,但一定風聞過大衛的名聲,就像第5節所提起的歌頌大衛之詩歌。因此,他們質問亞吉王「這些希伯來人在這裡幹甚麼」,意思是指這些人只會礙事,對於這麼重大的軍事行動不利。而他們用「希伯來人」一詞,也有一個意思,是指「沒有水準的人」(參考廿二:2)。亞吉王聽了之後,很不以為然,他極力推薦大衛確實是個很好的伙伴和領導者。

第4至5節,雖然有亞吉王的保證,但其它四個城的將領並不接受亞吉王的解說。他們「很不高興」的要求亞吉王將大衛「遣回」洗革拉城。這已經表明若是亞吉王不將大衛送回去,他們可能會取消這次的聯盟行動。他們反對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非利士人最擔憂的就是大衛,過去的戰史經驗,只有大衛有能力打敗他們,因此,他們怕大衛會在戰爭中突然反叛而過來攻打非利士人。

第6至7節,為了要和其他非利士人城邦和好,亞吉王雖然信任大衛,但也只好差遣大衛離開營地回去洗革拉駐守。

第8至11節,雖然大衛在這裡有所辯解,認為應該信任他才對,但亞吉王仍舊堅持要大衛回去。大衛只好聽從亞吉王的指令,隔天就率領他的軍隊回洗革拉城。其實,這也是上帝在照顧大衛的一種方式。就像前面提過的,以免大衛在打仗中殺害自己的同胞。

24.第三十章:

撒母耳記的作者將非利士人聯軍準備攻打以色列人的事件先暫且擱著,沒有繼續敘述,而是先插入這段有關大衛帶兵攻打亞瑪力人的事件。這樣編輯的方式有個主要目的,說明大衛確實有能力單獨帶兵攻打侵犯以色列人的外族人,同時,在他的身上,一直有上帝的靈與他同在。再者,作者用這則故事剛好可以凸顯大衛和掃羅完全不同之處,就是掃羅一直希望獲得上帝給予指示,但「上主既不藉著夢,又不藉著烏陵,也不藉著先知回答他」(參考廿八:6)。相反的,大衛因為有上帝的祭司在身邊,他求問上帝是否可以帶兵去攻打亞瑪力人,上帝就回答了他的求問,並讓他清楚知道結果如何。也藉著這個事件,作者要說明大衛是個聰明的領導者,不但有上帝的幫助,他本身也是個以愛心對待部下的領導者,對那些沒有跟著去攻打亞瑪力人的部隊,他也給他們相同的待遇,也因此,為後來以色列的軍隊立下了很好的條例。

25.第三十章1至20節:

這段經文述說大衛帶領他的部隊,從非利士人的戰場上回到洗革拉城之後,才發現當他不在的時候,整個洗革拉城已經被亞瑪力人入侵並燒毀破壞,整個城都幾乎成為廢墟了。他和自己部下的家眷都被擄去,且所有財物盡都被洗劫一空。此時,他的部下因此對大衛相當不滿,對大衛的領導造成威脅。但大衛有上帝的幫助,他也會先求問上帝是否該出兵去打亞瑪力人。他的求問,獲得上帝肯定的答覆。於是大衛率領軍隊去追打亞瑪力人。不但成功地救回被亞瑪力人擄去的洗革拉城的人,也救回所有被擄去的財產。

第1至5節,就在大衛帶兵跟著亞吉王去出征時,亞瑪力人來突擊、掠奪洗革拉城。這也可說是亞瑪力人的報復,因為大衛也曾經攻打他們的聚落。但亞瑪力人是「燒毀」洗革拉城,且「把所有的婦女」和「所有的人都帶走」。亞瑪力人跟以色列人之間可以說是「世仇」,這種衝突可追溯到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亞瑪力人曾來攻打他們(參考出埃及記十七:8-16),甚至後來摩西法律也規定,與亞瑪力人之間的這筆帳,要留給下一代(參考申命記廿五:17-19)。

第6至8節,因為被亞瑪力人趁隙洗劫,而使大衛陷入了「窘境」,跟隨大衛去打仗的兵士都很難過,甚至想要用「石頭打死他」。他的部下之所以會這樣,可能和他們沒有辦法固守自己的家園,而遭到亞瑪力人侵入掠奪,導致妻兒被擄,財物盡失有關。何況,這群跟隨大衛的成員,身分很複雜,包括流氓在內都有,這可從第22節所記載的「無賴和流氓」這用語,看出大衛身邊的部下素質不一(另外可參考撒母耳記上廿二:2),這些人很容易在遇到不如意或是受到傷害,怪罪到他人身上。但作者強調在大衛身上有「他的上帝給他勇氣」,這句話表示上帝與大衛同在,讓他在面對發生這巨大事件時,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知道要怎樣處理。大衛找祭司「亞比亞他」帶「以弗得」來詢問上帝的旨意。這也是大衛第二次用「以弗得」來詢問上帝的旨意,第一次是在非利士人攻打基伊拉城的時候。這在說明:大衛對於重大的行事,都會遵行上帝的旨意,他知道遵行上帝旨意就是最好的避難方式。在這裡大衛問上帝兩個問題:一是「該不該去追擊」亞瑪力人?二是若要追,是否能追得上?上帝給他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第9至10節,大衛帶著跟他去和非利士人出征的六百名軍隊趕緊追亞瑪力人去。在追趕的途中,有兩百個人因過度疲憊,而無法繼續和大衛一起去追擊亞瑪力人。這種帶兵的態度,也一直持續到今天的以色列軍隊,只要帶兵官發現士兵中有人太疲憊,不論戰事多麼吃緊,也會讓兵士們停留休息,因為當軍隊疲憊時,就無法取勝於敵人。另有一種說法,認為這也是大衛另一種謀略,是要留這兩百個士兵在此養精蓄銳,萬一其餘四百名軍人發生追擊上的困難,或是在前線失利,當他們轉回頭時,就可以讓這兩百名當作支援的部隊之用,以免全軍覆沒。這點也可從第17節看出亞瑪力人的軍隊兵力,遠超過大衛的部下甚多,獲得證實。

第11至14節,從第11至12節可看出大衛確實是個很有智慧的領導者。他發現一個埃及男孩,原是「亞瑪力人的奴隸」,很可能是在亞瑪力人攻擊埃及人時,帶回來的戰利品,就像亞瑪力人侵犯洗革拉城後,他們沒有殺害這城的人,而是擄走他們,且是包括大人、小孩全都擄去,主要是當作奴隸使用,要不就是送奴隸市場販賣。因此,這個埃及男孩就是在類似這種情形之下被擄去當奴隸。因為是奴隸,所以主人並沒有用比較人道的方式對待,帶他出來參與洗劫洗革拉城的戰役,卻因為他生病了,就丟棄他。這就是當時的奴隸可能遇到的下場。在這三天中,他都沒有任何食物和喝水,因過度飢渴導致昏倒在田野裡而被大衛的部下發現。大衛善待這個埃及男孩,給予足夠的食物,讓他可以恢復體力。這個少年人也坦承他是跟隨著主人到處去擄掠其他城鎮,而其中包括了洗革拉城。這少年人的話回應了第3節所提起的,證明洗革拉城確實是亞瑪力人所破壞的。這也說明了大衛透過烏陵獲得上帝肯定的回應,表明他並沒有瞎猜,或是有錯誤的行動。因為他先透過祭司來徵詢上帝的旨意。

第15至20節,大衛希望這個埃及男孩能成為他的嚮導,帶他和部下去追趕亞瑪力人。這表示大衛在獲得上帝的肯定答覆之後,上帝就是透過這種方式在幫助大衛。因此,會遇上這個亞瑪力人奴隸的埃及男孩,並不是一種「巧遇」,而是有上帝在導引、安排。埃及男孩向大衛提出兩項要求:「不殺我」、「不把我交給我的主人」,讓他活下去等,這些要求大衛都接受了。亞瑪力人以為大衛無法追回他們,因此,四處擄掠、洗劫,將掠奪而來的物品是「又吃又喝」、「狂歡慶祝」,原因是他們搶劫的物品相當多,多到讓他們得意忘形。他們沒人會想得到大衛在上帝的引領之下,有能力帶兵繼續反擊過來。大衛帶著他的四百個兵士就著手攻打亞瑪力人,且是「一直打到傍晚」,這表示連連不停的攻擊,主要在說明亞瑪力人的數目很多。亞瑪力人「除了四百個騎駱駝的年輕人跑掉外」,其餘「沒有一個逃脫的」,這句話表示大衛沒有留下活口。因為這次徹底打敗了洗劫洗革拉城的亞瑪力人,也因此,將所失去的一切,包括大衛的兩個妻子、部下的妻兒,以及所有遺失的財物等,全部都搶救回來。

26.第三十章21至31節:

這段經文描述大衛是個很公正又有愛心的領導者。他將戰利品都分配給所有的兵士和他的朋友。他沒有獨享。特別是他體貼那些因為疲憊而無法去追趕亞瑪力人,也讓他們一樣分享戰利品。

第21至22節,現在大衛有如凱旋回來一樣,他帶著四百個出征的部下回到那二百名因疲憊而沒有參與擊打亞瑪力人的士兵那裡。每次戰爭之後,總是會有論功行賞的事,古往今來都一樣。但這些去追趕亞瑪力人的兵士卻對那沒有參加此次戰役的兩百個疲憊不堪的士兵,採取藐視的態度,不想分配戰利品給他們。在前面已經有提過,大衛留下這兩百個疲憊不堪的士兵,其實也有另一種作用,讓他們好好的休息,也是一種養精蓄銳的方式,以防萬一前線局勢吃緊時,他們在後退時可以作為後援防衛兵力之用。但這四百個上前線的士兵並不這麼想。他們想要獨攬所有的戰利品,不想與這兩百個未出戰的兵士分享。

第23至25節,大衛確實是個明智的君王、領導者。他知道怎樣照顧自己的部下,不但帶他們去搶回失落的一切,也知道怎樣照顧軟弱者。前面有埃及男孩的事件,現在則是他讓這兩百個兵士也享有戰利品,表示出大衛確實是個公正、公義的君王。「不可這樣處理上主所賜給我們的」,這句話很清楚說出大衛心中的想法。他認為此次的戰役能成功,並不是某個人的能力,而是上帝賞賜。因為他有先詢問過上帝的旨意,明確知道上帝的意思之後才出兵。因此,他強調這是上帝「保護我們,又使我們打敗侵略者」,這句話更清楚說明,能夠打敗對方,是因為有上帝的幫助才能得到的結果。他強調這是因為有上帝的保護才有這樣好的成果。他主張每個人都有權分配到戰利品,即使是後方的士兵也是一樣。這也說明了戰爭是整體的,沒有個別的成就。因為若沒有後方補給線的支援,前線可能就會陷入彈盡糧絕的危險中。後來大家就這樣傳承大衛所定下的這種條例,只要有戰利品,所有的人都要共享。

第26至31節,大衛除了要求出戰的前線士兵,和沒有去出征的士兵相同分享之外,他也帶回了許多禮物分送給「猶大的領袖們」。這些領袖就是曾在他逃亡或是尋求庇護之時,協助過他的人。或者,這些城市在大衛逃亡藏匿在西弗時,雖然沒有直接庇護過大衛,但也都曾提供大衛財物上的支援。否則,大衛和他的部下若僅單靠西弗這個城市供養,對西弗而言是非常龐大的負擔和壓力。在27至30節等列出了一份大衛送禮的名單。在這些名單當中,最重要的是希伯崙。因為後來大衛就是在希伯崙被當地的長老們膏立為猶大的王(參考撒母耳記下二:4)。從這裡也可看出大衛確實是個很聰明的人,他知道怎樣用這種方式,來建立他和地方領袖們美好的關係。這也說明了大衛有「外交」的長才,他這樣做可以化除一些傳聞他投靠非利士人的不良印象。這段經文也是為撒母耳記下第二章有關大衛被推選出來當王的事件預留一記伏筆。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