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314期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3-04-06 13:43
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至十六章
1.第十二章:
從第十二章開始,一直到第十四章,這三章都可清楚看出發生在早期教會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關於聖靈充滿的事,也因為對聖靈的問題看法差異,無形中在教會內部也產生了分裂或是糾紛的現象。
從使徒行傳的記事中看到,耶穌的門徒會開始見證福音,就是在聖靈感動和充滿之下,從不安與恐懼中,變成勇敢見證耶穌復活的信息。因此,開啟了福音信息傳播的動力。接著,使徒保羅和其他同工就是在聖靈的差遣下,開始踏出海外宣教事工,使福音的信息因此而傳開,不但在耶路撒冷,更廣傳到外邦地區去。作者路加在使徒行傳這本史書中,幾乎就是以「聖靈」為主題在描述使徒們和早期信徒信仰上的見證。聖靈在早期是導引教會福音事工走向的主要力量,許多人表明自己有聖靈充滿,四處去傳福音,見證耶穌的救恩,福音的事工即使在被迫害的環境下,仍然廣傳出去。不過,哥林多前書第十二至十四章卻是在探討哥林多教會發生所謂的「聖靈問題」,和使徒行傳所描述聖靈大大充滿在門徒身上,使他們勇敢四處去見證福音信息的情形大不相同,在哥林多前書這三章所談及的聖靈問題,卻是和說「方言」有密切關係。原因是有信徒濫用了「聖靈的恩賜」這個信仰認知,造成教會內部的紛爭。
2.第十二章1至11節:
在這段經文,使徒保羅強調一個重要的信仰觀念:沒有聖靈作工,人不可能認識耶穌是救主。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聖靈感動,任人如何努力,也是枉然。因為認主耶穌為救主,這是關係到生命的問題,關係到生命得救的事,就不是人的能力所能改變的,必須是來自聖靈的力量。聖靈只有一個,但是聖靈的工作是多樣的,也因人的需要而異。
再者,既然是聖靈的工作,就沒有所謂「輕重」的問題,因為聖靈是上帝拯救世人生命的力量,是屬於上帝的,不是用人的方式可以衡量的。因此,帶領一個幼小的孩童來認識主耶穌,和帶領一個王公貴族悔改來信主耶穌,一樣重要,沒有輕重之別。
第1至3節,從第1節可看出有關聖靈的問題是哥林多教會提出來的。使徒保羅提出哥林多教會信徒原本不知道福音信息,因此都是過著拜偶像的信仰生活,後來聽到福音信息而信耶穌。因此,使徒保羅強調這就是聖靈的工作,只有在聖靈感動之下,人才會信耶穌是主。也就是說,若沒有聖靈的啟示,人不可能認識耶穌就是生命的救主。
第4至6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強調聖靈只有一個,但聖靈賞賜給每個人的「恩賜」都不相同。他在這裡表明:每個人身上的才能都是來自上帝聖靈的賞賜。因此,每個人都有不同恩賜,但卻只有一位主,就是生命的救主。這裡所謂「恩賜」,在希臘文和「恩典」是同字根「charis」,指的是:自賞賜得到,不是靠人的能力得到的。因此,所謂「聖靈的恩賜」,很清楚地就是指來自上帝的恩賜。而上帝的賞賜是白白的恩典,不是任何代價可換取得到。這也說明了一個人擁有聖靈的恩賜,不是用來誇耀的,而是要用來回應上帝賞賜的愛。
第7至11節,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說出了每個人領受的聖靈恩賜不相同,有的人擁有知識,有的得到信心,也有人擁有治病的能力,或是行神蹟的能力,或傳講信息的恩賜,也有專門講靈語者,也有解釋靈語的能力者等等,但這些不相同的聖靈恩賜,都出自相同的聖靈。這已經在說明爭辯誰才是有上帝聖靈的恩賜,是錯誤的認知。
3.第十二章12至31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特別用人的身體來比喻教會這個信仰團體。並且強調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這樣,每個人在教會裡的信徒,都是連結在耶穌這個身體上的一個肢體。而每個肢體是不相同的,任何一個肢體都不能說別個肢體不重要,或是自認為比不上別的肢體,因為大家只不過都是基督的肢體而已,但連結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事。
第12至13節,使徒保羅從身體只有一個,而這身體就是「基督」說起,接著他說大家都是在基督這個身體上,緊接著,他將重點指出來:不論是甚麼人,或是猶太人,或是外邦人(在這裡用「希臘人」作代表),是奴隸,是自由人,都在這基督的身體上領受相同的聖靈洗禮。
第14至20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強調每個肢體都有特別功用,都是上帝特別的創造,祂按照自己的旨意造每個肢體。換句話說,沒有任何人可以批評上帝的創造,因為人是被造物,而上帝是造物者。把不同功能的肢體安置在身體上的,是上帝,不是肢體自己。
第21至26節,這段經文非常重要,已經在說出哥林多教會的問題,就是有人會自認比別人更重要,這並不是正確的觀念。使徒保羅更進一步強調,若是有人自認很重要,就應該伸手去幫助那些被認為不重要的,使每個肢體都有相同的地位,這就不會導致分裂的現象出現。使徒保羅從這裡提出對肢體的一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共同體的觀念。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一同受苦;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
第27至31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先是再次強調每個信徒都是基督的肢體,而後述說在教會裡面有領受各種不同恩賜的人,包括有使徒、先知、教師、行神蹟的、治病的、幫助人的、管理者、講靈語的等等。他勸勉哥林多教會信徒要有這樣的認識,才是避免教會分裂的第一課。在第31節,使徒保羅要大家追求那更重要的恩賜--愛。
4.第十三章:
這章可說是使徒保羅書信中最為膾炙人口的一首美麗詩歌。在使徒保羅的看法裡,愛不是一種恩賜,而是聖靈所結的果子。在第一章22至23節,使徒保羅曾形容說:「猶太人要求神蹟,希臘人尋求智慧,我們卻宣揚被釘十字架的基督。」這句話可再增添一句說:「羅馬人喜好權力。」但是,無論是神蹟、智慧、權力,如果沒有愛的基礎,這些都會對人的生命造成傷害。而十字架就是愛的記號,因為耶穌被釘十字架,就是在表明上帝對人類的愛。
5.第十三章1至10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先舉出四種與恩賜有關的例子,包括講各種方言的能力,講道的才能、知識,堅定的信心,以及賙濟窮人和獻身的勇氣等,這些都必須以愛作基礎才有意義。然後他進一步解釋愛的意義。
第1至3節,因為有人強調自己很會講各種方言,表示自己很有聖靈的恩賜,於是使徒保羅開始述說無論誰能講多少種不同的語言,甚至能講「天使的話」(其實這個世上沒有人有這種能力),不論有多少能力,就算可以「犧牲自己的身體被人焚燒」,這看起來似乎很有信心的樣子,如果不是因為愛的緣故,就算有許多才華或能力,也是枉然。
注意第3節所提起的「犧牲自己的身體被人焚燒」,在早期教會有的人為了信主耶穌被用極其殘酷的刑罰-火刑-對待。例如但以理書第三章就在記載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下令建造一座高27公尺、寬3公尺的大神像,並命令全國人民要向該神像敬拜,如果不聽話就要被「扔進烈火熊熊的窑裡」(參考但以理書三:1-7),但有三個但以理的朋友-沙得拉、米沙、亞伯尼歌,拒絕接受這樣的命令,就因此被丟在火窑裡燒,但上帝與他們同在,三個都沒有受到任何傷。使徒保羅要強調的是,即使有如此堅強的信心,也是要從愛的出發點開始,而不是因為有這樣堅定信心,而成為炫耀的一個誘因。
第4至7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解釋甚麼是愛。在第4節的「堅忍」,是和第5節的「不輕易發怒」有關係,因為「堅忍」是指對人容忍之意。也就是指對那些得罪我們的人,會保持寬恕的心。第6節「不喜歡不義」,意思就是不從作惡的事中得到快樂。就像有的人會傳述別人的錯誤,當作「茶餘飯後」消遣的話題。「只喜愛真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事,人最大的通病是,很不喜歡聽到真理的聲音,因為真理的另一面,就是會將人的惡給顯露出來。真理也可以說是上帝的另一個記號。第7節的「愛能包容一切」,這裡所謂的「包容」,是指將別人的錯誤「修補」過來,是暗中修補,設法將別人所犯的錯誤給予修正過來,而不是使那人在大庭廣眾下出糗、難堪。
第8至10節,使徒保羅在這裡說「愛是永恆的」,相對的,其它的則是暫時的,會隨著時間過去。所謂「永恆」,和「終止」、「過去」,以及第9節的「有限」、第10節:「可是,那完全的一到,有限的就會消失了。」這裡的「完全」,是指成熟,也就是最終極的目標,也可以指上帝的拯救來臨之意。
6.第十三章11至13節:
使徒保羅強調在愛的裡面,人的心思意念是會成長的,一個有成長的人,在這時候就會發現自己過去的幼稚行為,就會知道怎樣改正過來。
第11節,一個小孩子,無論所想的,或是行為舉止,都會充滿著孩子氣,這是很自然的現象。但若是長大,就會將過去孩子氣的表現逐漸拋棄。
第12節,這節說「從鏡子裡看見的影像,模糊不清」,這裡的「鏡子」是指古代的銅鏡,不像今天的玻璃鏡片。古時候的鏡子很貴,因此,不是一般人買得起。若此,一般人所用的「鏡子」就是更普通的材料,只要能夠顯像出來即可。使徒保羅引用這種鏡子作比喻來說明,每個人無論怎樣有才華,對事物的看法都會有模糊不清的一面。他這樣的說法,已經在隱喻著哥林多教會裡面,有很多人對別人所說的話,所做的批評,並不一定是正確的。「將來就會面對面」,這是指審判的時刻,是非曲直都會顯露出來。同樣,也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說自己對上帝的認識最正確。只有回到上帝面前,人才會真正認識上帝。
第13節,是這章的結論。在使徒保羅的書信中,會看到他強調「信心」是得救的泉源(參考羅馬書十:9-10)。他也強調基督徒應該心存盼望。有人說基督教的信仰乃是「盼望的宗教」。但是使徒保羅在這裡強調,愛才是生命的本質,若是沒有愛,則信心、盼望並不會真正對人的生命有益處,因為信心、盼望都是屬於人的,只有愛才是屬於上帝。而上帝是永恆的。因此,只有愛,才會永遠存在。屬於人的部分,都會隨著人而消失。
7.第十四章:
哥林多教會信徒可能有不少人對講靈語有執迷的傾向,產生一種特有的怪現象,就是大家好像在比賽,看誰比較有聖靈的恩賜,能講出比別人更多的靈語,或是講靈語用的時間比較長。使徒保羅認為如果信仰是用來比較的,那是對基督教信仰的錯誤認識。如果信仰是用來誇耀自己的靈性的,那確實是誤解了基督教信仰的本質。
從整本聖經可以看到基督教信仰最中心的信息,就是學習知道自己是個罪人,需要上帝的憐憫和救恩。而這救恩就是在耶穌的身上表明出來。因此基督教信仰是幫助一個人知道悔改信耶穌。將這點抓住,就會明白為甚麼使徒保羅會用這麼多篇幅說明有聖靈恩賜的人應該有的態度。
8.第十四章1至25節:
在前面使徒保羅已經很清楚說明,無論有甚麼才華,都是來自上帝聖靈的賞賜,再者,所有的人都是基督的肢體,大家都是連結在基督的身體上。沒有任何一個肢體會說自己是比別的肢體更重要,因為若有一個肢體痛苦,即使是最弱小的肢體,也會使整個肢體同苦。因此,彼此相互幫助才是屬於基督肢體的信徒應該有的認識。現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進一步說明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中,有人強調講靈語(方言)的重要性,使徒保羅認為沒有任何一個才能是比別的才能重要。因為即使會講各種方言,若是沒有愛,就沒有甚麼意義可言。因此,在這段經文中,他特別勸勉那些會講靈語的人,要懂得在甚麼時候講?而講的內容應該跟見證上帝在耶穌裡的救恩有關才重要。
第1至4節,這裡一開始使徒保羅就說「你們要追求愛」這句話,已經清楚說出第十四章的基本內涵。使徒保羅要指出哥林多教會真正的問題,是大家彼此在相互比較、競爭。缺少包容和相互鼓勵、分享的愛。而最大的問題,莫過於是在信仰的事上比長短。接著,使徒保羅先區分了講靈語和講上帝信息二者之間的差異;講靈語是對上帝講的,講上帝信息是對眾人說的。前者是造就自己,後者是造就眾人,也等於在幫助全教會。
第5至6節,在這兩節中,使徒保羅表明了自己對這種因為會講靈語而造成教會紛爭的事的看法,他認為能幫助教會的,是上帝的信息,並不是講靈語。他說如果一個人會講靈語,卻沒有帶給信徒幫助,這樣講靈語就對別人沒有特別的益處。
第7至12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引用樂器作比喻來說明教會信仰團契。他說如果只有一種聲音,卻沒有分別高低,就聽不出奏出的是甚麼曲子。他說講靈語的人也是這樣,若是沒有人聽得懂所講的靈語,就像在聽外國人講話一樣,完全聽不懂,就無法得到幫助。因此,追求上帝聖靈的恩賜,就應該是追求能造就更多人的「恩賜」才正確。可見使徒保羅所看的,並不是某個個人的能力,而是在看整體教會的利益。
第13至17節,使徒保羅在這裡強調在信仰團契中,就是要幫助別人或是說彼此相互幫助,這樣的信仰才會有意義,也會帶給教會利益。因此,當一個會講靈語的人,在聚會中只講自己聽得懂的靈語,別人都聽不懂,就算這個人自己很滿足和上帝之間藉著靈語交通,對他人而言也不會有任何益處。
第18至19節,使徒保羅讓哥林多教會的信徒知道,他很有講靈語的恩賜,但他寧願講五句幫助別人明白的話,也不要講千萬句別人聽不懂的靈語。
第20至21節,他勸勉哥林多教會信徒,要在思想上成熟像大人,但在「壞事上要像嬰孩」,這表示有純潔的心,如同嬰孩一樣,沒有壞的念頭,自然就不會有害人的行為出現。他引用以賽亞書第廿八章11節以下的經文,表示上帝藉著先知說話給以色列人民聽,但他們不聽。上帝只好藉著外國人來傳講他的信息給以色列人民聽,但他們還是不想要悔改,因為聽不懂。使徒保羅用這種隱喻的方式,在說明:講靈語的人,就像講人家聽不懂的話,這樣,又怎能見證福音的信息呢?意思是指對傳福音並沒有任何幫助。
第22至25節,在這裡,使徒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信徒,在聚會的時候,就要考慮他們當中是否有初信的,或是還沒有信的人?若是有,就不要講人家聽不懂的靈語,因為對他們在追求信仰的事上沒有幫助。
9.第十四章26至40節:
這段經文談到在教會裡的聚會中應該有的態度。基本上,使徒保羅講究的是秩序的重要性。在教會聚會中,有秩序是進入敬拜的第一步,如果連秩序都沒有,那是無法使人專心、敬虔的聆聽上帝話語的信息。而這種秩序,必須約束某些特別愛現的人,因為聚會是要敬拜上帝,而不是在顯示個人的能力。再者,這段經文也討論到關於婦女在聚會中應該注意的事。
第26節,聚會中有人唱詩歌、有人教導、有人講靈語也有人翻譯等等,這些要是對聚會有幫助,就會利益參加聚會的人。
第27至30節,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很清楚說出敬拜上帝,就應該以上帝為主,不是以某個個人為重。參加聚會的眾人要特別注意傳講信息的人所講的內容。
第31至33節,在敬拜上帝的場合,任何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的生命見證。沒有人可以阻止他人見證。因為上帝喜愛的,就是和諧,而不愛教會信仰團契有紛爭的事出現。
第34至35節,很有可能是在哥林多教會當中,有些婦女也學著講靈語,結果因為以「靈語」為優先,沒有人敢阻止講靈語的婦女,結果整個聚會都僵在那兒不能結束,或是原先有準備要分享信息的人,也無法進行,干擾禮拜的秩序。另外一點,也有可能是當時哥林多婦女的社會地位很低,當時的觀念是:婦女在公眾場合講話是「不體面的事」,指的就是當時社會的普遍觀念。因此,在教會聚會中如果有婦女公開宣講或是表示意見,很容易造成一般人對基督教信仰的誤解。從第十一章5節可看出使徒保羅並不反對婦女公開宣講福音,他要求的是要講福音的婦女,也該按照當時的習俗,將頭巾罩著。不過也因為使徒保羅在這兩節的說法,頻頻受到現代婦女的批判,認為使徒保羅還是沒有因為耶穌的福音,跳脫傳統習俗的思維。
第36節,使徒保羅在這裡指責哥林多教會信徒有人把該教會當作是標準、中心,有種目中無人的傲慢態度。表示該教會信徒不會彼此尊重,也不會尊重其他地區的教會,這是很不好的行為。
第37至40節,使徒保羅勸勉哥林多教會信徒,不論自己是偏向講靈語,或是重視傳講上帝的信息,都要彼此相互容忍和接受,也唯有這樣,才能免除彼此之間相爭,避免不該有的紛爭。
10.第十五章:
這是很重要的一章,使徒保羅用整章的篇幅在談論有關死人復活的問題,是新約聖經中談論有關死人復活最詳盡的一章。這一章也為後來使徒信經提供非常重要的信仰告白──肉體的復活。也從這章可以看出哥林多教會信徒中,有人雖然信了耶穌,或是來加入信仰團契,但卻對復活的事感到無法理解,或是對復活的事持懷疑的態度。而使徒保羅傳福音時,最重要的一個信仰告白,就是所有信耶穌的人,將會與耶穌同死,也會與耶穌同復活(參考羅馬書六:8)。
其實,有關復活的問題,並不是在外邦人當中才有這種問題,猶太人當中的撒都該派的人也有這方面的問題;他們並不相信有死人復活這種事,因此,他們曾利用摩西法律中所規定的「利未拉特婚姻條例」(Levirate Law)來試問耶穌關於復活的事。而耶穌的回答是:「今世的男女有娶有嫁;但是那配得從死裡復活,並且活在來世的人,也不娶也不嫁。他們和天使一樣是不會死的。他們是上帝的兒女,因為他們從死裡復活。」(路加福音二十:34-36)
使徒保羅會這麼強調肉體的復活,是因為希臘思想中,將人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肉體的,另一是靈魂的。肉體是污穢、不好的,因此,人死後,肉體就開始腐壞。但靈魂是潔淨的,因此,當人去世的那一刻,靈魂就離開了身體。因此,當使徒保羅在哥林多教會傳福音給他們時,都會強調身體就是上帝聖靈的殿(參考六:19),這表示人的身體跟上帝有密切關係。而上帝是聖潔的,因此,人的身體必須保持聖潔,這樣,死後復活就是一個嶄新的生命。而這是希臘思想無法接受的想法。這也是哥林多教會信徒中,有人認為只有靈魂會得救,身體原本就會敗壞死亡。因此,這種信徒雖然是信耶穌了,卻還是過著淫亂的生活,他們認為這不會影響到靈魂的聖潔,這點也是使徒保羅非常生氣的事。其實,這種態度不僅發生在哥林多教會,也出現在以弗所(參考以弗所書五:5)、歌羅西(參考歌羅西書三:5)等地區的教會。
11.第十五章1至11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提供了很重要的珍貴資料,就是描述可以見證耶穌復活的神蹟的人很多,包括有他的門徒,也有多達五百多個跟隨的民眾,更重要的,是這些親眼看見復活的耶穌的人還活著,表示這是可以查證的事,而且更重要的,使徒保羅的轉變就是因為他親自看見復活的耶穌。因此,使徒保羅談死人復活的信仰,是根據他親眼看見的基礎,也是從這點,他自認是被上帝和耶穌親自揀選成為「使徒」的一最重要理由(參考加拉太書一:1)。
第1至2節,這兩節也是這章經文的引言。使徒保羅要哥林多教會信徒記住他傳給他們的信息,就是「耶穌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信息(參考哥林多前書二:2)。他說傳這個福音,是「倚靠聖靈的大能來證實的」,為的是要使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在信仰上「不根據人的智慧,而是以上帝的大能為基礎」(參考哥林多前書二:4-5)。這也說明了哥林多教會中,已經有人滲透進去說「另一種福音」了(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一:4),這些人後來就是使徒保羅所說的「超等使徒」(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二:11)。
第3至4節,這兩節很重要,使徒保羅說已經把自己所領受那「最重要」的信息傳給了哥林多教會信徒。這裡所說的「最重要」一詞,在中文《和合本》是用「第一」,台語漢字也是用「第一」,指的就是「最重要」之意。表示這兩節所提到的,也是福音信息中最重要的--耶穌為人的罪死,且埋葬了,但第三天復活了。這也是基督教信仰告白中最重要的內容。要特別注意的是,使徒保羅說他所傳講的這些信息,都是「按照聖經所說的」,不是他自己發明的。聖經是上帝的話語,福音就是要根據聖經上帝的話傳,不是人自己創造的信息。如果沒有依照聖經,就不能說是福音。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認識。
第5至7節,在這幾節經文中,使徒保羅談到有關耶穌復活後顯現給誰看過的記錄;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提到耶穌曾向(1)彼得、(2)十二使徒、(3)五百多個跟從者、(4)雅各等、(5)最後是使徒保羅自己。在聖經中有關復活的耶穌顯現給彼得看過,可能是路加福音第廿四章34節記載的資料,說明十一位門徒(除了出賣耶穌基督的猶大外)正在說:「主真的復活了;他已經顯現給西門看了!」(也可參考馬可福音十六:7)「五百多個跟從者」,這點在福音書中找不到這個資料,但可能盛傳在早期教會中。最後一位是「雅各」,他很可能就是耶穌的弟弟;他原本並不相信耶穌(參考約翰福音七:5),福音書也沒有特別記載有關雅各看見耶穌復活的記事。不過,從使徒行傳第十五章,以及加拉太書第二章都可看到這位雅各後來在早期耶路撒冷教會有很大的影響力。使徒保羅強調這些看見過耶穌基督復活的人,還有很多人活著。換句話說,早期教會在見證耶穌復活的信息,並非是空談,而是確實有人在見證此事,也是因為這樣,加上聖靈充滿的力量,他們勇敢地見證此事,才使福音大為廣傳開來。
第8至11節,使徒保羅將自己排在最後一位;他遇見復活的耶穌,是因為當時他正在四處迫害耶穌的信徒,然後發生在他前往大馬士革要繼續逮捕信徒的途中,復活的耶穌親自顯現給他看,並且跟他說話(參考使徒行傳九:1-9)。也因為這次的奇妙際遇,改變了使徒保羅的一生。如果說耶穌的兄弟雅各有改變,則使徒保羅的改變更明確,且對教會後來的發展影響更大。使徒保羅說為了感謝復活的耶穌親自向他顯現的恩典,他並沒有因此就驕傲,自以為有甚麼特權,或是瞧不起其他的門徒,他說那是上帝的恩典和他一起同工,才使他和其他使徒一起傳耶穌復活的信息。
12.第十五章12至34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開始解釋確信耶穌復活的信息之重要性,因為這是基督教信仰最根本的基礎。
第12至19節,顯然地,在哥林多教會中有人在傳說「沒有死人復活的事」,這點讓使徒保羅感到難過。他強調若是基督沒有復活,就沒有甚麼好傳的,這樣,耶穌的信徒也沒有甚麼好信的。因為基督若是沒有復活,所有信耶穌的人就是最可憐的人,因為他們的信是白白浪費了生命。第19節很重要,就是因為有復活,生命才有盼望。若是沒有復活,人的生命就是沒有盼望,這種人最悲哀。
第20至28節,這段經文使徒保羅用非常肯定的句型說出基督復活的信息,是可以確信,不需要懷疑。他在這裡提到亞當犯罪,帶給全人類進入死亡中。但因為耶穌復活,使所有信的人進入復活的盼望裡。第20節是非常重要的一節,在這節,使徒保羅提到耶穌的復活,才是死人復活的保證。就是因為有復活的盼望,人活著才有希望。第21節可以參考羅馬書第五章12節,使徒保羅引用創世記第三章1至19節有關亞當犯罪為例,認為罪就是從亞當開始引起而傳下來,人傳承的罪在生命裡。現在則是因為耶穌的復活,使人享有復活的恩典和盼望。復活,就是打敗死亡的威脅和力量,這復活也是上帝最奇妙的神能,使所有一切導致死亡的力量都屈服在基督之下。使徒保羅這樣說,就是要告訴所有的信徒,在耶穌裡,復活帶來生命最大的力量,可以勝過所有威脅生命的死亡。
第29至34節,這段經文可看到早期教會曾流行著一個習俗,就是為那些已經去世,代替那些沒有機會受洗就去世的人受洗。會有這種情形發生,是因為早期教會流行著一個觀念:一個人如果沒有受洗,就不能進入上帝國。也等於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受洗,就不能得救。因此,如果有人可以代替他受洗,在將來耶穌再臨的時候,他可以因為有人替他受洗而得救,已死的生命因此復活。現在這種情形已經不復存在了,原因是我們認為信仰是要自己親自告白才算,不能用代替的。
再者,有些信徒活著的時候,拒絕受洗,可是在發生重大事故或是患了嚴重的疾病時,特別是在昏迷狀況下,他的家人希望趕緊為他施洗,以為這樣可以在將來復活的時候又同在一塊。這種情形在今天的教會比較普遍。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可能與路加福音第廿三章42至43節所記載的那位與耶穌同時釘十字架的罪犯的臨時悔改有關。有人就是這樣相信,只要在臨終之前趕緊悔改受洗,就好了。
使徒保羅提醒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不要心存僥倖的想法,要趁著清楚明白,在信仰上堅定,且在生活上有見證,而不是隨便,導致生命死亡來臨時,卻還沒有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忠實的信徒,那就非常可惜。
13.第十五章35至58節: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以動物、植物的形體變化,來比喻復活後的身體變化。他同意身體是會朽壞,但是復活卻是永恆的、不朽的。因此,在會腐朽與不朽之間,有很大的區別──血肉造成的身體不能承受上帝的國。必須是屬靈的身體才可以。所謂屬靈的身體,就是在耶穌基督裡得到救恩的生命。
可以這樣說,基督教信仰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復活。復活,是指生命的復活,是包括肉體在內的復活。這一點也是基督教與其它宗教差異最大的信仰內涵。而這也是希臘人,或是受過希臘教育思想甚深的人所無法接受的,原因就像前面已經提起過的,是希臘思想裡認為人的生命分成兩個部分,其一是指肉體,另一指靈魂。人死了之後,靈魂就會離開人的肉體,靈魂是永不滅亡的,因為靈魂是聖潔的。肉體是腐敗的,會在人死亡的時候開始腐爛,終至消滅。因此,對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來說,他們會提出「有死人復活嗎」這樣的疑問,也是很正常的事。如果連猶太人宗教領袖之一的撒都該人,都無法接受有死人復活的事時,外邦人提出質疑也是可以理解的。這也是使徒保羅用這麼長的篇幅與哥林多教會信徒討論死人復活的信仰的原因。
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又提出第二個相關的問題:如果有死人復活,那麼,復活後的形體是甚麼樣式呢?相信這不僅是哥林多教會信徒關心的,也是今天的基督徒最想瞭解的問題。其實,耶穌的門徒多馬就有這樣的疑問,他聽到其他門徒告訴他說耶穌復活了,他的第一個反應是除非他親眼看見,並且親手觸摸到耶穌,否則他不信(參考約翰福音二十:25)。
現在使徒保羅用例子來說明復活的意義和可理解的動植物現象來說明。
第35至39節,使徒保羅以農作物的形體改變來說明復活生命的意義。耶穌也曾用這樣的話在說明生命的意義,他說過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死了,卻長出許多子粒來(參考約翰福音十二:24-25),說明生命並不一定是死了,而是更新、復活起來。耶穌用麥子落在地裡死去作比喻,在說明生命的失落與取得,差別就在於願意犧牲與否。現在使徒保羅說農作物的「種子」,如果是拿在手上,它就只是一顆子粒,但是,若將這子粒栽種在地裡,結出來的就是果實,成長起來的形體已經與原本光光的子粒完全不相同了。他說這種不相同的形體,是上帝照著自己的意思所給的。這說法是根據創世記第一章27節所說,上帝照著自己的形像創造人的觀念延伸出來的。也就是說,上帝是依照祂自己的計畫、旨意創造所有的東西,這些受造的萬物都有不同的形體。因此,復活的時候也是一樣,因為復活的神蹟乃是上帝最偉大的創造,是上帝特別旨意之下完成拯救生命的工作。
第40至41節,使徒保羅在這兩節提到宇宙間的美,這種美就是一種特殊的形體。他要表明上帝的創造是非常特別的,沒有一樣東西是重複出現,且最奇妙的地方,就是每個受造物,在不同的時空下都以不一樣的形體出現。甚麼樣的環境,出現的東西和形體也會有差異。在這裡,他用天上的星辰來比喻變化,各有不同的光彩,這些都在說明每種復活物體的變化,是不相同的。
第42至49節,在這段經文中,有一個主要的內容,就是說明死亡與復活之間的區別。他用「第一亞當」和「第二亞當」來形容,他用「第一亞當」來表示人類犯罪後,被上帝懲罰而成為會死亡的生命。而「第二亞當」則是代表著耶穌,他是復活的生命,是使人與上帝和好的要素。在羅馬書他這樣說,只有順服上帝的法則才會有存活的希望(參考羅馬書八:6-8、13)。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中充分地說明「本性」帶來死亡,但上帝的靈使人存活。「本性」所代表的就是人的罪。上帝的靈乃是救恩,是上帝對人生命感化的力量。現在他告訴哥林多教會信徒,一個復活的生命,是屬靈的生命,屬靈的生命,也是屬靈的身體。相對的,死亡的生命是屬於本性(血肉)的,這種死亡所呈現出來的現象有:朽壞(第42節)、醜陋衰弱(第43節)。使徒保羅喜歡用「屬靈」來表明一個與上帝建立和好關係的生命,這樣的生命是有永恆的生命。因為這是來自天上的,不是屬於地上的生命。屬於地上的都會死亡,唯有屬於天上的才是永恆的,沒有死亡。
第56至57節,這兩節是這章最重要的經文;這兩節說出人之所以會死亡,就是因為罪的緣故;而復活就是在耶穌裡得到的。
第58節,使徒保羅最後勸勉哥林多教會信徒,不要被那些錯誤的信息給動搖了原有的信心,且在福音事工上,所有努力見證福音的,都將會是復活的主耶穌拯救的記號,絕對不會枉然白費。
14.第十六章:
使徒保羅一直沒有忘記耶路撒冷教會裡有貧困信徒遇到生活困境的問題。因此,他每到一個地方,教會開拓起來後,就勸勉信徒要奉獻濟助耶路撒冷教會的貧困信徒。他會這樣用心在這件事上,主要是要讓耶路撒冷教會信徒不會用鄙視的眼光看待外邦人的教會,而能感受到外邦教會的信徒也是很有愛心,會關心貧困者的需要,這就是在實踐耶穌的教訓,也是在完成摩西法律的「愛人如己」的規律。再者,他認為猶太人基督徒分享屬靈的恩賜給外邦人,外邦人信徒就應該在猶太人物質生活上的欠缺給予必要的資助(參考羅馬書十五:25-27),換句話說,這是外邦信徒應該有的責任。
15.第十六章1至12節:
使徒保羅希望哥林多教會信徒會先準備好要捐助耶路撒冷教會信徒的需要,他可能會親自去訪問他們,但也可能會派該教會所熟悉的人去拿,這人應該就是第10節所提到的提摩太。他希望真的能實現在去訪問哥林多教會。
第1至4節,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就很清楚說到他要哥林多教會準備好要捐助給耶路撒冷教會的錢。第1節提到他曾吩咐加拉太教會的信徒這樣做(參考加拉太書六:9-10)。但在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中,並沒有明確說出要怎樣救助耶路撒冷教會信徒,但卻提到大家「在信仰上同屬一家的人」,因此就應該在公眾的「善事」上互相協助。這是一件重要的認識:大家都是一家人,彼此相互關心。雖然屬於不同的族群、教會系統,但都是屬於耶穌基督的信徒,這個認識是非常重要的。現在使徒保羅要求哥林多教會信徒,要以存「小錢」的方式來累積救助的捐款。他採用每個禮拜天參加聚會的時候,就「按自己的收入照比例撥出一些錢,積存起來」。他之所以這樣建議,是不希望等他到哥林多教會時,大家才想辦法要湊這救助的款項。接著他說他們可以選派可信任的人將此款項帶到耶路撒冷去。這也可看出早期教會對於財物都很小心,因為奉獻的金錢必須非常審慎處理,稍一不慎可能就會使教會這個信仰團契發生彼此不信任的問題。
第5至7節,原本在第4節記載使徒保羅說「如果需要」他親自走一趟哥林多,他很願意。可能時間上有困難,或是行程還沒有確定,但可能會路過而已。其實,在第四章19節他就這樣說過:「如果主准許,我不久就會來看你們。」在第十一章34節,他又說:「至於其他的事,等我來了再解決吧。」可以想像得到使徒保羅是一再地期盼,希望能到哥林多教會去一趟。依據使徒行傳第十九章21至第二十章3節,使徒保羅確實達成了這個心願,且在哥林多教會住了三個月久的時間。這就是他在第6節所說的過了一個冬天,因為每年的十一月至次年的三月,有長達四個月時間,海上風浪強勁,不適合船隻航行的緣故。再者,他離開哥林多很可能在時間上也是提前,因為在哥林多有人準備要殺害他(參考使徒行傳二十:3),因此,逼使他必須提前離開回去馬其頓。
第8至9節,這裡提供了很重要的資料,就是使徒保羅一直留在以弗所。那麼,這封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就是在以弗所停留期間所寫的。依據使徒行傳第二十章31節的記載,他在以弗所停留長達三年之久,可說是他在外邦人地區宣教停留最長久的地方。在第9節說以弗所的門「大開」,意思是有很好的傳福音機會。對於傳福音的工作者來說,掌握機會是非常重要的。
第10至12節,使徒保羅在這裡提到可能會派提摩太到哥林多教會去。提摩太是使徒保羅第二次傳福音時所得到一位年輕傳福音的同工。他是路司得的人,母親友妮基、外祖母羅綺都是猶太人(參考提摩太後書一:5),父親是希臘人。提摩太在路司得和以哥念備受信徒的稱讚,使徒保羅帶他同行傳福音時,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困擾,也為他行了割禮(參考使徒行傳十六:1-3)。使徒保羅相當喜愛提摩太,甚至稱他是「在信仰上的真兒子」(提摩太前書一:2)。使徒保羅先差派提摩太去訪問哥林多教會,希望該教會的信徒能夠好好款待提摩太。他之所以差派提摩太,是肯定他的工作能力。在哥林多前書第四章17節使徒保羅就曾肯定過提摩太,可見使徒保羅對他很信任。
這裡也提到亞波羅,他是出身亞歷山大城的人,很有口才,且對聖經相當熟悉。喜歡傳福音,後來得到百基拉和亞居拉的幫忙,在傳福音的事工上有很好的見證(參考使徒行傳十八:24-28)。在第一章十二節提到哥林多教會結黨分派的當中,有一群人是相當擁護亞波羅的。可見他在哥林多教會曾備受禮遇和尊崇。使徒保羅知道亞波羅對哥林多教會有影響力,因此,希望他能協助該教會,或是處理一些教會的紛爭。可惜的是,亞波羅在時間上有困難。
16.第十六章13至24節:
這段經文是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信徒最後的勸勉。使徒保羅的書信都有個特色,就是會附上一些向同工請安的話。
第13至14節,這是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最後的勸勉。他用「站穩、勇敢、剛強」這些詞句,都是平常羅馬軍隊指揮官對屬下兵士的訓詞。信仰就像是在打仗一樣,這是使徒保羅時常使用的比喻方式(參考以弗所書六:10-13)。第14節他要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憑著愛心去做」每一件事,這是非常重要的提醒。因為這個世界上,真正能贏得勝利的,不是武器,也不是勇氣,而是愛。
第15至19節,這裡提供一則寶貴的資料,就是司提法那和他的家人,是亞該亞最早成為基督徒的一個家庭,且在福音的事工上很熱心。在第一章16節記載這一個家庭乃是使徒保羅親自給予施洗的。第17至18節提到司提法那和福徒拿都、亞該古等人,他們可能就是第七章1節所提起的,將哥林多教會寫給使徒保羅的信帶去的人。第19節提到亞居拉和百基拉這對夫婦,他們是羅馬皇帝克勞第驅逐居住在羅馬城的猶太人時,離開羅馬來到哥林多,而在哥林多城遇到使徒保羅。和使徒保羅一樣,他們也是以「靠製造帳棚維持生活」,是使徒保羅的好同工(參考使徒行傳十八:1-4)。後來與使徒保羅到以弗所去(參考使徒行傳十八:18-19),當使徒保羅寫這封信時,這對夫妻也託使徒保羅帶筆向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問安。這裡說以弗所教會的聚會地點是在這對夫妻的家裡。可見當時的教會規模並不大,但對福音的事工卻很熱心。
第20至24節,這裡提到「以聖潔的親吻彼此問安」,這是早期教會的一個習慣,大家來到聚會之處,相見面時就彼此親吻,這是非常誠懇的態度。使徒保羅說他是親手寫上請安的話。不過也有可能是他請別人代筆,但是由他口述,當然所寫的內容是他的意思。第22節並不是使徒保羅書信會出現的句子,但卻在這裡出現,很可能是他在寫此書信時,心情有些激動吧。
認識 哥林多後書這本書信
一談起哥林多城,就會讓人很快跟「淫亂城市」這名詞連結在一起,但這種看法應該是在希臘帝國統治時代的情景,到了羅馬帝國統治時代已經不再是如此,因為原本的哥林多城已經在主前146年被羅馬帝國摧毀,直到一百年後,羅馬帝國將之重建,並成為羅馬帝國在亞該亞的首府,因為是屬於商業發達的城市,猶太人很多。
就像在「認識 哥林多前書這本書信」中所提到的,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不只「前書」、「後書」這兩封而已,至少應該有四封才對。可以這樣瞭解,第一封書信可能就是在前書第五章9節所提起的「從前給你們的信裡」。可惜,現在已經找不到這封信的資料了。
然後就是所謂的哥林多前書,它是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第二封信。這封信主要是關於「革來」家的人向使徒保羅提起哥林多教會結黨分派的事件,導致教會內部發生了分裂的現象(參考哥林多前書一:11),再加上哥林多教會曾寫信問使徒保羅有關婚姻、祭偶像的食物、聖靈的恩賜、死人復活等等問題(參考哥林多前書第七章至十五章),所以他寫這封書信處理這些事並回答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這封是他在以弗所的時候寫的。
從哥林多前書第十六章10節可以看到,使徒保羅後來差派門徒提摩太去造訪哥林多教會,但沒有想到提摩太帶回令他沮喪的消息,於是他把原本想要訪問馬其頓之後,才去哥林多的行程改變,使徒保羅先去哥林多,之後才去馬其頓,然後在去耶路撒冷途中又回哥林多,他說希望這會帶給哥林多教會「加倍獲得欣慰」。但他沒有想到當他從以弗所抵達哥林多後,卻發現自己反而成為被教會某些人攻擊的目標(參考二:5),而其他信徒似乎並沒有如他所期盼的那樣全力支持他,使他感到相當的難過,於是,他再次改變行程,在結束訪問哥林多教會之後,就直接回以弗所去(參考一:23)。
再來是第三封書信,這一封信也被稱為「嚴厲的書信」,曾使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感到「憂愁」(參考二:3-4、七:8-10)。這封信很可能已經遺失了,不過有不少聖經學者認為哥林多後書第十至十三章,就是所謂的「嚴厲的書信」之一部分。這封信很可能是使徒保羅託他信任的門徒提多帶去的,然後他急於想知道哥林多教會對這封信反應,可是一直等不到提多,因此,他就直接從以弗所到馬其頓去(參考書二:13)。後來,在馬其頓遇到了提多;他帶了哥林多教會最新的消息給使徒保羅,這些消息讓使徒保羅感到相當欣慰,也得到很大的鼓勵(參考七:6-7),於是他很快又寫信給哥林多教會的信徒,鼓勵他們,並且安慰他們,這就是有些學者所說的第四封書信,這部分就是哥林多後書第一至九章。這樣,可知道這封哥林多後書就是在馬其頓寫的,時間大概是在主後55年的時候,與前書的寫作時間相差不久。
這封書信的主要信息
提多帶給使徒保羅感到欣慰的信息,是哥林多教會已經懲罰那些在教會內毀謗使徒保羅的信徒了,可能是他們將那些信徒驅離教會,使得教會內部的紛爭不再,教會因此平靜了下來,這點是使徒保羅最感欣慰的事,這種平靜並不是因為那些造謠生事的人被驅離,而是教會內部的穩定。因此,他寫這書信敘述了自己如何在以弗所地區工作,然後接續在馬其頓地區傳福音所經歷的各種困苦(參考一:3-11、二:12-七:4),但並沒有因此就被打倒,仍然以堅定的信心仰望上帝的帶領。
在這封書信的第七至八章中,使徒保羅用足足兩章的篇幅討論有關捐款濟助耶路撒冷教會貧困的兄姊的事。這點在哥林多前書第十六章已經有提起,並且表示要該教會信徒準備好,不用等到他或是所派的人去的時候才籌募。但在後書這裡卻又再次提起,且用這麼長的篇幅討論,必定有原因。
這點可以從幾處經文看出來,一是使徒行傳第十一章27至30節,記載有幾個從耶路撒冷下去安提阿的先知,其中有一位名叫亞迦布的,他預言天下將會有嚴重的飢荒,結果這件事果然發生,因此,門徒們決定鼓舞所有信徒捐款濟助在猶太的信徒;二是加拉太書第二章8至10節的記載,使徒保羅在耶路撒冷使徒會議之後,確定他和巴拿巴到外邦人地區去傳福音,被雅各、彼得,和約翰等門徒要求,當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在外邦傳福音時,也要記得在猶太人中窮人的需要。
其實,早在飢荒發生之前,耶路撒冷教會就已經有發生過因為每日生活費分配不均,而在教會內發生不愉快(參考使徒行傳六:1-2)。後來使徒保羅在外邦地區開拓福音事工、建立教會之後,都會鼓勵信徒捐款濟助耶路撒冷教會貧困信徒的需要,他所持的理由是:「既然猶太的基督徒讓外邦人分享屬靈的恩賜,外邦人也應該在物質上幫助他們。」(羅馬書十五:27b)使徒保羅雖然這樣說,他更大的用意應該是要讓耶路撒冷的猶太人信徒知道,外邦的基督徒確實很有愛心,並遵行摩西法律的教導--愛自己的鄰人,像愛自己一樣(參考利未記十九:18b)。希望透過這種方式來改善猶太人基督徒對外邦人基督徒的態度。
教會內部出現嚴重的問題
從加拉太書第一章,就會發現使徒保羅離開加拉太後,隨即有人趁機滲透進入教會傳「另一種福音」,在哥林多教會也有發生類似的問題。使徒保羅提出為甚麼哥林多教會能容忍有人傳「另外的靈和另一種福音」的疑問(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一:4)。所謂「另一種福音」,指的就是要接受割禮才能得救。使徒保羅非常生氣,認為這樣的論調,就是將耶穌死在十字架上救贖的功勞給污衊了。他很生氣的說傳講這些信息的人都應該受到詛咒(參考加拉太書一:9)。因為在使徒保羅的觀點中,除了耶穌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救贖功勞外,就沒有其他任何福音可傳(參考哥林多前書二:2)。
再者,這些滲透進入哥林多教會內部,造成該教會在信仰認知上有偏差的人,並不是信仰上純正的,最明顯的地方,是他們喜歡誇耀自己很有能力,語意上也同時是在貶低使徒保羅在福音事工上的努力和用心。因此,使徒保羅強調:一個真正傳福音的人,若是要誇口,是只會誇耀上帝奇妙的作為(參考哥林多前書一:31,哥林多後書十一:17),否則,就是只誇口自己的軟弱,因為只有知道自己軟弱的人,才會明白和凸顯耶穌救贖恩典的寶貴(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一:30-31)。
這些滲透進入教會且自命是「使徒」的人,使徒保羅很諷刺地用「超等使徒」來稱呼他們(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一:5、十二:11),意思很清楚,這些人已經不是「使徒」,是超過了使徒的角色了,使徒保羅說這些人無非是想要騙錢。但他們卻反過來說使徒保羅在騙哥林多教會信徒的錢財,這點讓使徒保羅非常生氣,因為這簡直就在污衊使徒保羅傳福音的使命。因此,他很清楚表白他傳福音給哥林多教會,並沒有從該教會獲得甚麼。因為他傳福音到哥林多地區去,都是馬其頓地區的教會供應他,也因為這樣,他沒有成為剛開拓起來的哥林多教會信徒的負擔(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一:7-9)。其實,使徒保羅傳福音有個特色,就是自己開拓教會,並在教會的教勢穩定之後,表明希望該教會支持他去開拓另一間教會。
每個時代、每個地區,都會有人利用教會這個單純的信仰團契,設法進入該教會,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很關心教會事工,其實是想要進行欺騙的事,這種事直到今天還持續在發生。因此,讀哥林多後書確實可以幫助今天的信徒,用更嚴謹的信仰認知來省思信仰團契該有的特質和信仰要義,也可以從這裡來檢驗傳道者的獻身使命感。
這本書信的大綱
1. 第一章1至11節:請安的話。
2. 第一章12節至第二章13節:解釋改變訪問哥林多教會行程的原因。
3. 第二章14節至第六章18節:作為使徒的職分,應該有的認識和態度。
4. 第七章:為哥林多教會信徒對使徒保羅譴責的事,已經清楚他的用心和疼惜的愛,令保羅感到欣慰。
5. 第八至九章:論及有關捐款救助耶路撒冷教會信徒的事。
6. 第十至第十三章10節:使徒保羅為自己的角色和使命辯護。
7. 第十三章11至13節:祝福哥林多教會的信徒。
哥林多後書第一章
1.第一章:
一般來說,第一至九章是被看成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第四封書信。使徒保羅寫書信都有個共同特色,就是先會自我介紹,然後問安,接著就是稱讚,再來就會討論他書信中想要說的問題。其實,使徒保羅書寫的信件之模式,也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書信格式。
2.第一章1至2節:
使徒保羅一開始就說明自己是「奉上帝的旨意作基督耶穌的使徒」,這很清楚在表明他不是經過使徒會議票選出來的「使徒」(參考使徒行傳一:21-22)。再者,他表明自己就是「使徒」,這詞的意思是指「奉差遣」,這跟使徒行傳第九章15節有關係。
再者,這裡很清楚表示他寫這封信,是和「提摩太」一起聯名寫的。提摩太是使徒保羅在第二次傳福音時,在路司得遇到的而揀選出來當他的助手的,是一個人人稱讚的年輕人,父親是希臘人,母親是猶太人,使徒羅親自為他行割禮(參考使徒行傳十六:1-3),並當他是「在信仰上的真兒子」(參考提摩太前書一:2),後來差派他去哥林多教會訪視該教會的情形(參考哥林多前書十六:10)。因此,哥林多教會信徒都認識提摩太,他說寫此信,也帶著提摩太的問安給他們。
3.第一章3至11節:
在這段經文中可以分成兩個段落,一是第3至7節,二是第8至11節。在前段經文中,他說在患難中獲得安慰,在後段經文中強調,雖然經歷到患難,但並沒有因此改變原有的信心,而是更加堅定。
第3至7節,在這裡開始就說「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這種用詞在約翰福音非常清楚,耶穌一再稱呼天上的上帝,就是他的父親,用「父子」來表明他和上帝之間有特別的關係。再者,這位上帝也是一切「安慰」的來源,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共用了9次「安慰」這一詞,主要原因是哥林多教會已經受到很大的迫害,這種迫害是來自猶太教徒的,後來甚至演變為羅馬政府的迫害。而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到底是遇到甚麼患難(苦難)?很可能不像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後書第十一章24至27節所說的那樣明顯,屬於肉體的問題,可能是指在家庭或家族中遇到信仰差異上而有的衝突。因此,使徒保羅在這裡用「安慰」來鼓勵信徒們要堅定信心。他鼓勵哥林多教會和亞該亞所有的信徒,要勇敢、堅強,因為耶穌也與大家一起受苦。他勉勵大家彼此相互分擔、安慰。
第8至11節,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提到在亞細亞省(今天的土耳其境內)的時候曾遭遇患難。這患難指的是甚麼?他沒有說清楚。也許跟他在以弗所的經驗有關吧(請參考前書十五:32、十六:9),也有可能是使徒行傳第十九章記載有關以弗所城發生暴動的事件。他說那種情況之危急已經到了「連生存的希望都沒有了」,好像是「被判死刑」一樣,在這種情況之下,最好的方法就是祈禱,因為倚靠人的力量是相當薄弱的,只有「倚靠那使死人復活的上帝」,這位全能者的救助。他勸勉哥林多教會信徒,面對苦難最好的方法就是祈禱,他也希望大家也為他和其他同工在福音的事工祈禱。
4.第一章12至24節:
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非常清楚告訴哥林多教會信徒,所傳給他們的福音信息是「真的」、「實在的」,不是模稜兩可的。他說兩個基本的信仰認識:1.上帝的應許在耶穌的身上成就了。2.是因為耶穌,上帝的聖靈在每個信徒的身上做了記號。換句話說,離開耶穌,就沒有獲得上帝拯救的希望。
第12至14節,使徒保羅知道哥林多教會裡,有些假使徒(他說「超等使徒」)在信徒中放話,說使徒保羅不誠實,現在使徒保羅在這裡很清楚表示,他是誠實地將上帝賞賜的恩典傳遞信息給他們,而且所傳講的這些都可以在「主耶穌再來的日子」,讓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感到誇耀。這裡所謂的「主耶穌再來的日子」,意思是指審判的日子來臨的時候,可以坦然面對,沒有懼怕。因為他在書信中所寫,都是誠實的話語。
第15至18節,使徒保羅因為原先有計畫要去哥林多教會訪問兩次,因此,在第15節提到說要讓他們「加倍獲得欣慰」,就是他希望在前往馬其頓之前先去一次,然後在回程之時,又去一次,這樣前後有兩次訪問。但有人批評他,說他的計畫經常改變,不可信。只是後來這計畫有改變,他是直接從以弗所來訪,這事成為哥林多教會有人批評使徒保羅的話柄,但使徒保羅澄清這樣的謠傳,他說他的承諾絕對是可靠,就像上帝是信實的一樣。
第19至20節,在這裡使徒保羅特別提到和他同工傳福音給哥林多教會的西拉、提摩太等,所傳講的福音信息都是有上帝作為保證。他們既然傳講真實的福音信息,表示他們所講的話也一定是真實。因為誠實就是榮耀上帝的方式。
第21至22節,這兩節非常重要,使徒保羅提到每個信耶穌的信徒,身上都有上帝的靈同在,且做了印記。換句話說,每個信徒都必須是誠實可靠的人。因為身上有上帝的記號,而這記號也是將來審判時作為分別之用。換句話說,若是沒有誠實,這記號就會模糊起來,甚至消失,這樣,就無法成為「分別為聖」的信徒。
第23至24節,在這兩節他清楚表明:上帝可以成為他的保證人,證明他所說的話是誠實的。他不去哥林多,是為了他們好,因為那時哥林多教會內部發生許多爭執,這些爭執甚至牽扯到使徒保羅身上,因此,他決定不去,有可能是不想讓狀況因為他在場而顯得更複雜。他認為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應該在信仰上已經成熟,必定會清楚判斷是非曲直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