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244期

認識出埃及記這本史書
這是一本信仰告白的記錄
出埃及記這本經書可以說是一本記述以色列民族歷史的史書。描述上帝如何從埃及帝國的手中把他們拯救出來,使他們從原本是埃及人的奴隸,變成自由人的一部血淚之書。因此,說出埃及記是一本以色列民族的史書是對的。但是,如果說出埃及記是以色列民族信仰告白的反省記錄則更正確。
如同創世記那本古老的經書一樣,出埃及記也是由至少三種以上的資料交織編撰而成的,這些資料包括有:「耶和華文獻」的資料、「以羅伊文獻」的資料,和「祭司文獻」的資料等三種。在上述三種文獻中,以「祭司文獻」的資料最豐富,所佔的篇幅也最多,在總共四十章的篇幅中,「祭司文獻」的資料長達十六章之多。而這些資料多數是記述有關製造聖幕,以及與聖幕裡外相關的物品、祭典禮儀之條例規定。
不同文獻資料的特色
每一種資料都有它的特色和強調的重點,這和資料出品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觀點有關係。例如:在出埃及之前的十大災難中,「祭司文獻」說摩西施行上帝透過他顯示出來的神蹟,埃及的巫師也會。但是,這些巫師所行出來的法術,不但不能解決上帝藉著這些神蹟所帶來的懲罰,相反的,巫師的法術只是加重了災難的嚴重性,甚至連巫師自己也逃避不了這些災難降臨在他們自己身上(參考出埃及記七:11-12、22;八:7、18;九:11)。「祭司文獻」這種寫法就是要表明一個重要信息:想以人的能力來對抗上帝的旨意,不但毫無意義,簡直就是最大的愚蠢!
基本上可以將這三種主要資料稱為「文獻」或「底本」,大致了解如下:
一、「耶和華文獻」,簡稱之「耶」典。
這種文獻在中文《和合本》聖經譯文裡,通常是用「耶和華」這個名稱在稱呼上帝(《現代中文譯本》已經改用「上主」了)。這是比較早期出現的資料,大約是寫於主前950年的時代。這個資料的特色是喜歡用「擬人化」的筆法表達上帝出現和人面對面說話。這個資料是從描述上帝的特性開始,例如:上帝會生氣、痛心、會出現在人的面前,與人討論問題、對話。出埃及記第三、四章中記載上帝很清楚以色列人民的苦楚,因此要摩西代表上帝從埃及帶領以色列人民出來。又如創世記第十八章描述的上帝,祂跟亞伯拉罕討論要懲罰所多瑪和蛾摩拉城犯罪的事。這種資料出現在所羅門時代,因為國勢甚強,人民生活甚為富裕,而這些都是來自上帝的賜福,隱約在說明這個時代的人,和上帝之間的關係非常親密,可以和上帝面對面交談。另一方面也在隱喻著上帝造人,使人成為一切萬物的中心。
這種資料描述人類心靈的動態,筆法相當細膩,有時會讓人感覺到作者好像就是在述說自己的經驗一樣。特別是在第七章至十二章中,埃及法老王那種反反覆覆的心態,以及不顧人民苦難的行徑,正好說出人心墮落的現象。
二、「以羅伊文獻」,簡稱為「以」典。
這種文獻在中文《和合本》聖經裡通常是用「神」這個字來稱呼上帝。這個資料大約出現在主前750年的時代,相差「耶和華文獻」大約有兩百年時間,是來自北方「以色列」(或說「示劍」)的資料。這個資料在創世記中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色,就是上帝通常會在「異象」中與人講話。另一個特色就是上帝也會透過「夢」對人說出祂的旨意。在出埃及記中這資料大多是與其他兩種文獻編撰在一起,但在頒佈十條誡命以及其他相關法律,則是以這個文獻為重(參考出埃及記第二十至廿二章)。特別是在第三十二章描述以色列人民背棄上帝,並且強迫亞倫造金牛供人民敬拜的記事,都是由這個文獻所提供。
這種資料出現的時代,因為已經是戰亂頻傳,感覺上帝比較權威,距離人也較遠,不像上述「耶和華文獻」所描述的,上帝會直接與人說話,而是透過忠心的僕人摩西代為轉達一切的法令、誡命。當以色列人民離開埃及的時候,「上帝的天使」出現在人民中,走在以色列人民前頭,遇到危險的時候,「上帝的天使」會「轉到後面」去保護以色列人民免受傷害(參考出埃及記十四:19)。在曠野中,上帝透過「號角聲」來顯明自己的威嚴(參考出埃及記十九:13、16、19;二十:18-21)。
三、「祭司文獻」。這是祭司主筆的資料。
這大概是主前550年時代的作品。這個年代也是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當奴隸以後的事了。在摩西五經中,利未記和民數記幾乎都是這個文獻的資料。作者對族譜很重視,對「立約」更在意。在文獻內可也看到「秩序」的重要性,因為祭司的工作與敬拜、獻祭等宗教禮儀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對「秩序」的要求也比其它文獻重視。在創世記裡,作者透過創造的故事表明「秩序」,在出埃及記裡則用製造聖幕以及聖幕內一切的備品,說明和「秩序」相關的祭典禮儀。例如:出埃及記第廿五至三十一章、第三十五至四十章等。
「祭司文獻」的作者之所以會強調敬拜禮儀、秩序等,是因為當時耶路撒冷聖殿已不復存在,為了要保存聖殿祭典禮儀能夠延續到後代子孫,作者很細心地記錄相關的資料。這當然也說出作者的心聲:國家之所以會滅亡,就是因為過去的日子,大家對敬拜上帝的態度不夠敬虔和真實所致。
從「祭司文獻」也可看出祭司的角色在以色列民族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不僅是在宗教事務上的,也是社會上的。從訂定的法律規章中,可看出祭司就是以色列社會中主要的領導階級,而這與他們在主前586年亡國於巴比倫帝國,被擄去當奴隸的事件有密切關係。出埃及記表面上是描述以色列人民如何從奴隸的環境中脫離出來,其實「祭司文獻」的作者是要透過這份資料,幫助已經淪陷在巴比倫的以色列人民知道:謙卑、悔改的心,真實且嚴謹的態度敬拜上帝,是脫離奴隸生活的惟一途徑。
是宗教改革,不是政治運動
因此,出埃及記從文字表面上看來,好像是紀錄以色列民族脫離被埃及帝國統治的一部史書,但更正確的說法,應該說是一部描寫以色列民族如何進行宗教信仰改革的紀錄。例如:上帝差派摩西去埃及見法老王時,就一再說明是要帶領以色列人民到「曠野」敬拜上帝(參考三:18;五:1、3;七:16;八:27)。
「曠野」所顯現出來的意義很不一樣;它是一片空無一物之地,也是寸草不生的地方。在這樣的地方,人的生存就是一個很大的威脅。這跟以色列人民原本在埃及那富裕的物質生活,可說是完全不同的景況。作者描述摩西離開埃及王宮的榮華富貴生活,逃到米甸葉特羅家去避難,在那兒一待就是四十年之久,從事放牧的辛苦、低賤工作(參考創世記四十六:31-34)。然後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在曠野漂流四十年。
作者在此要表明一個重要的意義:上帝重新洗滌以色列人民的心靈,就好像祂重新「改造」摩西一樣。讓以色列人民從倚靠埃及帝國,成為埃及的奴隸,到完全倚靠上帝的帶領,成為上帝的子民。上帝用的方式是:由豐富的食物到完全缺乏,甚至是飢餓;由多神的偶像神明崇拜,到建立獨一真神耶和華上帝的信仰。換句簡單的話說,出埃及記是一本述說以色列民族與上帝之間建立「永遠之約」的告白書。在這本經書中可清楚看到立約的詳細過程,以及約的內容。
沒有反省的信仰會使人墮落、遠離上帝
不能忽略的一點是:出埃及記是以猶太人的觀點寫成的一部信仰史書。作者雖然同時透過史料介紹以色列民族出埃及的運動,但是,更重要的是說明上帝為甚麼會成為以色列民族獨一上帝的由來。由於是站在猶太人的觀點,因此,這本書就跟一般史書有個共同的態度:以自己的民族為優,其他民族為次。這可從參與守逾越節者,必須先接受割禮才能食用的規定(參考出埃及記十二:48)看出來,他們的態度是:成為一個以色列人,就是成為上帝所拯救的對象,是聖潔的人,這種人才可以進入聖幕裡敬拜上帝。但是,割禮這原本是表明立約、分別為聖的信仰基礎,卻因為時間的經過,缺少信仰反省的心境,最後使得這個相當有意義的生命之約記號──割禮──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因為後代的以色列人把割禮看得比順服耶和華上帝更重要。而這一點在先知運動中曾遭受到嚴厲批評,先知耶利米嚴詞批評說:
「上主說:『有一天,我要懲罰埃及人、猶大人、以東人、亞捫人、摩押人,和住在曠野那剪短了頭髮的民族。他們在肉體上都受過割禮,但他們和以色列人在心靈上都沒有受割禮,不遵守割禮所象徵的約。』」(耶利米書九:25-26)
使徒保羅也這樣說:
「其實,誰才算是真猶太人,真受割禮的人呢?並不是在外表上作猶太人、接受過身體上的割禮的。真猶太人是從內心開始的。」(羅馬書二:28-29a)
他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中,也這樣說:
「受割禮或是不受割禮都算不了甚麼;重要的是我們要成為新造的人。」(加拉太書六:15)
可以這樣說,原本割禮是要分別信仰的,後來卻變成分辨民族,且是含有「優劣」區別的意識型態在裡面,這是非常錯誤的信仰認知。因此,讀出埃及記這本經書,應該可以幫助認識到一個重要的信息:信仰必須時刻確確實實地從內心反省開始,這樣才不會陷入以色列人民所犯的過錯,以為信耶穌的人才是聖潔的族類,不信的人都是「骯髒」、「罪人」、「不會得救」的人。
再者,信耶穌最重要的是成為「新造的人」,而不是要停留在那些虛有其表的敬拜禮儀,或是只在意是否受洗這件事,卻忘了上帝在我們生命中,透過耶穌所表達出來救贖的恩典。就是出埃及記這本經書一個重要的啟示。
這本史書的主要大綱
可將出埃及記分成幾個段落來看:
1.第一章至第四章:出埃及前的序曲。
2.第五章1節至第七章13節:
摩西和亞倫向埃及法老王要求,讓他們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
3.第七章14節至第十一章10節、第十二章29至42節:
十大災難發生,以及以色列人民出埃及。
4.第十二章1至28節、43至51節、第十三章1至16節:
逾越節、除酵節的規例。
5.第十三章17節至第十八章27節:
以色列人民在曠野的經歷。
6.第十九章至第廿四章:
頒佈西奈之約。
7.第三十二章至第三十四章:
以色列人民背棄上帝。
8.第廿五章至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五章至第四十章:
製造聖幕的規定,以及敬拜的禮儀。

出埃及記第一至七章
1.第一章:
就像創世記一樣,出埃及記也是由幾種不同的傳統資料混合編輯而成的。包括最古老,出現在主前950年代左右的「耶和華文獻」;在主前750年左右出現的「以羅伊文獻」;主前550年代的「祭司文獻」。
在第一章也是以這三種文獻混合編輯。第1至5節、第7節、第13至14節等,都是屬於「祭司文獻」。第6節、第8至12節等,都是屬於「耶和華文獻」的資料。而第15至22節則是「以羅伊文獻」的資料。
2.第一章1至7節:
這段經文可看到「祭司文獻」的特色,就是族譜的記載相當詳細。除約瑟外,作者將雅各和他十一個「直系」孩子的名字都寫了出來。總數是「七十人」。這裡所說的「七十人」是包括約瑟家的口數在內(參考創世記四十六:27)。但在使徒行傳的資料卻說是有「七十五人」(參考使徒行傳七:14)。
第5節,這裡特別指出雅各帶入埃及的人口數,因為約瑟是早就被賣到埃及,且是因為約瑟當上了埃及宰相,才使雅各有機會帶著家族進入寄居。
第6節很清楚說「約瑟死了,他的兄弟們和他們的同輩也都死了」,這是指第2至4節所提到的那一代的人。其實這節也為出埃及記往後的故事留個伏筆,因為約瑟和他同輩的人都死了,也是在表示埃及人已經逐漸忘了他們過去在埃及所做一切的事。
第7節,這節是整個出埃及故事的背景最重要的經文。因為這節也在說明後來以色列人民在埃及受到苦難的主要原因,是危及埃及社會的穩定。從雅各帶「七十人」進入埃及到現在,已經是「又多又強盛,遍及埃及全境」。這說明雅各的子孫在埃及發展得相當快速,已經不是用一個家族這樣的觀念可以形容,而是要用大族,且有發展出大國的趨勢。因此,不再用「雅各」的名稱,而改用「以色列人」,表明的是十二支派的總和。
3.第一章8至14節:
這段經文提到一個重要的改變,就是埃及出現新的王,這個王決定改變國家政策,從過去對以色列人民的友善,到現在變成仇視。
第8節,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節,因為這一節說出了整個出埃及故事的主要因由,就是這個新繼任的王「對約瑟的事毫無所知」。這個新的王是誰?有可能是一位非從世襲繼承下來的新王。此時的以色列人民在埃及已經居住大約長達四百年左右,經歷過好多世代。
「他對約瑟的事毫無所知」,這句話至少說出在埃及已經不再有人談及約瑟治理埃及王國的歷史事件。
第9至10節,這個新王認為以色列人民越來越多對埃及生存造成威脅。特別指出萬一有戰爭的事發生,以色列人民若是和外族人聯合起來,不論逃離或是控制著埃及,將會使埃及淪陷成為奴隸。因此,他認為應該「設法阻止」以色列人民「增加人口」作政策轉變的第一步。
第11至14節,除了控制人口增長外,這個埃及國王接著壓制以色列人民,使他們從過著優渥的生活,開始變成「苦工」、「奴役」,用這種方式抑制以色列人民日漸壯大的勢力。第11節「作為國王的補給中心」,也可看成是「指揮中心」。
4.第一章15至22節:
這位新的王除了採用「苦工」、「奴役」對付以色列人民外,也同時採用「滅族」的方式。這是為了要抑制人口的急速成長之故,而採取的強制手段。
第15至18節,埃及國王採取兩種壓制以色列人民的方式,其一是將他們貶為「奴工」,意即給予非常低的工資,但相對的,是非常嚴苛的勞務工作。另一種是採取特別的人口政策,就是生下「男嬰,就殺掉,女嬰,就讓她活下去」,這在當時以男性為傳承中心的社會和世代,這種政策等於是「滅族」一樣。
第17節是整個出埃及運動的中心思想,這兩個被命令執行埃及國王指令的希伯來接生婆是「敬畏上帝,不服從國王的命令」,可參考使徒行傳第四章19至20節,彼得和約翰在猶太人最高議會中的回答。聽從人的話,可以活得一時,也可以在物質生活上得到想要的,但真實的生命是在於聽從上帝的話語。整本出埃及記的故事就是以上帝的話語和埃及王、人的話作對照架構起來的。
埃及國王對這兩位希伯來接生婆沒有依照他的諭令行事感到不解,詢問為甚麼還繼續讓男嬰活著?
第19至22節,這裡再次強調這兩位接生婆「敬畏上帝」,所以「上帝特別看顧她們」,賜給她們有聰明的智慧,知道怎樣回答。耶穌也說過,在受到迫害而被帶到法庭時,不用擔心該說甚麼話,因為聖靈會幫助被迫害者說話(參考馬可福音十三:11)。
這兩位接生婆回答說「希伯來的婦女不像埃及婦女;她們很強健」,這句話也在隱喻著以色列人民已經被逼迫過著奴隸的生活。
第21至22節說明在困苦中,上帝依舊沒有離棄他們,與他們同在,讓他們在困苦中仍舊充滿著生命力,人口持續增加。但埃及國王的命令越來越嚴苛,他用這種方式敵對上帝。
5.第二章:
這章也是由三種資料合編而成的。第1至10節是「以羅伊文獻」的資料;第11至22節是「耶和華」文獻的作品;第23至25節是屬於「祭司文獻」。
這一章的主題是介紹摩西的出生和改變他一生的原因。摩西,在以色列民族的歷史中,不僅僅是代表一個人,更是代表著上帝和以色列民族之間特殊關係的記號,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先知,且是一位帶領以色列人民與上帝立新的約的代表者。
6.第二章1至10節:
這段經文是屬於北方以色列的資料,也就是「以羅伊文獻」的背景,說明摩西出生的事。
第1至4節,「有一個利未族的人」,他後來結婚生出摩西。然後從第六章20節就會清楚這個利未族的人就是「暗蘭」,他「娶了自己的姑姑約基別」;「生了亞倫和摩西」。因為在第一章22節記載埃及國王下了一道諭令給全國人民:「希伯來人新生的男嬰都必須扔到尼羅河去,只准女嬰活著。」因此,摩西出生,父母將之隱藏三個月後,實在是再也隱藏不住了,只好將他置於防水的籃子放在河邊蘆葦叢裡。
第4節提到摩西的「姊姊遠遠地站著」看會有甚麼結果。這姊姊就是美莉安(參考民數記廿六:59)。
第5至6節,這兩節提到「巧遇」的事,就是埃及國王的女兒來河邊「洗澡」,剛好發現這籃子,且從籃子裡發出「嬰兒在哭」的聲音,使國王的女兒「心生愛憐」,且一看就知道這嬰兒是「希伯來人的嬰兒」,原因是只有希伯來的男嬰才會被丟進河裡殺死。因此,這「生出愛憐」就使她願意將這籃子的嬰兒帶回家去扶養。
第7至10節,這裡的第7節就回應了第4節所記載的。摩西的姊姊主動上前去建議是否需要一個希伯來女人當奶媽。
故事到這裡都沒有提起嬰兒、嬰兒姊姊、母親等人的名字,這表示在這件事上有奇妙的上帝的手在帶領著,上帝在執行祂那奇妙的拯救計畫。因此,這段經文其實就是往後上帝用巧妙的方式帶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縮影。
第10節,這裡說埃及國王的女兒將這嬰兒取名「摩西」,表示從水裡「拉上來」的意思。
7.第二章11至22節:
這段經文則介紹摩西後來關心自己的同胞「被迫服苦役」的事,正好說明以色列人民的教育基礎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由母親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因此,摩西雖然是在埃及王宮長大,但卻從小心中就對以色列民族有很清楚的認同感。
在這段經文中,前後兩次看到摩西為「弱勢者」出力。這正好說明了他的名字的含意;原本摩西這個名字的意思,在希伯來語和「拉上」同語音。這也是表明救援、扶助的意思。
第11至13節,摩西「長大了」,在中東地區表示已經有十三歲大之意。這時他常常「出去探望希伯來同胞」,且親眼目睹那殺害希伯來同胞的埃及人,他主動替這個受害人報復,殺害那埃及人,並且將之埋葬。但第13節卻可以看出在以色列人當中已經在流傳著摩西身分的問題。
第14至16節a句,但當他看見自己同胞希伯來人在打架而上前去排解他們之間的糾紛時,卻被拒絕,才發現自己雖然有認同,卻不被接受,這情形也發生在後來他進王宮去為以色列人民向國王說項時,反而因此加重以色列人的工作量,導致他的同胞更痛恨他(參考五:20-21)。再者,第14節說出這以色列同胞的反應,也讓摩西想到自己殺害那埃及人的事,已經在以色列人民當中傳述著,若此,這消息很快就會傳進王宮,他的生命一定會有危險。摩西知道再也無法隱藏自己所做謀害埃及人的事,因此「心裡害怕」。果然,跟他所料想的完全相同,國王聽到了摩西所做的事,認為這是一件相當嚴重的大事,因為這是等於叛變,於是國王下令要「殺摩西」,就這樣開始摩西逃亡的生活。
第16節b句,摩西逃到「米甸」,這是位於摩押地區南部,在埃及的東邊。米甸的祖先就是亞伯拉罕和妾基土拉所生的兒子的後代(參考創世記廿五:2),這個族群以駱駝經商為生,在士師時代曾和以色列人發生戰爭(參考士師記六:1-6)。這裡有個祭司「葉特羅」,這名字的意思是指「神的朋友」,表示他和所事奉的神關係很好。
第16節b句至17節,摩西確實是個很會伸張正義、主持公道的人,而這種人是上帝揀選成為僕人應該有的態度(參考創世記十八:19)。當他看見葉特羅的七個女兒在打水時,被欺負,他就上前去替葉特羅女兒主持公道。不但保護她們,還替她們打水給羊喝。
第18至22節,葉特羅聽到女兒將所發生的事告訴他之後,就趕緊邀請摩西來家裡作客,他因此留在葉特羅家裡。葉特羅善待摩西,還把自己的女兒西坡拉嫁給他,他生下第一個兒子取名「革舜」,這名字含有「寄居」、「驅逐」的意思。
8.第二章23至25節:
這段經文可說是為第三至十二章拯救以色列人民脫離埃及的序言。
第23節,死去的國王是想要緝捕摩西的王,而新的王繼任,並沒有減輕以色列人民奴隸工作的負擔。以色列人民果真痛苦到極點,只有向上帝求救。
在苦難中向上帝求救,這是最正確的方式,也是整本聖經重要的信息。生命的苦難不是用人的力量可以解決,而是需要上帝幫助才有辦法使人脫離。
第24至25節,這裡出現「上帝聽見」、「上帝看見」,然後說上帝「非常關心」等用詞,都在表示上帝已經準備好要進行祂拯救的計畫。
這句上帝「記起他曾與他們的祖宗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立約」,表示上帝永遠記住祂和祂的子民之間所立的約,因為聖經說上帝是信實的,祂永遠記住所立的約,且堅持遵守所立的約。
9.第三章:
這章也是由三種文獻混合編輯而成的。第1節、第4至6節、第9至14節、第19至22節等,是「以羅伊文獻」的資料;第2至3節、第7至8節、第16至18節等,是「耶和華文獻」的作品;第15節是屬於「祭司」的文獻。
這一章和第四章都是記載上帝呼召摩西回去埃及帶領以色列人民出來的經過。但第三章主要是解答摩西心中的疑慮──害怕回去見他自己的同胞。因為在第二章14節記載以色列人民曾質問他說:「誰派你來作我們的首領,作我們的法官?」因此,第三章以上帝在解釋自己與以色列人民之間「約」的關係,交代摩西怎樣去告訴以色列人民,他是如何領受上帝差遣的使命。
10.第三章1至10節:
這段經文是摩西被上帝呼召的記事,在摩西的記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段。
第1節,摩西從原本在埃及王宮生活,因為逃亡變成一個在曠野放牧羊群的牧羊人。這節說上帝的山是「何烈山」,原來是指空曠之地,沒有任何東西。但在第十九章3節,說摩西去見上帝的山卻是「西奈山」,這意思剛好與「何烈山」完全相反,指的是叢林茂盛的意思。其實,這是因為不同文獻傳統所提供不同的資料所致。
第2至3節,長老教會所謂「焚而不毀」的記號,就是從這兩節經文來的。「上主的天使」,其實這裡指的是上帝自己,也可以說上帝的天使站在前面,而上帝就在火燄中出現對摩西說話。
第4至6節,這裡上帝第一次介紹祂自己給摩西認識,祂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這句話主要在表達的就是「約」,也是在回應第二章24節所說的。因為火燄實在太大,使摩西無法正眼看著上帝,後來他曾要求再看一次,但沒有成功,因為沒有人能夠看見上帝的面而存活下來(參考出埃及記三十三:18-23)。
第7至10節,這段經文是上帝在說明祂要揀選摩西去埃及帶領以色列人民出來之因。
在這段經文中,一再重複並強調上帝親眼「看見」、親耳「聽到」,已經知道以色列人民「渴望掙脫奴役的哀號」。因此,決定要「下來」從埃及人手中將以色列人民拯救出來,帶領以色列人民去一個「肥沃寬廣、流奶與蜜的地方」。並在第8節說明這個肥沃寬廣與流奶與蜜之地,是「迦南人」等六個民族居住的地方。
所謂「流奶與蜜」,意思除了是指土地肥沃之外,還有另一個意思,是指會有上帝同在。只要有上帝同在,就不會有匱乏之慮(參考以賽亞書七:21-22)。
第10節,這是上帝要摩西去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命令。
11.第三章11至22節:
這段經文在說明上帝怎樣讓摩西順服祂的揀選,以及上帝再次介紹祂自己給摩西更清楚認識。
第11至12節,摩西聽到上帝呼召他回去埃及,他第一個反應是:「我算甚麼?我怎能到埃及王那裡去,把以色列人領出來呢?」這句話可參考第二章15至16節,摩西很清楚自己是埃及朝廷通緝的要犯,回去埃及等於自投羅網。但上帝很肯定地告訴他,要與他同在,且要他帶領以色列人民離開埃及後,到這山上來敬拜上帝。
第13節,這節是摩西第一次推託,他不想接受上帝的呼召。他問要怎樣介紹上帝給以色列人民知道?這種介紹在東方社會最重要的,就是從名字開始。
第14至17節,這段是上帝介紹自己給摩西知道。
「創始成終的主宰」,意思是整個宇宙萬物的開始,就是從這位創造者開始。所以,在宇宙萬物還沒有開始之前,這位主宰就已經存在。這位宇宙的主宰,曾和以色列人民的祖先「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有密切關係。因為知道他們受苦,所以差派他去帶領他們。並且也要摩西告訴他們,上帝要帶領他們出來到一個新的地方,那是「流奶與蜜的肥沃土地」。對以色列人民來說,這位「創始成終的上帝」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位上帝乃是「他們祖宗的上帝,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
第18至20節,這是上帝對摩西講的差遣之第二段話。
上帝要摩西去帶領以色列人民的「領袖們去見埃及王」,然後要對埃及王說,「希伯來人的上帝」要國王准他帶領以色列人民「走三天的路程,到曠野去」向上帝獻祭敬拜。
這裡特別用「希伯來的上帝」,表示這在埃及人眼中根本是沒有甚麼能力的上帝。而且要在曠野敬拜這位上帝,表示這位上帝很窮,才會居住在曠野。有誰會想到,上帝要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從埃及出來,竟然是要到「曠野」,這跟富裕的埃及是非常大的差距。
第19至20節,這兩節很清楚說明埃及王不可能這麼輕易地就放以色列人民離開,因為以色列人民就是埃及工業的奴工,讓他們離開,等於讓埃及的經濟陷入困境。上帝知道必須透過「各樣神蹟來懲罰埃及」,才會使埃及放以色列人民離開。
第20節也是為第七至十一章這段經文所記載上帝用各種神蹟來懲罰埃及人先留下伏筆。
第21至22節,這兩節是上帝對摩西所說的第三段話,也為後來第十二章33至36節預留伏筆。
上帝說以色列人民離開埃及時,「不會空手離去」,表示不會讓他們以奴隸的樣式離開,因為奴隸不能帶走任何東西,包括他們在主人家裡所得到的子孫和產業。上帝會讓以色列女子帶著「金銀、首飾,和衣服」離開,表示是很有尊嚴地離開埃及。這就像雅各要離開拉班的家,帶著自己的妻兒外,還帶著許多家僕、家畜動物等。拉班曾恫嚇地說這些都是屬於他的(參考創世記三十一:43)。但上帝讓雅各不是空手回去,而是滿載而歸。
12.第四章:
這章是由「耶和華文獻」(第1至16節、第19至26節、第29至31節),及「以羅伊」的資料編輯在一起。主要是在描述上帝怎樣讓摩西順服祂的呼召,去埃及帶領以色列人民出來。
13.第四章1至17節:
這段經文繼續描述摩西想盡辦法要推諉被上帝揀選,但當上帝決定之後,就像約拿那樣跳進海裡,上帝也是非要他去完成「僕人」的使命不可。
第1至5節,摩西用「以色列人不信我、不聽我的話」來推辭。在第三章11節記載摩西曾回答上帝說:「我算甚麼?我怎能到埃及王那裡去,把以色列人領出來呢?」他的回答其實有理由,原因是他乃是埃及朝廷的要犯(參考二:15-16)。現在他用以色列人民不會相信他來推託,這也是事實,因為當年他就曾被他們質疑過,使他心裡感到擔憂、不安(參考二:14)。
上帝用摩西放牧羊群的必備工作「手杖」當教材,賜給他有行神蹟奇事的力量,而第一件神蹟就是使他手中的杖變成一條「蛇」。這「杖」也代表著權柄、能力。而「蛇」,是當時埃及民間普遍供奉的神祇之一,就像國王會用眼鏡蛇當作頭飾,表示很有權威和能力,是埃及人敬畏的神靈。但卻是摩西手中可控制、掌握的器皿。上帝用這種方式使摩西被以色列人民信任,並知道摩西很有能力。
第6至8節,上帝繼續行第二個神蹟,要讓摩西知道他的雙手充滿著上帝所賜的能力。這件神蹟就是讓摩西的雙手變成痲瘋,這種病在當時認為是天譴病,是絕症。但摩西卻有能力可以使痲瘋病來去自如,後來他的姊姊美莉安長大痲瘋,也是摩西祈禱之後而得醫治(參考民數記十二:13-15)。上帝用這個神蹟也是在告訴摩西,以色列人民會相信他,且知道他身上有極大的能力可以治病。因為若連痲瘋病都可以醫治,其它的病更不是問題。
第9節,這是第三件神蹟,摩西能夠使埃及人敬奉的尼羅河變色,不能喝。因為摩西可以讓埃及全國人民所敬奉的尼羅河神都為之變色,表示摩西是絕對可信賴的領導者。
第10至12節,摩西再次推託,這次他用「沒有口才」來拒絕。他甚至表示,就算上帝跟他講這麼多,用這樣奇妙的神蹟奇事之能力賞賜給他,他仍然堅定地拒絕。
但上帝還是堅持要揀選摩西。上帝讓摩西知道,祂不是要揀選會講話的人,而是揀選忠實的僕人。忠實的僕人只要照著上帝的指示講話就對了(參考列王紀上廿二:14)。
第13至17節,摩西還是拒絕上帝的呼召,他要上帝差遣別人去。這次上帝「動怒」了。為了要堵住摩西說沒有「口才」的藉口,上帝決定揀選摩西的哥哥亞倫,他是一個很有口才的人,可以幫助摩西。
第16節是非常重要的一節,說摩西代表著上帝,所傳遞的信息都是上帝啟示他說的,可以從摩西身上和信息,知道上帝的旨意。而他手上的杖,就是個記號。
14.第四章18至23節:
這段經文描寫摩西決定接受上帝呼召。上帝說埃及國王不會那麼輕易地放以色列人民離開,因此再次提醒摩西,在他的身上有上帝賞賜的能力,可以用來行各樣神蹟,甚至預言會用殺死埃及長子來懲罰國王拒絕聽從上帝的命令。
第18至20節,摩西向岳父葉特羅辭行要回埃及,但他並不是將上帝啟示他的話說出來,而是用回去埃及「看看」他的「親屬是否還活著」。上帝再次為了要堅定摩西的信心,讓他知道當年想要殺害他的人,包括埃及王在內都已經死了。因此,他就帶著妻兒一起走回埃及去。
第21至23節,這段話是上帝對摩西所說的,讓他知道回埃及去見國王,一定會掀起對立、較勁。
第21節通常是讀出埃及記會遇到的問題,上帝既然要摩西帶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卻又要使埃及國王心剛硬,不放以色列人民出去?一直到第十章,這樣的句子一再重複出現。請注意,在這裡所用的「剛硬」這個字,三種文獻所表達的意義也不太一樣:
在「耶和華文獻」的「剛硬」,表明的意義是指「沉重」之意(參考七:14;八:15、32;九:34;十:1)。意思是埃及國王因為上帝要摩西帶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心相當沈重。
在「以羅伊文獻」的「剛硬」,是指埃及國王因為生氣而生出剛硬的心。也就是說因為外力的介入,才導致他如此(參考四:21;九:35;十:20、27)。
「祭司文獻」的「剛硬」,指的是埃及國王的心很剛硬,這並不是甚麼人可以讓他這樣忿怒生氣,而是上帝才導致他這樣生氣。原因是上帝要把以色列人民從埃及帶出去,一般人是無法使他瘋狂到這樣的地步。
以上三種表達「剛硬」的意思,都有一個共同點:埃及國王的心之所以會如此「剛硬」,是因為上帝要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緣故。
第22節的「以色列是我的長子」,這句話很重要,因為「長子」表示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員。以色列人民就是上帝的長子,表示上帝看為最珍貴的子民,被如此欺負是不對的。埃及人如此虐待以色列人民,也要為此而付出大的代價。
15.第四章24至31節:
這段經文也是在讀出埃及記的人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就是上帝既然要差遣摩西回埃及,為甚麼在半路上還要殺害他呢?還好,因他妻子西坡拉機警,才救了他的性命。
第24至26節,可能是在說明摩西患重病,他的妻子用孩子的割禮醫治了摩西的病(參考第26節西坡拉說的話)。再者,這件事主要是在說明摩西的孩子補行了割禮。因為他的孩子是在米甸的曠野出生,沒有受過割禮。用這方式在說明他的家庭「以色列化」,是和上帝立「永遠之約」。第三,割禮也在表明與生命的救贖有密切關係,割禮的約,是在表明上帝的救恩。
第27至28節,上帝啟示亞倫去迎接摩西,而摩西把上帝「要他到埃及去做的一切事」,包括要他講的話,要他做的事,都全部告訴亞倫。因為亞倫是他的副手,要幫助他傳達上帝的信息。
第29至31節,這三節可說是往後兄弟兩人在埃及所說所做的事之序言。
16.第五章:
這一章到第六章1節,都是以「耶和華文獻」的資料為主軸(第3節、第5至23節、第六章1節),搭配著「以羅伊文獻」的資料為副(第1至2節、第4節)。這段經文的主題是在說明:以色列人民雖然哀求上帝拯救他們,可是,當上帝開始展開拯救計畫時,以色列人民卻不清楚上帝的拯救工作,因此埋怨摩西和亞倫。這說明了人的共同通性,對上帝的旨意明白甚少,總是抱怨比感謝還多。
從第五章開始到第十二章,這段經文都圍繞在上帝、摩西和亞倫,和埃及國王等三個對象。摩西順服上帝的差遣,由亞倫幫助他,兩人一起去埃及見國王,並且傳達上帝要他們帶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事,主要目的是要帶以色列人民去「曠野」敬拜上帝。也在這段長達八章的經文篇幅中,一再看到埃及國王心「剛硬」的例子,不但不願意聽從上帝的話,甚至是變本加厲地殘酷對待以色列人民。他用這種方式在對抗上帝,他要表明他才是真正的「神明」,希伯來人的上帝,只不過是個「曠野」神明而已。為了埃及國王這種惡劣態度,上帝用十個大災難嚴厲懲罰埃及人和國王,才使埃及人和國王終於認識到以色列人民的上帝,是不可污衊的。
17.第五章1至9節:
這段經文在說明摩西和亞倫去見埃及國王,並且將上帝要他們對埃及王說的話,述說一遍。但隨即遭遇到拒絕。不但如此,埃及國王甚至下命令,要更多壓制以色列人民做苦工。這就回應了第三章19至20節上帝所說的話。
第1至2節,摩西帶著亞倫去見埃及國王,很清楚地,將上帝要他們轉述的話告訴埃及國王後,埃及王第一個反應是:「上主是誰?我何必聽從他?我為甚麼要放以色列人走?我不認得上主;我也不放以色列人走。」這樣的話,都在說明在埃及國王心中,那曠野的神,是很低級的,沒有能力的神,才會困守曠野。而他自認是一個有能力的神,才是真正的神,才會使埃及富有、國勢強大。因此,當他在說「上主是誰」,或是「我不認得上主」這樣的話時,語氣都是帶有鄙視的意味。
第3至5節,摩西和亞倫再次重述上帝要他們講的話,但這次語帶警告,若是埃及王仍然不准,將會有「疾病或戰爭」懲罰以色列人民,導致嚴重死亡。而這也將會帶給埃及重大的損害,這種損害將會超過埃及所能承擔的範圍。但埃及國王一聽,就更加生氣,他認為以色列人口那樣多,單單要養活這些人就是很大的負擔。現在摩西和亞倫又說這種帶有恐嚇的話,目的只是想要拖延工作而已。
第6至9節,埃及國王採取壓縮以色列人民的政策,不給他們工程需要的材料,要以色列人民自己去載運製磚的材料,而這必然會增加工時,卻要以色列人民交出同樣的工作數量,這一定會拖延。而若要準時交出工作數量,就必須加班、加工,這樣只會增加以色列人民的痛苦。但埃及國王認為只有這樣,以色列人民才不會想到要去「聽信妖言」。
18.第五章10至21節:
這段是描述摩西和亞倫去見埃及國王之後,國王改變政策,導致以色列人民更加痛苦,也引起以色列人民痛恨摩西和亞倫。這也說出上帝忠實的僕人傳遞上帝的信息,剛開始之初,往往會因為帶來改變而引起生命的痛苦。
第10至14節,因為是國王直接對埃及監工和以色列人民的領班下命令,要以色列人民自己去載運、尋找材料,但工作數量卻不能因而減少,在這情況下,他們真的是無法如期交出原先可交出的量,結果這些以色列人民的領班開始受到埃及監工嚴厲的「鞭打」。
第15至19節,以色列領班去見國王,他們向國王「請求」,也等於是向國王「求救」一樣。雖然是國王下命令,他們認為可能是埃及監工自己的意思,或是國王聽他們訴說後,會改變政策也說不定。
但埃及國王的回應卻是如監工告知他們的相同,並且認為他們是「懶惰」、「偷閒」才會有這種想要敬拜上帝的念頭。嚴詞回絕了以色列人民領班的請求。這時,他們才醒悟過來,說「大禍臨頭了」。
第20至21節,這些領班看見摩西和亞倫,責怪他們。他們不再相信摩西和亞倫真的是來自上帝差遣,認為他們只是假借上帝的名義亂說話的假先知。否則他們怎麼會帶給以色列人民更大的痛苦呢?
19.第五章22節至第六章1節:
這段經文是摩西聽了以色列領班的訴苦和痛恨之回應後,很自然的轉向上帝。這種情形一再在往後漂流在曠野時出現。每當有以色列人民向他抱怨口渴,或是飢餓,或是遇到痛苦,摩西就轉向上帝,他代表著以色列人民向上帝轉達他們的痛苦。
第22至23節,摩西轉問上帝的話是:既然呼召他去傳信息且要帶領以色列人民,就要讓他所傳遞的話語成真。但現在的實況是:他轉達上帝的信息給國王後,不但沒有得到效果,反而讓以色列人民受到更大的痛苦,因為埃及國王是「更加殘酷地對付」上帝的子民。他問上帝為甚麼「一點都不救助他們」。這種情形也出現在先知哈巴谷的信息中(參考哈巴谷書一:12-13)。
其實,若是埃及王一聽摩西告訴他的話,就讓以色列人民離開埃及,就不會有往後出現的大災難。再者,若是埃及國王一聽之後就相信了,也表示埃及國王承認這位天地創造者上帝,才是真正的神。但自古以來,沒有一個擁有權勢者會這樣簡單承認自己需要聽從真正的上帝的話,他總是會想要跟上帝拼高低,輸了之後才會相信上帝的話是不可以輕忽、藐視的。
第六章1節,這節回應第三章19節,上帝曾對摩西說過,要用「逼」的,才能使埃及國王就範、聽從。這節的「逼」和「趕」,都在表示用強大有力的手段,迫使埃及人和國王向上帝投降。
20.第六章:
這一章從第2節開始,直到第七章13節,這段經文都是屬於「祭司文獻」的資料。第六章的重點在介紹摩西和亞倫的族譜。而第七章1至13節是上帝透過摩西向埃及國王提出最後的通牒,若是不聽從,上帝將會開始祂偉大的神蹟作為,展開一連串的嚴厲懲罰。
21.第六章2至13節:
這段經文從述說上帝呼召摩西開始,然後說明上帝要拯救以色列人民離開埃及苦難之地,是因為上帝和以色列人民的祖先有約。雖然摩西將上帝所告訴他的這些與他們祖先之間有約的事,轉述給以色列人民聽,但他們卻因為奴役的痛苦,已經喪志,失去了信心,不再聽摩西和亞倫的話。
第2節,一開始上帝就說「我是上主」,在第8節上帝結束這段對摩西講的話之後,也是用「我是上主」作結語。其實,這樣的編輯方式也在說明上帝就是萬物的開始,也是萬物的結束,正好是第三章14節所說的「創始成終」的上帝。因此,祂和以色列人民的祖先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等人所立的約,也是永遠有效的。
第3節,這節說上帝是「全能的上帝」。聖經說這位創始成終的上帝有三種特性,一是「全能的」,二是「全知的」,三是「全在的」上帝。
第4至5節,因為上帝和以色列人民的祖先有立永遠的約,要把迦南地賜給他們。因此,現在聽見以色列人民在埃及受苦的聲音,也正好是這個時候,他可以帶領他們離開埃及,實踐上帝和以色列人民祖先之間的約的關係。
第6至8節,上帝決定要「伸出大能的手」救以色列人民離開埃及,相對的,就是要懲罰埃及人和國王,這樣他們才願意放開他們的手,讓以色列人民離開。這裡「大能的手」,表明上帝是個「全能」者。
第7節,這裡上帝說:「我要把你們當作我的子民,我是你們的上帝。」這句話就是聖經中描述上帝和以色列人民之間的約最典型之句型。有時只會寫「我是你們的上帝」,沒有說出「你們是我的子民」,都是在表明約的存在和延續性,一直沒有停止過。
第9節,將這節對照第三章18節所說的,以色列人民會聽從摩西的話完全相反。這節也回應了第五章21節,埃及國王和他的官員痛恨以色列人民,找藉口要殺害以色列人民,使他們再也不聽摩西和亞倫的話了。
第10至13節,這段經文很清楚,連摩西也受到相當大的影響,對上帝再次命令他去向國王傳遞信息,都覺得欲行無力。他對上帝說:「連以色列人都不聽我的話,國王會聽我嗎?我是個不會講話的人。」他再次用這種方式來表示拒絕上帝的呼召。但上帝卻命令摩西和亞倫,不但要去告訴國王,也要去告訴以色列人民,說上帝要他們去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這裡用「命令」,是一種加重語氣,表示非去不可。
22.第六章14至27節:
這是摩西和亞倫的族譜。也因為這段族譜記事,將原本上帝對摩西和亞倫命令的行動給打斷。其實,這段族譜主要是在介紹亞倫的族譜。因為整個族譜主要在說明摩西和亞倫都是暗蘭的兒子,並沒有說摩西家族的任何名字。主要原因很可能是要透過亞倫,介紹祭司制度的建立,和在以色列民族中重要的地位,而且影響到以色列人民宗教信仰直到現在。而摩西僅止於帶領以色列人民離開埃及。這種編輯方式有個特別意義:亞倫的後裔成為祭司,在以色列的社會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在整個離開奴隸運動中,摩西的功不可滅。
第14至15節,這段是記載雅各的長子呂便和次子西緬的族譜。
第16至19節,這段記載第三子利未的家族。特別強調利未活到「一百三十七歲」。
第20至22節,這段主要是在說明摩西和亞倫都是暗蘭的兒子,他們的母親約基別也是父親的姑姑。這裡並沒有提到摩西和亞倫還有一個姊姊,叫美莉安,這個名字要在民數第廿六章59節才說約基別除了生亞倫和摩西,也生了美莉安。
第23至25節,這段是亞倫家的族譜。
第26至27節,這兩節用結束介紹族譜的方式,說明摩西和亞倫的工作及角色,他們兩人就是帶領以色列的「各支族一隊隊地」離開埃及的重要領導者。
23.第六章28節至第七章7節:
第七章主要是由「祭司文獻」(第1至13、第19至20節a句、第22節等)組成,加上「耶和華文獻」的資料(第14至18節、第20節c句至21節、第24至25節等),以及「以羅伊文獻」的資料(第20節b句、第23節等)等混合編輯而成。
就像前面提起過的,從第六章2節開始直到第七章13節,這段都是屬於「祭司文獻」的資料。繼續在描述上帝依舊沒有放棄揀選摩西作為祂的僕人的計畫,為的是要他去帶領以色列人民離開埃及。
第六章28至30節,這三節可參考第四章1至17節。這裡的資料是「祭司文獻」,而第四章是「耶和華文獻」的資料。雖然是不同的資料,卻記載相同的記事。整個呼召摩西的過程中,摩西都一再推辭,但上帝是一再堅持。最後,他只好順服。
第七章1至7節,這裡再次強調上帝要摩西在埃及國王面前代表著祂,而亞倫可以替摩西發言,這可參考第四章16至17節。
第3節可參考第四章21節,已經提起過,上帝使埃及國王的「心剛硬」,表示埃及國王無法忍受一個曠野的神,對他下命令,若是他聽從,表示他比這個一無所有的曠野之神還不如。這裡也提到無論上帝行了多少神蹟奇事,埃及國王還是不會聽從,這句話可參考第三章20節。
第4至5節,這兩節說明埃及國王就是因為心硬,直到上帝忍無可忍之下,「伸手懲罰他們」,且是相當嚴厲的懲罰之後,他們才放手,讓以色列人民離開。這寫法也為後段開始直到第十二章的十大災難接踵而來,才逼使埃及國王就範臣服鋪陳。
第6至7節,這兩節表示摩西和亞倫不再推辭,他們順服上帝的命令去做。這裡說摩西開始這項工作時,是「八十歲」,後來猶太人將摩西的一生劃分成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是四十年(參考使徒行傳七:23、30、36),這可能是和他死時是一百二十歲有關係(參考申命記三十一:2、三十四:7)。
亞倫比摩西大三歲,此時受呼召是「八十三歲」。
24.第七章8至13節:
這段經文是繼續在描述上帝要摩西和亞倫去執行上帝給他們的命令,帶領以色列人民離開埃及。
第8至9節,上帝先賞賜給摩西有行神蹟奇事的能力。就是能夠讓手中牧羊的杖變成蛇,用這種方式來證明他們確實是領受上帝的命令去的。
第10至12節,於是他們就這樣去見埃及國王,且依照指示將手中的杖變成蛇用來證明他們的身分。但國王身邊的術士也有這樣的能力,只是這些術士變成的蛇被亞倫的杖給吞沒了。其實,這種「吞」一字,也在表明埃及國王身邊那些有聰明又有法術的術士,無法對抗上帝的能力。但顯然地,埃及國王並不這樣認為。
第13節,「國王的心仍然剛硬」,表示埃及國王對摩西痛恨的心正在剛硬中。
25.第七章14至25節:
從這章14節開始到第十二章36節,記載出埃及前連續發生的十個大災難。而這些災難都與埃及國王的「心剛硬」有密切關係。在所有這些災難中,一再重複提起的一個重要主題是:要埃及國王讓上帝的子民離開。目的是為了要讓以色列人民學習敬拜上帝。換句話說,苦難的基本原因,是因為他們在埃及生活已經長達四百餘年(參考十二:40),早已忘記了與上帝之間的約。因此,出埃及,為的是重新建立約的關係。
這段經文是記載十個大災難中的第一個災難。從日常飲用的水開始,使人生活感受到痛苦,就像以色列人民在奴役中的痛苦一樣。
第14至18節,這是上帝對摩西說的話,他知道埃及國王會到尼羅河去,要摩西和亞倫過去那邊見國王,並且讓他知道,他的「心剛硬」是上帝生氣之因。現在再次對國王表示,一定要讓以色列人民離開,去曠野敬拜上帝。若是不聽,尼羅河的水將會變成不能喝的血水,「魚都要死光,河水要發臭,使埃及人不能夠喝這水」。
第16節是十個大災難的主要中心經文。這一節說埃及國王「一直不聽」上帝的話,但是上帝的僕人是聽從上帝的話(參考七:6)。
第19節,其實嚴重性不僅是尼羅河的水變成血水,而是埃及全國各地,只要有水的地方全部都變色,不能喝。
第20至21節,這是第一個災難,也稱之為「血災」,且是從尼羅河下手。而尼羅河是埃及人民生活的命脈,如果尼羅河變色,也是在暗示埃及人民的生活將進入苦難中。
第22至24節,這裡說出一個無知的國王,他身邊的術士雖然能行法術,但不是將已經有的大災難降低或減輕,卻在表示他們也有這種能力使水變成血,結果是使埃及全國雪上加霜,災難更大。這裡說一個愚蠢到極點的國王並不把人民受到的災難放在心上,而是還想跟上帝比高低。這是他的心「比從前更剛硬」的態度。
第25節,這節說「災難繼續了七天」,表示埃及人痛苦到極點之意。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