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230期

詩篇第八十七至九十八篇

1.第八十七篇:
這首詩篇也是被稱之為「錫安的歌」,和第四十六篇、第四十八篇、第七十六篇、第八十四篇和第一二二篇等,都是屬於「錫安的詩歌」。
這首詩歌非常特別,在第4節說耶路撒冷將成為所有的人的中心城市,不再有任何國籍、族群的分別,大家都是屬於上帝的子民。而這些人還包括了在歷史上與以色列人民有極大衝突的族群在內,也都將是上帝聖城耶路撒冷的「公民」。
第1至3節,這裡將耶路撒冷看成是上帝最喜愛的城,因為在這裡有上帝的聖殿,且聖殿之內有約櫃。上帝透過約櫃顯現,並且向以色列人民說話。
第4至6節,這裡提到巴比倫、非利士、泰爾,和古實等國家,他們都曾經與以色列人民對立,甚至統治過以色列人民。但如今都將臣服在上帝的治理之下,都要到耶路撒冷來敬拜上帝,成為上帝的子民,和以色列人民一樣,都是上帝手中名冊上有名字的子民。
第7節,再次肯定耶路撒冷是生命的中心,是人們領受上帝賜福的來源。
這樣的詩歌有一種異象:希望有這麼一天,以色列將成為世界的中心,所有萬民都將聚集在耶路撒冷──上帝的聖城,向上帝敬拜。這樣的看法很接近先知以賽亞的思想(參考以賽亞書二:2─3)先知彌迦的預言中也說出同樣的話(參考彌迦書四:1-2)。
2.第八十八篇:
如果要說詩篇中的哀歌最動人的是哪一篇,這一篇會被許多人選出來。因為這首詩歌實在是太辛酸了,會令人有不忍卒讀的感受,不亞於讀詩篇第廿二篇。詩人可能患了無法醫治的病,加上朋友都離他而去,自己感受到面臨死亡的威脅而寫了這首詩歌。
第1至2節,這兩節都提到詩人向上帝求助,不但是「整天」,也包括了「整夜」,他祈求上帝垂聽。
第3至12節,詩人向上帝求助,因為他已經「耗盡」所有的力量,跟「被丟棄在死人當中」一樣,只差還沒有躺進墳墓裡而已。這裡用「深坑」、「黑暗」、「忿怒重重地壓著」、「浪濤猛烈地沖擊」等,這些詞句都在形容生命已經到了極度危險狀況中,幾乎是沒有生存空間了。這時候,雪上加霜的情景,就是連他的朋友都厭惡他而離棄他,這種心境上的孤獨幾乎佔據了他。
詩人用「死人」、「陰魂」、「墳墓」、「陰府」、「黑暗」、「絕望」等詞,表達一個意思:死亡。詩人也用這些來表示:當他還活著的時候,他會歌頌上帝,但若他死了,這種活力都將消失,也就看不見上帝的慈愛了。在詩人的眼中,宣揚上帝的「慈愛」和「信實」是最重要的生命功課,他希望還能繼續活著,並且將會好好把握這個機會。從這裡也看到詩人對上帝存著極大的信心,深信上帝一定會醫治他,他仰望著上帝的慈愛和救恩。
第13至18節,當朋友都離棄他而去的時候,詩人問上帝是否也離棄了他?他說「自幼經歷患難,幾乎死亡」,顯示了他的生命是在苦難中成長的,但直到現在這些生命的苦難依舊沒有減輕。
從第15節看出這個人很可能就是一出生就患了極大的痛苦,很可能就是當時被列為不潔淨的病症,比如痲瘋等之類的病症,因此,才會連最親密的朋友也離棄了他。因為痲瘋病依照摩西法律的規定,就是需要從社區中被隔離出來(參考利未記十三:45-46)。就像這首詩的第8節所說的:「你使我的朋友們離棄我;你使我被他們厭惡。我被困圍,不得脫身。」
當然,每個人對生命際遇的感受不一樣,這首詩可以成為苦難中思考與上帝之間對話一首很好的詩歌。就像約伯在苦難中所發出的問題一樣。
3.第八十九篇:
這首詩篇和第六十三篇一樣,都是為君王祈求祝福的詩歌。這首詩歌有個特色,就是以上帝和大衛王之間的「約」作基礎而寫成的詩歌。因此,也在表明詩人內心的期待:有這麼一天,上帝會再像從前一般,疼愛以色列人民,就像祂從前疼愛大衛王一樣。這篇詩歌也是第三集詩篇的結束。
第1至4節,這首詩歌就像第八十八篇10至12節所提起的,詩人期盼上帝的「慈愛」、「信實」,這兩項才是生存和生命力的來源。而這兩項也是此篇詩歌最中心的主旨。上帝的「信實」,所表示的是上帝對所立之約堅守著,永不會改變。就像他的慈愛一樣,是永不改變的。
這裡提到上帝和大衛立了約,這約是要讓他的後代子孫都能傳承王位,這點也是上帝透過先知拿單對大衛所說的(參考撒母耳記下七:16)。
第5至18節,這是一段歌頌的詩歌,詩人在稱讚上帝有許多奇妙的作為,這種稱讚上帝的聲音,連天和地都會同樣用順服的態度,表示它們對上帝的尊崇、頌讚。因為天和地都是上帝所創造的。這種偉大的力量,不是任何神明可以比擬,像迦南人所崇奉的「海怪拉哈伯」在上帝打擊下,都將無所遁形。
詩人在這段詩歌中特別強調,上帝治理的國度,就是以「正義公道」作基礎,統治的君王所做出來的事,都會顯明上帝的「信實慈愛」。在這種國度之下的子民,都是有福氣的人,因此,唱出歡樂的歌聲頌讚上帝,隨處可聞。
第19至37節,這段詩歌是將第3至4節所說的,更為詳細敘述。
從第19節開始,一直到第27節,這段詩歌主要在說明上帝在萬民中揀選了大衛,並膏立他為以色列人民的君王。上帝答應與他同在,並且賜給他力量。最特別的地方,是上帝賜給大衛的力量遠勝過掃羅,使大衛治理之下的以色列國土疆域,從地中海直到幼發拉底河之寬闊。
第26至27節這兩節,可看出上帝和大衛之間確實有特殊的「父子」關係。
再者,是從第28至37節這段詩歌,描述上帝疼愛大衛,這種特殊的慈愛,一直延續到他後代的子孫身上。上帝要用「不變的愛」與大衛立這約,就是要讓「他的後裔中有人將永掌王權」。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30至32節,這段詩歌中雖然提起說若以色列人民違背上帝的法律誡命,上帝會因為他們的罪懲罰他們,但並沒有說要改變這約,而是懲罰,但還是會讓大衛家族的後裔繼續掌權,上帝不會收回他對大衛的應許。這可說是上帝給大衛非常特別的恩典。
第38至45節,這段明顯可以看出和前一段大不相同。也從這段詩歌中看到以色列人民顯然已經陷入了痛苦的際遇。原因是他們知道自己違背了上帝的話,離棄了與上帝所立的約。作者心中有種矛盾的疑問:上帝既然揀選大衛王朝來管理祂的子民,那為甚麼又會讓祂的子民受難?
在第39節提到「王冠丟在地上」,這句話很清楚說出國王已經被擄去當奴隸了。從第40節看到這是指耶路撒冷城已經毀了,因此,這應該是在巴比倫帝國攻陷耶路撒冷城之後,以色列人民慘敗和慘痛的際遇,他們受盡了所有的恥辱。
第46至51節,詩人從悲傷中轉為懇切地祈求上帝停止祂的忿怒,祈求上帝將從前給予大衛的慈愛、信實能再次出現在他們的身上,不要讓他們繼續受到別人的凌辱。
第52節,這節是詩篇第三集的結束,和第四十一篇13節第一集,以及第七十二篇19節第二集等之結語相同,都是歌頌上帝作結尾。
4.從第九十篇開始到第一○六篇:
是詩篇第四集,或稱為第四卷。這部分有一個明顯的主題:上帝乃是世界的主,祂是世界萬物的審判者。
5.第九十篇:
這首詩常被教會使用在安慰家中有親人過世之時,特別是第10節所說的:「我們一生的年歲不過七十,健壯的可能到八十;但所得的只是勞苦愁煩;生命轉瞬即逝,我們都要成為過去。」表示生命的短暫,就算活到很滿意的年歲,也是沒有甚麼好誇口的,因為所能誇耀的,都是生命的苦難。
第1至2節,這首詩開始說到上帝的永恆,在萬物還沒有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這位上帝是永恆的存在者,祂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因為整個時空都是祂創造的。
第3至6節,述說上帝永恆之後,緊接著就是談到人。相對於受造的人,生命是相當短促的。原因是人的本質是塵土。作者用上帝來跟人相比,時間的差距就相當大;上帝已經有一千年的時間,人卻是只有短暫的一天,甚至連一天都沒有,只不過像夜裡的一更而已。換句話說,人和上帝之間的差距,簡直就是千年和一瞬間那樣大的差別。其實,詩人要讓大家知道,上帝是永恆的,人是有限的,且是非常受限,不僅在年歲,也在各種能力上都像歲月一樣,就算有甚麼特別成就,也不過是一瞬間就消失了,甚至連留下痕跡也沒有。詩人用夜裡發生的「夢」、「凋萎枯乾」來形容,表示在人不知覺當中,就消逝了。
第9至12節,詩人認為人生命的短促,必定和上帝的生氣有關係。人在上帝面前,所有一切罪狀都顯露出來,無法隱藏。就像希伯來書第四章13節所說的,每個人都只能赤裸裸地面對上帝,接受祂的審判。詩人甚至認為人生命的歲月,也不過是八十歲,但就算是這樣,回頭一盼,就是「勞苦愁煩」,甚麼也沒有。第12節提到「智慧」,這一詞在聖經中表示的意思,是指認識上帝。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認識上帝。若是沒有,生命就會轉眼成空。
第13至17節,這段詩歌是詩人在向上帝祈求,懇求上帝在人有限的年歲裡,賞賜給人得到祂的慈愛,使短暫的生命,也能享受上帝賜福的喜悅。
6.第九十一篇:
這是一首含有濃厚教導的詩篇。也可說是一篇詩人在作信仰告白的詩歌。這首詩篇有個特色,就是用「啟應」的方式,因此,也是一首在公眾聚會中吟唱的詩歌,這點從詩歌的結構可看出來。例如:第1至2節,是用「我」,然後第3至8節用「你」;第9節的a句,原文是用「上主是我的避難所」,b句是「你以至高者為居所」,從第九節的b句到第13節,都是用「你」。第14至16節都是用第三人稱來表達。
第1至2節,領唱的詩人開始吟唱,說上帝是「我」的「避難所」、「堡壘」,堅定的信心說上帝是「我」的倚靠。
第3至8節,這是民眾回應領唱者所發出的頌讚詩歌。在這段詩歌中,提到上帝的慈愛會庇護倚靠祂的人,不論像是「致命的瘟疫」來襲,或是任何災害,不論是在黑夜或是白晝,都不必害怕。就算有「千人倒斃」或是「萬人橫屍」在四周,都不用怕。因為上帝一定會懲罰作惡的人。
第9節a句,就像前面所提起的,是用第一人稱的我,詩人說「我以上主為避難所」。
第9節b句至13節,只要知道倚靠上帝的庇護,上帝一定會保護到無微不至。甚至也會差派天使用手托住倚靠上帝者的腳,詩人甚至說任何倚靠上帝的人,都會得到上帝賞賜的力量,能夠制伏「獅子」和「蛇」,這是兩種對人生命威脅甚大的動物。
第12節曾被魔鬼引用來試探耶穌(參考馬太福音四:6),但被耶穌斥責。
第14至16節,這段是上帝回應倚靠祂的人。就算在患難中,上帝也會和這倚靠上帝者同在,讓他們的患難變成「榮耀」。
7.第九十二篇:
這是一首感謝、讚美的詩歌。
第1至4節,這裡說上帝就是「至高者」,這詞表示神聖、獨一、創造之意。就像第八十九篇一再重複出現的歌頌詩句,說上帝是有「永恆的愛」,是「信實」的上帝。這裡也出現「清晨」和「晚間」,表示整天都要歌頌之意。
第5至11節,這段特別提到人無法理解上帝的意念,這也是先知信息所說的,上帝的意念和人類的意念不同,相差何等的遠(參考以賽亞書五十五:8-9)。但上帝會將祂的旨意啟示給敬畏祂的人,而邪惡的人永遠不會明白。詩人在第7節將「邪惡的人」和「作孽的人」比喻成「野草」,就算長得非常茂盛,也很快就會被上帝消滅。原因是他們以為自己的茂盛很偉大,但上帝一出手,他們就都要「離散」、「失敗」,甚至發出「哀鳴」的聲音。
第12至15節,這段詩歌可對照第一篇。詩人描述相對於邪惡的人,這段詩歌說正直的人會是上帝所喜悅、賜福的對象。「棕樹」是約旦河邊最常見的植物,而「香柏樹」則是黎巴嫩最出名的樹木,所羅門建造聖殿和王宮最重要的建材。詩人說正直人就像這種樹栽種在上帝的殿,永遠有泉水流出來的地方,不會枯萎,而且會「結出果實」,而這是公正的上帝的奇妙作為。
以西結書第四十七章1至12節,先知以西結在異象中看見新的耶路撒冷聖殿,會從正門口流出永不斷的泉水,只要這泉水流經的地方,都會看見新的生命出現,甚至改變原本沒有生命的死海。
8.第九十三篇:
這是一首歌頌君王加冕的詩歌,和第四十七篇、第九十六篇、九十九篇等相同。這篇詩歌將第九十二篇所要表達的「至高者」上帝,表露的非常清楚。詩人在這裡用「大地堅立」、「寶座自古堅立」、「從亙古」上帝就已經存在,且上帝是在「高天統治」,而且祂統治的「法則永恆」等,這些在說明唯有至高的上帝才能擁有。
第1至2節,一開始詩人用「威嚴」、「能力」等詞來描述上帝,並且強調上帝的寶座就像大地堅固一般,永遠不會動搖,且是永遠長存。
第3至4節,詩人提到洪水,這是以色列文化中用來表示危害生命的力量,就像創世記第七至八章所描述的。但在至高的上帝統治之下,這些會危害生命的力量,都會順服下來。
第5節說上帝的法則很清楚,就像祂的慈愛永不改變一樣,使倚靠祂的人可以安穩自在。
9.第九十四篇:
這是一首很特別的詩歌,內容充滿了哀歌的韻味。這首詩篇不但有團體吟唱的部分(第1至7節),也有個人的哀歌(第16至23節),有智慧詞句的詩歌(第8至11節),也有訓誨的詩歌(第12至15節)。
第1至7節,上帝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因此,祂也是一切受造之物的裁決者,詩人祈求上帝對那些「邪惡的人」、「作惡的人」、「殺害寡婦孤兒」、「寄居的陌生人」等給予嚴厲的審判,因為這些人的作惡,使受到迫害的人心生膽怯,不知該怎樣生存下去。因為這些人最可惡的地方,就是作惡殘害別人還「洋洋得意」,且「誇耀」自己的「罪行」,真是恬不知恥到極點。他們之所以會這樣做,就是認為上帝看不見,就算看見也不會關心這種人間的世事。這表示他們傷害別人,並不是沒注意,而是故意殘害無辜者的生命,這是非常可惡的心態,也是藐視上帝的一種方式。
第8至11節,這段被稱為是「智慧的詩歌」。正好回應了第1至7節所提起邪惡的人的惡劣行徑。可用句流行台灣的俗語:「用膝蓋想就知道了。」指出上帝既然創造的人類有「耳朵」、「眼睛」,就是要讓人聽見祂的聲音,也看清楚上帝的道路。若是上帝造人有耳朵、眼睛,難道上帝自己沒有眼睛和耳朵嗎?因此,上帝不但會聽,也會看,而且會鑒察人內心的意念,很清楚知道邪惡的人所想的一切。
第12至15節,這段詩歌有很濃厚的訓誨、勸勉之意。第12節一開始就提到有上帝的法律教導,是件很有福氣的事,就像第十九篇7至11節的詩人所說的,會使人的生命更新,得到智慧一樣。有上帝的法律,就會明白在祂公正的審判中,祂會與祂的子民同在,永不丟棄,即使在患難中,也會保守祂的子民享有「平安」。因此,只要是「正直的人」都會知道維護「正義」,就是在回應上帝的愛。
第16至23節,這段詩歌是屬於個人的哀歌,但詩歌卻是充滿著堅定的信心。詩人表示,若不是有上帝幫助,早就生命不保了。上帝看顧被欺壓者的生命,並且安慰心中焦慮的人。上帝絕對不會和這些邪惡的人有任何來往,因為他們所做的事,都是上帝所厭惡的。不但這樣,祂一定會消滅他們。
第20節描述作惡的人常使用的手段,就是會「以法律掩護不義」,這也是經常聽見的一句「鑽法律漏洞」,或是故意編制不義的法律,所謂的「惡法也是法」,用這種方式使他們所行邪惡、殘害他人生命的事,有法律根據,成為合法。這種情形在戒嚴時代、獨裁者的身上都看得見。
10.從第九十五篇開始到第一○○篇:
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以耶和華上帝為生命的主、為王、是一切萬物的統治者。這些詩篇也因為這樣的主題,都用在聖殿的敬拜禮儀中大聲歡唱。
11.第九十五篇:
這是一首呼籲大家一起用讚美的聲音歌頌上主的詩歌。這首詩歌通常會用在季節、慶典時吟唱比較多,特別是在收割結束時的住棚節,全體民眾感謝上帝而唱的詩歌。由於第1至7節的內容和第8至11節的內容差異很大,有人認為這是由兩首不同的詩歌組合而成的。
第1至7節,這是部落或是宗族的長老,帶領所有的族人要敬拜上帝時的宣召詩歌,呼籲所有的人都要來歌頌讚美拯救他們的上帝。要用感恩的心來敬拜祂。因為這位上帝是大有能力的上帝,祂也是創造一切的上帝,不論是海洋或大地,都是上帝創造的。
第4節可參考詩篇第一三九篇8節,無論是深淵或是上天,都會看見上帝,因為祂掌管一切。
第6至7節c句是此首詩的中心,呼籲民眾要記得上帝,要聽上帝的話。第7節再次用上帝是牧羊人,祂的子民就是祂的羊群,表明這二者之間緊密的關係。聖經一再表示上帝和以色列人民之間,就是牧羊人和羊群之間的特殊關係(參考詩篇廿三:1、七十八:52,以賽亞書十四:30,耶利米書三十一:10,以西結書三十四:15,彌迦書四:8、五:4)。
第7節d句至11節,這段詩歌比較像是先知或祭司或族長的勸勉詩句。開場白就用「你們現在聽他所說的話吧」,接下來就是用上帝傳出的信息之模式,敘述以色列民族經歷過的歷史作為教材。
第8節的「米利巴」、「瑪撒」,有關這兩個地名的記事記載在出埃及記第十七章1至7節,以色列人民因為找不到水喝,而埋怨上帝。上帝要摩西用手中的杖擊打磐石,結果有泉水從磐石中流出來。「瑪撒」的意思是「試探」,用在這裡是指懷疑上帝之意。「米利巴」的意思是「鬥爭」,指以色列人民和摩西鬥爭,也和上帝在鬥爭。
在曠野漂流的「四十年」,以色列人民是一再經歷上帝奇妙的作為,但還是一再埋怨上帝,甚至還有過背叛上帝,鑄造金牛崇拜。
第11節可參考民數記第十四章26至38節。背景是摩西派十二位以色列各支族代表去探視迦南地,結果去的探子回來報告,其中有十個人一再說不能進去,進去一定會死,要不就是變成奴隸。只有猶大支族的迦勒,和以法蓮支族的何希阿(後來改名為約書亞)表示全力支持進入迦南地。這件事讓上帝大為傷心。結果決定讓年紀滿二十歲以上的人,都死在曠野,不能進入應許之地迦南。
12.第九十六篇:
詩篇第九十六至九十九篇,以及第四十七篇和第九十三篇等,都是用來歌頌上帝,認為上帝就是以色列民族的君王,以及過新年時歌頌的詩歌。這首詩歌也可從歷代志上第十六章23至33節看到這首詩的內容,也常被看成是從巴比倫奴隸之地釋放回來後所寫的,因為在以賽亞書第四十至六十六章中,可以看到許多類似這首詩歌內容的資料。因此,解釋這首詩歌也常被看成是一個嶄新的世代的來臨,因為上帝帶領以色列人民脫離外族的統治,可以返鄉重建耶路撒冷城、聖殿,和故鄉。以感恩和歡欣的心境讚美上帝的恩典,並堅信上帝就是他們的君王,會帶領他們,並以公義和信實統治他們。
第1至6節,就像第九十五篇一樣,族群或部落的長老、領袖出來,高聲呼喊所有的人都要出來歌頌上帝,而且是要「天天」都來傳揚上帝拯救的「佳音」。
第3節提到上帝的「榮耀」、「偉大的作為」等詞,都是在表示上帝的拯救之意。而第4節的「上主至大」,意思是指至高、神聖之意。
第5節的「列國的神都不過是偶像」,表示虛無,不是真實的,因此,根本就不是神(參考九十七:7)。在以賽亞書第四十章18至26節、第四十一章23至24節、第四十四章6至8節、第四十六章5至8節等經文,先知以賽亞都有清楚提到虛假的偶像神明之特色,這些偶像神明不但不能知道即將發生的事,自己連動也不會,還需要別人來幫助,這樣的神明又怎能拯救別人呢?不可能的事!真正的神,就是像這位詩人所說的,是「創造了諸天」的神,才是真正的神。
第6節的「大能」是指上帝拯救的力量,而「華美」則是指上帝居所聖殿之美,是無與倫比。
第7至9節,詩人在第7節這裡說「地上萬民都要頌讚上主;要讚美他的榮耀和大能」,然後在第8節b句隨即提到「要攜帶供物,進入他的殿宇」。如果「殿宇」指的是耶路撒冷聖殿,就有很特別的意思了。因為耶路撒冷聖殿獻祭的祭壇處,不是外邦人可以進入的,只有猶太人才可以進入祭壇邊。因此,當詩人這樣描述的時候,很清楚地在說明一個心中的期盼:有這麼一天,全世界所有的人民都將以耶和華上帝為主,都將以耶路撒冷聖殿為中心敬拜上帝,而這點是長久以來先知文獻中一再提出的盼望。
第9節的「俯伏敬拜」,表示用穿著聖潔的衣飾來敬拜上帝,表示一種對上帝極高的尊崇之意,有如參加婚宴的歡喜一般。
第10至13節,這段詩歌表明上帝才是真正的審判者和統治者。在祂的治理之下,「公義」是治理的基礎,信實是祂治理之下的記號,因此,所有一切受造之物,都將在這兩個基本法則之下,顯現生命的活力。
13.第九十七篇:
這也是和第九十六篇相同,都是在歌頌上帝的榮耀,因為祂是王,是統治者。
第1至5節,因為這位創造的主宰當王,所有被造之地都當歡呼歌頌,不僅是大地,也包括了島嶼。這位創造的主宰,統治的方式就像第九十六篇所提起的,公義是祂統治的根基。
從第3至4節來看,很快就會想到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經歷(參考出埃及記第十三、十九章)。這裡的「火」和「閃電」正好回應了第2節所提起的「蜜雲幽暗」,都將因此被照亮顯現出來。閃電附帶來的便是雷轟,聽到雷轟的聲音,就算是大山也會懼怕顫抖,甚至會像蠟一般鎔化掉,意思是指就算如同群山一般的堅固、穩定,只要聽到上帝的聲音也一樣(參考彌迦書一:4),因為上帝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
第6節,「諸天」,也表示所有的天使。另一方面,在以色列人民的宇宙觀中,認為天至少有三層(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二:2)。詩人用這種詞彙,主要在表示宇宙浩瀚之大,都是上帝所創造、管理。但所有上帝所創造的萬物,都要齊聲宣揚,上帝是公義的,在祂治理之下都可以看見上帝的「榮耀」。
第7至9節,第7節和第9節很清楚表明,拜虛假的偶像神明只會給人帶來羞辱,因為沒有任何神明能夠站立在創造萬物的上帝面前。
第8節的「錫安」、「猶大」,都是在表明有上帝同在的地方。
第10至12節,這段詩歌含有勸勉的韻味。告訴所有上帝喜愛的子民,要他們都清楚知道上帝喜愛他們,但厭惡邪惡者,會拯救祂的子民脫離邪惡者。因此,上帝的子民應該也要學習「憎恨邪惡的人」,這樣,邪惡的人就無法囂張,也會知道羞恥。
第11節的「光照耀」,也表示上帝的賜福、拯救,而能領受這種恩典的人,是「心地正直的人」。這種人會知道怎樣歌頌上帝、讚美上帝的聖名。
14.第九十八篇:
這篇也是屬於讚美上帝如同君王的詩,在祂的治理之下的人民,都會向這位偉大的君王唱出歌頌的詩歌。這篇詩歌的開場白和第九十六篇相同,而且結尾也是相同。且在最後一段(第九十六篇11至13節,對照第九十八篇7至9節)都有相同的主題,在呼籲所有受造的大海、大地,以及其中的生物都要歌頌上帝。
第1至3節,從這段詩歌中,可看出這首詩比較接近從被擄的巴比倫回國之作品,因為在第3節提到上帝「謹守向以色列人所作的應許」,然後接著在第3節的c句說「全地的人都看見了我們上帝的救恩」,這樣的句子清楚地說明是以色列人民在患難中得到解脫後,對上帝慈愛的回應。
上帝「行了奇偉的事」,這樣的句子通常都是指上帝伸出救援的手,帶領以色列人民走出埃及,且將紅海的水分開,讓以色列人民平安地走過去,卻同時埋葬了埃及大軍在紅海中。接著說上帝以「大能和神聖的力量贏得了勝利」,這句話跟以色列人民去打仗有關係。詩人要表達一個基本觀念:若是沒有上帝同在出戰,就沒有辦法贏得勝利。因為是上帝為以色列人民打仗。而上帝會出手打仗,是為了要拯救被欺壓者脫離欺壓者的手。上帝會這樣做,是為了要實踐祂的諾言,因為祂是「信實」的上帝,有「不變的愛」。
第4至6節,「豎琴」、「號筒」、「號角」等樂器,都是以色列人民常有,且是隨身攜帶的樂器。豎琴,這是牧羊人手上的彈弓,是一支藤條搭配著皮製的細繩,可用來攻擊野獸,也用來攻擊來欺壓的對手,就像大衛打巨人歌利亞一樣。但這種弓,也可以用來當豎琴的樂器彈奏吟唱詩歌。號筒和號角都是用羊角或牛角製作而成的吹號樂器。這說明了他們不僅僅是用口吟唱,也用這些隨身攜帶的樂器伴奏歌頌上帝。
第7至9節,第7節是對稱句型。「江河拍掌」,是指浪濤打擊的聲音。而「群山」一同「歡唱」,這是指風吹著樹葉所發出來的聲音。這很清楚表示山、海都要齊聲歌頌上帝。原因是上帝是統治者,祂用「公義統治世界」,也用「信實對待萬民」。所有的人都喜歡統治者用這兩項來治理國家。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