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229期

詩篇第七十六至八十六篇

1.第七十六篇:

這篇詩篇通常和第四十六篇、第四十八篇、第八十四篇、第八十七篇、第一二二篇等被稱為「錫安的詩歌」,原因都是在歌頌上帝的居所-耶路撒冷,或是說錫安。主要在歌頌上帝用祂奇妙的作為,擊敗那些想要侵佔耶路撒冷的敵人。這首詩篇的背景可能就是主前701年,亞述皇帝西拿基立率兵包圍耶路撒冷,猶大王希西家聽從先知以賽亞的話,率領耶路撒冷人民倚靠上帝的保守、看顧,上帝差遣祂的天使進入亞述軍營中,殺害多達十八萬五千名亞述大軍,天一亮,亞述皇帝看見這場景,趕緊率領殘餘部隊奔回尼尼微城(參考列王紀下十八-十九:37,以賽亞書第三十七章)。

第1至3節,這裡用「猶大」和「以色列」,意思是全體以色列人民。而「耶路撒冷」和「錫安」也是同意思。所謂這裡有上帝的居所、住處,指的就是聖殿。「折斷」、「毀壞」敵人的「各種武器」,這很清楚在說明任何精銳部隊的武器,出現在上帝面前都是沒有用的,上帝眼中沒有這種武器,就像埃及精銳部隊也不敵上帝對紅海下一句的命令一樣,就全軍覆沒。

第4至6節,上帝只要出斥責的聲音,萬物都會轉變,何況是人類的軍隊,更無法承受上帝忿怒的聲音的回擊。上帝的命令表明了上帝的榮耀(光榮)。

第7至9節,上帝的審判表達兩種意義,一是懲罰,另一是拯救。祂要拯救被欺壓的子民,伸手打擊強勢者的傲慢。當上帝開庭審判,沒有任何人能在上帝「面前站得住」。

第10至12節,「劫後餘生」,指被上帝拯救而存活下來的子民,感受到上帝拯救的恩典,會更清楚回應上帝拯救的愛。而所有看見上帝審判威嚴的君王,都會知道如何敬畏上帝。

第12節的「挫折」,也表示「切割」「截斷」之意。

2.第七十七篇:

這是一篇屬於哀歌的詩篇,而且是屬於團體一起吟唱的哀歌。第16至19節的詩歌中,有一半和詩篇第十八篇8至18節內容相同,也可從哈巴谷書第三章10至12節看到相似的詩歌。

第1至10節,這段詩歌詩人表示他對上帝的祈求從未停止過,日夜都在祈求,但都無法得到安慰,因為等不到上帝的回應。而詩人卻有很堅定的信心一直在等待著上帝回應。

從第7節開始到第10節,詩人提出連串的「難道」,表示他一直在問上帝是否已經「切割」了和他國家、民族之間的關係了?可看出詩人寫這首哀歌,並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整個民族或是國家的災難而寫的。詩人也回想過去的歷史經歷,整個民族的生存就是在上帝奇妙的恩典下走過來的。因此,被認為很可能是在亡國於巴比倫之後寫成的詩歌。雖然是有這麼大的苦難,還是對上帝有堅定的信心。就像當年走在曠野的日子,雖是很艱困,但卻是生存之道。

第11至14節,「我要記住你偉大的作為」,這句詩歌作這段詩歌的主題,詩人表示回想過去的歷史經歷,知道上帝有美好的旨意,和奇妙的作為,確信沒有任何的神明可以跟上帝比擬,這就像摩西在讚美詩歌中所說的相同(參考出埃及記十五:11)。

第15節的「雅各和約瑟」這種用詞,舊約聖經中只出現於此處。約瑟是以法蓮、瑪拿西這兩支派的父親,而這兩支派是北國以色列的代表,因此,用「雅各和約瑟」也是在表示以色列整個民族之意。

第16至20節,詩人提到整個宇宙都聽從上帝的命令行事,包括深淵、天空、密雲、大雨、雷轟、閃電、大地、海洋等等,表示上帝是創造者,也是指揮者、管理者。當人認識這些之後,就應該知道順服上帝的帶領,才是生命獲得拯救的途徑,就像當年上帝藉著摩西和亞倫的手,帶領祂的子民離開埃及一樣。

3.第七十八篇1-37節:

這是一首典型的「史詩」。詩人將中心點放在出埃及的整個歷史經驗,特別在曠野背叛上帝的方面,著墨甚多。從這篇史詩可以看到詩人的用心,是要他的同胞不要再重蹈覆轍,以免犯了從前祖先忘記上帝的教訓而帶來災難。應該從歷史的經歷中醒悟過來,記住上帝拯救的大恩,否則將因背叛上帝帶來更大的災難。

第1至8節,這段詩歌的開場白就很清楚,表示要「揭開歷史的奧秘」,為的是希望讓後代子孫能夠明白在他們的歷史中所發生的事,這些歷史都是詩人「所聽見所知道」,且祖先曾說過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詩人提到祖先會違背上帝的命令、旨意,是因為將上帝的誡命給忘記了。詩人強調不想向子孫們隱瞞這件事,是為了要作為大家的警惕,以免重蹈祖先失敗的覆轍。詩人也希望透過這篇詩歌,讓子孫們知道,上主有「權能和一切奇妙的作為」。

第9至20節,在第12節的「瑣安的田野」,這是指出埃及時代的埃及首府,位於尼羅河三角洲東北部的地方。這段詩歌很重要的地方,在提醒人民歷史上發生過的事件,就是北國以色列最大支派的以法蓮,他們因為對上帝的信心不足,遇到敵人攻擊就膽怯、害怕,逃走。他們的祖先曾經歷過上帝怎樣帶他們離開埃及,且走過紅海,如何在曠野中守護看顧他們,不但日夜都陪伴著他們,連在乾旱的曠野地,不但讓他們能夠有泉水止渴,也讓他們可以撿拾嗎哪。但他們還是懷疑除了嗎哪之外,上帝還能給他們甚麼食物,這件事很清楚記載在民數記第十一章,他們懷疑上帝是否能夠給他們「預備肉食」,結果上帝給予的遠超過他們所需要的,但也因為他們貪婪,而引發瘟疫猖獗,死亡慘重。

第21至31節,這段經文就是在描述民數記第十一章的背景。在曠野漂流期間,他們一再埋怨上帝讓他們遇到沒有水口渴的痛苦,也讓他們遇到沒有糧食的飢餓困境。但上帝從磐石出泉水給他們止渴,然後從天上降下嗎哪給他們不至於捱餓。他們從來沒有看見過這種從天上降下的嗎哪,因此稱之為「天上的糧食」(第24節)。這種糧食也就是第25節所說的「天使的食物」,就是指嗎哪。以色列人民相信嗎哪就是天上的天使在食用的。

這段詩歌除了述說從天上降下來的嗎哪外,也特別提起他們向上帝埋怨沒有肉可吃的事,於是上帝差遣鵪鶉飛來他們營區,讓他們都能吃飽,且還吃不完。但偏偏有人就是貪吃不厭,結果引發了恐怖的瘟疫,第31節說這次的慘劇,導致死去許多「壯士」,都是「以色列最優秀的青年」,確實是件很悲慘的事。

第32至37節,這段詩歌看起來很像福音書記載當時猶太人領袖,一再看見神蹟,卻還是不相信耶穌就是上帝差遣到世上來的救主一樣。以色列人民在曠野確實是一再經歷到上帝所行的神蹟奇事,但他們是一再經歷到,卻瞬間又忘記了上帝奇妙的作為,持續犯罪,因此,上帝出手懲罰他們時,他們就在痛苦中表示悔改、懺悔。但轉眼間就又忘記了。這很像先知以賽亞傳出上帝的話所說的,以色列人民是「用唇舌尊敬」上帝,但「他們的心卻遠離」上帝(參考以賽亞書廿九:13),並不是真心實意在敬拜上帝、聽從上帝的旨意,對與上帝所立的約,一再毀約,這是上帝最為難過的事。

4.第七十八篇38-72節:

第38至39節,這兩節也是整本聖經所要表達的一個重要信息:上帝有永遠不變的愛。祂一再容忍、不快發怒,知道人只不過是用塵土所造、脆弱的人(參考出埃及記十五:13,民數記十四:19,詩篇一○三:8-14、一四五:8,彌迦書七:18)。

第40至42節,這三節是為接下來的第43至51節作前言。表示以色列人民甚少知道要感謝上帝,總是一再埋怨上帝,認為上帝並沒有依照他們所需要的那樣,樣樣都替他們準備好、滿足他們。

從第43節開始,一直到51節,就是在簡略地述說出埃及記第七至十二章,以色列人民的祖先出埃及之前,上帝用十項大災難嚴厲懲罰埃及國王和人民,最後把以色列人民帶領出來。

第51節「含帳棚中強壯的頭胎」,埃及人一直被看成是挪亞後裔(參考創世記十:6),這節的意思就是指出埃及的時候,埃及人的長子都因為上帝的怒氣去世了。

第52至53節是離開埃及之後,經過紅海,進入曠野漂流的生活。

第54至55節這兩節說到上帝帶領他們進入迦南地,並且讓他們可以住在耶路撒冷(這已經是到了大衛時代)。第55節是約書亞的時代。

第56至64節,「試探並背叛了至高的上帝」,這點早在以色列人民的祖先離開埃及進入曠野之後,就一再出現,甚至重塑金牛崇拜,認為那才是他們的神(參考出埃及記三十二:1-24),引起上帝極大的忿怒。這段經文主要是以早期所羅門王之前的以色列國之現象來敘述。

當以色列人民進入迦南地,過著富庶的物質生活後,竟然離棄賜福他們的上帝越來越遠,也越來越離譜。鑄造偶像崇拜,且是從君王帶頭,全國人民跟著做,從所羅門王晚期開始,直到分裂後的南北兩國都一樣。

第60節的「示羅」,這是在大衛王朝以前以色列人民敬拜上帝的宗教中心,因為那時約櫃都是放在示羅。

第62至64節可清楚看出北國以色列在亞述和巴比倫帝國入侵後所帶來悲慘的景象。

第65至72節,這段詩歌說明上帝決定放棄北國以色列,看顧南國猶大。第67節用「約瑟的後裔」和「以法蓮支族」來表示北國以色列。然後在第68節用「猶大」來表明南國。「錫安山」指的就是耶路撒冷,最後詩人用「大衛」來表示,上帝所喜愛的是像大衛這樣的領導者,不但忠實於上帝,也知道怎樣帶領人民歸順上帝的旨意。

綜觀這整篇詩歌,都在強調一點:人的軟弱,若是沒有上帝的憐憫看顧,人很快就會離棄上帝的旨意、道路,偏行己路,導致上帝忿怒,就消滅了。

5.第七十九篇:

這是一首哀歌,且是團體使用的哀歌。主要在為耶路撒冷聖殿被敵人褻瀆而唱的哀歌。

第1至4節,「外族人侵入」,這句話已經清楚說明了主前第六世紀586年,巴比倫帝國的軍隊攻陷耶路撒冷,並且摧毀了聖殿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從第2至3節可看出,城內死傷慘重,慘不忍睹的景象可從耶利米哀歌第二章20節、第四章10節看到。從最興旺到衰微到滅亡,人民被擄去當奴隸,被人嘲笑、諷刺等,都是很正常的事,因為沒有人會同情,而仇敵只會幸災樂禍。

第5至7節,詩人呼喊上帝,祈求上帝息怒,不要繼續對祂所揀選的子民發怒氣。

第8節可看出此詩的特色,作者認為遇到這樣的災難,是上帝所允許的,因為是「和祖先的犯罪有關」。這裡所說的和祖先犯罪有關,指的是拜偶像,離棄上帝。出埃及記第二十章5節和耶利米哀歌第五章7節的經文中,都提到拜偶像所帶來的懲罰,是延禍到子孫,甚至是到三、四代。

第9至10節,詩人再次祈求上帝的拯救和憐憫,這樣敵人才不會一直問以色列人民的上帝到底在哪裡,意思是他們的上帝根本就不要他們了才會發出這樣的質疑(參考詩篇四十二:3、10、一一五:2)。

第11至12節,詩人的背景是被擄到巴比倫去當奴隸,並呼求上帝懲罰那些羞辱上帝神聖之名的敵人。這裡詩人祈求上帝用「七倍」來回應那些羞辱上帝之名的人,意思是指不要憐憫這種人。

第13節,詩人已經開始感受或是看見上帝的拯救正在顯明。因此,他發出感謝的詩歌,知道上帝正要伸出救助的手來幫助他們。

6.第八十篇:

這首詩篇和第七十九篇很類似,不過歷史背景卻不相同,都是屬於集體吟唱的哀歌,是一首祈求上帝「復興」以色列人民的詩歌。

第1至3節,「以色列的牧者」,這是聖經作者一再表達的方式,上帝就是祂的子民的牧者,祂的子民就是上帝的羊群(參考詩篇廿三:1、七十四:1、七十八:52,以賽亞書十四:30、四十:11,以西結書三十四:11-16,彌迦書四:8、五:4)。進而認為君王、領袖等,都是上帝委託的牧人(參考歷代志上十一:2,詩篇七十七:20、七十八:71-72,以賽亞書五十六:11,耶利米書廿五:34,以西結書三十七:24,撒迦利亞書十一:4)。

從第2節詩句可看出這是屬於北國以色列的詩。因此,很可能指的是主前721年亞述帝國入侵撒馬利亞的時代。

第3節提到「復興我們」,和第7節、第19節等節相同,是此首詩篇的「副歌」。

第4至7節,這句「萬軍的統帥」在詩篇中一再出現,在這篇就出現有四次之多(參考第7、14、19節)。在先知的文獻中,這種方式稱呼上帝比較多,特別是先知以賽亞、耶利米、撒迦利亞等特別多。作者喜歡用這樣的句子來表示,上帝是個大有能力的救主,倚靠祂就能得到得救的力量。詩人在這裡祈求上帝拯救他們,復興他們,不要再讓仇敵「任意愚弄」他們。

第8至13節,在這段詩歌中,詩人用「葡萄樹」來表示以色列民族。說上帝就是從埃及將這棵葡萄樹帶出來,栽種在新開墾的土地上,這種比喻的方式也出現在以賽亞書第五章1至2節。但問題是這棵特選的葡萄樹苗,長大後卻變了種,因此,讓上帝傷心,任它給人踐踏。

第14至19節,詩人祈求上帝重新看顧這棵祂親自精選的葡萄樹,重新栽培,使之茁壯起來。只要有上帝看顧、保守,他們就能興旺起來,祈求上帝顯示祂的慈愛。

7.第八十一篇:

這一首詩歌,和第五十篇、第九十五篇相同,都是屬於節期的詩歌。但不太清楚這篇到底是為甚麼節期所寫。

第1至5節a句,從第3節所提到的「要在初一、十五日,吹號慶祝」這句話,可以想像這節期的慶祝時間長達兩個禮拜之久。根據利未記第廿三章23節以下的記載來看,這節期包括了新年、贖罪日和住棚節,很可能就是在新年和住棚節的時候使用這首詩。這首詩歌最重要的是在提醒以色列人民,千萬不要忘記上帝的恩典,因為祂是帶領族人出埃及的上帝。即使過去有人不聽從上帝的話,祂還是深深愛著以色列人民。

第5節a句「出發攻擊埃及」,這是指帶給埃及的十大災難。

第5節b句至10節,這是一段回顧在曠野漂流時的詩歌,述說上帝就是拯救他們脫離埃及的主宰,在曠野漂流的時代,只要他們有任何困難,上帝都會用各種方式來顯現,並且用實際的行動來救助他們,只希望以色列人民會忠實於上帝,不要去拜外族的虛假神明。

第11至12節,這兩節很清楚說明了以色列人民悖逆上帝,他們的心頑梗,不肯聽上帝的話和勸告。對這樣的人,上帝會「任憑」他們繼續這樣下去。使徒保羅也提出相同看法(參考羅馬書一:24、26、28)。

第13至16節,第13節和第8節相同,都是上帝的呼籲,只要以色列人民願意聽從上帝的話,上帝必定會伸手救助,不但這樣,上帝會賜福給聽從祂的話語的子民最好的禮物,就是永遠飽足。相對的,上帝會懲罰悖逆祂的子民。

8.第八十二篇:

這是一首很有意思的詩歌。作者開頭用上帝開天庭會議,審問那些受祂之託管理事務的代表。這種描述上帝在天庭開會的情形,也出現在列王紀上第廿二章19至22節,約伯記第一章6至12節、第二章1至6節,撒迦利亞書第一章7至17節、第三章1至5節,以賽亞書第六章1至13節。

注意第1節,這節提到的「在諸神的會議中行判斷」,然後說「諸神」列席在會議中,這裡的「諸神」,表示「天使」的意思,並不是指很多神明。而天使也可以指上帝所特別揀選的僕人。

第2至4節,這是非常重要的詩句,說明了上帝的特性,也希望祂的子民能將上帝的這種特性表現出來,就是要行公義,好憐憫。而這些都是摩西法律中特別強調要實踐的規定(參考出埃及記廿三:6,申命記廿四:17、廿七:19)。

第5至7節,特別注意第6節的這句「你們是神」,表示他們都代表著上帝,如同創世記第一章26節所提起的,人都是用上帝的形像所造一樣,也代表著「是至高者的兒子」。但拒絕聽從上帝的話的結果,就是失去了上帝的保守,結果和一般人並沒有兩樣。

第8節,詩人祈求上帝起來審判這世界,因為只有上帝才是真正公正的審判者。

9.第八十三篇:

這是一首為國家面臨危難的時候所唱的哀歌,是在祈求上帝解危的詩歌。因為幾乎四周圍的國家都派兵逼近,這時國王或是大祭司會帶領人民舉行盛大的公眾祈禱會,為國難舉哀。希望透過這種方式得到上帝的垂憐。

第1至8節,此首詩歌比較困難的地方,就是要說明的歷史背景並不清楚。因為在此段詩歌中,列出許多國家的名字。詩人祈求上帝不要靜默,因為仇敵是那樣地多,多到幾乎左右鄰國全都是。但這些名單中的國家、族群,其實算起來都是以色列民族的親戚。

第4節「讓以色列的名永遠被遺忘」,這句話清楚表明要讓上帝的選民以色列民族完全消滅之意。從摩西剛出生時,以及後來的亞述帝國消滅北國以色列,和以斯帖時代等,都在說明許多強大帝國都曾想盡辦法要將以色列民族給完全消滅。主前第二世紀的希臘帝國也曾努力過,但上帝憐憫祂的子民以色列民族。

第8節提到「世仇羅得」 ,意思是指摩押和亞捫人,他們都是羅得的後裔(參考創世記十九:30-38)。他們曾在以色列民族離開埃及進入曠野時,設法阻止他們前往迦南地,甚至是誘惑他們犯姦淫的族群。

第9至18節,詩人在這段詩歌中,祈求上帝用祂全能的手,使這些想要消滅他們的國家、族群都像糠秕一樣,很快就被風吹散,有如大風吹散塵土,或是像大火焚燒森林,這樣,想要消滅上帝子民的人,就會明白上帝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也從這裡認識上帝才是真正的主宰。

10.第八十四篇:

這是一首讚美聖殿最好的詩歌。通常用在節期到聖殿敬拜時,朝聖客最喜愛,也是必唱的一首詩歌。

第1至4節,在這段詩歌中,詩人表示他是用全部生命的力量向上帝歌頌,表示能夠住在上帝的殿宇中,是生命最大的福氣。這意思是指能夠在聖殿敬拜、歌頌上帝,是生命中最大的享受。第3節提到「麻雀」和「燕子」,在聖殿中築窩,詩人也想像牠們一樣。

第5至7節,不僅是能進入聖殿敬拜上帝的人有福氣,就連返鄉來朝聖的客旅也一樣會蒙上帝賜福他們所居住的土地,甚至他們為了要朝聖,走過的路徑都會得到上帝的賜福。這也表示了一個重要理念:只要是敬畏上帝,熱心敬拜上帝的人,連他所居住的土地也會得到上帝的賜福。

第8至9節,這兩節是代禱的詩歌,特別為君王祈禱。因為好的君王,會帶領人民以誠實的心敬拜上帝。這樣,全國的人民也會蒙上帝的賜福。

第10至11節,這兩節是對照句型,用聖殿比較一般住宅。「看門」者是指僕人,和居住在屋內的人是主人二者截然不同的身分,詩人說寧願當上帝的僕人,也不願當邪惡者家裡的貴賓。他深信上帝就是富有的主,只要倚靠祂,甚麼都有,且是豐富有餘,永不缺乏。

第12節和第4節是對應句;前者是信靠上帝的人「多麼有福啊」。後者說住在上帝殿宇中的人「多麼有福啊」。作者想表達的是:一個信靠上帝的人,必定會喜歡到聖殿去敬拜上帝。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以真實的內心回應上帝的慈愛和揀選,就是如同在聖殿中敬拜上帝一樣,這樣的人就是信靠上帝的人,一定會得到上帝的賜福。使徒保羅說我們的身體就是上帝的殿(參考哥林多前書三:16-17),而耶穌說,敬拜上帝要用真誠的心靈(參考約翰福音四:23-24)。

11.第八十五篇:

這是一首被稱之為先知的詩歌,特色就是向上帝祈求赦免,並盼望能得到上帝賜福而使國家復興起來。

第1至3節,這段詩歌中的第1節提到「讓以色列得以重整家園」,就可以知道這首詩篇是在主前538年以後寫的。主前586年巴比倫帝國消滅了猶大國,把猶大以色列人民俘虜去當奴隸,然後在主前538年,上帝透過波斯帝國消滅巴比倫帝國,然後釋放以色列人民返回故鄉。而這三節正好清楚地表達出他們剛從被擄之地釋放回來。第2節提到上帝「赦免」、「寬恕」以色列人民一切過錯,這可參考以賽亞書第四十章1至2節。因為上帝對以色列人民的懲罰已經足夠,現在收回祂的怒氣了。

第4至7節,雖然是釋放回故鄉重建家園,但以色列人民還是感覺上帝的怒氣還在。因此,懇求上帝消怒,用祂永遠不變的愛來幫助他們復興起來。

第8至13節,在這段詩歌中,詩人鼓勵以色列人民必須聽從上帝的話語,因為上帝的話才能使人免再重蹈覆轍。上帝的話語乃是公義的指標,祂的話才能使人生活在一個公義與慈愛的社會裡。這段詩歌也可參考詩篇第十九篇7至11節。

12.第八十六篇:

           這是一首屬於個人的哀歌,但可以說是一首祈禱詩歌。

這首歌的內容有許多熟悉的句子,例如:

第8 節,可將之比較以賽亞書第四十五章先知的詩歌,一再重複的一句話:「我是上主,我以外沒有別的上帝。」「我是上主,再沒有別的。」

第9節,可以比較以賽亞書第六十六章23節:「在每月的初一和安息日,各國的人民都要到耶路撒冷來敬拜我。」

第10節,可比較列王紀下第十九章15節,希西家王的祈禱詞中所說的:「你是惟一的上帝,你管理世上萬國;你創造了天地。」

第15節,可比較出埃及記第卅四章6節:「我是耶和華,是上主;我是滿有慈悲憐憫的上帝。我不輕易發怒,有豐富的慈愛和信實。」

上述這些句子在舊約聖經中一再出現。

           第1至7節,在這段詩歌中,詩人祈求上帝的憐憫、良善、豐富的慈愛與他同在,好使他能脫離死亡的威脅。因為他自覺很「軟弱無助」,因此,祈求上帝「垂聽」他的禱告。

           第8至13節,這段詩歌可看出詩人對上帝的絕對倚靠,因為只有獨一的上帝才有辦法使人從死亡當中脫離出來。也只有這位獨一的上帝所指示的道路才是正確的,他要跟隨。因為這位上帝就是真理、道路,以及永恆的生命。

           第14至17節,就像第一段詩歌一樣,詩人再次向上帝祈求用祂永不變的愛看顧他、憐憫他、拯救他。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