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219期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2-05-06 16:20
使徒行傳第六至十一章
1.第六章1至7節:
這章提供了許多早期教會的史料,這段經文說他們「選出七個有名望、受聖靈充滿、又有智慧的人」來處理分配生活費的事務。使徒們這樣做,是因為他們希望能專心於傳道、祈禱的事。這也說明了今天傳道者、長老、執事分工的一個歷史背景。
第1節,「門徒的數目日日增加」,相對的問題也隨著敏感起來。因為「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和說希伯來土話的猶太人之間發生了爭執」,原因是在分配每天的生活費上有人被疏忽了。教會之所以有分配財物的事,是跟第二章44至46節、第四章32至35節的背景有關。
第2至4節,使徒們認為應該另選出七個同工來協助。條件是「有名望、受聖靈充滿、又有智慧的人」來負責這種事務性的工作。使徒們要「專心於禱告和傳道的任務」。
第5至7節,他們順利推選七位加入同工的行列,也因為多出了同工,使辦事效率更好,信徒增加以外,值得注意的是連猶太人有「許多祭司也接受了這信仰」。
2.第六章8至15節:
從第8節開始到第八章3節止,都是記載有關司提反受難的事件,而司提反也是第一位殉教的信徒。
第8節,這節開始就說司提反「充滿著上帝的恩賜和能力」,使他能行神蹟奇事。然後在第10節又提起司提反因為聖靈「賜下智慧」給他,幫助他知道怎樣跟猶太人的宗教領袖辯論,讓他們無法「辯駁他所說的話」。這剛好應驗了路加福音第十二章11至12節耶穌所說的話。
第9節,有「從基利家」來的猶太人跟司提反辯論,使徒保羅也是基利家人。但這裡並不清楚是否就是指使徒保羅。
第11至12節,再次看到宗教領袖們是知法犯法,雖然摩西法律規定「不可作假證陷害人」(參考出埃及記二十:16),他們卻為了要陷害司提反,而作假見證。他們曾在陷害耶穌的事件上也是如此(參考馬太福音廿六:59,馬可福音十四:55-59)。現在他們用錢收買了一些人誣告司提反,說他「毀謗摩西和褻瀆上帝」。
第13至14節,猶太人有兩種事是絕對要維護的:其一是摩西法律的尊嚴。其二是聖殿的神聖。如果任何人違反這兩件事,都可以用石頭打死。現在這些作假證的人就是用這兩個理由控告司提反。
第15節,司提反並不害怕被污衊、誣告。從他「面貌好像是天使」看得出來,這表示有上帝的平安在他心中。
3.第七章
這章經文可以說是一篇簡短的以色列史。作者路加在描述被聖靈充滿、且帶有聖靈智慧的司提反,就是以自己猶太民族的歷史作基礎,傳達上帝拯救的信息。
4.第七章1至8節:
第1節,「大祭司問司提反」,這句話表示已經召開猶太人最高議會「三和林」(參考第54節),這會議由大祭司主持,成員有70名,這次是為了要審問司提反的信仰是否有問題。
第2至8節,這段歷史背景可參考創世記第十二至十七章。主要提到上帝怎樣揀選亞伯拉罕。揀選就是「以割禮為記號」。而割禮所表明的是和上帝立生命「永遠之約」(參考創世記十七:13)。
5.第七章第9至16節:
這段經文的歷史背景,可參考創世記第三十七至五十章。
這段經文以約瑟的故事為背景,談到約瑟被兄弟出賣到埃及去當奴隸,以及後來怎樣從奴隸的身分變成埃及宰相的經過。這段經文主要在說明人只要倚靠上帝的救恩,即使在困難的環境中,也可以得到賜福。
第14節,說約瑟請父親雅各和家族進入埃及時,是「七十五人」,但這數字和創世記第四十六章26至27節,及出埃及記第一章5節等記載的「七十人」並不相同。
第15至16節,這裡提到雅各和他的兒子們都死在埃及,但並不是埋葬在埃及,而是將遺體移出埃及,葬在迦南。但埋葬的地點和創世記第五十章12至14、25至26節的記載,以及出埃及記第十三章19節的記載有差異。
向示劍哈抹買來安葬用的土地,是雅各買的。而亞伯拉罕買的土地是向以弗崙購買的,地點並不一樣(參考創世記廿三:14-20、三十三:18-19)。
其實,當司提反提起祖先雅各埋葬在示劍的事,對重視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猶太人來說,感覺很不舒服。他們無法忍受司提反強調在北邊的示劍的重要性。
6.第七章17至29節:
這段經文的背景是和出埃及之歷史經歷有關。
第17節,這裡說「上帝要向亞伯拉罕實行諾言的日子快到的時候」,這是指為甚麼後來發生的出埃及神蹟。特別強調「以色列族在埃及的人口已經增加很多」,這從第14節記載的「七十五人」,到後來出埃及人數增加到「六十萬三千五百五十人」(參考出埃及記三十八:26),且這數字還是只有統計年滿二十歲以上的男人,若是包括女性和未滿二十歲的人,人數至少估計在二百萬人之多。
第18節,可參考出埃及記第一章8至11節。
第19節,可參考出埃及記第一章13至22節。
第20節,可參考出埃及記第二章1至2節。
第21至22節,可參考出埃及記第二章3至10節。
第23至29節,這段經文可參考出埃及記第二章11至21節。
這段經文的重點是放在上帝的救恩,而這救恩顯明上帝無限的慈愛。
第23節,這節說「摩西四十歲的時候,決心要了解以色列同胞的情況」,這句話表示摩西在埃及王宮四十歲的時候,開始對自己的同胞以色列人民有了憐憫之心。
要注意第25節,這一節可以說是司提反提起出埃及故事的重點,因為這一節說明了以色列人民並不是真正明白上帝的救恩。這也在隱喻著猶太人並不明白上帝差遣祂的獨生子耶穌到世界上來救贖之恩典,就像上帝差遣摩西去救以色列人民一樣。
7.第七章30至43節:
這段經文是整個出埃及故事的中心,司提反將整個出埃及歷史分成三個「四十年」,就是第23節摩西在埃及;然後第30節摩西在曠野遇到上帝的使者,受上帝呼召去埃及帶領以色列人民出來;接著是第36節說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在曠野長達四十年的經過。司提反並且將重點放在第37至39節,即上帝差遣祂的僕人摩西去救以色列人民出埃及,但是以色列人民卻拒絕上帝的救恩,還是喜歡拜偶像神明。
第30節,是摩西三個階段中的第二個階段,說到他在「西奈山附近的曠野」遇到了上帝使者,並且進一步經歷到上帝的呼召。
第35節,司提反強調摩西受上帝之命去帶領以色列人民要出埃及時,以色列人民當時是拒絕了摩西成為他們的領導者。
第37節,摩西講的這段話已經預言上帝將在以色列人民當中,興起一位拯救者,而這位拯救者就是後來以色列人民期盼甚久的彌賽亞。司提反認為耶穌就是摩西所預言以後會來的拯救者。
從第38至43節,司提反提出指控,認為從祖先到現在的猶太人,都一再拒絕上帝的救恩。寧願去拜偶像神明,這才是上帝最為難過和痛心的事。而他這樣講,正好講到了這些猶太人領袖們心中的痛。
8.第七章44至53節:
這段經文可分成兩部分;一是第44至50節,這一段經文的背景可參考約書亞記到列王紀上第六章。主要是說到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民進入迦南地,並且建立聯合王國。二是第51至53節,這段經文是司提反嚴詞批判猶太人領袖們,說他們才是真正殺死上帝僕人的兇手,從古代的先知到現在耶穌都是他們殺害的。不但這樣,司提反認為他們就是知法犯法的人。但也因為他這樣強又嚴厲的批判,最後是為他帶來「石頭死刑」的結果。
9.第七章54至60節:
第54節,「議會的議員」,這很清楚是指猶太人最高議會「三和林」的議員。大家聽了司提反所說的上述這一些話,心中確實是「非常惱怒,向他咬牙切齒」。因為他直接指出了真正問題所在。
第55至56節,司提反「被聖靈充滿」,在第六章5節推舉七位門徒時,就有提到說司提反是「一個信心堅定、被聖靈充滿的人」。這句話在表示他充滿著上帝賞賜給他的生命活力,不會畏懼艱難。在這裡很特別的是他「舉目望天」時,就「看見上帝的榮耀,又看見耶穌站在上帝的右邊」,因此他說看見「天門開了,人子站在上帝的右邊」,因為這樣的見證,使他反而被議會的議員認為是褻瀆了上帝的神聖。
第57至58節,這兩節可看出議會的議員是多麼地忿怒,特別是這些宗教領袖們,是氣到「用手掩耳」,還親自動手抓住司提反,馬上就判決把他拖出城外要「用石頭打死他」。這樣就等於是判司提反褻瀆了上帝一樣。
第58節的「名叫掃羅的青年」,很可能就是後來迫害基督徒的掃羅。
第59至60節,司提反在石頭打擊之下求主耶穌「接納」他的靈魂,和「不要把這罪歸給」這些打死他的人。他面臨死亡的態度正好和耶穌死在十字架上之際所說完全相同(參考路加福音廿三:34、46)。
10.使徒行傳第八章:
這一章是基督教會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史料,說到早期宣教工作之所以會向外擴展到外邦人地區去的原因,是因為在耶路撒冷受到迫害的緣故。再者,將福音往外邦地去傳開的,是信徒,不是使徒。這一點對今天的宣教工作應該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這一章是以最早被推選出來的七位門徒之一的腓利在撒馬利亞地區,以及向外邦人傳福音作為主要架構,說明福音往外傳開的情景。
11.第八章1至4節:
這章開始就清楚說明司提反的殉道,跟掃羅有密切關係。再比較第3節,可看出掃羅是當時在逼迫基督徒的主要執行者。
也從這裡看到早期教會開始受到迫害是來自猶太人。再者,也從第1 節看到真正受到迫害的,是信徒,而使徒們似乎在迫害中沒有大恙的樣子。這點也是經常被提出來討論的問題之一。
有一種看法是認為這些從僑居地回來耶路撒冷的人當中,很多人接受耶穌的信仰,卻也同時引起猶太人宗教領袖的不滿,原因是可能已經失去了很多猶太人應該維護的傳統習俗,使他們看來很不順眼。因此,他們找這些外國回來卻相信耶穌的僑民出氣。
再者,使徒之所以沒有離開,有可能是他們因為被聖靈充滿,曾被猶太人宗教領袖逮捕入獄,還是一樣不怕,因此,就算有迫害來臨,他們也一樣堅守岡位。另外一點,因為早期教會剛開始就有好幾千人(參考使徒行傳四:4)信了耶穌,他們有責任留下來照顧他們,才有後來發展到「數以萬計」(參考廿一:20)的成果出現。
「分散到猶大」的「分散」這一詞,原本意思是「播散種子」。也就是說,這些因被迫害而逼得必須外逃的信徒,並不是去躲避災難,反而是將福音的種子散播出去了。就如同第4節所說的,他們是「到各地傳福音」。
第3節,這節提到「掃羅進行摧殘教會的工作」,而且是「挨家挨戶搜捕男女信徒」關入監牢裡。這裡雖然沒有說掃羅的手段是怎樣像第1節所提到的「極殘酷的迫害」,但可想像得到可能像司提反的遭遇一樣。
第4節,這節說出逃避迫害的信徒紛紛到「各地傳福音」。這正好說明了福音是在苦難中發展起來,就像耶穌死在十字架上的苦難,使福音開始發芽(參考約翰福音十二:24)。
12.第八章5至25節:
這段經文開始介紹早期教會推選出來七位充滿聖靈的幫助者之一的腓利(請參考六:5),他就是逃離迫害時,到撒馬利亞去。因為有聖靈充滿,因此,腓利也有行神蹟的能力。不但能醫治疾病,也有能力趕鬼。也因為這樣,撒馬利亞人得到腓利的福音事工,充滿了喜悅。
第9至13節,提到一位原本靠著行邪術過生活的「西門」。很受撒馬利亞人的歡迎,而他也很驕傲、自滿。但後來因為腓利到此城來傳福音之後,大家開始接納耶穌福音的信息,連西門也相信了。他接受腓利的施洗,看到腓利大有能力行神蹟奇事,就覺得很驚奇。
第14節,福音廣傳的消息傳回了耶路撒冷教會,大家心中的喜悅可想而知。因此,就差派彼得和約翰到撒馬利亞去訪問和鼓勵信徒。這也表示耶路撒冷教會已經成為當時所有外地福音事工的中心,另一方面,也在表示耶路撒冷擁有「權威」的樣式。
第15至17節,這三節經文一再引起許多議論。為甚麼撒馬利亞的信徒都受洗了,還要彼得和約翰為他們按手才會有聖靈的降臨在信徒身上?而這也是後來引起這位原本行邪惡騙錢的西門的覬覦之因。比較可能的一種說法是在表示這些來自耶路撒冷的使徒,確實是在他們身上有聖靈充滿。因此,只要經過他們按手,領受按手的人就會充滿著聖靈。
第18至19節,這段經文說這位接受洗禮了的西門,他雖然是信耶穌了,但是並不是真的明白真理,竟然想用錢向彼得和約翰「買」聖靈,好讓他也能像他們一樣,按手在誰身上,誰就充滿著聖靈。從他這樣的舉止就可看出,他對信仰的認知很有問題。英文有一個字"Simony",意思是「購買聖職」,就是從這個典故來的。
第20至23節,西門這樣的舉動隨即遭到彼得和約翰的制止,並且嚴詞譴責,說他「心術不正」,且是「正在啃著嫉妒的苦果,作罪的囚徒」。
第24節,西門聽了之後趕緊悔改,求彼得和約翰為他「向主祈求」,不讓他被罪所捆綁。聖靈是自由的,不是隨著人的意思而定。這一點必須很清楚,因為聖靈是上帝的能力,上帝依照祂的旨意在行事。不是人要怎樣,就怎樣。
第25節,彼得和約翰不僅在撒馬利亞傳福音,也在回耶路撒冷的途中繼續見證福音的信息。換句話說,他們並沒有因為有迫害出現,就噤若寒蟬。而是以更加堅定的信心傳福音。
13.第八章26至40節:
這段經文是繼續介紹腓利把福音往外邦人傳開的一個具體例子。也從這段經文再次看見作者路加所強調的,福音事工不是倚靠人的能力,而是上帝的靈親自在作工。
第26至33節,這段經文說到上帝的使者讓腓利知道,怎樣幫助一個衣索匹亞的高級財務官員。
衣索匹亞是位於現在蘇丹南部境內的部落,是黑人族群。這位官員也加入了猶太宗教,因此,要上耶路撒冷去朝聖。在車上讀以賽亞書。因此,聖靈引導腓利去見他,主要是要幫助他更明白福音的信息。果然,腓利依照聖靈的指示遇到這位衣索匹亞官員,這官員表示自己並不明白所讀的這段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7至8節經文之意。
第34至38節,腓利因為有聖靈充滿,就很清楚跟這位高級官員「講解關於耶穌的福音的事」,聖靈感動,使官員請求腓利為他施洗。就這樣,他成為第一位受洗皈依基督的外邦人。作者路加有意表示:後來衣索匹亞的福音事工能建立起來,必定跟這位官員有密切關係。
從這裡也看到早期教會傳福音的具體型態:用洗禮來表明這個人已經領受了基督的記號。
第39節,可以了解腓利是受到聖靈帶領去幫助這位衣索匹亞官員認識福音的信息。而當腓利完成這項工作之後,上帝的靈就將腓利帶離開現場,這對此官員來說,有強化信仰、堅定信心的作用。
第40節,腓利是個很有傳福音恩賜的人,在使徒行傳第廿一章8至16節有記載,腓利不但自己認真傳福音,他有四個女兒「都有傳講上帝信息的恩賜」。
14.第九章1至18節:
使徒行傳第九章可說是很重要的一段史料,特別是在這段使徒保羅悔改皈依耶穌的事件,在使徒行傳中還另外出現兩次,總共三次記載這件事。除這段經文是作者路加自己在記述這件事外,另外兩處都是使徒保羅被捕後見證時說的(參考廿二:6-16、廿六:12-19)。在這三段記述中,第九章的這段是最詳細的。
第1至2節,這兩節說到掃羅是繼續迫害基督徒。這兩節如果接續在第八章3節之後,也會很通順。
第4至6節,掃羅遇見復活的耶穌,此事件中心在復活的耶穌問掃羅說:「你為甚麼迫害我?」然後又說:「我就是你所迫害的耶穌。」這兩句話很重要,因為這說明基督教信仰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認知:迫害基督徒,就是等於在迫害耶穌一樣,上帝絕對不會袖手旁觀。可以這樣堅信:迫害基督徒的信仰,等於在和上帝敵對一樣。上帝不會靜默不語。
當掃羅因為強光照射而趴倒在地上時,復活的耶穌要他起來進入大馬士革城內去,會透過他人來指示掃羅「該做的事」。而這人就是亞拿尼亞。
第7至9節,掃羅因為被強光照射而使他的眼睛看不見。跟他同行原本要去抓人的伙伴,這時候都嚇呆了,不但說不出話來,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們是只有聽見復活的耶穌聲音,卻看不見人影。掃羅就這樣有長達「三天看不見甚麼」,而這三天就像耶穌死去的三天一樣。
第10至19節,這段經文是回應了第6節所說的,耶穌要指示人來幫助掃羅,而這人就是亞拿尼亞。
亞拿尼亞這個人,在第廿二章12節介紹他是一位「虔誠、嚴守法律,深得大馬士革所有猶太人的尊重」的人,這名字的意思是「上帝是慈愛、憐憫的主」。
復活的耶穌啟示亞拿尼亞去幫助掃羅時,他原先有遲疑,但復活的耶穌要他「只管去」,因為主已經揀選了他「來事奉」福音的事工,特別是「要他在外邦人、君王,以及以色列人當中宣揚」耶穌的名。更重要的是在第16節已經預言掃羅將會因為傳福音的緣故「遭受種種的苦難」。
亞拿尼亞順服了復活的主耶穌差遣,當他按手在掃羅身上時,掃羅原先看不見的眼睛終於復原「看得見,並且受聖靈充滿」。不但這樣,他馬上接受亞拿尼亞為他施洗。
15.第九章19至25節:
復原後的掃羅隨即就開始在大馬士革傳起福音的信息,他在猶太人會堂見證耶穌就是「上帝的兒子」,這句話意思是指耶穌就是猶太人等待來臨的拯救者。
第20至21節,大家都感到相當驚訝,因為大家所認識的掃羅,是個迫害基督徒很嚴厲,且手段很殘酷的人,怎會突然變成傳基督福音的人。這讓許多猶太人無法接受,也持著懷疑的態度。
第22至25節,雖然掃羅努力見證福音,但想要殺害他的猶太人更多。有信徒知道了,趕緊趁著黑夜將掃羅從大馬士革的城牆上,用「大籃子把他從城牆上縋了下去」,讓他逃離大馬士革,以免遭受意外傷害。
16.第九章26至31節:
掃羅剛出來傳福音時,不但在大馬士革有人質疑,他回到耶路撒冷時,大家「都怕他」,沒有人「相信他是門徒」。因為司提反的事件,大家記憶猶新。
第27至30節,上帝的聖靈做工,感動巴拿巴,他就是在教會開始之初,捐出自己的田地,把錢交給使徒與大家一起分享的信徒(參考使徒行傳四:36-37)。後來在安提阿教會,他和掃羅同時被差派去傳福音。
現在在聖靈感動下,巴拿巴主動出面來見證掃羅皈依耶穌的經過,以及說明掃羅在大馬士革見證福音的事。因為這樣,耶路撒冷的信徒才敢接納掃羅,並且得到機會「大膽地傳道」。但猶太人開始厭惡他,想要殺害他。耶路撒冷的信徒就幫助他逃離耶路撒冷,讓他往大數他的故鄉去。
第31節,這節很重要,說明在當時已經有建立好幾間教會,包括有耶路撒冷的,還有加利利、撒馬利亞等地都有。因為沒有掃羅積極迫害基督徒的事件發生,因此基督徒有了一段安寧的時間,就這樣,教會在「聖靈的扶助下建立起來,人數日日增加」。
17.第九章32至43節:
使徒行傳從這裡開始到第十一章17節,都是在記載有關彼得如何將福音傳給外邦人的情形。
第32至35節,這段經文記載彼得確實有聖靈同在的能力,能夠行醫治的神蹟奇事。
「呂大」,這是距離耶路撒冷大約有四十公里遠的一個小鎮。但在彼得到此地之前,已經有人傳福音到此地,因此,他才能在此找到信徒。也在呂大這地方,他治好了一位癱瘓八年的病人以尼雅。也因為這件醫治的神蹟,使很多人「都歸信了主」。
第36至43節,這段經文是記載發生在「約帕」這城市的神蹟奇事。
作者在這段經文主要說明被聖靈充滿的彼得,不但有醫治的能力,且就像耶穌一樣大有能力使死人復活。這裡介紹一位名叫「大比大」的女信徒,做了很多美的事。她因為生病死了。
約帕的信徒趕緊跑去呂大求彼得來約帕幫助大比大。果然,當彼得到約帕時,看見大比大已經去世,於是他用命令的語句,要「大比大,起來」,就這樣,大比大果然復活了過來。因為約帕(現今地名叫「海法」Jaffa)是個海港區,來往的商賈客旅很多,也必定會將此件神蹟傳揚出去。
18.第十章:
這一章主要也是在說明彼得怎樣將福音傳給外邦人,就像腓利將福音傳給衣索匹亞的太監一樣。福音之所以能夠突破原有的環境限制,是因為聖靈在作工,不是人本身有甚麼大能力。
19.第十章1至33節:
這裡特別提起羅馬軍官哥尼流是個「虔誠的人」,並且是「一家人都敬畏上帝,常常慷慨賙濟貧窮的猶太人」,這位羅馬軍官很像路加福音第七章所描述那位疼愛猶太人的羅馬軍官。也從這裡可以看出當時統治猶太人的羅馬政府,也有好的羅馬軍官,對猶太人相當友善。其實,這也是作者路加寫福音書和使徒行傳的特色,他很會挖掘外邦人的好處,例如他在福音書中時常描述撒馬利亞人的優點。
凱撒利亞城,這是為了要紀念羅馬皇帝奧古斯都而命名的,純粹是個羅馬人居大多數人的城市。在前面有提過腓利在這裡有好的見證。
第3至8節,這段經文是這位羅馬軍官哥尼流在祈禱中,突然有天使出現對他說話,要他派人到約帕去請彼得來。作者路加在這裡說上帝也會聽「敬虔」的「外邦人」的祈禱(參考約翰福音九:31)。於是哥尼流就派「兩個家僕和平常伺候他的一個敬虔的侍衛」,一起去約帕請彼得來凱撒利亞。
第9至16節,這段經文是描述彼得怎樣獲得上帝的啟示。上帝啟示彼得的方式很特別,讓他連續三次看見一堆食物,這些食物有「各種飛禽走獸,又有爬蟲」等,很多是猶太人傳統生活上認為「不潔淨」的東西,但上帝卻要他吃下去。彼得表示從來不吃這些不潔淨的東西。所謂不潔淨的東西,是根據利未記第十一章所記載,甚麼東西是潔淨可吃,甚麼東西是不潔淨不可以食用。
第15節是這個啟示的中心主題:「上帝認為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污穢。」人常常把上帝創造的東西分成「好」與「壞」,而所依據的標準往往是和人的需要之多寡有關,且這種標準也受到人的價值觀念影響,但常常忘了萬物是來自上帝奇妙的創造。創世記在描述上帝創造每一樣東西之後,都會說一句話:「上帝看......是好的。」上帝看為好的,人將之分成「好」與「壞」,這就有問題了。
第17至33節,這段經文說出了上帝奇妙的作為。祂透過天使去啟示哥尼流派人去邀請彼得,另一方面是透過從天上降下的食物,讓彼得知道在上帝眼中,每個人都是祂所疼惜的子民,都需要福音信息的滋潤。就這樣,彼得決定要跟哥尼流的僕人去凱撒利亞哥尼流的家,傳福音給哥尼流聽。因為這就是上帝要他做的福音事工。不但彼得自己去,在約帕也有六個信徒跟彼得一起前往。
第25至26節,哥尼流雖然貴為羅馬統治者,但看見彼得時,卻謙卑到俯伏在他腳前,彼得連忙扶他起來。然後哥尼流說明邀請彼得來的原因。
第27至29節,彼得看見哥尼流家裡已經有許多人在等候了。這表示彼得此趟之旅,等於在凱撒利亞傳福音給眾人聽一樣。
第30至33節,哥尼流也說明了他親身的際遇,看見上帝的天使出現在他面前,要他去請彼得來他的家。然後表示在他家裡的人都是準備要聽彼得傳講福音的人。
20.第十章34至43節:
「現在我確實知道,上帝對所有的人都平等看待。」這是很重要的一句信仰告白,也是對生命的認知。無論是誰,在上帝面前大家都一樣。
第35節,可以說是作者路加在這個事件中最想要傳達的信仰認識。要說出這句話,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果比較一下加拉太書第二章11至13節,就會發現彼得雖然此刻講得很堅定,卻也有軟弱的時候。
從第34至43節,可以說是彼得的見證。這段見證文中,彼得很簡略地介紹了耶穌,因為有上帝聖靈和大能的同在,使他走遍各地,都能行神蹟奇事,幫助所有遇到困苦的人。
第39節,彼得說他和其他門徒是耶穌從死而復活的見證人。
第40至41節,彼得說他們所要做的見證,就是見證耶穌確實復活顯現給他們看見,他們也曾和復活的耶穌「同吃同喝」。
第42至43節,彼得說復活的耶穌差派他們到處去傳福音給眾人聽,並且要見證耶穌就是上帝所差到世界上來的救主。只要信靠他的人,「藉著他的名」,罪能獲得上帝的赦免。
21.第十章44至48節:
因為彼得和哥尼流的見面,是上帝親自安排的。也因為這樣,聖靈就親自降臨在所有聚會的人當中,他們一面聆聽彼得傳講的信息,一面領受聖靈的充滿,感動他們的心靈。
第45至46節,使徒行傳作者路加一再表示聖靈是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參考路加福音三:22,使徒行傳二:3)。這裡說聖靈顯示出來的,就是哥尼流家裡的人都會說「靈語」,並且也會「頌讚上帝的偉大」。
再者,第45節也提供另一個很重要的認識:聖靈也會降臨在外邦人的身上,因為他們也聽信福音。聖靈是伴隨著上帝的福音事工,不是伴隨著族群,更不會隨著人的私慾、利益。為福音事工作見證的人,或是喜愛聆聽福音信息的人,都會得到聖靈的啟示、引導。
第47至48節,再次看到早期教會非常重要的信仰行動:奉主耶穌的名為人施洗。彼得在哥尼流家裡的經驗,也是後來使徒保羅在腓立比遇到呂底亞所經歷的。
22.第十一章:
這章也是基督教會歷史上很重要的文獻。這章提到兩件非常重要的事,一是關於彼得到哥尼流家去傳福音,並為他家裡所有的人施洗,結果引起了耶路撒冷信徒的議論,雖然說這件事很快就平息了,其實只是沒有浮出檯面而已,等到使徒保羅後來在外邦地區傳福音,這問題再次引爆起來。二是這章也提供了很重要的歷史資料,就是巴拿巴去大數找掃羅來安提阿教會傳福音,也幫助安提阿教會成長,且後來成為外邦地區福音事工的中心。
23.第十一章1至18節:
彼得在凱撒利亞哥尼流家裡所做的事,一定是很轟動,才會有人很快地將消息傳回到耶路撒冷教會。
第2至4節,「主張外邦人也必須領受割禮」,這種看法的人顯然是將割禮看成遠比耶穌的救恩更重要。因此,他們責怪彼得不但是去未受割禮的外邦人家裡「作客」,還跟他們「一起吃飯」,在這些人的心中,他們認為彼得已經先把自己污穢、不潔淨了,怎麼能繼續傳福音的工作。因此,逼得彼得必須將「整個事情的經過一一向他們解釋」。
第5至17節,這段經文可說是第十章1至33節的濃縮。
彼得強調所有的行動,都是來自上帝聖靈的啟示,不是他自己作主。他特別強調上帝給他的啟示,是只要上帝看為潔淨的,人就不能看為不潔淨。
再者,彼得舉證,他不是自己一個人去,而是還有約帕教會六個信徒陪伴他同行,那些人都可以見證在哥尼流家裡發生的美好成果。
第16節,彼得引用耶穌教導所說過的話,施洗約翰是用水施洗,但耶穌說他們後來的施洗將帶有聖靈的恩賜。因此,彼得在這裡要表達在哥尼流家裡所行的洗禮,並不是他個人,而是聖靈親自在施洗。
第17節,彼得強調「上帝把這恩賜也賜給這些外邦人」,這句話已經說出了上帝拯救的恩典,並不是只有停留在猶太人當中。而且上帝拯救的恩典,不會被割禮所限制。因此,他說:「我是誰,能夠阻擋上帝的工作嗎?」
第18節,原本用很強烈語氣質問彼得的人,「就不再批評」,而且都頌讚上帝救贖的恩典,因為上帝把「悔改而得生命的機會也賜給外邦人了」。這裡看到「悔改而得生命」,這是作者路加要表達的信仰中心。
24.第十一章19至30節:
這段經文是很重要的教會史文獻。
第19至21節,再次提到司提反受難殉教的事件,有些學者認為是第七章54節至第八章3節的重複記事。若是,這裡的記載顯然是比較清楚。
作者說信徒在迫害之下,遠走到「腓尼基、塞浦路斯,和安提阿」等地方。除了向猶太人傳福音外,他們「也向希臘人傳講有關主耶穌的福音」。這也說明了福音的信息是在迫害之下擴散到更遠、更廣的地區。因此,遇到迫害時,反而會使福音事工增長更快。
第22至26節,再次看見耶路撒冷教會已經成為最早期教會時代的中心,似乎有「母教會」的樣式。當他們聽到福音廣傳在上述這些地區,是「有許多人信了,歸向主」,原因是有「主的能力跟他們同在」。因此,他們差派巴拿巴去安提阿訪視福音事工發展的概況。
第23至24節,這裡說巴拿巴到安提阿教會,「看見上帝賜福給那邊的人,就很高興」,他也鼓勵信徒們要「專心一意地信靠主」,連他在安提阿的見證,也幫助了很多人。可見大家對福音信息的渴慕。
在第四章36節作者路加就已經介紹過巴拿巴是塞浦路斯的利未人,名叫約瑟,使徒們叫他巴拿巴,意思是「鼓勵者」。他賣掉了自己的一塊田地,把錢拿來, 交給使徒。而在這裡,作者說他「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有堅強的信心」,也因為他的緣故,使許多人信了主。
第25至26節,這兩節很重要,說巴拿巴找掃羅當伙伴,一起在安提阿投入福音事工。巴拿巴就是介紹掃羅,且為掃羅作保給耶路撒冷教會(參考九:27)。這裡說「基督徒」這個名稱是從安提阿這裡開始的。其實,原本「基督徒」的名稱是帶有藐視、戲謔的含意在裡面。但也有可能是要區隔出猶太教徒和基督徒的差異。因為羅馬政府承認猶太教,並不承認其他宗教信仰,原因是羅馬政府正在推動其統治區的人民,只能信奉羅馬皇帝是他們的神。因此,當這個「基督徒」名稱被定義出來後,也是羅馬政府加入迫害的開始。
第27至30節,這裡說有「幾個先知從耶路撒冷下安提阿去」,表示在早期教會中也有先知。這也在隱喻著早期基督教會就是傳承了舊約時代,因此,代表著舊約傳承下來的,不僅是在猶太人當中,也擴散到外邦人地區了。原因是從耶穌的救恩開始,打破了族群的界線。
在幾位先知中,只有記下「亞迦布」這個先知的名字。他得到聖靈啟示,說「天下將有嚴重的饑荒」,後來這件事果然發生,就是在主後「克勞第」當羅馬皇帝年間,而他是在主後41至54年期間執政,發生過糧食欠缺的威脅。因此,安提阿教會的信徒都踴躍捐輸,然後將所捐出來的款項託掃羅和巴拿巴帶去耶路撒冷。
後來,使徒保羅(就是掃羅)無論到哪裡去傳福音,都會鼓勵當地的信徒一起關心耶路撒冷教會貧困信徒的需要(參考哥林多前書十六:1-3,哥林多後書八:1-4、九:1-2)。他希望藉著這樣的愛,能讓耶路撒冷教會的信徒感受到外邦教會信徒的愛,而認同他們、接納他們,使以猶太人為中心的耶路撒冷教會,和以外邦人為中心的安提阿教會,有個美好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