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216期

約翰福音第七章37節至第十二章

1.第七章37至39節:

從利未記第廿三章36節、民數記第廿九章35節等經文來看,可以看到住棚節應該是前後有八天,第八天也是安息日。在這節期間,祭司要到耶路撒冷東南角的地方有個西羅亞池取水回來,然後把這些水澆在整個祭壇上。耶穌利用這種活動來說明他就是生命的「活水」,這也是在第四章13至14節他向撒馬利亞女人所說的。

第39節,耶穌表示只要有聖靈降臨,就會有如活水般的力量永不停止地泉湧出來。最後一句說那時耶穌還沒有得到榮耀,意思是指那時候耶穌還沒有受難、復活。而教會就是在耶穌復活之後,因聖靈充滿而出現的。

2.第七章40至44節:

這段經文再次提到當時的民眾聽了耶穌教導之後起了紛爭。有的人認為他「確實是那位先知」,意思是指猶太人期待已久要來的先知。也有人直接就指耶穌是「基督」。但也有人喜歡看出身的背景,並且認為基督不會從加利利出來,而應該是猶大的伯利恆,這種看法是受到先知彌迦信息的影響(請參考彌迦書五:2)。但不論如何,想要逮捕耶穌的計謀一直沒有消除。沒有人下手,很可能都跟節期間群眾太多,怕因此而引起暴亂。

3.第七章45至52節:

聖殿警衛因為聽了耶穌傳講的信息,也深受感動,因此,他們沒有將耶穌逮捕回去而遭到祭司長和法利賽人的責問。這些猶太人領袖認為「不明白摩西法律的愚民是該受詛咒的」,意思是指只有外邦人才是不懂摩西法律的人,這樣的人是沒有水準的,也只有這種人才會相信耶穌的話,聽得下他傳講的信息。

但「尼哥德慕」聽了之後持相反的意見,認為不應該這樣論斷任何人,必須經過調查才能說這樣的話。這些宗教領袖聽了之後,很不客氣地指出尼哥德慕也是屬於沒有水準的人,因為若他有水準,就會知道聖經中沒有記載加利利有出過先知。這種話有如拿但業第一次聽到腓力說「拿撒勒人耶穌」之後,就說出拿撒勒不會出甚麼好東西一樣。

4.第八章1至11節:

這段經文是大家很熟悉的一個故事。這是一則非常特殊的故事,應該說是經過特別設計的,主要是想要抓住耶穌的把柄好陷害他。

第1至2節,耶穌自己到橄欖山去,雖然沒有說去做甚麼,但在這麼多人的節期,他總是喜歡避開眾人,獨自去祈禱。就像後來在逾越節期間也是到橄欖山的客西馬尼園祈禱一樣。當他從山上下來時,就有「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帶來一個女人;她是在行淫時被抓到的」,這依照摩西法律規定,就像第4至5節所說的,是必須用石頭打死。

猶太人有三種罪是死刑:一是拜偶像,二是殺死人,三是姦淫。這個女人既然「是在行淫時被抓到的」,依法是死刑無疑。但是,他們沒有直接將她抓去議會審判,卻帶來找耶穌問意見,且是在眾人面前問,顯然是有意要找碴的。所以第6節說他們想要「陷害耶穌」。但耶穌並不表示意見,卻彎下身子在地上寫字。

第7節,耶穌反問的這句話可說是這事件最中心的經文,因為依照聖經的教訓,在上帝的眼中,所有的人都是罪人(參考詩篇十四:2-3),難怪當耶穌提出「誰沒有犯過罪,誰就先拿石頭打她」這意見時,大家都一個個地走了,且是「從年紀大的先走」。因為根據摩西法律規定,當證人的要先拿石頭打這個女人(參考申命記十七:7),表示對所做之證詞負責。但他們一個個地走了,表示沒有人敢作證(第8至9節)。

第10至11節,耶穌要這個女人以後「別再犯罪」,很可能這個女人是被人利用作假見證的餌,或是她也拿了好處才作餌要陷害耶穌。也有可能她真的犯姦淫罪,但這種可能性不高,因為必須男的也有抓到,兩人都要用石頭打死。這裡只有抓到這個女的,顯然是有問題。

5.第八章12至20節:

從第20節來看,就知道耶穌說的這段話是在聖殿「庫房」的地方說的。這地方是男女都可以聚集的地方。這地方也是放置奉獻箱之處,因此稱之為「庫房」。

在聖殿中的每個院(包括外邦人院、女人院、男人院、祭壇、至聖所等)都必須點燈到隔天早晨天亮之時(參考出埃及記廿七:20-21)。因此,在第12節當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這句話時,對猶太人來說,那是相當深刻,且是會感受到震撼的。因為以賽亞書第六十章2節說上帝的光要照在耶路撒冷,然後在第19至20節又說上帝榮耀的光芒要永遠照在以色列人民身上。這光表明的就是生命的希望。

第13至18節,宗教領袖聽了之後隨即質問耶穌,說他「自己作證」不能成立,這句話也是根據申命記第十九章15節:「一個證人不足以定人的罪;至少要有兩個以上的證人才可定人的罪。」(參考第17節)耶穌的回答是上帝就是他的證人。

第19節,這些宗教領袖聽了耶穌回答說「差我來的父親」要為他作證時,他們就想要知道耶穌的父親是誰。其實他們知道耶穌是出自拿撒勒木匠約瑟的家庭,沒有甚麼顯赫的家世背景。因此,他們無法了解耶穌所說的差他來世界的父親是誰。這也是為甚麼耶穌會說他們不認識他之因。

6.第八章21至30節:

就像第七章34節所記載的一樣,耶穌說他們會去尋找他,但找不到。現在耶穌說他要去的地方,他們不能去,這點讓這些猶太人領袖感到迷惑,不知道到底是在說甚麼,以為他要去自殺。

第23至24節,這兩節是很重要的經文,耶穌表示他是「從天上來的」,不是屬於這世界,就像他對彼拉多說的,他的國度不屬於這世界一樣(參考約翰福音十八:36)。他說自己就是「自有永有」的,這句話表示「開始和終結」之意,也是出埃及記第三章14節所說的「創始成終」之意。

第25節,「你到底是誰?」這些猶太人領袖聽了耶穌這樣講,很難忍受。因此提出這個問題。但這句話也充分顯示了他們對耶穌的陌生。這像耶穌行了讓風浪平靜的神蹟之後,門徒看了非常恐懼,然後說:「這個人究竟是誰,連風浪也聽從他!」(馬可福音四:35-41)一樣。即使是親眼看見耶穌行神蹟奇事,也是一樣提出這種問題。

第26節,耶穌說他是受差遣來世上,因此,他「只是」從上帝領受的「告訴世人」。換句話說,誰聽了且遵行,誰就會得救。

第27至29節,耶穌再次強調有上帝與他同在,他永不「孤單」。即使他被「舉了起來」(表示釘死在十字架上之意),卻是一件極大榮耀。因為那時候,他們就會知道他就是來自天上,也是和上帝「同在」一起。

第30節,這節說出了四本福音書共同的見證,一般人聽了會信耶穌,但猶太人領袖卻是心硬聽不下。

7.第八章31至47節:

約翰福音的作者最大的努力,就是要見證一個主要信息:耶穌來自上帝,信靠他,就是信靠上帝,因為他是上帝所差遣來的。他從上帝領受真理,而上帝的真理可以使人的生命得到真實的自由。但猶太人領袖聽不懂,他們認為自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從來沒有作過「誰的奴隸」。原因是他們聽不懂耶穌所講的「真理會使你們得自由」這句話之意思。

耶穌在這裡很清楚說,犯罪的人「都是罪的奴隸」。耶穌用一個家庭來形容,兒子就像父親一樣,在家庭裡擁有地位,可以釋放奴隸得自由。因為兒子代表著父親的權柄。

第39至40節,他們強調是亞伯拉罕的子孫,而耶穌回應他們,認為若果真是亞伯拉罕子孫,就不會想要殺害他。因為亞伯拉罕聽從上帝的話,但這些猶太人領袖並不聽上帝的兒子所傳遞的信息。

第41至47節,耶穌很不客氣地指出,他們是「魔鬼的兒女」,只想要依照自己的慾望行事,並不想要從上帝的信息。上帝的信息就是真理,但他們不想聽這些,只想講不誠實、撒謊的話。若是有真理在他們心中,他們必定不會撒謊。撒謊的人不會是上帝的兒女。耶穌用這樣的說詞反駁了第41節說上帝是他們的「父親」這種說詞。

8.第八章48至 59節:

這些猶太人領袖是越聽越惱怒,他們眼中的耶穌其實就像是「撒馬利亞人, 並且有鬼附身」。猶太人若說一個人是「撒馬利亞人」時,意思就是說這個人「不要臉」、「無信且不忠」的人。而在前三本福音書都有記載猶太人領袖看到耶穌醫病、趕鬼的神蹟後,看到眾人都用歌頌上帝在回應耶穌的大能時,馬上就在眾人面前說耶穌是「靠鬼王趕鬼的」(參考馬可福音三:22)。

耶穌說自己「並沒有鬼附身」,而且強調「遵守」他的「教導的人一定永遠不死」,這聽在這些猶太人領袖耳中,簡直聽不下去,因為耶穌強調遵守他的教導的人將「永遠不死」,以及他說自己比亞伯拉罕更為偉大,甚至說自己比亞伯拉罕還更早存在。這樣的說法在當時的人聽起來當然無法接受,難怪他們不但認為他是被鬼附身,且把他的說法當成是褻瀆了祖先的榮耀,因此,想要拿石頭打他。其實第58 節也是在反應第一章1節所說的:「宇宙被造以前,道已經存在。道與上帝同在;道是上帝。」

9.第九章1至12節:

這章是以「一個生下來就瞎眼的人」被耶穌醫治好作基礎,談論的主題是:心盲、眼盲之間的差異。輔佐這個主題是守安息日的問題。可以將這個主題與馬太福音第六章22至23節的經文記載說:「眼睛好比身體的燈。如果你的眼睛好,全身就光明;如果你的眼睛壞,全身就黑暗。同樣,如果你裡頭的光變成黑暗,那黑暗該是多麼可怕呀!」

四本福音書都記載耶穌最讓當時猶太人領袖無法容忍的事,就是他對安息日的態度,他們很怕耶穌若繼續這樣在安息日行醫治的事,以後就很難約束民眾遵守安息日。他們在意的是法律規章,但卻甚少去想到,或是也不想要聽到身體痛苦者吶喊救助的聲音。

10.第九章1至12節:

雖然這裡並沒有寫出「耶穌在路上看見一個生下來就瞎眼的人」之地點,但從第7節記載耶穌要這個盲人去「西羅亞池子」洗眼睛,就會知道那應該是在耶路撒冷城的地方。因為這西羅亞池子就在耶路撒冷東南方的地方。

耶穌的門徒認為一個生下來就患了瞎眼這樣的重大疾病,一定跟他犯罪或是父母犯罪有關,這樣的觀念普遍存在東方社會。猶太人有這樣的觀念,很可能和十誡的第二誡有關(參考出埃及記二十:5),是因為上帝追究上代祖先的罪過之故。但這個觀念被耶穌給否定了。耶穌很清楚說這是要在這人身上「彰顯上帝的作為」。接著耶穌說他是「世上的光」,這句話在第八章12節就曾說過。「光」表明生命有希望,當耶穌在說這句話時,已經在說明一件事:這個在人看來是瞎眼的人,其實他的內心是明亮的。而有些人好像可以看見,但內心是黑暗的,因為看不見生命的盼望。

在前三本福音書表達耶穌看見身體殘缺受苦的人,就生出「憐憫」的心,然後伸手治好病人(請參考馬太福音二十:34,馬可福音一:41)。約翰福音的作者是用「榮耀上帝」作主題,描述耶穌對苦難者的憐憫態度,因此,不論耶穌行甚麼神蹟,都是在表達耶穌「是從上帝那裡來的」(本章33節)、是「上帝有所賞賜」(第三章27節),因此,當耶穌說要彰顯上帝的作為時,其實就是在說上帝看見這個人就生出了憐憫的心,這比討論誰犯罪更重要。

當耶穌用「吐口水在地上,用口水和著泥,抹在盲人的眼睛上」,然後要他去「西羅亞池」清洗,他沒有猶豫,就依照耶穌的話去洗,果然眼睛就此「能看見了」。他會聽從耶穌的話,就表明他的心是清潔的。結果大家都懷疑他怎麼會看見,就好像在格拉森那位被「群」鬼附身的人得耶穌治好之後,該村的人反而不安起來一樣。問他是誰治好他?他只知道是「耶穌」,且知道耶穌和了泥抹他眼睛,然後叫他去洗,他去洗了之後,就能看見。

11.第九章13至34節:

他的鄰居帶他「去見法利賽人」。他們一樣想要知道到底耶穌在他身上做了甚麼事?這人很清楚地再將經過敘述一次,但這些法利賽人堅持說不遵守安息日的人,「不可能是從上帝那裡來的」。但法利賽人這種看法也有人不同意。於是法利賽人要這被治好的人說他怎樣看耶穌。很有意思的,這人回答說「是一位先知」。這可能就是當時坊間對耶穌普遍的看法(參考馬可福音六:15、八:28)。

當這人這樣回答後,法利賽人反而開始懷疑這件醫治神蹟是造假。於是要他的父母出來見證說他的兒子過去真的瞎眼。這人的父母表示他們只知道孩子生下來就是瞎眼,至於怎樣獲得看見,他們不敢表示意見,因為他們怕法利賽人把他們趕出會堂,其實不只是他們怕,連猶太人領袖也怕法利賽人會把他們趕出會堂。因為不能進入會堂,就不能參加敬拜,而他們有個看法:沒有參加會堂聚會的人,不會得救。

這些法利賽人再次叫這人來問,他們先確定耶穌是個罪人,要這人表示是否贊同他們的看法。這人回答的非常好,他說:「他是不是罪人,我不知道;不過我知道一件事:我從前瞎眼,現在能看見了。」這正好表明他的心很清楚,只有上帝才是真正的審判者。但這些法利賽人竟然判處耶穌是「罪人」,正好顯示了他們的心很暗,不清楚自己並沒有權判定一個人是否得罪了上帝。

他們再次逼他說出整個過程,其實,這些人並不是真的想知道耶穌怎樣醫治他的經過,因為這已經講過了,只是他們不接受。他們就是要這被治好的人出來見證耶穌在安息日醫治他,是違背安息日的行為。因此,這個人用反諷的語句回應這些法利賽人,認為他們也想要「作他(指耶穌)的門徒」,但這句話一說出來,這些法利賽人認為被羞辱。因此除了撇清之外,強調對摩西的話很認識,意思是指他們知道安息日不可做工。但不認為耶穌的能力是來自上帝賞賜的。

這人很清楚表示:他知道上帝只垂聽那敬拜祂、並實行祂旨意的人。他用更堅定的語句說:「從創世以來,未曾聽過有人開了生來就是盲人的眼睛的。除非他是從上帝那裡來的,他甚麼都不能做。」這些話表示他是越來越堅信耶穌是來自上帝,才有這樣的能力在他的身上顯現出來。但這樣的回答讓這些法利賽人更氣憤。罵他。且進一步判他是在罪惡中生長的,這意思正好回到門徒問耶穌是否這人犯罪的問題上。

這位生下來就瞎眼而被醫治好的人,有一個很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就是他在面對宗教領袖們咄咄逼人的詢問,並沒有害怕,反而是更加堅定。他從回答「不知道」 耶穌人在哪裡(第12節),到「他是一位先知」(第17節),進而說「從創世以來,未曾聽過有人開了生來就是盲人的眼睛的。除非他是從上帝那裡來的,他甚麼都不能做」(第33節),這可清楚看見他是越來越清楚耶穌是誰。

12.第九章35至41節:

他因為堅信耶穌是從上帝來的,因此,就被法利賽人趕出會堂。耶穌問他是否相信「人子」?這是指是否相信救主、拯救者。他因為從來沒有看見過任何人,現在才開始學習看人。但他卻請耶穌告訴他「人子」這位拯救者是誰,他要信。當他知道耶穌之後,就用更堅定的語氣說:「我信!」這就是他的信仰告白。

耶穌為這件事做出一個很重要的結語:「我到這世上來的目的是要審判,使瞎眼的,能看見;能看見的,反而瞎了眼。」耶穌這是指心靈的眼睛。

13.第十章1至21節:

猶太人是遊牧民族,喜歡將上帝與他們的關係比喻成「牧羊人」與「羊群」。在舊約聖經中這樣的例子很多,例如先知以賽亞說上帝「要像牧人牧養羊群;他要聚集小羊,把牠們抱在懷裡;他要慈祥地帶領母羊」(參考以賽亞四十:11)。先知以西結說上帝「要親自找回他的羊群。牧人怎樣找回失散的羊,上帝也要照樣找回他的羊。」「上帝要親自作他羊群的牧人,為牠們尋找可安歇的地方」(參考以西結三十四:11、15)。耶穌的比喻中也提起牧羊人去尋找迷失的羊回來(參考路加福音十五:4-7);當他「看見一群群的人,動了惻隱之心;因為他們孤苦無助,像沒有牧人的羊群一般」(參考馬太福音九:36),他就選召門徒來投入傳福音的工作。

在這裡,他提到好的牧者,很清楚自己的羊的名字,帶領羊群離開羊圈之後,牧羊人會在前面帶著羊走,這些羊都會認識、聽得出自己的牧者的聲音。

第7至16節,耶穌將好的牧羊人和壞的牧羊人做了個對比;好的牧羊人會為羊捨命,但壞的牧羊人不會這樣,只要是看見危險,就會顧自己,離羊而去。但好的牧羊人不會這樣,他不但會將羊群顧好,而且會使羊群得到豐豐富富的生命。

第17至21節,耶穌很清楚表示,他是好的牧羊人,為羊捨命是心甘情願的,不是出於勉強。這裡說「也有權再得回」,是隱喻著他將復活。

猶太人常常聽不懂耶穌的話而起紛爭。因為聽不懂,最簡單的一種方式,就是直接說耶穌「是鬼附身的!他發瘋了!」但這樣的判斷並不是大家都接受,表示耶穌在某些猶太人領袖當中還是有影響力。

14.第十章22至42節:

這裡提到「獻殿節」,這是發生在主前第二世紀的事件。在主前170年左右,希臘皇帝安提阿哥四世(Antiochus Epiphanes)為了要摧毀猶太人文化,下命令猶太人都要吃豬肉,且生男嬰不可以割禮。他甚至在聖殿至聖所的祭壇上,殺豬獻祭希臘的神宙斯,並將宙斯的神像豎立在聖殿至聖所之處。為此事,猶大家族的「馬加比」和兄弟們,決定發起民眾勇敢抗暴,結果在主前164年打敗希臘軍隊,將之趕出耶路撒冷,然後在九月25日重新整修聖殿,之後並訂為「獻殿節」,在節期中耶路撒冷必須日夜點燈八天,一般家庭必須夜裡點燈直到天亮才息,因此,「獻殿節」又稱之為「光明節」(Festival of Hanukkah)。

第24節是很重要的一節,這裡有人向耶穌提出:「你使我們懸疑要到幾時呢?坦白地告訴我們,你是不是基督?」有人會提出這問題,必定就是第21節、第九章19節所提到的這種人。他們看見所行的神蹟,和所教導的內容都很不一樣。因此,懷疑耶穌就是那要來拯救他們的基督。

耶穌再次用牧羊人和羊群之間的關係來說明,他表示自己就是好的牧羊人,會為羊捨命。因此,跟隨他的人必定不會死亡,會得到永恆的生命。這樣,凡是相信耶穌而願意跟從他的人,他就會像好的牧者一樣,保守這些屬於他的羊,不會被死亡奪走。因為跟隨耶穌的人必定會得到永恆的生命。有永恆的生命,就不會有死亡。

第30節,這是耶穌第一次提起他和上帝是「原為一」,這句話在第十七章一再提到,這句可參考腓立比書第二章6節,耶穌原有上帝的本質,但為了要拯救世上的人,他沒有濫用和上帝同等的特權,而是自願放棄一切,取了僕人的本質,以人的形體出現在眾人面前。

第31至33節,猶太人領袖一聽耶穌這樣說,氣到極點,就想拿「石頭打他」,認為他已經犯了褻瀆上帝的神聖之罪。

第34至38節,耶穌答辯的話。注意第34節的「你們的法律」,應該是指「摩西的法律」,或是說整本舊約聖經。而這句「你們是神」,這句話是指「上帝的使者」、「代言人」(參考出埃及記四:1、七:1)。

第35節的這句「上帝尚且稱呼他們為神」,這表示上帝接納他們為「神聖子民」之意。

第36至38節,這段經文裡,耶穌說他是做天父要他做的事,就算他們不信他,也要信他的工作,意思是指應該看見他怎樣在疼惜當時社會看不起的、卑微的,甚至被認為是罪人的人,就應該相信他,天父和他是連結在一起。

  第39節,這些猶太人領袖聽了耶穌的話後,更生氣,想要逮捕他。而耶穌就像第八章59節所記載的,躲開了。在這裡耶穌是「逃脫了他們的手」。

第40至42節,還是有許多人會相信耶穌,因為他們看見過耶穌行神蹟奇事,且他們也發現施洗約翰所見證耶穌的事(參考約翰福音一:6-8、15、19、32-34、三:26、28),都實現了。因此,有很多人就相信耶穌就是他們期盼已久的拯救者。

15.第十一章:

福音書中記載耶穌使三個人從死裡復活過來,一是使會堂主管葉魯的女兒從死裡復活起來(參考馬可福音五:35-43),二是走在拿因城裡,耶穌使一位寡婦的獨生子,從死了在出殯的時候復活過來(參考路加福音七:11-15),第三個神蹟就是約翰福音第十一章,使拉撒路從死後埋葬在墳墓四天,耶穌將他從墳墓中叫活出來。

16.第十一章1至16節:

一開始就記下這件神蹟的地點是在「伯大尼」,生病的人名叫「拉撒路」,家裡尚且有馬大和馬利亞這兩位姊妹。

第2至3節,這裡特別註明這位馬利亞就是第十二章3節記載用極珍貴的純哪噠香油膏耶穌。他們顯然跟耶穌關係非常密切,因此,姊妹兩人特地差人去跟耶穌說,她們的弟弟拉撒路已經去世了。

第4節,約翰福音的作者再次以「要榮耀上帝」(參考第40節),來描述耶穌行神蹟的意義。耶穌有醫治病人、趕鬼、使死人復活的能力,就是來自「上帝的賞賜」(參考約翰福音三:27)。因為這緣故,耶穌知道該在甚麼時候才去伯大尼關心這件好友拉撒路去世的事。

第5至13節,這段經文說耶穌和這個家庭關係非常好,他聽到消息後,並沒有立即趕過去,而是繼續住在約旦河對岸(參考十:40),這有個理由是在第8節提起的,猶太人領袖曾認為他有褻瀆聖靈的罪嫌。

耶穌再次用隱喻的方式表明他就是世上的光(參考八:12、九:5),讓沒有希望的人看見生命的盼望。因此,他決定帶著門徒一起去伯大尼,並且很清楚地說要去把「睡著了」的拉撒路「喚醒」過來。其實,耶穌在這裡說「睡著了」之意思是指「死了」。但門徒聽他這樣說,並不明白耶穌是要使拉撒路復活過來,於是回答說「如果他是睡著了,他會好起來的」。新約聖經經常用「睡覺」表示死亡(參考馬可福音五:39),原因是在表明信耶穌的人,不會死,只不過是暫時「睡覺」而已。因為有復活的盼望在等候著。

第14至16節,為讓門徒更清楚,耶穌很清楚說「拉撒路死了」,但現在耶穌是要讓他從死裡復活。只是懷疑心比較重的多馬卻跟其他門徒說:「我們跟老師一道去,跟他一起死吧!」這句話有兩種意思:一是指多馬表示願意和拉撒路同死。二是指伯大尼就在耶路撒冷附近不遠(參考第18節),耶穌此趟去伯大尼有可能被猶太人領袖發現而受害。因此,就像彼得表示的,就算必須跟耶穌同死,也會願意一樣(參考馬可福音十四:31),這裡多馬也同樣表示要跟耶穌同死。

17.第十一章17至27節:

猶太人的習俗是先埋葬死者,之後才通知親友,而親友會陸續來喪家表達慰意。當「馬大聽見耶穌來了,就出來迎接他」,並且跟耶穌說,要是他在伯大尼,拉撒路就不會死,原因是她知道耶穌會行醫病的神蹟。不過第22節,她也表示上帝會垂聽耶穌的祈禱,心中依舊存著盼望。而耶穌回應馬大的話,是「你的弟弟一定會復活的」。馬大以為是當時一般猶太人的觀念,認為死後有亞伯拉罕擋在陰間門口,會替他的子孫擔保,沒有進入陰間的門而復活過來。但這種從死裡復活的觀念,撒都該派的人就不相信。

第25節,耶穌說出這很重要的話,表明生命就是在他手中。這已經在隱喻著他就是來自天上的主,是生命的源頭。只要相信他的人,必定擁有永恆的生命。聽耶穌這麼一說,馬大隨即回應表示她堅信耶穌就是救贖者,「是上帝的兒子」,這也是彼得曾告白過的話(參考馬太福音十六:16)。

18.第十一章28至44節:

馬利亞聽姊姊馬大說耶穌來了之後,講的第一句話和馬大講的完全相同,都認為當拉撒路生病時,耶穌若當時在場,拉撒路就不會死,現在拉撒路已經去世四天了。耶穌看見馬大、馬利亞和所有親友的心裡是那樣的悲傷,就深受感動地也跟著流淚。就在那時,眾人當中有的認為耶穌可以「開盲人的眼睛」,應該可以使死去的人復活。

  他要她們帶他去探墓,墳墓是洞穴式的,因此門口有「石頭堵住」。耶穌想要進入,馬大提醒耶穌屍體已經臭了因為已經有四天了。

第40節,耶穌再次強調神蹟,就是「上帝的榮耀」。耶穌這樣說,就是在表示這是彰顯上帝榮耀的時刻。然後就「舉目望天」向上帝祈禱,祈求上帝賞賜給他能力,之後對這墓穴大聲喊叫拉撒路,要他「出來」。果然,拉撒路就從墳墓的洞穴中走出來。這裡特別描述拉撒路身上尚且裹著屍布,表明他真的是死了。但現在復活了。

19.第十一章45至57節:

就像前面耶穌在安息日行醫治神蹟之後發生過的一樣,猶太人領袖並不想看耶穌行神蹟之背後的生命意義,他們只擔心耶穌因為這樣大有能力行神蹟奇事,會帶來的影響。因此,當他們知道有許多人親眼看見這偉大的神蹟後,就相信耶穌,但這些猶太人領袖只關心他們既得的利益,怕因為大家都聚集在耶穌身邊,萬一耶穌帶民眾叛變羅馬帝國統治,他們就會遭遇重大損失。

但大祭司該亞法並不害怕,他似乎有陰謀在進行,要讓耶穌一個人承擔這種叛亂的後果,就像路加福音第廿三章2節、5節等處所記載的,後來他們就是用耶穌帶頭叛亂的罪名提起告訴。他們並不關心拉撒路死了四天之後,竟然能在耶穌所行的神蹟下從死裡復活過來,這樣的神蹟到底在表達甚麼信息。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多少。為了要阻擋民眾繼續跟隨耶穌,擴散他在民眾中的聲望。他們將殺害耶穌的計謀更積極進行。因此,就下令只要看見耶穌的行蹤就要通報。他們要抓住他。而此時,接近逾越節,耶路撒冷朝聖客相當多,要逮捕耶穌並不容易。

20.第十二章:

約翰福音和前面三本福音書有了契合──逾越節前一個禮拜,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在這之前,約翰福音所記載耶穌的傳道工作,都是加利利和耶路撒冷兩地來回奔走傳上帝國信息。

21.第十二章1至8節:

這段用極珍貴的純哪噠香油膏耶穌的,是拉撒路的姊姊馬利亞,這樣的寫法表示她是以感謝的心來報答耶穌對她家庭的愛。

這裡很清楚,說此瓶純哪噠香油,可「賣三百塊銀子」,大約是一個工人一年的工資,確實很貴重。猶大認為應該將這香油拿去賣,所得到的錢可用來幫助窮人。但約翰福音作者認為猶大這樣說,只不過是虛情假意,作者認為出賣耶穌的猶大其實是個對錢財貪婪的人,在第6節甚至說猶大「是賊;他管錢,常盜用公款」。這樣的寫法強化了猶大出賣耶穌,就是為了錢的緣故而做,這種觀點一直到今天的教會並沒有改變多少。

22.第十二章9至11節:

這短短三節說出猶太人領袖最擔心的事,就是看見民眾都去接近耶穌,信靠耶穌,尤其是拉撒路從死裡復活的神蹟,更是讓很多人想要去看拉撒路。因此,這些猶太人領袖們決定,不僅要殺害耶穌,連活活的見證拉撒路也要一併殺害,內心的險惡由此可見。

23.第十二章12至19節:

約翰福音的作者特別強調眾人是用迎接君王、英雄凱旋入城的方式,歡迎耶穌進入耶路撒冷。

第13節,拿棕樹枝迎接耶穌進城,這也是基督教會「棕樹節」的由來,就是受難週的第一天。這一節的頌讚詩句是採用詩篇第一一八篇26節,原本是用來歌頌戰爭勝利的。通常在感恩節日的時候用這首詩。原文用亞蘭語「和散那」,意思是「耶和華啊,求拯救!」後來在歌頌讚美上帝時,成為「感謝上帝的拯救」。

第14至16節,這是引用舊約撒迦利亞書第九章9節的經文,是先知預言在那將來獲得拯救的日子時,人們要歌頌上帝的話。而耶穌特別用騎驢入城,以及看見那樣多人迎接耶穌,並且高聲歌頌的方式,當時門徒並不清楚怎麼會是這樣子,甚至有門徒以為耶穌就快當王了。但所有這些景象都是在耶穌復活之後,門徒們才明白過來。

第18至19節,比較第十一章47至48節,就會更加清楚他們要除掉耶穌的原因。

24.第十二章20至26節:

這段經文是約翰福音很特別的資料,說有希臘人也想要見耶穌。這些希臘人很可能就是那些已經歸化猶太教的外國人,他們也會到耶路撒冷來參加逾越節活動。可能是在聖殿中聽到耶穌的言論,或是從群眾中得到關於耶穌的種種事蹟,因此想要見耶穌。

第23至24節,耶穌知道希臘人來求見後,說了這些話,表明他雖然會死在十字架上,但並不是死,而是會使更多人獲得生命,且是讓此生命延續下去。

第25至26節,耶穌在這裡教導非常重要的生命觀:會犧牲,就會永遠存活下去。因為會犧牲自己的生命的人,就是生命的愛。而愛,才是永恆的。跟隨他的人,就會學到並且會得到這種永恆的生命。

25.第十二章27至43節:

這段經文可以說是耶穌在預言自己的死即將來臨。而從第37至50節是作者將耶穌在世上的工作作個總結。

在這段經文中,可看見每當耶穌教導或行神蹟奇事之後,民眾當中總是有紛爭,有相信的,也有不信的。這不僅在一般民眾當中,也在猶太人領袖中出現。就如同耶穌所說的,他來到世上,帶來紛爭一樣(參考馬太福音十:34-36)。

第35至36節,也是約翰福音作者最喜歡用的句子──光與黑暗。光在表明的就是耶穌生命的源頭,黑暗則是說明撒但掌權的力量,為的是要使人拒絕上帝的救恩。他要群眾好好把握機會,知道他就是來自上帝的光。就像本書的開頭作者所說的,雖然黑暗要掌權,但是當「光照射黑暗,黑暗從沒有勝過光」一樣(參考約翰福音一:5)。

第37節,這節可和第42至43節一起看,就會知道有人親眼看見神蹟,還是不信。但有許多人是只要聽見就相信了。

第38節,這節是引用自舊約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1節,

第39至40節,是引用自以賽亞書第六章10節。

注意第41節,這也是福音書共同的特點,說明舊約先知的預言,就是在為耶穌的來臨準備的。也就是說,舊約預言新約,新約就是實現舊約的預言,而耶穌就是新約的記號。

26.第十二章44至50節:

           這段經文也是耶穌在逾越節前,對民眾最後公開的教導。耶穌再次強調,信他,就是信上帝。因為他來自天上的上帝。他來,是為了點燃生命的光芒,讓人看見,而獲得生命的盼望。他並且再次強調,他來,不是要來審判,而是要來拯救。上帝會自行進行審判的工作。他告訴民眾,他所講的信息,都是上帝要他講的。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