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446期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4-11-17 17:23
稱這本書信是「一封信」是正確的,因為本書以當時書信的標準模式呈現,寫在一張大約寬是二十五公分、長二十公分的蒲草紙上,這和約翰一書的模式完全不同;約翰一書比較像是「書」,而不像是「信」,但約翰二書則可用「信」來看。再者,約翰一書並沒有明確寫出作者是誰,當然也就不會有作者的自我介紹,因此,看不出一般書信的樣本。但約翰二書則是很典型的一封「信」,也是整本聖經中最簡短的一卷「經書」,只有十三節經文。
在這封信一開始,作者就自我介紹是「長老」,這裡所謂的「長老」,有三種可能性;一是指年紀較長且在猶太社區中受到肯定的人。二是指猶太公會中的階級代表(參考馬太福音十六:21)。三是指早期教會中受到尊崇的信仰長者(參考使徒行傳十一:30),或是備受信徒肯定、有好風評的人(參考提摩太前書五:17)。作者在這封書信中自稱是「長老」,應該是屬於第三類,他是在早期教會中信仰上備受肯定、尊崇的人。而在這樣的人當中,很可能是出身使徒身份,例如彼得前書第五章1節,作者就自稱是「以長老的身份向各位同作長老」的人說話。這是指彼得前書乃是使徒彼得所寫的書信才這樣解釋。不過,可以瞭解在早期教會「長老」確實是在信仰上的楷模,可以幫助信徒堅定信心者。這位作者即使不是使徒約翰,也應該是他的門徒之一,並且是教會的長老。
再者,受信人看起來好像是一對母女,但也有另一種看法,認為這並不是指個人,而是用女性名稱來代表著當時的教會。依照彼得前書第五章13節有「蒙揀選的巴比倫教會」,而在約翰二書第13節則是用「蒙揀選的姊妹的兒女」。這樣,如果受信者不是指教會,就會和前面受信者的稱呼對不上來。因此,我們可以將受信者看成是指著基督教會裡的信徒。不過,我們無法確定這是寫給哪間教會的信。
這封信的主要目的
和約翰一書有相同的背景,就是在當時社會中有「諾斯底主義」思想相當盛行,特別是充斥在教會中。而傳播這種思想的人,就是作者所稱之為「敵基督」的人,是騙子(參考第7至8節)。這些人主要就是在反對耶穌基督確實降生在世上,否認耶穌基督是真實的人曾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作者強調:上帝的愛,就是在耶穌基督身上顯現。因此,只要是對耶穌基督有確信,就是遵行上帝的命令,這就是愛(參考第6節)。
作者警告所有的信徒,必須嚴防那些不相信耶穌基督就是上帝的兒子,且不信耶穌基督就是降生在這世界上的人,這些人所傳講的信息必須一概拒絕,否則等於為這些人的乖謬言論作證一樣。而且作者認為最好的拒絕方式,就是不要和這樣的人來往(參考第10至11節)。這就如同使徒保羅寫信給加拉太教會的信徒所說的,他們就是傳「另一種福音」的人,必須嚴防、甚至要拒絕這種人加入教會(參考加拉太書一:6-9)。
可分成下列幾個段落
一、序言;第1至3節。
二、真理與愛;第4至6節。
三、嚴防乖謬的言論;第7至11節。
四、結語;第12至13節。
約翰二書
就像在約翰一書中所提起過的,在早期教會有人滲透進入教會裡,專門在破壞信徒的信仰,約翰一書作者稱呼這些人是「假先知」,他們的特色,就是自稱是有「聖靈」充滿的人,作者希望信徒們要小心謹慎,並且強調說:一個人是否真的有來自上帝聖靈同在,就看這個人是否願意公開在眾人面前信仰告白說他願意「承認耶穌基督降世為人」(參考約翰一書四:1-3),作者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
當時的教會內部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耶穌基督是神聖上帝的兒子,不可能是真實活在這世上的人。因此,他們主張只要是有關耶穌基督人性的記載都要刪除,包括他疲倦打盹、肚子餓、生氣、哭、藉著人來出生,以及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苦難等等。如果是這樣,耶穌基督就不會有受苦難於十字架的事件,若耶穌沒有經歷被釘十字架的苦難,就沒有復活的信息傳揚出來。但耶穌基督的復活乃是基督教信仰最中心的信息,失去這個信息,基督教的存在就失去了意義。
每個時代都有信仰的爭議,這也是麼基督教信仰經常在反省、更新的主要原因,因為經常對信仰提出反省,才會有更新的力量,也才會使基督徒在信仰和社會生活中找到連結的中心點而不至於脫節,也不至於因為有人亂傳講聖經的信息導致毀壞了原先建構起來的信仰根基或讓信仰變質,這點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第1節,作者在信件的開頭就說自己是「長老」,原本的意思是指「年紀比較大」的人。但在早期教會中,長老也是教會團契裡在信仰上備受尊敬的人,他們負責料理教會事務和決策(參考使徒行傳十一:30、二十:17,提摩太前書五:17),而初代教會的使徒也會自稱是長老(參考彼得前書五:1)。
「蒙揀選的夫人」,這「夫人」到底是指誰呢?有兩種可能的意思,其一是某一位不願出名的女性信徒,而這位女性信徒的年紀是已經中年以上的年紀,這樣才會和接下來的這句「你的兒女」相符。也因為這樣,有人認為這封書信是封私人信件。其二,這裡所指的「夫人」也可能是指教會說的,這可從彼得前書第五章13節所提起的「蒙揀選」相同,都是指著教會說的。因此,主張指教會的說法比較容易被接受,而這教會是這位寫信的長老所熟悉的教會。這樣,接下來這句「也給你的兒女」,就可以了解是指該教會裡的男女信徒。
「認識真理」,可參考約翰一書第五章6節提到的「聖靈就是真理」這句話,表示「真理」是上帝拯救的信息,而這信息就是指耶穌基督說的。因為耶穌基督降生到世界上來,為的就是要見證上帝拯救的愛。
第2節,在這裡作者用「真理」來表達上帝的愛,有了上帝的愛,才能使人的生命和耶穌基督連結在一起,永不分離。
第3節,這是當時寫信的一種方式,開頭的時候先有自我介紹,再來就是問安與祝福。這樣的書信模式在使徒保羅的書信中也一再出現(參考羅馬書一:1-7,哥林多前書一:1-3,加拉太書一:1-3)。
在這裡作者很特別地將耶穌基督和上帝同時並列在一起,作者強調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這句話很重要。因為這樣的用語已經在表示耶穌基督確實是一個人,曾真實的生活在我們當中。
「恩典」,通常聖經提到上帝的恩典時,是指人原本不配得到的,但上帝為了表明祂的愛而白白賞賜給人
「憐憫」,聖經提到上帝的憐憫時,指的是上帝對祂子民特別的愛。「憐憫」一詞不僅是含有「疼惜」的意思,也是指上帝的公義與上帝的愛。
「平安」,這原本用來表示戰爭已經停息,從此生命不再有受到威脅。用在這裡是指會讓人死亡的力量已經消失了。因為耶穌基督已經超越了死亡的關隘,因著他的救恩讓人有復活的希望,這就是平安。
第4節,現在作者說受信者的教會中,有些人是確實遵守了「真理」的教訓行事、過生活;相對的,這也暗示在他們當中有人並沒有遵守「真理」。因此,這裡的寫法可以看出受信的教會內部可能因此發生紛爭。因為,在同一教會中,若是沒有同心、真實的愛,就很難彼此接納而一起同聲讚美上帝。
第5節,這節可參考約翰一書第二章7節。
「彼此相愛」是早期教會從耶穌基督領受的命令,在約翰福音第十三章34至35節有提起過,在約翰一書也有提起,現在又提到,因此,作者說這「並不是一條新的命令」,而是「從起初就領受了的」教導。會再次這樣強調,表示教會裡可能有信徒並未依照這樣的教訓去遵行,這也是引起作者寫這封書信的原因之一。
第6節,作者特別強調教會團契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彼此相愛,這是團契生活中絕對要堅持的。摩西法律在利未記第十九章18節就提起「要愛自己的鄰人,像愛自己一樣」,這樣的法律在耶穌基督時代的猶太宗教領袖之教導中,是被看為和愛上帝相連結、不能分開的教訓(參考路加福音十:27)。作者強調在信仰團契中,就是要「以這命令為生活的中心」。
這「命令」一詞從第4至6節就連續出現四次,這表示這個命令比任何規律都重要,疏忽不得。
第7節,從這節開始,作者用很嚴肅的語句針對那些在信仰上有嚴重偏差,同時又在教會內部造成困擾的人提出譴責,並且嚴厲警告「生活在真理中的人」不要和這些信仰觀念偏差且影響到教會信仰秩序的人來往,這樣的態度可說是很嚴格。
「許多騙子已經在世界上到處活動」,這裡所說的「騙子」,就是指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虔誠,且相信上帝的救恩,但卻拒絕接受耶穌基督確確實實降生在世界上,以人的形體出現,取人的樣式「道成肉身」在人類世界當中,這種人最容易迷惑人。作者說,若是一個人公開否認耶穌基督降生在這個世界上,這個人就是「敵對基督者」。
第8節,這是作者對信徒提出的警語。「你們要小心」,這句和馬可福音第十三章23節,耶穌基督對當時門徒提出「你們要當心」的警語相同。作者強調對信仰有正確認知,且會知道持守到最後都不改變的人,必定會有來自天上的「獎賞」等候著。這裡所提到的「全部的獎賞」之「全部」一詞,指的是整個生命的復活,也就是「永恆的生命」之意,這點也是約翰書信最重要的中心思想。
第9節,這句「不持守基督的教訓」,意思是指把人的教導看成比耶穌基督的教導更重要。這種問題早在耶穌基督的時代就已經發生,因為猶太人領袖,特別是那些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他們都把聖經的教導曲解了,且故意用人的教訓來取代上帝的教導,因此,耶穌基督很不客氣地指責當時這些宗教領袖說:「你們拘守人的傳統,而放棄了上帝的命令。......你們技巧地拒絕上帝的命令,為的是要拘守傳統。」(馬可福音七:8-9)相對的,就是「持守基督的教訓」的,這是非常明確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人,他們會得著「聖父和聖子」,並且明白耶穌基督確實是有降生到世上,是上帝的兒子,被差遣到世界上來的救主。
第10至11節,作者在這兩節又進一步要求信徒們不可接近這些否認耶穌基督降生到世界上來的人,連向這種人「問安」都不可以,這表示要和這種人斷絕關係,將他們驅逐離開教會,也不要接待他們到「家裡」,因為這種人是迷惑人心的邪惡者。因為接待這種人,「等於在壞事上成為他的夥伴」,原因是會讓人誤以為他們也受到教會和信徒的歡迎。
為甚麼說連接待他們到家裡去也不可以?原因很簡單,當時的教會多數是以家庭聚會為主要模式,因此,若是接待這樣的家庭去,就會讓這種人有機會中傳錯誤的信息,而混淆了信徒的認知,導致信徒在信仰上偏離了正確的道路。這種事就曾發生在加拉太教會(參考加拉太書一:6)。他甚至進一步說傳「另一種福音」的人,應該「受詛咒」(參考加拉太書一:8、9)。
第12至13節,這兩節是本書信的結尾用語。作者說「還有許多話」要說,但他「不想藉著筆墨傳達」,原因可能有兩種,其一,紙已經寫滿了,若是要再寫,就要再找另一張紙,而當時這種紙並不是像現在這樣容易取得。其二,信仰的事,有時並不是用筆墨可以解釋清楚,因為從文字中經常會引伸出許多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問題來。因此,作者說很想親自去探望他們,跟他們「當面傾談」,他說這樣大家心裡都會「喜樂滿溢」。
讀 約翰三書這本書信
受信人該猶是誰
這封書信和約翰二書一樣,都是很標準的一封「信」,也是用蒲草寫成的,非常簡短,只有十五節而已。這封信指明是寫給名叫「該猶」這個人。這種名字在當時的羅馬人經常使用,在新約聖經中就出現過有五次;包括使徒行傳第十九章29節有一個馬其頓人叫「該猶」;第二十章4節有一位特庇人「該猶」;羅馬書第十六章23節說有一位名叫「該猶」的,他提供住家給基督徒聚會;哥林多前書第一章14節,記載有一位領受使徒保羅施洗的「該猶」等。但對認識這位受信人「該猶」是誰,並沒有多大幫助,只知道他可能和狄特腓是同一間教會信徒,是一位很有愛心的人(第5節),且在信仰上是很堅定,在生活上很有規矩的人(第3節)。
這封信的主要用意
寫這封信的主要目的從第9至10節可以看得出來,就是因為和該猶屬同一教會的狄特腓沒有好的行為和見證,卻想作教會的領袖,且拒絕接待外來的福音同工,因此,作者寫此信的目的,就是希望該猶能幫助這些即將到該教會去同工,善待他們,因為他們是為了傳福音的工作而去的。
可分成下列段落
一、序言;第1至4節。
二、稱讚該猶的信仰見證;第5至8節。
三、指出狄特腓的問題;第9至10節。
四、勉勵的話;第11節。
五、稱讚底米特;第12節。
六、最後的請安;第13至15節。
約翰三書
這是約翰所寫的第三封信,這封信和第二封信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寫明了收信者的名字叫該猶,他應該是作者的好朋友。其它方面,第二書信和第三封信都很相近,寫信的人都自稱為「長老」,並且在第9節指出他曾寫一封信給教會,可是並沒有得到回應。也因為這樣,作者繼續寫這第三封信。
這封信非常簡短,總共只有十五節,計二百二十個字。由於第二封信是寫給教會,但用「女性」來稱呼,於是有人認為第二封信是寫給姊妹,而這封信是給一位兄弟讀的。同樣的,第三封信雖然收信者是一位兄弟,但他所代表的也是一間教會,作者也是希望這封信能夠公開傳閱,讓更多的人知道。因為信內所談的,是跟教會信仰秩序有密切關係,而這就不是個人問題而已,是和全教會的秩序有關係。
這封信也是談到有人在教會裡傳講異端的信息,且已經影響到教會信仰秩序,因此,作者寫這封信給該猶,肯定他在持守真理之道的用心,也同時在信中嚴詞譴責狄特腓這個人,說他破壞教會秩序。在信中公開這人的名字清楚表示這個人已經嚴重攪亂了教會應有的秩序,為教會帶來很大的紛爭、困擾。因此作者寫這封信是希望大家注意防範。再者,因為收信人該猶是當時教會的領袖,讓他清楚問題的所在,同時鼓勵他會更積極整理教會信仰的秩序。
第1節,作者表示自己是「長老」,但並沒有署名是誰。這「長老」一詞是猶太人表示長輩、領袖之意。在希臘文化通常會用「監督」,表示在一個機構中的行政首長。這裡很清楚寫出這封信是寫給「該猶」的。
該猶,這個名字在新約中出現多次,是羅馬人經常使用的名字。很難確定到底是哪一位,但知道他一定是當時教會中備受尊敬的一位信徒,也是教會中的領袖。
「親愛的」、「誠心所愛的朋友」,這裡連續兩次所用的「愛」字,都是用希臘文的「愛」字(agape),表示作者對該猶的愛,是真實、無私、奉獻、奉獻的愛。也可以從這裡看出他和該猶之間緊密的關係。
第2節,作者在開場白的請安中,也帶入了祝福的話語。非常有意思的,就是作者除了祝福該猶「事事順利」之外,也祝福他身體健康,而且是和「靈性健全一樣」。這樣的祝福已經在表示該猶確實在信仰上有很美好的見證。
第3節,這裡開始談到「真理」這個詞,作者在短短的只有十五節經文中,共計提起有五次之多。作者提到他聽到該猶「對真理忠誠,一向以真理為生活的中心」,從這句話可明白該猶確實在信仰有很好的見證,因此,在第2節作者說他是一個「靈性健全」的人。
「對真理忠誠」,這句話可參考約翰一書第五章6節所提到的「聖靈就是真理」。約翰三書的作者要表明點:公開承認耶穌基督降生在這世界上的人,就是有「真理的靈」在他生命裡的人。而這種觀點也出現在約翰一書第四章2至3節。該猶就是一個有真實聖靈同在的人,他就是在見證耶穌基督確實降生在這世上的信息,沒有偏離基督的要理。
再者,作者說該猶是「以真理為生活中心」,這句話很清楚說明了該猶不但維持了信仰原則,而且還將信仰用在生活上,這是說他是將「彼此相愛」的教訓運用在生活中,而他這種推動「彼此相愛」的行動也讓許多人感受到「被愛」的溫暖,因此,才有人將他這樣的見證傳給作者知道。
第4節,可看出這位「長老」作者是將該猶當作如同自己的「兒子」一般看待。這種寫法主要在表達寫信者與收信者之間有非常親密的關係,而寫信的人如同是父親一樣的長輩,而收信的人就如同兒子一般是晚輩。在看到自己的兒子不但遵守信仰的規矩,而且還會用信仰規矩來生活,任何當父親的,一定會感到相當的「快樂」。
第5節,作者稱讚該猶對所有的信徒都是用相同「真誠」的態度對待,沒有分別。原因是作者有認識一群福音的伙伴,路經該猶所屬的教會受到很好的款待,而這群人就是這裡所謂的「陌生人」,他們是一群真正四處去傳福音的使者,已經去過該猶所屬的教會,且帶回對該猶很好的評語給作者。
第6節,作者寫這信的原因,就是現在這群傳福音的工作者又要再次經過該猶的地區,作者請他們將信帶去給該猶,除了鼓勵該猶之外,也同時請求該猶盡力協助他們在傳福音的補給上給予必要的協助。
第7至8節,就像前面已經敘述過的,早期教會傳福音的特色,教會不是只顧自己,而是知道怎樣協助那些在各地傳福音的工作者,因為支助他們,就等於是在參與這些「為真理工作」作見證者的行列。
這裡提到「不接受非信徒的幫助」,因為非信徒並不認識福音,他們提供財物並不是為了見證福音。這也說明了不是只要有人捐款協助教會就好,應該要明辨捐助者是為了甚麼,或是說想要從幫助中得到甚麼。
第9節,這裡提到「想作領袖的狄特腓」這個人。這個人到底是誰?聖經並沒有給我們更多的資料,只知道他是在教會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領袖)。
第10節,作者在這節中指出狄特腓幾點惡劣的行為,包括:
一是「不理會」作者寫給他的信。現在已經無法查到作者之前寫過的信內容為何,有可能就是要請求協助接待和支持傳福音的同工。另外,作者指出狄特腓所犯的過錯。
二是狄特腓故意「造謠」生非,「毀謗」作者傳福音的工作。這裡的「毀謗」,就是講不誠實的話,故意傷害他人。
三是最惡劣的行為,自己拒絕「接待外來的信徒」不打緊,連想要「願意接待」好參與福音事工的人,也被他威脅要「趕出教會」。
作者在這裡明白寫出這位狄特腓的問題,可以看到這個人其實就是控制了教會,如同是將教會當作個人私有的財產一樣,對教會的存在和發展來說並不健康。
第11節,作者會在這封書信中特別提到狄特腓,他勸勉該猶「不要學」狄特腓的「壞」樣子,並提醒該猶「要學好」,這的「好」是指「愛」說的,意思就是要用愛來勝過那些做壞事的人,這樣才能看出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在信仰上的差異所在。因為只有「好行為」才能見證上帝的慈愛。
第12節,這節提到另一個人,就是「底米特」。這個人是誰?並沒有詳細的資料可以佐證。雖然有的學者認為在使徒行傳第十九章24至27節提到有一個名叫「底米特」的銀匠,或是在歌羅西書第四章14節提到使徒保羅之傳福音伙伴「底馬」可能就是「底米特」,但資料都不齊全。但這裡說「底米特」確實是在福音事工上有美好的見證,剛好和前面提起的狄特腓相反。
第13至14節,這段結尾就像第二封信一樣,作者都說想要「當面」跟該猶見面,因為「還有許多話」想和他懇談。這封信表示作者可能很快會去找該猶。
第15節,「願你平安」,這是作者直接對受信者該猶的祝福。從這節也可看出作者和該猶的教會之信徒很熟,才會要該猶替他向所有的信徒「一一問安」。
認識 猶大書這封信
作者猶大是誰
這封信在開場白就很清楚地說作者是「雅各的兄弟猶大」。可以確定這位猶大並不是耶穌基督的門徒(參考路加福音六:16),因為在第17節說:「親愛的朋友們,不要忘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使徒們所說的話。」如果他是使徒猶大,就不會寫這樣的句子。不過,作者既然自我介紹說是「雅各的兄弟猶大」,可以了解這位雅各在早期教會中必定很有名望且甚為活躍,因此才會這樣說明作者猶大的身份。
一般認為這裡所提到的「雅各」,就是耶穌基督的弟弟雅各。而他確實在早期教會很有影響力,可說和彼得、約翰同等重要(參考加拉太書二:9),可說是早期耶路撒冷教會使徒團的發言人或是領袖。因為當使徒保羅回到耶路撒冷教會去報告關於外邦的信徒是否需要接受割禮的問題時,最後做出裁決的就是這位耶穌基督的兄弟雅各(參考使徒行傳十五:13、19-21);而當雅各派他的門徒到安提阿教會去訪問時,剛好那時彼得也在安提阿訪問,一看到雅各的門徒到訪,彼得隨即離開座位不敢繼續和外邦信徒一起用餐,對這件事,使徒保羅對他有很強烈的批評(參考加拉太書二:12)。
不過奇怪的是,如果這位作者猶大是耶穌基督的弟弟,為甚麼不明白說出來,而是用「我是耶穌基督的僕人,雅各的兄弟」這樣的句子呢?這可能和後來耶穌基督復活後,他們清楚知道耶穌基督不能再用一般人的身份看待,而應該是以救主的榮耀視之,有上主與子民之間的不同。因此,他就用「雅各的兄弟猶大」自稱。由於雅各在早期教會具有相當影響力,所以掛雅各的名字,說自己就是這位鼎鼎有名、有影響力的雅各之兄弟猶大,有助於讓信的傳閱更廣泛。
新約福音書還介紹了另一位名叫「猶大」的,是耶穌的門徒之一,很奇妙的他的父親也是名叫「雅各」(參考路加福音六:16,使徒行傳一:13)。但是他們是父子關係,並不是「兄弟」,因此,這本書信的作者就不可能是耶穌的這位門徒猶大。
由於新約聖經並沒有介紹這位「雅各的兄弟猶大」到底做了些甚麼事,因此,對這位作者猶大的認識就相當有限,只能說作者很可能是要藉著耶穌的兄弟雅各的名,來說明他和雅各之間有非常親密的關係,希望因此所說的話能得到當時教會領袖們的注意。
收信者和寫此信的主要目的
這封信最主要的目的在第3節很清楚說出來,就是有關「救恩」的問題。作者想要討論這個問題的原因和早期教會經常發生「假教師」的事件有關,那些人都是能言善道,且是受過高深學問的人,他們講究絕對「理性」,但卻不一定是真理,有時甚至是故意狡辯、歪曲真理(參考第4節),為的是滿足在生活上放縱情慾的需要。而這種「假教師」對教會團契生活的影響非常嚴重。一是這種人的言論最容易引人陷入迷惑;二是這種人會迷惑更多的人跟隨他們的生活方式,使信仰生活的敗壞淪喪(參考第23節),甚至到連基本的道德也無法持守,而做出「可恥的行為」(參考第13節)。
這就如同發生在哥林多教會的情形一樣,使徒保羅非常生氣,寫信給該教會,認為若信徒連一般最基本的倫理道德都無法持守,這樣的人又會有甚麼信仰見證?與其讓這種人在教會中作亂,不如將之驅離出去還要好些(參考哥林多前書五:1-2)。
同樣的,猶大書的作者雅各認為有必要馬上寫此信糾正發生在教會裡這種錯誤的信仰生活行為,要信徒們注意防範,特別是對那些信仰上尚且「猶疑不定的人」,更需要幫助他們(參考第22節)。
因此,這封信的對象,就是指所有的信徒,可以用在猶太人基督徒,也可以是給外邦人基督徒看的,就像在第1節作者所提起的「蒙上帝選召、生活在父上帝的愛中、並蒙耶穌基督保守的人」。
此書信和彼得後書之間的關係
有一種說法是:彼得後書是採取猶大書的資料。因為發現這二本書信中有許多地方很相近;例如:彼得後書第二章就和猶大書第4至18節很相似。要不,就是這二封書信的作者引用了同一個資料,可是兩者都沒有寫明資料的來源。一般的看法比較傾向於彼得後書引用猶大書的資料,因為通常都是比較晚寫的作品,會比早些完成寫出來的作品更多、更完整。
可分成下列幾個段落
一、序言;第1至2節。
二、寫此書信的目的;第3至4節。
三、假教師的真面目;第5至16節。
四、勸勉大家要持守信仰;第17至23節。
五、最後鼓勵的話;第24至25節。
猶大書
從使徒保羅的書信開始到猶大書,都會看到早期教會所發生的嚴重問題,就是有所謂的「假先知」、「假教師」進入教會傳播假的信息,影響到許多信徒離棄了真理,跟隨這假使者去了。猶大書也是為此問題而寫的一封書信,特別的是這封書信一開始沒多久,就談及有關這些假教師「曲解」了上帝「恩典的信息來掩飾自己腐敗的行為」。就像使徒保羅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有很類似之處,他在該封書信中,用很嚴厲的詞句責罵該教會偏離了真理之道(參考加拉太書一:6-9)。原因是有人進入加拉太教會去傳「另一種福音」,使徒保羅說那是跟他們過去傳給該教會的福音不同。使徒保羅認為福音就是「耶穌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參考哥林多前書二:2),這一點就是福音的中心,也是最重要且不能改變的信息。
第1節,這節開始作者就說自己是「雅各的兄弟」。
猶大,這個名字在猶太人中很普遍,因此,當作者說他是「雅各的兄弟」時,而這「雅各」很可能就是耶穌基督的兄弟雅各(參考馬可福音六:3)。這也就是說這位猶大也是耶穌基督的兄弟之一。而他沒有明確說明自己是耶穌基督的兄弟之因,是早期教會在耶穌基督復活升天之後,就不再以地上血緣關係來看耶穌基督,因為他是上帝的兒子,所有要耶穌基督作見證的人,都是他的「僕人」,而不再用他在拿撒勒的家庭之兄弟關係來看自己。
作者說他寫這封信是給所有基督徒看的,因此並沒有說明範圍是哪些教會。但可以確定的是當時基督徒都是屬於猶太人基督徒,因為這時候的基督教會之重鎮,是在耶路撒冷,而不是使徒保羅的外邦地區。
第2節,也是一般書信必有的問安語。這裡強調「豐豐富富地賜給」,這是在表示要在原有的這些恩典之上,又加添上去,使之在「憐憫、平安,和慈愛」能更豐富起來。
第3至4節,這封書信原本是要討論有關耶穌基督的「救恩問題」,也就是有關耶穌基督的死與復活之恩典,因為耶穌基督降生到世界上來,是為了要拯救所有的世人(參考路加福音二:10,羅馬書一:16)。由於這救恩只在耶穌基督身上出現,因此,作者特別強調說「只一次」,也就是只有在耶穌基督裡才有的救恩。但因為教會內部有發生嚴重的事,就是有假教師傳講錯誤的信息。因此,作者認為有「立刻」向大家「提出勸告」的必要。這麼緊急是有人將錯誤的信息帶入教會中,這些人「曲解上帝恩典的信息」,而他們「曲解」的目的是為了要「掩飾自己腐敗的行為」。是指有人強調只要信了耶穌基督,上帝的恩典可以蓋過所有的罪過,因此,無論怎樣的犯罪,都可以被上帝的恩典所接納。因此,在生活上就有放縱情慾方面的行為出現。
第5至7節,作者提出三項與歷史有關的事件,包括:一是出埃及的事件、二是墮落天使的事件、三是上帝毀滅所多瑪與蛾摩拉這兩個城的事件等。
第一件事是記載在民數記第十四章,提到上帝帶領以色列出埃及在曠野漂流期間,因為他們對於要進入迦南地產生疑慮,於是上帝決定凡年滿二十歲以上的人,都不能進入迦南地,都將死在曠野裡(參考民數記十四:26-29)。
第二件事可能和創世記第六章1至4節所提起的墮落天使之記事有關。
第二件事與創世記第十九章有關係,所多瑪與蛾摩拉這兩個城市的人也是不相信上帝,人民生活在淫亂罪惡中,結果上帝的懲罰就是毀滅這兩個城市,毀滅之狀可說是寸草不留,只有羅得和他的兩個女兒逃離出來而已(創世記十九:30)。
第8節,是繼續在述說第4節所提起的「不敬虔的人」是個怎樣的型態;這裡指出這種人就是思想上有「淫穢的幻想驅使他們犯罪,污損自己的身體」,這就是所謂思想的「淫亂」,是意念上的行為,也可說是對上帝不夠忠實。因為一個對上帝忠實的人,必須是心靈潔淨的人,因為這樣才能面對上帝(參考馬太福音五:8),也只有這樣才能坦然無懼地面對上帝的審判(參考約翰一書二:28、三:21、五:14)。
第9節,和申命記第三十四章5至6節記載摩西去世,卻沒有人知道他埋葬的地方。早期教會有一本流傳甚廣的經典名叫「摩西升天記」,在這本書中提到摩西死後,是由「天使長米迦勒」協助埋葬的,之後不久就升天了。當天使長米迦勒準備要帶他升天時,卻被「魔鬼」阻擾,因為魔鬼堅持「摩西的屍體」由他管理,理由是摩西在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入曠野後,殺死了很多人。這裡作者說為了搶奪摩西的屍體,天使長米迦勒非常生氣,可是也沒有用「侮辱的話」譴責魔鬼。因為潔淨的人不會說壞話,以免自己也被壞話污穢了心靈。
第10節,和第9節相對照;如果連天使都不會用「侮辱的話」,這些不敬虔的人所表現出來的,不僅是思想上有淫亂不潔的念頭,講出來的話更是骯髒難聽,甚至連自己「所不了解的的事」,也會用骯髒的話去解讀。這樣的行為就「像野獸一樣隨著本能去做那些毀滅自己的事」,就是不會用慈悲、憐憫之心看待生命的尊嚴。
第11節,連續提到三個舊約中甚為膾炙人口的人物,其一是該隱,二是巴蘭,三是可拉。作者在這裡清楚地指出這三個人物所代表的,就是不敬虔的人之特性,有極高的嫉妒心、對錢財有貪婪的慾望,和對權勢有迷惑的心。
作者在這裡用該隱、巴蘭、可拉等三人作比喻。該隱因為嫉妒弟弟亞伯,就將自己的親弟弟亞伯給殺死了(參考創世記四:7);巴蘭則是為了錢財,竟然可以違背上帝的旨意,作不該做的事、說不該說的話(參考民數記第廿二至廿四章);而可拉的例子可以參考民數記第十六章,清楚地記載他也是利未族人,卻對摩西和亞倫的帶領不滿意,想要取代他們兩人的地位,故意藐視摩西和亞倫兩人被上帝委任的權威。
第12節,指出上述這三種型態的人竟然出現在當時教會的「愛筵」,更難看的是,他們竟然將愛筵看成是「狂歡」宴樂的場合。他們只想滿足口腹之慾,心靈像是枯萎的人一樣。
第13節,很清楚地說出這種人的行為,是上帝所厭惡、不會祝福的對象,甚至會帶來上帝忿怒的懲罰。
第14至15節的「亞當的第七代孫以諾」,這資料可參考創世記第五章18至24節。以諾,在世上的日子與上帝有「密切的交往」,因此,在他去世時,「上帝把他接去,他就不見了」。
作者在這裡引用第一世紀教會中甚為信徒們所喜愛的以諾書,在該書的第一章9節說上帝會和以諾「帶著千萬的聖天使一同來」,到這世上來審判所有的人。這種認為天上的天使也可以來審判世上的人的觀念,在猶太人的觀念中是非常普遍的,也自然的流傳到早期教會中。而馬太福音第十六章27節記載耶穌基督所說的話:「人子將要在他父親的榮耀中,跟他的天使一起來臨。那時候,他要按照各人的行為施報應。」在這裡,猶大書的作者說上帝會和以諾帶著眾天使來審判這些「行為不敬虔,又用不敬虔的話冒犯上帝」的人。
第16節,猶大書作者在這裡指出這些不敬虔的人之行為,就是只會「埋怨別人,責怪別人,而且他們的行為是「隨從自己邪惡的慾望,說誇張的話」,甚至更嚴重的是會「為著自己的利益諂媚別人」。這裡說「為著自己的利益諂媚別人」,這句話很清楚說出這種人說的話根本就是撒謊、不誠實的,為的就是圖謀自己利益。因為諂媚的意思,是討人的喜歡,並不是取悅上帝。
第17節,作者在這裡的意思是要讓讀者知道,耶穌基督的教訓已經透過他的門徒傳達出來,因此,若有人沒有依照耶穌基督的教導,那樣的教導就不是真實的。
第18至19節,提到「歷史的末期」,總是會有一些人傳講錯誤的信息,這些人最喜歡撒謊,說些不實的話,而他們卻過著「邪惡和敬虔」的生活。也會用引誘且帶有「慾念」的話語來「嘲弄」謹守信仰規律的信徒。這些人其實只會製造教會的紛爭,在信仰生活上並沒有見證可言。
第20至21節,可說是作者對信徒們最後的勸勉,他希望信徒們有三項堅持:
一是堅守神聖的信仰,並且會藉著「聖靈的力量禱告」。這意思就是沒有私慾的心與上帝交往。因為上帝是神聖的,要與上帝交往也必須用聖潔的心靈與上帝對話。
二是要「常常生活在上帝的愛裡」。上帝的愛是聖潔的,活在上帝的愛裡,就是過著聖潔的生活,不能隨便。
三是「仰望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憐憫。基督徒最大的榮幸,就是有耶穌基督成為救主,並且因為耶穌基督的復活,使所有信靠他的人都跟著享有復活的福氣。這裡的「憐憫」,表示耶穌基督的救恩。
第22節,剛好與堅守信仰到底的人成為對比;這些在信心上「猶疑不定的人」,也可說是信心軟弱的人,有堅定信心的人要「憐憫」這樣的人,因為他們對信仰的認知不夠,才會造成信心軟弱、不足,因此,不可以笑他們。
第23節,則是解釋了第22節所提到的在信仰上猶疑不定者的樣子。作者說要「從火中搶救他們」,這裡的「火」,這是指審判之意。有些人已經到了面臨嚴重懲罰之審判的地步了,另外有些人則是需要用憐憫的態度來看待他們,但有時為了要憐憫他們,就必須和他們在一起,陪同他們,讓他們感受到真愛的流露。可是,一定要特別小心(戒懼),必須避免自己救不了人,而被感染。作者引用痲瘋病患的衣服作隱喻,說明若要避免被痲瘋病感染,甚至連衣服也要丟棄。意思就是要提防,以免被感染了自己卻還不知道。
第24至25節,經文被看成是新約聖經中最美的頌讚詞句,和使徒保羅所寫的羅馬書第十六章25至27節,以及以弗所書第三章20至21節很相似。這裡第24節是在回應第20節的話,要信徒有堅定的信心,持守著信仰不變,這樣就會得到上帝的保守「不至於跌倒」,這樣在終末審判來臨時才能夠「歡歡喜喜」的心回到上帝「榮耀的面前」。也就是約翰書信的作者所強調的坦然無懼面對上帝審判一樣。
第25節這裡很清楚地強調說,上帝乃是「獨一無二的上帝」,沒有其它的神可以用來比擬創造的上帝(參考出埃及記二十:23,申命記五:7、三十二:39)。上帝是「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拯救了我們」,這也表示了沒有其他拯救的途徑。
「威嚴」,這個詞只有在這裡出現,表示上帝是偉大的、且很神聖有權威的。
認識 哈巴谷書這本經書
這本經書的名稱就是以先知哈巴谷的名字(參考一:1)命名的。在先知文獻中,經常看不到有關先知的身世背景,像約拿、那鴻等人都沒有詳細地介紹,只有簡單的一句話而已,因此,也僅能從這本經書中所提供的資料來認識外,沒有更多的資料可進一步認識先知哈巴谷相關之身世背景。
先知的年代和信息
由於聖經中有關先知哈巴谷的資料甚少。因此,要想明確知道他傳講的年代背景只能從經文的內容來分析、判斷。
在第一章5至6節先知哈巴谷傳出上帝的信息可看出,先知哈巴谷傳講信息的時間,似乎正好是巴比倫國勢開始興旺的時期。如果是這個時間,那大概就是在主前625年至539年之間。而這段期間的南國猶大,正好極力在進行宗教改革運動的約西亞王時代(主前640~609),而同這時代也有先知耶利米和西番雅(參考耶利米書一:2,西番雅書一:1)出來傳揚上帝的信息。因此,他們三位可說是同一個時代的先知。但有學者認為這本哈巴谷書很可能是寫於約西亞王統治的末期,或是在他兒子約雅敬執政的初期(主前609~598年),也就是在主前605年迦基米施戰役之後,埃及為了要馳援亞述,在此戰役中被巴比倫打敗,且被巴比倫追擊到了埃及邊界(參考耶利米書第四十六章)。然後在主前597年,巴比倫王率領軍隊來攻打耶路撒冷時,先知哈巴谷和耶利米都曾親眼看見猶大瀕臨滅亡的危機。
但是如果先知哈巴谷和耶利米若兩人是在同一個時代出來傳揚上帝的信息,所傳的信息卻有著極大差異;先知耶利米認為巴比倫帝國乃是上帝揀選的僕人(參考耶利米書廿五:9、廿七:6、四十三:10)。上帝就是故意要用以色列人民的仇敵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作為祂懲罰以色列這個「僕人」。而先知哈巴谷看到的是巴比倫人的罪惡,而手段是相當殘酷的惡劣民族。例如他說:「巴比倫人用鉤子鉤人,像釣魚一樣;他們用網網人,網到人就歡呼。」(一:15)而最使他無法接受的,就是巴比倫人還會向使用來迫害以色列人民的「武器」膜拜(參考一:16),這才是使他大惑不解的事。他一直在問上帝,怎麼會允許一個拜偶像神明的民族來懲罰自己的子民?上帝為甚麼會用這樣的人來作為「僕人」?不過,他雖然不了解上帝這樣的決定(參考一:12-13),但他還是堅信上帝是公義的,深信只有忠心於上帝的人必定會得救(參考二:4)。
這本經書的特色
這本經書最大的特色,和其它經書不一樣的地方:一般先知文獻都會記載上帝透過僕人先知對以色列人民傳出信息,但哈巴谷書並沒有要先知對以色列人民說出甚麼信息,而是先知哈巴谷與上帝之間的對話。而這些對話的內容是記述了先知哈巴谷無法理解一件事:為甚麼上帝要揀選一個比祂子民還要惡劣的國家-巴比倫帝國作為僕人,並且還用這樣的國家來懲罰以色列人民?
先知哈巴谷提出這樣的問題或質疑時,並不是在表示他認為猶大(或是以色列人民)有好的行為,沒有,他沒有這樣講,他也承認猶大並沒有甚麼好行為。先知哈巴谷坦白指出:「我的周圍盡是毀壞、強暴,到處都是打鬥、爭吵。法律沒有力量,沒有作用;正義永遠不得伸張。壞人欺壓義人,正義被歪曲了。」(一:3-4)
從他對上帝提出之質疑中,也可看到他的話中隱含對上帝的埋怨。他在想如果從一開始,上帝就出手阻止以色列人民犯這樣的罪,也許他們還有機會悔改、歸向上帝。但使他感到不解的是:上帝為甚麼在猶大犯罪的時候,會是靜默不語(參考一:2)?這就有點像先知約拿一樣,無法接受上帝對以色列的仇敵-亞述施予極大的恩典,為此他甚至要用死來抗議上帝這種對待亞述人的憐憫之愛。先知約拿曾用很嚴厲的口語對上帝的這種「奇怪」作為,提出他強烈質疑、不解(參考約拿書四:9b),雖然他曾表示很清楚上帝的慈愛和特性(參考約拿書三:2),但就算他那樣的說詞,也已經含有很強烈的抗議語氣在其中(參考約拿書三:3)。先知哈巴谷也是這樣子,他無法忍受上帝這樣的作法,他甚至質疑上帝這種作法是正確的(參考哈巴谷書一:13、14、17)。他希望能從上帝得到明確的答案。
第三章與前二章有極大的不同;在前二章都是先知哈巴谷在與上帝對話,而第三章則是他在向上帝祈禱。其實,第三章只有第2節才是先知哈巴谷的祈禱,其它都不是,而是先知哈巴谷回顧上帝在以色列民族之歷史中奇妙的作為,用此來勸勉以色列同胞。因此,將第三章看成是一篇先知哈巴谷的信仰告白會比較正確些。不過也有聖經學者認為這章並不像是先知哈巴谷的作品,而是以色列人民較為晚期的詩歌,且是整體民族在吟唱的詩歌,表明他們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
可分成下列幾個段落
1.第一章1節,說明此書的作者是先知哈巴谷。
2.第一章2至4節,先知哈巴谷第一次向上帝提出疑問。
3.第一章5至11節,上帝回答先知哈巴谷的問題。
4.第一章12節至第二章1節,先知哈巴谷第二次向上帝提出疑問。
5.第二章2至20節,上帝再次回答先知哈巴谷的問題。
6.第三章,先知哈巴谷的信仰告白。
哈巴谷書第一至三章
1.第一章:
第一章:
這一章和第二章相同,都是先知哈巴谷向上帝提出問題,接著由上帝回答問題。先知哈巴谷在這章裡提出兩個問題,一是上帝為甚麼會允許強暴的人在社會中猖獗,使善良的人民受到極大的痛苦?為甚麼上帝會允許壞人欺壓義人?二是為甚麼上帝會允許巴比倫欺負以色列人民?然而上帝並沒有直接回答先知哈巴谷的問題,而是讓先知哈巴谷更清楚,敵人巴比倫的兇殘,對以色列人民確實帶來非常大的傷害。
第1節,這裡一開始就說哈巴谷是一位「先知」。
甚麼是「先知」?這個名詞在《現代中文譯本》後面的「名詞淺註」中這樣寫著:「是以色列宗教家的一種,其職份是向人民傳達上帝的信息或是代上帝發言。先知的職責不都是預言,最重要的事以上帝的旨意教導當代的人,使他們歸向上帝。」在列王紀上第廿二章14節,記載先知米該雅所說的話:「我指著永生的上主發誓,上主對我說甚麼,我就說甚麼。」這就是所謂的「先知」之意。
「哈巴谷」,這個名字在希伯來文的字根有「抱」的意思。如果我們從這本經書來看,就會看到先知哈巴谷真的是人如其名一樣,他擁有一顆憂國憂民的心,「抱」著他的以色列同胞,希望能獲得上帝的擁抱。他的信息中一再呼喊著上帝,要擁抱祂揀選的子民。
第2節,很清楚地這節說出了整本哈巴谷書的中心:期盼上帝回應祈禱者的聲音。先知哈巴谷先前向上帝祈禱些什麼,我們已經不知道,但這裡他在詢問上帝,還要「呼求多久」才會得到上帝的「垂聽」?上帝才會救他們「脫離強暴」?這表示他或是說猶大國已經面臨外族侵犯的苦難。他們呼求上帝卻沒有聽到上帝的回應,也是生命中最大的苦難。
第3節,這裡先知哈巴谷提出了許多造成生命苦難的現象,他說整個社會充滿著「毀壞、強暴,到處都是打鬥、爭吵」。為甚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出現?這很清楚地說出當時整個南國猶大的社會紀律嚴重敗壞,就像先知阿摩司所描述主前第八世紀的北國以色列一樣亂(參考阿摩司書二:6-8、四:1、五:10-13、六:4-7)。
第4節,從這句「正義永遠不得伸張」,就可看出當時的社會已經失去上帝的教訓,因而才會有這些失去公義,壞人欺壓好人的敗壞風紀之行為出現。
在先知哈巴谷的看法裡,這些敗壞風紀的社會行為,上帝一定都知道,但他不明白上帝怎麼會允許這樣的事呢?當弱勢者被欺負時,他們哭泣的聲音一定會傳道上帝的耳中,而上帝怎麼會允許苦難者持續被欺負呢?這就是他在第2節大聲音對上帝提出的疑問。
從第5節到第11節,都是上帝回答先知哈巴谷的詢問。在第5至7節的經文中,上帝說要「做一件事」,讓南國猶大人民聽了也「不會相信」的行動,只會「很驚奇」。就是上帝要讓「凶猛、殘暴的巴比倫人強盛起來」,且是會「橫跨世界,征服別人的土地」,他們的行動「目中無人」,這點很像先知耶利米的信息所說的一樣(參考耶利米書廿五:9)。這很清楚表示:上帝要興起巴比倫作為懲罰自己子民的器具,這點是南國猶大人民聽了都無法相信的事。
第8至10節,這段經文可更清楚看到巴比倫帝國勢力之強,已經是沒有任何國家可以防禦、抵擋。上帝給先知哈巴谷的啟示中,讓他知道巴比倫帝國會像「豹」、「豺狼」、「老鷹」等動物一般的凶猛,且速度之快,讓所有的人來不及「防禦」,且就算能事先防禦也「抵擋不住」她們的入侵。巴比倫軍隊從打敗的國家所俘虜的人「像砂粒那麼多」,這些都在形容巴比倫帝國幾乎摧毀、打敗了她所經過的國家、族群。
為甚麼會這樣?若從先知耶利米的信息就可看出,是因為南國猶大人民一再悖逆上帝的話,拒絕聽從上帝差派的僕人先知所傳遞的信息所致(參考耶利米書七:13、廿五:3、4、廿六:4、三十五:15、17、四十四:5)。這些都在說明在猶大人民的心中根本就沒有上帝,或是根本就不把敬拜上帝當作一回事。
第11節,這裡說出了巴比倫帝國有兩種特徵,第一是她的勢力很強大,有如秋風掃落葉一樣,所經之處都勢如破竹一般,來得快,去得也快,如同第8節所提到的,像「豹」、「豺狼」、「老鷹」等凶猛動物一樣都是以速度快獵殺比牠們弱小動物出名。第二是巴比倫帝國因為國勢甚強,就忘記了誰是生命的主,而把自己當作是神明般的藐視那些被她欺負的族群。後來先知以賽亞就曾預言巴比倫帝國會被上帝所唾棄(參考以賽亞書十四:14-15),並且讓她也同樣受到過去她強盛時對待他國的殘暴手段(參考以賽亞書十四:16-21)。
上帝這樣啟示先知哈巴谷,有一個很重要的用意,要讓他知道:上帝可以興起敵人來懲罰以色列人,但並不表示被上帝揀選的僕人就可以為所欲為,而是要遵從上帝的旨意行事。巴比倫帝國雖然被上帝揀選,它卻沒有遵行上帝的旨意,而且更嚴重的是還把自己當作神明一般要和上帝對抗。因此,上帝最後還是將巴比倫帝國給摧毀了。
第12節,這節開始是先知哈巴谷再次回應上帝的話。
他先述說上帝創造的偉大,祂才是生命的主,是保護者。類似這種讚美、歌頌上帝的詞句也經常出現在聖經中(參考詩篇三十一:14、六十三:1、九十:2、九十一:2、一一八:28、一四○:6、一四三:10,以賽亞書廿五:1)。
再者,先知哈巴谷並沒有反對上帝興起巴比倫帝國來懲罰自己的同胞,這很像先知耶利米一樣,認為巴比倫帝國的興起,是因為上帝的旨意,重新揀選巴比倫帝國的皇帝尼布甲尼撒王作為祂的「僕人」(參考耶利米書廿五:9)。
第13節,是先知哈巴谷提出的疑問。他認為即使是興起巴比倫帝國,也總不能讓她毫無節制地將好人和壞人一起綁在一起。先知哈巴谷問上帝,如果上帝真的公義,怎能允許不公義的事發生?如果上帝興起巴比倫帝國來懲罰以色列人,是因為以色列人行不公義的事。那麼,現在巴比倫人比以色列人還要不公義,上帝又要怎麼說呢?他要問上帝既然知道巴比倫帝國會「毀滅比自己公正的人時」,上帝怎麼可以好像都不知道一樣,要不然「為甚麼不說話呢」?
第14至15節,先知哈巴谷用「海裡的魚」和地上的「爬蟲」來形容猶大的人民,就像一群沒有目標也沒有人帶領而任人宰割的族群。確認為巴比倫人用殘酷的刑具「鈎子」、「網」來對待他們,他們痛苦,但巴比倫人卻在「歡呼」。
第16節,這節可參考耶利米書第十六章18節,先知耶利米就曾傳出上帝要懲罰巴比倫帝國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以為自己的武力很強,是因為有強大的武器裝備,甚至將這些武器裝備當作神明一般的加以膜拜。現在這裡也是這樣,先知哈巴谷向上帝控訴巴比倫人並沒有因為上帝揀選他們當僕人來懲罰猶大人民而敬拜上帝,反而是將他們用來迫害猶大人民的殘酷工具--漁網,當作神明在膜拜。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這裡說「向網獻祭」,這句話也可解釋巴比倫人將擄到的俘虜,當作牲品一樣,獻在祭壇上來酬謝他們的神明。而他們的神明可能就是他們的皇帝,或是其他偶像神明。
第17節,先知哈巴谷問上帝:是否要繼續讓猶大人民受到這樣殘酷的對待?他說「使用刀劍」,指的是就像漁夫用刀子在宰殺魚兒一樣,毫不留情。
2.第二章:
在第一章記載先知哈巴谷一再地問上帝為甚麼都沒有回答他祈禱的聲音。他的問題是向上帝祈禱控訴那些在國內欺負善良人民的惡人,他告訴上帝說這些人一再在「毀壞、強暴、到處都是打鬥、爭吵」,連法律都拿這些惡徒沒有辦法(參考一:3-4)。先知哈巴谷這樣祈禱的主要目的,當然是希望上帝會趕緊出手好好懲罰這些邪惡的人,好讓猶大王國的社會能看到正義、秩序、良知。也盼望因此看到國家、社會生存的盼望。
但先知哈巴谷失望了;他失望,因為上帝很慢才回應他的祈禱,而更讓他失望的,是上帝回應的內容竟然不是伸手打擊或懲罰那些為非作歹的惡人,反而是要差遣猶大國的仇敵--巴比倫帝國,作為祂的僕人,來懲罰猶大和人民。且更讓先知哈巴谷受不了的是,若是巴比倫帝國來是懲罰以色列人中那些做邪惡之事的人,那還好。不是,巴比倫帝國來到他們當中,竟然是整個國家、社會,也就是說,不論好人或壞人,都一併迫害、欺負。先知哈巴谷問上帝說怎麼會是這樣?是不是上帝太聖潔了,因此「絕對不看罪惡」?最後,他很難過地問上帝,是不是要讓巴比倫帝國的軍隊繼續用殘酷的手段對待以色列人,他問上帝說:「難道他們要不斷地使用刀劍,殘忍地屠殺萬民嗎?」(一:17)
這第二章可分成兩個部份,第一是從第1至4節,先知哈巴谷表示一定要等到上帝回答他祈禱的聲音,結果上帝有了回應,且要他將所聽到的寫下來。第二部份是從第5至20節,是上帝回應的內容,很清楚說出上帝會懲罰巴比倫帝國,因為他們做了不該做的事。作為上帝揀選的僕人應該就是這樣,不僅是要傳出這樣的信息,也是要讓那些受困的人、有殘缺的人、被冤屈的人能得到力量、補足、伸冤的機會,而不是加重這些原本已經受苦的人陷入更大的苦難,這一點是必須要清楚的。
第1節,這裡提到「瞭望臺」並不是實在的一個瞭望臺,而是象徵性的說法,因為先知的另一個象徵身份,就是站在瞭望臺上的守望者,他的責任就是要把所看到的景況忠實地傳遞出來。現在先知哈巴谷說要上守望的「瞭望臺」去看看上帝要他「說甚麼」,看上帝要「怎樣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
第2節,現在上帝開始回答他的問題。首先是要先知哈巴谷將聽到的信息「清楚地寫在板上」。且是清楚地寫下來,好「讓人一看就讀得出來」。
第3節,這節上帝預告祂即將要進行的計畫,但沒有提供確切的時間,只要先知哈巴谷「等著」,而且很清楚地告訴他,「事情一定發生,且不會耽延」,因為「時候就要到了」。
第4節,「義人將因忠信而得生命」這句話非常重要,使徒保羅曾引用這節經文,不僅在他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也在他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中也引用這節經文(參考羅馬書一:17,加拉太書三:11)。不但這樣,連希伯來書的作者也引用這節經文(參考希伯來書十:38)。
上帝給先知哈巴谷的信息就是「忠信」,這也是整本聖經重要信息之一。所謂「忠信」,指的是要對上帝存忠實的信心,不要有懷疑。
另一方面,這節也提到另一個重要信息,就是「邪惡的人不得存活」。所謂「邪惡的人」,意思就是對上帝不忠實,不把上帝當作生命的主宰者,或是去拜偶像神明者。就像前面已經說過,巴比倫帝國的毀滅是它的皇帝將自己當作神明,想要和上帝比高低(參考以賽亞書十四:14-15)。而在巴比倫帝國之前的亞述帝國皇帝也同樣有這種問題(參考列王紀下十八:35),上帝絕對不會允許這樣的國王或是領導者存在。
第5節,從這節開始直到第20節止,先知哈巴谷傳出的信中,有五個災禍,作者在這裡都用「遭殃了」來形容,包括在第6節、第9節、第12節、第15節、第19節等。
第5節,上帝的話很清楚告地訴先知哈巴谷,人最大的問題就是貪婪。使徒保羅說貪婪就是拜偶像(參考以弗所書五:5,歌羅西書三:5)。他也說貪財是萬惡之源(參考提摩太前書六:10)。
第6節,這裡第一次提到「要遭殃了」,指的是巴比倫是個貪婪的國家。因為第5節說到貪婪者征服了許多國家,並且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不但這樣,且視像第5節所說的,「征服了一個又一個國家」,卻還不滿足。
第7至8節,這兩節已經說出了哈巴谷書最中心的思想:貪婪的行為將會和報復的懲罰連結在一起。人用甚麼方式貪取得到的財富,也將會同樣的方式被人用來對付他。
注意從第7節開始,是用第二人稱的「你」來述說這個宰壓他人的對象。顯然先知哈巴谷已經得到上帝清楚的指示,要他傳話給當時的統治者巴比倫帝國,讓該國統治者知道他們所做的惡劣行為,不但不會再被稱為上帝的僕人,反而會使他們成為上帝忿怒、且要直接懲罰的對象。因此,用「你」來表示。
第9節,這是第二次說「遭殃了」。這裡繼續談到不當得到的財富,在這裡特別指出是從搶劫得來的,這是上帝所不允許的行為。雖然因搶劫而擁有許多財富,但卻害怕、心裡不安,因此,會把自己的房子建造在高高的堡壘上,並且有森嚴的警衛保護著,這些人以為這樣會很安全。
第10節,說上帝認為這種想法是很愚蠢的,因為上帝若是要懲罰,任你怎樣躲避、警戒森嚴都是沒有用的。這裡提到有許多國家將會反撲,即使有很嚴密的戒備也是沒有用,只會增加羞辱自己的機會而已。
第11節,這節指出這些從搶奪得來的財富,用來建造美麗堂皇的房子,結果在上帝審判的日子來到時,這些富麗堂皇的房子,就會倒塌且壓在這些屋內享福的人的身上。這裡用「牆上的石頭」和「棟梁」這兩個名詞,都是建造堅固、美麗房子必要的建材。不論這些建材多好,還是會被上帝摧毀,且是成為懲罰的刑具。
第12至13節,這是第三次提到「遭殃了」。這裡提到「凶殺立邑」,意思用人的血建造起來的城市。表示在攻進一個城市時,大屠殺該城的居民,然後將之佔領據為己有。這裡所用的「血」字,是用複數名詞,因此,可以說是大屠殺之意,或是殺了無以數計的人的性命。但即使如此也不會安寧,因為上帝要讓這些都如同被大火吞噬一般,最後都會「付之一炬」,消失殆盡。
第14節,這節是引用以賽亞書第十一章9節的詩歌。主要在說明上帝是公義的神,他毀滅邪惡者以殘酷手段建立起來的血腥城市,來彰顯祂的榮耀。
第15至17節,這是第四次提到「遭殃了」。這裡提到巴比倫人怎樣羞辱、戲謔被他統治之下的人民(參考詩篇一三七:1-3)。但同樣的情形也會反撲回到巴比倫人的身上,包括如同砍伐黎巴嫩山林的樹木,現在不但這些砍伐者將被砍倒,連那些原本被驚嚇而逃跑的動物,也都將成為回來嚇壞這些曾欺負牠們的人。
第18節,這節說出真正的問題,不僅是在猶大人民身上,也在巴比倫人身上,都是一群拜偶像的人民,當事情發生時,想要尋找神明庇護,結果都是空忙一場,因為虛假的神明是「連話都不會說」,又將怎樣回應拜他的人民的祈求?不可能。
第19節,這是第五個「要遭殃」了。這節說出哈巴谷書信息的中心之一,就是拜偶像神明的結果,就是甚麼都沒有,甚至會失落所有的一切。雖然這些偶像神明是用「金銀包裹著」,帶那是沒有生的東西。
第20節,這節正好說出耶和華上帝與這些虛假的神明成一個鮮豔的對比;前述的假神,是沒有生命的,即使人用盡最好的方式拜它,也是不會回答任何問題。但在聖殿中的耶和華上不是這樣,祂是個有尊嚴的上帝,因此,敬拜者都必須用肅靜、嚴謹的態度,因為真正的神是不可侮謾、褻瀆的。
3.第三章:
先知哈巴谷的時代可能就是在猶大王約雅敬時期(主前609~598年),那時候的南國猶大已經是搖搖欲墜、國勢岌岌可危,很多人想辦法要離開他去,更多人則是荒淫過日,根本就不知道國家破碎、社會瓦解的危險。整天所想的就是如何圖謀更多的財富,以及玩弄權術滿足自己的私慾。這也是為甚麼先知哈巴谷看了之後,甚感痛心而向上帝祈禱控訴之因(參考一:3-4)。
經常會聽到一種說法,就是司法乃是維護一個社會正義最後的防線。但在一個混亂不安的社會,司法往往成為犯罪得幫凶,這也是主前第八世紀的先知阿摩司提出的控訴內容之一,說在他那個時代,司法已經無法替人民伸張正義了(參考阿摩司書五:10、12-13、15),可惜的是先知阿摩司的呼聲並沒有得到當代人的重視,甚至還有伯特利大祭司亞瑪謝警告他、驅趕他,要他離開回家去(參考阿摩司書七:10-11)。但真正的問題並不是先知阿摩司說出危言聳聽的話,他是傳出上帝真實的信息,但人民並不接受,甚至拒絕他的勸勉。結果,北國以色列就在主前721年被亞述帝國滅亡了。
司法,這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最力量。但執法者若是沒有信仰的良知,就很容易陷入知法犯法的危險中。先知哈巴谷的時代也像先知阿摩司時代所發生的類似司法官貪污之問題出現。這就是在本書第一章4節他所說的:「法律沒有力量,沒有作用;正義永遠不得伸張。壞人欺壓義人,正義被歪曲了。」先知哈巴谷只好尋求上帝的協助,他將這些不應該發生的事全盤向上帝控訴。
第三章標題上寫著「哈巴谷的禱告」,其實只有第2節才是他的禱告詞,其它的應該是先知哈巴谷從歷史的回顧提出的勸勉,也可以說是先知哈巴谷的信仰告白,他將自己所認識歷史中的上帝見證出來。
第1至2節,「禱告」,這是與上帝對話。一個人要與上帝保持美好的關係,最好的方式就是禱告。心中有上帝的人,一定會禱告。拒絕禱告,或是沒有禱告的人,不可能和上帝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向上帝禱告,最基本的要件,就是從誠實開始。
先知哈巴谷說「聽見」上帝的「作為,心中就充滿敬畏」,這是他從回顧歷史腳跡,發現上帝在以色列民族的歷史上行了許多偉大神蹟奇事,也因為這樣,他才會說心中充滿著敬畏。這偉大神蹟就是帶領他們祖先走出埃及過紅海,進入曠野漂流,然後到應許之地迦南。因此,他祈求上帝再次「重新」顯示這種大能,並在忿怒的當中顯示出上帝的「憐憫」。因為他相信,只要上帝再次顯現過去發生在他們祖先中的神奇作為,猶大人民看見了一定會悔改,這樣就能獲得上帝的憐憫和寬恕。
第3至4節,可以參考申命記第三十三章2節。
「以東」、「巴蘭山」,這些都在說明上帝出現的地方。上帝出現時特有的現象,就是有極大的「榮耀」出現,使人無法正面去看。另外這種「榮耀」也在表示強烈的亮光,帶給整片大地都充滿著生命的活力。
另一方面,這裡在說上帝的榮耀時,也有另外一個意思,是在表明上帝和以色列人民訂立永遠的「約」。聖經的作者在強調上帝和人立約時,是以祂的榮耀來立約。因此,與上帝立約就是一種極大的榮耀。
第5節,這節在述說以色列人民進入曠野之後,因為悖逆上帝的旨意遭遇到的災難,包括有因為「瘟疫」帶來的大量「死亡」。
第6節,這節所描述的內容正好說明上帝出現時,整個大地反應的態度。在出埃及記第十九章16至22節記載上帝出現在以色列人民面前時的景況,是「雷電交加,一朵密雲在山上出現,號角聲大響」。作者說上帝用「雷」響聲音回答摩西所說的話。難怪以色列「全體人民猛烈顫抖」,因為會害怕。先知哈巴谷在這裡強調,即使是在人看來是永遠存在的山丘高嶺,只要上帝命令一出,山丘馬上就會倒塌。換句話說,除了上帝以外,沒有任何受造之物可「永恆」存在著。
第7節的「古珊」和「米甸」,這是指在曠野中兩支相當凶悍的遊牧民族,但不論他們多麼強悍,若是連高山峻嶺聽到上帝的聲音也會崩塌,那人又算什麼呢?不但會恐懼、害怕,更是一聽到上帝來到就全身發抖。因為上帝來到,就是要審判、懲罰。
第8節,這節開始提到河流和海洋有了異樣,現在看到河川海洋會造成大災難,他們認為必定是因為上帝發出怒氣的緣故。
再者,當上帝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就是用雲柱帶領以色列人(參考出埃及記十三:21、十四:19-20),保護著他們。更奇妙的是,上帝透過雲柱遮住了埃及精銳部隊的眼睛,使他們根本看不清楚紅海海水分開的實況,導致部隊進入海中的時候,發生了混亂,結果使埃及精銳部隊全軍覆沒(參考出埃及記十四:24-25、28),這就是此節經文所說的,上帝使祂的子民在戰爭中獲勝。
第9節,「使河流裂開大地」,這句話要從上帝的創造來看,在創世記第一章就記載上帝用水分開大地和海洋。同樣的,在以色列人的眼中,只有上帝才有這樣的能力,使河流穿過大地,而且河流之深,非人的能力所能挖掘出來。其實,這句話也在說明當埃及人在敬拜尼羅河神的時候,他們卻不知道河流就是來自上帝的創造。
第10節,這節可以參考創世記第七章11至12節,上帝用大水淹沒大地所有的一切。作者就是用上帝使「地下深淵的泉源都裂開,開天窗,天空所有的水閘也都打開,傾盆大雨下了四十晝夜」之久。
第11節,可以參考約書亞記第十章十二至十四節的記載,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攻打亞摩利人獲勝之後,他帶領以色列人向上帝獻上感謝的禱告中,就有祈禱上帝讓太陽停住在天空中不動。當太陽停住,月亮也就跟著停住。
第12至15節,從這段詩歌可看見先知哈巴谷試著從歷史的脈絡來說明,只要倚靠上帝的手帶領、扶持,無論是甚麼強悍的軍隊都不能動。這段詩歌也說明了上帝如何帶領祂的子民走出敵人侵犯的危險。這段經文不但跨越了出埃及的事件,且是在耶路撒冷被包圍的時候,上帝的手扶持了以色列人民,使敵人因此受傷而退(參考列王紀下十九:32-37)。
先知耶利米的信息中就很清楚指出,上帝要差遣使者打敗強大的巴比倫帝國,讓他們的君王和軍隊都無可逃避,不論他們建造的堡壘多麼堅固,上帝一定會將之摧毀,因為巴比倫帝國的皇帝不但侮辱了上帝的子民,也同時褻瀆了上帝的神聖(參考耶利米書五十一:52-58)。
第16節,為甚麼人聽見上帝的聲音就會發抖?因為一聽到上帝來臨的聲音,就知道上帝的審判已經來到,整個人就攤在地了。就如同在第三章2節所提起的,一聽到上帝所行的各種神蹟奇事,就會生出敬畏的心一樣,知道那絕對不是隨便可輕忽的大事。同樣的,聽到上帝來臨,也期盼祂的拯救趕緊來到。以賽亞書第廿一章3至4節說先知以賽亞說上帝懲罰巴比倫帝國時,將會像「旋風颳過沙漠,災難要從恐怖的地方來到」,當他看見這一連串慘酷的景象」來臨時,心中開始有了恐懼和痛苦,他說這樣的痛苦就像一個臨盆的產婦一樣。
第17至18節,這兩節可說是先知哈巴谷書最精華的經文。
葡萄樹、無花果樹、田地、羊群、牛群等,這些都是當時以色列人民最重要的經濟動力。如果因為發生災難而失去所有的這些東西,是否還要相信上帝?是否還要對上帝忠實?先知哈巴谷的答案很清楚,那是肯定的,且是相當堅定。
第19節,上帝就是力量的賞賜者。或是說上帝乃是生命的泉源,這可說是整本聖經最重要的信息。因此,要倚靠的是上帝,而不是因為有軍事武力的關係,這也是詩篇第三十三篇、第四十六篇的作者所提供的信息。
「像母鹿一樣腳步穩健」,「在高山上安穩行走」,這些都在說明有上帝的帶領之下,即使是經過崎嶇的生命旅途,也不用喪志氣餒,因為上帝就是最好的帶領者、保守者。「母鹿」,表示著生命的韌性,堅忍的生命力從牠身上可以看得出來。
認識 西番雅書這本經書
在所有小先知的文獻作品中,西番雅書可說是介紹先知之身世背景最為清楚的一本經書。也因為有介紹他的背景,就可更清楚地知道他的信息內容,和傳講信息的用意。
先知西番雅的身世背景
從第一章1節開始,就詳細地介紹先知西番雅的身世背景,而且最特別的地方,就是用族譜的方式介紹出來。因此,從這份族譜可看到先知西番雅的家世很可能有王族後裔的關係,因為在第一章1節提到他是「希西家王的玄孫」。他是所有先知當中唯一具有王族背景的先知。
也因為有這種王族背景,因此,他也可能多數的時間都是居住在首都耶路撒冷,並且對該城的地理環境相當熟悉。例如他曾提到耶路撒冷的「魚門」(參考一:10),在第一章11節原本有「瑪革提施」這地的名字(這是中文《和合本》的譯文,在《現代中文譯本》是用「下城」),這是指位於耶路撒冷城內的一個「外商地區」,專門提供給外來貿易商人居住的特區。因為他具有王室族裔的身分,可能因此使他比其他先知有更多的「特權」,可隨意進入王室內部去傳達上帝的信息,這點可從他傳講的信息中看得出端倪(參考三:1-5)。
也是從第一章1節的資料,可看到先知西番雅是在約西亞作猶大王的時代出來傳遞上帝的信息。約西亞是在主前641年至609年作猶大王。這樣,可以清楚知道先知西番雅和耶利米、那鴻、哈巴谷等先知都是同時代在傳講上帝的信息。只是使我們感到納悶的是:當猶大國同一個時期中有這麼多先知出現傳揚上帝的信息,卻無法挽回滅亡的命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莫非真的是人心已經墮落到無可挽回的地步了?也許吧,因為人心墮落的相當厲害,才會導致先知的話一再被疏忽。這問題就像先知耶利米問上帝說:「上主啊,為甚麼這土地荒廢,像沙漠乾旱,沒有人煙呢?」(耶利米書九:12)上帝的回答是這樣子的:「這是因為我的子民背棄了我的教訓,不聽從我的話,不實行我的命令。他們一意孤行,隨從祖先的教訓去拜巴力。」(耶利米書九:13-14)
依照列王紀下第廿三章26節、第廿四章3節等的記載,當約西亞王極力推動改革人民的信仰態度,使之回歸上帝,但他的後代並沒有繼續將約西亞王所推動的改正信仰態度持守下去,而是去學習祖先瑪拿西王邪惡的行為,結果上帝因為瑪拿西王所犯的罪,特別是他在耶路撒冷流了許多無辜者的血,所帶來的罪惡,使上帝的忿怒一直無法消除,不肯赦免猶大人民。
在先知耶利米的信息中就很清楚地指出,當時以色列人民更糟糕的是只喜歡聽「假先知」的話語(參考耶利米書十四:14),對上帝差派的僕人傳出的信息根本就不理會(參考耶利米書七:25、廿五:4、廿六:4、廿九:19、三十五:15)。不聽從上帝的話,只想聽從假先知虛偽、好聽的諂媚之言,這樣的國家、社會不會滅亡、瓦解,那才是奇怪。猶大國會被巴比倫帝國滅亡,其實就是因為他們拒絕聽從上帝的話語,雖然在同一時代出現了這幾位先知,結果還是一樣無法挽回持續頹廢的猶大國勢,終於導致滅亡的命運。
這本經書的信息
先知西番雅最主要的信息之一,就是提起「上帝的日子」。這種以「上帝的日子」為主題的信息,在先知運動中可說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例如先知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阿摩司、約珥等,也都是以這個主題傳遞上帝的信息。而先知阿摩司可說是最先提出「上帝的日子」這種信息的先知,但他特別提醒以色列人民注意,當「上帝的日子」來臨時,也是以色列人民最悲慘的日子來到,因為這日子是審判,沒有人能隱藏所犯的罪惡,而且就算想要躲藏也找不到可藏匿的地方(參考阿摩司書五:18-20)。
所謂「上帝的日子」,這是指審判的時刻。要注意的是:這審判不僅是對外國人,也是對以色列人民。先知西番雅用「在那一天」、「上主的大日子」、「時候快到」等類似的句子(參考西番雅書一:9、10、14、18、二:3、三:16、19、20)。他說這「日子」的來臨,也可說是上帝「忿怒」的時刻(參考一:15、18、二:3),但也可能是上帝憐憫的日子,可使以色列人民得到「逃脫懲罰」的機會(參考二:3)。因此,他呼籲以色列人民要趕緊把握機會,在上主的大日子來臨之前,趕緊悔改歸向上帝(參考二:1-2)。
再者,先知西番雅這本經書的另一個主題,可清楚看到上帝最不能容忍的事,是人的驕傲。對這樣的人,上帝是絕對不會寬待的(參考一:12、二:8-10、15、三:2、11)。而這裡所指驕傲的人,當然也包括了以色列人民在內。驕傲表現出來意念,就是心中根本不相信有上帝(參考詩篇十四:1),而行為上表現出來的態度就是很會欺負貧困,欺壓卑微的人民,這樣的行為模式在先知阿摩司的信息中,俯拾即是(參考阿摩司書二:6-8、三:10-11、四:1、五:10-13、六:4-3、八:4-6)。而在西番雅書中也描述得非常清楚。換句話說,就是因為人的心中根本沒有上帝之信念,才敢如此囂張地犯罪,將公義的上帝要求祂的子民應該維持社會秩序的準則踐踏殆盡。
和先知耶利米等先知的觀點相同的,是先知西番雅嚴厲譴責當時的以色列人民,竟然離棄上帝的教訓,去拜偶像神明,將他們與上帝之間所立的約給忘了,這一點才是上帝所無法忍受的事(參考一:4-6、8)。
除了譴責當時以色列人民離棄上帝去拜偶像之外,先知西番雅也像其他先知一樣,會說到將來的盼望--上帝的拯救(參考三:14-20)。
受到爭議的一首詩歌
西番雅書最受爭議的一段經文,可說第三章14至20節。這首詩歌一直被認為是後來編輯者附加上去的,並不是原先舊有的作品。理由有兩點:
一是該首詩歌第19至20節,應該是在猶大滅亡之後的事。因為在第19節提到「使流亡的人返回家園」,第20節則說「要把你們分散的人民帶回來」,這樣的詩句都說明了是亡國之後,傳給那些在奴隸生活中受苦的人民的鼓勵和安慰之信息。若是這樣,就跟約西亞王的時代不相符。因為約西亞是在主前641年至609作猶大王,而猶大是在主前586年被巴比倫帝國滅亡,猶大的以色列人民被擄到巴比倫去當奴隸,有的逃離家園四散到各地去,而過去被亞述俘虜的以色列人民,從此被巴比倫統治管轄。換句話說,這首詩歌的背景應該是在以色列人民被擄到巴比倫之後寫出來的,跟西番雅出來傳講信息的時代至少相隔長達四十年的時間。
二是這首盼望、快樂的詩歌,幾乎和前面先知的信息完全相反,內容不搭調。因為先知西番雅在前面所傳出的上帝信息,都是與以色列人民犯罪引起上帝的忿怒有關。他呼籲以色列人民一定要悔改、歸向上帝,這樣才能逃脫上帝的懲罰。這樣的信息和歡樂的詩歌實在是配不起來。
雖然有上述這種問題,但也有聖經學者認為將這首詩歌編輯在尾端,正好補足了原先所欠缺的先知文獻之特色,就是帶給上帝選民盼望、拯救,以及上帝慈愛的赦免,以及憐憫的信息,而這樣的信息在先知運動中是非常重要的。
可分成下列幾個段落
1.第一章1節,介紹先知西番雅的背景。
2.第一章2至18節,上帝審判的日子。
3.第二章1至3節,呼籲以色列人民要悔改、認罪。
4.第二章4至15節、第三章6至8節,上帝要審判列國。
5.第三章1至5節,上帝審判耶路撒冷。
6.第三章9至20節,上帝救贖的恩典。
西番雅書第一章
第一章:
在十二位先知中,有六位先知都有介紹他們的家譜或是有身世背景,有先知何西阿、阿摩司、彌迦、西番雅、哈該,以及撒迦利亞等,因此就容易明白那時代的社會景況,並且因此能清楚知道先知言論的主要目的。就像先知西番雅,在書的開始就說他是「約西亞作猶大王的時代」獲得上帝啟示。而猶大王約西亞是在主前640年到609年治理國家。列王紀第廿二章1節說他八歲的時候就繼承了他父親亞們被謀殺之後留下來的王位。但有一件事非常重要的,那就是雖然他只有八歲就繼任為猶大的國王,可是後來卻被列王紀作者認為他是一位帶領國家「做了上主認為對的事」的國王(參考列王紀下廿二:1),這一點很不簡單。當列王紀的作者評論一個國王「做了上主認為對的事」,意思就是指這個國王帶領人民敬拜上帝,以上帝的旨意為中心,廢除國內的偶像、神壇等這些違背上帝命令的行為(參考列王紀下十五:4、34、十八:3)。相對的,如果評論一個國王是「做了上主看為邪惡的事」,那就是這個國王喜歡蓋廟,自己帶頭拜偶像,也放縱人民去拜偶像(參考列王紀下十五:24、28、十六:2、十七:2、廿一:2、20、廿三:32、37、廿四:9)。
約西亞是一個被列王紀派的作者認為是個「做了上主認為對的事」的國王,這一點就很難得。舊約歷史學者約翰‧布賴特(John Bright),在他所寫的「以色列史」(A History of Israel)這本書裡,很清楚評論約西亞是透過宗教改革來進行國家整頓和合一的工作。布賴特認為約西亞是將亞述的宗教看成是一種國恥的記號,當以色列人民在拜亞述人所崇拜的神明時,那是對全能的耶和華上帝一種極大的侮辱。因此,為要使國家成為在信仰上純潔,就必須先剷除耶和華以外的宗教信仰,而且剷除還包括與亞述宗教信仰延伸出來的生活習俗在內。要改變宗教信仰態度和習俗,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約西亞做到了。先知耶利米也給約西亞王一個很高的評價,說他:「他始終秉公行義;他所做的一切都亨通。他為窮苦無助的人伸冤;他一切都很順利。這是表示他認識上主。」(耶利米書廿二:15-16)
從先知耶利米的這段話,可以看出約西亞王確實是個很忠實於上帝的君王,在他治理猶大國期間,帶領以色列人遵照申命記的法律規定之禮儀守逾越節(參考申命記十六:1-8),列王紀的作者說:「自從士師治國的時代以來,任何一個以色列王和猶大王都沒有這樣隆重守逾越節的。只有約西亞在位的第十八年,王和人民在耶路撒冷慶祝逾越節。」(列王紀下廿三:22-23)可見約西亞王在以色列歷史上,被看成是一位相當重要的改革者。
要當一個改革者,不論在甚麼領域都是很困難的,尤其是當一個國王要改革已經腐敗至極的社會風氣,特別是在宗教信仰上的墮落,那更是困難重重,這不僅是古代如此,即使在今天也是這樣。
第1節,這是一份介紹有關先知西番雅的簡單族譜。這份族譜看起來像似簡單,但卻連續寫了四代,這也是在先知文獻中甚為少見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最後一句「希西家王的玄孫」。如果這句話正確,那麼,先知西番雅就是擁有王族的血統。
再者,從這節可看到很清楚的歷史背景,就是先知西番雅的時代,就是在約西亞當猶大王的時候;約西亞是在主前640至609年當猶大王。在他的時代最值得注意的一件事,就是清潔耶路撒冷聖殿。表面上看起來,約西亞王是在進行宗教改革運動,其實,他是在進行社會改造的工作,而就在這時候,先知西番雅出現來傳達上帝的信息。從這裡可看到先知不但出現在一個動亂不安的世代,也出現在一個改造運動的時刻,也出現在一個安定的環境中。換句話說,每個時代都會有上帝的話,每個地方都有上帝信息,只要用心傾聽,就會聽得到。
第2至3節,很類似創世記記第六章5節所說的:「上主看見人類個個邪惡,始終心懷惡念。」其實,類似這樣的警告一再出現,例如以賽亞書第廿四章1節,耶利米書第四章24至26節,何西阿書第四章3節等。先知的文獻會出現這樣的警告話語,都是與當代社會的墮落,以及背棄上帝的教導到相當嚴重之程度,才會引起上帝如此忿怒。
第4至6節,開始就很清楚地說出有關宗教信仰上的問題,那就是上帝最厭惡的行為--拜偶像。先知西番雅在這裏提到上帝要懲罰這些拜偶像神明的對象有四種,一是拜巴力的人,尤其是那些迷惑人去拜巴力的祭司;二是拜日月星辰的人;三是那些一方面與上帝有立約,卻又去拜「米勒公」神明的人;四是那些離棄上帝的帶領的人,這種人可說是心裡沒有上帝的人。
第7節,開始談到重要的詞字,就是「上帝的日子」,這也是先知運動中非常重要的觀念,是在表明上帝「審判的日子快到了」。因此,這裡說「在至高的上主面前肅靜」。意思是指當法官要宣告審判的結果時,所有的人都必須起立(肅立)聽宣判。因此,在上帝面前肅靜,就是要聆聽上帝宣告審判的結果。
接下來這句話很奇特,說上帝「準備犧牲」自己的子民讓「仇敵掠奪」。這就像先知耶利米所說的,上帝重新揀選巴比倫帝國皇帝尼布甲尼撒當祂的僕人(參考耶利米書廿五:9),原因是上帝不斷地差派祂的僕人去傳達信息給以色列人聽,但他們「總是不聽,也不理會」(參考耶利米書廿五:3-4)。
第8至9節,這裡看到先知文獻最明顯的用詞「上主說」,先知們用這句話來表示他所傳講的信息,並不是自己的意思,而是上帝要他說的。
再者,這裡也提到上帝要「懲罰」的第一個對象是「官長、王子,和一切效法外族習俗的人」。第二種對象是那些「以強暴、欺詐剝削弱者的人」。在先知西番雅時代,就是在社會上當流氓、黑道份子,要不就是那些利用權勢欺壓弱勢者。他們進入人家的屋內搜刮人民的財產,然後堆積在主人的倉庫中,這樣的人在審判的日子來到時,上帝絕對不會寬手、赦免他們。
第10至11節,都提到有關耶路撒冷城的問題。這裡說有一個叫「魚門」的城門,這裡因為比一般地勢較低,因此,最容易受到敵人的攻擊。因此,在這裡聽到許多「痛哭」和「哀號」的聲音,表示敵人已經攻入這城門。包括住在「下城地區的人」也是。雖然有派駐重兵,但還是一樣被攻陷。
第12至13節,先知西番雅警告那些做邪惡之事的強暴者,他說上帝的懲罰會相當徹底,就像巡察的人手「拿燈」挨家挨戶去「搜尋」一樣,不論怎樣躲藏,都無法逃避上帝的懲罰。也因為上帝的懲罰是明察秋毫,只要是詐欺所得到的,都將要賠償出來。這裡說這種人住不進自己建造的房子,也喝不到自己所釀的美酒。這就像先知阿摩司所說的一樣(參考阿摩司書五:11)。上帝要讓這些人的狡猾計畫落空,毫無所得。
第14至16節,先知西番雅提到「上主的大日子快到了」,然後,緊接著說上帝的這個「大日子」絕對不是好日子,而是災難連連不斷、接踵而來的日子。先知西番雅用「悲慘」這個詞來形容上帝審判日子時,這「悲慘」是包括了「傷心哀哭」;上帝的「忿怒」;人民「苦難災禍」、「摧殘破壞」、「黑暗幽冥」、「愁雲滿佈」,也同時是戰爭的軍號響亮日子。這些形容可參考阿摩司書第五章18至20節。
第17節,提到上帝的懲罰來臨時,人會像「盲人一樣摸索」,不知道逃難的路徑怎樣走,這樣的警告也出現在申命記第廿八章28至29節中。即使在大白天,也都看不見陽光,而緊接在黑暗之後的,就是大量的死亡,這可說是非常嚴重的懲罰,如同上帝在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前,給予「黑暗」之災難的懲罰一樣(參考出埃及記十:21-22),在黑暗的後面,就是死亡臨到(參考出埃及記第十一章)。
第18節,特別強調在「上主發怒的日子」,這很清楚就是上帝懲罰時間來到了。而那時候,金銀財寶是沒有作用的。因為上帝決定要毀滅的情況,就如同在挪亞時代一樣,人心的邪惡已經讓上帝傷心到極點,使祂決定要「徹底消滅」世上所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