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215期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2-04-08 22:29
約翰福音第一章35節至第七章36節
1.第一章35至42節:
約翰福音書和前面三本福音書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認為耶穌和施洗約翰同時在傳揚上帝的福音,而前三本福音書都記載耶穌是在施洗約翰入監之後,才開始出來傳福音。再者,施洗約翰將耶穌介紹給自己的門徒,其中有一位是彼得的弟弟安得烈,然後由他介紹彼得認識耶穌,這點也和其他三本福音書不同。
第35至37節,作者並沒有說明施洗約翰如何招募學生,在對照第40節,只說「他的兩個門徒」中有一位就是「西門‧彼得的弟弟安得烈」。此時施洗約翰「看見耶穌經過」,就介紹給這兩個門徒,說耶穌就是「上帝的羔羊」。作者用這句話表示耶穌就是上帝差派來的救贖者。這兩個門徒聽了之後,就去跟隨耶穌。
第38至39節,耶穌看見兩個要跟隨他的門徒,說:「你們想要甚麼」?他們問耶穌住在哪裡?意思是指他們想要和耶穌學習,希望耶穌收留他們當門徒。耶穌沒有拒絕,隨即接納他們。
第40至42節,安得烈和另一個門徒是耶穌最早的門徒,但這和前三本福音書記載的不相同。特別是在這裡說安得烈去找哥哥西門,且非常清楚跟他說,「已經遇見彌賽亞了」,並且帶西門去認識耶穌。
「彌賽亞」是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的「基督」是相同意思。
2.第一章43至51節:
這段也是約翰福音很特別的資料,介紹耶穌呼召「腓力」來跟隨他,並且介紹腓力和彼得、安得烈兩兄弟等三人都是「伯賽大」的人。
有許多人認為「拿但業」就是耶穌12門徒中的「巴多羅買」,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有確切的資料可以佐證。「拿但業」這名字的意思,是「上帝的恩賜」。
第45節出現「摩西的法律書」和「先知們所記載」,意思就是指舊約聖經。「那一位」,意思是指猶太人期盼的彌賽亞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
第46至51節,拿但業一聽是拿撒勒人,就用很不屑的語氣回應腓力。但腓力沒有生氣,只告訴他,跟著他去見耶穌。耶穌一看見拿但業,隨即就說他是個「道地的以色列人」,這句話意思是說上帝的子民應該就是像拿但業這樣子。而這句「他心裡毫無詭詐」,表示心地純潔之意。
耶穌這樣的回應讓拿但業大表吃驚,回應說「你怎麼認識我?」,這句話意思是指耶穌怎麼會知道他的心思意念。耶穌說腓力還沒有介紹他以前,他「已經看見」,這表示耶穌早就知道拿但業這個人,這點讓拿但業深信耶穌就是他們所期盼的拯救者沒錯。拿但業用這種方式向耶穌表示他願意順服且跟隨他。
耶穌告訴腓力和拿但業,以及安得烈和西門,讓他們知道將看見「更大的事」,並且也要「看見天敞開」,意思是指看見上帝和耶穌之間有特別的關係,而這是從耶穌所行的神蹟奇事來見證。
3.第二章1至12節:
「迦拿城」,這地方確切地點已經無法可考。但可能是在拿撒勒北邊大約有15公里遠的地方。
第2節說「耶穌和他的門徒也受邀請參加婚宴」,表示耶穌的家庭和這結婚的家庭關係匪淺。猶太人婚姻喜宴中,喝酒是最平常的事,且都是釀最好的葡萄酒來宴客。但現在馬利亞卻來告訴耶穌說,已經「沒有酒了」,這很可能是因為猶太人婚宴長達七天之久,若是沒有準備足夠,加上賓客若是酒量又好,發生這種「沒有酒了」的事,其實也很常有。
馬利亞會來找耶穌之因,很可能是看過他行神蹟奇事。因此,他對耶穌很有信心,所以才會吩咐僕人說:「他要你們做甚麼,就照他的話做。」但耶穌回答「我的時刻還沒有到」,類似這樣的話一再出現在約翰福音中(參考七:6、8、30、八:20)。耶穌這句話很清楚在表明:是他在決定時間,不是由別人決定。約翰福音用這種方式在暗示著:耶穌就是來自上帝,他是時間的主宰。
第6至7節,這種門口放石缸裝水,是為了從外面進入屋內時,要先洗腳之用。接待賓客時,僕人也會用缸裡的水替賓客洗腳。這裡說主人共計準備了「六口」石缸,每個可裝「一百公升的水」,大約是25加侖的容量。六口,等於一百五十加侖。耶穌要僕人將這六口石缸裝滿水。
第8至10節,之後,耶穌吩咐僕人將石缸裡的水舀出來送去給賓客喝,大家都稱讚那是「最好的酒」,但只有僕人才知道那是水。因為耶穌已經讓水變成酒了。
第11至12節,這裡特別強調說這是耶穌在加利利的迦拿城「所行的第一個神蹟」,並不表示他沒有在其它地方行過神蹟。而且作者在這裡強調,耶穌行神蹟的用意,是要讓他的門徒「信」他,也同時彰顯了榮耀。
4.第二章13至22節:
這段記載耶穌潔淨聖殿的故事,四福音書都有記載,但是,約翰福音所記載的最為特別。作者清楚指出地點在「聖殿的外院」(即外邦人院),販賣牛、羊、鴿子,也有兌換銀錢的商人。而且耶穌是對賣鴿子的人說:「不要把我父親的聖殿當作市場!」(前三本福音書都說「當作賊窩」。)市場是做生意買賣的地方,商場爾虞我詐的伎倆屢見不鮮,但是,聖殿是敬拜上帝的地方,怎能有如此的態度呢?耶穌這句話很清楚在表示不潔淨之意。
猶太人就責問耶穌,要他顯個神蹟給他們看,用來證明他有權這樣做。這可能和猶太人長久以來的一個觀念有關,他們認為只有彌賽亞才有權柄潔淨聖殿。因為拯救者就是居住在聖殿的至聖所當中。
注意第19 節,耶穌說他們這種行徑已經把聖殿「拆毀」了,但他要在「三天之內」將之重建起來,這種說法很清楚不是指外在的聖殿建築,而是人內心對上帝敬拜之意。
第20節,他說聖殿是用「四十六年才造成」,這是指在主前第19年,大希律王修築擴建聖殿開始,到耶穌時代已經進行了46年久。其實,後來是直到主後第64年才完成,卻在主後第70年被羅馬將軍提多(Titus)給拆毀,到現在都沒有重新建造。
第21至22節,當耶穌說他要在「三天之內」重新把聖殿建造起來,門徒後來才知道他是指死後三天復活的事。當時猶太人領袖根本不懂,還用耶穌這句話來控告他褻瀆聖殿(參考馬可福音十四:58)。
5.第二章23至25節:
這裡沒有詳細說明耶穌到底行了什麼神蹟奇事,只說「許多人看見他所行的神蹟,就信了他」。要注意第25節這裡所說的,耶穌「洞悉人的內心」,聖經一再說,只有上帝才有這種能力。因此,作者用這種句子在暗示著,耶穌就是來自上帝。
6.第三章1至21節:
尼哥德慕是猶太人最高議會的成員(和合本用「猶太人的官」,意指為議會成員),也是法利賽派的人。他利用晚上來找耶穌,並且表示他知道耶穌是「從上帝那裡來的教師」,又認定耶穌所行的神蹟是因為有上帝的同在。但他會用「晚上」來見耶穌,很可能是怕被人發現而讓其他法利賽人對他有意見(參考十二:42)。
第3節,這是一節很重要的話,耶穌強調人必須「重生」才能「看見上帝國的實現」。但這樣的說詞讓尼哥德慕感到相當不解。因為他所了解的「重生」,是再次回到母親的肚子裡生出來。但耶穌談「重生」,是指生命的重新再造之意。因為這個「重」有兩種意思:一是指「再」,另一是指「從上面」的意思。這樣,耶穌在講的「重生」,是說「被上帝再造一次」,這就是使徒保羅所說的:「無論誰,一旦有了基督的生命就是新造的人。」(哥林多後書五:17a)
第5至8節,這段是耶穌回答尼哥德慕的問題。他強調人必須「從水和聖靈重生」,才能成為「上帝國的子民」。這裡的水,只是一種表明潔淨的動作,而聖靈則是更新生命的力量,這力量是來自上帝的旨意,不是依照人的意思行,而是隨著上帝的旨意而動。
第9至15節,尼哥德慕無法知道耶穌所講關於聖靈洗禮的意義。在他的認知中和一般猶太人相同,上帝的聖靈只會和猶太人同在,但耶穌卻在這裡說聖靈會隨著自己的旨意行事,表示這已經超出猶太人領受的範圍。因此,耶穌告訴他,不能用「世上的事」來理解「天上的事」。不過耶穌強調從世上的事,可以看到上帝奇妙作為,只要注意就會發現上帝同在的奇妙。耶穌特別舉出「摩西在曠野舉起銅蛇」的事為例,這是記載在民數記第廿一章4至9節,因為以色列人民犯罪惹起上帝生氣,結果被蛇攻擊。後來因為真心悔改,上帝要摩西造一隻銅蛇來解除以色列人民被蛇的攻擊。耶穌強調銅蛇說出了上帝奇妙的救恩,就像「人子也必須被舉起」,使所有信的人都因此而「得到永恆的生命」一樣。
第16至17節,這兩節可說是整本約翰福音的中心信息,說明上帝差遣耶穌到世界上來,就是為了要拯救,而不是要審判。且要拯救的對象就是「所有信他的人」,這很清楚是指包含了外邦人在內,而不是只有猶太人而已。
第18至21節,這段經文用「光」和「暗」來表明生命的生和死。而上帝的拯救就是光照生命。耶穌就是上帝的亮光來到世界上。只要接受就必得到永恆的生命。
7.第三章22至36節:
第22至24節說耶穌在猶大地區為人施洗,但是在第四章2節,又作了澄清說是他的門徒為人施洗,他沒有。
第25節提到施洗約翰的門徒和一個猶太人為了「潔淨禮」爭辯,這是前面有提起過的,潔淨禮只用在外邦人要加入猶太教信仰才有的禮儀。但施洗約翰是用洗禮來為悔改的人行潔淨禮,這早在他剛出來行悔改洗禮時,就有來自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派人去詢問他「為甚麼施洗」這件事(參考一:25)。
第26至30節,這段經文說明了施洗約翰很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身分,不會因為耶穌的名聲、眾望勝過他,就嫉妒,或是不高興,沒有。他告訴門徒:「我不是基督;我不過是奉差遣作他的前驅。」這句話也是施洗約翰的信仰告白。他知道自己是為基督作見證,不是基督本身。
第31至36節,作者再次強調耶穌就是上帝表明拯救的記號,很可惜的是就如同第32節所提起的,「沒有人接受他的見證」。
第34節,這裡提到上帝將祂的「聖靈」是「無限量地」賜給耶穌,也因為這樣,耶穌可以行許多神蹟奇事。
第35節,這裡說上帝「把萬有交在他手中」,表明耶穌的愛,就是代表著上帝的愛,耶穌的寬恕,等於是上帝的寬恕,而耶穌的忿怒,同樣是等於上帝的生氣一樣,因為他是和上帝完全連結,合而為一的狀態(參考十七:11、22)。這跟魔鬼在曠野試探耶穌所說的,上帝把世上一切都交給他是完全不一樣的(參考路加福音四:6-7)。魔鬼是要引誘人離棄上帝的愛,而耶穌是要帶領人回到上帝的愛裡面。因此,只要是信耶穌的,就會如同第36節所說的,獲得永恆的生命,相對的,不信的,就不會有真生命,而使生命陷入懲罰的痛苦中。
8.第四章1至15節:
這是約翰福音在編輯上很典型的一章,作者喜歡記述耶穌所說的話,和前三本福音書的作者偏重耶穌所做的事工不同。約翰福音的作者常常是將耶穌所做的事和他所說的話混合編在一起,且是偏向以耶穌說過的話為主軸。
第1至4節,可看出法利賽人開始注意耶穌的行動,因為他們已經發現耶穌的影響力遠勝過施洗約翰。耶穌也因此而「離開猶太」,回到「加利利」。但耶穌採取經過撒馬利亞的地區而行,因為這是從猶太地區到北部加利利路程最短的路。
第5至9節,這段經文提供很好的資料,就是撒馬利亞人和猶太人彼此之間,因為歷史的因素沒有來往。猶太人瞧不起撒馬利亞人,認為他們的血統不純,甚至把他們看成是「不潔淨」的人,這也是這個撒馬利亞女人覺得甚為奇怪,耶穌怎麼會向她要水喝的原因。從這裡也可以了解路加福音第十章30至35節,耶穌說「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之用心了。
第10至15節,耶穌透過這機會教育這位撒馬利亞女人認識生命的活水,跟一般飲用水的差異。雖然耶穌對這撒馬利亞女人所說的話,並不是她能了解的,她向耶穌表白渴望得到這種生命的活水,這樣,她就可以不用再來井邊打水,因為這是很辛苦的勞力工作。
9.第四章16至26節:
耶穌知道這撒馬利亞女人心中所想的,也知道她是故意要諷刺耶穌說有生命的活水,於是耶穌就直接將話題轉移到她身上和她的家庭生活,耶穌要她去叫丈夫來,主要原因是耶穌要讓她知道,他對她很清楚,不陌生,這才是真正的重點所在。因為這女人認為彼此之間是不相往來的族群,她可以用隱瞞或是根本就不理會的方式回應。因此,當她說「我沒有丈夫」時,耶穌立即回覆,說她不但「曾經有五個丈夫」,而且更詳細地指出「現在」跟她在一起的不是她的丈夫,以現代的話來說,是她同居的男人,耶穌這樣的回覆,表示耶穌對她的認識是非常清楚,這必定讓這女人的心裡受到相當大的震撼。
於是她說耶穌是「一位先知」,接著就又轉了個話題,將關於生命的活水轉到敬拜上帝的地點之事上。耶穌當然知道她的用意,也很清楚告訴她,敬拜上帝重要的並不是在地點,而是重在「心靈和真誠」,因為「上帝是靈,敬拜他的人必須以心靈和真誠敬拜」。耶穌會這樣講,必定和他潔淨聖殿的事(參考約翰福音二:13-20)有密切關係。
第25至26節,這兩節說出了這撒馬利亞女人聽了耶穌的話之後,隨即有了比較敏感的反應,表示只要是「基督」、「彌賽亞」來了,一切事都會明白。而耶穌給她的回答是非常清楚,讓她知道「正在」跟她說話的就是基督、彌賽亞。
10.第四章27至42節:
第27節可以對照第9節括弧內的經文來看。就會明白門徒驚訝耶穌和一個撒馬利亞女人講話的事。
第28至30節,若連接在第39至42節來看會更清楚。這位女人聽了耶穌講的話,趕緊跑回城內去向大家介紹耶穌,說耶穌「也許就是基督」,這點讓城內的居民都感到驚訝,紛紛跑出來看,結果因為這個女人對眾人所說的話,使「鎮上有許多撒馬利亞人信了耶穌」,而這女人說的話很簡單:「他把我所做的事都說了出來。」簡單的一句描述,應該可以理解背後包含著許多意義。比較特別的地方,是耶穌接受鎮上的居民要求而跟他們「一起住」了「兩天」,結果信的人「更多」,因為他們「親自聽見了」耶穌的教導,也知道耶穌「真是世界的救主」。這跟耶穌自己的故鄉拿撒勒人的態度完全相反。
第31至38節,這段描述可以接續第27節所記載的,當門徒從街上買食物回來後,發現耶穌和這個撒馬利亞女人講話感到相當驚訝,也不敢問甚麼,只勸耶穌「吃點東西」。但耶穌卻回答說他「有吃的東西」,而這東西竟然是門徒們所不知道的。其實,耶穌所說的「食物」,是完成上帝所交託他的使命,這使命就是宣揚上帝的愛。這都跟猶太人和撒馬利亞人之間不相往來有關,耶穌現在已經打破了這圍籬,讓撒馬利亞人知道,上帝愛他們,這就像撒下種子一樣,需要等候「四個月才是收割」的時候,表示需要一段時間才會看到成果。
耶穌在這段經文中,用田園成熟的果實等待收割來比喻福音的信息,他撒下的種子,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成長等待收割,這樣,收割別人所撒下種子而成長起來的果實,是很高興的事,而撒種子下去的人,看見果實成長能被收割也是一樣高興。耶穌是在說明他撒下福音種子,有一天門徒將會收割這些果實。他也用這樣的話在教導門徒,以後他們撒下種子,會看到福音的同工繼續傳承,每一代有人撒種,有人收割,這都是很美好的事。
11.第四章43至45節:
第44節的背景是在甚麼情況下說的,約翰福音作者並沒有說明,但在前三本福音書都有記載耶穌回到故鄉拿撒勒,被鄉親拒絕時,很感慨地說出這句話(參考馬太福音十三:57,馬可福音六:4)。
第45節說加利利人歡迎耶穌,主要是他們在耶路撒冷的時候,看見耶穌在「節期中所做的一切事」。依照第二章23節的記載,耶穌曾在耶路撒冷行過神蹟。這樣看來,加利利人是因為耶穌的神蹟而歡迎他,不是因為耶穌所傳講的信息而信他,這和前面的撒馬利亞村莊的人,因為聽耶穌所傳講的信息,就相信他,確實有很大的差別。
12.第四章46至54節:
現在耶穌是回到加利利的迦拿,這裡他曾行過使水變成美味的酒的神蹟。
第46節,這裡只說是一位官員,並沒有說出位階,有可能是希律手下的高官。這段故事也可對照馬太福音第八章5至13節,和路加福音第七章1至10節。這裡說是官員的兒子病了,但在馬太和路加這兩本福音書都說是羅馬官員的僕人。
第47至48節,這位官員「一聽到耶穌從猶太來到加利利」,就去見耶穌,求耶穌去迦百農醫治他的兒子。耶穌的回應是:「要不是看見神蹟奇事,你們總是不信。」這句話說出當時的人的信心很脆弱,也顯示出這位官員的問題。
第50節,耶穌並沒隨著他去他家,只給他這句話:「去吧,你的兒子會活的!」還好,這位羅馬官員「信了耶穌的話就回去」。
第51至54節,這裡清楚說出耶穌醫治的能力,並不是一定要與病人有任何接觸,只需一句話,相信的人就會得到醫治。這裡也特別註明,這是耶穌「回到加利利後所行的第二個神蹟」,而地點同樣是在迦拿城。
13.第五章1至18節:
這裡開始並沒有說是甚麼節期耶穌會去耶路撒冷參加這節期的活動。
「羊門」,很可能是在靠近聖殿北邊大約350公尺遠的城角處(參考尼希米記三:1、32、十二:39),這裡有個水池稱為「畢士大」,這名字的意思是:憐憫之屋。
第3至5節,在有些古老的抄本在第4節這樣記載說:「他們在等候池水的漩動;因為他們相信每隔一些時候,主的天使會下來攪動池水,水動之後,最先下池的病人,無論害甚麼病,都會得到醫治。」因為有這第4節,就可以使第3至第5節連貫起來,了解有那樣多病人躺在水池邊的原因。大家都在等池水動而最先跳下水池。現在有一個在水池邊躺了生病長達38年的病人。
第6至8節,耶穌問這個久病的人要不要得到醫治?這病人的回答很重要。他提到兩點:一是水動的時候沒有人幫他;二是等他要下去時,已經有人搶先躍下水池了。這裡並沒有說明這種情形有多久,但卻可以理解是每次水動,他都存著想要下水的希望。耶穌聽了之後,隨即跟他說:「起來,拿起你的褥子走吧!」這句跟耶穌對那位被朋友用拆屋頂方式,縋下到耶穌面前的癱瘓病人,所說的話是相同的。這病人果然立即好了起來,並依照耶穌的話拿起褥子走了,而那天又是「安息日」。依照規定,安息日是不能拿這樣的東西走路。而耶穌也不可以在安息日醫治這人的病,因為這病人並不是急性的病症。
第9至13節,猶太人領袖看見這被耶穌治癒的人拿著褥子,就認為違背了安息日規律,是「不合法」的行為。他們沒有去注意或是驚訝這人躺在水池邊那樣久時間,如今竟然可以痊癒,是怎麼一回事。只看他拿著褥子,卻沒有注意在他身上顯示出來的神蹟。
第14至18節,「你已經完全好了,不可再犯罪」,這句話已經在說明這個被耶穌治癒的人過去患重大疾病,可能跟他的犯罪行為有密切關係。耶穌要他「不可再犯」,要知道珍惜,不要再浪費上帝的恩典。但這人卻趕緊跑去告訴猶太人領袖,說是耶穌為他做了這件醫治的工作,結果這些猶太人領袖就「開始迫害耶穌」,也是從這裡開始,約翰福音描述耶穌與猶太人領袖之間有了更明顯的衝突,理由是耶穌在安息日治病,這點跟馬可福音第三章6節所記載的相同。
對猶太人領袖這種反應,耶穌用創世記第二章1至4節有關上帝設立安息日的意義,表明上帝並不是在安息日就停止工作,祂是賜福安息日,因為有安息日,人的生命才獲得釋放、解救。他在安息日治病,就是使人苦難的生命獲得釋放、解救。但猶太人領袖聽不下耶穌這樣的解釋,甚至他們挑出了耶穌話中說上帝是他「父親」,認為耶穌僭越了自己的身分,這正好說明他們不知道耶穌就是來自上帝,是上帝的兒子。
14.第五章19至29節:
耶穌在這裡用「我鄭重地告訴你們」,這句話在約翰福音總共出現多達25次。其中第三章11節是用「實在」、第六章26節是用「老實說」,意思和「鄭重」相同。
在這段經文中,耶穌強調的幾點:
一、他不是憑著自己的能力做事,而是以上帝的旨意為中心。
二、他就是上帝在世上的全權代表,信靠他,就是信上帝。
三、在他的身上,人可以看到復活的生命。且只要是信他的人,雖然死了,一定會復活。這樣的信念,再次出現在約翰福音第十一章25節。耶穌特別強調即使是死後埋葬在墳墓中的人,也要復活起來,這樣的說法在馬太福音第廿七章52節也有提起過,而在約翰福音第十一章有關拉撒路的事件見證了這件偉大的神蹟。
四、用「父與子」來形容他和上帝之間的特別關係,而這裡的「愛」字,希臘文是「philein」,表示很親密的關係。
五、提起上帝將審判的權柄交給了他,因此,信他的人,將有永恆的生命。相對的,不信的,會被定罪。
15.第五章30至47節:
這段經文是耶穌繼續在說明他有審判生命的權柄,因為這是上帝賦予他的使命,是為了要拯救所有信靠他的人。他強調自己是上帝親自差遣來到世上的,因此,上帝會親自替他證明這份審判的權柄,他不需要為自己作證。他說聖經(指舊約聖經)的話就是在為他作見證。
再者,這段經文也很特別,是耶穌特別提起施洗約翰的事。原因是早期施洗約翰影響很大,很多人將他看成是先知,甚至是最偉大的先知。雖然施洗約翰曾告訴他的學生,說耶穌就是「上帝的羔羊」(參考約翰福音一:36),甚至說自己「不過是奉差遣作他的前驅」而已(參考三:28),但是耶穌卻明白地告訴當時的人,他並不需要施洗約翰替他作證,他的工作就可以證明自己是上帝差遣到世上來的亮光,上帝自己會為他作證。
第三,耶穌進一步指出這些想殺害他的猶太人宗教領袖,只會裝飾表面,並不真的認識上帝的救恩,因此,他們的信仰並不是實在的,這點可以從他們喜歡彼此互相恭維的事上看出來,但這種來自人的恭維,是短暫的,不是真實、永恆的,只有來自上帝的獎賞、稱讚才是真實。他也指出:猶太人最相信摩西,這些宗教領袖更是以摩西法律的教導作準則,但是耶穌卻告訴他們,連摩西也都是為他作證。
16.第六章1至15節:
這段有關五餅二魚的神蹟記事,是四本福音書唯一都有記載的神蹟。約翰福音和前三本福音書記載上有幾點差異之處:
一是耶穌主動問門徒腓力,要怎樣得到食物讓這些群眾可以飽食。
二是安得烈帶一個小孩來見耶穌,這個小孩提供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給耶穌。「大麥餅」,通常是給家畜等動物食用,除非是很貧窮人家,否則一般人並不吃這樣的餅。因此,剩下的食物也只有餅碎。
三是耶穌教導門徒,即使是大麥餅的碎塊也不可以糟蹋。因此,門徒就將吃剩下的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
注意第14至15節,群眾看到耶穌行這個特別的神蹟,認出他就是大家所期盼那要來的先知,就如同申命記第十八章18節記載上帝對摩西所說的,上帝要興起一位像他一樣的先知。因此大家要擁戴耶穌作他們的王,但是耶穌拒絕了,自己避開到偏僻的山上去。
17.第六章16至 21節:
這段記事也分別記載在馬太福音第十四章22至33節;馬可福音第六章45至52節等。相同的背景是:五餅二魚的神蹟之後,耶穌立刻就催促門徒自行上船離開群眾,他自己到山上去避靜。時間已經是晚上。
他們當中有彼得等四位捕魚出身的門徒,就在那昏暗的夜晚,又遇到狂風大作,浪濤翻騰,看見耶穌出現在水面上時,他們以為是看見了「鬼魂,就都驚喊起來」(參考馬可福音六:49)。耶穌安撫的方式,是表明身分,要他們「不要怕」。這時他們才安心且歡欣地接他上船。約翰福音的作者在這說:「船立刻到達目的地。」表示有耶穌在船上,他們可以排除狂風巨浪的衝擊,也有足夠的力量可以安然地抵達迦百農。
18.第六章22至24節:
簡單的幾節經文,卻說明群眾依舊喜歡去找耶穌,這種情形在福音書中一再出現。民眾清楚知道,耶穌就是以迦百農為中心,且有家在迦百農(參考馬可福音二:1)。因此,大家就用各種方式來迦百農找他。
19.第六章25至40節:
耶穌就很不客氣地指出眾人找他的真實原因,並不是為了看見神蹟而相信他就是來自天上,是上帝差遣到世界上來的救主,而是因為只在意吃的事。耶穌也曾教導過民眾,不要為吃、喝、穿的事忙碌、操煩(參考馬太福音六:25-31)。要為永恆的食物努力,這種永恆的食物,就是指永恆的生命,且是只要相信他的人就會得到的。
第30至31節,當耶穌要民眾不要只在意吃的事之後,民眾隨即反應心中的意念,就是要耶穌再次顯個神蹟給他們看,就會相信他。但他們才在之前看過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的神蹟,卻還是不滿足,且不相信。這種一再要求看神蹟,表明的就是不信。他們認為除非耶穌有辦法像他們祖先在曠野漂流時,像摩西從天上降下嗎哪這種他們認為是「從天上賜食糧」的神蹟給他們看,他們才要相信。
耶穌讓他們知道正確的觀念:是上帝賞賜給他們嗎哪,不是摩西。但嗎哪並不是永恆生命的糧食,真正的生命食糧,是使生命進入永恆的才算。耶穌也利用這機會告訴這些群眾,說他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生命食糧,信他的人,將會有永恆的生命,永遠不會餓,也不會渴。不但這樣,當末日審判來臨時,信他的人將會獲得永恆的生命,且有復活恩典在相信的人的生命裡。
20.第六章41至59節:
第42節,就像前三本福音書所記載的,是拿撒勒人對耶穌的反應。大家都從耶穌的家世背景而認定耶穌並不是從天上下來的救主。
第43至51節,耶穌引用先知以賽亞書第五十五章3節,強調有上帝的教導的話語,就是有永恆生命食糧。因此,聽從他的話的人,就會得到這種永恆的生命食糧,不會像祖先在曠野所吃的嗎哪,雖然祖先們吃了嗎哪,還是死了,原因是他們只有注意吃,卻沒有將上帝的話存在心裡。現在耶穌要他們知道,聽從他的教導,就會得到他賞賜給人真實的永恆食糧。耶穌甚至在第51節說:「我所要賜給人的食糧就是我的肉。」這句話也可說是整本約翰福音的主要思想中心:耶穌是用獻祭在十字架上的死來表明天上的食糧。他用這種方式在表明獻祭後的身體,是分給大家享受永恆的生命。因此,只要信靠他的人,都有分來享受這個恩典。
第52至59節,就如同在井邊與撒馬利亞的女人談話的情形一般,當耶穌說他就是活水時,那女人聽不懂,現在耶穌對眾人說他的肉就是生命的食糧時,眾人也是不明其意,甚至因此還引起劇烈的爭論。因此,耶穌再次用宗教禮儀獻祭的實況作比喻,他將自己看成是獻祭在祭壇上的羔羊,如同人在獻祭之後吃了羔羊的肉和灑羔羊的血一樣,表明是一種生命的連結。耶穌在這段經文非常清楚表明:只要跟他連結在一起的,就會得到永恆的生命,跟過去祖先吃嗎哪之後還是死了,完全不相同。
21.第六章60至71節:
其實,不僅是一般民眾聽不懂耶穌的教導,連跟隨的門徒中也有人表示:「教導太難了,誰聽得進去呢?」
第63節,這是此次群眾來找耶穌後,耶穌所講的全部重點:「給人生命的是聖靈,肉體是無濟於事的;我告訴你們的話就是賜生命的靈。」他已經很清楚在表明:聽從他的教導,就是聽從聖靈;聽從聖靈,等於獲得永恆的生命一樣。
第64至69節,在這段經文中,耶穌很清楚指出他們當中有人會離開他,也有人會出賣他。但他都沒有指出是誰。有許多門徒退出後,耶穌問十二使徒是否也要跟著退出。彼得信誓旦旦地說,既然耶穌「有賜永生的話語」,那不跟從耶穌,還要跟從誰呢?
第70至71節,耶穌很清楚指出他們十二個門徒當中,有一個是「魔鬼」,耶穌這樣說的時候,其實是給猶大一個趕緊悔改的機會,可是他沒有,真可惜。
22.第七章1至9節:
這段經文主要在說明連耶穌的兄弟對他也不認識,也認為他若是想要出名,就該到耶路撒冷去,因為剛好遇上猶太人三大慶祝節期之一的「住棚節」,這樣比較容易讓眾人看見他的能力。這種說法是不認識耶穌的人才會說得出來。
耶穌的回應很清楚,他知道自己的時間。再者,他也提到世人會先恨他,因為他一再地指出人們的「行為是邪惡的」。因此,他告訴他的兄弟,他不跟他們一起去過住棚節。
23.第七章10至24節:
耶穌知道猶太人領袖要抓他,因此,他就在他兄弟去耶路撒冷過節之後,他才「秘密」地去。但眾人卻在私底下討論有關耶穌的事,原因是「怕猶太人的領袖」,可見這些領袖們力量之大。
第14至15節,這兩節再次看出大家對耶穌教導的驚訝,都承認他是一個很有「學問」的教師(參考馬可福音一:22)。
第16至24節,耶穌指出群眾的問題,一是他們若有決心要實行上帝的旨意,就會明白他的教導,也會努力去實踐。就像他們口口聲聲說摩西法律,但卻沒有人真的努力去實行一樣。沒有真實的心,結果就不明白。耶穌也同時指出他們的領袖計畫要殺害他,群眾聽了之後感到不對,甚至認為耶穌是有鬼附身才會有這種「幻想」出現。但耶穌很清楚指出是他在安息日行醫病的事,就被認定是違背摩西法律,可是安息日行割禮卻是可以。若是割禮表示生命潔淨,而治病豈不是比割禮更重要?
24.第七章25至31節:
這段述說在耶路撒冷的民眾也對耶穌的事議論紛紛,有的人提到那些想抓耶穌的猶太人領袖,現在看到耶穌公開在教導民眾了,卻又不敢抓他。其實,這正是馬可福音第十一章18節、第十二章12節等所提到的,這些領袖們是怕群眾,所以不敢公開抓拿耶穌。因為公開抓拿耶穌,就需要公開審判。
第28至29節,耶穌再次表示他就是來自天上的上帝。
第30至31節,猶太人領袖聽了之後,就想要抓他,但卻又不敢出手。而民眾當中有許多因此信耶穌就是基督。原因是他們認為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足夠證明他就是基督。
25.第七章32至36節:
這些猶太人領袖果真想要抓拿耶穌,因此派出聖殿警衛去逮捕耶穌。但耶穌很清楚他們的企圖,於是公開告訴民眾,他還有一點時間跟他們在一起,然後要「回到」差派他到世上來的那位那裡去,可是這些猶太人領袖就是無法明白耶穌是從上帝那裡差派來到世上的救主,因此,以為他是要躲到希臘去,或許這樣就可以避免再有耶穌的麻煩出現吧。其實,耶穌是在說他受難復活之後,將會回到天上去,而這些都不是他們所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