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440期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4-10-05 13:36
從以色列民族被揀選到出埃及的這段經歷,是以色列民族早期歷史上相當重要的一段。所有以色列人民都知道他們會被稱為「以色列」,並不是偶然的,而是上帝在他們祖先的身上有過一段很特殊的掙扎之後,才發生的。可以這樣說:當上帝決定揀選以色列民族的祖先雅各為僕人的時候,一定很掙扎痛苦,因為上帝所揀選的是一個會「欺騙、爭鬥」的人,而不是一位可愛、溫柔、聽話的好孩子。也可從這裡想像得到:如果當父母的,有兩個孩子,其中一個很溫順、體貼、聽話,另一個是很會欺騙又喜歡與人爭鬥的孩子,還會跟父母吵架,想想看,當父母的,他們會選擇誰繼承家業?我們可以想像上帝決定要揀選雅各為族長,並不是件容易的決定,祂一定經歷很痛苦的掙扎,其中也充滿了對雅各特殊的愛,這愛也是一種「痛苦的愛」。因為揀選雅各,就必須為雅各所作所為付出更多的代價。這就是先知何西阿在第十一章8節所說的:
「以色列人哪,我怎能拋棄你們?
我怎能棄絕你們?
我能像消滅押瑪一樣摧毀你們嗎?
我能像對付洗扁一樣對待你們嗎?
我不忍這樣做,
因為我多麼愛你們!」
沒錯,上帝無法這樣做,因為在以色列人民的身上,上帝有一段相當「痛苦的愛」在裡面,那是無法分割的愛,是無法捨棄的愛!
第十一章12節,先知何西阿一再提起以色列人民用「謊言」欺騙上帝(參考七:3、十:13)。在雅各的身上,也看到這樣的影子,雅各欺騙父親以撒,這是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參考創世記廿七:1-29),他也用「詭詐」的方式奪取岳父拉班的財產(參考創世記三十:34-43)。「詭詐」,在希伯來文是「米爾瑪」(mirma),這字的原本意思是指「內心發出的陰謀」,也與「貪婪」有關。
再者,這裡很清楚指出,「背叛」上帝的不只是北國以色列人民,也包括了南國猶大人民。表示全體以色列民族都背叛了上帝。
第十二章1節,更清楚說明北國以色列的問題,就是想要在埃及與亞述當中取得平衡,或是想要兩邊都討好,但結果都失敗了。這就是先知何西阿在第七章11節,他們只知道討好強國,卻忘記真正能保護他們的,是用大能救他們脫離埃及的全能上帝。而事實也證明:北國以色列不但沒有得到安全保障,相反的,卻被兩國給夾持逼迫。
第2節,很清楚提到南國猶大也是上帝懲罰的對象,因為他們所犯的過錯與北國以色列人民所犯的錯誤相同,他們並沒有因為北國以色列遭遇到災難而有所警惕。
第3至4節,是以雅各被揀選的經過當主軸述說以色列人民和上帝之間的關係。雖然這是簡短的歷史背景,但卻說出上帝與以色列人民之間的特殊「愛情」。這段背景可從創世記第廿五章看到第三十二章,是記載有關雅各出生到他從岳父拉班家帶妻兒返回故鄉的整個經過。也可以看到他在母親的胎中,就爭著要先出來(參考創世記廿五:26),甚至在與天使摔角的時候,還要求天使祝福他(參考創世記三十二:24-28)。
第5節,這節可說是相當關鍵性的一節經文,作者提供我們認識上帝的兩個特性:一是上帝乃是「萬軍的統帥」,另一是上帝的名字是「耶和華」。前者是在回應第1節提到的問題--以色列人民尋求埃及與亞述的幫助。卻忘了當年帶領他們的祖先出埃及的是上帝。後者說上帝的名字是「耶和華」,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話。因為以色列人民進入迦南地之後,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將上帝給忘了,而為了要使土地多增添生產而跟隨當地迦南人去拜巴力神明,並稱呼巴力神明是他們的上帝。當人忘掉對方的名字時,就表示對方在這個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已經被取代、疏忽了。
第6節,先知何西阿呼籲以色列人民必須用實際的行動--實行不變的愛,伸張正義,來回應上帝並且永遠與上帝在一起。這樣的呼籲也出現在同一時期的先知彌迦的信息中(參考彌迦書六:8)。
第7至8節,這是何西阿書中最明顯指出以色列人民犯罪的一段經文;在這段經文中提到以色列人民敗壞的實況--欺騙,不誠實,這樣的行為顯示出他們心中沒有上帝。
第9節,這節再次提醒以色列人民知道,是上帝帶領他們的祖先離開埃及。既然他們忘記了,還去拜巴力偶像神明,因此,上帝決定要讓他們再次嘗試在「曠野」漂流的經驗,就是甚麼都沒有,看他們要倚靠的是誰?因為只有在曠野,他們才會真正的體驗到,只有上帝才是他們生命的倚靠,在曠野也是他們與上帝關係最緊密的時段(參考何西阿書二:14)。
第10至11節,說出以色列人民真正的問題,就是不知醒悟。這裡提到上帝透過先知傳達信息、看見異象、警告人民等,都是來自上帝的差遣。但是以色列人民仍然不知悔改,繼續在重要的宗教重鎮「吉甲」和「基列」向偶像神明「獻祭」。因此,上帝決定要懲罰這兩個城市,使之成為廢墟。
第12節,這節若是編輯在第4至6節中會比較通順。先知在這裡再次提到歷史的事件,有可能要表達一件事:先祖雅各為了要娶所愛的蕾潔為妻,不惜受盡一切折磨,被欺騙又剝削。相對的,現在以色列人民為了要多得農作物豐收,竟然可以放棄愛他們的上帝,去拜巴力神明。
第13節,這裡說有一位先知,這很清楚是指摩西。可惜以色列人民並沒有因此感謝上帝、遵行上帝的旨意,引起上帝的生氣。
第14節,這節清楚地指出以色列人民還是一樣,拒絕聽從先知的勸告,也拒絕接受先知的信息,這等於是藐視上帝的恩典一樣,最後一定會遭受嚴厲的懲罰。
2.第十三章:
歷史是一面鏡子,對過去走過的錯誤有反省作用,在美好腳跡上可以留下很好的見證,也可以導正下一代的跟隨者。
這章可說是從第二至十二章的一個總結,因此,在寫作上很自然地就會看到許多重複的詞句。例如第2節的「親嘴」,可比較第四章14節的「跟神廟娼妓行淫」;第十三章6節的「你們竟然把我忘記了」,可比較第二章13節「把我忘掉」。這一章再次看到作者提起出埃及的歷史事件,表示其中有特別的意義。
第1節,「以法蓮」,這是北國以色列最重要的支族,最有影響力,可能與北國以色列當初建國時就是在以法蓮所屬的「示劍」宣示對抗南部猶大有關(參考列王紀上十二:25)。這章就是用「以法蓮」來代表著北國以色列。
再者,也可以用比較廣義的認識來瞭解這裡所說的「以法蓮」之意,指的乃是北國以色列最顛峰的時代,它的影響力震撼以色列所有民族。
這節提到「以法蓮敗巴力,犯了罪」,表示他們已經離棄了上帝,結果只會為他們帶來死亡而已。
第2節,先知何西阿特有的觀點,就是以色列人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是「夫妻」,「夫妻」表達親密的方式就是「接吻」。先知何西阿說以色列人民不但獻祭,且是跟巴力金牛偶像「親嘴」。換句話說,以色列人民已經是與巴力金牛像有了「親密」關係,就如同一個妻子背叛丈夫,去與別的男人有親密關係一樣。迦南人拜巴力的禮儀之一,為了表示對巴力神明的尊崇,除了跳舞獻祭之外,也會去親吻金牛神像。
第3節,這節論說的是上帝對以色列人民的懲罰,是要讓他們如同「晨霧朝露」,這是指整個國家將很快就會滅亡,民族將會被外國人俘虜他去,如同糠秕一樣,風一吹就消散。意思是沒有穩定的力量,是空的,會隨風漂流四散。
第4節,這節再次提到耶和華上帝就是拯救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上帝,這正好在說明:如果沒有耶和華上帝的拯救,就沒有現在以色列人民。因此,忘記耶和華上帝,乃是最可怕的罪。「除了我,你們沒有上帝;惟有我是你們的救主」,這句話可比較出埃及記第二十章2至6節所提到的「上帝十誡」。十誡一開始就提到:「我是上主--你的上帝;我曾經領你從被奴役之地埃及出來。」(出埃及記二十:2,申命記五:6)
第5節,說到出埃及之後,進入曠野的生命經驗。一提到曠野,除了表示上帝與以色列人民有過最「親密」的關係外(參考二:14、十二:9),也同時在說明上帝對以色列人民確實是照顧得無微不至。在那沒有食物、飲水可用的曠野,上帝特別準備了連他們的「祖先都沒有吃過」的嗎哪給他們吃(參考申命記八:3),也因此,以色列人民稱這種嗎哪乃是「天上的糧食」(參考約翰福音六:31)。在曠野沒有水的地方,上帝讓磐石湧出泉水給他們喝(參考出埃及記十七:1-7,民數記二十:2-13)。上帝照顧以色列人民,就如同父母在照顧自己的兒女一樣,祂使以色列人民在曠野漂流四十年期間,不但吃喝不匱乏,還讓以色列人民的「衣服沒有穿破,腳也沒有走腫」(參考申命記八:4)。
第6節,說到以色列人民真正的問題所在--忘記上帝的恩典。忘記的具體態度乃是驕傲。原因不外是現在他們富有了,而這也是摩西在他們進入迦南地之前就曾警告過的(參考申命記八:18)。
第7至8節,這兩節可說是何西阿書中描述上帝最憤怒的懲罰情形。這裡說上帝「像獅子攻擊」。且更恐怖的是這些凶猛的獅子,不是將獵物拖回洞穴或居住的地方,而是「當場吞滅」(第8節),毫不留情。「豹」,這也是森林中凶猛的野獸之一。另外一種凶猛的野獸是「熊」,這裡形容牠「像失去幼子的母熊」,表示非常憤怒。先知何西阿用這些最凶猛的野獸來形容上帝對以色列人民背叛的情景,已經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了,決定採取嚴厲的審判,審判的情形就像這些凶猛的野獸遇見獵物一樣,沒有任何絲毫的憐憫。
第9至11節,這段經文的背景與撒母耳記上第八章有密切關係;在該章經文可看到以色列人民要求先知撒母耳為他們立一位君王,雖然撒母耳將上帝不同意的旨意告訴他們,可是他們並不聽從撒母耳的勸告,堅持要一位君王。即使撒母耳後來警告他們,必須為立了君王而付出更大的稅賦時,他們還是聽不下這樣的勸告。最後掃羅被立為第一任的以色列國王。既然上帝依他們所求給了君王,但這些君王卻都是帶頭領以色列人民離棄上帝,現在上帝決定將這些君王「廢掉」,表示以色列人民再也不能有自己的君王來管理自己。
第12節,雖然沒有記明以色列人民犯的過錯是甚麼,但卻說他們犯罪的實況都在上帝的紀錄中。這些有關以色列人民犯罪的行徑,有些記錄在同一時代的先知以賽亞、阿摩司、彌迦,以及何西阿這本經書的文獻中可以清楚看得到。
這裡說以色列人民所犯的這些罪惡被「收藏起來」,這句話有兩種意思;一是繼續上述所說的,上帝將他們所犯一切的罪惡都記錄下來,讓他們無法狡辯。另一個意思是指以色列人民將他們所做犯罪的事包藏起來,如同收藏珍貴的寶物一樣。他們這樣做,有兩種心態:其一是對所做的惡事沾沾自喜,經常回顧自己犯罪的記錄,其二是以為隱藏著,上帝就不會知道。但不論他們怎麼隱藏,都在顯示了他們心中已經沒有上帝,以為上帝不知道也看不見他們所犯的罪。
第13節,這節是先知用比喻的方式來述說以色列人民真正的問題,就是戀棧犯罪的行為,還不知道要趕緊把握機會悔改。有如一個胎兒已經足月,應該要臨盆出母腹,卻還躲在母胎裡不願意出來。這樣的胎兒到最後不但自己死去,也會拖累母親使她跟著死去。
第14節,這節可清楚看到上帝的痛苦心境。一個背棄丈夫的妻子在外面浪蕩,面臨快要被人蹂躪致死之時,當丈夫的要去解救這個妻子嗎?當以色列人民背棄上帝,去擁抱巴力神明,而現在巴力神明並不能拯救他們脫離災難,因為巴力神明是虛假的偶像神明,並不能救人,就像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一樣。這個時候,上帝要出手拯救以色列人民嗎?要將他們從陰間裡救出來嗎?如果要,上帝的心痛必定達到最高點。
第15至16節,這兩節都提到上帝確實要用嚴厲的方式來懲罰背叛的以色列人民,上帝所用的方式之一:是奪走他們所擁有的一切,二是讓死亡殘酷地來到他們民族當中,包括嬰兒都不能倖免。這裡提到北國以色列看起來好像很興旺的樣子,但實際上這樣的興旺景象並不會持續太久,因為上帝要將這些繁榮的景象收回,而且收回速度之快,是他們無法想像或預防得到的。原因是「東風」即將來臨。先知何西阿說上帝要叫東風吹乾水源和井裡所有的水。如果沒有水,累積起來的財富有甚麼用?先知何西阿很清楚指出:「背叛」上帝的結果,就是「死亡」。這節也說明了北國以色列必將滅亡的訊息,因為這裡清楚地指出「撒馬利亞」,這是北國的首都。主前721年被亞述帝國所毀滅,也結束了北國以色列的歷史。
這裡也提到殘酷的畫面,就是在戰爭的時候,不僅是戰士死於沙場而已,人民也會被殺死、俘虜,甚至是連「嬰兒」也不得倖免,而最慘不忍睹的是孕婦被剖腹死亡。
3.第十四章:
整本聖經有一個明顯的方向:上帝所期盼的,是祂的子民會悔改歸向祂。所謂「歸向祂」,意思是指以誠實之心遵行祂的旨意。上帝最不喜歡的事,就是以虛偽的外表,掩飾離棄祂旨意,去拜偶像的行為。這種掩飾的外表,包括許多宗教禮儀,例如獻祭(參考阿摩司書五:21-23,彌迦書六:6-7)、禁食(參考以賽亞書五十八:3-5)等,這些不但沒有消除上帝的憤怒,相反的,卻是令上帝最生氣的事,因為宗教禮儀原本是要表明對上帝的忠心、感恩,但如今懷著掩飾虛偽的心,等於在否認上帝明鑑的能力一樣,以為上帝只看外表,不知道人內心的意念。再者,當一個人想要用外表的宗教禮儀來掩飾內心的虛偽時,往往是因為犯下惡劣的行徑,否則就不必用這些虛偽的宗教禮儀來掩蓋(參考阿摩司書五:10-15、24,彌迦書六:8)。這就是先知何西阿所傳遞出來上帝的話說:「我要求的是堅定的愛,不是牲祭;我要我的子民認識我,不要燒化祭。」(何西阿書六:6)
現在所讀的何西阿書最後一章,可說是一篇以「懺悔詩歌」為主軸編輯而成的經文。這種「懺悔詩歌」的特色,就是呼籲人民悔改認罪,上帝有「疼痛的愛」會回應。從這章經文也可看到先知何西阿對以色列人民的期盼,他在告訴他的同胞,上帝就像一位有堅定之愛的丈夫,一直在期盼背逆的妻子回家團聚。祂會赦免她的罪,寬恕她所有的罪過。上帝不會去追究祂的子民過去所犯的罪,只要他們悔改歸向祂。
第1至2節,在何西阿書中「歸向」、「回到」,這兩種詞字一再提起,例如第二章7節、第三章5節、第六章1節、第七章10節、第十二章6節等,它不僅是何西阿書的中心信息,更是先知文獻的中心題旨。它表明的意思是:誠心實意的悔改。是徹底的醒悟,知道自己所犯的過錯,且不會因為害怕懲罰,就以許多藉口來合理化自己犯罪的無奈。真正悔改的人,知道自己所做惡劣的事是錯的,會心甘情願地接受應得的審判。
注意第2節的「祈禱」、「禱告」。當一個人在表明心中有上帝時,他就會禱告,因為祈禱(或禱告)是在表明自己的軟弱、有限,需要上帝的扶持和祝福。拒絕禱告,或是藐視禱告的人,都在表明那人的心中已經沒有上帝。
除了要有虔誠的態度外,先知何西阿在這裡提到要以色列同胞向上帝祈禱的主要內容是:祈求上帝垂聽,並且能赦免他們一切的罪過。這可說是祈禱主要的內容之一。
第3節a句,他們要向上帝祈求赦免的事,就是坦白承認犯罪的內容--向亞述求救,向埃及求援(參考七:11、十二:1b),也向偶像祭拜。在希伯來文,這節是連續用了三個「不」字,表示他們過去所犯的,是一而再,再而三,才會引起上帝極大的生氣。先知阿摩司曾用過這樣的語句,形容為甚麼上帝會對一些國家、民族採取懲罰的行動,就是因為那些國家和人民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罪(參考阿摩司書一:3、6、9、11、13、二:1、4、6)。
第3節b句,「我們知道,你向孤兒施仁慈」,可看出先知何西阿帶領以色列人民用「孤兒」來表示自己的軟弱和無助,向上帝祈求憐憫和恩典。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因為在聖經中一再提起上帝對孤苦無助的人非常關心、在意,祂一定會照顧這些被一般人所疏忽的對象。
另一方面,從這句子也可看出以色列人民已經走到窮途末路了,發現除了上帝,已經沒有任何力量可幫助他們。這時他們才知道上帝是唯一可以倚靠的力量。因此,他們祈求上帝以「仁慈」對待他們。因為他們已經是孤獨無助,就像一個孤兒沒有人照顧一般。
第4節,這裡說上帝要「醫治」以色列人民的「創傷」。「醫治」,這是指「復合」的意思。原本以色列人民因為背棄上帝的旨意,導致上帝與以色列人民之間有了極大的鴻溝。而「創傷」是來自上帝的懲罰,是嚴厲的懲罰。現在上帝說要「醫治」這些懲罰所帶來的「傷」,意思就是指上帝要拯救他們,並且與他們重新建立和好的關係。上帝醫治的方式:一是「專心一意地愛他們」,意思是指把以色列人民當作自己親生的兒子看待。;二是「不再向他們發怒」,在第十一章3至4節先知何西阿曾提過上帝要用「雙臂把他們抱在懷中」,用「慈繩愛索牽引他們」。上帝要「抱」起以色列人民「像抱嬰孩偎貼在面頰上」,不但如此,還要親自「俯下身子,餵養他們」。這讓我們看到如同父子般不可分的關係,就是不再有發怒出現。
第5至6節,這裡是以田園的景象來描述上帝怎樣恩待以色列人民,說出有上帝的愛滋潤著以色列人民的生命,就如同在野地的百合花一樣,有甘露不停地滴落在它上面,使之開出美麗潔白的花朵。
第7節,這裡用「黎巴嫩的香柏樹」來形容上帝恩待以色列人民,將使他們成長得如同香柏樹一樣高壯。香柏樹是當時最珍貴的建築材料。聖經也用「香柏樹」代表著「力量」很大(參考詩篇三十七:35),也象徵著華貴、美麗(參考列王紀上七:2-7)。說出有上帝的眷顧、保護,生命就可以得到滋養,生長茂盛,如同花木繁茂一樣,也像「多產的葡萄園」會結出許多果實。
第8節,所謂「絕緣」就是斷絕了關係,不再互相來往。當他們與「偶像絕緣」時,才能與上帝有相通的管道。這時上帝要「垂聽他們的禱告」。上帝不會聽背棄者的祈禱,上帝也不會聽不信者的祈禱,上帝更「不聽罪人的祈求;他只垂聽那敬拜他、並實行他旨意的人」的祈禱(參考約翰福音九:31)。在這裡,先知何西阿說上帝要垂聽以色列人民的祈禱,這表示他們已經承認自己的罪,悔改歸向上帝。
第9節,這節可說是這本何西阿書的附錄。也可說是這本經書的一個總摘要結論。內容和形式很像智慧文學的表達方式,有如箴言的句型。「義人」與「罪人」,是相對的存在。對上帝的旨意也是採取相對的態度。
這節的中心思想在「上主的道路是正直的」這句話。就是要勸導以色列人民遵行上帝的道路去走。作者主要目的是提醒南國猶大的以色列人民,希望他們能夠明白北國以色列之所以會滅亡,就是因為離棄上帝的旨意。希望南國猶大的以色列人民能夠從北國滅亡的事件得到教訓,就是所謂聰明又有智慧的人,知道怎樣從別人的失敗得到經驗。
讀 約珥書這本經書
約珥書是舊約十二小先知書中的一本經書。而先知約珥這個名字在舊約聖經時代是個很普遍的名字,這名字的意思就是「上帝是耶和華」。很接近先知以利亞的名字「我的上帝是耶和華」的意思。
聖經幾乎沒有提供任何有關先知約珥的生平記事,僅能從這本經書開頭的第一句「比士珥的兒子」(參考一:1),以及使徒行傳第二章16節提到他的名字之外,沒有其他的資料,而這也是小先知文獻中共同遇到的問題。在十二小先知中,只有六位先知有記明他們的家世背景,分別是先知何西阿、阿摩司、彌迦、西番雅、哈該、撒迦利亞等。另外六位就是約珥、俄巴底亞、約拿、那鴻、哈巴谷、瑪拉基等先知,我們都很難查出他們的背景資料。
非常特別的是這本經書被編輯在何西阿書和阿摩司書之間。因此,有聖經學者認為先知約珥可能是活躍於主前第九世紀或第八世紀的時代,就是和先知何西阿、阿摩司等同屬於主前第八世紀的人物,所以才會將他的作品編排在二者之間。但這種說法也有些學者持著不同的看法,認為先知約珥應該是比較晚期的人物、作品,也就是在被擄之後的時代,因為在他的詩歌中提到凶猛的蝗蟲,所要比喻的應該是指巴比倫帝國,若是這樣,則先知約珥應該是屬於主前第六世紀的時代才對。可是,另有些學者認為在第三章6節提到「希臘人」,這應該是更晚期約在主前第四、三世紀的時代了。
約珥書的中心信息
先知約珥在他傳出的信息中,有兩個主題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上主的日子」(參考一:15、二:1-2、11、31、三:1、14)。在他的看法裡,這日子就是上帝審判的時刻,對以色列人民來說是個嚴酷的災難,這和先知阿摩司的看法是相同的。先知阿摩司是最早提出「上主的日子」這種終末審判信息的人,且成為舊約聖經先知運動中的主要信息之一。原本以色列人民有種觀念,認為無論如何,在「上主的日子」來臨時,上帝一定會拯救他們。但先知阿摩司則警告以色列人民,說他們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除非他們悔改,否則就不要期盼這樣的日子來臨,因為這只有增加災難帶來的痛苦而已。他說:
「那日子一定要來,有人會用鈎子把你們鈎出去,正像魚被鈎住了。你們會一個個被拖到最靠近的一個城牆缺口,被扔出城外。」(參考阿摩司書四:2-3)
先知阿摩司甚至嚴肅地警告以色列人民,說當「上主的日子」來臨時,就算要逃難也都會有困難。他說:
「等候上主的日子來臨的人哪,你們慘啦!上主的日子對你們有甚麼好處呢?上主的日子對你們只是黑暗,不是光明。那日子來臨的時候,你們無處可逃,好比一個人剛躲過了獅子,又碰到了熊!又好比一個人回到了家裡,筋疲力盡,把手靠在牆上,又被牆上的蛇咬了一口!上主的日子將帶來黑暗,不是光明;那是倒霉的日子,沒有一點希望。」(阿摩司書五:18-20)
先知阿摩司的這種「上主的日子」之觀念,也影響到先知約珥的信息。在他的信息中,也是一樣警告以色列人民,說「上主的日子快到了」(參考約珥書二:1),那是個「多麼可怕」的日子(參考二:11),他呼籲以色列人民「呼求上主之名」才有「得救」的希望(參考二:32)。因為那日子是「審判的日子」(參考三:14)。不過,在約珥的觀念中,那日子也是上帝要拯救、復興以色列人民的日子,上帝要使「猶大和耶路撒冷重新繁榮起來」(參考三:1),而這樣的信息也是普遍存在於先知運動中。換句話說,當先知們提出「上主的日子」時,具有兩種意涵,是上帝審判的時刻,因此,希望聽到的人能趕緊悔改。若是有徹底悔改、真心歸向上帝者,必定會得到上帝的寬恕、赦免和拯救。
二是悔改,且是要趕緊誠心悔改(參考一:13-14、二:12-13、15-17、32)。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在先知約珥的信息中,強調悔改可透過祭典禮儀來表明(參考一:13-14、二:15-17),這點就成為先知約珥信息的一個特色。他認為透過祭典禮儀來表明與上帝之間重新建立和好的關係。但基本上必須是從內心的真誠悔改做起,不是只在表面上的行動而已(參考二:13a)。他強調上帝是滿有恩典慈愛,祂隨時會寬恕、赦免真心悔改的人(參考二:13b),這位慈悲的上帝必定會因為和以色列人民祖先有約的關係而「饒恕」他們所犯一切的罪,這一點是詩篇的詩人所一再歌頌的信息(參考詩篇八十六:15、一○三:8-9、一四五:8),也是先知約拿的告白(參考約拿書四:2)。但這種透過祭典禮儀來表示與上帝和好的觀點,卻是與先知阿摩司、彌迦的看法大不相同;在先知阿摩司的看法,認為上帝根本就不希罕以色列人民的祭祀禮儀。他說:
「不要到別是巴禮拜。不要到伯特利尋找我;伯特利要變為烏有。不要去吉甲;吉甲的人會流亡。」(參考阿摩司書五:5)
「我討厭你們的節期,受不了你們的盛會!我不接受你們的燒化祭和素祭,也不希罕你們獻上肥牲畜作平安祭。我不喜歡你們那鬧哄哄的歌聲,也不愛聽你們彈奏的樂曲。」(參考阿摩司書五:21-23)
先知阿摩司甚至強調在曠野的時代,以色列人民根本就沒有獻上甚麼牲祭或供物(參考阿摩司書五:25),但上帝還是一樣帶領他們走過那段艱辛的路途。先知阿摩司這樣的觀點正好是先知撒母耳所說過的,聽從上帝的命令比獻祭更重要(參考撒母耳記上十五:22)。先知彌迦所傳的信息也跟先知阿摩司一樣,他們認為想用獻祭來取悅上帝是錯誤的,因為上帝已經告訴以色列人民,祂所喜愛的乃是「伸張正義,實行不變的愛,謙卑地」跟上帝同行,這樣才是正確的信仰態度(參考彌迦書六:6-8)。
這本經書最大的特點
在第一至二章中,先知約珥以蝗蟲比喻上帝將帶給以色列人民的懲罰,就如同蝗蟲過境般的,毀滅以色列人民所有的作物,這會使他們從現有的富裕生活中陷入貧困,甚至會嚴重到被上帝毀滅。其實這樣的比喻已經相當明顯,蝗蟲過境的結果是,所有農作物都被吃光損毀,連帶而來的就是饑荒。用蝗蟲懲罰背叛、不順服的子民,過去曾用在強悍的埃及人身上(參考出埃及記十:1-20),現在則是用在不聽從上帝旨意的以色列人民身上。而饑荒也是先知耶利米所說上帝的三種懲罰方式之一(另兩種是戰爭、瘟疫,參考耶利米書十四:12、十五:2、十六:4、十八:21、廿一:7、9、廿四:10)。
也有聖經學者認為「蝗蟲」只是一種比喻,其實先知約珥是在預言強大的敵人就像「蝗蟲」一樣來臨,這個強大的敵人就像亞述、埃及、巴比倫等帝國的軍隊,因為在第二章20節特別提到「北方來的蝗隊」,而這北方指的就是巴比倫帝國。如果是這樣,敵人入侵所帶來嚴重的災害,若是像蝗蟲那樣的嚴重的話,這又更接近先知耶利米所預言的懲罰包括了「戰爭」。而戰爭與瘟疫、饑荒往往是「三合一」的災難。有戰爭,就有死亡。若死亡特別嚴重到像先知耶利米所形容的「那喪失七個兒女的母親暈倒了」(參考耶利米書十五:9),是「屍體要像肥料堆在地上」成為「飛鳥走獸的食物」(參考耶利米書十六:4)時,那必定是戰事損傷慘重,屍體無法掩埋,自然會引起瘟疫、傳染病,田地沒有人耕種,或是田地被軍隊踐踏到無法耕種等。
這本經書寫作的日期
從第三章2節的這句「他們曾使以色列人民分散國外,分裂了我的土地以色列」經文,可看出這必定是亡國之後的作品。再從第三章17節「耶路撒冷將成為聖城,外族人永不再征服它」,這句話明顯說明這都是屬於亡國之後的事。再者,這本經書沒有提起君王、先知等領袖人物,只提及祭司(參考約珥書二:17),且提及「希臘人」(參考三:6),顯然地,這都是屬於接近或是已經波斯帝國的時代了,甚至可以說是希臘帝國時代的背景。因為在波斯帝國的時代,祭司的角色越發重要,原因是這和耶路撒冷重建的異象有很重要的關係,特別是在返鄉的運動中,祭司幾乎是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這本經書很可能是在主前第五或第四世紀的作品。
也從這裡,我們看到這本約珥書可說是一本跨時代的作品,且時間可從主前第八世紀延伸到主前第四世紀,這很像以賽亞書的作品一樣,跨越的時代很長。
可分成下列幾個段落
1.信息的傳達者約珥。第一章1節。
2.警告以色列人民。第一章2至3節。
3.上帝的懲罰--蝗蟲的災害。第一章4至第二章11節。
4.先知約珥急聲呼籲以色列人民要及時且誠心悔改。第二章12至17節。
5.上帝要重建復興並更新以色列的子民。第二章18至27節。
6.上帝拯救的日子來臨。第二章28至第三章21節。
約珥書第一至三章
1.第一章:
從第一章2節開始直到第二章17節,這段經文都是提到一個重要主題,就是有關上帝審判的日子來臨,和蝗蟲帶來的災難。在第一章提到的蝗蟲災難,都在隱喻著上帝將要嚴厲懲罰悖逆的子民。先知約珥用這種方式在呼籲猶大的以色列人民要知道趕緊悔改歸向上帝,否則當上帝審判的日子臨到,就只能哀嚎慘叫而已。
第1節,就像俄巴底亞、約拿、那鴻、哈巴谷、瑪拉基等先知的情形一樣,都沒有詳細介紹這些先知的身世背景,只有一句簡單的描述說,上帝的話臨到某某人,或是某某人的兒子。也因為這樣,要明白這些先知們的身世背景,就必須從他們所說的信息中來認識。這裡說先知約珥是「比土珥的兒子」。但這位「比土珥」的名字只出現在這裡。而約珥這名字的意思是指:耶和華是上帝。
這節雖然沒有說明先知約珥的背景,但卻說出一句先知文獻最典型的話語:「上主給某某人的信息。」這樣的用句正好說明一件事:先知所傳講的信息是上帝給他的,不是先知自己喜歡講甚麼,就講甚麼。
第2至3節,先知約珥很嚴肅地提出警告,特別指定當時的年長者要聽上帝的話,而他們的「子女」們也要認真聽從上帝的話語,更重要的,這些來自上帝的話語不是只有流傳一代、兩代,而是要流傳到「世世代代」。
再者,這裡連續出現「聽吧」,且是「要留意聽」等詞,這是對他那時代的一種呼籲,要他們傾聽上帝的聲音。
第4節,約珥這位先知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他用蝗蟲來作比喻,說明上帝懲罰祂的選民時,敵人就像蝗蟲一般的來到,讓人無法抵擋,也不知道該怎麼辦?蝗蟲,這不是人會害怕的昆蟲。但是當牠集結起來時,即使是在今天這樣科技發達的時代,也束手無策。先知約珥在這裡連續提到四種蝗蟲的名稱,而且都給了這四種蝗蟲一種特有的「毀滅」角色。也有學者認為這四種蝗蟲,其實就是蝗蟲成長過程的四個階段。從「剪蝗」到「隊蝗」;再從「隊蝗」到「踊蝗」;然後從「踊蝗」到「毀蝗」等。
先知約珥在這裡也是如此,他用蝗蟲當作他講比喻的題材,而且講得非常生動。他以蝗蟲當作比喻,因為蝗蟲是以色列人民相當熟悉的昆蟲,在他們祖先出埃及之前,埃及境內曾發生蝗災,造成農作物受到嚴重傷害,使埃及的經濟受創甚厲,幾乎無法承受(參考出埃及記十:14-15)。現在先知約珥用以色列人民最為熟悉的歷史材料來傳遞上帝的信息,對以色列人民來說,可以很快就進入狀況。
先知約珥在描述這些災難時,已經很清楚在說明災難來臨時,不是人所能料想得到的,不但速度相當快,而且一下子就佈滿了整片大地,即使人看見滿天飛舞的蝗蟲,以及佈滿了整片農地、森林的蝗蟲時,只能仰天長嘆之外,完全毫無抵擋的能力。
第5節,剛好就是在回應第4節的災難。這裡談到「酒醉」、「嗜酒」的人,即使酒醒過來,也是無法理解到底發生甚麼事。因此,先知約珥就呼喊這些酒醉的人,在「清醒」後,就要開始「哭泣」了。因為家園,特別是「葡萄園被毀了」。要注意的,在聖經中通常會用葡萄園來比喻以色列民族。
第6節,先知約珥將蝗蟲用來比喻自己的國家已經陷入了極其危險的狀況中了,他用「蝗蟲」這個詞來形容這些來侵犯的敵人,然後說他們的數目多到如同蝗蟲一樣「不可勝數」。不但這樣,這些來攻擊的敵人,都有著如同獅子般銳利的「牙齒」。這些都在告訴以色列人民如果他們若不趕緊醒悟過來,所要面臨的就是徹底毀滅。
第7節,則是清楚說出這些如同蝗蟲來襲的敵人,將會徹底破壞所有農作物,毀滅整個國家。這種破壞是全面性的,葡萄園會被毀壞,無花果樹被吃光,甚至連樹幹都遭到剝皮的慘狀。如果一棵樹木的皮被剝掉,這棵樹就會死去。
葡萄、無花果、橄欖、石榴等這四種果樹都是在代表著上帝和他子民之間的特殊關係。
第8節,先知約珥提出的第一種會哀傷、悲歎的人,就是那些年紀小才剛訂婚的「少女」,她們失去了「未婚夫」。先知約珥用這種方式來比喻,以色列將會面臨的慘劇,就如同一個才訂婚尚未嫁去夫家的少女一樣,為了死去的未婚夫痛哭哀嚎的悲慘狀況一樣。
第9節,這是先知約珥提到會哀傷的第二種人,就是聖殿的祭司們。不僅在這裡提到,也在第13節又提到。
聖殿的獻祭是一項相當重要的宗教信仰禮儀。每天早晚祭司都要上聖殿去獻祭給上帝,包括燒祭和素祭。現在一切農作物都枯死了,家中所飼養的家禽動物也無法獲得食物,完全無法獻祭。一般而言,若是人面臨災難,卻又無法藉著信仰到聖殿獻祭獲得心靈的平安時,心中的不安全和失落感必定會更加嚴重。而這時的祭司必定會心中難過、哀傷至極。
第10節,這節再次提到蝗蟲過後帶來土地的大災難,一切都已經成為荒涼之地。在第7節則是提到葡萄樹、無花果樹,這裡提到葡萄樹和橄欖樹。橄欖樹在巴勒斯坦的重要性可說僅次於葡萄樹而已,不但果實可食用,也能用來提煉橄欖油,且可用上等的橄欖油製造專為聖殿點燈用的油(參考出埃及記三十:24),還可以用來製成藥品、化妝品。這節也可看到當「田野荒涼」之際,土地就會悲歎、哀愁。
這樣從第7至10節看到這四種象徵著以色列人民和上帝之間緊密關係的果樹,有三種已經枯死了,如果再加上第12節,就會看到連石榴也一樣枯死,那表示出來的意思就表示,以色列人民跟上帝之間的關係已經完全斷了,這才是最大的悲哀啊!
第11至12節,這節先知約珥提出會「悲傷」、「哀號」的第三種人,就是農夫們。農夫,他們可說是聖經時代最具有社會生產力的人,也是當時社會最大力量的代表。這種族群會悲傷,那就表示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已經陷入極其嚴重的狀態中。這裡說一切農作物包括有大麥、小麥、葡萄、無花果、石榴、棕樹、蘋果樹等一切果樹都因為蝗蟲的侵襲都「枯萎」死去且是毀滅殆盡。
第13節,這裡進一步地呼籲祭司們「要穿麻衣痛哭」。穿上麻衣,這是非常嚴肅的一件事,通常在表示家中有至親的人過世。現在則是祭司穿上麻衣,且是到聖殿裡去「整夜痛哭」,表示極度的哀傷,表示他們是代表著全體以色列人民到聖殿裡去向上帝懺悔,祈求上帝的憐憫和寬恕。
第14節,前面有祭司穿上麻衣整夜哭泣,現在則是要全體猶大的以色列人民都禁食,還要舉行聚會。以色列人民每年都有一個節日就是要這樣子過的,那就是贖罪日。依照摩西法律的規定,在贖罪日必須「要禁食,要聚集敬拜上主」(參考利未記廿三:26-27)。沒錯,就是因為以色列人民犯了嚴重的罪行,引起上帝極大的忿怒才會有這樣的結果。因此,這項聚會乃是全國性的公開聚會,要求長老和全國人民都必須參加禁食、祈禱、懺悔的聚會,可說和「贖罪日」的聚會完全相同。
第15節,所謂「上主的日子」,這句子在此經書共出現五次(參考另外四處是二:1、11、31、三:14)。是指上帝審判的時候到了。先知約珥提醒以色列人民,上帝的日子來臨,也就是災難降臨的時刻。
聖經中提到「上主的日子」時,通常表示兩種意義,一是指上帝審判的日子。不論對以色列人民或是任何族群是相同的,沒有區別。二是指上帝子民獲得拯救的日子,因為上帝伸出祂全能的手,拯救祂的子民脫離災難,使祂的子民獲得應該有的榮耀(參考以賽亞書四十六:13)。
第16節,這節值得注意,第一句說「農作物被毀了」,這是指物質生活上開始有了嚴重的欠缺。簡單的一句話,也在說明人類即使有再大的能力,對於這來自上帝懲罰造成的災難,真的是毫無招架餘力。這節的第二句話是「上帝的聖殿沒有歡樂」,這是指宗教心靈層面的乾渴。人在物質生活上缺乏時,若是心靈能夠滿足,也會使因為物質缺乏所帶來的痛苦獲得減輕,甚至會甘之如飴。但若是宗教心靈貧窮,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人永遠不會感到滿足。先知阿摩司就有一段很美的話語形容這種問題(參考阿摩司書八:11-12)。申命記的作者很清楚地說明,即使在沒有任何食物的曠野,也會因有上帝的話而獲得生命的滿足(參考申命記八:3-4)。
第17至18節,這兩節都是在描述災難過後的殘破景象,包括農田荒廢,導致穀倉幾成廢墟之態,而牲畜因為要尋找食物到處亂竄,甚至發出悲鳴的叫聲。這些都在說明上帝忿怒的懲罰。
第19至20節,這兩節可說是先知約珥為以色列同胞向上帝的哀求。注意第19節的「火」與「火燄」這兩個字詞,是指的是上帝極大的怒氣正如大火一樣燃燒著。這種燃燒的火、火燄,使人都不敢接近。不僅是人需要上帝息怒,連家禽動物如牛、羊等都發出哀鳴的聲音,在向上帝懇求息怒,因為溪水乾涸,草原都沒了,牠們也陷入生命的困境中。
2.第二章:
這章可分成兩個段落,一是第1至17節,這是繼續第一章提到的蝗蟲帶來的重大災害。二是第18至32節,提到一個中心主題:上帝再次憐憫悖逆的子民,只要呼求上帝的名,都將會獲得上帝的拯救。
絕大多數的先知都有一個共同的心境,就是憂國憂民。原因是他們從上帝領受的信息主要目的,是要以色列人民記得上帝的教導,不要離棄上帝。在他們的信息中很明顯的中心思想是:離棄上帝的教導,等於是自取滅亡。因為上帝才是生命的主宰,也是一個國家、民族歷史的中心。相反地,若是忘記上帝拯救的恩典,等於是藐視上帝的教導一樣,將會帶給以色列民族生存的危險。因此,先知運動中都會一再提醒以色列人民要注意,不論環境多麼惡化,一定要謹記上帝的教訓,對上帝要忠實,絕不可以有兩樣的心思,這樣的教導不但在自己的心中,也要教導代代子孫謹守上帝的話語(參考申命記六:4-9)。
3.第二章1至17節:
先知約珥傳遞的信息中經常提起「上主的日子」。他一再提醒以色列同胞要特別注意「上主的日子」即將來到,而且這日子一來到,必定是相當悽慘,因為會有上帝降下的災難臨到。可以這樣了解:當上帝要先知出來傳遞這種警告的信息時,就已經在表示上帝對犯罪的選民已經容忍到某一個程度了。上帝是個慈悲的上帝,祂所期盼的就是這些被揀選的族群會趕緊悔改、歸向祂。先知約珥的信息就有這樣的特色,所以,當他傳出上帝即將以大災難來懲罰以色列人民時,另一方面他也替以色列同胞祈求上帝,他告訴上帝,說災難確實相當嚴重。言下之意,是期盼上帝能夠再給以色列同胞一個喘氣、悔改的機會。
第1節,這是第二次提到「上主的日子」,也就是審判的時候快要到了。先知約珥呼籲大家都要以「顫抖」的心面對上帝的審判。這裡提到「錫安」,意思是指耶路撒冷的某一座山,代表著上帝居住的地方。
第2至3節,先知約珥很清楚地說,這日子乃是「黑暗陰森」、「烏雲濃霧」的日子。這跟先知阿摩司所提出的警告相同(參考阿摩司書五:18)。原來這兩個表示黑暗的景況,都是和大片的蝗蟲來臨有關。先知約珥說蝗蟲沒來之前他們的家園美麗像伊甸園,如今因為蝗蟲過境,而變成「荒涼的曠野」,且是蝗災是嚴重到「甚麼都不放過」。
第4至5節,這兩節描述了蝗蟲之多,以及侵襲的嚴重性。這種攻擊的嚴重性,就像勇猛的軍隊猛烈攻擊仇敵一樣,沒有絲毫的憐憫之心。也許在先知約珥的時代曾發生過如此嚴重的蝗蟲之災,他用大家所熟悉的災難經歷當作教材,希望能因此喚醒以色列同胞知道,惹起上帝的忿怒,其結果就像經歷過的蝗蟲災難一樣,甚至可能還會更加嚴重。
第6節,如果說先知約珥的時代,是在主前第八世紀的世代,可以想像得到當時亞述帝國對北國以色列的威脅。或若是先知約珥的時代是在主前第六世紀的時代,那麼,那應該是巴比倫帝國的時代,對當時不僅是南國猶大的以色列人民造成極大的恐懼感,甚至連鄰近國家、族群都感受到同樣的生存壓力,這可從先知耶利米的作品中看出來(可參考耶利米書第四十六至四十九章)。但設若以約珥書第三章6節所提起的希臘這個帝國來看,那先知約珥就很有可能就是在希臘帝國時代。這樣的話,讓以色列人民一聽到就恐懼不安的,應該是指希臘帝國了。
第7至10節,這段經文都是用「牠」這個代名詞,這是因為先知約珥是用蝗蟲來形容即將來攻擊以色列的仇敵。就像前面所說的,不論是哪一個時代,有能力攻擊以色列人民的鄰近國家,就是這些足以讓他們被擄且被販賣到奴隸市場上去受苦的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等這些大帝國。這段經文就是在形容這些國家軍隊非常勇猛,簡直就是跟大批蝗蟲攻擊綠色田園一樣。
第10節可說是聖經中在描述末日景象的專門用語(參考以賽亞書十三:10,以西結書三十二:7,阿摩司書八:8-9)。先知阿摩司則說能夠使天地變色的,並不是自然界本身的改變,更不是人的能力所及,而是上帝使之如此(參考阿摩司書五:8)。用天地變色來形容末日來臨的這種說法,也是用來說明人的生命已經無法依照平時的方式來應付了。因為天地都變色了,人和萬物的生存都將面臨威脅。耶穌基督也用這種說法來警告他那時代的猶太人(參考馬可福音十三:24-25)。
第11節,這節很清楚說出,類似蝗蟲成群、有秩序,且是一波波不停地來攻擊,就是上帝的懲罰。先知約珥在這裡形容上帝的日子簡直就是個「多麼可怕」的日子,並不是個可期待獲得拯救的日子。原因是人犯罪的狀況相當嚴重,要祈求獲得上帝的憐憫幾乎是微乎其微。
第12至13節,先知約珥很清楚地說告訴他的同胞,悔改不是外表的「禁食、哭泣、哀號」,或是「撕裂衣服」等,這些都是外表的現象,內心的懺悔才是真正重要的。因為上帝是看人內心的上帝,不是看外表。要真心的悔改,因為上帝是「有恩典,充滿憐憫;他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會「隨時願意饒恕」人。這也是整本聖經的信息(參考出埃及記三十四:6,詩篇一○三:6-10、八十六:15、一四五:8,約拿書四:2)。
第14節,這裡的「也許」,表示沒有人會明白、知道,因為上帝要憐憫誰,就憐憫誰,不是依據人的條件。赦免的主權在上帝,並不是在人的手中。再者,這節所描述上帝的賜福,剛好與前面所提起的荒廢之田園、饑荒之現象呈現強烈對比;這裡說到上帝的賜福將是豐富到足夠一切所需要,且有剩餘。不會再像前面所提起的,祭司連要獻祭的物品都沒有,一切動物都飢渴到發出哀嚎的聲音。
第15至17節,與第1節的吹號不同。此處「吹號」是要大家趕緊悔改。「禁食」,也是為了要悔改的緣故。而這種宣佈禁食的規律就是由祭司來擔任,也是由祭司帶領民眾來舉行認罪的聚會,這種聚會是全體民眾都需要參加,從最年長的,到稚齡年幼的孩子,就算抱在懷中之嬰兒也要一起參加嚴肅的禁食祈禱會。
「上主啊,求你可憐你的子民」,這是祭司們在嚴肅的禁食祈禱會中所發出的祈禱文。只有這樣,敵人才不會提出「你們的上帝在哪裡?」這種問題(參考詩篇四十二:10、七十九:10、一一五:2,彌迦書七:10)。
4.第二章18至32節:
從第18節開始,直到第三章結束,先知約珥傳遞的信息都是好的、鼓勵的,是帶來盼望的好消息。就像第二章17節所提到的,先知約珥曾為了以色列人民可能面臨的嚴厲懲罰而向上帝懇求,祈求上帝憐憫以色列人民,不要讓以色列的仇敵譏笑他們說:「你們的上帝在哪裡?」現在則開始說到情況有了極大的轉變,這有一種可能性,就是以色列人民確實悔改了。因此,上帝為此也改變他原先的計畫,停止原本要降下的災難,而改為賜福氣給他們。先知約珥很清楚地強調,只要以色列人民知道悔改,且真誠的醒悟過來,是唯一能得到上帝的寬恕、憐憫的機會。
第18節,這節可說是先知約珥信息的一個重要轉捩點。這裡開始說上帝要關心祂子民所居住的「土地」,也要「憐憫」祂的子民。上帝的憐憫,不但是移走災難,而且將原先已經有的災難修復,使荒廢的土地,再次看到青翠綠葉,而且長滿了果實,這就是第19節所描述的景況。
第19節,這節可對照第一章10至12節所記載田園荒廢的景況,是「五穀、美酒、橄欖油」都沒有了;現在則是全都恢復生機,不但有收穫,且是可以滿足。也因此,沒有人敢再羞辱上帝的子民。
第20節,可以對照第一章4節、第二章2至3節所描述的災難中,那些相當有組織的蝗蟲侵入,帶來的是極其嚴重之災難,現在則是在上帝的命令下,這些原本用來懲罰以色列人民的蝗蟲,都將「遠離」,不再侵入,或是被上帝消滅殆盡。
這節提到這些「蝗蟲」之災難是來自「北方」。在先知以賽亞、耶利米和以西結等經書中,都是用「北方」來描述攻擊以色列人民的仇敵(參考以賽亞書十四:31、四十一:25,耶利米書一:13、14、15、四:6、六:1、22、廿五:9,以西結書一:4),就像這些蝗蟲來自北方一樣。
第21節,這裡說:「土地啊,不要怕,要歡喜快樂!」為甚麼是對土地說話?這和創世記第三章17至19節有關,在該段經文中記載土地因為人犯罪而連帶受到懲罰。上帝懲罰人犯罪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讓土地生產不出任何農作物、果實,這樣人就會因為飢餓而知道謙卑悔改。但相對的,當上帝賜福人類的時候,就是讓土地可以生產出豐盛的穀物、果實等。上帝賜福土地,就等於是賜福人類一樣直接。
第22節,這節一開始就呼喊著「走獸啊,不要害怕」,可以對照第一章18至20節,提到家畜動物,以及荒野的走獸都因為乾旱引起的大火而逃命,且在極為乾渴時候,找不到溪水可喝,因此,牠們都發出哀嚎的聲音。現在則是要這些家禽動物走獸不要害怕,因為就像第23節所提到的,將會有適量的春霖秋雨降下,使「草場青翠碧綠」,很自然地「果樹」就能茂盛成長,特別是「無花果樹、葡萄樹」就會「結實纍纍」。
第23至24節,這節描述上帝的賜福。
在巴勒斯坦地區,通常每年十月至十一月是雨季,這時候農民開始播種,剛好下了較多的雨量滋潤苗栽的需要。每年的三至四月間,是乾旱的季節,而這個時候剛好是收成的時候,最怕下大雨,傷害農作物。因此,這裡特別用「適量」,表示剛好滿足需要。適量表示非常好的賜福,是永不缺乏之意。
第25節,這節可參考第一章4節、第二章2至11節所描述的,上帝差遣蝗蟲侵襲大地,造成嚴重災難帶來的損失,現在上帝決定將之全部「補償」過來。
這裡所用的「補償」,舊約聖經中有幾個含意,一種是表明「賠償」的意思(參考出埃及記廿二:2、7、9),另一種表示上帝的懲罰,是一種「加倍」的懲罰,表示要將過去所給予的,連本帶利的收回(參考耶利米書十六:18)。第三表示賜福,是上帝給予祂的子民加倍的賜福,彌補過去的損失(參考撒母耳記下十二:8,約伯記四十二:10、以賽亞書六十一:7,撒迦利亞書九:2)。
第26節,這節說明了生命中最大的賜福,就是「飽餐足食」。這節也可以對照第17節所提到的,仇敵在譏笑,並且還用不屑的口氣詢問他們的上帝在哪裡?現在沒有人敢再說這樣的話了,因為上帝已經讓祂的子民豐衣足食,且有餘。更重要的,仇敵看到上帝的子民都過著很豐富的生活,也會相信以色列的上帝並沒有離開祂的子民。
第27節,這節可說是約珥書最重要的一節經文,這裡提到「約」的問題。聖經中在表明上帝和祂子民之間的關係時,通常用兩種句型來表示,一是「我是上主--你們的上帝」(參考出埃及記六:7、,利未記廿六:12,耶利米書七:23、十三:11,以西結書十一:20、三十六:28、撒迦利亞書八:8,瑪拉基書三:17)。再者,是用除了上帝以外,沒有別的上帝。因為這位上帝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祂是唯一的。這一點也是上帝和祂的子民立約的基礎(參考出埃及記二十:3,申命記四:35,撒母耳記下廿二:32,列王紀上八:60,列王紀下五:15,詩篇十八:31,以賽亞書四十三:10、四十六:9))。這節詩歌也清楚說明了以色列人民在懺悔之後,向上帝表明他們將會忠實於上帝,以上帝為他們唯一的救主。因此,上帝要再次照顧他們,如同父親照顧、疼惜兒子一樣(參考詩篇一○三:11-12)。
第28至29節,聖經中有多次提到上帝的「靈」要「傾注」在祂的僕人身上。現在先知約珥在這裡說上帝的靈將會澆灌在以色列人民當中,而且是不分年齡,無論「老年人」、「年輕人」,甚至連「奴僕和使女」也都會分享到上帝聖靈的同在,而充滿著「異象」。
這裡說「兒女將宣告」上帝的信息,這意思是指每個孩子都會有上帝啟示的話語可以聽得見。二是「老年人作奇異的夢」,表示即使年紀很大,也會繼續得到上帝奇妙的啟示。因為「夢」說出上帝的旨意和計畫。三是「年輕人看見異象」。「異象」說明上帝給人的啟示(參考創世記十五:、四十六:2,列王紀下二十:10)。
先知約珥這樣傳出信息,就是在告訴以色列人民和上帝之間有相當親密的關係,上帝一再啟示他們看見祂的旨意,而他們也會遵行上帝的旨意行事。
第30至31節,這兩節是有關末日審判來臨的現象。在第一章15節有提到在「上主的日子快到了」,然後又說「那日子是多麼可怕啊」,這樣的句子在第二章10節、11節又再次提起。在第二章10節也提到「太陽、月亮都昏暗,星辰也不再發光」,這跟此節所說的日月都將變色是相同的意思。
第32節,先知約珥很清楚表明一個生命轉機,就是「凡呼求上帝之名的人都必然得救」。這點對任何時代的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信息。使徒保羅也引用先知約珥的這句話(參考羅馬書十:13)。
5.第三章:
當先知約珥呼籲他的同胞一定要確實悔改,以期上帝能夠寬恕、赦免時,他很清楚地指出,上帝並不要祂子民的悔改只是外表上做做樣子,而是要他們真實地從內心的悔改做起,這就如同在撕裂心肝一樣(中文和合本用「要撕裂心腸」,台語漢字用「拆裂恁的心」)。這和大衛王犯罪之後懺悔時所說的意思相同;他說:「上帝啊,我獻上的祭是憂傷的靈;憂傷痛悔的心,你不拒絕。」(詩篇五十一:17)在先知以賽亞說有這樣的心境者,上帝一定會使這種人重新獲得生命的「希望」(參考以賽亞書五十七:15)。
先知約珥的呼籲之後,以色列人民確實有了很具體的回應,因此,先知約珥就傳出了上帝給以色列人民相當美好的信息作回應,這信息是上帝的拯救和憐憫。從第二章18節開始直到第三章最後,都是這樣的信息。
悔改的意義,就是將罪惡改變成為良善,這樣的人會獲得上帝的喜悅和接納,這點也可說是整本聖經的中心主題。以色列人民必定是在聽到先知約珥的呼籲之後,有明確的改變,才會使上帝生出憐憫的心,決定要改變祂原先要毀滅以色列的計畫,換成賜福、寬恕、憐憫,並且繼續接納以色列人民為祂的子民,祂是以色列人民的上帝。
第1節,這裡開始就提到「上主的日子」。這個詞句一再出現(參考一:15、二章:1、11、29、三:1、14、18),可以看出先知約珥對「上帝的日子」這個信息的看重。通常在先知文獻中,這個詞句都是指上帝的審判來臨之日,同時也可以是指上帝拯救、憐憫的時刻。在先知約珥的信息中也是這樣;他在第一章至二章17節之前,談到「上帝的日子」,所要表達的信息都是和上帝懲罰的時刻來臨有關。而從第二章18節之後到第三章結束,「上帝的日子」都是和上帝拯救的恩典來臨有密切關係。
這節說上帝「要使猶大和耶路撒冷重新繁榮起來」,這句話可對照第二章23節所提起「錫安的人民哪,要歡樂」這句話。「繁榮起來」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有豐富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不會因為遇到困境就埋怨、退縮,或是妥協,而是會想盡一切辦法好好生存下去,因為確信上帝必定會同在,也會適時伸出援手救助。
第2至6節,這節提到「審判谷」,意思是指「耶和華的審判」。但現今已經無法確定這地點是在哪裡,但很可能是指耶路撒冷城外南邊的「欣嫩子谷」,這地也是當時執行死刑或是傾倒垃圾之處。
為甚麼上帝要集合萬國到這地方來?原因如下:
一是他們侵佔了以色列土地,逼使人民四散到外國去避難(第2節)。這種事發生在主前第八世紀的亞述帝國,以及第六世紀巴比倫帝國,以及往後的各個帝國,包括在希臘帝國時代都是。
二是將俘虜來的以色列人民送到奴隸市場去販賣,或是分配到王公貴族的府中去當奴隸,而更嚴重的是將兒童--不論男女,都當作換取娛樂的「商品」般販賣、兌換(第3節)。
三是掠奪了耶路撒冷聖殿裡敬拜用的聖器,並且將這些敬拜上帝用的聖器,拿去放在他們廟裡供奉偶像神明,這是對上帝極大的侮辱(第5節)。先知何西阿也曾這樣指控過他們(參考何西阿書二:8)。
四是將以色列人民販賣給希臘人(第6節)。
先知約珥述說這些的用意,就是在說明上帝對這些嚴重的錯誤行為都記載得非常清楚,一點也不容許有狡辯、逃避的機會。這也是在顯明上帝公義審判的特色。
注意第6節也是在前面提過的,因為這裡有談到希臘人的問題,因此,有學者認為先知約珥的時代應該是在主前第三、四世紀時代。
第7節,這節說上帝將採取這種報復的方式,就是以這些大帝國對待上帝子民的方法來對付他們。這也是一般所說的「報應」。
第8節,先知約珥說上帝的報復,就是讓這些習慣海洋生活人,變成被賣者,他們將被賣給在沙漠中遊走各地經商的阿拉伯人(示巴族),這樣,他們就像以色列人民被綁著送上船賣去遠方一樣,現在換成他們自己被人綁著,被駱駝商隊的人拖著,走過各地的沙漠,同樣不知道將被賣到何方去當奴隸。
示巴人,這是阿拉伯人的一支,聖經時代他們在商業上相當活躍。
從第9節開始到最後,是先知約珥和上帝之間交互說話的記錄。
第9至10節,這兩節是上帝要先知約珥公開宣告,說上帝要出征了,這些讓上帝點名的國家好好準備來敵對上帝吧。第10節提到上帝發起的戰爭,正好和先知彌迦所說的,將不再有打仗截然不同(參考彌迦書四:3-4);先知約珥是說要這些敵對上帝的國家、族群起來整軍備戰,上帝就要派出祂的軍隊來攻打他們了。
第11至12節,這兩節看起來就像是天上的天軍要和地上的聯軍開打起來一樣。先知約珥一方面要以色列四周圍的國家、民族都集合到「審判谷」來聚集,另一方面,他也祈禱上帝差遣天軍降臨來與這些國家打仗。其實,先知約珥這段話已經說出一個重要的信息:這些列強國家並沒有悔改,否則,他們一聽說先知約珥要他們到上帝審判的地方去,就會知道那是懲罰時刻來臨了,聰明的人會馬上悔改歸向上帝,以期得到上帝的寬恕和憐憫。
第12節下半句的「上主要在那裡開庭」進行審判的工作,這也表示上帝的軍隊已經戰勝了這些驕傲國家的軍隊,才會開庭審判這些現代人所謂的「戰犯」。
第13節,這裡用農夫在收割的情景來形容上帝審判的樣子,這就像在第一章和第二章所描述的,上帝差遣蝗蟲過境一樣,摧毀了所有的農作物一樣。現在上帝的審判就像農夫拿著鐮刀在收割成熟的穀子一樣,雙手收割的動作相當俐落,那樣輕快有力,而且收得非常乾淨。同時也用葡萄收成之後,送進壓酒池去壓汁、釀酒。這裡用「滿溢出來」,表示葡萄豐收。先知約珥用這樣的句子在描述上帝的軍隊確實是大獲勝利。而且上帝是用非常嚴厲的方式審判那些邪惡者,先知約珥形容上帝的審判如同榨壓葡萄的方式,不會漏掉任何一粒葡萄般的來審判這些邪惡者。
第14節「成千上萬」,這表示聚集的人數相當多之意。
第15節,這是常看到的句子,都是用來形容末日來臨的景象,像第二章10節、31節等,表示情況是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了。
第16節,這節正好說出「上帝的日子」另一個意義就是以色列人民得拯救的日子,那些邪惡的國家、族群受審判的時刻。現在上帝要從耶路撒冷發出非常忿怒的「怒吼」聲音。上帝怒吼的聲音足以讓「天地都顫抖」,且聲音之大有如出埃及記的作者用「雷轟」聲音來表示上帝的出現(參考出埃及記十九:16-19,詩篇七十七:17-19,以賽亞書廿九:6)。「雷轟」表示表示上帝的忿怒,要懲罰背逆的子民和邪惡的國家、民族,也在表示上帝要來拯救祂的子民脫離敵人的手。
第17節,「你就知道我是上主」,這句話經常出現在上帝施行神蹟奇事,彰顯祂奇妙的作為之後。值得注意的是:當上帝彰顯祂的神蹟奇事異能之時,有兩個情況可以看出來,一是上帝施行大能的手拯救祂的子民脫離苦難。其二是上帝出手重重地懲罰敵對祂的人。再者,這節再次強化了耶路撒冷城的重要性,認為那是上帝居住的地方,上帝必定會為了祂的榮耀而保護它,使該城永遠屹立不搖。在以色列人民的認知中,耶路撒冷城就是「上帝的城」(參考詩篇四十六:、四十八:1)。他們甚至稱耶路撒冷城為「聖城」(參考以賽亞書四十八:2、五十二:1)。
第18節,這節回應第17節所說的耶路撒冷城乃是上帝之城的意義。先知約珥在描述一個美麗景象:只要有上帝同在的地方,就如同是伊甸園一樣的美麗,令人看了都會垂涎(參考創世記三:8-14)。
這節說「有一條泉水要從上主的聖殿流出來」,這句話可參考以西結書第四十七章1節。「泉水」,這是代表著永恆生命的記號,使人永遠的生命不會飢渴。
第19至20節,上帝要懲罰的對象不只是「埃及」、「以東」而已,也包括了第4節提到的泰爾、西頓、非利士等這些國家、族群,上帝一定會懲罰這些欺壓別人的國家。這也是在第7節所說的,上帝要依照他們對待別人的方式,反過來對待他們。這就是俗語所說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第21節,相對於第20節所描述的,耶路撒冷將成為一個繁榮的城市,因為有上帝的慈愛在照顧著該城。這種「人煙稠密」,剛好與主前586年被巴比倫帝國摧毀之後,該城幾呈廢墟的狀態,完全相反。在上帝賜福之下,該城將成為一個人人喜歡居住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