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439期

何西阿書第四至十一章11節
1.第四章:
先知何西阿的信息最珍貴的一點,就是將上帝與以色列人民之間的關係以「夫妻」的關係來說明。他說上帝要「娶」以色列人民為「妻」,是以「信實」的態度。信實,這是聖經中非常重要的信息之一,說出上帝是個值得信靠的上帝,祂堅守與以色列人民祖先所立的「生命之約」,並且將這「約」延續到後代子孫。祂答應要承認以色列的後代子孫都是祂的子民,祂是他們的上帝。這就是上帝的信實,也是上帝的特性之一。
但要注意的是:有「信實」的上帝,更需要有忠實的信徒。不能因為上帝是「信實」的,就隨便起來。德國神學家潘賀華(Dietrich Bonhoeffer)就曾說過,有人將上帝當作解決問題的神,好像在使用東西一樣,用過之後不需要了,就丟棄。這樣的上帝在這種心態的人心目中,就像是一位「空隙之神」,只是在彌補人的需要而已,當人滿足了需要以後,就將上帝忘了,或是棄之不要。當有一天發現需要更大的力量來支持時,才再去尋找這位可以滿足他需要的神來應急。這樣的神,不是與他生命交纏在一起,而是在他生命之外的「工具」,而這點才是真確信仰上最大的障礙。
第四章和前面三章有很大的不同;前面三章都將重點放在先知何西阿的家庭,以他的家庭為主軸來談論以色列人民如何背棄和上帝之間「夫妻」的關係。這一章則是將重點放在上帝的僕人祭司身上;祭司的工作原本應該是幫助人民認識上帝,但在這一章告訴我們,以色列的祭司們不但沒有這樣盡本分,相反的,他們是帶頭引導人民犯罪的禍首,上帝無法原諒這些祭司。而人民也允許這樣的祭司存在,不但對他們沒有利益,只會為國家、社會帶來更大的傷害。
第1至3節,再次看到上帝透過祂的僕人先知何西阿對以色列人民提出「指控」,就像在法庭中要與對方辯論一樣。上帝的指控並不是隨便講的,而是有證據的。這證據就是上帝與以色列人民之間的夫妻之「約」。上帝提出以色列人民以「不忠不信」(中文《和合本》用「無誠實,無良善」,《台語版》也是相同的用詞)的方式,拒絕履行與上帝之間「夫妻」的關係。所謂「不忠不信」,是指以色列人民並沒有沒有誠實遵守他們和上帝之間夫妻的「約」,他們忘了上帝,去拜偶像神明。再者,先知何西阿指出以色列人民違背與上帝之間「約」的關係的具體行為,就是包括了「背誓、撒謊、凶殺、偷竊、姦淫」,這些都是與十誡的禁令有關。
更嚴重的是他們在這些犯罪的事上,是「不斷地犯罪,血案纍纍」,且是越犯越深。因此,上帝將採取嚴厲手段懲罰以色列人民,包括了(1)土地要乾旱,人會渴死;(2)所有的動物-空中的飛鳥、地上的走獸、水裡的魚類等都要面臨死亡。換句話說:人的生活將面臨更大的災難、痛苦。因為如果沒有這些動物存在,人的生存希望也將會很渺茫。
第4至6節,從第4節開始,指出真正帶領以色列人民離棄上帝的,竟然是祭司們和先知。祭司的工作是要幫助人民透過敬拜、獻祭認識上帝拯救的慈愛。而先知的主要工作,就是忠實地將上帝的話傳遞出來。但現在這裡說以色列的祭司們不但沒有用真實的心敬拜上帝,先知們也是一樣,也沒有好好用上帝的信息教導人民遵守上帝的旨意。
第7至10節,說祭司們因為「人數越多就越大膽地得罪上帝」,因為越富有,他們就越驕傲起來。因此先知何西阿傳出上帝要用下列幾項,對付這些怠懈職責的祭司:
一是使他們的榮譽變為羞恥。所謂「羞恥」就是不再承認他們以及他們的子孫是上帝的祭司(因為祭司是世襲制度)。
二是將祭司的地位貶低,不再享有特權,與人民一樣同受懲罰。這也是另一種羞辱方式。
三是不再有上帝的賜福降臨在祭司和以色列人民當中。上帝的賜福最具體呈現出來的有兩項:其一是土地生產五穀,二是家族人口生養眾多。如今上帝要將這賜福收回去,使他們無論如何都會有欠缺的壓力,甚至有斷絕後代的危險,原因是他們離棄了上帝。
第11節,「新酒和陳酒」,代表示的都是會使人「神志不清」飲料。
第12至13節,「木頭」、「木牌」都是指用木材雕刻的偶像(參考耶利米書十:3)。更嚴重的是還因為拜這些虛假的神明,卻使自己的「女兒要淪為娼妓」,媳婦要「跟人通姦」。這是因為在祭拜巴力神明時往往會參雜著與廟妓行淫苟合,因而淫亂的思維就在人民心靈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第14節,說做這種事就是「無知」,會使他們遭到滅亡、敗壞的結果。不用上帝懲罰他們,他們也將會因這些愚蠢的舉動帶來滅亡。這裡的「無知」,指的就是背棄了上帝的教訓。一個人離棄了上帝的救恩,去尋求偶像神明,並且向這些用人的手所雕刻的偶像敬拜,就是愚蠢、無知的行為,其結果只有滅亡而已。
第15節,提供一個很重要的背景,先知何西阿雖然是北國以色列人,卻希望猶大人民不要像北國以色列人民,到「吉甲」和「伯特利」去禮拜。因為伯特利已經從原本的「上帝之家」變成了「犯罪之家」。先知何西阿就是用「伯‧亞文」來形容「伯特利」,也是在反應當時的猶大人民也絡繹不絕地前往伯特利去朝拜金牛和巴力之神。吉甲,位於約旦河西部、耶利哥城東邊。在北國以色列,吉甲不但是個軍事重地,也是宗教、政治中心。
第16節,說以色列人民像「倔強」的母牛,意思是指以色列人民的心已經硬化了,無法改變。換句話說,上帝已經決定要放棄不再牧養北國的以色列人民了。
第17至19節,說北國以色列人民就像倔強的母牛一樣不聽主人的話,因為他們已經像醉漢一樣,不知道甚麼是羞恥?上帝會採取「任憑他們」繼續墮落下去,這也是使徒保羅所說的觀點(參考羅馬書一:18-32)。因為這樣的人民已經不知道甚麼叫做羞恥了。他們的心智已經被淫亂所迷惑,整日浸淫在荒誕的行為中,這樣的人民必定自食惡果。
2.第五章:
一個社會是否敗壞,從宗教領袖的身上就可看得出來。如果宗教領袖也會貪婪、自私、欺騙,這樣的社會是不會有安寧日子可過的。因為宗教工作者乃是一個社會最後的良知,如果連宗教領袖都不知道羞恥,有貪婪、自私、欺騙的行為,這樣的社會就不會有平安的日子可過。
先知何西阿指出的問題是連祭司也帶頭犯罪,且是「人數越多就越大膽地得罪上帝」(參考四:7),這是非常嚴重的事。難怪在先知何西阿的時代,他是眼睜睜地看到自己的國家滅亡,從主前750年耶羅波安二世最興旺的時代,一直到主前721年,也不過是短短30年,就被亞述帝國消滅結束。
這一章先知何西阿先從宗教領袖說起,接著提到不僅北國以色列出現問題,連南國猶大也一樣沉淪,離棄了上帝。最後上帝談到祂要怎樣懲罰以色列人民。
第1至3節,先知何西阿先從指控「祭司」,接著點名以色列人民,再來是「皇親國戚」,要他們注意聽上帝要「審判」他們的聲音。因為他們在暗中所做的惡劣事情,上帝都很清楚知道,絕對不會袖手不管。第3節再次說出何西阿書的主題-以色列人民對上帝不忠實。先知提醒上述這些族群,讓他們知道上帝「很了解以色列人」,表示上帝非常清楚他們在做甚麼惡劣的事。
「米斯巴」,這是指位於便雅憫之地的米斯巴,因為它靠近猶大和以色列的邊境,也是北國以色列的宗教聖地。因為在這裡有先知撒母耳所立的石頭,為紀念上帝拯救以色列人民脫離非利士人的攻擊(參考撒母耳記上七:7-14)。
  「他泊山」,這是位於耶斯列平原的東南方,靠近拿撒勒附近。
「什亭」,這是在約旦河東岸。以色列人民在這地方與摩押的女人行淫,且去參加偶像神明的崇拜(參考民數記廿五:1-3)。
先知何西阿用「圈套」、「網羅」、「陷阱」等這三樣害人的工具,隱喻上述三個地方。這三個地方都是當時聞名的地方、繁榮的區域,如今卻變成人民墮落的城市。可能是指在經濟繁榮背後,隱藏著害人或誘惑人離棄上帝教訓的黑暗面。
第4節,接著指出以色列人「不認識上主」。先知以賽亞也曾提出這樣的聲音,說明上帝感到最為難過的事,就是祂的選民竟然不認識祂(參考以賽亞書一:2-3)。
第5至7節,說出以色列人民「不認識上主」的原因,就是驕傲。而且不只是北國以色列人民如此,連南國猶大的以色列人民也一樣。這裡也指出他們犯罪的明確事實,就是雖然有獻祭,但沒有用,因為他們也同時獻祭給巴力,就是這裡所提起的,他們「對上主不忠」。第7節說到「私生子」(《台語版本》用「偷生子」),這可能有兩個意思,一是:迦南人認為巴力是個「生產的神」,以色列人民為了生孩子,也向巴力祈求。結果他們得到孩子,但上帝說這樣的兒子不是祂賜福下生的,因此稱之為「私生子」,上帝不會繼續賜福他們。二是:指他們既然已經去拜巴力,上帝也就離棄他們。不再承認和以色列人民之間的關係。因此,他們不但失去了原有的「夫妻」關係,連原先最基本的「父子」關係也不復存在。上帝不承認他們是祂的子民,就像第一章9節上帝要先知何西阿將他與淫亂的妻子歌蜜所生的第三個兒子取名「羅‧阿米」,表示上帝跟以色列人民切斷了關係。
第8至9節,從第8節開始到第七章16節,這是一段新的段落。這兩節就是這新段落主要的內容。雖然是短短的兩節經文,卻說出一個重要的歷史背景:南北兩國戰爭的問題。北國以色列為了要自保,去尋求別國的援助,攻打南國猶大。同樣的,南國猶大為了所謂國防安全的理由,也尋求他國協助防衛,結果是兩國都因此受到損傷,北國以色列甚至因此帶來亡國的厄運。這兩節都提到作戰的事,可參考列王紀下第十五至十七章。
第10節,再次提到上帝要嚴懲猶大之因,是他們的領袖「侵佔以色列的領土」,意思是指當亞述舉兵攻打以色列時,猶大卻趁機收復了從前失去的土地,而且還移動了邊界,使以色列在困境中如同雪上加霜一樣,國勢更加脆弱。
第11至12節,說以色列將「被欺壓」,這是指亞述將會侵犯他們,他們尋求埃及的援助,結果反遭亞述大舉派兵攻打。果然,在主前721年,亞述帝國的軍隊就攻入了北國以色列的首都撒馬利亞,以色列因此滅亡。亞述就是用以色列亡國來威脅要「消滅猶大」。
第13節,這裡的「病」和「傷」,都是指外國的侵犯。南北二國都曾經在亞述的指染下成為附庸國一樣,臣服於亞述的統治。可參考列王紀下第十五章19至20節,是發生在主前745年至737年之間米拿現在位期間。不論北國以色列,或是南國的猶大,都是想尋求亞述幫忙,結果都因此付出相當大的代價,甚至是亡國的後果。這就是此節所說的「病多麼沉重」、「傷多麼嚴重」的原因,是在形容整個國家病入膏肓。意思是尋求亞述的結果只會帶來更嚴重的結果。
第14節,以「獅子」來比喻上帝。先知何西阿用獅子來形容上帝的懲罰是像獅子在吞食捕獵到的動物。這裡說上帝要「親自」出手懲罰他們,如同獅子「撕裂他們,把他們拖走,沒有人能夠救他們」。
第15節,是這章經文中心信息,表明的是只有在苦難中反省後才會醒悟,尋求上帝的救助是唯一的生存之道。也從這節看出慈愛的上帝還是期盼著以色列人民回來尋找祂。「知罪回來找我」,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話,說明上帝的慈愛特性,祂雖然說要丟棄以色列人民,但還是存著一絲盼望,等待著他們悔改回來歸向祂。
3.第六章:
先知文獻的一個特色,就是有譴責,但也有鼓勵,呼籲人民回歸到上帝面前,上帝會珍惜與祂訂立永遠之約的子民,因為祂是愛的上帝,不會輕易發怒,也不會永久生氣,更重要的,上帝「常改變心意不懲罰人」(參考詩篇一○三:8-9,約拿書四:2,彌迦書七:18-19)。這也是先知何西阿所要傳達的中心信息。
在第五章15節說上帝要「丟棄」以色列人民,「直到他們知罪回來」找祂為止,主要目的是要讓他們「在苦難中,他們會急切地尋求上帝」,這情形就如同以前他們祖先在埃及受苦的情形一樣,在無法忍受奴役生活的苦難時,他們就會發出哀聲尋求上帝的憐憫和幫助(參考出埃及記二:23-24)。這樣說來,上帝並不是真的拋棄他們,也不是不理會他們,而是用這種方式在等待和期盼他們悔改來歸向上帝。可能是先知何西阿傳出這信息後,在以色列人民中間有了反應吧,因此,先知何西阿趕緊呼籲他們要「歸向」上帝。
第1節,開頭的第一句是「來啊」,這是呼籲,且是大聲呼喊的聲音,這顯然是來自先知何西阿的呼叫聲。他可能是走上街頭在呼叫,要以色列人民認真聽,也要確實地悔改「歸向」上帝,這「歸向」一詞是指「悔改」、「重歸和好」之意。原本是離開、分裂的,現在回轉過來,表示認錯,願意重新開始的意思。接著引用申命記第三十二章39節的詩歌,說明過去「撕裂」的傷痕,上帝會「醫治」也會「包紮」。
第2節,「過兩三天」,意思是指「極短的時間內」之意。先知何西阿傳出上帝的信息說,只要以色列人民真的悔改,上帝的拯救和赦免很快就會臨到。
第3節,可說是這本先知書的主題之一-認識上帝。先知何西阿用「竭力追求認識上主」,是指要明白生命的主到底是誰。當以色列人民真確認識上帝後,就會明白為甚麼會有「曙光」溫暖著大地,為甚麼會有「春雨滋潤大地」的原因。
第4至6節,整本何西阿書的中心信息就在這短短三節經文中。先知何西阿一再呼籲以色列人民要悔改,而且必須從真實的內心開始,不是只有在外表的行動。因為上帝看的是人的內心,知道他們是否真實或是虛偽。這裡上帝特別指出以色列人民對上帝的愛是短暫的,就像「早晨的霧,一轉眼就消了」。這句話必須和第6節的獻燒化祭一起聯想來看;當在獻祭的時候,那些煙冉冉上昇,聞起來很香,燃燒的火焰看起來很壯觀,但一下子就沒有了。因此,上帝透過先知何西阿對以色列人民提出上帝所要求的,並不是人所獻的牲祭,而是「愛」與「認識」上帝。愛,是指將上帝的「愛」呈現出來,是在社會生活上有公義、對貧困的人有愛心。認識,是指與立約有關,也就是對上帝要忠心,不含糊、不欺騙。
第7節,「在亞當背判我」,這「亞當」是指靠近約但河和雅博河會合處的一個村鎮,離耶利哥城南方大約有二十公里遠(參考約書亞記三:16),這意思是指他們在各地都有犯罪的記錄,即使是在偏遠的小村鎮也是一樣。但有些版本將這句翻譯成「如亞當背約」,也可以這樣瞭解:以色列人民「如亞當」一樣,沒有遵守上帝命令,吃了那棵禁止吃的果樹的果子,而受到上帝嚴厲的懲罰(參考創世記三:17-19)。
第8節,提到以色列人民在「基列」城犯罪,但並沒有說明是甚麼罪行。也許和士師記第十二章1至7節有關基列人大屠殺以法蓮人的事件有關;在該次事件中,總共「有四萬兩千人被殺」,那是在耶弗他作以色列士師的時代發生的事。但也有另外一個可能,就是根據列王紀下第十五章25節的記載,是發生在主前740年的時候,那時因為以色列的王比加轄有一位將領利瑪利,他的兒子「比加,帶了從基列來五十人造反,在撒馬利亞王宮內院刺殺比加轄,篡了他的王位。」
第9節,則再次提到祭司的問題。第一次是在第四章7節提到祭司對上帝不忠,先知何西阿說祭司是「人數越多就越大膽地得罪上帝」。在這裡特別清楚指出這些祭司和強盜一樣,「成群埋伏,結夥打劫」,甚至還會「謀財害命」,這實在是很恐怖的事。
第10至11節,都提到了整體以色列民族的共通問題,就是玷污了自己和神聖上帝之間的約,去拜偶像神明。這也是先知何西阿在本經書中一再提起以色列民族共同的罪,就是離棄上帝,去拜巴力。雖然先知何西阿是針對北國以色列人民傳上帝的話和信息,卻也提到猶大有相同的問題。因此,上帝不但要懲罰北國以色列人民,也準備要懲罰南國的猶大以色列人民。
4.第七章:
先知何西阿將上帝與以色列人民的關係,是以「夫妻」來比喻,因此先知何西阿呼籲當時的以色列人民,在信仰上必須如同「夫妻」之間的關係一般的忠實,不可以有心懷二意的信仰態度。一定要「絕對忠實」(指「認真」之意),這一點是讀先知何西阿的這本經書應該有的認識。他也進一步地告訴以色列人民,必須是天天、每時每刻對上帝有堅定不移的愛,就像上帝從不改變、減少對他們的愛一樣。而不是在節期到了的時候,才想到要怎樣愛上帝。上帝要先知何西阿對以色列人民所說的:「我要求的是堅定的愛,不是牲祭;我要我的子民認識我,不要燒化祭。」這很清楚在說明上帝喜歡人將信仰落實在每天的生活和工作中,而不是在節期中各式各樣的慶典禮儀。
第1至2節,是繼續前一段經文所提起的,上帝屢次苦勸以色列人民悔改「歸向」祂,但以色列人民似乎對上帝的呼聲聽不進去,老是想盡辦法要離棄上帝的旨意。這裡提到「復興」、「醫治」,這兩個名詞是一樣的意思,指的就是「拯救」。這表示上帝想要「拯救」以色列免於滅亡,但結果所看的卻都是「欺騙,偷竊,在街上打劫」。但上帝都把這些記錄下來了。
第3節,說出當時北國以色列真正的問題所在-欺騙。上至國王,下至一般人民,大家都喜歡欺騙。表示當時猶大國內已經是個充斥著欺騙的環境,沒有誠實可言的社會。欺騙,也在代表著人民的心中已經沒有上帝的信仰。
第4至6節,先知何西阿用烤麵包的廚房實景來比喻宮廷鬥爭的景況;在第4節提到「叛逆」者就像在「等待著麵團發起來」的麵包師一樣,隨時準備要將麵團送進火爐裡去烤一樣。而人民會利用「國王有喜慶」時,就用「烈酒灌醉了國王和官長」,甚至是「百般愚弄他們」,使他們鬆懈了警覺心,好使政變一出手就成功而奪取到政權。這種篡奪王位的背景可參考列王紀上第十六章8至10節,記載以色列王以拉因為喝醉酒被心利殺死,而且王位也被奪取。
第7節,是相當關鍵的一節經文,說出北國以色列滅亡的原因,就是一再發生殺害君王篡奪王位的事,大家想的都是權柄,卻沒有想到向上帝「求助」才是正途,以為只要有權柄就可以解決國家的危機。
其實,自從耶羅波安二世死後,北國以色列在短短二十年中就換了六位國王,其中有四位不但遭到謀殺,王位也被篡奪。
第8至9節,所說的「以色列人簡直像半生不熟的麵包」,意思就是兩面都不討好;既得罪了上帝,又落得讓鄰國亞述有機可乘,使自己陷入了「死期」都還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悲哀。
這「半生不熟的麵包」,是指將麵包放在石頭上烤(參考列王紀上十九:6),或是將麵包放在爐灶上烤,但卻沒有將它翻面,導致後來麵包上面尚未熟,底下已經烤焦。比喻考慮不夠周延,或是政策的決定太粗糙之意。
第10節,是整章經文的中心,說到以色列人民真正的問題,就是傲慢,不知道「歸向」上帝。這裡的「歸向」,意思是指悔改,回到上帝的旨意和教訓裡。
第11節,「以色列人像一隻無知的鴿子」,這裡所謂的「無知」,指的是「無心」之意。「心」,這個字在希伯來文是指人的意志,這意志是表現在理智的層面。當先知何西阿形容以色列人民像「無知」的鴿子時,就是說他們根本就沒有認真思考,決定倚靠「埃及」,然後又去找「亞述」幫助時,上帝會怎樣看待他們?換句話說,以色列的領袖們已經失去領導者應該有的智慧。結果像一隻「無知的鴿子」,不是找不到自己的窩、被抓,就是四處飛,飛到精疲力盡之後,就跌落死去。
第12節,先知何西阿提醒以色列人民,上帝不會默視這樣的行徑,因為上帝的選民沒有以上帝誡命為重,雖然他們可以從亞述得到幫助,但上帝卻要使這些看起來似乎很有成就的國際外交手腕與成就化為烏有。
第13節,先知何西阿用幾個連串在一起的詞字,從「離棄」→「毀滅」→「背叛」→「撒謊」。這些詞字都是環環相扣的;離棄上帝,等於是毀滅自己的生命一樣;背叛上帝,等於自尋死路。而最典型的犯罪行為就是撒謊,因為這樣的人,心中沒有上帝。所代表的意義就是和離棄了上帝一樣。要特別注意的是「撒謊」這個詞,還有另一個意思,是指「拜別的上帝」。也就是對上帝沒有忠實的心。
第14節,可看到先知何西阿指出,以色列人民確實是拜偶像拜得很厲害。以色列人民用異教拜偶像神明的方式,來向上帝祈求賞賜糧食,這是很荒謬的行為,表示信仰已經偏離了原本應該有的純真。
第15至16節,非常清楚再次強調,上帝才是真正的「養育」以色列生命的神,因為是上帝從埃及把他們祖先帶領出來,又在曠野中餵養他們,並且帶領他們進入迦南應許之地,使他們在大衛王朝時代成為「強壯」的民族、國家。但現在他們卻忘記了一切,跟隨迦南人去拜「那些無能的神明」,這些神明就像「扭歪了弓一樣」,根本就不能用。結果帶領人民離棄上帝的「首領要橫屍沙場」,原因只有一點:不承認上帝是他們生命的主宰,這只會為他們換來埃及人的恥笑而已。因為上帝用大能的手將他們的祖先從埃及帶領出來,如今他們卻回去尋找埃及幫助,這真是可笑至極。
5.第八章:
先知何西阿說:上帝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形同「夫妻」一般的親密不可分。因此,當一個人對上帝不忠時,就表示對上帝不誠實,這樣的人,即使用各種繁文縟節的敬拜禮儀,也是枉然,因為這不是上帝所喜愛的方式。先知何西阿就曾告訴以色列人民,不要想用獻牲祭取悅上帝,因為上帝根本就不要人這樣回應祂。上帝所喜愛的,就是以色列人民有「堅定的愛」,永遠不改變、且用忠實的愛回應上帝對他們揀選的愛。可能是主前第八世紀的北國以色列,人民都有這樣的心態,就是想用各種祭典禮儀來取悅上帝,但另一方面卻跑去拜偶像,且在社會生活上根本就沒有活出「聖潔」的樣式,這樣不但沒有見證出上帝的愛,反而褻瀆了上帝「聖潔」的名。因此,先知以賽亞、阿摩司、彌迦等人都為這樣的背叛上帝之行徑,提出嚴重的譴責(參考以賽亞書一:11-17,阿摩司書五:21-24,彌迦書六:6-8)。
第1節,「吹警號」,古時候看守城牆的士兵看到有敵人來臨時,必須吹警號,負責吹警號的人就是「守望者」(參考以西結書三十三:1-10)。「敵人好像老鷹突擊」,這裡先知何西阿所說的「敵人」是指亞述,它將會來攻擊上帝所賞賜給以色列人民,並且要佔領以色列人民所居住的土地,原因是以色列人民「違背」了他們與上帝之間所「訂立的約,厭惡」上帝的教導。
第2至3節,說明以色列人民怎樣背叛與上帝之間所立的約。一是他們並沒有確實「認識」上帝。這個「認識」,指的是如同「夫妻」相好一樣,可以「同房」(參考創世記四:1)般的親密。而若要有這樣的親密關係,基本的要件是彼此之間必須絕對忠實,否則是不可能的。二是以色列人民「拒絕良善」,這是指他們並沒有依照上帝的教訓,善待那些貧困孤寡的人,相反地,他們欺負這些生活貧困的人。只知道累積財富在自己的身上,甚至為了要掠奪更多的財富,不惜將困苦無法償還債務的窮人賣作奴隸(參考阿摩司書二:6-8,彌迦書二:1-2)。
第4節,已經說出從耶羅波安二世死後的北國以色列政局,確實是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在短短的二十年間,就發生了五次軍事政變,且每次政變都是用謀殺國王篡奪王位的方式,從列王紀下第十五章可看到這樣的歷史背景。從耶羅波安二世死後,他的兒子撒迦利亞接續王位才不過半年就被沙龍謀殺;沙龍也只當一個月的王就被人謀殺,殺他的是米拿現;他為了鞏固謀殺得來的政權,拿「三萬四千公斤的銀子」給亞述皇帝提革拉‧比列色,請求亞述保護他。然後他的兒子比加轄繼承王權。但他統治的時間也只有一年而已,就被比加謀殺奪去王位;然後是何細亞也用同樣方式謀殺了比加,篡奪王位。但他們都沒有依照上帝的旨意形式,都是拜「用自己的金銀鑄造」的「偶像」,結果為北國以色列帶來滅亡。因為人民都跟著學習離棄了上帝。
第5至6節,清楚說到以色列人民拜「金牛像」,表示他們已經和迦南人學習信仰,認為「牛」是幫助他們農作物增產的神明,因此,用金子或銀子鑄造金牛敬拜,而這是從開國之君耶羅波安就開始了(參考列王紀上十二28)了,且是後代君王都跟著學習。
第7節,有兩句流行於當時的俗語。
第一句是「播種的是風,收割的是暴風」。「風」,這在智慧文學裡是代表「不穩定」、「徒勞無功」的意思。「暴風」,就是比一般的「風」更高層次。換句話說,以色列人民不但得不到,還會收到更大的災難如饑荒、欠收。
第二句俗語是「不結實的麥穗做不成麵包」,這是指嚴重欠收的農莊景況。「不結實的麥穗」,這是麥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的病症,導致麥子無法結成飽穗。
先知何西阿就是要指出北國以色列就像有病的麥穗一樣,無法像農夫期待的收成,到最後這些沒有結實的麥穗,只能用來作堆肥,甚至要用火燒成灰撒在麥田中作肥料。先知何西阿指出的現象更慘,就是不結實的麥穗已經無法提供人們食物的需要,而即使有一點點可吃的麥穗,也因為要向亞述國進貢,使得已經悽慘的飢餓景況雪上加霜。
第8節,「破裂的瓶子」,意思是「毫無用處」,表明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第9節,「像倔強的野驢任性走自己的路」,這句話是在描述北國以色列根本就不聽從上帝的旨意,只想自己要怎樣走,就怎樣走。所謂「野驢」,就是不合群、不聽主人指揮的驢。本來驢是很溫馴的動物。現在變成野驢,就是指不能駕馭的驢,會四處亂跑、跳、撞,結果受傷更嚴重。
第10節,結果就是「當亞述王壓迫他們的時候,他們就要吃盡苦頭」了,因為他們不聽主人的話,只會淪落到凶悍的亞述王手上。
第11節,是這章經文的中心,述說北國以色列真正的問題是:當國家陷入危機的時候,他們從不考慮、也沒有想到要尋求上帝的寬恕和憐憫,相反的,拜偶像的風氣反而更興盛。他們以為拜巴力越普及,希望就越高。一代傳一代,傳到後來,北國以色列都變成了敬拜巴力神明的祭壇了。甚至還把上帝的僕人先知殺到只剩下先知以利亞一人(參考列王紀上十九:10)。
第12節,說上帝為以色列人民「寫下了許多教訓,他們卻以為怪異而拒絕」,意思是指上帝一再想盡辦法要教導以色列人民該怎樣行,且是寫得非常清楚。但是,他們都一再拒絕。
第13節,也就是第六章6節所提起的,上帝並不喜歡人用獻牲祭的方式來表達對上帝的愛,上帝所喜愛的,是人真正的「認識」祂。先知何西阿在這裡明白指出,以色列人民獻牲祭並不是真正的要敬拜上帝,而是想貪吃這些獻祭的肉。誰會得到這些獻祭的肉呢?當然是祭司。換句話說:祭司鼓勵人民獻祭,並且說了許多關於獻祭越多,上帝越會祝福等類似的話,因此,人民熱衷於獻祭,就是想要取悅上帝,以求得更多的祝福。其實是祭司們貪愛這些財物,這就是先知何西阿一再指出的,以色列人民並不是真的「認識」上帝。先知何西阿甚至警告這樣的信仰態度,不但換不到上帝祝福,相反的,只會帶來更慘重的懲罰,因為上帝要「把他們遣回埃及」,讓他們重新淪為他國的奴隸,就像他們祖先在埃及當奴隸的日子一樣。
第14節,「宮殿」、「城堡」等,這些都在顯示財富和國防軍力,但無論是多麼堂皇的宮殿或是多麼堅固的城堡,若沒有上帝看守,這一切都將被摧毀成灰。
6.第九章:
在前一章先知何西阿提到以色列「播種的是風,收割的是暴風」(參考八:7),這是上帝對他們背叛「約」的嚴厲懲罰。上帝之所以會這樣懲罰他們,主要是他們將原本敬拜上帝的祭壇,都變成了拜偶像的地方,使原先建造的祭壇,都成了犯罪的記號。這就是先知何西阿所指責的「祭壇越多,犯罪的地方也越多」(參考八:11)。以色列人民因為在迦南地學習到拜巴力神明,誤認巴力可以幫助他們的土地增加生產,使他們在物質生活上更加富裕。但他們這樣的行為就和其它列國人民的態度相同,失去了上帝揀選他們的神聖意義。上帝絕對不會任由祂揀選的子民繼續這樣悖逆而去,一定會嚴厲懲罰他們。
不論是先知何西阿或是阿摩司、彌迦等,都一樣提出警告,就是人心的墮落並不會因為經濟、物質生活的富裕而有改善,相反的,往往是因為經濟繁榮所帶來富裕的物質生活,加快人心敗壞的速度,這點才是值得大家省思的地方。
第1節,要以色列人民「不要狂歡,不要跟異教徒一樣慶祝你們的節期」,為甚麼先知何西阿會傳出上帝這樣的話語?因為早期社會最可能舉行節期慶祝、狂歡的,應該是與收割後的收藏節期(指住棚節)有關。利未記第廿三章39至40節記載有關以色列人民舉行住棚節時,除了有各項敬拜、獻祭的禮儀之外,也要有「歡欣慶祝」的活動。而且這歡慶活動長達七天之久。現在何西阿傳出上帝的信息,說不要以色列人民再慶祝住棚節,因為已經不再是從前的樣式,而是參雜了迦南地人祭拜巴力神明的活動在裡面。有的甚至是根本分不清楚到底是在向上帝獻上感恩,或是在對巴力神明獻祭。而迦南人在慶祝祭拜巴力神明時,經常有的方式之一,就是進行男女歡愛。他們是利用這節期使男女青年在一起進行選擇喜愛的對象,也因此在慶祝節期活動中經常會有淫亂的行為發生。因此,當有異教徒進來參加這歡慶節期活動時,很可能就陷入了這種危險,使以色列的女子「像妓女」一樣,在巴力神明前歡慶之後與異教徒苟合,而有淫亂行為出現。
第2節,聖經很清楚地告訴我們,萬物來自上帝的創造和賞賜,因此,應該感謝的對象是上帝。但以色列人民在進入迦南地之後,跟著當地原住民學習拜巴力、向巴力獻祭,因此先知何西阿提醒以色列人民知道:上帝賞賜給他們五穀、雜糧、美酒等民生用品,他們既然拿這些去拜巴力神明,說那是巴力神明所賞賜的,上帝必定不會讓這樣惡劣的信仰行為持續下去,祂一定會採取行動,有一天會將所有的恩賜收回。這樣,他們將不會再有「五穀和橄欖油」,以及「美酒」可用。
第3至4節,很清楚提到以色列人民將被亞述帝國侵犯,並且要被帶去亞述帝國當奴隸。所謂「要在亞述吃不潔淨的食物」,意思就是以色列人民將成為亞述帝國的奴隸,吃亞述主人提供的食物。他們要像從前以色列人民的祖先在埃及當奴隸一樣,失去了自由,只能在哀哭中過日子。
再者,以色列人民如果被俘虜到亞述帝國去當奴隸,吃的方面就無法隨心所欲,只能聽從主人的指示。亞述人民當然會要這些以色列人民去做平時一般人不太想做的事,包括運送屍體,以及死去的牛、羊等動物的屍體。不但這樣,亞述人還會將這些在以色列人民看來是屬於不潔淨的食物給他們吃。他們如果不吃,會餓;要吃,卻是宗教禮儀上屬於不潔淨的食物。問題是:他們恐怕連要說「不」的機會也沒有,原因很間單,如果不吃,餓一次、二次,或許可以,總不能天天肚子挨餓。而這些屬於不潔淨的食物,更不能用來獻祭。
第5節,「上主的節期」,指的就是「住棚節」的節期活動。這個節日是以色列人民三大節期之一(另外兩個節期是逾越節、五旬節)。住棚節是在慶祝收割後舉行,也是以色列人民最喜歡的節期,因為這節期是個慶祝、歡欣的節期(參考利未記廿三33-43)。先知何西阿在這裡提出這樣的反問:如果有一天他們亡國了,被俘虜到亞述去了,那麼,在這歡慶的節期裡,「他們能做甚麼呢?」其實甚麼都不能做。
第6節,提到即使他們有辦法逃到埃及去避難,但先知何西阿卻指出:直到他們死了,也是無法回到自己的故鄉,只能客死異鄉,甚至埋葬在異域。這裡的「摩弗」,是指埃及一個墳地之名。換句話說,先知何西阿已經在警告他們,亡國的日子會來臨,且將會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不是短短的幾年而已。他們的「家園,儲藏財寶的地方,將長滿荊棘雜草,這意思是國家滅亡之後,故鄉土地將成為廢墟,荒涼而不再有人居住、管理。
第7至9節,這段經文說出上帝忠實僕人先知的際遇,就是除了被排斥外,也會遭遇到殺害。
先知何西阿在這短短三節經文中,宣佈上帝「報應」以色列人民的「日子到了」,就是前面所說的,將會淪亡在亞述帝國之下。因為以色列人民不但不聽從先知的警告,甚至叫他「大傻瓜」,說他是「 瘋子」、痛恨他,甚至還會設法要謀害他。先知何西阿說上帝指派他作祂的「代言人」(這詞表示「先知」之意)但無論他到「甚麼地方」,那地方的人「都要謀害」他,甚至連在敬拜上帝的地方也不能倖免。這裡特別提到「從前在基比亞時一樣」,這句話的背景與士師記第十九至廿一章的記載有關;那是述說有一個利未人的妾,被便雅憫族的基比亞人輪暴致死的事件,引起其他以色列十一支派人民聯合起來攻打便雅憫族人。也因為這個事件,便雅憫族差一點就被消滅。先知何西阿提起這事件為例,主要是在提醒以色列人民,殺害上帝的先知、僕人,只有帶來更大的懲罰,且嚴重時,還會有被消滅的可能。
第10至12節,短短的三節經文,卻說出兩種極大的對照景象;先知何西阿指出過去以色列與上帝的關係是親密不可分,可是現在和上帝之間關係卻已經惡化到了極點。
這句「曠野中發現了葡萄」,和民數記第十三章的歷史背景有關;當以色列人民準備要進入迦南地之前,摩西曾派出探子先去看看,想要事先知道到底上帝所說的流奶與蜜之地是個怎樣的地方。這些人回來的報告說:「他們來到以實各谷,在那裡砍下一截葡萄枝,上面有一大串葡萄,要兩個人用槓子才扛得動;他們也帶回一些石榴和無花果。」(民數記十三:23)他們看到這樣大串的葡萄,確實是令人振奮。
但另一面,但以色列人民一到「比珥山」開始拜巴力,這件事的記載可參考民數記第廿五章1至5節的記載,比珥山是位於摩押的某一座山,這裡的巴力神像最出名。以色列人民來到什亭谷紮營的時候,跟摩押的女人行淫,並且接受那些摩押女人的邀請參加她們祭拜巴力神明,地點就是在聞名的比珥山(民數記用「批珥」)地方。這件事使上帝相當痛恨,摩西為了息上帝之怒,將這些與摩押女子行淫的以色列領袖判處死刑。上帝的懲罰就是將他們的光榮拿掉。所謂「光榮」,在以色列人民看來就是,子孫像天上的星星那樣多。有能力繁衍下一代,就是生命最大的光榮。先知何西阿說上帝要懲罰以色列人民,嚴重的程度幾乎是到了斷絕他們的後代,使他們無法繼續存在這個世界。
第13至14節,說出以色列人民被擄到亞述去當奴隸時,婦女會遇到的慘痛經歷。不是被殺害,就是被強暴,與其如此,不如沒有懷孕來得好。
第15節,「吉甲」,這是以色列人民第一位君王掃羅被先知撒母耳膏立為王的地方。這地方也是以色列的宗教聖地。但掃羅後來一方面拒絕聽從上帝的命令,另一方面卻要在吉甲設祭壇,獻最好的牲祭給上帝,結果先知撒母耳斥責(參考撒母耳記上十五:22)。因此,吉甲雖然是北國以色列的宗教聖地,卻也常常被當作背叛上帝命令的記號。
第16至17節,都提到上帝將不會再是以色列人民的上帝。因為上帝要拒絕承認以色列人民是祂的子民。沒有上帝的眷顧,等於沒有生命的保障一樣,生存就會有危險。這裡特別強調失去上帝的愛,就如同樹沒有根一樣,很快會枯乾死亡。
7.第十章:
之所以會引誘以色列人民去跟迦南人拜巴力之因,當以色列人民剛開始拜巴力偶像神明的時候,土地果真的得到很多產物,增產的情形比他們以前的收穫都要多,也因此,他們很快就認同了巴力神明就是增產的神。當增產的消息一傳開,各地紛紛建造祭壇,為的就是要更多的收穫;收穫多,就是財產增加;就在可幫助增加生產的誘因下,以色列人民紛紛忘記了上帝透過摩西對他們的吩咐,也忘了上帝忠實僕人的叮嚀、教導,拜巴力偶像的事件就日趨嚴重,最後竟然離棄了上帝,去拜巴力神明作為他們的神(參考十三:6)。
財富確實是對人心最大的誘惑。耶穌基督就曾教導跟隨他的人,必須在上帝和錢財之間作一明確的選擇,不可能兩者都要(參考馬太福音六:24)。使徒保羅在給提摩太的書信中,就特別告訴他不可貪慕錢財,因那是誘惑人犯罪的主要根源(參考提摩太前書六:10)。
如果細心地去思考為甚麼上帝要設立安息日?且嚴格規定安息日必須連帶地包括了牛羊牲畜等所有一切都跟著人安息?主要原因就是希望人會記得:不要把生產、增加財富當作生命的主要的目標,要記得上帝才是生命的主。因為一切萬物都是來自上帝的創造。沒有上帝,即使擁有一切,最後也將失去一切,更嚴重還會喪失生命。
第1至2節,「以色列人像多產的葡萄樹」,這是因為上帝照顧、栽培、澆灌、祝福的結果才有的樣子。詩篇的詩人這樣描寫著:「你從埃及帶出來一棵葡萄樹;你趕走異族,把這樹栽上。你為它開墾了一片土地,它的根深深扎入,且蔓延這地。」(詩篇八十:8-9)先知以西結描述說:以色列人民的祖先就像「一棵種在溪水旁的葡萄樹,因為水源充足,枝葉茂盛,果實纍纍」(參考以西結書十九:10)。可是當他們收入越豐富時,就「心懷詭詐」意思是指他們一面敬拜上帝,另一方面卻去拜巴力神明。而且所雕刻的石柱偶像也越華麗。表明的是離棄上帝的道路越遠。但上帝卻要出手「摧毀他們所拜的石柱」,以及他們拜偶像神明用的「祭壇」。
第3至4節,是整個北國以色列問題的中心。這兩節提到國家像是沒有君王在管理一樣。原因是沒有人想要「敬畏上主」,表示心中根本就沒有上帝。因此,說話不算數,社會沒有公義可言,「不義」的行為處處可見。這裡提到「正義已經淪為不義」,這句話已經說出司法審判失去了準則。先知阿摩司就清楚地指出主前第八世紀耶羅波安二世的時代,法官會收受賄賂,結果窮人受到欺壓,好人受到壓迫,難怪沒有人敢說誠實的話(參考阿摩司書五:10-13)。在先知的信息中,包括先知阿摩司、彌迦,以及何西阿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上帝是個公義的上帝。因此,如果法庭沒有公義,就表示這個社會已經失去了敬畏上帝的心,人才敢做出違背公義的事。
第5至8節,「金牛失掉光彩」,指的是在這些金牛頭上戴著裝飾象徵著榮耀光彩的葉子,都是用純金子打造的。但這些全都變成亞述王的戰利品,金牛並不能保護以色列人民免於戰禍,也不能在戰爭中得勝,還因戰敗連金牛也被亞述沒收帶去。這裡提到「亞文小山上的祭壇」,這「亞文」是指邪惡或是偶像之意,在這裡是指「伯特利」,是耶羅波安鑄造金牛放在這裡,供以色列人民當作神明崇拜。
「要向大山說:『遮蓋我們吧!』對小山說:『倒在我們身上吧!』」這是一句絕望的詩歌,在說明當審判來到時,那些逃避災難的人,上至王親國戚、達官顯要都躲在洞穴中,因為深怕無法忍受凌辱、刑罰,他們寧願躲進洞穴中,然後期盼著大山小山都會像被大地震擾動一樣趕緊崩塌下來,好讓他們就像被埋葬在無人知道的地方,這樣也可避免被羞辱的難堪和痛苦。這句話也可參考以賽亞書第二章10節。
第9至10節,「基比亞」,這地點再次被提到,上次是在第九章9節先知何西阿曾指出上帝對以色列人民犯類似在基比亞的罪,一定會嚴厲懲罰他們。現在再次提起,主要是基比亞的事件確實是一件慘不忍睹的悲劇,那是一群人把一位利未人的妾輪暴致死方休,也因為這件事,引起以色列十一個支派聯盟攻打便雅憫支派的人,幾乎消滅了他們(參考士師記第十九至廿一章)。
再者,基比亞也是以色列人民第一個國王掃羅的家鄉(參考撒母耳記上十:26、十一:4)。掃羅被先知撒母耳膏立為國王,往後卻變成拒絕上帝旨意的國王而被罷黜(撒母耳記上十五:26)。這樣,基比亞這地點至少說明了兩件歷史背景:以色列人民不但在淫亂的事件上有份,也在殘害人的生命上手段殘忍,且一再違背上帝的旨意。先知何西阿用基比亞這地點來比喻現在北國以色列就像早年祖先在基比亞犯罪的情形一般,做上帝所厭惡的事,因此,上帝將用「列國」聯合起來「圍攻」他們作為「懲罰」他們的種種罪行,直到他們剩下的人民悔改為止。
第11節,說以色列民族原先很像「一頭馴服的母牛」,這是指受過訓練,會聽主人指示耕田耙地且是有生殖能力的母牛。所謂「踹穀」,依照摩西法律規定,牛在耕田的時候,是可以一面踹穀一面吃草的(參考申命記廿五:4),踹穀是非常輕省的工作。先知何西阿用這種方式在比喻上帝是這樣疼惜以色列人民,讓他們像一隻做最輕省工作的牛,可以一面踹穀子一面吃喝,結果是長得又肥又壯。可是,他們並沒有珍惜上帝給他們這樣的恩典,反而輕視了這美好的恩典。因此,上帝就如同田園的主人,將那粗糙又笨重的軛加在這隻肥壯的母牛頸項上。特別要注意的是,這節也同時提到南國猶大。換句話說,先知何西阿的信息並不僅是給北國以色列人民聽的,也是希望南國猶大人民也會注意聽,上帝對北國人民怎樣,也會同樣對待南國猶大的人民。而這裡提到加上沈重的軛,工作也加重-耕田與耙地。
第12節,很重要的一節,這節說上帝希望以色列人民知道必須「播種正義」,因為這樣才能期待「收割仁愛」的果子。先知何西阿用農家最通常、且相當熟悉的工作經驗,播種與收割作教材,告訴以色列人民,只有將上帝的公義呈現出來,才能期待上帝的愛回應到他們身上來。正義,指的就是上帝的形像,也是上帝的愛。他再次呼籲以色列人民「歸向」上帝,悔改回到上帝的面前。上帝的愛會像雨那樣的充沛地降在以色列人民身上。
第13至15節,說出以色列人民的問題所在,他們根本就聽不下這樣的勸勉,也不把上帝放在眼中,他們不再倚靠上帝,而是認為軍隊和武力最實在,可保護他們生命的安全,但先知何西阿指出軍事武力才是帶他們走向滅亡的力量。人想倚靠龐大的軍隊來維持秩序、保護社畿安全,結果是枉然、沒用。這正如詩篇的詩人所說的:倚靠軍事武力是愚蠢、沒有用的(參考詩篇三十三:16-18)。此處的「沙勒幔王摧毀了伯‧亞比勒城」,並沒有任何資料記載。
8.第十一章1至11節:
在前一章記載上帝對以色列人民確實是很失望,因為他們以為有了堅強的軍事武力,就可以安然自在、高枕無憂。他們以為只要有充沛的經濟能力,就不用怕饑荒的來臨;他們以為只要有活躍的外交關係,就可以使國家不用再懼怕外敵的侵襲,先知何西阿指出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因為真正生命的主,是上帝。
主前第八世紀時代的北國以色列,在耶羅波安二世的帶領下,國勢正處在巔峰的狀態下,先知何西阿卻一再警告他們淪亡的日子已經越來越接近,且很清楚地警告以色列人民,他們即將會被敵人-亞述所統治,他們將會「返回埃及」去過祖先們所過的悽慘經驗,也就是過痛苦的奴隸生活。先知何西阿是在提醒以色列人民,像他們這樣的態度,正如早年祖先在埃及的情景一樣,不淪亡也很困難,會落入敵人的統治之下成為奴隸乃是水到渠成,一點也不意外。
第1至4節,這段經文是一首詩歌。
先知何西阿信息的最大特色,就是將上帝與以色列人民之間的關係,以「夫婦」的關係來表達。在這段詩歌中,不僅將上帝與以色列人民以「夫婦」關係表達,也用另外一種關係,就是「父子」的親情來說明,且是特別說明這種「父子」關係是遠從以色列人民還在埃及當奴隸的時候,上帝與以色列人民就已經有了這樣的親密關係。
「從埃及帶出來」,這句話對每個以色列人民來說,可說是相當熟悉的事件,也是以色列整個民族極為慘痛的歷史經驗,因為他們祖先就是在埃及當過奴隸,受到無情的壓迫,才呼叫上帝的名,要求上帝拯救他們(參考出埃及記二:23b-25)。但這位疼愛以色列人民的「父親」(上帝)現在感到非常地難過,因為以色列人民「叛離」祂,當祂呼叫他們回來時,他們卻越走越遠,離棄祂去「向巴力獻祭」,「向偶像燒香」。所謂「走路」,表示上帝親自教導他們知道甚麼是該走的路,甚麼是安全可行之道。甚至在遇到危險時,會用雙手將以色列人民抱在自己的胸懷,就像父親抱著年幼的孩子一樣。當他們要走路時,上帝牽著他們的手,當他們走累了,就將他們抱在身上。但上帝確實曾用「慈繩愛索」牽引著以色列人民。不僅這樣,還將以色列人民抱在身上,將他們像嬰孩一般地偎貼在臉頰上。甚至說到上帝是「俯下身子,餵養他們」,這很清楚說出以色列民族在出埃及入曠野的經歷,使他們沒有因饑渴而死去。如今所有上述這些,以色列人民竟然全都否認了。
第5節,很清楚看到上帝對以色列人民的審判,就是讓亞述人打敗他們,並且「統治他們」。
第6至7節,清楚看到以色列亡國成為奴隸的痛苦。「加在脖子上的軛」,這「軛」表示一種生命的枷鎖、沉重的負擔,以前上帝將他們這樣的「軛」從埃及人手中解放下來,現在他們將在亞述帝國的統治下,再次被套上去。
第8至9節,是另外一首詩歌。
假如我們要說上帝有「矛盾」的地方,這兩節經文可以看得到;因為當以色列人民背逆了祂的教訓,甚至去拜偶像時,以上帝的公義審判來說,以色列人民是應該被判處死刑。但在這兩節卻不是這樣,上帝繼續提到祂對以色列人民有特殊的愛,是無法切割的愛。這正好表達了慈悲的上帝的特殊性(參考詩篇一○三:6-8)。
「因為我多麼愛你們」,這句話可用來參考約翰福音第三章16節所說的,上帝是「那麼愛世人」,甚至為了表達這種愛,連他的獨生愛子也賜給世人。可看出上帝對所有人是這樣的厚愛,已經遠超出法律規定的懲罰範圍。
這裡也提到「押瑪」和「洗扁」這兩地方,表示這兩個城犯罪如同所多瑪與蛾摩拉一樣的嚴重,都是屬於該毀滅的城市。上帝說他不忍以對待所多瑪城和蛾摩拉城的方式對待以色列人民,這就是說上帝雖然對以色列人民背棄祂的事很憤怒,但還是心存憐憫,為的是希望以色列人民能夠悔改歸向祂。
「我是上帝,不是世人」,這句話顯示出上帝特異性質,就是詩篇的詩人所說的,人只能在上帝腳下,不是上帝(參考詩篇三十六:5-7)。
第10至11節,看到上帝拯救的恩典。祂要用發出「吼叫」的聲音,表達是拯救以色列人民,且是召集四散到各地去(這裡用埃及和亞述作代表)的子民回到祂身邊的聲音。這裡說上帝要「再一次」帶以色列人民返回他們的「家鄉」,這就如同「鴿子」無論被帶到多遠的外地,只要一放開,牠就會知道怎樣飛回自己的鳥窩一樣。
返回故鄉,這是先知文獻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被俘虜的人可以得到釋放返回故鄉,無論是過去或是現在,這都是一則相當令人振奮的好消息。而這信息正好說出了上帝無比的愛。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