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436期

讀 但以理書這本經書
說到但以理書,第一個想到的問題就是:它究竟算不算是先知書中的一本?如果按照古希伯來聖經的編輯方式,這本但以理書是被編輯在「聖卷」部份,也就是與路得記、以斯帖記等這些書同類,並不是歸類在先知文集中。而希臘文譯本的編輯,是將但以理書放在「大先知」(即: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等)中。可是有些英文版本的聖經又將之編列在「小先知書」的範圍中。讓我們感到比較困擾的是:說這本經書是屬於先知文獻,卻又沒有先知作品的特色,例如「上主向某某講的話」(參考何西阿書一:1、彌迦書一:1)、「上主給某某某的兒子的信息」(約珥書一:1,哈巴谷書一:1,西番雅書一:1)、「上主這樣說」(阿摩司書一:11、二:4、6,撒迦利亞書十一:13,瑪拉基書一:2)等,這種先知文獻特有的句型在這本但以理書中都沒有出現過。可是卻又有上帝的天使與但以理之間的對話,且這些對話中都有提到上帝對以色列人未來境況的預言,這點又是先知文獻的特色。後代會將這本經書歸類在先知文集中,應該是受到耶穌基督對此本經書所說過的一句話影響比較大,那就是記載在馬太福音第廿四章十五節:
「你們看見先知但以理所說的那『毀滅性的可憎之物』站在神聖地方的時候(讀者必須領會這句話的含意。)」
因為耶穌基督在這裏稱但以理為「先知」,因此,往後教會都很自然地將這本經書歸類在先知文獻中。
一提到「但以理」這個名字,在基督教家庭長大的信徒是一點也不陌生,原因是從兒童主日學開始,老師就喜歡講但以理被國王丟入獅穴中卻不被獅子咬死,還有他的三位朋友被丟入了火爐中,但卻沒有受到任何一點點的灼傷等神蹟故事,同時也喜歡聽老師講他那堅定不移的信心。但這些都是屬於這本經書的第一部份,也就是從第一章開始到第六章所記載的主要內容,另一部份則是從第七章開始到第十二章,就和前面第一部份差異很大,這後一部份連續出現許多「異象」,不但一般人看不懂,就連相當有智慧的但以理自己也不明白,需要天使加百列來幫忙他解析,甚至說明了之後,但以理還是聽不懂(參考八:27)。這部份就是聖經學者所稱謂的「啟示文學」之作品,和聖經裏其他幾本經書同樣被歸類在「啟示文學」中的作品相同,例如以西結書、啟示錄等經書,都是很難明白的經書。
與天主教聖經的差異
如果我們將天主教會出版的聖經拿起來對照一下,就會發現天主教聖經的但以理書第三章總共長達一百節,其中包含了兩篇重要的祈禱文,其一是亞撒利雅(Azariah)的祈禱文,他有可能就是三位青年中的一位,名字叫亞伯尼歌(三:26-45)。其二是這三位被丟在火爐中的青年讚美歌頌上帝(三:52-90)。另外有一段短文描述這三位青年被下令送入火爐中燒死的時候,尼布甲尼撒王為了要用更大的火燒死他們,下令士兵將火爐升溫到最高點,火苗竄到廿四公尺那樣高,但是上帝卻派天使下降到火爐裏,火爐中的這三位青年不但沒有被燒死,反而是在旁邊加火升溫的兵士被火爐噴出的火焰燒死。然後天使站在這三位青年旁邊,把火種全部都推到火爐外去,並且使火爐裏吹起了涼風,使這三位青年在火爐內都沒有任何不舒服或損傷。
上面這段精彩的經文,被基督教聖經給遺落了,還好在「次經」中可以找著。
另外,天主教聖經的第三章九十八至一百節,在基督教的聖經則是編輯在第四章的一至三節。基本上,這三節編輯在第三章會比較順暢,因為在第三章談到這三位青年如何有美好的信仰,而得到上帝的保護,使他們在一般人看來已經沒有生存的希望情況下,卻可以安然無恙地越過危險陷害。因此,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為此很高興的歌頌上帝。
這本經書寫作的年代
但以理書的文學類型是屬於「啟示文學」類。這種「啟示文學」特別盛行於主前第四至二世紀之間。也因此,有不少聖經學者認為但以理書是成書於主前第二世紀的時代。不過這種說法也有不少聖經學者持反對的意見,原因是對於這本經書所用的語言、文字的認定有不同的看法。因為這本經書是用亞蘭文(二:4-七:28)和希伯來文(一:1-二:、八:1-十二:13)寫成的,因此,它不可能是出自一個人的手筆,而是蒐集了古老的故事加以編撰而成的經書。而在聖經中,我們往往會看到作者(或編者)喜歡用古老的故事述說當時的社會。因而,我們看到的雖是古老的文字,卻是近代的產物,這也是聖經中時常引起著作年代不明確的另一個原因。
傳統上,認為但以理書這本經書是寫於主前第六世紀,也就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時代(主前六○五至五六二年,參考但以理書一:1-7),主要是在紀念那些因為被俘虜到巴比倫去當奴隸,但卻擁有堅定信仰的一些偉人;他們雖然生活在相當艱苦的環境中,也因著對上帝堅定的信心,而持守著對未來拯救的盼望(異象)。
另一種看法是將此本經書認定編寫於主前第二世紀的時代,也就是大約在主前168至165年之間。持這種看法的原因是當時巴勒斯坦的統治者依皮法扭‧安提阿哥四世(Antiochus IV Epiphanues. 215~164BC),他在主前167年佔領耶路撒冷,強迫以色列人必須完全希臘化,下令在耶路撒冷聖殿的至聖所祭壇殺豬獻祭,並將希臘敬拜的主要神明宙斯的神像移入聖殿裏,禁止以色列人守安息日,且對行割禮的以色列人處以死刑,同時燒毀聖經等等這些在以色列人看來極端污穢聖殿的舉止,引起許多以色列人怒氣難消。我們可以從但以理書第七章24至25節、第八章11至13節、第十一章31節、34節、39節等等經文看的到這些事件的背景。但後來有馬加比帶領以色列人奮不顧身地投入反對運動,並且是多次戰勝了安提阿哥四世的軍隊。以色列人得以在主前165年12月25日進入聖殿,重新潔淨聖殿。不過這段記事卻沒有出現在但以理書裏,因此,有些聖經學者認為這本經書成書時間在主前165年之前。
這本經書的主要內容
大概一般人也會這樣問:為甚上帝讓祂的子民受苦?為甚麼上帝會允許祂的聖殿遭到污穢?為甚麼祂忠實的僕人會被殺害?到底有沒有上帝?若有,祂在哪裏?類似這樣的問題不僅出現在古老的時代,也持續出現在今天的世代裏,特別是在遇到苦難的基督徒當中。而但以理書的價值就是在這裏;作者就是用一些過去大家熟悉的故事,或是熟悉的信仰偉人事蹟來告訴讀者:上帝的審判隨即會來到,堅持到最後的人,必定會得到上帝的祝福(十二:13)。在這個世上有許多迫害,但公義、真理會勝過這些人為的逼迫。那些受迫害而死去的人,在將來的日子裏會得到復活的恩典,相對的,那些背棄信仰的人,將會遭到永遠的羞辱(參考十二:1-2)。換句話說,但以理書中的信仰人物分成兩種:一是堅守信仰而受難的人,這種人會得到復活的恩典。另一是背棄信仰的人,他們將會被丟入永遠的痛苦中。作者要告訴讀者:上帝才是永遠的掌權者,祂統治萬有,祂的國度永遠存在(參考二:44、七:27)。敵對祂的人,無論是誰,即使是地上最有權力的君王,上帝也會嚴厲懲罰。
可分成下列兩個大段落
這本經書主要可分成兩大部份;一是第一至六章,作者描述但以理是一位相當優秀的以色列青年;他雖然身處外國成為奴隸,卻沒有改變對上帝的忠實信心。上帝賜給他智慧面對苦難,雖然有人設計要陷害他,也是徒然。
第二部份是第七至十二章,作者用「異象」來說明統治以色列人的這個強大國家,在上帝摧毀它之前,會發生許多奇異的事。但最後就是上帝的國度來臨。在這些奇異的事蹟中,特別強調將有連續四個大國支配著世界。

但以理書第一至五章

1.第一章:
這本但以理書的作者雖然在開頭就提到:「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的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進攻耶路撒冷,圍困都城。」(一:1)其實,有不少聖經學者告訴我們,這本經書的年代比較接近在主前第二世紀,當時猶太人有一位優秀的領袖名叫馬加比。作者可能就是採取小說文體,以古代為背景,說出當時社會的景況或是要傳給讀者的信息。
從整本經書就會看到作者寫這本經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要說明一件中心觀念:信仰必須堅持,不可以妥協。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情況下,也不要改變對上帝忠實的心,因為上帝就在我們的身邊,祂與我們同在。這就是但以理書的中心信息。
這本經書可分成兩大部份,首先是第一至六章,記載以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受選進入巴比倫王宮的故事,說明對上帝忠實的人,在生命最為困難的時刻,上帝一定會伸手救助。接著第二部分是第七至十二章,這是記載但以理所看見的異象,透過但以理所看見的異象,說出一個國家的興衰,和上帝的旨意有密切關係。
這章也是整本但以理書的序言,可以了解這本經書的背景、人物,和作者最關心的信仰問題。作者從開始就敘述被擄到巴比倫當奴隸的猶大人民怎樣在異域遇到信仰的困境,透過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來說明他們堅持表達對上帝忠實的信仰,因此,就算是在最危險的環境下,上帝絕對不會漠視,全能的上帝一定會伸手救助。
第1至2節,開始就提到故事發生的背景是在「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的第三年」,這一年應該是主前605年,但他當王並不是根據王族承襲的方式得到的,而是南國猶大被埃及打敗,埃及王尼哥立他(原名以利亞敬)為猶大王,並且將他的名字改為約雅敬。但若是從對照耶利米書第廿五章1節,以及耶利米書第四十六章2節的記載來看,會發現更正確的時間應該是在約雅敬作猶大王的第四年,發生「巴倫王尼布甲尼撒進攻耶路撒冷,圍困都城」,並且把約雅敬王「俘虜了」,同時搜刮了耶路撒冷聖殿和王室所有的貴重器物到巴比倫供奉他們的神。
第3至4節,這裡提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要從俘虜來的以色列人民中選出「一些王室和貴族的青年」,這些青年必須是「沒有殘疾、英俊、聰明、學識豐富、才智過人的」進入宮廷去服務。這裡也特別強調這些將要選出來送入宮廷服務的青年,都要教導他們學習「巴比倫的語言文字」,這含有一個特別意思,表示他們都要學習天文、地理、占卜等這方面的學問,可以隨時幫助王室的人解夢(參考但以理書二:2),以及處理一些疑難雜症。
第5至7節,這些被選入宮廷裡服務的菁英,可以每天「享用」宮廷的「食物和酒」,訓練時間是「三年」,然後「要在王面前供職」,表示他們是被選出來服侍巴比倫國王的優秀青年,他們都是「猶大支族的人」,包括有「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力、亞撒利雅」等四人,但他們進入王宮受訓時,太監總管亞施比拿「給他們起了新的名字,叫伯提沙撒、沙得拉、米沙、亞伯尼歌」。這種改名有兩種意思;其一是他們四個人都是屬於國王尼布甲尼撒專用的僕人,另一種意思是指他們四個人都將在亞施比拿的教導下接受管理和命令行事。亞施比拿就好像是他們四個人的「教父」一樣。
第8節,這節是此章的中心經文,特別提到但以理「決心不沾王宮的食物和酒,免得自己在禮儀上不潔淨」。這裡所謂「禮儀上不潔淨」的食物,可參考利未記第十一章的記載。再者,另一個可能是指祭拜過的食物。這對被俘擄的人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但以理就先去找他的教父亞比拿施,請求他「幫助」。
的9至10節,這裡說亞比拿施確實是很想幫助但以理,可是萬一但以理在飲食上依照自己的方式出了狀況,國王若是追究下來,一定會「砍了」他的頭當作懲罰。這很清楚在表示亞比拿施是同情但以理,但實際上有執行的困難。
的11至13節,但但以理並沒有放棄這項堅持,他去尋找亞比拿施派來看管但以理和另三位夥伴的管家,但以理請求這位管家給他「十天」的時間「試試看」,在這十天內,他只吃蔬菜和喝白水,然後將他和「那些吃王食物的年輕人比一比」,然後才來決定是否准許他的請求,不吃「禮儀上不潔淨的食物」。
第14至16節,這段經文已經在暗示著,有上帝幫助的但以理等四個人,經過了「十天」之後,他們比其他吃王宮食物的人「更健康、更強壯」。因此,這位管理的守衛,就讓但以理等人「繼續只吃蔬菜,不吃王所配給的食物」。
第17節,這節可看出上帝在背後幫助忠實於祂的人。幫助的方式就是賜給但以理等四個青年「精通各種文獻和學問」,然後又特別賞賜給但以理有「解釋異象和夢的才能」,這句話也為往後但以理為國王解夢留下一記伏筆。
第18至21節,這段經文很清楚說出在上帝賜福下,但以理等四個青年經過了三年的訓練,結果確實是成為很有學問的人,可以解答國王所提出的「任何難題」,更特別的是「比全國任何占卜家或術士好十倍」,因而獲得國王的賞識,因此「這四個人被選中留在王宮伺候」。這裡說但以理一直留到巴比倫帝國被波斯帝國取代的時候。而波斯帝國取代了巴比倫帝國時間是在主前538年。
這樣,從但以理被擄時代的主前598年到現今波斯帝國取代巴比倫的主前538年相距有六十年之久。再加上他被徵召入宮時已經成年,若是以二十歲計算,這樣,他現在年齡至少也有八十歲了。而如果按照第一章1至3節的記載,這是發生在主前605年的戰役失敗被俘虜的,那但以理應該至少快九十歲了。從這裡可知道:作者是採用一個古老英雄的故事,要鼓勵他那時代的讀者學習但以理這樣的年輕人。
2.第二章:
如果將但以理的背景轉回到主前第六世紀巴比倫帝國消滅猶大國,並且俘虜以色列人民到巴比倫去當奴隸的背景來看,也看到一個事實,就是巴比倫帝國對待以色列人民比亞述帝國溫和許多。因為巴比倫帝國俘虜猶大國的以色列人民去為他們服務,而亞述帝國則是將北國以色列人民俘虜之後,將他們賣到外國去當奴隸。
但以理書也可看到一件事:上帝就是智慧的來源。作者主要用「解夢」為中心主題,談到人在充滿危機的環境中,最需要也是最值得倚靠的,就是智慧。而聖經告訴我們,這種生存的智慧,並不是人生下來就有的,也不是從學習、讀書中得到的,這種智慧是從認識上帝中得到的。因為上帝就是智慧的開端(箴言九:10),上帝會幫助人在困境中得到生存的力量,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
在第一章,已經看到但以理等四位猶大支族的青年被選入宮廷沒有多久,就遇上了麻煩--宮中食物可能是不潔淨的。如果他們堅持不吃,恐怕連生命都不保。但他們堅持了,而結果是得到了勝利,這種勝利並不是他有甚麼特別力量,也不是用甚麼利益交換得到,而是因為但以理等四個人對上帝的絕對忠心,這一點也是但以理書想要告訴讀者的一個重要信息。
第二章開始敘述因為巴比倫國王作夢,導致不能入睡,而國內重要的術士都不能替國王解夢,讓國王感到相當失望和震怒,因而下令要將巴比倫所有的王宮顧問,包括了但以理等四人都殺死。後來因為但以理得知這件事,他請求國王讓他來解夢。但以理祈求上帝幫助他,結果解開了國王所作的夢。
3.第二章1至13節:
經文記載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作惡夢,結果因為找來的巴比倫全國所有術士都無法解開國王的夢,使國王一怒之下,決定處死這些無用的術士。
第1至3節,「尼布甲尼撒在位的第二年」,對照第一章1至2節,是主前605年約雅敬作王的第三年(耶利米書則說是第四年,參考耶利米書廿五:1),因此,這裡應該就是主前第604年。這一年但以理等四個人尚且不能入宮去做甚麼事。因此,天主教《思高聖經學會》版本用「第十二年」,認為這樣比較接近事實。不過,在《猶太人聖經「TANAKH-The Holy Scriptures」版本》也是用「第二年」。
「作夢」,聖經經常用「夢」來表示上帝的啟示(參考創世記三十七:6、9)。因為「夢」是上帝的啟示,因此,會解夢的人,就是得到上帝賞賜的高深智慧才有辦法做到(參考創世記四十:8)。尼布甲尼撒王顯然是作了使他害怕的惡夢,使他「心裡煩亂,不能入睡」。因此,祂派人召來全國最好的「占卜家、法術師、巫師、占星家等」,希望她們能替他解夢。
第4節,這裡說所有這些術士是「用亞蘭語回答王」這句話。也就是從這節開始,直到第七章止,這段落都是用亞蘭文寫成的,不是用希伯來文。這亞蘭語也是當時作普遍的語言。耶穌也是講亞蘭語。
第5至6節,國王說「你們要把我的夢告訴我」這句話,表示尼布甲尼撒王已經忘記了他作了甚麼夢,但卻要那些被當代社會看為最有智慧的術士說出他所忘記的夢,如果說不出來,就要殺害他們和他們的家。相對的,若是他們能夠說出夢又解釋夢的意義,就會有「獎賞」和「榮譽」。這種要求即使在今天也無法達到。
第7節,這些有學問的宮廷顧問再次請求國王說出他的夢境,但因為國王已經忘了他所作的夢,因此才會有高度的焦慮不安。
第8至9節,國王尼布甲尼撒非常生氣,因為他不但沒有覺得自己的要求過份,而且還認為這些有學問的顧問會要求他將夢說出來,乃是一種「拖延」之計。因此,他要求這些宮廷顧問、術士必須馬上說出來他的夢,並且解釋夢境的意義,以此證明他們確實有解夢的能力。
第10至11節,這兩節可以是但以理書最重要的經文,作者就是要讓讀者知道:天下沒有真正有智慧的人,除非有上帝的啟示。
作者特別強調「除了神明,沒有人能回答」,原因很簡單,連國王都忘記自己所作的夢,那別人更無法知道他到底夢見了甚麼,更不用說要替他解夢,解開他心裡的愁煩。
「可是神明不在人間」,這句話和基督教信仰差異很大;因為基督教信仰認為上帝是無所不在的神,上帝就在人的生命裡。人所不能的,在上帝是事事都能(參考創世紀十八:14,約伯記四十二:1,馬可福音十:27)。
第12至13節,為此,國王「大發雷霆」,下令要殺所有的宮廷顧問,包括了但以理他們四個人。
4.第二章14至23節:
從第14節開始,作者將焦點都放在但以理身上,就是要讓讀者知道:但以理就是一位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知道在生命遇到最危險的時刻,一定要倚靠上帝的帶領,才能度過生命的危險。
第14至15節,這裡說但以理一知道尼布甲尼撒王要進行這項誅及全部參謀策士之令後,他馬上就去找國王身邊的侍衛長亞略。在第一章記載但以理曾因為他和其他三位被選入宮廷的青年拒絕吃不潔淨的食物找過太監總管亞施比拿。現在則是為了全部的參謀策士趕緊去找侍衛長亞略;他是執行國王這道命令的負責人。但以理從亞略口中知道整個事件的始末。
第16至18節,他問清楚侍衛長實情後,隨即就進宮廷去晉見國王,請求國王給他一些時間,他就可以回答國王所提出來的問題:一是到底國王作了夢?二是這些夢的內容是甚麼意思?他也將這件事告訴另外三個同在王宮裡的朋友。但以理要求這三個朋友跟他一起「向天上的上帝禱告,求他憐憫,啟示這夢的奧秘,使他們不至於跟其餘的巴比倫顧問一起被殺」。
第19節,上帝果然聽了但以理等四人的祈禱,讓但以理在異象中看到上帝對他啟示了「奧秘」。這裡所謂的「奧秘」,就是用人的智慧、知識、能力、經驗所無法明白的事,但在上帝指引之下,人就能明白這些和生命有關的事。因此,當但以理得到上帝給他的啟示之後,他隨即歌頌上帝的偉大。
第20至23節,這是一首頌讚的詩歌。是但以理在歌頌上帝偉大又奇妙作為的讚美詩歌。這首詩歌雖然是只有短短的四節,但卻是很精美的詩歌,內容從歌頌上帝開始,然後以感謝作結束。
第20節的「願上帝的名得到稱頌」,這也是以色列人民在信仰上必定會表達的方式,就是無論在甚麼處境之下,都是先從歌頌上帝開始,因為每一件事都有上帝奇妙的旨意在裡面。
「世世無窮」這句可以和第21節的「改變時間、季節」相配合來看。這表示著上帝是永恆的,但人的世界是一直在更替、改變。
第21節說上帝可以改變「時間、季節」,同時也可「廢王、立王」,這說明了聖經作者提供的一個基本觀念:權力乃是來自上帝賞賜。因此,君王主要目的就是回應上帝的揀選,不是隨心所欲(參考羅馬書十三:1)。且上帝也賞賜「聰明」、「智慧」給敬畏祂的人。
第22節,這節說出了這位啟示奧秘給人知道的上帝和其它的神明有極大的不同;其它的神明並無法啟示人生命的奧秘,就像那些術士、占卜者在當時的社會中被認為是最有智慧、能力的人,但他們也說他們的神明乃是無法明白奧秘的事,也不居住在人間。而但以理等這四位所信奉的上帝,卻是一位能夠啟示生命奧秘的事給人知悉、明白的上帝,不但如此,這位上帝還可以明白人在暗中所隱藏的一切,因為在上帝眼中,沒有任何事物可以遮蓋祂的眼睛(參考詩篇一三九:1-6、12)。
第23節的這句「祖先的上帝」很重要,因為作者就是要告訴那些在受到迫害中的同胞不要忘記祖先們的經歷,他們也曾經因為懷疑上帝的同在,而受到極其嚴重的懲罰。另一方面,談到「祖先的上帝」這個詞句時,就是要讓讀者不要忘記祖先親身體驗的經歷,特別是出埃及的經歷。但以理說這位上帝垂聽了他的祈禱讓他知道國王所作夢,並「指示」他「該怎樣向王解夢」。
5.第二章24至49節:
聖經作者說出一個明確信息:智慧,是來自上帝的賞賜,有智慧的人,就是有上帝恩賜的人,這樣的人才是真正認識上帝(參考箴言九:10)。但以理書的作者就是在說明,但以理的成功,並不是因為他有甚麼能力,或是有甚麼特殊的才華;而是因為他倚靠上帝,尋求上帝的帶領,才能在最危險的時刻得到「智慧」,知道怎樣克服生命中的危機。
但以理因為得到上帝賞賜給他的啟示,因此,他決定親自向國王說出國王所作的夢,以及夢境的啟示。
第24至25節,這兩節看到非常有趣的對照;當但以理毛遂自薦地告訴侍衛長亞略,說他可以解釋王的夢。而侍衛長亞略卻在對尼布甲尼撒王說他找到的有一個會解王的夢的猶太人。很可能他對但以理表現出來的樣式很有信心,也有可能是與上次但以理拒絕接受宮廷提供的飲食之事件有關吧,讓他對但以理的認識相當清楚,知道他有特別的智慧,只要他說得出口,就必定能完成。
「我在猶太俘虜中找到一個人能解釋陛下的夢」這句話,確實有特別的意義。因為在當時的社會,並不會把一個被他們在戰爭中打敗的對象看成是有智慧、有能力的人。特別是當巴比倫帝國內的那些有學問的人都無法知道到底國王夢見甚麼,並且明白其所做的夢的內容時,竟然在俘虜中可以找到這樣的人,這當然是非常令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相當驚訝並且不得不懷疑,因為這也可表示在巴比倫帝國境內最優秀的知識份子,竟然比不上一個被他們俘虜的以色列人民。
第26節,尼布甲尼撒王以懷疑的語句詢問但以理是否真的能將他的「夢說來,並且解釋它的意思嗎?」。
第27至28節,這兩節說出但以理書的中心信息:只有啟示「奧秘」的上帝,才能讓人知道夢。因為夢來自上帝的啟示,也是上帝用來向人顯現他自己的一個方式。但以理說上帝透過夢把「將來要發生的事」說出來,這就是上帝啟示的「奧秘」。
「奧秘」,這也是聖經學者將但以理書列為「啟示文學」的原因。因為這些「奧秘」都與上帝未來的審判有關,也與上帝即將執行祂對受造的萬物之計畫有關。
第29至30節,但以理很清楚讓尼布甲尼撒王知道,他沒有比別人聰明,而是要上帝要讓他來幫助國王「知道這夢的意思和王心中的意念」。
第31至35節,這段經文的內容都是有關尼布甲尼撒王所做的夢。在這個夢中可看到的就是一座非常奇怪的大雕像,包括了五個部分,有金的頭、銀的胸膛和手臂、銅做的腰和臀部、鐵做的腿,以及鐵和泥土混合做成的腳。
如果依照這個夢的圖像去造一座這樣的雕像出來,一定會發現這是一座上下很不搭調的雕像,因為頭部是用金製造的,而腳卻是鐵和泥土製成的。再者,鐵和泥土是無法混和在一起的東西,這樣混合起來的東西,一定會脫落,無法結合在一起成為器物。第三,從頭到腳,是從貴重的金子,到鐵與泥土的混和物。這樣可以看出這座雕像的底座最脆弱,材質是最粗糙。可以要說它將會是不堪一擊的雕像,因為腳無法承受任何打擊。
第34至35節提到有一塊未經人手開鑿的巨石從山岩上滾下來,打中了這座雕像,可想而知,最不堪一擊的必定是腳部了,因為腳部是用鐵和泥土混合造成的,腳部立刻被砸碎了。而腳部被打碎,表示這座雕像無法再站立,當然整座雕像就垮了下來,也連帶的粉碎,甚至嚴重到被風吹得連碎片也找不到。
再者,那塊「巨石卻越滾越大,最後變成一座大山,覆蓋大地」。這一句話必須和第34節描述這塊巨石的特色對照著看;作者說這塊巨石是一塊未經人的手開鑿的石頭。顯然的,沒有經過人的手開鑿的山上巨石,怎麼會滾下來?那就表示這塊巨石會滾動下來,乃是其背後有遠超過人的力量才有辦法移動它,例如大地震之類的力量。如果這真的是大地震使巨石移動,它所要代表的就是造物主上帝的力量。
第36節,從這節開始到第45節,都是在解釋前面所提起尼布甲尼撒王所作的夢。
第37至45節,但以理解說尼布甲尼撒王的這個夢裡,很特別地說明了四個帝國的出現。從巴比倫帝國開始,然後接下去有「另一個帝國出現」,以及「第三個」與「第四個」帝國出現。在第七章也會看到「四頭巨獸」的夢,有些聖經學者說這裡的四個帝國,和第七章的「四頭巨獸」也有比喻上的關係。
這裡並沒有明確將四個帝國之名稱寫出來,一般來說將這些帝國歸類成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第一個帝國代表的就是巴比倫,也就是現在尼布甲尼撒所掌權的帝國。接下來的第二個是瑪代帝國,第三個帝國是波斯王朝,第四個帝國是希臘。第二種說法是第一個帝國乃是巴比倫、第二是波斯、第三是希臘、第四是羅馬帝國。但多數的人比較傾向支持第一個說法。
在討論中比較值得注意的乃是在第40至43節所提起的,就是在第40節提到的那個「像鐵一樣堅強」的帝國,指的乃是希臘王朝時代的亞歷山大大帝;在他的時代,使希臘帝國甚為強盛,國勢達到顛峰的狀況,他所帶領的軍隊所向無敵。但在他死後緊接下來的帝國,呈現出來的就是用「鐵和泥土」混合而成的帝國。前面已經說過,這兩樣東西是無法混合在一起的,如將之混合在一起也必然會分裂。而事實也確實是這樣,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帝國之內隨即分裂成兩個主要國家,並且是彼此互相敵對,這兩個國家就是「多利買」王國和「西流古」王國;前者用「泥土」代表,後者用「鐵」表示。而在第43節解釋了第33節所提起「腳」的部分,是用鐵和泥土混合做的,意思是指通婚。也就是說,這分裂的兩國,其統治者都想用通婚的方式來象徵著兩個國家乃是和好如初。但以通婚的方式表示和好,骨子裡卻是各懷鬼胎,彼此都想要爭取統治霸權,這樣的通婚只會帶來更多的憎恨,對於已經分裂的帝國並沒有實質的幫助。
這個夢最重要的是在第44節,但以理說上帝要建立一個永不敗壞的王國,這個王國要將所有上述的四個帝國消滅。其實作者是用這樣的說法要表明一件事:在西流古王朝的末代皇帝,也就是安提阿哥四世的時代,因為強制要在其統治區內徹底執行「希臘化」運動,堅持所有人民必須放棄割禮,並且不准限制吃的東西,安提阿哥四世並且下命令檢查所有統治區內的猶太人是否有實行割禮,如果發現有猶太嬰兒實行割禮,就要將之殺死,並且將屍體掛在母親的脖子上遊街示眾,而拒絕吃豬肉的猶太人,則將豬肉塞入他們的嘴中。阿提阿哥四世並且在耶路撒冷聖殿至聖所的祭壇上以豬肉獻祭,且將豬血灑在祭壇上,用這樣的方式污穢、侮辱猶太人,主要目的就是強迫猶太人屈服成為一個希臘化的子民。這些資料都可從「次經」的「馬加比傳」上卷看的到,也是引起主前第二世紀的猶太人反抗運動之主要背景因素。
第45節說那塊未經人手開鑿的巨石,將會消滅所有這些「金、銀、銅、鐵、和泥做的像」,那這個帝國指的是甚麼呢?依照第44節所提起的,那是上帝要建立的一個「永無盡期的王國」。
作者要強調在所有這些大帝國的統治者,若是以相當強悍的手段迫害被統治的人民,他的統治時代總有一天是會過去的,不但這樣,上帝一定會拯救祂的子民,絕對不會讓這些以殘酷手段對待人民的統治者逍遙長遠。上帝會親自掌權、管理祂的子民。
第46節,尼布甲尼撒王聽了但以理的解說之後,隨即向但以理--這個被俘虜來的奴隸下拜,並且還下令臣僕要向但以理「獻供物燒香」。可以想像得到,當尼布甲尼撒王向但以理下拜時,其他在場的臣僕必定也跟做。這樣的動作有如將但以理當作「神明」看待的方式。換句話說,作者用這樣的描述方式,說明有智慧的但以理在尼布甲尼撒王的宮廷中所享有的特殊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有足夠的力量影響到國家決策。
第47節,這節是尼布甲尼撒王聽了但以理解說之後的反應,他稱讚但以理的上帝,乃是「萬王之主,是啟示奧秘的上帝」。
第48至49節,尼布甲尼撒王依照自己所說的,賞賜給但以理許多貴重的禮物,也提升他,「委派他管理巴比倫省,並任他作王家顧問之首」。而但以理則是請求國王將管理巴比倫省的事務交由另三位朋友負責,他專心留在王宮裡服侍國王。
6.第三章:
這是非常特別的一章,因為這一章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到但以理這個人,只有提到和他同時被徵選入王宮裡的另外三個人,而這三個人原本的名字叫: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參考但以理書一:6、二:17),但在這一章中都是用巴比倫人的名字(參考三:12、16、19、23、26、28)。
再者,在這一章中讓我們看到的好像但以理對於這項國家政策的決定似乎是置身於外,一點關係也沒有,這和第二章48節提到的「王賞賜但以理許多貴重的禮物,又提升他,委派他管理巴比倫省,並任他作王家顧問之首」,有很大的差距,因為將這一節用來對照第三章開始就提到尼布甲尼撒王要實施重大的政策時,卻沒有提到但以理是否參與,顯然不合常理。因此,這一章很有可能是獨立的資料。很可能編撰者用此資料是為了要鼓勵當時在希臘化政策之下受到嚴重迫害的猶太人,希望他們不要放棄信仰,要對上帝有信心,而將此資料插編於此。
因此,也可以將這一章單獨從但以理書中抽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單元來讀,因為這是一篇很好的「殉教者文獻」,可看到在政治迫害之下,忠於上帝信仰的子民怎樣忍受迫害,也學習認識上帝怎樣帶領那些忠實於祂的子民走過那種恐懼、不安,以及生命危在旦夕的旅途。
這一章比較特別的地方,乃是有一種希臘文版本聖經,包含了另一段長達六十六節的經文,提起這三位青年在火爐中的情景。這段經文在天主教《思高聖經學會版版》的聖經中保存著,但在改革宗的基督教聖經中,這段長達六十六節的經文則被列入在「次經」中。
7.第三章1至18節:
這段經文提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鑄造一座自己的金像,不過並沒有足夠的資料可證明他確實做過這件事。但卻有史料讓五們知道在希臘帝國時代,安提阿哥四世曾在「達夫內」(Daphnae)這地方鑄造了一座亞波羅(Appollo)金神像,也曾在耶路撒冷聖殿豎立一座「宙斯」(Zeus)的金神像,安提阿哥四世並且自稱為神的化身,要人民向他膜拜(參考Ammianus Marcellinus 22.13.1.),主要目的就是要摧毀猶太人的耶和華宗教信仰。
安提阿哥四世為了要推動統治之轄區內所有的人民「希臘化」,下令猶太人不得為孩子舉行割禮,甚至要他們吃豬肉,也親自殺豬並將之獻在耶路撒冷聖殿的祭壇上,為了此事,猶太人曾全力反抗,史學家說至少有四千個法利賽人為了要維護聖殿的聖潔遭到屠殺。因此,可以這樣了解:這段經文的背景就是與安提阿哥四世推動的「希臘化」有密切關係。
這段經文也可看到這三個猶太菁英確實很有信仰原則,並沒有因為在巴比倫享有高級官員的位階,就把應該有的信仰原則給疏忽了或是放棄、妥協。
第1節,從這節所描述的這座金像來看,這是一座相當高大的金像,可以看出當時的巴比倫帝國之富裕。
第2節,當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把這座金像造好豎立起來之後,召集所有的文武官員參加金像的揭幕典禮。有些學者認為這座金像並不是尼布甲尼撒本人的金像,而是代表著巴比倫帝國的主神「拿布」(Nabu)。巴比倫人認為這個「拿布」神,可以庇護巴比倫人民。
第3至7節,這裡說參加的人是包括了「大臣和百官」,而從第2節提到所邀請的官員共計分七級,是從中央到地方都有代表出席,換句話說,這是全國性的一次大典。第4節提到說這些代表來自巴比倫帝國轄區之內的所有國家、族群、語言系統等都包括在內。在第5節提到只要聽到各式樂器的號聲一響,所有聽到的人,不論是甚麼身份,都要對這座「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金像」俯伏下拜。注意這裡提到的樂器,都是希臘時代盛行的樂器。
最重要的經文是在第6節,這裡說「誰不俯伏敬拜,就要立刻被扔進烈火熊熊的窯裡」,意思很清楚,就是處死刑。因此,所有參加的人都依照國王的命令拜了金像。
第8至12節,這段經文說有人利用這機會向國王尼布甲尼撒控告猶太人,這些人很可能就是巴比倫的那些術士、占星家等所謂有學問的人,可能是為了但以理的事件,使他們在國王面前或是巴比倫帝國的官場上失寵而心生嫉妒。他們特別指名說這三位「管理巴比倫省政務」的猶太人--沙得拉、米沙、亞伯尼歌「不拜王的神明,也不向王所立的金像下拜」。
第13至15節,巴比倫王一聽這項指控,就「大發雷霆」,下令把他們三人帶來,並且很不客氣的質問他們為甚麼要抗拒命令,要將他們「扔進烈火熊熊的窯裡」。王並警告他們不要「以為會有神明來救他們」。他這樣說,正好在表示他比任何神明都還有權威、力量。
第16至18節,這三節是整章經文的中心,最主要是在說明這三位青年深信他們所信的神一定會來拯救他們。就算沒有,他們也不會敬拜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神像。這已經完全否定了尼布甲尼撒王自認偉大,以及他想要扮演神明的念頭,這對尼布甲尼撒王來說,是個很大的羞辱,特別是這三位青年竟然是在眾目睽睽之下說出這樣的話來,對尼布甲尼撒王來說,更是嚴重的羞辱。他們深信他們所信的上帝一定會來救他們「脫離烈火熊熊的窯」和國王的手,就算沒有,也不會下拜。
第6節、第11節、第15節、第17節等,都一再提到「烈火熊熊」的句子,這有點像是古代在刑罰那些重要罪犯時所用的「火刑」一樣,就像在羅馬帝國統治之下,許多基督徒就是被綁在十字架上,然後用火活活燒死一樣。直到中世紀時代,歐洲基督教宗教法庭也經常以這樣的刑罰對待那些被判為「異端」的信徒。
這事件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一件政治事件,其實應該說是一件道道地地的宗教迫害事件,只是以政治手段來進行。其實也從這裡可以看到尼布甲尼撒清楚,要將以色列人民消滅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消滅他們的宗教信仰,如果宗教信仰沒有了,這個以色列民族就會瓦解,因為這個民族之所以能夠連結在一起,就是他們的耶和華宗教信仰之緣故。
8.第三章19至30節:
這段經文說出沙得拉、米沙、亞伯尼歌等三人被檢舉之後,被送到國王尼布甲尼撒王面前受審之經過,就是被關入火爐的窯裡去準備處死。但上帝的手伸入火爐中庇護著他們三個,使得他們三人毫髮未傷,才使尼布甲尼撒王深信他們三人所堅持的信仰態度是正確的,並且下令以後不得再有任何人毀謗他們三人。
第19至21節,這三節說出尼布甲尼撒王聽了他們三人的回答後,「臉色變了」,表示他是氣到極點,因為他原本想要建立自己在人民當中的神明地位、最高權威,如今卻被這三位原本是奴隸、現在被提拔起來當巴比倫省政務官的猶太菁英所羞辱。因此,尼布甲尼撒王聽了之後「大發雷霆」地下令,用比平常溫度高出「七倍」的火燒熱窯爐,為的就是要燒死這三位猶太菁英。
第22至23節,這兩節就是描述火爐比平常高出「七倍」熱度的現象,不僅爐子關不住火,火舌也從「爐冒出」來,而且還沒有燒死這三位猶太菁英之前,就已經先燒死了「執行命令的兵士」。
在第24節之前,天主教《思高聖經學會版本》聖經有一段長達六十六節的經文是基督教聖經版本所沒有的,在基督教是將這段經文收集在「次經」中。
第24至25節,這節說尼布甲尼撒王看見這情景,「驚奇地跳了起來」,隨即詢問身邊的大臣他所看見的「三個人」不是被綁起來「扔敬烈火裡嗎」?可是尼布甲尼撒王卻看見有「四個人在火中走來走去」,且是「都沒有被綁住,也沒有一點燒灼的樣子」,他甚至說「那第四個人看來好像是神」。這個「神」字也可當作「天使」解釋。
第26至27節,這兩節可說是整個事件的中心經文。這裡說尼布甲尼撒王親自對著烈火正熾的窯爐,逐一喊著他們的名字,請他們三人出來。結果他們三人「立刻從火中出來」,而在場的有「總督、省長、副省長,和其他官員都聚攏在這三個人周圍」,這時他們發現這三個人身上連任何一點點受傷也沒有,包括了他們的衣服、毛髮都是安好無恙。
第28節,這時候的尼布甲尼撒王終於說出稱讚的聲音,他稱讚這三個人「寧願冒生命的危險違抗」他的命令,絕對不俯伏拜任何神明,指「專一敬拜他們的上帝」。
第29至30節,尼布甲尼撒王同時「下令」,要全國的人都不可以「毀謗」他們三人所敬拜的上帝,否則會嚴厲懲罰。此外,王又讓他們三人升官。
9.第四章:
這章提到巴比倫帝國的皇帝尼布甲尼撒王,尊崇但以理所敬拜的上帝是最偉大的神,且相信這位上帝的統治是「代代相承」,這實在是非常特別的一件事。再加上這一章顯示出尼布甲尼撒王並沒有因為聽到但以理解析他的夢境內容就大為生氣,反而是虛心接受,這些都是在聖經時代無法想像的事。
其實,作者的用意並不是在呈現歷史的史實,而是在暗喻著:任何一個偉大的君王,都無法逃過上帝對人類生命的審判。想要得到上帝的寬恕和憐憫,唯一的方式,就是悔改認罪,以及秉行公義,疼惜人民的生命,這樣才是正確的途徑。即使偉大如尼布甲尼撒王,國勢堅強壯大如巴比倫帝國,如果沒有謙卑認罪的心,沒有遵行公義統治社會,這樣的君王或是國家,都將會遭受上帝嚴厲地懲罰而破碎。這點也是此章經文所要表達的信息。
再者,這一章與第三章有很大的差異之處,就是這一章的尼布甲尼撒王清楚記得自己所做的夢的內容。可能因為但以理曾有過解夢的美好記錄,讓尼布甲尼撒王很快就直接找但以理來解夢,並且是先肯定但以理所信奉的上帝乃是最偉大的上帝。
10.第四章1至18節:
這段經文是描寫尼布甲尼撒王所作的夢境,他說這夢是「惡夢」,使他「看見了恐怖的異象」。他請但以理又名「伯提沙撒」為他解夢,因為全巴比倫境內的術士等都無法為他解開夢境。
第1至3節,這三節提到國王的「通諭」,就表示這是個全國人民都需要遵守的規則和命令,不能有任何人可以例外,且是一經發佈,就不能隨便修改(參考以斯帖記八:8)。這一節特別強調這份「通諭」的範圍是包括所有巴比倫帝國統治區內,可說範圍是擴及所有統轄區之內的人民。
首先他祝福全國人民「安康」外,他也要向人民說出上帝向他「顯示」的神蹟。
第3節是一首讚美的詩歌。這首詩歌也可以說是尼布甲尼撒王的信仰告白,他確認上帝是個偉大且主權無窮盡的上帝。
第4至7節,尼布甲尼撒王說他在睡眠中作了「一個惡夢,看見了恐怖的異象」可是他請巴比倫全國所有的顧問來幫忙解夢,卻都沒有結果。因為他們都無法解開夢境。
第8至9節,尼布甲尼撒王知道但以理可以幫他解夢,並且讓他知道怎樣從這夢境中看到上帝的旨意,因此,他認為但以理是有「至聖神明的靈」與他同在的人。因此,他請但以理幫他解夢。
第10至12節,從第10節開始的這段經文,是有關尼布甲尼撒王所作的夢之內容。
這個夢是用一棵樹作基礎建構起來的,他說這棵樹高大可以「直到頂天」,且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看得見」,且它的果實「足夠全世界的人都食用」,所有生物都來吃它的果實。然後有野獸在樹蔭下休息,飛鳥在枝上「築巢」。
第13節,這節又說他也看見「天使」從天上下來。「天使」,這是上帝的使者,下來主要的目的就是執行上帝所交代的命令。
第14至15節,這些從天上下來的「天使」在執行上帝命令,包括要趕走棲息在樹幹上的鳥,和在樹下的野獸,並且要砍倒這棵大樹。然後把留下的殘幹用「銅條鐵條圍住」,將之放在野外。在第15節的下半句很特別,從樹的異象中,突然變成「一個人」,而這個人要跟野獸生活在一起,生活的樣式就像野獸一般,吃草、露宿野外。
第16至17節,這裡說這個人要有長達「七年之久」,沒有人的「心智,不再有人的想法;他只像野獸」。會有這樣的結果是因為來自「守望的天使所決定的」,而這種決定是上帝掌管的結果。
第18節,尼布甲尼撒王再次表明只有但以理的智慧才能解開夢境的謎。原因是他深信但以理有「至聖神明的靈」與但以理同在才有的結果。
11.第四章19至37節:
這段經文是但以理為尼布甲尼撒王解釋他的夢,而這夢確實是和尼布甲尼撒王的未來有密切關係,上帝要透過這夢告訴他必然會遇到夢境中所啟示的現象。
第19節,但以理一聽到尼布甲尼撒王所描述的夢境,就「驚惶得說不出話來」,倒是尼布甲尼撒王鼓勵但以理勇敢說出來。
第20至23節,但以理很清楚地告訴尼布甲尼撒王,夢中的大樹就是代表他,這說明了當時的巴比倫帝國非常興旺、強盛。但上帝決定要懲罰巴比倫帝國,就像祂差遣天使下來砍斷這棵大樹一樣。
第24至27節,但以理繼續說尼布甲尼撒會像這被砍斷倒下來的大樹幹一樣,然後他也會被放逐如同居無定所的流浪者一樣,長達七年時間。要一直到王知道承認上帝的主權統治世界,那時候他才能重新恢復王全,而且要知道「不可再犯罪,要秉公行義,憐憫窮人」,只有這樣才能使國家「繼續昌盛」。
第28節,這裡說但以理所解釋出來的夢境之意,結果都在尼布甲尼撒王的身上實現了。
第29至30節,這兩節說出過了一段時間,也就是「十二個月」之後,巴比倫王竟然忘記了但以理要他注意的事,他開始驕傲起來,看自己所建立的巴比倫帝國,認為那是他的「光榮和威嚴」。他忘記自己所歌頌的上帝才是生命的主宰,也是宇宙萬物的統治者。人就是這樣軟弱,即使清楚地聽到了來自天上的警告,也不一定會醒悟且及時改正過來。
第31至32節,就當尼布甲尼撒王在為自己的成就驕傲時,天上有聲音傳出來,上帝決定要將他的王權拿掉,就如同他夢境中所看見的,他會被放逐在野外流蕩,和「野獸一起生活」,過著「像牛一樣吃草」的生活,這樣的時間長達七年。然後,上帝要要把「國權賜給他所選擇的人」。
第33節,果然,當天上的聲音說完之後,很快地,尼布甲尼撒王就被人「趕出去,像牛一樣吃草,受露水浸濕。他的頭髮長得像老鷹的羽毛,指甲像鳥的爪」。
第34至35節,這兩節經文是一首短詩。是經過七年之後,尼布甲尼撒王在歌頌上帝的偉大。他醒悟過來,看到自己的卑微,相對的也看到了上帝的偉大。他也知道在這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和上帝相比。這裡用「舉目望天」,表示他渴望上帝的憐憫和救恩。
第36至37節,這也是聖經作者一貫的思路:只要知道悔改,上帝就會寬恕和祝福。顯示出上帝的愛與憐憫。祂懲罰人,為的是要幫助人明白自己的錯誤,祂祝福那些因為知道錯誤而悔改的人。這些祝福不但涵蓋過去所受的苦難,並且可以得到比以前更大的福份。尼布甲尼撒王得到上帝這樣的賜福。
12.第五章:
開始又是另一個王朝的背景,不再是前面四章都是以尼布甲尼撒王時代為背景寫出來的故事,這一章是以尼布甲尼撒王的兒子伯沙撒繼承了王位之後的背景寫出來的。
其實尼布甲尼撒王並沒有名叫伯沙撒的兒子,這位名叫伯沙撒的王,可能是尼布甲尼撒王的姪兒。亞蘭文的「兒子」也可被當作是「孫子」或是「後裔」,也可當作是「財產繼承人」解釋。因此,有可能是因為伯沙撒的媽媽乃是尼布甲尼撒的女兒,若是如此,則伯沙撒乃是尼布甲尼撒王的孫子,這就符合這亞蘭文字「兒子」的意思了。
不過,作者在歷史資料上如何述說歷史史蹟並不是這本經書的主要目的,作者最重要的乃是要說明以色列人民長久以來貫有的思想:統治者的權柄來自上帝的賞賜(參考羅馬書十三:1-2),若沒有以慈愛來治理人民的君王,都不會是上帝所祝福與喜悅的對象;而設若一個君王只知道謀財奪利,卻對人民生活的苦難不聞不問,這樣的君王乃是上帝所厭惡的,必定被上帝所棄絕。
因此可從這樣的背景來瞭解:作者想要告訴當時在波斯帝國安提阿哥四世統治下受苦的猶太人不要擔心,上帝一定會很快就廢除施暴於猶太人的安提阿哥四世。因為真正有權威的君王都不是他自己有甚麼能力,而是上帝賞賜給他有機會代理管轄上帝的子民,若沒有上帝的允許,任何統治者都不會被上帝所祝福,因上帝才是我們生命的主、統治者。
13.第五章1至12節:
這段經文描述這位伯沙撒王因為把他父親從耶路撒冷聖殿所掠奪來的戰利品,在宴請賓客時當作飲酒作樂的器皿,同時歌頌用金銀銅鐵等材質所鑄造的神明。結果宮廷中出現了異象,所有的術士、巫師都無法看懂異象而感到相當驚恐。後來因為太后知道但以理有這種能力可解開異象的意義,而向伯沙撒王和大臣建議請但以理來解開異象。
第1至4節,這裡說有「有一天晚上,伯沙撒王邀請一千名大臣來參加盛大的宴會,飲酒作樂」,這可說是宮廷大事,文武百官都會出席聚集。為了要增加宴席歡樂的氣氛,伯沙撒王命令人把他父親從耶路撒冷聖殿掠奪而來的聖物都搬出來展示,而其中有些器皿當作喝酒作樂的杯碗,另有些器皿已經被改造成偶像神明。這表示他們對耶和華上帝極度的羞辱。
第5至6節,就在大家歡樂暢飲之際,突然「有一隻人手出現,用指頭在王宮的粉牆上那燈光最亮的地方寫字」,這時候伯沙撒王看見了,臉色變得非常蒼白,「嚇得雙膝顫抖」。
第7節,就像上次尼布甲尼撒作夢一樣,伯沙撒王趕緊找巴比倫國內最有學問的人,也就是宮廷的顧問來替王解夢,而且也會給予最好的獎賞,包括有「紫袍,帶榮譽的金項鍊,在王國中居第三高位」。
第8至9節,結果發現所有的這些王室顧問都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替伯沙撒王解釋出異象之意。這讓伯沙撒王更為「驚慌,臉色變得更蒼白」。
「國中居第三高位」,這表示官位僅次於國王和王后。也有可能除了國王之外,第二高位的是伯沙撒自己,然後這個會解答牆壁上文字謎底的人就是第三高階官員了。
第10至12節,這裡說「太后」,這個字的希伯來文指的是「皇后」。但整篇經文看起來是比較像「太后」,也就是母親與兒子對話。再者,如果是以「母親」(太后)的身份講話,則這裡的太后,指的就是尼布甲尼撒的妻子,要不就是尼布甲尼撒的女兒。因為她還記得發生在尼布甲尼撒身上的事件,因此趕緊提醒伯沙撒考慮邀請但以理入宮幫助他處理這件事。她提醒伯沙撒王,但以理是個有「異常的能力,有智慧和特殊的才能,會解夢、解謎、解釋奧秘的事」。
這裡不太清楚到底是發生甚麼事,導致但以理已經離開王宮,或是為甚麼這次的宴席中他沒有被邀請?有人說那時但以理已經年老退休,或是因為王朝更替,老臣舊官也被更換下來,這些都有可能。
13.第五章13至30節:
這段經文描述但以理果真這樣被召進宮去解釋出現在宮廷牆壁上的異象。
第13至16節,當但以理進入王宮之後,國王伯沙撒隨即問他是否就是他父親所擄來的「猶太人但以理」?這句話有鄙視但以理的意思,主要目的是要但以理明白他原先的身份乃是奴隸,如今面對統治者,必須要遵照指示去行。伯沙撒王還是一樣表示,若是但以理可以解釋出現在王宮牆壁上的異象,他就會賞賜給他最尊貴的禮物和地位。
第17節,但以理在這節的回答可說是整章經文的中心。作者所要表達的就是在這裡:上帝的僕人對於來自人間的獎賞並不重視,甚至會拒絕,因為這些來自人間的獎賞很快就會過去,甚至變質。
第18至19節,但以理先述說尼布甲尼撒王的歷史給伯沙撒知道,興旺與衰敗都是出自上帝的旨意。這已經在暗示不是他父親有什麼特別能力。
第20至21節,這兩節可對照第四章31至33節、第36節等經文。但以理希望用這樣的話來警告、提醒伯沙撒,讓他知道發生在尼布甲尼撒王身上的事是前車之鑑。
第22至24節,這兩節但以理清楚地指出伯沙撒的問題所在。他雖然不像尼布甲尼撒是被上帝揀選用來懲罰以色列人民的僕人(參考耶利米書廿五:9),但他卻是擁有實權的一位統治者,應該要知道怎樣謙卑帶領人民。但以理很清楚地指出伯沙撒的問題,就是驕傲、不知道謙卑。更嚴重的,乃是他將聖殿敬拜上帝用的器皿當作玩具般,拿出來給他的臣僕、妻妾們觀賞、飲酒作樂之用。不但如此,連尼布甲尼撒王都會知道讚美創造萬物的上帝的偉大,而伯沙撒卻沒有這樣,反而利用酒宴的機會,歌頌那些偶像神明。這是上帝「打發一隻手來寫這些字之因。
第25至28節,這段經文說明了牆壁上所寫的哪些字,以及那些字的意思。這裡提到壁上的文字雖然有四字,但其實第一字和第二字都是相同的字--「數算」。這個字在亞蘭古文字稱之為「Mene」。第三字是「稱一稱」,亞蘭古文是字「tekel」。第四字是「分裂」,亞蘭古文字是「uparisin」。依照第一章4節的記載,但以理和其他三位猶太青年菁英被選入巴比倫王宮的主要功課,就是學習巴比倫文字和語言,為的是要利用他們的聰明智慧協助料理巴比倫帝國的國政事務,因此,這些古亞蘭文應該是所有巴比倫帝國境內所謂的飽學之士、有學問的、會看星象、占卜的人等等都會認識才對。於是在這裡,我們看到可能是認識這些字並不是問題,問題是這些字要代表的意義是甚麼?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但以理的智慧就是表現在這裡;他看得懂,更重要的,他知道這些文字所表達的意思和信息。他很坦白跟伯沙撒說,在他統治之下的巴比倫帝國將會滅亡、分裂,「歸給米底亞人和波斯人」統治。
第29節,伯沙撒按照先前所說的,將三樣最美好的禮物贈送給但以理,這三項禮物包括了「王室的紫色袍」、「榮譽的項鍊」、「國內位居第三高位」的官職。
第30至31節,乃是許多聖經學者比較喜歡討論的問題,一者是沒有資料找到波斯帝國有一位國王名叫「米底亞人大流士」的。另一方面,也沒有資料可證明伯沙撒是怎樣去世的。且在歷史年表中也沒有「米底亞」這個介於巴比倫和波斯之間的王朝。其實作者只是想用某段歷史來寫他想要暗示讀者知道他那時代的現況,並不是要寫史實。但以理的作者就是這樣,因為他主要目的是要說明在他的時代,希臘帝國的統治者安提阿哥四世將會被殺死,且他的國家必定會分裂。
以西結書第四十八章
1.第四十八章:
這章是繼續第四十七章21至23節所提起的「各支族要分這塊土地」,這章就是記載每個支派所分配到的土地。
2.第四十八章1至7節:
這段經文提到北方七個支派分配到的土地,這是因為北邊的土地比較寬大。分配的方式是「從北到南」的方式,支派和支派之間的土地緊鄰在一起。
第1至7節,「希特倫、哈馬隘口、以難城,延伸到大馬士革王國和哈馬王國交界」,這是北邊的地界(參考四十七:15-16)。這是從北邊說到南邊。
「從東面的邊界到西面的地中海」,分配的方式是「從北到南各分得一份土地」,就是從「但、亞設、拿弗他利、瑪拿西、以法蓮、呂便、猶大的次序」這樣分配下去。這地方屬於北部地區,因為面積比較廣大,分配給上述這七個支派。而值得注意的是「但」、「拿弗他利」,和亞設等這三支派分配到的土地,是距離耶路撒冷聖殿最遠的地方。也跟約書亞時代所分配的土地一樣,「但」支派所擁有的土地也是最北邊的地方。
3.第四十八章8至14節:
這段經文特別提到聖殿的土地。這部份可參考第四十五章1至6節。
第8至9節,這裡提到「特別用途」,這是指為了建造「聖殿」的需要而特別提撥的土地「獻給上主」,這是為了要建造聖殿用。
第10節,這節談到的是屬於「祭司」的部份,「從東到西十二公里半,從北到南五公里」。聖殿位置在最「中心」地帶。
第11節,這裡再次強調「聖區」是分配給「撒督」的後代。因為「撒督」的後裔才可以當祭司。先知以西結說撒督的後代對上帝「忠心事奉」,和「利未支族的人隨從以色列人背叛」上帝完全相反。這很可能是和列王紀上第十二章31節記載的事件有關,那是因為北國耶羅波安在伯特利城和「但」城這兩地方建造金牛崇拜,利未支族的人並沒有阻止這件事。
第12至13節,因為撒督的後代對上帝忠心,因此,他們就住在聖殿所在的區域。但利未支族的人只能在祭司的外圍,也被看成是一塊「特區」。因為他們要協助祭司管理聖殿,和協助祭司辦理獻祭的事務。
第14節,包括祭司和利未支派的土地,都是屬於「聖地」,因此都不可買賣。建造聖殿的這塊土地是「最好的」,因為是獻給上帝作為建造聖殿敬拜用的,規定是「不得買賣、交換,或轉讓」。
4.第四十八章15至22節:
這段經文記載屬於一般民眾可居住的地方。
第15至18節,這塊「長十二公里半、寬兩公里半的土地」,是一般人都可以居住在這裡。在這裡可以建造城,這城是「四方的」,每邊「長兩千兩百五十公尺」,然後在城的「四周要留空地,寬一百二十五公尺」。這裡比較特別的地方,是要留下一塊讓居住在此地的民眾有可耕種的田地。
第19至20節,只要是居住在城內的人,可以共同使用這塊留下來的空地,作為耕地。這是否就是後來發展出來的共有土地,一起耕種的濫觴?就不得而知。
第21至22節,這兩節提到君王的土地,南北分別和猶大、便雅憫的地相連接。
5.第四十八章23至29節:
這段經文提到其他五個支族的土地。
第23至28節,從聖殿區域開始往下分配,最先的「便雅憫、西緬、以薩迦、西布倫、迦得」等五個支族。這可看出聖區的北邊是猶大支族,南邊就是便雅憫支族的土地。而迦得是在最南邊,和最北邊的「但」遙遙相望。
第29節,「要用抽籤的方法把這塊土地分給以色列各支族」,這句話說出了在上述分配土地的工作上,並不是先知以西結說了算,而是由各支族推薦代表出來抽籤後分配所得到的。
6.第四十八章30至35節:
這裡提到有關耶路撒冷城的城門和命名的情景。
第30至34節,耶路撒冷城的「城門」共計有「十二個」。
「四面的城牆」,每面「各有三個城門」。而這些城門「都按照以色列支族的名字命名」。
第35節,新的耶路撒冷城牆「四周一共長九千公尺」。而「這城要叫做『上主在這裡』」,意思是指上帝的城。這和第十一章23節說上帝離開該城,到現在上帝是回到耶路撒冷城(參考四十四:4),已經完全不同了。現在該城因為有上帝居住在聖殿裡,而使該城充滿著上帝的榮耀。因此,才會稱為「上主在這裡」。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