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429期

希伯來書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
1.第十一章:
這章是討論有關信心的問題。因為當時有不少信徒已經背棄了信仰,離開教會,不再參加聚會,更嚴重的是,有人「故意犯罪」污辱了上帝的聖名。因此,這一章的主題內容就是討論關於「信心」是甚麼。作者從亞伯開始論述,一直談到先知撒母耳,內容都著眼在「信心」這個題目上。要特別注意的是:作者論述「信心」時,是指對上帝要有信心,他是在這個基礎上討論信心的問題。再者,也從這章舉出例子來談論信心,可看出作者對舊約信仰人物相當熟悉。
2.第十一章1至16節:
這段經文都是以亞伯拉罕作為題材,討論關於信心的問題。
第1節,這三節為「信心」下了簡單的定義,說「信心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這句話指出對「信心」的基本觀念:它是超越現實生活範圍時間、空間的限制。要特別注意的是,它是「看不見」以及對於「將來」的領域,因此,絕對不是屬於「過去」的。
  「把握」,指的是「保證」、一定能成就的意思。而「肯定」是「證明」。這是當時法庭的用詞,表示一切已經「定讞」,不用再辯論、申訴或喊冤。
第2節的「古人」,意思是「過去的長輩」,在這裡是指耶穌以前的信心典範。如亞伯拉罕等人,也就是本章第4節之後所列舉的偉大信仰者。作者說這些信仰前輩之所以會得到「上帝的讚許就是由於他們相信上帝」的緣故。
第3節,作者對創世記第一章與約翰福音第一章所說的「太初」的創造表示了他的觀點:宇宙的開始,必須以信心去瞭解,不是要親眼看見才明白。
第4至7節,這段經文主要在說明「古人」中三位信仰的典範,其一是「亞伯」,再來是「以諾」,第三位是「挪亞」,他們三位是舊約聖經中大家所熟悉的對象。
我們並不清楚作者為甚麼會選亞伯,因為亞伯的故事並不長,且沒有甚麼特別的記事,有的只是他的獻祭博得上帝的喜歡,但卻遭到兄長該隱的嫉妒而被殺害。「他雖然死了,仍舊藉著這信心說話」,這句話是指亞伯的血「從地下出聲,向上帝哭訴」(參考創世記四:1-12)。
第二位是以諾,他就是聖經中兩位沒有經歷「死亡」中的一位,另一位是先知以利亞,他們兩位都是由上帝直接帶到天上去。以諾最特別的地方是:他活在世上總共三百六十五年,一直跟上帝「有密切的交往」,這就是作者所說的,以諾在「他被提升以前已經得到了上帝的歡欣」之意。後來「上帝把他接去,他就不見了」(參考創世記五:21-24)。這是因為他活著的日子都一直保持著跟上帝「有密切交往」的緣故。
第三位是挪亞,他的故事一直是最膾炙人口的,有關他的故事記載在創世記第六至九章,也是這三個人事蹟中篇幅最長的一位。創世記的作者說挪亞乃是那個時代「惟一的好人;他跟上帝有密切的交往」(參考創世記六:10),這句話充分表示他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並且在生活上有好的見證。要在犯罪充斥的環境中,成為「惟一的好人」,確實是需要相當大的信心才有辦法達到。因此,上帝警告他,祂即將毀滅整個世界,要他到山上造大船,因為上帝要用大水毀滅祂所造的世界。只有他的家人和所有潔淨與不潔淨的動植物被挑選進入大船中而得已避難。
第8至10節,從第8節開始直到第19節的經文都是在介紹以色列人民的祖先亞伯拉罕,他也被稱為「信心之父」。他被視為以色列民族最典範的「古人」(前輩、祖先)。有關他的事蹟記載在創世記第十二至廿三章。
在這麼長的篇幅中,作者主要在介紹亞伯拉罕順服上帝的呼召,以及相信上帝的應許,要賞賜給他兒子和土地的故事。這句「跟領受上帝同樣應許的以撒和雅各住在帳棚」,這句話表示從亞伯拉罕開始,直到孫子雅各等三代,都是過著不穩定的漂流生活,但他們都對上帝有絕對信心。
第11至12節,這兩節提到亞伯拉罕的妻子「莎拉」已經年老且「過了生育的年齡」,但卻「相信上帝會持守他的諾言」,在莎拉年滿九十歲時,上帝賞賜讓她懷孕生子。雖然亞伯拉罕「已經死了,從他一個人所傳下來的子孫卻像天上的星星和海邊無數的沙粒那麼多」,而這也是上帝給予他們祖孫三代的諾言。
第13至16節,這裡提到兩個重要的認識:
一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等人,都沒有進入上帝所應許他們要賞賜的土地,且沒有如同上帝所說的,會有如同天上的星星、海邊的沙那樣多的子孫。當年雅各和他的子孫進入埃及的時候,家族的人口也不過才只有七十名而已(參考創世記四十六:27)。離上帝對他們所應許的實在相差太遠,特別是當他們居住的地方遇到嚴重飢荒,還要千里迢迢地遷移到埃及去寄居時,他們還是對上帝的應許存著堅定的信心。因此,希伯來書的作者說他們是「至死有信心的人」。他們不會因為沒有看到上帝的應許,就懷疑上帝的愛,或失去對上帝的信心;反而存著堅定的信心認定上帝的應許一定能實現,這就是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
二是知道自己在這世上只不過是異鄉人,是旅客。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有這樣的認識,就會將希望存放在上帝手中,讓上帝去安排。從聽到上帝的應許,直到他們由摩西開始帶領以色列人民邁向應許之地,這樣前後相差大約有長達五百年的時間,他們一直以信心、耐心在等待。
作者提醒大家,只要人將心思意念及生命的目標放在上帝那兒,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時,上帝並不會因為人的軟弱就不再承認人和祂之間的關係。上帝是慈悲的上帝,祂也不會人因為一時受到誘惑離棄了祂,就記恨、生氣,不再理會人,而是會在人知道悔改、認罪後,仍然接納人成為祂的子民。
第16節,這節可說是希伯來書作者最主要的用意,在告訴當時受難或在信心動搖的信徒們,祖先們之所以得到上帝的祝福及應許的果實,是因為他們相信有「天上更美好的家鄉」,在那兒,上帝就是他們的上帝,還替這些有信心的信徒預備了一座城,讓這些忠實信徒永遠居住。
3.第十一章17至31節:
這段經文除了第17至19節繼續提到亞伯拉罕的記事外,第20至22節是談到創世記中描述的以色列另三位族長,包括有以撒、雅各,和約瑟。然後從第23節開始到第29節,是記載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離開埃及進入曠野的記事。而第30至31節,是記載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民進入上帝應許之地的迦南地。
第17至19節,上一段說亞伯拉罕被上帝揀選,並且深信給他的應許。這段則是說亞伯拉罕的信心,連上帝要他獻上「獨子」以撒,他也毫不懷疑地遵照上帝的旨意。原因是他深信上帝的應許與賞賜,必定會實現,即使他獻上獨子以撒,上帝還是會讓他「把以撒從死裡領了回來」。
第20至22節,這三節經文提到「以撒」、「雅各」、「約瑟」等,他們三位都是創世記中族長歷史的代表者。從亞伯拉罕以後,就是他們三位接續族長的角色。他們的故事分別記載在創世記第廿七章27至40節;創世記第四十七章29至31節、第四十八章8至20節;創世記第五十章24至25節。這些經文都共同述說一件事:他們祝福下一代,都是談及未來的事,而不是眼前的事務。信心,就是對未來有盼望並深信不疑。
第21節說雅各在臨終時「扶著自己的柺杖敬拜上帝」,這並不是因為他年老行動不便,而是因為與上帝的天使摔角時,天使在他的大腿窩打了一下,使他因此跛腳(參考創世記三十二:22-32)。
第23至29節,這段經文除可參考出埃及記之外,也可參考使徒行傳第七章
20至44節。這段從摩西出生開始,談到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入曠野的情形。
第25節說摩西「不願在罪惡中享受片刻的歡樂」,這句話是指埃及人正在奴役以色列人民,將他們當作奴隸驅使。而摩西當時是埃及王子。但他認同自己是希伯來人,拒絕參與迫害同胞的事。因此,當他看見希伯來人被埃及人欺負時,便挺身護衛那被欺負的同胞。
第26節是希伯來書作者勸勉當時信徒的話;他告訴大家,所有的財寶、人間的富貴,都不比上帝的獎賞重要。但要獲得上帝從天上來的獎賞,就必須有堅定的信心才能得到。
第27節和第15節意思相同;亞伯拉罕原本可以返回故鄉,因為對上帝有絕對的信賴,因此,亞伯拉罕一離開哈蘭,就不再回頭。同樣的,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後,就不再回去,因為他看到未來,看到上帝所賞賜那美好的「流奶與蜜」之地。
第28節,可參考出埃及記第十一至十三章。
第29節,可參考出埃及記第十四章。
第30至31節,這兩節可參考約書亞記第一至三章,以及第六章。這兩節是記載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民進入迦南應許之地的經過。
4.第十一章32至40節:
這段經文作者作了總結,說明歷代信仰前輩所留下的足跡,是無法細數得完的。作者概略地述說這些信仰的偉人,都曾經歷殘酷的刑罰,但堅定的信心使他們勝過苦難。即使在他們當中有人因此被「石頭擊斃」(參考歷代志下廿四:20-22)、「被鋸子鋸斷」、「被刀劍殺死」,但絲毫都沒有減低他們對上帝順從和堅定的信心。
第32節,這節從士師開始說起,直到先知撒母耳和其他的先知們。但士師是只有提到以下四位士師,分別是:
基甸,參考士師記第四章6節至第五章15節。
巴拉,參考士師記第六章11節至第八章35節。
參孫,參考士師記第十一章節至第十二章7節。
耶弗他,參考士師記第十三章24節至第十六章31節等。
其他士師還有俄陀聶、以笏、珊迦、底波拉、陀拉、睚珥、以比讚、以倫、押頓等都沒有提到。特別的是只寫了「巴拉」,卻沒有說底波拉。
再者,在君王中只有提到「大衛」一個人而已,而在先知的方面只有提到「撒母耳」,其他就用一句「先知們的事跡」概括了,而沒有描述。
第33至34節,這兩節提到這些士師之所以能打敗「周圍的國家」,是因為他們「施行正義,領受上帝的應許」,這裡的「施行正義」,意思是指大衛聽從上帝的話來治理國家(參考撒母耳記下八:15)。
「他們堵住獅子的口」,這句話可能和但以理有關(參考但以理書六:18-23)。
「撲滅了烈火」,是指但以理的三位朋友,也就是沙得拉、米沙、亞伯尼歌,他們三人因為拒絕向偶像下拜而被抓到尼布甲尼撒王面前,尼布甲尼撒王還為此大發雷霆下令將他們丟入火窯並用比平常熱七倍的烈火燒他們,但他們三人都安然無恙。相關記事參考但以理書第三章。
「逃脫了刀劍的殺戮」,這是指先知以利亞(參考列王紀上第十九至廿一章)、以利沙(參考列王紀下六:31)等際遇。
「擊敗了外國的軍隊」,這句話可能指希西家王因為倚靠上帝的大能,結果圍困耶路撒冷的亞述軍隊被上帝的天使殺死殆盡,為耶路撒冷解危。
第35至38節,這段經文將許多信仰事蹟都合在一起。
「藉著信心,有些婦女接納那些從死裡復活的親人」,這可能指撒勒法那位照顧先知以利亞的寡婦,先知以利亞讓她的獨兒子從死裡復活(參考列王紀上十七:17-24),也可能指那位接納先知以利沙的寡婦,先知以利沙也曾使她的兒子從死裡復活(參考列王紀下四:18-37)。
「另有些人拒絕被釋放,寧願死在酷刑下」,這句話除了隱喻著舊約先知撒迦利亞的遭遇(參考歷代志下廿四:19-22),也可以是指早期教會信徒遇到困境並遭遇迫害,但都不屈服。
第36至38節,也說出了早期教會信徒遇到的迫害是相當嚴厲。作者連續提到幾種慘遭凌辱的情形,包括了「戲弄、鞭打、捆綁、囚禁、石頭擊斃、鋸子鋸斷、刀劍殺死」等。這些描述都在先知運動中可以看得到,例如:先知以利沙在路上被一些年輕人譏笑他(參考列王紀下二:23);先知米該雅則是被亞哈王下命令關在監獄裡(參考列王紀上廿二:26-27);先知耶利米則是苦難不少,他甚至為此還詛咒自己的出生(參考耶利米書二十:7、14-18);先知撒迦利亞,也就是大祭司耶何耶大的兒子,他是被約阿施王命令人用石頭將他在聖殿的院子裡打死(參考歷代志下廿四:17-22);而傳說中先知以賽亞是在瑪拿西王時代被人用鋸子鋸死的;約雅敬王曾派人到埃及去逮捕先知烏利亞押解回國,並命令人把他殺死(參考耶利米書廿六:20-23)。另外也有人為了信仰的緣故四處逃亡的情形。例如在亞哈王朝的時代,王宮主管俄巴底就曾救出一百個先知,把他們藏在山洞裡,以逃避亞哈王的妻子耶洗碧的追殺(參考列王紀上十八:4)。
作者用上述這些人的信仰見證,來說明早期教會忠實信徒遇到的境況是相同的,雖然面臨危險,但都沒有改變他們對上帝的忠心。
第39至40節,這兩節是這一章的結論。作者想說的一句話,就是這些人都是堅持信仰到最後的人,也因此他們可以「領受」更美好的賞賜。雖然這些人都沒有在他們有生之年看到上帝給他們的「應許」,可是他們從不改變心意,也沒有因為生命遇到困境、危險,甚至面對死亡的威脅而有絲毫的動搖,他們依舊堅持所信的。作者想要表達一個重要的信念:並不是一定要看到成果出現才是有信心。信心是對未來生命的盼望,也就是第1節所說的,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
另外一點:信心,是超越時間、空間限制的。作者一再引用舊約信仰偉人為例子,主要在說明:這些人也會和這一代有信心的人一同得到上帝的應許。換句話說:只要有信心,就不會在意時間的早晚,也不受地理空間的限制,上一代和這一代的信徒在耶穌基督裡都是一家人。
5.第十二章:
接續第十一章談到有關信心的問題,作者將焦點轉移到耶穌基督的身上。作者先在第十一章逐一提出舊約聖經中的信仰偉人來作見證,供當時代的信徒們參考,看過他們的信仰見證之後,他要基督徒學習耶穌基督,想像耶穌基督是怎樣以信心忍受生命的苦難,他要強調的是:真正的信心是可以禁得起考驗的。如果信心不堪考驗,那就不能說是信心。因為真實的信心是得到足夠的力量去面對生命的苦難,這樣的信心才有意義,才有存在的價值。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到作者在這一章所提起的,都是與實際生活有關的。換句話說,學習耶穌基督的信心,就是在學習怎樣將信心應用在生活中,因為耶穌基督就是將信心實踐在生活裡。這樣,就可以知道信心不是用講的,而是必須在每日的生活中實踐出來。
第1節,作者要大家排除一切困難,將焦點放在耶穌基督身上;他就是我們信心的源頭和結尾。就像使徒保羅喜歡用競技場上的賽跑一樣,希伯來書的作者也用「奔跑」來形容信仰的歷程。如果有障礙物在路上,就必須將它除掉,否則無法抵達最後的終點。信仰是一場競賽,退縮就輸了。只有勇往直前才可期待勝利的結果。
第2節,可說是這一章的中心主題;作者希望基督徒會將目標放在學習耶穌基督。在第十一章,作者舉了許多例子都是與信心有關的好見證者。但作者並不希望在有許多例子可看之後,反而看見基督徒像個沒有設定好目標的競賽者四處東張西望,忘了最美好的目標。他只希望大家會專心一意的注視著耶穌基督;他就是所有基督徒信心的建造者,也是終極目標。
第3至4節,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經文;作者勸勉基督信徒要把焦點放在耶穌基督的身上,他希望大家多想想耶穌基督和十字架的意義。這點也是使徒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所說的,他只傳耶穌基督和他的十字架。而十字架就是苦難。作者提到十字架的痛苦,是從人們心中的「憎恨」引起,這種憎恨是因為罪的緣故。但相對於基督徒所受的苦難,尚且還不至於像耶穌基督這樣受到十字架一樣的苦難。
第5至6節是引用箴言第三章11至12節的經文,將上帝的管教比喻成父母對子女的管教一樣,是為了孩子好。說上帝的管教,是為了要使所有信靠的人都得到益處。作者說上帝就像父母在「鞭打他所收納的每一個兒子」,用這種方式來「管教」忠心於耶穌基督的人,他說這就是上帝的愛。這種觀點可參考詩篇第一○三篇13節,詩人說父母怎樣疼愛子女,上帝也是這樣愛惜祂的子民。
第7至11節,這段經文的重點是在最後兩節,作者說:苦難並不是平白無故來到,上帝也不會冤枉人,其中都是有上帝的旨意。作者將苦難當作是上帝管教的方式,為的是要導正人的錯誤或是使之更為美好。
作者在這裡提出兩點:
一是上帝的管教,為的是使我們成為聖潔的子民。作者提出信仰觀念上非常重要的認識:上帝是「聖潔」的,因此,屬於上帝在基督耶穌裡的子民也必須也「聖潔」才可以。這也是摩西轉告以色列人民必須認清的事(參考利未記十九:1-2)。換句話說,聖潔的上帝,不會允許祂的子民是隨便、骯髒、不守規矩、紛亂的。而聖潔的最基本要件,就是從忠實開始做起。
二是上帝的管教,為的是使基督徒「能夠結出平安的果子,過正直的生活」。
所謂「平安的果子」這句對照第十章19節所說的:「我們藉著耶穌基督的死可以坦然無懼地進到至聖所。」在猶太人的觀念中「至聖所」乃是上帝居住的地方。換句話說,藉著耶穌基督的死,所有信靠他的人可以「坦然無懼」地回到上帝的面前。
這種在耶穌基督裡的平安,是勝過生命苦難的平安,因為耶穌基督已經勝過這世界的苦難(參考約翰福音十六:33)
第12至13節,參考以賽亞書第三十五章3節。
先知以賽亞的詩歌主要是針對即將來臨的拯救,對以色列受苦的人民發出拯救信息中的一句詩歌,表示上帝要帶領以色列人民,讓他們可以挺直站立起來,不用再害怕。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這句詩歌也是這個意思,要所有基督徒勇敢地向前走,不用懼怕,因為有復活的耶穌基督同在,必定會使「跛了的腳」重新「得到力量」可以自由行走。
第14至15節,希伯來書的作者一再強調基督徒應該過「聖潔的生活」,而依使徒保羅的看法,基督徒的聖潔生活應該和這個世界有所區隔(參考羅馬書十二:1-2)。作者說沒有過聖潔的生活,「就沒有人能見到主」,這表示聖潔是基督徒身上的記號。
「要努力跟人和睦」,這句話可參考羅馬書第十二章18節。
在這段經文中,作者一再重複「要謹慎」,不要讓上帝的恩典「失去了」,也不要成為「遺害人群」的「有毒植物」,這是指讓別人失去了上帝在耶穌基督裡拯救的恩典,去拜偶像神明(參考申命記廿九:18)。
第16節a句,這裡說「淫亂」,這是指對上帝不忠實,也就是信仰混淆之意。但也可以是指在性生活上沒有檢點。使徒保羅就曾嚴厲譴責哥林多教會發生這種事(參考哥林多前書五:1)。
第16節b句至17節,這裡用以掃為例,可參考創世記第廿五章27至34節,以及第廿七章有關以撒為雅各祝福,但沒有為以掃祝福的故事。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這樣的故事背景,主要在說明一件事:如果基督徒沒有過聖潔的生活,等於是在出賣自己的身份一樣。上帝在所有信了耶穌基督的人的身上作了「印記」(參考哥林多後書一:22,以弗所書一:13)。
第18至24節,作者試著將「西奈山」與「錫安山」作了個對比;「西奈山」是上帝頒佈誡命給摩西轉交給以色列人民的地方。當摩西帶以色列人民接近「西奈山」準備接受上帝的誡命時,上帝用雲彩、火燄等遮住了他們(參考出埃及記第十九章、廿四:12-17)。對以色列人民來說,「西奈山」的經驗是恐懼的,也是嚴謹的法律規範,和嚴厲的懲罰。這是舊約所描述上帝居所的部分。而「錫安山」所表明的是有新約的含意,是和舊約不同。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錫安山」的「上帝居所」觀念,來比喻上帝所居住的天上。是人可以接近的地方。在第十章19至20節,作者表示耶穌基督已經替所有信靠他的人,鋪好了一條通往上帝「至聖所」的道路,大家可以「坦然無懼」地與上帝面對面。而耶穌基督以他在十字架上所流下來的血鋪出這條通道。因為耶穌基督就是上帝與人之間的中保。
第25至29節,這是作者再一次語重心長地勸勉猶太人基督徒,不要忘記過去以色列人民的祖先在出埃及入曠野時代那段時期所犯的錯誤,就像前面一段所提及的在西奈山下,他們得到上帝透過摩西頒佈給他們的法律誡命,可是以色列人民並沒有遵守,也因為這樣,他們的祖先都受到上帝嚴厲的懲罰(參考出埃及記第三十二章)。現在,上帝是親自差遣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來到世上,親自將那永恆生命的信息傳給所有信靠耶穌基督的人,主要目的也只有一點:就是希望所有信徒能夠專心事奉上帝,用敬虔的心敬拜上帝。作者提醒所有的信徒:上帝雖然憐憫,卻也是「毀滅的火」。這是引用申命記第四章24節:「因為上主-你們的上帝像熾烈的火燄;他不容忍任何跟他對立的神明。」作者有個心願:希望所有基督徒在這迫害來臨的時刻,不要受到誘惑而有放棄信仰的念頭,而是要有堅忍的信心直到世界的末了。
6.第十三章:
有些聖經學者認為這一章是屬於希伯來書的「附錄」部分。但也有些聖經學者認為不是這樣,認為這一章正好可以看出希伯來書的作者要讀者知道一件重要的信息:如果信仰只是一種理論的說詞,沒有實際生活的指導,則希伯來書將會使人感覺它是不切實際的一本經書。作者寫這一章,就是要讓讀者知道:信仰應該確實在生活上見證出來。沒有這樣的見證,信仰就很容易落入空談,失去意義。
這樣,可看出這本經書主要在討論一個重要的主題:信心。特別是在第十章39節的地方,作者用「我們並不是退卻而沉淪的人;我們是有信心而且得救的人」這句話,為第十一章作了個開場白。因為第十一章整章都在討論有關「信心」的問題。然後在第十二章,作者以耶穌基督作為討論「信心」的議題,他說:「我們要注視耶穌,因為他是我們信心的創始者和完成者。」(十二:2a)這句話也是整本希伯來書最重要的一句話,也可以用這句話來作結論。希伯來書的作者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讓猶太人基督徒知道信靠耶穌基督絕對是正確也是應該的,如果沒有信靠耶穌基督,人的生命面臨苦難的時候,將會不知所措,甚至會失去原有對生命的期盼。所以他用這句話來說明耶穌基督乃是一切信心的開始和結束。
接下來第十三章作者提到幾點與早期教會團契生活有關的事,包括:(1)兄弟之間的互愛;(2)接待外出客旅的,而這也是摩西法律的規定,因為以色列人民曾在埃及當奴隸(參考利未記十九:33-34);(3)關心那些在監獄中受難的人;(4)婚姻的關係要忠實;(5)不可貪心;(6)記念傳道者等。
第1節,「你們要常有手足相愛之情。」這句可參考約翰一書第四章20至21節;羅馬書第十二章10節。愛,就是先從愛自己的兄弟姊妹開始。
第2節,「要接待異鄉人到你們家裡。曾經有人這樣做,竟在無意中接待了天使。」,這節可參考創世記第十八章描述亞伯拉罕接待三位異鄉人,結果他們竟然是接待了上帝和兩位執行命令的天使。
第3節,這節提到「記得」在監獄中「坐牢的人」,以及「記得那些在患難中的人」,而且都強調「好像你們也跟他們一起坐牢」,或是「好像你們也在患難中一樣」,這正好在說明與苦難者同受苦的基本精神(參考羅馬書十二:15,哥林多前書十二:26a)。耶穌基督也曾強調過,在審判日子來臨時,去探望在監牢裡的人,在天上將會得到一大獎賞(參考馬太福音廿五:36)。這節也反應了初代教會有許多基督徒受到嚴厲迫害的事件,被關入監獄的信徒也很多。
第4節,這節提到對婚姻的關係,一定要嚴格守「約」的關係。舊約聖經一再強調上帝和以色列人民之間的關係,就如同夫婦一般(參考以賽亞書五十四:5、六十二:4,耶利米書三十一:32,以西結書十六:8,何西阿書二:16)。耶穌基督在教導民眾時,就很清楚表示,除非有婚外情的事發生,否則就應該要堅守雙方所立的婚約(參考馬太福音五:31-32)。作者也強調淫亂的行為,上帝絕對不允許。
第5節,「不要貪慕錢財,要滿足於自己所有的。」耶穌基督也勸勉民眾要「躲避各樣的貪婪」,因為「一個人無論怎樣富裕,他的真生命不在乎他有多少財產」(參考路加福音十二:15)。使徒保羅就很清楚說「貪婪等於拜偶像」(參考以弗所書五:5,歌羅西書三:5),他也勸勉提摩太要告訴信徒,學習知足的重要性(參考提摩太前書六6-10)。
第7節,這節提到過去傳福音給他們人,有的因為迫害而喪失生命,有的終生在福音事工上確實是鞠躬盡瘁,這些人都留下了美好的信仰榜樣,是值得新一代信徒學習的典範。
「向你們傳上帝信息的人」,這句話指的就是耶穌基督。這也是使徒保羅所說的,他只傳耶穌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的信息(參考哥林多前書二:2)。
第8節,這節很清楚說到只有耶穌基督是從上帝來的,他才是永遠存在。人的世代很快會過去,包括君王、領袖、財富、知識都一樣。
第9節,並沒有清楚說明甚麼是「怪異的學說」,但接下去則提到「不要倚靠食物的規例」,有可能是早期教會有些信徒很講究飲食的問題。就像使徒保羅寫給羅馬教會、哥林多教會的信都提到飲食問題一樣(參考羅馬書十四:14-23,哥林多前書八:1-13)。可能因為猶太人對潔淨與不潔淨的食物有過度的潔癖,導致在教會裡也引起爭執。作者在這裡強調,真正的信仰不會受到食物的影響。
第10至12節,猶太的大祭司獻祭的是動物,而燒這種牲祭是在耶路撒冷城外,而在聖殿完成之前是在聖幕的營外。但耶穌基督是把自己當作獻祭在十字架上,而他是被帶到耶路撒冷城外的各各他。他用死在十字架上流出來的寶血洗滌人的罪。
第13節,這節是在鼓勵猶太人應該去尋找耶穌基督獻祭所帶來的救恩,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分擔他所受的凌辱」。因為和耶穌基督同死,就會跟著耶穌基督同復活(參考羅馬書六:8-9)。因為耶穌基督已經甘願被釘死來救贖人類,我們應該要學習他的榜樣願意為福音忍受一切凌辱。
第14節,「我們沒有永久的城;我們是在尋求那將來的城。」這句話很清楚在說明這世上的一切都是短暫的,但在天上的才是永遠的,使徒保羅也強調這樣的信仰認知(參考腓立比書三:14)。
第15節,作者強調基督徒是會公開「宣認」耶穌基督的名(參考羅馬書十:10),用這種方式來表示榮耀上帝的名。
第16節,會知道「行善和幫助別人」,因為上帝喜歡人做這樣的事(參考使徒行傳二十:35,羅馬書十二13)。
第17節,作者在這節已經說明了傳福音的工作,就是在「看顧」人的「靈魂」,作者強調要「聽從傳福音工作者」的教導,因為傳福音工作者都「要向上帝交帳」。傳福音工作者最高興的事,就是看見信徒會聽從他們的教導,這樣,在福音的事工上他們會越做越歡喜。相反的,他們「會灰心」,這樣對傳福音工作者和信徒來說,都沒有好處。
第18至19節,提到「代禱」的重要性。這是基督教團契生活中很重要的信仰功課。為傳福音工作者代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第20至21節,這是作者為收信者的祈禱和祝福。這裡提到耶穌基督就是「大牧人」,而耶穌基督也自喻為好的牧者(參考約翰福音十:11-16)。
這裡強調上帝就是賞賜「平安」的神,也藉著耶穌基督裡成全了上帝在每個信徒身上的拯救工作。
第22至25節,這段經文是此信的結尾。第23節說提摩太曾經被關在監獄裡。他和使徒保羅同時在羅馬監獄,因此,有人認為希伯來書就是使徒保羅的作品。他從監獄寫信給腓立比教會、歌羅西教會,都同時提到提摩太的名字,說他們兩人同時寫信(參考腓立比書一:1,歌羅西書一:1)。不過也有可能是別人寫的,那人當時也在使徒保羅身邊。

認識 以西結這本經書
通常以賽亞書、耶利米書,和以西結書等三本被稱為「三大先知書」。其實先知沒有所謂「大」或是「小」之分,更沒有所謂的「高」、「低」之別。先知的意思,就是上帝的代言人。但會有所謂的「大先知書」的說法,是因為這三本經書的篇幅比其他先知的文獻要多出很多。
以西結書這本經書有個很大的特色,總共有四十八章的篇幅中,可以將之分成前後兩個段落,且剛好前後段很平均:第一段是從第一章到第廿四章,這是先知以西結在耶路撒冷淪陷以前傳出的信息;第二段是從第廿五章至第四十八章,這是在耶路撒冷淪陷之後的信息。
再者,以西結書第一章2節說先知以西結看見異象的年代是發生「在約雅斤王被擄後第五年」,這年代就是主前598年,這件事在第廿四章1至2節記載很清楚,述說巴比倫帝國圍攻耶路撒冷城,日期是九月10日。然後在第三十三章21節記載耶路撒冷城被攻破,時間是流亡的第十二年十月5日,這就是主前586年,猶大國滅亡。而在第廿九章17節,提到流亡的第廿七年正月初一,那是主前571年,而這一年是有關他被呼召傳遞上帝信息最後的年代,往後就沒有關於他的消息或記事。也可從上述這些年代,看出以西結和耶利米是屬於同一時代的先知。
關於以西結這位先知
先知以西結可能是在主前623年出生於耶路撒冷,他的父親是祭司布西(參考以西結書一:3)。「以西結」這名字之意,含有「剛強、有利」、「滿有上帝的力量」(參考三:14),這點從他被聖靈充滿而能夠一再看見異象得知。
依照祭司世襲的傳統,在以西結年幼時代必定受過嚴謹的祭司養成教育,且已經接受祭司的職位(參考以西結書一:3,歷代志上廿四:16)。但他的時代,國際政治環境對他的國家南國猶大很不利,是個多災多難的時代。北國以色列早在主前721年被亞述帝國所滅。而在先知以西結年輕時,亞述帝國依舊是一個強悍的國家,跟埃及相抗衡著,當時巴比倫帝國正在逐漸興起,為了防範這些帝國的入侵,許多鄰近小國的特使經常穿梭彼此之間,希望組成聯盟共同抵禦亞述,也有一些小國為了防範埃及的入侵,而想與巴比倫結盟。但顯然地,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想像得到,強悍的亞述帝國竟然會在主前612年被巴比倫帝國消滅,巴比倫帝國取代亞述,對埃及造成很大的壓力,巴比倫帝國並且接受整個亞述帝國的版圖,那時先知以西結年僅11歲,卻已經看到國家面臨巴比倫和埃及帝國的威脅。
在這年代中,南國猶大陷入一片驚惶不安之中,當埃及國王尼哥二世準備出兵攻打巴比倫時,猶大國王約西亞卻想要趁此機會出兵,來擺脫埃及的轄制,因而引起埃及國王尼哥二世的忿怒,在米吉多射殺了猶大王約西亞(參考歷代志下三十五:20-24,耶利米書廿二:10-12),這是在主前608年,埃及國王尼哥二世還俘虜猶大人民所膏立的王--約西亞兒子的約哈斯,並向猶大國強索賠償費,且立約哈斯的哥哥以利亞敬作猶大王,並將他改名為約雅敬(參考歷代志下三十六:1-4)。
受到強敵的環伺、攻擊,經常會讓小國感到膽戰心驚,且會想要四處尋找庇護的力量。主前604年,約雅敬如同約西亞一樣,決定脫離埃及的轄制,轉向巴比倫靠攏。主前601年,巴比倫和埃及帝國爭奪中東霸權,約雅敬利用兩大帝國紛爭之際,背叛巴比倫,想尋求獨立,但遭到巴比倫聯盟--包括敘利亞、摩押和亞捫等國在內的軍隊,強烈攻擊,導致耶路撒冷被佔領,人民被擄的慘劇(參考列王紀下廿四:1-4)。
主前597年,巴比倫帝國再次舉兵攻入耶路撒冷,並且將繼承王位的約雅敬之子約雅斤俘虜,人民被擄去巴比倫當奴隸者甚多,南國猶大完全臣服於巴比倫,巴比倫帝國另立約雅斤的叔父瑪探雅作猶大王,另給他改名為「西底家」(參考列王紀下廿四:10-17)。
就是在這種環境之下,先知以西結看見的,就是國家動盪,民心不安。主前587年,也就是在他大約37歲那年,巴比倫帝國對不順服的南國猶大王西底家來個徹底打擊。尼布甲尼撒派兵攻打耶路撒冷,圍城一年六個月,在主前586年完全消滅猶大,燒毀耶路撒冷城,連聖殿也一起燒毀。先知以西結也在這時候和他的同胞同時被擄到巴比倫當奴隸,住在巴比倫的迦巴魯河邊(參考以西結書一:1)。「迦巴魯」的意思是指「大河」,很可能就是指幼發拉底河。這也是當時被巴比倫帝國俘虜去的猶太人集中居住的營區,有如現在的俘虜營。
先知以西結就是在被巴比倫統治的時候受呼召當先知的(參考以西結書一:3)。這樣,他既是祭司,也同時是先知。他受呼召擔任先知的職分是從主前593至571年(參考一:2、廿九:17),而自主前571年以後就沒有關於他的記事。而在這二十幾年的期間裡,到底發生過甚麼事件?並沒有明確記述,但可確知的是在主前597年和主前586年,耶路撒冷曾遭遇到掠奪、圍困,包括來自埃及的(參考列王紀下廿三:31-34)、巴比倫的(參考列王紀下廿四:1、廿五:1-7),以及主前582年之後,巴比倫帝國又連續多次將以色列人民俘虜他去(參考耶利米書五十二:28-30)。這對身為先知的以西結來說,一定有很多深刻的感觸,而讓他甚為痛苦的事,莫過於在他得到妻子去世的消息時,卻不能為她舉哀、痛哭、流淚(參考以西結書廿四:15-18)。
和先知耶利米受呼召當先知有點類似的地方,就是先知以西結受呼召時,就已經被上帝警告過,他所傳出的信息,並不是當時的以色列人民所喜歡聽的,他會聽到反對的聲音,也會遭遇到極大的阻力,但上帝要他不必害怕(參考以西結書二:3-7),祂要使他有足夠堅硬的力量抵擋這些頑固百姓的反彈(參考三:9)。而我們知道,聖經中出現的先知都有個共同特色,就是對國家的政治發展相當敏感,先知所傳遞的信息往往和社會混亂、失序,統治者的行為不公義,以及有權勢的社會領袖貪婪、欺壓貧困者等等有密切關係。也因為這樣,先知的處境往往是孤獨、危險的。
他是一位有特殊靈力及感應力的先知
先知以西結也是一個很有特殊靈力的人;他有好多次神遊魂外(參考三:23-27、八:1、十一:1、三十七:1、四十:1-3、四十三:5、四十四:1、4)。在他的神遊中,上帝親自帶領他,對他說話。也因為他經常神遊魂外,因而有人認為他患有精神異常的疾病,例如:第三章1至3節記載先知以西結「吃書」,且在吃下之後還說「這書卷像蜜一樣甜」。不過先知以西結每次神遊回來之後,馬上就恢復正常的狀態。
另外一點,他也經常用身體的動作來表演,傳達上帝給他的信息(參考三:25-26、四:1-15、五:1-4、十二:1-4、十二:17、三十七:15-17),他用的這種方式,比起先知以賽亞和耶利米,都有過之。他曾經有長達七天之久,到自己流亡的同胞所住的地方,卻不知能做什麼(參考三:15);他也曾變成啞巴,無法說任何一句話(參考三:26);上帝也曾要他在磚頭上畫一個城,代表耶路撒冷,以鐵片做城牆,用此來象徵耶路撒冷城被圍困(參考四:1-3);躺臥長達390天之後,上帝又要他向右側躺臥40天之久,用這種方式來象徵以色列人民受懲罰的痛苦等等,先知以西結這樣的經驗和能力在所有先知中是最特別的一位。
也因為這個緣故,先知以西結經常被看成是一位精神異常的人。他雖然是常看見的異象,但卻可以將這些異象很清楚的描繪出來。他甚至可以很清楚地說出新建造的耶路撒冷聖殿,而原本的耶路撒冷城和聖殿,都已經在主前586年被巴比倫帝國給摧毀了,當時他人是在巴比倫的俘虜營中,卻可以一五一十地清楚描繪出重新建造的耶路撒冷聖殿之景象,且是連尺寸、方位等都細說出來(參考第四十至四十五章)。若是幻覺,絕不可能如此細膩。
雖然和先知耶利米同一時代,且一樣都很關心並對猶大社會敗壞的現象傳出譴責的信息,但先知以西結更是關心的,是猶大人民在敬拜的禮儀上,沒有保持純潔的心。這點對今天的基督教會來說,以西結書確實是本很好的反省教材。
這本經書的信息
就像前面說過的,以西結書這本經書的時間背景可以分成兩個時段;一是從主前593至586年,這是從第一章到第廿四章,也就是從他被呼召開始,到耶路撒冷城淪陷。在這段時間內,他所傳出的信息多屬於「哀悼、歎息、悲痛」等為主題內容(參考二:10)。主要都放在耶路撒冷即將被毀滅的警告(參考第四、五、十二、廿四章)。和先知耶利米所提起的問題相同,就是以色列人民離棄上帝去拜偶像的問題相當嚴重,而且屢勸不聽,導致上帝必須用相當嚴厲的手法,包括戰爭、饑荒、瘟疫來懲罰他們,並且差遣敵人使以色列民族分散到各地去,並將使耶路撒冷城--原本以色列人民看為堡壘、堅固無法摧毀的聖城--變成廢墟,無人居住。
二是從第廿五到第四十八章,這段是在描述耶路撒冷城被毀壞,以色列人民被擄到巴比倫之後(主前586年以後),在異域痛苦的生活中。此期的先知以西結不再以嚴厲、警告的話語為信息的主題,而是改以鼓勵、安慰為主要信息的中心(參考第三十四至三十八章)。在以色列人民幾乎完全絕望的時候,他說上帝將要重新再造他們,而且將再恢復原本已經分裂的以色列民族成為一個完整的國家(參考第三十七章),更重要的是:上帝將會親自牧養他們,成為他們的牧者,看顧他們(參考第三十四章)。
就像其他先知所傳出的信息一樣,先知以西結也給我們一個清晰的信息:沒有真實的宗教信仰,就體會不出上帝的慈愛。因為上帝是生命的主,祂是神聖的,祂的子民也必須以聖潔的心回應祂的愛。這聖潔的心就是不可心懷二意,以偶像來取代上帝。
另外,先知以西結的信息也提供給當時淪亡於巴比倫帝國的以色列人民一個嚴肅的問題:如果沒有上帝,他們的希望在哪裡?如果上帝離棄了以色列人民,那他們還有得救的希望嗎?先知以西結給予的答案是非常清楚--沒有。這本經書已經清楚告訴所有的讀者:上帝是歷史的主,也是我們生命的主宰。這位生命的主宰,不僅是施行審判的上帝,也是一位滿有慈悲、憐憫的上帝。他在第四十七章1至12節提出新生命的景象--從敬拜上帝之處開始。因為敬拜上帝就是得到上帝話語的來源,這話語也是生命的泉源。
貫穿整本經書的中心思想
這本書一再出現也是最中心的主題,就是「承認(或「知道」)我是上主」。這句話在整本書裡超過五十次之多(參考六:7、10、13、14、十一:10、12、十二:16、20、十三:9、14、21、23、十四:8、十五:7、十六:62、二十:38、42、廿二:16、廿三:49、廿四:24、廿五:5、7、11、17、廿六:6、廿八:22、23、24、26、廿九:6、9、16、21、三十:8、19、25、26三十二:15、三十三:29、三十四:24、30、31、三十五:4、9、15、三十六:23、28、38、三十七:6、14、27、28、三十八:23、三十九:7、28)。而配合著這句「承認(或「知道」)我是上主」這句話的,就是貫穿整本經書的「至高的上主」這句話,這句話可說明先知以西結所要傳達給以色列人民的信息是:只有耶和華上帝,這位帶領他們祖先出埃及的上帝,也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祂才是真正的上帝,其它的神明都是虛假的,特別是那些偶像神明都不是真實的。
這是一本不易明白的經書
會說以西結書「不易明白」,主要原因是經文記載許多「異象」。先知以西結最大的特色是他有多次神遊魂外,他人在巴比倫,他的神魂卻被帶到耶路撒冷,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神態?這樣情況之下所說的話,要表達的意義是甚麼?比如第三章24節到第五章12節,在這段經文中,上帝要先知以西結把自己囚禁起來,每天吃用「人糞作燃料」烤的餅(參考四:12);喝一點點的水(參考四:11);刮鬍鬚、剪頭髮等等。這樣的動作的象徵確實不是很容易瞭解,尤其是這些動作都是在公開的場合表演給群眾看的,而原本這些象徵的動作,都是希望大家能明白上帝的話,以達到警告的作用。可是,這些動作卻不是一般民眾能一看就明白時,那麼,這些動作又有何意義呢?
可分成下列幾個段落
1. 第一章至第三章;先知以西結蒙召出來傳達上帝的信息。
2. 第四章至第廿四章;警告耶路撒冷會被毀滅。
3. 第廿五章至第三十二章;對列國的審判。
4. 第三十三章至第三十九章;預言以色列即將復興。
5. 第四十章至第四十八章;復興後的以色列景況。


以西結書第一至四章
1.第一章:
以西結書第一章1節到第三章27節,這段經文很清楚地記載著先知以西結被上帝呼召的經過。這跟其它先知書在介紹先知的寫法大不相同;一般來說,只要打開先知文獻來看,很容易就會看到一個共同特色,作者都會先介紹先知本身的時代背景,以及被上帝呼召的經過(參考耶利米書第一章1至1節、何西阿書第一章1節、阿摩司書第一章1節)。但這本經書卻用長達三章的篇幅在介紹先知以西結受呼召的經過,和用身體語言來表示上帝要他傳講的信息。
這本經書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大多是使用第一人稱來敘述,表示這是先知本人在述說自己的生命經歷。不過,這本經書雖然是用以西結的名稱,卻甚少交代先知以西結的家庭背景,也因為這樣有關先知以西結的身世背景認識也很少。唯一清楚的,就是他活躍的時期於主前593至571年之間。
第1至3節,這三節也是這本經書的序言。短短三節經文卻很清楚地說出時間、地點,可明白此經書的社會背景。
這裡說時間是「第三十年四月初五日」,第2節則很清楚地說那是「約雅斤王被擄後第五年」,而約雅斤被擄去巴比倫的時間,大約是在主前598或597年。他在位時間非常短,只有短短三個月而已(參考列王紀下廿四:8)。因此,「被擄後第五年」,那應該就是在主前593或592年之間。但這「三十年」是怎樣算?聖經學者各有不同見解。有一種說法是:先知以西結是在主前623年出生於耶路撒冷。這裡的「三十年」,很可能就是指先知以西結三十歲的時候,得到上帝呼召的信息,這是依照摩西法律規定,祭司是從三十歲開始服事(參考民數記四:23、37)。這樣剛好可以符合上述「被擄後第五年」的時間。
先知以西結看見「天開」,並且「看見了上帝的異象」,這句話表示先知以西結和上帝之間有特別的關係。先知以西結是祭司,是「布西的兒子」。他「聽見」上帝對他說話,也感受到上帝的「能力充滿」著他。這裡的「能力」一詞也可以當作「靈」、「手」字解釋(參考以西結書三:14、22、八:1、三十三:22、三十七:1、四十:1)。
2.第一章4至14節:
這段經文記載先知以西結看見第一個異象--「四個活物」,也詳述有關這「四個活物」的長相。特別要注意的是,在以西結書中一再出現「四」這數字,此數字在以色列文化中,具有「周全」、「東、西、南、北」四方的意思(參考創世記十三:14)。在以西結書中,用來表示「四面八方」(參考十九:8、廿八:23、三十九:17),指全世界的意思。也用來表示「四周」(參考六:5、13、四十:25、29、33、36、四十一:12、四十二:15、四十三:13、四十八:17、35)。
第4節,先知以西結說他注意「觀看」有「暴風從北方颳來」,是夾帶著「閃電從一堆雲層裡閃出」。這表示若是沒有一堆雲層遮住這閃電,看見的人恐怕會有生命的危險。因為聖經作者喜歡用上帝出現時會發出強烈的閃光,會用厚厚的雲層來遮住祂發出的亮光(參考出埃及記十九:16、18、四十:34),以免人因為看見上帝的臉而死去(參考出埃及記三十三:20)。
第5至12節,這段經文描述這四個活物的幾種樣式:
一是「形狀像人」(第5節)。
二是四個活物都各有「四張臉」(第6節)。這四張臉的長相都不一樣,在「前面的像人,右邊的像獅,左邊的像牛,後面的像鷹」(第10節)。而這「四張臉」的每一張臉都是「向著四方」看得非常清楚。
三是有「四隻翅膀」,在這四隻翅膀中,「有一對翅膀往上展開,跟鄰近的翅膀連接,又有另一對翅膀遮蓋自己的身體」(第11節)。
四是有「筆直的腿」,這表示四個活物不能像人一樣,可以將腿彎曲,只能挺直地站著。
五是「腳蹄像牛蹄」,而且會發亮如同擦亮的銅一般發光。
第13節,這節很清楚說出四個活物所代表的,並不是真實的生物,而是一種象徵性的形體,表示著榮耀的光芒,如同「燃燒的火炭」,「像火炬」一般不斷地「冒出火燄,發出閃光」,這種景象都在說明兩種意義,一是上帝來臨(參考出埃及記廿四:15-18),所帶來的是賜福、潔淨(參考出埃及記廿九:43)。二是上帝要進行審判時,也會出現這種類似榮光的景象(參考出埃及記十六:7、9-10、民數記二十:6),所帶來的是嚴厲懲罰。
第14節,將此節和第12節連結在一起看,就會知道這些活物並不是隨己意行動,而是隨著上帝的旨意、命令而動。且其速度之快,如同「閃電」一般,沒有人能夠知道甚麼時候會到達,也不知道會停留多久時間。
3.第一章15至28節:
這段經文是用「輪子」來延續敘述四活物的景象。
第15節,「活物的邊上都有一個輪子」,而這些「輪子」是「觸地」的狀態。對照第十章9節來看,在這基路伯的身邊都有一個輪子。前面說四活物都有筆直的腿,有腳蹄(參考第7節),但現在是說這些活物各有「輪子」可以替代筆直的腿來行動,也就是說牠們不需要使用腿。
第16至17節,說到輪子是「彼此直角相切」,這句話已經說明了這四個活物要行動,並不需要轉向,隨時隨地都可以依照需要,向某個方向前行。
第18節,這裡說「輪圈上有許許多多眼睛」,這句話也說明了這些輪子可以仔細看清楚周邊所有的一切景象,沒有任何事物能夠隱藏這四活物的眼睛。
第19至21節,這節說出這四個活物跟他們的輪子是連結成一體的,更重要的,輪子都是順服四活物的指令,因為四活物控制著輪子。
第22節,「圓頂」,這詞原本是指「空氣」的意思,也可以指「太空」(參考詩篇一五○:1)。作者說「像是用耀眼的水晶做的圓頂」,意思是指一個堅實的硬體,造型為弧形的檯子樣式,這個像是有弧形的檯子是放在「四個活物頭上」,看起來就像水晶一般非常「耀眼」。
第23節,在這四活物的頭上是「圓頂」,然後四個活物用他們身上的「一對翅膀,跟鄰近的翅膀連接」,這也是第9節已經說過的。然後用「另一對翅膀遮蓋自己的身體」,這樣,就可以清楚看出一幅清楚的圖案:四個活物頭上頂著一個帶有弧形的檯子,然後四個活物各自將身上的一對翅膀伸出來彼此相扣著。而坐在這圓頂上的,就是上帝。祂會下令給這四活物移動的方向,或是指示要去的地方。
第24節,「翅膀所發出的聲音」,這說明了活物身上的翅膀,並不是靜態的,而是一直在飛舞拍動。這裡用三種不同的響聲來描述這些翅膀拍動的聲音:
一是「好像大海在澎湃」。
二是「像大軍在吶喊」。
三是「像全能上帝的聲音」。
第25節,這節並沒有說明當活物的翅膀停止拍打後,繼續從「圓頂傳來」的聲音,到底是甚麼內容。有可能是上帝選召先知以西結的聲音,但也可能是上帝準備進行審判的聲音。
第26節,在這裡才說出圓頂上有一個「寶座」,這寶座是用「藍寶石造的」。這裡用「圓頂上面」,意指天上。聖經作者若提到天上的「寶座」時,指的就是上帝的位置,而這種「寶座」並不是任何一個君王的座位可以比擬。
「上面坐著的彷彿是人」,先知以西結非常小心地使用「彷彿」這一詞,這詞也在表示他並不是正面看見上帝,而是在一種模糊的狀態下,因此才會用「彷彿是人」這樣的句子來表達依照創世記第一章26節的記載,說上帝是用祂的「形像」來造人,這種「形像」並不是用人的詞彙能表達出來。
第27節,先知以西結將親眼所見的描述出來,為的是要說明他不是陷入幻想,而是真的看見上帝彷彿是人的樣式。這裡說出上下兩段落,身體的「腰部」為上下兩段落,他說從「腰部以上好像是擦亮了的銅」。「腰部以下像火」,表達的意思是在上帝的四周全部都光輝燦爛。
第28節,這節就很清楚指出,這些亮光都在表明上帝的「臨在」、顯現。而且這裡強調這些光跟「彩虹」的光一樣燦爛,讓先知以西結看見這「景象就俯伏在地上」,因為他知道此時就是上帝顯現的時刻,也就在這時候,他「聽見」了上帝傳給他的聲音。
4.第二章:
在第一章用很長的篇幅(第4至28節)介紹先知以西結所看見的四個活物,其實,若仔細看經文內容就會發現,這種異象無論描述多麼詳細,都很難用筆墨描繪出其樣式,就算依照內容畫出來,也會是一種很奇怪的圖案。以西結書就是從先知以西結所看見的異象開始記載,且先將這異象描述過後,才說明上帝對他說的話,而接下來這段記載上帝對他說的話,篇幅很長,一直到第三章27節才結束。
第1節,「必朽的人哪」,這句話是以西結書的特色,一再地出現整卷經書中,共計出現了93次。在中文《和合本》是用「人子」,這詞在但以理書第七章13節是用來表達上帝差派的拯救者之意。因此,在新約福音書中,耶穌經常以「人子」自稱。作者用「必朽的人」取代「人子」,就是更清楚在表明一個基本觀念:即使是上帝所揀選的僕人,也是人,且是上帝卑微的僕人。
「站起來!」這是一句很嚴肅的命令用詞。會出現這樣的用詞,很可能就是因為當時先知以西結看見出現在他眼前的異象後,整個人就癱在那兒動不了。因此這句「站起來」也有命令的用意,要先知以西結注意聽上帝對他「說話」。
第2節,「上帝的靈進入我裡面」,上帝的靈也代表上帝的力量,是生命的活力,這種來自上帝的力量把先知以西結「扶起來」,表示上帝將會和先知以西結同在,會幫助他,賜給他足夠的力量。
第3節,這節說上帝差派先知以西結「到以色列人那裡去」,這樣的差派已經清楚說明一件事:先知以西結的工作會很危險。因為當人敢「背叛」上帝時,表示連上帝的話和誡命都不懼怕,任何人去傳講上帝的信息也沒有用,甚至只會面臨生命的危險而已。
這節特別強調以色列人民是從他們的「祖先」開始,就有背叛上帝的事發生(參考耶利米書三十一:32),並沒有因為過去歷代先知的提醒、勸勉而悔改,而是持續不斷地做出違背上帝旨意的事,一直到先知以西結時代都沒有改變。
第4節,這節說在上帝眼中的以色列人民,是「頑固剛硬」,這詞表示不知道羞恥,厚臉皮之意,也可作頑劣解釋(參考出埃及記三十二:9、三十三:3、5、三十四:9)。再者,剛硬也在表明內心麻木,聽不下上帝的聲音。先知以賽亞、耶利米都有來自上帝同樣的信息(參考以賽亞書六:9-10,耶利米書五:2-3)。這在表示以色列人民根本就不「不尊重」上帝的話,不把上帝的話放在心裡,拒絕聽從。
第5節,「不管」以色列人民「聽不聽」,先知以西結都必須去傳。他去傳,表示他盡了責任,若他不去,就表示他怠忽職守(參考以西結書三十三:1-6)。
「他們就知道曾經有一位先知在他們中間」,這句話要被記起,就要在事情過後才會顯明出來(參考以西結書三十三:33)。先知耶利米也曾強調,一個人是否是真的先知,要等他傳講的信息實現時,才能判斷(參考耶利米書廿九:9)。也因為這樣,先知在他傳講預言的信息時,總是孤獨的。因為他們總是講未來的事,大家還看不見、摸不到甚至無法想像得到。
第6至7節,這節說出先知以西結會面臨的遭遇,就是被「反抗」、「瞧不起」。上帝甚至提醒他,差派他去,就像要他進入「蠍子中間」,隨時都會有死亡的危險。但上帝揀選僕人出去傳遞信息時都會要他們「不要怕」(參考約書亞記一:9,以賽亞書四十一:10,耶利米書一:8、17)。同時「也不要怕他們說的話」,這節重複兩次這句話,表示當時的人們對先知傳遞的信息,都會用極為諷刺的話語給予羞辱。而最好的回應方式,就是不予理會。也有兩次強調「不管」以色列人民「聽不聽」,他都要把上帝的話「轉告他們」,這就是第5節所提起過的,就算在最惡劣的環境下,也要傳遞上帝的信息。因為「他們是一群叛逆的人」,表示他們就算聽見了上帝僕人的聲音,也不會認錯,只會狡辯。
第8至9節,「留心聽」,這是上帝提醒先知以西結要傾聽祂所要給他的信息。在注意聽了之後,就要「開口」,把上帝要給他的「東西吃下去」,這很清楚在說明一件事:上帝的僕人,只能聽從上帝,不可違逆上帝的命令。因此,這句「不可像他們一樣叛逆」之言,很可能是因為先知以西結聽到上帝要他吃下「一軸書卷」時,心中有所猶豫。
第10節,這裡說先知以西結在吃下這軸書卷之前,是「看見書卷的正反面都寫著字」,其實古代的書卷,甚少正反面都寫著字,一般來說都只有寫在正面上,因為當時的紙都是用蒲草做的,在正面寫的墨水,很容易滲透到背面。現在這裡說正反面都寫了字,表示要傳達的內容太多。這裡強調說所寫的內容充滿著「哀悼、歎息,和悲痛的話」,這些內容都是和悲慘的生命有關。

3.第三章:
這章是繼續第一章,上帝命令先知以西結傳信息給以色列人民聽,是用身體語言的方式。
4.第三章1至3節:
這三節上帝要先知以西結用身體語言的方式傳遞信息,這裡說要將上帝給他的書卷給吃了下去。
第1節,上帝要先知以西結「吃下這書卷,然後去向以色列人說話」,換句話說,上帝要先知以西結依照書卷的內容傳遞信息,這也表示先知以西結後來所傳講的,都是上帝要他說的。
第2至3節,聽從上帝的命令,這是身為上帝的僕人先知以西結必須要順從的第一件事。先知以西結聽從上帝的話「張開口」,把「書卷吃下,裝滿了肚子」。先知以西結說「這書卷像蜜一樣甜」,這句話和前面第二章10節所說的書卷之「哀悼、歎息,和悲痛」之內容完全相反。這也說出了整本聖經的中心信息:上帝的話,就是生命的話語。會使枯萎的生命獲得滋潤,使生命出現展新的力量(參考以賽亞書四十:8,詩篇十九:10、一一九:103),這樣的生命是充滿著喜悅、甘甜的。也可這樣了解:上帝的話確實是像詩人所說的甘甜勝過蜂蜜,可是,上帝的話對於故意犯錯、做惡劣之事的人說,聽起來就會感覺到很痛苦,因為上帝的話有如針刺一樣,甚至像是針鑽入人的骨髓一般的鋒利(參考希伯來書四:12)。
5.第三章4至15節:
這段經文繼續第二章3節所說的,上帝揀選先知以西結的目的,就是要差派他向以色列人民傳遞上帝的信息。其實以色列人民並不是因為聽不懂,而是拒絕聽從上帝的話語,因為他們的心頑固剛硬。但上帝要先知以西結不要為此擔憂。祂要使先知以西結堅硬如同鑽石,這樣的鼓勵有如呼召先知耶利米一樣(參考耶利米書一:18)。
第4至5節,上帝要先知以西結去以色列人民那裡,把祂的「話轉告他們」,這句話很清楚說到就是要傳講祂的信息。上帝也特別強調並不是派先知以西結「到說話難懂的外國人那裡」,將這句話對照第10節,就可看出上帝要先知以西結去向自己的同胞以色列人民傳信息,只要有人願意聽,絕對沒有語言上的隔閡。
第6至7節,這兩節是相對句型。
這裡強調上帝並不是派先知以西結去「那些大國」、「到那些說難懂的外國話的人那裡」;相對於那些大國、聽不懂的人,以色列算是個小國(參考申命記七:7),且又是先知以西結自己的同胞,都聽得懂,但卻是「連一個也不肯聽」上帝僕人先知以西結傳遞的信息,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原因是「他們真是又頑固又剛硬」,從祖先開始到現在一直都沒有改變(參考以西結書二:3-4,耶利米書十一:7-8)。
第8至9節,這裡說上帝要讓先知以西結跟以色列人民「一樣頑固剛硬」,但這裡的「頑固剛硬」一詞,和第9節所提到的「堅硬」,跟先知以西結的名字之含意相同,表示立場堅定,不怕別人的要脅,因為有上帝作他的砥柱,這種態度跟上帝讓先知耶利米表達出來的態度相同(參考耶利米書一:18)。
這兩節也說出一個重要區別,以色列人民的心剛硬,是因為人拒絕上帝透過祂僕人傳出的信息,而先知是上帝的僕人,上帝為了要使祂的僕人能在以色列人民威脅殺害的環境下,仍舊不會因懼怕而放棄上帝的信息,或是因為遇到嚴重挫折就不知所措,還是會繼續傳揚上帝的信息,這種心是一種堅忍的心,因此,第9節這裡用「像鑽石一樣堅硬」,就是要讓先知以西結「不用怕」這些來自人的恐嚇、威脅力量。
第10至11節,上帝要先知以西結「側耳聽」祂的話,「並且記在心裡」,然後要他「到流亡的同胞那裡」,「不管他們聽不聽」,都要將上帝的信息傳遞出來。即使知道以色列人民不聽先知以西結傳遞的信息,上帝還是要祂的僕人照樣去傳講。這也說明了傳達上帝的信息最重要的地方,並不是在於對方聽不聽,而是上帝僕人是否:聽從上帝的命令、旨意去傳達上帝的信息。
第12節,「上帝的靈把我舉起來」,這表示現在的先知以西結完全是在上帝的帶領之下,不是他自己有甚麼能力。就在此時,先知以西結聽到身後有「隆隆的聲音」在說話,這表示上帝就出現在他的身邊。他聽到「要頌讚天上上主的榮耀」這樣的聲音,這句話也說明了一個基本信仰認知:不論人的身上擁有甚麼力量,或是任何才華等,這些都是來自上帝的賞賜,是上帝的靈與人同在才有的。因此要用上帝賞賜的這些能力所得到的成果來榮耀上帝。
第13節,可參考第一章23至24節。
這節說到四活物在「空中飛翔」,也說明了坐在四活物上面寶座上的那位主宰,已經發出命令,因為這四活物是要聽從坐在寶座上那位的命令(參考一:26-28)。
第14至15節,「上主的能力大大地充滿我」,這句話再次出現於第22節。
這「上主的能力」,表示上帝的靈、力量。上帝用祂的靈將先知以西結「提走」,意思是將他舉起離開地面。意思是他被提起來像一隻鳥的樣子,這樣就可以從空中鳥瞰地面,看到整個俘虜區裡的以色列人民之狀況。當時他的感覺是「難受又氣憤」,這是因為真正被上帝的靈充滿的人,已經失去自我,完全被上帝使用。而上帝要用他去傳達會被人拒絕的信息,且是被自己的同胞拒絕,這是一種令人心靈鬱卒的事。換句話說,他想要拒絕,卻無能為力。想到去傳遞又不會有結果,就會感到相當挫折。上帝把先知以西結提到「迦巴魯河邊的提勒亞筆」,使他「在那裡停留七天」,因為「所看到和所聽見的事」,使他在那裡發呆到「不知所措」,這必定跟在俘虜營中看見悽慘的生活狀態有關。
6.第三章16至27節:
以西結書一再提起上帝僕人很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成為國家、民族的「守望者」,這守望者的主要工作,就是要提醒自己的同胞、國家,是否有危險來侵犯。在本書的第三十三章1至9節有很清楚說明守望者的角色和使命。
這段經文也說明了先知以西結再次被上帝的靈充滿之後的現象,就是先知以西結第二個身體語言的動作,他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上帝要使他成為啞巴,無法說任何信息,直到上帝重新開啟他的嘴巴,他才能繼續傳遞上帝要他講的話。
第16至17節,這裡說經過了「七天以後」,表示經過了一段含有上帝特殊旨意的時間之後。上帝派先知以西結「作以色列國的守望者」,這是心靈的守望者,替上帝看守祂的子民,把上帝的話語傳遞給被揀選的子民,使他們時刻注意是否有違背上帝的旨意(參考耶利米書六:17),先知哈巴谷也是這樣(參考哈巴谷書二:1)。
第18至19節,這兩節是相對句型,可以參考以西結書第三十三章1至9節。
「邪惡的人」這一詞在聖經裡通常是在指離棄上帝而拜偶像為神的人,特別是指上帝子民去做這樣的事,是上帝所無法容忍的事。上帝要先知以西結去勸勉他們「改邪歸正」,悔改歸向上帝。如果先知以西結確實是傳講了,這樣他確實是盡到守望者之責任者,不會受到上帝的懲罰。但若以色列人民不聽從上帝的話,「仍舊作惡」,他們就要「因自己的罪」受罰「死亡」。
第20至21節,這兩節也是相對句型。
這裡所謂「好人」,意思是指有依照上帝的話去行的人,若是「開始作惡」,這樣的人必定會「遭受危險」,被誘惑而迷失生命的方向。先知以西結要像個守望者一樣,去警告他,否則「他一定會死」。而上帝也「不記念他做過的好事」若是守望者沒有去警告,上帝要向他「追究責任」。因為他的疏忽或是怠慢了應該盡的責任。相對的,若是守望者確實做到了他該做的事,「警告」這些原本是「好人」的人,使他們因為「接受」聽到的「警告」而知道悔改「不再犯罪」,這樣,這「好人」和守望者都會「活著」,可以「不死」。
第22至24節,這裡說上帝「能力大大地充滿」在先知以西結身上,然後他聽到上帝要他到「山谷」去,在那裡會聽到上帝的聲音。結果他看見的是和先前在「迦巴魯河邊」的提勒亞筆(參考第15節)相同,都是「看到了上主的榮耀」,這榮耀使先知以西結唯有「俯伏在地上」,不敢看著上帝的面。這次上帝要先知以西結把「自己關在屋子裡」,這是繼第三章2至3節記載上帝要他吃下一書卷之後的第二個奇特動作。
第25至26節,當先知以西結把自己關在屋子裡的時候,上帝說「人要用繩子」把他「捆起來」,而這除了先知以西結外,並沒有其他的人在這裡。這時上帝會使先知以西結「變成啞巴」,不能去「警告這些叛逆的人民」,這樣他們就無法聽到上帝的信息。
將這兩節合併來看,可以說當先知以西結想要傳遞上帝的信息時,當時的人把他禁錮起來,不准他在公共場合傳揚上帝的信息,不但這樣,還限制他只能在屋內,有如將他軟禁一樣,不准他跟外界的人接觸,這樣,他就如同啞巴一般,無法傳出任何信息。
第27節,「後來」,上帝再次開啟先知以西結的口,使他「恢復」說話的能力,他就會將上帝的信息傳遞出去。但結果是「有的肯聽,有的不肯聽」
7.第四章:
從這章開始直到第廿四章止,都是在預言南國猶大將會遇到的困境,直到滅亡,人民被擄去巴比倫當奴隸的情景。
以西結書的特色之一,就是上帝要先知以西結使用身體的動作傳遞上帝的信息,就像第二章8節到第三章3節,先知以西結用吃下一本書來表說明傳遞上帝的話,嘴唇確實會像吃了甜蜜一樣地甜,可是吃進肚子之後就像啟示錄第十章10節所說的,肚子就真的感覺到苦。
現在第四章記載上帝要先知以西結,把自己圍困在畫出來的耶路撒冷城中,用來象徵著該城被圍困,而他就代表著以色列人民,然後,上帝要先知用側睡的方式,表達祂忿怒的懲罰。
接著第二個身體語言,是用大麥、小麥、豆子等農作物,揉成麵團做成餅,每天只能吃一點點,和喝兩杯水,且要用人的糞便作燃料烤這些餅來吃,用這種方式表達那些餅是不潔淨的。
類似這種身體語言表達出的意義,除非有專心注意看和思考,否則要明白,可不是容易的事。
第1至3節,上帝要先知以西結拿一塊「磚頭放在」自己的面前,然後在上面畫一座「代表著耶路撒冷」的城市,有很好的圍城景象出現,表示耶路撒冷被敵軍圍困著。然後要先知以西結用鐵片當作隔牆,使他和該城之間隔開。這樣,先知以西結站在牆外,面對著城牆內,表示該城被包圍、攻擊,以這種方式來表明巴比倫帝國將會圍困耶路撒冷城。
注意這句「你要面對這座城」,這句話在天主教《思高聖經學會版本》譯成「朝著城板起面孔」,而《呂振中教授版本》翻譯成「將你的臉屹然不動地向著它」,中文《和合本》用「你要對面攻擊這城」,這些用句都在表明攻擊者將不會心存憐憫,而是會板起臉孔怒目相視的樣子,並且會嚴厲地攻擊之意。
第4至6節,這是第二個象徵性的動作,上帝要先知以西結用側睡的方式來表示痛苦,用繩子捆綁來表示被擄、失去自由。
上帝要先知以西結「向左側臥」,這裡接著說是為了「以色列的罪孽」,而在第6節是說「向右側臥」,則是「為猶大的罪受苦」。換句話說,整個以色列民族都得罪了上帝,上帝用這種方式來表明祂的難過。
這樣要「躺三百九十天」,然後又說「一天相當於一年」,那麼這「三百九十天」就是整整390年的時間。
對於這個時間有很多種說法,其中之一種看法是比較接近這個時間的,那就是從所羅門王死後王國分裂,這是大約在主前930年,一直到主前538年以色列人民從巴比倫帝國被釋放返回故鄉,這是一個概略性的時間。而這段時間還包括了南國猶大的「四十年」在內。因為南國猶大是從586年滅亡,而整個以色列民族返鄉是在巴比倫帝國被波斯帝國消滅開始,這是538年,波斯皇帝塞魯士下令,釋放境內所有以色列人民返鄉。
不論是北國以色列,或是南國的猶大,先知以西結都傳出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將因為罪的緣故而受苦。這種罪,就是離棄上帝,對上帝不忠實,這點幾乎就是整個先知運動中的主軸信息,為的是要修正以色列人民偏離上帝旨意的行為。但先知的信息往往被人民拒絕,而帶頭做這種離棄上帝的罪的人,是君王、貴族和有權勢者,包括那些社會領袖、先知和祭司等。
第7至8節,這兩節又是另外一種肢體語言動作。上帝要先知以西結「揮拳」來表達上帝要對耶路撒冷忿怒採取攻擊的方式。這句話也是在回應第1至3節所提到的,攻擊耶路撒冷的事。上帝說要把先知以西結「捆起來」,「直到圍城的日期滿了」,這是在回應第4至6節所說的,先知以西結需要用「側臥」的方式,這就如同被繩子捆綁起來一樣無法動彈。
第9至12節,現在上帝要先知以西結用混合小麥和大麥,以及一些雜糧「揉成麵團,做成餅」,用來當作他「側臥」在地上的「三百九十天所要吃的食物」,而且規定「每天只可吃兩百三十公克」,是「天天按定量吃」,買天只能喝「兩杯」的水,更嚴肅的是「在民眾面前,用人糞作燃料烤這種餅來吃」。
以色列人民通常只吃「小麥」製細麥粉做成的餅,而「大麥」製成的大麥餅,是用餵養家畜動物的,這些「豆子、豌豆、粟米」等都是副食品。「粗麥」,這是給動物的食物,除非糧荒,否則不會食用,更不能用來當作獻祭的禮物。但現在是被擄到異邦去當奴隸,主人將這些餵養動物的穀子和給人吃的麥子攪拌在一起製成餅,給這些被擄來的以色列人民吃,這在暗示著俘擄他們的人沒有將他們當「人」看,且分配給他們的食物和水都不夠用,甚至是極盡所能的羞辱他們。要他們留下自己的糞便曬乾當作燃料,表示看他們遠比動物還不如。另有一種看法,認為是缺乏燃料之故,才需要用這種方式。
第13節,「吃法律所禁止的不潔淨東西」,這是指利未記第十一章所記載的規定,摩西法律有明確記載,哪些食物是屬於潔淨,哪些是不潔淨的。這說明了被擄到他國當奴隸的人民,已經無法依照自己的風俗、宗教信仰過日子,只祈求能生存下來。
第14節,先知以西結向上帝表示他從來沒有「吃自然死的或被野獸撕碎的動物」,也「沒有吃過不潔淨的食物」來「玷污」自己的身體,因此,上帝這樣的命令讓他非常為難。
第15節,上帝改變原先的計畫,允許先知以西結用「牛糞代替人糞作燃料」來烤餅。這種用牛糞、馬糞等作燃料的習俗,在中東地帶很普遍。
第16至17節,這兩節是在回應第10至11節。
上帝說祂「要使耶路撒冷絕糧」,這是上帝對猶大人民的嚴厲懲罰。耶利米哀歌有很多詩歌,都在描述當時耶路撒冷城糧荒確實非常嚴重(參考耶利米哀歌一:11、19、二:12、19、20、四:4、5、9、10、五:9、10)。上帝說會導致這樣的結果,都是因為以色列人「自己的罪」所帶來的結果。其實這種絕糧的景況,不僅發生在耶路撒冷,北國以色列的首都撒馬利亞城也有過這種慘境(參考列王紀下六:24-29)。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