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424期

耶利米書第三十七至四十三章
1.第三十七章:
這章和第三十八章都是以西底家王的時代背景,記載先知耶利米因為忠實於上帝的話,遭受到迫害。這也反映出當時不只是國王、官員,連一般人民都拒絕上帝的話。也從這章可看出先知耶利米再次警告西底家王,要他注意巴比倫帝國是真的要攻打猶大,最好的方式是先投降服從巴比倫的統治,他並且提醒西底家想要和埃及聯盟政策是錯誤的。但先知耶利米這樣的建言卻被看成有通敵之嫌而被捕入獄。即使是如此,先知耶利米並沒有因為被關,就改變所傳講的信息。因為他是上帝忠實的僕人,只能照著上帝要他傳遞的信息而講。不過西底家王有接受先知耶利米的請求,將他留在王宮監獄裡,沒有把他送回約拿單家的監獄去。
第1至2節,「立約西亞的兒子西底家代約雅敬的兒子約雅斤作猶大王」,這句話正好回應了第三十六章30節,先知耶利米的預言猶大王約雅敬將「不會有後代繼承」他的王位。西底家是「約雅斤的叔叔」(參考列王紀下廿四:15-17),這是主前597年發生的事。可惜的是「西底家王和他的官員以及人民都不聽從上主吩咐」,他們背離上帝的教導,離棄了上帝。
第3至4節,這裡說西底家王請求先知耶利米「為國家」向上帝「祈禱」,這件事在第廿一章1至2節也有記載,背景跟這章第5節所提到的相同,都是巴比倫軍隊正圍困著耶路撒冷,時間應該是在主前589年。而且在第廿一章1節說差派去的人還包括「瑪基雅的兒子巴施戶珥和瑪西雅的兒子西番雅祭司」他們聯袂去見先知耶利米。這裡說派去的人是「利米雅的兒子猶甲」,這個人後來成為先知耶利米的敵人(參考三十八:4),他建議西底家王將先知耶利米處死。還有「西番雅祭司」也被委任當說客,這時候的先知耶利米「還沒有被關進監獄,可以自由在民間進出」,這也說出西底家王對先知耶利米還是存著敬重,不敢隨便壓制他的言論。也可能此時他剛上任。但可看出西底家王和他的臣僕並不是真的想聽先知傳遞出上帝的話,而是只想要他替他們向上帝祈禱,以為上帝會垂聽先知的祈禱,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第5節,提到巴比倫軍隊「一聽到埃及王的軍隊已經開出國境,就撤退了」,這件事是發生在主前588年,當時率領軍隊來支援猶大的埃及法老王,名叫「舍弗拉」(參考四十四:30)。因為猶大和埃及之間訂有結盟,所以他率軍要到耶路撒冷來援助被巴比倫圍困的猶大國。
第6至8節,「從埃及開來支援你的軍隊要中途折返」,這句話聽在這些臣僕耳中,必定是如同當頭棒喝一樣,因為先知耶利米接下去的話是「巴比倫的軍隊要回來攻城」,不但要「佔領」耶路撒冷城,且會「放火燒毀」。這些事後來在主前586年都一一實現了(參考列王紀下廿五:8-10)。這很清楚說明了先知耶利米所看見的未來局勢,跟一般政客所看見的大不相同。但也可以想像得到,當先知耶利米說出這段話時,必定受到極大的抨擊,因為埃及軍隊還沒有開到,巴比倫的軍隊已經撤離。這給那些堅持要背叛巴比倫,去跟埃及結盟的政客得到暫時的勝利,且認為不必上帝的支持,他們自己也能解圍。而事實上,巴比倫的軍隊撤離並非他們真的害怕埃及的軍隊,他們是採取「迴兵計」的戰術,並不是真的撤回,而是不想和埃及軍隊正面衝突,等埃及軍隊轉回去的時候,才再次揮兵直攻耶路撒冷了,讓已經鬆懈的埃及軍隊無法立即整軍備戰。後來巴比倫帝國軍隊攻下了猶大之後,就接著去攻打埃及,並且重挫了埃及(參考以西結書三十:21-23)。
第9至10節,這兩節再次說到巴比倫軍隊並不是真的撤退,而是一種「迴兵計」戰術。先知耶利米要他們不要「欺騙自己」,並且更進一步提出嚴厲警告,就算巴比倫軍隊在本次「只剩下一些躺臥在營裡的傷兵」,還是一樣會將猶大摧毀。這已經充分說明了猶大目前的狀況,是不堪一擊,完全沒有任何國防力量可言。
第11至13節,這節說到巴比倫軍隊會撤退,是和埃及出兵要解耶路撒冷被巴比倫軍隊圍困的危機。然後先知耶利米利用那空檔時間「到便雅憫境內的親族那裡去」,要去繼承他向叔叔買的一塊田地,但沒有想到當先知耶利米「到便雅憫門的時候」,「守衛隊隊長」和其他兵士等就「逮捕」他,並且「指控」他「想向巴比倫人投降」。
第14至16節,雖然先知耶利米有表明是回去繼承法律上的土地,但是官員並不採信,認為他是勾結巴比倫人。「他們大發雷霆」,並且還「打他」,將他「關在約拿單的屋裡」。這裡並沒有說先知耶利米被關在這裡多久,只說「關了很久」。
第17至20節,這節說西底家王將先知耶利米從監獄提出來,主要目的是想要聽聽是否有來自上帝的信息。但先知耶利米先問西底家王為甚麼把他「關在監獄裡」。他很不客氣地指出「那些說巴比倫王絕對不會來攻擊你們,不會來侵佔這國家的先知現在在哪裡呢?」這句話也清楚地指出此時那些假先知都躲藏起來,更可能的是早已經逃跑到他國去避難了。最後先知耶利米趁機要求西底家王,不要把他「送回約拿單家的監獄,以免我死在那裡」,從這句話也可看出他在約拿單的監獄那裡一定是經常受到欺負,使他感覺生命有危險。
第21節,西底家王看起來似乎還想要保護先知耶利米,因此他就「下令」把先知耶利米「 關在宮殿監獄」。但這點請求後來也被西底家用來保護自己(參考三十八:26)。他「天天分到一塊從餅鋪街送來的餅,直到城裡的餅都吃完」,這句話至少說出他在王宮監獄裡受到好的待遇,每天有餅可吃,免除飢餓,因為在那被圍城的時期,糧食開始嚴重缺乏。
2.第三十八章:
這章是延續第三十七章11至21節的背景。也有一種說法是:認為第三十八章就是第三十七章11至21節內容的另一種記錄。會有這種觀點是因為:
(1)這兩章都記載先知耶利米是被控「叛國」罪名,說先知耶利米煽動人民向巴比倫軍隊投降(參考三十七:13/三十八:4)。
(2)這兩章都提到先知耶利米是被關在「約拿單監獄」(參考三十七:15/三十八:26)。且在該監獄遇到非常惡劣的對待,使他的生命有危險(參考三十七:20/三十八:9)
(3)這兩章都提到西底家王將先知耶利米帶去私底下問他有否上帝的信息(參考三十七:17/三十八:14)。以及問完結束後,西底家王就依先知耶利米的要求將他送到王宮監獄裡監禁(參考三十七:21/三十八:28)。
(4)這兩章都記載先知耶利米在監獄中吃的東西,直到耶路撒冷城內沒有餅可吃(參考三十七:21/三十八:28),而依照第五十二章6節的記載,當城裡饑荒非常嚴重時,也是耶路撒冷城被攻破的時間。
3.第三十八章1至13節:
這段經文說國王身邊的重臣正式向國王控訴先知耶利米,說他煽動人民向巴比倫帝國的軍隊投降。他們要求國王將先知耶利米判處死刑。
第1節,「馬坦的兒子示法提雅」,他是王室的首領。
「巴施戶珥的兒子基大利」,是祭司,而巴施戶珥擔任聖殿總管,曾打過先知耶利米。他的兒子基大利在宮廷職位很高。
「瑪基雅的兒子巴施戶珥」,在第廿一章1節出現過,也是西底家王身邊的重臣。
第2至3節,上述這些人看見先知耶利米在向耶路撒冷城內的民眾「轉達上主的話」,說誰向巴比倫人「投降,誰就不至於被殺,性命得以保全」。先知耶利米再次強調只要是留在城內,必定會遭遇到「刀劍、饑荒、瘟疫」的災難。因為上帝「一定要把這城交給巴比倫的軍隊;他們要來佔領」。注意這裡的「刀劍」就是「戰爭」之意。這樣的言論在那城被包圍的緊張時刻,很容易就被認定是攪亂民心、煽動人民背棄自己國家,謠言惑眾,必須判處死刑。
第4節,就像第1節所提到的這些官員聽了之後,非常震怒,因此,他們「去見王」,控告先知耶利米,要求國王將他「處死」,理由是「他教唆在城裡的兵士和人民投降,使士氣低沉」,他們認為先知耶利米的言論不利於人民,「只想害他們」。
第5至6節,可惜西底家王並沒有堅持保護先知耶利米,他允許這些臣子去處理先知耶利米。於是他們就「用繩子」把先知耶利米「墜入瑪基雅太子的井裡」,這「口井在宮廷監獄裡,井裡沒有水,只有淤泥」,他們的做法就是讓先知耶利米死在井中,不需要另外掩埋,也不會有人知道。
第7至10節,「宮廷太監,古實人以伯‧米勒」聽到這消息,知道這時先知耶利米的性命很危急,「一定會餓死在那裡,因為城裡已經絕糧了」,以伯‧米勒利用西底家王正在開庭(便雅憫門開庭)審案,就將此事向西底家王陳情,說「這些人這樣待先知耶利米很可惡」。還好,西底家王聽到這樣的消息,就命令以伯‧米勒趕緊把先知耶利米「救出來」,這才使他得以脫離死亡的險境。
第11至13節,以伯‧米勒很小心地「用破布爛衣」和「繩子」,將先知耶利米從那口井中「拉出來」,但並沒有釋放他,而是繼續將先知耶利米關在宮廷監獄裡。
4.第三十八章14至28節:
這段經文再次重述了第三十七章記載,西底家王私下與先知耶利米會面,只為要聽聽上帝的信息。
第14節,西底家王將先知耶利米帶到「聖殿第三道進口處」去會面,這地點在何處,已經無法可考,很可能是王宮和聖殿之間的一條通道。這樣,就可以避免被那些仇恨先知以西結的大臣看見。西底家王要求先知耶利米「要老實回答」回答他的問題。這是因為他發現有不少假先知都在傳講錯誤的信息。
第15至16節,先知耶利米很清楚自己的安危和當前的實況。他已經看出西底家王並沒有能力改變當時惡劣的局勢。因此,他說就算他說了實話,國王「也不聽」,並且會想要殺害他。因此西底家王就發誓「絕不殺」他,但並沒有保證一定聽他的話去改變危急的情況。
第17至18節,可參考第2至3節、第廿一章至10節、第三十二章3節、第三十四章4至5節等。
先知耶利米再次清楚表明,只有向巴比倫投降才不至於死,否則,不但耶路撒冷城「要落在巴比倫人的手中」,巴比倫軍隊也會「放火燒城」,且西底家王也將「無法逃脫他們的手」,可以想像得到他的家人也無法倖免。
第19節,從這節可看出有人聽從先知耶利米的話已經有人向巴比倫軍隊投降了。而西底家王怕這些先投降的人會對他採取報復行動,使他「受盡折磨」。
第20至22節,這段經文是先知耶利米回應西底家王所擔憂的事。他依舊勸勉西底家王要聽從上帝的話去做,這樣就會「事事順利,不至於死」。但若西底家王不投降,到最後,連宮殿的宮女都會為他唱哀歌,說他被「親信騙了」,而且最後「親信都離棄了他」。
第23節,這節是很嚴肅的一節經文,先知耶利米很清楚地說出西底家王若不投降,他的「后妃、兒女都要被帶到巴比倫」,他也會被擄到巴比倫去,耶路撒冷城也會「被燒毀」,這些都記載在列王紀下第廿五章1至10節。
第24至28節,這段經文正好說出西底家王的末期,他已經被身邊的幕僚架空了,連想要庇護先知耶利米的安全都有困難。因此,他要先知耶利米不要把兩人間的對話照實說出來,這樣才能免於被殺害的危險。而西底家唯一能做的,就是將先知耶利米關在「王宮的監獄裡」。
5.第三十九章:
這章可參考列王紀下第廿五章1至7節。
整章談及有關耶路撒冷被毀,猶大國滅亡的記事。這章的記事和第五十二章的記事內容相差不多。這章也記載了西底家王逃脫的過程,以及被捕的經過,包括他被送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面前受審、懲罰,和他的家族被殺害的經過。除此之外,這章也記載巴比倫軍隊元帥釋放先知耶利米,並且記載在這之前,先知耶利米曾傳遞信息給為他向西底家王求情的以伯‧米勒,說他將會因為保護先知而獲得上帝保護的恩典,免於被擄到巴比倫去。
再者,這章也記載先知耶利米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下命令釋放的記事,但這與第四十章1至6節的記載有很大的出入;在這裡的記載是:當耶路撒冷城淪陷時,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隨即下令釋放先知耶利米,並且吩咐人要善待他,將他交給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帶先知耶利米回到同胞當中居住。而在第四十章1至6節是記載先知耶利米也在被俘虜的人群中,直到人群走到「拉瑪」的時候,尼布撒拉旦元帥才讓先知耶利米自由選擇去路,看是要跟隨他們去巴比倫,或是想要回到自己的故鄉,而且還送他許多禮物、糧食。先知耶利米選擇回到自己的同胞中,和那些殘存的老弱、貧窮的人民在一起。
會有這兩種不同的記載,很可能是因為傳承下來資料有差異導致的結果,有些聖經學者認為第四十章的資料乃是後來補上去的,主要是想說明耶路撒冷城的淪陷是出於上帝旨意,但上帝沒有忘記祂的忠實僕人。
第1至2節,「西底家作猶大王的第九年十月」,也就是十月10日(參考列王紀下廿五:1,耶利米書五十二:4,以西結書廿四:1-2),這時間也是主前588年1月15日。在這一天,巴比倫的「大軍進攻耶路撒冷」。
「第十一年四月九日,耶路撒冷城強被攻破了」,這一天應該就是在主前586年7月18日(參考列王紀下廿五:2-3,耶利米書五十二:5-6)。後來他在先知撒迦利亞時代,被擄到巴比倫去當奴隸的以色列人民將這一天列為禁食日(參考撒迦利亞書八:19)。
耶路撒冷城淪陷,距離北國以色列在主前721年被亞述帝國消滅時,剛好是一百三十五年。在這長達一百三十五年的時間裡,猶大國顯然沒有從北國以色列滅亡的慘劇學到教訓,非常可惜。
第3節,「耶路撒冷淪陷時,巴比倫王所有的將領都到中央門,在那裡開庭」,這也是戰勝國會對戰敗國的主要將領、社會領袖進行審判,這就是現代所謂的審判戰犯。這「中央門」的確切位置已經無法可考。很可能是分隔錫安山的營樓和下城的城牆間。也有說是列王紀下第十四章13節所說在耶路撒冷城北面的「以法蓮門」。出席的巴比倫將領包括有「尼甲‧沙利薛」,這名字的意思是「尼甲保護王」,若此,這可能是侍衛長。但另一位同名者是誰,就不知道了。還有「三甲‧尼波」,這字可能是官職,而不是人名。還有一位可能是負責外交事務的「撒西金」。
第4至7節,這段經文可參考列王紀下第廿五章4至7節,耶利米書第五十二章7至11節。
這裡述說巴比倫軍隊怎樣逮捕到正在逃亡中的猶大西底家王和他的臣僕,以及怎樣對待西底家王的家人。西底家王受到極其殘酷的對待,不但自己的「兩隻眼睛被挖出來」,且他的孩子以及「猶大所有貴族」,也都在他的「眼前」被活活地殺死,然後他又被用「鍊子鎖住」,「帶到巴比倫去」,人生的結局真的是一場悲劇。
第8至10節,可參考列王紀下第廿五章8至12節,耶利米書第五十二章12至16節。
「巴比倫人放火燒了王宮和民房,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依照列王紀下第廿五章9至10節的記載,是「尼布撒拉旦」下的命令要軍隊做的。他不但下令放火燒毀聖殿、王宮,和一切耶路撒冷達官貴人的房屋,也拆毀了耶路撒冷的城牆。列王紀的作者在描述這位指揮官下命令放火燒毀聖殿之前,將聖殿所有一切貴重的器物都盡可能搜刮,不存留任何值錢的物品(參考列王紀下廿五:13-17)。然後是「把那些最窮苦、沒有財產的人留在猶大,把葡萄園和田地分給他們」,這些人可能就是毫無能力叛亂、反抗的人民,讓他們自生自滅。
第11至12節,「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命令」他的元帥要將先知「耶利米找來,好好待他,不可傷害他」,這表示巴比倫王曾聽過有關先知耶利米的事。這對照猶大西底家身邊的大官宦臣動輒將先知耶利米關入牢獄,羞辱他,幾乎是完全相反的方式。
第13至14節,於是先知耶利米被巴比倫官員把他「從王宮的監獄裡」釋放出來。他會被釋放的原因可能是當巴比倫軍隊開入城內時,就從城內人民聽到關於先知耶利米的消息,當時社會所疏忽的最貧窮的人民所說的傳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耳中,因此,巴比倫王就下令將先知耶利米釋放,並且認為這樣的先知應該給予尊崇。並且將他「交給沙番的孫子,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這亞希甘曾擔任約西亞王時代的宮廷大臣(參考列王紀下廿二:12),而他的兒子基大利則被巴比倫王任命為猶大省長(參考耶利米書四十:5)。但後來他被猶大以色列人民中一些激進派份子給暗殺了(參考耶利米書四十一:2)。為此,先知撒迦利亞時代,以色列人民特地在每年七月作為禁食日(參考撒迦利亞書八:19)。
先知耶利米被「安排回家」,他決定「回去,住在同胞當中」,他這樣的選擇很特別,因為若是他選擇去巴比倫,應該會受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禮遇,但他沒有這樣做,因為真正需要幫助的不是這群被俘虜到巴比倫去的菁英,而是殘存留下來的老弱窮苦同胞,他們已經一無所有,沒有任何技術、顯赫的教育背景、知識,而且身體的健康狀況必定很差,面臨的是瘟疫、飢餓,是最需要鼓勵的一群人,因為他們在國家淪陷之前,就曾被那些達官顯要剝削到難以生活,所以先知耶利米決定留下來陪伴他們。
第15至18節,這段經文是在先知耶利米「還被關在王宮監獄的時候」,回應以伯‧米勒保護他的記事。若是將這段記事接續在第三十八章13節之後,會比較暢順。先知耶利米對以伯‧米勒傳遞信息,說上帝要回報他,因為他救助先知耶利米免遭殺害,因此,耶路撒冷城淪陷之時,上帝會救他和他家人的生命免受到巴比倫軍隊殺害。
再者,這段經文也提到耶路撒冷城將不會再有過去那樣繁榮的景象。
6.第四十章:
這章至四十四章都是談及耶路撒冷被毀滅之後的景況。這章也談及沙番的孫子、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任命為猶大省的總督,但卻被他的同胞給謀殺。
就像前面有提起過的,這章的第1至6節經文和第三十九章11至14節的記事有差異。有一種說法,是舊約學者布萊特(Bright, J)在他所寫的《耶利米書釋義》書中,提出的看法,他說:當先知耶利米被釋放後,在返回故鄉的路途中遇到了那些押解猶太人去巴比倫當奴隸的軍隊,他們不曉得前面指揮官釋放先知耶利米,以為他是漏網之魚,因此,又將他逮捕。後來知道是王下的命令,於是再次將他釋放。不過,兩段的記事都相同是先知耶利米沒有選擇去巴比倫享受禮遇,而是返回故鄉和那些貧困的同胞在一起。
第1節,「拉瑪」,這是距離耶路撒冷城北邊大約八公里的一個小鎮。先知耶利米和一群被俘虜的以色列同胞同時被擄,他們走到了「拉瑪」這個地方才被「護衛長」尼布撒拉旦「釋放」。就像前面所敘述的,很可能是第二次被擄,因為第一次的釋放是在第三十九章已經記載過了。
第2至3節,這裡提到巴比倫軍隊的護衛長尼布撒拉旦也認為耶路撒冷城和聖殿的毀滅,是出「上帝」的決定,理由是「因為」以色列人民「得罪上主,不聽從他的命令」。這話會從巴比倫軍隊指揮的口說出來,有一個可能就是尼布撒拉旦從俘虜的口中聽到他們現在很懊悔當初沒有聽從先知耶利米的勸告,現在果然一切都失去了。因此,當他要解開先知耶利米的身上鎖鍊時,就用他所聽到的這些話對先知耶利米說。這也有意要表明:耶利米是一個可敬的先知,可惜他的人民不聽從他。
第4節,尼布撒拉旦「解開」先知耶利米「手上的鍊子」,讓他「自由」。同時也給給先知耶利米一個很好的選擇:若是他要跟尼布撒拉旦去「巴比倫」,他會「好好照顧」他。這表示這位巴比倫元帥確實對先知耶利米非常敬重。「如果不願,就不必去」,可以很自由選擇「喜歡到甚麼地方,就到甚麼地方」,並且還讓他看擺在「面前」的是「整片土地」,他可自由選擇。
第5節,這節很重要,因為在這裡尼布撒拉旦得到「巴比倫王已經指派」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作猶大各省的省長」的消息,因此,他建議耶利米回去基大利那裡。但並不勉強先知耶利米,讓他隨自己的「意思」決定是否要回去。同時還送給先知耶利米「禮物和旅途需要的食物」。
第6節,先知耶利米決定到「米斯巴去找基大利」,這是因為基大利選擇以「米斯巴」城作為政府所在地;因為耶路撒冷城已經被巴比倫軍隊摧毀成為廢墟,且城牆已經被拆,不適合居住,當然更不適合成為政府行政中心。這城距離耶路撒冷北邊大約十二公里。在士師的時代,這地方曾經是個宗教聖地,也是軍事行動中心(參考士師記二十:1)。
第7至8節,「猶大官員和沒有投降的部隊」,這些就是所謂的「游擊隊」,對巴比倫帝國來說,就是所謂的「頑劣份子」。他們聽見了這個消息,就說基大利是受派「管理」留在故鄉「那些最貧窮的人」。就決定到米斯巴去見基大利。這裡列出一份名單,最值得注意的是「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他就是後來暗殺基大利的主要殺手(參考四十一:5),另外還有「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單戶默的兒子西萊雅、尼陀法人以斐的兒子們,和瑪迦人耶撒尼亞」等,這些都是當時反對向巴比倫投降的菁英份子。
第9至10節,這些意見領袖來見基大利;他向他們「保證」,要他們「不要怕向巴比倫人投降」,他強調只要「服事巴比倫王,一切都會順利」,並且讓他們知道,他會爭取到讓他們在米斯巴生活時,可以「收存酒、果子、橄欖油」等,這表示他們可以和那些最貧困的同胞一起耕耘土地。因為大部分的人都被擄巴比倫,必定留下很多田園等待耕種。特別是那時候,已經是開始採收果實的季節,當基大利這樣表示時,也在說明巴比倫王並沒有想要沒收他們農產品。基大利也表示的決心「要親自留在米斯巴」好好照顧留下來的以色列同胞。
第11至12節,這裡提到流亡到國外地區回來的以色列人民,包括有從「摩押、亞捫、以東」等地,以及其他「流亡的地方」,大家都紛紛「回到猶大」。這些人當中有很多人也是來到「米斯巴見基大利」,並且就如同基大利所說的,讓他們可以「在那裡收存許多酒和果子」。從這裡也可看到基大利治理的手法是溫和的,他並沒有要求這些來歸降的游擊散兵繳械,只是勸勉他們要安定下來,順服巴比倫王。不但這樣,他的態度是明智、開放的,他讓以色列同胞擁有自己的田園,也可收藏自己的糧食。這也同時在表明巴比倫帝國統治之下,對猶大殘存的人民採取寬容政策,允許他們擁有自己管理的方式,這點和北國以色列被亞述帝國消滅時,所受的待遇截然不同;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並沒有從外國引進大量移民來與以色列民族通婚,這也是南國猶大得以繼續保存以色列人民與信仰緊密成一體的主要因素。亞述帝國是消滅北國以色列後,除了俘虜以色列人民當奴隸,甚至將他們販賣到外國去之外,進一步的作法,就是從鄰近國家、民族引進大量的移民,使他們通婚,引誘以色列人民去拜偶像神明(參考列王紀下十七:24、29),亞述帝國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有計畫要消滅這個以色列民族。
第13至14節,在第7至9節提到上次這些猶大逃亡菁英去見基大利之後,其中一位「約哈難」再次去見基大利,他提供一則所知道的重要消息,就是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受到「亞捫王巴利斯」的教唆,要來米斯巴暗殺基大利。但基大利「不相信這話」。
第15至16節,約哈難不但提供這則消息,並更進一步表示要先將以實瑪利暗殺掉,好保護基大利,且可防止巴比倫帝國因為基大利被殺而對猶大人採取報復手段。但基大利阻止約哈難的計畫。他認為約哈難所得到的消息不正確。
7.第四十一章:
本章是繼續第四十章事件的發展,描寫有關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任命的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為猶大省總督,被殺害的經過以及後續的發展。
沒有明確資料顯示以實瑪利要謀殺基大利的原因,只能猜測幾個可能性:
一是他認為應該由猶大的家族來當總督,否則由其他族人來擔任統治猶大,對猶大家族的人來說,都是一種羞辱,這可能跟他是猶大家族的後裔有關。
二是認為基大利乃是個傀儡政府,只聽從巴比倫王的話,不知道要趁機帶領人民起來反抗。
三是以實瑪利受到亞捫王的煽動、蠱惑引起的,這點從第四十章14節可看出來。
第1至3節,「那一年七月」,這是指主前586年10月,距離耶路撒冷城淪陷後不久。但也有學者指出應該是會慢大約有長達一年時間,當基大利領導的政府開始上軌運作之後。
有位「王族的一員」,這人是「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他帶了「十個人到米斯巴見基大利總督」,基大利邀請這些代表「一起進餐」,但就在進餐的時候,以實瑪利和跟他同來十個人,果真「拔出劍來,把基大利殺了」。這說明了約哈難提供的情報準確。他們不僅殺害基大利而已,還有「跟基大利留在米斯巴的以色列人,和剛好在場的巴比倫軍人」,這表示基大利身邊的幕僚,和保護基大利的「巴比倫軍人」也殺害了。這是非常嚴重的事件,因為一者殺了巴比倫軍人,等於就是向巴比倫帝國宣戰一樣,再者,殺死巴比倫帝國所任命的官員,更是等於藐視巴比倫帝國的尊嚴一樣嚴重。
第4至5節,這兩節述說基大利被人發現遭到殺害之前的事。
「有八十個從示劍、示羅、撒馬利亞」等地來的以色列人,這些人準備「素祭和乳香要上聖殿獻祭」,主要是為了要向被摧毀的耶路撒冷城、聖殿舉哀。後來以色列人民每年的「第四、第五、第七、第十月」都會舉行全國人民禁食,就是為了要為耶路撒冷被包圍、攻破、聖殿被摧毀,以及基大利被殺害的事件舉哀(參考撒迦利亞書七:3、5、八:19)。這些人都是來自北國以色列的城市,知道故鄉最重要的聖殿被敵人毀了,他們用極為哀傷的表情「剃了鬍鬚、撕裂衣服、割破自己的身體」等方式(參考耶利米書十六:6),帶著「素祭和乳香」,要到聖殿去獻祭、哀哭。
「素祭和乳香」,因為沒有牲畜,所以沒有宰殺牲畜流出來的血。這也說明了聖殿已經被摧毀,沒有祭壇,只能在聖殿所在地獻這種簡單的素祭,也同時用這種方式表示心中的哀傷。
第6至7節,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為了要掩飾他心中的計謀,所以就「邊走邊哭去迎接」這八十個來自北國以色列大城市的以色列同胞,表示和他們一同哀悼耶路撒冷城的毀滅。他是用這種方式騙取他們,其實他是準備進行一場大屠殺。當這八十個人一進城,「以實瑪利和他的部屬」,也就是身邊的這十個人,不分青紅皂白地就將這八十個北國以色列同胞給屠殺,並將他們的屍體「扔進坑裡」。這種行為是殺害無辜者的性命,絕對不會被上帝所寬恕。
第8至10節,在這八十個人當中,有「十個人向以實瑪利哀求」,願意用「許多大麥、小麥、橄欖油,和蜜,藏在田間」,希望換取以實瑪利不要殺害他們。因此「以實瑪利饒了他們的命」。以實瑪利等人會同意不殺害這十個人,很有可能是看到他們願意提供這些重要的生活物資。再者,他們知道殺死了基大利和巴比倫軍人後,絕對不可能在猶大生存下去,而他們和亞捫國王的關係好,因此,只有逃到亞捫請求政治庇護、避難。但在逃亡中也必須有食物,否則就要忍受飢餓的痛苦,且他身邊也有十個人跟隨著他。因此,他決定留下這十個人的性命,為的就是要獲取食物。從第10節也可看出以實瑪利等人是相當有計畫的,他「逮捕了王的女兒」,以及跟隨在基大利身邊的幕僚和從外國回去依附他的人(參考四十:12)。這裡所謂「王的女兒」,可能是指和西底家王室有關的女人。
第11至15節,「約哈難和跟從他的軍官們聽到以實瑪利所犯的罪」,第一個反應就是要將以實瑪利給予逮捕起來交給巴比倫王,這樣或許還有機會挽回殘存的猶大人的生命。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向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交代,或許這樣可以免除巴比倫帝國的報復。可惜的是,這項緝捕行動並沒有成功。「在基遍附近大水池邊追上」,但卻被逃脫了,只有救回被擄去的人質。以實瑪利「和他的八個部下都逃脫,投奔亞捫去了」。
第16至18節,這裡說「從米斯巴被以實瑪利擄去的,其中有軍人、婦女、兒童,和太監」,但並沒有說明總數是多少,其實,他們是一群最無辜的人。當約哈難和他的軍官搶救這些人出來之後,因為要「逃避巴比倫人」的報復,只好逃往「埃及」,半途他們在「伯利恆附近的金罕」稍事停留。這「金罕」的確切地點已經無法可考。約哈難之所以會想到要逃往埃及去,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雖然他們都是無辜受害的人,但因為基大利和護衛他的巴比倫軍人被殺的事件,一定會引起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採取更殘酷的報復手段,可能利用這次機會把猶大人民全都殺死。
8.第四十二章:
根據第四十章6節的記載,先知耶利米被巴比倫將軍尼布撒拉旦釋放後,是回到基大利的身邊,去協助重整殘存留下來最貧困的猶大人。可是發生這件大屠殺的事件,卻都沒有看見先知耶利米傳出任何譴責的信息,但從這第四十二章可以發現,原來他起先並不知情,是這群採取救援的約哈難等軍官回來找先知耶利米之後,他才知道原來發生這件殘酷的事件。可是,即使是這樣,他還是沒有對此事發出譴責的聲音,這點一直被聖經學者感到納悶不解。
9.第四十二章1至12節:
這段經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文獻,說明約哈難等人在還沒有去埃及避難之前,是先回來找先知耶利米,請求他協助問上帝的旨意,並且發誓一定要遵守聽從上帝的話。先知耶利米依照他們請求,把上帝真實的話傳給他們。
第1至3節,這群跟隨約哈難的軍官和「各階層人士一起來」尋找先知耶利米。他們請求先知耶利米替他們向上帝「祈禱」,主要目的是為了要明白到底上帝有甚麼旨意。再者,他們也想知道接下來他們該怎麼走。他們希望先知耶利米能讓他們知道上帝的意思,指示他們生命的方向。他們向先知耶利米表示,現在他們確實是「剩下寥寥無幾」的「殘存的人」。因為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已經逃亡到埃及去避難了。
第4節,這節非常重要,先知耶利米答應他們的請求,並且表示會毫無保留地把上帝要他傳遞的信息轉告給他們,讓他們知道。
第5至6節,這兩節是這些人民的回應,表示他們一定會遵守上帝的話。他們發誓表示:不論所得到信息的結果「是好是壞」,都一定會「聽從」。但當他們聽到上帝給他們的信息,是和他們所期盼的大不相同時,他們表現出來的態度,卻是寧願相信自己的判斷,而忘記自己曾經向上帝發過的誓。
第7至9節,「十天後」,這是因為先知耶利米需要等候確切地聽到上帝的聲音才會回應出來。當他聽到上帝的旨意之後,他召集約哈難和軍官,以及各階層人士,讓他們知道上帝要給他們的信息。
第10至12節,這三節是上帝透過先知耶利米回應給這群代表來詢問祂的旨意的話。
先知耶利米很清楚讓這些人知道,要他們留下來和那些最為貧困、沒有被擄去巴比倫的猶大人民在一起,也就是和先知耶利米一樣留下來。他們將會像先知耶利米一樣獲得上帝「揀選」,幫助猶大人民「建立」、「拆毀」、「培植」、「拔除」等,上帝一定會看顧他們,將他們看成是揀選的僕人,如同祂揀選先知耶利米一樣。不但這樣,上帝會以「仁慈」對待他們,並且會讓他們「歸回故鄉」,這很清楚就是會保護他們的生命免受災害。
10.第四十二章13至22節:
這段經文是先知耶利米傳達上帝信息的第二段,前一段是告訴這些軍事領袖,上帝會幫助他們,會以「仁慈」對待他們,希望他們能夠留下來參與重建猶大。這第二段的信息則是警告這些領袖,不要逃到埃及去。因為若是沒有上帝庇護,無論逃到哪裡去,其結果都是死亡。這段經文也指出先知耶利米已經看出他們心中的意念,雖然他們曾信誓旦旦的發誓,說一定會遵照上帝的旨意,但卻沒有這樣,還是一樣不肯聽從,結果就是災難接踵而至。
第13至15節,先知耶利米已經清楚知道這群人心中所想的念頭。因此,他特別提醒他們「不應該違背上主--你們的上帝」的旨意。他們既然是來聽取上帝的信息,且發誓過要遵從上帝的旨意,如今上帝的信息已經出來,就要聽從。但這些人以為只要去埃及,就「不會遭遇戰爭」,甚至以為在埃及有足夠的食物,使他們「不至於捱餓」。但這都不是上帝的旨意和計畫。
第16至17節,這兩節很清楚地指出,只要他們堅持去埃及避難,他們所害怕的「戰爭會追上」,不但這樣,他們所「恐懼的饑荒會跟上」,然後他們將因為戰爭、饑荒,而「將死在埃及」。先知耶利米再次提起若不聽從上主「戰爭、饑荒、瘟疫」這三樣威脅性命最殘酷的武器,還是會緊緊跟隨在他們後面。換句話說:若不是有上帝的憐憫,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是枉然。
第18節,這節很清楚說明,這些人若是還是堅持不聽從先知耶利米傳遞出來的上帝信息,無論他們逃避到哪裡,上帝的懲罰就會跟著到哪裡。甚至連收留他們的城市、人民也會連帶受害,這樣,他們將會成為該國人民「憎惡、驚駭、詛咒、辱罵的對象」,更嚴重的,是他們將無法再有機會返回故鄉。
第19至22節,先知耶利米很清楚地勸他們「不要到埃及去」,這表示先知耶利米已經清楚知道他們的計畫。為此,他用很重的語句說「警告」他們曾向上帝立過誓約,表示一定會「遵行」上帝給他們「一切的命令」。如今若是故意毀約,後果將會很嚴重。他也明白指出他們老是「不肯聽從上主」要他轉告給他們「每一句話」,因此,「戰爭、饑荒、瘟疫」這三樣災難一定會臨到他們身上。其實這三項災難是只有一項--戰爭。
11.第四十三章:
這章記載這些來詢問上帝旨意,並且清楚得到他們所想聽的上帝信息之後的反應,所採取的行動跟他們所發誓說的話完全不相同。他們認為先知耶利米所傳遞的信息,並不是來自上帝的旨意,而是受到他的秘書巴錄的影響才說那些話。因此,上帝要先知耶利米用象徵性的動作,並且再次傳出上帝嚴厲的警語,回應這些拒絕聽從上帝旨意的人。
真正的問題是:當一個人祈禱詢問上帝的旨意的時候,是要上帝聽他的,還是人應該聽上帝的?這章提出了這個嚴肅的信仰功課,可供大家思考和反省。
第1節,先知耶利米照上帝指示給他的話,「轉告以色列人」,且是「每一句話」都清楚、沒有遺漏,這也是先知應盡的職責(參考列王紀上廿二:14)。
第2至3節,這兩節記載這些人聽了之後的反應,他們是用「傲慢」的態度回應先知耶利米。他們認為先知耶利米「撒謊」,並且強調說他所傳講的並不是上帝所「吩咐」的,因為先知耶利米說上帝「禁止」他們去住埃及,不但是這樣,甚至是即使去埃及,災難也將跟隨著他們去到埃及或任何他們所到的地方(參考耶利米書四十二:18)。並且認為先知耶利米所說的,都是他的秘書「巴錄煽動」,才使他「反對」他們去埃及避難,是想要讓他們被巴比倫人「殺害」,或是被「擄到巴比倫去」。
第4節,這節說他們都拒絕聽從先知耶利米的話,「不肯聽從上主要他們居留在猶大的命令」。
第5至7節,不但這樣,這些人還做了一件非常錯誤的事,就是「把殘存在猶大的人和從各國返鄉的難民都帶到埃及去」,這其中還包括了先知耶利米和他的秘書「巴錄」、「男人、女人、兒童,和公主們」等都一同帶去。這是將他們當作人質押去埃及,他們認為安全、可靠的地方。而這時候先知耶利米,一直保持沈默不語,因為他知道無論是怎樣辯護都無法改變這些人。他們執意去「埃及」,後來他們來到「答比匿」,這是位於埃及尼羅河下游三角洲東部之孟沙勒湖以南的地方。
第8至10節,上帝要先知耶利米「當著以色列人,搬一些大石頭埋在答比匿王宮門前廣場的灰泥下」,這是一種用戲劇性的表演方式來說預言,這主要在表明:有一天,這些逃亡到埃及去避難的猶大菁英,將會像這些石頭一樣,被統治者控制著,無法動彈,而這位即將控制埃及王宮的就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他將在埃及的土地上建造「寶座,張開皇家的帳棚」,這在表示巴比倫王將統治埃及之意。
第11至13節,這三節都在強調上帝要透過「尼布甲尼撒要來擊敗埃及」,而這件預言確實發生在主前568年,也就是耶路撒冷被毀滅的十八年後,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位的第三十七年,他出兵討伐埃及,當時埃及的法老王名叫亞瑪西士(Amasis),為了要懲罰埃及經常在亞細亞諸小國中製造動亂。雖然埃及並沒有被巴比倫消滅、統治,但卻遭遇到巴比倫軍隊嚴重的蹂躪,後來並且聽從巴比倫帝國的警告,不敢繼續反抗。另一方面,上帝也同時要出手摧毀埃及人民敬拜的「太陽神」,這也在暗示著埃及已經無法抵抗巴比倫軍隊的入侵。即使以色列人逃到埃及去避難,也會「像牧人除去衣服上的跳蚤」,在埃及人眼中他們就像是「跳蚤」一樣,屆時也會被跺掉。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