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422期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4-06-01 15:27
這段經文是先知耶利米說的話,在這段信息中,上帝一再強調猶大人民已經成為祂的重擔。原因是猶大人民是屢勸不聽上帝的話。
第33至34節,這節上帝要先知耶利米告訴猶大人民,包括他們的先知、祭司等,說他們是「上主的重擔」。注意在希伯來文「重擔」是用「maśśā」,它的原文有兩種意思,一是指重擔,二是指信息。前者表示被迫要承擔的擔子,也表示重大的責任。後者,是表示聽到的人要向傳遞的人負責。在這裡表示上帝不願意在負起照顧猶大人民的責任,祂要「擺脫」這種「重擔」。若有任何猶大人民說上帝是有責任照顧他們(重擔),上帝一定會生氣而「懲罰」那人和「他全家的人」。因為這樣說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
第35至36節,再次警告不可以說這句「上主的重擔」這句話,因為上帝已經決定不再理會猶大人民。若是有人繼續用「上主的重擔」這句來對猶大人民說話,就表示這個人是在「濫用」上帝的名。猶大人民要問的是上帝有沒有信息給他們?因為他們只想聽假先知的話,當然聽不見上帝的信息。
第37節,這節很清楚指出先知耶利米時代,一再出現假先知,他們假借上帝的名發表言論,上帝要先知耶利米清楚地指出,他們用上帝的名所說的話都是假的。
第38至40節,因為這些假先知用上帝的名傳遞不實的信息,而人民又喜歡聽從。因此,上帝要先知耶利米告訴猶大人民,上帝絕對會離開他們,這就會使猶大人民「長久蒙羞,永受難忘的恥辱」。這意思很清楚,猶大國一定會滅亡,人民會被擄去當奴隸。
2.第廿四章:
這章的經文背景是和主前597年,上帝讓先知耶利米看見以無花果為喻的異象,說出與猶大約雅今王有關的災難,這很像主前第八世紀的先知阿摩司所看見的異象(參考阿摩司書八:1-3)。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人看來是國家滅亡、人民被擄去當奴隸的悲慘苦難,但在這苦難中卻隱含著上帝拯救的契機和恩典。
第1至3節,這句「把約雅敬的兒子猶大王約雅斤、猶大國的官員、匠人,和技工擄到巴比倫去」,可參考列王紀下第廿四章10至16節,這些代表著猶大國最優秀的菁英都被擄去巴比倫,只留下最貧困和軟弱的人。這是發生在主前597年的時代,約雅斤作猶大王時才18歲,只有短短三個月時間而已(參考列王紀下廿四:8)。列王紀作者給他的一個評語是:他「仿效他父親的壞榜樣,做了上主看為邪惡的事」。而先知耶利米對約雅敬評語也是非常不好(參考耶利米書廿二:13-19)。
「上主讓我看見聖殿前面擺著兩簍無花果」,無花果是巴勒斯坦地區非常普遍的水果,也是以色列人民常用來代表他們和上帝之間特有關係的四種水果之一。這裡提到「初熟的好無花果」,這是屬於六月成熟的果實,民眾最喜歡這時候去摘來吃(參考以賽亞書廿八:4)。因此,這裡用一簍「好」的無花果比喻那些被擄到巴比倫去當奴隸的人,都是菁英有才華的份子。而相對於「好」的無花果,就是「不能吃的壞無花果」,用來比喻沒有被擄去的人,或是逃避到埃及去避難的人,他們自認就是「上帝保守、看顧」的子民,才不會被擄去,或是得到特別的恩典而得以逃脫到埃及去避難。這裡指出他們就像是「壞」到了「不能吃」的無花果。這也說明了一個重點:人所想的跟上帝所想的往往不一樣(參考以賽亞書五十五:8-9)。
第4至6節,這段經文是在解釋上帝要怎樣對待或是處置「好」和「壞」的無花果。祂要「把那些被擄到巴比倫的人當作好無花果,相對的,那些逃到埃及去避難,或是沒有被擄去的猶大人民是壞的無花果。上帝要「寬待」那些被擄去的猶大人民,也要「要特別看顧他們,帶他們返回這塊土地」,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信息,表示他們將會得到上帝保守,縱使他們當奴隸也不至於被奴役到死去,而是得以保存性命,而且還有「返回」故鄉的機會。上帝還「要建立他們,不是拆毀他們」。
第7節,上帝要「使他們有信心」,這是指上帝要重建他們,讓他們不會因為懷疑上帝而去拜偶像神明,離棄拯救他們的上帝。而且上帝要跟他們立約,再次讓他們作上帝的「子民」,並使返鄉後的全部以色列人民都能「一心一意歸向」上帝。
第8至10節,這三節提到有關「猶大王西底家,以及他左右的官員和殘存的耶路撒冷人」的事。
「西底家王」,他就是約雅斤王的叔叔瑪探雅,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讓他接替約雅斤的王位,並且將他改名字為西底家(參考列王紀下廿四:17)。他是在主前597年繼位,也是猶大末代國王,在主前586年猶大國被巴比倫給消滅。他本人和家眷、隨從軍官等都被擄,他的兒子被巴比倫王當他面前殺死,之後他的眼睛被挖了出來,然後用銅鍊鎖住,帶去巴比倫(參考列王紀下廿五:6-7、18-21)。不但這樣,所有剩下的一些殘存菁英也被擄去巴比倫當奴隸。
那些自以為很聰明、機警的猶大人民「逃到埃及去」,以及那些沒有被擄去的人,上帝要將他們都「當作壞到不能吃的無花果」看待。
上帝對待這群人的態度,剛好和第6至7節相反。在這裡,上帝對待他們的方式是:讓他們「遭遇大災難,讓萬國的人看了都驚駭。在我流放他們的地方被人譏笑,諷刺,戲弄,和詛咒。」另外也要用「戰爭,饑荒,和瘟疫消滅他們」,這種災難不只是在猶大地區發生,就算這些人逃亡到埃及去,也會將災難帶到他們避難的埃及去(參考耶利米書四十四:13)。不但他們自己,連埃及人也會受到連累。
3.第廿五章:
這章主要年代背景是主前605年,這裡開始說時間是在約雅敬統治猶大國的第四年。列王紀下第廿四章1至2節有這樣的記載說:「約雅敬在位年間,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侵犯猶大。約雅敬被迫臣服他三年,然後背叛他。上主使巴比倫、敘利亞、摩押,和亞捫的軍隊來攻打約雅敬,消滅猶大,正如上主借他僕人先知們所說的。」
這章也可說是耶利米書第一部份(第一至廿五章)的總結論。
4.第廿五章1至14節:
從第1節就可清楚看到這章信息的背景,就是前面所提起的,是在約雅敬王執政的第四年,也就是主前第605年的時候,先知耶利米傳出上帝的信息,主要就是在勸勉猶大人民要悔改歸向上帝,不要再繼續拜偶像神明了。但顯然的,猶大人民是聽不下上帝透過先知傳來的這種聲音,結果引起上帝的忿怒。因此,上帝決定徵召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帶領軍隊去攻打猶大。而這就應驗了第7節所提到的說他們「為自己招來懲罰」。
第1節,這節說出明確的年代,就是「約西亞的兒子約雅敬作王統治猶大國的第四年」,這一年也是「尼布甲尼撒作巴比倫王的第一年」,這在主前605年。先知耶利米「從上主領受他要給猶大人民的信息」,這表示他所說的信息,和當時假先知假冒上帝的名傳遞的信息不相同的。
第2至3節:「約西亞作王統治猶大國的第十三年」,乃是主前627年。而現在是主前第605年,這樣前後共計有「二十三年」時間,「上主不斷地」向先知耶利米說話,且要他將所得到的信息「不斷地」向猶大人民「轉告」,但猶大人民心剛硬,因為「他們總是不聽」。
第4至7節,這段經文清楚描述猶大人民不聽從上帝要他們遵守的事,包括有:勸猶大人民要「放棄邪惡的生活,改變罪惡的行為」;「不要敬拜服事別的神,不要拜你們所造的偶像」等,可是無論上帝怎麼說,差派許多「僕人--先知」向猶大人民勸告,他們「不聽,也不理會」,不但這樣,他們還「用自己所造的偶像激怒」上帝,為自己招來上帝忿怒的懲罰。
第8至11節,就是因為猶大人民屢勸「不聽從」,因此,上帝採取嚴厲的懲罰方式,就是徵召「北方的諸民族」,和「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當祂的「僕人」,「攻擊」猶大「這土地和所有的居民」,要讓猶大成為「永遠荒廢,成為令人驚駭唾棄的地方」。因為巴比倫帝國軍隊攻擊的手段是殘酷的,因此,受到攻擊之後的猶大人民,將「不再有歡笑,也不再有婚宴喜慶的聲音」,「燈盞沒有油」表示黑暗籠罩在每一個家庭或是公共場所。這也說明了接下來都將是一片死亡、恐懼與不安。而且「石磨上沒有穀物」,這表示完全沒有收成,背後表達的就是「土地要荒廢」,原因是男丁都去打仗,且是死在戰場,田園無法耕種生產五穀。整個國家「成為令人恐怖的地方」,而且猶大鄰近的國家也都會受到牽連。這樣,「列國要臣服巴比倫七十年」,是指從巴比倫統治猶大國開始,也就是從約雅敬被俘虜的主前605年起(參考列王紀下廿四:1,耶利米書四十六:2),到主前538年巴比倫被波斯帝國消滅的這段期間。主前538年,波斯皇帝塞魯士才允許被擄的猶太人返回故鄉(參考歷代志下三十六:20-23)。
第12至13節,「七十年後」,上帝又要「因巴比倫和他的王所犯的罪懲罰他們」,這句話可參考耶利米書第五十章17至18節,這兩節都提到一個基本觀念:上帝揀選亞述來懲罰北國以色列,然後用巴比倫帝國懲罰南國猶大,並不是說亞述或巴比倫這些強國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欲所欲為,他們仍需聽從上帝的旨意。更重要的,不論是亞述或巴比倫,都是上帝揀選來懲罰自己子民的「僕人」(參考廿五:9),而他們卻自以為比揀選他們的上帝還要偉大,想要跟上帝比高低(參考以賽亞書十四:12-14),因此,上帝決定對巴比倫王和人民採取嚴厲的懲罰。而懲罰巴比倫的方式就是用他們過去對付列國的方法。
第14節,這裡所說的「列強」,其實就是波斯帝國,而波斯帝國是由數個族群結盟起來的帝國。巴比倫不聽從上帝的旨意,專做壞事,結果就是帶來上帝嚴厲的「報應」。這報應的方式,就是依照他們所做殘忍的方法,臨到自己的身上。
5.第廿五章15至38節:
這段經文很清楚是一段相當嚴厲的警告,說上帝用酒杯和杯裡的酒來表示對猶大人民懲罰。在前段有記載上帝要帶領被擄受難的以色列和猶大的人民返回故鄉,另一個同時發生的事,就是用懲罰那些欺壓過以色列民族的列國、族群,作為以色列和猶大的人民獲得釋放之方式。在先知文獻中,類似這樣的比喻一再出現(參考以賽亞書五十一:17、22,耶利米書四十九:12,撒迦利亞書十二:2)。雖然是指著巴比倫帝國對猶大人民以及耶路撒冷城的嚴重殘害,但是也可以擴大看成是對所有背叛上帝的人民,或是國家、族群所提出的警告。
第15至16節,上帝要先知耶利米帶著上帝給他「盛滿烈怒的酒杯」,帶到「各國,讓它們喝」,讓這些國家「喝了後會東倒西歪,瘋狂亂撞」,用這種如同酒醉的人的樣式,來形容「戰禍」所帶來的混亂和殘害之嚴重。這種情形就像以前上帝懲罰耶路撒冷和他們的領袖們一樣(參考耶利米書十三:12-14)。
第17至18節,先知耶利米依照上帝的吩咐,就「從上主手上接下這酒杯」,然後將這盛滿上帝烈怒的酒杯「交給上主差派」他去的各國,「要他們喝」下去。上帝過去用這種方式懲罰「耶路撒冷、猶大各城鎮,連同它們的君王和官員」,如今也用這種方式懲罰巴比倫和各國,使他們「成為別人詆毀、唾棄、詛咒的對象」。所提到的各國就是在第四十六至五十一章中所提起的。
第19至26節,這段經文中看到列出來一份很長的名單,都是將要喝這懲罰之杯的人。值得注意的是最後一個名單,就是「巴比倫」也列在其中。它原本是上帝用來懲罰這些族群的「僕人」,但因為巴比倫王自以為有強壯的軍事武力,是自己的能力,跟上帝沒有關係,而不聽從上帝的話,結果引起上帝的忿怒,終於也嚐到滅亡的果實。就像詩人的詩中說:「上主手上拿著杯,杯中盛滿他震怒的烈酒。他把酒傾倒出來;邪惡的人都來喝,直喝到最後一滴。」(詩篇七十五:8)
第27至29節,上帝要先知耶利米告訴這些被列名單中的國家,一定要他們喝下上帝懲罰的烈酒之杯,且是要讓他們喝到「醉」了,且是「嘔吐、跌倒,再也爬不起來」。聖經作者一再表示:只要上帝命令一出,絕對不可能逃避或是拒絕,而是「非喝這杯不可」,除了悔改求上帝赦免以外,別無他途(參考以西結書三十三:11)。上帝說祂要先毀滅耶路撒冷,然後,上帝用懲罰耶路撒冷城的方式,來懲罰上述這些國家。換句話說,上帝既然連自己的城都會如此不寬待,更不可能寬待其它的城鎮、邦國、族群。而上帝採用的這苦杯,就是「用戰爭」的方式,而戰爭所帶來的已經不止是勇士們彼此拿刀劍廝殺而已,連帶出現的乃是全體國民的飢餓、疾病、傷殘、家庭破碎、田野荒廢等。
第30至31節,這是用上帝開庭審判萬國萬民來描述上帝懲罰的方式。這裡說上帝「從天上發出震怒」,他要從祂「神聖的居所發雷霆」且祂發出怒吼的聲音,就「像踹葡萄的人發出的喊聲」。以色列人民採收葡萄時,要釀葡萄酒之前,必須先榨壓葡萄汁,這時人們會一面踩踏葡萄,一面唱詩歌,或是呼喊,使所有參與踩踏葡萄的工人用樣的節奏工作,這也表示上帝的懲罰是按部就班,連懲罰都很有計畫。因此,每個地方的人「都能聽到」。
第32至33節,「災難」和「大風暴」相同,是指上帝極大的忿怒之意。上帝所列出來的名單,沒有一個會遺漏、倖免。因為是懲罰是「從一國到另一國」、「從地球的一頭到另一頭」,到處都會看見「屍體」,但沒有人「收殮埋葬他們」,這些屍體只能當作「肥料堆在地面」,且會被野獸、飛鳥啄食、吞噬。
第34至35節,這裡再次提到「人民的領袖」,其實就是上帝所委派的「牧者」。他們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情景就像「公羊被宰」殺一樣,這種說法在先知耶利米一再提起(參考十:21、廿二:22)。「連一個也逃不了」,意思是指沒有人例外。
第36至37節,因為上帝發出烈怒,就像前面所提起的,祂要對所有不聽從祂旨意的人民和領袖進行懲罰,結果「安逸的國土成為廢墟」,沒有任何人能在自己的土地上過著安逸的生活。
第38節,「上主離棄他的子民」,這表示上帝不再看顧、保守他們,失去上帝保守的人民的遭遇,就是危害他們生命的力量隨時可能出現。
6.第廿六章:
從這章經文中可看得很清楚,先知耶利米的信息和其他先知的信息都在強調信仰和社會生活是一體的兩面,不能分開。若是在社會生活行為上欺壓窮困者,然後再去敬拜上帝,那是嚴重羞辱上帝的行為,也是在污穢聖殿的神聖。所以先知運動中有一項,就是要大家改正這種惡劣的社會生活行徑。但先知們這樣的呼籲不但沒有贏得人民的尊重,相反的,卻是惹來那些有權勢者的忿怒和厭惡,他們用許多理由想要堵住先知的口。
就像主前第八世紀的先知阿摩司,他當時是遭到大祭司亞瑪謝的恐嚇,而先知耶利米現在則是被逮捕審問,官員起訴他要判他死刑。先知耶利米被抓的主要原因,是他宣告掌權者惡劣的社會行為,將會使耶路撒冷聖殿像北國以色列早期的宗教中心示羅一樣被毀滅(參考廿六:9),他們認為先知耶利米這種說法是在恐赫人民。
再者,從先知運動中也可看到一個事實:一個國家的興亡,一個民族的興衰,並非在於物質生活是否富裕,以及該國的硬體建設有多進步,而是在於他們心靈是否純潔。
7.第廿六章1至11節:
這段經文記述先知耶利米聽從上帝的指示,去站在耶路撒冷聖殿的院子,傳遞上帝要他講的信息給進出聖殿的猶大人民聽。他要猶大人民聽從上帝的話,否則,聖殿將會像以前以色列人民的宗教聖地示羅一樣被上帝拆毀。但當這些猶大的權貴階層聽到先知耶利米傳出這樣的信息後,反應很激烈,他們將他逮捕,然後開庭審問,並要求將先知耶利米判處死刑。
第1至3節,「約西亞的兒子約雅敬作王開始」,「約雅敬」是在主前609或608年作王統治猶大,他原本的名字叫以利亞敬,被當時宗主國埃及國王尼哥改名為約雅敬。他總共統治猶大國長達十一年。在這段統治期間,他確實是背負了龐大的國家戰爭債務,但他並沒有憐憫人民的苦難,而是加重人民的稅賦(參考列王紀下廿三:33-35)。更惡劣的是他挪用了這些龐大稅收建造華麗的宮殿來自己享受(參考耶利米書廿二:13-14、17)。他「仿效他祖先的壞榜樣,做了上主看為邪惡的事」(參考列王紀下廿三:37)。會「做邪惡」之事的王,才會對上帝僕人所傳出的信息不理睬,甚至會對上帝的僕人採取嚴厲制裁的態度。因此,上帝要先知耶利米去「站在聖殿的院子裡」,然後對著「從猶大各城鎮來禮拜」的猶大人民傳講上帝的信息,並且是「一句也不可省略」,這是很嚴厲的警語。先知耶利米說,如果猶大人民「肯聽,肯離棄邪惡的道路」,上帝會「取消因他們的惡行要加給他們的毀滅」。這就像先知以西結所說的,上帝寧願罪人悔改而存活,也不願意看見罪人死亡(參考以西結書三十三:11)。
第4至5節,很清楚地,猶大人民並不想遵守摩西的法律,也不聽上帝僕人先知的勸告。因為這樣,先知耶利米警告耶路撒冷的毀滅將會像從前上帝毀滅示羅一樣,徹底摧毀耶路撒冷,使之成為各國咒罵的城市。
第7至9節,包括「祭司、先知」在內的猶大民眾都聽到了先知耶利米的信息,但這些權貴階層的「祭司、先知」就抓住先知耶利米,對他咆哮,說他「該死」,說他預言上帝要摧毀耶路撒冷聖殿的事,簡直就是一種咒罵,因此,群眾就這樣包圍了先知耶利米,情勢有危及生命安全之慮。
第10至11節,這時候,有「猶大國的官員聽見這事就從王宮趕到聖殿」來,他們在耶路撒冷的「新門」,也就是「便雅憫門」之處(參考二十:2)開庭審理這件案子。這些猶大的祭司和先知們指控先知耶利米的預言會使民心驚恐,「應該處死」。
8.第廿六章12至24節:
這段經文是先知耶利米對這些祭司和先知們控告他的辯白,也贏得了其中一些審案官員和長老肯定的回應,這也表示在那樣動盪不安的世代中,不是每個人都財迷心竅,喪失良知,還是有人願意傾聽上帝忠實僕人先知傳出的信息。
再者,這段經文也提到同是約雅敬王時代,另一位先知烏利亞因為傳講上帝的信息,結果被約雅敬王處死,他的屍體還被丟在平民的墳地,表示羞辱他。先知耶利米則是說自己得到保護,沒有遭遇到這樣的結果。
第12至15節,這段經文是先知耶利米對控告他的事件提出申訴。他說「上主差我」去「宣佈這些詛咒聖殿和這城的話」,並不是自己亂放話。他再次呼籲大家一定要「悔改,服從上主」,也只有這樣才能挽回或是改變上帝原先要毀滅的計畫。他不在意這些祭司和先知們怎樣羅織罪名控告他,因為他是盡上帝先知的本分。因此,他向這些審問他的官員表示不論他們要怎樣對待他,他也不會向他們求情。但他也提出嚴厲的警告,若是他們「殺害」他,就要為此事「償付殺害無辜者的血債」,因為他是「由上主差遣來警告」他們的使者。上帝的使者被殺害,上帝絕對不會靜默不語。
第16節,從這節可看到在政府官員中,也有比較清楚狀況的人出來表達意見。他們向這些祭司和假先知說先知耶利米是「奉上主--我們上帝的名說話,不該處死」,這剛好說出兩點:一是他們確認先知耶利米真的是奉上帝的名傳遞信息。二是他們認為不該處死上帝的先知。
第17至19節,不僅是政府官員中有人反對處死先知耶利米,連參與審案的「長老當中有人」也站起來反對這項控告案。他們說約在主前715至686年猶大王「希西家」統治時,出現一位先知「摩利沙人」彌迦,向王提出上帝給他的信息(參考彌迦書三:12),希西家王是因為聽從先知彌迦所傳遞的信息,而且他是「敬畏上主,贏得了上主的歡心」,並且積極進行宗教改革,「於是上主改變心意,沒有把原訂的災難降在他們身上」,使猶大國在最危困的時候獲得解救。這些長老也提出警告說,「現在我們要自招大難了」,因為他們看到大家疏忽、輕視先知耶利米的話語,很可能為此為國家和人民帶來大災難。
第20至23節,這段經文很重要,說明在先知耶利米同一時代也有另一位先知,就是「基列‧耶琳人-示瑪雅的兒子烏利亞」,他也是「奉上主的名說預言」,且所傳出的預言也是說猶大和耶路撒冷將會被上帝毀滅的信息。結果「約雅敬王連同他的兵士和官員」,在聽了之後「就想殺他」。而先知「烏利亞知道了這陰謀」之後,就「驚惶地逃往埃及」去避難。但約雅敬王顯然並不放過先知烏利亞,還特地派宮廷大官「亞革波的兒子以利拿單」到埃及去將烏利亞帶回猶大交給約雅敬王,約雅敬王果然將上帝的僕人先知烏利亞「處死」,並且還「把他的屍體丟在平民的墳地」。
第24節,比起先知烏利亞,先知耶利米可說算是幸運的了,他因為得到「沙番的兒子亞希甘的保護」才沒有被處死。
9.第廿七章:
從這章開始到第廿九章止,這三章是提到有關先知耶利米反駁假先知的記錄;在這些記錄中,可以清楚看出時代背景大約是在主前595年12月到594年1月之間。那時有一股暗中串連想要反抗巴比倫帝國統治的計畫,參與這項計謀的國家包括:以東、摩押、亞捫、泰爾、西頓等邦國。
時間背景是在主前601年年底,巴比倫尼布甲尼撒王再次出兵去打埃及,在邊界附近,與埃及發生激烈的戰爭,結果雙方傷亡慘重。約雅敬王看到他們雙方在這次軍事衝突下都受到重創,心想這是一次可以脫離巴比倫統治的機會。但先知耶利米卻傳出這樣的信息,要猶大國王和官員繼續順服於巴比倫帝國的統治,可是當時有許多假先知一再傳出要趁此機會尋求獨立,他們一再鼓勵約雅敬王要好好把握這次的機會,因為巴比倫與埃及雙方的軍隊在此次戰爭中都受到重創。假先知們甚至認為這也是巴比倫帝國滅亡的一個徵兆。猶大約雅敬王是聽從假先知們的話。結果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聯合敘利亞、摩押、和亞捫的游擊隊,在主前598年12月重創猶大,約雅敬王被用鎖鍊鎖住,帶到巴比倫去,聖殿裡的寶物也被帶到巴比倫王的王宮(參考歷代志下三十六:6-7)。但是,尼布甲尼撒王並沒有以此為滿足,他認為必須嚴厲制裁背叛的猶大國。
約雅敬的兒子約雅斤繼任為猶大王;他那時十八歲,上任才三個月又十天,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再次派將軍帶兵攻打耶路撒冷城,約雅斤王知道猶大根本無法抵抗,只能帶著母親、兒子、高級官員投降。尼布甲尼撒王就率軍進入耶路撒冷城,搜刮了王宮的財寶,並且毀壞所羅門王為聖殿所製造的一切金器。巴比倫軍隊這次的行動,總共俘虜了一萬多名猶大菁英,「只留下最窮苦的人」(參考列王紀下廿四:10-17)。尼布甲尼撒王立了約雅斤的叔叔瑪探雅接續作猶大王,並將他改名為西底家。
這一章是先知耶利米用象徵性的動作,在表達猶大國必須向巴比倫投降,而且不僅是猶大國,包括和猶大結盟的幾個鄰近邦國在內,都有得到先知耶利米的信息。
10.第廿七章1至11節:
這段經文表示了上帝確定的旨意,要讓巴比倫帝國興旺,因為祂揀選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為僕人,為的是要懲罰猶大以色列人民(參考廿五:9)。因此,任何對抗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動作,也等於是在對抗上帝一樣的愚蠢。
第1至3節,「約西亞的兒子西底家作王統治猶大國的初期」,這個時間大約是在主前594年。西底家應該是約雅敬的弟弟(參考列王紀下廿四:17)。西底家王是在主前597年繼任為猶大王,當時他是「21歲」(參考列王紀下廿四:18)。這時上帝要先知耶利米用「皮袋和木頭做一個軛,掛在脖子上」,走過那些在耶路撒冷訪問的外國使節團,讓他們看見。這些使節團就是代表「以東王、摩押王、亞捫王、泰爾王,和西頓王」等。
「軛」,是中東地帶的農夫用來架在牛隻的脖子上,使之聽使喚耕犁田地的一種用具,有時也會用在囚犯身上當作枷鎖刑具。先知耶利米用這種方式要表達:巴比倫將會像用這種方式把列國當囚犯或是動物一般,要驅使猶大國以及鄰近國家,會把他們都當作囚犯或是被飼養的耕牛一般,用「軛」當作枷鎖來控制並且帶到巴比倫去奴役。
第4至5節,上帝要先知耶利米將信息傳給上述這些正在耶路撒冷和猶大西底家王商討要結盟出兵的大使們,並要他們將上帝給的信息「轉達給本國的君王」。他傳遞的信息很清楚地表明兩項基本認知:一是上帝乃「大地」的「創造」者,「人類和所有的動物」都是祂創造的。二是上帝有絕對的主權,祂「要把地交給誰,就交給誰」,因為上帝是萬物之主。
第6至7節,從第4至5節的信息已經很清楚在說明上帝的主權這裡說上帝決定要把上述這些不聽話的國家和人民,交給祂揀選出來的「僕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參考耶利米書廿五:9)管理,「由他統治」,而且他的「兒子、孫子」都會繼續統治一段時間,「直到他的帝國衰敗」。
第8節,這節說出先知耶利米內心最大的痛苦,就是他必須要勸自己的國王、官員、人民接受「臣服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這樣的信息,而且還提出警告說,若「不肯」背負這種形同囚犯「脖子上的軛」,上帝會用「戰爭、飢荒,和瘟疫」懲罰拒絕聽從這信息的國家和人民。
第9至10節,先知耶利米在這裡特別提到「先知、占卜的、解夢的、算命的,和巫師」等這些人,他們都是冒用上帝的名說預言在欺騙人民。他提出嚴厲警告,誰聽從這些假信息的國家和人民,最後必定會面臨嚴重的後果,那就是「被擄,遠離家鄉」,被「放逐」流浪到世界各地當奴隸,甚至還可能因此而「被消滅」。
第11節,但相對於第10節所說的,他們若是「臣服」於巴比倫的國家和人民,因為這是上帝的旨意,他們若肯聽從,上帝也會有應許給予他們,就是要讓他們「安居本土,耕種自己的土地」,使他們成為自由的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居樂業。
11.第廿七章12至22節:
這段經文可分成兩段落,一是第12至15節,這段是特別給西底家的信息,先知耶利米敦促猶大的西底家王,不要理會那些假先知的話,他建議西底家王繼續臣服於巴比倫帝國,不要想與幾個弱小國家及埃及聯盟來對抗巴比倫帝國,他強調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第二段是第16至22節,是針對猶大的人民說話,內容是重複勸大家向巴比倫帝國投降。
第12至13節,先知耶利米在這裡很清楚地告訴西底家王,要他「臣服」於巴比倫,把「巴比倫王」加給他的「軛」背負起來,強調這樣他們就「能生存」下來。他同樣提出警告,若是拒絕上帝給他的信息,等於是拒絕上帝的話,上帝一定會用很嚴酷的「戰禍、饑荒,和瘟疫」來懲罰悖逆的人民。
第14至15節,先知耶利米警告西底家,不要再聽信那些用各種法術說「不要向巴比倫王投降的先知們」,因為他們所傳的這種信息,都不是上帝的啟示。他指出這些假先知是假冒上帝的名在「欺騙人」,如果聽信假先知這種話的人將會和傳講假信息的假先知們同樣下場,就是「都要滅亡」。因為上帝不僅會懲罰假先知,連聽從跟隨的人民也會受到相同的懲罰(參考耶利米書十四:16)。
第16至17節,先知耶利米不但警告「祭司」,也同時對全體猶大「人民」提出警告,要大家注意這件事,就是要大家一定得「臣服」於巴比倫,若是不聽從,他們現在所居住的地方,很快就會變成「廢墟」。
第18節,這節是一種反諷的說法。也就是說:如果這些人是真的先知,他們不會老是去四處放話,他們應該為耶路撒冷即將滅亡,懇求上帝的憐憫才對;他們應該直接與上帝對話,才會真正明白上帝的旨意,而不是老是說自己得到上帝的啟示。
第19至20節,這兩節說出猶大的遭遇,就是「猶大王約雅敬的兒子約雅斤」,他和一群幕僚都被擄到巴比倫去(參考列王紀下廿四:12),只「留下聖殿的銅柱、銅海、銅座,和其他一些寶物」(參考列王紀廿五:13)。時間是在主前597年。
第21至22節,這兩節提到的事是大約在西底家王的時代發生,時間是主前586年,猶大滅亡。西底家王與家人在耶路撒冷城破時於逃亡途中被捕,尼布甲尼撒王在他面前殺了他的兒子,並且挖出他的兩隻眼睛,然後用銅鍊鎖住他,把他帶到巴比倫去(參考列王紀下廿五:1-8)。聖殿和王宮貴重物品都被巴比倫帝國搜刮殆盡,但那也只是暫時由巴比倫保管而已。上帝給了猶大人民一個嶄新的希望:上帝要把這些東西「運回來,放在原處」,這表示有一天,上帝要再次復興猶大的以色列人民。
12.第廿八章:
這章是針對假先知哈拿尼雅所說的話。一般人民實在很難清楚知道如何分辨真假先知?因為在先知運動中,他們傳講信息時都有一個特點,都會用「上主對我說」這種句型出現。另一方面,也從先知耶利米的話發現,他對於哈拿尼雅所說有關猶大王國未來的預言,先知耶利米並不確定是否是來自上帝的啟示,或是根據他自己的意念所講的。後來,先知耶利米才從上帝那裡得到確切的啟示,知道哈拿尼雅先前所講的並非出自上帝。因此,他就說出上帝對哈拿尼雅的懲罰。
要注意的是:先知有可能常常得到上帝的啟示,但並不是他們所講的一切信息都是來自上帝的啟示。哈拿尼雅過去曾經得到上帝的啟示,因此,他可能想:現在國家危急,民心不穩,或許傳講這樣的信息可以幫助他的國家、社會穩定吧。再者,他也有可能誤解了大約一百年前,先知以賽亞時代傳出的信息。當時亞述帝國國王西拿基立帶兵進攻耶路撒冷時,猶大王希西家差人去見先知以賽亞,先知以賽亞就傳出安慰鼓勵的信息,以及上帝將要親自派天使攻擊亞述帝國的軍隊,解救猶大城耶路撒冷的被困危機(參考以賽亞書三十七:21-38)。哈拿尼雅可能受到這件歷史事件的影響,因此也傳出像先知以賽亞這種上帝將會解圍的信息。但當時面對國家陷入危機時,希西家王的態度是懺悔,並請先知以賽亞向上帝祈求拯救(參考以賽亞書三十七:1-4)。當年的猶大希西家王是以披麻、撕裂衣服的方式,帶著文武百官到聖殿去懺悔;現在的猶大王西底家則是想用自己的力量來解困。兩者之間的境況完全不同,結果當然也不會一樣。作為一個先知必須有這樣的判斷能力,且必須有一個基本的觀念:悔改,尋求上帝的憐憫才是生存的唯一方法(參考以西結書三十三:11)。
第1節,「西底家作王的第四年五月」,這個時間應該是主前593年。「基遍人押朔的兒子哈拿尼雅先知」在耶路撒冷聖殿遇到了先耶利米,並且與耶利米「說話」,討論有關國家興衰的問題。
第2至4節,這段經文是哈拿尼雅當著聖殿的「祭司和群眾面前」,他也是用上帝的名說話,他說「在兩年內」,上帝要將巴比倫王「轄制」猶大人民的枷鎖給「粉碎」,並且要將「尼布甲尼撒王掠奪到巴比倫去的聖殿器皿」統統「全部運回」到耶路撒冷。不僅如此,連同被擄去當人質的「約雅斤」王和所有被擄去巴比倫當奴隸的「猶大人」也都要「帶回來」,這樣的信息很清楚表明:巴比倫帝國將會被摧毀。
第5至9節,這段經文是先知耶利米聽後的回應。這種回應就像他之前在聖殿向祭司和人民轉告上帝給他的信息一樣,就是指出有些假冒上帝知名的先知,所傳出來的信息是假的,不要聽信這樣的話(參考耶利米書廿七:16-17)。首先先知耶利米回應說「但願如此!願上主照你所說的話成全!」很可能是先知耶利米還沒有是得到上帝明確的啟示,讓他知道哈拿尼雅所傳講的信息並不是來自上帝的啟示。但他要哈拿尼雅「留心聽」他曾傳講過的信息,就是第廿七章16至17節。換句話說,先知耶利米要先知哈拿尼雅想想看,上帝怎麼可能讓他得到的啟示,是和先知哈拿尼雅現在所傳出的信息完全相反?而這點也是一般民眾感到相當困惑的地方。因為兩位都是先知,且都是奉上帝的名傳講信息。不過先知耶利米提醒哈拿尼雅的話,除非猶大人民會懂得把握時間趕緊歸向上帝,悔改認罪,否則,這些災難都會在預言之後臨到。最後,先知耶利米說如果一個先知要傳講「和平」的信息,就必須等這種信息應驗時才算是真的。原因是當先知預言有災難來臨時,若是沒有看見人們即使悔改,上帝是不會改變祂既定的毀滅計畫。
先知耶利米這樣說,也是在警告哈拿尼雅注意,過去的先知讓人民懷念,或是讓人民尊崇,乃是因為他們並沒有為了要取悅掌權者而說話,也沒有為了要迎合民意,奉承達官顯要而傳講假的信息,他們甚至是冒著生命的危險,勇敢指出國王政策的錯誤。然而,這些偉大的先知們,所預言的災難卻一一臨到,而那些傳講「平安的信息」的先知,必須接受考驗,要等到他所傳講的平安來臨,危險真的過去了,這才真的證實他所說的信息是來自上帝能算數。
第10至11節,先知耶利米「脖子上的軛」,這是上帝要他做來掛的(參考廿七:2),為的是要教導猶大以色列人民。但現在哈拿尼雅竟當著眾人面前將先知耶利米脖子上的軛解開、取下來,這也表示他所傳的信息正好與先知耶利米傳講的信息完全相反;先知耶利米掛在脖子上的軛,是表示猶大將被巴比倫帝國所囚困;哈拿尼雅則是折斷這軛,表示上帝將解開這種困境。但要注意的是,不是上帝要他去解開這軛,而是他自己認為要解開。這正好表示他沒有上帝給他的信息。然後,哈拿尼雅拿著斷裂的軛當著眾人面前說,上帝要像他那樣折斷先知耶利米脖子上的軛,「折斷尼布甲尼撒王加給各國的軛」,而且是「兩年內」就會實現。但先知耶利米並沒有再做任何辯駁,他「離開」聖殿。事實上他已受到極大的侮辱了,因為哈拿尼雅是當著眾人面前侮辱他,但他沒有反擊,因為他知道上帝的僕人受到侮辱,上帝必定不會靜默不語。這也是他先前對著那些議會官員所說過的話,不論是羞辱或是殺害上帝的僕人,都將會因此付出代價(參考廿六:15)。
第12至14節,現在上帝再次下命令,要先知耶利米將上帝的信息轉告給哈拿尼雅,而這信息竟然是要將原本用「木頭」做成的軛,改成「一個鐵的軛來替代」,這已經在表明原本沒有那麼嚴重,現在反而要因哈拿尼雅假借上帝的名發言,且因為羞辱上帝的僕人先知,而使猶大國和人民受到更大的侮辱和災難。第14節這句「甚至要把野獸也交給尼布甲尼撒王支配」,剛好與第廿七章6節所說的相對應。先知耶利米指出上帝已經決定,要把整個猶大國都由巴比倫帝國統治,或是管轄,甚至連動物都包括在內,沒有一件東西可以逃過在巴比倫的統治之下。
第15至17節,這兩節很清楚看出先知耶利米是得到了上帝的啟示,因此,他揭穿哈拿尼雅假借上帝之名說的虛構的謊言。因此,上帝必定會追究這種人的罪(參考耶利米書十四:15)。即使哈拿尼雅原本是先知,但卻利用上帝的名欺騙人民,這等於是濫用上帝的名,是很可惡的行為。先知耶利米很清楚告訴哈拿尼雅說,上帝要「要消滅」他,且時間就是在「今年內」,這比他冒用上帝的名宣告說「兩年內」的時間還要短,這說明了他連想要看到「和平」、猶大人民被釋放的日子都沒有機會。原因是他的話讓猶大人民不聽從上帝的先知耶利米傳遞的信息。果然,就在「那一年七月,哈拿尼雅死了。」這句話正好應驗了先知耶利米的預言,這也表示先知耶利米才是真正的先知。
13.第廿九章:
這章雖然並未說明先知耶利米是在甚麼時代的背景下,寫了這封給他的同胞的信。但從整章的內容看出這封信應該是與第廿七至廿八章的時代背景相同,都是在猶大王西底家執政的第四年,也就是主前594年的時候。信是寫給那些在主前597年時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擄去的同胞,包括了先知、祭司、長老,和其他的人。唯一不同的是第廿七、廿八這兩章,是先知耶利米針對在耶路撒冷的同胞講的話,而第廿九章則是寫信給那些被擄到巴比倫去的同胞和宗教領袖們。主要目的是勸他們不要再心存叛亂,而要順服巴比倫的統治,這樣就可以在巴比倫好好生存下去。
這章可以分成兩大部分來看,其一是第1至23節,這是對那些被擄的以色列同胞說的;其二是第24至32節,說到有一位名叫示瑪雅的人,寫信給那留在耶路撒冷的領袖祭司西番雅,要他譴責先知耶利米。原因是先知耶利米寫信給那些被擄到巴比倫去的同胞們,告訴他們要好好地在巴比倫生活下去,因為他們返回故鄉的日子並不像哈拿尼雅所說的只有短短的兩年,而是長達七十年的時間。當祭司將示瑪雅這封信拿給先知耶利米看之後,先知耶利米就很清楚指出示瑪雅根本就不是先知,同時也預言示瑪雅將會受到上帝嚴厲懲罰。這都可以看出在一個不安定的時代,社會中總是會出現許多擾亂人心安寧的話語,且是假冒上帝之名傳講錯誤的信息。過去如此,今天也是一樣。
14.第廿九章1至14節:
這段經文很清楚看出,先知耶利米寫信給被擄到巴比倫去的猶大人民,包括所有猶太人社會領袖在內。要他們把心安定下來,好好地在巴比倫過生活,繁延下一代。這正好在表示被擄的猶大以色列人民並不會在近期內返鄉回故土。他所寫的信帶去給被擄的以色列同胞最大的盼望,就是經過七十年後,上帝將會親手帶領他們返回故鄉,讓他們有能力重整家園。
第1至3節,這三節是介紹先知耶利米寫這封信的背景。包括收信的對象就是那些被擄到巴比倫去的猶大人民,其中有「祭司、先知、長老,和其他」社會菁英。這裡所說的「長老」,在《中文和合本》用「生存的長老」,可能是在主前595年的時候,有長老因為帶頭叛亂而被弭平,帶頭的長老已經被處以死刑,其餘的都被擄,因此用「生存的長老」這句子。先知耶利米寫這封信的時間是在主前594年,也就是「約雅斤王、王太后、宮廷官員」等被「放逐離開耶路撒冷」。先知耶利米的這封信是託「猶大王西底家派了沙番的兒子以利亞薩和希勒家的兒子基瑪利到巴比倫見尼布甲尼撒王」帶去的。
第4至5節,從這節開始直到第9節,是此信的第一段落。
在這兩節中,先知耶利米要被擄的同胞們在巴比倫「建造房屋,定居下來,要耕種,吃田裡的土產」。這句話有兩種含意:一是將這句話用來對照先知耶利米被呼召時,上帝給他的使命是「重建,和種植的工作」(參考耶利米書一:10),這樣可以想像得出猶大的以色列人民被擄到巴比倫去,其實就是上帝對這個悖逆子民一種重新改造的方式,要讓他們完全從那腐敗、背棄上帝之約的境況中拔出,重新栽種他們。二是在表示他們將不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返回故鄉,而是會經歷一段長達七十年的時間(參考廿五12、廿九:10)。因此,他們必須真的依照先知耶利米的話去做,等到返鄉時間來到,就不至於空手而回。
第6節,這節說到一個很重要的認識,就是上帝要讓他們在被擄的巴比倫之地,延續生命,且是代代延續下去。在這裡說他們的「兒女也要結婚,生兒育女」,使他們「在那地方繁殖起來,人口增多,不減少」,這樣的句子所代表的就是賜福。表面上看起來,被擄到巴比倫去是慘痛的經驗,也是件非常痛苦的事,但是,即使是上帝的懲罰,也將因為這樣的懲罰帶來另一方面的賜福,就是他們不會被消滅,整個民族還是會繼續生長、茁壯。因為有上帝的賜福,才能獲得生命力而使生命延續下去。
第7節,這節很重要,說要這些被擄去巴比倫的猶大人民,必須為巴比倫「城市謀福利」,並且還要為「它們的繁榮」向上帝祈求。原因是這些城市的「繁榮」,他們也會跟著繁榮。這裡的所謂「繁榮」,含有一個意思就是「平安」。
第8至9節,這兩節再次看到先知耶利米再次提出警告,在那些被擄的人當中,仍然有假先知繼續在利用「占卜未來」傳達錯誤的信息,他要大家千萬不要再聽信這些人所說的預言,因為他們只會「欺騙」人民。
第10至11節,這節可參考第廿五章12節。先知耶利米說上帝要在經過「七十年」時實踐祂的「諾言」,這諾言就是祂給予自己子民的應許,就是帶他們返回故鄉。這是上帝的計畫,不是一般人能夠了解。這裡說上帝的「計劃不是災難,而是繁榮;我要使你們有光明的前程」這句話,正好說明了上帝要進行祂拯救的工作,不是一般人可以明瞭,這句話也同時回應了前面所說的,猶大人民被擄到巴比倫去並非是災難,反而是整個以色列民族重新再造的機會,上帝是透過這種嚴厲懲罰的方式來改造一個民族。
第12至14節,這三節表示上帝將會和猶大人民重新和好。當他們向上帝呼求時,上帝「要回答」他們。但這前提是被擄去當奴隸的猶大以色列人民有了懺悔之心,上帝才會垂聽他們的禱告,這與過去他們還沒有亡國被擄之前,上帝拒絕聽他們的祈禱(參考七:16、十一:14、十四:11-12),情形已經完全不同。上帝不但應許要垂聽他們祈禱的聲音,如果他們「一心尋找」,上帝向他們「保證」一定也會讓他們可以「找得到」。所謂「一心尋找」,意思是指專一順服與他們立約的上帝。而且上帝應許一定會帶領他們「返鄉重整家園」,而且不僅是從巴比倫帶領他們回去,也要「從放逐」他們去的「各國各地」把他們再次重新「集合起來」,帶領他們都回到「被擄離開的故土」。而非常重要的,是這些會被領回故鄉的對象,就不只是猶大人民而已,表示所有以色列人民都有。
15.第廿九章15至23節:
這段經文很清楚地說明先知耶利米再次針對那些被擄在巴比倫當中的假先知,提出嚴厲警告的信息,先知耶利米說這些傳遞假信息的人,都將會遭遇到上帝嚴厲的懲罰。誰聽從他們的話,誰就連帶遭殃。
第15節,這節提到上帝在巴比倫為以色列人民「興起了先知」,其實,這種先知就如同第8節所提起的,是假先知,不是真正的先知。因為上帝並沒有向他們啟示祂的信息。
第16至20節,這段經文談剛被巴比倫按立的西底家王,以及沒有被擄去巴比倫當奴隸的猶大人民知道,不用因此高興,上帝對這些人的懲罰,並不會比被擄去巴比倫的人還要輕,而是更重。上帝懲罰的方式,包括了「戰爭、饑荒,和瘟疫」,而這三樣都是先知耶利米一再提起上帝懲罰的警語。這些人一樣會被擄、被別人統治,無論在哪裡,他們將會受到「詛咒」,看見他們的人會「驚駭,唾棄,辱罵」他們。原因就是他們不聽從上帝的僕人先知傳出來的信息(參考七:25、十一:7-8、廿五:4-7)。他們總是喜歡聽從那些假先知的話(參考十四:16、廿二:25-26)。因此,先知耶利米再次提出呼籲,要這些在巴比倫當奴隸的同胞「留心聽」他的話。
第21至22節,這裡提到兩個假先知的名字。其一是「哥賴雅的兒子亞哈」,另一位是「瑪西雅的兒子西底家」,這兩人也都一起被擄到巴比倫去當俘虜,但他們都是假冒上帝的名傳信息的假先知。上帝的懲罰是讓他們當著猶大人民「面前」,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用火把他們兩人「活活燒死」。
後來,以色列人民在詛咒別人的時候,都會說:「願上主對付你,像他對付被巴比倫王活活燒死的西底家和亞哈一樣。」這句話的意思是指會死得很痛苦、很悽慘。
第23節,這節說出這兩位假先知所行惡劣的行為。包括有「跟鄰人的妻子通姦」,這句話有兩種意思,一是指去拜迦南人在拜的偶像神明(參考耶利米書五:7-8),另一是指他們在道德行為規範上,沒有嚴守上帝的誡命,犯了姦淫罪。再者,他們「又冒上帝的名撒謊」,表示他們一面去做不該做的事,另一面又冒用上帝的名,褻瀆上帝的神聖,這是很不能原諒的行為。上帝當然清楚「知道」,也要「親自指控」他們的罪。
16.第廿九章24至32節:
這段經文是繼續指出假先知示瑪雅,想要透過祭司西番雅威脅先知耶利米。但先知耶利米不但沒有因此就噤若寒蟬,不敢出聲,而是隨即傳出上帝將懲罰示瑪雅的信息。
第24至25節,「尼希蘭人示瑪雅」,他是跟先知以西結同時期被擄到巴比倫去的,也是第8節所提起的假先知之一。他冒用上帝的名寫信給耶路撒冷「瑪西雅的兒子西番雅祭司和所有其他祭司們,以及耶路撒冷所有的人民」,這樣的信,等於是一封公開譴責先知耶利米的信。
第26至28節,這段經文內容是記載示瑪雅所寫的信:
他以上帝的名下命令,要任命西番雅取代「耶何耶大」當耶路撒冷的大祭司,而且這封信也同時寄給「所有其他的祭司們,以及耶路撒冷所有的人民」,這樣,等於是冒用上帝的名撤換耶何耶大。再者,他說出要撤換耶何耶大的理由,就是認為耶何耶大沒有「盡責任」將先知耶利米逮捕入獄,因此,已經不能勝任大祭司的職分了。他要祭司西番雅去接替大祭司的職分。他認為先知耶利米是個「狂人」,因此,他要西番雅在接替大祭司之後,將先知耶利米逮捕起來,不但這樣,還要用「鐵枷套在他的脖子上」。理由是先知耶利米曾寫信給被擄在巴比倫的猶大人民,說他們「流亡的時間會很長」(參考第10節),就是指「七十年」,且要他們在巴比倫「建造房屋,定居來,也要耕種,吃田裡的土產」(參考第5節)。
他認為先知耶利米不但沒有講安慰、鼓舞的話,反而講這種會帶給人民恐慌、不安的信息。因為,他在國家動亂的時候,沒有幫助民心的穩定,反而鼓勵人民在巴比倫當奴隸安定下來,這對當時被擄在巴比倫的猶大人民來說,確實是很痛苦的信息,因為必定有很多人失去了信心。
從這裡也可看出當時被擄到巴比倫的以色列人民中,假先知並沒有因此而消失,相反的,他們依然是寄生在苦難的人民當中。
第29至32節,「祭司西番雅」將收到的信讀給先知耶利米聽。先知耶利米就將他從上帝那裡得到啟示,再次寫信給在巴比倫俘虜營的以色列同胞。在信內,他清楚指出示瑪雅是個假先知,因為上帝並沒有「差派他,他卻自封為先知」,就像示瑪雅認為先知耶利米是「自封為先知」一樣。因此,上帝要嚴厲懲罰這種冒用上帝的名字的假先知。先知耶利米並且傳出上帝的懲罰方式如下:
一是上帝要「懲罰示瑪雅和他的子子孫孫」,這表示示瑪雅此後不會再出現。
二是和前一位假先知哈拿尼雅所受的懲罰相同,就是「不能活著看見」上帝釋放了猶大人民的奇妙作為。換句話也在暗示著示瑪雅將會很快就去世。
三是上帝認為示瑪雅的信息是假的,是在「鼓動」猶大人民「背叛」上帝,並沒有為上帝的子民帶來真正的幸福。
17.第三十章:
耶利米書從第三十章起到第三十三章止,這四章也被稱為是「安慰的書信」,原因這四章都是說到被擄到外國去當奴隸的以色列民族(註:這是包括在主前721年被亞述帝國滅亡的北國以色列人民在內,以及在第二次亡國後的南國猶大人民),將會重返故鄉重建家園。
這四章的內容和前面第廿五至廿九章所提起的亡國預言,剛好成為一個鮮明的對照;前面第廿五至廿九章都說到亡國的情況,或是要猶大人民好好地在異邦生活下去。而在這四章裡則是說上帝將會帶領他們重返故鄉重建家園。這種重返家園的信息為被擄的以色列民族確實帶來一股新的盼望,不像前面幾章那麼沉悶、哀痛。
在這四章中兩個重要的信仰課題;其一是解釋上帝懲罰祂自己的選民的原因;其二是讓上帝的選民看到新的應許將會為他們帶來新的秩序,和新的約。
18.第三十章1至11節:
這段經文非常清楚地指出上帝對祂子民的應許,就是上帝要實踐祂對自己子民的諾言,要進行祂拯救的工作,要將套在全以色列人民身上的枷鎖折斷,使他們脫離巴比倫帝國的箝制,能夠自由地返回故鄉,重建家園。
第1至3節,上帝再次透過先知耶利米傳出祂拯救的信息。這裡說上帝要先知耶利米將祂「說過的一切話都寫在書上」。類似這樣的話再次出現在第三十六章2節,且是更詳細,時間範圍更廣闊,要從約西亞王宗教改革時代到一直到即將亡國的西底家王,上帝要先知耶利米把祂在這段時間內所說的話全部都記錄下來。記載這些都有一個重要用意,就是要使下一代的子孫知道這代所發生的各種事蹟。上帝說「時候將到」,祂要讓自己的子民「回歸故土,重整家園」,也就是上帝「賜給他們祖先的土地」,他們將會「重新擁有」。
第4至5節,「上主對以色列和猶大人民說」,祂聽見「戰慄的聲音」,這表示「恐懼」,不「平安」,這是指發生了戰爭,且廝殺的非常厲害。
第6至7節,這兩節用婦女臨產前那種陣痛的樣式來形容男人在戰爭中的苦楚,因為戰敗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恐懼與不安,也是戰敗者最為「痛苦的時候」。但要注意的是,這種戰爭是上帝發起的,因為祂正在進行拯救自己子民的工作。因此,誰敢抵擋上帝拯救自己子民的工作,誰就會遇到極大的痛苦。而在戰爭的痛苦中,上帝的子民仍將可以倖存下去。無論際遇多麼大的痛苦,上帝並沒有離棄他們,相反的,上帝會與他們同在,保護他們,使他們在苦難中有生機。
第8至9節,這裡說上帝拯救的「那一天」來到,就是上帝透過先知耶利米所說的,以色列民族被擄到巴比倫七十年期滿時間來到的「那一天」,上帝「要折斷套在他們脖子上的軛,斬斷鎖住他們的鐵鍊」,這是在回應第廿七、廿八兩章先知耶利米用象徵性的方式,套在脖子上的「軛」,形容、象徵著猶大人民會被巴比倫帝國俘虜去當奴隸的記號。但如今,上帝要在那即將來臨的日子裡,要將那「軛」,和箝制他們行動有如囚犯一樣的「鐵鍊」統統都打斷,要使他們得到自由,他們將「不再作外國人的奴隸」(參考詩篇二:3)。上帝的子民會清楚知道,要「事奉」上帝,且會順服上帝揀選出來的君王,帶領他們敬奉上帝,聽從上帝的旨意和命令。
第10至11節,這兩節再次出現在第四十六章27至28節。第10節也可參考以賽亞書第四十三章5至7節。上帝要以色列和猶大的子民「不用害怕」、「不要驚惶」,因為當上帝施行祂奇妙的拯救工作時,也是祂在進行審判的時刻,必定會有大災難降臨,帶來人們恐慌和不安。因此,這裡要以色列和猶大的子民不要害怕、驚惶。上帝必定會和他們同在,要「拯救他們」,並把那些統治他們的族群驅逐出他們居住的土地。
19.第三十章12至17節:
這段詩歌可清楚地看到一個重要的事實,就是以色列民族的苦難是有原因,不是平白受苦的,而是因為他們「罪孽深重」、「過犯纍纍」的緣故,上帝才用外族人來懲罰他們,而這也是一種「治療」的方式,是使這些以色列民族的傷痕得以痊癒的一種方法。更重要的,先知耶利米的這種信息在表明:上帝要以色列人民不要再為他們過去的創傷哭訴。因為那些創傷是他們應該承受的。重要的,是他們要先行反省、悔改。
第12至13節,這兩節說出上帝子民犯罪嚴重而引起上帝忿怒的懲罰(參考耶利米書十四:17),已經「沒有人」能夠「替他們裹傷」,也「沒有藥可治好他們」(參考十五:18,何西阿書五:13)),只有上帝才能醫治他們(參考何西阿書六:1)。
第14至15節,這裡用「情郎」一詞來表示上帝的子民去拜偶像(參考何西阿書二:5-7),另外也是隱喻著他們在政治上和外國訂定軍事合作的盟友,卻不知道要尋求上帝的幫助。這裡也說到上帝「殘酷地懲罰」作為醫治的方式。原因是以色列人民已經是「罪孽深重」、「過犯纍纍」,這表示像無藥可救治的病患一樣。換句話說,上帝的子民必須先清楚,他們受苦,是因為他們自己招來的懲罰,不能怪別人(參考十三:22)。
第16節,這節說到上帝伸出祂拯救的手,要施行審判和報復的工作。原因是這些俘虜以色列民族去當奴隸的大國,以為自己的軍隊非常勇武,且擁有精良的軍武裝備。他們忘記那是出自上帝的旨意,讓他們強盛壯大,但他們卻拒絕聽從上帝的旨意,而且還囂張到想要取代上帝(參考以賽亞書十四:14),他們忘了上帝才是真正的主宰。因此,上帝要對他們進行審判,這也是要讓他們知道上帝才是他們的主。
第17節,這些強國都在嗤笑說「錫安」已經「被人遺棄,沒有人關心」,但這些強國都忘記,上帝一直記念著自己的子民和聖城荒廢的情況。因此,祂一定會出手「醫治」,要使錫安的子民「康復」起來。
20.第三十章18至24節:
這是一段應許的詩歌,是上帝對以色列民族重新「建立新約」的讚美詩。這段詩歌是甚麼時候寫成的,已經很難考據。
第18節,這節說上帝要讓祂的子民「回鄉重整家園」,祂要用「慈愛」對待他們,幫助他們「重建耶路撒冷」,並且要「在原址重新修造宮殿」,這些都在表示返鄉之後的以色列人民,將會成為一個新的國家,有自己的國王治理。
第19至20節,這節說到這些重返家園的上帝子民,將會「繁盛」起來,而且他們的「人口增加」,這很清楚在表示他們將會生活在一個毫無恐懼的太平社會之中,而且上帝要「恢復他們的尊嚴,不再受侮辱」,成為一個自由的國家,不再被外國人統治、管轄。是一個有「主權」的國家,那些「壓迫」過他們的人,都將受到上帝的「懲罰」。
第21至22節,「他們將由自己的人統治;他們領袖出自本族。」這是全體以色列人民最盼望的事。因為打從主前721年北國以色列亡國,以及主前586年南國猶大亡國之後,他們就是生活在外族人統治之下。因此,有屬於自己的君王,不再是外國的附庸,不再由外國人統治他們,這可說是他們心中最大的期盼。不但這樣,上帝還要重新與以色列民族立約,上帝要承認他們就是祂的子民,而祂就是他們的上帝。
第23至24節,這兩節是重複第廿三章19至20節的經文。
這裡是在提醒那些仍不肯悔改的人,將會使上帝持續發出烈怒。當上帝的「計劃」完成時,也就是應許和平的日子出現時,這時人才會明白上帝的慈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