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421期

耶利米書第十七章至第廿三章32節
1.第十七章:
這是很特別的一章,提起有關守安息日的問題,而且是一再重複這個問題,可看出先知耶利米的認知中,一再提醒一個信仰的中心態度:遵守安息日,就是在實行與上帝之約。
為甚麼遵守安息日對以色列民族是那麼重要?而且是和他們生命的生存以及國家的存亡有關?這跟上帝所頒佈的誡命有密切關係。有關十誡第四誡論及守安息日的規律有兩主要的背景:一是和上帝的創造有關。在出埃及記第二十章的記載守安息日的誡命,是因為上帝在創造時,在第七天就休息了,並且設定這一天為聖日。因此,要求所有的以色列民族代代子孫都必須遵守這安息日,因為這是上帝賜福的日子(出埃及記二十:8-11,創世記二:2-3)。另一背景和出埃及的經驗有絕對的關係。在申命記第五章15節提到守安息日的主要原因,是為了要紀念上帝用大能大力的手帶領他們出埃及。不論是從創造的背景來看,或是從出埃及的歷史經歷來看,都和生命的存亡有關。要求以色列人民守安息日也是在提醒他們絕對不可以忘記拯救的恩典,並且要用真誠的態度回應上帝拯救的愛。
因此,先知耶利米多次呼籲自己的同胞要記得遵守安息日的時候,便在表示以色列人民忘了帶領他們出埃及的生命主宰--耶和華上帝。先知耶利米希望他們能緊緊記住拯救的主耶和華上帝,而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態度,就是從遵守安息日開始。
2.第十七章1至18節:
這段經文很清楚地說到以色列人民之所以後來會亡國,且被巴比倫帝國俘虜去當奴隸,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去敬拜虛假的偶像神明,引起耶和華上帝的憤怒。這點也是整本耶利米書的中心信息之一。
第1節,先知耶利米傳遞上帝的信息,說上帝要他用「鐵筆寫的」、「鑽石針刻」等記下猶大人民犯罪的情形,這表示他們的罪非常確切,無法抵賴。且是紀錄在他們獻祭拜偶像的地方。
第2至4節,這兩節述說猶大人民拜偶像的普遍和嚴重性,簡直是隨處可見(參考耶利米書二:20),多到有如塞滿了整個居住的生活環境一樣(參考十六:18)。到處都可看見拜「女神亞舍拉」的祭壇和神柱。因此上帝要懲罰他們,讓「敵人掠奪」他們,打敗他們,搶奪他們所擁有的一切。更嚴重的是上帝要讓他們被擄離開上帝賞賜給他們代代居住的土地,被「流放到陌生地方作敵人的奴隸」,這是因為上帝無法原諒以色列人民所犯的罪行,祂的怒火一直在「燃燒」著。
第5至13節是一首詩歌,這首詩歌可分成兩個段落,一是第5至8節,可說是對詩篇第一篇的詮釋。詩篇第一篇是用「好人」和「壞人」為對比,這裡是用信賴世人,和信靠上帝的人作對比。然後是第9至13節,這段詩歌說明上帝懲罰悖逆的子民時,絕對罪證確鑿。這段詩歌特別提到上帝對人內心的鑒察,是他懲罰人的憑據。
第5至6節,這兩節是提到倚靠世人力量的人最後會像栽種在「沙漠中的灌木,長在乾旱的曠野,長在荒蕪的鹽地」一般,面臨枯萎的結果。就像失去了上帝看顧、保守的人,受到詛咒一般,生命不會「有幸福」。
第5節提到信靠世人的力量,這裡第7節說「專心信靠」上帝的人,是「多麼幸福」,剛好和第6節的「不可能有幸福」成對比。而這裡的「幸福」,跟源源不斷的水湧出來有關,也可以解釋成「富裕」之意。
第7至8節,這兩節相對於第5至6節的詩歌。
第8節的「樹根伸入水中」和第6節的「長在乾旱的曠野」、「荒蕪的鹽地」成明顯對比。「伸入水中」,也表示非常堅固,不會動搖,生命力很強。而「樹葉常青,不斷結出果子」,這樣的詩句就像詩篇第一篇所描述的,栽種在水邊的果樹,按照季節結果子,樹葉永不會凋零。
第9至10節,「人心比甚麼都詭詐」、「腐敗」,一般人無法「測透」別人的內心意念,但上帝卻是看人內心的意念而作判斷(參考撒母記上十六:7);上帝不僅是「察驗人的肺腑」,而且還會依照人的行為來「報應」(參考耶利米書十一:20)。
第11節,這節的句子很可能是取材自古老的箴言(參考箴言廿三:5)。有的人是「以不正當手段發財」,但這樣的人,就算擁有許多財富,也是枉然,因為那就像「一隻鳥孵不是自己下的蛋」一樣,如同俗語所說的「無採工」,也可說是個「傻瓜」。
第12節,這裡提到「聖殿像燦爛的寶座」,這是因為聖殿的至聖所內有上帝的約櫃,表明因為有上帝同在,才使聖殿成為眾人嚮往敬拜的聖地,也因此使聖殿擁有上帝同在的「燦爛」光芒。這是早在大衛時代就已經選定了地點,由所羅門王建造起來。
第13節,先知耶利米很清楚再次表白說上帝是「以色列的希望」,這句話在第十四章8節a句、22節c句都特別強調是「唯一的希望」,因為這位上帝是帶領他們祖先走出埃及的全能者,也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因此,離開這位獨一的真神,只會使人「蒙羞」,一點幫助也沒有。
第14節,這節可參考第十五章18節。
先知耶利米以身體的痛苦的樣式來表達內心的苦悶,他祈求上帝「醫治」,並不是他肉體上真的生病,而是一種心靈上的痛苦,唯有上帝才能使他得到安慰。他希望上帝能幫助他減輕痛苦,這樣他就可以「頌讚」上帝。
第15節,這節可參考第二十章8節。
這節可清楚可看出先知耶利米內心會苦悶的原因,就是他傳遞上帝「警告」的信息給猶大同胞,但他的同胞顯然並不領受,甚至用很鄙視的話語回應他說,就讓上帝的懲罰「實行吧」,其實,他們也是在暗指先知耶利米是假先知(參考耶利米書十八:18),他所傳遞的信息根本就不會實現。
第16節,這節是先知耶利米在向上帝告白,他是一再為以色列同胞向上帝祈求,希望他的同胞能避免「苦難」,也從沒有要上帝「降災禍在他們身上」。這也在表示他的同胞中有人謠傳說他總是說詛咒同胞的話,其實並沒有。
第17至18節,這兩節可看出先知耶利米已經遭遇到的恐嚇、威脅(參考十五:15)。因此,他再次向上帝呼求,成為他「遭難時惟一的避難所」。他深深知道,任何地方都不安全,除非有上帝的庇護。他祈求上帝嚴厲懲罰那些威脅「迫害」他的人,這些人就是使上帝僕人「驚慌」害怕、受到羞辱的惡徒。
3.第十七章19至27節:
這是一段討論有關守安息日的教訓;先知耶利米在這段教導中多次用重複的句子,主要目的是在提醒他的同胞注意守安息日的重要性。因為守安息日就是在信守與上帝之間的約的關係(參考出埃及記三十一:12-17,以西結書二十:12)。因此,若是忘了守安息日,就是在表明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已經出現嚴重的問題。
再者,多次重複的句子,也是在表示先知耶利米傳講這個信息,並不是只有一次,而是多次傳遞此信息,但他的猶太同胞都不接受。
第19節,這裡提到耶路撒冷城的「人民門」,聖經中僅在此處出現。這門很可能是指「便雅憫之門」,是指耶路撒冷城北面城牆的一個城門。上帝要先知耶利米不僅要到「人民門」去,也要到「各城門口」,去傳遞上帝的「信息」,意思是只要有人進出的地方,他都要去傳遞上帝的信息。
第20節,上帝要先知耶利米不僅是要對「君王和人民」傳這信息,也要對「所有進出耶路撒冷這些城門的居民」傳這消息,且要大家都「留心聽」上帝的信息。
第21至22節,這兩節都是在強調「不可在安息日搬運東西」。要注意這裡所用的「不可」,都是用非常強硬的字。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前置句,就是「如果他們愛惜生命」,就要「遵行」上帝給他們祖先的「誡命」,換句話說,不要命的,可以不聽。想要保存生命的,一定要注意聽這警告。要他們絕對不可以在安息日「搬運東西」,意思就是不可在安息日做生意。
第23節,但從他們祖先開始就對安息日的事漠不關心,因此,對這種警告「不但不理會,反而頑固」,才會導致國家滅亡(參考尼希米記十三:15-18)。
第24節,上帝要先知耶利米告訴猶大同胞,一定要「服從」上帝的話,「必須守安息日為聖日」,因為這日子是分別出來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日子,屬於上帝的時間。人若不遵守安息日為聖,就是侵犯屬於上帝的時間,等於是藐視上帝。
第25至26節,這兩節都是強調遵守安息日會帶來福氣,表明的意義是:會遵守安息日的人,他的心中有上帝,知道上帝的神聖。這樣的國家、人民,一定會得到上帝賞賜給他們的福氣,有安定的生活,國家也會持續繁榮下去。更重要的是,耶路撒冷「聖殿」會繼續成為萬民敬拜的中心。
第27節,相對於第25至26節,若是沒有遵守安息日為聖日,耶路撒冷的城門將會被上帝「燒毀」,包括君王居住的「宮殿」都會一併被「火燄吞滅」,這很清楚在表示國家將會滅亡。
4.第十八章:
從這章開始到第二十章,這三章都是跟猶大亡國後,猶大人民被俘虜去巴比倫當奴隸有關。時間是在主前605年,在約西亞王執政的末期時候,因為猶大王約西亞可能為了要在亞述和埃及之間的衝突中,取得獨立地位,而發動與埃及的戰爭。當時因為埃及王尼哥二世帶著軍隊要去幼發拉底河上游的迦基米施支援亞述,想從巴比倫帝國的手中搶回哈蘭這塊土地。約西亞則想從中阻擾埃及這次的援軍行動。結果這次軍事行動不但失敗,他自己也在這次的軍事行動中喪生。他的死(參考列王紀下廿三:29-30),不但使進行中的宗教改革停頓,也使原本獨立的猶大國,讓埃及找到併吞的藉口。在約西亞王死後,才繼任三個月的約哈斯王被埃及廢除,並被押解到埃及去當人質,埃及還向猶大求償賠款三千四百公斤的銀子,和三十四公斤的金子(參考列王紀下廿三:31-35),使猶大從此變成了埃及的附庸國。
在這三章中,先知耶利米是以在陶匠家裡學習捏陶作比喻,傳達上帝的信息。陶器,這是一般家庭生活中必備的器具,進步的社會不僅是用之作生活器具,更進一步將之當作藝術欣賞。他用當時在中東地帶甚為普遍的捏陶之家庭生活作題材,傳遞上帝的信息。但也從這裡看到當時的猶大同胞並不喜愛先知耶利米所傳講的上帝信息,甚至想盡辦法要阻擾他繼續傳講下去。
5.第十八章1至17節:
在這段經文中,先知耶利米到一位陶匠家裡去,從看到陶匠捏陶的景象來述說上帝的主權,就如同陶匠對自己手中的陶土之主權一樣。先知耶利米用陶匠的工作狀況來作比喻,說出上帝給他的啟示:陶匠可以隨心所欲依照自己的意思來捏造他所需要的作品。上帝就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祂就像一個陶匠,可以依照自己的需要造陶器。換句話說,上帝對祂所揀選的子民有絕對的主權,就像一個陶匠拿在手上的陶土一樣有絕對的主權。
另外在第13至17節是一首詩歌,用的方式有如法庭在開辯論庭一樣。這首詩歌是進一步在詮釋第12節所提起的,猶大人民拒絕上帝的勸勉,執意要去拜偶像神明,過著邪惡的生活。這段詩歌也可參考耶利米書第二章11至13節。
第1至2節,這裡並沒有指明這位「陶匠」是誰,但可以確知的是這陶匠居所離「欣嫩子谷」(參考耶利米書十九:2)應該不遠。上帝要先知到陶匠的家裡,祂要在那裡「交代他」傳給猶大人民的話語。
第3至4節,先知耶利米聽從上帝的指示「到陶匠家去」。他看到陶匠若是「所捏的黏土不完美」,就重新再來,改捏成「別的器皿」。
第5至6節,上帝在這裡用陶匠對陶土的主權,來表示祂對自己的選民「以色列人」(特別是指猶大人民),有絕對的主權,因為以色列民族就像祂「手中」的「黏土」一樣,祂可以隨著意思去捏出想要的形狀。
第7至10節,這段經文進一步宣佈一個國家、民族,上帝都有絕對的主權,因為所有的生命都是來自上帝賞賜的。因此,「無論甚麼時候」,上帝看見如同陶土一樣,沒有完美、有缺點,就會「剷除」、「破壞」、「摧毀」,重新「栽培」、「建立」。同樣的,任何一個人,或是國家,只要知道「離棄罪惡」,上帝就會「回心轉意,不降災難」在那人或國家。因為上帝是充滿憐憫、仁慈的生命之主(參考詩篇一○三:9,約拿書四:2)。而設若上帝原本決定「栽培」、「建立」的人或國家不「服從」祂的旨意,反而「專做壞事」,上帝也會「改變心意」,「取消」計畫。
第11節,從第7至10節所說的不限定對象,到第11節指出明確對象就是「猶大和耶路撒冷」的人民。因為他們屢勸不聽,因此,這裡說上帝決定有「計畫」地「打擊他們,除非他們願意改正過來。
第12節,從這節可看到猶大和耶路撒冷的人仍然拒絕「改過」,他們還是像過去一樣「要隨心所欲,順著自己頑固的本性作惡」。這種態度已充分顯示出猶大人民墮落的程度,是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了。
第13節,上帝在這裡指控猶大人做了「非常可惡的事」,這是指離棄上帝,去拜偶像神明,不但如此,如同第二章11所指出的,他們還將上帝賞賜給他們的榮耀,說是這些偶像神明賞賜給他們的,就像耶利米書第四十四章17至18節所提起的,他們認為過去吃得飽、穿得好,能夠享福都是偶像神明所賜的,這種說詞就是忘恩負義,讓上帝無法容忍。
第14至15節,上帝用「黎巴嫩山巖上的積雪」是否有過融化,以及「山上清涼的澗水」有否乾涸過來述說上帝這麼疼愛他們,可是猶大人民卻將上帝這樣大的恩典「忘記了」。若不是上帝這麼疼愛他們,使他們的水源永不欠缺,他們早就因為乾旱造成飢荒,生命陷入貧困中了。結果猶大人民還是不懷念感恩,卻去「向偶像燒香」,走向那「沒有路標的小徑」,迷失生命的方向,走向滅亡之路。
第16至17節,上帝譴責猶大人民「把這塊土地變成恐怖的地方」,而這原本是上帝賞賜給他們的肥沃、流奶與蜜的土地。但現在都改變了,連路過的人都會「驚駭搖頭」,不敢置信。因為上帝決定懲罰悖逆的猶大人民,「在敵人面前驅散」他們,也要「轉身不理他們」,甚至會用炎熱的「東風」吹襲他們,導致他們用來誇耀的五穀作物都無法收成。
6.第十八章18至23節:
這段經文是先知耶利米的獨白,也是他向上帝申訴說猶大人民不但不聽他的勸勉,還準備要殺害他。他懇請上帝伸出嚴厲懲罰的手對付這些拒絕聽從他勸勉,卻又想要害死他的人,不要有憐憫。
這段經文也可參考耶利米書第十一章18至23節、第十二章1至6節、第十五章15至18節等經文,都是先知耶利米在描述那些想殺害他的人,以及他內心的痛苦,因為他的同胞拒絕聽從他傳遞上帝的信息。從耶利米書第三十七至三十八章,也可看到當時那些社會領袖對先知耶利米確實是恨之入骨,他們將他逮捕,並且將他關進一枯乾的古井裡。
不過,從這段告白的經文中,可發現跟先知耶利米的原本態度似乎配合不起來。在第十一章20節,先知耶利米是將他自己的「案情」交託給上帝去處理,並且確信上帝是鑒察人內心意念的上帝,會知道誰的內心險惡。而在第十七章16至18節中,先知耶利米雖然曾祈禱上帝給他的敵人「受辱」、「恐懼」、「遭遇災難」、「徹底毀滅他們」,但是措辭也都不像這裡激烈。
第18節,這節是那些反對先知耶利米的以色列人民表示出來的態度。這節很清楚指出反對先知耶利米的,包括當時的宗教領袖「祭司」、「先知」,也包括了「智者」在內。其實就是因為他們帶頭作惡(參考耶米書六:13、八:10),人民才拒絕先知耶利米的信息,因此,當先知耶利米又出來傳達上帝的信息時,他們的反應就是馬上聯合起來要攻擊先知耶利米。他們宣告不需要先知耶利米的信息,因為他們認為有「祭司教導」,也有「先知傳達上帝的信息」,而這些他們喜歡的先知都跟先知耶利米傳達的信息不一樣,但他們並不喜歡先知耶利米的;他們認為有「智者輔導」他們,這些智者可能是指族中的長老,他們平常指導人民守社會秩序、遵循傳統道德規律,在猶太人的社會中頗受尊敬。說白了,他們拒絕上帝的僕人先知耶利米。
第19節至23節,這段經文是先知耶利米向上帝祈禱的禱詞。他向上帝提出為甚麼「良善應得惡報」?他說那些想要害他的人「挖陷阱要害」他,而這些陷害的計謀都是經過了設計。他過去曾替猶大人民向上帝祈求寬恕、赦免他們,但現在他要改變,他祈求上帝用「餓死」、「戰死」、「瘟疫」等這三項來懲罰猶大人民。他祈求上帝「不要饒恕」、「不要赦免」,因為這些人想要陷害他。
7.第十九章:
先知們經常會用象徵性的動作,作為傳遞上帝信息的方式,例如先知以西結就曾吃下一卷書卷,書卷就是代表上帝的話語(參考以西結書三:1-3)。現在上帝要先知耶利米去買一個陶器瓶子,然後將這瓶子打碎(參考耶利米書十九:1-10),用此來象徵猶大和耶路撒冷將會像這破碎的瓶子一樣,遭遇到毀滅的結果(參考耶利米書十九:11-15)。瓶子,這表示已經捏好成形,並經過了土窯燒製定型的器具,摔破成碎片,就不能重新再製,只能當作廢物丟棄,讓人踐踏而已。
第1至2節,這裡提到「民間的長老和年長的祭司」,前者是主管民間事務,後者是管理宗教事務。在猶大人民社會中,這兩種人都具有相當的社群決策之力。上帝要先知耶利米去買「一個陶器瓶子」帶著這兩種社會代表到耶路撒冷城外的「欣嫩子谷」,然後上帝要藉著先知耶利米手上的瓶子宣告信息。
這裡的「碎陶門」,是指破碎的瓦片聚集之處。意思是指陶匠做得不滿意的陶器,或是民眾家裡破碎的陶器物品,都會被拿到這地方來丟棄。
第3節,這節可參考列王紀下第廿一章12節,內容相同。先知耶利米呼籲這些「猶大的君王和耶路撒冷人」,都要「留心聽」上帝的話。因為上帝說「要降大災難在這地方」,這種消息必定會讓聽到的人非常震撼,非常難受、痛苦。
第4至9節,這段經文是指出上帝會降下大災禍,是因為猶大人民「離棄」上帝,去「向別的神明獻祭,污染了這土地」。因為那土地是上帝賞賜的,因此,在上帝賜福的土地上拜偶像神明,就等於是在羞辱上帝一樣。也因為這些領袖們離棄上帝的教導,結果就做出嚴重錯誤的行為,就是「把無辜者的血灑遍這地方」,而這樣的譴責和警語一再出現在先知耶利米的信息中(參考二:34、七:6、廿二:3、17、廿六:15)。現在上帝要「挫敗」「猶大和耶路撒冷人民」,就好像將陶器的瓶子打倒、傾斜,使裡面裝的東西都漏光一樣,使他們從殺害無辜者所掠奪來的,全部流失他去,使他們過去所有的一切都消失殆盡,敵人要來殺光他們,連他們的身體也保不住,因為有「飛鳥走獸」會來吞噬他們的「屍體」,甚至出現必須「吃鄰人的肉」來充飢的悲慘景象。其實,早在北國以色列時代就發生過類似的慘劇(參考列王紀下六:24-29)。
第10節,這節回應了第1節,先知耶利米買了陶器瓶子,走到垃圾場也是墳場的欣嫩子谷,然後在眾人面前將那瓶子打破,表示猶大和耶路撒冷將像那陶器瓶子一樣,被摔壞成碎片,不能再修復、使用。很有可能,他是一面說,一面拿著瓶子敲打擊破。
第11至13節,這段經文是上帝要先知耶利米將祂的信息傳給以色列人民,讓他們知道上帝要消滅他們,耶路撒冷城的「粉碎」,就像先知耶利米手上拿的瓶子被敲碎,「不能修補」一樣的嚴重。上帝將會徹底毀滅這城和人民,因為他們的國家到處都充斥著拜偶像的記號。
第14至15節,這兩節等於再次確認前面所說過,上帝要用最嚴厲的方式懲罰,叫醒以色列人民。這也在表示一個重要的信息:上帝所說的話,一定會應驗。上帝決定這樣嚴厲懲罰他們,是因為他們「頑固不聽從」,即使面臨被滅亡的危險關頭,仍然絲毫沒有願意悔改、認罪,歸向上帝的跡象。
8.第二十章:
這章是先知耶利米的獨白;在第十一章18至23節,第十五章10至21節,第十七章14至18節,第十八章18至23節等經文也都是他獨白,且這些獨白都與他向上帝控訴仇敵想要謀害他的事件,或是與他在哀嘆自己的際遇有關。但第二十章7至18節這段經文中,很清楚顯露出先知耶利米心中的掙扎,並述說出他內心的苦悶、鬱卒。
9.第二十章1至6節:
這段是耶路撒冷聖殿總監巴施戶珥羞辱先知耶利米,以及先知耶利米對巴施戶珥的回應。
第1至2節,這裡提到巴施戶珥祭司負責監管聖殿一切祭祀禮儀的規矩,當然也包括審核言論是否得體之工作。因此,當他聽到先知耶利米又在聖殿傳遞上帝的話後非常生氣,認為先知耶利米所傳說的言論會帶來動盪不安,因此,就出手「歐打」他,並將他「囚禁」在耶路撒冷聖殿「北面的便雅憫門」。他敢「毆打」他,很可能是依據申命記第廿五章2至3節的規定,認為先知耶利米乃是假先知的緣故。
第3節,巴施戶珥只關了先知耶利米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就將他「放了」出來。但先知耶利米隨即回應了巴施戶珥的舉動,就是重新給他一個名字。原來「巴施戶珥」的意思是指「四面富饒」,但先知耶利米說現在這名字要變成一種「四圍恐怖」記號,使巴施戶珥無論到哪裡去,看見他的人都會感受到不安、害怕。
第4至6節,這三節很清楚說出猶大國將面臨巴比倫帝國的侵犯,國家將會將面臨空前的浩劫,不但猶大國會被毀滅,猶大人民若不是「被擄到巴比倫去」當奴隸,就是被「處死」。這等於在告訴巴施戶珥先知耶利米所說的話將會應驗,而這些慘酷的情景他將會「親眼看見」,且他和他全家,以及過去聽信巴施戶珥的人,也都將要被擄到巴比倫,他也會死在那裡,葬在那裡,原因是他過去所說的都是謊言。
10.第二十章7至18節:
這段經文是先知耶利米在向上帝表白他內心的感受,表明從他被上帝呼召之後,受到排斥、羞辱的痛苦,也因此他詛咒自己出生的日子。
第7節,先知耶利米認為自己是被上帝說服去傳講信息,他認為上帝呼召他,但並沒有出手保護他,反而是使他被人們「戲弄」,甚至是「整天把他當作笑柄」看待,讓他感到相當無奈。
第8節,由於猶大同胞並不想聽他傳講的信息,因此,每當他開口傳遞上帝信息後,「總是招惹譏諷、藐視」,意思是將他當作瘋子看待,說他不正常。
第9節,這節可參考耶利米書第五章14節。
因為上帝的話就像一股炭火在他的心中焚燒(參考以賽亞書六:6-7)。心的火熱,逼得先知耶利米全身都不舒服,沒有傳講上帝的信息,就無法忍受這樣的痛苦,「憋不住」上帝要他說的話。
第10至11節,這兩節是相對句型。當許多人都用耳語謠傳他是「恐怖」份子,包括他「知己的朋友都等著」看他「身敗名裂」,這表示先知耶利米已經陷入孤寂。即使是這樣,先知耶利米還是確信上帝會與他「同在」,這也是他雖然面臨這種惡劣環境,依舊繼續傳遞上帝信息之因。因為上帝很清楚向他表明要與他同在(參考一:8、19),使這些想要陷害他、孤立他的人都蒙羞。
第12節,可參考耶利米書第十一章20節。
先知耶利米深信揀選他的上帝是一位「按公道判斷」,且是「視透人的心腸」的上帝,祂一定會為受到迫害、冤屈的人伸冤。因此,他要把所有受到的屈辱之交給上帝審理。
第13節,先知耶利米確信上帝會把他「從邪惡人手中搶救」出來。因為他是上帝忠實的僕人。
第14節,先知耶利米在「詛咒」自己出生的日子,這跟聖經時代的人,對生命的出生之態度完全相反。從先知耶利米會詛咒自己出生的日子,就可以想像得到他心中是多麼哀傷、難過。這種詛咒自己生日的方式,其實也是古代人表達生命的苦難的一種方式。
第15節,先知耶利米不僅詛咒自己的出生,也詛咒那位去向他父親報喜的那個人。因為這個報喜的人領了他父親給他的獎賞,但他出生卻是個痛苦的生命。
第16節,「被上主所毀滅的城」,指的乃是所多瑪城和蛾摩拉城的毀滅。在這節詩歌中,先知耶利米再次表示最好都聽不到有人傳遞嬰兒出生的消息,就像所多瑪城和蛾摩拉城被毀滅一樣,也像「戰爭」時,人們只聽到「吶喊」的聲音,這樣,就再聽不到有人去通報任何喜訊了。
第17至18節,先知耶利米說自己寧願死在母親的胎腹中,以母親的肚子作「墳墓」。他懷疑生命的出生,只為了要「經歷辛勞、悲傷」,且在「羞辱中消耗」生命的歲月?若此,這是很悲慘的事。他對上帝創造生命的本意提出懷疑。
11.第廿一章:
從這章開始,是記載猶大末期的一些片段,一直到第廿六章24節止。但這段經文中並不是依照時間順序寫成,其實,整本耶利米書並不是依照時間先後排序,而是將一些事件記述下來,主要在說明猶大的君王、領袖,以及人民等,他們背棄上帝的嚴重情形,以及後來領受到嚴厲的懲罰之結果。
這一章記載那些討厭他、想要謀害他生命的人卻來找他,請他協助尋求解救京城耶路撒冷被圍困的危機,看來猶大要解救被圍城的困境很難,因此才會想到要找先知耶利米來幫忙。如果不是他們已經無計可施,根本不會找先知耶利米,因為他們都很討厭他,連聽都不想聽他所講的話,因為他所講的都是有關耶路撒冷會被敵人所拆毀的惡言,人民聽了都會很難過,且認為先知耶利米是在妖言惑眾,故意製造危機。在猶大人民眼中的先知耶利米,就像一個「謠傳四圍恐怖」的人(參考耶利米書二十:10),因為先知耶利米一直在傳講耶路撒冷城將會被巴比倫帝國所困的預言。但猶大人民硬是不聽,他們喜歡聽假先知和祭司所說的那些聽來令人感覺良好的虛假信息(參考耶利米書十四:14)。
這章可分成兩段,第一段是第1至10節,這是在猶大王西底家的時代為背景。第二段是第11至14節,這是在約雅敬作王的時代。
第1至2節,這裡所說的「巴施戶耳」並非是前面第二十章的所說的「音麥的兒子,聖殿總監巴施戶耳祭司」,而是和第三十八章1至6節的巴施戶珥相同。而這裡所提到的這位「西番雅祭司」,跟第三十七章3節是同一個人,他們都是當時在耶路撒冷擁有極高的地位的人。他們奉猶大西底家王的差遣,去請求先知耶利米代向上帝求救。原因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正率領軍隊圍困這城」。但這實在是很諷刺的事,因為他們既不聽先知耶利米的勸告,甚至還譏諷他,也設計要殺害他,現在當敵人來圍困首都耶路撒冷時,他們才來請求他為他們向上帝祈求解圍。
第3至7節,這段經文是上帝要先知耶利米回應這些代表國王西底家來請求的官員的話。這段話很清楚,上帝決定要摧毀猶大國,且是用嚴重的方法作懲罰,包括用「戰火、飢荒,和瘟疫」等,因為上帝要「用全部的力量,在忿怒、義忿,和烈怒下痛擊」他們,然後把他們交給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和其他想要殺害他們的敵人,這些仇敵一點也「不會憐恤」他們。這樣的回應可說是非常嚴厲,幾乎沒有轉圜的餘地。恐怕要猶大全國上下都以真誠的心懺悔認罪才有可能獲得上帝的拯救。
第8至10節,「上主把活路死路都擺在你們面前」,這是一種生命的抉擇,看是要生,或是要死,並沒有中間的路可尋。這裡清楚地說出,只有投降才是生路,抵抗的,一定會遇到「戰死、餓死、病死」的結果,但這些顯然不是西底家王和他的臣僕想要聽的話。這是因為上帝決定要「懲罰這城,毀滅這城」,把這城和人民「交給巴比倫王」。
第11節,這裡特別提到「大衛後代」,也就是「王室」的人要注意聽上帝的話。上帝要求他們必須「天天」想到公義的行為,因為這是上帝給人生命最大的恩典,忽略了這樣的事,就是忽略了上帝的恩典。這裡所謂「天天」,意思是指每天最重要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從欺壓者手中解救被壓迫的人」,這是成為一個公義的君王或社會領袖應該有的使命和責任。也是上帝揀選的僕人要盡的義務(參考創世記十八:19,以賽亞書四十二:1、6,阿摩司書五:24,彌迦書六:8)。如果他們不聽從上帝這樣的命令,一定會惹上帝發怒。
第13至14節,這兩節是先知耶利米針對耶路撒冷城的居民所傳出的信息。先知耶利米告訴當時的耶路撒冷人民,即使該城地勢險要,上帝若是伸手來攻擊,也沒人可以抵擋。會這樣說是因為耶路撒冷城的人民可能認為他們有佔優勢的地理環境,和堅固的城牆可以作為軍事屏障,沒有人可以攻破他們的城牆。過去住那裡的耶布斯人就是曾這樣誇口,說大衛帶軍隊來攻打,他們只需要派出「盲人和跛子」也能打敗大衛(參考撒母耳記下五:6),但上帝和大衛同在,雖然耶路撒冷城座落在險要的山丘上,還是被大衛攻打下來。如今上帝要成為耶路撒冷城的敵人,就算有再顯要的地理要件,也沒有用。
12.第廿二章:
每位先知的信息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以社會現象來看一個君王是否有依照上帝的旨意在辦理國事。因為在先知的眼光中,一個會愛護人民的君王,一定會實行公義、保護孤兒寡婦、不流無辜者的血等等。在先知的信息裡幾乎都離不開這樣的內容,因為這些乃是上帝所最重視的。一個君王如果不能做到這些事,不論在他治國之下經濟發展多好,或有多麼強大的國防軍備,都將是枉然,因為上帝並不看這些,祂看重的是「伸張正義,實行不變的愛,謙卑地跟我們的上帝同行」(參考彌迦書六:8),這是最高的原則。
因此,研讀先知文獻時,如果發現先知在譴責當時的統治者,或是權貴階級者欺負貧困人民,就可以想像得到那個社會已經出現一個危險的信號,表示上帝已經生氣,準備要懲罰背離祂的人了。有這樣的了解後,再來看這一章,就會發現猶大國會敗壞的原因。聖經作者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教訓:一個國家的君王,或是包括先知、祭司等在內的權貴者,有否聽上帝的話語,就是從他們怎樣對待那些社會上貧困人民的態度來評估。貧困的人民之所以會受到傷害,或是被嚴重疏忽,就是因為這些統治階級已經忘了上帝的話語。這樣的社會一定不會長存久安,只會加速滅亡的來臨而已。
13.第廿二章1至9節:
這段經文是先知針對大衛後代的繼任君王所說的話,主要在說明猶大之所以會被上帝所遺棄,原因是他們忘記成為上帝選民的責任。
第1至2節,現在上帝要先知耶利米到「猶大王宮去告訴大衛王朝的君王」。
第3至5節,這段經文可參考以賽亞書第十一章3至5節;以西結書第廿二章6至7節等。這裡提到摩西法律中規定的,所有官員在審判案件時,都「必須以公平審判人民,要公正無私,不濫用職權;也不可接受賄賂」,也要「公平正直地執法」(參考申命記十六:18-20,出埃及記廿三:1-2、6-8)。而對待「外僑、孤兒,和寡婦」方面,也有很清楚的規定(參考出埃及記廿二:21-24、8,申命記廿四:17-18),摩西法律非常清楚要求以色列人民必須照顧孤兒、寡婦和外僑(參考申命記廿四:19-22),這些法律的基礎是來自他們曾在埃及當過奴隸,有被人欺負受苦的經驗。如果他們都有照這樣的規定去遵行,他們就可以安然地生活,且是過著上帝所賜福的富足生活。但若他們沒有這樣遵行,上帝「發誓」,一定會摧毀所有的一切成為「廢墟」。
第6至7節,這兩節很清楚提到上帝決定要將「猶大王宮」摧毀,使它荒廢。
這裡提到「基列」這城市,它是以出產乳香聞名於世,也因此使該城成為醫藥和藥品中心(參考耶利米書八:22、四十六:11),而且土地非常肥沃(參考耶利米書五十:19,彌迦書七:14)。再者,「黎巴嫩山」有高聳的香柏樹(參考以賽亞書二:13),是當時最好的建材。
第8至9節,是用問答的方式,同樣的話也記載在列王紀上第九章8至9節。當時上帝曾向所羅門王警告,若他或他的後代「不服從」上帝,不遵守與上帝所立的約,去拜偶像,就會有這樣的後果。
14.第廿二章10至12節:
從第10節開始直到此章結束,是逐一數算猶大諸王的罪狀,也包括了耶路撒冷城的人民在內。這段是關於猶大王約哈斯的問題。
前面已經說過這些王包括了約哈斯、約雅敬、約雅斤等。在古代,國王與國家的關係是分不開的,因此,當上帝對一個國王說出懲罰的時候,也等於是要懲罰那個國家一樣。因此,讀這些經文時會發現國王被擄到它國,也就是在表明這個國家已經被敵人打敗,不只是國王被擄,人民也連帶遭殃。
第10節,「約哈斯」是他的御用名號,他的本名叫「沙龍」,是約西亞的第四個兒子(參考歷代志上三:15),約哈斯繼承他父親約西亞的王位。約西亞是一位不錯的國王,曾因發現申命記這本經典,而大力推動宗教改革運動,先知耶利米也曾參與他的改革工作(參考列王紀下第廿二至廿三章25節)。可惜,約西亞因為派軍隊投入亞述對抗埃及的戰爭,在米吉多被埃及所敗,並且陣亡(參考列王紀下廿三:29)。這節這裡說「不要為已故的王哭泣」、「不要為他哀悼」,指的就是這個已故的王約西亞,因為人民敬愛他。但「要為他的兒子約哈斯哭泣」,因為他「仿效他祖先的壞榜樣,做了上主看為邪惡的事」(參考列王紀下廿三:32)。換句話說,他一上任,就摧毀了他父親留下來美好的信仰典範。結果被埃及王所俘擄,「永遠不能回來,不能再看見自己的故土」,因為他後來就死在埃及(參考列王紀下廿三:34)。
第11至12節,這兩節是重複敘述第10節末段的詩歌。
15.第廿二章13至19節:
這段經文是提到有關約雅敬王的問題。他是約哈斯王的哥哥(參考歷代志上三:15),原本的名字叫以利亞敬,被埃及王尼哥設立為王,並將他改名為約雅敬(參考列王紀下廿三:34)。他執政的年代是從主前608年到597年,算是在位執政比較長一點的猶大王。先知耶利米對他的評語也很嚴厲,因為他在這長達11年的時間,若是有好好改革,應該是可以有所作為才對,但是他的舉止卻與他的父親約西亞完全相反。也因此,先知耶利米的這段話可以說是非常嚴厲的譴責。
第13至14節,這兩節以第三人稱來說約雅敬王的問題。
先知耶利米直接就說出這個王「有禍了」。因為埃及國王尼哥向猶大索取多達「三千四百公斤銀子和三十四公斤金子」作軍費賠償時(參考列王紀下廿三:33),他必須向人民開徵更多的稅賦才有辦法支付,且是不論貧富都大量徵稅(參考列王紀下廿三:35)。但這節卻說他是多徵了稅金,將之拿去「建造自己的宮殿」,而更不能原諒的事,他還「強迫人民白白工作,不付工資」,用這種方式對待人民,等於是將人民看作是奴隸一樣,對原本已經貧困的人民,更是雪上加霜,也是違背摩西法律的行為(參考利未記十九:13,申命記廿四:14-15)。再者,他不僅是建造宮殿,而且是奢華地使用從黎巴嫩進口的「香柏木」這種貴重的建材,建造「宏偉的宮殿」。
第15至17節,這三節直接用約雅敬王的父親,就是約西亞王和他作對比。這裡說約西亞王「始終秉公行義」,相對於約雅敬王則是不付工資,把人民當作奴隸看待。約西亞王「為窮苦無助的人伸冤」,相對於約雅敬王是「流了無辜者的血,以暴力壓制人民」。更嚴重的乃是他還殺死先知烏利亞,那次先知耶利米也差點受難,還好有得到保護才倖免於難(參考耶利米書廿六:20-23)。會有這樣大的差異,只有一個原因:約西亞王遵照上帝的旨意行事,約雅敬王不敬拜上帝,並不遵守上帝的法律誡命,去做上帝看為邪惡的事(參考列王紀下廿三:37)。這樣的王,就算建造「比別人高貴的香柏木宮殿」,也不能表示他比較「賢明」。因為好的君王、領袖,並不是從居住、穿著的外表來看的,而是從他對人民的愛來衡量。
第18節,第13至14節說約雅敬王時,用第三人稱;第15至17節用第二人稱;而這兩節就直接指名道姓,說這個可惡的人就是約雅敬。先知耶利米在這兩節說出了上帝對約雅敬王的宣判,他說當約雅敬去世時,不會有人為他「哀悼」、「哀呼」。換句話說,約雅敬王的死,反而讓人民覺得鬆了一口氣。
第19節,這是比較有爭議的一節,因為這裡說約雅敬王「要被人拖走,被拋到耶路撒冷城外,好像埋葬一頭驢」,這與事實有點出入,因為約雅敬王是在巴比倫的軍隊攻入耶路撒冷城前就已經去世了,看來他應該是埋葬在耶路撒冷的王宮墓園才對。但也有人認為是尼布甲尼撒為了要懲罰這位背叛與他同盟的約雅敬王,他攻入耶路撒冷城後,就將約雅敬的屍體從墳墓中挖掘出來拋棄城外。
16.第廿二章20至23節:
這段經文是有關耶路撒冷人民說的話。可以這樣了解:一個國家之所以會敗壞,並不單純是領導的君王、領袖敗壞,而是人民允許他們有壞行為,或是人民也參與他們的惡行,才會導致整個國家毀滅。就像會有假先知,就是因為人民喜歡聽他們傳講假信息一樣,因此,當懲罰來到時,聽信假先知信息的人民也會連帶受懲罰(參考耶利米書十四:16)。
第20節,「黎巴嫩山」、「巴珊」、「摩押山頂」等,這些是相連的山脈,從北向南,從東邊疆界伸展出來,這整片山脈都是樹木茂盛的森林,也是肥沃的土地。這裡說「你的盟友」,原本是指以色列人民以前的朋友、族群,在他們最興旺的大衛王朝時代,紛紛來進貢的友邦。但他們後來都因為與以色列、猶大有關連,因此在災難來臨時也連帶受到波及。
第21節,這節可參考耶利米書第七章23至24節、第十一章7至8節。
先知耶利米說當猶大人民在所羅門王時代最繁榮的時候,上帝就一再地勸告他們要遵守上帝的話語,但他們「卻說:我們不聽」,而且是「從小就不聽話」。這可見上帝對祂的選民是多麼地容忍,直到現在實在無法再繼續容忍下去,因此,先知耶利米才會用這句嚴厲的話指責他們,說他們「從來沒有服從過上主」。現在上帝要藉著巴比倫軍隊好好懲罰悖逆祂的猶大人民。
第22節,這節說出上帝的懲罰是很嚴厲的,不但他們的「領袖要被風捲走」,連他們的「盟友」也不能倖免,包括猶大人民「都要蒙羞受辱」,理由是他們「作惡多端」。
第23節,這裡提起他們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以為擁有可觀的財產就可以保證安全,但是他們錯了,因為即使是住在「用黎巴嫩香柏木造的宮殿」,也一樣難逃災難,且是嚴重的災難。這裡先知耶利米用這句「要像產婦陣痛呻吟」,形容痛苦的樣子。先知耶利米很多次用這種句子來(參考四:31、六:24、十三:21)。
17.第廿二章24至30節:
這段經文是指約雅敬王的兒子約雅斤的問題;他是在他父親約雅敬死後繼任為猶大王。當年他才18歲,統治時間很短,跟約哈斯一樣,只有短短三個月時間。年代是在主前597年。就在他統治短短三個月期間,列王紀的作者也用這句話來作評語:「約雅斤仿效他父親的壞榜樣,做了上主看為邪惡的事。」他在位期間雖然短,卻遇上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親自率大軍攻打耶路撒冷,猶大的守軍幾乎毫無招架之力,因此約雅斤只能向巴比倫投降,他不但被俘虜,而且「聖殿和王宮裡所有的財寶都搬到巴比倫去」(參考列王紀下廿四:13),全國所有的菁英也被擄去巴比倫當奴隸(列王紀下廿四:14-16)。
第24節,這裡說即使約雅斤是如同上帝「右手所帶的印章戒指」那樣重要,現在上帝已經決定要將他除掉。
第25至27節,這三節說到約雅斤和他家人的遭遇,不是被殺,就是被擄去當奴隸。這段經文根據列王紀下第廿四章10至16節的記載,作者很清楚地出,約雅斤最懼怕的就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和他的軍隊」,這是主前597年,巴比倫王率領軍隊來圍攻耶路撒冷城,約雅斤所有王室人員,包括他的母親和兒子、將領、王宮臣僕等,都向巴比倫投降。巴比倫軍隊並且洗劫了聖殿和宮殿所有貴重物品,並且俘虜了所有國家的菁英,只剩下最窮困的人民。第27節這節說約雅斤從被擄之後,就沒有機會再「回來」故鄉耶路撒冷,這表示他在巴比倫一直都被當成俘虜到死為止。
不過從列王紀下第廿五章27至30節的資料來看,約雅斤算是相當幸運的,他在被擄後的「第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被巴比倫王釋放出來,並且被賞賜高位,「獲准脫下囚衣,終生跟巴比倫王同桌進餐」,而且每天都有生活費可拿。這表示他雖然是被擄當奴隸,但晚年享受高等的待遇,已經不再是俘虜、囚犯或是人質,而是巴比倫王室的貴賓,因為他可以與國王同桌共席。值得注意的是,在馬太福音記載的族譜中,約雅斤則是被列為正式族譜中,且說他的兒子傳承了譜系(參考馬太福音一:12)。
第28節,以先知耶利米向上帝發出幾個問題:約雅斤是否就是「像一隻破碎、沒人要的瓶子」?為甚麼連他的家人「都被丟棄,流放到異鄉去」?其實這兩個問題可以合併為一個,就是說國家衰弱,君王治國無力。
第29至30節,這裡連續提出三次的「大地呀」,這裡的「地」,表示先知耶利米所熱愛的國家。先知耶利米說約雅斤王是個「一事無成的人」,才會有如此悲慘的結果。而且說「他沒有後代好繼承大衛的王位」,這句話並不是說約雅斤沒有兒子,因為他有七個兒子(參考歷代志上三:17-18),而是因為尼布甲尼撒俘虜了約雅斤後,立他的叔父瑪探雅繼承王位,尼布甲尼撒將瑪探雅改名為西底家。換句話說,不是約雅斤的後裔中繼承王位,而是由他叔叔的後裔繼承。
18.第廿三章:
這段經文是繼續第廿二章談到上帝對猶大人民的領導者之警告,同時也是對猶大人民的警語。一個國家或民族會墮落,領導者固然要負起瀆職、怠責的責任,但人民允許這些領導者怠忽職責也要負責任。
19.第廿三章1至8節:
在第廿二章24至30節是論及約雅斤王,照理應該繼續論及西底家王。雖然這裡沒有明顯記錄出西底家王,但卻可看出這段經文是論及他和他的幕僚人員,以及那時候的猶大人民的問題。
第1至4節,聖經提供一個重要觀念:所有上主子民的統治者,都是被上帝賦予來照顧上帝子民的,就像牧人為上帝放牧祂的羊群一樣。而這些統治者、領導者,除國王外,包括先知、祭司、長老們都是。這裡先知指責他們並沒有依照上帝的旨意,好好看顧這些屬於上帝的羊群。這樣的牧羊人必定會遭遇上帝嚴厲的懲罰,因此說「慘啦」,因為上帝要進行審判。上帝決定要親自扮演好的牧羊人,祂要將失散的羊群,就是被俘虜到「各國」的羊群,尚且活著「殘存的子民集合起來」,上帝都要親自帶領他們「歸回故土」。不但這樣,這些殘存而被祂帶領回來的子民,都將得到上帝賜福,能夠「多子多孫,人口繁盛」。而且還要「派領袖照顧他們」,這表示上帝要重新揀選新的領導者來帶領他的子民,如同選出新的牧羊人來照顧祂的羊群一樣。這樣,上帝的子民就可以「不再驚慌恐懼」,而且上帝也「不再懲罰他們」。
第5至6節,「時候將到」,這是指上帝審判的行動和時刻。上帝要「為大衛興起正義的『枝子』」,也就是一位新的君王,他將會「以公平正義治國」,使人民可「安居樂業」,因為不會再有戰爭,或是有戰爭也不會危及到他們居住生活的地方(參考以西結書三十四:25)。人民可以「享受太平」的生活。
第7至8節,這是重複第十六章14至15節的句子。表示上帝過去帶領以色列人民離開埃及,帶領他們進入應許的迦南地,而現在是要帶領他們離開巴比倫帝國回歸故鄉迦南地。這種新的應許,就如同先知以賽亞所傳出的信息,說以色列民族將會建立一個嶄新的國度,就如新天新地一般,充滿上帝的賜福(參考以賽亞書六十五:17-25)。
20.第廿三章9至32節:
從第9節開始,一直到這一章的結束,這段經文是針對那些假先知所說的懲罰信息。先知耶利米時代,也是動亂的時代,在動亂時代中,最容易出現假先知來攪亂人民。
這段經文也指出假先知的真面貌,他們專門說些不切實際的信息,而這些信息都不是上帝的啟示,是他們自己的想像。因此,上帝一定會用嚴厲的懲罰對待他們。
第9至10節,先知耶利米說他「心破碎」,因為聽到假先知的話,就會「全身發抖」,表示不能接受他們用上帝的名傳假的信息?上帝「神聖的話」豈是可以隨便用自己想說的話取代。因此,先知耶利米形容自己聽了那些假先知所傳遞的信息之後,沮喪到極點,好像「被酒灌醉的人」一樣,不知道該怎樣說才好。他說到處都有充斥著「對上主不忠的人」,去拜偶像神明的人民非常多,但這些都和假先知的行為有關。因此,上帝決定要嚴厲懲罰,就是讓天空不再下雨,土地乾旱,牧場的草會枯萎。
第11至12節,這裡清楚地指出上帝的僕人「先知和祭司都不敬虔」。他們甚至「在聖殿裡做壞事」,這句話可參考耶利米書第三十二章34節,另外參考列王紀下第廿一章5節,以西結書第八章5節、10節、16節等。這些經文都清楚指出他們是把上帝的聖殿,放置並列了偶像,拜上帝也同時拜偶像神明。為這緣故,上帝決定要「降災難」來「懲罰」他們。
第13至14節,「撒馬利亞先知」是借用「巴力神明的說預言」,這正好說明了這些先知不是屬於上帝的先知,他們是名符其實的假先知。接著在這裡指出猶大「耶路撒冷先知們更可惡」,他們是無惡不做,包括「姦淫,撒謊,慫恿人做壞事」等,他們好像忘了自己是上帝的僕人。上帝決定用對待「所多瑪」和「蛾摩拉」這兩城的方式來懲罰他們。
第15節,這節重複耶利米書第九章15節的話語。對於不忠實的上帝僕人先知,上帝一定會嚴厲懲罰,要使這些假先知「吃苦果,喝毒水」,原因是在各地「散播不敬虔的風氣」,意思是指生活態度隨便,且帶頭拜偶像。
第16至17節,上帝要耶路撒冷人民不要再聽信那些假先知的信息,因為他們所給的信息都是「虛幻」不實在的假信息,不是上帝要他們說的話,甚至危險來臨的時候,也說很安全,那是錯誤的信息。
第18節,「上主的天庭親自聽他說話」,這表示是從上帝的寶座發出的信息。真正的先知,會得到上帝的啟示,說真實的話。但假先知把自己所想的,當作是上帝的旨意來發言。另一方面,上帝的僕人先知,站在「上主的天庭親自聽他說話」,這句話也在表示每個先知都必須面對著上帝的審判。
第19至20節,這兩節經文在第三十章23至24節再次重複出現。
「上主的忿怒像強烈的旋風」,這是描述上帝相當生氣。「旋風」,代表著威脅生命的力量。「壞人」,就是指這些假借上帝之名發言的人,且是發出錯誤的信息來迷惑上帝的子民。上帝發出的忿怒,會一直到「完成自己一切的計畫」才會停止,這時候,以色列人民「才會完全明白」這位帶領他們返回故鄉的上帝才是他們的主宰。
第21至22節,上帝很清楚誰是真的先知,誰是假的。假先知會一再假借上帝的名發言。相對的,真正的先知是傳遞上帝給他的信息,並且忠實地將上帝的信息傳遞出來,使聽到上帝信息的子民知道要「離棄邪惡,不做壞事」。
第23節,「我是無所不在的上帝。」這句話說出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之三大特性:一是無所不能、二是無所不知、三是無所不在。這裡上帝說祂是無所不在,也同時在表示整個宇宙都是祂創造的,祂是主。
第24節,這節可參考詩篇第一三九篇7至12節,很清楚說明上帝不僅是在所有的空間,包括所有的時間在內,都是屬於上帝的範圍。因此,這裡說「無論天地的哪一個角落」都會有上帝在看顧。
第25至27節,這節很清楚說到有人冒用上帝的名說預言「騙人」,這種人就是所謂的「假先知」。這種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會對民眾說,他在「夢中得到」上帝的啟示。其實,那夢是他們「自己編造的」,不是真實的。因為是虛構的夢,才會使人民「忘記了」上帝,不再相信上帝。
確實在聖經中有一種屬於主前第八世紀出現的「以羅伊文獻」資料,記載上帝會透過天使、異象、夢等三種方式來讓人瞭解祂要說的話或祂的旨意。
這些假先知就是用這種在「夢中」遇見上帝的方式來欺騙人,結果使相信的人民也跟著他們誤入「歧途」,偏離了上帝的旨意和教導。不但這樣,「他們騙人」還不知道要收斂,國家已經面臨存亡的時刻,卻還在繼續欺騙的行為。
第28節,這節說出審判的一個基礎,就是分開、分辨清楚。真假先知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真先知會「忠實地傳達」上帝的信息,而假先知只會「做夢」,然後用所說的「夢語」來欺騙人。這就像「雜草和麥子」,是完全不相同的東西一樣。
第29節,這節說上帝的「信息像烈火」,這也是先知耶利米的經歷(參考耶利米書二十:9),會使領受到信息的先知即使面臨生命的危險也要說出來。而上帝的信息也「像一把擊碎巖石的鐵鎚」那樣有力。只要是真的將上帝的信息忠實傳遞出來,確實傾聽的人一定會悔改,就如尼尼微城的人民一樣。
第30至32節,這裡說到假先知的手段,就是喜歡彼此利用,這種作法就像詐騙集團的方式,彼此利用來欺騙無知的人民,假先知就是「彼此引用對方的話」,而且除了說「謊言」外,也會將所說的給予誇大,把他們自己編織出來的夢話當作是上帝的話在「傳達」。其實,這樣的行為等於是濫用上帝的名一樣,是十誡所禁止的行為(參考出埃及記二十:7),上帝一定會對付這種人。因為這種人對眾人不但沒有益處,反而會誤導人民走入歧途,離棄上帝。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