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420期

耶利米書第十至十六章
1.第十章:
這章主要可以分成二個部份來看:一是第1至16節,這部份乃是先知耶利米指出偶像神明都是虛假的神,而耶和華上帝才是創造萬物的偉大真神。先知耶利米苦勸他的同胞不要再相信那些假神,要悔改歸向大有能力的耶和華上帝,並聽從祂的話,因為在祂裡面才有生命的盼望。二是第17至25節,預言耶路撒冷的滅亡即將來臨。
2.第十章1至16節:
這段經文有一個清楚的主題,就是用創造天地萬物主宰的耶和華上帝,和用人的手所造出來偶像神明對比,很清楚可看出人也是受造的萬物之一,這說明只要是受造物,就不是神,根本無法跟造物主相比。人用手所造出來偶像神明不是真神,倚靠這種偶像神明只會給人帶來毀滅。而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帶給信靠祂的人永恆的生命和希望,因為萬物都掌握在這位永恆的主宰手中。
再者,第12至16節的經文幾乎和第五十一章15至19節完全相同。也可同時參考以賽亞書第四十章12至17節的詩歌。這些經文都是在宣告、歌頌上帝創造的偉大、無與倫比。
第1至2節,「你們要聽耶和華對你們所說的話」,這樣的語句是先知運動中傳出上帝信息的典型句子。先知運動中之所以常用「要聽」(參考耶利米書二:4、九:20),或是「留意」(參考以西結書四十四:5,何西阿書五:1),都是在提醒以色列人民要注意,上帝的話絕對不是開玩笑,祂絕對會實現所說的話。上帝要以色列人民進入迦南地時,「不要隨從異國風俗習慣」,摩西法律中原本就有明文規定(參考利未記十八:3、二十:23),因為他們的生活習俗中,常會觀看「天空奇異的景象」,既行占星、卜卦等這種含有錯誤宗教信仰的行為。而當天空奇妙的變化時,就會產生莫名的「騷擾」和「驚恐」。因為他們不知道天象和日、月、星辰等物都是上帝的手所創造的。
第3至5節,這三節詩歌說到有關迦南地人用金、銀、木頭所鑄造的假神的特徵。是用「林中砍下的木頭,由匠人所雕刻」,一點價值也沒有(參考耶利米書十:15、五十一:18)。不但這樣,這些偶像需要「用金銀修飾,用釘釘牢,使它們不至於跌倒」,這樣的神明不可能在人遇到危急的時候,拯救人的生命。這些虛假的人造神明「好像瓜田裡的稻草人」,最大的功能是用來嚇走不知情的飛鳥,卻對人一點影響力也沒有,最後只會變成田裡的堆肥。這些假神的另一特徵,就是「不能說話,不能走路,要人抬著走」,因此,既「不能加害」也「不能幫助」人,因此,去尋求這些神明的幫助很不切實際。
第6至7節,從第6節開始到第10節,述說宇宙萬物的主宰上帝和前面第3至5節虛假的神明相對照。
「沒有人能跟你相比」,這句話可參考詩篇第八十六篇8節。表示沒有任何偶像神明可以和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相提並論。而十誡的第二誡也清楚表示,上帝不准用任何人的手所造的神明與祂相比(參考出埃及記二十:5)。因為這樣,只要聽到上帝的名字,就會明白上帝曾用祂「大有能力」的手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過紅海(參考出埃及記十五:14-16)。為這件事,所有聽到的列國諸王沒有不尊敬這位「萬國的君王」,當然也沒有任何君王敢和這位上帝相比。
第8節,這節可參考以賽亞書第四十四章9至11節、15至20節。
這裡說所有拜偶像神明的王都是「愚蠢無知」,因為他們不認識真正的神。
第9節,這節解釋了第4節前句「金銀」的出處。這裡說鑄造偶像的「金」子是從「烏法」進口的。而銀子是「從他施進口的」。這裡很清楚說明,無論這些偶像神明是用純金或純銀,或是「穿著藍色、紫色的衣服」這樣高貴材質的布料,還是一樣沒有能力,因為它們都是「木匠、銀匠的創作」。
第10節,這是在歌頌創造宇宙萬物的神,才是真正的偉大,是「永生的上帝,永恆的君王」,只要祂「你一震怒,大地震動」,「使萬國站立不住」,甚至全地都會像蠟一樣鎔化(參考詩篇九十七:5b)。
第11節,這節是用亞蘭文寫的,大概是寫給那些旅居外國的猶大人看的。要散居在國外的以色列人民都要勇敢地向所有的人公開「宣告」說「偶像不是創造天地的神」,因為這是用人的手雕刻出來(參考耶利米書十:3-4)。所以這些偶像神明「一定要被消滅,從天地間消失」,意指這些虛假的神明並不像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一樣,是永恆的,只有拜它們的國家存在時才存在。同樣的,國家若是被敵人消滅,這種虛假的神明也會跟著被敵人消滅破壞。
第12節,從這節至第16節,幾乎和第五十一章15至19節完全相同。也可同時參考以賽亞書第四十章12至17節的詩歌。這些經文都是在宣告、歌頌上帝創造的偉大,是無與倫比的。這節和第13節,都在說明上帝不但用祂的「大能」、「智慧」創造宇宙大地,也用祂的「聰明展開天空」,這說明了整個宇宙就是在上帝的計畫中創造出來的。
第13節,這節可參考詩篇第一三五篇7節。
這節主要都在說明上帝創造的奇妙,遠非人所能想像得到,更不是虛假的神明能夠做得到的。包括有「天空上的水」、「雲朵從地平線浮現」、「閃電在雨中發光」,和風從「倉庫吹出」等,這些都在說明不是用人的能力可瞭解的事。
第14至15節,人最大的「愚蠢」,就是人用自己的手造出來的偶像,卻將之當作神明來拜,真是「荒謬可笑」到極點。
第16節,這裡特別提起「雅各的上帝」這一詞,是跟雅各在逃亡於伯特利的經驗有關(參考創世記廿八:10-15);在那裡雅各遇到了上帝,瞭解這位創造的上帝是無所不在的上帝,而且上帝還親自對雅各說話,表示這位萬物的主宰是活生生的神。
3.第十章17至25節:
這段詩歌顯然跟前面的詩歌接續不上,原因就像前面已經提起過的,耶利米書並不是依照時間順序編排的。這段詩歌主要在說明巴比倫軍隊已經攻到耶路撒冷城,城內的人民頻頻發出哀嚎的聲音。而且不止是耶路撒冷城被攻陷,連周圍的城鎮都一樣。
第17至18節,這節很清楚指出以色列人民要開始準備「收拾自己的東西」去當奴隸。因為「耶路撒冷」已經「被圍困」,這個時間是在主前588年10月。而耶路撒冷被圍城的時間長達一年六個月,直到586年4月城破。因為飢餓,死亡慘重到幾乎是「連一個殘存的也沒有」,這種情況可以從耶利米哀歌看得出來,因為連父母都要烹自己的孩子來吃,才能撐過那苦難的日子(參考耶利米書十九:9,耶利米哀歌四:10)。
第19至20節,這兩節記錄了耶路撒冷城被破壞後的慘狀,除了聽到「大聲哀號」,也說明了以色列人民此後就像是沒有家的人一樣,因為他們被擄去巴比倫當奴隸了。「帳棚」就是表示家。
第21至22節,這兩節說出猶大人民的愚蠢,是到了連想尋求上帝的念頭也沒有,也因為「謠言滿天飛」,民心動盪不安,這也是猶大國滅亡的原因。
第23至25節,這三節是先知耶利米替猶大人民向上帝祈求,懇求上帝憐憫,「從寬管教」他們,「不要在烈怒下消滅」他們。他說只有上帝才是生命的主宰。他祈求上帝不要消滅自己所揀選的「子民」。
4.第十一章:
從這章開始直到十二章6節,這段經文的背景是和猶大的約西亞王推動之宗教改革運動有關;然後第十二章7至17節是一首哀歌,是一首有關猶大被巴比倫帝國蹂躪以色列人民的哀歌。
5.第十一章1至17節:
這段詩歌再次提到上帝要先知耶利米去猶大各城鎮宣告與上帝所立的約,並且警告他們若是離棄和上帝所立的約,只會為他們帶來上帝的詛咒和懲罰。在這段經文中一再重複「這約」一詞,這「約」是指約西亞王潔淨耶路撒冷聖殿時,在聖殿中所發現的約書。約西亞王曾經努力進行宗教改革的工作,將全國各地所有的偶像神明,以及異教的祭壇都摧毀殆盡,他這種嚴厲進行的掃蕩,頗獲先知耶利米的讚賞,並且給予極高的評價(參考耶利米書廿二:15-16)。但約西亞王去世之後,他的兒子約雅敬繼位執政時,馬上就把他父親約西亞王所做的改革全部廢棄,甚至還再次重建原本已經被摧毀的偶像祭壇,並且帶領人民去敬拜那些偶像神明,原本反對宗教改革的力量再次興起,不但將他們原先跟約西亞王在耶路撒冷聖殿所作的誓言都忘得一乾二淨,還快速地回去敬拜偶像神明。這可能和他們遇到了實際生活的困境有關(參考四十四:15-19)。
第1至3節,這裡說上帝要先知耶利米向猶大人民說話,很清楚地表示「誰不遵行這約,誰就受咒詛」,這約是指他們和上帝之間所立的生命之約。
第4至5節,「從埃及,從那燃燒著火爐中」,這句話可參考申命記第四章20節,是在形容以色列人民在埃及生活的景況,確實是相當艱困,甚至已經進入到死亡的邊緣,才會用「燃燒著的火爐」這一詞來形容。上帝是伸手從這「燃燒著的火爐中」把以色列人民的「祖先帶出來」,並且還跟他們立了約。這約很清楚表示:只要他們遵守上帝的命令,就是上帝的子民,上帝一定會實現對他們祖先所發過的誓,賜給他們一塊流奶與蜜的地可居住。
第6至8節,這段經文說上帝要先知耶利米到猶大全國各地去,甚至到每個城鎮的大街小巷裡傳遞上帝的信息,就是要他們服從上帝的命令。但從他們祖先開始,就一再拒絕聽從上帝的話,也拒絕遵守上帝的旨意。因此,上帝要依照所立之約來懲罰他們。
第9至10節,上帝透過先知耶利米指控「猶大和耶路撒冷人陰謀背叛」,這裡所說的「陰謀背叛」,意思是指有計畫的拜偶像行動,包括了建造祭壇,和舉行獻祭禮儀等等。說猶大人民「又犯祖先所犯的罪」,就是離棄上帝去拜偶像神明。這樣的行為清楚表明他們「破壞了」上帝和以色列人民祖先之間所「立的約」。
第11節,這節在第14節再次敘述一次,也可參考耶利米書第七章16節、第十四章12節。當審判臨到他們身上,陷入生命困境時,就算他們發出哀求的聲音,上帝也不會垂聽。因為他們所遇到的生命苦難,是和上帝的懲罰有密切關係。
第12至13節,猶大人民因為上帝不回應他們的哀求,於是轉向那些偶像神明祈求,但偶像神明是假的,無論他們怎樣哀求,都沒有用,因為那些假的神明不會說話,也不會走路,更不會動,根本是毫無價值可言的人造神明(參考耶利米書十:3-5、14-15)。更糟糕的是偶像神明竟然充斥在各地鄉鎮的大街小巷中。
第14節,這節可參考第七章16節、第十四章12節等。這都是在說明上帝的憤怒已經達到最高點,才會拒絕聽人在苦難中發出的哀求拯救之聲。上帝再次告訴先知耶利米,不要他再為猶大人民祈求,因為上帝不想聽。
第15至17節,這兩節說出以色列人民在信仰上已經墮落到分不清楚到底他們所信的神是誰了。他們除了敬拜偶像神明外,也繼續在耶路撒冷聖殿中獻祭,更嚴重的是,他們還以為用「獻牲祭就能消災」,這是非常荒謬的信仰認知和態度。先知文獻中一再提起上帝所喜愛的,並不是獻祭給祂,而是以謙卑的態度遵照祂的話語去行(參考彌迦書六:6-8,何西阿書六:6,阿摩司書五:21-24)。
過去上帝栽種以色列民族如同栽種特選的果樹,「用的是最好的葡萄種」,但現在上帝要用「閃電」來「燒光」、「折斷」它。理由是以色列民族「作惡,自己招惹了這次的災禍」,而這種災禍是跟他們「向巴力獻牲祭」的惡劣行為有密切關係。
6.第十一章18至23節:
這段經文可說是先知耶利米內心的痛苦和告白,在這裡他提到自己的鄉親亞拿突人(參考一:1)想要殺害他,原因是他們無法忍受先知耶利米所傳出的信息。另外,很有可能是因為先知耶利米支持約西亞王進行宗教改革而使這些祭司受到嚴重的打擊,因為約西亞王不但革除了許多參與祭拜偶像的祭司(參考列王紀下廿三:5),甚至將所有的祭司集中在耶路撒冷管理,但那些過去參與偶像祭拜的祭司卻不得參與聖殿獻祭的工作(參考列王紀下廿三:9),這等於剝奪了過去他們在以色列人民中備受尊崇的地位。
第18至19節,先知耶利米在這裡說他原本都不知道有人要謀害他,是上帝親自啟示他,他才知道的。這句「趁著這樹茂盛的時候把它砍掉」,這是指先知耶利米正積極參與約西亞王的改革運動,因此用「樹茂盛」來形容先知耶利米是王宮當紅的先知。他們想要趁機殺害先知耶利米並使宗教改革運動徹底消滅。
第20節,這節也出現在耶利米書第二十章12節。
先知耶利米向上帝祈禱,說把自己的案情都呈現在上帝面前,他祈求「鑒察人的心思意念」的上帝,替他「伸冤」。
第21至23節,這節很清楚指出要陰謀殺害先知耶利米的,就是「亞拿突」人,他們是先知耶利米的鄉親(參考耶利米書一:1)。主要是因為他傳講上帝的信息使他們難以忍受。因此,他們威脅先知耶利米不准再繼續傳揚上帝的信息。上帝因此決定要嚴懲亞拿突人,而且是沒有任何人可倖免。
7.第十二章:
這章是一篇哀歌;背景可能是在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帶兵攻打侵入猶大,迫使約雅敬王臣服之時期。在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先知耶利米所發出的哀聲,他在形容那種猶大亡國後的悽慘狀態。另一方面,先知耶利米也在問上帝,為甚麼如此不聽勸告的子民,上帝還維護他們,讓他們繼續囂張得意?
這章也說到上帝決定讓以色列人民受亡國的苦難,不是沒有原因的,乃是要重新改造他們,使他們成為忠實的子民。
第1節,這裡先知耶利米說每次他向上帝「申辯」他的「案情」,每次都是上帝的「對」,這種心境就像約伯在陳述的感受相同,約伯認為上帝可以提出上千條的理由,來證明人所犯的錯(參考約伯記九:3)。
第2節,先知耶利米說只要是上帝「栽種」的,一定會穩定下來,且能往下「扎根」、「長大,結實」(參考詩篇一:3)。但先知耶利米指出這些以色列人民在長大之後,就忘記了上帝的恩典。「他們嘴裡常提起」上帝,但「心裡卻沒有」上帝(參考五:2,以賽亞書廿九:13、四十八:1),表示他們以虛假的態度敬拜上帝。
第3節,先知耶利米清楚知道上帝是查驗人內心,並不是看外表。他強調上帝「認識」他,且知道他的「行為」。他祈求上帝把「壞人」拉走,就「像拉羊進屠宰場」一樣,一直到審判的日子來臨。
第4節,「土地還要乾旱多久」,這句子和「田園的草要枯乾到幾時」是相同的意思,都也因為受到上帝懲罰而土地跟著受害,連「飛鳥走獸都走光」,這是因為猶大人民還以為上帝不在乎他們所做的惡事,因此持續活在罪惡中。
第5至6節,這兩節是上帝回答先知耶利米前面第4節的問題。
這裡用賽跑來作比喻,要先知耶利米不是要靠人的力量來支撐。雖然他的鄉親背叛他,但上帝可以成為他倚靠的力量。雖然他的「兄弟親人都背叛」他,聯合起來攻擊他,但不要怕,也不要信任他們,就算他們不講壞話,盡說「甜言蜜語」的話,也「不可信任」他們。
第7至8節,上帝要將猶大人民丟棄,將他們「交給敵人」,雖然他們曾是上帝「所愛的子民」,但上帝已經「厭惡他們」。
第9至13節,這段經文在描述上帝決定不再看顧祂的選民以色列民族,大災難就會臨到他們身上。這裡用「老鷹」在攻擊「鳥兒」、「列國的統治者摧毀了我的葡萄園」,導致田園「一片淒涼」,以及「戰禍蔓延大地」,雖然他們栽種的「是小麥,收的是荊棘;他們辛苦耕耘,卻徒勞無功」等這些詞句,都是用來形容猶大將會遭遇到的重大災難。第10節的「葡萄園」通常是來比喻以色列民族,在這裡是指猶大國,他們是上帝所栽種的葡萄園。這節也可參考以賽亞書第五章2節。上帝原本栽種的是最好葡萄種子,卻結出酸澀的果實一樣。
第14至17節,這段經文是散文呈獻,跟前面的詩歌文體不一樣;這段經文很可能是在被擄充軍後的作品。
先知耶利米說出上帝的信息,終究有這麼一天,上帝還是會伸手把「猶大搶救出來」,使他們可以「回歸故土」。另外也預言那些侵犯上帝子民的國家,除非他們也承認耶和華是他們的上帝,才能和上帝的子民一同享有上帝賞賜的繁榮,否則上帝將會懲罰這些侵犯猶大和以色列民族的鄰國身上。
8.第十三章:
這章共計有五段警語,一是第1至11節的腰帶比喻;二是第12至14節的酒缸比喻;三是第15至17節的警告以色列人民狂傲不聽上帝信息會招致的災禍;四是第18至19節的猶大國將面臨滅亡的危機;五是第20至27節的猶大以色列人民將遭遇災難。
在先知文獻中,經常會看到他們用詩歌表達心中的感受,或是傳遞上帝給他們的信息,另外還有個特色,就是喜歡用比喻,或是用說故事的方式,來傳達上帝的信息。目的就是要讓聽到的人們知道他所要傳遞的信息,並留下深刻的印象。
9.第十三章1至11節:
這段經文是此章經文的第一個比喻,是用一條麻紗腰帶作題材。這也是他第一次用這種方式來傳達上帝的信息給在猶大的以色列人民。
第1至5節,上帝要先知耶利米「去買一條麻紗腰帶束腰」,這種麻紗是先知衣服的布料,也是所有祭司們所穿衣服的布料(參考出埃及記廿八:39)。這裡還說要先知耶利米「不要把它浸在水裡」,意思就是不要洗,這樣就可以讓人比較容易看出髒的地方在哪兒。但也有另外一個意思,就是這帶子本來就很乾淨,沒有甚麼問題,不需要特別清洗。於是先知耶利米聽從上帝的話去買。而且買來之後,帶去「幼發拉底河」,然後將「腰帶藏在石洞裡」。這些石洞原本是他們用來躲藏拜偶像的地方(參考耶利米書十六:16-17)。這是在象徵神聖記號的祭司腰帶,藏在這種拜偶像的地方,很清楚地,表明這是在污穢上帝的神聖,也表示他們對上帝的信仰已經敗壞之意。
第6至7節,「過些時候」,先知耶利米聽從上帝的指示回去拿那條腰帶的時候,卻發現帶子「破爛不堪,再也不能用了」。這裡的「破爛不堪」所要表明的是腐爛到極點。用這種方式在象徵著以色列人民的罪惡就像這樣的腐爛、敗壞。
第8至11節,這段經文說出上帝決定要進行的懲罰,就是要摧毀並破壞「猶大和耶路撒冷所誇耀的輝煌成就」。理由很簡單,因為他們「不肯聽從」上帝的「命令」,去「膜拜服事別的神明」,就像那條已經腐爛不堪的腰帶一樣。
10.第十三章12至27節:
這段經文是用酒缸作比喻,說明猶大人民如同喝醉了酒的人一樣,不但不知道實況,且因為失去理性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然後在第15至17節用一首短詩說出第三次警告。從詩歌的內容可以看出先知耶利米在警告猶大人民,就是因為他們驕傲,離棄了上帝。如果他們知道謙卑,就會知道用懺悔的心回到上帝的面前來,這樣還有得到上帝拯救的希望。接著在第18至19兩節提出第四次警告,對象是當時猶大國的領導者。先知耶利米警告他們,說他們的地位必定會被剝奪。
最後在第20至27節是此章的第五個警語,對象是耶路撒冷。在這段經文中很清楚地指出,猶大人民會遭遇到這樣大的災難,就是因為他們離棄上帝去拜假神的緣故。
第12至13節,「把每一個酒缸都盛滿酒」這句話,是當時一句甚為普遍流行的話語,意思就是說每一個器具都應該發揮它應有的功能。這比喻表明上帝揀選的子民,都應該表現出應該有的榮譽。但接著上帝卻要先知耶利米告訴猶大人民,上帝要「用酒灌醉這地方所有的居民」,表示祂將懲罰猶大的以色列人民,使猶大全國人民都像喝了烈酒的人一樣迷失方向,找不到正確的道路。
第14節,「彼此衝突」,這也是因為醉酒的緣故,使人無緣無故亂發脾氣,甚至會找藉口與別人興起衝突。使猶大國的以色列人民彼此之間「不憐憫」、「不愛惜」、「不同情」。這樣的社會生活絕對不會安寧。
第15至17節,從詩歌的內容可以看出先知耶利米在警告猶大人民,就是因為他們驕傲,離棄了上帝。如果他們知道謙卑,就會知道自己的軟弱、有限,明白並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用懺悔的心回到上帝的面前來,這樣就還有得到上帝拯救的希望。先知呼籲他的同胞「要謙卑,留心聽」,聽從上帝僕人先知的話會這樣呼籲之因,正好表示先知耶利米的時代,猶大人民已經忘記了上帝的話語,他們根本就聽不下上帝的信息。他要同胞們在「黑暗沒有來臨」之前,回到上帝面前來,因為全能的上帝才是值得以色列人民「榮耀」的生命之主,而不應去歌頌那些虛假的偶像神明。他提出嚴厲的警告,若是他們還是不聽,結果只能因為他們的「狂傲暗自哭泣」,且是痛心難過到「痛哭流淚」原因是「上主的子民被擄走了」,這是發生在約雅斤王的時代(參考列王紀下廿四:10-17)。時間大約是在主前597年。先知耶利米的呼籲就是希望猶大人民會趕緊悔改認罪,免得引起上帝的忿怒(參考耶利米書廿六:13,以西結書廿一:13)。
第18至19節,這兩節經文是此章經文第四次警告,對象是當時猶大國的領導者。先知耶利米說國王和太后將會從他們的「寶座上下來」,他們「頭上華麗的冠冕已經掉落」,這句話很清楚是指約雅斤王和他的母親、家人全都被擄去巴比倫當奴隸(參考列王紀下廿四:12、15,耶利米書廿二:24-27)。而且包括人民都將「全部被擄走」,就算有城鎮陷入敵人的圍困,也沒有任何挽救的機會。
第20節,這裡所說的「敵人從北方來」,就是指巴比倫帝國之意。過去可以當宗主國的猶大,如今已經無力成為他國的宗主國了。
第21節,依據列王紀下第二十章12至19節的記載,在主前約704年的時候,巴比倫帝國曾與猶大國有很好的交情,在猶大王希西家生病的時候,巴比倫帝國還曾經差派特使來探望希西家王,慰問他。但現在這個「盟友」變成來「征服」猶大國的敵人,這將使猶大經歷到有如「產婦陣痛一樣痛苦」。
第22節,「衣服被撕破」、「被強暴」,這些都在表示猶大人民被羞辱,以及被踐踏的意思。不過,這是他們犯罪帶來的結果,也就是說,他們受苦並不是被冤枉,而是咎由自取。
第23節,雖然這樣,猶大的以色列人民像是已經「慣做壞事的人」,根本就不會想到要悔改歸向上帝。
第24至27節,這段經文說上帝決定懲罰猶大的以色列人民,把他們從上帝賞賜給他們居住的土地上「趕走」,而方式就如同「風吹走麥稭」一樣。這表示他們將會四散到各地去當奴隸,原因就是他們去拜偶像神明所帶來的結果,這點也是整本先知耶利米信息的中心。上帝並沒有冤屈他們,因為他們所做一切拜偶像的骯髒行徑,包括他們「在山上和田間跟蹤異教的神明」等這些行徑,都清楚地顯露在上帝面前。
11.第十四章:
從這章開始一直到第二十章,除了第十七章有一個段落是關於安息日的問題外,其餘都是先知耶利米提到約雅敬王末代(主前603至597年)期間所傳講的上帝信息。雖然先知耶利米盡心、盡力在宣揚上帝的信息,希望藉此能使猶大人民回心轉意回到上帝面前,但顯然地,猶大人民已經是心硬、頑固到無法認罪,讓先知耶利米所有的努力顯然都是徒勞,從這裡也可看出他內心的痛苦和難堪。
從這章到第十五章9節,這段經文都是討論有關旱災帶來的災害,這段詩歌也是一首哀歌,說到因為上帝不下雨所帶來的生命苦難。只要是旱災,就是全面性的災害,不論貧富貴賤,人人都一樣會面臨生命的苦難,甚至使牲畜也會連帶遭殃。先知耶利米寫這首詩歌,也是希望以色列同胞能知道悔改,好贏得上帝的寬恕、憐憫。
12.第十四章1至9節:
這段詩歌描述旱災帶來嚴重的生命困境。同時也有先知耶利米在替猶大人民向上帝祈求。這種代為祈求原本就是先知的職責之一,但上帝也曾很清楚地告訴先知耶利米,上帝並不想要聽他替以色列人民祈求的聲音(參考耶利米書七:16、十一:14、十四:11)。
第1至3節,上帝告訴先知耶利米有關「旱災的事」,聖經也提起旱災,是因為上帝拒絕下雨的緣故。例如:以賽亞書第十三章10節、第廿四章23節、第三十四章4節;以西結書第三十二章7至8節;約珥書第二章10節、31節;阿摩司書第八章9節等,這些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表明當上帝的懲罰來臨時,連天地都會為之色變。摩西就曾這樣警告以色列人民,沒有下雨也是上帝對以色列人民的懲罰(參考申命記廿八:15-24)。
這裡很清楚地描述,當嚴重乾旱來臨時,猶大國將面臨死亡的威脅,即使「居民躺在地上哀傷」,「耶路撒冷哭號求助」,上帝也並不會因此打開天窗降下雨水。猶大人民四處去找水,但只能「帶著空水罐回來」,這表示根本找不到水泉。這句「富人差奴僕去打水」,表示乾旱來臨,就算是有錢的財主也一樣會面臨死亡的威脅。
第4至6節,「天不降雨,大地龜裂」,這時「農夫蒙著頭失望」,連「野地的母鹿」,代表有堅韌生命力的動物,也將因為找不到「草料」,無法繼續哺乳小鹿,只能先自求生存。原本可攀爬最峭壁的「野驢」、「野狗」等動物,但如今也因為嚴重乾旱,使得強壯的野驢變成像是快要喘不過氣來的野狗一樣,且因飢餓「視力衰退」,看不清楚方向了。
第7至9節,這是先知耶利米在替猶大人民向上帝祈求。他說雖然猶大人民離開了上帝的教導,去拜偶像神明,但他祈求上帝能按照「諾言」,伸手幫助以色列人民。因為上帝才是猶大人求生存的「惟一的希望」,是猶大人民「遭難時的救主」,他祈求上帝不要把猶大人民當作「陌生人」,也不要像「過路的旅客」,天一亮「就走」了。「毫無戒備」或是「無能為力的戰士」是指上帝完全沒有採取拯救他們的行動。他也祈求上帝不要「棄絕」猶大人民。
13.第十四章10至22節:
這一段是上帝和先知耶利米之間的對話,內容是針對那些假冒上帝之名傳信息的假先知,讓上帝非常生氣,不但要懲罰假先知,也要懲罰那些拒絕聽從上帝忠實僕人的信息,卻去聽從假先知信息的子民。
再者,就像前面已經有提起過的,先知為自己的同胞祈禱,是一份責任,是主要的工作項目之一。在第19至22節這段詩歌中,可看見先知耶利米再次懇求上帝寬恕、赦免猶大人民的罪過。這段詩歌也是一首懺悔的詩歌,就像本章第7至9節一樣。從這段祈禱文中,也可看出先知耶利米的偉大,雖然上帝已經對他說過,將拒絕再聽他為悖逆的以色列人民祈禱,但他還是繼續為同胞向上帝懇求寬恕、赦免。
第10節,「背離」,這是指違背上帝之旨意。而「遊蕩」,是指以色列人民去拜偶像神明。「隨自己的意思」,有另一種含意,表示他們依照自己的想法鑄造偶像神明去拜。因此,上帝說會永遠「記住他們的過錯」,也因此,上帝要開始懲罰猶大人民的「罪行」。
第11至12節,可參考第七章16節。
上帝要先知耶利米「不必求」祂「幫助」猶大人民,因為猶大人民並沒有真正悔改的心。就算猶大人民用「禁食」的方式向上帝祈求,上帝也不會垂聽他們「哀求」的聲音。即使他們獻上「燒化祭和素祭」(前者是指牲畜,後者表示五穀雜糧)。上帝還是一樣「不接受」。不但這樣,上帝還要用「戰爭、饑荒,和瘟疫」這些極大的災難來「消滅他們」。
其實,而這些災難都是來自戰爭。因為戰爭,田園會遭到損壞,而男人也會因為要上戰場打仗,導致荒廢農事無法從事糧食生產。加上因為打敗仗而戰死沙場的屍體無法掩埋,暴露腐壞,引起傳染病。先知耶利米一再提到上帝要用這種方式來嚴懲以色列人民,他總共提到十五次之多(參考耶利米書十四:12、廿一:7、9、廿四:10、廿七:8、13、廿九:17-18、三十二:24、36、三十四:17、三十八:2、四十二:17、22、四十四:13),這三樣災難也可說是耶利米書的主題之一。
第13節,聽了上帝這樣說之後,先知耶利米向上帝懇求說,猶大人民是因為聽了假先知傳遞錯誤的信息,他們說猶大人民會在這片上帝賞賜給他們居住的土地上「享受太平」,因此,不可能會發生戰爭和饑荒的殘酷事件。
第14至16節,這段經文是上帝回答先知耶利米的話。
上帝清楚指出這些假先知是「假借」上帝的名義「撒謊」欺騙人民。上帝並沒有讓這些假先知看見「異象」,因此他們所預言的,都是他們「自己的幻想」,不是真的。為此,上帝決定用「戰爭和饑荒」來戳破這些假先知的所傳的錯誤信息。然後,上帝說假先知固然應該受到嚴厲且加倍受的處罰,但是願意聽他們傳遞假信息的人也會遭遇到「同樣的結局」,他們和「妻子兒女的屍體」將會「被拋棄在耶路撒冷街上,沒有人埋葬」,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聽從上帝忠實僕人先知的話語和勸告所帶來的結果。
第17至18節,上帝要先知以利亞將自己內心的哀傷讓猶大同胞知道,而當他走到戶外,當他看見自己的同胞受到「嚴重的打擊」,那種戰死、「飢餓病倒」,特別是看到「先知和祭司照常工作,卻不曉得自己在忙些甚麼」時,先知耶利米的「眼淚日夜湧流」不停,哀傷到極點。
第19節,先知耶利米不相信上帝會「完全棄絕了猶大」,也不會徹底「厭惡錫安的居民」,先知耶利米有這樣的確信,是因為他深知上帝是憐憫、慈悲的上帝(參考詩篇一○三:8-14)。只要猶大同胞會懺悔,上帝一定會寬恕、憐憫。
這是裡所說的「期待平安」,和假先知所傳遞的「平安」是完全不同;先知耶利米所說的「平安」是有上帝同在。因為只要有上帝同在,就算在最困難的環境下,也能平安地渡過。而假先知則是認為耶路撒冷城既然有聖殿,上帝會為了祂自己的面子的緣故,保護耶路撒冷城免受災難。這是錯誤的信息,不是真正的平安。
第20至21節,這兩節是此首懺悔詩歌的中心經文。
先知耶利米替猶大人民承認得罪了上帝,祈求上帝的憐憫和赦免。他代替猶大人人民向上帝說「承認自己的罪過」,同時也承認「祖先的罪惡」,這裡的「祖先」,是指從離開埃及進入曠野,及後來進入迦南地的以色列人民。他祈求上帝記得祂所給的「應許」,也就是上帝和以色列民族之間的「約」,而這「約」是指上帝要作為以色列民族的上帝;以色列民族是上帝的子民。這種「約」也是整個先知運動中最重要的一個信息。先知耶利米祈求上帝「不要厭棄」猶大人民,祈求上帝不要改變這「約」的關係。
第22節,這節是在回應前段第至9節提起嚴重乾旱的災難。先知耶利米很清楚地表達,所有偶像神明都無法使天降下甘霖、雨水,只有上帝才有這種能力。因此,他說「我們的希望在於你」,這句話很清楚地說明出人的軟弱和有限。先知耶利米很清楚在表達一個觀念:人的「生與死」都是在上帝手中,不是人的力量可以做主。因為上帝是造物主,因此,一切萬物都受到上帝的「支配」在運行,不是倚靠人的力量可以操控。
14.第十五章:
這章可清楚看到猶大瑪拿西王所做的事,確實是使上帝與猶大人民關係破裂的罪魁禍首,也是上帝最不能原諒的一位猶大國王。列王紀下第廿一章1至17節很詳細地記載猶大王瑪拿西如何背叛上帝的旨意,除了在耶路撒冷聖殿裡設置偶像神明外,他的雙手更是沾滿了無辜者的血(參考列王紀下廿四:4)。而瑪拿西卻是猶大歷代國王中在位最長久的一位,總計統治五十五年,也因為這樣,他對猶大人民的影響非常深遠,尤其是在宗教心靈上影響更大,他帶領人民從原本敬拜創造萬物的上帝,改為拜虛假無用的偶像神明。在他超過半世紀的統治之下,歷代志的作者用這樣的一句話來形容當時的整個猶大景況:「雖然上主警告瑪拿西和他的人民,他們還是不肯聽。」(歷代志下三十三:10)
第1節,「即使摩西和撒母耳站在我面前向我祈求,我也不憐憫這些人」,這清楚顯示出上帝的心非常疼痛。這句也強化了第十四章11節記載上帝對先知耶利米說的,不再聽他為以色列人民祈禱的聲音,這也顯示出上帝的忿怒已經是到達頂點的狀態。這也是耶利米書記載上帝第四次表示拒絕垂聽先知為猶大人民發出的任何祈禱聲音(參考七:16、十一:14、十四:11-12)。上帝不但拒絕聽猶大人民任何祈禱的聲音,甚至還決定把猶大人民「趕走!叫他們從我面前滾開」,這都在表明上帝將掩面不願再看見猶大人民,也是表明要放棄祂和猶大人民之間的約。
第2節,可參考第十四章的12節。
這裡提到「病死」、「戰死」、「餓死」等,這三項都是先知耶利米信息的主要內容之一。他一再強調上帝將會用「戰爭」、「饑荒」、「瘟疫」等三種方式來懲罰悖逆的以色列人民。在這裡也增加了第四項是「被擄」,表示上帝的懲罰越來越重,上帝的忿怒已到極點,因為「被擄」也是在說明猶大將會被滅亡,人民才會「被擄」去當奴隸。
第3至4節,這兩節更進一步提到上述「四種災害」的情景,和上述四種懲罰相對應。而且特別提起上帝這麼生氣的原因,就是因為瑪拿西王的罪。「被刀劍殺死」,這是屬於戰爭;「被野狗拖走屍體」、「被天空的飛鳥啄食」、「被野獸吞吃」等,這三項都在說明戰死或餓死、病死的人,無法掩埋屍體之後呈現出來的恐怖景象,那些屍體放置荒郊野外,或是城市街道中任憑野獸飛鳥啄食、吞噬。上帝要先知耶利米提醒猶大人民,祂要用這些嚴厲的方法懲罰他們,讓他們連想要收屍體、埋葬屍體的機會也沒有,因為他們會被敵人「擄」去當奴隸。所有這些事件的發生都只有一個理由:猶大人民不但背棄了上帝的教訓,也拒絕聽從上帝忠實僕人先知的苦勸。而這都和「瑪拿西王在耶路撒冷的惡行」有關係。
第5至9節,是一首短詩,說明耶路撒冷遭受到巴比倫帝國侵犯的慘狀。
耶路撒冷原本是上帝的聖城,結果卻是殺害上帝僕人的地方,也是離棄上帝的城市,甚至是充斥著偶像崇拜的城市,如今在上帝懲罰下,城裡的人將不會得到任何人的「可憐」,也不會為他們「悲傷」,向他們「問好」。因為他們「背離」上帝,且是「轉身不理」上帝,也因為這樣,上帝決定「不再抑制自己的忿怒」,決定要像手拿簸箕在「篩糠秕」一般,把這些悖逆的子民「篩散」,只因為他們「不悔改」認罪。上帝甚至要讓他們「年輕力壯的青年人」戰死沙場,導致「寡婦要比海沙多」,這是非常恐怖的懲罰。有的母親將會因為「喪失七個兒女」而「暈倒」到無法喘過氣來,因為她所有的希望都破滅,甚至連「殘存的人」也無法留下來。可見上帝的懲罰確實相當嚴重。
第10節,從這節到第21節的這段經文,是先知耶利米和上帝之間的對話。第10至12節是先知耶利米提出的疑問,而第13至14節則是上帝的回答;第15至18節是先知耶利米再次回應上帝,然後第19至21節是上帝回答先知耶利米。
「我母親為何生下我呢?」這句話也可參考第二十章14至15節。表示對生命遇到痛苦時的一種難過感受。先知耶利米在這裡提到自己的孤獨情況是自己「沒有借錢給別人,也沒有向別人借錢」,這表示沒有跟親友發生金錢上的糾紛,或是有任何不清楚的瓜葛,但卻遭遇到別人的「詛咒」。
第11至12節,先知耶利米認為自己很盡責,依照上帝的指示去做了不但「盡事奉」的「職責」,且還為自己的同胞向上帝「哀求」,但卻換來同胞的不諒解,甚至對他懷有恨意。但事實上是巴比倫帝國跟「銅混合的鐵」一樣堅硬,會帶給猶大人民慘重的傷害。
第13至14節,這兩節是上帝回應先知耶利米所提問的話。也可參考第十七章3至4節。
沒錯,上帝確實是為了要懲罰猶大人民在「全國各地所犯的罪」,特地差派巴比倫帝國來侵犯他們,不但要來「掠奪他們的財寶」,也要使他們在「陌生的地方受敵人奴役」,這是上帝對猶大人民的懲罰。
第15節,這節到第18節是先知耶利米繼續向上帝發出呼聲。
從這節可很清楚地提到先知耶利米面臨了被謀殺的危險。有兩種人是先知耶利米所提到想要殺害他的敵人,一是第十一章18至23節先知耶利米他的鄉親亞拿突人想殺他。二是第十八章18節所提起的,先知耶利米認為那些專門傳達假信息的假先知、祭司們,因為先知耶利米揭穿他的謊言,導致他們想盡辦法要阻擾他傳遞上帝的信息,甚至用不實的罪名控告他(參考廿六:7-11)。這些人包括有聖殿總監巴施戶耳(參考二十:1-2)。
第16節,這節很可能是指主前621年的背景,約西亞王時代在聖殿中發現了「約」書(指申命記),爾後開始進行的宗教改革運動。先知耶利米指出,就是因為得到上帝的法律,人民的「心裡充滿了喜樂」和盼望。先知耶利米確實是忠實於上帝的僕人他說上帝對他說的話,「句句我都留心聽」,不但沒有歪曲上帝的信息,也沒有忘記上帝的任何一句話。這句「我是屬於你的」,是一句立約的用語,表示出先知耶利米確實是依照上帝所交代的事去做。
第17節,這節可參考第十六章至2節。先知耶利米是單身,但卻又被自己的同胞敵視,因此更顯得孤獨。因為所有的親友都離開他,這使他陷入了自我「哀怨」的狀態。
第18節,這節充分顯示出先知耶利米心中的難過。他問上帝「為甚麼不斷受苦」?這裡的「受苦」,包含了被誤解和被威脅要殺害他。他說這是一種生命的「創傷」,但為甚麼「不得醫治」。他甚至懷疑上帝就像「乾涸的小溪那樣靠不住」,這表示先知耶利米懷疑上帝忘了呼召他時的承諾?
第19至21節,這段經文是上帝回答先知耶利米所提問的問題,也是上帝再次堅定先知耶利米的信心。上帝鼓勵的方式,是要先知耶利米悔改,全心倚靠祂,不要對上帝有懷疑。上帝用「回來」、「收留」、「重新」、「歸向」等用詞,都在表示上帝要重建先知耶利米的心靈,使他在極大的挫折中,重新再出發。上帝要先知耶利米記得「只傳達必要的信息」,上帝依舊看他是祂所揀選的僕人。上帝再次表示要與他「同在」,並且要「保護」他的「安全」,使他在眾人面前有如「銅牆」一般的堅強,不怕人的攻擊。不但這樣,在面臨災難來臨時,上帝會「從邪惡強暴的人手中」把他「搶救出來」。
15.第十六章:
這章可以清楚看到上帝忠實僕人先知耶利米的心境是如此孤獨,其實不只是先知耶利米如此,許多先知都是這樣。先知們之所以感受到極大的孤獨,乃是因為他們所傳出的信息都是與當時社會人們所想要聽的不一樣。特別是每當先知們嚴厲批判當時的社會,尤其是領導者時,就會有這種遭遇出現。而真正的先知一定會忠實於上帝的付託,將上帝的信息一五一十地宣揚出來(參考列王紀上廿二:14)。只有假先知才會盡說當權者喜歡聽的話,結果是加速了整個社會的墮落,並陷人民生活於不安的環境中。這也是為甚麼真實的上帝僕人先知,會受到排擠而使自己陷入孤獨的環境中之因。就像先知以利亞一樣,他面對的乃是群體的、御用的四百五十名先知,以他單獨一個人的力量要對抗這麼多的先知,再加上御用先知的背後是國王在支持,這可以想像得出他是多麼孤獨了。先知耶利米所說的「人人都詛咒我」(參考耶利米書十五:10)這句話,也看出他內心中那種極度孤獨的感受和無奈。
這一章的主要內容,是以先知耶利米被禁止結婚生兒育女來表明他的孤獨,甚至是連一般喜慶之宴也在被禁止之內,作者用這種方式說明先知耶利米被隔離,以及內心孤獨的情形。也用這種方式在表明:猶大國的以色列人民,將如同先知耶利米被隔離出來一樣,是孤獨、無助的族群。
16.第十六章1至13節:
這段經文除了描述先知耶利米被上帝命令不可以結婚,也不能為親朋好友遇到的悲傷的事舉哀,同時,還要他在國家和同胞面臨極大的苦難中,繼續真實地傳遞上帝要他傳講的信息。上帝就是要先知耶利米用這種方式來形容猶大國即將面臨的處境,就像他所遇到的情況一樣。
第1至3節,「在這樣的地方」,表示國家已經面臨滅亡的處境之環境中。在國家即將面臨滅亡之際,上帝要先知耶利米「不可結婚,也不可生兒育女」,這很清楚在表示先知耶利米已經無法享受到家庭所帶來的安慰和支持,他只能孤獨遞過一生之日。上帝是要藉著他獨身來說明猶大國的猶大人民將會「遭遇」的災難。
第4節,這節說明猶大的災難包括有:「疫症死亡」的,這是指瘟疫,但都「沒有人好哀悼他們,埋葬他們」,這有兩種原因,一是死亡的人數太多,幾乎每個家庭都有,沒有人有空去幫助別人(參考以西結書廿四:23)。最後只好讓屍體「像肥料堆在地上」,「成為飛鳥走獸的食物」。
第5至7節,也可參考以西結書第廿四章15至17節、22至23節等。
為死去的親人舉哀,這是非常基本的生活倫理。以色列人民的社會裡,若有人來報親友的喪訊時,親人或朋友會馬上將自己身上的衣服撕裂,表示非常哀傷,然後將粗麻製衣服披在身上,不能穿內衣,必須脫掉腳上的鞋子走路到喪家去。也要將頭巾拿掉,披頭散髮,並在頭上灑灰,與喪家一起坐在地上哀傷。喪家不能沐浴,也不煮飯,飲食都由鄰居或是親友供應。這樣守齋時間是七天的時間。上帝確實是決定「不再賜平安」、「不以慈愛憐憫」對待猶大人民,這是表示上帝要用這種方式來表示和他們切斷關係。當國家面臨滅亡來臨時,已經沒有任何人可以例外,「無論貧富同樣」都會死亡,也是一樣,不會有人哀悼,為他們哀哭。因為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人死亡,因此,沒有辦法去「安慰」別人,也不會有時間去為喪家準備食物和他們「一起吃喝」一同哀傷。甚至嚴重到「連喪父或喪母的人也沒有人表示同情」,這句話正好說明了每個家庭都有發生,大家都在為自己的親人哀傷哭泣。
第8至9節,既然不能與哀傷的家庭同哀傷,相對的,就算有喜慶的婚宴,也一樣都要禁止。因為這是上帝的懲罰,使「他們有生之日要親身經歷這些事」。
第10至13節,這段經文可對照第九章12至16節。
上帝讓先知耶利米知道當他傳上帝的信息時,猶大人聽了之後會反問他上帝為甚麼要這麼「嚴厲地懲罰」他們?也會問到底他們「犯了甚麼罪」?這時候,先知耶利米必須清楚地指出從他們的祖先開始,就離棄上帝,去「服事別的神明」,「不聽從」上帝的教訓。而他們這一代的人比起他們的祖先是「更可惡」、更「頑劣」,悖逆上帝的行為更嚴重。因此,上帝懲罰的方式,就是讓他們被擄到那「日夜拜別的神明」,而那地方是他們祖先也不曾去過,是個陌生的地域。這表示上帝離他們更遠了,他們將得不到上帝的「憐憫」。
17.第十六章14至21節:
這段經文有些混亂,但還是可以理出一段頭緒。在第14至15節經文中,顯然阻斷了整章經文思路的脈絡。因為在第廿三章7至8節再次出現這兩節經文的內容。因此,這章的第14至15節編輯在此,確實很不調和,但還是可看出編輯上的手法,是要讓在幾乎完全失望中的猶大人民能有悔改的意念,想想上帝雖然是在怒氣中要先知耶利米傳出懲罰的話語,是希望他們能明白上帝是個慈悲滿滿的上帝,祂一再要祂的百姓悔改回到祂的面前。只要他們悔改,慈悲的上帝一定會把他們從苦難中拯救出來,並帶領他們回到祖先的土地。
第14至15節,以前以色列人民都會在發誓時,都會用「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永生上主」的名發誓,表示這位上帝只要說到,就會依照所應許的做到。但他們這一代的猶大以色列人民已經重新成為巴比倫的奴隸了。所以誓詞會改變成為指這位上帝,是帶領他們從被「放逐」的各國回到這片「祖先的土地」。
第16至18節,這節開始繼續前面所說到的上帝之懲罰。這裡說上帝要差派如同「漁夫」、「獵人」到各地去打擊猶大人民,這些漁夫、獵人就像巴比倫、亞述、埃及等列強,因為猶大人民無論在多麼隱密的地方拜那「可憎恨的假神」,都清楚地暴露在上帝「眼前,無法隱藏」,這種「邪惡和罪過」,絕對無法獲得上帝的寬恕、赦免。
第19至20節,這裡不但說到猶大人民將會重返上帝應許之地,且會讓列國都來歸向這位全能的上帝。先知耶利米用這些詩歌來教導以色列同胞認識上帝,說只有帶領他們祖先走出埃及的那位上帝,才是真正的拯救者,是以色列民族的避難所,也是所倚靠的盤石,永不會動搖。這裡再次強調:只要是從人的手造出來的神,都是假神。因為是人所造的神,表示這個神比人軟弱,要聽從人的指揮。
第21節,上帝要使「列國知道」祂的「大能大力」,這表示上帝要再次出手把被擄到各地去的以色列人民從巴比倫和列強的手中拯救出來。這樣,列國的人民就會知道「耶和華」上帝的名。而這也說明了只有真的神,才有這樣的能力,從巴比倫帝國手中把所有成為奴隸的以色列人民帶出來。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