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419期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4-05-11 12:55
從這章開始,是一系列以猶大人民對上帝不忠為主題而編寫的詩歌。這章仍舊繼續著第二章2至3節所提起的一個重要主題:以色列民族作為上帝的「妻子」,卻對與她有婚約的丈夫--上帝--不忠實。另一個主題是上帝和以色列人民之間的關係,就如同父母與兒女一般(參考三:4、19)。這種編寫法,很像何西阿書作者,在該書在第一至三章用夫妻來形容上帝和以色列人民的關係,然後在第十一章1至9節轉變成父母與子女一樣。這種筆法也像以西結書第十六章,敘述以色列人民原本是棄嬰,被上帝扶養長大,之後就和上帝結為夫婦。不論是以父母與子女,或是丈夫與妻子的關係作比喻,都環繞在一個重要主題上:上帝對以色列民族有真摯的愛。
2.第三章1至18節:
這段經文又重回到一個重要主題,也是延續第二章26至37節經文的問題,上帝和以色列民族之間原本有夫妻緊密關係,但他們卻背叛上帝去拜偶像神明,而他們明明知道這是不對的事,不但做了還否認,這是上帝最難以容忍的事。因此上帝很清楚指出他們犯罪的證據。先知耶利米說上帝以歷史作背景,指出他們在約西亞王的時代所犯之錯誤。先知耶利米傳出上帝的呼籲,希望猶大人民能夠清楚知道上帝對他們的愛和期盼。只要他們悔改,上帝一定會重新帶領他們,使他們的國家和民族再次興旺。
第1至3節,這段經文就很清楚指出猶大人民有如一個不安分的妻子,經常「跟好些情郎私奔」,指出他們一方面在敬拜上帝,一方面又去拜偶像神明(參考耶利米書二:20)。先知以西結也很清楚指出,猶大人民是在「每一座大山、每一個山峰上面,在每一棵綠樹和橡樹下面」都有祭拜過偶像留下來的記錄(參考以西結書六:13)。而這種不潔淨的淫亂(是以夫妻關係來說)行為非常普遍,處處都有留下猶大人民拜偶像的痕跡,只要「舉目看看那些山頭」,就會發現那裡充斥著猶大人民設置拜偶像的祭壇。他們像妓女一般在路邊招攬嫖客,也「好像阿拉伯人埋伏曠野」而過往的商旅便是他們的獵物,他們惡行「玷污了」上帝賞賜給他們居住的土地,這已經在暗示著他們將無法繼續居住在上帝賞賜給他們這塊聖潔又肥沃的土地,因為他們犯罪的行為,使土地受到牽連(參考創世記三:17)。不但這樣,即使他們居住下來,上帝也將使「甘霖不降,春雨不下」。其實,以色列人民會轉向去拜巴力,主要原因就是他們認為巴力神明是掌管土地生產及降甘霖和春雨的神,但如今上帝不再降下甘霖和春雨,就是要讓以色列人民看看巴力神明祭拜能給他們甚麼。但就算先知耶利米提出這樣的警告,猶大人民還是沒有任何悔改認罪的意念,這也表示他們並不覺得去拜偶像神明有甚麼錯誤。
第4至5節,這兩節說猶大人民回來尋找上帝,他們一方面說上帝是他們的「父親」,從他們尚且「幼年」時就疼愛著他們。而且他們也深知上帝的特性,就是不會「長久忿怒」(參考詩篇一○三:9)。但他們並沒有因此而更加珍惜,反而是更加放蕩,去做上帝看為邪惡的事。
第6至10節,「約西亞作猶大王」,他是在主前640至609年作猶大王,也是猶大王國最後一位熱心改革,帶領南國猶大人民重回敬拜上帝的君王。這裡說「那不貞潔的女人以色列」,這是指北國以色列人民對上帝不忠之意。而南國猶大人民看見上帝以「離棄」的方式嚴厲懲罰北國以色列人民時「並不怕」(這是指主前721年,上帝讓亞述帝國消滅北國以色列),反而自甘墮落,也淪為娼妓,一點兒也「不覺得羞恥」,雖然看起來好像有悔改的樣子「回來」,但這種悔改只是外表,並不是「出於誠意」,因為鑒察人心的上帝,非常清楚猶大人民內心的意念。這點也說出當約西亞王認真推動宗教改革運動時,南國猶大人民並不是真的徹底改變,而是應付國王的命令罷了。因此,當約西亞王去世後,人民很快就又回到從前樣式了。若是人民都確實遵行約西亞王的改革,就不會因為國王去世,就隨即改變回到從前。
第11節,這節說出北國以色列人民雖然離棄上帝,但南國猶大更糟。也就是說南國猶大人民犯罪的情況更嚴重(參考以西結書廿三:11)。
第12至13節,這兩節提到上帝要先知以西結去向北國以色列人民傳遞信息。雖然他們的國家滅亡了,但以色列人民若是悔改,還是有機會獲得上帝的救助。因為上帝對他們的「愛不變」,而且上帝是不會永久向祂的子民「發怒」(參考詩篇一○三:8-9、一四五:8)。悔改認罪可說是整本聖經的中心信息。
第14至18節,這是一段新的應許,上帝會帶領四散各地的以色列人民回到故鄉,更重要的是,當上帝拯救來臨時,「以色列將跟猶大聯合」,這表示從羅波安執政開始分裂的以色列民族,將重新成為一個國家。不但這樣,上帝要賞賜給他們一個統治者會用「聰明和智慧來統治」,讓原本已經荒廢的地方重新「繁盛增多」,而「萬國萬民都要聚集」在耶路撒冷敬拜上帝。
另一方面,第14節提到說上帝要從他們的「每一城市選出一人,從每一宗族選出兩人,帶回錫安山去」,這句話就是先知信息中一再出現的「劫後餘生」或是「殘存子民」的觀念,也就是上帝對以色列民族特別的愛,會為他們留下民族的命脈。
再者,在一個新時代來臨時,「約櫃」,這原本表示上帝同在的記號,將不再是敬拜的中心,有上帝同在遠比這些象徵的物品更重要。因為過去他們雖然在聖殿的至聖所放置約櫃,卻一樣去拜偶像神明,甚至後來在聖殿裡還會放置著偶像神明,根本是褻瀆了上帝的神聖,這也是上帝發怒之因。
3.第三章19至25節:
這段經文很可能受到主前第八世紀的先知何西阿影響,許多用詞和詩句的意義上很相近(參考何西阿書十:12、十四:4)。這段經文一再看到上帝對以色列民族呼喊的聲音,希望祂揀選的以色列子民會回到祂的身邊,這種呼籲的聲音,這種呼籲的聲音所表達出來重要信息:上帝無比的愛,就像一個慈愛的父親,在期盼叛逆的子女回到身邊來一樣。但這信息有一個基本前提:以色列民族要知道認罪、悔改。上帝透過先知傳遞的就是這個重要信息,因為沒有認罪、悔改,就無法獲得上帝的憐憫和赦免。
第19節,「以色列啊,我多麼樂意認你作兒子」,這句話充分顯示出上帝和以色列民族之間是父子關係。出埃及記第四章22很清楚記載上帝說以色列人民是祂的「長子」,表示以色列人民在上帝心目中的地位最為重要。
「我以為你會叫我爸爸」,這句話已經清楚說明以色列民族否認了上帝和他們之間的父子關係,表示原本的「父子」關係已經破裂,因為以色列民族「背離」了上帝。
第20節,這裡說以色列民族是上帝的「妻子」,上帝是他們的丈夫。「妻子」必須對丈夫忠實,這是因為兩者之間有連結成一體不可分割的關係(參考創世記二:24)。這裡說以色列民族竟然對上帝「不忠,像不貞的妻子私奔」,表示他們除了敬拜上帝,也同時在拜偶像神明,就是巴力神明、亞舍女神等,這就像一個女子同時和兩個以上的男人同睡。
第21節,「山頭上有呼聲」,這是指猶大人民在山頭上設置祭壇拜偶像神明(參考三:2),所發出的聲音。這裡說他們原本拜偶像神明的聲音,現在卻變成了「流淚哀求」,表示他們遇到了極大的痛苦而哀哭,原因是他們「忘記了上帝」才會遇到苦難,因此,現在醒悟過來,知道要悔改。
第22節,這節用「要醫治」一詞,比喻猶大人民就像患了重大疾病一樣,需要醫治,否則一定會面臨死亡的來臨。
「是!我們要回到上主那裡,因為他是我們的上帝。」這句表明以色列人民已經清楚知道,只有這樣才能再次重新找到生命的契機。
第23節,所表達是他們知道離棄上帝去拜偶像,是「一點兒好處」也沒有,現在才學習到「惟有上主」能夠「拯救以色列」人民脫離亡國的苦難。
第24節,這節很清楚說明北國以色列人民因為失去上帝的庇護,導致國家被滅亡,所有的一切財產就會喪失,甚至連帶喪失的是「祖先自古以來建立的一切家業」。注意這裡所提到的,他們也失去了「兒女」,這是指他們甚至曾為了要追求更多的財富,把「兒女」當作牲祭獻給神明(參考耶利米書七:31,列王紀下十六:3、十七:17、廿一:5)。
第25節,這裡說他們要「以羞恥作牀鋪,以恥辱作被單」,表示羞辱了夫妻原本是聖潔的牀鋪,如今已經因為妻子悖逆丈夫而使「牀鋪」成為「羞恥」的記號。這種用「牀鋪」來形容,也是在表明夫妻同牀之意,應該是聖潔的。而「祖先常得罪上主--我們的上帝」,這句話很清楚表示以色列人民犯罪,不是始自今日,而是早在祖先進入迦南地時就已經開始(參考何西阿書九:10),他們沒有回歸上帝,而是繼續犯下跟祖先一樣的錯誤。
4.第四章:
這章經文是上帝應許給以色列人民一個嶄新的機會,只要他們確實悔改歸向上帝,祂就要賜給他們還沒有開墾過的土地,重新耕種。這意味著上帝要賞賜給他們新的生命。
5.第四章1至4節:
這段經文也是整本舊約先知運動傳遞上帝信息的共同中心,就是呼籲悖逆的以色列民族要悔改歸向上帝,且是要用真實的心靈回到上帝面前。
第1至2節,這兩節很清楚指出以色列人民的心是「搖擺不定」,一直在敬拜上帝和拜偶像中變來變去。上帝很清楚,透過先知耶利米的呼聲,提醒他們必須清楚選擇倚靠全能的上帝,而且必須是「用至誠、正直、公平的態度」,用上帝的名「發誓」會這樣做,這樣,上帝將會透過以色列人民賜福給萬國萬民,如同上帝給亞伯拉罕的應許一樣(參考創世記十二:2-3)。
第3節,可參考何西阿書第十章12節。
這句「開墾沒有耕犁過的土地」,表示一切都是新的,從頭開始做起。而「不要在荊棘中撒種」,表示不會浪費生命,做不會有收成的事。
第4節,「你們要在心靈上受割禮」,此句話可參考耶利米書第九章25至26節。「把自己獻給上帝」,意思是指要他們悔改歸屬於上帝。
6.第四章5至18節:
從第5節開始,一直到第六章止,這段經文都是屬於同一個單元,主題是即將來到的審判及懲罰,上帝將差派來自北方的大軍懲罰祂的以色列子民。在這段長達三章的經文中都是用詩歌形式寫出來。這些詩歌原本是分散的,後來耶利米書的編者將之彙編在一起。
上帝必定會審判,這個主題也是整個先知運動的中心思想。先知們用這個中心信息作為教材勸勉以色列人民,要抓住認罪悔改的機會,或許這樣還可以改變上帝在忿怒中要進行的毀滅計畫。
第5至8節,在這首詩歌中,先知耶利米警告猶大的人民要注意北方大軍即將會來到,要他們趕緊找庇護之所。其實這種寫法是一種反諷的筆法,事實是大難臨頭,無論他們怎樣躲藏都是沒有用的,因為這是來自上帝的懲罰,會讓不知悔改的人毫無躲藏之處。
先知耶利米告訴猶大人民要趕緊去尋找安全的地方,其實,這是一種諷刺的說法,因為上帝一出手懲罰,沒有任何地方是安全的。他提醒大家注意到大災難是從「北方臨到」,這種來自北方的侵略者有如「獅子衝出叢林」,因為已經看準了獵物。這裡也很清楚提到「猶大」將會被「毀滅」,廣大的「土地要荒涼,城鎮沒有人居住」,這情形比起家中有親人去世還要嚴重,因此「要披上麻衣,痛哭哀號」,因為這是上帝發出「怒火」的結果。
第9節,這裡在這次提到「君王和長官」、「祭司」、「先知」等對象,表示這些都是當時猶大國社會的菁英份子,他們都將因為大災難發生而「目瞪口呆」,「驚駭」到說不出話來,大家都因此「喪失勇氣」,過去所說的一切安全保障現在已都如同泡影一般毫無用處。
第10節,這是先知耶利米對上帝給他這樣的信息表示無法接受。其實這節反應出真實的現象,就是有許多假先知出現,傳說「會有太平」這種虛假的信息,但上帝卻沒有阻止他們說不誠實的話。因為真實的情況是「刀劍正頂住他們的咽喉」,這裡「刀劍」表示戰爭已經打到猶大國的要害,就要滅亡之意。跟那些假先知所傳出的「平安」、「沒有問題」的信息剛好相反。
第11至12節,這兩節說到上帝要「召來那最強烈的風」,而「不是那吹走糠粃的柔風」,這表示上帝「親自在審判他的子民」,而審判是嚴厲的。
第13節,這節接續第12節所提到的,上帝會嚴厲懲罰猶大人民,懲罰的方式就是讓「敵人像黑雲捲來」,這裡「黑雲」表示敵人非常多,多到不見天日一般。敵軍的「戰車像旋風疾飛」,快到無法料想和預測。而敵軍的「戰馬」就如同「老鷹」一樣凶猛,國家已經陷入極大的危險當中。
第14節,這節可說是耶利米書的中心信息,也是一節很誠懇的呼喊聲,呼籲猶大人民一定要趕緊悔改歸向上帝,因為只有悔改認罪,歸向上帝,才能獲得上帝的憐憫寬恕而「得救」。
第15至17節,這三節提到「有使者從但支族地區和以法蓮山區趕來報壞消息」,這也在表示耶路撒冷城已經是岌岌可危了。因為敵人要來攻擊耶路撒冷和猶大各城鎮,他們「大聲吶喊」的聲音在耳邊響起,表示敵軍兵臨城下。會發生這種災難得原因,是「因為猶大人民背叛了上主」,這才是導致國家滅亡的主要因素。
第18節,這裡清楚指出猶大的「所作所為」是招來這大災禍的原因,他們拜偶像,做上帝看為厭惡的事,卻還不知道悔改。
7.第四章19至31節:
這段詩歌除了第22節是上帝的話語外,其餘都是先知耶利米在述說內心的苦悶。在這段詩歌中,先知耶利米一再以「我看見」這詞(包括有「我俯視」、「我眺望」、「我看不見」等詞),來表達他所看見即將來臨的現象,來形容以色列人民將會遇到的慘狀。從這段詩歌可以看出先知用上帝創造宇宙萬物前的混沌現象作為題材,用來形容以色列人民和國家即將陷入如同上帝創造之前混亂的現象,除非有上帝的靈來運行,否則任何人都沒有力量能挽狂瀾。
再者,這段詩歌也有另一個特色,就是用相對詞字顯示出清楚的對照,有時是表示涵蓋整個空間,例如「大山」和「小山」、「良田」和「荒野」、「大地」和「天空」等。
第19至22節,這段詩歌說出先知耶利米心中的痛,就是敵軍已經來到門前了,猶大人民依舊不知悔改,「愚蠢」到不想要尋求上帝的幫助。但事實是「災難」已經「接踵而來,全國荒廢」,很顯然這些猶大領袖們都不知道實況。難怪先知耶利米會說他的心「焦灼,坐立不安」,因為他已經「聽到軍號的響聲,戰爭的吶喊」。
注意第20節所說的「帳棚」,意思是指家庭或是國家(參考以賽亞書五十四:2),又可以當作庇護之處。因為以色列人民是游牧民族,在曠野時代就是以帳棚為家。這裡是指以色列人民的家庭因為戰爭打敗仗,因而瓦解。而「我的帳棚倒塌」,是指上帝耶路撒冷聖殿被摧毀。而這是發生在主前586年巴比倫軍隊攻入了耶路撒冷城,並且燒毀聖殿(參考列王紀下廿五:9)。若是「帳棚」指的是聖殿,則「幔子」是掛在約櫃和祭壇之間。因此,說「幔子破裂」,就是象徵他們與上帝之間的約毀壞了。
第23至27節,在這段詩歌中,先知耶利米描述出他看見那一幅即將發生的慘狀,包括「看不見人影;連鳥兒也都飛走。良田變成荒野;城市有如土堆」,這些都在說明戰爭即將帶來的結果,是「大地,一片荒涼」,且沒有任何亮光。
「大山」、「小山」,在聖經中一再用山來表示穩固、可倚靠的力量。但在這裡則是出現「震動」、「搖擺」,表示失去了倚靠的力量。
這裡用「良田」與「荒野」對照,「城市」和「土堆」相對,這些都在表示上帝的「烈怒」已經到了極點,無法挽回、平息。
第27節,有些學者對這節有不同的看法,因為在第23至26節都說上帝要徹底摧毀以色列,然後接下去的第28至29節也是一樣在描述上帝嚴厲的懲罰,說一切都將消失殆盡。但在第27節的上半句和下半句卻呈現出相對的詞句;在上半句說要摧毀一切,下半句卻是說「不徹底加以毀滅」。因此,有些翻譯本將之修訂為用「毀滅淨盡」。但也有聖經學者認為這正好是上帝憐憫、慈悲的特性,祂在極其忿怒之下,仍替以色列人民保存了「殘餘子民」的生存空間,讓以色列人民在完全絕望當中,還有一絲絲的希望,而期盼他們會在完全無助的情況下,知道悔改歸向上帝。
第28節,「大地」和「天空」是對照詞。當土地會「哀鳴」時,表示被蹂躪得非常厲害。而當整個天際「轉黑」時,表示毫無亮光,這跟第23節所提起的相同。這說明了地上所有的生物都將遭遇嚴重的生命威脅。
這裡說「上主說出的話絕不改變」,這句話也是整本聖經的中心信息之一(參考以賽亞書四十:8,約翰福音十:35,希伯來書一:12)。
第29節,這裡說只要「一聽見騎兵和箭手的吶喊」,就想盡辦法要找到可避難之處所,包括有躲藏在「森林」裡的,也有躲藏在「巖穴」中,這些地方都是隱密的地方。但因為災難是來自上帝的懲罰,所以,人絕對無法找到不被發現的藏身處(參考詩篇一三九:7-8)。
第30節,這節充分顯示出過去所有一切被看為高貴、尊容的樣式,如今全部都成為無用的廢物。「昂貴的衣服」、「珠寶首飾」、「塗眼畫眉」等,這種樣式在患難來臨時,妓女常用這樣的打扮來討好敵方的軍人,以求活命。但結果反而因此使自己真的變成妓女,敵人看見就加以蹂躪。
第31節,「像產婦陣痛的叫喊」、「像女人生產頭胎的尖叫」,這兩句話都是相同的意思。聖經作者經常用產婦臨盆來形容極大的痛苦,那種喊叫的聲音,也是在表明尋求生命的拯救,但都沒有用處,因為他們即使「伸開雙手」希望有人救他們,也只能說「慘了,慘了」,因為沒有人會來幫助他們脫離敵人的侵犯。
8.第五章:
這章是先知耶利米在指責耶路撒冷的人民,也就是南國猶大人民背叛上帝的罪行,到處可見。因此,上帝懲罰的方式,就是要召集猶大的敵人來攻擊他們。上帝決定要嚴厲懲罰他們,是因為他看輕也拒絕上帝僕人先知傳遞的信息。
9.第五章1至11節:
這段詩歌是上帝和先知耶利米之間的對話。上帝要先知耶利米去找找看是否有公正的人,結果先知耶利米並沒有找到,這時他才醒悟過來,原來上帝要嚴厲懲罰猶大人民是對的。
第1節,可將這節對照創世記第十八章關於亞伯拉罕和上帝之間的對話,是很類似的。上帝要亞伯拉罕看能否在所多瑪城找到「十個」無辜的人,上帝就不會毀滅所多瑪城。而在創世記第十九章則說明了連一個也沒有。如今對耶路撒冷城,上帝提出只要「找到一個正直忠誠」,上帝就會「饒恕」耶路撒冷。上帝要亞伯拉罕在所多瑪城找「十個」,卻在這裡向耶路撒冷人提出「看看能不能找到一個正直忠誠的人」,若是可以,「上主就會饒恕耶路撒冷」,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指連一個也沒有。
第2節,這節可參考以賽亞書第廿九章13節。
猶大人民並不是真心敬拜上帝,而是以虛偽的心回應上帝揀選的愛。
第3節,這節說出以色列人民真正的問題,就是不怕上帝懲罰(參考耶利米書二:30),也許是過去的懲罰太輕了吧,才使他們的心依舊「頑固成性,不肯離棄罪惡」。
第4節,這節說到猶大人民真正的「貧窮」,是在於對上帝的話語「無知」。這種「無知」會導致他們「不曉得上主的道路,不知道上帝的法則」。詩人曾很清楚描述上帝的法律和法則會幫助人認清生命的準則(參考詩篇十九:7-11)。
第5節,這裡很清楚指出猶大人民的領袖,並不是不曉得「上主的道路」、「上帝的法則」,其實他們清楚,真正的問題是他們「否認上主的權威,不肯服從」。原因是他們已經跟著迦南地的人去拜偶像神明了,並且認為偶像神明才是賞賜給他們一切的神(參考何西阿書二:5-8)。
第6節,「獅子」、「豺狼」、「花豹」等這些都是當時迦南地經常出現的凶猛野獸。先知耶利米用這些凶猛的野獸來形容敵人,他們即將像這些凶猛的野獸攻擊猶大,原因是他們「一再離棄上帝」,犯罪相當嚴重。
第7至8節,這節說出上帝在容忍到一個段落之後,決定收回祂的寬恕,因為人濫用上帝的恩典。因為以色列人民進入迦南地之後,就因為享受著上帝賞賜的一切,過著富裕生活之後,卻忘記了上帝的恩典,只知道到處去拜偶像神明,對上帝不忠之意。這兩節用「飽暖思淫」、「找娼妓」、「慾火旺盛」、「垂涎別人的妻子」這些詞句,都是在說明猶大人民拜偶像神明的動作很頻繁,且熱情遠勝過對上帝的敬拜。
第9至10節,為了猶大人民悖逆的行為,上帝決定要「召敵人來毀壞」象徵著以色列民族的「葡萄園」,要把那些不聽從上帝旨意的「枝子」給予「砍掉」。
注意這句「只是不徹底加以摧毀」,這句話可參考耶利米書第四章27節、第五章18節,都是在表示上帝要保留那些對祂忠誠的子民,也就是所謂的「殘存」的子民。
第11節,這裡說「以色列人和猶大人」,這是指雅各所有的子孫,包括了十二支派所有的人民。意思是指分裂後的南北兩國人民都一樣,北國以色列在主前721年亡國,南國猶大並沒有因此而警醒,相反的,他們照樣犯下北國以色列人民所犯的罪過,甚至是更嚴重(參考耶利米書三:8,以西結書廿三:11)。
10.第五章12至31節:
這段經文很清楚地記載以色列人民只聽信假先知的信息,對上帝的僕人先知的話根本就聽不進去。這也說明了猶大人民的無知,他們已經分辨不出誰是真正的神,他們已經陷入了危險,卻還不知道要趕緊回頭歸向上帝,因此,在苦勸無效之後,上帝只好讓他們流亡異鄉去服事外國人作為懲罰。
第12節,「上帝的子民不承認」上帝,這句話表示猶大人民已經破壞或是違背了他們和上帝之間的「約」,卻還用奇怪的說法來合理化自己背叛上帝的行為,他們說「其實上主不干涉我們」,這句話也有另一個意思,是指「我們不願跟上帝有來往」,也可以翻譯成:「他不存在。」(參考天主教《思高聖經學會聖經》的翻譯),而《呂振中教授版本》的翻譯是:「他沒有甚麼。」這些都在表明在猶大人民的心中,上帝與他們已經無關了。因此,他們不認為上帝會對他們怎麼樣,所以當先知耶利米一再說上帝會用「戰亂或饑荒」來懲罰他們時,他們認為這些話並不會實現。
第13至14節,這兩節可看出當時猶大人民已經被許多假先知的話給沖昏了頭,因此認為上帝的先知所說的都是「空話」,並且因此認為這些上帝的先知「並沒有上帝的信息」。但上帝說祂的話將會「像火」,「人像柴」,有如乾柴烈火一般,很快就會燃燒殆盡(參考以賽亞書一:31)。
第15節,這裡並沒有說「一個國家從遙遠地方來攻擊」是哪個國家,但在第四章16節也有記載從北部的「但支族地區和以法蓮山區」有人趕來警告,說有敵人「從遙遠的地方來」。
注意這裡說「他們的語言你們不懂」,這句話已經在暗示,屆時若是猶大想要派人出來求和,也會有困難,因為語言溝通有障礙。
第16至17節,這節在形容來攻擊猶大的敵人都是「強悍的戰士」,且手段非常殘忍,是「殺人不眨眼」,也絕對不會留情,而這點可以從西底家和他的家人被捕後受到慘忍的對待看出來(參考列王紀下廿五:5-7)。這兩節也說出猶大國和耶路撒冷城將會面臨空前的災難、浩劫。
第18至19節,「我也不把我的子民統統消滅」,這句話可參考第四章27節。這裡再次說明了上帝對祂的子民以色列人民的慈悲,在大災難中,祂保存了「劫後餘生」、「殘存的人民」,讓這些人可以教導他們後代子孫,知道他們這一代就是因為背棄上帝而慘遭橫禍的事。上帝要透過讓猶大人民「流落異鄉」當奴隸「服事外國人」,作為活活的教材來教導他們的後代子孫,不可以「離棄」上帝去「服事別的神明」。
第20至21節,「雅各的後代」,這是全體以色列人民,也就是指全部十二支派,但這裡提到「猶大人民」,這是指正陷入滅國危機的南國猶大人民。上帝說他們簡直是「愚蠢無知」,猶大人民因為所拜的偶像是「有眼睛卻不能看,有耳朵卻不能聽」,結果他們也跟這種毫無作用的神明一樣。
第22節,這節說明了若是猶大人民有注意看上帝創造海洋的偉大,就應該會知道站在上帝面前時,會用「戰戰兢兢」的態度「敬畏」上帝。
第23至25節,上帝指責猶大人民是「頑固又悖逆」,雖然上帝賞賜給猶大人民「春霖秋雨」,滋潤了大地,才使他們能夠「年年豐收」,但猶大人民卻不知道感恩,也從來「不敬畏」上帝。因此,上帝決定使「風雨失調」,他們不會再有任何「收穫」,這時候,他們就會明白誰才是真正的宇宙之主(參考阿摩司書四:6-8)。
第26至28節,這三節清楚地描述猶大人民所做邪惡的事,就是陷害、詐欺,並且奪取別人的產業,更惡劣的是「不替無依的孤兒伸冤,不替無助的窮人主持公道」,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做這種上帝看為邪惡的事。這些人的行為與先知阿摩司所譴責的相同(參考阿摩司書四:10、五:10-12)。
第29節,這節很清楚地表示上帝一定會嚴懲、報復這些悖逆上帝旨意的人民和國家。
第30至31節,在上帝眼中看為「驚駭的事」,就是「先知只會撒謊;祭司專為自己爭權奪利;我的子民竟不反對」,這樣的現象也說明了在猶大人民當中出現了假先知,和偏離正道的祭司,但更糟糕的,竟然上帝的子民也都默許這些惡劣的行為。
11.第六章:
這章是說到敵人已經兵臨城下,很快就要攻進城裡。在第四章6節說到「大毀滅要從北方臨到」,然後第六章1節開始就說「大災大難快要從北方臨到了」,但顯然的,先知對當時耶路撒冷的人民說出這樣的信息,他們似乎無感或是仍執迷不悟。
可以將這章分成三個段落,一是從第1至8節,先知的信息是呼籲他們趕緊逃亡吧,因為敵人就要到了;二是第9至15節,先知還心存著一絲盼望,希望能找到真的對上帝忠心的子民,但這期望是落空了;三是第16至30節,這段經文描述猶大人民依舊不願意聽從上帝僕人先知的信息,他們一意孤行。
12.第六章1至15節:
這段經文是在告訴南國猶大人民,從北方來的敵人,就是代表著上帝已經在生氣、忿怒了,若是大家還想要生存下去,不要受到更大的災難,趕緊悔改是還來得及。但猶大人民真正的問題,就是拒絕聽從上帝的話,甚至嚴重到連該忠於上帝的僕人--祭司和先知--也一樣犯罪,甚至是帶頭犯罪,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第1至3節,這段經文說出北方的敵人已經接近耶路撒冷了,因此,這裡呼籲「便雅憫人」要趕緊「逃命」,並且要「在提哥亞吹號」,提哥亞是位於耶路撒冷以南大約20公里處,而「伯哈‧基琳」,這是為於耶路撒冷以南約三公里的地方,現在的名字是「拉米拉亥」(Ramet Rahel)。先知耶利米說要在這座守望台點燃烽火作為警告,讓耶路撒冷城內的以色列人民趕緊逃出來。因為耶路撒冷城很快就會被強的敵人給「毀滅」。來攻擊耶路撒冷的,是「列國的君王要率領他們的軍隊」,因此表示不是只有巴比倫軍隊而已,還有其他的國家也加入了聯軍行列。這些聯軍已經包圍了耶路撒冷,猶大人民無處可逃。
第4至5節,這兩節是攻擊的敵方彼此之間的對話,表示原來攻打耶路撒冷的聯軍,是準備連夜攻擊,絲毫不停留,連給耶路撒冷人民喘氣的機會也沒有。
第6至7節,「砍伐樹木,堆造土壘」,前者是為了用樹幹當作撞開城門,或是和堆高的土壘一起架放在牆壁上面作為攀爬城牆之用。即使是這樣,耶路撒冷的人民連一點悔改的意念也沒有,還持續不斷地像「水井不斷地湧出清水」一般犯罪,而更令上帝生氣的,是他們的手段是越來越「殘暴」,導致受害人民呼喊的聲音頻頻傳出,受害者的「病痛和傷痕」不斷出現。
第8節,從這節可看出上帝在極其忿怒中,還是心存憐憫 ,呼籲耶路撒冷的人民趕緊悔改歸向上帝。否則上帝會「丟棄」他們,使耶路撒冷「城荒廢,無人居住」,他們將會被擄到外國去,使耶路撒冷城變成空城、廢墟沒有居住的地方。
第9節,這節用採收葡萄園裡的葡萄作為比喻,來說明猶大人民將面臨的災難,就像葡萄園裡的葡萄一般要全部被摘光。這句「盡量搶救殘存的人」,有一個意思,就是要把握這機會,在敵人還沒有回來之前,搶救那些殘存的人民,就像趕緊去把剩餘的葡萄摘下來一樣。這種「殘存」子民的觀念一再出現在先知耶利米的信息中(參考四:27、五:18、四十六:28),表達上帝是充滿恩典慈悲的神,雖然祂在極其忿怒中,總是會留下了一些忠實於祂的子民。
第10至11節a句,這節說出先知耶利米回覆上帝的話,說出真正的問題是猶大人民並不聽從他傳達的信息,他們心中頑固,甚至將上帝的信息當作「開玩笑」,而每一次上帝決定要懲罰猶大的信息出來,先知耶利米心中就會難過到如同火在心中「燃燒」,無法忍受。
第11節b句至15節,這段經文再次出現在第八章10至12節。
上帝回答先知耶利米的話,很清楚說到猶大人民將會「被擄」,財產將會被洗劫、侵佔。上帝也清楚說明祂會這樣對自己的子民生氣之因,就是他們都「貪圖不義之財,連先知和祭司也欺詐人民」,而都傳出虛假的信息,竟然不知道羞恥。
13.第六章16至30節:
這段經文再次說明猶大人民偏行己路,頑固的心並沒有因為敵軍已經兵臨城下而歸向上帝,而凶悍的侵略者,已經遠非猶大人民的能力所能抵擋、承受,上帝要先知耶利米告訴猶大人民趕緊悔改尋求上帝的庇護,上帝願意拯救他們,但他們的內心卻依舊剛硬,不肯聽從上帝的話語,最後,上帝只好放棄,讓他們去承受苦難。
第16至17節,上帝「勸告」猶大人民「要站在十字路口觀察」,仔細察看並「探問那些舊路,查一查那條最好的路」。這裡的「舊路」、「最好的路」,是指「祖先的道路」,意思是指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走出埃及進入曠野時,一再教導以色列人民的祖先,要謹守、遵行上帝的誡命、法律,就可以存活下來。但猶大人民並不聽上帝的勸告,包括上帝「指派守望者,替他們聽警報的角聲」,他們也是一樣聽到警報聲了,還不相信。
第18至21節,這段經文記載上帝決定懲罰猶大民,「降災禍給他們」,即使他們獻上最美好的「乳香」、「香料」,以為這樣可以取悅上帝,但上帝拒絕了他們任何獻祭,因為祂只希望猶大人民聽從祂的話。但他們依舊不聽,結果就是面臨國家「滅亡」,人民死亡慘重。
第22至23節,這裡再次提到「「有一個民族要從北方來;在遠方的一個強悍國家準備要作戰」,這都是指巴比倫帝國。他們有好的軍事武力,且手段相當「蠻橫殘暴」,「準備要攻擊耶路撒冷」。
第24至25節,這裡很清楚地指出,敵人已經進入城內,進行搜索的工作。只要看見人,就會殺戮。這裡形容耶路撒冷城內的猶大人民心中的感受,「像產婦陣痛」、「周圍充滿著恐怖」,這種句子都是先知耶利米常用的句子(參考二十:3、10)。
第26至30節,這段經文是上帝告訴猶大人民,他們拒絕聽從上帝的信息之結果,就是:「披上麻衣」、「在灰中打滾」、「悲傷哀號,向喪失了獨子」一樣的悽慘,原因是猶大人民是「頑劣的叛徒,他們的心非常「剛硬」、「腐敗」,結果別國的人民將會把他們當作「渣滓」一樣看待,就是因為「上主拋棄了他們」,使他們成為沒有價值的廢物。
14.第七章:
從第七章開始直到第十章,是先知耶利米在耶路撒冷聖殿門口傳講信息的記錄。要注意的是這段經文記錄並不是在同一個時間傳講,而是經歷過好幾年的時間才完成。第七章所說的、所用的文辭也跟前面幾章差別很大;前面幾章都是用詩歌的方式在表達,第七章的經文則是用散文的方式寫出來。
15.第七章1至15節:
這段經文是先知耶利米在耶路撒冷傳講的信息。從這段信息可看出內容的特色:信仰和社會生活是一體的兩面,無法分開。若是將信仰從生活和工作中抽離出來,那樣的信仰是虛假,不實在的。這也是為甚麼先知的信息中一再強調實踐社會公義的重要性,因為這是上帝對祂揀選的子民所賦予的社會責任(參考創世記十八:19,以賽亞書四十二:1、4、6-7)。每個時代都一樣,當這樣的信息與信徒的利益衝突,特別是執政者的利益違背,就很難被接受。耶穌受難的原因是如此,今天的傳道者在某些地區會被羞辱、迫害,也常常是因為傳講的信息和當地人民的生活、工作之利益有了衝突導致的結果。
第1至4節,上帝差派先知耶利米到耶路撒冷「聖殿門口」,要他「向進入聖殿敬拜上主的人傳達」上帝的信息。這樣,聽到信息的對象必定都是猶大人民。所傳達的信息內容就是要他們「棄邪歸正」,「不要再相信那些騙人的話」,說甚麼在耶路撒冷很安全。他們不聽從上帝的話「棄邪歸正」,結果惹起上帝忿怒,進而離棄他們,就算躲藏在耶路撒冷聖殿也一樣,性命不保。
第5至7節,「要棄邪歸正」,這句話再次重複第3節所提過的,表示猶大以色列人民已經背離上帝的教導,做了許多不該做的事,現在先知傳出的信息是要他們「以公平相待」。這裡「公平」指的是公正、公道、沒有欺騙的行為。這裡強調「公平相待」之因,就是有發生「佔外僑和孤兒寡婦的便宜」,以及「殺害無辜」、「拜別的神明」等,這些都是上帝眼中看為嚴重惡劣的行為。先知耶利米強調說,只要猶大人民知道「改過」,上帝就會讓他們「繼續居留」在上帝賞賜給他們「祖先」流傳到他們居住的這迦南地。
第8至10節,從這三節可看出上帝嚴厲地控訴猶大人民所做惡劣之行徑,包括他們經常聽那些假先知傳講「騙人的話」,只知道做「偷竊」、「殺人」、「姦淫」、「作偽證」、「向巴力獻祭」等這些都是上帝看為「恨惡的事」,然後卻跑去聖殿說:「我們很安全!」這句話意思是指當敵人來攻擊耶路撒冷時,他們就跑進聖殿裡躲藏,祈求上帝庇護。但平時,他們卻是熱心地去拜偶像巴力神明,這樣的行為是對上帝來說是很大的羞辱。
第11節,「你們以為我的聖殿是賊窩嗎?」這句話也被耶穌引用在譴責在當時宗教領袖把持聖殿,並且與販賣商人勾結欺騙人民的事上(參考馬可福音十一:15-17)。從耶穌潔淨聖殿的故事,就可發現一個重要的事實:人若不能在生活上遵照上帝的旨意來行,那麼,再好的宗教祭典禮儀,也只不過是一種掩飾罪惡的行為而已,不但不能彰顯宗教信仰的情操、意義,相反地,更像是在褻瀆神聖的上帝一樣。先知耶利米在這裡說上帝非常「清清楚楚地看見」猶大人民的「一舉一動。」因為上帝是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的神。
第12至15節,先知耶利米傳達上帝的話,要猶大人民去看看上帝對待「示羅」,這地方原本是以色列人民在約書亞帶領他們進入迦南後,第一個設立會幕敬拜上帝的地方(參考約書亞記十八:1)。到士師的時代,「示羅」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的聖地,在這裡有會幕、約櫃,和大祭司(參考士師記廿一:19,撒母耳記上一:3),一直到撒母耳的時代,「示羅」都是以色列人民的宗教中心。但後來,以色列人民背棄上帝,結果約櫃被非利士人搶走,多達三萬以色列軍人被殺(參考撒母耳記上四:1-11)。現在上帝用「示羅」來比喻耶路撒冷城即將面臨相同的命運,將會遭到巴比倫攻破,且聖殿也會被燒毀,城和聖殿都將成為廢墟。原因是他們犯了許多罪,雖然有上帝的先知傳遞信息要他們悔改,但他們「總是不聽」。上帝決定要讓他們被擄到外國去當奴隸,就像主前721年北國以色列人民所遭遇到的結果一樣。
16.第七章16至34節:
這段經文是上帝提醒先知耶利米,要他不必替以色列人民代禱,因為上帝根本就不想聽,也不會聽。基本上有這樣的了解:真正上帝的先知,一定會為自己的子民向上帝祈求(參考廿七:18,創世記十八:22-25,出埃及記三十二:31-32,撒母耳記上十二:23)。但當上帝禁止祂忠實的僕人代禱時,那表示問題很嚴重,也說明因為上帝已經放棄了祂的子民,而上帝會禁止先知耶利米替他們向祂祈求,其原因就在第13節。
再者,這段經文也說出先知信息的共同點:上帝並不是喜歡人的祭品,上帝喜歡的,是人行公義、好憐憫的心,且是會以謙卑的態度跟隨祂的旨意而行(參考彌迦書六:8)。先知耶利米想要強調的是:若是連聖殿都不保了(參考本章第12節),獻祭又有甚麼用?人民會被「趕走」(參考第15節),又要如何獻祭?要怎樣獻祭呢?若是上帝都不聽以色列人民的祈禱了,獻祭的意義又在哪裡呢?這是此段經文所提出來反省的功課。而猶大人民被擄,也說明了是上帝懲罰的結果。
第16節,上帝要先知耶利米「不要替這些人禱告」,這情形出現多次(參考十一:14、十四:11)。而最嚴重的經文就是在第十五章1節,上帝甚至說就算「摩西和撒母耳」站在祂的面前為以色列人民代求,上帝也不會聽。這表示以色列人民所犯的罪,已經嚴重到無法獲得上帝的赦免了。
第17至20節,這段經文可參考耶利米書第二章28節、第十一章13節、第四十四章9節。這些經文都在說明猶大人民在自稱為上帝之城的耶路撒冷,設置許多拜偶像的神壇,幾乎是「猶大各城鎮,在耶路撒冷的大街小巷」都可看得見。而且拜偶像的行為不僅是父母,而是全家大小都參與。上帝認為猶大人民用這種方式在「激怒」祂,結果只會為自己帶來更大的「傷害」。因為上帝的忿怒會像「烈火燃燒」地「傾瀉」在猶大所在地,包括「人、動物、樹木,和五穀」都會受到波及。
第21節,這節提到有關獻祭的規矩,「有些牲祭要燒光」,是指擺在祭壇上的燒化祭全部都要燒光(參考利未記一:6-9、12-13、17),不可存留。而「有些牲祭可以吃」,這些包括獻素祭剩下的部分,祭司可以吃(參考利未記六:16-17),還有就是贖罪祭的部分,祭司和他的家屬也可以吃(參考利未記六:26、29、七:6、7-10)。但上帝已經拒絕他們的獻祭,不論他們獻上的是甚麼,上帝都拒絕,因此說出「不如把所有的祭肉通通吃掉」,這句話已經在說明他們的獻祭,只不過是一種障眼法,表面上看起來很敬虔,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因為他們還是照樣去各山頭燒香祭拜偶像神明,所以上帝說祂不接受這樣的獻祭,不如他們直接把祭物吃掉來得乾脆。
第22至26節,這段經文很重要,因為這裡說上帝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時候,並沒有「命令他們獻燒化祭或其它祭物」,這句話可參考阿摩司書第五章25節的記載,先知阿摩司說出同樣的信息。其實可以瞭解,這些關於獻祭的條例規定,都是進入迦南地之後訂定的。上帝並不是喜歡人一方面用隆重的獻祭禮儀來表明他們對上帝的敬拜,卻又同時去拜偶像神明。在先知的信息中,類似這種信息也一再出現(參考以賽亞書一:11-15,何西阿書六:6,阿摩司書五:21-24,彌迦書六:6-8)。先知耶利米傳出上帝的信息很清楚,說上帝對猶大人民的要求只有一點:遵行祂的道路。可惜的是猶大人民並「不聽從,也不理會」,且是「越變越壞」,甚至是比他們的祖先「更頑劣,更悖逆」。
第27至28節,可參考第13節、第25節。
上帝告訴先知耶利米,不要期盼悖逆的猶大人民會聽從他的勸勉,要是他們會聽,上帝早就寬恕、赦免他們了(參考以賽亞書六:9-10)。即使這樣,上帝還是要先知耶利米去斥責他們,說猶大國上從執政者到一般以色列人民,都是同出一轍,已經是「忠信喪盡」,整個國家、社會都充滿了欺騙,沒有誠實可言。
第29節,這是一首詩歌。
「剃光頭髮」是表示不潔淨所採取的行動。希伯來文的「髮」字,和「拿細耳」這詞有關,代表神聖的記號(參考民數記六:2)。因此,當分別為聖的「拿細耳人」受到不潔淨纏身時,就是要將頭髮和鬍鬚剃掉(參考民數記六:9),表示自己不潔淨,需要再重新開始。摩西法律很清楚記載,不可以剃掉頭髮、鬍鬚(參考利未記十九:27)。在以色列文化看來,對一個人最大的羞辱方式,就是將那人的頭髮剃掉,或是剃掉他的鬍鬚(參考撒母耳記十:4-5)。因為頭髮象徵著一個人的能力。因此,當一個人頭髮被剃掉後,表示這個人已經失去了力量,成為非常虛弱的人(參考士師記十六:17)。「剃光頭髮」也是一種表達哀傷的方式(參考約伯記一:20,彌迦書一:16)。
「到山頭去唱輓歌」,這是一種諷刺的詞句,表示要猶大人民去向這些他們所曾熱心崇拜過的虛假神明哭訴,看這些偶像神明能施展甚麼能力來拯救他們脫離苦難。
第30節,這節是非常嚴重的控訴,猶大人民竟然將上帝所「憎恨的偶像」也放在耶路撒冷「聖殿」裡。這種情形先知以西結說得更具體(參考以西結書八:5、10、12、14、16)。猶大瑪拿西王時代,就是在聖殿中放置了亞舍拉女神像供人民祭拜(參考列王紀下廿一:4、7),難怪上帝會遠離聖殿和耶路撒冷城,到東邊的橄欖山上觀看耶路撒冷城被敵人毀滅(參考以西結書十一:23)。
第31節,「欣嫩子谷」,這是耶路撒冷城外的垃圾場,也可當作「地獄」解釋。「陀斐特祭壇」,表示燃燒的火。因為在「欣嫩子谷」設置祭壇焚燒牲祭獻祭給偶像神明,表示祭祀的禮儀非常持久興盛。
這節可看出猶大人民幾乎都變成「巴力」信仰了。因為他們也學會燒獻「自己的兒女」給神明,這種在亞哈斯王和瑪拿西王時代都有過這種惡劣行為(參考列王紀下十六:3、廿一:6),而這都是摩西法律所嚴厲禁止的(參考申命記十八:10)。
第32至34節,這三節說出上帝將對猶大人民採取嚴厲的懲罰,就是要將他們為偶像神明舉行獻祭之處,變成敵人大屠殺他們的地方,因此「欣嫩子谷」和「陀斐特」將改名成為「屠殺谷」,且死亡人數是多到無法逐一埋葬,乾脆就全部用火焚燒,而來不及焚燒的屍體就只好任由飛鳥走獸吞噬,不但這樣,猶大國將會滅亡,不再有任何歡笑的聲音,也不再有人辦婚宴喜慶的活動,過去原本繁榮的各城鎮和耶路撒冷城,也將變成荒涼的地方。
17.第八章:
這章從第4節開始,直到第十章止,這段經文當中,除了第九章11節、第12至15節、第24至25節等為散文外,其餘經文幾乎全都是用詩體寫出來,可惜,《現代中文譯本》在編輯上並沒有像中文《和合本》一樣,用詩體的方式編輯出來。在這段經文中,最主要述說兩個主題:一是猶大人民心硬、頑固,聽不下上帝透過僕人先知的話。二是在國難當頭之際,猶大人民還是不知道悔改認罪,繼續沉淪在罪惡中,因而帶來更悲慘的結局。換句話說,在這段詩體的經文中,先知耶利米傳出上帝的信息表示:上帝已經對猶大人民失望至極,不再對他們存有任何期盼,理由只有一個:猶大人民拒絕認罪、悔改。
最後第18至22節是一段是先知耶利米為耶路撒冷悲傷所唱的詩歌,主要原因是他的猶大同胞已經被擄到巴比倫當奴隸,過著苦難的日子發出哀嚎的聲音。先知耶利米聽到他同胞在被擄之地受到了極大的侮辱,並且經歷慘痛的生活際遇而發出哀嚎的聲音。他把這哀嚎的聲音告訴上帝。
第1至3節,這裡提到「猶大諸王、官長、祭司、先知」等,這些猶大國的領導階層,就算他們去世安葬了,也不會得到安寧,因為敵人會把他們的「骨骸都從墳墓裡挖出來」。這有兩種可能原因,一是這些人死去時,都有豐厚、貴重的陪葬品,因此,挖墳,也就等於是在挖寶一樣。二是這種行為也是古代社會一種羞辱敵人的方式(參考列王紀下廿三:16-18,阿摩司書二:1)。當他們的屍體被挖出來後,將會被「暴露在太陽、月亮,和星星底下」,被隨意丟棄在荒郊野外,沒有人理會,「不再被收斂埋葬」。而「太陽、月亮、星星」這些星辰都是他們過去當作神明在崇拜的對象,是他們「所愛慕、服事、占卜、崇拜的」,如果這些星辰真的是神明,看見此情應該會伸手救助它們的子民。但很清楚地,這些星辰都是虛假的神明,對他們死後的際遇根本就毫無反應。他們將「要變成地面上的肥料」,毫無生命尊嚴的意義可言。
第4至6節,這段經文說出上帝要先知耶利米去傳遞信息,讓猶大人民知道他們真的是頑固到「一意孤行」,且是毫無悔意,已經面臨滅國的大災難來臨,卻還緊緊地「抓住偶像」不放,拒絕悔改回到上帝這裡來。上帝原本會傾聽人出自內心真誠的祈禱聲音,但猶大人民就是「不說出心底話」,沒有人「為自己的惡行懺悔」。這是讓上帝感到難過的事。
第7節,這節可參考以賽亞書第一章3節。
這節表示上帝對猶大人民的評價,是比飛禽走獸還不如。因為連「鸛鳥」、「斑鳩、燕子、白鶴」等候鳥,都知道要隨著「季節遷移」才能保存生命,飛向該去的棲息地,但猶大人民卻不知道為保存生命去尋求上帝。
第8至9節,這節可看出當時猶大社會犯罪的嚴重性,就是連宗教師都會做欺騙人的事,甚至嚴重到連上帝的「法律」也被經學教師給「修改了」。這樣,聰明如經學教師的,面臨國家災難來臨時也是「驚慌失措」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只會使自認聰明如經學教師的人「蒙羞」。
第10至12節,這三節是重複敘述第六章12至15節經文。
這裡清楚說明上帝要用敵人來打敗猶大人民作為懲罰的方式,這樣,他們的「妻子給別人」,「田地也交給新主人」,他們過去汲汲營鑽所得到最珍貴的一切將會喪失。因為他們過去就是貪婪成性,「不論地位高低都貪圖不義之財」,「連先知和祭司也都欺詐人民」整個猶大社會問題是如此嚴重,有權有勢的人貪到「不知恥,不臉紅」,是帶頭墮落的領導者,因此,當上帝「懲罰」臨到時,他們所受到的懲罰會比一般民眾更嚴厲,會「一蹶不振」,永遠爬不起來。
第13節,這裡用葡萄樹和無花果樹作比喻,這句「像葡萄樹不結葡萄,像無花果樹不結果實」,這句話很清楚在表示以色列民族將消失,或是說南國猶大將因此被滅亡,因為上帝「容許外國人來佔據他們的土地」。「連葉子都枯乾了」,這句話表示沒有生機的現象,已經死去了。換句話說,南國猶大生存的機會已經相當渺茫,且毀滅的時間很快來到。
第14至16節,這三節是在暗示著巴比倫帝國軍隊來臨,且攻入耶路撒冷城後會發生的情景。雖然有人在鼓勵耶路撒冷人民,要趕緊起來,不要「還坐著不動」,要他們趕緊「跑到設防的城」,就算要死也「就死在那裡吧」他們已經清楚知道上帝不會再伸手救助他們,也知道這是上帝的懲罰。因為敵人已經來到最北邊的城鎮「但」。不但這樣,且敵人的陣勢龐大,猶大人民已經聽見「戰馬在噴氣」和「戰馬嘶鳴」的聲音。
第17節,這裡用「毒蛇」代表著巴比倫帝國的力量,是非常厲害,已經不是用任何力量可以阻擋下來。
第18節,「我悲傷不已;我心愁煩。」原本「悲傷不已」這一詞的意思是指「無法痊癒」,指傷害很嚴重。
第19節,這節是很典型的「問與答」的句子;前半句是猶大人民在問,後半句是上帝在回答他們的問題。用這種回答方式,可以幫助以色列人民明白他們如今的苦難是為何原因。
「我到處聽見同胞哀鳴」,這是先知耶利米將以色列同胞慘痛的際遇轉給上帝,有意祈求上帝的垂憐。在苦難中的猶大人民在問:「上主不在錫安了嗎?錫安的王不在城裡了嗎?」上帝的回答很清楚,反問他們「為甚麼拜偶像?為甚麼拜虛無的外國神明,激怒我」?
第20節,這節可看出他們成為奴隸後在苦難生活中的期盼原以為「夏季過去,收成結束了」,他們就可以獲得拯救,但結果「仍然沒有得救」。這說明了猶大人民在奴隸生活中,是一直在等待得救的信息傳出來,但這種期盼一再落空,顯然地,上帝出手重罰了南國猶大的人民。
第21至22節,這兩節說出先知耶利米一再向上帝呼求,但就像前面已經提起過的,上帝不要他替猶大人民祈禱。因為上帝不想再聽祂那不聽勸告的子民呼求的聲音。也因為這樣,先知耶利米感到「悲痛萬分,驚憂不已」。於是他詢問上帝「難道基列沒有藥膏嗎?」這「基列」城是位於約旦河東岸的地方,也是當時中東地區的醫學中心,以出產治病的膏藥和乳香聞名於當時的中東世界(參考創世記三十七:25,耶利米書四十六:11、五十一:8)。「難道那裡沒有醫生嗎?」基列既然以醫藥出名,必定也有很好的醫生。但有很好的醫生卻不一定能「醫治」猶大人民心靈的創傷,因為這種創傷是來自上帝嚴厲的懲罰,除了悔改認罪之外,找不到其他可得到「醫治」的途徑(參考耶利米書七:7)。
18.第九章:
第九章是繼續先知耶利米在第八章對猶大人民的譴責,這一章所用的句子都很嚴厲,可以看出猶大人民已經完全聽不進去先知的呼聲,且根本不將上帝放在眼中。因此,先知耶利米在預言耶路撒冷城的景況時,很清楚地說到她將會變成一堆廢墟,不再有人居住,只會「成為野狗的窩」。
再者,這章也有個特色,就是用「問」與「答」方式寫成的詩歌,這「問」與「答」不僅用在上帝和猶大人民,也用在上帝和先知耶利米之間。
第1節,在希伯來文聖經,這一節是編輯在第八章最後一節,說明先知耶利米希望用他的眼淚替代基列的膏藥,來醫治他那受難的同胞。這節也說明了為甚麼有人稱呼先知耶利米是個「哭泣的先知」。因為他「日夜為被殺的同胞哭泣」,這節可看出巴比倫軍隊對耶路撒冷城內的以色列人民之殘酷,遠遠超乎所能想像的嚴重。
第2至3節,這節的前半句可看出先知耶利米很無奈的心聲,因為他的同胞不理會他,不聽他的勸導,甚至有人想要殺害他(參考耶利米書二十:10)。但他也不客氣地指出自己的同胞是「一群叛徒」,他們並不是用真實的心在敬拜上帝,只不過是用宗教禮儀來掩飾他們犯罪的行為(參考以賽亞書一:13-14,阿摩司書五:21-23)。他們「隨時隨地撒謊,虛偽取代了真理」,他們「不承認」上帝,「藐視」上帝的人。
第4至6節,這三節經文一再強調猶大人民已經是欺騙成性,「人人欺騙朋友」,且是「隨時隨地撒謊」又是「接二連三地強暴欺詐」,上帝說猶大人民就是這樣子「背棄」祂。
第7至9節,為了這個緣故,上帝認為必須好好地「鍛鍊」、「考驗」猶大人民且是要用嚴格的方式來「懲罰」,因為他們說話的「舌頭像銳利的箭」,也一再「挖陷阱」陷害別人,因此,上帝會對這樣的人民和國家的領袖採取嚴厲懲罰、報復,好讓他們知道上帝的忿怒。
第10至11節,這兩節說出上帝懲罰的動作,也可看出上帝嚴厲懲罰之後所呈現的慘狀。這裡的「為山岡悲鳴哀號」、「為草原唱一首輓歌」等,都在表示原本是整片大草原可放牧牛羊的地方,現在是連「飛鳥走獸都絕跡」,原因是整片草原都已經「被燒成焦土」了。而且上帝也要「使耶路撒冷荒廢」,成為「野狗的窩」,再也沒有人居住其中。
第12節,先知耶利米問上帝的問題。他問上帝為甚麼「土地荒廢,像沙漠乾旱」,跟原本上帝賞賜給他們的「流奶與蜜之地」(參考耶利米書十一:5,出埃及記三:8)出現截然不同的景象。他問上帝「誰夠聰明,能明白這道理」,希望明白上帝旨意的人能去向他人「解釋」?
第13至16節,這段是上帝回答先知耶利米的詢問。上帝很清楚地讓先知耶利米知道,會有這種結果是因為猶大人民(上帝的子民)「背棄」、「不聽從」、「不實行」上帝的旨意和教導。他們一再地「一意孤行」去拜「巴力」神明,且是從他們的「祖先」開始就這樣做,這也說明了上帝確實是容忍很長的時間。現在上帝決定要採取懲罰,要讓猶大人民「吃苦果,喝毒水」,這都在表示生命的苦難將會在每天的生活出現。因為「果」和「水」表示每日生活的必需品。甚至也要使他們被敵人俘虜,然後將他們販賣「流放到各國」,是「到他們祖先和自己都沒聽過的地方去」,這是非常悲慘的結果。
第17節,這節是上帝說的話。祂讓猶大人民知道,最好是「雇用陪哭的婦女來哀號」,去「雇專唱輓歌的女子來哀悼」,這已經清楚表示猶大的滅亡是確定了。
第18至19節,這兩節是猶大人民的回應,當他們知道已經沒有挽回的機會時,也表示那就只有請人來「唱輓歌」,且是唱到讓他們「痛哭流涕,淚如雨下」,以抒解心中的難過。這時,他們已經聽見「錫安城裡哀號的聲音」,知道國家被敵人「摧毀了」,而猶大人民是「大大地受辱」,被敵人以殘酷的手段對待,沒有所謂生命尊嚴可言。因為正如上帝所說的,他們被擄「必須離鄉背井」,家沒有了。
第20至22節,這三節說出耶路撒冷嚴重傷亡的景況,就是死亡人數級多,連專唱輓歌的職業婦女也忙不過來。因此每戶人家要教自己的女兒也學習幫忙唱「哀歌」,或是「教朋友唱輓歌」,因為到處都有人喪亡。不僅是人民受難,王室宮廷也一樣遭殃,「街上的孩童」橫屍遍地,「年輕人」在「廣場上」被殺死的更多,這些屍體堆積多到像「田野裡的糞堆」一樣。
第23至24節,這兩節是很重要的經文。說明人在上帝面前有甚麼可以拿來跟上帝比擬的?沒有,因為所有的,都是來自上帝的賞賜。除了感謝和榮耀上帝以外,沒有任何可誇口之處。
「智者不可誇耀自己的智慧」,聖經說「智慧」,是指認識上帝(參考箴言一:7、九:10)。因此,當人要誇耀自己有智慧時,就應該以「誇耀認識」、「明白」上帝,且是認識上帝有「不變的愛」,這點才是重點,也是上帝的特性之一。
「勇士不可誇耀自己的力氣」,這句話可從以色列人民出埃及過紅海的事件看出來,就算埃及帝國是當時最強盛國家,派出追趕以色列人民的是該國最精銳部隊,結果也都沉沒在紅海中,無一倖免(參考出埃及記第十四章)。相對於以色列人民是手無寸鐵的難民,因為有上帝與他們同在,而能安然無恙。
「富人不可誇耀自己的財富」,就像約伯所說的,賞賜都是來自上帝,人不能永遠擁有,除非人能尊主為大,否則只要上帝伸手收回,一切都將失去(參考約伯記一:21),這也是上帝賞賜給以色列人民最肥沃的土地居住,也可以摧毀這流奶與蜜之地一樣簡單。耶穌的比喻中提到財主忘記了上帝,上帝可以收回他賞賜的財富轉賜給別人(參考路加福音十二:20)。
而認識上帝的特性之二,是祂「執行公道,伸張正義」,這句話說明了上帝所揀選的僕人、子民、國家、民族,都必須要學習上帝這個教導,去執行公道,伸張正義(參考創世記十八:19,以賽亞書十一:4-5、四十二:1、4、6,阿摩司書五:24,彌迦書六:8)。若是沒有這樣,就不算是認識上帝。
第25至26節,這兩節說明了整個中東沙漠地帶的民族,都有行割禮的習俗,而這種習俗是「成人禮」,從十三歲開始。但以色列人民的割禮,是在出生後的第八天舉行,表示以色列人民從出生後就開始與上帝立下不可分割的「約」(參考創世記十七:9-14)。
「剪短了頭髮」,這是因為迦南地的人民用剪短了頭髮來表示對神明的尊敬。而以色列人民是留長髮,以示與他們有所區別。但最重要的區別,不是外表的記號,如:剪短了頭髮或是接受割禮。而是必須在「心靈上」受割禮才重要,這點先知耶利米先前已經有說過(參考耶利米書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