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411期

認識 腓利門書這本書信
腓利門書這本經書可說是新約聖經中最短的一封書信,但卻是最值得我們一讀再讀的書信。
在使徒保羅的書信中,有四本是屬於「監獄書信」,就是以弗所書、腓立比書、歌羅西書,和腓利門書。而腓利門書是使徒保羅書信中寫給個人的一本,其它三本書信有兩本是給提摩太的,另外一本是給提多的。比較特別的地方是:提摩太、提多都是使徒保羅最器重的同工,而腓利門雖也是使徒保羅看成重要的同工,但寫信給他,並不是勸勉他關於教會的事務,或是信仰要義,而是為了他家裡脫逃的奴隸阿尼西謀講情,因為逃離主人家的阿尼西謀聽了使徒保羅所傳的福音之後成為信徒(參考10節),且在福音的事工上也成為使徒保羅的好伙伴(參考11、13節)。因此,使徒保羅為此特地向腓利門求情,希望他能看在耶穌基督的恩典上,特別寬恕阿尼西謀,不要懲罰他,並且接納阿尼西謀成為福音的同工。因為若是按照當時羅馬的法律,逃脫的奴隸被抓到時是可以判處死刑的。
關於腓利門這個人
他的家裡有畜養奴隸,家境應該是不錯的。這看到一件事實:羅馬帝國的時代,畜養奴隸在當時的人看來,包括基督徒在內,是認為正當且普遍的現象。奴隸的主要來源有兩種:一是戰爭失敗被擄,二是家裡貧窮被賣到奴隸市場。因此,奴隸是屬於主人的財產。因此,當時若有奴隸逃跑時,主人是可以發出通緝,而抓到時還會聖當嚴重的懲罰,或是被轉賣為更低賤的奴工,嚴重的甚至可以判處死刑。
腓利門,他是歌羅西教會的信徒,因此,這封書信很可能是在使徒保羅在監獄中寫歌羅西書時(參考第9節、第10節、第13節),同時為阿尼西謀寫的一封書信。腓利門雖然被使徒保羅稱之為「親愛的同工」,並不表示他像提摩太、提多、西拉、馬可、巴拿巴等人這樣有密切合作四處傳福音的同工,但是表示腓利門在福音的事工上熱心參與(參考第5節)。
寫這封書信的主要目的
依照第18節的記載,腓利門家中的這位逃跑奴隸阿尼西謀,可能是因為做了不該做的事而逃跑,這在當時是很嚴重的。可是,就在他逃亡期間遇到了使徒保羅,且從使徒保羅那兒得到福音改變了他的生命態度,並且成為對福音事工有熱心和使命感的基督徒。為了這件事,使徒保羅寫這封信,是希望腓利門接納阿尼西謀,原諒他逃跑和所犯的過錯,並且在阿尼西謀回去時,不要處罰他。他希望腓利門看在同享耶穌基督福音恩典的關係上,寬恕阿尼西謀的罪刑。
類似這種改變主人與僕人之間的關係之情況在當時並不是特例,必定還有許多類似的情況發生,因為當時蓄奴很普遍,當主人與僕人同時都信耶穌基督之後,彼此的關係很容易因著信仰改變;因為大家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生命都一樣貴重,都是上帝所喜愛的兒女。若是這樣,如果有奴隸像阿尼西謀這樣子逃跑了,而主人也同樣是信耶穌基督的,若要告進官府,這樣是否信仰上所允許?使徒保羅就曾告誡過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不可以把人和人之間的問題告進官府的行為,他強調這是非常可恥的事,也是一件羞辱基督之名的舉止(參考哥林多前書六:1-8)。這樣看起來,若是腓利門要將逃脫的奴隸阿尼西謀帶去官府判刑,便是很值得基督徒主人深思的問題。
也因為這樣,這封書信的珍貴就是引發了基督徒探討信仰和實際社會生活經驗的問題。尤其是在今天美國社會持續發生黑白種族衝突,在世界各地也持續發生種族之間的衝突,甚至同樣都是基督耶穌的信徒,要怎樣從信仰看這樣的事?過去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在南非發生嚴重的黑白種族對立、衝突,世界各地的教會都很認真地從這封書信來反省、探討,也因此,這本書信雖短,但卻是一封很值得基督徒再三研讀的信仰教材。

可分成下列幾個段落
一、第1至3節:前言。
二、第4至7節:稱讚腓利門。
三、第8至21節:替阿尼西謀懇求腓利門寬恕。
四、第22至23節:最後問安。
腓利門書
這封信是使徒保羅所寫的書信中最簡短的一封,只有短短25節而已。是寫給歌羅西教會的一位名叫腓利門信徒的書信,主要是在替腓利門家裡一位名叫阿尼西謀的奴隸懇求,希望腓利門能因為耶穌基督的緣故赦免他逃跑的罪刑。也從這封信中可看到使徒保羅很盡心的替一位弱勢者說項,是很值得學習的一門信仰功課。
第1節,就像使徒保羅寫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中一樣,他自稱是作耶穌基督的「囚犯」,意思是指他為了見證耶穌基督死而復活的信息,被捕入監獄。這點從第9節、第10節、第13節、第23節等,再次重複出現「囚犯」、「坐牢」等詞,就可確定這封信是使徒保羅在監獄中寫的。
再者,他說這封信是他和提摩太一起寫的,這表示他寫這封信的時候,提摩太就在他的身邊。但也有另一個可能,就是腓利門認識提摩太,而使徒保羅用提摩太的名字,是要讓腓利門知道,他和提摩太對信內要談及有關阿尼西謀的事有共識。
第2節,這節提供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料,就是腓利門的家已經是信徒聚會的地方。這種聚會的方式也是早期教會最大的特色,都是用家庭聚會的方式開始教會這樣的信仰團契。他特別提起在聚會的信徒中有「亞腓亞姊妹」;她很可能就是腓利門的妻子,而「亞基布」則是他們的孩子。因為阿尼西謀是他們家裡的奴隸,所以他們都關心此事件。而且這裡用「服役」一詞,是因為使徒保羅喜歡將傳福音如同在打仗一樣,表示他們都是一起為福音事工努力的同伴。
第3節,這通常都是當時寫信的一種禮貌,就是在自我介紹之後,隨即有問候和祝福的話。
第4至5節,他說每次為腓利門祈禱,因為腓利門是一個很有愛心和信心的人。這很可能是他除了提供自己的家當作聚會的地方,並且在每次聚會之後供應愛餐。另有一個可能,就是他經常資助貧困的家庭,讓貧困的信徒可以得到溫飽,他這樣的愛心傳到使徒保羅那兒去。
第6節,特別提到「同一信仰裡的團契」,這句話在表明大家都是耶穌基督的信徒,也都相信唯獨信靠耶穌基督是復活的主。因為這樣,才能藉此與耶穌基督「連結」,享有死而復活的「一切好處」。
第7節,再次肯定腓利門在愛心上的美好見證。
第8節,從這節開始直到第21節,使徒保羅這段經文中談到他寫這封信主要目的,就是要向腓利門提到有關阿尼西謀的事。
第8至9節,使徒保羅說寫此信是為了一項「請求」,而且這項請求是出自心甘情願的態度。換句話說,他要讓腓利門知道,他不是因為腓利門請託而寫這封信,也不是因為某種私人的利益才寫這封信,而純粹是因為要實踐耶穌基督的愛。這裡他特別提到自己雖然貴為福音的「大使」,卻因為福音的緣故而成為「囚犯」。這也在暗示著腓利門必需要有同樣準備,不一定也成為囚犯,但可能會帶來損失。
第10節,使徒保羅說阿尼西謀乃是他「在基督裡的兒子」,是「靈性上的父親」。這種方式的比喻說明一件事:信仰與生命相連。這裡用來表明他和阿尼西謀的生命是連結在一起,不能分離。
第11節,這節很有意思,原因是使徒保羅說阿尼西謀逃離腓利門的家之後,就成為一個「沒有甚麼用處」的人,原因是逃離的奴隸就像一個逃犯一樣,即使再將他抓去奴隸市場販賣,也不會賣到好價錢。使徒保羅說過去阿尼西謀對腓利門看來「沒有甚麼用處」,但現在則是對腓利門和使徒保羅都有「用處」了。這個「用處」一詞,剛好就是阿尼西謀名字的意思。使徒保羅這樣說,最主要就是要讓腓利門明白,阿尼西謀改變了,而且是變得跟過去不一樣了。他希望腓利門會重新給阿尼西謀一次機會。
第12節,使徒保羅提到這封信的主題,就是要將阿尼西謀送回去還給腓利門。這裡使徒保羅用「送回」,這詞原本是由兩個動詞合併在一起的複合動詞。第一個動詞是「ana」,意思是指「回覆」,另一個動詞是「pempo」,意思是指「轉呈」。這樣意思就是指一個屬下將一個案件轉「呈」到上級去。這就有很特別的意義了,表示使徒保羅並不想指導腓利門怎樣處理阿尼西謀,而是由腓利門自己決定該怎麼辦。意思就是他會完全尊重腓利門的意見。
使徒保羅接著說阿尼西謀是帶著他的「心」一起去的,這就是在向腓利門暗示,阿尼西謀就像是代表著他一樣,而他願意用生命擔保阿尼西謀確實是不一樣了。
第13至14節,使徒保羅一直認為得到福音的人,都對傳福音給他的人欠著「福音債」,而償還「福音債」最好的方法,就是將福音再傳給別人,否則就會欠福音的債便越多。他強調阿尼西謀是已經替腓利門還了這筆「福音債」,但他不希望這樣的說法讓腓利門感到被強求,因此送回阿尼西謀,讓腓利門自行決定這筆福音債的償還方式。
第15節,使徒保羅提出了新的看法,認為阿尼西謀雖然曾擅自逃離,看起來好像是一種損失,但現在阿尼西謀「甘願」回去侍奉腓利門,必定比以前他還沒有得到福音之時,更努力在奴隸的角色和工作上,且不會再逃離,將會是一個更可靠的僕人,這樣對腓利門來說的確是一件更好的報償。
第16節,這是此信最重要的一節。使徒保羅希望腓利門接納阿尼西謀時,不要再把他看成是奴隸,是將他看成一個信仰裡的兄弟。這很清楚在表示:腓利門和阿尼西謀在信仰上都是使徒保羅的「兒子」,他們當然就是「弟兄」了。其實,這也是使徒保羅要提醒腓利門的一點,因為在腓利門的家提供給信徒聚會,而阿尼西謀可以幫助腓利門分擔福音的事工。
第17節,這節也是在回應第12節所說的,使徒保羅說阿尼西謀回去,就像是帶著他的「心」去腓利門那兒一樣。在這裡,他進一步說,接納阿尼西謀就等於接納他一樣。因為他和阿尼西謀在信仰上如同「父子」,是分不開的。
第18至19節,很有可能阿尼西謀會逃離腓利門的家,是和他做了甚麼錯事有關,而從這裡所提到的「虧欠」的用詞來看,可能就是指金錢或是財物上的「欠」。使徒保羅說他願意負責賠償這部份的債務。不過,在這裡使徒保羅提醒腓利門也欠他的債,就是福音的債。因為福音乃是與生命有關的「財產」。換句話說,使徒保羅認為阿尼西謀若是欠腓利門的「金錢」之債,那是身外之物,而腓利門欠使徒保羅的債,則是永恆生命的債。兩者之間的大小、多寡一目了然。
第20節,使徒保羅說「我們都是基督裡的弟兄」,這句話說出了整個教會信仰團契的意義,就是大家在教會裡,就如同一個大家庭裡的兄弟姊妹一樣,沒有誰是誰的主人、僕人的位階差距。
第21節,他表明對腓利門有清楚的認識,也相信腓利門會聽從他的指導。因為這緣故,他「才寫這封信」,並且深信腓利門會用更多的愛來接納阿尼西謀回到身邊。
第22節,當使徒保羅寫這封信時,可能想到再過不久就可以出獄回去,這樣就可以去探望一下腓利門,因而他要腓利門替他準備一個房間,這樣的寫法對腓利門來說也是一項極大的鼓勵,因為當時大家都覺得接待使徒保羅,是一項光榮的事,可以接待上帝忠實的僕人,就是一件甜美的事。
第23節,「以巴弗」,可能是開拓歌羅西、老底嘉,和西拉坡里等三間教會的一位忠實之福音僕人(參考歌羅西書四:12-13)。他此刻很可能就是陪伴使徒保羅在監獄中,因此,他說「跟我一起坐牢」。
第24節,這裡提到同工「馬可」,這是指約翰‧馬可,他原本是在使徒保羅第一次旅行傳道時,由巴拿巴推薦同行的伙伴(參考使徒行傳十三:5),後來不知何故半途離開(參考使徒行傳十三:13),使徒保羅曾為此事大為生氣(參考使徒行傳十五:37-38)。現在這裡又出現,表示他又加入了使徒保羅的行列,後來得到使徒保羅的稱讚(參考提摩太後書四:11)。
而「亞里達古」則是帖撒羅尼迦人,也是使徒保羅的好同工(參考使徒行傳十九:29、二十:4,歌羅西書四:10)。
「底馬」,後來在使徒保羅寫給提摩太的書信中,曾提起他「貪愛現世」,離開使徒保羅,自己到帖撒羅尼迦去。在這裡,他則是與使徒保羅同工的。
「路加」,他是一位醫生,一直是使徒保羅傳福音時的好幫手,甚少離開使徒保羅(參考提摩太後書四:11)。
第25節,就像在前面已經提過的,使徒保羅遵照當時寫信的方式,在結束時再次祝福收信的人。


認識 以賽亞書這本經書
關於聖經中的先知和先知書
舊約聖經可分成三大類,其一就是所謂的「法律書」,這是指舊約最前面的五卷經書,從創世記到申命記等。其二是歷史書,這是從約書亞記到以斯帖記。其三是先知書,這是從以賽亞書到瑪拉基書。另外有一部份稱為「詩歌」,這就是約伯記到雅歌。但通常只說「摩西法律和先知書」,沒有提到「歷史」這部分(參考馬太福音五:17、十一:13,路加福音十六:16、29、31、廿四:27、44,使徒行傳十三:15,羅馬書三:21)。原因是在歷史書的裡面,出現很多先知,例如在舊約歷史書中,就有約書亞、撒母耳、拿單、示瑪雅、亞撒利亞、哈拿尼、米該雅、以利亞、以利沙等等,還有許多沒有記下名字的先知,只用「神的人」這名詞來表明(參考列王紀上十三:1),但他們都是先知(或稱之為「先見」),且是在先知運動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因此,雖然沒有說「歷史」,只說「先知」,卻也包含了「歷史」經書這部分了。
通常聖經學者將聖經中的先知分成「大」、「小」先知。這種分法是根據先知作品內容的多寡來分;作品內容比較多的,稱之為「大」先知。所以,先知以賽亞的作品,共計有六十六章;先知耶利米的作品有五十二章;先知以西結的作品有四十八章。他們三位都被稱為「大」先知。而「小」先知的作品內容比較少,因此,從何西阿直到瑪拉基等共計12位先知,被稱為「小」先知。值得注意的是,但以理書並未列入在先知的作品。
另外一點,先知也分成「前先知」和「後先知」。這種「前」、「後」的分法,是以北國以色列在主前721年被亞述帝國給消滅之亡國前後作區分。在這之前,稱之為「前」先知。相對於這年之後的,就被稱之為「後」先知。這樣,可以了解摩西、約書亞、撒母耳、以利亞、以利沙、米該雅等人,這些都是屬於「前」先知,而在以賽亞、何西阿、阿摩司、彌迦等,都被稱為「後」先知。
關於先知以賽亞這個人
從主前第八世紀之後,聖經中的這些所謂「後」先知通常可分成三個時期:
一是北國以色列滅亡、南國猶大遭遇到亞述帝國攻擊而陷入危機之際,這個年代大約是在主前760至700年,這時候的先知有:以賽亞、何西阿、阿摩司,和彌迦等四位。通常他們四位被稱之為「主前第八世紀先知」。
二是包括亞述帝國在內,連帶的猶大已經岌岌可危,到最後亡國於巴比倫帝國之下,這年代大約是在主前650至580年間,此時出現在先知文獻中的有先知哈巴谷、西番雅、那鴻、耶利米、以西結等。
三是巴比倫帝國被波斯帝國所消滅,以色列人民被允許返鄉重建家園,這時代大約是在主前530~480年間,這時代出現的先知有哈該、撒迦利亞、約珥、俄巴底亞、瑪拉基等。但以理也是這時代的先知之一,但他是否被列入先知的行列,一直有許多不同的見解。
依照以賽亞書第一章1節的記載:「在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和希西家當猶大王的時候,上帝向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啟示有關猶大和耶路撒冷的事。」從這樣的記載可以看到,這位先知以賽亞就是亞摩斯的兒子。而他可說是以色列民族中一位非常偉大的先知,可從新約聖經作者--特別是福音書作者,一再引用以賽亞書的經文得到證實。但這並不表示這本以賽亞書全部都是他的作品。因為這本長達六十六章的經書中,歷經的時代相當長久,至少超過兩百年以上。因此,也有人認為:後代有人用以賽亞這個先知的名字,寫出上帝啟示的話語。
先知以賽亞大約是在主前765年出生於耶路撒冷。他的家庭可能是當時以色列人社會的貴族。他有結婚,妻子原本也被稱為「女先知」(參考以賽亞書八:3),育有兩個兒子,一個取名「施亞雅述」(參考以賽亞書七:3),另一個名叫「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這名字的意思就是「快搶、速奪」(參考以賽亞書八:3),也意味著他出生的時代國家動盪,遭遇外來國家的襲擊。大約在主前740年,也就是烏西雅去世的這一年,先知以賽亞得到上帝的啟示,出來傳遞上帝的信息給以色列人民(參考以賽亞書六:1),一直到主前701或700年。
在這長達四十年之久的時間中,他看見北國以色列社會的墮落,信仰的敗壞,終於在主前721年被亞述帝國所消滅,北國以色列人民被擄到亞述被賣為奴,家園破毀,這使他看見南國猶大面臨更嚴重的危險。因此,他一再呼籲人民悔改,真心信靠上帝,不要想要用人的能力挽救岌岌可危的國家、社會。很顯然的,他的呼聲並未獲得當時人民的認同,也得不到當政者的重視。傳說中先知以賽亞是被瑪拿西王下命令用鋸子鋸成兩半慘死(參考希伯來書十一:37)。
和他同時代的先知,有受到呼召到北國以色列去的阿摩司,而在南國猶大則有米該雅。真正的先知,總是孤寂的,因為人民並不喜歡聽上帝的聲音。聖經的時代如此,今天的時代更是如此。
這本經書的時代
先知以賽亞是主前第八世紀四位重要先知中的一位(另三位是何西阿、阿摩司、彌迦),他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在這本經書中,詩,佔了很重要的部分,特別是第二時期的先知以賽亞(第四十至五十五章),全部都是以詩歌的方式寫成。這本篇幅長達六十六章的經書,含括了三個時代,包括猶大亡國之前的第八世紀時代,記載於第一至三十九章,以及亡國之後的猶大,記載於第四十至五十五章的內容,時間大約是在主前第六世紀。最後是針對從被擄之地的巴比倫返國之後的以色列民族,這時間大概是在主前第六世紀末期至第五世紀初期的時代,記載於第五十六至六十六章。三個不同時代,時間的差距大約長達兩百餘年,因此,不可能是同一個時期的作品,而是取這位「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的名字作為這本經書之名。
但也有另一種看法,認為第一至三十九章,是屬於主前第八世紀的先知以賽亞所寫,而第四十至六十六章,是另一位先知活躍於第六世紀末期至第五世紀上半期的先知以賽亞所寫。也有人主張,整卷經書都是同一位先知以賽亞所寫,提出這種見解的學者認為既然是上帝的啟示,當然可以跨越時空。不過支持這種說法的人顯然不多。
先知以賽亞大半的時間是居住在耶路撒冷,他最得意的事,大概就是提出的建言曾受到統治當局的採納(參考第三十七至三十九章),並且在他的筆下也記錄了猶大王烏西雅時代的史蹟(參考歷代志下廿六:22)。以上都是從聖經中得到的片段資料,比較其他先知的生平資料,這樣的資料已經算是相當多了。
被新約作者引用最多的先知書
在新約聖經中,我們時常看到作者喜歡引用舊約聖經的資料,而在舊約先知的文獻中,被引用最多的就是先知以賽亞的作品了。特別是在福音書中,一再出現先知以賽亞的文獻,而使徒保羅在他所寫的羅馬書中也一再引用先知以賽亞的資料。可以以下列的資料來看:
新約引用的經文 以賽亞書經文章節
馬太福音三:3 四十:3
馬太福音八:17 五十三:4
馬太福音十二:17 四十二:1
馬太福音十三:14-15 六:9-10
馬太福音十五:7-9 廿九:13
馬可福音一:3 四十:3
馬可福音七:6 廿九:13
路加福音三:4-6 四十:3-5
路加福音四:17-19 六十一:1-2b
約翰福音一:23 四十:3
約翰福音十二:38 五十三:1
約翰福音十二:39-40 六:9-10
使徒行傳八:32-33 五十三:7-8
使徒行傳廿八:26-27 六:9-10
羅馬書九:27-28 十:22-23
羅馬書九:29 一:9
羅馬書十:16 五十三:1
羅馬書十:20 六十五:1
從上述資料可以這樣瞭解:新約的作者,特別是福音書的作者,有意要表明這位先知所預言的那位拯救者,其實就是耶穌基督。就在耶穌基督的身上,我們看到先知預言的實現。這樣的觀念也影響到使徒保羅傳福音的信息內容。
寫這本經書的主要目的
「以賽亞」這個名字,意思就是「耶和華是拯救」。顧名思義我們可以明白這本經書主要內容,是談論到有關上帝子民尋求拯救,不應該是從人的身上去尋找,而應該是回到上帝面前,上帝才是我們生命真正的保護者,祂才是我們生命的救主。想倚靠人的力量來救人,是愚蠢的想法,也是枉然。就像先知以賽亞對猶大領袖們尋求埃及、亞述的協助,傳出上帝的話所說的:
「他們沒有求問我就向埃及求救。他們要求埃及的保護;他們倚靠埃及王。但是埃及王無能為力;埃及的保護終究招來禍患。」(以賽亞書三十:2-3)
「那些到埃及去求救的人要遭殃了!他們倚賴埃及龐大的軍力--戰馬、戰車,和步兵,卻不倚靠以色列神聖的上帝,不求上主的幫助。可是,上帝有更大的智慧,他要懲罰作惡的人和袒護他們的人。他定意要降災禍,絕不改變。埃及人並不是神;他們不過是人。他們的馬又不是神駒。上主一伸手,強國也要瓦解,它所扶助的弱國也要滅亡;兩者同歸於盡。」(以賽亞書三十一:1-3)
如果將這段經文比較詩篇的作者所寫的詩歌:
「君王不倚強大的軍旅獲勝;兵士不靠強大的力量保命。靠戰馬不能保證勝利;馬的威力救不了人。上主看顧敬畏他的人;他看顧仰賴他慈愛的人。他救他們脫離死亡,饑荒時保留他們的生命。」(詩篇三十三:16-19)
在先知以賽亞的信息中,無論是埃及、亞述、巴比倫,或是後來的波斯,都只不過都是上帝臨時揀選的僕人,用來懲罰背叛的以色列子民。因為以色列人民離棄上帝,去敬拜偶像神明,惹怒了神聖的上帝(參考以賽亞書十:5-6、四十五:1)。但被上帝揀選的僕人不能因此就驕傲起來,以為自己很有能力,甚至還想和上帝相抗衡(參考以賽亞書十:13-15、十四:12-15、四十七:8),這實在是非常愚蠢的念頭。先知以賽亞一再提醒以色列人民,必須全心仰賴上帝的救恩,這才是脫離仇敵侵犯的根本之道。
以賽亞書的作者也強調:上帝才是唯一的主。這位上帝就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沒有其它的神可以和創造的上帝相比擬(參考以賽亞書三十七:16、四十:18、25、四十一:28-29、四十三:10、11、13、25、四十四:6-8、24、四十五:5、6、12、18、21、22、四十六:6、四十八:12、五十一:15、22、六十六:1-2)。這樣的信息用在安慰那些被俘虜到巴比倫去的以色列人民身上,其意義是非常特別的,因為這在說明只有創造的上帝,才是受造者生命的倚靠。
另外,先知以賽亞對以色列人民提出「那一天」、「那日子」的信息(參考二:11、17、三:6、18、四:1、2、五:30、七:18、20、21、23、十:27、十一:10、11、十二:1、4、十三:6、9、十七:4、7、9、十八:7、十九:16、18、19、23、24、廿二:8、12、廿六:1、廿七:1、2、6、12、13、廿八:5、廿九:18、三十一:7、三十二:1),這信息可以用在一個敗壞信仰紀律的社會中,提醒以色列人民,要讓他們知道「那日子」就是上帝審判的日子,「那一天」來到,也就是末日災難降臨的時刻。如果不及時悔改,沒有人能夠得到寬恕,除了那些忠實於上帝的教訓子民,也就是所謂的「殘存的人民」、「劫後餘生的人」(參考十:20、十一:16、廿四:14、三十七:31-32、六十五:8、9、六十六:19),所有的人--包括了各階層的領袖--都無法倖免。同樣是「那一天」、「那日子」,也是上帝寬恕、憐憫、拯救的日子,上帝要釋放被擄的子民回到自己的故鄉,重建家園。這樣的思想貫穿了這整本經書,也成為先知運動中最重要的信息主軸。
這本經書可分成下列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至三十九章)
1.第一章1節,序言。
2.第一章2至31節,有關猶大人民的罪過。
3.第二章至第四章1節及第五章,是關於猶大和耶路撒冷即將面臨的災難。
4.第四章2節至6節,有關耶路撒冷的重建。
5.第六章,先知以賽亞受呼召傳上帝的信息。
6.第七章至九章1節a,警告猶大不要與敘利亞聯盟對抗亞述。
7.第九章1節b至7節,預言拯救者即將來臨。
8.第九章8節至十章4節,對以色列人民的審判。
9.第十章5節至十二章,亞述帝國受懲罰,與以色列人民返鄉重建家園。
10.第十三章至廿三章,對列國的審判。
11.第廿四章,對大地的審判。
12.第廿五至廿七章,上帝對祂子民的審判和應許。
13.第廿八章至三十三章,六個災禍。
14.第三十四章,上帝懲罰以東。
15.第三十五章,蒙上帝救恩的子民。
16.第三十六章至三十九章,亞述帝國攻擊猶大。
第二部分:(第四十章至五十五章)
1.第四十章1至11節,先知受召傳安慰的信息。
2.第四十章12至31節,大有能力的上帝。
3.第四十一章至四十九章,創造的上帝施行拯救,揀選也懲罰違背祂旨意的僕人。
4.第四十九章五十五章,上帝以色列人民的愛。
第三部分:(第五十六章至六十六章)
5.第五十六章1節至8節,上帝對祂子民的勸勉。
6.第五十六章9節至五十九章21節,譴責不實行公義的子民。
7.第六十至六十三章6節,上帝對祂的子民伸出援手,拯救他們脫離苦難。
8.第六十三章7節至六十四章12節,懇求上帝的寬恕和拯救。
9.第六十五章六十六章,上帝回應尋求祂拯救的子民。

以賽亞書第一至八章
1.第一章:
從這章開始直到第三十九章等,是屬於主前第八世紀先知以賽亞時代的背景。而第一章是很重要的開場白,可說是先知以賽亞出來傳上帝信息的背景,也是這本經書的引言。
在先知以賽亞傳遞出來的信息中,可清楚看見以色列已經嚴重離棄上帝的道。因此,在這信息中,嚴厲警告以色列人民若不悔改,將會面臨上帝嚴厲的懲罰。
第1節,這節很重要,也是一般先知文獻常見的寫法,就是會先介紹先知的身分背景。在這節共計提供四君王的名字:
「烏西雅」,他是在主前792年至740年當猶大王。就在他去世的這一年,先知以賽亞得到上帝的啟示出來傳遞上帝的信息(參考以賽亞書六:1)。
「約坦」,是烏西雅王的兒子,在主前750至735年接掌國家大政。他算是一位信仰很忠實的君王,尊崇上帝為主。他執政期間,經常遇到敘利亞和南國以色列的攻擊(參考列王紀下十五:32-37)。
「亞哈斯」,他是約坦的兒子,在二十歲開始執政十六年時間(主前734~718年)。他做上帝看為邪惡的事,甚至把自己的兒子燒獻給迦南的神明(參考列王紀下十六:1-4)。
「希西家」,他是約坦的兒子,接掌王位是在主前717至688年。那時他廿五歲。統治猶大國共計廿九年。他是一位對上帝很忠實的君王。在位期間曾亞述王西拿基立帶大軍來攻打耶路撒冷,因為他聽從先知以賽亞的話,才使得耶路撒冷城獲得解圍(參考列王紀下第十九章)。他也因為生病,先知以賽亞替他向上帝祈求,而獲得上帝應許,多延長他十五年的生命(參考列王紀二十:1-11)。
從以上年代來看,先知以賽亞跨越的年代很長,從主前740年開始,直到主前700年左右。可惜的是這本經書並沒有提起先知以賽亞去世的年代。
這節提到上帝啟示「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有關猶大和耶路撒冷的事」,這就很清楚先知以賽亞工作的地方,就是在南國猶大,特別是在耶路撒冷城地區。
第2至3節,「天哪,地呀,都來聽!」這種句型也是當時國際條約的一種文體,用「天」和「地」表示簽約雙方人民所敬奉的神明都是「約」的見證者。「我親自扶養帶大的孩子竟然背叛我」,這句話說明猶大人民背叛了上帝,去拜偶像,不聽上帝的話,他們竟然比牛、驢還不如,因為這兩種動物還會「認識」牠們的主人。先知耶利米也有類似的句子出現(參考耶利米書八:7)。「認識」,這詞在聖經中經常出現,表示人應該用「敬畏」的心靈忠實於上帝,是依照上帝的話行事。
第4至6節,這段經文是在說明猶大人民背叛上帝的行為,包括有「作惡犯罪」、「邪惡敗壞」、「棄絕」、「藐視」、「背離」等,這些都在說明猶大人民對「神聖的上帝」的態度非常不應該。因為上帝是神聖的,祂也要求所揀選的子民神聖(參考利未記十九:1-2)。猶大人民之所以會背離、棄絕上帝,就是因為去倚靠偶像神明,不再敬畏「神聖的上帝」。因為這樣,被上帝嚴厲懲罰混身是傷,也沒有人理會、疼惜。
第7至9節,這裡說明了猶太人民都把他們在歷史上慘痛的教訓,給忘得一乾二淨了,因此,先知以賽亞再次歷史的經歷來提醒猶大人民。他描述戰爭所帶來的慘重結果,不但使他們的家園被摧毀,所有的一切都被敵人搜刮殆盡,許多猶大的城市淪陷在敵人手中,而這些城市的猶大人民也會被擄販賣為奴,只剩下耶路撒冷一城尚未淪陷。
使徒保羅引用這節經文在羅馬書第九章29節,說明若不是上帝憐憫,猶太人早就已經不存在了。因此,猶太人應該心存感恩,而不應該有驕傲的態度。
第10節,這節是上帝對猶大的領袖和人民的控訴,說他們的行徑之惡劣,就像當年的所多瑪和蛾摩拉一樣,實在是不值得同情。
第11至14節,這段經文說明了上帝並不喜愛人只是用各種獻祭的禮儀來回應祂揀選的愛,因為若是沒有真誠的內心,那些節期中的宗教禮儀只是虛有其表而已,而那些看幾來令人垂涎的祭品,都將會成為上帝的「重擔」,上帝會拒絕接受。
第15至17節,這段經文是談到上帝拒絕任何從猶大人民來的祈禱,其實,這也包括了拒絕先知替他們的祈禱。而這對猶大人民來說,這可是很嚴厲的懲罰。當上帝不再垂聽人的祈禱時,等於是和這人斷絕了關係一樣。先知耶利米,就曾被上帝指示不要再替對當時的耶路撒冷猶大人民祈禱,因為上帝根本就不想聽他們祈禱的聲音,也不接受他們的獻祭(參考耶利米書十四:11-12)。主前第八世紀的先知彌迦也傳出同樣的話,說上帝將不再聽猶大人民祈求上帝的祈禱聲音(參考彌迦書三:4)。上帝指控他們「雙手沾滿了血漬」,這句話已經說出他們一面祈禱,另一方面卻出手殺害、迫害貧困的人的性命。真正聽從上帝教導的人,絕不會去做危害他人性命的事,並且同時會積極地去關心貧困者,特別是當時社會中最弱勢的孤兒、寡婦。
第18至20節,「來吧,我們來理論」,這是一種法庭辯論的模式。先知以賽亞指出,上帝並沒有、也不會冤枉猶大人民,當祂在指控猶大人民所犯的罪狀時,上帝可以讓猶大人民公開來為自己被指控的罪狀辯護。但上帝提醒他們,不要以為他們漂白了自己的雙手,上帝就看不出他們殺人被血漬染紅的雙手,那是沒有用的。只有學習服從上帝的教導,才能有生存的機會,否則就是自取滅亡。
第21至23節,這三節經文都是採用相對用語,例如「忠貞」和「妓女」;「公平正直」和「兇手」;「純銀」和「不值分文」;「美酒」和「無味的水」等等,這些清楚地說出猶大人民的叛逆,他們原本是上帝純潔的子民,現在卻變成惡劣的暴徒;原本是純潔的婦女,如今卻變成妓女。清楚表明就是因為人的貪婪促使人離棄上帝。
第24至26節,這段經文是上帝決定審判的話語。從上帝的審判中,可看出上帝並不是要完全毀滅猶大人民,而是要改造他們,要把他們當中那些如同渣滓之民都消除,留下那些純潔的子民,這也是後來先知一再使用的特殊用詞,就是「剩餘」、「殘存」子民之意。
第27至28節,這兩節說出整本聖經中心主題--悔改。上帝喜愛人悔改(參考以西結書三十三:11),但不願悔改的人,就會要被「粉碎」、「消滅」。
第29至31節,這段經文很清楚說到上帝審判的結果,沒有任何人可以逃避,過去因為建造偶像神明崇拜而成為繁華的城市、地區,都將成為廢墟,而那些領導者都會滅亡。
2.第二章:
以賽亞書從第二章開始一直到第十二章,都是討論到關於猶大和耶路撒冷的信息。在這段長達十一章的經文中,先知以利亞曾說出三個充滿盼望遠景的預言,一是在第四章2至6節所提到的說,耶路撒冷將再看到上帝所喜悅的聖潔選民;二是第九章2至7節,在黑暗中,上帝的子民將看見亮光出現,國家將會有新的領導者,不但有和平,且君王會用公平正義作為統治的基礎;三是第十一章1至9節,這是一個新的世界,不僅是上帝的靈會和這位新的君王同在,也會將猶大重建如同伊甸園一般,人和上帝所創造的整個大地都可以和平相處。這些都說出一個共同點:在上帝的國度裡,是和平、公義、充滿喜悅的。而這正好是耶穌所宣揚的「上帝國」之信息主題。因為上帝國,就是以上帝為中心、祂是人生命的主權者。
第1節,是一個新段落的開始,介紹上帝的話降臨在「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的身上,由他來傳遞上帝要給猶大和耶路撒冷的信息。
第2至5節,這是一首詩歌,說出一個新的盼望來臨。跟前面第一章所說的上帝之懲罰,呈現出鮮明的對比。這段經文和先知彌迦所傳出的信息相同(參考彌迦書四:1-5)。都在強調耶路撒冷將成為萬國萬民敬拜上帝的中心。在這段詩歌中,述說在「將來的日子」,上帝將會親自重建耶路撒冷,讓她成為一個嶄新的城市,是敬拜的中心,且會平息人間的糾紛,不再有戰爭出現,但這都要「依照上主所賜的亮光行走」才有可能。
注意第4節,這節詩歌也出現在彌迦書第四章3至4節。描繪出一個嶄新的世界,沒有會傷害生命的戰爭。
第6至8節的句型似乎是先知在向上帝祈禱,但內容卻不是祈禱,反而比較像是先知在向上帝控訴自己的同胞背叛了上帝。值得注意的,是先知在第8節提到猶大人民之所以離棄上帝去拜偶像,是受到外邦人的影響。這種影響的結果可從三件事上看出來:一是價值觀念的改變,認為擁有財富,才是生命的保障。二是安全感,以為有堅強的軍事武力,生命安全就可以有保障。但這不是聖經的教導,也不是以色列民族的經驗,和從傳承下來信仰的教導。三是宗教信仰嚴重敗壞,猶大人民已經嚴重違背了與上帝之間原本所立的約,離棄了上帝去拜偶像,而且情形非常嚴重。要注意的是,聖經並不是反對財富,而是他們用不正當的手段從別人身上奪取,或是剝削別人得到的,甚至更嚴重的是他們利用權勢詐取窮人的錢財,這樣的富裕,正好顯示了他們惡毒的行徑是源自貪婪的心。貪婪的人,心中沒有上帝。
第9節,先知以賽亞向上帝控訴,要上帝「不要饒恕他們」,因為他們實在是非常可惡。不能怪罪外來族群影響他們,應該說是「他們自甘下流,自甘墮落」才會如此。
第10至18節,這段經文談到上帝怎樣嚴厲懲罰悖逆的猶大人民。當先知文獻中出現「日子將到」,或是「那一天」、「那日子」等,都是在表明上帝審判的時刻。當人看見上帝的審判來臨時,就會知道唯有謙卑才是正確之道,任何驕傲的人都將被上帝忿怒的審判剷平。這裡一再重複「人的驕傲要被制止,人的自大要破滅」。注意第13節「剷除黎巴嫩高聳的香柏樹,毀滅巴珊的橡樹」,這兩個地區都是位於以色列北部,以茂盛的森林出名。而「香柏樹和橡樹」等兩種樹,都是當時中東地帶重要的建材,通常只用於貴族的居家,特別是用於建造宮廷皇室。這裡說上帝要將之剷除,意思是指上帝要摧毀這些統治者、貴族用來象徵他們榮耀、權勢的記號--奢華的宮殿、居所,這也等於是說他們的國家要滅亡,不再有任何所謂體面可言,唯有的就是羞恥罷了。
第19至21節,這三節說上帝審判來臨時,無論人藏匿在甚麼隱密的地方,也都將因為上帝「搖動大地根基」,而使所有躲藏在「山洞中」的人紛紛逃離出來,他們過去用貴重金屬鑄造的神明偶像也會被丟棄,因為他們知道那些都不能拯救他們的生命。
第22節,這裡說「必死的人」,表示只知道追求物質生命的滿足者,這種人只會尋求偶像,且將之當作真神膜拜。因此,倚靠這些的人,只會為自己帶來死亡,因為這種人顯示出來的,正好就是人的有限、軟弱、善變,只知追求近利,他們的生命毫無意義與價值,因為他們不瞭解永恆上帝的救恩。
3.第三章:
這章很清楚談到上帝嚴厲的審判,會讓那些用各種不當手段累積大量財富的貴族們,在一夕之間都將因上帝的審判來臨,完全消失匿跡。原因是這些社會領袖們原本是上帝揀選來替祂管理子民,維護社會正義的。但這些社會領袖卻不是這樣,而是藉此欺壓上帝的子民,這是上帝最無法忍受的事。因此,上帝決定採取懲罰的行動。這些懲罰不僅在社會領導階層中,也將波及他們家裡的婦女,理由是她們過去也倚靠丈夫的權勢,奪取別人的財富,享受富貴奢華的生活。如今她們將被羞辱到無顏見人,只能坐在塵土中嚎啕大哭。因為她們如今失去了過去的一切,甚至連要遮住身體最基本的衣服也沒有了。
第1節,「人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拿走」,這句話中的「一切」,不只是生活用品而已,也包括了維護社會秩序的力量。這裡特別指出拿走他們的「食物和水」,這兩項可說是維護每日生活,也是每個人生命存活最基本的要件。當上帝決定將這兩項東西拿走時,也就在表示上帝要用「死亡」來懲罰猶大人民。
第2至5節,這段經文可清楚看出在一個動盪不安的社會裡必然會有的現象,就是沒有好的領導者,連基本的倫理道德都崩潰了,而這些就是上帝對悖逆子民的懲罰之方式。
第6至7節,「在那日子」,在第二至四章中一再重複出現,說明這審判的日子必定會來臨。這裡說到在最艱困的日子裡,沒有人會想要出來當領導者,因為連自己都三餐不繼,根本無法再為其他飢餓的人找食物。
第8至9節,「耶路撒冷要垮了!猶大要崩潰了!」這些預言都在主前586年應驗了。原因是他們違背上帝的命令,去做不該做的事,這等於是「公然侮辱上帝」一樣。結果會像「所多瑪」城被上帝毀滅,城內人民被上帝所棄。因為「所多瑪」城內的人已經亂到無法無天,連上帝的特使也想要侮辱(參考創世記十九:5)。而在這裡,猶大人民則是根本就不把上帝放在眼裡。
第10至11節,這兩節是相對句子。「行為正直的人將有喜樂,事事順利」,相對於「作惡的人卻要遭殃」,表示上帝的賞罰分明。
第12節,「我的子民」,這是一種呼喊的聲音,這種呼喊是帶有警告的意味在其中。而「我的子民哪」則是感嘆句。「被孩童欺壓,被婦女管轄」,這句話是種扼腕歎息之意。因為「孩童」表示不成熟、幼稚,而「婦女」表示著懦弱、無力。當上帝的選民被這樣軟弱的人欺負,豈不是很好笑的事?會有這種情形出現,是因為在猶大人民中已經找不到好的領導者帶領他們。
第13至15節,這段經文說明上帝要審判猶大人民中的「長老和領袖」,前者代表著部落的大老;後者代表統治階層的君王、貴族,也包括了先知和祭司在內,這些都是社會的意見領袖和領導階層。這裡說這些領導者「破壞了葡萄園」,表示他們就是從貧窮人的家中掠奪財物而富有,如今這些財物正好就是上帝審判他們的證據。這種譴責語句也出現在先知的信息中(參考阿摩司書三:10、五:11,彌迦書二:1-2、六:10-12,西番雅書一:9)。
第16至24節,這段經文都是在描述上帝要怎樣懲罰猶大的貴婦,原因是她們驕傲到已經完全不把上帝放在她們心中,她們只知道裝飾打扮得非常華麗。當上帝懲罰來臨時,這些耀眼的裝扮不但將會消失殆盡,上帝甚至還要「剃掉他們的頭髮,顯露她們的下體」,甚至「身體發出臭味」,與她們現有的景況完全相反,且是更為惡化,用這種方式使她們遭受到嚴重的羞辱。
這裡所謂「顯露她們的下體」,意思是指她們會為了生存,而淪落為娼妓。
第25至26節,這裡很清楚談到上帝懲罰的方式,就是用戰爭來嚴懲猶大人民。若是出自上帝的旨意,就算最強壯的勇士,也是難逃戰死沙場的結果。城池將會變成廢墟一般,如同赤裸裸的婦女那樣,令人不堪入目。
4.第四章:
在前面已經提起過的,第四章2至6節是和第二章2至5節、第九章1至7節等三段經文,是第二至十二章中三篇屬於美好信息的預言,先知說出上帝要給予猶大人民一個新的盼望--上帝的拯救。這拯救所帶來的,是一個嶄新的生命,不僅是猶大人民,耶路撒冷城也將再次成為閃耀的城市,是萬民共同敬拜、歌頌上帝的地方。
而要注意的是,這種嶄新生命是徹底洗滌心靈的污穢之後才會產生,就像當年出埃及進入曠野,經過四十年徹底洗滌之後,才能使以色列人民以一個嶄新的生命生活在上帝所應許的土地--迦南地。再者,這章經文正好和前一章所說的完全相反,也可以說,在上帝的嚴厲懲罰之後,祂的恩典再次施於祂的子民身上,因為他們在經歷過嚴厲懲罰的苦難之後,已經有懺悔、認罪的心,再次回到上帝的面前。
第1節,這節若併在第三章26節之後來讀會比較順。
這裡說在上帝審判日子來臨時,「七個女人要拉住一個男人」,表示大多數的男人已經戰死沙場(參考第25節),寡婦多到無法生存,她們為求能夠生存下去,只好共同倚靠一個男人。這裡所說的「嫁不出去的羞辱」,有一個含意是在指因戰爭遭遇到敵軍的強暴導致懷孕,因此,必須趕緊找到婚姻的對象,好讓生下來的兒女,不至於成為孤兒。女人成為寡婦已經很可憐了,若再讓子女成為孤兒,生命更加悲慘。
第2至6節,這是一首希望的詩歌。
從第二章開始,就一再出現「時候快到」這詞,表示上帝審判時刻一定會來到。每當談到上帝審判來臨,通常都具有兩種意義:一表示對違背上帝旨意的人,將進行嚴厲的懲罰。二是對那些堅守與上帝之約的子民,上帝的恩典將是豐富滿溢。
這首詩歌說過去上帝忿怒時,所摧毀的一切果園,如今都將重新發出新芽,且生長茁壯,可以結出累累的果實。而存活下來的子民,都是經過上帝挑選出來的,這些子民都將再次被上帝看成是聖潔的子民,跟過去大大不同。不但這樣,已經被摧毀而成廢墟的城市,特別是錫安的耶路撒冷城,將會重現過去的榮耀,上帝要和這城同在,就像當年上帝帶領以色列人民的祖先離開埃及進入曠野時一樣,「白天要用雲彩遮蓋他們,在夜晚,要用煙火照耀他們」。
5.第五章:
這章共計有三首詩歌,就是第1至7節,形容以色列人民就是上帝所揀選最優等的葡萄樹,栽種在最好的葡萄園。可惜的是,以色列人民並沒有讓上帝安心,他們反而成為最差的族類。第二首詩是第8至25節,這是對以色列人民的控訴,在這些控訴中,提到六次「遭殃」的來臨。第三首詩是從26節至30節,預言外國的軍隊將會來襲擊以色列人民,使他們的國家面臨毀滅的危機。
6.第五章1至7節:
這首詩歌是將葡萄園看成像愛人般來描述。不但這樣,甚至在第4節中,葡萄園主人在反省自己沒有好好照顧葡萄園,才使原本最好的葡萄樹栽,長出又酸又澀的葡萄?這樣的反省可說是信仰中最珍貴的。
第1節,這句「為我所親愛的唱一首歌」,說出上帝和以色列民族之間有特殊的感情,就如同戀愛中的情侶一般的親密。因此,為愛人唱一首情歌,很像雅歌中所描述的一樣。而「葡萄園」,在聖經中都是用來比喻以色列民族。
第2節,「挖泥土,清除石頭」,這表示開闢葡萄園的主人,非常用心在整理,以期栽種下去「品種優良的葡萄樹」會結出好的果實。詩篇第八十篇8節,詩人說這個葡萄樹是「從埃及帶出來」的,這已經很清楚是在說以色列民族,上帝將他們帶離開埃及奴役之地。先知耶利米說這棵葡萄樹,是「特選的果樹,用的是最好的葡萄種」(參考耶利米書二:21)。葡萄園裡有「造了一座高塔」,這是當作「瞭望臺」之用,用來看守園子,以防豺狼或羊群和牧羊人進入園內偷吃,或是防範仇敵進入園內破壞,這些作為都可以看出主人的用心。且主人「挖了一個踩踏葡萄的池子」,準備收葡萄後釀酒用。但主人怎麼想也沒有想到,直到收成時,採收的葡萄卻是「又酸又澀」,跟原本栽種下去的葡萄樹,是特選「品種優良」的樹栽不同,這表示該樹已經變種才會如此。
第3節,這裡說「耶路撒冷和猶大的居民」,表示是對南國猶大人民所說的。這主人要猶大人民「對葡萄園和我的事評評理」,表示這是一件可公開辯論的事,絕對不會有任何冤屈、捏造、不實的假證據。
第4節,葡萄園主人提出了他的反省問句:為甚麼他這麼細心照顧葡萄園,且是栽種下去最好品種,卻會長出「酸葡萄」,而不是他所期盼收到的「甜葡萄」?
第5至6節,評評理之後,葡萄園主人說「要這樣處理」他的葡萄園。第一是要將保護葡萄園的「籬笆」給「拔除」。當圍籬拆除之後,馬上會發生問題,那就是「野獸」就能進來吃園裡的葡萄。而當野獸進來後,會因為葡萄很酸,不能吃,就會忿怒而導致「糟蹋」、摧毀整個葡萄園。接著要採取的第二個行動,是不再花費時間、金錢去整理此葡萄園,要讓葡萄園長滿「野草」、「蒺藜荊棘」,讓葡萄園變成像廢墟一般。「禁止雲降雨水」,就是指沒有水可以澆灌葡萄樹,使葡萄樹逐漸枯死。
第7節,這節說明了前面比喻所要強調的內容,葡萄園指的是以色列民族,或是以色列這個國家(指尚未分裂之前的以色列國),而「猶大」是指南國的族群,他們原本就是上帝特別揀選出來的葡萄樹栽。上帝原本「盼望他們實行正義」,但他們並沒有如同上帝揀選的期待那樣,違背了上帝揀選他們成為祂的子民的期盼(參考創世記十八:19)。就像栽種好品種的葡萄樹時期盼有甜美的葡萄可收成,結果卻是結出酸葡萄一樣。
7.第五章8至25節:
這段經文中一再「要遭殃了」(參考第8、11、18、20、21、22)這句子,然後在第13節用「因此」來說明上帝要如何進行審判的動作。這樣,可看出先知文獻的一個特色,先指出錯誤之處,接著呼籲人民要趕緊知道懺悔、改正,否則必定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第8至10節,這段經文很清楚指出猶大社會發生不公義的事,就是有權勢者的貪婪,且是用不正當手段從貧窮的人的手上取得財產。因此,上帝一定會懲罰使之「荒廢」,且因貪婪得到的田園收成遞減到幾乎等於零。這說明了不義之財絕對不能獲得上帝的賜福。
第11至14節,在這段經文裡先知以賽亞用「喝烈酒」,且是喝到「酩酊大醉」,說明這些貪婪的有權勢者根本就不理會人間的疾苦,只知自己飲酒作樂,而他們的錢財卻又是剝削貧苦人家得到的,他們荒廢了國家大事,甚至是亂了生活秩序。這樣的官員、有權勢者「不明白上主的作為」,顯示他們的無知、愚蠢。上帝懲罰的方是就是要使他們「被放逐」、「餓死」,這些用詞都在說明他們將會被擄去當奴隸。
第15至17節,上帝也將用「屈辱與毀滅」來取代過去他們的驕傲和富足。上帝要讓這些過去很有地位、權勢的人,都貶到最低,以表明公義的上帝,對這些惡劣行徑的人的懲罰,是絕對不會手軟。過去繁榮的城市都將因此變成如同廢墟一般,不會有人居住,只剩下羊群在尋找食物。
第18至19節,從這兩節經文可看出南國猶大人民的驕傲,他們極度藐視上帝的神聖和作為。
第20節,這是指整個猶大社會已經大亂,沒有是非公義的準則。
第21節,對照第12節,其實他們是很愚蠢的,因為根本不認識上帝。
第22至23節,這兩節經文說出先知以賽亞眼中的南國猶大以及那些達官顯要商賈們的真面目,他們不僅過著奢華的生活,更嚴重的是接受賄賂,這是上帝最無法容忍的事。
第24至25節,這兩節經文都是談到上帝要對猶大人民提出嚴厲懲罰的決定。這裡提到上帝的懲罰包括:這個民族將會枯萎死亡,且死亡的情形是非常慘重,就像垃圾一般被丟棄,是沒有人要的廢物。
8.第五章26至30節:
這是第三首詩歌,主要在說明上帝決定要嚴厲懲罰以色列人民,上帝採取的方式是以色列人民連想都沒有想到的方式--揀選以色列人民的仇敵來懲罰上帝自己的選民以色列人民。也就是說:上帝是站在以色列人民仇敵的那一邊,而不是站在以色列人民的這一邊。上帝之所以會不顧一切採取這種殘酷的手段,主要原因就是以色列人民「違背了以色列神聖上帝的法律,拒絕了上主--萬軍統帥的教導」(第24節)。
第26至29節,這段經文中很清楚說出,上帝要集合以色列人民的仇敵來懲罰他們,這些仇敵都是非常凶猛。先知以賽亞說這支軍隊的「箭銳利」、戰馬強壯,軍隊威武如同「獅子吼叫,像幼獅獵到了野獸,沒有人能搶走」一樣。
第30節,「那些日子來到的時候」,就像前面所提起的,這是上帝審判的日子來臨。那時候,沒有任何的希望,唯有的就是「到處黑暗愁苦」而已。
9.第六章:
這章可看到先知被上帝呼召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就像摩西被上帝揀選時是一再找藉口推辭,不願意接受上帝的揀選。先知耶利米也是一再找理由來說明自己的無能、口拙。現在先知以賽亞也是這樣表示,他說自己是「不潔淨」,因此不適合當上帝的僕人。
第1節,「烏西雅王逝世的那一年」,那是在主前792年,他接續父親亞瑪謝成為南國猶大的王,在位共計長達52年,直到主前740年去世。有關烏西雅王的一生作為,在歷代志下第廿六章有比較詳細的介紹。
先知以賽亞說他就是在烏西雅王繼承王位的那一年,看見上帝給他的「異象」,受呼召而成為先知出來傳講上帝的信息。
第2節,這節描繪出先知以賽亞所看見的異象,就是在上帝身邊有「天使撒拉弗侍立」著,而且「每一個天使都有六個翅膀」,這裡並沒有說明到底有幾個天使,但在第3節用複數名詞「他們」來說明的撒拉弗天使有很多位。然後天使有「六個翅膀」,是三對的意思。其中有兩個翅膀遮「臉」,可能是因為上帝的榮光極大,若是沒有獲得上帝的允許,連天使也不可以直視上帝的榮耀(參考出埃及記三十三:18-23)。另外兩個翅膀用來遮住「身體」,這可能是因為天使都是赤身露體。每當他們要面對上帝時,就必須遮住身體(特別是指下體而言),這也含意著「謙卑」。但另有一個說法,就是這裡的「身體」也是指「腳」(參考中文《和合本》的譯文),表示這些天使不可以隨著自己的意思去行動,而是被差遣時,才會打開這對翅膀,飛到上帝要他們去的地方(參考以賽亞書五十二:7)。還有一對翅膀是用來「飛翔」,這也隱喻著天使的行動非常快,就像用飛的一般。在啟示錄第十四章6節也說天使是會飛的,這可能就是因為他們身上有翅膀吧。
第3節,這簡短的詩歌,表達上帝的三個特性。
「聖哉」,連續三次用這個詞,這在表示最高級形容詞,意思是上帝的神聖的絕對,是沒有任何人或是其它神明可以媲美的。「萬軍的統帥」,這是上帝的力量,就像千軍萬馬一般的勇猛,無法可擋。而「榮耀充滿全地」這句表示沒有任何一個光體可以遮蓋過上帝的榮光(參考民數記十四:21,詩篇七十二:19)。
第4節,這些撒拉弗歌頌上帝的聲音非常響亮,足以「震動了聖殿的地基」。 但也有另一種看法,就是撒拉弗這種震撼大地的聲音,和聖殿出現煙霧,都是在表示上帝的臨在。
第5節,這也是先知以賽看到這情形之後,第一個反應就是以為自己必定會「死」。他說連自己的嘴「都不潔淨」,而且「周圍的人」都跟他一樣。這「周圍的人」指的就是南國猶大人民之意。這表示他不僅擔心自己會被上帝神聖的震怒、審判而死,他也擔心自己的同胞同樣會遭遇到相同的結果。因此,他用這種方式表示認罪的態度。他甚至表明自己的罪更重,因為他是「親眼看見了君王--上主、萬軍的統帥」。這也是聖經時代的觀念,他們認為只要是親眼看見上帝的面,必死無疑(參考出埃及記三十三:20)。除非有上帝特別的憐憫才能免除死亡。
第6至7節,天使撒拉弗掌管著「火燄」。因此,這位天使夾了一塊在祭壇上燒紅的「炭」「碰」觸先知以賽亞的「嘴唇」。這是一種象徵性的筆法,表明此炭火是聖潔、淨化過,且是純潔的,含有贖罪、挽回、赦免的功用。更重要的,火是代表有上帝能力的同在。這也在表示「分別為聖」之意。這是因為先知以賽亞說他「嘴裡的每一句話都不潔淨」,上帝用這樣的方式潔淨他,好讓他傳出上帝神聖的信息來淨化人的心靈。
第8節,當先知以賽亞被上帝用「燃燒著的炭」潔淨之後,表示上帝已經完全寬恕、憐憫先知以賽亞,就出聲呼召他。這裡發言的是上帝,但卻用「我們」,這在舊約聖經中一再出現,例如創世記第一章26節,用「我們」,表示偉大的創造者上帝。再者,「我們」也有如同天庭開會議的背景,說明上帝在主持會議,然後問有誰願意為「我們」,這「我們」代表「天庭」的會議(參考創世記十一:7,耶利米書廿三:18、22)。另外,用「我們」這一詞,不僅是上帝而已,也包括了侍候在上帝身邊的眾天使(參考列王紀上廿二:19-20),然後上帝會將要採取的行動,告訴祂的僕人--天使去執行(參考阿摩司書三:7)。
「我去!請差遣我!」這是先知以賽亞回應上帝赦免他的愛,最具體的方式,主動願意為上帝作見證、傳遞信息。
第9至10節,這兩節被新約聖經多次引用(參考馬太福音十三:14-15,馬可福音四:12,路加福音八:10,約翰福音十二:39-41,使徒行傳廿八:26-27,羅馬書十一:7-10)。其實這兩節是反諷的句子,在告訴先知以賽亞,以色列人民並不是真的想要聽上帝的信息,因為他們都心不在焉,所以,就算他們聽了,也不會明白;看了,也不了解。這也在表示他們其實並不想要聽從上帝的話,讓內心得以潔淨。
第11至12節,先知以賽亞希望能爭取更多的機會和時間,因此,他問上帝「這樣的情形要多久呢?」上帝的回答很清楚,就是等到城市全都成為廢墟,也就是大災難臨到時,他們才會醒悟過來。這大災難就是包括人民被擄去當奴隸的那天。
第13節,「十個人中還剩下一個人」,意思是指剩下十分之一,跟第五章10節的說法很接近。這句話也在表示上帝雖然忿怒到極點,但卻還會施憐憫給他們,留下殘餘的子民,就像留下「橡樹」的殘幹一樣,可以再發出新芽來。這種觀念一再出現在舊約聖經中,就像第四章2節所提起的「殘存的人民」是上帝特地保存下來的(參考列王紀上十九:18)。
10.第七章:
第七章和第八章都提到上帝要懲罰他們的預言。先知以賽亞跟其他的先知都一樣,一再提醒上帝的子民,生命的倚靠只有上帝,不是軍事武器,也不是政治勢力,上帝才是人生命真正重要的基石。忘記上帝,尋找自認有力量的對象來協助,或許暫時可以得到幫助,但終究會失去所有。除非幫助者也是出自上帝的旨意,否則想要倚靠人的力量獲得拯救,那是非常愚蠢的想法。
在這章經文提到一個重要的名詞,就是「以馬內利」。這在聖經中有三次提到,除了在第14節提起,也在第八章8節提到,之後在馬太福音第一章22至23節引用先知以賽亞這段話又提到。這名詞很清楚在說明:上帝與你同在。用這名詞在表明上帝就是幫助者,因為有上帝與我們同在,就不用擔心大風浪的吹襲和搖動。這樣的信息,對當時原本「非常驚惶」的南國猶大人民來說,應該是很大的鼓舞,可惜的是國王聽不下這樣的信息。
第1節,「亞哈斯作猶大王」,他大概是在主前735年左右執政,當時年約20歲,總共執政有16年的時間,直到主前719年左右。在他任內發生了北國以色列聯合鄰國敘利亞的軍隊,共同攻打耶路撒冷,這大概是在亞哈斯執政的兩年後,就是在主前733年。這次進攻,雖然沒有攻下耶路撒冷,但卻使猶大失去大約十二萬精兵,且大約有二十萬人民(包括婦女而同在內)被擄去撒馬利亞,連同許多財物也被劫走(參考歷代志下廿八:5-8)。後來因為有一位先知俄德出來譴責北國以色列軍隊這種行為,北國以色列才將這些被俘虜的猶大人民釋放回去(參考歷代志下廿八:9-15)。
第2節,「敘利亞軍隊開進以色列境內」,這表示兩國同盟,以色列讓敘利亞軍隊進入,主要就是要與他們組成聯軍進攻猶大。因此,當這消息傳到耶路撒冷時,猶大的亞哈斯和人民都非常驚恐不安。作者用「樹枝在狂風中搖擺」,表示社會非常動盪不安。
第3至6節,這是上帝要先知以賽亞去傳遞信息給驚惶中的亞哈斯王。上帝要先知以賽亞帶他兒子「施亞雅述」一起去見亞哈斯王。這名字的意思是「少數人將要還鄉」(參考十:20-22)。要注意這裡的「少數」,表示很多人將因此喪失生命,因為只有少數人得以保存生命。先知以賽亞用他的兒子「施亞雅述」這名字的意義,要警告亞哈斯王,若是去尋求亞述帝國軍援,到最後將會如同「施亞雅述」這名字一樣,只有少數人得以保存生命。因此,要先知以賽亞去告訴亞哈斯王,不要懼怕敘利亞和北國以色列的聯軍。要讓亞哈斯知道,真正可以幫助他的,就是全能的上帝,並不用怕他國的強兵武力,要他改變態度,對上帝有信心。同時也讓亞哈斯王知道,雖然以色列和敘利亞聯盟,但「的確另有陰謀」,目的是逼猶大加入他們,合力抵抗亞述帝國的興起。再者,這裡也特別提到另一則比較恐怖的事,就是牽扯到竄奪王位的事,就是他們想把亞哈斯廢掉,然後擁戴敘利亞人「他比勒的兒子作王」。
第7至9節,上帝繼續透過先知以賽亞傳遞信息給亞哈斯王。要讓亞哈斯清楚知道,以色列和敘利亞的聯盟計畫一定不會成功,但更重要的是特別提到北國以色列將在65年內亡國,這是非常令人震驚的信息。其實,北國以色列是在主前721年被亞述帝國給消滅(有關北國以色列滅亡的情況,在列王紀下第十七章有很詳細的記載),比起先知在這裡所說的時間提早更多。先知以賽亞提醒猶大王亞哈斯一定要信靠上帝,不要與北國以色列、敘利亞等同盟,就像第7節所提到,這項結盟是不會成功的。
第10至11節,先知以賽亞向亞哈斯王提出建議說,若是不相信先知的信息,他可向上帝祈求一個明確的記號,好增添他對上帝的信心。這有可能是因為先知以賽亞要他不要尋求外國軍援,要專心倚靠上帝的帶領時,亞哈斯王認為這並不可行。因此先知以賽亞作出這樣的建議,要幫助他確信這是上帝的信息。而這句「記號可能來自陰間,也可能來自天上」,意思是指上帝掌管的宇宙間,都可能出現記號,因為上帝並不是只掌管天上,也掌管著陰間。
第12節,亞哈斯王回答先知以賽亞,認為向上帝祈求記號,是對上帝有所懷疑(試探),他不敢這樣祈求。表面上看起來他好像很有信心的樣子,其實不然。因為他原本就懷疑上帝,上帝疼惜他,願意顯現一個記號作為確實的保證,好堅定他的信心。但他拒絕,正好說出他的懷疑和不信,也顯示了他的愚蠢。
第13至16節,先知以賽亞當然清楚亞哈斯王的心態,因此,用很嚴苛的話回應了他,說他「還要使上帝厭煩嗎」這句譴責的話語,意思是指怎麼可以對上帝這樣沒有信心。先知直接說出上帝要親自給他一個記號,就是:「有閨女要懷孕生子,並要給他取名『以馬內利』。」這意思是「上帝與我們同在」。在耶穌出生時,馬太福音作者也引用這節經文(參考馬太福音一:23),來表示耶穌的降生,就是代表著上帝將進行祂奇妙的拯救。先知以賽亞說這句話,是在告訴亞哈斯王,上帝將永遠與祂的子民同在。先知同時表示:當這個預言要出生的嬰兒還沒有長大之前,「兩個暴君的國土都要荒廢」;而這兩個暴君,就是指敘利亞王利汛和以色列王比加。這句話也說明了敘利亞和以色列都將被滅亡。而這預言果然分別在主前732年和主前721年應驗了。
第17節,先知直接告訴亞哈斯王,因為他不信上帝,對上帝用藐視的態度,因此,上帝要降災禍在他和他的人民身上。這種災禍是「自以色列從猶大分裂出來後,沒有發生過」,就是指滅亡。後來這件事在亞哈斯的兒子瑪拿西執政時,更加敗壞。這裡說會滅亡於亞述,但亞述後來被巴比倫帝國所滅,然後就是在主前586年,巴比倫帝國消滅了猶大。
第18至19節,這裡特別提到兩個強大國家,一是埃及,另一是亞述。先知以賽亞在這裡用兩種昆蟲來表示這兩個強悍國家的力量,他用「蒼蠅」來表示埃及,「黃蜂」表示亞述。再者,用「蒼蠅」和「黃蜂」,也在表示牠們的數量極多,除非有上帝的幫助,否則人的力量根本無法抵擋。
第20節,將亞述帝國的皇帝用「理髮匠」來形容。「刮掉鬍鬚」,以及剃光「頭髮」,和拔除身上所有「汗毛」等,這些動作都在表示極大的羞辱(參考撒母耳記下十:3-5)。另一方面也在表示土地上的花草樹木之意。因此,剃光、拔除這些花草樹木,等於是讓土地遭遇到極大的摧殘,不再有任何植物生長出來,包括所有的果園等都將徹底被蹂躪殆盡,如同廢墟一樣,而這是用火焚燒,才會有的慘重災情。
第21至22節,因為有第20節拔光、燒光一切植物的災情,結果人們只能回復到最早的放牧生活,因為田地已經無法復耕,果園都遭到了摧殘,而無法種植任何果樹。因此只有剩下幾隻小牛和山羊,而人要倚靠這些牛羊微薄的乳汁生活,或是採集野蜜果腹充飢。這表示人們的生活相當困苦。
第23至25節,也是延續第21節的災情之後,所帶來的就是貧窮現象。這裡用「荊棘」來形容生活的痛苦,如同在荊棘中尋找可食用的果實一樣困難。即使是想要尋找任何可吃的食物,在「遍地荊棘」的環境中,也是很難,這表示災情確實很嚴重。
11.第八章:
這章繼續談及有關亞述帝國興起,北國以色列和敘利亞想要聯盟抵擋亞述帝國的侵犯,但並沒有想像中那樣如意,他們反而為自己帶來更大的災難,而這災難是因為上帝決定不再看顧他們,任憑他們離去,導致國家滅亡,人民被擄去當奴隸。
第1節,這種寫字在「大板」上,且必須是用「正楷」來寫,為的是要讓人人都看得懂這些公告的意思。「快搶、速奪」,這是人的名字之意,原本名字是「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這名字已經在暗示著:敵人將會很快就來到,而且敵軍力量甚強。
第2節,「找兩個可靠的人」,原因是要他們「作證人」,而這兩人當中有一位是祭司「烏利亞」,他在亞哈斯王執政期間負責在聖殿事奉(參考列王紀下十六:10-11)。另一位「撒迦利亞」,很可能就是歷代志下第廿九章1節所提起希西家王的外公「撒迦利雅」。
第3至4節,上帝要先知以賽亞將孩子取名第2節所說的「快搶、速奪」。正好說明亞述帝國的興起,其軍事力量崛起的速度非常快,就算敘利亞和北國以色列很快就因應國際局勢發展而聯盟起來,但還是無法抗拒亞述帝國堅強武力的侵犯。這裡提到「大馬士革所有的財產」,這句話的另一個意思,就是消滅之意。而「撒馬利亞的戰利品」,這是指亞述帝國已經侵犯到北國首都撒馬利亞。
第5至8節,這裡說「西羅亞溪的緩流」,這裡用「緩流」是在表示上帝的照顧、扶持之力,或是上帝給予的力量。但顯然地猶大王並不聽先知以賽亞傳出的信息,上帝會允許亞述帝國會入侵猶大,為的是要懲罰背逆上帝的猶大人民。這裡用「洪水,造成氾濫」、「山洪」等詞,都在表示亞述帝國的雄厚軍力,是無法抵擋的。
這裡再次提到「以馬內利」這名字,表示上帝會和屬於祂的子民同在。在第10節又再次提起一次,說明倚靠上帝的人,必定會獲得上帝的庇護。在這裡說上帝如同鷹鳥「張開翅膀,保護」小鳥般的,比喻上帝無微不至的看顧猶大的土地和人民。
第9至10節,這裡的「列國」,是指敘利亞和北國以色列。而「遠方的人」是指亞述帝國。不論是敘利亞或北國以色列,甚至侵犯者亞述等,也都將會在上帝的手下崩潰。因為上帝一定會庇護祂的子民。
第11至15節,這段經文是上帝親自對先知以賽亞所說的話,要先知不要跟隨民眾走,只要聽從上帝的旨意就對了。拒絕聽從上帝的旨意,結果會被上帝的羅網所絆住。
第16至17節,這裡說「我的學徒們」,意思是指聽從上帝話語的子民(參考以賽亞書五十:4、五十四:13)。先知以賽亞在告訴所有聽從上帝旨意的子民,都必須「遵守上帝的教誨」,不要因為環境變遷,就想要放棄或是改變對上帝原有的忠誠。對上帝有絕對信心的人,一定會堅忍到最後。雖然整個大環境很不好,好像看不清楚上帝的旨意,即使是在這樣孤獨的環境下,先知以賽亞很清楚地表示,他依舊對上帝存著堅定的信心,永不改變。
第18節,這節很重要,先知以賽亞表示不僅是他自己對上帝有堅定的信心,且將這樣的信心傳承給他的子女,使他們繼續為上帝的救恩作見證。這裡提到「上主所賜給我的兒女」,這句話是指聽從上帝旨意的子民。意即上帝一直與信靠祂的子民同在。而這些子民都將繼續見證上帝的慈愛和救恩。
第19至20節,這兩節是對應句。很清楚地說明一件事:以色列人民(指南北兩國的以色列人民)已經受到迦南民間宗教信仰很深的影響。特別是當君王帶頭拜偶像時,使民間宗教更加興盛。對於上帝的忠誠度就相對越低,對上帝的話語則越陌生。先知以賽亞要他們除去虛偽的宗教信仰,回歸到上帝的面前,聽從上帝的教誨和遵守祂的法律。
第21至22節,這兩節說到上帝的子民拒絕了上帝的信息之後,必定會招致滅亡。而當國家滅亡,人民必定會被擄、被販賣去當奴隸。在奴隸生活中,過得非常艱辛,但卻無法脫離。因此,他們會「發怒咒罵他們的國王和上帝」,這裡的「上帝」指的是他們所拜的偶像神明。但這時候無論如何咒罵,也沒有用,因為偶像神明是虛假的神,任人如何罵也不會有任何回應。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