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211期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2-03-11 17:06
路加福音第六至九章
1.第六章1至5節:
這段經文是從第五章17節開始記載耶穌與猶太人領袖之間連續衝突的第四件,關於安息日的問題。在耶穌傳福音事工的過程中,安息日的問題一再引起猶太人領袖不滿,除了這段記事,還有第十三章10至17節、第十四章1至6節,而這兩段記事都是路加福音特有的資料。
第1至2節,路加福音強調耶穌的門徒摘麥穗「用手搓著吃」。猶太人領袖對安息日的定義是「不准製造食物」。這很可能跟他們祖先在曠野撿拾嗎哪的經驗有關係(參考出埃及記十六:22-30),必須在安息日前一天將所需要的食物準備好。只要安息日到,連摘麥穗都會被禁止,更何況在這裡說耶穌的門徒是摘了麥穗又「用手搓著吃」,這就更明顯違反了安息日的禁令。這也是法利賽人看見了,很不高興之因。其實摩西法律是允許飢餓的人可以摘麥穗來吃,只要不拿鐮刀即可(參考申命記廿三:25),並沒有說肚子餓的人不可以在安息日摘麥穗來吃。
第3至4節,耶穌引用大衛吃了不可吃的祭司所獻祭的餅(參考撒母耳記上廿一:1-6)為例,來說明如果大衛可以在肚子餓的時候,吃了不可以吃的祭司獻祭的餅,為甚麼他的門徒肚子餓了就不可以在安息日摘麥穗來吃。重點都是在肚子餓了。可以這樣了解:肚子餓,是生存問題。上帝不會讓人的生存遇上問題,還用法令去限制生存的事,這不會是慈悲的上帝會想要看到的事。
第5節,「人子是安息日的主。」這裡記載耶穌用這句話回應法利賽人,若參考馬可福音第二章27節會更清楚,耶穌提到安息日是為了人的需要而設立,人不是為了安息日而創造。
2.第六章6至11節:
這是記載連續衝突的第五件,也是跟違反安息日禁令有關。
猶太人並不是反對安息日治病,而是對非緊急的病,必須等到安息日過後才可以醫治,就像路加福音第四章40節所記載的,當「太陽下山的時候,許多患各樣疾病的人被親友帶來見耶穌」一樣。但急診並不在此受限。
問題是這個手枯乾的人,並不是急診,而是慢性病,因此,這就被列入在慢性病範圍,不能在安息日接受治療。但是在耶穌的看法裡不是這樣,特別是作者路加說這個人是右手枯乾,很可能造成他在謀生上的困難,甚至進而影響到這個人的家庭生活陷入困境。耶穌看到這樣的情景,第一個反應就是憐憫他,並且治好他。
第7節說這些宗教師並不是這樣子想,而是只想「找耶穌的錯處,好控告他」,因此,他們是站在「旁邊窺伺」找機會。
第8節是福音書作者常用來表示耶穌特有的能力,他能洞悉人內心的意念,而這是只有上帝才有的能力。
第9至10節,耶穌先質問這些宗教師,用「做好事還是壞事?救命還是害命?」為題,表示安息日其實就是為了要救人的命而設立的。
耶穌下了命令來醫治,因為他有這種能力。另一個重要的要素,是這個人聽了耶穌的命令,將手伸直,他枯萎的手「就復原了」。
第11節說這些宗教師「彼此商量要怎樣對付耶穌」,因為耶穌這樣做,另一方面在表明他們是只知道法令,卻不知道要救人的性命和做善事來榮耀上帝的名。
3.第六章12至16節:
從這段揀選門徒的事開始,到本章第49節結束,都是記載耶穌在教導揀選出來的門徒所說的話。
作者路加很特別地說耶穌是「到山上禱告」,且是「在那裡整夜祈禱上帝」,然後才從許多跟隨者中揀選出12位門徒。祈禱,一直是耶穌傳道事工中很重要的功課。
這份名單有個特色,都是兩個人一組列出來。「十二個人」,這有意與舊約以色列的十二支派對稱,表明新約的十二門徒就如同「新時代」的「新以色列」一樣。彼得總是排行第一,出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都是排在最後,而且還要加上「出賣耶穌」這樣的句子。
4.第六章17至19節:
這段經文和第四章14至15節、第五章15節等經文都有相同的意思,表示耶穌的名聲傳播整個加利利、猶大地區,群眾相偕來接近耶穌,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請耶穌醫治疾病,二是要聽他傳講上帝國信息。
第19節很重要,說耶穌身上出滿著上帝的能力,可以醫治各種疾病。
5.第六章20至26節:
作者路加說耶穌是在平地上說這些教導,而馬太福音則是說在山上。因此有人說從第20節開始到第49節的這段教導是「平原寶訓」。
這段經文可以分成兩部分,一是第20至23節,二是第24至26節。這兩段經文所說的都是相對話語。路加這位醫生很可能因為隨著使徒保羅四處去傳福音,看到許多貧困的人,他們渴望得到福音遠超過那些富有的人,因此,他用非常實在的語句說:「貧窮的人多麼有福啊;你們是上帝國的子民!」這裡所說的「貧窮」,是真的在物質生活上貧困的人。這和馬太福音所說的「靈性貧乏」是不一樣的。由貧窮延伸出來的就是「飢餓」,且會因此而痛苦「哭泣」,這些都是上帝所眷顧、憐憫的對象,這樣的人必定是謙卑為懷的人,因為這些人也是任何時代、社會的低階、邊緣人。
第24至26節是相對於第20至23節。在後段經文中,就是物質生活富裕的人,在生活上所呈現出來的,是對貧困的人失去憐憫的心。只要他們願意,就不會有因貧窮帶來生命苦難的人在他們當中。因此,不論是富足享樂,或是飽足而歡笑,被人稱讚時,在另一邊是有人在捱餓、痛苦、哭泣,上帝會垂聽這些苦難者發出的聲音。
6.第六章27至36節:
這段經文談到關於真實的愛,是要從不能得到回報開始作思考點。
第27至30節,有個重要背景是強權者當道時,應付的方式不是用更大的武力抗拒,而是用更多的愛和包容,使對方的內心感到羞愧,就像第32至35節所提起的,對仇敵的愛一樣。
第31節耶穌說出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想。知道自己的需要是甚麼,也就會依照自己需要別人的方式來對待別人。
第36節說出了整個上帝的中心思想,就是以上帝的「仁慈」作為基礎,看待任何生活在一起的對象。而上帝的仁慈如同使徒保羅所說的,是「無比的愛」(參考羅馬書五:8)。
7.第六章37至42節:
這是繼續前面所提到的對仇敵的愛,需要用更大的胸襟對待他們。但這裡所謂的「不要評斷人」、「不要定人的罪」、「要饒恕人」等,並不是說連最基本的生活準則都可以不顧,而是強調不要只會評斷,卻不知道反省自己;不要隨意定人的罪,是因為上帝看內心,不是看外表。外表裝飾亮麗的人,並不代表是「好人」。同樣的,饒恕別人也是一種自我反省的功課,這樣的人會承認自己並不是好人,也是需要上帝饒恕的罪人。耶穌鼓勵學習彼此相互饒恕。
第39至40節是耶穌說的簡短比喻。很清楚地,耶穌不希望門徒只想要教導別人,自己卻不清楚所教導的是甚麼。要先讓自己清楚,且用謙卑的心來看待別人,就不會把自己當作高高在上的指導者。
第41至42節更進一步地指出,會知道自我反省的人,總是先看自己的缺點,才會去衡量別人的問題。以免連自己的大錯誤都不知道,卻一再對人雞蛋裡挑骨頭,那就糗大了。
8.第六章43至45節:
這段經文很簡潔地提到內心的純潔才是重要,外表的掩飾都是短暫的,很快就會顯露出來,特別是人的言行舉止很容易暴露出一個人是否假冒偽善。
9.第六章46至49節:
這段經文說出耶穌教導跟隨者的重要功課,他用蓋房子來比喻信仰的態度。敘利亞地區,在土地的深處有磐石,因此建造房子要挖很深的地基才有辦法穩固。但在巴勒斯坦地區,磐石位置比較淺。同樣記事在馬太福音第七章24至27節,是以約旦和鄰近的河床為例說明,但路加福音是為外邦人寫,舉的例子是在敘利亞一條有名的「Orontes」河邊,因此在第48節說是「洪水氾濫沖擊」,跟馬太福音第七章25節的「風吹、雨打、水沖」這麼小的狀況不一樣。但都說出一個共同點:信仰的根基做得好,才能禁得起外力衝擊。
耶穌在這裡強調說:聽了他的話「而去實行的」,就如同「把根基立在磐石上」一樣,不怕「洪水氾濫沖擊」,因為很穩固。相對的,是聽了他的話卻不去實行,那是如同沒有根基的房子一樣,不用洪水來沖擊,只要「河水一沖,房子立刻倒塌」。
10.從第七章1節至第八章3節,這段經文中都是馬可福音所沒有記載的資料,其中除了第七章1至10節、18至35節等這兩段經文也出現在馬太福音外,其餘所有的都是路加福音特有的資料。尤其是第36至50節這段有關一個女人用香油膏耶穌的記事,雖然在其它三本福音書都有記載,但以路加福音所記載的資料最為特別,作者特別指出這個女人乃是妓女。但她卻和耶穌有特殊的關係。
11.第七章1至10節:
這件醫治的神蹟是福音書中比較特別的一件。就像前面曾提起過的,路加筆下的耶穌,喜歡跟猶太人所疏忽的對象在一起,就像這位羅馬軍官,就是猶太人眼中的外邦人。
作者路加清楚指出地點是在「迦百農」,對象是一位「羅馬軍官」家裡所器重的「僕人」患了「重病,快要死了」。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第2至3節所說的「僕人」之希臘文都是「doulos」,但第7節的「僕人」之希臘文卻是「pais」這字,這個字可以作「僕人」,也可以用「兒子」解釋。這樣看來好像比較接近「兒子」,才會引起這些「猶太人的長老」的關注,願意替他出面去請求耶穌來醫治。
第3節「軍官聽到耶穌的事」,這句話很重要,因為這表示他有在注意猶太人社會的動態,且聽到了就相信耶穌有能力醫治家裡的「僕人」。也從這句話延伸出來的是第7節,這羅馬軍官請求耶穌「只要你吩咐一聲」,他深信僕人「就會好的」。
第4至5節,這兩節經文指出這位羅馬軍官跟猶太人之間有很好的關係,因此,為了幫助這位羅馬軍官,猶太人的長老也願意出面去為他請求耶穌。
「長老」,這是猶太人社區中備受尊敬的長者,時常幫助排解社區中的紛爭。這些長老對耶穌述說這位羅馬軍官確實跟一般統治者不一樣;他「愛護」猶太人,也替猶太人「建造會堂」,表示他是一個對猶太人很了解的統治者。再者,也因為他與猶太人互動關係良好,深知猶太人的老師不會進入外邦人的家,因此,請求耶穌到他家去,是為難了耶穌(雖然耶穌並沒有猶疑,要跟隨差來找他的人前去),於是他只請求耶穌賜一句命令的話,他相信家裡的僕人就會獲得痊癒。這樣的信心,讓耶穌「非常驚奇」,因為連猶太人也沒有這樣的信心。結果耶穌沒有親身接觸到這個病人,只用他讚賞這位羅馬軍官的話,已經治好了這個病人。
12.第七章11至17節:
這個拿因城的神蹟故事是路加福音特有的資料,也是福音書中記載耶穌使三個死去者復活的其中一個。
「拿因城」,這是位於拿撒勒南方約八公里,靠近撒馬利亞境內的一座小城。從迦百農去大約有一天的路程。
第11節,這裡特別說明耶穌除了有門徒同行外,還有「一大群人跟著他去」,這很清楚在表示看見這件神蹟的人很多。
第12節,這節說一個「寡婦的獨生子」去世,耶穌正好遇上了送殯的行列。寡婦的獨生子去世,對這個寡婦來說簡直等於判她往後生活進入最悽慘的景況,她將因失去孩子,不能繼承先夫留下來的產業,勢必去當乞丐維生,這也就是耶穌「看見了那寡婦,心裡充滿了悲憫」之因(第13節)。看見人生命苦難而生出「憐憫」的心,這可說是福音書描述耶穌的特性之方式。
第14至15節,耶穌伸手按著抬架,用命令的語句要這個「年輕人」起來,作者路加說「死者就坐起來,並且開始說話」,這都清楚表明他真的是復活過來。
第16節,福音書一再記載每當耶穌行醫治神蹟之後,群眾看見都會頌讚上帝(參考馬太福音九:8,路加福音十三:13、十七:15、十八:43)。
第17節,這節是連結第18節,記載有關施洗約翰差派門徒去詢問耶穌真實身分的重要經節。因為施洗約翰在監獄中聽見門徒報告,說耶穌讓拿因城一個寡婦的獨生子復活之神奇作為。
13.第七章18至35節:
施洗約翰雖然人在監獄中,但是,他的門徒都會將有關耶穌的事告訴他,因此,他差派「兩個門徒」去見耶穌,問耶穌是否就是「所說將要來臨的那一位」,這句話可能是引用申命記第十八章15、18節的話。「或是我們還得等待另一位呢?」這句話也暗示了施洗約翰並不確定耶穌是否就是彌賽亞。這兩位門徒就照著老師的話去問耶穌。
這段記事的重點是在第21節,作者路加用「剛好在那時候耶穌治好了許多患病、患疫症,和邪靈附身的人,並且使許多瞎眼的重見光明」這節經文,將耶穌彌賽亞的身分描述出來。因為這兩位門徒是「剛好」親眼看見了耶穌行神蹟奇事。耶穌並沒有多說甚麼,在第22節說耶穌要施洗約翰的這兩位門徒將他們「所看見所聽到的報告」他們的老師即可。耶穌的話中也引用了以賽亞書第廿九章18至19節、第三十五章5至6節、第六十一章1節等話語作為回答。
第23節,耶穌希望親眼看見、親耳聽見的人,都會對他有確信。「疑惑」一詞,表示跌倒掉落在敵人設計的陷阱中。猶太人領袖就是最會設計陷阱的人,耶穌已經在暗示施洗約翰門徒,不要被當時猶太人領袖對他的懷疑,連帶地影響到他們對耶穌的認識。
第24至28節,這段經文是施洗約翰的門徒離開後,耶穌對群眾說的話。耶穌希望群眾先想清楚,到底自己是想看甚麼?外表的呢?還是真實的福音信息?當時的民眾認定施洗約翰就是先知,而耶穌則是讓民眾知道施洗約翰不僅是先知,而是比一般先知還要偉大的先知,是和瑪拉基書第四章5節所預言的先知有關。
第28節在說明人間最偉大的,也比不上上帝忠實僕人施洗約翰;但相對的,在上帝國度裡,遠勝過人間任何的偉大。要注意,耶穌就是在傳揚上帝國的信息。
第29至30節,這是相對句,「一般群眾」,尤其是「收稅的人」(這種人和妓女、小偷,被猶太人看為是「罪人」),卻願意聽耶穌傳講上帝國的信息,但是宗教領袖則是拒絕了,他們甚至也拒絕了「施洗約翰的洗禮」,表示他們拒絕悔改認罪。
第31至35節,這是耶穌相當感慨的一段經文。他用猶太人小孩子在街道上玩遊戲時,扮演著婚禮的現象作比喻,表示猶太人,特別是這群有影響力的領袖,心靈已經麻木了,對耶穌帶來的上帝國福音信息毫無反應。這些人看施洗約翰是苦修僧,因此不跟從施洗約翰,也不聽從他傳講的悔改信息。而耶穌並不像施洗約翰苦修,他接近一般民眾,甚至跟他們眼中的罪人一起,卻被說成只會和壞人做朋友。
第35節的「智慧」一詞,是指認識上帝(參考箴言一:7、九:10)。一個真正認識上帝的人,會知道上帝在哪些人身上彰顯出祂的能力。
14.第七章36至50節:
這段記事和其它三本福音書(馬太福音廿六:6-13節,馬可福音十四:3-9節,約翰福音十二:1-8節)所記載的很類似,但是整個故事的細節卻是大不相同;一是邀請耶穌吃飯的人是一位名叫西門的法利賽人。二是帶香油膏耶穌的女人,顯然是個「妓女」(罪人)。三是耶穌特地為了這女人所作的事,設比喻教導西門,也指出西門並沒有真心誠意地接待耶穌。
第37至39節,這個女人是「一向過著罪惡的生活」,第39節說她是「有罪的人」,這樣的句子都在表示她是個妓女。但她認識耶穌,且必定是受過耶穌的恩典。因此,聽到耶穌來到她熟悉的地方,就準備了香油膏抹在耶穌腳上。
這是因為當時的人宴請親朋好友吃飯時,是躺在長條的斜椅上,這個有罪的女人,事先用眼淚「滴濕了耶穌的腳」,表示她深受感動的反應。然後用她的頭髮去擦拭乾淨,再用嘴親,最後把香油膏抹上去等等,這些動作都在表示誠心誠意的感恩。
第40節,這位法利賽人的西門心裡在想的事,耶穌卻可以清楚了解,表示耶穌有特殊能力,知道他在想甚麼。這裡耶穌決定要對西門說些話。
第41至42節,耶穌以欠債為比喻,問西門對取消所欠的債表明得到的愛是如何看待。
第43至47節,耶穌說完比喻之後,隨即對西門說出了教訓。主要在說明這個被西門認為有罪的女人,知道用最好也是最珍貴的方式表明自己內心的感恩,但西門雖然也表達感恩,但並不是真心實意,只不過是應付的態度而已,因為他是連最基本的給客人洗腳的水也沒有準備。
第48至49節,這兩節和路加福音第五章20至21節記載的相同。那是耶穌對那位癱瘓者說「你的罪蒙赦免了」,猶太人領袖無法接受耶穌這樣的說法,認為他很大膽,「居然赦免人的罪!」
第50節,耶穌聽了之後,更進一步對這個被看成是罪人的女人說她的信心已經讓她得救了,耶穌要她「平安地回去」,這句話也是耶穌對那位患血漏病12年的女人所說的(參考路加福音八:48)。
15.第八章1至3節:
就像前面提起過的,作者路加對社會邊緣人非常重視。他所蒐集到有關耶穌傳福音工作在這方面的資料,也比其它三本福音書多。現在這三節經文就是很重要的資料。短短三節,很清楚地說出婦女在耶穌傳道事工上的貢獻,而婦女在當時的社會地位一直是相當卑賤,卻是福音的大功臣。
第1節,這節回應了第四章43節耶穌所說的,他來就是要到各地去「傳揚有關上帝主權的福音」,因為這是他「奉差遣來的」主要目的。
第2至3節,這兩節提起幾位對耶穌和他的門徒在傳福音事工上盡心盡力幫助的婦女,這裡特別提起「抹大拉的馬利亞」;她也是四本福音書唯一共同記載最先看見耶穌復活後顯現的人。
另外第3節也特別提到「希律官邸的官員」的妻子,這表示福音的事工早已經傳入了統治者的範圍。
16.第八章4至8節:
這段撒種的比喻,路加福音在記載上算是比較簡略的,只說撒在好土地的,結出來的果實是「百倍」。
作者路加也一樣說出種子撒在四種不同的土地上,包括第5節的「路旁」;第6節的「石地上」;第7節的「荊棘裡」,和第8節的撒在「好的土壤裡」,結果是結實「百倍」。
當時的人看「百倍」乃是最完美的境界。上帝國就是這樣的完美,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這些不同的結果都在強調一個中心思想:撒種和收穫。重點是要怎樣才會有「好的土地」?好的土地需要整理,用心耕耘,將這些會阻礙種子成長的障礙物都除盡,才會有好的土壤出現。
17.第八章9至10節:
為甚麼耶穌的門徒會聽不懂這種比喻?有可能當中有門徒並不是農夫,一直在城裡生活,或是原本就靠著捕魚為生的彼得兄弟和雅各兄弟,或是稅吏利未,他們對這方面是陌生的。再者,將上帝國用撒種來比喻,就算他們對撒種的農事很熟悉,但要將之和上帝國連結在一起來看,也會覺得有段距離。於是詢問耶穌有關撒種比喻的意義。
耶穌說上帝國的信息是「奧秘」,這需要上帝的啟示才會明白,而這種啟示已經在門徒身上。但不用心尋求的人,就像撒在沒有經過認真耕耘過的土地一樣,雖然是聽了上帝國信息,但還是一樣,不會有任何反應。
18.第八章11至15節:
這段經文是在進一步解釋第5至8節撒種的比喻。耶穌說「種子」就是「上帝的信息」,這信息是指上帝的話。
而「魔鬼」是指誘惑的力量,是專門找機會在破壞想要聽上帝的信息的人。
從第12至15節,都在說明人是聽到了上帝的信息,但卻沒有在心中生根,無法將上帝的信息落實在生命中。因此,不是很快受到誘惑而丟棄,就是遇到「考驗就站立不住」,要不就是為世上生活的事「憂慮」過多,導致上帝的信息「窒息了」,斷掉了「生機」,結不出「成熟的果實」。
第15節,耶穌特別強調「好土壤」就像「人聽了信息,以良善和誠實的心持守它,恆心等待,直到它結出果實」。這裡的良善、誠實等,都是信仰的基本要件,因為信仰是上帝對人內心的呼召,沒有良善和誠實作基礎,就沒有辦法回應上帝呼召的聲音,這樣,談基督教信仰是很空洞的。
19.第八章16至18節:
第16至17節是和第5至8節相連接的。主要在說明撒在好土壤裡的種子,有如人點燈一樣,表示將燈放在正確的地方,就如同種子撒在好土壤裡,大家會看得清楚,就如同結實纍纍的果實,一眼就看得出來。有燈光的地方,在最暗的地方,更會彰顯出亮光來。好的信仰內涵也會是這樣,就算想要「掩蓋」,也會被宣揚出來。
第18節,強調會注意傾聽上帝的信息的人,只會收穫更多,就如同結實一百倍的一樣。但相對的,若一個人拒絕聽上帝的信息,有一天他原本已經聽過的,也會消失掉。
20.第八章19至21節:
作者路加並沒有說明是甚麼原因,「耶穌的母親和兄弟」會來看他,若是依照馬可福音第三章20至21節的記載來看,是因為耶穌和門徒忙到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有人傳說耶穌「瘋了」。因此,他們從拿撒勒來看耶穌,主要是想要「阻止他」這樣忙碌下去。
這裡說因為「人多」到使他們無法接近耶穌,只好託人告訴耶穌。
第21節,這是耶穌所強調的,上帝的信息不是聽了算,而是要去「實行」出來才會有意義。只要把上帝的信息實行出來,就是跟耶穌建立了「親屬」關係一樣的密切。
21.第八章22至25節:
福音書中記載耶穌行了許多神蹟,而其中最為特別的就是這件對大自然界所行的神蹟。
第22節提到「湖的那邊」,這湖當然是指加利利湖,有個地理特性,就是隨時會起大風,掀起大浪,這就是第23節所提起的「狂風襲擊湖面」,作者路加說此時「船灌滿了水,非常危險」。
第24節,「老師,我們快沒命啦!」這句話正好顯示了門徒對耶穌過去所行神蹟奇事的認知很少。因為耶穌曾使拿因城寡婦的獨生子從出殯的行列中復活過來,也曾用簡單的五餅二魚,餵養超過五千人飽食等等類似的神蹟甚多,若是門徒對這些神蹟奇事有認真思考,就應該清楚,只要有耶穌與他們同在,就算遇到生命危險也能被化解。因此,當門徒在呼叫說「快沒命啦」時,耶穌隨即制止了風與浪,之後就問這些門徒說:「你們的信心在哪裡呢?」
門徒的反應是「又希奇又驚駭」,原因是他們從來沒看見過有這種能力的人?難怪他們會發出這樣的問句說:「這個人到底是誰?」因為除了上帝以外,確實不可能出現這麼大有能力者,而耶穌確實是這樣有能力。但也因為這句話,正好說出門徒對耶穌的認識還是非常少。
22.第八章26至39節:
耶穌和門徒來到格拉森地區,這是位於加利利湖東南方大約五十六公里處的地方。
作者路加描述這位被鬼附身的人的現象:一是「好久不穿衣服」、二是「住在墓穴中」、三是有力氣可以「掙斷鎖鍊」。當他看見耶穌時,隨即來俯伏在耶穌面前,並且大聲喊叫,說耶穌為甚麼要來「干擾」他的生活,他不要耶穌「折磨」他。 原來是耶穌一看見他時,就已經「命令污靈」從這人的身上出來,使污靈感受到相當大的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鬼、污靈總是認識耶穌,因此,一看見耶穌的第一句話就是大聲喊「至高上帝的兒子耶穌」,這鬼如此動作是有個用意,要將耶穌的身分給顯露出來。但耶穌總是禁止鬼、污靈這樣做(參考路加福音四:35、41)。
第30至33節,當耶穌問這個人叫甚麼名字時,也在表示耶穌已經降服了控制這個人的鬼。而他的名字叫「大群」,正好表示這污靈的力量相當大。但卻無法抵擋耶穌要把它們從這人身上趕出來。而這大群鬼卻深怕被趕進深淵中。因為它們很清楚知道,若是進入深淵,將會有長達一千年的禁錮期(參考啟示錄二十:2-3)。於是這群鬼央求耶穌讓它們進入鄰近一大群正在吃東西的豬,耶穌答應了,但這群豬卻也因為被這群鬼附身而「衝入了山崖,竄入湖裡,都淹死了」。
第34至39節,作者路加並沒有說有多少豬,馬可福音第五章13節說有「二千隻」。如此龐大數目不可能是一個人的財產,而是整個村鎮的人所共有。因此,這些放豬的人必須趕緊去通報這件事。但這是從未聽見過的事,怎麼有人能將這群鬼趕出去?結果跑來查看究竟的人發現放豬的人所講的都是事實。因為他們親眼看見這個原先被這群鬼附身的人已經安好,「穿著衣服,神智清醒」,但問題是:他們並沒有因為這樣而高興,相反的,他們是害怕起來,且是怕到不讓耶穌繼續留在他們的地方。為甚麼?很有可能是若繼續留住耶穌在他們的地方,他們將會損失更慘重。因為豬,是不潔淨的動物,不可以吃(參考利未記十一:7)。這些人養豬,就是要供應拜其它神明獻祭的人的需要,可以賺一筆很大的錢。若是留住耶穌,只會帶來更大的損失。
這個被醫治的人希望跟著耶穌走,耶穌要他回家去,把上帝在他身上所做的事告訴家人。這人聽耶穌的話,「走遍全鎮,傳講耶穌為他所做的事」。
23.第八章40至56節:
這段經文是作者路加記載耶穌使死去的人復活過來的第二件。
在這段經文中,耶穌醫治兩位女人的故事,其中一個小女孩才十二歲就去世了,另一位則是患血崩十二年的婦人。再者,這兩個故事用「信心」串連在一起;耶穌告訴這位在他背後「摸了耶穌外袍的衣角」的婦人,說她的「信心救了」她,而耶穌告訴女孩的父親葉魯「不要怕!只要信!」
依照摩西法律規定,血漏病被看成是不潔淨的病症(參考利未記十五:25-26),這樣的人生活是非常痛苦的,甚至嚴重者還會被隔離出來,不能居住在共同社區中。因此,當她看見自己因為摸到耶穌衣服而康復後,在戰戰兢兢的心情下,這女人站在眾人面前公開述說自己摸耶穌外袍衣角之因,意思是她在公眾面前做了信仰告白。因為這緣故,耶穌給予肯定和鼓勵。
而當耶穌決定要去醫治葉魯女兒時,表示他的女兒一定會得到康復。作者路加就是用這種方式在表明:沒有任何人為的力量,能夠阻擋耶穌對苦難生命發出憐憫的心。因此,雖然聽到葉魯的女兒已經去世,他還是一樣決定去救治。但民眾聽到耶穌說葉魯的女兒不是死,而是在睡覺時,大家幾乎都在譏笑耶穌。但耶穌顯現了他身上充滿聖靈的力量,治好了葉魯的女兒,這讓葉魯夫婦「非常驚訝」,這也是當時的人對耶穌所行神蹟奇事的一種反應(參考路加福音五:26、七:16、八:25),就是驚奇。因為他們從來不曾看見過這樣大有能力的事。這件醫治死亡的神蹟,其實也在說明一件重要的信仰認識:在耶穌裡,沒有死亡。因為他就是生命的主。
24.第九章1至6節:
第六章12至16節記載耶穌帶跟隨者上山去,並從他們當中選出十二位門徒。一直到現在的第九章,這中間都是耶穌帶門徒四處去,一面傳福音、行神蹟奇事,一面也是在教導門徒們。現在,耶穌認為時機成熟了,因此,就差派他們出去傳上帝國信息,同時,耶穌也賞賜給他們有「趕鬼和醫治疾病的權柄」。
第2至5節,是耶穌叮嚀門徒出去傳上帝國福音時,必須要注意的事項。耶穌要門徒不用帶任何東西,原因有三種可能:一是傳福音的地點距離迦百農的地點不遠。二是可以依靠接待的家庭生活。三在暗示著末日即將來臨,這種清苦的日子不會太久。
第5節「把腳上的塵土也跺掉」,這是猶太人的習俗,表示此事與我無關之意。這也是在告訴門徒,不用勉強,也不用戀棧,因為此處不聽,還有其它地方可傳。到處都需要傳福音工作者投入見證的行列。接著第6節就說門徒依照耶穌的吩咐出去傳福音。
25.第九章7至9節:
路加福音對施洗約翰被殺死之事件的著墨最少,作者路加主要是在說明被羅馬帝國統治之下的加利利,是分封給希律安提帕管理。而他因為施洗約翰屢次指責他犯姦淫罪(是指他亂倫之意),很生氣,於是將施洗約翰給逮捕入獄,後來甚至將之殺死了。但坊間在傳頌著有關耶穌所行的各種神蹟奇事,其中就有人認為耶穌是「施洗者約翰復活了」,這點讓希律心中感到相當的不安,因此,「一直想見耶穌」,這句話也為第廿三章6至12節留下了一記伏筆。
26.第九章10至17節:
這件有關「五餅二魚」的神蹟,是四本福音書中唯一都有記載的記事。作者特別記下地點是在「伯賽大」這地方的郊區。但群眾只要聽到耶穌在哪裡,就蜂擁而至,為的是要聽他傳講上帝國信息,也希望身上的疾病獲得耶穌醫治。
第12至13節,門徒看見「太陽下山」了,群眾若不趕緊四散,恐怕吃的問題就會出現。因此,要耶穌解散群眾。但耶穌反而要門徒準備吃的東西給群眾,這點讓門徒感到困難,因為他們手上只有「五個餅和兩條魚」。而約翰福音第六章9節說這些餅和魚還是一個小孩子帶來交給門徒安德烈的,且是大麥餅。
第14至15節,作者先說在場的人數,單是「男人的數目約有五千」,這意思是指小孩和婦女都不算。因此,人數必定超過五千甚多。耶穌要門徒將群眾整理好「一組一組地坐下來,每組約五十個人」,這句話已經清楚地說明,耶穌要用這手上僅有的五個餅和兩條魚行神蹟奇事了。
「門徒照他的話做了」,這句話很重要,表示只要依照耶穌的話去做,神蹟就會出現。就像那些聽了耶穌的命令,把褥子拿起來走,把手伸直等等病人都是這樣,聽了耶穌的話,醫治的神蹟就出現了。
第16至17節,耶穌拿起餅向上帝「感謝」,表示賞賜力量的來源是上帝,不是誰有甚麼特別能力,是上帝賞賜聖靈的力量。有上帝賞賜的力量,不但足夠,且必定有餘,門徒在超過五千人吃到飽之後,撿拾「剩下的碎屑」,就「裝滿了十二個籃子」。
27.第九章18至20節:
作者路加在這段記事上,編輯的方式是採獨立的一件事。但在馬可和馬太這兩本福音書都是強調耶穌在帶領門徒走向耶路撒冷的途中,且接近凱撒利亞‧腓立比城時,他向門徒提出「一般羣眾說我是誰」這個問題。
第19節,門徒的回答和第九章7至8節記載希律心裡困惑所聽到關於耶穌的傳聞相同。
第20節a句是重點,耶穌想要知道的是門徒對他的認識,不是坊間傳聞的話。彼得的回答也可說代表著其他門徒的回答,宣告耶穌就是「上帝所立的基督」。所謂「基督」,意思是指拯救者、彌賽亞。
28.第九章21至27節:
前三本福音書都是相同的編輯法,在彼得代表門徒回答耶穌就是「基督」之後,隨即接著耶穌第一次向門徒宣告他將「遭受許多苦難」的事,甚至將會「被殺害,第三天將復活」。
作者路加緊接著就記載耶穌接續向門徒宣告,若是要跟從他,就必須有這種「背負」十字架的覺悟。「十字架」所代表的,正好是生命的苦難,是羅馬政府用來嚴懲叛亂罪或重刑犯的酷刑。換句話說,跟隨耶穌,就要有「每天」(從不間斷或停止之意)準備受最嚴厲懲罰的準備,因為這是在走天國之路,這條路不是好走的生命之道。
也可以這樣了解:耶穌向門徒做這些宣告時,已經在提醒他們:若是要繼續跟隨他,就必須有這樣的準備。若是覺得無法跟得上,可以及早回家去。
29.第九章28至36節:
就像第八章51節記載耶穌只帶著彼得、雅各和約翰等三個門徒去葉魯的家,現在這裡也說耶穌再次帶他們三個人到一座「山上禱告」。因此,會將葉魯女兒復活,和這件山上變了形像的記事講出來的,必定跟這三個門徒有密切關係。作者強調耶穌是在祈禱時,突然間他的「外貌改變了」。作者用「衣服也變成潔白發光」來形容此時的耶穌,跟平時完全不相同。
第30至31節,就在這時候有「摩西和以利亞」出現和耶穌說話。摩西,他代表著舊約律法,而以利亞則是代表著先知。因此,當有這句「摩西和以利亞」同時出現時,也在表示舊約聖經的話語之意。而他們兩人是跟耶穌「談論他將在耶路撒冷以死來完成使命的事」,這句話只出現在路加福音,也在表示耶穌將會在耶路撒冷受難。
第32至33節,這兩節說出了即使是核心門徒像彼得、雅各和約翰等人,也一樣對耶穌的認識很少,且是儆醒的心不足。每當耶穌在祈禱,他們就在打盹,就像在客西馬尼園的事也是一樣(參考路加福音廿二:45)。當他們醒過來後,彼得提出建議,說要蓋三座帳棚給耶穌、摩西和以利亞。很難理解彼得這種說法之用意,就像作者所說的,連彼得也不知道自己是在說些甚麼。
第34節,這時候,有「一朵雲彩出現,籠罩他們」,這種情形就像當年以色列人民漂流在曠野時代一樣,每當上帝要出現在以色列人民或是在摩西面前,都會有雲彩出現。然後上帝會從雲中對以色列人民說話(參考出埃及記十九:17-18、三十三:9、三十四:5)。
第35節,這節提到有聲音從雲裡傳出來:「這是我的兒子,是我所揀選的。你們要聽從他!」這句話可參考路加福音第三章22節,那是上帝對耶穌所講的話,現在則是對三個門徒說話。
第36節,摩西和以利亞怎麼出現的,和怎麼離開的,都是無法描述出來。但這三位門徒經歷到非常特別的際遇,卻都「對這件事守口如瓶,沒有向任何人提起他們所看見的事」,馬可福音作者認為這是因為耶穌有特別叮嚀這三位門徒,這件山上的際遇必須等到他復活後才能公開此事(參考馬可福音九:9)。
30.第九章37至45節:
「一大群人來迎接耶穌」,類似這樣的句子一再出現在福音書中,主要在說明耶穌每到一個村鎮,總是會有人圍繞過來,想要聽他傳講上帝國信息,也想使身體的疾病獲得醫治。
第38至40節,這裡說人群中有一個人大聲喊叫,懇求耶穌「救救」他的「獨子」。這個父親描述他兒子病症的現象,並強調那是「邪靈」附在身上的緣故。耶穌時代的人有這種看法,醫生治不好的病,或是超過人醫治能力範圍的,都會用「邪靈」附身來解釋,表示那已經超出人的能力所及。第39節的現象,依據馬太福音第十七章15節的解釋,那是患了癲癇病。這位父親告訴耶穌,說他來求救於耶穌的「門徒趕走邪靈,但是他們做不到」,這句話也顯露了這位家長的失望和極度不安。
第41節,耶穌說這是一個「沒有信心,多麼腐敗」的世代,到底是指門徒或是指這位父親?並沒有說清楚。如果對照馬可福音第九章24節的記載,這位父親向耶穌表白,說自己的「信心不夠」,然後請求耶穌幫助他。
「把你的兒子帶到這裡來」,這是一句應允的話,表示耶穌要醫治這個可憐的孩子。
第42節應該是這附身在孩子身上的邪靈對耶穌下馬威的動作,想用這種方法看是否會嚇倒耶穌。但這是沒有用的動作,因為耶穌用「斥責」的話,就把那邪靈給趕了出去,然後把痊癒的孩子交還給這個父親。
第43節,民眾看見這樣奇妙的醫治神蹟,再次反應出「很驚異」的表情。因為這是他們從來沒有看見過的醫治大能力。就在大家還處在對耶穌所行醫治神蹟的驚異中時,耶穌卻隨即對門徒說出第二次受難的預言(第44節)。
第45節,可是門徒依舊不明白耶穌為甚麼要去耶路撒冷受難。作者認為耶穌所說受難預言的內容是「隱晦不明」,表示無法想得出來,除非有上帝的靈啟示他們。門徒對耶穌傳講比喻聽不懂時,他們會問,可是對於預言受難的事,他們是「不能了解」,卻也「不敢問」,這也說出了門徒們心中的矛盾。
31.第九章46至48節:
就像馬可福音的編輯方式一樣,當耶穌第二次預言受難之後,隨即就編排門徒們在爭論他們當中「誰最偉大」。
「耶穌知道他們在想些甚麼」,這句話已經在暗示著耶穌和一般人不同;他可以知道人內心的意念,而這是上帝才有的能力。表示耶穌就是來自上帝,不是我們一般人。
第47至48節,耶穌用小孩子作教材來教導門徒,強調必須要像小孩子一樣,或是去做在世人看來是最卑微的事-接待一個小孩。而小孩在猶太人的社會,是連登記入戶口的資格也沒有,連計算人數時也不列入。但耶穌要門徒先做這種卑微的事,就是「最偉大的」。
32.第九章49至50節:
這兩節說出一個中心信息:用寬闊的胸襟,看他人。
約翰對耶穌說,有人藉著耶穌的名趕鬼。他和其他門徒就禁止這人的動作,理由是那人並沒有和他們一樣跟隨耶穌。
在第九章1節有記載耶穌賞賜給門徒有趕鬼和醫治疾病的「權柄」,也因此約翰認為這是他們的特權。但耶穌的看法很不一樣;耶穌告訴所有的門徒,只要不反對他們,就是「贊同」,這是指只要不妨礙福音事工者,就已經是在暗中幫助了。這也說出了早期教會在福音事工上的困難,會時常遭遇到破壞或阻擋,因此,耶穌教導門徒不必為自己設出更多的阻礙。
33.第九章51至56節:
這段經文是路加福音特有的資料,從第51節開始,直到第十九章44節,這段長達十章的篇幅中,都是記載有關耶穌帶門徒和跟隨民眾前往耶路撒冷途中所發生的各種事跡。
第51節說耶穌「被接升天的日子快到了」,這句話只有出現在路加福音,表明耶穌受難與復活的時刻接近了,因此,接下去就說「他決心朝耶路撒冷去」。而前面已經有記載兩次預言受難的事。
第52至53節,耶穌要走的路線是經過撒馬利亞人的村莊,這是一條前往耶路撒冷的近路。因為可能需要過夜住宿,以及補給路上需要的食物。因此,耶穌先差派人進入該村落去打點。但因為撒馬利亞人和猶太人之間有世仇,彼此之間不相來往(參考約翰福音四:9)。當撒馬利亞人知道耶穌這群人是要前往耶路撒冷去過逾越節,就表示「不歡迎」。
第54節,為了這件事,引起雅各和約翰這兩位兄弟大為不滿,他們向耶穌建議,他們想要「呼喚天上的火來燒滅」這村落,這是非常殘酷的想法。會有這種想法,很可能是參照列王紀上第十八章36至39節記載先知以利亞祈求上帝從天上降下大火燒去他獻在祭壇上的祭牲。另外一件事是記載在列王紀下第一章10節,同樣是先知以利亞祈求上帝從天上降火,燒死了以色列亞哈謝王派去找以利亞的軍官和他的部下。
第55至56節,耶穌聽到雅各和約翰這樣說,非常生氣,就責備他們,然後帶他們轉往別的村莊去。
34.第九章57至62節:
這段經文記載在前往耶路撒冷的旅途中,有三種人對跟隨耶穌的事,有不同的態度。
第一種人表示無論耶穌到哪裡去,他「都要跟從」。
第58節,耶穌回答這個人,要他好好思量一下,要跟隨耶穌到處去傳福音,是連要個固定的居所也沒有。這也在表示身上是沒有甚麼財物隨身的。
第59至60節,這是另一種人,被耶穌呼召來跟隨。但這種人表示有困難,是因為需要「先回去埋葬父親」。耶穌回答這種人:「讓死人去埋葬他們的死人吧!至於你,你要去傳上帝國的福音。」要了解這句話必須先清楚在第51節提起的,現在是要前往耶路撒冷的途中,且是耶穌「被接升天的日子快到了」,因此,已經無法等待。要回去埋葬父親,表示要等到父親去世,將後事料理完成之後,才能來跟隨耶穌。但耶穌表達沒有這樣的時間等待了。
第61至62節,這是第三組的人,表示願意「跟從」耶穌,但要先回去向家裡的人「告別」。表示這種人的心中尚掛念許多親朋好友的事,使之無法割捨、分開。因此希望先回去將這些事情都擺平了之後,再來跟隨耶穌。其實,這種人雖然是對耶穌表示要跟隨去傳福音,其實也說出自己心中的軟弱,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耶穌的回答很清楚,就是有後顧之憂者,是無法參與福音事工的。這就像一個農夫,「手扶著耕犁而不斷向後看的人」,一定無法將農事做得好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