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403期

約伯記第三十九至四十二章
1.第三十九章:
從三十八章39節開始,一直到第三十九章30節止,都是以動物為例,表明連地上的動物,和空中的飛鳥也都可以作上帝的見證者。
這章連續用野山羊、野鹿、野驢、野牛、鴕鳥、馬、老鷹和兀鷹等這幾種動物作例子,上帝問約伯對這些動物知道多少?值得注意的,這裡都是用「野生」的動物代表,可看出作者刻意區別與跟家畜不同。這些野性甚強的動物,並不適合與人在一起,只能在曠野地帶過遊蕩的生活。雖然沒有人飼養,牠們卻也能不斷地繁殖下去,因為有上帝親自飼養、看顧牠們。
第1至4節,以「野山羊」與「野鹿」為例。這裡所提到的「野山羊」、「野鹿」都是群居在高山上(參考詩篇一○四:18a),生性膽小。但牠們卻能在沒有人看顧、飼養及教導的狀況下,「在荒野逐漸壯大」並且順利繁衍下一代。而生產時,也會躲藏在隱密的地方,以防其他野獸來攻擊,且能把牠們的子女撫育長大。作者說上帝問約伯:「懷胎多久」、「甚麼時候生產」、「幾時蹲下」、「把幼兒生下」等這些問題,其實這都在說明生命的「時間」,並不是人決定的,生命的時間都在上帝的手中,就像人懷胎生育,時間也是掌握在上帝手中。其實,上帝是在問:約伯既然連牠們怎樣生育下一代都不知道,那如何知道在野外有多少野山羊和野鹿呢?簡單的說,人所知道的實在是少之又少。
第5至8節,這段是提出「野驢」。野驢,這是指不能用來幫助人工作的驢,因為牠不會聽人吹哨的聲音,因此不受人的約束與管轄,是自由自在的、奔放的動物。牠們卻在土地貧瘠的地區,所謂寸草不生之地(參考耶利米書十七:6),生存環境非常惡劣,野驢卻可以在「山野」找到「青綠的食料」而生存下去。
第9至12節,這段以「野牛」作例子問約伯。野牛和家中飼養的家牛不一樣,牠們力大無比卻不會為人耕田、拉車,也不會替人分擔勞力的工作。因此,可以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人雖然知道牠很有力氣,但卻無法駕馭牠們。而上帝卻能飼養牠們,並且讓牠們成群結隊地一起生活。
第13至18節,這段經文是用「鴕鳥」來比喻。一般人常用「鴕鳥」來比喻想逃避現實的人。這種鳥雖然能「鼓翼振翅」,但卻不會飛,牠們喜歡居住在荒野之地(參考以賽亞書十三:21)。牠們「下蛋在地上」,但奇怪的是牠們並不孵蛋,可是卻知道要利用「土地熱氣」來孵蛋。因為牠們知道地底下有「熱氣」。牠們能持續不斷地繁衍下去,主要就是因為有上帝在照顧牠們。在人看來不怎麼樣的動物,但在上帝的創造中,也有牠的生存本能。這就是上帝創造的奧秘,但人所知道的卻是少之又少。
第19至25節,這段是以「馬」為例子。這段描述的馬是戰馬。這種馬看起來很雄武、健壯。用這種馬來當比喻,也是這章中唯一提到被人飼養的動物,其他的動物都不是人類所飼養的。
這種「健壯」的馬,以前都是打仗時所騎乘,後來也變成競技場上賭博的標的動物。這種戰馬奔騰起來姿態雄壯,人看起來就會心生恐懼。在戰場上,好的戰馬並不會害怕危險,只要騎師下命令,牠就會衝鋒陷陣全力奔跑。即使在戰場上廝殺的聲音響亮,看見敵方的軍兵之「刀劍」,也「不能使牠們退卻」。相對的,此時人往往會因此而聽不見號令,但戰馬卻清楚知道牠的主人所下的命令。而且真正的「戰馬」並不懼怕敵方人多勢眾,相反的,牠們會因為很多同類出現,而更顯得「震顫激動」,會為主人勇往「向前奔馳」迎戰敵軍。
這說明了上帝用戰馬來與人相對照,人類只知道怎樣驅使戰馬往戰場奔馳賣命,卻不知道牠為甚麼不懼怕死亡?上帝想要問約伯,他知道這些原因嗎?
第26至30節,這段提到的是「老鷹」和「兀鷹」,這是所有飛禽當中最聰明也是最厲害的鳥類。牠們極快的飛行速度,遠超過人所能想像的。牠們會依照季節變化而南飛。為甚麼這種鷹鳥會知道何時需要遷移?只要時間一到,牠們又會返回原居地?沒有任何人有能力可教導鷹鳥何時遷移,其實,這些都是上帝奇妙的創造。
「兀鷹」,這是比「老鷹」體型要大的鳥。牠們通常築巢在高山峻嶺的峭壁上,一般人根本無法攀上該處奪取窩裡的蛋或雛鳥。因此,雛鳥在這種地方生長非常安全。母鳥會從高山上清楚俯視地上活動的小型動物,然後俯衝而下捕食。但牠這樣的能力,卻不是人教導出來的。「有屍首的地方鷹鳥結集,雛鳥也來吸血。」這是一句俚語,「屍首」是代表「記號」。上帝問約伯:祂所創造的每一樣東西,都有智慧在裡面,讓這些動物走獸,能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下生活下去,且可以延續下一代的生命,這是多麼奇妙的創造啊!而約伯對這些又認識多少呢?
2.第四十章:
從第三十八至四十二章6節,是上帝回應約伯的話,以及約伯對上帝所說的話的回應。
在這四章篇幅中可將之分成兩個段落:
第一個段落是從第三十八章至第四十章5節,在這段落中,約伯記的作者都將重點鎖定在這些不是人的手所能馴服、管理的野獸及大自然,上帝與約伯的這段談話重點就是提醒約伯:上帝其實並不是躲藏起來,也不是沒有對約伯的問題作回應。上帝一直就在約伯的身邊對他說話,只是約伯不知道也沒有聽到上帝對他說話。
第二個段落是從第四十章6節至第四十二章6節。在這個段落中,上帝主要用兩種動物來與約伯談話,一是河馬,二是海怪。
不論是第一段落或是第二段落,上帝都是要提醒約伯,上帝一直在管理這個受造的宇宙世界。因為有上帝在管理,就不會有任何事物被上帝遺棄,或是忽略。想想看,上帝對於人所不敢看、不敢觸摸的對象,都照顧得毫無失落,就像耶穌所說的,上帝連一隻麻雀都會看顧,而人比麻雀還要貴重,人的每一根頭髮上帝都數算過(參考路加福音十二:6-7),上帝怎麼會忘記正在受苦中的人呢?尤其人在被造之初,上帝就已經賦予人管理世界萬物的責任,上帝絕對會看顧祂所創造每一個人,特別是倚靠上帝帶領的人。
第1至2節,這兩節可說是上帝回答約伯問題第一個段落的結束。上帝說完了這段話後,便要約伯針對祂所說的這些奧秘表示意見,可是約伯一直靜默不語。於是,上帝就「繼續對約伯說」下列的話。
第3至4節,這是約伯在聽完上帝的話後,第一次回覆上帝的話。約伯的回答不但很簡短,而且很明確,跟先前他和朋友之間的問與答差異很大。他承認自己「說了無知的話」,且表示已經不能再「說甚麼」了,後來說他「不敢再說了」等,這是約伯第一次表示,在上帝面前自己確實是個「無知」的人。跟前面他對那些來關心他苦難的朋友答辯時的尖銳用詞及傲慢態度完全不同。
第5節,這節有兩種看法,其一是:約伯承認自己的無知,所以表示他不敢再隨便發言。其二是:約伯已經提出了他的問題,現在他不想再重複提出,不論上帝是否要再回答,對他來說,都已經不再是重要的事了。因為他已經聽到上帝的聲音了。
其實約伯並不是真的要和上帝辯論,因為他深知上帝是公義的上帝,他也知道上帝賞賜的恩典非常豐富。他真正的用意,只是希望上帝親自對他說話,他就滿足了。因此,現在上帝回覆他的話,雖然上帝所說的話,並不是要回答約伯原先所提出的問題,但只要聽到上帝的聲音,先前約伯所提出的問題,對他來說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而上帝舉這些動物作對象為題材,主要都在表示:這些動物、自然界的環境現象,比起人類都強,也都難以控制,但上帝尚且將它們管理得很好,很有秩序。人只要多從這方面思考,就會知道上帝也在管理著整個人類社會,只是人無法理解上帝的管理方式罷了。
第6至7節,這兩節可以對照第三十八章1、3節。表示這是新段落的開始,由「上主從旋風中向約伯講話」說起,上帝再次要求約伯要「像一個有勇氣的人」來回答問題。
第8節,這節是整本約伯記的中心論點之一,約伯一直認為上帝對他並「不公道」,且自認受到委屈(參考十:8)。因此,約伯一直想要把自己受到委屈的案情呈到上帝面前,並且一再強調他想要直接與上帝辯論(參考九:32、十三:15b-18)。現在上帝問約伯,為甚麼指責祂「不對」?
第9至10節,上帝問約伯「你像我一樣強大嗎?」這樣的回答很特別,祂用實例來質疑約伯的能力,他問約伯是否能發出「隆隆雷聲」?這是使人一聽到就懼怕的聲音,因為這種聲音代表著上帝出現(參考出埃及記十九:16、二十:18)。上帝要約伯用「尊貴莊嚴」作裝飾,看能不能把自己裝扮得像個君王一樣,有榮耀、莊嚴,讓人一看就肅然起敬。而聖經卻說上帝用天上的日月星辰作裝飾,讓人感覺宇宙非常浩瀚美麗,而閃電讓人看到就會有肅敬之心。也可這樣說,整個受造的宇宙萬物都可以作為上帝榮耀的記號(參考詩篇九十三:1、九十六:4-6)。
第11至13節,這段經文可參考以賽亞書第十三章11至13節。
上帝要讓約伯知道,真正的公平,就是讓那些「狂傲的人」,知道自己的卑微;讓那些「驕傲的人」,從高貴的地位傾倒(參考路加福音一:51-52),更重要的,誰有權將他們下放到「陰間」(參考路加福音十二:4-6)?只有上帝而已。這三節也有意要表明,連邪惡的力量,都在上帝的管理中。雖然上帝並沒有消滅這些邪惡力量,但上帝可以掌控這些邪惡的力量。
第14節,這是回應第9節所提到的問題,上帝在問約伯能否像祂一樣?若是,就是他贏了,上帝輸了。其實約伯根本不可能勝過上帝,這是一句諷刺的問話。
第15至18節,這裡舉「巨獸河馬」為例。河馬,這是陸地動物中第三大型的,最大的應該是大象,然後是犀牛。河馬也是古代埃及尼羅河的特產,河馬經常被埃及形容是「天下的巨獸」或是「怪獸」。上帝說祂造了河馬也造約伯表示人和河馬都是上帝所創造的,這樣的說法是在表示:比起河馬,人確實是軟弱很多。因為牠力氣很大,連鱷魚也不敢侵犯牠,因為只要牠的腳一踏下去,鱷魚也難逃死亡。牠有「結實」的「肌肉」。河馬的「尾巴像香柏樹豎立」,意思是很粗壯、結實。作者用河馬來跟人相比,其實是在幫助約伯去思考一件事:同樣都是上帝所造之物,比起河馬,人是那樣的渺小,又有甚麼好誇耀的呢?
第19至24節,上帝用河馬說明一件事,像河馬這樣的龐大巨獸,人對牠毫無駕馭的能力,但在上帝手中,卻能很容易地就「擊敗牠」。表示這樣的怪獸,也是很順服上帝。上帝問約伯是誰餵食河馬?養活河馬?河馬不是肉食動物,而是草食動物,但牠不怕其牠動物的侵害。不但這樣,上帝還特別「為牠長了可吃的草料」,使河馬可以安然生活,不會餓死。牠不會因為「躺臥在荊棘的叢林下」而受傷,反而可以將荊棘當作舒服的床鋪,可見牠的皮膚很厚。牠可以在「溪邊的柳樹」、「荊棘的叢林」,來去自如。更特別的是牠並不因為氾濫季節來臨而擔憂,因為牠強壯碩大的身軀,足夠抵擋氾濫河水的沖擊。沒有任何人有能力可「蒙住牠的眼睛」,雖然說牠的視覺很差,但嗅覺很敏銳。當人接近牠的時候,牠一聞到不同的味道,就會趕緊閉氣潛入水中,逃避危險。再加上牠有強大的力氣,想要捕捉牠,確實難上加難。
3.第四十一章:
從第四十章6節開始直到第四十一章34節,是上帝對約伯第二次的回應。在這段回應中,上帝以「河馬」和「海怪」作為教材對約伯說話。在上述的例子中,都在說明:人的能力實在是非常脆弱、有限。人有限的能力與智慧,絕對無法了解無限的上帝。作者希望透過這種方式,讓人明白:當人知道自己的實況之後,就會知道應該用甚麼態度來面對生命的苦難。
第1至2節,在這裡用「海怪」,有的聖經版本譯成「鱷魚」。可能是因當時在尼羅河下游是沼澤地帶,最常出現的就是河馬和鱷魚,當時的人不知道那是鱷魚,而且因為祂的殺傷力甚強,因此才將牠形容為「海怪」。「海怪」,古代的人認為巫師可以呼喚海怪來擋住日光。可見古代中東的人認為這種「海怪」確實是力量極大。當人想用「魚鉤」釣這樣的海怪,不但是枉然,更是白費力氣,因為牠的力量奇大無比,人一見到牠就會心生害怕,怎麼可能用「繩子綁住牠的舌頭」?
第3至8節,人既然會害怕海怪,怎能駕馭牠呢?況且海怪被當作邪惡力量的象徵,牠怎麼可能向人乞憐,或是和人立約和平相處呢?牠會威脅人的生命,因此人不可能將之當作小鳥飼養,也不能當貨物論斤兩出售,因為人一看見牠就想要趕緊逃命,更不用說想要制服牠。
第9至11節,這三節形容想要捕捉這海怪的人,就像愚蠢的人一樣。在第8節說人連想要用手去觸摸海怪都會害怕,這裡則是進一步說「看見海怪的人都嚇壞了」,而且是幾乎「喪膽而仆倒」,原因是驚嚇過度,以為自己必死無疑。沒有任何漁夫「敢在牠面前站立」,因為牠「凶猛異常」到任何想攻打牠的人,可以安全而退。
作者想要表達一個基本認識:人絕對無法和上帝有相同的地位,人就是人,是被造的;上帝是創造者,也是所有萬物的主宰。人真正的問題,就是想要「像上帝一樣」(參考創世記三:5),結果反而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問題--苦難。作者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思路:上帝乃是主宰者,並不是被指揮者;上帝是賞賜者,並不是領受者。上帝不需要人教導祂怎樣辦事,怎樣維持社會公義,上帝知道怎樣管理整個受造的世界,因為上帝是創造者。
第12至14節,上帝向約伯解釋「海怪的肢體」。這很有意思,當人都不敢碰觸海怪時,上帝卻可以細說海怪的肢體,表示上帝的力量不是約伯可以想像的。上帝讓約伯知道海怪的外表,有如穿著「鎧甲」一般的堅硬。「鎧甲」,牠的外皮有如勇士穿的「鎧甲」,他的牙齒看起來就很「恐怖」。因此,沒有人膽敢張開牠的腮。
第15至17節,這三節在形容海怪身上的「鱗甲」,看起來就很像古代希臘武士,穿在身上的鐵甲一樣,是用一圈圈的鐵圈打造起來的鐵片甲衣,一般的箭、槍、刀等武器無法傷害其身。因為鐵甲圈每片都「像石頭堅硬」,且緊密「結連」在一起,連「一點點空氣都透不進去」,人無法破壞這樣的結構。
第18至21節,又談到海怪的其他特徵;在牠遇到危險時,嘴巴會噴出「火焰」攻擊對方,人若想要靠近,生命會有危險,因為從牠嘴裡噴出來的「火星」,若是掉落在人的身上時,也會使人著火,要不,就是會造成嚴重的燙傷。不但這樣,牠的鼻孔會冒出煙火,但海裡的水卻無法撲滅牠噴出的火焰,而這上帝所創造的海怪,卻不是人所能認識、了解的。
這也是在表示:當約伯自認為很聰明,甚至想和上帝同位階辯論時,卻對上帝創造的這些奇形怪狀的動物一點也不了解,甚至還會恐懼、害怕,那又怎能明白上帝的旨意?
第22至34節,這段經文繼續描寫上帝述說海怪給約伯認識。這裡提到海怪的頸部,是「堅硬有力」,意思是指人的力量無法轉動牠,使牠因此喪失生命。只要是遇上牠的人,會「驚恐」萬分,嚇到趕緊逃離。海怪的心很硬像「石頭」、「磨石」,表示海怪不可能會懂得憐憫。就算是「勇士」看見了也會嚇到「驚慌失措」,所有想像得到的攻擊武器,對這種海怪是一點作用也沒有。因為牠的力量大到在海洋中翻騰掀起的浪花,會像「滾沸」的水一般,也如同工人剷泥土時所揚起的飛塵一般。牠可說是世上萬物中最有力量、最令人畏懼的動物。
上帝用這麼長的篇幅、詞句形容海怪,只為了要讓約伯知道,像海怪這樣人見人怕的動物也是上帝所造,那上帝還有甚麼不可能處理的事呢?
4.第四十二章:
這章可分成兩個段落,其一是從第1至6節,這是約伯第二次回應上帝的話,也是上帝與約伯之間對話的結束。其二是從第7至17節,這部份屬於結尾,也是約伯記的總結。
5.第四十二章1至6節:
這段是約伯第二次回答上帝所說的話。這次的回答和第一次回答有相同之處(參考四十:3-5)。
第1至2節,約伯開始就說「我知道」,相對於上帝開始說他是「竟說無知的話」(參考三十八:2),剛好呈現完全相對的狀態。他承認上帝是「事事都能」,只要是上帝「計劃」的事,都必定會「實現」。這也是在表示著:現在約伯已經明白並且相信,自己受苦是有上帝的計劃在其中。他知道「你能實現一切計劃」,不會因為有人多言多語而改變原有的計劃,也不會被人的意見所左右。
第3至4節,約伯再次承認自己的「無知」,也承認自己過去所講的話,其實連自己也不懂。現在他知道上帝做事、計劃「奇妙異常,不能領悟」。他說上帝要他「留心聽」,但他過去卻只想講給上帝聽,這是錯誤的。「留心聽」,這也是整本聖經的教訓。
第5節,這一節可說是整本約伯最重要的經文之一,說明了人對上帝創造「奇妙異常」的認識相當少。過去所認識的,都是「聽別人談論」上帝的事,現在聽了上帝的話之後,才發現自己過去的認識相當有限。現在「親眼看見」上帝,表示明白、曉悟之意,這是直接、親身的體驗,而不再是透過別人介紹、間接性的認識。
第6節,這節可對照第九章21節。約伯對自己從前「說過的話覺得羞愧」。這裡所說的「羞愧」,含有害怕的意思,因為知道錯誤,害怕上帝不高興、生氣(參考創世記三:10)。約伯用很嚴肅的方式來表示自己誠心實意的懺悔態度;他以「坐在塵土和爐灰中懺悔」來表示最真誠的悔意。「塵土和爐灰」,這些都是沒有用的東西,只能任人踐踏、丟棄。
6.第四十二章7至17節:
這段經文說明了上帝對約伯的肯定,相對的,上帝對以利法等三個約伯朋友的論點並不滿意。但缺少了上帝對以利戶的裁判,這也是有些聖經學者認為,第三十二至三十七章這段以利戶的言論是在這本經書已經編輯完成之後,才添加上去的結果。
從第10節開始,有不少聖經學者認為這段經文讓約伯記這本經書的美妙失味了。因為這段經文正好又回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傳統觀念中,破壞了原本約伯記最精彩的「善,不一定有善報;惡,也不見得有惡報」的觀點,使原有整體架構的基礎受到動搖。
但,另外一種看法是:當人明白上帝的旨意之後,就會明白上帝乃是個賞賜的上帝,祂也是豐富的上帝。對於信靠祂的人,上帝絕對不會袖手旁觀。因此,當約伯明白上帝旨意之後,他開始奮力站起來,又努力工作,而得到好成果。
第7至9節,上帝進行審判,誰對、誰錯。人的標準確實和上帝的看法差異很大;在上帝的看法裡,以利法、比勒達、瑣法三人對上帝的認識,遠不如約伯。雖然約伯一直用很嚴厲的語句對上帝表示抗議,但約伯的話卻是誠實的;相對的,以利法等三位朋友所講的,雖然聽起來似乎很正確,但他們卻不是真正明白上帝的旨意。
在這裡上帝稱呼約伯是「我的僕人」,從這本經書的開始,上帝就是這樣稱呼約伯(參考一:8),這種稱呼都在表示約伯是上帝特別揀選的。作者有意在表明上帝呼召一個人來成為祂的僕人,就已經有意讓僕人「受苦」,用以訓練僕人忍受苦難的耐力(參考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約伯最令人動容之處,乃是他說:「即使我的皮肉被疾病侵蝕,我仍將以此身覲見上帝。我要親眼看見他,他對我並不陌生。」(約伯記十九:26-27)顯示約伯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即使他遇到最大的災難,也不放棄見上帝的面,雖然是殘破、潦倒的狀況,他依舊深信上帝會接納他、見他。上帝要以利法等這些人用「七隻公牛,七隻公羊,到約伯那裡去獻上燒化祭」,這是用來作為「贖罪」的禮儀必須有的方式(參考利未記一:1-13)。但摩西法律並沒規定要獻「七隻」,其實,只需獻一隻就夠了。獻上七隻,表示最完整、最完美的意思。
然後上帝要約伯為他的三個朋友代禱,上帝「會悅納他的祈求」,因為他確實是認識上帝的人。真正認識上帝的人,才會明白怎樣與上帝對話。很重要的是約伯的這三位朋友--以利法、比勒達、瑣法等三人,就聽從了上帝的吩咐去做。而「上帝悅納約伯的祈求」,表明上帝和約伯的關係,並沒有因為約伯苦難的遭遇而有所改變,因為在上帝的眼中,約伯乃是祂忠實的僕人。上帝並不是根據人的標準看待人,因為上帝是鑒察人內心的上帝,並不依照外表來衡量人(參考撒母耳記上十六:7)。
第10至11節,約伯為以利法等三位朋友「祈禱」,這是指「祝福」的意思。上帝「恢復了他的景況」,使約伯「比從前加倍興盛」,因此,親朋好友都因為約伯恢復了昔日光彩而來探望。大家都紛紛送給約伯「一些錢和一個金環」,是代表著敬意的禮物。
第12至15節,這一節可比較第10節的「加倍興旺」,說明上帝賜福比以前還要多。原本有七千隻羊(參考約伯記一:3),現在有「一萬四千隻」;過去有三千隻駱駝,現在有「六千頭」;以前一千頭牛,現在有「二千頭」;從前有五百匹驢,現在是有「一千匹」等,這些都說明了加倍之意。然後又賞賜給他和以往相同有「七個兒子,三個女兒」,並且說這三個女兒是比以前更「美麗」,且是「世上」最美麗的。比較特別的地方是這裡特別記載約伯這三個女兒的名字:「耶米瑪」,這是象徵鴿子的溫柔、可愛;「基洗亞」,是肉桂之意,這是一種製造高級香水的材料;「基蓮‧哈樸」,意思是指畫眉的小化妝盒,是美麗的裝飾品。
第16至17節,約伯又「再活了一百四十年」,這句話表明約伯看到了「四代子孫」。表示他的兒女都已經成家立業,且是兒孫滿堂之意,是世上的人看為最幸福的標準。再者,這「一百四十」剛好是「七」的倍數。而「七」在以色列文化中,表明的是上帝賜福。因此,也在表示約伯後來活在世上的這「一百四十」年歲月,確實是充滿著上帝的賜福與恩典,而這也是在回應第12節所提到的「上主賜福給他,比他早年所得的還多」這句話。約伯最後是「長壽善終」,這也是聖經作者形容一個人得到上帝祝福的意思。
認識 箴言這本智慧文學經書
關於箴言這本經書
聖經的分類中,有一類被稱之為「智慧文學作品」。當聖經說「智慧」這一詞時,表示的意思是:認識上帝,遵行祂的旨意、命令。再者,每當提到「智慧」,也在表示它的內容必定和生命有密切關係。在聖經中除了箴言被列入智慧文學作品之外,也包括了「約伯記」、「傳道書」,以及詩篇中的一些詩歌,例如:詩篇第三十九篇、第九十篇、第一二七至一二八篇等。
可以這樣說:每一個民族必定流傳許多「金玉良言」,這些流傳下來的「勸世」話語可說是該民族重要的生命經歷,也是他們的生命寶藏。因為裡面充滿著歷代祖先生命的體驗,有這樣的體驗,累積起來就成為後代子孫認識「智慧」的根本,因此,有的人會將這種智慧語言稱之為「諺語」,表示是智慧的結晶。而「箴言」這本經書可以說是以色列民族的「智慧」寶藏。它不僅是以色列人民家喻戶曉的格言,各級學校甚至迄今仍然將之列入學生必修的課程,主要是他們看這本經書乃是一個人修身、齊家的基本教材。
初讀「箴言」這本經書,第一個感覺就好像在讀類似「善書」。不過,如果再加以仔細閱讀,一定會感受到它那相當特殊的品味。這就是「箴言」之所以為「箴言」的地方。而會將之編列在聖經正典中,更可看出編輯者對箴言這本智慧經典作品,不僅是將之看為生活和工作的經驗,更是信仰生命的結晶。
作者是所羅門王嗎?
「箴言」這本經書一開頭就說:「大衛的兒子,以色列王所羅門的箴言。」(一:1)這句話並不完全正確,因為裡面包含有「明智人的話語」(參考廿二:17-廿四:22)、「其他智言」(參考廿四:23-34、三十:7-33)、「亞古珥的箴言」(參考三十:1-6),以及「利慕伊勒王的母親對王的訓言」(參考第三十一章)等。而從第一章2節開始,直到第九章18節止,可說都是在歌頌智慧。
再者,在第廿五章1節這樣寫著:「以下所記的話也是所羅門的箴言,是猶大王希西家宮廷的人抄錄的。」這樣問題就來了;如果是希西家王時代抄錄的,那是主前第八世紀末期(716~687 B.C.),與所羅門時代相距至少兩百二十年以上。這當中的流傳、保存,是否完好無缺,再經過後人整理抄錄,恐怕很難斷定是否全為所羅門王的智慧結晶,也或許加上了許多賢達人士--如經學教師、先知、祭司、詩人--的話語,或是流行於當時的諺語也同時被編撰者加添進去。也或許還有外來民族的生命經驗,或是其他族群、坊間的歌謠之類的了。
因此,之所以會被冠上「以色列王所羅門的箴言」這樣的字句,很可能是因為傳統上以色列人民都認為所羅門王是個很有智慧的君王,例如列王紀上第三章記載所羅門王在上帝應允他可祈求任何事物時,他只祈求上帝賜給他智慧,好治理全國人民,卻不祈求「長壽、財富,或消滅敵人」,因此獲得上帝特別的恩賜。列王紀的作者這樣形容所羅門王:

「上帝賜給所羅門非凡的智慧、洞察力,和無比的理解力。所羅門的智慧超過東方人和埃及人的智慧。他比萬人都有智慧,勝過以斯拉人以探、瑪曷的兒子希幔、甲各、達大等哲人。他的名聲傳到四周各國。他作了三千句箴言和一千零五首詩歌。他講論樹木花草,從黎巴嫩的香柏樹到牆上長著的牛膝草,又談論各種飛禽、走獸、爬蟲,和魚類。世界各國的王都聽到他的智慧,都派人去聆聽他智慧的話。」(列王紀上四:29-34)

列王紀上第十章特別記載說遠從非洲來拜訪所羅門的示巴女王,他見到所羅門的時候,「把所能想到的問題一一向所羅門提出。所羅門回答了她所有的問題,沒有一個問題能難倒他。」(列王紀上十:2-3)然後所羅門帶她參觀了宮殿和收藏的珍稀物品後,使得示巴女王「驚奇得說不出話來」(參考列王紀上十:5)。示巴女王並說:

「我在本國所聽到有關你的成就和智慧都是真的。但是直到我來到這裡親眼看見這一切才真正相信。我所聽到的還沒有一半呢!你的智慧和財富比別人告訴我的要大得多了。」(參考列王紀上十:6-7)

若是按照列王紀作者上述這樣的描述,看來所羅門王可真的是一位精通萬事的君王。
這本經書的特色
希伯來文「箴言」這個字「mashal」,通常是指平行的兩個句子構成對句或是比喻。
例如:第十六章11節:
「準確的天平屬於上主;公平的法碼他所制定。」
又如:第十七章20節:
「心思邪惡的人得不到好處;言語荒謬的人常遭遇災難。」
也可能是剛好成相反意義的兩句話。
例如:第十一章2節:
「驕傲人有恥辱跟隨他;謙遜人有智慧陪伴他。」
又如第十一章22節:
「喜樂如良藥使人健康;憂愁如惡疾致人死亡。」
但有時也可能是以後一句來加強修飾前一句語意的句型,例如:第十七章10節:
「對明智人講一句責備的話,比責打愚昧人一百下更有功效。」
又如第十八章11節:
「有錢人以財富為城牆,以為它又高又牢,能夠保護自己。」
第廿五章11節:
「一句話表達得合宜,就像金蘋果放在銀盤中。」
這種類型的句子在第廿五章以後特別明顯。
「mashal」並不是單指「金句」,或是所謂的「金玉良言」這類的詞句,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它將以色列民族在生活上的經驗鋪陳出來,雖然是斷斷續續的,幾乎沒有完整的「故事篇」像第三十一章10至31節在歌頌「賢慧的妻子」那樣的詩歌,但卻可從句中看到以色列民族平時生活中的精義。例如:第一章10節,在勸勉年輕人不要受到壞人引誘的詞句,可當作勸勉孩子結交朋友的警語。又例如:第三章27至35節,這段話用在平時生活中,顯出一個人與左右鄰居的關係,也可用在人際關係上。
這本經書最長的一段,是第十章1節至第廿二章16節。這段通常被稱為所羅門王的智慧篇,大多是以「對句」的型態出現。特別是在第十至十五章中,這樣的句型更為明顯。
例如:「作惡不能使人安全;義人豎立而不動搖。」(十二:3)但偶而也會出現單句,例如第十五章31節:「留心規勸的話就是明智。」有可能另一句對句已經遺失了。又如第十八章9節:「懶惰跟敗壞無異難兄難弟。」
雖然在第三十一章有「利慕伊勒王的母親」和「賢慧的妻子」篇,都是以女性為主要描寫對象,但整本看來對女性多以「鄙視」的態度,例如第廿七章15至16節:「愛嘮叨的妻子像霪雨滴滴答答;要她安靜猶如攔阻狂風,或用手抓一把油。」類似這樣的句子也出現在第廿一章9節與19節,以及第廿五章24節等。在第三十章20節也提到不貞的妻子,但就是沒有說到不忠實的丈夫。而在第21節提到連大地也不能容忍的事有四,其中一項竟然是說:「討厭的女人結婚;婢女代替主母的地位。」(第23節)可是令人厭惡的男人結婚又是甚麼呢?這顯然與早期東方社會對女性鄙視的態度有關。
這本經書的主要題旨
從第一章開始到第九章為止,都是在歌頌智慧的美,和它的重要性。而作者就用這句「敬畏上主是智慧的開端」(參考一:7;九:10),來說明這本經書的主要內涵,就是告訴讀者:認識創造生命的上主,就是擁有智慧的主要因素。而智慧不但能使人知道怎樣避開災難,也可幫助人在患難中尋得生存的勇氣。這可說是以色列民族在亡國之後,所得到最深刻的反省心得。他們發現一個人的生命之所以會枯萎,或是一個民族會消失、國家會滅亡,都和忘記了上帝和祂的教導有密切的關係。因為心中沒有上帝的人,才會做出背離道德規範的事及傷天害理的邪惡行為。一個心中真正有上帝的人,他會懂得知足也會知道誠實的重要(參考三十:7-9)。
這本經書的主要大綱
1.第一章1節至第九章18節:歌頌智慧。
2.第十章1節至第廿二章16節:所羅門王智慧篇(一)。
3.第廿二章17節至第廿四章22節:三十則智慧語彙。
4.第廿四章23至34節:其他智慧語彙(一)。
5.第廿五章1節至第廿九章27節:所羅門王智慧篇(二)。
6.第三十章1至6節:亞古珥的箴言。
7.第三十章7至33節:其他智慧語彙。
8.第三十一章1至31節:利慕伊勒王的母親的智慧語錄。

箴言第一至三章
1.第一章:
這章可以分成兩個部份來看,一是第1至19節,這裡是先介紹這本箴言的作者,接著就是告訴年輕人要聽這些箴言。二是第20至33節,這部份先說明智慧的重要性,因為智慧就是代表認識上帝。接著說只有愚蠢的人輕視、不尊重智慧。
2.第一章1至6節:
這段經文開始就說明這本經書是「箴言」,它的功效是會使讀者獲得智慧。
第1節,這裡開始就說這是「以色列王所羅門的箴言」,但實際上是否真的是所羅門的作品,不少聖經學者採取保留的態度。只是因為所羅門王被稱為是「智慧的君王」,因此,有些並不是屬於所羅門王的作品,也被歸類在所羅門王的名下。例如第廿二章17節至第廿四章34節、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等。
所羅門王之所以被認為是最有智慧的君王,列王紀上第三章以他向上帝祈求賞賜智慧給他,並用一則「審斷疑難案件」為例,說明他確實是從上帝得到非常特別的「智慧」,連遠在非洲的「示巴女王」都慕名而晉見他(參考列王紀上十:1-13),列王紀的作者甚至說他比「世上任何一國的君王更富有,更聰明。全世界的人都想覲見所羅門,要聽上帝賜給他的智慧的話」(參考列王紀上十:23-24)。
第2節,這裡說本經書的「箴言」會使讀者認識「智慧和訓誨」。「智慧」一詞是這本經書最重要的詞字,這本經書也都是以這個詞為基礎,總共出現了四十一次,可見編者的用意,是希望讀者能因此書更有「智慧」。
第3至6節,這段經文說明了「智慧」的功用,能使人「過明智的生活」,表示這些智慧是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使人知道怎樣過誠實的生活,作個「公正、正直的人」。不至於成為「無知的人」,且能幫助年輕人「處事有方」,且能「增長學問」,且「使明達的人獲得開導」。「開導」一詞是指掌握方向舵,知道航行的方向。換句話說,一個有智慧的人,他會擇善固執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無知」一詞也是箴言這本經書中非常重要的詞字,出現多達十五次。「無知」是指「愚蠢」、容易「受誘惑」之意。
3.第一章7至19節:
這段經文主要是以「訓誨」為主軸,在強調智慧的功能,除了可以培養好的品格外,也能因此幫助更多人學習,進而建構整個社會穩定的力量。
第7節,這節可以參考第九章10節,也是這本經書最重要的經節之一。
這節的「敬畏上主」和「愚蠢的人」相對照。這裡所說的「敬畏上主」一詞,在這本經書中一再出現,多達十五次(參考一:7、29、二:5、八:13、九:10、十:27、十四:2、26、27、十五:16、33、十六:6、十九:23、廿二:4、廿三:17)。這句「敬畏上主」也可說是整本聖經的主旨,特別在舊約律法書、先知書等文獻中,「敬畏上主」是中心內容。所謂「敬畏上主」,就是要用聖潔的心敬拜上帝。再者,必須忠實遵守上帝所有的誡命和教訓。作者說「敬畏上主」乃是一個人得到「智慧」的第一步,或是基本要素。
相對於「智慧」則是「愚蠢」;這詞有「遲鈍」、「固執」的意思,也指「沒有敬畏之心」的態度(參考一:29)。這種人厭惡知識(參考一:22),喜愛「爭吵」(參考二十:3)。
第8至9節,在第8至19節的這段經文中可分成三個段落,都是以「年輕人」這詞作為區分,來述說聽從智慧之語的重要性。從第9節開始,作者開始以「智慧」的話語勸勉,就像父母在勸誡子女一樣。在猶太人的社會,母親扮演著「教師」的角色,不僅是宗教教育,且有家庭生活的教導。因此,這些教導也就是第8節所提起的「訓誨」之意。這裡說不可忘記母親的教導,因為忘記和棄絕學習是相同的愚蠢。而第9節的「華冠」,可能是指女子包頭用的巾,在中東地帶,沒有戴頭巾的女子是非常不禮貌的,也表示她的身份很低賤、粗俗。
第10至15節,這段經文說明有智慧的人,會接受父母的教導和訓誨。這樣的年輕人即使有同儕誘惑他去做敗壞社會道德、倫理的事,他也會斷然拒絕。這段經文說這種誘惑就是「勾引」人去「殺」或是傷害「無辜的人」,且能因此而「獲得各種財物」,有智慧的人絕對不會去做這種傷天害理的事,而且會「遠遠地避開」有這種惡劣行徑的人。
第16至19節,這段經文很清楚說明一心一意想要傷害別人的人,最後只會陷落在自己所「張下」的「羅網」,而「害死自己」,甚至因此「喪命」,一點幫助也沒有。
4.第一章20至33節:
相對於前面一段述說聰明的人會接受有智慧的父母之教導、訓誨。而這段經文就是提到「愚蠢的人」必定會遇到的災難。這也說明了箴言很清楚的一個基本信念基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段經文主要在說明愚蠢的人--藐視智慧的人、不敬畏上主的人--就是「偏行己路」,不聽從上帝的教訓(參考詩篇第一篇),最後會因為愚蠢而自食惡果。
第20至21節,這裡一開始說「智慧在街市和廣場上呼喚」,這種筆法也是希伯來文學的特色,喜歡用「擬人化」的方式表達某些思想、觀念,這段就是將「智慧」給予「擬人化」,就像第九章1至12節。
另外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是這裡的「智慧」一詞,在希伯來文是用「陰性」名詞,表示如同母親在諄諄教導自己的子女一樣,告誡自己的兒女必須嚴守規律,不得違抗。
「街市和廣場」與「城門邊和人群擁擠的地方」等詞句,其意思都是相同,也就是指公眾出入繁多的場所。
第22至25節,這節說明了愚蠢的人的特性,就是心硬,聽不下智慧之言的勸勉,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輕蔑知識」。這種人無論誰「呼喚」他,他總是「不聽」,不但這樣,且是連理都「不理會」,拒絕智者的「糾正」。
第26至32節,這段經文描述拒絕智者之勸勉、糾正的愚蠢者,也就是「一向不要知識,也不敬畏上主」的人,到最後必定會「遭遇不幸」,他是被自己的惡劣行徑所傷害,怪不得別人。
第33節,相對上述的愚蠢人,就是所謂智慧的人,這種人會聽從智慧的呼籲並學習智者的教導,他必定有安全的日子,且會「享受康寧,不怕災害」臨身。
5.第二章:
這章也是繼續在頌讚智慧的珍貴,以及智慧所散發出來的力量,足夠抵擋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誘惑。
第1至8節,這裡很清楚說智慧不是與生俱來,而是需要經過「追求」,學習明白「領悟」,且這種熱情要像在「尋求銀子一樣熱心」,或是像「搜索寶藏一樣認真」,才能獲得真正的智慧(有時作者會用「知識」替代)。
這裡作者再次強調「敬畏上主」等同於智慧。因為上主就是智慧的泉源。注意第6節所提到的,作者說「賜智慧的是上帝,知識和悟性」都是從上帝賞賜而得到。這樣的智慧能使人知道「公義」的重要性。就像所羅門王得智慧,就是來自上帝的賞賜,並不是他原本就有。這種敬畏上帝的人,必定是「正直」、「誠實」、「公道」,且會對上帝絕對「忠誠」,這樣的人才會獲得上帝伸手幫助。
第9至15節,這段經文提出會聽從智慧引領的人,和拒絕這種從敬畏上帝而獲得智慧的人,二者之間是完全不同。前者會知道「誠實、公正、正直」的重要性,且會永遠堅守。這樣,做起事來就不會有錯誤。相對的,後者就是所謂的愚蠢者,只會逞「口舌」之快而惹起許多「是非」,這種人也是最會「背棄正道」、「喜歡作惡」,且是以「邪惡為樂、走彎曲道路」,這種人是「不可信賴的人」。
第16至22節,這段經文繼續描述有智慧的人顯示出來的樣式,就是與眾不同。這種智者會抗拒最擅長用「甜言蜜語勾引」男人的女人,愚蠢的人才會走入這種女人的陷阱中,作者認為這「無異走上死路」,必定有去無回。上帝一定會「剷除」這種「作惡的人,像拔草一樣」把這種罪人「除滅」。
6.第三章:
這章可分成兩個段落來看,第一是從第1至12節,這段落是一篇講章,勸勉年輕的一代,要記得信靠上帝,而不是倚靠自己。因為上帝是智慧的泉源,倚靠祂,就會得到智慧,這種智慧就是生命的力量。第二段落是從第13至35節,這段經文包含了兩首詩歌,第一首是從第13至18節,第二首是第19至20節,這兩首詩歌都是在歌頌智慧的美妙,得到智慧就是有福氣的人。最後是第21至35節這段經文,述說智慧與愚蠢者之間的差別。這種以智者與愚蠢者的對照來描述的筆法,也是箴言這本經書的特色。
7.第三章1至12節:
這段經文再次強調「敬畏上主」這個的主題,作者要強調人的軟弱和有限。因此,倚靠上帝的人才會知道敬畏上帝的重要性。
第1至4節,這段經文也是勸勉年輕人,一定要聽從智慧的話,要將智慧的話語謹記在心中,就像「繫在脖子上」一樣,隨時都會看得到。這樣的要求如同申命記第六章4至9節,要求以色列人民將上帝的話也是如此牢記在心。不但對人要「忠誠信實」,對上帝也相同。對上帝忠實,等於是嚴守祂的教訓,這樣的人就是有智慧者。
第5至8節,這三節經文很清楚地說明倚靠上帝的重要性。人是軟弱且有限的,不論在各方面都一樣,因此,只有「以上主的旨意為依據」,這樣的人才會在上帝的引領下「走正路」,有力量「拒絕作惡」,且像是獲得良藥的醫治一般。
第9至12節說要將「田地的最好產品獻給上主,表示對他的尊崇」,意思就是「敬畏上主」的意思。也就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必定會知道並不是自己有甚麼能力,因為人的聰明才智都是來自上帝的賞賜。而這種人必定會得到更多上帝的賞賜,意思是越倚靠上帝,所得到只有更多的賞賜。
8.第三章13至20節:
這段經文是兩首詩歌,一是第13至18節,這是一首歌頌智慧的詩歌,以「有福」開始,也以「有福」結束。這首詩歌中,可看出金銀財寶,都遠不如智慧來得貴重。因為有智慧就能得到更多的金銀財寶。二是第19至20節,這是另一首詩歌,是一首四行詩,說明看到上帝的創造,就知道智慧的美妙。
第13至18節,這裡提到尋找到智慧的人,是真正有福的人。因為智慧就是珍貴的寶藏,且是勝過「精金」、「珠寶」,和任何人看為貴重的物品。而且智慧會使人「長壽」又過著「愉快的生活」,這幾乎就是每個人所尋求的。
第19至20節,這是另一首詩歌。這首詩歌在歌頌上帝的智慧,創造了整個宇宙萬物。這很清楚在表明:人若是想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回到上帝面前,才有辦法知道生命的意義。因為上帝就是創造生命的主宰。
9.第三章21至35節:
這段經文可以分成兩段落,一是第21至26節,這段經文述說智慧帶給人的生命有力量和喜樂。二是第27至35節,說明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會知道行善的重要性,也知道上帝痛恨對邪惡之事。
第21至26節,這段經文作者說要守住智慧,不要讓智慧從生命中「溜走」,因為智慧才能使人心安理得,可以坦然無懼的生活。上帝會保守這種人免於掉落在邪惡者的「羅網」中而到傷害。
第27至35節,這段經文提到有智慧的人,也是很樂意伸手幫助人的人。這種人在社會生活上,必定會傾全力盡到應該有的責任,絕對不會藉故推託。不但這樣,有智慧的人會知道怎樣跟左鄰右舍成為好朋友。這種人必定會得到上帝的賜福,有美好的「榮譽」。
另一方面,這段經文也提到愚蠢的邪惡者,只會「強暴」人,這種人只會受到上帝的厭惡及「詛咒」,「招來更多的恥辱」,和這種人在一起是毫無益處。因此,彌迦書第六章8節說要「與上帝同行」。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