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導讀-第1201期
作者: 日期: 2012-02-10 12:03
認識馬太福音這本經書
為甚麼要先讀福音書
剛開始讀聖經的時候,一般人都會習慣性地先翻開創世記第一章來讀。但是當讀到第五章,就會為了那一串族譜,且是每個人都活到七百、八百、九百多等歲數感到相當不解,然後繼續讀到第十章,整章的篇幅記載挪亞三個兒子後裔的族譜,就會感覺很枯燥、乏味,而有不想再繼續讀下去念頭。因為常常會讀到族譜,且許多內容和現今觀念,或實際生活經驗有很大的差距。其實,讀創世記還好,繼續讀出埃及記、民數記,特別是利未記,那就會覺得更枯燥乏味了。這也就是我為甚麼要先從新約福音書讀起之因,為的是先幫助大家明白、認識耶穌是誰,因為我們是被稱為基督徒的人。
有人開始讀福音書的時候,又會發出一個問題:為甚麼馬太、馬可、路加等這三本福音書所記載內容有許多重複的記事、句子?為甚麼馬太福音裡常常會出現引用舊約聖經的資料,其他的福音書就比較沒有這樣的情形?會發出這樣的問題是表示讀的人很用心,確實是很好的問題。
為甚麼有許多重複的句子出現
我們可以這樣了解:馬太、馬可、路加等這三本福音書,是以馬可福音作底本寫成的。也就是說,馬太和路加這兩本福音書,就是以馬可福音書的材料作底,然後各自寫出作者的風格、觀點的福音書,因此,才會讓我們讀起來覺得有許多「重複」、「雷同」的地方。依據聖經學者告訴我們,在馬可福音中總共661節的經文裡,有606節經文被馬太福音的作者所引用,被路加福音的作者引用了320節。
如果是這樣,那麼,馬可福音就應該是最早寫的一本福音書了,這一點也是大多數聖經學者共同的觀點。因此,又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既然這樣,那怎麼會是馬太福音排在第一本,而不是馬可福音呢?這又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其實會有這個問題應該是近代發生的,說近代,其實也已經是第十九世紀的事了。因為在第十九世紀中葉之前,聖經學界幾乎都認為馬太福音是最早寫成的一本福音書,比馬可福音還要早,因此被編列為第一本福音書乃是很自然的。只是在第十九世紀中葉之後,聖經學界在研究上有了很大的進展,發現馬可福音寫作完成的時間,比起馬太福音要早大約五到十年,並且確定馬太和路加等這二本福音書都採用了馬可福音的資料。這樣說來,馬太福音應該是大約寫成於主後七十至八十年之間,也就是在耶路撒冷城被摧毀之後。
寫這本福音書的主要目的
馬太福音的作者是猶太人,他寫這本福音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告訴猶太人說:「我們長久以來一直在等待的那位『彌賽亞』(救主),已經來臨了,他就是耶穌啦!」例如:在馬太福音第三章14節,記載有關耶穌到約旦河準備要接受施洗約翰為他洗禮時,施洗約翰對耶穌說出這樣的話:「我應當受你的洗禮,你反而來找我!」這句話只出現在馬太福音,用意相當清楚,就是要告訴猶太人:看,連施洗約翰都這樣說了,我們還在等誰呢?
又例如:馬太福音第十七章1至13節,記載有關耶穌和他的三位門徒上山去,看到耶穌變了形像的故事,在第13節作者這樣記載說:「門徒這才明白耶穌這話是指著施洗者約翰說的。」這句話也只出現在馬太福音中。依照先知瑪拉基的預言說,「彌賽亞」要來臨之前,先知以利亞必定會先出現(參考瑪拉基書四:5),耶穌則說先知以利亞已經來了,而馬太福音的作者就進一步地說出上述第13節這句話,為的是要明確告訴猶太人,他們長久以來所期盼的這位救主,就是被猶太人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因此,這本福音書就是為猶太人寫的。
編寫上的特點
讀馬太福音時,還會有一種感覺,就是時常會讀到這樣的句子:「這事是要應驗主藉著先知說的話。」(一:22,二:15、17、23,四:14,八:17,十二:17,廿一:4,廿七:9)或是常常引用舊約聖經的經文,會有這樣的筆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本福音書是寫給猶太人看的,因此,引用舊約聖經經文的目的,或是所謂「應驗主藉著先知說的話」,這種強調先知說過的話,如今出現在新約耶穌的身上,這些都在表明一件事:耶穌,他就是舊約先知所預言的那位要來臨的救主。上述這些特色在馬可、路加、約翰等三本福音書中甚為少見。
再者,馬太福音引用舊約典故時,甚少解釋原因,因為猶太人對舊約經點所記載的法律、規矩,以及傳統習俗或規律都很熟悉,沒有加以解釋的必要。例如:馬太福音第十五章1至20節,記載有關耶穌的門徒飯前沒有洗手,違背法律規定的事,同樣的記事也記載在馬可福音第七章1至13節,馬太福音並沒有解釋為甚麼飯前需要洗手,但在馬可福音中,就進一步解釋洗手的背景,和應用的範圍。
另外一點,在兩千年前的時代,書寫文字記錄實在是相當困難的。因此,為了使讀者好記憶,作者在編寫上也費了相當的功夫;馬太福音的作者大致上是用「三、五、七」的數字架構了此福音書的基礎。
例如:約瑟三次得到天使的指示(一:20—21、二:13、二:19—20),彼得三次否認與耶穌的關係(廿七:69—75),彼拉多在審判耶穌的時候,三次提出問題(廿七:11、13、22),三個比喻(廿五章)。
在「五」的數字上,例如:耶穌出生時發生了「五」件事,包括降生、東方的星象學家來訪、逃亡到埃及、希律殺嬰孩、以及耶穌家人從埃及回來等(一:18~二:23);耶穌用「五餅二魚」使「五千」多人飽食(十四:13—21);有「五個」聰明的和「五個」愚笨的少女(廿五:1-12);主人交「五千塊錢」給僕人(廿五:14—30)。
在「七」的數字上,例如:第十三章有七個天國的比喻,第十八章提到要赦免人七十個七次,第廿三章有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的七個災禍。作者用這種方式編寫此福音書,最主要的目的乃是要幫助讀者容易了解。
作者到底是誰?
這也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問題,只是這個問題到現在還是沒有確切的答案。一般來說,大家都認為馬太福音的作者,是那位被耶穌呼召成為門徒的稅吏馬太(馬可和路加等這二本福音書都稱之為「利未」)。提出這種看法的聖經學者認為:馬太福音記載有關銀錢的比喻特別多,也只有馬太記載耶穌納聖殿稅(參考十七:24—27),葡萄園雇工的比喻(參考二十:1—18),記載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的問題也最多。這些都在暗示作者乃是被這些猶太人權貴階級所鄙視的稅吏馬太。
不過,我們可以這樣了解,四本福音書除了路加福音確定作者乃是路加外,其他三本福音書的作者確切的身份,都還在探討中。
可以分成下列幾個段落\
1. 第一至二章:耶穌的出生和童年。
2. 第三至四章:施洗約翰與耶穌。
3. 第五至七章:山上的寶訓。
4. 第八至九章、十一至十二章、十四至二十章16節:耶穌的傳道工作。
5. 第十章:呼召門徒,以及對門徒的教訓。
6. 第十三章:天國的比喻。
7. 第二十章17節至廿三章:進耶路撒冷城,以及在耶路撒冷的各種事蹟。
8. 第廿四至廿五章:末世的警告。
9. 第廿七至廿八章:耶穌的死和復活。
馬太福音 第一至六章
1.第一章1至17節:
a.這是一份族譜。這份族譜很特別,一開始就說「耶穌基督是大衛的後代,大衛是亞伯拉罕的後代」,這樣的說法都是有特別用意的。而且比較特別的地方,是這份族譜是從亞伯拉罕開始說起,然後依序說到後代。然後在第17節特別強調從亞伯拉罕到大衛是「十四代」。
馬太福音之所以會在一開始就寫族譜,這是因為這本福音書是為了要寫給猶太人閱讀而寫的。由於猶太人會通過族譜來確認整個族群或個人,與上帝的拯救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因此,對於族譜的重視不喻可明。在聖經裡常會讀到這樣的一句話說:「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這句話表面上看來,是在表明「約」的延續,但更重要的乃是在強調族群血脈和上帝之間緊密結合在一起。因此,以族譜作為開始來介紹耶穌的身世,對猶太人來說會感受到親切,尤其是當「耶穌基督是大衛的後代」這句話作為開場白時,馬上就會抓住猶太人的眼光,因為猶太人對大衛王有一種無法忘懷的情結。先知以賽亞就有這樣預言說:「從耶西的殘幹上要抽出嫩芽;有一位新王要從他的後代興起。」(以賽亞書十一:1)接著又說:「那一天來臨的時候,從耶西的根要興起一位新王。他要成為列國的旗幟;萬民要向他進貢;他的京城輝煌顯要。」(以賽亞書十一:10)這些句子都在表明從大衛的後裔中,將會出現一位新的王來帶領以色列民族恢復大衛王朝那樣輝煌的時代,而耶穌又是大衛的後裔,這就是作者寫這份族譜的主要用意。
b.這份族譜的特色,就在於它將之分成三個「十四」代,就是從亞伯拉罕到大衛;大衛到以色列人民被擄到巴比倫;從被擄到巴比倫到耶穌的時代等(參考馬太福音一:17),而這「十四」剛好是「七」的倍數。
「七」這個數字,在猶太人的觀念中有「神聖」、「完美」的意思。作者將族譜這樣的分法,是有意想要告訴猶太同胞說:大家注意啦,時間到了,猶太人長久以來所期盼的那位拯救者就是耶穌,他來了。
c.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份族譜中出現了四位女性,這一點很不尋常,因為在猶太人觀念中,女性的社會地位很低,且族譜是不會出現女性名字的,現在卻特別記明,表示這四位女性在以色列的歷史上有扮演過很重要的角色。
第一位在第3節,名叫「塔瑪」。她的事蹟記載在創世記第三十八章,原本是雅各的兒子猶大和迦南人書亞的女兒結婚後所生長子珥的妻子,也就是猶大的媳婦。因為塔瑪還沒有生下兒女,丈夫珥就去世。珥的弟弟俄南娶嫂嫂塔瑪過門同?,但也是一樣還沒有生下兒女就去世。但是猶大不讓塔瑪跟第三個兒子示拉同?,怕示拉也去世。因此叫她回娘家。過一段時間之後,塔瑪設法勾引已經忘記了媳婦的公公猶大上床,結果因此而懷孕。猶大這時候才知到自己理虧,就將塔瑪帶入門來。
第二位在第5節的「喇合」。她的事蹟記載在約書亞記第二章,和第六章22至25節。在這兩段經文中,可清楚看到喇合原是一位妓女,幫助了約書亞派入耶利哥城偵察實況的探子。因此,當約書亞率領以色列人民攻入耶利哥城後,保存了喇合的生命。
第三位也是記載在第5節的「路得」。有關她的事蹟就是整卷路得記。她是摩押的女子,嫁給以法蓮支派的以利米勒的長子瑪倫。瑪倫和弟弟基連都有結婚,但都沒有生下孩子就去世。以利米勒的妻子拿娥美決定返回故鄉。路得跟著婆婆拿娥美回伯利恆,贏得以利米勒親族波阿斯的賞賜,波阿斯決定娶路得為妻,大衛就是這樣子再經過三代出生。要注意的是摩押這個族群是亂倫的後裔(參考創世記十九:34—38)。
第四位是第16節的「馬利亞」。有關馬利亞的背景,除了這一章18至25節記載外,也可參考路加福音第一章26至56節。
這樣,可看到前三位女性都有特別的背景,唯獨馬利亞只有介紹她是一位卑微的女子而已。但卑微的女子卻是上帝所揀選完成祂拯救旨意最重要的器皿。
在第6節「大衛跟烏利亞的妻子生所羅門」,簡單的一句話,卻說出大衛王犯姦淫罪的事件(參考撒母耳記下第十一章)。這樣看來,這份族譜將這些女人的名字寫出來,讓讀者清楚知道她們的背景,對講究身份、背景、種族優越感的猶太人來說,必定會造成很大的震撼。
2.第一章18至25節:
這段經文記載耶穌降生的背景。作者特別強調耶穌的降生,是「經由聖靈懷了孕」(參考一:18),表明耶穌的降生乃是上帝拯救的計畫,跟一般人的出生大大不同。聖經作者一再表達一個信仰觀念:拯救的工作,是上帝的計畫。不是用人的力量可以達成,而是需要上帝的手親自做工。而上帝的作法就是用祂聖靈的力量來達成這項計畫。
再者,要注意的是馬利亞當時是已經訂婚,但還沒有結婚。依照猶太人法律的規定,訂婚就是已經確定婚姻關係。因此,若是在還沒有結婚就有身孕,這對猶太人來說是很大的問題。上帝在約瑟睡夢中,特地差遣天使讓馬利亞的未婚夫約瑟清楚知道馬利亞是藉由上帝的聖靈懷孕而來。並且還賜下名字要稱為「耶穌」,這名字在猶太人社會是普遍的。這名字的意思是指:耶和華上帝是幫助者。因此,當約瑟醒過來後,隨即依照上帝透過天使指示他的話去做,將馬利亞迎娶入門。
第22至23節所引用的經文是以賽亞書第七章14節。
3.第二章1至12節:
馬太福音在記錄耶穌降生時,說是有幾個東方的星象家來尋找,後來因為在東方發現一顆很特別的星星,這星星是代表著猶太人的王的星,因此,這幾個東方星象學家依據所看見的星象,並且在星星的指引之下,他們找到伯利恆,並且看見了耶穌,於是獻上三樣禮物:一是黃金、二是乳香、三是沒藥。
這裡所謂的星象學家,也可以稱之為「有智慧的人」,用現代的語言就是所謂的「知識份子」,是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之意。這樣的人必須隨時在尋找上帝拯救的記號,並且不辭辛勞去尋找。這些星象學家就是這樣用心,終於才找到耶穌。
最擔憂這件事,是統治猶太地區的大希律王。由於猶太人經常有叛亂的事發生,因此,他聽到有一個新的王降臨,他就假裝很想要認識,就先問猶太人的宗教領袖,問他們這位降臨的新王會在哪裡。接著召見這些星象學家,要他們在找到之後來回報。
4.第二章13至23節:
上帝很清楚這些在世上掌權者的心思意念,上帝知道大希律王並不是真的想要拜見耶穌,而是想殺害他。因為他想的是這位新王會威脅到他的統治權。因此,上帝差派天使啟示約瑟,要他帶著馬利亞和嬰兒耶穌逃往埃及去避難。因為大希律王會為了要維護自己的權位而進行大屠殺。果然,大希律王將伯利恆和附近地區兩歲以下的男孩都殺掉。他們就這樣住在埃及直等到希律王去世之後,才又在上帝的啟示下,沒有回去伯利恆,而是去加利利地區的拿撒勒定居下來。因此,耶穌有另一種稱號,就是「拿撒勒人耶穌」。這個稱號又有另一種意義:是指他確實是一個人,成長和生活、工作都在拿撒勒這個村莊。
這裡說「亞基老」繼承了他的父親大希律在主前4年去世後留下來的王位。其實,大希律的統治權留給三個兒子分別掌管三個區域,猶大和撒馬利亞就是由亞基老掌管,加利利和比利亞由安提帕管理,約旦河東北方由腓力所管轄。這位掌管猶大的亞基老是個暴君,動輒就會殘害他統治之下的人民。因此,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很不高興,曾要他好好管理統治區,善待人民。但顯然他沒有遵照羅馬皇帝的要求,在主後第6年就被皇帝給罷黜了。
從馬太福音的這段記事來看,再對照出埃及記第二章15節所記載的:「國王聽到了這事,要殺摩西,摩西就逃到米甸去,住在那裡。」然後從這裡繼續看到出埃及記第四章19至20節,說後來想要殺害摩西的人都死了,摩西就帶著妻兒向埃及出發,準備要進行上帝交代他的使命。出埃及記的記事,對猶太人來說非常清楚,也從這裡可看到馬太福音的作者,他是用這種寫法有意要表明耶穌的降生,就如同舊約聖經時代的摩西一樣。
5.第三章1至12節:
「悔改吧,因為天國快實現了!」這是施洗約翰出來在約旦河邊傳出上帝信息時,所說非常重要的一句話。馬太福音作者最喜歡引用舊約先知的話語來佐證耶穌的出現,就是跟先知的預言有關。現在作者引用以賽亞書第四十章3節的話,作為預備者的施洗約翰,就是如同先知瑪拉基所說的,在上帝「大而可畏的日子來到以前」,會先差遣先知以利亞來臨(參考瑪拉基書四:5),對照一下馬太福音第十一章14節耶穌所說的:「如果你們願意接受他們所說的預言,約翰就是那要來的以利亞了。」這樣就可以看出馬太福音作者引用先知以賽亞這句話的用意,就是要說施洗約翰就是為耶穌的來臨作預備的。而施洗約翰出現時的穿著,也很像以利亞一樣,是駱駝毛的衣服,繫著皮帶,吃簡單的食物(參考列王紀下一:8)。
施洗約翰的出現確實是對當時的猶太人社會造成很大的震撼,這點從成群結隊的人群來接受他的施洗,以及「許多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也來要求受洗」,就可以看出他傳出的悔改信息確實是撼動了人心。他對當時的人說要悔改,若不悔改,即使有亞伯拉罕作猶太人祖先也是枉然。會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猶太人拉比經常告訴猶太人,說他們的祖先亞伯拉罕會在地獄門口,以免猶太人進入地獄。但施洗約翰說沒有悔改,任何人都保不了。他強調悔改必須有實際的行為來見證。
6.第三章13至17節:
猶太人認為是有罪的人才需要受洗,或是外邦人要加入猶太人的宗教信仰,就必須受洗,表示潔淨。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耶穌受施洗約翰的洗禮(參考馬可福音一:9—11,路加福音三:21—22,約翰福音一:32—34),但其中約翰福音並沒有清楚記載耶穌在水裡受洗的情形。而馬太福音很清楚強調施洗約翰知道耶穌的身分,因此,覺得耶穌把自己的身分降低來接受他的施洗,並不妥當。但耶穌認為應該依照規矩來,而他受洗為了表示他和所有罪人在一起,表明他要帶領大家一起悔改、歸向上帝。而耶穌受洗之後,所出現的聖靈降臨之景象,正好在說明他和上帝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7.第四章1至11節:
耶穌在曠野受試探的記事,在馬可福音第一章12至13節;路加福音第四章1至13節都有記載,但是馬可福音只用兩節記載,沒有記載試探的內容,非常簡略。倒是馬太和路加這兩本福音書記載得非常詳細,只是在第二、三個試探,這兩本福音書記錄上的順序剛好相反。馬太福音將重點放在「世上萬國的榮華」對人的誘惑,路加福音則是將重點放在宗教權力慾,會導致人墮落的方向來看。但三本福音書都強調試探的時間長達「四十天」,且是沒有吃喝的情況下。
在這三次的試探中,魔鬼最喜歡用的一句話,就是「既然你是上帝的兒子」,它用這句話主要目的是在挑起耶穌抗拒上帝旨意的念頭,甚至想要讓耶穌興起和上帝平行的念頭,但耶穌很堅定的拒絕魔鬼各種試探。即使魔鬼在第6節引用聖經的話語(參考詩篇九十一:11—12),但耶穌也同樣引用聖經的話回應過去,其實,耶穌三次都是引用申命記的話來排除魔鬼的誘惑,第一次是引用申命記第八章3節,第二次是引用申命記第六章16節,第三次是引用申命記第六章13節。
8.第四章12至17節:
這段經文是耶穌開始在加利利地區傳福音的序文。在第12節先說耶穌是在施洗約翰被監禁之後,耶穌開始接續出來傳福音,而有關施洗約翰被關入監獄的事,在第十四章3至12節有詳細記載。並且強調耶穌並不是回到自己的故鄉拿撒勒,而是到迦百農去傳福音。馬太福音再次引用以賽亞書第九章1節的經文,說明耶穌就是在黑暗中讓人看見的亮光。
第17節可清楚看到耶穌傳講的信息和施洗約翰相同,都是勸人趕緊悔改。「天國」,這詞和馬可福音、路加福音所用的「上帝國」是相同的意思,都是表明上帝的主權將來臨,且是要進行審判。
9.第四章18至22節:
有關耶穌呼召門徒的記事,馬太福音很清楚記載第一對兄弟檔成為門徒的,就是彼得和他弟弟安得烈。第二對就是雅各和約翰。他們都是漁夫,以在加利利湖打魚為生。
這句「來跟從我」,意思是「跟在我後面」,意思是跟著學習。而「成為得人的漁夫」,表明他們將會獲得許多人跟他們一樣後來都跟隨耶穌,這些人數會像他們在加利利打魚那樣,得到非常多。
10.第四章23至25節:
這段經文是先為耶穌往後在加利利地區傳福音的情形作個簡介,包括傳講天國的信息,也醫病和趕鬼,不但這樣,有一大群民眾都緊隨在他身邊。
11.馬太福音共計有五段經文是所謂的「耶穌言論集」,這五段就是1.第五至七章;2.第十章5至42節;3.第十三章3至52節;4.第十八章2至35節;5.第廿三至廿五章等。每段話之後,都會用一句「耶穌講完了這些話」作結語。
第五至七章這段所謂「山上寶訓」,是對門徒所講的,也是一種訓練之意。門徒是從各地來跟隨的人,此時,他還沒有揀選12位門徒。因此,到山上去聽他教導的門徒必定很多,就像第五章1節所說的「一大群人」跟著他「上山」。
12.第五章1至12節:
這段經文是出名的所謂「八福」。每一項都用「有福了」來表示。其實在馬太福音中,還有幾處也都提到「有福」的教導,例如第十一章6節;第十三章16節;第廿四章46節等。這「福」字,也在表示內心的滿足而有的喜樂,就如同詩篇第一篇1節所說的。
13.第五章13至16節:
這段經文很清楚在說明要當耶穌的門徒應該有的內涵,也是跟一般人不相同的地方。
「鹽」,這是調味品,但也是早期社會防腐必用之物。巴勒斯坦的「鹽」是屬於岩鹽,因此,若是失去了味道的功能,就會被丟棄在路上。
「光」,是導引方向的要素。詩篇的詩人說上帝的話是「人生路上的光」(參考詩篇一一九:105)。耶穌說他就是世界上的光,跟隨他的人會得到「生命的光,絕不會在黑暗裡走」(參考約翰福音八:12)。耶穌在這裡強調「光」就是一種好的行為,讓人可以跟隨。
14.第五章17至20節:
這段經文主要目的是為了第21至48節作個引言,都是在談原本舊約中的法律問題。在這裡耶穌特別強調,他不是要廢除舊約摩西法律和先知的教導,而是要讓這些被扭曲、誤解的內容重新呈現出真意,他特別指出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暗示著他們有人故意曲解這些法律和先知信息的內容。在這段經文中,耶穌強調任何正確教導這些法律真意的人,都是在為天國努力的人,這樣的人就是上帝所喜悅的對象。
15.第五章21至48節:
在這段經文中,談到1是「不可殺人」、2是「不可姦淫」、3是夫妻關係、4是論發誓的問題,5是報復的事,6是愛鄰舍的問題等。在這六項教導中,會看到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都是以「你們聽過」開始,然後接下去就是「但是我告訴你們」,表示過去經學教師或是法利賽人在教導上有偏差,或是故意曲解原本的意思。
第21至26節,這裡用十誡的第六誡「不可殺人」作例子。殺人的背後誘因就是嫉妒、生氣。耶穌強調和好是避免這種彼此之間殘害生命最好的途徑,而不是用報復的手段。主要原因是上帝會為受到冤屈的人伸冤。這可回應到第五章7節所說的「以仁慈待人」,就是有福氣的人。
第27至30節,引用十誡的第七誡「不可姦淫」。耶穌強調內心的意念遠勝過行為。行為可以隱藏內心的意念。但上帝卻是看人內心。
第31至32節,這兩節需先參考申命記第廿四章1節,才會明白寫休書給妻子的法律規定。也可參考馬太福音第十九章3至12節,耶穌談到有關休妻的事。耶穌強調除非有不忠實的事發生,也就是今天所謂的「婚外情」,這裡雖然是指妻子,但也該用在丈夫身上。
第33至37節,談及發誓的事。聖經時代的人發誓,都會指著上帝的名發誓。因此,必須真實。若是指著上帝的名發誓,卻又沒有依照所發的誓去做,那就是在濫用上帝的名,甚至會用上帝的名發誓來隱藏內心的邪惡意念。耶穌強調一個誠實的人,知道上帝鑒察人的內心,這樣的人不發誓也會知道誠實的重要性。
第38至42節,這段經文的背景是在羅馬帝國強勢統治之下,不是用硬碰硬的方式,而是用愛來勝過恨。這段經文常被引用來作為現在所謂「非武力運動」的教材。
第43至47節,這段經文可先參考箴言第廿五章21至22節。這段也是繼續前段經文的教導延伸出來。重要都是在用愛勝過仇恨,也只有這樣的愛,才能感化敵對的一方。在上帝眼中,所有的人都一樣。有好與壞之分,是因為人內心的意念有偏差。
在上述這些教導中,耶穌都重新給予一個嶄新的認知。而在最後第48節,耶穌用上帝的愛作為學習準則,只有這樣才會使人更完全。
16.第六章1至18節:
第六章的教導是繼續第五章所提到,有關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教導上和行為上之問題,第五章談到這些宗教領袖在教導上有偏差,或是曲解了原本上帝法律的旨意,現在第六章1至18節這段經文則是指出他們在教導之言行和行為上,連結不起來,結果形成一種假冒偽善的樣式出現。
耶穌從這些猶太人宗教領袖教導民眾所認知的生活中最重要之三件事說起,這三件事是指一施捨、二祈禱、三禁食。在這三樣事上,都有一個共同強調的中心:看得見你在隱密中做事的天父一定知道,且會回應。
耶穌強調施捨不是為了贏取別人的讚美,而是一種責任,也就是第五章43至48節所提到的愛別人,甚至連仇敵也愛進去。人即使在沒有任何人看見之下所行的善,上帝會看得一清二楚,且會有獎賞回應。
祈禱也是這樣,是一件很隱密的事,祈禱是與上帝對話,不是要向人祈禱。因為祈禱是生命的告白,是內心真誠的告解。因此,祈禱必須清楚面對的是上帝。這樣,祈禱不在話的長短,而在誠實。上帝看人的內心意念。
在第9至13節編入了一篇基督徒最熟悉的主禱文。並且強調祈禱不是在控訴別人的錯,而是原諒寬恕。這樣的祈禱,表示出來的意義是:上帝知道很清楚,人所有的一切言行舉止。
禁食,這是一種哀傷、痛苦時很自然的反應。猶太人將禁食用來表示敬虔,這原本是要用來表示懺悔的(參考利未記廿三:26—32)。但懺悔不是讓人看見,懺悔是要向上帝表白。有沒有真正的懺悔,這是內心的事,上帝知道得非常清楚。
17.第六章19至34節:
這段經文是談到對物質生活應該有的態度,這牽涉到對生命價值的態度和觀念。
第19至21節,談到真實財寶應該是存放在天上,而不是在地上。原因是積存在地上會變質,但存放在天上則是永遠不會變壞。如若將此段經文參考箴言第十九章17節,以及路加福音第十二章16至20節耶穌的比喻,就會更清楚耶穌教導真實財寶的意義。
第22至23節,短短兩節說出必須清楚生命的方向。這裡用「光」與「暗」作強烈對比來教導,這也是耶穌教導上的特色。
第24至34節,這段經文是以第24節作基礎,第25至34節都是進一步在敘述第24節的意義。人若對上帝忠實,知道倚靠上帝,這樣的人永遠會飽足,不會有欠缺。因為上帝是賞賜一切的源頭。
在這段經文中,耶穌用生活的例子作教導,一般人之所以會憂慮物質生活的需要,是因為不認識上帝的緣故。對上帝有信心的人都會知道知足,而有知足之心的人,就不會貪婪,這樣的社會,就不會有欠缺。耶穌勸勉門徒要先追求「上帝主權的實現,遵行他的旨意」,而這也是在提醒我們認識上帝,以上帝為我們生命的中心,我們倚靠祂,這樣的生命自然會豐富起來,這樣的人就不會把生命用來憂慮物質生活上的事。